エピソード

  • 欢迎收听雪球和喜马拉雅联合出品的财经有深度雪球国内领先的集投资交流交易一体的综合财富管理平台,聪明的投资者都在这里。听众朋友们大家好我是主播匪石,今天分享的内容叫轮胎行业:业绩爆发式增长背后的奥秘,来自犹怜草木。

    在全市场2024年一季报平均负增长的大背景下,轮胎行业继去年平均增幅100%之后,一季度全行业预计再现100%同比增长,2024年平均市盈率8-14倍之间,巨大的预期差应该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

    作为同为出海代表的电力设施行业,三星医疗、海兴电力等公司周期性明显,市场仍给出了25倍的高估值。那么,出海势头更强劲的轮胎行业成长消费属性突出,24年平均PE8-14倍,是该给合理估值的时候了。

    从开工率来看,半钢胎开工率同环比继续增长;全钢胎因上周部分企业临时检修1-3天,开工率略有下降。

    中国胎企本土产能中,半钢胎优先出口仍要等单发货,内销部分缺货中国轮胎企业出海有多火热?

    先补充个背景:

    二十世纪的前十年,低价中国轮胎席卷全球,作为应对,美国率先对中国轮胎加征“双反”关税(最高达200%),欧盟,甚至南非紧随其后,也开始加征“双反”关税。中国轮胎的出口份额至此一落千丈,以玲珑轮胎、赛轮轮胎、森麒麟、贵州轮胎、通用股份、青岛双星纷纷转移产能至东南亚和欧洲国家。

    也就意味着,在普遍高达30%,甚至200%“双反”关税的背景下,中国轮胎企业本土出口仍然供不应求,需要等单发货。出海景气度可见一斑,原因第三部分再分析。

    中国胎企海外产能中,半钢满产满销,部分全钢企业也满产满销

    森麒麟产能3000万条,一季度销量780万条,超100%开工率;玲珑轮胎多次强调半钢满产满销;贵州轮胎越南基地全钢满产满销,国内全钢开工率90%左右。

    赛轮轮胎公告越南三期延期一年结项,柬埔寨一期投产2年半仍在产能爬坡有点迷。美国市场方面,森麒麟和玲珑轮胎泰国基地降税16%和17%,1-2月美国从泰国进口轮胎增长67%,对其冲击应该很大;俄罗斯市场方面,玲珑轮胎吉林基地投产对其冲击构成一定影响。

    提请注意的是:赛轮轮胎是机构抱团股,目前无视大股东减持、可转债强赎、四季度营收环比下滑等一切利空拉涨,资金量少的可以继续博一下主升浪,大资金还是谨慎追高。

    中国轮胎企业出海的最大增量来自“双反”关税比例较低的海外产能的火爆。

    从成本端来看,天然橡胶同比涨幅15%以上,短期价格回调概率大。产能占80%的东南亚新胶马上开割,期货价格已经回调10%左右。

    顺丁橡胶同比涨幅15%+,短期继续上涨的可能性不大。美国加息预期滞后,局部冲突也是雷声大、雨点小。

    炭黑价格开始反弹,同比持平。炭黑产能是过剩的,从俄罗期进口价格极低。

    钢价有所反弹。主要是水利万亿国债投资限期开工,考虑到房地产和基建的低迷,大涨的概率极低。

    中国轮胎企业业绩爆发式增长背后的奥秘

    1、环保压力+成本高企,轮胎落后产能大出清

    首先,看看国外产能出清情况,两点原因:一是生产线老旧,很多服役几十年的老厂效率低下;二是成本高企,在低价亚洲轮胎的冲击之下亏损严重。

    欧洲作为全球仅次于亚洲的轮胎生产基地,2022年-2023年国际巨头们至少关闭15家欧洲工厂,轮胎产能出清5000万条(俄罗斯2500万条,其他主要包括德国、英国等产能较高的国家)。

    进入2024年,米其林继续关闭波兰工厂,并预告于2025年底彻底关停位于德国卡尔斯鲁厄和特里尔工厂;

    固特异预告德国勃兰登堡州菲尔斯滕瓦尔德和富尔达工厂停产,预计两家工厂的关停时间分别为2024年和2025年。

    再来看看,中国轮胎产能的出清情况,两点原因:一是投资巨大,内卷严重,妥妥的“百轮大战”,自然大部分的企业要成为垫脚石;二是环保压力升级,国内很多新建化工厂的排放要求高于欧盟,这对中小企业来说是致命一击。

    充分竞争后,剩者为王,向来是国内景气度行业的生态。

    从白色家电到汽车行业,美的集团、格力电器、海尔智家、比亚迪这些前辈们走过的路,就是中国轮胎龙头企业可以预见的未来。

    2、欧美通货膨胀严重,海外市场消费降级

    这几年,欧美国家通货膨胀率居高不下,居民购买力下降,以COSTCO换胎为例,平均在1000美金以上。中国轮胎的质量近些年提升显著,成为欧美消费者可以接受的降级选择。

    消费市场是通过培育发展起来的,随着中国轮胎性价比被越来越多的欧美消费者认可和接受,大有可能成为席卷之势,继续蚕食高毛利的欧美市场。

    3、欧美日轮胎巨头们提价21.4%,给了中国胎企巨大的利润空间

    继1月31日欧盟委员会对欧洲轮胎市场展开卡特尔/反垄断调查后,美国对普利司通、米其林、诺记轮胎、倍耐力和固特异等六家轮胎公司提起集体诉讼,原因是过去两年,欧美日市场巨头们提价21.4%。

    而中国轮胎产能主要集中在亚洲,反而处于通货紧缩阶段,原材料、人工成本非常低,在质量要求没那么严苛的替换市场,中国轮胎的需求与日俱增,短期内很难可逆。

    一句话总结:

    质量逐年提升,“黑灯工厂”智能化生产降本增效,冲击国际巨头们节节溃败。如同白色家电和汽车行业,美的集团、格力电器、海尔智家、比亚迪这些前辈们走过的路,就是中国轮胎龙头企业可以预见的未来



  • 欢迎收听雪球和喜马拉雅联合出品的财经有深度雪球国内领先的集投资交流交易一体的综合财富管理平台,聪明的投资者都在这里。听众朋友们大家好我是主播匪石,今天分享的内容叫资金疯狂赌美联储不敢再加息,来自黑貔貅俱乐部。

    地缘政治升级以及宽松的流动性共同推动了原油,铜等大宗商品的价格,在工资通胀没有控制住之前,大宗商品的持续上涨实际上已经带动了商品通胀的重新上行,而这二者加上房租价格构持续不断成了美国通胀维持粘性的核心原因。

    今年以来尤其是三月份以后,随着全球制造业PMI超预期的重新站上50,资金开始乐观的预计中美共振补库存周期的开启,从而疯狂的开启了二次通胀的交易,不断推高资源价格以及相关资源股价,而从实际上看1-3月,美国的CPI的确都是超预期的,这一次又一次的推迟了市场对美联储的降息时间以及次数的预期,目前年内的降息仅仅剩下两次,而就这还面临较大的不确定性。

    实际上此前我们聊过,在美股依旧维持强势带来的巨大的财富效应下,美国的居民消费依旧有很大的粘性;而持续不断的中东地缘危机,自己沙特俄罗斯的减产持续的推动油价中枢维持高位;美国国内劳动力依旧紧张的情况下;如果没有需求得崩跌,从而引起广泛的资产价格下跌,通胀必然会迎来二次上行。

    从交易的角度看,这当然没有任何问题,通胀抬升,资源无论是金银,还是铜铝等金属,亦或者是原油都是怎么看,都是最受益的方向。但是,若全球的资金都进行此类交易,这很显然的会进一步推升商品的价格,从而会使得二次通胀来的更加疯狂。那紧接着的问题就是:美联储要不要重新转向加息压制通胀,也就是说鲍威尔在经济跟通胀之间只能选一个。

    实际上大家之所以敢这么去进行二次通胀交易,核心的原因只有一个,那就是去赌美联储因为各种因素不会重新开启加息抑制通胀,而目前的利率对通胀的压制效果不明显或者说需要更久的时间才能引起需求更为明显的下行,于是形成了目前对赌美联储的局面,在没有更为明显的需求下滑之前,我继续交易你的降息,从而引发更高的通胀水平。

    但是市场是否最终能够获胜也面临很大的不确定性,实际上目前的通胀的粘性既有市场的因素,也有美联储的政策没有及时实施的原因,还有美国财政部持续进行大规模的财政赤字的操作。而实际上作为控制通胀第一人的鲍威尔,难辞其咎。原因也比较简单,本轮加息开始的时间来的太慢,去年SVB事件出来的时候向市场释放了太多的流动性,以至于目前仍旧流动性淤积的阶段,再加上去年底美联储对于通胀的乐观情绪,直接助推了全球的风险偏好。而后面如果通胀真的继续大幅度超预期,鲍威尔为了挽回政策上的失误,是不能排除把利率维持在高位更久,甚至再次加息的可能,只是目前看这种概率目前偏低。

    海外资产除了商品走势强一些以外,汇率,股票,债券其实都在拐头向下,而实际上在这种极限拉扯的情况下,是不能排除真的继续爆发黑天鹅事件的,美股位置太高,此前AI交易的又过热,一旦不及预期那就是大幅度的调整。



  • エピソードを見逃しましたか?

    フィードを更新するにはここをクリックしてください。

  • 欢迎收听雪球和喜马拉雅联合出品的财经有深度雪球国内领先的集投资交流交易一体的综合财富管理平台,聪明的投资者都在这里。听众朋友们大家好我是主播匪石,今天分享的内容叫如何评价全球芯片巨头台积电2024年一季报?来自HaigLee。

    台积电发布2024财年一季报的表现整体上是积极的,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评价:

    1.营收和净利润增长

    台积电在2024年第一季度实现了营收5926.4亿新台币,同比增长16.5%;净利润为2254.9亿新台币,同比增长8.9%。这一业绩超出了市场预期,显示出公司的强劲复苏势头。

    2.AI芯片需求旺盛

    AI芯片的需求强劲对利润率的提振作用显著,特别是在大语言模型激增的背景下。这表明台积电在AI领域的布局开始收获成果,有望在未来进一步推动公司收入和利润的增长。

    3.技术进步和产能扩张

    台积电预计其2纳米制程将在明年量产,这将有助于公司在先进制程领域保持领先地位,满足市场对高性能芯片的需求。

    4.市场地位稳固

    作为全球芯片制造巨头,台积电不仅是英伟达、AMD等公司AI芯片的唯一代工厂,也是微软、亚马逊等云巨头自研AI芯片的唯一代工厂。这强化了台积电在全球半导体产业链中的核心地位。

    然而,也存在一些需要注意的问题:

    1.环比下降

    尽管同比实现增长,但台积电的营收环比下降了5.3%,这可能反映了市场需求的季节性波动或特定客户订单的变化。

    2.股价波动

    财报发布后,台积电的美股跌幅扩大至近6%,尽管之前盘前曾一度涨近3%。这种波动可能与市场对财报的解读有关,也可能受到宏观经济环境和行业趋势的影响。

    台积电2024财年一季报显示了公司在营收和净利润上的稳健增长,特别是在AI芯片需求旺盛的背景下。同时,公司的技术进步和市场地位的稳固也是其长期发展的有力支撑。不过,也需要关注市场需求的季节性波动以及股价的短期波动情况。总体来看,台积电的表现符合市场对其作为全球芯片制造巨头的期待,展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

    台积电发布2024财年一季报业绩增长的原因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1.消费电子市场需求回暖

    随着消费电子市场的需求回暖,不少厂商开始对半导体库存进行回补,这直接推动了台积电的营收增长。

    2.AI芯片需求强劲

    人工智能半导体需求激增是台积电一季度净利润增长的主要原因之一。

    3.新N3B制程量产

    台积电新的N3B制程的量产也是推动其业绩增长的一个重要因素。这一新技术的应用有助于提升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从而增强公司的竞争力。

    4.先进制程技术优势

    台积电在先进制程技术方面的持续投入和优势,如3nm(N3)家族制程,为其业绩增长提供了支撑。这些先进技术的应用不仅提升了台积电的产品竞争力,也吸引了更多高端客户。

    5.行业库存恢复健康

    整个半导体行业的库存趋于健康,这也间接促进了台积电的业绩增长。健康的库存水平意味着市场需求稳定,有利于台积电维持稳定的订单量和收入。

    6.高性能计算(HPC)需求增长

    预计2024年HPC将会为台积电业绩带来主要增长动力。随着高性能计算需求的增长,台积电在这一领域的布局将为其带来更多的业绩增长机会。

    台积电2024财年一季报业绩增长的原因主要是由于消费电子市场需求回暖、AI芯片需求强劲、新N3B制程量产、先进制程技术优势、行业库存恢复健康以及高性能计算需求增长等因素的共同作用。

    台积电未来预期几何?

    台积电作为全球芯片制造的巨头,其未来的发展预期显示出强劲的增长潜力和技术进步。台积电在2纳米制程技术方面已经取得了显著进展,并计划在2025年实现量产。此外,台积电还规划了进一步的技术发展,预计到2030年将完成1纳米制程芯片的研发和生产。

    台积电的市场份额和技术领先地位为其未来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据报道,台积电在全球晶圆代工市场的份额有望保持在50%以上,并且在AI半导体市场的领导地位预计将进一步巩固。这表明台积电在全球半导体行业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并且随着AI等技术的发展,其市场需求有望进一步增加。

    台积电的财务表现也支持了其未来发展的积极预期。尽管面临挑战,台积电依然展现出了强大的韧性和成长潜力,预计2024年营收将实现超过20%的增长。此外,台积电还在加速先进制程的扩产计划,以满足市场对高性能计算和新能源汽车等领域日益增长的需求。

    然而,台积电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包括地震等自然灾害的影响以及全球经济环境的不确定性。尽管如此,台积电通过技术创新和市场扩张策略,展现出了克服这些挑战并继续推动公司发展的能力。



  • 欢迎收听雪球和喜马拉雅联合出品的财经有深度雪球国内领先的集投资交流交易一体的综合财富管理平台,聪明的投资者都在这里。听众朋友们大家好我是主播匪石,今天分享的内容叫企业生命周期投资方法论,来自何必想那么远。

    一个行业从初创到衰退一般会经历四个阶段,分别是导入期、成长期、成熟期和衰退期。对于不同阶段的行业所采用的估值方式是不同的。

    对于导入期的企业,类似于前段时间市场热炒的飞行汽车以及大模型,这时候很多还是处于在教育市场的阶段,需要大量的研发和市场推广,所以大部分企业都是亏损的,现金流也很堪忧,随时都面临着破产的风险。

    这个时候该怎么估值呢?激进一点做法是看人,就是我只看核心团队,特别是创始人,看他身上是否具备企业家的那种精气神以及他的过往学历和经历背景。只要这个满意投资人就愿意投,典型的代表就是真格基金。或者就是看市销率PS,这个阶段看收入增长更重要,关键是要打开局面,找到下游应用场景。

    导入期这个阶段的企业大都是在早期市场,是VC和PE的菜。二级市场更多是后面三个阶段。

    成长期的行业估值一般用PEG,也就是PE除以利润增长率。或者用行业规模估值法去进行估值,即通过评估行业的未来市场规模,以及测算这家企业在行业中能够取得的市占率来进行估值。前几年锂电的行情就是非常典型的例子,这种一般在比较乐观的情绪下会这么估值,也可以称之为终局估值法。

    成熟期的行业一般用市盈率PE或者市净率PB来估值,因为在这个阶段,企业的收入和成本水平总体上是匹配的,毛利率和净利润率也比较稳定。

    衰退期的企业一般用重置成本法或者清算价值法,其逻辑就是假定这家企业立马破产清算,投资人可以收回多少资金。

    对于二级市场来说,导入期的大都买不到,衰退期的大都没人愿意买,所以大家整天讨论的成长和价值风格,其实对应的就是行业生命周期的第二和第三个阶段。一般来说进攻性的选手喜欢买成长阶段,稳重型的选手喜欢买成熟阶段,无所谓好坏,各有优劣。选自己擅长的就好。但一定要知行合一,不能买了成长却羡慕人家价值的低波动和高分红。买价值的也不要羡慕人家成长的弹性好。



  • 欢迎收听雪球和喜马拉雅联合出品的财经有深度雪球国内领先的集投资交流交易一体的综合财富管理平台,聪明的投资者都在这里。听众朋友们大家好我是主播匪石,今天分享的内容叫当下时点,投资者是否应该远离这两个行业?来自诺依曼Feng。

    2023年经济复苏缓慢、不达预期,沪深300指数连续三年下跌,下跌幅度11.38%;今年以来沪深300指数回报为3.44%,回报为正行业仍只有10个,而跑输沪深300指数的行业多达23个!也就是说,只有区区8个行业的涨幅高于沪深300。

    房地产和非银金融这两个行业的表现尤其“抢眼”,他们的熊市似乎还没有结束。这是2月5日大盘反转以来仅有的2个仍在继续下跌的行业。本质上说,市场的回报表现,体现的正是行业现状。

    房地产行业

    1、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

    2023年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速同比下降9.6%、新建商品房销售面积同比下降8.5%,而房屋新开工面积同比下降幅度高达20.4%。2024年1—3月份,新建商品房销售面积22668万平方米,同比下降19.4%。

    2、房地产头部企业经营数据

    前10大上市公司中,有6家已经公布2023年经营业绩。营业收入同比增长的3家、同比下降的3家;归母净利润增长的5家、下降的1家。

    从净利润数据看,似乎还说的过去。仔细看,归母净利润增长的5家公司均为商业地产,而以住宅开发为主的万科A,则营业收入、归母净利润同比双双下降,尤其净利润下降幅度高达46.39%。

    行业龙头保利发展尚未正式公布年报,从其发布的业绩快报看,营业收入增长23.49%,扣费净利润增速下降34.66%;而ROE下降33.33%,说明盈利能力继续大幅下降,经营状况并无改观。

    3、房地产行业整体经营状况

    由于很多企业尚未发布年报,因此采用3季报的财务分析数据从盈利能力看:与2019年同期相比,经过四年连续下跌,销售净利率已经下跌70%、而ROE已经跌去73%,产业发生根本性改变。

    从成长性看:

    2023年营业收入增速止跌;但是,归母净利润增速连续四年大幅度下跌、ROE增速连续四年下跌,企业成长能力继续下降,未见好转。

    非银金融行业

    非银金融行业有三个子行业:证券、保险、多元金融

    1、证券

    A股共有证券公司50家,在29家已经披露2023年报的公司中,实现营业收入正增长的18家,占比62.07%;实现扣非归母净利润正增长的18家,占比62.07%;实现营业收入和净利润双双正增长的16家,占比55%;ROE同比增长的16家,占比55%;ROE超过10 的只有东方财富一家。

    证券公司的业绩与A股整体市场表现息息相关。在已经连续三年熊市、股市持续低迷的情况下,这样的业绩也实属不易。

    头部证券公司中,前四大中信证券、东方财富、中信建投、中金公司,及第十大海通证券的业绩较差,均为营业收入和归母净利润负增长。

    第五、六、七、九大中国银河、招商证券、华泰证券、申万宏源的业绩较好,均为营业收入和归母净利润正增长。第八国泰君安营业收入略有增长、但利润增速为负。

    2024年IPO放缓、政策收紧、券商责任增加将对证券公司短期业绩产生负面影响,但A股市场活跃度增加、人气回升将有助于业绩增长。

    2、保险

    保险行业的A股上市公司有限,总共只有6家;目前五大险企已经公布2023年报。5大保险公司的净利润增速全部为负增长!新华保险和中国太保的营业收入同时也为负增长,另外三家的增速都没超过5%。从近十年的盈利能力看,ROE在2019年达到高峰后,2020-2023年连续、迅速下降。

    行业标杆中国平安ROE从2019年的24.30%下降到2023年的9.75%;2023年的ROE已经低于中国太保和中国人保。市值最大的中国人寿2023年的ROE只有4.71%,沦为平庸公司。

    但是,A股五大上市险企有延续多年大手笔分红的传统,且股息率高,中国平安股息率最高,且具有中期、末期均派息的传统。

    普通投资者何去何从?

    1、房地产行业

    经过前面分析,大家看到房地产行业现状。头部住宅大厂(保利、万科)近三年经营状况堪忧、继续恶化,ROE断崖式下跌,投资风险加大;而商业地产、地方性地产公司的经营状况,比大型住宅开发商要好。

    部分以商业地产的头部企业,中国国贸、张江高科、上海临港的2023年年报显示,其营业收入、净利润均获得正增长;招商蛇口、华侨城的净利润增幅均超过40%。

    从最近连续5年的ROE来看,不分公司盈利能力比较稳定、受行业大环境影响较小,经营状况持续稳定。头部大厂中国国贸2021-至今每年股票价格都是增长、而兼营养殖的小企业京基智农在2021-2023三年熊市中也都是正回报。

    2、保险行业

    机构对保险行业普遍给予较为乐观的预测,但是从ROE看,保险公司已经很难再成为优秀的公司。

    从各公司公布的2024年1-3月的原保费收入看,可能也并没有那么乐观。

    如果投资者寄希望于保险公司的业绩反转、并依照机构的经营预测来投资,请谨慎对待;如果投资者愿意投资“高息股”,或许有不错的选择标的;如果投资者对保险行业不甚了解不了解,建议暂时远离。



  • 欢迎收听雪球和喜马拉雅联合出品的财经有深度雪球国内领先的集投资交流交易一体的综合财富管理平台,聪明的投资者都在这里。听众朋友们大家好我是主播匪石,今天分享的内容叫水电与核电生意模式研究报告,来自散户老沈。

    自22年至今,我们一直把油气电作为主线做投资的文章。油气公司我们选择了生意模式优秀的中国海油这家公司,短短两年时间,无论是先投资的A股,还是后来介入港股,大部分人均在这家公司上取得了收益翻倍的成绩,加上股息收益,部分人甚至两年内远远超过了100%。

    23年,我们在继续持有海油的同时,视线逐步聚焦到电力上。陆续在持仓中出现了长江电力、华能水电、中国核电、中广核电力、国电电力等公司,川投和国投这类公司也在我们对比的目标中。

    我们对电力生意模式的定性思路和过程如下:

    电力投资底层逻辑

    1、在疫情后,经济进入萧条周期。没有销售环节的公司成为我们首选的目标。中国对原油进口高度依赖,每年73%的原油需要进口。基于这样的情况,中海油的产量自然无须考虑销售问题。电力的情况与油气相近,因为中国长期处于电力紧平衡状态,比如长江电力,发电即并入电网。虽然电价受控,但销售无忧。这些都是没有销售环节的公司。

    2、在未来经济步入上行周期,各行各业的复苏均需要电力的支撑。电力对GDP有一个弹性系数,以过往的水平大约在0.8。即GDP增长1个点,电力需求同步增长0.8个点。

    3、全球双碳大背景下,火电将逐步退出,但火电目前在电力能源结构中的占比最大,意味未来需要填补的空间巨大。这也意味着未来新型电力能源的提升空间巨大。水电和核电作为绿色能源,未来在中国电力结构中的地位牢不可破。

    4、中国富煤贫油少气,发展新型电力可在很大程度缓解资源缺陷,保证国家能源安全。

    中国电力供需现状。

    供给端现状:2023年,中国全社会用电量9.22万亿度,相比22年增长6.7%。这个数据说明中国经济已经率先于全球步入复苏,国民经济回升拉动电力消费增高。去年中国第一产业电力增长了11.5%,说明中国乡村振兴战略成效显著,农牧渔各业的电力需求均增长较大。

    第二产业自不用说,制造业对电力的高度依赖从未改变过。随着疫情对第三产业的冲击消散,批零餐饮交运等行业对电力的需求增长明显。城乡居民用电相对稳定,但2023年绝对值也达到了1.35万亿度。

    需求侧预测:根据国家能源局、统计局、中电联等权威机构测算,预计2024年全年全社会用电量达9.8万亿度,相比2023年增长6%左右。

    政策面分析

    1、23年国家出台煤电“两部制”电价政策。这个政策的意图是增强煤电调峰作用,尽量充分利用水核风光等新能源电力促进能源利用结构的调整。这是一个稳过渡的电力指引。

    2、正在加快完善市场交易电价机制。峰谷时段的不同定价机制、允许不同电源品种自由转让,新能源优先发电计划转为政府授权合约机制。对低成本或者稳发力的电源或有争取更多效益的机会。

    3、正在加快绿色电力市场建设。电力绿证交易方式的细则逐步完善,绿电企业将从中得到更多受益。

    水电与核电的盈利模式分析

    综合上述情况,水电和核电成为我们首选的电力投资标的。这是由它们所特有的生意模式决定的。也即巴菲特说的经济特征。水电和核电具有某些优秀的经济特征。我们以水电为例,并以核电与之对比。

    水电盈利模式拆解如下:

    水电企业的净利润取决于三方面:收入、成本、费用。

    1,收入。这一块主要取决于两个因素,一是发电量,二是上网电价。与任何企业都是一样的,收入=销量X售价。

    水电企业的收入来自发电量和上网电价两方面。

    发电量和什么有关系?首先当然是装机容量,比如三峡电站总装机2200万千瓦时,白鹤滩电站装机1600万千瓦时,排名全球第一和第二。它们在建成后是固定的,这也是水电企业我们很好跟踪和算账的一个因素,投资者可以做到提前较为准确的预测未来利润,轻松看懂,这很重要。

    这一点上,核电具有同样的情况,核电站的装机容量也是固定的。一个核电站有多少台机组,每台机组功率多少都是垂手可得的资料。

    决定发电量的第二个因素就是利用小时数。水电的利用小时数与来水量密切相关,丰水年、丰水期水轮机组可以充分利用,全部或大部分发力。

    来水情况每条江的资源禀赋有所不同。中国水电在西南,金沙江、长江、澜沧江、雅砻江、大渡河各有其多年均值。一般年发力小时在3000-4000小时上下。在这一点上,核电则优于水电,年发力小时数中核当前水平可达7800小时上下,广核近几年在7300-7600小时左右。远高于水电。并且极为稳定。

    发电量=装机容量X利用小时数

    水电的上网电价一般有三种方式:成本加成、标杆电价、倒推电价。因为水电的上网电价一直不高,所以电力体制市场化交易有望提高水电的上网价格,但是幅度不会很大,电力是工业和民生的保障性商品。

    2,成本。水电企业的投资价值,或者说隐藏的秘密就在这里。它的成本构成中折旧占到了一半甚至更高。而折旧只作为成本扣减利润,却无须付出现金。这就带来水电的现金流远高于利润。

    长江电力的大坝折旧期45年,可使用年限远超100年。折旧到期将释放出巨大的利润。大家可以想象,当成本中占比最大的折旧归0,全部转为利润时,水电的毛利率和净利率将是什么样?完全可以比肩茅五泸等头部白酒的毛利。水电的水轮机组的使用寿命也是远高于折旧期的,长电目前水轮机组按16年折旧期,华能水电为12年折旧期。

    在折旧这方面,核电从官方资料看,具有了相近的水电属性。中国核电的二代机组折旧约25年,三代机组折旧约35年。而二代机可通过整改延长使用寿命至60年。秦山核电一号机组已有延长30年的先例了。三代机组设计寿命达60年,根据中核官方回复,也是可以大大延长使用时间的。这一点上与水电差别不大了。

    成本上水电优于核电的地方在于,水电发电只需要来水,并交纳少量的水资源税,目前约在0.008元左右每度。而核电则需要使用核燃料,占到度电成本的20%左右。

    但是核电从长期看,在装机成本方面则优于水电。随着水电的充分开发,我国大水电资源越来越少,待开发的西藏地区的开发成本将越来越高。而核电正好相反,随着三代机组华龙一号的技术成熟,国产化率基本覆盖,核电机组核批加快,机组的批量化生产等情况,将使核电站的建设成本呈现不断下降趋势。

    3,费用。水电和核电在这一点上具有共性,一并说明。水电站和核电站的建设都需要大量资金投入。它们的建设模式是少量的自有资金加大部分银行贷款。目前差不多是20%的资本金加80%的银行贷款。有些项目或有30%的资本金。这就导致这两类电力企业都有巨大的财务费用。

    水风光一体化

    三峡能源的主业是风电和光伏。这两种新能源最致命的问题是无法调峰,无法储能。晚上用电高峰,却没有太阳。东部用电量大,但风力资源主要在西部。不同的季节,我们不知道风将从哪个方向吹过来。

    风电和光伏,还不能独当一面。

    但是当风电光伏和水电结合到一块,事情就发生了质的变化。水电天生就是最佳的储能。自身开闸即发电上网,关闭即蓄水储能。随时随地根据电网负荷开关调峰填谷。但是来水极枯的时候,水电也会捉襟见肘。

    那么一旦在水电站沿线布局风电和光伏,与水电站并网一处,则可以在风光资源充足时,闭闸蓄水储能,由风光电担当发力。风光不足时,则由水电开闸接力。同时由于风光发力时,给水电腾出了蓄水的缓冲时间,大大平滑了枯水的影响,并且水库处于高水头情况下,发电的经济性大大增加。发同样的电,在高水头下需要通过水轮机的水量更少。

    目前,华能水电的澜沧江上游段、长江电力的金沙江下流段、雅砻江和大渡河沿线水电站两侧,都在大力布局水风光一体化。这是水电企业的一个重要增长点。



  • 欢迎收听雪球和喜马拉雅联合出品的财经有深度雪球国内领先的集投资交流交易一体的综合财富管理平台,聪明的投资者都在这里。听众朋友们大家好我是主播匪石,今天分享的内容叫二季度下阶段的主要宏观驱动,来自许舒。

    国内一季度的各项主要经济数据基本已披露出来了,主要呈现出1~2月合计同比高开,3月单月同比边际走弱,但1~3月整体稳步修复的特征。对总量读数影响最显著的因素当然是基数,其次是春节这个移动假期效应,导致单月同比读数波动显著放大。

    但如果从2年或3年复合平均增速去看,或者剔除春节效应去看,整体数据还是比较乐观的。

    目前最大的拖累项依旧来自于地产、土木工程基建及其黑色链,不论是反应数量或流量的工业增加值,还是反应价格的PPI,地产黑色链都在严重拖后腿。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制造业相关的铜、铝有色链,以及国际定价的原油-石化链却非常景气,不仅完全对冲掉了地产黑色链的不利影响,还形成了颇为可观的向上增量。

    最后,一季度的服务业整体表现也不错。其中的酒旅、餐饮消费就是典型的代表,而且近两年愈发形成了向大型节假日集中导致当月消费数据脉冲式高增、接下来一个月又明显回落的特征,不过季度平滑后依旧是增长的。

    当然了,空头们可不管这些,只要数据稍微边际走弱一点点,哎呀,那可算是被逮住一个大把柄了,狠狠地砸就完事儿了。据我冷眼观察,他们所期望的二季度股市可不仅仅只是稍微回调3、5个百分点,而是希望再搞出一轮更大的股灾,然后利用恐慌情绪煽风点火,到时候各种“崩溃论”、“药丸论”自然又会甚嚣尘上。

    总而言之,过去几年是国际、国内多个罕见重大利空因素共振,才导致屡屡发生股灾。今年的国内外宏观环境相比过去几年有着显著的改善,在这种情况下还动辄预期即将发生股灾的人,我认为他们的思想显然是大有问题的。

    下阶段的看点主要有三。第一,在总量读数没有特别超预期利好的情况下,自然就想到了要做结构。比如说在上游大宗商品板块中要重点配置原油、有色金属;在中游各行业中要重点配置出口、制造业;在下游各板块中要积极寻找服务业、餐饮业中的机会。马上4月底就要披露一季报了,虽然经济总量数据没有特别超预期,但如果选股正确的话,个股的一季报还是有不少超预期的机会的。

    第二,国内效仿海外也即将进行现代货币理论。总需求不足、平减指数有通缩苗头、微观层面的信心和预期较差怎么办?不要紧,国家会出手。关于今年特别国债的发行,已经是反复预告过了事情。

    美、英、日等发达国家,政府杠杆率早已达到甚至超越了200%,赤字率也明显上升了一个台阶并且越来越有高赤字长期化的迹象。与之相比,国内杠杆率不过20%,把一切最宽统计口径下的地方政府债务全算进来,合并政府杠杆率也就70%+,未来加杠杆的空间是非常巨大的。

    根据财政部已经安排好的常规国债发行时间表,二季度每个月都留有了一周左右的空档。那么说好了要发行的特别国债,很可能就会安排在这几个时间空档之中。除了长期特别国债,还有市政专项债、PSL等准财政工具也蓄势待发。我认为今年将是一个财政大年,国内宏观驱动的最大主线就是财政如何适度超前发力。二季度就是财政的表演时候了。

    第三,出口。是的,今年的另一大宏观假设依旧是出口。作为这个国家禀赋,出口今年有极大概率将扭转去年的同比下降的状态,转为年度正增,从而进入新一轮的外贸上行周期。

    虽然3月出口美元值再次边际走弱至2800亿,但我仍然要强调2800亿美元/月真的并不低了,远高于疫情前的2000亿美元/月。而且去年3月是疫情解除封控转段后的第一个春旺月,2022Q4和2023春节的积压订单有不少都是在2023年3月集中释放的,使得去年3月的出口美元值冲到了3100亿。这个数字放在去年全年去看就像是一座孤峰,往后数月,基数将明显下滑。

    而对应到今年接下来几个月的情况,不论是制造业PMI还是库存周期,都充分暗示了当前处于出口外贸复苏初期的十分有利的位置。

    宏观指标的一大魅力就在于它具有很强的“周期性”,在每一个失望、恐慌的谷底,以及在每一个亢奋、过热的山顶,大部分人总是被当时的主流观点所裹挟,坚称“这次会不一样”。在每一个谷底的时候,他们都坚称这次必然药丸;在每一个山顶的时候,他们又像中了邪似的坚称这次必然会实现星辰大海。宏观指标的“周期性”,就是用来事后嘲笑人类主流观点的肤浅和愚蠢的。



  • 欢迎收听雪球和喜马拉雅联合出品的财经有深度雪球国内领先的集投资交流交易一体的综合财富管理平台,聪明的投资者都在这里。听众朋友们大家好我是主播匪石,今天分享的内容叫国九条解读,腾讯一季度业绩前瞻,来自巍巍昆仑侠。

    国九条发布

    4月12日周五收盘后,国务院发布《关于加强监管防范风险推动资本市场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意见》,这个文件有九个大方面的内容,因此被称为“国九条”。

    主要内容包括提高IPO审核标准、严格执行退市制度、引导上市公司回购股份注销、强化上市公司现金分红、加强对高频量化交易监管等。

    关于具体条目很多媒体已经做了大篇幅的解读,我就不再赘述。我谈一下我读后认为有价值的几个点:

    1、本次“国九条”可以说是指向性非常强,刀刀入肉,基本上大家关心和吐槽的问题都提及到了,应该是做了不少调研听了不少意见的。如果全部能够落实解决,将是长期大利好。

    2、比如我们经常和美股做对比的 A 股IPO 企业多,而企业退市难的问题。

    据统计,截至2023年底,A股累计上市 5346 家企业,而累计退市企业共计 仅有233 家。

    而美股截至2023年底共有6133只股票,自2001年至2022年,美股平均每年退市近430家公司,退市率平均值为7%,比 A 股历史累计退市数量还要多,实现了良性的新陈代谢。

    3、美股的惯例是每季度都要分红,而A 股基本上都是一年分红一次,甚至很多企业多年不分红。本次国九条也提出了对于多年不分红或者分红比例偏低的企业要限制大股东减持,并且推动企业一年多次分红。

    4、从前段时间新任掌门人上任,国家队多次出手增持,加上这次时隔十年再次出台“国九条”,可以看出高层对目前的股市表现是不满意的,对于搞好股市的态度是非常明确的,股市不再只是证监会的问题,是打造金融强国的重要体现。

    有朋友可能会说,前期已经出台了印花税等政策,可是大盘还是在 3000 点左右。在我国,但凡是高层出台政策,有一个特征,就是不达目的不罢休!

    所以短期走势虽然不可预测,但是对于目前 A 股估值处于历史低位,货币政策宽松,再加上政策助力,我对未来的长期走势还是比较乐观的。

    5、盘了前两次“国九条”颁布的情况发现,历次“国九条”出台后,都对后续市场表现起到了极大的提振作用。前两次“国九条”发布后大盘在 T+1,T+5,T+30都出现了上涨。如果从未来的2年以上看,历次国九条出台时间大概率都是底部区域。

    地产股大幅下挫

    近期以万科为代表的地产股再度出现大跌,特别是行业的好学生万科也出现多项负面消息,比如一季度销售业绩惨淡,被国外机构下调评级,现金流非常紧张,烟台合作伙伴实名举报万科高管等。

    如果说去年房地产企业最大的风险是债务问题的话,通过银行白名单,发行债券等一系列举措得到缓解,那么目前最大的问题是销售端持续大幅下滑明显超出预期。烟台举报事件更多是房产大环境下的商业纠纷(谁要多亏点)。

    目前连万科这样的行业标杆都出现了流动性风险,当务之急是解决房子卖不出去的问题。在目前观望情绪浓厚的情况下,相关部门需要出台更强有力的政策来稳住楼市,毕竟老百姓 60-70% 的资产都在房子上。

    目前看组建住房银行收购开发商库存用于保障房是个可行的方案,前期青岛,郑州等城市已经开始实施类似的举措。

    组建住房保障银行,收购开发商的土地和商品房库存,用于租赁房保障房。开发商拿到资金限定必须进行保交楼,这样可以防止烂尾,不让购房者承担地产调整的风险。

    当前地方财政压力大,房企回款有多余资金,可以用于拿地,土地财政就会恢复,地方债务压力就能缓解。

    应该说地产本轮的调整还是超过我的预期,目前组合中的万科和新城浮亏较多,拖了后腿,不过本来就是博地产行业的困境反转,准备持有个两年来看的,整体仓位不大,就继续持有吧,相信经过这轮供给侧改革,活下来的企业还是会有不错的回报。

    腾讯回购股数是南非股东减持1.8 倍

    腾讯控股 5月 14 日发布 2024 年一季度报,下周回购即将暂停进入静默期。尾盘腾讯股价出现跳水,估计很多人是提前跑路了。其实股价短期涨跌幅是很难预测的,不回购股价就一定会跌吗?也不一定,让我们拭目以待。

    自从今年 3 月20日发布2023 年财报后便进行了持续的“腾10 亿”回购动作。WInd 数据显示,2024年初至今腾讯已经累计回购 7690万股。

    而腾讯的南非大股东则减持了4270 万股,腾讯回购数量是南非大股东减持数量的 1.8 倍。



  • 欢迎收听雪球和喜马拉雅联合出品的财经有深度雪球国内领先的集投资交流交易一体的综合财富管理平台,聪明的投资者都在这里。听众朋友们大家好我是主播匪石,今天分享的内容叫孤立主义抬头大背景下的黄金和油运,来自文武游侠。

    为什么最近一轮美元加息周期下黄金只是横盘而不大跌?为什么最近黄金的走势与传统经济学模型完全背离?为什么还没降息,大宗就飞了?资源民族主义怎么突然就盛行了?它又如何影响油运?在这样的背景下造船业的前景大概率又是一个什么剧本?

    中国加入WTO到2018年贸易战为止世界的运行机制

    中国加入WTO后,等于是在世界主流国家贸易体系里有了自己的位置和角色。那么我们中国在链条中的位置是什么?

    我们是整个全球化体系里的中游。充当着世界工厂的角色。一方面,我们承受着日趋高昂的资源费用,从资源国(俄罗斯,中东国家)采购原料。另一方面我们需要学习科技领先国的技术尽可能提高效率生产更多的产品。但是产品的大部分高附加值的部分,比如品牌,版权等都被这些国家拿走。这个阶段我国主要靠劳动力红利以及规模效应来赚取比两端都薄的利润。

    那么美国是什么角色?它又如何靠美元来保持这个系统的运行?全球化不断深入,一个统一的结算货币就此深入世界各个角落,就是美元。美国人印美元,掌握全球货币政策的节奏,然后其他国家配合维持全球货币汇率体系的相对稳定。各国通过参与全球贸易,赚了美元,然后以美元资产为抵押物,扩张信用推动经济。

    而全球经济过热时,美联储就加息收紧流动性,全球的美元被动回流收缩。各国家也只能同步信用紧缩,经济降温,维持通胀稳定。一旦经济陷入衰退的局面,需求不足,美联储就进行降息以及释放美元流动性,大量美元被释放出来,全球再次争相购买和增持美元资产作为抵押物,进行信用扩张和宽松,激活经济。然后全球经济进入下一轮周期。

    2008年,次贷危机爆发。当时的中国几乎承接了90%以上的美元的流动性释放,同步进行信用扩张。也就是4万亿大基建。通过房地产行业上杠杆。帮助了美国实现“经济软着陆”。

    当时的中国:1)产业整体还在工业化的中段,没有全面进入信息化。2)整个中国在往城镇化的发展进程中,房地产发挥重要角色。3)人口还没有老龄化,有大量的青壮年劳动力。简而言之,2008年的中国适合“用房地产上杠杆”。

    2018年贸易战是“孤立主义”的开始

    随着全球化的不断深入,以及中国制造逐步占领全球。中国也在飞速发展。我们想从世界工厂扮演者升级为高端制造业和高科技行业的重量级参与者。我们想把世界产业链中的位置从中游往上游前进。

    这里没有类似于大国崛起,而是困于现实问题。1)2018年的中国,城镇化接近尾声。经济的推动靠房地产上杠杆越来越难以执行。2)人口结构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老龄化趋势非常明显。劳动力红利逐步消失。这两点决定了,如果不进行产业升级,我们几乎就会像日本一样陷入通缩陷阱。而且更严重的是我们是“未富先老”。

    中国的两大核心诉求就是:1)和平统一。2)产业升级。然而这两者,相辅相成。需要把自身在链条里的位置提上去才能达到。这个提升,被西方视为威胁了自身的地位。

    2018年至今美元信用的演变

    美国的经常做出限制别国世界贸易的权力(踢出SWIFT系统),导致美元在世界的信用大幅下降,主权国家都开始担忧,会不会自己就是下一个被制裁的俄罗斯。所以越来越多国家之间的贸易,开始尝试或者扩大本国货币或者小范围货币结算取代美元结算的行动(比如金砖四国,比如中国-俄罗斯-中东,比如俄罗斯-印度,比如欧盟-中国等)。

    这直接导致美元在全球贸易中使用比例开始逐步下降,并且下降趋势越来越快。这个趋势动摇的是美元的根基。今年3月,埃及镑一天贬值45%事件的发生,彻底击垮了原本摇摆不定的一些中小国家对美元的信心。非洲的津巴布韦甚至直接宣布金本位。

    中国央行连续18个月购入黄金。即使是美元加息周期里,黄金也没有大跌,只是横盘宽幅整荡。其实各国央行这个购入行为对金价上涨来说真的是居功至伟。

    可以预见到的是:接下来我们会看到很奇葩的现象:美联储一边强势鹰派捍卫美元,而同时,东方大国的带领资本继续坚定做多黄金,会看到阶段性的美债利率和黄金同步上涨的神奇局面。

    极限博弈的两个层面:货币和资源

    如果你能理解货币层面的博弈,你也就大致能理解资源层面的博弈。世界大部分资源掌握在资源国手里。美国你能调控美元。那我资源国就能缩减商品。与之对抗。俄罗斯的主动或被动减产石油(炼厂被炸),欧佩克的行动,沙特的态度,都无一例外。最近铜铝的供给缺口是怎么来的?也是供给收缩(减产)。这就是西方媒体所描述的“资源民族主义”。

    油运

    沟连世界的是海洋。全球85%的物资流通靠海上航运。整个世界的全球化建立在一艘艘海面的巨轮上。中国不是资源型国家。我们世界工厂的角色注定了我们需要消耗大量的能源和资源。尤其油气资源。在当下的世界局势,被提到了从未有过的战略高度。油运此前从未被如此重视过。当前世界局势动荡。俄乌,巴以都在战争。中东的任何动荡都影响整个世界的油气贸易。同时欧洲制裁俄罗斯,红海受胡塞武装挟制。整个航运版图进行了为期两年的航线重构。运价在运力逐渐趋紧的大趋势下,会从大波动—趋于平衡—再到大波动。来回往复。

    1)原油运输(VLCC为主):原油运输需求层面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国原油库存。也就是它有逻辑刚性。不论油价高低,没了就要去运。并且中国的原油运输国家管控。从22年的沙特俄罗斯为主的原油进口结构逐步转化为多元化。这会可观上进一步拉长运距。传统的“国内经济强弱决定—原油需求”这个框架,可能会部分转化为“国家战略安全的需要—原油库存的扩储”。

    2)成品油运输(MR为主):成品油本身保存期更短,更偏消费一些。“炼厂东移”这个趋势从未改变。并且随着广东炼化这样2000万吨处理吨级的大炼厂项目,以及同类项目在沿海铺开。中东—中国会成为世界的炼油中心。并且我国有逐步开放成品油出口配额的趋势。在俄成品油被制裁以及限价交易的背景下,能逐步扩大市场份额。以招商南油为例。新加坡—澳北方向的航线是辐射东南亚地区的。而东南亚地区是近两年全球范围内经济增速最好的地区。对成品油的需求强烈。“地区经济强弱决定—地区成品油需求”这个框架,在成品油运输里仍将扮演重要角色。

    一旦美元区陷入衰退,进而影响世界大部分地区经济的可能性发生。成品油(偏消费)运输受到的影响大于原油(刚需)。因为不可能通过大面积降低炼厂开工率,来稳定裂解价差。届时,油品货盘缩减,炼厂几乎无利润。



  • 欢迎收听雪球和喜马拉雅联合出品的财经有深度雪球国内领先的集投资交流交易一体的综合财富管理平台,聪明的投资者都在这里。听众朋友们大家好我是主播匪石,今天分享的内容叫美国3月CPI同比涨幅超预期,降息预期存变数怎样影响A股?来自郭施亮。

    美国3月CPI数据超出市场预期。其中,3月CPI同比上升3.5%、环比上升0.4%,均比市场预期的数据要高。再看看美国3月核心CPI,同样呈现出同比与环比超预期增长的迹象,这一份CPI数据导致美联储6月降息的预期落空了。

    在前几天,美国3月份非农就业增长数据同样超出市场的预期,结合3月CPI超预期的数据表现,美联储降息周期再次被延后,2024年美联储降息的频率与次数也会有所下降。

    值得一提的是,十年期美债收益率出现了飙升的迹象,并上破了4.5%的水平,这也是继2023年11月以来,十年期美债收益率再次回升至4.5%的位置。

    超预期的CPI数据,导致美联储降息预期落空。持续飙升的十年期美债收益率,也促使全球资产的风险偏好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受此影响,在通胀抬升、降息落空的影响下,美股市场大幅下跌,资金抛售的意愿明显升温。

    作为全球资产价格的锚定,十年期美债收益率的飙升,是一个值得警惕的信号,它的影响不仅仅体现在资本市场身上,而且还会影响到全球经济的方方面面,若十年期美债收益率持续保持在4.5%以上的水平,那么全球资产价格的估值水分也会被逐渐挤掉,全球资本市场的估值体系将会发生重构的风险。

    去年10月底,十年期美债收益率触顶回落,并从5.0209跌至3.7833。在此期间,以美股市场为代表的全球股票市场开始出现了震荡回升的走势,部分股票市场甚至创出了历史新高。

    时至目前,在美国3月CPI超预期增长的背景下,十年期美债收益率再次突破4.5关口。与此同时,欧美股市的估值已经处于历史高位的水平,一旦资金开始获利回吐、股票市场的估值体系开始发生重构,那么背后的调整风险还是不可低估的。

    美联储今年会不会降息,降息多少次,仍然存在不少的变数。但是,随着十年期美债收益率重返4.5关口,全球股票市场或步入剧烈震荡阶段,对估值昂贵的资产可能会出现估值水分加速挤压的风险。

    降息预期发生变数,全球资产的风险偏好也会发生改变。受此影响,对高估值成长股、绩差股或者负债压力高企的企业构成较大的影响。与之相比,对现金储备充裕、股息率高企的上市公司,或成为资产避险的主要投资渠道。

    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的现金储备变化,成为观察美股市场估值高低的风向指标。截至2023年底,伯克希尔哈撒韦的现金储备约为1676亿美元,公司的现金储备继续增加。一般来说,当伯克希尔哈撒韦的现金储备持续攀升,且创出历史新高的时候,往往意味着美股市场的估值已经不便宜了,市场或存在价格拐点的风险。

    在美联储降息周期迟迟未能启动的背景下,资金四处寻求有效的避险渠道。除了债券市场外,资金也更偏爱充裕现金储备与巨额股份回购的上市公司,这两项因素被市场资金视为重要的护城河。

    在美股市场中,以苹果、谷歌、Meta为代表的科技巨头,虽然目前的估值已经不便宜了,但因这些公司拥有非常充裕的现金储备,加上巨额的回购策略,却成为了股价“跌不动”的重要支撑因素。

    从去年四季度的数据分析,苹果、微软、谷歌、亚马逊和Meta,它们的现金储备高达千亿美元以上。此外,这些上市公司还推出了百亿美元以上的回购计划,在加息周期背景下,充裕现金储备与巨额股份回购的策略,更容易吸引避险资金的关注。

    在A股市场,同样存在一批现金储备充裕,且积极分红、积极回购的上市公司,但从整体占比来看,比例依然很低。换一种角度思考,如果A股市场有更多上市公司加入到高比例的现金分红以及积极的股份回购注销队列之中,那么A股市场的投资价值也会被大幅提升,这个比例越高,越容易成为全球资本青睐的避险港湾。



  • 欢迎收听雪球和喜马拉雅联合出品的财经有深度雪球国内领先的集投资交流交易一体的综合财富管理平台,聪明的投资者都在这里。听众朋友们大家好我是主播匪石,今天分享的内容叫发电用的大坝能用几百年?来自十三香烤冷面。

    这几天逛雪球的时候,有人对长江电力水坝的折旧问题提出了质疑,即水坝的折旧年限是否代表真实的折旧?评论下面两拨人吵的不可开交。正反双方也分别给出了自己的理由。

    认为不能算作隐藏利润的,给出了三点理由①长年实践总结出会计准则没有错,给水坝预估的使用年限是合理的;②水坝寿命50年,会计按40年折旧,提前折旧完,在本质上是加大前期税费抵扣行为,导致折旧完之后税费支出增加。③支出增加,收入减少的情况下,利润实际是下降了。

    认为可以算作隐藏利润的,觉得长江电力水坝的折旧年限财务报表估计少了,等折旧计提完之后,利润就会增加了。

    正反两边说的其实都挺有道理,但是都没有拿出相关的依据来。刚好我最近正在看长江电力的财报,而且对这个问题的理解,关系到长江电力的估值,因此我查阅了相关资料对两方的论据进行了求证,并结合求证的过程谈一谈我自己的一些思考。

    1、会计角度看水坝折旧年限

    我们先看一下长江电力采用的折旧方法:对挡水建筑物采用的折旧方法是直线法,折旧年限是40~60年,而且没有给残值。更加重要的是,在年报中提到,在年度终了,对固定资产的使用寿命、预计净残值和折旧方法进行复核,如与原先估计数存在差异的,进行相应的调整。

    意思就是说,复核过程中如果发现使用寿命增加了,会进行调整。这与《企业会计准则》要求的基本是一致的。既然如此,那水坝的合理使用年限应该是在40~60年之间。

    2、工程角度看水坝合理使用年限

    从评论的另外一方给出的论据,我查阅了水利行业的相关标准文件。根据水利行业的行业标准的要求,工程级别为I级和II级的发电工程合理使用年限为100年。

    根据标准中的规定,只要发电装机容量大于300MW就属于II级工程级别了。而长江电力目前所管理的六座水电站乌东德、白鹤滩、溪洛渡、向家坝、葛洲坝、三峡的发电装机容量都是大于300的,也就是说六座水电站的合理使用年限为100年。

    这就与年报中的折旧年限产生出入了。既然有行业标准规定了发电水坝的使用年限,为什么会计准则却没有采用?

    3、我的发现和理解

    为了搞清楚这个问题,我把上面几个文件的全文反复读了几遍,有几点发现。

    第一、会计上说的挡水建筑物和行业标准里面说的水利水电工程说的是一个意思,都是指的水坝。但水坝是由多个部件构成的,并不是说水坝的合理使用年限是100年,其所有部件的合理使用年限都是100年,比如标准里面就提到I级和II级永久性建筑物中闸门的合理使用年限是50年。

    同时提到“次要结构和构件或需要大修、更换的构件的合理使用年限可比主体结构的合理使用年限短,缺乏维修条件的结构或构件的使用年限应与工程的主体结构的合理使用年限相同。”

    第二、曾有投资者问过水电站的发电寿命,长江电力回复说固定资产分类及折旧年限依据行业特点和资产特性来选择。

    为此我查阅了相关资料,在水利行业的《水利建设项目经济评价规范》中找到了关于相关的折旧年限规定,规范中对各个子项的折旧年限都做了规定。

    结合查询到的资料,大胆猜测年报中的挡水建筑物折旧年限是综合行业规定、经济性等多个因素给出的。而行业标准中大坝的合理使用年限是指经过大修、小修、修补等措施之后才能达到到年限,两者的角度是不一样的,一个是从经济性的角度(大修、小修这些是需要钱的,修了之后也要算到折旧中去),一个是从实际使用年限的角度。至于具体大坝折旧年限结束之后对利润的影响有多少,与维护所需要的花销、大坝各个部件的投资额有关,属于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部分了。

    4、股票投资需抱求真务实的态度

    在网上求证这件事的过程中,发现很多自媒体直接就上结论,“大坝的实际折旧比电站的实际折旧年限要少很多”,然后再根据这一推论,推出很多结论。但对“大坝的实际折旧比电站的实际折旧年限要少很多”这一基础论据没有进行仔细论证,然后大家又互相抄袭,导致网上出现了很多不真实、结论不扎实、没有数据的文章,加上现在生成式AI的出现,更加加速了这一现象,导致我们周围的信息充斥着很多不真实的信息,甚至是真实信息中夹杂着部分不准确或错误的信息。

    作为投资者,这就需要我们在享受信息大爆炸带给我们便利的同时,进一步提高分辨能力,抱着求真务实的态度,对获取到的信息进行仔细的甄别,以免冲动买入,造成投资亏损。



  • 欢迎收听雪球和喜马拉雅联合出品的财经有深度雪球国内领先的集投资交流交易一体的综合财富管理平台,聪明的投资者都在这里。听众朋友们大家好我是主播匪石,今天分享的内容叫一个普通人的十年理财史,来自西西定投。

    2012年大学毕业后,到现在已经快十二年的时间了。考虑到刚毕业那会儿身上并没有什么钱,差不多就是十年的理财生涯,今天做一个大盘点。

    2013年余额宝横空出世,我把手里仅有的一两万块钱都转进来。现在还记得当初早上起来第一件事打开软件,看又赚了两三块钱。余额宝最高峰时候利息接近5%,一万块一天有接近两块钱利息,好激动。当时大家对于这类新兴事物不了解,我动员了身边的亲戚朋友,把钱放余额宝。

    2014年开始不满足于货币基金的收益了,互联网金融引起了我的注意。这玩意收益是真高,基本上约定年化收益率在10%-12%。当然也有高的,但是收益高了,我知道平台也要赚钱,那暴雷风险就很大,我也不敢投,毕竟赚点钱不容易。

    从2014-2018年,我投了不少平台,今晚写文章我打开网站,居然还能打开。到了2016年,其实我就很害怕了,因为新闻经常看到这个平台暴雷,那个平台暴雷。一旦暴雷不要说利息了,本金拿回来都遥遥无期。所以后面我买的年化收益率都是8.3%,而且分摊到网贷理财前20名的不同平台上。

    我记得有一家,叫爱投资,在广东卫视的财经郎眼做过广告,我看了这个节目十多年,上大学的时候开始看的。后面就投了,我是2018年2月到期取现,3月份就暴雷了。这件事,把我吓得不轻,后面P2P的钱每到期一笔,我都都义无反顾投进股市。

    也正是因为这个决策,让我很幸运躲开P2P的暴雷期。从高峰期的6000多家,到现在的0家,再牛逼的策略都不够亏的。我很庆幸自己全身而退了,否则现在应该在各大论坛、贴吧、微信维权群吧。

    年前看到团贷网的清退比例,有34%,真的算比较好的了。这真是一个大平台,当年稳居前十名,涉案金额贼大,我也投资了,想想真后怕。

    2018年的贸易事件,到年底的时候A股跌到十年大底。而且我也尝试新的理财途径像股票、基金定投、可转债打新、股票打新、港股打新、基金套利、网格交易等。当然我把家庭资产转移到股市之前我是做了大量的功课,看了大量的书籍、课程。并且我2009年开始交易股票、2015年一直在做基金定投。

    直到2018年,我看到股市的估值来到十年大底,而且资金量其实不大。就算全部亏光,我年纪还不大、资金量不大,我还能亏得起。到年底能动的钱基本上都投进股市了,而且有那么几个月工资发下来就马上定投进来。

    熬过2018年,在2019到2021收获三年的大丰收。这个时候一年的收益就超过之前的赚钱总和。

    所以投资并不是线性的,年化收益10%不是每年都给你10%,而是亏5年,然后第六年或第七年一次性给你。

    今天很困难,明天很绝望,后天很光明,大多数人死在明天。回首投资理财的十年,每一年都很难,但站在未来看现在是机会最大的一年。种一棵树最好的时间是十年前,其次是现在,共勉。



  • 欢迎收听雪球和喜马拉雅联合出品的财经有深度雪球国内领先的集投资交流交易一体的综合财富管理平台,聪明的投资者都在这里。听众朋友们大家好我是主播匪石,今天分享的内容叫六个问题,带你读懂低空经济,来自表舅是养基大户。

    从股市结构性的角度出发,特别是从投资成长风格的角度出发,最值得观察、跟踪、研究之一的,其实是,低空经济板块,观察的标的,是万得低空经济指数。

    从趋势看,春节前行情开启,几乎一路向上,2个月的涨幅,已经超过65%,也就是说,春节后,任何时候加入这个概念的队伍,都能赚钱。

    我帮大家,再把低空经济的逻辑,捋一捋,相信看完这篇,你就知道市场为什么炒、炒的是什么、有没有长逻辑,这六个关键问题了。

    第一,低空经济,低空的低,有多低?

    美国“阿帕奇”武装直升机能飞到6000米的高度,我们的舰载机歼15战斗机的最大飞行高度是2万米,而普通的民航飞机,巡航(也就是长距离的几乎平飞)高度通常是9000米到12500米之间,但实际需要的空域,大概在6000米到2万米之间。

    也就是说,6000米以上,肯定是不让用的。

    而实际的低空经济,官方定义,是3000米以下,而大家更熟悉的无人机,使用高度在300米以内,普通电动飞行器使用的高度是1000米以下。

    换句话说,官方定义的低空经济,比较宽泛,是3000米以下,而实际经济效用,或者和普通人比较相关的,是1000米以下,目前已经开始大规模应用的,更加狭义的低空经济——无人机,只需要300米以下的空域就行了。

    第二,低空经济,怎么理解“经济”?

    经济,无非就是各种应用,特别是商业化的应用。

    低空经济+物流。这个很容易理解,原来提到物流,就说要打通最后一公里,本来只能靠快递小哥用人肉打通,现在可以用无人机,做到真正的点对点了。

    低空经济+农业,也很容易理解,我国的东北平原、乌克兰大平原、美国的密西西比河流域,是世界三大优质黑土种植区,我们以前看美国人的农场,打农药,都是雇人驾驶小飞机,从空中撒,但在国内,这个不太可行,一方面成本太高,另一方面除了大规模农场外,我们更多的,还是块状的没那么大的农田,那么无人机打农药,是更经济的做法。

    低空经济+旅游,德邦证券,做了一个测算,用电动飞行器,从上海飞到普陀山礼佛,成本来回也就6000多,点对点只需要47分钟,经济效用,完爆直升机。大家会说,那自己开车不是更经济?但你要相信,是有很多有支付能力的人,为了少坐几个小时的车,去支付溢价的。

    低空经济+消防,我给大家举个例子,08年汶川地震的时候,我们的民航系统,能派出救援的直升机,一共是,35台,而实际发挥作用的大中型直升机,更是只有19台,捉襟见肘,而日本,从95年的阪神地震后,就构建了直升机应急救援体系,可以做到20分钟覆盖全日本,这就是我们努力的方向,通过商业化应用,最终实现紧急时刻的社会价值。

    低空经济+应急,以前的狗血剧里,有一个场景,就是女主出车祸,需要某种特殊型号的血,但医院没库存了,紧急调用又来不及,最后只能把自己断绝关系多年的亲生父亲叫来输血,以后,这种狗血剧就没啥场景了,因为,已经有医院,开始用上无人机送医疗器材了,医药冷链大发展。

    当然,低空经济在军事上的作用也是极大的,这个,大家在近期冲突中,已经见识过了,在无人机面前,满身武器的士兵,基本就是人为刀俎,我为鱼肉的状态。

    这是说的低空经济的应用领域。

    第三,低空经济,为何“概念端”率先爆发?

    这里有两个细分的子问题。其一,为什么之前不行?民间有一句话,“你头顶的三米以上归空军管”。

    美国的民航系统管理着85%的空域,而我们的民航系统,只管了20%的空域,其他都需要上头审批。

    就像你买了辆车,目的是可以灵活出行,节省时间,但结果你每次想开车出门前,都得提前申请,获得批准后才能开出小区,有时候你已经开到小区门口了,保安突然给你敬了个礼,说,“对不起,流量管控,您不能出门”,那这车还买了有什么意思?

    所以,过往的管控模式,极大地抑制了商业化的需求端。

    其二,为什么现在行了?核心是政策全面放开。

    2023年12月,民航局发布各种方法指引规定规定300米以下空域为非管制空域,将空域划分为7类,部分区域地方政府成立专门的低空空域管理机构来推动。

    这块,其实早有先兆。

    我们的空域管理,最早归属军事部门。但2021年进行了改革,最高管理名字改成了中央空中交通管理委员会,也就是说,实际的管理权,发生了更替。所以2023年之后的一系列变化,其实早在计划中了,都属于军民融合,解放生产力的一部分。

    从管制,到管理,一字之差,但极其关键。

    至此,低空经济,低空飞行器,未来的出行权与管理权,都在地方政府手中了,相比之前,地方管制放松、空域放宽,那很多应用场景就会出现,例如城市内点对点快速载人,物流等。

    这就是为何,23年年底,低空经济概念开始迅速扩张,表面上是写到报告里、以及两个方法文件的催化,实际上,是自上而下,早有计划的。

    第四,低空经济,为何“产业端”大有可为?

    最主要是政策支持。从拉动经济的角度看,交通领域,有几块大的产业,一是高速公路,我们已经是世界之最了,扩张幅度有限,二是高铁网络,我们也是世界第一了,再扩张经济效用就很低了,三是地铁,但很多城市的地铁项目已经不被批准了,四是公路跑的新能源车,这块还在大力推进,已经开始进入收获期,未来目标是收割全世界,五是民航机场,但基本也就是个线性增长,且和高铁有挤出关系,苏州这种经济大市,想建个机场,都困难重重。

    而低空经济,是交通板块,未来拉动经济的巨大潜在引擎。

    并且,我们的航天发动机等,远远落后于国外,但无人机已经全球领先,而我们全球领先的新能源产业链优势,使得在电动飞行器这种电动化的垂直升降飞行器上,我们的优势,可以直接复用,实现弯道超车。

    所以,中央想搞,这个很明确,无非就是帮地方扫除障碍,特别是空域管制的障碍。

    在我国,新产业的快速发展,既离不开中央政策的支持,也需要地方这一推手。

    有些新产业,复杂度较高,尽管有国家政策鼓励,但地方政府并不知道怎么做,也与其核心利益不完全匹配。

    例如去年炒得很火的数据要素,强如北上广深这样的政府,除了把原有相关人员整编为数据局或集团,建个展示作用远大于实际意义的数据交易中心外,也不知道以何为抓手与怎么去变现。AI也是一样,地方政府能做的也就是买些算力,支持下本地科创企业。

    地方政府最喜欢的还是新能源这样的制造业,引导难度低、投资规模大、新增就业多、产业链长,还代表新兴产业,尤其是合肥与蔚来的合作案例被过度封神后,各个地方政府不管资源禀赋,都积极引入整车厂与零部件企业,尽管最后看到了青岛、南通等一地鸡毛,但并不妨碍那几年的政绩。

    低空经济的产业特点,完美匹配了国家政策鼓励与地方政府擅长这两个发展要素。

    国家政策层面,低空经济首次写入了政府工作报告是这轮行情的引爆点,让大家很容易想到当时的新能源车成为战略性行业的定位。之后国家又出台了各种鼓励性政策,甚至不排除国家补贴也在路上。

    地方政府层面,低空经济需要增加大量基础建设。地方低空经济发展,需要从建造垂直起降平台,再到到采购雷达、空管系统,软硬一体,让官员们想起了13年开始大建智慧城市美好时光。

    第五,低空经济,未来怎么走?

    目前低空经济,正如早期的新能源车投资阶段,行业里谁能最终跑出来,成为龙头公司的能见度极低。如同13~15年A股炒作最猛的那些新能源公司现在很多都从行业里消失一般。因此这个阶段,不用去过多在意公司的质地,这是方向性选择。

    对于投资者而言,可以选择不相信,但一定要理解其背后的逻辑,从而把它作为机构目前风险偏好观察的显性指标,这也是一种价值。

    第六,低空经济,对个人有什么影响?

    不要送外卖、不要送快递,这些未来都会被无人机淘汰。第一时间加入咱们保安的队伍,避免未来的失业风险。



  • 欢迎收听雪球和喜马拉雅联合出品的财经有深度雪球国内领先的集投资交流交易一体的综合财富管理平台,聪明的投资者都在这里。听众朋友们大家好我是主播匪石,今天分享的内容叫说说电煤的煤价波动,来自16发财油菜君。

    电煤价格有很多种,最常用的两个就是秦皇岛5500大卡年度长协价和环渤海港口5500大卡现货价。整体代表了电煤中的长协煤和市场煤价格。而比例上,长协煤占比约80%(年度长协为主,月度长协为辅),市场煤占比约20%。

    2023年电煤消费量大约是26亿吨。长协煤价格波动范围很小,在699-728之间波动,均价为713.83元/吨。市场煤价波动很大,我印象2023年1月号的时候在1300元以上,低的时候6月底到了750元,全年均价在971元/吨。

    可以看出,占比约20%的市场煤波动是最大的,也是最挑动新闻媒体神经的,而长协煤非常稳,已经变成弱波动。

    未来电煤波动走势如何?

    先说结论:

    1.长协煤价格会非常稳定,中枢还是700元,大部分时间内波动会在690-720之间。

    2.市场煤价格波动会加大,中枢在850元,但波动范围会在700-1500元之间。

    市场煤波动为何会加大?

    风光快速建设、风光占比快速提高后,会带来两个后果:

    1.未来中国整体将不再缺电。

    2.未来中国虽然整体不再缺电,但季节性缺电、地区性缺电、日内高峰阶段性缺电现象将更加严重。

    季节性缺电现象将会非常严重,冬夏用电高峰季节恰逢风光出力低谷季节,电煤需求就会季节性快速增加,而春秋就会快速降低,这个季节性需求差会远大于几年前,就会造成市场煤价格的剧烈波动。地区性缺电现象将非常明显,最典型的是云贵川水电占比高地区和浙江、广东、湖南需求大省等。而新疆、内蒙等西北省份有丰富风光煤资源,电力会比较充足甚至过剩。山东、河北等地可以就近享受西电东送红利,也会获得比较充足电力。日内高峰阶段性缺电问题主要由各种储能调节。

    看懂上述结论,就能看懂现在的煤价以及未来的煤价。等待今年冬夏验证。春季市场煤价下跌非常正常,无需过度担心



  • 欢迎收听雪球和喜马拉雅联合出品的财经有深度雪球国内领先的集投资交流交易一体的综合财富管理平台,聪明的投资者都在这里。听众朋友们大家好我是主播匪石,今天分享的内容叫金铜油中,黄金的逻辑是最顺的,来自黑貔貅俱乐部。

    黄金突破2300,原油突破90,铜价突破9300,最近这三个商品都出现强势上涨的走势,如果进一步对比这三个商品,就会发现黄金突破历史新高价格中枢往上抬升,而铜跟油依旧是在高位震荡,尽管每一个都有自己的逻辑,但是共同出发点是,资金交易美国的二次通胀。

    进入24年,美国CPI就已经出现了较为明显的升高,尽管有很多种解释,但是货币政策对资产价格的压制不够明显,需求延续扩张,供给收缩依旧是核心的因素,这也是过去2年中美国通胀持续走强的原因,如今我们依旧看到强大的粘性。去年3月份,因为硅谷银行事件,铜油等商品的价格都是出现了比较重要的低点,商品通胀的压制比较明显,去年的低基数效应成为了接下去一段时间CPI进一步走高的重要原因,不能排除的是今年CPI重新上4%,这也是近期美联储的票委持续放鹰的主要原因,甚至有人提出需要进一步加息来应对通胀。

    去年下半年美联储官员包括主席鲍威尔开始释放降息的信号,全球开始降息交易,美股延续强势,人工智能发展推动标普500连续创出新高,巨大的赚钱效应下,使得高利率并没有非常显著的抑制消费,叠加美国财政部异常积极的财政政策使得需求持续旺盛,这让美国经济延续高位,大家一直等待的衰退迟迟不能出现。在这种情况下,海外需求没有明显得到抑制,铜跟油维持高位震荡就不奇怪了。

    现在市场担心的一个问题是:如果美联储今年真的不降息,把利率维持更久的时间,需求最终会受到更大的破坏。这也是美联储主席鲍威尔一直强调的,美国经济目前的风险是“双面的”,如果决策者过快或过慢降息,都会给经济带来负面影响。而实际上,无论是收益率持续倒挂引起的银行业问题还是商业地产的危机,亦或者是美国的债务问题都可能成为未来危机爆发的暴风眼。而降息,大家又会去关注二次升高的通胀数据,使得货币政策的决策受到巨大的挑战。

    实际上我们都清楚,通胀本身就是价格,如果没有资产价格的持续走低,财富效应的消除,需求得彻底弱下去,通胀怎么可能得到控制呢?所以未来的路径:要么是持续的维持高利率,彻底压制预期进而控制通胀;要么是降息,解决问题,推高二次通胀,然后再加息抑制通胀。无论是哪一种,都需要考虑需求减量的问题。

    这就带来了铜油跟黄金的不同,原油跟铜都有供给减量的故事,如果美国维持高利率压制需求必然就要去博弈是否出现黑天鹅事件跟资产的大波动,这会形成中短期的价格压制逻辑。如果采取降息,短期能够刺激价格,必然还是要面临通胀失控的风险,从中短期来看博弈性更强,后续需要考虑需求减量是否能够支撑供给的减量,这也是我对铜跟油一直保持顾虑的原因,当然还有国内地产的减量。当然短周期去博弈二次通胀抬升的逻辑是没问题的,不过需要小心逻辑美联储出手的风险。

    黄金无论是继续维持高利率出现黑天鹅还是降息推动名义利率下行,逻辑都非常顺畅。从大的逻辑出发,目前美国经济依旧是往下走的,本身滞胀的环境下对黄金就是最友好的环境,我们从更强势的金价也能够印证这一点。

    央行连续17个月增持黄金,民间需求也是大幅度的增加,这些都是引起黄金长期价格中枢抬高的核心推动因素。



  • 欢迎收听雪球和喜马拉雅联合出品的财经有深度雪球国内领先的集投资交流交易一体的综合财富管理平台,聪明的投资者都在这里。听众朋友们大家好我是主播匪石,今天分享的内容叫涪陵榨菜的第二增长曲线,来自庶人哑士。

    最近在关注涪陵榨菜,看了比较多的资料,有一些想法,记录一下。不太成熟,谨慎参考。

    对于公司的核心品类榨菜,不想过多探讨和论证,直接说观点:

    1. 阶段性的遇到了一定困难,但核心竞争优势没变。

    2. 成长性已经到了天花板,困难过后会成为现金奶牛,每年贡献8亿+的净利润问题不大。

    这次主要是想聊聊它的泡菜业务,看看它有没有可能成长为第二增长曲线。我对涪陵的泡菜业务,有两点印象:

    1. 广告营销投入不足,品牌力缺失;

    2. 工业化程度低,成本居高不下,毛利率低。

    公司榨菜品类的销量早在2019年就见顶了,最近几年的营收全靠提价撑着。2021年最后一次提价之后,销量暴跌。往常提价后消化一两年就又会迎来销量的增长,但23年却进一步下滑。说明提价策略不灵了,提不动了。

    公司为了寻找第二增长曲线,在2015年收购了眉山惠通泡菜,寄希望于将泡菜打入榨菜现有的渠道。从结果来看,效果并不明显。公司泡菜业务营收,从16年的8500万元,增长至23年的2.25亿。同期,占营收的比重,由7.6%提升至9.2%,并不亮眼。

    近几年,泡菜也在提价,刚开始的时候还能量价齐升。可23年销量就撑不住了,销量掉头向下。

    现在的榨菜,就是早几年的阿胶。业绩主要靠提价,但总有一天会提不动了,这时候就是营收下滑、利润下滑、应收和存货增加、合同负债减少。这就是增长见顶的明确信号。

    卖瓜子的洽洽也曾面临同样的问题。在瓜子需求见顶的情况下,开始布局坚果品类。坚果类销量从16年的1.1亿,增长至22年的16.2亿。同期,占营收的比重也由3%增长至23.6%。坚果的毛利率也做到了30%,接近瓜子的35%,甚至23年中报的毛利率还超过了瓜子。

    在追求第二曲线方面,洽洽比榨菜和阿胶做得都要好不少。因为洽洽舍得花钱做广告推广。

    有一段时间,洽洽小黄袋坚果的广告一直都能在电梯里看到,而涪陵在收购惠通泡菜之后一直没有看到像样的营销推广。消费品的品牌力和渠道力都很重要。品牌是拉力,渠道是推力。没有广泛知名的品牌,只是共用既有的渠道就想把泡菜这个竞争激烈、份额分散的新品类做起来,太费劲了。

    涪陵在泡菜这个品类要想有所作为,得和当年榨菜的策略一样。先是找到合适的产品定位,然后投入巨额的营销费用,高举高打,趁着泡菜这个品类还没有全国知名的品牌时,率先抢占用户心智,形成惠通=泡菜的认知。不然等到吉香居成功上市融资之后,可能就会采取这种战略,捷足先登了。

    当然,惠通这个品牌确实过于普通了,没有知名度,直接用乌江或创立一个新的品牌也不失为一种可行的选择。过去几年那些红极一时的新消费品牌虽然好多都陨落了,但它们的营销策略还是可以借鉴的。公司23年年报中多出来的这笔营销推广咨询费,不知道是不是花在这方面的?

    期待新的管理层上任之后,能够看到这方面的动作。公司账上那么多钱,实际生产线建设的需求也非常有限,拿一些资金来试错,总比让它们躺在银行睡大觉强得多。

    虽然泡菜的品牌力比榨菜差一些,但从吨单价来看,泡菜并不比榨菜便宜。在吨单价略高于榨菜的情况下,泡菜的毛利率却低了20%~25%,主要还是因为营业成本过高。

    23年泡菜的吨单价1.91万元,超过榨菜的1.83万元。从公司开始披露各种品牌的销量数据的2019年开始,除了21年,其余年份的泡菜吨单价都是高于榨菜的。

    泡菜的成本结构,与榨菜高度一致,二者的材料、动力、工资、制造费用、运输费用等各项占比均差不多。过去几年的占比偶有波动,但整体上二者结构并无太大的不同。

    泡菜营业成本居高不下,根本问题还是因为它的工业化问题没有解决。前董事长周斌全曾指出,当企业尝试利用传统发酵技术将家庭作坊式的泡菜变为工业化产品时,却发现受发酵菌种品质欠佳等因素影响,泡菜在制作过程中面临发酵周期长、受气候及季节影响大、标准化和规模化成都低的情况,进而导致质量不稳定、异地生产困难都一系列问题。

    质量不稳定,意味着良品率低,摊到可售的单位质量泡菜中的生产成本就过高。这是行业共性问题,不是涪陵所独有的。但是,如果公司的泡菜有足够的品牌力,可以卖更高的价格,也可以获得更高的毛利率。

    遗憾的是,由于广告营销投入的缺失,泡菜不仅不能卖更高的价格,近年来貌似还有被丢卒保帅的隐忧--为了保住主力产品榨菜的营收和毛利,泡菜、萝卜及其他产品都慢慢沦为了添头。

    除了2020年外,最近三年的毛利率有个很有意思的情况:除榨菜外的其他品类,每一年下半年的毛利率远低于上半年。就拿2023年下半年来说:

    泡菜卖了0.87亿,成本0.75亿,毛利率11.8%,而上半年是33.9%。

    萝卜卖了2124万,成本2038万,毛利率4.9%,而上半年是35.9%。

    其他产品卖了3914万,成本2683万,毛利率31.4%,而上半年是41.34%。

    21年、22年也可以得出类似的结论,感兴趣的可以自行手算。2016~2019年的诗句都可以说明毛利率季节性波动的说法是站不住脚的。

    在公司疯狂提价策略下,榨菜销量下滑,营收勉强撑住。为了保住营收和核心品类榨菜的毛利率,公司在下半年开始牺牲非榨菜品类的毛利率,降低出厂价,提升下游的利润空间,这样下游才有动力拿货。

    这像极了格力对待小家电业务的策略。格力的小家电也一直是半卖半送的添头。当然,结果我们也都看到了,格力的小家电业务也都一直没有做起来。在每一个自由竞争的行业,都盘踞着强大的竞争对手,不重金投入,根本没戏。

    所以,过去十来年涪陵榨菜的泡菜业务没有做起来,是很正常的。现在公司泡菜的市场份额都不到1%,只是一个无足轻重的玩家。未来这一块要想有所突破,需同时具备三点:

    1. 在战略上足够重视。

    2. 资源分配上要有所倾斜。

    3. 工业化方面有所突破。

    如果继续像现在这样战略上当做可以舍弃的添头,营销和技术资源投放不足,工业化方面裹足不前的话,根本不可能成为公司的第二增长曲线,格力小家电业务就是它的终局。

    至于很多人关注的公司手握重金,会不会有重大收购带来业绩增量。我的看法是,不管收购什么业务,还能有比泡菜和公司主业更大的渠道协同效应吗?收购来的任何业务,只要做不到上述几点,一样没戏。

    最终落实到投资决策上,我目前的决定是:跟踪观察管理层在上述三个方面的动作,并耐心等待公司估值再往下走走。最终买入还是买它8亿+的榨菜业务,泡菜业务立足于没有。考虑到公司并不大方的分红记录和榨菜业务的天花板,120~130亿才有考虑的价值,100亿以下可以加大仓位。

    最后神棍一下:结合近两年营收、应收、合同负债、存货等变化情况,今年的一季报和年报的业绩应该都好不了。耐心等待,可能会有比较好的买入机会。


  • 欢迎收听雪球和喜马拉雅联合出品的财经有深度雪球国内领先的集投资交流交易一体的综合财富管理平台,聪明的投资者都在这里。听众朋友们大家好我是主播匪石,今天分享的内容叫再谈现代货币理论,来自配置喵。

    假期再多说两句MMT。

    之前我一直建议很多朋友,可以简单的阅读资本论,尤其是阅读第一卷,因为很多人天生会排斥这些内容,但正如我经常说的,经济学本质上是打补丁学科,你需要知道,到底为什么打补丁,打什么补丁,而资本论几乎把这些都讲清楚了。

    从资本论的角度看,老板雇佣工人生产产品或者服务,工人赚取工资,老板拿到利润。

    那么从整体看,所有工人工资加上所有老板利润就应该等于全部商品及服务的价格总和。

    但是老板的利润是不会全部消费的,你可能赚100个小目标,但你很难花出去10个目标。问题就出现了,工人即使把所有工资花了加上老板花的钱也无法购买全部商品及服务的。

    这就是产能过剩的根本原因。

    并且产能过剩是一种自我强化过程,因为产能过剩东西卖不出去会导致工资及利润降低,进一步消费能力降低,商品及服务更加过剩。

    怎么办?资本论的办法就是推倒重来。

    资本主义当然是想要自己内部解决问题,没有人希望推倒重来。大家发现,产能过剩本质上就是需求不足,既然需求不足,那么就创造需求,怎么创造需求,最简单的办法,跟未来借钱花。

    为了尽可能的鼓励借钱,我们看到的结果是,全球利率都在一降再降,直到降到零,并且还希望尝试负利率,也就是你借钱,银行不光不要你利息,还给你利息。

    大家发现,有时候利率都降为负了,大家还是不借钱,为什么?怕未来还不上呗。

    只能动用第二招,量化宽松。

    不是没有人借钱吗?央行亲自下场借钱,注入流动性,这就是08年金融危机之后的故事,一次又一次的QE。

    问题解决了吗?没有,根本问题资本论已经说清楚了,不动根,问题只能缓和,无法解决。

    大家发现一个问题,随着零利率以及量化宽松,老板们变的更有钱了,工人们依然消费不足。原因也很简单,所谓跟未来借钱,本质上就是用你未来信用抵押变成今天的钱,谁有信用呢?拥有生产资料的老板们有信用,普通人哪有什么信用?结果就是,PF差距越来越大。

    所以,我们观察到的现象是,即使零利率,无限量化宽松了,美国通胀还是起不来。因为老板们需求是有限的,有需求的没有钱,有钱的没需求,怎么可能通胀?

    怎么办?

    终于要说到MMT了,不是有需求的没有钱吗?那么政府去借钱,然后政府再把借来的钱直接发给工人,或者通过三大法案间接的变成工人工资,工人不就有钱了吗?

    这就是MMT的意义,换句话说,问题已经到了这一步,MMT不管对错,只要好用,能用,就必须用上。

    所以我们看到,美国通胀终于回归了,因为需求恢复了。

    对普通人来说,学习MMT,会非常好的指导你的投资,当前全球各种金融异象,传统经济学解释都不太够,但是MMT可以非常好的解释原因。

    为什么高利率没有影响金融资产价格?因为政府MMT的钱直接变成了私营部门的收入,利润。

    为什么黄金脱离实际利率在暴涨?因为全球政府债务的规模随着MMT暴涨,黄金在对冲法币风险。

    为什么大宗商品价格在涨?因为MMT的钱变成了物理世界真实的需求而非金融世界富人账面数字。

    只有债券被屠杀,因为MMT借款人是政府,政府对利率并不敏感。

    这就是今天的世界,对于普通人来说,研究利弊是学术圈的事情,正如凯恩斯所说,从长期看,我们都死了。你能做的应该是认清这个世界,投入其中,获取收益。



  • 欢迎收听雪球和喜马拉雅联合出品的财经有深度雪球国内领先的集投资交流交易一体的综合财富管理平台,聪明的投资者都在这里。听众朋友们大家好我是主播匪石,今天分享的内容叫贵州茅台2023年财报简析,来自柏骏同学。

    财报亮点:

    1、茅台1935 上市两年成为营收百亿级大单品,茅台王子酒单品营收超 40 亿元,汉酱、贵州大曲、赖茅单品营收分别超10亿元,形成了千、百、十亿级大单品格局,产品矩阵全面构建。公司新推出的汉酱.酱心传承,期望在500元附近打造大单品,进一步完善系列酒的产品结构,未来系列酒应该还有比较大的增长空间。

    2、Q4酒类营收444.25亿元,同比增长20.26%,归母净利218.58亿,其中茅台酒收入393.2亿元,同比增长17.6%,系列酒收入50.36亿元,同比增长48.19%,四季度并没有出现之前市场担心的增长放缓,反而是加速增长,带来全年业绩小幅超预期。

    不足之处主要是常规分红比例没有提高,个人稍显失望。毕竟常规分红率提上去后一般就很难下降了,特别分红虽然已经持续两年,但约束力不如常规分红高。

    未来2-3年的增长点

    1、直销占比继续提升,带来毛利率和净利率的提高,未来新增茅台酒产量应该都会投放在直销渠道,不过目前直销占比已经接近50%,未来提高的边际效益不如前几年明显。

    2、出厂价和建议零售价稳步提升。2023年11月公司提高了出厂价,但没有提高建议零售价,考虑到公司目前直销占比已经较高,提高建议零售价也能带来不小的收入和利润提升,且阻力更小,公司未来可能实行轮流提高出厂价和建议零售价的策略,配合量的增长,来推动业绩实现15%的持续稳定增长,预期更加稳定。

    3、非标茅台产销量提升,推动部分高端消费者实现从飞天茅台向精品茅台、珍品茅台、年份茅台的升级,提高生肖茅台、纪念茅台等产量,不过这个过程也是比较缓慢的。

    4、系列酒产能持续提升,结构持续优化。系列酒产能公司规划产能5万吨,未来几年仍有增长空间;目前公司已经放弃了200元以下价格带,茅台王子酒也实现了升级,价格上移,茅台1935年销售额破百亿,且计划在500元附近打造次高端汉酱大单品,高价位系列酒占比不断提升,结构持续优化。

    2024年公司计划实现15%的营收增长,按照贵州茅台一贯做法,实际增长情况会高于计划增长,预计实际营收和净利润增长为16-19%。

    几点隐忧:

    1、茅台酒批价下滑。随着经济增速放缓,酱香热的退潮,前几年涨价最快的酱酒价格出现了明显下滑,茅台1935、君品习酒、青花郎等千元档酱酒2023年价格下跌超过100元,次高端的红花郎、习酒1988价格也出现了明显回落,茅台酒价格也有所松动,春节后批价更是出现了明显下滑,散瓶已经跌至2650元以下;非标茅台出厂价和终端售价已经普遍倒挂。茅台酒批价和出厂价的巨大价差是公司的安全垫,也是未来业绩增长最重要的保障,茅台酒市场溢价变小,非标茅台价格倒挂,意味着安全垫在变薄。

    2、茅台酒具备金融属性,前几年市场价格不断上涨,也引发部分人跟风买酒,希望未来升值赚钱,因此在储存和收藏市场储存量比较大,之前看到有说法价值在8000亿元以上,网上经常有人说茅台酒堰塞湖,甚至价格崩盘,个人不赞同这个观点,但当前经济大环境一般,各种纪念茅台、非标茅台在收藏市场的价格大跌,茅台酒和商品房一样,金融属性在显著削弱的是个不争的事实,这就意味着未来收藏和储存市场对茅台酒的需求是变弱的,需要消费市场来贡献更多的需求增量,但宏观经济不景气导致消费市场对茅台酒的增长并没有那么快,需求减弱,供应不断增加,茅台酒市场溢价降低,金融属性变弱也就不难理解了。

    3、2023年营销费用增长40%,公司解释主要是广告和市场拓展费用增加。茅台酒不愁卖的,但是系列酒就不一定了,酱香热退潮,以茅台1935为代表的系列酒2023年终端价格下降,系列酒可能并不如财报反应的这么好卖,虽说仍是顺价销售,但个人判断大概率酒厂也要增加一些费用投入,带来营销费用增加,当然对企业净利润影响很小,后续持续观察即可。

    关于贵州茅台股价:

    因为茅台酒批价相比出厂价仍存在约1500元的溢价,公司未来2-3年实现超过15%的增长,2025年实现千亿净利润基本是确定的,不存在明显的预期差,除非是泥沙聚下的行情,否则很难以非常便宜的价格买到贵州茅台的股票,2023年包括五粮液在内的其它白酒股都大跌的情况下贵州茅台股价表现非常坚挺就是市场预期稳定的结果,之前跌的少,估值相对其它酒企明显偏高,春节后白酒股的反弹行情中明显落后于其它头部企业也就不难理解了。

    根据笔者的观察,贵州茅台股价出现趋势性上涨行情一般是在批价持续上行的阶段,市场经济的基本特点就是市场价格由供需关系决定,批价持续上升,意味着需求旺盛,市场预期公司将创造更多的营收和净利润,自然愿意给予更高的估值,股价出现趋势性上涨。但在当前需求不旺,供应量不断增加的大背景下,批价能稳住不跌就很好了,难以出现持续的上行。

    当前贵州茅台市值约为2.15万亿,按照2024年净利润增长17%至874亿元考虑,对应当前价格PE不到25倍;考虑特别分红暂按派息率70%计算,股息率为2.42%,高于当前的无风险收益率,不能说非常便宜,但显然也不贵了,估值继续大跌的空间很小,以现价买入大概率能获得企业成长的稳定收益。



  • 欢迎收听雪球和喜马拉雅联合出品的财经有深度雪球国内领先的集投资交流交易一体的综合财富管理平台,聪明的投资者都在这里。听众朋友们大家好我是主播匪石,今天分享的内容叫与其预测牛熊,不如寻找穿越牛熊的方法!来自自由老木头。

    持有的个股出现一定的跌幅还是可以承受,甚至部分损失的可能。你要入时先想想最坏的情况会是什么?这里有三层意思。

    第一层是买每一个标的的时候,应该尽量有安全边际。

    格雷厄姆在《聪明的投资者》第四版说到,作为安全边际是投资的中心思想。

    到底什么是安全边际呢?他先用债券和优先股投资时的“安全边际”来解释。比如要想达到债券投资级别的话,那么铁路公司的税前利润至少应该在该公司固定费用的5倍以上,并且连续保持这样的业绩。这种过去能够使利润超出利息要求的能力构成了一种安全边际。且公司未来的净利润下降,它仍然可以防止投资者遭受损失。

    关于股票,他说如果普通股能够像优质债券那样达到足够的安全边际,他也可以看做是稳妥的。

    他举例说公司只发行了股票,而且在危机的情况下这些股票市值甚至要低于前面所说发行的债券市值。也就是说,危险的时候股票可以当债券用,好的时候就变成了股票,可以享受增值。这种情况是一种特殊情况。

    他说一般情况下,债券利率为4%,那么利润比股价是9%,那这的5%的利润就是安全边际。在公司正常情况下,资产就可以不断增值,还可以每年获得分红。

    如果从现在的A股来看,就是你低价持有一只股票,在市场差的时候你可以持续获得不错的分红,公司还能不断增长。

    购买成长股也可以有安全边际,这种安全边际原则看似和成长股理论矛盾,但也有相似的地方。如果是认真并保守估算出来的未来盈利应该是比过去的利润更有指导作用。只要你的计算和预测是准确的,那也可以给个折价,这就具有了安全边际。但市场太热的时候,成长股往往没有什么安全边际。那可能就不那么安全了。

    所以对于好公司我们可以折价购买,但对于坏公司无论价格多低,投资者最好不要去购买。那些高杠杆的行业和企业可能很脆弱,在市场好的时候,他们成长可以看起来很快,但是一旦出现问题,毁灭也就一瞬间。这也是首先考虑的风险。

    其实安全边际首先就是要好好研究后做出最保守,最有利于自己的选择。

    第二层意思就是要分散:

    分散也应该是稳健投资者的理念。即使一个股票看起来已经有了很大的安全边际,也不要也不能保证不发生最坏的结果。因为安全边际只是保证赚钱的概率增加了,但并不能保证亏损出现。但是如果是一组这样具有安全边际的股票,做到真正的分散,即使一个股票出现了问题,你的整体组合还是赚钱的。

    但分散一定是在赚钱概率大的基础上的分散,而不是盲目乱买。那样的分散相当于犯更多错误。不能因为分散降低了要求。比如很贵的价格去买指数基金,看起来是一种分散,但这种分散并不能带来安全,也会导致腰斩甚至再腰斩的风险。

    第三层意思就是好的标的无论价格跌到多少,你都可以做一个净买入者。

    做某只股票,某个基金的净买入者,我想可以从几个方面去做。

    第一就是你买入的标的组合有可观的稳定的持续的分红,分红出去生活花销之外你还能够用剩下的钱买入。

    第二就是某一只股票或基金只是你配置的一小部分,而这部分的下跌你可以用其他的资金来购买。

    第三是你永远持有收益稳定的配置比如债券基金。债券基金年化4-5%的收益,股债平衡组合尤其适合A股这种大波动的市场,这部分可以给你带来稳定,甚至还可以给你带来额外的收益,让你在市场极度下跌时候也可以作为一个股票的购买者。

    第四就是除了股票你还有其他的收益,这种现金流让你的生活和投资都更加从容。这也是业余投资者的最大优势。

    大家是不是注意到,最具有格雷厄姆思想的一组股票在A股还真有,而且还可以轻松买到,这种资产一般在熊市的时候特别耀眼,而在牛市的时候根本不会进入大家的视野。他们有便宜的价格,较高的分红,有稳定的主营业务,这一组股票的组合就是红利基金组合吧。

    这就是熊市寒冬的火焰。

    红利基金,各种中证红利etf,红利低波ETF,就是格雷厄姆说的这种一组证券。他一段时间调仓一次,把能持续分红,并且估值较低的股票纳入进来,把高估了的卖出去。能持续分红的股票一般现金流都比较好,估值也比较低。这样的股票熊市比较受追捧。

    当然如果牛市真来了,很多人就忘记了风险,追逐梦想去了,而且低估的股票越来越少,红利基金也会变得没那么有吸引力。

    我们从红利基金和漂亮股基金的走势可以看出。这一年时间红利低波是大幅度跑赢易方达蓝筹的,近三年一个红利低波涨了38%,而易方达蓝筹跌了38%,相差也是巨大。

    这三年是不是A股很熊的时候?

    拉长时间看,在牛市的时候,红利低波仍然是那么稳稳的,波澜不惊。牛市中红利低波是大幅度跑输沪深300指数的,而易方达蓝筹就完全不一样了,牛市可以看出净值一路高歌猛进,感受到人们赚钱,数钱那种快乐。牛市的时候,如果红利低波投资者要去跟人比较短期收益,一定有点郁闷。没有比较就没有伤害。知道自己要什么很重要。

    我们分段来看效果更好。在股市上涨阶段,易方达蓝筹大幅度上涨,而在下跌阶段跌得比沪深300多。红利低波呢,无论在上涨还是下跌阶段基本上就按照自己的节奏,稳稳的上涨。上市来年化在10%左右。所以买红利低波长期投资,不是太挑时间。而你要是高点买如易方达蓝筹,这套牢的时间就太长了。

    因为它基本上就是下有红利和低估值保底,上也不能过快上涨。他是一个稳健组合,作为投资者,我觉得可以用红利低波做一个组合中的配置,相当于中后卫吧。真正的后卫是组合中的债券基金和自己的稳定收入。

    很多人可能不满足于10%的年化收益。也可寻找更有性价比的投资标的。但我认为一定要做好配置。不让自己的本金又大幅度下跌。

    第四层意思就是要做好长期打算,并做好配置。

    我讨厌那种可能永久损失的大幅的长时间下跌。记住没有100%成功的投资,包括过热之后的红利基金。你要买贵了,可能也需要一年才能解套,做好长期打算,做好有效的分散化,现在第一大行业占52.8%,能源占了66.6%,金融占了33.3%被这两个行业给包了。

    这不太符合分散的原则,买它也应该谨慎。要投就得配置别的标的,以达到安全的目的。而不受到个别标大幅度损失对自身资产的影响。

    寻找一组优秀标的,配置成一组难以长期亏钱的组合,是我未来主要做的事情。希望这篇文章能给你带来一点点的思考,你随便聊几句,可能就会给我带来启发。



  • 欢迎收听雪球和喜马拉雅联合出品的财经有深度雪球国内领先的集投资交流交易一体的综合财富管理平台,聪明的投资者都在这里。听众朋友们大家好我是主播匪石,今天分享的内容叫零售行业要看最优配送效率,来自陈嘉禾。

    在零售行业中,有一个有趣的经济变量“最优配送效率”。当一家零售公司在经营中达到了“最优配送效率”,它就很容易在商业竞争中胜出。

    首先,让我们定义一下什么是零售行业。所谓零售行业,指的就是把商品从生产商手中批发来,然后卖给广大个人消费者。对于零售公司来说,主要有3个工作环节:批发进货,中途配送,终端销售。只要把这个货物的配送效率提高到最佳,就能成就最好的零售公司。

    在这里,我们讨论的就是中途配送的最优效率。当一家零售企业可以在配送效率上显著超越对手时,它往往就有了非凡的竞争优势:在以上的3个环节中,它已经拥有了非常重要的一环。

    那么,零售企业如何才能提高配送效率、做到比竞争对手更有效率地送货?从本质来说,零售企业就是要缩短“单件商品的平均配送距离、配送时间、配送成本”。下面,就让我们来看看,在不同的零售领域,聪明的零售企业是如何做到这一点的。

    沃尔玛早期发展时采用的最优配送效率

    作为全球最著名的零售商之一,美国的沃尔玛公司在早期扩张时期,就利用“区域规模优势”的方法,一度达到了最优配送效率,把竞争对手甩在身后。

    简单来说,沃尔玛公司在初期扩张时,并没有采用全国铺开、到处都设门店的方法,而是在小部分区域里布置许多门店,在其它区域则根本看不到沃尔玛的门店。

    这种做法看起来非常奇怪:在有些地方门店布置得密密麻麻,在有些地方则几乎一个都见不到。但是,对于超市类零售企业来说,这却是放之中外皆准的配送效率法宝。

    当几十家沃尔玛门店都集中在方圆一两百公里范围内时,一辆沃尔玛的配送卡车从仓库出发,把货物配送到每一家沃尔玛门店,中途平均的配送路程可能只有几公里。这样,每家门店平均摊下来的配送费用就很低廉。同时,由于在一个小区域内配送货物量巨大,因此货物从生产商发到沃尔玛的仓库,其成本也会变得更低。

    依靠集中在区域内开店、同时彻底放弃区域外市场,沃尔玛公司在早期扩张期间,取得了更高的配送效率。

    但是这种配送效率在后来下降了:沃尔玛公司在规模变大以后,在多地开设新店,而新开设的店面因为距离过于遥远,就没能再享受到初期门店那么高的配送效率。

    中国市场中零售企业的区域优势

    在中国的零售市场,我们也看到一些聪明的零售企业,牢牢把握本地的市场,在本地几乎做到“转过一个街角”就能看到一家门店,但是一旦出了本地市场,则一个门店都看不到。这样的做法,和沃尔玛公司在早年所做如出一辙:也是为了达到“最优配送效率”。

    红旗连锁公司也是一家在“成都地区家喻户晓、出了成都没人知道”的超市。

    根据公司在2023年发布的半年报,当时红旗连锁公司共有3,592家门店,根据公司营业收入划分,公司通过门店取得的收入占总收入的91.88%,其中来自成都主城区的占比50.87%,来自成都郊县的占比36.92%,而来自其它市区的只有4.09%。显然,红旗连锁公司也充分利用了区域集中的方式,来达到“最优配送效率”。

    同样,在线下医药零售行业、也就是通俗说的药店中,区域优势也远比布局全国来得重要,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形成区域优势的企业更容易提高配送效率。

    比如,益丰大药房是龙头药房类上市公司之一。益丰药房把自己的阵地放在湖南湖北江西、江苏上海一线,对其它市场则布局甚少。

    同样处在药房行业中的大参林医药,则选择了几乎一样的策略:只不过它集中在广东、广西。

    很显然,聪明的药店企业明白,只有集中在一个地区、获得本地优势,才是成功的保障。贸然进入对手盘踞的地区,会遭到对手强大的狙击,其中密集门店导致的更优配送效率就是狙击中非常重要的一个因素。

    互联网零售如何实现最优配送效率

    在互联网电子商务时代,最优配送效率的体现方式开始发生变化。在传统零售行业中,零售的宗旨是“把货物配送到一个站点,然后由顾客自行前往购买。”因此,如何提升货物配送到站点的效率至关重要,故而出现了上述大量在某些区域市场集中开店、同时彻底放弃别的区域市场的商业行为。

    但是,正所谓“变化才是唯一的永恒”,当零售行业进入互联网时代以后,事情突然开始变得不同。由于快递公司的网络辐射到全国市场,因此能连接全国所有的买家和卖家,所以任何一家电商平台都需要提供匹配全国的销售网络。

    在互联网时代,如果一家电商只能提供区域服务,那么它就会被同行无情地取代:消费者会发现在上面买不到别的平台那么多的东西、因而离开,商家也会因为消费者的离开而消失。因此,区域优势在没有边界的互联网和快递系统面前,突然变得荡然无存。

    在这个新的市场里,对于电商平台来说,谁能在这个整体、巨大的市场中取得最高效率,谁才能占据“最优配送效率”的上风。而取得最高效率的第一个条件,就是巨大的规模。

    在京东、淘宝、拼多多等大型电商平台上,我们经常可以看到诸如“PLUS用户全场包邮”、“所有用户全场包邮”的销售策略。那么,这些平台是如何做到全场包邮的呢?原因很简单:它们的规模实在是太大了。

    对于电商来说,配送最能显出差异的,往往是“最后一公里”的配送最让人头疼。相对于配货中心之间的配送,最后一公里的配送花费巨大,而且最容易丧失时效性。

    在网购的“最后一公里”,当一家大型电商平台给客户配送货物时,它的配送员的工作效率可以非常高:在一栋6层的居民楼里,可能每天就会有20个大型电商平台的包裹抵达。这时候,如果配送员上午下午各来一次,每次其实就可以携带10个包裹。

    而对于一家小型平台来说,这样的配送效率是完全不可能达到的:这栋楼里可能一天只有两单货物抵达,它的配送员每次跑一栋楼可能就只能携带1个包裹。在这个简单的例子中,小零售平台终端“最后一公里”的配送费用,就是大型平台的10倍。

    因此,当区域优势对传统零售企业提高配送效率更加有效时,规模则成了电商行业提高配送效率的不二法门。结果,在电商行业,我们看到几个巨型企业垄断全行业的现象就更加明显,而在传统零售行业我们则可以看到不少中小型的区域零售商,仍然运营得不错。

    随着科技和经济的日益发展,零售这个古老的行业,在未来仍然会迎来一波波新的变化。但是,无论零售行业如何变化,追求“最优配送效率”永远是零售公司的必选项,也是零售公司在竞争中胜出的重要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