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pisodi
-
第二章我们用句读的方式,所以平时可以散步通勤睡前的时候反复听听这期节目,对文本有一些印象,听的时候不用多想,就当 “维特根斯坦的 50 断片” 那么听就行。
使用的是陈老师的《哲学研究》译本。
如果想看到对应的文本,我稍后会添加到小程序的时间轴上。
-
今天在看理想发了一篇文章关于柏拉图的不朽著作《会饮篇》,但这篇对话实在是伟大,一篇文章的篇幅难以涵盖,且其刚好关于今日我们可能最关心也是最紧迫的问题——爱。故做一个小专题,来谈论这个问题。
今天的内容包括:
1 无爱时代的现状
2 无爱的反面:爱的心理学神话
3 承认问题:爱的基本张力
4 《会饮篇》的三层嵌套关系
5 从快乐的直观到智性直观
希望我们能够更加懂爱。也相信爱。
-
Episodi mancanti?
-
非常感谢探月学院的邀请,可以有机会将维特根斯坦的语言观念落地成为实际的语文课程。
本次是关于“心理学”的分辨,主要使用Knowyourself, 简单心理,李松蔚,动机在杭州在zhi hu上的问题作为阅读素材:
内容主要关于:
1 看上去有道理的文本,这个“看上去的道理”是如何构成的(语文构成)
2 如何摆脱心理学的框架,将困惑还原到人与人的交往中
课程内容包括:
1 关于”过虑”的超级同语反复
2 关于“内向”的理论分辨
3 关于“接纳自己”的理论分辨
语文课可能共分为八次,除了开始的导论和最后的答疑,将主要针对以下问题:
1 认知问题首先是语文问题——“认知模式”、“独立思考”等概念(使用得道、混沌大学等文本)
2 心理学问题首先是语文问题——“潜意识”、“PUA”等概念(使用Knowyourself等心理学公众号内容)
3 社会公正问题首先是语文问题——“异化”、“父权制”等概念(使用微博、豆瓣小组等讨论内容)
4 理论构筑首先是语文问题——说服中的语文学(使用奇葩说比较有影响力的辩词)
5 认知生理还原首先是语文问题——“心流”、“脑功能”(使用利维坦、神经现实等公众号内同)
6 宗教与超验首先是语文问题——基督教、佛教、瑜伽(使用相关内容公众号文章)
-
讲义下载地址
最近之前3adisk的讲义下载地址不能使用了,正在寻找一个新的替代
(墙外)Google Drive: cutt.ly/flipradio
本期问题意识:
语言游戏是个真正起作用的游戏,“听知行”在语言游戏中浑然一体,再次对比“命题观念”的语言,这种浑然一体到底该如何理解?我们到底该如何使用语言?
深刻的景貌容易消隐。
维特根斯坦的语言哲学和视角,是个需要不断熟悉和演练的视角,因为我们浸泡在认识论中心主义的环境和教育中成长,对于维特根斯坦的语言观,总是容易知其意,但不知如何使用,这需要大量分辨的练习。
本周的章节就有这样的意味,这就像是对之前内容的再阐释与练习。
当然其中也有一个重要的新观点,在维特根斯坦看来,话语的理解,与音乐主题的理解高度类似,他为什么会这样说呢?
1 问题意识的再申明
在本次的章节中,维特根斯坦说:540 没有语言建制及其整体背景,我就连雨很快会停都不能够想,这不是很奇怪吗?”
该如何理解这句话呢,从我们认为语言系统不堪大用,到语言建制主宰我们的想法,其中包含一种什么样的转变呢?如何真正以“人与人间的交往”作为核心来理解我们的语言。
2 意义是一种熟练
一句话的意义何在呢?表述者自己的想法,句法的逻辑,这句话的表述对象等等。但要说意义来自于熟练,我们该怎么理解呢?不过理解意义来自熟练,恰恰是以“交往”的方式重新理解语言的关键。
PART1 是语言而不是命题
▸508 语言系统是一种经验的熟悉
▸509 语用基础是存在的
▸510 语用的改变不基于“我的内在决定”,而在于“外在环境”
▸511 反对哲学病的意义
▸512 并非感觉有意义的,都有意义
▸513 理解和“意谓”是一种事实上的“合用”
▸514 “句子本身”说不上意义
▸515 效果在“目的”中
▸516 看上去逻辑完整的解释,其实根本不是解释
▸517 以为可理解,并不代表真的可理解
▸518 绘画对象是多样的
▸519 图画当然是多样的
▸520 命题之真不包含实际上不是的情况
▸521 语言是“化学上(实际上)”可能
▸522-523 起作用的是其本身
▸524 新问题的提出
3 理解语言与理解音乐相似
维特根斯坦有一句名言:理解一个语句和理解一个音乐主题远比人们所以为的那样关系更近。这句话没什么神秘的,它其实在说,语言的内容和语言的形式是很难分开的,如果我们用命题来看待语言,当然这二者是可以截然两分的。但将语言看作交往,语言形式的价值就凸显了。
PART2 意义不仅来自内容
▸525 意义来自上下文
▸526 理解不是单一的
▸527 理解很多时候是内容和形式的合一
▸528 仅有形式的语言
▸529 在情境中,形式自有“意义”
▸530 使用一个“意义”无关联词汇也不影响理解
▸531 理解没有基于意义的“换算”关系
▸532 理解,不是内在过程,而是语言游戏构件
▸533 更多的理解是第二重的理解
▸534 第一种理解脱离情境也难以被人把握
▸535 约定俗成在起作用
▸536 勇敢在表情之外
▸537 环境赋予意义
▸538 完全矛盾的词也可以有意义
▸539 意义在环境中
PART3 语言在建制中建立意义
▸540-541 当一句话出现在建制中,难以抹去
▸542 为何后一个句子竟然没有前一个可信
▸543 不是笑有含义
▸544 是表情加入和环境
▸545 感情并不赋予词语
▸546 词语也可以参与到感情中
4 语言并非是逻辑的
否定,是逻辑系统中的关键。我们也有双重否定表肯定等“换算”的方式,但维特根斯坦向我们表明,即便是“否定”这样一个逻辑演算符,其实也并没有“逻辑规则”,而是服从于人们交往的目的和环境。
PART4 语言就在语言内部。
▸547-548 否定是什么图画?
▸549 “不”如何起作用
▸550 进一步的“哲学病”
▸552-553 1的区别
▸554 否定作用于规则,不作用于“逻辑”和“命题”
▸555 否定在不同的建制中完全不同
▸556 这些说法都对,都是不同的建制背景
▸557 环境因素是意义的核心
-
讲义下载地址
最近之前3adisk的讲义下载地址不能使用了,正在寻找一个新的替代
(墙外)Google Drive: cutt.ly/flipradio
本期问题意识:
语言游戏是个真正起作用的游戏,“听知行”在语言游戏中浑然一体,再次对比“命题观念”的语言,这种浑然一体到底该如何理解?我们到底该如何使用语言?
深刻的景貌容易消隐。
维特根斯坦的语言哲学和视角,是个需要不断熟悉和演练的视角,因为我们浸泡在认识论中心主义的环境和教育中成长,对于维特根斯坦的语言观,总是容易知其意,但不知如何使用,这需要大量分辨的练习。
本周的章节就有这样的意味,这就像是对之前内容的再阐释与练习。
当然其中也有一个重要的新观点,在维特根斯坦看来,话语的理解,与音乐主题的理解高度类似,他为什么会这样说呢?
4 语言并非是逻辑的
否定,是逻辑系统中的关键。我们也有双重否定表肯定等“换算”的方式,但维特根斯坦向我们表明,即便是“否定”这样一个逻辑演算符,其实也并没有“逻辑规则”,而是服从于人们交往的目的和环境。
PART4 语言就在语言内部。
▸547-548 否定是什么图画?
▸549 “不”如何起作用
▸550 进一步的“哲学病”
▸552-553 1的区别
▸554 否定作用于规则,不作用于“逻辑”和“命题”
▸555 否定在不同的建制中完全不同
▸556 这些说法都对,都是不同的建制背景
▸557 环境因素是意义的核心
-
讲义下载地址
最近之前3adisk的讲义下载地址不能使用了,正在寻找一个新的替代
(墙外)Google Drive: cutt.ly/flipradio
本期问题意识:
语言游戏是个真正起作用的游戏,“听知行”在语言游戏中浑然一体,再次对比“命题观念”的语言,这种浑然一体到底该如何理解?我们到底该如何使用语言?
深刻的景貌容易消隐。
维特根斯坦的语言哲学和视角,是个需要不断熟悉和演练的视角,因为我们浸泡在认识论中心主义的环境和教育中成长,对于维特根斯坦的语言观,总是容易知其意,但不知如何使用,这需要大量分辨的练习。
本周的章节就有这样的意味,这就像是对之前内容的再阐释与练习。
当然其中也有一个重要的新观点,在维特根斯坦看来,话语的理解,与音乐主题的理解高度类似,他为什么会这样说呢?
3 理解语言与理解音乐相似
维特根斯坦有一句名言:理解一个语句和理解一个音乐主题远比人们所以为的那样关系更近。这句话没什么神秘的,它其实在说,语言的内容和语言的形式是很难分开的,如果我们用命题来看待语言,当然这二者是可以截然两分的。但将语言看作交往,语言形式的价值就凸显了。
PART2 意义不仅来自内容
▸525 意义来自上下文
▸526 理解不是单一的
▸527 理解很多时候是内容和形式的合一
▸528 仅有形式的语言
▸529 在情境中,形式自有“意义”
▸530 使用一个“意义”无关联词汇也不影响理解
▸531 理解没有基于意义的“换算”关系
▸532 理解,不是内在过程,而是语言游戏构件
▸533 更多的理解是第二重的理解
▸534 第一种理解脱离情境也难以被人把握
▸535 约定俗成在起作用
▸536 勇敢在表情之外
▸537 环境赋予意义
▸538 完全矛盾的词也可以有意义
▸539 意义在环境中
PART3 语言在建制中建立意义
▸540-541 当一句话出现在建制中,难以抹去
▸542 为何后一个句子竟然没有前一个可信
▸543 不是笑有含义
▸544 是表情加入和环境
▸545 感情并不赋予词语
▸546 词语也可以参与到感情中
-
讲义下载地址
最近之前3adisk的讲义下载地址不能使用了,正在寻找一个新的替代
(墙外)Google Drive: cutt.ly/flipradio
本期问题意识:
语言游戏是个真正起作用的游戏,“听知行”在语言游戏中浑然一体,再次对比“命题观念”的语言,这种浑然一体到底该如何理解?我们到底该如何使用语言?
深刻的景貌容易消隐。
维特根斯坦的语言哲学和视角,是个需要不断熟悉和演练的视角,因为我们浸泡在认识论中心主义的环境和教育中成长,对于维特根斯坦的语言观,总是容易知其意,但不知如何使用,这需要大量分辨的练习。
本周的章节就有这样的意味,这就像是对之前内容的再阐释与练习。
当然其中也有一个重要的新观点,在维特根斯坦看来,话语的理解,与音乐主题的理解高度类似,他为什么会这样说呢?
2 意义是一种熟练
一句话的意义何在呢?表述者自己的想法,句法的逻辑,这句话的表述对象等等。但要说意义来自于熟练,我们该怎么理解呢?不过理解意义来自熟练,恰恰是以“交往”的方式重新理解语言的关键。
PART1 是语言而不是命题
▸508 语言系统是一种经验的熟悉
▸509 语用基础是存在的
▸510 语用的改变不基于“我的内在决定”,而在于“外在环境”
▸511 反对哲学病的意义
▸512 并非感觉有意义的,都有意义
▸513 理解和“意谓”是一种事实上的“合用”
▸514 “句子本身”说不上意义
▸515 效果在“目的”中
▸516 看上去逻辑完整的解释,其实根本不是解释
▸517 以为可理解,并不代表真的可理解
▸518 绘画对象是多样的
▸519 图画当然是多样的
▸520 命题之真不包含实际上不是的情况
▸521 语言是“化学上(实际上)”可能
▸522-523 起作用的是其本身
▸524 新问题的提出
-
讲义下载地址
最近之前3adisk的讲义下载地址不能使用了,正在寻找一个新的替代
(墙外)Google Drive: cutt.ly/flipradio
本期问题意识:
语言游戏是个真正起作用的游戏,“听知行”在语言游戏中浑然一体,再次对比“命题观念”的语言,这种浑然一体到底该如何理解?我们到底该如何使用语言?
深刻的景貌容易消隐。
维特根斯坦的语言哲学和视角,是个需要不断熟悉和演练的视角,因为我们浸泡在认识论中心主义的环境和教育中成长,对于维特根斯坦的语言观,总是容易知其意,但不知如何使用,这需要大量分辨的练习。
本周的章节就有这样的意味,这就像是对之前内容的再阐释与练习。
当然其中也有一个重要的新观点,在维特根斯坦看来,话语的理解,与音乐主题的理解高度类似,他为什么会这样说呢?
1 问题意识的再申明
在本次的章节中,维特根斯坦说:540 没有语言建制及其整体背景,我就连雨很快会停都不能够想,这不是很奇怪吗?”
该如何理解这句话呢,从我们认为语言系统不堪大用,到语言建制主宰我们的想法,其中包含一种什么样的转变呢?如何真正以“人与人间的交往”作为核心来理解我们的语言。
-
第二章我们用句读的方式,所以平时可以散步通勤睡前的时候反复听听这期节目,对文本有一些印象,听的时候不用多想,就当 “维特根斯坦的 50 断片” 那么听就行。
使用的是陈老师的《哲学研究》译本。
如果想看到对应的文本,我稍后会添加到小程序的时间轴上。
-
问题是:
我从小其实过得挺顺的,但我也知道在我们这里有很多不平等的事情在发生,我看到我们这里有好的、坏的面,我没有遭受不好的事情是因为我是一个较很多人幸运的一个人。
我的前男朋友告诉我他无法忍受,所以他选择了出国,并且他坚定地要在国外留下来。同样地,虽然我也很不满这里的很多地方,但我始终觉得逃离至另一个地方不是一个最终的solution(我在北欧生活过一年,体验过国外生活,是有基本生存的能力的),而且这会带来很多成本,比如要割舍亲情,(前男朋友是一个很少受家庭羁绊的人),又比如会有自我认同的问题,如何真正融入一个文化的问题等。
所以我想请教您,这样矛盾地生活(既不满又不愿离开)是否是一种鸵鸟式的生活呢?如何在改变不了客观环境下更好地做内心的自我建设呢?
最近我想这个问题会越来越多的出现在大家的脑海里,如何看待这个问题呢?
今天的内容是:
•什么在导致致郁——必要之恶
•独善其身为何如此困难
•从独善其身到伤害的优势
•希望在情境中
•做事的空间
如果你要提问请将问题邮件发到 ask@flipradio.club 非常感谢提问!
-
非常感谢探月学院的邀请,可以有机会将维特根斯坦的语言观念落地成为实际的语文课程。
课程讲义请在flipradio.3adisk.com下载。
课程中提到的文本请在:https://shimo.im/docs/kWJWwHjHyKPkj6yk/ 查看
课程中提到的张五常的文章请在:https://shimo.im/docs/PhhxDqtXH8CJHR9V/ 查看
本次是关于“学习理论”的分辨,主要使用得到,混沌大学等课程和公众号文章,来对“学习理论”进行一个语文学的分辨”
主要为了说明:
1 看上去有道理的学习理论,这种“有道理”的理解和段落的意谓是如何被我们抓住的,是来自这些段落实际上描述着人的”学习过程”,还是来自这些段落的语法构成
2 说明“学习理论”的meaningless属性,我们并不需要这么多学习理论
1 认知方法的来源
2 “第一性原理”的多样
3 学习理论的语文构成
语文课可能共分为八次,除了开始的导论和最后的答疑,将主要针对以下问题:
1 认知问题首先是语文问题——“认知模式”、“独立思考”等概念(使用得道、混沌大学等文本)
2 心理学问题首先是语文问题——“潜意识”、“PUA”等概念(使用Knowyourself等心理学公众号内容)
3 社会公正问题首先是语文问题——“异化”、“父权制”等概念(使用微博、豆瓣小组等讨论内容)
4 理论构筑首先是语文问题——说服中的语文学(使用奇葩说比较有影响力的辩词)
5 认知生理还原首先是语文问题——“心流”、“脑功能”(使用利维坦、神经现实等公众号内同)
6 宗教与超验首先是语文问题——基督教、佛教、瑜伽(使用相关内容公众号文章)
-
本期问题意识:
维特根斯坦说自然语言就合用了,但是自然语言怎么来解释我们生活中的困境?怎么勾连和表达自然界的规律呢?这些理论不重要吗?
维特根斯坦瓦解着一个一个的哲学病,在各处告诉我们,这些理论是没有必要的。
但是我们生活中真的不需要理论吗?维特根斯坦所说的日常语言真的那么有用吗?尤其当我们面临困境和问题的时候,例如身体的疾病,例如精神的疾病,例如社会的剧变,例如正义的冲突,在这些问题中,我们难道可以仅仅依靠“日常语言”就解答这些问题吗?
因此理论的解释到底是否带我们走向更真实的现实中。
而日常语言编织的“语言游戏”到底是如何起作用的呢?
1 用语言和世界打交道
在日常语言和理论语言中,到底存在一种什么样的张力?我们倒不是那么爱理论,那么爱说理,而是有些迫切的问题,让我们深感不得不依靠理论,我们面临什么样的情况。
PART1 并非认识在行动前起作用
▸466 “为什么”是一个误导性问题
▸467 行动不一定要有明确的目的
▸468 “为什么”的问题
▸469 这不是在描述“为什么”
▸470 这还是在描述“后效”
▸471 并非先有为什么,再有怎么做
▸472 休谟问题的关键就是在于问了“为什么”
▸473 认识与情绪并不截然二分(在问“为什么”之前)
2 理论是个“语言游戏”
我们聚焦于“理论”的问题,当我们寻找reason的时候,我们在寻找什么呢?reasoning确实指向对现实真相的追寻吗?如何理解reason这种语言游戏,尤其是如何理解在我们生活形式中的reasoning.
PART2 理论不是对世界的反映
▸474 再看确凿性
▸475 reason&cause
▸476 确凿性在cause(这不是个认识)
▸477 接上
▸478 reason并非单一的
▸479 事后解释还是事前的推理
▸480 解释是语言游戏而非逻辑完备性
▸481 信念和知识是两个完全不同的东西
▸482 REASON不是事件的因
▸483 REASON好坏依赖语言游戏
▸484 重申REASON不是原因
▸485 经验停在哪里?
▸486 经验没有到感觉的还原
3 日常语言的世界
回到日常语言,我们该如何理解日常语言的功能呢?日常语言竟然如何可能对现实世界产生了功能,语言主宰了我们的认知方式吗?语言勾连我们更深的某种本能吗?如何不必设想这些神秘的东西,就能够建立对日常语言起效的理解。
PART3 语言就在语言内部。
▸487 原因从哪里来?(接受命令的神经科学)
▸488 是决定而非原因
▸489 反对“命令”的游戏方式
▸490 再想:是思路导致行动吗?
▸491 世界在语言系统中
▸492 语言的speech and writing作用于语言本身
▸493 语言不在语言系统之外
▸494 语言是一种独立建制
▸495 符号起作用的,是依靠我们对符号系统的共识
▸496 规则没有必然性
▸497 语言不影响语言外
▸498 意义和效果并不相符
▸499 没有意义是立足于游戏,但游戏是多种多样的
▸500 意义在这个游戏中
▸501 语言表达语言,不表达思想
▸502 除了语言外,别无他物
▸503 语言游戏使人满意
▸504 语言就是语言
▸505 听 - 知 - 行 在语言游戏中浑然一体
▸506 听错了?知错了?行错了?
▸507 话就是说而已
-
本期问题意识:
维特根斯坦说自然语言就合用了,但是自然语言怎么来解释我们生活中的困境?怎么勾连和表达自然界的规律呢?这些理论不重要吗?
维特根斯坦瓦解着一个一个的哲学病,在各处告诉我们,这些理论是没有必要的。
但是我们生活中真的不需要理论吗?维特根斯坦所说的日常语言真的那么有用吗?尤其当我们面临困境和问题的时候,例如身体的疾病,例如精神的疾病,例如社会的剧变,例如正义的冲突,在这些问题中,我们难道可以仅仅依靠“日常语言”就解答这些问题吗?
因此理论的解释到底是否带我们走向更真实的现实中。
而日常语言编织的“语言游戏”到底是如何起作用的呢?
3 日常语言的世界
回到日常语言,我们该如何理解日常语言的功能呢?日常语言竟然如何可能对现实世界产生了功能,语言主宰了我们的认知方式吗?语言勾连我们更深的某种本能吗?如何不必设想这些神秘的东西,就能够建立对日常语言起效的理解。
PART3 语言就在语言内部。
▸487 原因从哪里来?(接受命令的神经科学)
▸488 是决定而非原因
▸489 反对“命令”的游戏方式
▸490 再想:是思路导致行动吗?
▸491 世界在语言系统中
▸492 语言的speech and writing作用于语言本身
▸493 语言不在语言系统之外
▸494 语言是一种独立建制
▸495 符号起作用的,是依靠我们对符号系统的共识
▸496 规则没有必然性
▸497 语言不影响语言外
▸498 意义和效果并不相符
▸499 没有意义是立足于游戏,但游戏是多种多样的
▸500 意义在这个游戏中
▸501 语言表达语言,不表达思想
▸502 除了语言外,别无他物
▸503 语言游戏使人满意
▸504 语言就是语言
▸505 听 - 知 - 行 在语言游戏中浑然一体
▸506 听错了?知错了?行错了?
▸507 话就是说而已
-
本期问题意识:
维特根斯坦说自然语言就合用了,但是自然语言怎么来解释我们生活中的困境?怎么勾连和表达自然界的规律呢?这些理论不重要吗?
维特根斯坦瓦解着一个一个的哲学病,在各处告诉我们,这些理论是没有必要的。
但是我们生活中真的不需要理论吗?维特根斯坦所说的日常语言真的那么有用吗?尤其当我们面临困境和问题的时候,例如身体的疾病,例如精神的疾病,例如社会的剧变,例如正义的冲突,在这些问题中,我们难道可以仅仅依靠“日常语言”就解答这些问题吗?
因此理论的解释到底是否带我们走向更真实的现实中。
而日常语言编织的“语言游戏”到底是如何起作用的呢?
2 理论是个“语言游戏”
我们聚焦于“理论”的问题,当我们寻找reason的时候,我们在寻找什么呢?reasoning确实指向对现实真相的追寻吗?如何理解reason这种语言游戏,尤其是如何理解在我们生活形式中的reasoning.
PART2 理论不是对世界的反映
▸474 再看确凿性
▸475 reason&cause
▸476 确凿性在cause(这不是个认识)
▸477 接上
▸478 reason并非单一的
▸479 事后解释还是事前的推理
▸480 解释是语言游戏而非逻辑完备性
▸481 信念和知识是两个完全不同的东西
▸482 REASON不是事件的因
▸483 REASON好坏依赖语言游戏
▸484 重申REASON不是原因
▸485 经验停在哪里?
▸486 经验没有到感觉的还原
-
本期问题意识:
维特根斯坦说自然语言就合用了,但是自然语言怎么来解释我们生活中的困境?怎么勾连和表达自然界的规律呢?这些理论不重要吗?
维特根斯坦瓦解着一个一个的哲学病,在各处告诉我们,这些理论是没有必要的。
但是我们生活中真的不需要理论吗?维特根斯坦所说的日常语言真的那么有用吗?尤其当我们面临困境和问题的时候,例如身体的疾病,例如精神的疾病,例如社会的剧变,例如正义的冲突,在这些问题中,我们难道可以仅仅依靠“日常语言”就解答这些问题吗?
因此理论的解释到底是否带我们走向更真实的现实中。
而日常语言编织的“语言游戏”到底是如何起作用的呢?
1 用语言和世界打交道
在日常语言和理论语言中,到底存在一种什么样的张力?我们倒不是那么爱理论,那么爱说理,而是有些迫切的问题,让我们深感不得不依靠理论,我们面临什么样的情况。
PART1 并非认识在行动前起作用
▸466 “为什么”是一个误导性问题
▸467 行动不一定要有明确的目的
▸468 “为什么”的问题
▸469 这不是在描述“为什么”
▸470 这还是在描述“后效”
▸471 并非先有为什么,再有怎么做
▸472 休谟问题的关键就是在于问了“为什么”
▸473 认识与情绪并不截然二分(在问“为什么”之前)
-
问题是:
小李老师您好,我是一名大学生…...但自己还没有太过深刻的理解和体系化的世界观,因此有时对事物的看法会比较矛盾,不知怎么想是对的。
在读景观社会的时候在想,我们生活中的休闲娱乐活动也被塑造成了景观。而且我们可能会不自觉的产生观念:更有情调的、环境与服务更好的、菜品更精致的餐馆是当我们有经济能力后应该去消费的。而小餐馆、家常菜此类餐饮是平时经济不充裕时的选择。这算是一种景观吗?如果是的话 ,会对我们产生什么不好的影响,是一种不能感受粗糙的能力吗?可是我又觉得,那些更昂贵的饭店确实有更好的体验。这算是被消费主义和景观洗脑了吗?
渴望得到您的解答。
今天当然是一个前所未有,比德波时代更胜的景观时代,那么一个立足于“景观”的社会批判理论,在多大程度上能够为我们的生活带来启发呢?
今天的内容是:
•消费主义并不都是假象
•景观社会:一个直觉上很有吸引力的理论
•景观的二重遮蔽
•情境主义运动:一场浪漫主义尝试
•什么是景观社会的对应真实
•费尔巴哈的误读
-
第二章我们用句读的方式,所以平时可以散步通勤睡前的时候反复听听这期节目,对文本有一些印象,听的时候不用多想,就当 “维特根斯坦的 50 断片” 那么听就行。
使用的是陈老师的《哲学研究》译本。
如果想看到对应的文本,我稍后会添加到小程序的时间轴上。
-
这是从最近一件引人注目的事件上引发的讨论,这个讨论的核心,是我们的民事权利,什么时候会被当作是刑事责任,这会定义我们的生活空间,我们可以积极捍卫自己的权利,还是噤若寒蝉。
在过程中,我们依然用很多的例子不断切入,找到这件事真正重要的细节。
今天的内容包括:
1 这个看似离奇的案件为何值得关注
2 花钱买保密,一件寻常事
3 知假买假,职业打假人的行为空间
4 如何理解婚外情封口费的法律责任
5 法理后,是我们的生活空间
如果有一点言谈的空间,大家还是应该抓住机会。
-
非常感谢探月学院的邀请,可以有机会将维特根斯坦的语言观念落地成为实际的语文课程。
课程讲义请在flipradio.3adisk.com下载。
课程中提到的文本请在:https://shimo.im/docs/XwTT9xkDvtVgdgGH/ 查看
本次可能共分为八次,除了开始的导论和最后的答疑,将主要针对以下问题:
1 认知问题首先是语文问题——“认知模式”、“独立思考”等概念(使用得道、混沌大学等文本)
2 心理学问题首先是语文问题——“潜意识”、“PUA”等概念(使用Knowyourself等心理学公众号内容)
3 社会公正问题首先是语文问题——“异化”、“父权制”等概念(使用微博、豆瓣小组等讨论内容)
4 理论构筑首先是语文问题——说服中的语文学(使用奇葩说比较有影响力的辩词)
5 认知生理还原首先是语文问题——“心流”、“脑功能”(使用利维坦、神经现实等公众号内同)
6 宗教与超验首先是语文问题——基督教、佛教、瑜伽(使用相关内容公众号文章
本次是导论,导论内容主要关于:
1 针对传统语言观念的模糊
2 从“知道”中看到语法的清晰性
3 在一个道理和浓度较大的时代
4 从演绎能力到想象能力
-
本期问题意识:
到底什么是哲学病?一切归纳和理论都是吗?哲学病是如何误导我们的?哲学病式的如何不与真实相融?克服对“哲学病”的教条使用。
在之前的内容中,一定有一个令你感到重要,就是“解释总会停止”。如何判断在何时应该停止追问,以便我们可以免于错误问题的误导。如“我听到他的话后,真的理解他的意思,这到底靠得是什么啊?”这样的问题。
这就需要我们了解维特根斯坦一直谈及的一个重要概念“图像”,语言如何构成图像,语言构成图像与真实有何关心呢?这些图像都是真的么?
一旦你理解了维特根斯坦的思路,前面问题的判断反而变得简单,因为他说“不要想,要看”,在我们从容综观的时候,真假总是变得清晰。
1 主宰理解的图画
什么是图画?什么样的语句构成了一种图画式的认识,图画看上去非常清晰,似乎世界的真相已经被囊括在其中,但真的有用吗?
PART1 图画:主宰我们理解的中介
▸422 图画:一种理解的想象
▸423 图画不等于图画的应用
▸424 图画可以毫无应用的可能——也就是说,没有意义
▸425 图画不是问题的答案,而是问题的开始
▸426 我们总是盲信图画的真理性而忽略图画的应用性
▸427 我们借图画描述,却丝毫不意谓图画中的东西
2 呼唤并被图画误导
为何会产生图画呢?这与心理学的产生有异曲同工之处,当我们因为各式各样的原因阻断日常语言的自然流淌,而逼问一种更深的“为什么”之时,图画就出现了。而这幅看上去清晰无比的图画,真的有明确的意义吗?
PART2 日常语言断裂处,呼唤图画
▸428 “思想”的图像,在不起作用时产生
▸429 错误的询问语句里词汇的“指物对象”,就是这种典型的错误逼问
▸430 在我们不搞哲学病的时候,一切都挺好
▸431 “理解”的图画
▸432 进一步构想“理解”的图画
▸433 超出解释终点产生哲学病,“理解”被唤起
▸434 产生“哲学病(等价于 = 误导性提问)”的信念
▸435 图像的发明:看仔细
▸436 日常图画再组织为哲学病的图画
PART3 图画误导我们
▸437 语词的图画:图画决定真假
▸438 图画包含了一种意义的来源
▸439 词汇与图画的连接是从哪里来的?
▸440 采用特定图像,不是为了让原问标题更清楚,而是引入了新的问题
▸441 愿望的自然使用
▸442 预期一词不用来反映“使预期为真”的命题
▸443 设想并不是在脑子里有一个“意象”
▸444 符号 - 指物 - 意象 - 图像 都不是意义的来源
3 从“我”到“我们”的认识
在图画后,我们再次回到自然语用,来看那些看上去被图画、意象、逻辑主宰的清晰性,如何被替换为语用的清晰性。
PART4 语用的丰富,而非图画的单一
▸445 语用就是交汇处
▸446 语词的反复,让我们误以为确定性在这种反复中
▸447 日常语言不是对命题的操作
▸448 语言是功能,不是判断世界的结构
▸449 使用句子,完全不必为句子设想一个图画
▸450 设想不在理解前,理解不在执行前
▸451 理解即执行
▸452 预期的表达预期最明确的表现
▸453 预期不是内心过程,也不是内心私有
▸454 箭头不运作在心灵中,而在活人的社会中
▸455 意谓不是我的行为,而是我们的行为
▸456 我们观察他人的意谓学会了意谓
▸457 不是不可以有图像,图像不是问题
▸458 这仅仅是我们描述“命令执行”的语言游戏而已
▸459 命令描述的语言游戏是多种多样的
▸460 不必连接“命令”和“感觉”
▸461 命令也不是确定了一种“可能性”
▸462 “可能性”不具备任何“确定性”
▸463 寻找即寻找,不包含寻找对象的任何命题
▸464 最容易识别的胡话——哲学病——图像
▸465 预期包含真假命题?这完全看预期如何表达?不表达为真假呢?
- Mostra di pi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