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pisodios

  •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

    善者不辩,辩者不善。

    知者不博,博者不知。

    圣人不积,

    既以为人己愈有,

    既以与人己愈多。

    天之道,利而不害。

    圣人之道,为而不争。

    我们来看第一句。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

    真实的语言往往不动听,动听的语言往往不真实。

    简单来说,就是如果你想听真话,而我们说,往往真话,说出来都不怎么好听,而你听起来好听的话一般都不是什么真话。

    就比如,你看到一个人,长的挺胖,你开口就说,你长得不瘦啊?这是真话,但是就是让人听起来哪里不舒服,换句现在的话说,就是不会聊天了。这就是信言不美。

    而美言不信,就是说有些话听起来很漂亮但是对于做事,其实根本没有什么用,就像拍马屁一样,都知道是拍马屁,但是对于拍马屁,却没有几个领导是讨厌的。就像乾隆一样,乾隆身边为什么会留一个和珅,是一样的道理,因为和珅说话听起来舒服,听起来受用,同样可以帮你做事,当然要用一个说话还好听的人了。

    说到这里,我们会发现,本章的内容,还是沿袭老子一贯的思想,就是辩证的思想,一个事情正反两面来看,其实没有完全的对与错,只有你作为听者的取与舍。

    善者不辩,辩者不善。

    友善的人不愿与人争辩,喜欢与人争辩的人不友善。

    就是说,一个人,对于自己的所作所为,自己的功过是非,是不进行争辩的。在这里,老子就是强调了不要言过其实,不要总是辩解,不要讲太多的话。

    我们说,老子一直研究的就是人和自然的关系,放到现在,就有些像现在的科学家,但是我们涉及内容是宏观和哲学方面的内容。正因为比,老子更注重的是行动和结果,所以,他对言语的态度一直保持就是,要少说,甚至不说。所以老子说,多言数穷,不如守中以及行不言之教,大辩若讷,等等,都是在表达这一个意思。

    知者不博,博者不知。

    真正有知识的人,不会显示自己知识广博;喜欢显示自己知识广博的人,并不是真正具有真知灼见。

    前面道德经第五十六章,有一句和这句话非常相近的一句话,知者不言,言者不知,还有前面的善者不辩,辩者不善,这三句话,其实都在阐释老子谦卑内敛的思想。你能你行,你厉害,但是你没必要拿出来显摆。

    明朝第一大才子解缙,才高八斗,却恃才傲物,最终遭人忌惮下狱,最后埋进冬雪,被活活冻死。还有,杨修之死,杨修在曹操面前屡次卖弄学识,最终,曹操忍无可忍,将杨修斩首示众。所以,老子说,知者不博,博者不知,真正有学识的人,是不会炫耀自己的,而你整天在炫耀自己的学识,那么我们就会怀疑,你是真的博学吗?你是真的具备各方面的学识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

    圣人不积,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

    积:积藏,保留。

    既:连词。

    连起来,圣人不积,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就是说,有道的人不保留什么财富,他都用来帮助他人,结果自己反而更加富有;他都用来赠送他人,结果自己反而财富更多。

    越帮别人,自己越有钱,越给予别人,自己得到的越多。这个逻辑也非常容易理解,就是说,你如果能给越来越多的人带来足够多的价值,那么,你自己得到的也越来越多。道理非常简单,但是,能做到的人却非常少,最直观的例子,为什么世界上百分之二十的人,却掌握了世界上百分之八十的财富,是一样的道理。你一个流浪汉,不创造任何价值,所以,你勉强不被饿死;你作为一个公司的职员,为企业创造了部分价值,所以你得到了相应薪水;如果你是一个伟大企业家,你可以为成千上万的人带来了实用的价值,所以你获得丰厚的财富。

    天之道,利而不害。

    天之道,利益万物而不损害万物。

    为什么要利而不害呢?因为老子说过,天道好还,世间就像一面镜子,你怎么对它,它就会怎么对待你。你利万物,你就是顺应了大道,那么你就是顺势而为,那么你就站到了台风口,那么你就很容易飞起来了,你的境界也就上去了。

    明白了这个道理,做一切事情都开始变得通顺了。所以,你个人帮助了别人,那么和别人的关系就变得融洽,人脉就扩展了;一个企业帮助顾客解决了很多问题,大家就喜欢你的产品,那么你的产品才能有很好的销量;一个国家能够为百姓带来福利和支持,那么百姓才拥护和爱戴政府,国家才安定,社会才和谐。概括起来,我们能从大的方向,顺着有利的趋势去做事,不去逆流而上,不去增加它的阻力,顺从自然的规律,这就是老子说的,天之道。

    紧接着,老子说圣人之道:

    圣人之道,为而不争。

    圣人之道,有所作为而无所争夺。

    那么为什么要为而不争呢?我们说,站在这个能量场的角度,当你开始争夺,开始争辩的时候,那么,你就开始产生负能量了,那么你的能量就开始变小了,一个人的能量变小,当然就是向着不利的方向发展了,那么,疾病,灾难,挫折等也就有了可乘之机了,你就是背道而驰了。

    所以,一定要为而不争,对待事情要豁达坦然,要不执着,但也不逃避。这才是一个稳健而成熟的心态。换句现在的话,就只有这样,你才能找到最好的自己,成为最好的自己。

    如果你对这个世界充满恶意和仇恨,那么世界反馈给你的,也是冷漠和疏远;而如果你对这个世界充满善意和慈爱,那么世界将对你温柔以待。

    好,我们今天就讲到这里,到此为止,道德经九九八十一章的全部内容我们就已经全部讲完了。道德经这本书常读常新,我们说林肯、丘吉尔,还有我们的毛主席都经常反复阅读道德经,所以希望大家有空可以多看看,多品品,而四哥品书的内容权当抛砖引玉,通俗入门的解读,希望大家不必过于拘泥和苛求。

    接下来,四哥品书将给大家带来另一本经典名著,一直以来都有争议的一本书,一本被曾经封印两千年的旷世奇书,它就是鬼谷子。欢迎大家定时收听四哥品书,鬼谷子的讲解,下一节的精彩内容。

    如果你想系统地学习《道德经》九九八十一章的全部内容,欢迎扫描下方二维码,加入四哥品书的知识星球,三天内,不满意全额退款。

    四哥品书,只读经典,让你熟读国学精粹,让你超凡入圣!


  • 小国寡民。

    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

    使民重死而不远徙。

    虽有舟舆,无所乘之;

    虽有甲兵,无所陈之。

    使民复结绳而用之。

    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

    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

    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我们来看第一句。

    小国寡民。

    最理想的社会是国家小、人口少的社会。

    老子认为,小小的国家,挺好。其实老子在这里并不是强调一定要小,而是强调了一种状态,就是小国之后的安定祥和,小国之后的不尚武,不纷争的状态。

    所以本章老子的基调,就是讲述了他眼中的理想社会的样子。小国寡民,是说国家的职能越来越少,而民众的品德越来越纯良。这样以来,治理大国,就像治理小国是一样的,所以老子前面说,治大国若烹小鲜。每个小的国家治理好了,那么到最后,邻国和睦,天下就太平了,百姓就安定了。

     

    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

    什伯:什,十。伯,百。什伯,泛指很多,多种多样。

    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就是说,在这样的社会里,人们即使有各种各样的器具,但是他们却不怎么使用。

    就是说,在这样的社会,由于人们内心极度富足,所以,人们不会贪求器物的大,不会贪求器物的奇。因为人们注重精神世界的富足,而不是物质世界的挥霍和享受。

     

    使民重死而不远徙。

    百姓看重生命而不向很远的地方迁徙。

    就是说人们都知足常乐,无忧无虑,重视生命,重视内心的精进和修炼,因此对于身外之物,对于外界的追逐,就非常淡泊了,所以也就不会“远徙”了,不会随便搬到很远的地方去居住。

    所以,老子接着说:

     

    虽有舟舆,无所乘之;

    舆:车辆。

    虽有舟舆,无所乘之,就是说,虽然有船、有车,却无人乘坐它去远行他乡。

    即使你的交通十分方便,人们也不会舍弃家乡去远途跋涉。为什么呢?人们衣食丰足,并且可享天伦之乐,何必要在外漂泊而忙碌奔波呢?

     

    虽有甲兵,无所陈之。

    陈:读zhèn,同“阵”,布阵。

    虽有甲兵,无所陈之,就是说,虽然有铠甲、有兵器,却有人使用它去布阵打仗。

    因为天下太平,国家和睦,这些东西现在根本用不上。很少有战争的发生,当然也就用不着这些兵器和作战的工具了。

    讲到这里,我们会发现前面这几句,老子使用了非常有意思的句式,“使有……而不……”,“虽有……无所……”,什么意思,就是说,我们不是贫穷的什么都没有,不是科技就很落后,而是,即使有这些,但是我们的首要选择是,不用。言外之意,就是迫不得已,我们还是要使用的。这个意思老子在前面的章节断断续续都有透漏,比如兵者,不得已而用之,比如,取天下常以无事,等等,放到现在,这个就像我们关于核武器的态度是一样的,我们不主张动用核武器,但是,前提是,你得有核武器,否则,你就是没有实力的狂妄和自大,就没有任何威慑和说服力了。所以,如果你没有,那么你的结果,就是现在的伊拉克,就是现在的利比亚的下场,而反之,就会像现在的朝鲜一样,虽然是小国,弹丸之地,但是没有哪个国家现在敢轻易动武。就是因为他已经拥有了核武器。

    所以,站在执政者的角度,老子一方面表明了自己对于外交,对于战争,对于用兵的主张,而另一方面,就不是对外的,就是对内治国,对于民生,对于百姓的生活,对于百姓的精神状态的美好期许。

    所以,老子接着说:

     

    使民复结绳而用之。

    使人们的思想恢复到结绳记事时代的淳朴状态。

    所以,并不是说老子想让时代倒退,而是老子对于人们精神状态的一种期望。人们自给自足,没有欺诈,没有掠夺,没有战争和压迫。

    那么,达到了这种精神状态,民众具体生活的表现是怎样的呢?老子下面说:

     

    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

    百姓对自己所吃的食物觉得非常香甜,对自己所穿的衣服觉得非常美观,对自己所住的房子觉得非常安适,对流传的风俗觉得很有乐趣。

    总之,就是人们对于吃,对于穿,对于住,都很满足,人们的幸福指数非常高,满意度非常高。对比现在,我们现在虽然生活水平比老子那个年代不知好了多少倍,但是,我们有些人却总感觉,不怎么幸福。为什么呢?因为,虽然我们现在物质生活相对来说是富足的,但是我们的精神生活,有时候确实极度贫瘠的,甚至是荒芜的。没有精神信仰,没有精神寄托,没有心灵归宿,只有通过外在物质的追求,来换得短暂精神的麻木,说实话,有些可悲,有些悲凉。

    所以换句话说,你要求的越多,你的痛苦就会越多。能够简简单单的“甘其食”,简简单单的“美其服”,简简单单的“安其居”,也许,这些看似平淡无奇的事情,才是你在经历了风雨,经历了风霜之后,对幸福最简单而最直接的诠释。

     

    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

    邻国之间能够互相望见到对方,能够互相聆听到对方的鸡鸣狗吠之声。

    这里就是说明人们居住的很近,并不一定真的有狗叫,有鸡叫。只是老子对于当时人们生活状态写实的描述而已。

    所有这些,形成的结果就是,人与人之间最后:

     

    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往来:冲突,干扰。重点,这个不是礼尚往来的往来,而是冲突,而是摩擦,战争等意思。

    民至老死,不相往来,连起来,就是说,两国的老百姓直到老死,最终不相互干扰,不相互争战。

    所以,在这样的社会,在这样的国家,所有人都能够活到自然到老,都能衰老而死,所有人都能和平的活到老年才死去,所有人都能寿终正寝,都能安享天年。虽然物质不是极度富裕的,但是,由于精神和信仰的加持,由于高度和自然的融合,

    就使得老子本章描述的这个小国寡民,达到了老子最理想的社会境界:道法自然,无为而治。

     

    好,我们今天就讲到这里,欢迎大家定时收听四哥品书,道德经讲解,下一章的内容。

     

    如果你想系统地学习《道德经》九九八十一章的全部内容,欢迎扫描下方二维码,加入四哥品书的知识星球,三天内,不满意全额退款。

    四哥品书,只读经典,让你熟读国学精粹,让你超凡入圣!


  • ¿Faltan episodios?

    Pulsa aquí para actualizar resultados

  • 和大怨,必有余怨。

    安可以为善﹖

    是以圣人执左契,而不责于人。

    有德司契,无德司彻。

    天道无亲,常与善人。

     

    我们来看第一句。

    和大怨,必有余怨。

    与别人的重大怨恨即使和解了,也必定还会有遗存的怨恨存在。

    那么具体什么叫和大怨?事实上有很多的理解,但是概括起来,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国家的角度,一种是个人的角度。

    我们先说个人的角度,站在个人的角度,和大怨,必有余怨,就是说,对于个人人际关系的处理,不要采取过激的处理方式,不要让彼此之间的积怨产生太久,隔阂产生太深,否则,即使你后期采取了补救和缓和的措施,但是终究会留下难以愈合的伤口和受伤的痕迹。所以,说话不要说的太满,做事不要做的太绝,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国家的角度,和大怨,必有余怨,就是说执政者对于已经造成的严重的冲突或者矛盾,如果只采取表面的敷衍政策,愚民政策的话,将一定会带来百姓内心的抵触和失望,从而给国家的管理带来了潜藏的隐患和危机。就像清政府的末期,中国几千年的封建社会的大厦即将倒塌,虽然慈禧太后实行了新政,并推行了洋务运动,想极力修补破损的大厦,但是无奈在封建社会的体制和思想的束缚下,慈禧的所作所为,注定只是临时抱佛脚的做法,也就是老子说的,“和大怨”的做法。封建社会阶级矛盾累计了几千年的积怨,终究还是要将束缚它的枷锁打破,去寻找更民主,更公正,更具有生命力的体制和组织。

    所以,老子接着发问:

     

    安可以为善﹖

    善:好的,妥善的。我们说道德经中的善不单单指善良的意思。

    所以,安可以为善,就是说,怎么做才是最妥善的呢?

    老子给出了下面的方法:

     

    是以圣人执左契,而不责于人。

    左契:契,契券,古时用来借贷的凭据。古时的契约用竹片做成,分成两半,左边的这一片,叫左契,由债权人拿着,也就是出借方拿着。右边的这一片叫右契,由负债人拿着,也就是借方拿着。所以,左契,我们就可以理解成现在的借据。

    所以,连起来,是以圣人执左契,而不责于人,就是说,因此,圣人拿着借据,却不向人讨债。

    就是说,圣人广施恩德,很少与人结怨结仇,这个德行的表现,就像你虽然拿着借据,但是却不总去讨债一样。

    所以老子紧接着总结:

     

    有德司契,无德司彻。

    彻:税收,赋税。

    有德司契,无德司彻,就是说,有德的人就好像上面拿着借据的圣人那样宽容,无德的人就如同有些主管收取赋税的人那样苛刻。

    就是说,对待同样一件事情你可以选择包容,选择不用刚强的方式解决,你也可以选择铁拳铁腕,选择严苛压迫。

    这个就像前面我们说的关于曹操的故事是一样,曹操打败袁绍之后,曹操缴获了,大量曹军部将写给袁绍的投降信,这个的时候,曹操选择了一把火烧了这些信件,而不是论罪严查,而不是刑罚诛杀。所以,这正是老子说的“有德司契”,我有你把柄,但是我不与追究,就是为了树立自己宽大德行和威望。

    所以,在看老子看来,你能够按照规章按照制度办事,你只算是“有智”的人,但是你能够不只是遵守所谓的规章制度,而能够通过不责罚,通过不强惩,就可以达到同样的目的,甚至能达到出奇的效果,那么你就是“有德”的人了。

     

    天道无亲,常与善人。

    天道无有亲疏之别,却永远伴随在有德行的人身边。

    就是说,天道没有亲疏,但是却常常和善人在一起。这句话乍一看,好像是矛盾的,你既然都无亲无疏了,那你为啥还伴随在善人身边,而不伴随在他人身边呢?为什么呢?因为善人行事做事合道,按照道的规矩去做事,就好像天道伴随在他身边一样。所以,做一个善人,做一个有德的人,这样你就是行走在天道的人,就是一个自然的人。你的德行就像就像清风,就像春色一样,看似无情无爱,实则大爱如水,普照如光。

     

    好,我们今天就讲到这里,欢迎大家定时收听四哥品书,道德经讲解,下一章的内容。

     

    如果你想系统地学习《道德经》九九八十一章的全部内容,欢迎扫描下方二维码,加入四哥品书的知识星球,三天内,不满意全额退款。

    四哥品书,只读经典,让你熟读国学精粹,让你超凡入圣!


  • 天下莫柔弱于水,

    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

    以其无以易之。

    弱之胜强,柔之胜刚,

    天下莫不知,莫能行。

    是以圣人云﹕

    受国之垢,是谓社稷主;

    受国不祥,是谓天下王。

    正言若反。

     

    我们来看第一句。

    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

    天下没有什么事物比水更柔弱的,然而在攻克这些坚硬强壮事物方面,没有什么东西能够胜过它。

    为什么呢?因为:

     

    以其无以易之。

    因为对于水来说,是没有什么能够代替它。

    什么意思?其实老子在这里,就是说明了水和大道一样,它的不可替代性。为啥老子会认为水就是不可替代的呢?其实是这里是指的水的柔弱但是可以战胜刚强的特性。那么,为么是水,而不是空气,或者是土呢?这里一方面是这些东西胜刚强的特性不明显,最重要的,就是在老子那个时代,五行学说是大家默认的,也就是说宇宙都是有这水火金木土这五种元素组成的,所以,符合有柔克刚的属性的,也就只有水了,所以老子说这个水,它在这方面,有它的不可替代性。

    结合个时代和文化背景,我们就能理解老子思想的出处和内容了。而事实上,老子对水的评价是相当的高,道德经全书多处出提到水,并且水的特性的思想可谓一直延伸到全书的内容。最典型的就是水的柔弱的思想,而这个柔字,在道德经全书就出现十一处之多。

     

    弱之胜强,柔之胜刚

    弱的能够胜过强的,柔的能够胜过刚的。

    而关于本句话的理解,站在太极的角度,可能好理解一下,就是最最刚强的东西,是需要柔弱的东西来克制的,就像太极图,阳的尽头是阴,阴的尽头就是阳。所以,刚强的尽头,就像阳的尽头,就变成阴,那么刚强的尽头变成柔弱了。所以,以强制强,以暴制暴,老子迫不得已是不主张的,因为老子认为,有些时候,表现出弱的,表现出柔的,它的结果,反而是胜过强的,胜过刚的。

    举个例子,刘邦夺得天下之后,来了个,狡兔死走狗烹,被他分封的七个异姓王中,包括韩信在内,除了两个病死的,剩下的五个,全都被刘邦诛杀了。

    而和韩信不同,萧何最终得以保全自己,为什么?萧何知道弱之胜强的道理。而刘邦不是不提防萧何,尽管平时萧何尽心竭力,尽职尽责,刘邦仍不放心,所以,萧何在后期,就开始装聋作哑了,开始故意毁掉自己的名誉,开始做一些贪污受贿,侵吞民田的事情。这样以来,刘邦才打消了对萧何的怀疑,萧何才得以保全自己。所以,结合当时的形势,结合当时刘邦的性格变化,也许,萧何的做法,才是他最明智的选择。

     

    天下莫不知,莫能行。

    这个道理天下没有人不了解,但是却没有多少人去实践。

    就是说,这个道理,听起来容易,但是做起来就很难了。什么道理呢?就是老子上面说的,弱之胜强,柔之胜刚,也就是柔弱胜刚强的道理。

    所以,基于此,老子针对执政者,给出了下面的结论:

     

    是以圣人云﹕受国之垢,是谓社稷主

    受:承受,承担。后面的受和这个是一个意思。

    垢:污垢,引申为耻辱的意思。

    连起来,是以,圣人云﹕受国之垢,是谓社稷主,就是说,因此,圣人说:能够为了国家利益而承受屈辱的人,才可以配称国家的君主。

    这个就像蔺相如一样,我们说蔺相如由于出色的外交能力而声名大噪,作为打仗出身的名将廉颇就不服气了,认为蔺相如动动嘴皮子就做了上卿,所以要找机会羞辱蔺相如。而蔺相如选择一直忍让回避,因为他知道秦王之所以不敢进攻赵国,就因为赵国武有廉颇,文有蔺相如。如果他俩闹不和,就会削弱赵国的力量,秦国必然乘机来攻打赵国。所以,当廉颇知道蔺相如躲避自己的真实原因后,廉颇被蔺相如宽宏的大局气度所深深感动,因此,廉颇亲自登门,并且负荆请罪,然后二人冰释前嫌,齐心协力,共同报效国家,二人“将相和”的故事也被传为千年佳话。

    所以,蔺相如这种为了国家利益,而承受暂时屈辱的行为,在老子看来,已经,可以做社稷主,做国家的君王了。

     

    受国不祥,是谓天下王。

    不祥:灾难。

    受国不祥,是谓天下王,就是说,能够为了国家利益承受灾难的人,才可以配做天下的君王。

    这里老子更进一步,不光是一个小小的国家了,而是,如果你想夺取天下,你首先要能承受一个国家发生的灾难,以此为基础,你才有可能取得天下。

    崇祯皇帝说,朕非亡国之君,诸臣皆亡国之臣。亡了国,不是我的原因,就是你们这些大臣给弄的。殊不知这些大臣都是谁录用的?所以,崇祯皇帝,就是一个典型的亡国之君。国家发生了动乱,国家发生了灾难,没有担当,推卸责任,当然不配做天下的君王了。

    所以,做君王的资格,不是你能不能享受的了君王带来的荣誉、带来的供奉、带来的好处等等这些有好处的一面,而是看你能不能承受,君王应该承受的国家的动乱,国家的灾害,被刺杀的风险等等这些有害的一面。换个说法,就是说,老强调的不是你可以受国之祥,而是受国不祥,作为执政者,你所需要的,一直都不是表面的虚荣和摆设,而是在关键时刻,你要具有实质的能力和担当。

     

    正言若反

    正面的语言往往外表上看上去却像是反说一样。

    什么意思?老子在这里就是说,我的主张和思想,表面上看上去好像是错误的,其实是正确的,只要你仔细思考一下,你就会认同了。

    就是告诉我们,许多事情,它都是相反相成的。比如老子前面章节提到的,大成若缺、大盈若冲、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方无隅等等。

    本来看上去是彼此对立的、互相排斥的,但在某些条件下,它们却具有了统一性,二者互相包容,互相渗透,形成了一个统一而不可分割的整体。

    还是那句话,如果我们看见天上有一条龙,那么,老子,他一定认为天上有两条龙,因为,有一条看得见的龙,还有一条,是看不见的龙。

     

    好,我们今天就讲到这里,欢迎大家定时收听四哥品书,道德经讲解,下一章的内容。

     

    如果你想系统地学习《道德经》九九八十一章的全部内容,欢迎扫描下方二维码,加入四哥品书的知识星球,三天内,不满意全额退款。

    四哥品书,只读经典,让你熟读国学精粹,让你超凡入圣!


  • 天之道,其犹张弓乎﹖

    高者抑之,下者举之;

    有余者损之,不足者补之。

    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

    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

    孰能有余以奉天下?唯有道者。

    是以圣人为而不恃,

    功成而不处,

    其不欲见贤。

     

    我们来看第一句。

    天之道,其犹张弓乎﹖

    天的道,大概就和张弓是一样的道理吧?

    天道的展现,就像张弓,就像射箭一样。我们说,古时候,列子是射箭的高人,孔子也是箭道老师。那么,射箭与天道有什么关系?老子紧接着解释:

     

    高者抑之,下者举之

    箭向内向下降低,弓向外向上抬高。

    什么意思?就是说,对于射箭,要想射得准,在高处的箭柄一定要压低,而在低处的弓身则要向上抬高。这样结合,才能瞄准目标,才能射中目标。

    还有什么要求呢?老子接着说:

     

    有余者损之,不足者补之。

    弓身变弯,弓梢距离变小了,但是弓弦拉开弓的宽度却增加了。

    就是说,你长长的这个弓身,在起作用的时候,你就要变短一些了,而你这个松弛的弓弦,在起作用的时候,你就要拉紧一些了。所以,弓弦紧绷从而产生强大的弹性力量,它的代价,就是弓身的纵身变短而得到的。

    所以,老子总结出天道的道理:

     

    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

    天的道是:减少有余的而补充不足的。

    其实就是总结前面,就是说,自然的规律是减少有余的,来补给不足的。

    这个就像一个水坑,如果里面的水太多了,水就会溢出来,就流走了;那么这些流走的水去哪了呢?它就流到旁边,这个还不满的水坑里面了。

    举个物理学的现象就很好理解了。扩散运动,物理学中的扩散运动,就是说,物质总是从高浓度地方流向低浓度的地方,直到最后浓度均匀分布。

    所以,高浓度他多出来的浓度,最终一定是要被稀释掉,来补给浓度低的,从而最后大家平均了。所以,老子说,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其实,它正是老子关于天道的公平公正,天道的无亲无疏观点的部分解释和说明。

    所以,老子的思想,许多内容和我们现代科学的许多发现都是一致的,甚至,老子有些思想,在现在看来,都是超前的。

     

    好,说了天之道,下面老子笔锋一转,开始讲人之道:

     

    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

    人的道却不是这样,它是剥夺穷人的财富或劳动成果,来供养富裕的人。

    这个是老子对当时现实社会的描述,我们说,当时贵族阶级越来越富,下层百姓却是越来越穷,贫富差距就像贵族和贫民之间一道不可逾越的鸿沟。

    为什么会造成这样的社会现象呢?这个其实和我们现代西方提出的马太效应如出一辙。马太效应,简单来说,就是说,凡有的,还要加给他,叫他有余;凡没有的,连他所有的也要夺去。

    所以,富人变得越来越富,而穷人变得越来越穷。

    而这个效应放到地区的发展上,同样如此,所以,落后地区的人才会流向发达地区,落后地区的资源会流向发达地区,长此以往,落后的地区越来越落后,而发发达的地区越来越发达。

    这就是人流的惯性,人的惯性,也就是人的属性,换句话说,这也就就是老子说的,人之道。

     

    孰能有余以奉天下?唯有道者。

    谁能把多余的财富拿来供养天下财富不足的人?只有得道的人才能做到。

    言外之意,老子对人之道是不赞成的,老子更崇尚的,当然是天之道。

    讲到这里,我们会发现,对比人之道和天之道,不难发现,人之道就是个人的、自私的表现,而天之道,就是公众的、无私的表现了。

    那么又有谁可以做到天之道的事情呢?老子给出的答案是,有道者。也就是得了道的人,也可以说是老子一直说的圣人。

    但是这样的人还是有的,比如汉文帝。汉文帝在位期间,曾三次下令减免百姓的田租,并且以身作则,生活节俭,使国家节约开支,使贵族生活得以节制。从而,有了后面著名的文景之治,有了当时中国空前的稳定和富裕。这正是什么?正是汉文帝将国家的有余,贵族的有余,来贴补了天下普通的百姓。

    所以,汉文帝,是有道者,是可以“能有余以奉天下”的人。

     

    是以圣人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处,其不欲见贤。

    因此,得道的圣人做事情而不图报,功业有成而不居功,他不愿表现自己的贤能。

    这是老子一贯的观点,就是,圣人不追求什么成功,也从没有要成为一个怎么样的贤人。前面讲过很多,在这里就不多说了。

     

    我们本章的内容,到最后,我们来透析一下,站在道德经全书高度的两个关键点,就是天之道和人之道。我们说,治理国家,就是从人之道出发,然后,向着天之道的目标前进。而有意思的是,天之道只能作为一个目标,但是好像却永远也达不到,因为,人终究是人,终究逃不过人之道的约束。也就是说,只要有人存在,就会有贫富差距的存在,不可能完全财富相等,因为每个人的能力不同,最终,获得的财富就是不同的,那么问题就来了,那么为什么还要向着天之道的方向推进呢?就是说,为什么还要缩小平富差距,还要损有余而补不足呢?因为,推动这个方向前进的,不是个人,而是国家,而是社会,而是一个想团结更多力量的组织。换句话说,就是想要得民到心的上层或者统治者。

    所以,回顾道德经全书的内容,我们发现,道德经,它的用途之一,就是帝王之书。我们不难看出,老子本章的内容,就是写给执政者的权谋,就是告诉他们,作为执政者,一定要通达天之道和人之道的真正含义,并且,能够找到天之道和人之道之间,一个最恰当的平衡支点。

     

    好,我们今天就讲到这里,欢迎大家定时收听四哥品书,道德经讲解,下一章的内容。

     

    如果你想系统地学习《道德经》九九八十一章的全部内容,欢迎扫描下方二维码,加入四哥品书的知识星球,三天内,不满意全额退款。

    四哥品书,只读经典,让你熟读国学精粹,让你超凡入圣!


  • 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

    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

    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

    是以,兵强则不胜,木强则折。

    强大处下,柔弱处上。


    我们来看第一句。

    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

    人出生的时候,肢体都是柔弱的;人离世的时候,肢体就由柔软变得僵硬了。

    我们说,这个道理很好理解,今天我们站在健康的角度来说,就是说,柔弱,有韧性是具备生命力,活力的特点,是人体免疫力强的状态。而强的,硬的,僵的,麻木的,等等,都是身体病态的状态。有句话叫筋长一寸,寿延十年。说的就是一个人的筋要有韧性,所以我们一般做锻炼,都要拉拉筋,包括瑜伽,很多都是锻炼柔韧性的。筋的柔韧性越好,某种程度上来说,你的身体越好。而你的身体一旦开始僵硬了,就是不健康的表现了,一旦硬了,就是僵化的了,就是血液不通了,血液不通就会冰冷,就会麻木,也就是生病了。

    所以,婴儿一出生,浑身柔软的不得了,但是当我们最后老死,离开人世的时候,就变成冰冷的僵硬的尸体了。所以,老子说,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


    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

    草木萌芽生长的时候,其枝叶是柔脆的;草木凋谢死亡的时候,其枝叶就由柔软变得干枯而僵硬了。

    草木和人是一样的,换句话说就是,有生命的万物都是一样的。都是由柔而至,而由僵而亡。

    所以,结合上面的内容,老子给出结论:


    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

    徒:同类。

    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就是说,所以,僵硬的事物属于死亡的一类;柔弱的事物属于生存的一类。

    老子曾对弟子说,满齿不存,舌头犹在。意思是,牙齿很硬但它存在的时间不长;舌头很软,但它却能长久存在。所以,有些时候,表面上看起来非常强大的东西,不一定真的强大;而表面上看起来非常弱小的东西,其实也许可以战胜一切困难和险阻。

    因为有了这个智慧,我们说,中国源远流长的文明才得以延续。我们说,世界的四大文明,古巴比伦、古埃及、古印度、中国,现存的,就只有中国的文明了。为什么呢?因为我们懂得示弱,懂得柔弱生之徒的道理,所以,才没有被灭族,所以才有了中华民族的灿烂文明。

    而中国人强大的一点在哪里,就是你可以征服我的国家,但是你征服不了我的文明,就像曾经的

    蒙古征服了中原,但却很难改变中国的文明一样。

    所以,中国人,虽然表面上,有时候表现出对入侵者的柔弱,但是骨子里,却有一种对自己文化和文明的,执着的坚持和倔强。


    是以,兵强则不胜

    就是说,因此,如果用兵逞强于天下,就必然会被正义的力量打败。

    所以,老子认为,用兵之道,不能倚恃强暴,不能穷兵黩武。因为一旦贪杀逞强,就会丧失民心,也就是我们说的失道寡助,终究会败落消亡。

    所以,可以看老子对待刚强的态度,是反对刚强,是要戒刚强的。关于用兵本身,老子就是不主张的,你还用兵刚强,那么就更不对了,所以,这里也是老子的反战思想的一个补充说明。


    木强则折

    如果树木太强壮高大了,迟早会被砍伐或者折断。

    太壮的树木,就是家具好的材料,当然就被砍伐了,而太老木头虽然不能做家具了,但是一碰就折了,也就是我们说的,成了朽木了。

    树木和人是一样的,我们说老人最害怕摔跤,就是因为人一老,骨头就脆了,特别容易骨折,就像老的木头一样,腐朽了,就特别容易断开了。

    所以,木壮则伐,木老则朽,老子在这里其实是再一次阐述前面,物壮则老,物极必反的自然规律和道理。


    强大处下,柔弱处上。

    强大的事物,总是处于下降的趋势;柔弱的事物,总是处于上升的趋势。

    所以,遇到狂风暴雨,大树经常被吹断,甚至连根拔起,但是小草可以轻而易举地随风而动,毫发无伤。

    因此,表面上柔弱的,其实有可能功能上却是强大的。就像水一样,虽然水总是处下,但是水却很强大。水滴可以石穿,水可以腐蚀金属,水可以滋养万物。强弱,不是表面就能看出来的,就像武侠小说里写的一样,往往一天到晚吹嘘自己多厉害的人,大多都不是什么高手,真正武功深不可测的,其实有可能,表面上他只是个扫地僧。

    所以表面上的强大,其实是处下的局面,而表面上是柔弱的,其实反而是处上的局面。这个,其实就是天道的奥妙,就是自然界的奥妙。

    因此,放到人的身上,就是告诉我们为人处世的哲学。如果你总是步步占先,总是事事争胜,那么你就是到了处下的局面,而如果你能够谦卑谨慎,能够宽大包容,那么你就是到了处上的局面。而在柔弱处上中,它就像你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迎接你的,将会是海阔天空,宁静致远,还有空前的从容和释然。


    好,我们今天就讲到这里,欢迎大家定时收听四哥品书,道德经讲解,下一章的内容。


    如果你想系统地学习《道德经》九九八十一章的全部内容,欢迎扫描下方二维码,加入四哥品书的知识星球,三天内,不满意全额退款。

    四哥品书,只读经典,让你熟读国学精粹,让你超凡入圣!


  • 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饥。

    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是以难治。

    民之轻死,以其求生之厚,是以轻死。

    夫唯无以生为者,是贤于贵生。

     

    我们来看第一句。

    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饥。

    百姓遭受饥饿,这是由于统治者榨取税赋太多,因此百姓遭受饥饿。

    我们说,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所有的田地都种满了庄稼,都获得了大丰收,按理应该丰衣足食了吧?结果却仍是“农夫犹饿死”。你辛辛苦苦种出来粮食,却不一定有饭吃。这讲的是什么?就是朝廷的征敛重税,从而农民饱受剥削的不平等现象。而我们说,民以食为天,吃饱饭是刚需,当老百姓连饭都吃不饱的时候,那么就是一个社会动荡的边缘了。

    所以,朱元璋就采取了广积粮的政策。我们说朱元璋也是个流氓皇帝,但是这个人极度聪明,他就采取了广积粮的政策,通过广积粮,减轻了农民沉重的纳粮的负担,同时还解决了自己军队的粮草问题。所以,百姓,更加支持和信赖朱元璋,所谓民心归顺,这就为以后朱元璋夺得天下,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和根本的依靠。

     

    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是以难治。

    有为:繁苛的政治,统治者的妄为。

    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是以难治,就是说,人民难以治理,这是由于统治者恣意妄为,因此人民难以治理。

    我们说,朝廷执政为己,杂税沉重,政令繁苛,百姓不堪其负,再加上朝令夕改,出尔反尔,那么百姓就对执政者失去了信心,民心涣散,自然就不服政令,难以管理了。而这所有,都是执政者的有为的结果。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老子的言外之意,就是他一直强调的,要无为而治。我们说,华为从2013年开始,任正非就是甩手掌柜的了,并自称自己就是个傀儡。那么,他做些什么无为的工作呢?就是通过他的讲话,通过他下发的文件,来输出华为公司的文化,来输出华为的影响。在限定好框架和规则之后,让员工最大限度的发挥自己的能力和才华。所以,做老板的,一定不要过度的有为,因为,过度的有为,某种程度上,就是管理的不自信,就是制约企业发展的绊脚石。

     

    民之轻死,以其求生之厚,是以轻死。

    求生之厚:奉养过于丰厚奢侈。

    民之轻死,以其求生之厚,是以轻死,就是说,人民不怕死而反抗统治者,这是由于统治者追求生活过分享受,把民脂民膏都搜刮净了,因此人民不怕死而反抗统治者。

    这句话就是前面的民之饥导致的,因为我们说,一旦老百姓连饭都吃不饱,连衣都穿不暖,天下就大乱了,因为,饥寒起盗心。没有了基本温暖的保证,抢劫偷盗就产生了,作乱就产生了。如此以来,执政者如果仍然变本加厉,不知悔改,那么老百姓没有活路了,就像上一章讲的,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老百姓就只能赌上性命了。这就是最可怕的后果了。

     

    讲到这里,我们换个角度,这个情况,放到企业管理里面,同样具有很强的借鉴意义。就是说,如果一个员工他都想离职了,那么,他是不害怕你的所谓的处罚的。我都不想干了,啥都无所谓了,就是最可怕的了。到了这个地步,管理基本就已经失败了,所以,我们在管理中一定要避开的情况和局面的发生。管理的底线就是,不要让员工的心死了,不要让管理者成为可悲的空壳。

     

    夫唯无以生为者,是贤于贵生。

    贵生:和前面的厚生是一个意思,厚养生命。

    夫唯无以生为者,是贤于贵生,就是说,只有不把生活享受看得太重的人,才会比那些贪图欲望的人更胜一筹。

    什么意思?统观本章内容,老子是讲治国之事。所以,这里的贵生,就是指站在人民的头顶上的贵生,是以剥削人民从而达到自己个人私利的贵生。所以,老子当然是极力反对的。所以,如果统治者如果想通过这种方法来厚生,那么结果只能是薄生了。

    那么这里的无以生为者,它具体的内部含义又是指什么呢?对照前后文,我们会发现,就是前面三点。第一,不要百姓饿肚子,也就第三章里面说的,要实其腹,第二,要无为而治,也就是第二章说的,要处无为之事,第三,就是统治者自己不要厚生,要清静无为,要淡泊名利。做到了这三点,执政者就是做到了真正的无以生为者,

    才有可能江山稳固,天下太平。

    关于,最后这句话,夫唯无以生为者,是贤于贵生,这句话单独拎出来,也可以作为我们个人的修身的警言。就是告诫我们,物不可贪,欲不可纵,乐不可极,苦不可悲,去除情欲的围困,去除名利的烦扰,如此种种,方才是,真正的不贪生,真正的不怕死。

     

    好,我们今天就讲到这里,欢迎大家定时收听四哥品书,道德经讲解,下一章的内容。

     

    如果你想系统地学习《道德经》九九八十一章的全部内容,欢迎扫描下方二维码,加入四哥品书的知识星球,三天内,不满意全额退款。

    四哥品书,只读经典,让你熟读国学精粹,让你超凡入圣!


  • 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

    若使民常畏死,而为奇者,

    吾得执而杀之,孰敢﹖

    常有司杀者杀。

    夫代司杀者杀,是谓代大匠斫。

    夫代大匠斫者,希有不伤其手矣。

     

    我们来看第一句。

    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

    如果百姓走投无路而不害怕死亡的话,那么统治者再用死罪来威胁百姓,还有什么用呢?

    就是说,如果统治者对待老百姓异常残暴,人们觉得死活都一样了,那么还怕什么死啊!所以,如果到最后,造反是唯一可以求生的方式的话,那么就非常可怕了。所以,如果到达了这种地步,那么上面的人,就应该反省反应了。所以,孟子说,爱人不亲,反其仁;治人不治,反其智。你爱护别人,别人却不亲近你,那么你就应该反省反省,自己的仁爱够不够。管理别人却管不好,你就应该反省反省,自己的才智是不是不够。所以,不要到了百姓连死都不怕的时候,才想起来去治理,因为,真正到了那个时候,就为时已晚了。

     

    若使民常畏死,而为奇者,吾得执而杀之,孰敢﹖

    奇:邪的,乱的。

    本句话,连起来,若使民常畏死,而为奇者,吾得执而杀之,孰敢,就是说,如果你想让百姓能够安居乐业,而害怕死亡,那么在这种情况下,你就要对于那些故意造反或为非作歹的人,依据法律拘捕而惩罚他。如果这样,谁还敢故意造反或为非作歹呢?

    什么意思?就是要杀一儆百,就是要杀鸡给猴看。这个意思,我们在这里并不想多讲,因为,反过来看,站在管理者的角度,我们更愿意强调前面的“使民常畏死”这句话,也就是说,如何才能使民常畏死呢?我们说,聪明的领导者,是会让跟随他的人,追随他的人,能够有无尽希望和无尽的前途的。这样的领导,下属是不愿意轻易离开他的,甚至,有时他是至死不渝的。因为大家都害怕因为违反制度而被开除,也都非常珍惜现在的生活或者工作,也是由于这个原因,大家才开始害怕触犯法律或者规章制度,才开始所谓的常畏死。

     

    其实,讲到这里,我们来看老子本章的逻辑,还是非常缜密的,第一,不能弑杀成性,否则,民就不畏死了,严刑酷法,反而有可能激起民众的造反之心,进而孤注一掷,玉石俱焚。第二,也不能完全没有约束,而是只杀奇者,以儆效尤。而这个逻辑,和老子道德经全经的内容并不矛盾,老子主张无为而治,但是并不是没有一点点的有为,而是以无为而治为主,以此为前提,才出现了,迫不得已而战,迫不得已而杀,迫不得已而罚,如此而已。

     

    常有司杀者杀

    司杀者:专门管理杀伐的人。

    常有司杀者杀,表面意思就是说,你犯了死罪就会有专门的人来行刑。

    延伸开来,这就是一个比喻,这个司杀者,比喻天道,天道可以司杀,天道在人世间主宰人的性命。所谓天道好还,天命难违,就像上一章说的,天网恢恢,疏而不失。在大道面前,没有高低贵贱之分,没有人情面子可讲,众生一律平等。

    而天道的司杀刑罚,也都是自然无为,毫无痕迹,就像春生、夏长、秋收、冬藏一样,它是依自然节度而行,虽然毫无造作,但却毫无偏差。

     

    夫代司杀者杀,是谓代大匠斫。

    斫:读zhuó,砍,削。

    夫代司杀者杀,是谓代大匠斫,就是说,代替天道去主宰人的性命,这就如同不会木工的人去代替技艺高超的木匠砍木头一样。

    就是说,这样做是不对的,因为君臣要各有其位,要各执其事。如果统治者自己去做执杀等有为之事,就是越俎代庖,乱了朝序了。所以,统治者应该处无为之位,做无为之事,不可乱序,不可居有为之位,去做俗应之事,因为这些就属于臣职的范畴了。

    为啥老子不主张这样做呢?因为:

     

    夫代大匠斫者,希有不伤其手矣。

    所以不会木工的人,让他代替技艺高超的木匠去砍木头,很少有不砍伤自己手指的啊!

    普通人拿着锋利的刀具去做高级木匠的活,肯定会不小心伤到自己。什么意思?专业的事,要找专业的人。换句话说,就是要术业有专攻,不要自己去挑战自己的短板。所以,刘邦做皇帝,张良制订计策,韩信带兵打仗,萧何安定百姓。如果刘邦实际去打仗,或者管理百姓,也许就没有历史的大汉王朝了。

    所以,如果你一味的坚持要代大匠斫,那么你就只能伤其手了,也就是说,你就需要为此付出昂贵的成本和代价了。

    所以,不代大匠斫,站在政治的角度是安全,站在经济的角度是节约成本,而站在管理的角度,则是最高明的领袖智慧。

     

    好,我们今天就讲到这里,欢迎大家定时收听四哥品书,道德经讲解,下一章的内容。

     

    如果你想系统地学习《道德经》九九八十一章的全部内容,欢迎扫描下方二维码,加入四哥品书的知识星球,三天内,不满意全额退款。

    四哥品书,只读经典,让你熟读国学精粹,让你超凡入圣!


  • 勇于敢则杀,

    勇于不敢则活。

    此两者,或利或害。

    天之所恶,孰知其故﹖

    是以圣人犹难之。

    天之道,

    不争而善胜,

    不言而善应,

    不召而自来,

    繟然而善谋。

    天网恢恢,疏而不失。

     

    我们来看第一句。

    勇于敢则杀,勇于不敢则活。

    敢:冒然,莽撞。我们前面六十九章讲过,古时的敢,不是勇敢,而是冒然,莽撞的意思。而勇,才是勇敢的意思。

    勇于敢则杀,勇于不敢则活,就是说,勇敢到什么都敢做的时候,就会招来杀身之祸了;而勇敢到还有所顾忌的时候,也许还能保全自己的性命。

    我们说,本章一开篇,老子就大胆提出,要勇于不敢。和世人相反,老子强调的不是“勇于敢”,而是“勇于不敢”,这符合老子一贯的辩证思想,老子更喜欢讲述人们忽略的一面,讲述与共识相反的一面。

    所以,我们说,有时候,更重要的是勇于不敢,而不是勇于敢。因为,人往往容易在自己最擅长和最熟悉的领域栽跟头,所以,善骑者毙于马,善水者溺于水。被马摔死的,往往是骑马的高手,而被水淹死的,往往都是游泳的老手。我们说,能够飙车出事的,往往是老司机,肆无忌惮的老司机;而刚上路的司机,一开始都是小心翼翼,如履薄冰的。

    所以,真正的厉害的人,并不是我们说的勇于敢,而是勇于不敢。


    此两者,或利或害。

    这两者,有的有利,有的有害。

    哪两者呢?就是“勇于敢”和“勇于不敢”,这两者。其实,以老子看来,它们本质没有什么不同,它们是同一个事物,只不过在发展的程度上不同而已。所以,低程度的勇,狭路相逢勇者胜,这样的勇,它就是是有利的,而高程度的勇,就是冒进,就是莽撞了,当然就是有害的了。

    所以老子紧接着发问:


    天之所恶,孰知其故﹖

    老天所厌恶的东西,谁又能了解清楚呢?

    言外之意,就是说,这些原因和缘故,作为天地中的人,是没办法了解的。

    所以老子紧接着感叹道:


    是以圣人犹难之。

    因此,圣人也很难明白它的原因。

    为什么老子要这样说呢?下面,老子就给我们介绍了这个天道,它在我们人的身上的四种具体表现:


    天之道,不争而善胜

    天道的表现,首先,不去争斗却善于取胜。

    什么是天道?天道就是广大的自然之道。所以我们说,道法自然。因此,我们要行天之道,要处无为之事,要保守一颗谦卑和不争之心。

    天之道,不争而善胜,其中提到了不争,而我们说,老子的道德经中,太多次提到了不争。

    道德经第三章,不尚贤,使民不争;道德经第八章,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夫唯不争,故无尤;道德经第二十二章,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道德经第六十六章,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道德经第六十八章,不争之德;还有没有学过的道德经最后一章,道德经第八十一章,人之道为而不争。加上本章,一共七章八处提及不争。所以说,不争,是老子非常重要的思想主张。

    而本章的不争,具体的又是,不争而善胜,通过这句话,我们就可以看出,老子的不争的真正目的了,它不是无为,而是有为,而是有为之后,并且可以取胜。

    关键的来了,何以取胜?统观道德经全经,我们汇总一下,答案就是,首先克制自己的欲望,然后就是天时地利人和的谋划,最后,再加上一颗海乃百川,处下谦卑的胸怀。这些所有,加起来,才是不争而善胜的真正含义。


    不言而善应

    不用说话却可以很好的回应你。

    什么意思,就是有的时候,最好的回应,除了语言,其它都是非常好的回应,比如行动的回应,比如结果的回应,比如事实的回应等等。

    就像大道对你的回应一样,你看不到,但是有心之人都可以体会的到,因此,才会有人说,天道酬勤,才会有人说,天道好还。就像有句话说的好,只要你发出的愿望足够强烈,那么,整个宇宙都会联合起来帮助你。这正是肯定了你和宇宙的关联,你和大道的关联。

    所以老子说,最好的回应,是不需要语言的,故不言而善应。


    不召而自来

    不用召唤它就会自动到来。

    就像所谓的名利权情,都是不召自来,你越是挖空心思,机关算尽,越是很难得到,反而,你是若抱着要失去的心态,往往会意外得到它。

    所以,人民对你的爱戴,下属对你的忠诚,别人对你的信任,这些都不是要来的,而是你的修为和作为,到了一定程度以后,不召而自来的。


    繟然而善谋。

    繟:这里读为“chǎn”,缓,舒缓的从容的。

    繟然而善谋,就是说,从容无为而善于筹谋。

    我们说,要想善谋,就要繟然就要放松,就要从容,才可能做到运筹于帷幄,做到妙算于天机。

    所以,诸葛亮永远是羽扇纶巾,永远是气定神闲,而不是莽撞冒失,而不是手足无措的。

    因此,繟然而善谋,也是得道者的外在表现之一。


    天网恢恢,疏而不失。

    万物所遵行的规则纵横交织,就像巨大的鱼网,虽然网眼稀疏,但是谁也无法从网眼中漏掉。

    其实这句话讲的就是,大道的无的特性。什么叫无呢?就是它看不见,但又是无所不在的。就是说,自然的规律,无所不在,谁也不能违背,谁也逃不掉的。

    这里我们需要澄清一个观点,就是,这世上真的有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吗?因为,与之相反,我们经常会听到,好人不长寿,坏人活千年。难道真的做坏人可以长寿吗?讲到这里,我们不得不说,这就是老子的大智慧。因为我们所谓的善与恶所谓的好人和坏人,都是我们作为人,一个主观的叫法。因为,在老子看来,根本没有善与恶之分,根本没有好人和坏人之分,因为,它们从本质上讲,都是同一个东西。我们只能说,天道有轮回,万物循道而行,否则,就会被大道抛弃,被大道碾压,当然,这其中也包括我们人。所以,老子在道德经第五章,一上来,就说,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所以,大道对待人就像对待万物是一样的,没有分别,没有偏见,没有干涉。没有所谓的善,也没有所谓的恶,只有所谓的人的道,能不能与自然的道,相不相合的问题。

    所以,如果你还一直念念不忘人的善与恶,那么你就是还在浩渺的大道中,执迷于名,执迷于自己自定义的小的规则当中了。所以,首先在观念上,我们要破除自我的局限,破除人的局限,只有这样,才有可能与宇宙连接,才有可能行于大道,最终,合于大道。


    好,我们今天就讲到这里,欢迎大家定时收听四哥品书,道德经讲解,下一章的内容。


    如果你想系统地学习《道德经》九九八十一章的全部内容,欢迎扫描下方二维码,加入四哥品书的知识星球,三天内,不满意全额退款。

    每天10分钟,每年100讲,让你熟读国学经典,让你超凡入圣!


  • 民不畏威,则大威至。

    无狎其所居,无厌其所生。

    夫唯不厌,是以不厌。

    是以,圣人自知不自见;

    自爱不自贵。

    故去彼取此。

     

    我们来看第一句。

    民不畏威,则大威至。

    威:镇压,威慑。

    民不畏威,则大威至,就是说,如果人民不畏惧统治者对其压迫的巨大威力,那么人民对统治者反抗的强大威力就将暴发到来了。

    古代的皇帝叫天子。那么天子最怕的是什么?就是天威,因为天威是难测的,天威是不可琢磨的。那么什么是天威?天威就是民威,也就是这里的大威。所以,皇帝最怕的是什么?就是老百姓造反。老百姓为啥要造反呢?因为朝廷的高压暴政。我们说,官逼民反,民不得不反。而反之,如果朝廷体恤百姓,无为而治,则天下太平,而国泰民安。所以,官与民,是不可分割的一个整体,斗则两伤,和则两益。你为人民服务,人民就拥护你;反之,你苛政猛于虎,你欺压人民,那么人民就会反对你了。

     

    无狎其所居,无厌其所生。

    狎:通狭,意为逼迫,侵占。

    厌:这里读yā,压,压迫。

    无狎其所居,无厌其所生,就是说,统治者不要侵占人民的居住之处,不要断绝人民的生存之路。

    为什么不要这样做呢?为什么统治者不要这样做呢?就是因为第一句的的内容,就是因为,一旦民不畏威,则大威至。所以,暴政确实会让人害怕,但是,它却毫无威信,人们在心里是不服你的,所以,统治者最好不要这么做,最好不要无狎其所居,最好不要无厌其所生。

    所以,老子接着说:

     

    夫唯不厌,是以不厌。

    第一个厌,同上,压,压迫。

    第二个厌,厌恶。

    夫唯不厌,是以不厌,就是说,只有不断绝人民的生存之路,所以才不会遭到人民的厌恶或反抗。

    老子再次强调,统治者不要过分的压迫百姓,不要过分的逼迫百姓。

    其实,客观的讲,我们说,道德经是帝王之术,所以就有权衡的意味在里面了,放到管理学,就是说领导者的威严,要把握一个度,最好的,就我们说的要恩威并施。

    举个例子,我们说,曹操一向军纪严明,赏罚分明,而这些并不是曹操全部的用人之道,更重要的,就是如何做到恩威并施。官渡之战,曹操大败袁绍。结果缴获了大量曹操的部下,写给袁绍的投降信。我们说,若依法而论,这就是私通敌人,其罪当诛。这些人全部都该杀了。但曹操却没这么办,而一把火烧了这些信件,并下令,此事不予追究。我们说,曹操此举,稳定了人心,从而让部下从此更加效忠自己,甚至以命相报。

    所以老子说,夫唯不厌,是以不厌,不要太过分,不要太过压迫别人,不要断了别人生路,而要赏罚分明,更要恩威并施,这样,别人才服你,别人才不讨厌你,才有可能拥护你,才有可能追随你。

    最后,老子提出自己的观点:

     

    是以,圣人自知不自见;

    因此,有道的人具有自知之明而不自我表现才能。

    啥意思?就是说,做领导,要有个领导的样子,不要每天轻浮的炫耀和卖弄。

    你肚子里有学问,是你自己的涵养,而你每天不停的和别人显摆,那么,我们就开始怀疑你的学问了。所以,有学识当然重要,但是如果表现方式歪曲了,就是自降身价,就是自轻自贱了。

     

    自爱不自贵。

    具有自爱之心而不自我显示尊贵。

    作为领导,首先要自爱。自爱,是最基本的,但是却有很少能做到。领导何谈自爱?放大自己的格局,放低自己的身段,爱戴自己的下属。假如你觉得世界都欠你的话,所有人帮你做事都是应该的话,那你就活的很可怜了。

    自以为自己很重要,以为自贵是真爱,其实是错爱。其实,没有了你,组织照样运行,地球照样转,太阳照样从东方升起。

    所以,真正的上下级关系应该是孟子说的,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你把我当手足,我就把你当自己人,你把我当草芥,我就把你当仇人。将心比心,投我以桃,报之以李。

    最后,老子总结:

     

    故去彼取此。

    所以要效法有道的人舍弃后者而采取前者。

    什么是前者,什么是后者么?前者就是自知,自爱,后者就是自见,自贵,连起来,就是说要自知,要自爱,而不要自见,而不要自贵。

    其实就是给领导者画了个框架,哪些能做,哪些不能做。大了讲,告诉我们统治者的治国爱民之道,小了讲,告诉我们管理者的用人育人之道。

     

    统览本章,不难发现,所谓天意即民意,所谓天威即民威,所以,老子就是要告诉我们,执政不要太苛暴,为官不要太跋扈,做人不要太嚣张。

     

    好,我们今天就讲到这里,欢迎大家定时收听四哥品书,道德经讲解,下一章的内容。

     

    如果你想系统地学习《道德经》九九八十一章的全部内容,欢迎扫描下方二维码,加入四哥品书的知识星球,三天内,不满意全额退款。

    每天10分钟,每年100讲,让你熟读四书五经,让你超凡入圣!


  • 知不知,尚矣;

    不知知,病也。

    圣人不病,以其病病。

    夫惟病病,是以不病。

     

    我们来看第一句。

    知不知,尚矣

    知不知:知道自己还有所不知。

    知不知,尚矣,就是说,知道自己有所不知道,如此最好。

    啥意思?就是说,做人要有求知的谦卑,要有上进的渴望,要知道山外有山,要知道人外有人。

    所以,苏格拉底说,最聪明、最有知识的人是承认自己无知的人。而孔子也说,吾有知乎哉?无知也。所以,智者,聪明的人,知道自己的无知,也勇于承认自己的无知。

    因为,他们知道,你越学习,就越觉得自己的无知,而你越站的高,就越觉得自己渺小。

     

    不知知,病也。

    不知知:不知而自以为知。

    不知知,病也,就是说,不知道却自以为知道,这是人们常犯的毛病。

    啥意思?就是说,你不知道,却以为自己知道,或者装作知道,你这就是犯了病了。

    因为,和智者相比,愚者不知道自己的无知,或者即便知道,他也不愿承认自己的无知。

    而这个现象,在心理学上,就被称为“杜宁-克鲁格效应”。具体是指什么呢?就是说,往往能力不高的人,他反而会表现出一种“虚幻的傲慢”,就是说,他会错误地高估自己的认知能力。举个例子,赵奢的儿子赵括。赵括纸上谈兵,认为无所不能,与秦军交战,结果四十多万赵军全被歼灭,他自己也被秦军箭射身亡。这就是典型的不知知,病也。

    而有讽刺意味的是,人类历史上许多坏事都是好人干的。清政府害怕西方文化对中国封建思想和政权的冲击,实行了严苛的闭关锁国政策,结果大家也都知道,中国开始与世界脱轨,经济,军事,科技全面落后,结果,西方列强利用中国发明的火药,制造了火枪利炮,轻而易举地炸开了清政府的大门。闭关锁国,也许是为了所谓的好,但结果却成为了中国千年以来挥之不去的民族屈辱。究其原因,就是清政府莫名的夜郎自大和顽固的愚昧无知。

    难怪,老子说,不知知,病也。

     

    圣人不病,以其病病。

    病病:把这种毛病当作毛病。

    圣人不病,以其病病,就是说,圣人之所以不犯这个毛病,就是因为他把这个毛病当做毛病。

    那么这个毛病指什么呢?就是老子前面说的,不知知。所以,老子要表达的意思就是,圣人不要不知知,不要自以为是,不要刚愎自用。

    而我们说,圣人为什么能成圣人呢?就是因为圣人,能够承认自己的缺点和不足,能够努力加以改正,长此以往,日复一日,他也就没有什么毛病了,那么,他就是圣人了。

    所以,天不言高,地不言厚,不肤浅自夸,不自欺欺人,这才是有真知之人。

    因为,没有多少人乐意信赖一个言过其实的人,更没有多少人乐意帮助一个狂妄自大的人。不知并不可耻,不学不问,不懂装懂,才是真正的可耻。

    所以,最后老子总结说:

     

    夫惟病病,是以不病。

    人们只有把这个毛病当做毛病,最后才不会再犯这个毛病。

    老子最后再次强调,这个不知知,是一种病,只有重视起来,我们才不会犯病。

    听起来唠唠叨叨,但是却是肺腑之言,因为,由于不知知,而摔跤,而懊悔的人,不胜枚举。

    有些人,身居高位,却不知知,结果变成国家和社会的灾难;有些人,坑蒙拐骗,自以为聪明绝顶,殊不知,天网恢恢疏而不漏;有些人,贪污腐败,自以为滴水不漏,却最终锒铛入狱。

    所以,老子本章,苦口婆心,就是为了告诫世人,就是为了警示大家,不要自以为是,不要自欺欺人,不要不知知,而要知不知。

    所以,真正的圣人,不显山,不露水,藏大巧于拙,藏慧智于心。

     

    好,我们今天就讲到这里,欢迎大家定时收听四哥品书,道德经讲解,下一章的内容。

     

    如果你想系统地学习《道德经》九九八十一章的全部内容,欢迎扫描下方二维码,加入四哥品书的知识星球,三天内,不满意全额退款。

    每天10分钟,每年100讲,让你熟读四书五经,让你超凡入圣!


  • 吾言甚易知,甚易行。

    天下莫能知,莫能行。

    言有宗,事有君。

    夫唯无知,是以不我知。

    知我者希,则我者贵。

    是以圣人被褐怀玉。

     

    我们来看第一句。

    吾言甚易知,甚易行。

    我所说的话很容易了解,也很容易实行。

    为什么呢?因为老子说的,其实都是天然之理。而他所论述的道,也都是人们日日在行、事事在用的平常之理。因为我们自己本身,就是自觉或不自觉地,在道的规律中运行的,而我们每个人时时刻刻都在使用的。这个就像,有人问庄子,这个道,它在哪里呢?庄子说,道在屎溺。什么意思?就是说,道在大便中,道在小便中。而我们说,庄子的话,话糙理不糙,所以,道是无所不在,道是不分贵贱的,并不是我们想的,道是神秘的,道是高高在上的。   

    其实,道就在我们身边,我们每天都在使用它,每天都在接触它,所以,老子说,吾言甚易知,甚易行。

     

    天下莫能知,莫能行。

    然而,天下没有多少人能够了解我所说的话,也没有多少人能够实行我所说的话。

    这又是为什么呢?因为老子说的东西,太常见,太平常了,以至于我们都视之不见,都察其不知。以至于我们对它已经丧失了兴趣,因为,人们更喜欢新颖的,更喜欢奇特的,更喜欢神秘的,更喜欢有超能力的。

    所以,人们开始追求神通了。而这个神通,我们说,并不只是指,你去追逐神力,追逐超能力,只有这些算神通。而是说,我们做事喜欢找捷径,我们做事喜欢一蹴而就,我们追逐虚荣而不想脚踏实地,我们想一夜暴富而不肯从零开始,所有这些,我们说,其实都是当下,人们追逐的神通。

    而我们说,一旦,你迷了神通,那么你就不知正理了,你就误入了歧途了,甚至是走火入魔了。所以,放下对所谓神通的追逐,才是你走入正途,走向成功的第一步。只有这样,你才算是,真正开始能知,真正开始能行了。

     

    言有宗,事有君。

    宗:根本。

    君:根据。

    言有宗,事有君,就是说,我所提出的言论是有宗旨的,我所阐明的事理是有根据的。

    什么意思?就是说,我的言,我的行,是有根源的,有出处的,那么根源和出处是什么呢?就是大道的法则。

    具体来说,言有宗,你说出的话要符合大道之理,正因为此,老子认为,说话不是什么都说了,就不是一直滔滔不绝了,而要大辩若讷,所以,孔子也说要讷于言而敏于行。原因就是要言有宗。

    而事有君,就是说,事情也不是乱做的,而是先察其原理,再观其动机,然后再开始行动。所以,老子前面说,要为客,不为主,要伺机而动,要随机应变。而这个机,就是天机,就是大道。如此这样去做,才是老子说的,事有君。

     

    夫唯无知,是以不我知。

    不我知:不知我。

    夫唯无知,是以不我知,就是说,人们正是由于不了解它,所以才不了解我所说的话。

    所以,老子紧接着总结说:

     

    知我者希,则我者贵。

    希:同“稀”,少。

    则:效法。

    知我者希,则我者贵,就是说,了解我言论的人非常稀少,效法我言论的人非常难得。

    我们说,老子曲高和寡,理解老子的人,就像俞伯牙与钟子期一样,知音难觅。所以,能够懂老子的人,少之又少,能够践行老子主张的人,更是寥寥无几。

    老子说这两句话,老子在这里的叹惋和唏嘘之声,其实正是针对当时,春秋末年残暴腐败诸侯们而发的。言外之意,这些诸侯都有眼无珠,这些诸侯都昏昧无知。

    而我们说,老子的道德经到了现在,全球除了圣经,发行最多的,就是道德经。而中国到如今对道德经进行注解的,就有几千家。所以说,现在,在某种程度上,在时间的洗礼中,老子的智慧终究发出了耀眼的光芒。

     

    是以圣人被褐怀玉。

    褐:粗布的衣服。

    被:读pī,通披。

    是以圣人被褐怀玉,就是说,因此圣人修道,犹如外穿粗衣内怀美玉一般,胸怀大道而深藏不露。

    所以,南宋的范应元,注解老子道德经时就说,“圣人内有真贵,外不华饰,不求人知,与道同也”。

    圣人啥都不求,不求华丽的衣冠,不求别人的知晓,只求能够与道相合。这才是真正的真,这才是真正的贵。

    所以,和姣好的外貌,华丽的衣冠相比,我们更要重视的,应该是内心的追求和修为的提升。直白了讲,我们每个人更应该重视的,应该是自己脖子以上的内容,而不是,脖子以下的。

     

    好,我们今天就讲到这里,欢迎大家定时收听四哥品书,道德经讲解,下一章的内容。

     

    如果你想系统地学习《道德经》九九八十一章的全部内容,欢迎扫描下方二维码,加入四哥品书的知识星球,三天内,不满意全额退款。

    每天10分钟,每年100讲,让你熟读四书五经,让你超凡入圣!


  • 用兵有言:

    吾不敢为主,而为客;

    不敢进寸,而退尺。

    是谓行无行(háng),攘(rǎng)无臂;

    扔无敌;执无兵。

    祸莫大于轻敌,轻敌几丧吾宝。

    故抗兵相若,哀者胜矣。

     

    我们来看第一句。

    用兵有言:

    用兵打仗的兵家曾经说过这样的箴言:

    吾不敢为主,而为客

    敢:冒然,莽撞。古时的勇和敢是两个分开的意思,勇,是勇气。敢,是莽撞的意思。

    为主:主动进攻。

    为客:被动防守。

    吾不敢为主,而为客,就是说,我不冒然首先举兵进犯出击,而是在不得已的情况下,被迫采取防守还击。

    打仗,我们不主动进攻对方,而是等待,等到你打我,我再迎战。不是冒然的主动进攻,而是耐心静静等待。

    这就像李小龙的截拳道的哲学是一样的,截拳道,它是等待对方出击,然后,在我防守的同时,进行了反击,整个过程一气呵成。这样,搏击效率就大大提高了,往往能出奇制胜。

    而我们说,李小龙的截拳道,讲究“以无法为有法,以无限为有限”,而这正是出自道家老子“无为而无不为”的哲学思想。

     

    不敢进寸,而退尺。

    不冒然前进一寸,而宁愿后退一尺。

    如果先退一步,则有可能使自己处于比较有理有利的地位。待到时机成熟,便可以退为进,从而成功达到自己的目的。

    马陵之战,孙膑诈败,在马陵设下埋伏,并在一颗大树上写下,庞涓死于此树之下。庞涓赶到马陵之时,正是傍晚,因此点起火把查看树上之字,结果被孙膑,万箭射杀而亡。庞涓杀敌心切,冒然前进,终究落了个中箭而亡的结果。而孙膑,深知用兵要“能而示之不能”,用兵要虚虚实实,故孙膑,不敢进半寸,而退尺。

     

    是谓行无行

    前一个“行”,读xíng,行动。

    后一个“行”,读háng,行列,阵势。

    是谓行无行,就是说,这就是说,虽然有阵势,但是看上去,却像没有阵势可摆一样。

    所以,我们说,圣人之行,看似无所行,但实际上,却是无所不行,因为它是没有痕迹的行动,它是隐藏动机的行动。总之,圣人之行,若隐若现,圣人之行,若有若无。

     

    攘(rǎng)无臂

    攘:举起。

    攘无臂,就是说,虽然要奋臂,但是看上去,却像没有臂膀可举一样。

    换句话说,就是“不用与敌人近战肉搏”,表面上看似无臂,实则有臂,而且无形之臂,强过于有为之臂。

     

    扔无敌

    扔:对抗,迎接。

    扔无敌,就是说,虽然面临敌人,但是看上去,却像没有敌人可打一样。

    因为我们说,大敌当前,战术上要重视,战略上要藐视。战术要一丝不苟,但战略上却要乐观对待,就像没有敌人一样,要从容不迫,要气定神闲。

     

    执无兵。

    虽然有兵器,但是看上去,却像没有兵器可持握一样。

    锋利的兵器就像作战的战术一样的,不到万不得已的时候,是不会轻易展示出来的。

    诸葛亮在新野给曹仁摆了个空城计,曹仁知道诸葛孔明足智多谋,一定有诈,但是城里空无一人,没有伏兵,没有陷阱,曹仁终究不知道孔明葫芦里卖的什么药。而最终,诸葛亮半夜火烧新野,曹仁大败。所以,最厉害的战术,是对方猜不到的战术,而最厉害的兵器,就是意想不到的兵器。所以,老子说,要执无兵。

     

    上面这四句话连起来,行无行,攘无臂,扔无敌,执无兵,这四句话,总体表达了兵家“虚虚实实,虚实并用”的用兵智慧。所以,我们对待竞争对手或者对待敌人,千万不能以实打实,千万不能以硬碰硬,而要以退为进,而要虚实并用。

     

    祸莫大于轻敌

    祸患,没有什么比轻视敌人,而主动进犯更大的了。就是说,轻视敌人,主动进犯,是最大的祸患。

    我们说过,诸葛亮一生能够平安终老,最关键的,就是两个字,谨慎。凡事要有万全的准备,凡事要有周详的安排。而作为卧龙凤雏的凤雏,庞统,则英雄气短,英年早逝了。论智力,孔明庞德二人平分秋色,但是庞统这个人,生性自负而有些冒进,做事喜欢冒险。而最终,庞统也是因为冒然抄小路,去攻取雒城,结果遭遇伏击,乱箭射杀而亡。

    所以,老子说,祸莫大于轻敌。因此,轻视敌人,冒然行动,无论其用兵,还是做事,都是一大忌讳。

     

    轻敌几丧吾宝。

    轻视敌人而主动进犯几乎丧失了我的“三宝”。

    三宝。哪三宝?就是前面老子说的,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也就是我们说的,慈,俭,谦。我们说,慈是为了除暴,俭是善于用军备人力,谦是要为客,要出其不备。

    为啥说轻敌就丧失了三宝呢?

    分开来说,第一,因为你一冒进,没有进攻的理由,就是滥战,就是好战,就是师出无名,当然就不是慈了。第二,轻易出兵,一旦策略不对,就是大大浪费了军备和人力,这就是奢,而不是俭了。第三,冒然出兵,这本身就是已经舍客为主,暴露了自己的策略和弱点,身居前列,当然不是谦了。

    综上所述,老子说,轻敌几丧吾宝。

     

    故抗兵相若,哀者胜矣。

    相若:相当。

    哀:悯、慈。

    故抗兵相若,哀者胜矣,就是说,所以,敌对军队在力量相当的情况下交战,胸怀悲悯之心的一方能够取得胜利。

    兵力相当的情况下,有哀心者,必得天人之助。两军对峙实力相当时,悲伤哀恸的一方容易获胜,同仇敌忾的一方容易获胜。

    越王勾践卧薪尝胆,越国举国上下齐心努力,奋发图强,最终得灭吴雪耻。日本侵略中国,曾扬言三个月要拿下中国,结果中国人民同仇敌忾,奋勇抵抗,历经八年,最终取得了抗战的胜利。

    所以,老子说,哀兵必胜。而这个哀,正是老子说的慈,正是师出有名,正是除暴安良的意思。

     

    所以,本章老子站在兵家的角度,再次论证了三宝的重要和关键。教导我们要慈,要俭,要谦。

    要顺应天道,要顺势而为,只有这样,才能以柔克刚,才能以弱胜强。

     

    好,我们今天就讲到这里,欢迎大家定时收听四哥品书,道德经讲解,下一章的内容。

     

    如果你想系统地学习《道德经》九九八十一章的全部内容,欢迎扫描下方二维码,加入四哥品书的知识星球,现在加入,价格优惠。

    每天10分钟,每年100讲,让你熟读四书五经,让你超凡入圣!


  • 善为士者,不武;

    善战者,不怒;

    善胜敌者,不与;

    善用人者,为之下。

    是谓不争之德;

    是谓用人之力;

    是谓配天,古之极也。

     

    我们来看第一句。

    善为士者,不武

    士:我们前面讲过,作为封建社会中最基础的贵族,在这里理解为将士。

    不武:武,尚武。不武,不崇尚武力,不炫耀武力。

    善为士者,不武,就是说,最善于做将领的,是不崇尚武力。

    喜欢耀武扬威的人,通常实力不怎么样。而真正厉害的人,往往不动声色,不到非不得已不出手。

    孙子兵法讲,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可见,上战不武。通过杀戮,通过干戈,通过劳民获得的胜利,都是下下策。能够不废一兵一卒就能取得胜利,才是最高明的将士。

     

    善战者,不怒

    善于率兵打仗的,不因为被敌人刺激而发怒。

    做一个大将军,他的修养应该是温和的,好像没有脾气,并且不会轻易动怒。

    举个例子,关羽,张飞相继被东吴杀害,刘备怒发冲冠,率70万大军击战东吴。诸葛亮,赵云等再三规谏刘备,但气头上的刘备哪里听得进去。结果大家都知道,这就是著名的夷陵之战。夷陵之战,刘备大败,而刘备自己,还险些被东吴活捉。更重要的,自此之后,蜀国元气大伤,开始走向衰弱,最终成为三国中最早灭亡的国家。而这一切,都因刘备的“一怒”而起。可谓得不偿失,功亏一篑,令人叹惋,令人唏嘘。

    所以,老子说,“善战者不怒”。

     

    善胜敌者,不与

    不与:不争,不与敌人正面冲突。

    善胜敌者,不与,就是说,善于战胜敌人的,不与敌人发生正面冲突。

    真正善于用兵的人,一般不和敌人正面硬拼,而常常出奇制胜。

    官渡之战,袁绍兵多将广,曹操与袁绍几次正面交手,曹操都没占到便宜。于是,曹操亲率骑兵,迂回敌后,奇袭乌巢,一把火烧掉了袁军的粮草。袁军军心大乱,曹操趁势攻击,袁绍大败。

    我们说,曹操没有和袁绍正面硬刚,而是火烧乌巢,这就是老子所说的“善胜敌者,不与”。

     

    善用人者,为之下。

    善于用人的,待人谦下。

    作为领导,你高高在上,自高其智,目中无人,那么,能人智者必不肯与其相处共事,必不肯忠诚效力,此种,即是“不善用人”之人。

    刘邦筑台拜将,情真意切,最终得到韩信的舍身效力;刘备三顾茅庐,不厌其烦,才得到孔明的全心辅佐。所以,善用人者,要像汪洋大海,气度雍容,处下谦卑,这样才能笼纳天下英才,才能汇聚天下的贤士。

     

    是谓不争之德

    这就具有不争的德性。

    这里不争,具体指什么呢?这里的不争之德,正是上面说的:善为士者不武;善战者不怒;善胜敌者不与;善用人者为之下。

    这些都是论述的,都是不争之理,不争则取善必广,不争则不劳而成。

     

    是谓用人之力

    用人之力:使用别人的能力。

    是谓用人之力,就是说,这就具备用人的能力。

    我们说,能够用人,其实就是我们前面讲的俭,而我们说,俭,才能广啊。懂得用人,就是懂得俭,懂得积聚的力量,懂得团队的力量。众人拾柴火焰高,一个好的团队,它的力量是无穷,作用是无限的。

    而其中最重要的,就是你能团结所有的可用的力量和人才,才是一个领袖,其领导能力强弱的最重要的指标之一。

    举个例子,刘邦的用人能力,就有其独到和明智之处。陈平这个人,“盗嫂受金,反复无常”,个人作风被人不耻。然而刘邦并不只是听信谗言和谣传,而是当面找陈平深谈一次,深谈之后,便给予陈平高度的信任。结果这个陈平,果然在刘邦多次危难之际,出谋划策,帮了大忙。

    所以,作为领导,你不但要懂得用人,更重要的是懂得如何运用人才的长处,如何运用能人的才智,而这,大概才是老子说用人之力吧。

     

    是谓配天,古之极也。

    配天:顺应天意,符合天道。

    古之极:极,标准,道理。古之极,自古的自然法则。

    是谓配天,古之极也就是说,这是合乎天道的、自古以来的处世准则。

    具体来讲,就是结合上面的不争之德,结合上面的笼络人才的能力,其德性之高,其能量之强,可以说,几乎可以与天媲美了,可以说达到了上古的境界了。

     

    讲到这里,本章内容基本就结束了,本章老子表面阐述用兵之道,实则比喻做人之理,告诫我们,做人要谦虚自敛,要韬光养晦,要不争而争,要善于用人。如果能这样,那么结果必然是,事事顺心,物物应人,群贤毕至,事业配天。

     

    好,我们今天就讲到这里,欢迎大家定时收听四哥品书,道德经讲解,下一章的内容。

     

    如果你想系统地学习《道德经》,扫描下方二维码,加入四哥品书读书圈。

    每天10分钟,每年100讲,让你熟读四书五经,让你超凡入圣!


  • 天下皆谓我大,似不肖(xiào)。

    夫唯大,故似不肖。

    若肖,久矣其细也夫!

    我有三宝,持而保之:

    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

    慈,故能勇;

    俭,故能广;

    不敢为天下先,故能成器长。

    今舍慈且勇,舍俭且广,舍后且先,死矣!

    夫慈,以战则胜,以守则固。

    天将救之,以慈卫之。

     

    本章的内容是老子思想的精髓,表面上很容易懂,但是要理解透彻,还是需要花费一番心思的。

    我们来看第一句。

    天下皆谓我大,似不肖。

    其实本句话,这个我的后面应该有个道字,被省略了,也就是天下皆谓我道大,也就是整句说的对象不是我,而是我的道。

    不肖:肖,像。不肖,不像。

    连起来,天下皆谓我大,似不肖,就是说,天下人都说我的道很大,但其实道似乎并不像这样。

    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我们说,这个道,它是难以把握,难以捉摸的,一但我们只说它是大的,那么就片面了,因为,道,它是非常道。如果只是一个具体的事物,那么它就不是道了。

     

    那么为什么说,似不肖呢?

    夫唯大,故似不肖。

    因为大道不显,所以会和我们说的不一样。

    就是说,这个道,世人都认为它很大很大的时候,它就显现不出来了,你就看不出它的大了,因为它没有具体的形象,没有什么东西可以比喻它。

    反之,如果这个道,它有边际可求,有方所可指,可以形容,可以比拟的话,它就已经不是大道了。所以,故“肖”之非易事,用肖的东西来形容它是很困难的,所以,也就似不肖了。

     

    若肖,久矣其细也夫!

    如果它像什么东西,那么道就早已显得渺小了啊!

    就是反面来论证,道是似不肖的。如果道开始肖了,就是这个道被局限在某个范围之內了,那么随着时空转换道也就开始变化了,那么它也就成了浩瀚宇宙中渺小一份子的存在了,那么这个道就失去其存在的意义,而变的不那么重要了。所以,老子的道,表面上看上去是那么虚无缥缈,不切实际,但实际它却是经久不衰,历久弥新,永远适用于宇宙万物的大道理。

     

    下面老子直截了当,提出了道家的三大法宝:

    我有三宝,持而保之:

    我有为人处世、修身养性的三件法宝,这三件宝贝人们不仅应当持有它,而且还应当长期保住它:

     

    究竟是哪三法宝呢?

    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

    第一件法宝叫做“慈”;第二件法宝叫做“俭”;第三件法宝叫做“不敢为天下先”。

     

    我们分别一一来看一下:

    慈,故能勇

    因为“慈”,所以能够勇敢。

    这一点,我们通过佛法的角度,可能更好理解一些。佛法讲求慈悲,讲求布施,讲求持戒,最后而得果报。而果报,就是金刚法身。而能够得到金刚法身的人,这样的人,他就是不可战胜的,也就是最勇猛的人了。

    所以,老子说,慈,故能勇。

    换句话说,只有你的仁慈,你的慈悲,才能换来更多人的归顺,更多人的支持,而这,才是更大的勇。

     

    俭,故能广

    因为“俭”,所以能够广大。

    这个俭,我们前面讲过,它不能简单的理解成节俭,俭朴的意思,而是珍惜,积聚,积累的意思。

    做到了俭,断除了物欲贪着,能够得大富。而这个大富,不是你的财产,你的财富,而是你的精神和智慧的富足。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我们每个人的精力和体力都是有限的,如果你把它都用到物欲和贪念上面,那么,你的精神和心灵的成长,必然就是匮乏的了。

    所以,只有对外在的俭,和对自身的俭,你才能最大的利用,才能达到更广的用途。才能,以自身为原点,辐射更多的个体。所以,佛家说,佛光普照,普渡众生,正是这个道理。而其中,佛家讲求的戒贪,戒嗔,戒痴,其实正是对应的,就是老子的俭。所以,佛家的智慧在这里,和道家,正是不谋而合。

    总而言之,你能够通过俭从而达到广,这样做,它不仅是你对万物的一种敬爱,更是你对世界资源的爱惜,更是作为得道者的一种生存智慧。

     

    不敢为天下先,故能成器长。

    器长:领袖,首领。

    不敢为天下先,故能成器长,就是说,因为“不敢为天下先”,所以才能够成为天下民众的首领。

    本句话的内容,总结两个字,讲的就是谦虚。老子认为,执政的人,应当像水一样,“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

    其实也正是表明了老子的,“无为而无不为”、“不争而天下莫能与之争”的观点和主张。

     

    下面,紧接着老子批判了当时的执政者,不遵循道家三宝,而恣意妄为的乱像:

    今舍慈且勇,舍俭且广,舍后且先,死矣!

    现在如果人们舍弃“慈”而去求取勇敢,舍弃“俭”而去求取广大,舍弃居后而去求取人先,那么肯定是没有好结果的!

    总之,这些人就是违背道义而为,不会有啥好的结果,用老子的话就是,死矣,就是自己找死啊。

     

    最后,老子再次强调了三宝中的第一宝,慈,老子说:

    夫慈,以战则胜,以守则固。

    夫“慈”,用它来征战就必定能获胜,用它来守卫就必定能巩固。

    老子强调了能够持守慈的好处,可以战胜,可以稳固,这个道理很好理解。我们说项羽这个人是很猛的,他一个人就能举起千金的大鼎,但是这个人匹夫之勇,他却不懂得慈的道理,喜好杀戮,所以后来就折了,最终死在乌江。刘邦我们说是个大流氓,但是,刘邦懂得慈的道理,结果重用了项羽看不起的韩信,而最终夺得了天下。所以,刘邦通过慈,获得了江山,后面我们也知道,刘邦无为而治,大汉百年不衰,其实质也是和这个慈是一脉相承,有异曲同工之处。

     

    天将救之,以慈卫之。

    “天”将要救济谁,就会用“慈”来护卫他。

    往深了讲,能够持保这个慈,老天都会救济他。三国的刘备,是怎么活下来的,靠的就是慈。和曹操相比,刘备没有曹操的兵多,和孙权相比,刘备没有孙权的地盘大,但是,刘备活了下来,并且建立蜀国,和曹操、孙权三足鼎立。为什么?因为刘备懂得慈。因为慈,天下百姓拥护支持他,因为慈,卧龙凤雏投奔他,因为慈,最终得西川而三分天下。所以,老子说,天将救之,以慈卫之,刘玄德的命运和机遇可见一斑。

    所以,老子认为,这个慈,它是道家三宝的最重要的一宝,也是其它两宝的重要前提。

    因为,有了慈,就有了民心,就有了天下,也可以说是顺应了天下大势,顺势而为,合乎天机,结果自然是顺天应人,归于大道了。

    所以,我们说本章的内容,与其说讲的是道家的三宝,不如说老子讲了自然的大道,讲了天意的人道,讲了执政者切实的为君之道和实用的驭民之道。

     

    好,我们今天就讲到这里,欢迎大家定时收听四哥品书,道德经讲解,下一章的内容。

     

    如果你想系统地学习《道德经》,扫描下方二维码,加入四哥品书读书圈。

    每天10分钟,每年100讲,让你熟读四书五经,让你超凡入圣!


  • 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

    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

    是以,圣人欲上民必以言下之;

    欲先民必以身后之。

    是以,圣人处上而民不重;

    处前而民不害。

    是以,天下乐推而不厌。

    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我们说,道德经这一章的内容,大大有名,尤其是最后一句,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我们先来看第一句。

    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

    百谷王:王,统领,统汇。百谷王,众多河谷的统汇之处。

    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就是说,江海之所以能够成为众多河流所汇集的地方,是因为它善于处于低下位置的缘故,所以能够成为众多河流所汇集的地方。

    我们说,百川皆归于海,大海能容纳一切细流。大海处于低位,它容纳了来自世界各个地方的水,不管是淡水、还是咸水,是清水、还是脏水,它都能容纳,“故能为百谷王”。

    根据这个道理,老子下面引出了圣人相应的言行举止表现:

     

    是以,圣人欲上民必以言下之

    因此,圣人如果想要作好百姓的领导,就必须对百姓平易近人而谦恭卑下。

    所以,古代皇帝自称“寡人”、“孤家”。 这些都是对自己的谦称,意图就是用谦逊的语言,使自己放下身段,表明自己的谦虚和谦卑,从而获得更多的百姓的拥护和支持。

    而能够真正做到谦虚的,其实并不是简简单单的谦称就可以,而是真正你内心的谦虚,真正你内心的包容。三国的庞统天生异相,脾气古怪,用我们现在的话说就是,庞统长的奇丑无比,还一副臭脾气,所以,孙权却以貌取人,以人废言,使庞统一直不能得到重用,殊不知,庞统是和诸葛亮齐名的卧龙凤雏的凤雏。后来刘备得庞统,则如虎添翼,大大加快了刘备攻取西川的进程。所以,一个领袖的格局,不仅仅是自己表面的谦卑,更重要的是对别人态度,对人才的态度,你是不是可以广纳贤士,你是不是能够不以人废言。

    这就是前面说的,作为大海,你不仅能容纳清澈的流水,你还要能容纳臭水沟的臭水,你才能成为大海,而这就是大海和小河的区别。

     

    欲先民必以身后之。

    如果想要作好民众的表率,就必须把自身利益置于民众的利益之后。

    圣人要不注重私利,不强调私欲。说到核心,就是圣人最后要忘了圣人之名,将身前身后抛于脑后,因为已经将自己的圣人之身和天下民众之身合二为一,没有了分别,故不会去计较身前身后。

    所以,圣人做到了前面的言下之,做到了前面的身后之,最后,就是下面的结果:

     

    是以,圣人处上而民不重

    因此,圣人居于上位而人民不受到重压。

    这个就像前面我们说的,秦朝苛政猛于虎,百姓被朝廷的负担压得喘不过气来,当然最后无活路可走,只能揭竿而起。而刘邦起来,建立大汉,立即削减赋税,精简政令,使百姓休养生息,这样才有了今后400年的大汉王朝。

    所以,能够无为而治的圣人,他虽处上,但是百姓却没有所谓的重压和负担,百姓内心安宁,衷心拥护,这样才可能有后面的,政权的稳固和国家的安定。

     

    处前而民不害。

    居于前列而人民不受到损害。

    为什么民众觉得没有妨碍呢?因为却圣人有上德,他不扰民,不烦民,不拿鸡毛当令箭,百姓当然不觉得有防害,受损害。

     

    是以,天下乐推而不厌。

    厌,厌弃,反对。

    是以,天下乐推而不厌,就是说,因此,天下的人民乐意推崇而不反对他。

    其实,人们乐意举荐和高兴推崇,人们不厌弃的理由,既平实又简单,就是说前面讲的,就是父母官不给自己增加负担,造成压力。没有将百姓带上歧途,蒙受损害,人们百姓自然就会推崇和拥护他了。

     

    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因为圣人他与人无争,所以天下没有谁会和他相争。

    圣人不争,是因为圣人都是恬淡虚无的,不是争名夺利的,故不争。结果,圣人清净无为,而百姓安乐自在,圣人百姓相安无事,互不相争了。

    需要解释的是,这里的不争,不是不做事,而是没有对立,没有输赢,没有善恶的分别。所以,所谓的不争就像水一样不争,像水一样守静,像水一样处卑,也就是要顺应自然。

    因为是像水一样的不争,所以,天下莫能与之争,为什么这么说呢?兵家说的好,最高级的用兵就像水一样的。兵无常势,水无常形;能因敌变化而取胜者,谓之神。用兵能够达到像水一样的境界,你就是神了,那么,到了这个境界,天下也就莫能与之争了。

     

    所以,本章的内容,老子阐述了领袖的智慧,就是要包容,要谦卑,要言下,要身后,从而最终达到不争而争,达到无为而无不为,达到清净而自然的理想的管理境界。

     

    好,我们今天就讲到这里,欢迎大家定时收听四哥品书,道德经讲解,下一章的内容。

     

    如果你想系统地学习《道德经》,扫描下方二维码,加入四哥品书读书圈。

    每天10分钟,每年100讲,让你熟读四书五经,让你超凡入圣!


  • 古之善为道者,非以明民,将以愚之。

    民之难治,以其智多。

    故以智治国,国之贼;

    不以智治国,国之福。

    知此两者亦稽式。

    常知稽式,是谓玄德。

    玄德深矣,远矣,与物反矣,然后乃至大顺。

     

    我们来看第一句。

    古之善为道者,非以明民,将以愚之。

    明:机巧,巧诈。

    愚:敦厚,朴实。

    古之善为道者,非以明民,将以愚之,就是说,古时候善于奉“道”而治国的人,不是让民众学会耍小聪明,而是让民众保持心灵的纯朴。

    具体分开讲,就是不要有为,而要无为。非以明民,就是不要有为,而将以愚之,就是要无为。你有为了,民众就投机取巧,投机钻营了;而你无为了,民众就开始回归自然而敦厚纯朴了。

    其实核心,老子讲的就是上面的人不要示范机巧和耍小聪明,否则,下面的人,老百姓就会更善于钻漏洞,善于找缝隙,结果,就是大家都尔虞我诈,都投机欺瞒,那么社会就乌烟瘴气,国家就昏乱不堪了。

    所以,老子紧接着解释:

     

    民之难治,以其智多。

    智,巧诈、奸诈。

    民之难治,以其智多,就是说,民众之所以难以治理,是因为治国者他们使用的智巧太多。

    需要强调的,老子所谓“以其智多”,并不是说因为百姓懂得太多,恰恰相反,他是说因为领导懂得太多,或者说领导自以为懂得太多。我们说,领导积极的“乱作为”,比起消极的“不作为”,有时候似乎危害更大。

    政府法令如毛,老百姓不堪其负,结果必然是百姓钻营,长此以往,必将大厦将倾。就像教育孩子,是一样的,父母的管理越严苛,方法越多样,表面上,似乎起到了效果,孩子看上去非常温顺和听话,实则,这样的孩子一旦叛逆,做出来的事情,后果却是最严重的。究其原因,就是父母的智太多了。所以,老子说:

     

    故以智治国,国之贼

    贼:祸害。

    故以智治国,国之贼,就是说,所以,治国者以智巧治理国家,是国家的祸害。

    秦国吞并六国,一统天下,可谓所向披靡,天下无敌。但秦二世而亡,仅仅持续了15年,强大的秦朝就土崩瓦解了,为什么?因为秦以智治国。百姓不听话,就暴刑苛政,结果政府变强了,但是百姓却民不聊生了。失去了民心,也就失去了社稷。所以,老子说,以智治国,国之贼。

     

    不以智治国,国之福

    治国者不以智巧治理国家,是国家的幸福。

    关于智,老子对它的评价一直都是非常低的,因为这个智,其实就是有为的一种体现,是不遵循大道的一种行为。所以,老子主张不以智治国,要减少人为的干涉和繁多的苛令。

    刘邦首次攻入关中的时候,首先做的,就和关中父老约法三章,杀人者要处死,伤人者要抵罪,盗窃者也要判罪。就约定这三条,而将秦朝其它的严刑苛法,全部废除。这样以来,关中百姓,再也不用饱受秦朝苛政迫害,于是百姓感恩戴德,纷纷支持和拥护刘邦。所以,老子主张不以智治国,百姓不被繁杂的政令烦扰,这样,全民才能相安无事,社会才能宁静祥和,而经济才能稳定发展。

     

    知此两者亦稽式。

    稽式,法式,榜样。

    知此两者亦稽式,就是说,了解上述两种治国之道的差异,也就从中了解了正确的治国法则。

    那么,具体是什么治国的法则呢?老子没说,其实,就是老子一直秉承的清净无为的法则,无为而治的法则。

     

    常知稽式,是谓玄德。

    治国者如果能够永远懂得并遵循,正确的治国法则,这就可以说治国者具有了“玄德”。

    在这里,老子又提出了玄德,我们说,玄德是老子对一个人最高的评价。所以,治国的人,能够无为而治,能够不以智治国,老子就认为你是有玄德的人了。换句话说,如果你的内心能够精进大道,那么你的外表,自然就是一个自带玄德光环的人。

     

    玄德深矣,远矣,与物反矣,然后乃至大顺。

    与物反矣:反,返回。与物反矣,和万物一起返回到纯朴的本真。

    玄德深矣,远矣,与物反矣,然后乃至大顺,就是说,“玄德”,深不可测啊,远不可及啊,如果你具有了“玄德”,你就可以与万物一同返归于真朴,然后就能够达到,完全顺应自然的无为之“道”,从而达到,天下最大的和顺。

    这里有个大顺,那么,什么是大顺?大顺,就是可以顺天应人,可以随心所欲了。也就是,你到了玄德的境界,可以天人合一,通达万物的本源了。这个时候,治国的人顺应了万物的发展之道,可以一通百通,一顺百顺了。所以,国家大顺,则国家强胜;社会大顺,则社会和谐;而个人大顺,则个人安康。所以,大顺,它是一种体现,它是大道和玄德,在治理国家方面,最显著,也是最成功的,终极体现。

     

    好,我们今天就讲到这里,欢迎大家定时收听四哥品书,道德经讲解,下一章的内容。

     

    如果你想系统地学习《道德经》,扫描下方二维码,加入四哥品书读书圈。

    每天10分钟,每年100讲,让你熟读四书五经,让你超凡入圣!


  • 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

    其脆易泮(pàn),其微易散。

    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

    九层之台,起于累土;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为者败之,执者失之。

    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

    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

    慎终如始,则无败事。

    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

    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

    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

     

    我们来看第一句。

    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

    局势安定的时候容易掌控,事情还没有出现迹象的时候容易谋划。

    什么意思?就是告诉我们,做事要早做谋划,要有居安思危的思想。马云说,要在阳光灿烂的日子去修屋顶,正是这个意思。

    所以,孟子说,富贵不能淫。原因就是,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

     

    其脆易泮(pàn),其微易散

    泮:消融、分解。

    其脆易泮,其微易散,就是说,事物的力量处于脆弱的时候容易化解,事物的力量处于微小的时候容易消散。

    我们说,一个东西,在它很小的时候,就是你进行操作的最佳的时机。就像你修剪小树一样,一棵树,当它还小的时候,正是修剪的最佳时机,因为一旦小树长成大树,一旦它已经长歪了,再想修剪就跟困难了。而结果也可能已经得不偿失了。

    所以,老子总结说:

     

    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

    防范问题要在事情没有发生之前,处理问题要在事情萌芽之际。

    老子为什么要这样说呢?老子下面给出了解释: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

    合抱粗的树木,是从萌芽状态开始一点一点生长大的。

     

    九层之台,起于累土

    九层高的土台,是从地上一筐一筐的土堆积起来的。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千里远的行程,是从脚下一步一步行走出来的。

    讲到这里,提起上面这三句话,我们不得不提出一个观点:天底下没有速成的东西。

    现在社会上,所谓的一个月拿下口语资格证,所谓的十天使自己变苗条,所谓的明星快速养成,等等等等,这些其实都是不正常的,因为,所谓的速成,其实到最后都是海市蜃楼的假象,都是不堪一击而风吹即散。

    究其原因,就是当下人们投机偷懒的心态在作祟,人们浮躁的心态在作祟。

    所以,老子,紧接着劝诫我们:

     

    为者败之,执者失之

    做事情不遵循客观规律而肆意妄为的人,必然导致失败;做事情不遵循客观规律而固执己见的人,必然造成失误。

    所以,我们说,你违反了科学去做事,违反了常识去做事,其实就是违反了大道去做事,其结果,当然是失败失误,而收获甚微。

    因为我们知道,每个领域的大师,他至少都需要十年的勤学苦练;而你想要在某个领域有所成就,更需要经历一万个小时的苦心钻研;而一些所谓的音乐天才,则要在音乐方面,又需要多少无日无夜的艰苦付出?

    知道了这个道理,老子,总结说:

     

    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

    因此,有道的圣人做事情遵循客观规律而不强行妄为,所以不会导致失败;做事情遵循客观规律而不固执己见,所以不会造成失误。

    而世人做事,又会经常犯什么错呢?老子紧接着说:

     

    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

    人们做事常常在事情要快接近成功的时候功亏一篑而失败。

    所以,老子说:

     

    慎终如始,则无败事。

    慎终如始:做事情谨慎对待收尾,就如同开始时一样。

    慎终如始,则无败事,就是说,如果做事情坚持到最后成功能一直像开始那样慎重,就没有失败的事了。

    所谓,行百里者半九十,你要走一百里的路程,即使你走到九十里,也只能算是才开始了一半而已。做事情,越到最后,越要谨慎。

    中国的疫情的控制,在全球,现在都是一个标杆和榜样,为什么呢?因为我们知道,慎终如始,因为我们知道行百里者半九十。越到最后,中国人做事越是谨慎和努力。而这,正是控制疫情的最大法宝和利器。

     

    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

    因此,有道的圣人追求众人所不愿追求的,不贵重难得的货物。

    什么意思,就是说圣人想要的不是众人想要的,圣人认为贵重的,不是众人认为贵重的,老子卖了一个关子,那么,圣人想要什么呢,圣人又认为什么是最贵重的呢?答案就是对大道的追求和精进,对大道的体悟和修炼。

     

    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

    学习众人所不愿学习的,从众人所走过的错误道路上回返到正确道路上来。

    前面我们说了,圣人的目的就是大道的追求,那么,众人又为什么不愿意学习道呢?因为道听起来是无趣的,学起来是枯燥的。虽然它非常关键而且实用。所以,众人都匆匆路过,而很少有人驻足聆听,很少有人会仔细品味。

     

    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

    为,妄为。

    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就是说,所以要顺应万物的自然本性,而不敢肆意妄为。

    所谓,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万物自有其生长发展的规律,如果操之过急,急于求成,则最终必将韶华虚度而无所作为。

    所以,我们说,与其你手忙脚乱,心浮气躁,则不如做一颗深入淤泥的莲子,两年扎根深深的莲池,三年长出绿绿的叶子,而四年开出耀眼的荷花。

    所谓,静做莲花,岁月安好。

     

    好,我们今天就讲到这里,欢迎大家定时收听四哥品书,道德经讲解,下一章的内容。

     

    如果你喜欢四哥品书,就请你把它分享给更多的好友,让他们也加入我们的读书计划吧。在这里我们只读经典,只读精华,让你的学习变得更高效、更有价值。

     

    如果你想系统学习《道德经》,欢迎扫描下方二维码,加入四哥品书读书圈。

    经典名著,读不懂?没时间?加入四哥品书读书圈。每天10分钟,每年100讲精品语音课程,让你熟读四书五经,超凡入圣。

    扫描二维码,一起加入我们的学习计划吧。


  • 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

    大小多少,报怨以德。

    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

    天下难事,必作于易;

    天下大事,必作于细。

    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

    夫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

    是以圣人犹难之,故终无难矣。

     

    我们来看第一句。

    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

    在无为中去有所作为,在无事中去处理事情,在无味中去品尝味道。

    什么意思?你可以在看似微小,看似细小的地方去做事,去着手,去行动。也就是说,你可以,见小知大,你可以见微知著。在事情发生之前,你就可以洞察先机,就可以料事如神,从而你就可以未雨绸缪,可以从容应对。

    而我们说,能做到这一点的人却并不多。大家都知道扁鹊是神医,但是当别人问他,他家的兄弟三人中,谁的医术最高明时,扁鹊说,他大哥的医术最好,二哥次之,他自己最差。因为大哥治病,在病情尚未发作前就施法将病铲除;二哥治病,是在疾病初起时,治愈疾病;而扁鹊治病,都是在病人危重万分之时给予施治,从而使病人转危为安。所以说世人看到的,都是扁鹊可以起死回生,可以妙手回春的表象,所以认为扁鹊的医术最为神奇。其实不然,最高明的则应是扁鹊的大哥,因为大哥治病,在病情还未发作的时候,就用药将它根除了。这个,就正是老子说的,可以在无为中有为,可以在无事中有事,可以在无味中有味了。

     

    大小多少,报怨以德。

    有了大和小的区分,有了多和少的区分,就是有了怨恨的产生了,我们要以道德来化解怨恨。

    所以,这个怨,不是谁对不住你了,不是谁又伤害你了,而是你的分别之心,你的爱憎之心,所以,这里的大和小,多和少,就是“怨”的体现。而化解这个怨,纠正这个怨的办法,又是什么呢?就是德。德是什么?前面讲过,不是做好人,不是当善人,不是品德高尚,而是,客观的一视同仁,放下种种分别和知见。因此,所谓的天地不仁,才是真正的大仁。

     

    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

    图:考虑,计划。

    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就是说,想要解决难事,应当从易事着手;想要做成大事,应当从小事做起。

    所以,处理困难的问题要从最容易的地方入手,而你要实现远大的目标,你就要从最细小的地方下手。

    所谓,魔鬼都有细节中。而张瑞敏也说:“把每一件简单的事做好就是不简单, 把每一件平凡的事做好就是不平凡。”因此,所有伟大的事情都是由很小很小的部分组成的,都是由一步一步踏实的工作组成的。

    基于此,老子,紧接着进一步说明:

     

    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

    天下的难事,必定是从容易的事情开始的;天下的大事,必定是从细小的事情开始的。

     

    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

    因此,有道的人做事都不会不从大事做起的,所以他们才能够成就大事。

    关于做事处事,而在具体行事的实践中,老子又是怎样劝诫我们的呢?

    老子说:

     

    夫轻诺必寡信

    轻率地对人许下诺言,必然往往不守信用。

    孔子也说,民无信不立。我们说,喜欢给别人开空头支票的人,必定是今后人们不愿意合作的人,而如果是一个领导,轻诺的话,那么他也必将是一个没有领导力的领导。

    曹操的率兵经过麦田时,就下令,所有人,不准践踏麦地,否则杀头。于是官兵们没一个敢践踏麦子的。老百姓看见了,没有不称颂的。而此时,曹操的马却被田里飞起的一只鸟儿惊吓,一下子蹿入田地,踏坏了一片麦田。按照自己的命令,损坏麦田者,当斩。这时,曹操要举刀自杀,被众人劝住。最后,曹操用割发代替了斩首。

    曹操这样做,就是为了树立自己的威信,赢得别人的尊敬,因为他知道,轻诺必寡信,只有言必行,只有行必果,才会有人来追随他,才会有人来拥戴他,他才可以赢的民心,才可能赢得天下。

     

    多易必多难

    做事情总以为很容易,必然会遇到许多困难。

    只想贪图容易,不愿面对坚难,“多易”过后仍然是“多难”。军队训练时“多易”,战场上就“多难”;小孩从小多易,日后长大了就可能多难、多苦。

    所谓,福祸相依,难易相成,你前面吃了多少苦,后面就得到多少乐,你先前享受了多少快乐,后面就要享受多少苦。打个比方,就像我们吃一串葡萄,这个葡萄有酸有甜,你先吃酸的,剩下就是甜的;而如果你先吃甜的,那么剩下的,就是就是酸的。故老子说,多易必多难。

    既然知道了这规律,我们要怎么做呢?老子紧接着说:

     

    是以圣人犹难之,故终无难矣。

    犹:通尤,尤其,特别。

    是以圣人犹难之,故终无难矣,就是说,因此,有道的人特别重视困难,将容易的事当做困难的事去对待,最终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

    什么意思?就是说,圣人能够把一般人看成是易的事当作难的事来处理,专心致志,全力以赴,一点都不马虎,所以循序渐进,掌握原则和规律。久而久之,你的能力就提升了,等到你再去处理一般人认为是难的事情的时候,你自己却就一点都不觉得困难了。

    所以,一个人的成功,是一步一步,踏踏实实走出来的。你多一份积累,多一份准备,你就是减少了一份成功的阻力,减少了一份未知的障碍。

     

    好,我们今天就讲到这里,欢迎大家定时收听四哥品书,道德经讲解,下一章的内容。

     

    如果你喜欢四哥品书,就请你把它分享给更多的好友,让他们也加入我们的读书计划吧。在这里我们只读经典,只读精华,让你的学习变得更高效、更有价值。

     

    如果你想系统学习《道德经》,欢迎扫描下方二维码,加入四哥品书读书圈。

    经典名著,读不懂?没时间?加入四哥品书读书圈。每天10分钟,每年100讲精品语音课程,让你熟读四书五经,超凡入圣。

    扫描二维码,一起加入我们的学习计划吧。


  • 道者万物之奥。

    善人之宝,不善人之所保。

    美言可以市尊,美行可以加人。

    人之不善,何弃之有?

    故立天子,置三公,

    虽有拱璧以先驷马,不如坐进此道。

    古之所以贵此道者何?

    不曰:求以得,有罪以免邪?

    故为天下贵。

     

    我们来看第一句。

    道者万物之奥。

    奥:古义室内西南角,引申为隐秘,庇荫的意思。

    道者万物之奥,就是说,道是荫庇万物的地方。

    “道”就像是藏纳万物,庇护万物的房子一样,它是无所不包,无所不容。

    我们说一切的一切,都是从一个虚无的浑沌的东西里面,产生和化生出来的,而这一切和万物的运作和发展,也都是受到一个看不见的力量所驱使和支配的,那么这个看不见的东西和力量,我们说,它就是道。所以,老子说,道者,万物之奥。

     

    善人之宝

    善,善良,能干。

    善人之宝,就是说,道是善人立身处世的法宝。

    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我们说,如果善人得“道”,善人就可以通过“道”,来预见趋势,从而抓住机遇,顺势而为。这样善人就能以尽可能小的代价和成本,来完成自己的心愿和理想,所以,有人求道以得长生,有人求道以得保佑,有人求道以得健康,等等,所以,“道”,是善人的宝贝。

     

    不善人之所保

    道是不善人得以保护的依靠。

    具体什么意思呢?有人说是,违背大道的人,然后可以得到大道的保护了。显然是不妥的。我们前面讲过,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大道对待所有的事物和人,都是一视同仁,不分亲疏的。所以,有人就说,既然不分别,那就是还要保护不善的人呗。其实不是这样的,不分亲疏,是完全客观看待,客观对待,而不是主观的特意去照顾你。所以,这里的,不善人之保,就是如果不善的人也去求道,因为是不善的人,所以只能部分得道,客观的说,他遵循大道的部分原则,就可以保全自己了。和善人的区别就是,善人则是可以达到更高一层的结果,就是可以超凡入圣,可以长生久视了。

     

    美言可以市尊

    市尊:换取尊位,获得尊敬。

    美言可以市尊,就是说,优美动听的语言可以换来别人对你的尊重。

    我们说,魏征之所以可以直言进谏唐太宗,唐太宗还听他的劝诫,就是因为魏征的直言,它同时还是美言,比如《谏太宗十思疏》,比如《十渐不克终疏》等等,唐太宗在这些美言中收获了许多东西,而魏征也在这些美言中获得了唐太宗的尊重。以至于在魏征死后,太宗感慨,自己失去魏征,就像是失去了一面可以知道自己得失的镜子。这也许是对魏征最好的评价和极大的尊重了。所以老子说,美言可以市尊。

     

    美行可以加人

    加人:高过他人,凌驾于别人之上的意思。

    美行可以加人,就是说,美好的行为可以引导别人向善。

    美行可以加人,进一步说,就是美行可以让人纷纷效仿,从而获得别人的拥戴。我们说,刘备摔子,曹操割发,都说明了这个道理。究其原因,就是因为美好的行为,最终可以使人们获得实际的利益和实惠,这样人们才能真心的支持,这样,人才才能加盟,贤者才能容纳。

     

    人之不善,何弃之有?

    如果有的人行为不善,有什么理由抛弃他呢?

    意思就是说,不善的人,如果修道,也是有可能得道的,所以,天下是没有可以抛弃的人的,正如我们说的,物无弃物,人无弃人。

    西游记里,观音菩萨化身脏乱的小乞丐来试探唐僧,唐僧并没有因为她是乞丐就不相信和嫌弃她,结果,唐僧最终被菩萨看中,从而成为去西天取经的最佳人选。这正是因为唐僧的人无弃人,众生皆佛的慧根,从而也最终成全了自己的取得真经的梦想。

     

    故立天子,置三公,虽有拱璧以先驷马,不如坐进此道。

    三公:指的是太师、太傅、太保,古时地位仅次于帝王的三位官员。

    拱璧:两手合抱的大块璧玉,极为珍贵的大玉。

    驷马:拉同一辆车的四匹马。一般用来形容一个人的地位显赫。

    故立天子,置三公,虽有拱璧以先驷马,不如坐进此道,就是说,所以天子登基、三公就职,虽然享有进奉拱璧在先,驷马随后的隆重礼仪,但这些都不如进献此“道”,而显得更贵重。

    老子认为在天子即位、设置三公的时候,这些献礼仪式,其实这些都不如把这个清静无为的道,进献给天子或者三公,更实用,更贵重。老子认为最重要的,对于天子和三公来说,不是这些虚荣和虚华的东西,而是对于道的精进和修炼。

     

    古之所以贵此道者何?

    自古以来,人们如此重视道,这又是为什么呢?

    老子紧接着回答:

     

    不曰:求以得,有罪以免邪?

    意思就是,我们不是说,人们只要重视大道,你的所求便可得到满足,而犯了罪过,也可得到它的宽恕吗?

    老子回答了,为什么人们都这样重视道的原因,因为你可以得到两个好处,一个是求以得,一个是有罪以免。

    第一,你可以有求必应,核心是你能依道做事,顺天应人,最终定能得福免祸。

    第二,你还可以,得罪以免,你的罪行可以得到宽恕。关于得罪以免,我们也可以这样理解,就是说,有过错的人只要重视大道,他就可以避免重犯错误。这样来理解,更具有积极和主动的意思,所以,我们更倾向于后面这个意思,因为它是由你自己来改正,从而避免犯错,而不是通过他人的赦免而获得的,所以,所谓的天助自助者,所谓的天道酬勤,说的都是大道作用和运用,就是说,如果你能够顺其自然,能够顺势而为,那么你就可以求以得,就可以有罪以免了。

     

    故为天下贵。

    所以,“道”为天下人所崇尚。

    也就是天说,下人才如此珍视道,就是因为上面的原因。我们说,基督教也可以“求以得”和“有罪以免”,但它是通过祷告,从而得到上帝的恩赐来实现,神学色彩较为严重。而老子讲的“求以得”和“有罪以免”具体实现却不是这样的,它是善人或不善人通过依循大道,从而洞察趋势,见机行事,而最后达成的结果。所以我们说,道一直都是非常现实的,非常客观的。更像是科学的基因和意味在里面。

    所以,对世人来说,相比看得见的名,看得见的利,相比看得见的物质来说,这个道,它是看不见的,摸不着的,但是它的作用确是,比这些东西,更重要,更长远,而更尊贵。

     

    好,我们今天就讲到这里,欢迎大家定时收听四哥品书,道德经讲解,下一章的内容。

     

    如果你喜欢四哥品书,就请你把它分享给更多的好友,让他们也加入我们的读书计划吧。在这里我们只读经典,只读精华,让你的学习变得更高效、更有价值。

     

    如果你想系统学习《道德经》,欢迎扫描下方二维码,加入四哥品书读书圈。

    经典名著,读不懂?没时间?加入四哥品书读书圈。每天10分钟,每年100讲精品语音课程,让你熟读四书五经,超凡入圣。

    扫描二维码,一起加入我们的学习计划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