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pisodes

  • 在速度与激情的时代,一首古诗如何向我们述说关于青春、生命和“慢”的哲理?这世界,需要快吗?繁花易逝,生命之美在于慢慢欣赏每一个精彩瞬间,让我们一起探寻诗意背后的悠长时光和生命的深刻意蕴。

  • Missing episodes?

    Click here to refresh the feed.

  • 文学是人生的反映,吾人乃为人生而艺术。若仅为文学而文学,则力量薄弱。
    换我心为你心,始知相忆深。

    实则换他心为我心,换天下心为我心始可。人我之间常人只知有我不知有人,物我之间只知有物忘记有我,皆不能推。

  • 禅意下的尘世自由——我们打包繁华,期待光彩,最终拥有的,全部「吃灰」?玩赏过的动感单车、体感游戏机,竟也慢慢沉睡尘埃。古今禅师弹指间讲究无尘,而日常小物品哲学,揭示生命状态,究竟其中应该透露著责备,还是淡泊?让我们深思每一次消费背后的音符,它们究竟演绎一场杂音,还是颂赞空灵生活?

  • 田垄上看雪,情形不一样。清冽的寒气顺着鼻孔吸入肺部,胸际一凉,脚底似乎飘飘然浮了起来。辽阔的梯田,盖在棉绒似的雪下,显得阒然宁静。细长的电线上糊满了雪花,臃肿粗大,逶迤架过小河,横在山间。人迹难寻,雪白惹眼,这时坐在火炉档上就更妙了,天大地也大,人却觉得天地都收在眼底下。

    天晴了,雪渐渐融化。日影光明,雪入水中。

  • 2012年的一天,导演马杜在跳蚤市场闲逛时发现了一些胶片。8mm的胶片每卷4分钟,合在一起总共20小时。马杜是位有心人,他一遍又一遍查看胶片上的人物和风景,用6年时间,最终还原出胶片主人公奥伊瓦的生命痕迹。

    奥伊瓦是芬兰人,生于1911年12月29日。父亲早逝,同母亲、妹妹相依为命。因为家境贫寒,他一度靠为叔叔的农场打工维持生计。成年后,奥伊瓦以机械师身份参军,战后复员做了一名游船机械师。自此之后,他跟随邮轮走遍了全世界。

    奥伊瓦喜欢摄影和拍照,胶片记录了他的足迹和生命。在葡萄牙,一位穿粉色裙子的小女孩子快乐的奔跑在大街上,这让奥伊瓦感到温馨,他急忙按下快门,将小女孩幸福的笑脸定格在胶片中。在阿拉伯,三位男孩闯入镜头,其中两位有着黑黑的皮肤,在他们的脸上,看不到一丝忧虑,另外一位则懵懵懂懂。

    在波涛汹涌的大海上,英俊的奥伊瓦紧紧抓住帆船的绳索,浑身充满活力。在埃及时,奥伊瓦已不再年轻,灰色的夹克衫遮盖了他微凸的肚子,草帽挡住了他的秃头。一个人站在金字塔前,奥伊瓦显得孤独而又寂寥。曼哈顿、泰国、土耳其、中国长城、开罗,奥伊瓦的镜头出现在世界各地。

    奥伊瓦最喜欢为亲人拍照,起初的胶片中,妹妹和母亲是常客,后来就只剩母亲一人了。在一张照片中,母亲沉沉地躺在摇椅上,衰老而又虚弱,旁边的矮几上放着妹妹的遗像。奥伊瓦终身未婚,妹妹早逝,母亲随后也离开人世。在生命的大部分时间中,奥伊瓦孤身一人,没有其他亲人。

    每隔一段时间,游轮就会停留在世界某一地方。以前,奥伊瓦总是买一张明信片,写上祝福语和照片一起寄给家人。后来,他不知道该将明信片寄给谁。左思右想后,他决定寄给自己。他用活泼的语调写道,“我在什么地方呢?看照片吧。——祝好。”落款是“我”。在南极,他的明信片写着,“这是来自世界尽头的问候!” 落款依旧是“我”。2001年11月25日,奥伊瓦离开人世,相机、胶片流入跳蚤市场。

    奥伊瓦,这个仿佛不存在的人,如果不是他恰好喜欢拍摄,并且留下了这些胶片,他的生命痕迹将湮没在茫茫尘埃中无人知晓。

  • 子沫

    能享受独自吃饭的人常常让人侧目,很佩服一个认真用餐的人。

    看过最有味的一个独自用餐的镜头是在电影《母亲河》中。独居老太太,清瘦留髻,拎着篮子买菜回来,为自己炸一个海鲜面糊,一碟小炒时蔬,倒一点白葡萄酒,然后很郑重地合起手,说“我开动了”,独酌,清简,清欢无限。午后,阳光投射到桌面上的影子,静谧地自由自在。

    偶尔家人都不在家,一个人的晚餐。窗台上现摘下来的辣椒,炒好略焖,非常香。一碟蒸鸡蛋,蒸得恰到好处吹弹欲破。一个洗干净的西红柿当水果,小碗白米饭,简单好吃。我对吃要求不高,清爽简单不费力就好。

    朱自清在《冬天》里这样描述:“白煮豆腐,热腾腾的。水滚着,像好些鱼眼睛,一小块一小块豆腐养在里面,嫩而滑,仿佛反穿的白狐大衣。锅在‘洋炉子’上,和炉子都熏得乌黑乌黑,越显出豆腐的白。”如果这时,一个人,一小锅豆腐,一碟自家红腐乳,一小壶镇热的酒,听听评弹,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红泥小火炉的意境很中式,很禅意。一个人也可以地老天荒吧。

    我觉得年轻人都应该看看《一人食》的纪录片,一个人的“水煮鱼”,一个人的“清炖豆腐球”,一个人的“成都凉面”,它无关吃饭本身,而是一种对生活细节的审美。能够享受孤独对年轻人来说是一种多么好的人生入门课。在《一人食》的纪录片里,我看到了宁远参与的一个小片段,“成都水煮鱼”,她背着小小孩儿去买鱼,热油浇到被花椒和辣椒菠菜葉掩埋的薄鱼片上。很简单,却活色生香,热气腾腾。



    认识一个年轻女孩,一个人在异地城市工作,用积攒的薪水付了首付,买了一套市中心的小公寓,只有30平方米,一房一迷你阳台、一厨一卫,没有任何多余。家里很引人注意的是两只泡菜玻璃罐,自己做的酱萝卜和泡菜,作为佐餐。时间来不及时,煮点白米饭,打个鸡蛋汤,配点泡菜就很可口了。她说,做起来很简单,是多年做饭的人提供的食谱:新鲜白萝卜,切条,腌数小时,清水去盐味,沥干。蚝油、生抽、老抽、陈醋、蒜片、青辣椒或红辣椒,泡制一天,就可吃了。泡菜更简单,新鲜包菜去筋晾干,买回泡椒,用汁泡包菜,加生姜、蒜头,泡制三天,吃时淋麻油就可以了。她说,什么大餐和快餐都赶不上自家的一碗白米饭,一碟清炒黄瓜片,一个番茄鸡蛋汤,当然,还有一碟好泡菜。

    我有一位朋友,特别有意思。买来卤鸭,不吃鸭皮和鸭肉,而独独钟情于鸭架,每每鸭肉送人,而独留下一副鸭架,美滋滋地熬汤。你看她这样描述:中午是雪白鲜美的鸭架汤配丹麦包,简直是天作之合;
    而下午又用鸭架汤熬粥,放入虾米、碎青菜末,稠稠的,很养心养胃,再佐以酱菜,有什么比这更好的夜饭?一副鸭架做上两顿饭,别人总说她抓不住生活重点,可生活的重点是什么?自己觉得好便是最好的。她依然会为了一碗上好口味的米粉不辞劳苦地绕好远的道儿,能够把素豆芽炖出骨头香。她上班、旅行、写书,过得很滋润,别人看得不重要的东西她一个都不省略,做一只醉蟹还要跑到很远的超市去买正宗的红酒……

    不管在什么年龄,学会独自好好地用餐,你的生活一定比别人多点什么。

  • 人生乐事之一,是当旧食遇上了旧识。

    每一样食物,总需要有一样人与之相配。曾在一个电视节目上,听到过一位作为嘉宾的医生说过,人的适应能力是特别强的。那位医生说的,是人在生理上的适应能力;而与此同时,当时自己想到的,却是人在精神方面的适应能力。

    见什么人,说什么话,这是一种;见什么人,吃什么东西,这是另一种。这些,无非都表明了一点,不是每个人,都适合和你掏心窝子;也不是每个人,都能从你吃的食物中,品尝出和你一样的味道。

    旧的食物,大多只能和旧的人,一起品尝。

    在新的人面前,多半只能以新的食物相对。旧食里,有一个人的过去。而在人情淡薄的如今,哪怕并没什么不堪,也鲜少有人愿意将自己的过往,毫无遮掩地放在他人面前,任由一个不熟识的人,将自己一览无余。

    这样的时刻,与旧识一起分享,才更得其中味。从旧食中,牵扯出共同的记忆,这能令两个多年不见的人,一下子毫无障碍地回到那个彼此不设防的岁月里。这么一来,品尝的不仅是旧食,也是旧时光。

    旧食是有记忆的。习惯浓还是淡,喜欢甜还是咸,哪怕千山万水那么漫长的时光,这些习惯还是难有改变。当舌尖触及旧食,味蕾的记忆一下子被触发。奔涌而至的,不仅有食物,还有记忆。于是,人沉陷于旧食中,难以自拔。

    那些拥有记忆的旧食,是人对美好岁月的眷恋。能把一个人从当下抽离出来,拽回旧时光里,这样的机会已然不多了。而旧食,就是其中之一。能与旧识,共品旧食,就像筑起了一道围墙,将世间寒苦隔绝在外。里头,永远只有春暖花开。

  • 分手52年后

    马尔克斯《霍乱时期的爱情》故事并不复杂:一个叫阿里萨的年轻人,20岁的时候爱上了一个名叫费尔米娜的小姑娘,当时费尔米娜才16岁。阿里萨用尽心力,想方设法不断给她写信,两个人很自然地相爱了。但是费尔米娜的父亲粗暴地拆散他们,把费尔米娜带回老家生活了一年多。

    当这对年轻人久别重逢的时候,费尔米娜忽然发现自己不爱他了。后来她嫁给了社会名流乌尔比诺医生,这个医生从法国留学回来,家境殷实,是上流社会的精英。他们结婚的时候,彼此都很清楚,乌尔比诺其实一点也不爱她,而费尔米娜也很鄙视他。
    小说结尾,两个人心里发出一生一世在一起的誓言。而此时,两个人都是70多岁的老人了。

    这个故事听上去与常见的爱情小说不一样,让人感觉很热烈、很浪漫,但又有很深切的痛苦,痛苦的成分远远大于浪漫。

    这里面的痛苦,用费尔米娜的话说,就是“年轻的时候,上一代说你不懂爱情,所以不能决定自己的感情。老了的时候,年轻人又说你们太老了,已经不应该再谈爱情”。费尔米娜这番话,说出了生命里极具悲剧性的感受。

    两个人就这样生活了52年。终于有一天,乌尔比诺意外去世了。老年的阿里萨又向费尔米娜表达了爱意,两个人毅然决定在一起。

    他们坐在一条船上,船上飘着一面代表霍乱的旗帜,这样别的人都不敢上船。他们同眠在那条飘着旗帜的船上,顺流而下,再也不畏惧世人的眼光。

    这让人想起思想家卢梭的话:“人生而自由,但无处不戴着枷锁。”

    在现代社会,爱情是一个人最大的自由,谁也不能强迫你去结婚。但精神的枷锁无时不在,很多人年轻时难以承受各种压力,放弃了爱情这个最大的自由,用内心的枷锁毁灭了青春。

    很多小说写到这里,就写成了悲剧。但《霍乱时期的爱情》这部小说不同,它把生命的暮年写成了爱情的黄金时段,青春复活了——年轻时代所有的顾忌都被抛在河水中,只有爱情的旗帜高高飘扬。

    这就把卢梭的话反过来了,可以说是“人生而戴着枷锁,但无处不存在自由”。

    费尔米娜和阿里萨分手52年之后,在70多岁高龄时,终于又走到一起。这是一种脱离常规的爱,比他们年轻时候的恋爱更有锐度,就像霍乱一样令人高热,神志不清,却开放出最绚烂的野性之花。


  • 自然界的事物都有自己的节奏,脉搏一起一伏,呼吸一进一出,筋肉一张一弛,以至日夜的更替,寒暑的来往,都有一个劳动和休息的道理在内。草木和虫子在冬天要枯要眠,土壤耕种了几年之后需休息,连机器也不能昼夜不息的长时间连续工作。世间没有一件事物是能以一个状态维持到久远的。生命就是变化,而变化都有一起一伏的节奏。平地起跳者,位者跳得高。得先。得先蹲的低。演戏者为着造成一个紧张的局面,得先来一个。轻描淡写,用兵者,手如处子,手如处子,才能出如托度。才能出如脱兔。唱歌者。为着。要拖长一个高音,须先深深的吸一口气。事例是不胜枚举的。世间固然有些事可以唯奥自然去勉强,但是勉强也有他的限度。人的力量无论是属于。无论是属于身或是属于新的无论是属于身或属于新的,到用过了限度的,必定会由疲劳而衰竭,有衰竭而毁灭,譬如弓弦。或是尽量的。拉满不放松,老是尽量的拉满不放松,结果必定是列断。我们当代人的生活,常向满引的弓弦只图张的速效。不够不顾池的蓄力,所以人们常处在身心俱疲的状态中。这是我们所必须设法改善的

  • 冬至馄饨夏至面
    民间有冬至馄饨夏至面,吃过夏至面,一天短一线的说法。南方的面条品种多,如阳春面、干汤面、肉丝面、三鲜面、过桥面、麻油凉拌面等。北方则以打卤面和炸酱面为代表。因夏至新麦已经登场,所以在夏至吃面也有尝新的意思。
    浮瓜沉李
    夏至之后,天气一天比一天炎热,吃一口冰镇的西瓜是古往今来的消夏乐事。曹丕《与朝歌令吴志书》一文就有记载。浮甘瓜于清泉,沉朱李于寒水,也称作浮瓜沉李。把瓜果用冷水浸后食用,是暑天消夏的方式之一。
    正值吃李子的好季节,李子酸酸甜甜的味道很受大家的喜欢。古人认为李子有美容养颜的功效。唐代著名医药学家孙思邈就曾说,肝病宜食之。
    还有荔枝,夏至食个荔,一年都无弊。据说夏至吃荔枝,能滋阴养颜,使五内清凉。
    小暑食记
    头伏萝卜,二伏菜,三伏还能种荞麦。头伏饺子,二伏面,三伏烙饼摊鸡蛋。小暑头伏吃饺子,饺子在传统习俗里正是开胃解馋的食物。小暑过后尝新米,“吃新”,又叫“吃辛”,指的是在小暑节后第一个新日尝新米,分享丰收的喜悦。
    小暑吃藕,藕中含有大量的碳水化合物和膳食纤维,以及丰富的钙、磷、铁和多种维生素,有安神助睡眠之功效,可治血虚失眠。古人将小暑节气的饮食概括为三花、三叶、三斗、三果。三花指金银花、菊花和百合花。三叶指荷叶、淡竹叶和薄荷叶。此三花三叶适合冲泡成茶。三豆指绿豆、赤小豆和黑豆,三国指西瓜、苦瓜和冬瓜。中医将他们称为夏季灭火器,真是可爱的名字


  • 不完美的美好。今天我在雪中漫步,眺望我家附近的一片树林,突然觉得那些树在隆冬时的样子真是太奇怪了,他们光秃秃的枝桠交错在白雪的映照下,显得苍老与无力,他们的树皮坚硬粗糙,像又干枯又丑陋的人的躯干,无论你想怎么粉饰他们,也绝不可能用完美这样的词汇来形容,不过我知道再过几个月,他们就会长出鲜嫩的绿叶,继而呈现出让人愉悦的美丽缤纷的色彩。

  • 无风时的冷是慢慢的浸润到骨子里的,等到人警觉时已经躲不开了,不过这终究无伤大雅,既然他从容,我们自然也从容,甚至可以假装彼此不存在,毕竟天大的事一瞬间便可化为乌有,何况温暖未必尽如人意。我们需要的在某一时刻确实感到需要的只是心心相印,舍此无他。
    月亮恰好半个,像被不锋利的刀切下来的,边上发毛。这么纯澈的空气月亮白的晃眼。

  • 你觉得你有用吗
    保罗·科埃略
    如果你问田野里的花:“你觉得你有用吗?毕竟,你什么也不做,只是一而再地长出相同的花。”

    花會回答:“我很美,美是我生存的理由。”如果你问大河:“你觉得你有用吗?你所做的,只是让河水保持朝着同一个方向流淌。”

    大河会回答:“我并没尝试着去成为有用的东西,我只是努力要成为一条河。”

    这个世界上的所有东西都是有用的。


  • 入冬有冷风探路,入秋有落叶来报,入春有百花捎信。
    而入夏,像是谁猛然地燃起一把火,身与心一同灼烧,热情又惊心动魄。
    所以入夏,最贪清凉意。
    于是寻凉,于是遇一湖。湖中叶密如绸,荷风深处有亭翼然。
    新荷初绽,或撑篙追鱼,或久坐,数往来莲舟。立在岸边,心早随那万顷碧波到了莲蓬上,潜入水中读花影,共鱼儿戏南北东西。同行者着薄衫,露纤细颈项及玉腕,衣襟挂陶瓷坠 腕见戴银镯,莹白清决如谁扑面。
    入夏纳的凉,为心之静谧。心静,则沉着,则生爽气。
    能在夏日静下来的人,心境是平和宽广的,气质也是含蓄清雅的。如同一面微澜的湖,任尔虫鸣鸟噪,任尔花影重重,雨打风弦,我独僻阴凉处,听蝉自来,花自来,雨自来,露水沾衣自来,眉间清爽自来。一个人打坐,也风雅,也孤清。
    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介绍:“莲之味甘气温而性啬,禀清芳之气,得稼穑之味,乃脾之果也。”
    人们常言“站如松,坐如钟”,要我说,立如荷,卧如莲,亭亭净植,清芳内敛,更是多了几分风华绝代、大气宛然的气质。
    何须四处苦寻,像莲荷那般小立小坐一番,心静最是沁凉,既幽雅又素净,既沉稳又内秀。

  • 太阳还没有出,似乎今天是不会出来了,云头一层层,在天空集结,天际线处,有隐约群山的轮廓,勾勒得异常好看,山水间的溪烟,是任何山水画都画不出来的感觉。让人想起,“多谢溪烟知我意,预先替作碧纱笼”这样的诗句。碧纱笼,真是妙,山水皆入我笼中,鸟鸣和猿啼皆入我笼中,鱼跃和虾纵皆入我笼中,往来不绝的人皆入我笼中……

      这样的意境,后来我在东山湖也遇到过,远山跟前一面湖,水上,烟雨空蒙,一叶渔舟,舟上有小小的桅杆,桅杆上挂着一盏红色宫灯,渔翁身披蓑衣在撒网,一网又一网地慢慢撒着,人与舟都离得远,不知道收获几何。也许这样的意境,是景区为了招徕人游览或拍摄有意为之。但,单单是冲着眼前这处景色,也值得让我们驻足,玩味半天。

      后来看佳朋兄收藏的一块小石头,是戈壁石,不知历经亿万年风化,几近玉质,莹润的石上,有淡蓝色的水墨一样的山景,丝丝缕缕的棉絮状的纹路,好似碧纱笼一般,很有山水意境。小石不大,盈手一握,似乎把一方山水掌握在一拳之间,拳石之上的锦绣山景与溪烟,亦叫人癡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