Episoder

  • 如何写一个比你庞大、复杂、丰富指数级别的世界?如何思考你和这个世界的关系?如何用文字“驯服”它?或者说,如何接受驯服的“不可能性”——在意识到你永远不属于它,它永远不属于你之后,仍然毫无恐惧地继续在其中生活?

    欢迎来到纽约。你在这里居住,搭乘地铁经过布鲁克林大桥,开车穿过荷兰隧道,乘坐水上出租去斯塔腾岛;吃过最盛名的犹太熏肉三明治、《欲望都市》里的香蕉布丁、大隐隐于中国城的叉烧包;对夕阳下克莱斯勒大厦、帝国大厦、世贸中心的剪影渐渐熟视无睹。来到纽约的第__年,它不再让你惊奇。

    但如果你知道,1937年12月11日,曾有两头公牛从屠宰场的卡车上逃脱,让川流不息的荷兰隧道堵塞了十分钟;1955年的一个冬夜,张爱玲曾经和尚未前往台湾的胡适在她寄居的YWCA前短暂地聊天;八九十年前,一个叫蒋希曾的激进艺术家曾经拖着行李箱在西村和联合广场间徘徊,试图向路人兜售他自出版的小说……你会不会对这座容纳你的巨兽,产生一种全新的感受?

    这是一个盲人摸象的游戏:越试图了解纽约,它就变得越庞大,大到无法摸到它的边界;但你会记得它粗糙的皮肤、繁杂的气味……如果你足够冷静、专注,你或许能听到它的心跳。

    8月13日,纽约文化沙龙与重音社联合推出一场纽约在地写作讲座。重音社合创人李骄阳、钟娜将带领有意“驯服”纽约的你,梳理关于这座城市的非虚构书写,分享她们的创作经验,并现场发布重音年选纽约故事写作征文主题。

    关于重音社:

    重音社 (Accent Society) 致力于发掘并分享跨语言、跨地域、跨媒介的新写作,向海外读者介绍华语新锐作者,向中文读者介绍海外写作动态。我们是中国第一个服务中英文写作者的孵化、交流、传播平台。每周定期推送作家访谈、作品推荐、英文杂志投稿奖项及驻留机会等。

    重音社公众号:Accentsociety



    (Poster:Nadia)




    主讲人:
    钟娜
    双语写作者,文学译者,播客主播,文学孵化平台重音社合创人。中英文作品散见《小说界》,《上海文学》,《新京报书评周刊》,《洛杉矶书评》,Lit Hub,The Margins,A Public Space等。纽约小说中心青年作家项目成员,Tin House工作坊成员,长篇节选获Bette Howland奖,New School Chapbook奖等。译有《聊天记录》,《正常人》,《我们所失去的,我们所抛下的》。
    李骄阳
    现工作和生活于纽约的诗人和跨媒介艺术创作者。重音社合创人。文字作品散见于Gulf Coast Magazine,3:AM, Blackbox Manifold, Foglifter Magazine, 洛杉矶书评,中国新闻周刊等。跨界实验作品在纽约现场艺术中心, 移民艺术家双年展,Performa双年展,洛杉矶设计节,希腊国际电影诗歌节,Chashama Gallery等地展出。曾获得纽约艺术基金会,英国文化教育协会,美国当代艺术基金会等机构的资助和支持。


    官网提供讲义、录音、视频、引用文献等参考资料下载:https://nyshalong.com/event/183

    转载、引用活动讲义、录音与视频等内容,必须获得主讲人和沙龙授权,同时需注明内容来源为:纽约文化沙龙(www.nyshalong.com)。

  • 美国哲学家教育学家约翰杜威的名句,在面对特殊教育时,开始彰显它的深刻意义——当我们谈论特殊教育时,是否真的能意识到它与残障权益的息息相关,还有主流社会在面对残障议题时往往显露的健全中心主义?残障孩童的生命经验,在医疗跟科技不断发展的当下,与特殊及融合教育的课堂产生强烈碰撞。书本不再是唯一的主宰,身体的一切部位和感官都需要成为知识的来源。特殊教育老师的个人身份和意识形态亦直接而深刻地影响着特教领域以及学生个体。

    本期沙龙活动,从NYU本科毕业的电影导演转行拿到纽约州教执的聋重听人老师(Teacher of the Deaf, TOD) 陈伊如,将为大家带来特殊教育101小课堂,分享她在纽约布鲁克林圣弗朗斯西聋人学校的双语工作经验,还有由于学习美国手语而与残障群体产生联结的故事,希望借此能与大家共勉,为一个融合且无障碍的未来社会,努力上下求索。


    (Poster:Nadia)




    主讲人:
    陈伊如
    出生于中国上海,现工作和居住纽约。电影导演,诗人,聋重听人教师(听人)。2019年,伊如毕业于纽约大学帝势艺术学院电影系,辅修心理学和美国手语。2022年,她从哥伦比亚大学教育学院的聋重听人教育取得了硕士学位。如今,她在纽约圣弗朗西斯聋人学校担任教职。伊如擅长诗意的影像及多媒体创作。她的短片《夏青》入围多伦多亚洲电影节等20余国际电影节,摘得上海酷儿影展评审团大奖等多种奖项。她也曾担任过纽约独立剧院HERE的艺术总监助理,及美国纪录片导演Stephanie Black的个人助理。她与日籍表演艺术家尾竹永子和中国舞蹈家及纪录片导演文慧合作完成长片纪录片《没有规则是我们的规则》。


    官网提供讲义、录音、视频、引用文献等参考资料下载:https://nyshalong.com/event/178

    转载、引用活动讲义、录音与视频等内容,必须获得主讲人和沙龙授权,同时需注明内容来源为:纽约文化沙龙(www.nyshalong.com)。

  • Manglende episoder?

    Klik her for at forny feed.

  • “文”,错画也;“文物”,铭文之物也;传统“金石学”看重的正是青铜器和石碑上刻载的文字信息。然而,现代语境下的“文物保护”更多以“物”为中心,是一门融合了历史,艺术,科学和匠作经验的综合体系。这个庞大体系里的基层工作者——文物修复工作者,便是“文物”的仆人。

    以古琴为例:圣人云“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器道分离烙印在儒家的潜意识里。一种看似平平无奇的乐器——古琴,被尊为“圣人之器”。在演奏、收藏和修复古琴的千年传承中,人们形成了独特的传统和技艺,而这些曾经不言自明的做法,在现代博物馆语境下遇到了质疑和挑战。

    文物修复的原则和理念是什么?文物修复工作者如何在博物馆、文化遗产地、考古发掘现场等大型机器里与其它职能协作?在新与旧,中方与西方交流碰撞中成长起来的新一代从业者,有怎样的趣闻和反思?

    本期沙龙活动,文化遗产保护专业博士生包嫒迪,将在物质文化和遗产保护学科框架下,以古琴修复为案例,结合其在故宫,大都会博物馆等机构访学工作的经历,与大家共同探讨“文物”的过去,现在与未来。


    (Poster:Nadia)


    本次活动由湾区文化沙龙和纽约文化沙龙联合主办,并由湾区文化沙龙提供免费的网络直播。如果您不能亲临现场,欢迎观看直播及在线提问。



    主讲人:
    包嫒迪
    特拉华大学文化遗产保护专业博士候选人,大都会博物馆访问学者


    官网提供讲义、录音、视频、引用文献等参考资料下载:https://nyshalong.com/event/177

    转载、引用活动讲义、录音与视频等内容,必须获得主讲人和沙龙授权,同时需注明内容来源为:纽约文化沙龙(www.nyshalong.com)。

  • 主办者的话:

    沙龙的朋友们,久违了!距离上次线下活动已经过去两年七个月十六天了,恍如隔世。疫情期间,大到国际局势、小到柴米油盐,整个世界都在大张旗鼓地、亦或静悄悄地发生着巨变。在过去两年里,全美各地沙龙合作办了许多线上分享;但对各地沙龙来说,建立当地的线下社区始终是最核心的价值——这在疫情背景下显得尤为可贵。随着纽约市逐渐恢复往日的活力,适逢最近一些新老朋友来访纽约,我们会在未来几周举办几期不同形式的线下活动。本期沙龙,我们非常有幸邀请到了媒体人张洁平和学者周成荫,探讨“全球华人”这个概念在当今意味着什么,技术可以为全球华人在数字世界里的连结做些什么——以此开启“后疫情沙龙”的序幕。

    内容介绍:

    “全球华人”是一个历史概念,它今天是否仍然成立,一直有很多争议。但它的出现,与在不同时代的不同演绎,不同人群因为这一身分的组织与斗争,有其真实的历史脉络。后疫情时代,人们习以为常的“全球”出现断点,许多地方陷入孤绝,重新连通变得困难;“华人”这个身份也在变化的国际政治间产生新的张力。在数字世界里,我们还有重新沟通与连结彼此的意愿与能力吗?从语言、文化、技术和组织的角度,连结者还可以做什么?


    (Poster:Nadia)




    主讲人:
    张洁平
    Matters Lab、在场计划及飞地书店创办人
    周成荫
    美国杜克大学亚洲中东研究学系实践副教授,亚太中心东亚研究所所长,杜克故事实验室负责人


    官网提供讲义、录音、视频、引用文献等参考资料下载:https://nyshalong.com/event/175

    转载、引用活动讲义、录音与视频等内容,必须获得主讲人和沙龙授权,同时需注明内容来源为:纽约文化沙龙(www.nyshalong.com)。

  • 最近在中文互联网引发热烈讨论的妊娠代孕行为,从1986年首例成功至今不过三十多年历史。这项技术直指人类最核心的生殖繁衍行为,冲击着传统的家庭观念和养育后代的模式。关于代孕合法化与商业化的讨论触及到法律、道德、伦理、政治、经济等诸多领域,对整个社会,特别是女性,影响广泛、深远。

    遗憾的是,面对这个复杂的社会议题,这次讨论浪潮中所呈现的主要是站队式的、口号式的批判,掩盖了问题背后的诸多面相和复杂关联,也从侧面反映了一些对技术本身的迷思和不切实际的想象。因此,我们策划了这个系列沙龙,邀请了五位学者,从公共讨论、临床医学、女性权益、法律与政治哲学、中国田野调查等角度,为代孕问题提供多方位、深入的探讨。

    主讲人的话:

    中国代孕产业处在“灰色地带”是什么概念?代孕产业到底经营的是什么?谁在参与?他们又是如何理解这个“行业”的?代孕是一个独立的产业还是有其他周边产业的支持?代孕应该被彻底禁止吗?代孕可以被彻底禁止吗?这些问题不仅困扰大众,也影响着法律、伦理学的研究和政府政策的制定与实施。要解答这些问题,我们有必要进入田野,考察代孕产业具体是如何运作的。

    本次讲座将会分为三个主要部分,通过对田野调查的分析来理顺这些问题。第一个部分关注的是代孕作为一个“灰色产业”的状况,讨论它在过去十几年间的发展,它与其他地下产业之间的关系、与监管之间的关系。了解了代孕产业的发展之后,我们将在第二部分讨论委托方和代妈的动机,并将其放置在社会、经济、文化的语境中理解。这引出了更加核心的问题,也是代孕最困扰人们的问题——究竟谁才是母亲?代妈是否在出售孩子,而委托父母是否在购买孩子?针对这一点的讨论将在第三部分进行。试管婴儿技术,将母亲角色拆分成了基因、妊娠、养育三部分,似乎带来了亲属关系认知的混乱,但人们会灵活、有策略利用生物学和文化上的知识,对新型的亲属关系进行解读。




    海报设计:子涵




    主讲人:
    李在洲
    剑桥大学社会学系博士在读,研究方向为生育和性别社会学,现关注中国的商业代孕问题


    官网提供讲义、录音、视频、引用文献等参考资料下载:https://nyshalong.com/event/174

    转载、引用活动讲义、录音与视频等内容,必须获得主讲人和沙龙授权,同时需注明内容来源为:纽约文化沙龙(www.nyshalong.com)。

  • 最近在中文互联网引发热烈讨论的妊娠代孕行为,从1986年首例成功至今不过三十多年历史。这项技术直指人类最核心的生殖繁衍行为,冲击着传统的家庭观念和养育后代的模式。关于代孕合法化与商业化的讨论触及到法律、道德、伦理、政治、经济等诸多领域,对整个社会,特别是女性,影响广泛、深远。

    遗憾的是,面对这个复杂的社会议题,这次讨论浪潮中所呈现的主要是站队式的、口号式的批判,掩盖了问题背后的诸多面相和复杂关联,也从侧面反映了一些对技术本身的迷思和不切实际的想象。因此,我们策划了这个系列沙龙,邀请了五位学者,从公共讨论、临床医学、女性权益、法律与政治哲学、中国田野调查等角度,为代孕问题提供多方位、深入的探讨。

    主讲人的话:

    “本次讲座的立论前提是:关于代孕的公共讨论一定要回到女权的基点,然后可以看到它原非孤立,而是联系到其他女权者已经长期关注的社会问题。例如:生育所造成的女性不利,以及一些女权者持续讨论的元命题,例如:受剥削女性的无奈 VS 女性的自由选择。因此这一讲座的主张之一是还原代孕议题的面向,并且觉察这一议题在全球交叉性不平等背景下的展现,为生育、母职经验下以及更广泛的女性的身体的解放提出可能的公共性导向,以及由此进一步发展反思与批判的女权对话。

    本次讲座也将试图理解代孕现象给中国女权者带来的愤怒,然而这种愤怒或许是今日中国女权备受阻击之时的一种设防?简单来说,是否反对代孕为何成为一些女权者所设的基本甄别题?从这一点出发,将试图探究当下中国女权生态的演变及构成,并提出女权者在这艰难的状态中可能选择的位置。这其实是一个相当困难的话题,然而讲者愿意尝试并且决心首先将自己的困惑和挣扎作为一个示例。




    海报设计:子涵




    主讲人:
    吕频
    女权活动家,女权之声创始主编。


    官网提供讲义、录音、视频、引用文献等参考资料下载:https://nyshalong.com/event/173

    转载、引用活动讲义、录音与视频等内容,必须获得主讲人和沙龙授权,同时需注明内容来源为:纽约文化沙龙(www.nyshalong.com)。

  • 最近在中文互联网引发热烈讨论的妊娠代孕行为,从1986年首例成功至今不过三十多年历史。这项技术直指人类最核心的生殖繁衍行为,冲击着传统的家庭观念和养育后代的模式。关于代孕合法化与商业化的讨论触及到法律、道德、伦理、政治、经济等诸多领域,对整个社会,特别是女性,影响广泛、深远。

    遗憾的是,面对这个复杂的社会议题,这次讨论浪潮中所呈现的主要是站队式的、口号式的批判,掩盖了问题背后的诸多面相和复杂关联,也从侧面反映了一些对技术本身的迷思和不切实际的想象。因此,我们策划了这个系列沙龙,邀请了五位学者,从公共讨论、临床医学、女性权益、法律与政治哲学、中国田野调查等角度,为代孕问题提供多方位、深入的探讨。

    主讲人的话:

    “在近日关于代孕的公共讨论中,无论是“反对一切形式”还是“支持合法化”的声音,都缺乏与辅助生殖技术相关的临床医学视角。与中国古代或者西方《圣经》 里提到的“借腹生子”的传统代孕相比,现代代孕融合了成百上千种科学创新,是一项非常复杂的医疗技术。在讨论代孕的伦理、人权、法理等问题之前,我们有必要厘清背后的生理和心理知识。

    可以说,每一个母亲的安全分娩和每一个孩子的健康诞生,都是经历了九九八十一难的生命奇迹。为给这个曲折过程保驾护航的辅助生殖学,包含了哪些要素?这些技术如何调整自然怀孕和妊娠的过程?代孕如何在这个大框架下进行?除了目标家庭“不想”怀孕外,代孕的医学指征(原因)又有哪些?

    本次讲座除了基本的科普,更试图以“患者为中心”的视角来检视代孕中各参与人的身理和心理临床结果 (clinical outcome)。经历代孕后,怀孕母亲的心理身体健康状况是怎么样的?代孕和非代孕的孩子成长发育有哪些不同?目标家庭(包括LGBT家庭)代孕前后的情况又是如何?在这些问题上,我们有哪些迷思,哪些有可靠的答案,而哪些又尚未知晓,需要进一步研究?


    海报设计:子涵




    主讲人:
    夏沪川
    宾夕法尼亚大学神经科学博士,临床医学博士候选人。


    官网提供讲义、录音、视频、引用文献等参考资料下载:https://nyshalong.com/event/172

    转载、引用活动讲义、录音与视频等内容,必须获得主讲人和沙龙授权,同时需注明内容来源为:纽约文化沙龙(www.nyshalong.com)。

  • 最近在中文互联网引发热烈讨论的妊娠代孕行为,从1986年首例成功至今不过三十多年历史。这项技术直指人类最核心的生殖繁衍行为,冲击着传统的家庭观念和养育后代的模式。关于代孕合法化与商业化的讨论触及到法律、道德、伦理、政治、经济等诸多领域,对整个社会,特别是女性,影响广泛、深远。

    遗憾的是,面对这个复杂的社会议题,这次讨论浪潮中所呈现的主要是站队式的、口号式的批判,掩盖了问题背后的诸多面相和复杂关联,也从侧面反映了一些对技术本身的迷思和不切实际的想象。因此,我们策划了这个系列沙龙,邀请了五位学者,从公共讨论、临床医学、女性权益、法律与政治哲学、中国田野调查等角度,为代孕问题提供多方位、深入的探讨。

    主讲人的话:

    “2021年一月,由于明星代孕弃养风波,代孕话题在微博等公共平台引发热烈讨论。其中,#反对一切形式的代孕 成为一个热门话题,网民的自发发言、官方账号的评论不少都带上了这个tag。在反对声浪中,经常出现的关键词是“剥削”、“女性物化”和“同性恋代孕”。但是,讨论也和现实之间存在割裂,微博上的公众人物稍有支持代孕的嫌疑,就有“社死”风险,但其实在更为私人的群聊、私人对话、家族对话中,这种对代孕的高度警惕和负面观感又似乎不存在。此外,在线下,代孕在中国仍然处于法律的灰色地带。可以说,代孕话题虽热,但是讨论的深度尚浅,公共讨论对现实的影响还极为有限。

    “当我们提出反对一切形式的代孕这一口号,我们所反对的到底是什么:是技术,是商业,是选择代孕服务,还是成为代孕母亲?在当下的中文互联网上,代孕的公共讨论是在怎样的氛围下展开的?男性在代孕议题中扮演着什么角色?进入关于代孕的公共讨论,除了对女性利益和权利的真诚关切,我们还需要什么?一切怀孕本质上都是代孕吗?我们的反对者在说些什么,他们又为何这样说?本次讲座试图与听众们共同探究这些问题,在我们进一步从医学技术、哲学基础、田野研究、女权主义等方向理解代孕之前,先来理解这个气氛热烈、多种声音冲突碰撞的舆论场。


    海报设计:子涵




    主讲人:
    孙金昱
    伦敦大学学院政治学博士,高校教师


    官网提供讲义、录音、视频、引用文献等参考资料下载:https://nyshalong.com/event/171

    转载、引用活动讲义、录音与视频等内容,必须获得主讲人和沙龙授权,同时需注明内容来源为:纽约文化沙龙(www.nyshalong.com)。

  • 2020年11月30日,DeepMind公司公布了一项研究成果,宣称基于深度学习的人工智能算法 AlphaFold 在蛋白质结构预测问题上获得巨大突破。在权威的蛋白质结构预测竞赛(CASP)中,AlphaFold 以约 90% 的准确率一骑绝尘,为这个挑战生物学家50多年的难题提供了一个强有力的解答。

    与 AlphaFold 在生物学研究与制药领域激起的强烈反响相比,大众更好奇问题本身以及它将带来的影响:到底什么是蛋白质结构?它和我们熟知的DNA有什么关系?蛋白质结构预测需要解决什么问题?它困难在哪儿?以 AlphaFold 为代表的人工智能技术怎么解决这个问题?这项突破在科研和制药领域意味着什么?它会像 AlphaGo 改变围棋游戏那样改变人类对生命的认知吗?它会变革制药业的发展逻辑,改变人类的健康格局吗?

    本期沙龙,我们请来两位活跃在结构生物学和制药领域一线的研究者和创业者,谭大治和赖力鹏,向大家普及这些知识,并且通过二位在人工智能领域的实战经验,展望 AlphaFold 会带来什么样的深刻变化。

    谭大治说:

    “蛋白质是地球上几乎所有生物体的必要组成部分。无论是新陈代谢、血液循环、免疫反应抑或思维活动,蛋白质分子们主导或参与了我们生命活动的每一个过程。因而所有的人类疾病都与蛋白质分子的异常有关,同时绝大多数已有的和正在研发的药物及疗法皆尝试通过纠正这些异常来达到改善以至治愈的目的。相当一部分研究面临的一个关键挑战即如何获得相关蛋白质分子的三维结构信息,从而指导我们更加有的放矢地进行药物的设计。

    “人体中的蛋白质都是由20种不同的氨基酸组成的长链分子, 其中所包含的氨基酸残基数量从几十个到几千个不等。在生理条件下,这些残基并非呈线性排列,而是会折叠成高度复杂且动态的三维结构。而许多不同的蛋白质及其他生物大分子又会组合成更加复杂的分子机器来高效而精确地执行其功能。蛋白质的功能是由其结构所决定,其结构是由其组成氨基酸的序列所决定,而氨基酸的序列则是编码于生物体的遗传信息之中。

    “人类通过实验方法解析蛋白质三维结构的历史始于20世纪50年代。在相当长的时间里,X光晶体学是获得蛋白质结构的不二法门。从20世纪80年代起,核磁共振及冷冻电镜也发展成为了解析蛋白质结构的主要技术。尤其是后者在近十年来获得了极大的发展,并有成为蛋白质结构学界主流的趋势。迄今为止,人类已经解析了至少17万个蛋白质结构,其中约5万个来自于人体。尽管如此,有相当数量的与人类疾病有关的蛋白质的三维结构由于种种原因很难通过实验方法获得。因此,进入21世纪以来,人们一直尝试利用计算方法来预测未知的蛋白质结构。目前传统主流的计算方法一般通过计算基于经典力学或量子力学的原子间作用力以及与已经解析过的类似结构的比对来进行预测。最近几年来,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蓬勃发展,新一代基于深度学习的蛋白质结构预测方法呈现出了很大的潜力,而AlphaFold就是这些新方法中的杰出代表。”

    赖力鹏说:

    “对于健康的关注是人类一直持续的话题。目前,药物研发面临着成本高、周期长、成功率低的挑战。新药发现领域的研究者们进行着各种尝试,希望通过更加理性化、系统化的药物设计方法来提高药物发现的效率。一套更有效的药物设计方法,一方面可以为患者带来更好的治疗药物,另一方面也为行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更大的机会。

    “过往,计算机辅助药物设计为理性药物设计提供了大量的帮助。机器学习及其它基于统计的数据分析方法也一直在药物研发,从靶点发现到临床试验的各个环节为科学家提供计算支持。2016年,AlphaGO和李世石的对决把人工智能带入大众的视野。人工智能,特别是深度学习技术的发展,数据的增加和算力的快速提高进一步为早期药物发现提供了更多的,有价值的信息。这些信息被使用在包括新分子结构探索,蛋白结构预测,潜在药物分子属性预测等多个环节,有效提升药物早期发现的效率。本次讲座将结合AlphaFold的发现,与大家分享人工智能技术在新药研发实际项目中如何与其它前沿计算及实验技术协作,提高药物发现效率。同时也希望与大家深入探讨,人工智能技术从其自身出发,以及从与其它技术协同出发,在未来的新药发现中发挥更大价值的机会和挑战。”


    海报设计:Nadia




    主讲人:
    谭大治
    哥伦比亚大学生物学博士。研究领域涉及分子生物学、结构生物学及计算药物化学。曾在纽约D. E. Shaw Research及波士顿Silicon Therapeutics公司从事计算辅助药物研发。现就职于麻省剑桥市的Reverie Labs公司,主要通过结合人工智能、蛋白质分子结构和计算化学进行小分子新药的设计。
    赖力鹏
    北京大学学士、芝加哥大学物理学博士、麻省理工学院(MIT)博士后。2014年赖力鹏博士在麻省理工学院进行博士后研究期间与合作伙伴共同创立XtalPi,并于2015年创立晶泰人工智能研发中心XARC,担任负责人,进行大数据与人工智能相关技术的研发,带领包括药物设计、算法、工程等在内的多元化团队,通过整合深度学习、数据、计算化学、计算物理方法和云计算资源,加速化学药和生物药的发现、开发与生产。


    官网提供讲义、录音、视频、引用文献等参考资料下载:https://nyshalong.com/event/170

    转载、引用活动讲义、录音与视频等内容,必须获得主讲人和沙龙授权,同时需注明内容来源为:纽约文化沙龙(www.nyshalong.com)。

  • 美国历史上的排华法案是我们了解美国移民体系衍化和移民政策中制度性的种族、阶级和性别歧视的一个重要窗口。这一法案是美国历史上第一个以种族和国家为理由排斥移民的法案,由此开启了长达60年(1882-1943年)的排华时期。近年美国针对穆斯林国家、墨西哥移民以及难民移民审查的一些政策理路都与此法案一脉相承。该法案具体的实施过程不仅反映出美国移民机构对中国文化的解读和运用,同时也折射出在吸纳和排斥移民的过程中美国对于自身国界的想象、文化的塑造以及国家身份的认同与定位。

    1882年排华法案以及之后一系列相关的法案禁止中国劳工进入美国,而商人、外交官、学生和教师可以获得豁免身份前往。这一选择性的条款使得对移民的筛选变得尤为重要,而移民的筛选往往离不开对移民身体的审查。此次讲座将会谈到美国移民筛选与审查如何制度化移民身体尤其是女性身体。在诸如身高、痣、疤痕位置之类的身体特征中,中国女性的小脚受到移民官的格外关注。尽管中国的缠足文化在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的中国和美国已经成为精英们唾弃和批判的传统恶俗,但大量的移民档案记录了小脚在当时成为中国移民成功获得豁免身份从而进入美国的手段之一。本次讲座会对以下问题进行分享:为什么在对移民的筛选中身体审查成为必不可少的环节?是什么样的历史条件使得美国移民官倾向于接受这些所谓的象征野蛮落后文化的小脚女性人群?美国人对于缠足的臆测、看法和固有成见如何影响移民局官员执行排华法案?这又与美国主流的白人女性身体文化与时尚有何关联?


    海报设计:Nadia




    主讲人:
    何芳
    加州大学圣塔芭芭拉分校(UCSB)历史学博士,现在NYU Shanghai “Global Perspectives on Society”项目从事博士后研究和教学工作,研究兴趣是美国族裔历史、移民、性别、身体、时尚。


    官网提供讲义、录音、视频、引用文献等参考资料下载:https://nyshalong.com/event/169

    转载、引用活动讲义、录音与视频等内容,必须获得主讲人和沙龙授权,同时需注明内容来源为:纽约文化沙龙(www.nyshalong.com)。

  • 美国明州黑人乔治·弗洛伊德(George Floyd)被白人警察压颈致死,引发全国至少140个城市爆发抗议示威,少数城市出现了激烈的暴力抗议。伴随长达数周的抗议,我们看到有一系列复杂的话题被广泛讨论。纽约文化沙龙和湾区文化沙龙联合邀请到几位朋友,他们对相关问题有很多观察、思考和研究,将从历史、政治、司法、社运等角度来阐释“美国种族问题”这个宏大话题,期待各位实时参与、提问互动。

    讲座内容:

    对于关心美国政治和种族议题的朋友来说,歧视是一个绕不开的话题。除了个人层面出于文化及身份认同的歧视,和立法及司法层面的系统性歧视以外,少数族裔还因为他们身份标签在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处于非常不利的地位。对于改善此种状况的方式和必要性,政治光谱的两端有着完全不一样的看法。左翼倾向认为忽略个人特征而按其所属群体的统计特性来加以处理本身就是不义,需要立法对弱势全体加以保护(比如Equal Employment Opportunity in Civil Rights Act of 1964)或者积极地为他们在相关领域提供优待(affirmative actions)。一些右翼则相信这是在获取信息成本过高的情况下,企业与社会组织追求效率与利润最大化所不可避免的结果(统计性歧视)。盲目地使用行政或法律手段加以干预会扭曲市场机制,有时甚至适得其反伤害到干预措施最初想要保护的群体。

    本次讲座想要澄清统计性歧视这个经常被误用来为偏见辩护的经济学概念,并尝试说明抛弃刻板印象正确地使用信息对于弱势群体和社会的整体福祉都会有所助益。尽管我们可能没有办法找到理论上的完美解决方案,但是似乎在正反两面都有已经足够的证据表明仅仅追求无视种族标签(color blindness)对于同时增进公平和效率都是远远不够的。实用主义的政策制定者有理由在决策过程中融入种族意识(racial awareness),以保证人尽其才。作为公民和职业人士的普通人,我们出于私利也应该自我教育,以免被简单粗暴的伪科学种族叙事所蒙蔽。

    本期讲座将探讨:

    统计谬误如何与偏见和错误的政策互成因果
    纠偏过程中种族意识的必要性


    海报设计:子涵




    主讲人:
    钱聿杰
    耶鲁大学经济学博士候选人。研究使用经济学理论模型刻画制度和技术因素对信息收集、处理和使用的影响。缺乏社会经验的扶手椅经济学家。


    官网提供讲义、录音、视频、引用文献等参考资料下载:https://nyshalong.com/event/168

    转载、引用活动讲义、录音与视频等内容,必须获得主讲人和沙龙授权,同时需注明内容来源为:纽约文化沙龙(www.nyshalong.com)。

  • 美国明州黑人乔治·弗洛伊德(George Floyd)被白人警察压颈致死,引发全国至少140个城市爆发抗议示威,少数城市出现了激烈的暴力抗议。伴随长达数周的抗议,我们看到有一系列复杂的话题被广泛讨论。纽约文化沙龙和湾区文化沙龙联合邀请到几位朋友,他们对相关问题有很多观察、思考和研究,将从历史、政治、司法、社运等角度来阐释“美国种族问题”这个宏大话题,期待各位实时参与、提问互动。

    讲座内容:

    2001年,在全美国高喊着”Law and Order”的口号时,一位公诉人Abbe Smith,发表了一篇论文,指出了美国刑事系统的种种程序性问题,发出了掷地有声的一问:Can you be a good person and a good prosecutor? 一个好人,能够成为一个优秀的检察官吗?

    2014年,Equal Justice Initiative的创始人Bryan Stevenson,根据他的亲身经历,发表了一本书:Just Mercy,不完美的正义。书的最后一章,提出了一系列问题:什么样的刑事系统才是正义的?我们现今的系统是正义的吗?我们应该如何对待犯罪嫌疑人?如何对待有罪的人?

    前几期的讲座从整体社会的角度梳理了美国的种族问题。这期讲座会聊一聊,这些全社会的问题,会如何影响到刑事系统中的每一个个体?看似的“黑人高犯罪率”背后,是怎样的一个刑法系统?陪审团制度、目击者指认、对抗式诉讼制度、极其复杂的证据法,可以帮助我们对抗人性的弱点、把偏见拒之门外吗?

    本期讲座将探讨:

    种族偏见如何入侵看似公平的刑事系统?
    法律应当如何克服人性弱点、保障公平正义?


    海报设计:子涵




    主讲人:
    王逸帆
    斯坦福大学法学博士(J.D.),Liberal Arts Education养成的斜杠青年,兴趣包含法律、心理、艺术、社会。


    官网提供讲义、录音、视频、引用文献等参考资料下载:https://nyshalong.com/event/167

    转载、引用活动讲义、录音与视频等内容,必须获得主讲人和沙龙授权,同时需注明内容来源为:纽约文化沙龙(www.nyshalong.com)。

  • 美国明州黑人乔治·弗洛伊德(George Floyd)被白人警察压颈致死,引发全国至少140个城市爆发抗议示威,少数城市出现了激烈的暴力抗议。伴随长达数周的抗议,我们看到有一系列复杂的话题被广泛讨论。纽约文化沙龙和湾区文化沙龙联合邀请到几位朋友,他们对相关问题有很多观察、思考和研究,将从历史、政治、司法、社运等角度来阐释“美国种族问题”这个宏大话题,期待各位实时参与、提问互动。

    讲座内容:
    该讲座将分享美国对黑人运动的记忆如何强化了精英主义和美国中心主义,淡化国家的系统性暴力,遮蔽黑人权力,包括黑人女性的抗争。同时,讲座将梳理移民所激化的种族与阶级矛盾如何在过去一百多年不断撕裂美国的激进主义传统,而社会对黑人运动的记忆和以往的运动遗产又如何不断形塑着当前的BLM运动。


    海报设计:子涵




    主讲人:
    夕岸
    宾夕法尼亚大学社会学系博士生、端传媒等媒体撰稿人,主要关注数字劳工和社会运动,欧美极端右翼与激进政治。


    官网提供讲义、录音、视频、引用文献等参考资料下载:https://nyshalong.com/event/166

    转载、引用活动讲义、录音与视频等内容,必须获得主讲人和沙龙授权,同时需注明内容来源为:纽约文化沙龙(www.nyshalong.com)。

  • 美国明州黑人乔治·弗洛伊德(George Floyd)被白人警察压颈致死,引发全国至少140个城市爆发抗议示威,少数城市出现了激烈的暴力抗议。伴随长达数周的抗议,我们看到有一系列复杂的话题被广泛讨论。纽约文化沙龙和湾区文化沙龙联合邀请到几位朋友,他们对相关问题有很多观察、思考和研究,将从历史、政治、司法、社运等角度来阐释“美国种族问题”这个宏大话题,期待各位实时参与、提问互动。

    讲座内容:
    对美国种族隔离历史的进一步分析
    对常见种族偏见的辨析
    从个人经历出发的自我反思


    海报设计:子涵




    主讲人:
    北大飞
    知名博主,关注政治,社会,宗教等话题


    官网提供讲义、录音、视频、引用文献等参考资料下载:https://nyshalong.com/event/165

    转载、引用活动讲义、录音与视频等内容,必须获得主讲人和沙龙授权,同时需注明内容来源为:纽约文化沙龙(www.nyshalong.com)。

  • 美国明州黑人乔治·弗洛伊德(George Floyd)被白人警察压颈致死,引发全国至少140个城市爆发抗议示威,少数城市出现了激烈的暴力抗议。伴随长达数周的抗议,我们看到有一系列复杂的话题被广泛讨论。纽约文化沙龙和湾区文化沙龙联合邀请到几位朋友,他们对相关问题有很多观察、思考和研究,将从历史、政治、司法、社运等角度来阐释“美国种族问题”这个宏大话题,期待各位实时参与、提问互动。

    在美国历史中,从奴隶制、种族隔离到排华法案,亚裔和黑人共遭受白人至上主义(white supremacy)压迫。20世纪60年代,亚裔美国(Asian American)作为政治身份横空出世,而亚裔活动家与黑人民权运动者携手,为在美国的少数族裔争取平等作斗争,喊出了“Yellow Peril Supports Black Power”的口号。

    半个多世纪之后的今天,亚裔社群愈发复杂、多样化:受民权运动所助的1965年的移民法改革,使更多亚洲移民进入美国;越战与东南亚动荡后,众多东南亚难民也定居美国。同时,针对少数族裔的歧视与暴力从未停止:Vicent Chin在1982年死于种族暴力;而洛杉矶92年的暴乱也加剧了韩裔与黑人社群的矛盾。9/11之后,南亚美国人面临了前所未有的系统性监察与歧视。

    而亚裔社群的政治主张也愈发多样化。在过去一二十年中,仅在华裔社区中,就出现了多重政治裂痕:右翼华人成立了Chinese For Trump,而左倾华人支持肯定性行动(affirmative action)和数据细分(data disaggregation);一代新移民和他们的二代移民子女,也因此开始了针对种族、移民、教育等等政策的激烈争辩。

    本次讲座旨在简述亚裔与其他族裔合作的历史、并介绍现存的合作与割裂;同时,讲座将开启圆桌讨论,和观众一起探讨如何跨越阶级、族裔、代际隔阂,为少数族裔团结合作、争取种族正义,提供新策略与新思路。

    本期沙龙会聊到:
    民权运动、1965移民法、和亚裔人口变迁
    非裔、亚裔抗争的联合与分流
    泛亚裔认同的诞生和分裂
    “Yellow Peril Supports Black Power” 的局限性和现存意义
    美国现存的亚裔种族正义行动格局
    此次 BLM 运动中的亚裔声音


    海报设计:子涵


    【后续】游天龙推荐书单:

    可以先从 Immigrant America 读起,一本举重若轻的小书,很适合进入;亚裔历史可以先读 A New History,类似编年史大事件那种,然后 At American's Gate 就是华裔史,Impossible Subject 是从法律史角度谈华裔移民对美国移民法的影响,The Asian American Achievement Paradox 和 The Color of Success 都是今天提到的亚裔的模范少数族裔的由来,Between Two Empires 说的是日裔移民加在美帝国和大日本帝国之间的历史,比较和当下有些类似,Flexible Citizenship 主要说的是亚裔移民这种两头占两头吃的弹性认知和归属感;The color of Law 和 The Color of Wealth 主要说的是财富的获取和在美国的生活背后的很多制度都是有实操层面的种族色彩;Working toward Whiteness 主要说的是白人也不是一个一成不变的概念,白人也曾经被细分,这个概念也会拓宽拉长出于各种目的,White Trash 历史很有趣,Strangers in their Own Land 主要是蓝领白人为啥觉得自己不受重视(结果最后支持川普了);Deported(针对西语裔的遣送政策和对社区对人的破坏), Lives in Limbo (西语裔DACA),Beyond Smoke 说的是美国对边境和移民政策的错误在哪。

    主讲人:
    游天龙
    亚利桑那州立大学Justice Studies博士,研究兴趣包括全球化、全球移民、移民政治、移民企业、劳动与就业法。美国政治、历史、法律、社会均有涉猎。
    唐韵
    毕业于Amherst College和耶鲁法学院,现于波士顿从事亚裔移民权益相关的法律援助,2020年秋起将于普林斯顿大学就读政治学博士。


    官网提供讲义、录音、视频、引用文献等参考资料下载:https://nyshalong.com/event/164

    转载、引用活动讲义、录音与视频等内容,必须获得主讲人和沙龙授权,同时需注明内容来源为:纽约文化沙龙(www.nyshalong.com)。

  • 美国明州黑人乔治·弗洛伊德(George Floyd)被白人警察压颈致死,引发全国至少140个城市爆发抗议示威,少数城市出现了激烈的暴力抗议。伴随过去已长达两周的抗议,我们看到有一系列复杂的话题被广泛讨论。纽约文化沙龙和湾区文化沙龙联合邀请到几位朋友,他们对相关问题有很多观察、思考和研究,将从历史、政治、司法、社运等角度来阐释“美国种族问题”这个宏大话题,期待各位实时参与、提问互动。

    随着George Floyd之死,Black Lives Matter运动再度兴起,引起了很多社会关注。本次讲座将针对以下三个方面的常见疑惑进行阐述,试图为大家答疑解惑,厘清来龙去脉。

    Q:此事件中警察的确使用了暴力,但是从数据上看黑人犯罪率也的确很高,能不能说他们是罪有应得?鉴于黑人犯罪率高,警察在执法上更大规模地搜捕针对黑人不是也挺合理的么?黑人犯罪率高是不是就说明他们整体社区文化不行?
    A:单从表面数据上看,黑人犯罪率的确很高,然而背后深层的原因是什么?法律、经济、政治上,是否有专门针对黑人的系统性歧视?从司法和执法角度看,黑人犯罪率和入狱率在70年代中期开始飙升背后的原因是什么?从社会和经济角度看,大家常说“黑人区治安差”,但是“黑人区”究竟是什么?“黑人区”这个概念是如何被社会政治法律体系制造出来的?

    Q:警察执法暴力也许只是个案,示威抗议为什么要针对整个警察体系?
    A:美国警察体系出了什么问题?为什么暴力执法事件频出?背后的社会政治法律因素是什么?为什么美国警察的职权范围巨大,需要承担的责任反而很小?宪法上对于警察职权有何约束?司法上高院对此有何判例?立法上相关具体的法律是如何被一步步推动出来的?警察系统作为一股政治力量,在这个过程中扮演了什么角色?

    Q:和平抗议不就可以了么?为什么要打砸抢?谴责打砸抢有问题么?
    A:这个问题很复杂,本讲座主要从哲学层面辨析:如何区分抗议中不同类型的暴力?哪些暴力在哪些情境下是合理的?如果打砸抢不对,不对在哪儿?谁有立场和资格指责它不对?抗议的参与者和抗议的观察人,在评价抗议中的暴力现象时,切入点和结论是否应当有所不同?当讨论一件事情的对错的时候,如何区分它是“可辩护的”和“可谅解的”?这种区分如何影响到我们安排道德关注点和道德优先级?


    海报设计:子涵




    主讲人:
    林垚
    哥伦比亚大学政治学博士,曾经执教大陆和香港若干高校,目前回到耶鲁大学法学院攻读法律博士学位,研究范围包括哲学、政治理论、宪法、美国政治、中国政治,长期进行公共写作,参与社会运动和法律援助。


    官网提供讲义、录音、视频、引用文献等参考资料下载:https://nyshalong.com/event/163

    转载、引用活动讲义、录音与视频等内容,必须获得主讲人和沙龙授权,同时需注明内容来源为:纽约文化沙龙(www.nyshalong.com)。

  • These little town blues
    Are melting away
    I'll make a brand new start of it
    In old New York
    If I can make it there, I'll make it anywhere
    It's up to you, New York, New York

    有人戏称:纽约如此重要,以至于我们要在行政区域里重复它的名字:纽约,纽约。

    无论你从事什么行业,来自哪里,都在这里被赋予了“纽约客”的头衔。伴随这个富含城市精神的称号,是这座城市带给你的灵感和力量,就像歌词所说:If I can make it there, I'll make it anywhere.

    曼哈顿,纽约市的核心,美国乃至世界的经济和文化中心。从原住民时期、荷兰殖民时期、英国殖民时期再到现在,曼哈顿的城市发展既是美国历史的缩影,也是人类城市文明的杰出代表。在历史上,美国的城市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汽车和公路发展的影响。大多数的美国城市,经历了城市化、郊区城市化、逆城市化和市中心再城市化四个过程;然而如今美国人口密度最高的曼哈顿,却并未遵循这一典型发展轨迹。在长约13.4英里,宽约2.3英里的曼哈顿长岛上,居住着一百六十二万九千左右的常住人口,和难以统计数目的流动人口;而在四百年前,华尔街以上的曼哈顿都是被植被覆盖的低矮丘陵。

    本期沙龙,多次参与曼哈顿市政建筑项目的王鼎坤将通过几百年来曼哈顿地图的变化,从建筑和城市发展的角度探讨是什么样的原因造就了如今的曼哈顿。他将从17世纪的“新阿姆斯特丹”到”新约克“,追朔到1811年的 Commissioner’s Plan、20世纪初的移民潮和摩天楼运动,再整理到美国州际高速运动、911等事件对曼哈顿城市肌理的影响。同时,他会将纽约与洛杉矶、芝加哥、巴黎、北京等其他特大城市进行横向比较,阐明城市发展背后的原因,阐述一些城市发展观念的争论。

    曼哈顿滋养了纽约文化沙龙,所以这期沙龙对我们来说有特殊的意义。欢迎作为纽约客的你来听听这座城市的故事。


    1873年的曼哈顿,图片来自 pixabay.com



    2017年的曼哈顿,图片来自 wikipedia.org




    主讲人:
    王鼎坤
    Assoc. AIA, State of New York。来自内蒙古鄂尔多斯,2019年毕业于卡耐基梅隆大学(Bachelor of Architecture),现于纽约STV Inc.就职。曾参与过纽约中城Ziegfield Ballroom,长岛铁路(LIRR)某车站,杜克大学昆山校区图书馆等项目。作为一名助理建筑师,他经常在纽约的大街小巷观察游窜,并喜欢研究纽约以及美国整体的城市历史进程。在业余时间,王鼎坤也很喜欢音乐和旅行,并在2019年夏天驾车走过了美国本土38个州。


    官网提供讲义、录音、视频、引用文献等参考资料下载:https://nyshalong.com/event/162

    转载、引用活动讲义、录音与视频等内容,必须获得主讲人和沙龙授权,同时需注明内容来源为:纽约文化沙龙(www.nyshalong.com)。

  • 纽约文化沙龙始终将自己视为博雅教育的实践者(我们作为非营利机构的划分类别就是成人继续教育)。我们相信,教育(Education),区别于训练(Training),培养的是人格而不是工具。通过教育,我们培养社会责任与人文关怀,我们懂得区分事实与观点,我们学会批判与分析,我们拥有审美与自律。除此之外,好的教育应当赋予人自我教育的能力,在校园之外可以自己获得以上各方面的成长。在这样的理念和实践上,沙龙和唯理中国惺惺相惜。这次,我们请来唯理中国的联合创始人陶子谦,和大家分享他们在中国实践博雅教育的经历与思考。

    “教育”一词涵义很广,它可以指代灌输或训导,可以指学校、各类组织或培训机构给学生提供的服务与产品,也可以指一个拥有自己研究范畴和方法的学术领域。在本次圆桌讨论中,主讲人将从提供教育产品的非营利组织的角度分享对于博雅教育的理解。

    在主讲人眼中,博雅教育包含两大特点:互动式教学和宽广的课程体系。首先,在一个施行博雅教育的课堂中,讲师是讨论的发起者和组织者,而非一个权威的知识库。课堂交流往往是双向或者多向的,而不是单方面灌输。这样的互动对于思考能力的培养至关重要,也是博雅教育和应试教育的一个根本区别。我们可能都有过这样的感觉:应试教育下的学生往往擅长解过程和答案都相对确定的问题,但在遇到从定义问题到解答问题都有大量不确定性的领域(例如大多人文和社科类学科)时就手足无措。在主讲人的经验里,以灌输为主、缺乏激励主动学习的教学方法是这一现象的重要原因。

    其次,博雅教育对于学习广度的要求有两大重要意义:其一,很多学科是一个公民所必须要了解并初步学习的。没有对这些学科的基本了解,人们就无法准确地理解社会问题和处理这些问题的对策;其二,复杂的社会问题往往需要跨学科解法,开发这些解法需要拥有多个学科的知识储备。遗憾的是,目前国内大多中学只提供极为有限的课程选择,而国内大学生学习与专业无关的课程的热情和自由度也很有限。

    因为博雅教育可以帮助解决应试教育所导致的思考能力和公民素养缺失,我们决定以短期暑期学校的方式开始小规模地施行博雅教育。在这一过程中,我们曾面对各种理论和可行性方面的质疑。博雅教育是否是精英/贵族教育?成功地施行博雅教育是否取决于目标学生群体的背景和所处的社会环境?在中国推行博雅教育是否有意义?是否可行?与美国高中和大学所采用的形式相比,需要做哪些修改?

    主讲人将根据其五年来运营唯理中国和举办唯理书院的经验尝试与大家共同探讨以上问题。


    (唯理中国)


    关于唯理中国:
    唯理中国是由有志于学术和教育事业的海内外学⽣组成的⾮营利学术联盟,致⼒于在中国推⼴博雅教育。自2015年成立起,我们为学生们提供了超过140门课程与博雅教育体验。现日常运营项目有唯理书院、线上课程、播客-唯理对谈与唯理通讯(newsletter),更多信息请参见veritaschina.org.

    沙龙圆桌不收取门票。名额有限,我们会根据收到的报名信息筛选参与者,发出正式邀请。请在11月26日晚11点之前填写报名表。 我们会于次日给所有报名者发邮件告知筛选结果。

    主讲人:
    陶子谦
    唯理中国联合创始人,宾夕法尼亚大学法学院⼆年级学⽣。他在康奈尔⼤学读⼤⼀时与朋友⼀起创办了唯理中国。唯理中国以⾮营利的形式为国内的中学⽣和⼤学⽣提供暑期项⽬、线上课程以及播客等教育资源,以此帮助改善中国教育体系的不⾜之处。唯理书院是唯理中国的旗舰项⽬。它的课程体系是唯理中国根据美国各⼤学⼴泛使⽤的博雅教育体系独⽴开发⽽成的,旨在改善国内教育课程选择少和填鸭式授课等问题。⾃开办以来,唯理书院⼴受参与者的好评。在法学院,陶⼦谦是Asian Law Review的执⾏编辑,Journal of Business Law的助理编辑,和Asian Pacific American Law Students Association的理事会成员。他参与了多个由Gideon Parchomovsky教授主导的公司法研究项⽬。他的学术兴趣是法律经济学。在课余时间,陶⼦谦是⼀个健美爱好者。


    官网提供讲义、录音、视频、引用文献等参考资料下载:https://nyshalong.com/event/161

    转载、引用活动讲义、录音与视频等内容,必须获得主讲人和沙龙授权,同时需注明内容来源为:纽约文化沙龙(www.nyshalong.com)。

  • 2019年10月6日,一群海内外志愿者将“中国米兔展”(Exhibition of #MeToo in China)带到了纽约。这是它第一次走出国门,寻找到了新的发声和活动空间。在此之前,中国米兔展相继在北京、广州、成都举行,但却两次被迫中止,因为展览本身就是发声与抗争的一部分,它们并不是静止的史料再现,而是为正在进行的运动赋能。

    而纽约米兔展,只是近几年在以纽约为代表的海外城市组织起来的一系列中国女权活动之一。离散在海外的中国青年社群传承了曾经青年女权行动派的星火,继续维护和培养推动中国社会进步的新生力量。

    自2012年起,国内曾涌现出一批有着鲜明公民意识的青年女权行动者,被称为“女权行动派”,她们以积极的发声和行动推进各种女性议题:反家暴与亲密关系暴力、反职场性别歧视、反高校录取歧视、反性骚扰、婚姻自主、女同权益等等。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亲眼见证了女权行动者们如何积极介入时事热点,问责政府机构和企业,并推进立法与政策去为女性争取平等的社会资源和公民权利。但随着2014年起社会管制力度的加强、审查的越发严厉,青年女权运动出现了诸如去中心化、去政治化、从线下转移到线上、从国内转移到海外等变化趋势。关于那些曾经活跃在国内各大城市的街道、广场、公园和社区里的青年女权行动者,留存在大众舆论和人们记忆里的印象已逐渐模糊,Ta们在寻找新的空间与机遇的过程中也面临了更多挑战。

    性别平权,任重道远,中国大陆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这是纽约文化沙龙义不容辞的责任。我们曾经办过三期女权主题沙龙,分别是来自吕频、梁小门的《女权万花筒,看到不一样的世界》;来自郑楚然(大兔)、肖月(肖美丽)的《为行动而生——两位女权行动派的思考与实践》;以及来自闾丘露薇的《#MeToo 在中国》。这次沙龙,由两位女权主义者,米米和库伯,带来关于中国女权运动的新视角的反思。她们希望从两个普通中国女性,同时也是新一代青年女权主义行动者的视角,带领大家回顾青年女权行动者的历史,介绍Ta们所推动的一些重要平权议题,并且分析现今青年女权运动的发展趋势和意义。

    我们相信,每一个有良知的公民,要么是一位平权主义者,要么还没有被启蒙。期待你加入我们的讨论,开启新的视角,去发现身边的不公和歧视,去为弱势者发声。​


    (Poster:Nadia)




    主讲人:
    米米亚娜
    米米是一名女权主义者、独立写作者和社会创新项目设计师。她曾在英国伦敦大学学院城市设计专业获建筑学硕士,研究方向为城市公共空间,毕业后于西南民族大学任建筑系讲师,后赴纽约视觉艺术学院学习社会创新设计,并从事一些自媒体工作,较擅长性别、政治、社会、教育、传播等泛社会科学领域的话题。米米长期关注和推动中国性别平权议题,自2017年起,她开始致力于普及公民教育,在国内外组织过十多次公共活动,包括讲座、分享会、工作坊等,话题覆盖女权主义实践、单身女性、女性与消费主义、社交媒体运动、非暴力沟通、环保与城市废弃物处理、社会创新项目策划等。
    库伯
    库伯是一名社会创新设计师和广告媒体人。她曽在美国印第安纳大学布鲁明顿分校学习新闻传媒专业,研究方向是新闻数据可视化,毕业后回国在新媒体和品牌公关行业工作,也在湖南卫视做过编导和导演,之后来到纽约视觉艺术学院学习社会创新设计。学习社会创新设计期间,库伯参与过纽约及全美多个社会创新设计项目,项目主题包括青少年性教育,可持续环保,弱势群体反歧视反暴力等。她擅长调研采访,活动组织和视觉叙事方面的工作。


    官网提供讲义、录音、视频、引用文献等参考资料下载:https://nyshalong.com/event/160

    转载、引用活动讲义、录音与视频等内容,必须获得主讲人和沙龙授权,同时需注明内容来源为:纽约文化沙龙(www.nyshalong.com)。

  • 在互联网刚刚发展的80年代,美国出现了密码朋克(cypherpunk)运动,涌现出了许多关于如何保护信息自由的想法,以及实现去中心化信任的信息系统。密码朋克运动不止有《神经漫游者》这样的小说,也有一批人设想和实现了许多保护信息自由的技术。这些想法和技术在一次次与政治和法律系统的拉锯中散布开来,带来了比特币、PGP、wikileaks等项目,影响深远。

    一代人之后的现在,互联网技术与用户已融为一体。web2.0中心化的平台获得了巨大成功,让用户的数据集约在平台的服务器上。AR/VR已来,脑机接口正在地平线上。中心化的平台为人们提供计算与存储,但棱镜门、剑桥分析事件、数字极权等信息安全问题屡上头条。信息中心化的带来的问题从科研论文版权、公共数据蔓延到个人隐私和政治权力,引发新的撕裂与关注。而与此同时,去中心化理念的已经在程序员与程序中传开,开源软件已经成为互联网生态的基石。

    正如密码朋克们设想的,信息自由已经影响了社会方方面面,而信息自由需要的,正是各个领域的参与。区块链技术的逐渐成熟,又给分布式系统带来了新的契机,同时在经济、政治等方面带来了新的拉锯。分布式系统具有带来巨大变革的潜力,但从信息自由理念与实践的短短历史中可以看到,理解甚至规束这种变革,需要不同领域的知识互通和共同努力。开放版权、网络中立等话题变得尤为重要,也变得更加有趣、更加值得讨论。

    本期沙龙圆桌,我们邀请了Matters的技术合伙人刘果,和来自706纽约青年社群的伙伴们一起,聊聊数字集权、密码无政府主义与分布式网络,讨论信息技术背后的思潮与价值观,幻想可能的未来。


    (Illustrator: Death Burger)


    关于706 青年空间:
    706是个青年文化品牌,起源于宇宙中心五道口的706青年空间。706北京已经举办了上千场活动,发起了数十个创新项目,世界各地有趣好玩的青年人在此汇流,同时706北京是一个集住宿(短期和长期),酒吧,活动,学习一体,以706本部和围绕本部周边12个生活实验室聚集的一个青年线下空间生态。
    除了706北京,706目前试图通过去中心化的模式在各个城市创造706社群,孵化各个城市的706生活实验室,并且进一步挖掘并孵化具有潜力的合伙人项目,同时,706也希望通过社群式的学习,倡导一种新的生活方式和教育理念,让青年人探索生活的更多可能性。
    公众号:qnkj706

    沙龙圆桌不收取门票。名额有限,我们会根据收到的报名信息筛选参与者,发出正式邀请。请在10月28日晚11点之前填写报名表。 我们会于次日给所有报名者发邮件告知筛选结果。

    主讲人:
    刘果
    曾在北大学习生态学,在加州大学尔湾分校学习地球系统科学。原甲骨文高级软件工程师,现为Matters Lab技术负责人。


    官网提供讲义、录音、视频、引用文献等参考资料下载:https://nyshalong.com/event/159

    转载、引用活动讲义、录音与视频等内容,必须获得主讲人和沙龙授权,同时需注明内容来源为:纽约文化沙龙(www.nyshalon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