エピソード

  • (每集底部有視頻鏈接)

    說到M型,大家想到的都是經濟,但其實更多奇特的M型正在成形!

    所謂M型就是看法或趨勢往二端擠壓。

    例如,最近台大學生自殺的遺憾新聞五天就有三起,教育部長也表示今年已經有76名學生自殺。與此同時,流浪博士的新聞也引起注意。

    學歷的M型意味著,愈來愈多人追求高學歷,因為大學畢業實在沒有行情,但與此同時,許多高學歷的壓力也逐漸浮現在人們眼前,民間甚至有「讀台大,進台大(醫院)」的感慨,眼看拼了老命讀完博士卻發生找不到工作的窘狀,於是,另一種「文憑無用」的鐘擺效應就往M型另一端擠壓。

    這些現象都是過去不會看到的,高學歷不等於高能力,但是低學歷同樣令人不安,中庸之道好像不見了。

    在這個知識爆炸的網路時代,教育的未來一直都是最具爭議的話題,有人認為只有更高的學歷才能真正脫穎而出,教育制度就是一個殘酷的過濾系統,所以依然有數不清的父母瘋狂地把孩子送進教育系統廝殺。

    但也有看破紅塵的人認為這年頭根本不用再追求學歷,好好弄個一技之長比較實在。

    不論那一個論點,其實都逃不過「找到自己存在的價值」這個古老命題。

    傳統社會就是利用學歷與收入提升社會地位以此找到自己存在的價值。

    不同的看法認為那套根本行不通,應該自己找到一條屬於自己的路。

    不管大家支持哪一個論點,我們都面對一樣的根本問題:「如何找到自己存在的價值」。

    這個問題即便是一個基督徒都未必能夠回答,這就是「改變帶來醫治」的作者試圖提出的論述。

    這是一本非常老的書,但其實到了5G的時代還是非常實用,因為他談的是人的價值。

    作者是一個基督徒臨床輔導專家,他執業多年赫然發現,學歷和高成就甚至虔誠的基督信仰似乎都未能提供一個有效的方案來幫助一個人活得快樂。

    向他求助的都不是為了經濟困難或是職場困擾,相反地,許多光鮮亮麗的背後隱藏著不為人知的空虛和沮喪。

    「快樂」變得遙不可及。

    「說不出來的壓力」「長期擔心失敗」「容易緊張焦慮」「永遠三心二意」讓許多優秀而且充滿天賦的人活得垂頭喪氣。

    「感受不到愛」「完全找不到活下去的理由」是許多人未曾出口的真實感受。

    可怕的是,我們依然得強顏歡笑活下去,因為根本沒有其他的選擇。

    一大堆的M型現象把人往二邊拉扯,然後不管在哪一邊好像都不會快樂。

    從基督信仰來說,M型趨勢也很明顯。

    一方面科技的進步不斷顯出上帝給人的智慧與聰明多麼令人驚訝,最新的網路遊戲科技已經突破了傳統光線的限制,讓人上線遊玩的時候更趨近於真實人眼看見的角度與光影,而不是傳統事先錄好的死板影像,虛擬不斷向真實靠近,機器人也更像真人,這讓人對未來充滿希望。

    但另一方面,人性的空虛與黑暗也不斷向下沉淪,這是科技完全無法觸及的層面,當人們將最基本的性別與家庭結構拋棄視為進步,把性氾濫的界線視為解放,最後不婚不生的結果,就是用毒品與酒精還有各種聲光刺激娛樂來麻痺心靈莫名的空虛。

    因為視覺與聽覺的疲勞,讓人對愈來愈精緻的電視節目以及演唱會或是大型活動冷感,年輕人在家裡就可以成為各種球類比賽的高手,卻無法承受出門流一滴汗和曬半小時太陽的辛苦。

    人人都是鍵盤俠,在網路世界暢所欲言,但是心裡還是充滿道不盡的悲哀。

    所以,我們不妨試試看「改變帶來醫治」這本書提出的見解,重新透視自己的心靈,並且試著向外界開放自己,幸福也不是想像那麽難!

    「改變」就是給自己一個機會,或許也是醫治的起點!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68prIc-Ytxo&list=PLsNJO0nl_IhTCHhZ8pdzfb_mJxOenvgID&index=1

  • 錢不夠用?

    被主管罵?

    身體疲累?

    夫妻不睦?

    兒女不孝?

    工作不順?

    諸事不吉?

    所有找得到原因的「煩」都不是大問題,只要有足夠的時間幾乎都可以解決。

    問題就在於莫名其妙的不快樂...

    甚至是別人看不懂的不快樂...

    「改變帶來醫治」這本書裡舉了好多個例子.

    明明婚姻幸福美滿又是人生勝利組,工作穩定前途似錦,根本找不出什麼煩惱,結果卻是失眠恐慌甚至於尋短,不要問他為什麼,要是知道為什麼早就對症下藥把問題解決掉了。

    那到底是怎麼回事呢?

    其實是他整個人跟世界的連結出問題,也可以說是他跟自己的連結出問題,這根本是同一回事兒!

    那他為什麼自己不知道?

    如果真的是這樣怎麼會拖這麼久?

    如果有問題怎麼會這麼優秀呢?不是早就錯亂了嗎?

    說到底就是一個字: 忙!

    我們忙到不曾真正擁有又怎麼會知道自己到底失去了什麼呢?

    一切都是浮光掠影,匆匆忙忙,所有真實的感受都只是迎面拂去未曾深植心底。

    現代人可是空前的忙,從小忙才藝,學生忙讀書,長大忙賺錢,年輕忙感情,婚後忙事業,誰能告訴我,「悠閑」兩個字怎麼寫?

    「忙碌」讓我們「以為」我們跟這個世界很靠近,「成就」讓我們「以為」我們跟這個世界的關係很良好。

    但這一切的假象會在某一個無法預知的時間忽然破滅,就好像巨大的垃圾桶不曉得什麼時候滿出來一樣。

    直到那個時候我們才會發現我們對這個世界其實很陌生。

    「那個時刻」有可能在中年危機發生也可能在退休後才發作,但是更可能提早在30歲前後就來臨,因為現代青年面對的壓力比起上一代有增無減,下一代恐怕只會加倍惡化。

    當我們忙到沒有時間消化情緒,所有的快樂都只是短暫而表面的,我們唯一能夠做的就是加重刺激甚至借重酒精跟藥物還有聲光音效。

    人的裡面越苦悶需要外在的刺激就越強烈。

    當然,這一切都於事無補。

    因為問題的根源是我們並沒有真正跟這個世界相連結。

    所謂連結就是歸屬感。

    當我們非常有效率的完成了所有的指定項目之後,我們就會產生一個錯覺,認為自己跟這個團體(包括家庭)產生了歸屬感,但是當某一些考驗跟變故發生以後我們才會發現情況跟我們想像的不太一樣。

    例如我們突然失業或是生病,最明顯的當然是談到錢的時候我們特別容易感受到人情冷暖。

    長期累積下來,我們就容易產生莫名的哀愁與孤單,因為這個世界實在太不完美了,然後我們也必須承認自己也很不完美。

    這個問題該怎麼解決呢?

    答案就是:愛!

    上帝一開始把我們放在家庭中就是為了愛,否則人類大可跟芭樂一樣從樹上長出來或是跟地瓜一樣從土裡冒出來,只是這麼一來我們就跳過了「愛」。

    上帝希望每個人一出生就有人看著你微笑然後擁抱你,並且在之後的每一天當你眼睛睜開的時候都逗著你笑,當這種美好累積了18年到20年,我們自然會有能力面對這個世界上一切的不圓滿跟扭曲,因為情緒的存款非常豐厚富足,我們會很容易滿足也很容易原諒別人。

    問題是,並不是每個人都這樣長大的呀!

    所以很多人成長過程的不愉快經驗讓他成為一個不夠健康的人,這個受害者如果沒有自我調整或是接受社會系統其他人的關愛,嚴重者可能會憤世忌俗而成為麻煩製造者,輕微者則可能鬱鬱寡歡而帶給周遭的人困擾。

    所以當我們經常莫名產生沮喪跟無助疲累而非精力充沛活力滿滿,就表示我們已經過度耗損而且很可能整個成長的過程都是匆匆忙忙糊裡糊塗,我們在成長的每個階段都沒有好好的享受並擁有真正的歸屬感。

    所以我們需要回頭去找愛,把鬆脫的繩索綁牢,讓自己的心靈不會隨意晃動。

    具體的做法就是:

    1.學習自我察覺,找到跟自己對話的管道

    2.建立信任團體,找到跟別人互動的頻率

    值得慶幸的是,我們每個人成長過程都是被愛的,這是上帝的設計,只是很多養分都流失了,所以我們現在需要施肥修補。

    只要開始就不會太遲,這是今天送給大家的歌。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YKsD-2cfxTY&list=PLsNJO0nl_IhTCHhZ8pdzfb_mJxOenvgID&index=2

  • エピソードを見逃しましたか?

    フィードを更新するにはここをクリックしてください。

  • 錢不夠用?

    被主管罵?

    身體疲累?

    夫妻不睦?

    兒女不孝?

    工作不順?

    諸事不吉?

    所有找得到原因的「煩」都不是大問題,只要有足夠的時間幾乎都可以解決。

    問題就在於莫名其妙的不快樂...

    甚至是別人看不懂的不快樂...

    「改變帶來醫治」這本書裡舉了好多個例子.

    明明婚姻幸福美滿又是人生勝利組,工作穩定前途似錦,根本找不出什麼煩惱,結果卻是失眠恐慌甚至於尋短,不要問他為什麼,要是知道為什麼早就對症下藥把問題解決掉了。

    那到底是怎麼回事呢?

    其實是他整個人跟世界的連結出問題,也可以說是他跟自己的連結出問題,這根本是同一回事兒!

    那他為什麼自己不知道?

    如果真的是這樣怎麼會拖這麼久?

    如果有問題怎麼會這麼優秀呢?不是早就錯亂了嗎?

    說到底就是一個字: 忙!

    我們忙到不曾真正擁有又怎麼會知道自己到底失去了什麼呢?

    一切都是浮光掠影,匆匆忙忙,所有真實的感受都只是迎面拂去未曾深植心底。

    現代人可是空前的忙,從小忙才藝,學生忙讀書,長大忙賺錢,年輕忙感情,婚後忙事業,誰能告訴我,「悠閑」兩個字怎麼寫?

    「忙碌」讓我們「以為」我們跟這個世界很靠近,「成就」讓我們「以為」我們跟這個世界的關係很良好。

    但這一切的假象會在某一個無法預知的時間忽然破滅,就好像巨大的垃圾桶不曉得什麼時候滿出來一樣。

    直到那個時候我們才會發現我們對這個世界其實很陌生。

    「那個時刻」有可能在中年危機發生也可能在退休後才發作,但是更可能提早在30歲前後就來臨,因為現代青年面對的壓力比起上一代有增無減,下一代恐怕只會加倍惡化。

    當我們忙到沒有時間消化情緒,所有的快樂都只是短暫而表面的,我們唯一能夠做的就是加重刺激甚至借重酒精跟藥物還有聲光音效。

    人的裡面越苦悶需要外在的刺激就越強烈。

    當然,這一切都於事無補。

    因為問題的根源是我們並沒有真正跟這個世界相連結。

    所謂連結就是歸屬感。

    當我們非常有效率的完成了所有的指定項目之後,我們就會產生一個錯覺,認為自己跟這個團體(包括家庭)產生了歸屬感,但是當某一些考驗跟變故發生以後我們才會發現情況跟我們想像的不太一樣。

    例如我們突然失業或是生病,最明顯的當然是談到錢的時候我們特別容易感受到人情冷暖。

    長期累積下來,我們就容易產生莫名的哀愁與孤單,因為這個世界實在太不完美了,然後我們也必須承認自己也很不完美。

    這個問題該怎麼解決呢?

    答案就是:愛!

    上帝一開始把我們放在家庭中就是為了愛,否則人類大可跟芭樂一樣從樹上長出來或是跟地瓜一樣從土裡冒出來,只是這麼一來我們就跳過了「愛」。

    上帝希望每個人一出生就有人看著你微笑然後擁抱你,並且在之後的每一天當你眼睛睜開的時候都逗著你笑,當這種美好累積了18年到20年,我們自然會有能力面對這個世界上一切的不圓滿跟扭曲,因為情緒的存款非常豐厚富足,我們會很容易滿足也很容易原諒別人。

    問題是,並不是每個人都這樣長大的呀!

    所以很多人成長過程的不愉快經驗讓他成為一個不夠健康的人,這個受害者如果沒有自我調整或是接受社會系統其他人的關愛,嚴重者可能會憤世忌俗而成為麻煩製造者,輕微者則可能鬱鬱寡歡而帶給周遭的人困擾。

    所以當我們經常莫名產生沮喪跟無助疲累而非精力充沛活力滿滿,就表示我們已經過度耗損而且很可能整個成長的過程都是匆匆忙忙糊裡糊塗,我們在成長的每個階段都沒有好好的享受並擁有真正的歸屬感。

    所以我們需要回頭去找愛,把鬆脫的繩索綁牢,讓自己的心靈不會隨意晃動。

    具體的做法就是:

    1.學習自我察覺,找到跟自己對話的管道

    2.建立信任團體,找到跟別人互動的頻率

    值得慶幸的是,我們每個人成長過程都是被愛的,這是上帝的設計,只是很多養分都流失了,所以我們現在需要施肥修補。

    只要開始就不會太遲,這是今天送給大家的歌。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YhaVYVioMKA&list=PLsNJO0nl_IhTCHhZ8pdzfb_mJxOenvgID&index=3

  • 明明在外面很受歡迎,偏偏搞不定身邊的人?

    明明工作上誰都搞得定,偏偏家裡烏煙瘴氣?

    明明自己很有信心,偏偏配偶孩子不給面子?

    明明已經盡心盡力,偏偏事與願違眾叛親離?

    如果是個大爛人,那一切都說得過去。

    如果是個大好人,那到底是怎麼回事?

    怎麼回事兒?

    答案就是「相連出問題」。

    上網不順的感覺大家都體驗過,聲音斷斷續續是不是很難受?

    明明有訊號,但就是很慢,是不是很難過?

    基本上,書裡所謂「相連」完全可以比喻作上網。

    我們在外面大殺四方,暢行無阻就等於是用網路收發信件或是瀏覽網站,一般的網速都能勝任。

    但是跟身邊的人互動則是「上傳影片」跟「直播」,速度之慢不難理解。

    簡單來說,就是關係愈遠的人,佔的容量愈小,關係愈近的人,需要的流量愈大。

    夫妻之間好比是商業等級的光纖需求,就連wifi都很容易畫面卡住。

    書裡強調的「相連」,就是提醒大家不要用一般收發郵件的輕鬆來對待身邊的人,事情沒那麼單純。

    就連我們引頸渴望的5G恐怕都還不能達到書中「相連」的概念。

    所謂「相連」就是彼此之間大量資料傳輸,並且電腦或手機本身需要具備超大容量,絕不是100T可以搞定的。

    上帝把一個人創造在家裡長大目的就是讓這個人學習「有層次感的關係」。

    如果手足關係比爸媽還親,那就會出問題。

    如果朋友比家人重要那也是亂了套。

    學會「親疏遠近」之後,我們的人際關係才算健康。

    大家應該會發現身邊有些人分不出輕重緩急。

    最典型的就是朋友的事永遠比家裡的事更重要,只要朋友招呼吆喝,絕對高效無可比。

    家裡的馬桶漏水或者電燈不亮就可以放到猴年馬月。

    孩子如果在青少年,最常出現的特徵就是把朋友擺在家人之前,原因是想證明自己長大了不再那麼依賴家裡,所以家裡的順位就是暫時往後挪。

    等到他過了這個階段就會發現,什麼朋友最後都是作鳥獸散,再怎麼稱兄道弟歃血為盟也不可能進駐人家家。

    等到真正出了社會就會明白,每個人都得有自己的家。

    如果一個人不安於室就代表他在關係的層次感上出了問題,他弄不清楚該跟什麼人維持什麼關係。

    所謂酒肉朋友跟狐群狗黨就是一些關係不清楚的人彼此取暖,這個現象在我們的文化中非常常見。

    因為我們的集體文化不是很有界線,很多人從小的關係經驗就非常錯亂,不知道誰才是真正值得信任的。

    當然,更可怕的事情是:「該被信任的人卻傷害或背叛了我們」,如果成長過程當中有這些經驗,很容易就造成親密關係的錯亂甚至一輩子都在試圖找回該有的規律。

    書中非常淺顯的指出,我們最原始的親密關係就是親子關係。

    理論上,我們跟父母應該完全相連。

    什麼意思呢?

    就是我們任何雞毛蒜皮的事都會告訴父母,然後父母也會隨著我們的年齡和理解程度跟我們分享成人的世界,有了十幾年這樣的經驗,我們就很容易跟任何人相連,而且會讓不同的人擁有不同的相連權限。但是可以想見,這種相連要消耗多少速度跟流量,只要跟一個兩歲的小孩玩一個小時,電池就死了,請問父母該如何滿血復活?所以農業社會的守望相助是完全有道理的,讓小孩跟土雞一樣在一個純樸的環境裡面跟鄰居奔馳於田野絕對是最健康有機的成長環境。

    在現實中,精疲力盡又睡眠不足的現代父母完全沒有力氣跟孩子相連,我們能照顧她已經算很了不起了,多數父母被孩子折騰一年後就迫不及待把孩子送出去了,因為實在超過自己的能力。

    在這種整體大環境之下,多數人根本沒有完整的相連經驗,我們不太會拿捏該跟怎樣的人坦承到什麼程度,然後我們就長大開始去談戀愛了,這當然就是一個完全不難想像的悲劇。

    怎麼辦呢?

    就是「修復」相連經驗,用新的和健康的相連去取代過往,所以一定要為自己建立一個健康的支持系統,即使用網路也可以,這就是這個讀書會想要達成的目的,鼓勵大家開始一個自己的讀書會跟小組。

    所以,今天的問題就是:

    1.請回想您成長的相連經驗(含初戀唷)。

    2.您目前跟身邊的人相連有何困難?這些困難跟過往經驗有無關聯?

    「親密關係」大概是全世界最難解的謎...

    「我最深愛的人傷我卻是最深...」幾乎就是傳統文化的寫照。

    優先處理「相連」,許多問題就會迎刃而解,明天具體跟大家聊如何相連。

    再見!明天見!

    p.s

    很多人在問進度,因為是第四次上課了,所以這次採用主題式,基本上的進度跟以往差不多,請大家自己拿捏,因為很多人都讀過書了,我會先把每次的主題列出來,方便大家思考,謝謝!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0TCsQ8FNdGE&list=PLsNJO0nl_IhTCHhZ8pdzfb_mJxOenvgID&index=4

  • 這是什麼問題?

    愛一個人都不會?

    其實這是非常實際也很要命的問題!

    我們需要愛很多人,但是如果愛的方法不對,愛之適足以害之,被愛的人不但不感激反而會憤怒並且受傷害。

    這本書用一個很簡單的概念教我們怎麼愛一個人,就是:與他情感連結(書裡稱為相連)。

    由於相連這個詞不是我們的習慣用語所以很多人被搞得很糊塗,說個大白話就是「情感有良好的互動。」

    是不是很淺顯的道理?

    但是很少人做得到,因為我們根本就沒有這種經驗,我們的文化但求相安無事,什麼情感連結,聽都沒聽過,我們早就把這種需求冷凍到地底三千年的底層了,特別是男人~

    所以如果太太想在情感上抒發先生幾乎都很冷感,如果太太提出要溝通,先生也覺得不用。

    我們一般說到溝通幾乎都是指理性的對話,兩個人只要講話不冒火就是好好的溝通,說什麼情感連結簡直就是外星語。

    但是我們真的完全不會嗎?

    恐怕不是!

    至少談戀愛的人多數具備這種功能,也就是傳說中的甜言蜜語,光是「我想你」三個字的情感連結就已經迷死人了。

    只可惜男人是任務導向,一旦女人上了勾,男人就把獵物掛在牆上展示,置之不理,任憑女人當標本自嗨。

    女人當然也不是好惹的,保證從此之後不會給你什麼好日子過,洋人經常說一句話:「Happy Wife

    Happy Life」 只不過這個年頭已經變成「Happy Wifi Happy Life」有網路就有好日子。

    總而言之,男人不是不會而是不屑,男人把焦點轉移到職場去競爭了。

    每到華燈初上,兩顆疲累的身心只剩情緒垃圾,哪兒來的情感交流?

    所以我們的好日子就只剩下:不要煩我!

    長此以往,生活品質當然低落,但是我們卻不自覺,因為眼前的壓力夠我們應付到地老天荒了。

    那麼,什麼時候警報器才會大鳴大放呢?

    最典型的密集區就是退休以後。

    我們總有個幻想,認為退休以後就可以安享天倫之樂,五湖四海任遨遊,卻忘了「欠的早晚要還」這個千年不變的道理,更何況「退休」二個字比冥王星還遠,以後再說~~~

    唉,人類到底是聰明還是愚蠢呢?

    如果你10歲開始理財現在早就財務自由了,怎麼還會做牛做馬呢?

    這個道理大家都懂,但是沒有幾個人這樣做。

    如果「家」才是生活的主幹,所有的幸福快樂都從這裡開始,我們當然必須「投資」,好好跟家人情感交流,這才是真正的愛。

    所謂「相連」就是把你的喜怒哀樂還有夢想擔憂通通讓家人知道,同時你也會知道家人之間所有的情況,這絕對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光是記住孩子的生日跟現在讀幾年級就已經讓很多父母暈頭轉向了。

    解釋了這麼多就讓我們歸納結論:

    1.愛就是給一個人足夠的時間。

    2.愛就是跟一個人分享你的內心世界。

    3.愛就是傾聽另外一個人的內心世界。

    4.愛就是創造共同的回憶。

    聖經裡面有一篇愛的箴言,裡面詳細記載了愛的操作方式。

    但我覺得最困難的還是決心,一旦決定要去愛就要調整目前的生活方式,萬一身邊的人不覺得要配合,我們就得很有耐心地鴨子划水,神不知鬼不覺地引導大家走上情感交流這條路。

    事實上情感交流這一條相連之路是非常愉快的,但是我們往往操之過急把一件好好的事弄成魔鬼訓練營,未蒙其利先受其害,身邊的人會瘋狂吶喊:「你到底想幹嘛?」

    如果情感交流是一件美好的事,我們就有責任讓大家都感覺到開心,不是嗎?

    今天的問題如下:

    1.我有沒有決心跟身邊的人情感交流?

    2.誰是我第一個情感交流的對象?

    3.我想從什麼時候用什麼方式開始跟他情感交流?

    我不敢祝大家一帆風順,只能祝大家自己先享受這個過程,不要把很多期望變成別人的壓力,不管現在幾歲,人生都還長的很,想通這一點就很開心了~

    再見,明天見!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F8WQGxrKXiU&list=PLsNJO0nl_IhTCHhZ8pdzfb_mJxOenvgID&index=5

  • 這其實是個神秘的問題,很多人分不清楚...

    我們把自己想像的很獨立其實是有點自閉,我們以為不跟人家來往就是很獨立這當然是錯誤的觀念。

    真正獨立的人其實是跟人連結的很深,擁有十足的安全感,所以當他一個人的時候心裡還是很踏實也很溫暖,空間的分離並不會造成心靈的遙遠距離。

    書裡的「分離」其實就是「獨立」。

    一個人不夠獨立就會容易覺得孤單,覺得人家隨時會背叛,會明顯缺乏安全感。

    一個不夠獨立的人很怕人家的評語,而且

    為什麼會不夠獨立?

    其實是因為依附得不健康。

    只有依附健康了才有可能成功的分離,長大成熟。

    所謂不健康又分為「過度依附」以及「依附不足」二種情況。

    過度依附就是太黏,照顧的人沒有適度的放手訓練當事人隨著年齡長大,也就是所謂的媽寶或是公主病,依賴性太強變成都讓別人負責任,這樣的話是完全沒有真正獨立的可能。

    依附不足就是另一個極端,很容易變成所謂的早熟,提早承擔超過自己年齡的壓力,沒有跟別人分享的經驗,這樣的話就不是獨立而是孤立,不太敢信任別人,表面很客氣但是你就是會覺得有一層隔閡,不是很容易親近,防衛心會比較強。

    不管是哪一個原因,當我們不夠真正的獨立就會在人際關係上起起落落。

    可能一下子跟人家很好但是很快又跟人疏離,談戀愛的經驗也會忽冷忽熱,簡單說就是其實情緒很不穩定只是人家可能看不出來。

    我們都知道長大就是要獨立否則心裡的成熟度跟實際年齡可能會產生很大的落差,這個情形其實真的非常常見,主要的原因就出在依附經驗不完整造成搞不清楚什麼叫做獨立。

    一旦產生了錯亂,跟身邊的人相處就會很辛苦。

    「分離」最好的例子當然就是主耶穌自己。

    聖經說他不以自己與神同等為強奪的,反倒虛己取了奴僕的形象,這就是分離最好的說明。

    他處在三位一體的狀況中不害怕道成肉身,離開天上的寶座,雖然孤身來到馬槽卻一直與父神合而為一,所以他可以忍受別人的羞辱與誤會,因為他心裡很篤定他是誰。

    耶穌在曠野三次受試探就完全證明他是一個成熟獨立的人。

    聖經也說要看自己合乎中道不要過於所當看的,這也是一種成功分離的描述。

    分離的意思就是我們的價值不是由別人來決定,所以我們不需要討好別人也不需要證明自己,我們就不會過度的驕傲與自卑,這一切都源自於我們有一個很好的依附經驗,我們不會輕看別人也不會貶低自己。

    一個生理經驗不夠的人在處理自己與上帝的關係上也會跌跌撞撞,很怕得罪上帝又或者是摸不到自己跟上帝的關係一直懷疑自己靈命不好。

    所以一個基督徒非常需要處理依附於分離的經驗,否則信仰就會虛無縹緲。

    今天要問大家的問題就是:

    1.我是個很有自信的人嗎?

    2.我很容易感到孤單嗎?

    依附(就是相連)與分離是人生非常重要的基礎建設,只有回到這個起點我們才能穩步向前,今天是週末,而且馬上就是感恩節,祝福大家用一個更清晰的自己來迎向年終,希望當我們讀到聖誕節的時候大家都更加煥然一新!

    再見,明天見!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SEQuLB6TNTw&list=PLsNJO0nl_IhTCHhZ8pdzfb_mJxOenvgID&index=6

  • 有沒有發現自己很容易被別人影響?

    有沒有發現自己很在乎別人的眼光?

    有沒有發現自己常常都虎頭蛇尾?

    有沒有發現自己很難堅持到底?

    這些現象都代表我們不夠獨立,所以很容易受環境影響。

    那麼要怎樣才能夠獨立呢?

    首先就是要強化自己的內在。

    一個沒有成功從成長環境分離的人就會看別人的臉色不敢堅持自己的立場,甚至於都不清楚自己的原則,這種情況在社會上相當普遍,也就是所謂的牆頭草。

    如果要訓練自己獨立就是要先練習「建立自己的做人原則」。

    很多人都是腦袋有原則但是做法沒原則,知道很多但是就是執行不了。

    想突破這一點就是要慢慢地建立自己的核心價值。

    例如大家都說讀台大很好,大家都說學歷很重要,大家都說外貌很重要,所有這些大眾的原則並不是不好也不是錯誤,但是並不一定適合自己,並不是反對大家就是一種獨立,真正的獨立是搞清楚最適合自己的原則是什麼,我們要練習對每件事情都有自己的看法,這些看法有的時候跟大家一樣但是有時候也會跟大家不一樣,當我們發現跟別人不一樣的時候要判斷是否繼續堅持下去,這就是一種獨立的練習。

    這個觀念是一般社會大眾都知道的,但是在我們的文化中其實很難做到,因為我們集體意識非常強烈,動不動就會被人家貼標籤,同時我們是很怕惹麻煩的人,我們從小被教導盡量跟別人一樣。

    所以要做到這一點是需要長時間的練習,要在一些小事上堅持自己的原則,並且要試著讓別人理解我們堅持的原因,就算別人不同意我們也可以接受別人的反對。

    大家不妨練習用心去察覺,就會發現我們真的很不習慣擁有自己的決定。

    例如一起出去玩的時候,關於要去哪裡玩或是要去哪裡吃飯,我們最常出現的答案就是「隨便」。

    然後大家你看我我看你拿不定主意,最後就發現做決定的就是固定那幾個人。

    我們換一個造型的時候也會很在乎別人的看法搞得好像我們是為了別人才去做新的造型。

    同時我們應該也會發現我們不是很喜歡改變,我們盡量在一種慣性中生活,因為這樣子最不必面對別人的眼光和閑言閑語。

    所以如果想練習獨立就先從很多生活細節開始,在不打擾別人的情況下練習慢慢自己做決定。

    第二個方法就是給自己一些新的挑戰。

    因為一個缺乏獨立性的人就是會很依賴群體的活動,如果我們能夠挑戰自己獨立完成一些事情就會幫助我們更長大。

    尤其為人父母的一定要勇敢地鼓勵孩子自己去冒一些險,不要過度保護他們。

    每個孩子的天性本來都是有冒險的,但是如果父母過度抹煞就會讓這個孩子習慣退縮,長大以後就很難嘗試新的事物,只滿足於自己的舒適圈跟小確幸,整個台灣的文化在這方面很令人擔憂。

    台灣由於地狹人稠屬於淺碟文化,非常容易形成輿論壓力,所以台灣的網軍才會這麼厲害,這跟區域文化有很大的關係,非常容易阻礙一個人的獨立性,會讓人很怕被公眾思想修理,所以不敢表達心裡面真正的感受,甚至於在教會中這種文化也非常強大。

    想突破這種限制就一定要有具體的行動,可以挑戰自己去爬山或是往偏遠的地方跑,不要一直被人群限制,我認識一個牙醫師只要放假就一個人騎重型機車從台北到花蓮,還可以當日往返,大家同樣可以騎著小綿羊就往住家附近的郊區閑逛,尤其可以利用假日去偏鄉做義工,這都可以讓大家的心靈更強大,不斷挑戰自己就會帶來成長,愈來愈擁有獨立意志。

    今天要問的問題是:

    1.我可以一個人出國旅遊嗎?

    2.我可以計劃一件對我自己略顯瘋狂的事嗎?

    下次回台灣我幫大家訪問一位仁兄,這應該是我聽過最瘋狂的事,因為他一個人從美國花好幾個月開無動力帆船回台灣,而且成功了。

    大家當然不必瘋狂到這種程度,我只是舉個例子,請大家自行斟酌。

    祝大家今天工作有個好心情,因為這個禮拜是感恩節!

    再見,明天見!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4Utxy5KRrVM&list=PLsNJO0nl_IhTCHhZ8pdzfb_mJxOenvgID&index=7

  • 要我說呢...大家身邊應該很多不快樂的好人,搞不好我們自己就是這樣的人。

    基本上,所謂「好人」不外是「讓大家開心的人」(你不讓人家欣賞,誰會說你是好人?)

    從這個簡單的定義不難想像好人就是帶給大家歡笑愉悅,但是沒有說的秘密就是「你自己是否快樂就是你家的事了...」

    書裡在第六段論到「界線」的時候舉了一個「司提反」的例子,他有忙碌的服事跟幸福的家庭,但是他卻崩潰了,原因就是「他盡量讓每個人滿意」結果就是「每個人都不滿意」。

    畢竟,一個人時間精力都有限,當我們努力當「好人」去讓大家滿意的同時,我們自己很可能會精疲力盡,然後我們又不斷地催眠自己要當個好人或者是告訴自己再忍耐一下,可是當我們已經這麼盡力但是身邊的人依然不滿意的時候,我們隨時可能會崩潰,但是又不好意思爆發,因為我們是好人,下場就是出現這種消化性疾病並且影響睡眠,因為這種隨傳隨到的模式給自己帶來很大的壓力也帶給別人錯誤的期待認為我們給了他很堅定的承諾。

    大家可能也遇過電話不斷的人,明明在現場跟我們講話卻一面對電話中的另外一頭說已經在路上了,掛上電話以後會告訴你那個沒關係,這種交友廣闊的人幾乎都是好人,到處救火,至於你抽到的號碼牌是幾號他也不會告訴你,你最好有心理準備—-改天你就會是那個癡癡地等的人。

    事情是這樣的,大家都喜歡找好人幫忙,因為他們不太會拒絕你,所以好人總是永無止境地忙。

    除此以外,好人其實也很容易得罪人,尤其在我們的文化,因為我們的文化有「集體性」跟「威權性」兩種特色,人際關係當中有很多潛規則跟曖昧不明,我們要很小心不要得罪別人。

    偏偏好人的社交範圍廣,一個不小心就弄到全世界都埋怨你,標準的吃力不討好。

    之所以如此混亂主要的原因是人際關係本來就很複雜,然後我們的遊戲規則又沒有界線,在「你們,我們,他們」加上基督徒的「阿們」之間周旋,實在累人!

    最後,人家還送我們「濫好人」三個字,值得嗎?

    所以一定要了解「界線」,這就本書的精華。

    今天的問題只有一個:

    你是很累又不快樂的濫好人嗎?

    再見,明天見!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y2hzJQPt8XU&list=PLsNJO0nl_IhTCHhZ8pdzfb_mJxOenvgID&index=8

  • 大家問過自己這個問題嗎?

    我從小就問自己,而且我還會問:「我為什麼是我?我為什麼不是別人?」「我為什麼活著?」

    所有視線沒有人可以回答的問題在書裡都丟到「界線」裡頭處理了。

    我們只知道一件事,所有這些無人能答的問題每個人的答案都不會一樣。

    我不是別人,別人也不是我。

    比較麻煩的事情是:我得向別人證明我是誰。

    這應該就是整個世界複雜的根本原因。

    每個人身上都要帶一個身分證明好讓別人知道我是誰,這其實是一件很詭異的事,但卻普世皆然,沒有一本護照你哪裡都去不了。沒有身分證明連銀行都不收我們的錢,這實在很莫名其妙。

    所以我們不但必須知道自己是誰還必須有能力向別人介紹我們是誰,然後再證明我們是自己所說的那個樣子,這應該是整個人類最荒謬的遊戲,卻又不得不玩。

    其實大家也不用太糾結,因為就算你是上帝也要自我介紹。

    聖經裡面說到上帝是聖潔嫉惡如仇的神,又說他是自有永有的神,獨一真神,守約施慈愛,公義又信實,反正上帝用一大堆形容詞介紹自己,所以當你想到自我介紹很煩的時候就抬頭看看上頭的老大,祂正用很神秘又理解的表情看著你我。

    從來沒有人徵詢過我們的意見然後我們就存在了,並且我們被強迫玩一個「喜歡就很好玩,反感就很厭世」的遊戲,叫做「人際關係」。

    我們沒有辦法單獨存在,這就是人類受造的不可逆本能。

    所以我們就會很好奇小說跟電影裡面的情節,如果一個人漂流到一個孤島只有他一個人然後會發生什麼事,結論就是最後他一定會回到人群裡,說穿了我們只是看他回到人海的過程而已,就算他真的只有一個人也有很多讀者跟觀眾在看著他。反正就是不可能一個人單獨存在就對了,這件事情根本不存在。

    所以我們無論如何都得跟人互動,只要你夠宅有一天就會變網紅,這不是很諷刺嗎?

    就是因為我們不但必須了解自己還得跟別人分享自己,所以才要讀這本書。

    因為天知道把自己放在人群裡面是多麼危險的事,我們會彼此誤會,互相爭辯,然後又必須唇齒相依,種種矛盾真的會把人搞瘋,而且也真的有人瘋了。

    這一切的問題其實都來自於沒有界線,因為我們每個人明明不一樣卻又有時候不允許別人跟我們不一樣,大家都在幹一樣的蠢事,這就是沒有界線。

    就是因為這個世界這麼複雜我們才需要恩典與真理還有時間,讓我們理出個頭緒來。

    如果我們從小跟整個世界有非常好的依附關係然後又很成功的分離出一個獨立的自我,我們就成為了一個衝浪高手在層層浪花中飛舞。

    如果我們在親密關係中受傷又在分離的過程混亂,我們就成了無助的乘客在蜿蜒的山路上嘔吐,希望人生旅途趕快結束。

    所以一定要趕快整理好自己建立起界線,快樂的完成上帝造我們的使命,然後在永恆裡跟所有的夥伴們分享這個奇妙的旅程。

    今天的問題是:

    1.你喜歡當自己嗎?

    2.你知道怎麼向別人介紹自己嗎?

    祝大家感恩節快樂,明天見!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eEh3rR9ekyw&list=PLsNJO0nl_IhTCHhZ8pdzfb_mJxOenvgID&index=9

  • 「界線」是我們常聽到的詞,但是究竟什麼是界線卻很少有人給予明確的說明。

    改變帶來醫治對於這個部分有很清楚的描述,但是也因為太詳細,所以大家讀過去後可能會忘記,我試著用三個不同的層面幫大家整理,也就是「身心靈」三個層次,其實大家不用急著去記住這些界線的項目,就算真的都背下來也不等於我們可以保有界線,重要的是透過這些描述去體會上帝放在我們生命中的界線。

    1.界線就是鏡子裡的你

    「也不回去照照鏡子...」

    是誰發明這句話的?

    這句話根本就是身體界線的最佳寫照。

    我們的長相跟體質其實就是獨一無二的,包括指紋跟瞳孔這些新科技追蹤的樣子,甚至你我走路的樣子都是可以被辨識的,沒想到吧?這就是舉世聞名的「天眼」監視系統,別再說「靠臉吃飯」四個字了,光靠閣下走路的樣子都讓你我無所遁形,真是作夢都想不到。所謂界線最簡單的定義就是:「逃到天涯海角你都會被找出來」,無法人間蒸發,這就是你,好漢做事好漢當,賴不掉的,這種無法想像的獨特只有上帝創造得出來。

    聖經說我們的身體就是上帝的聖殿,所以界線的第一個部分就是我們無比珍貴的身體。

    2.界線就是腦子裡的你

    請問大家,少了頭髮(禿了...),你還是你嗎?臉變大了,你還是你嗎?皺紋可以夾死蒼蠅,你還是你嗎?

    很顯然,我之所以是我不完全是身體的因素,還包括了很多「理性抽象」的層面。

    例如書裡面提到我們的態度(就是我們對很多事情的立場)還有我們的選擇,以及我們的思想,以及我們的能力,這些都是腦子裡的東西,所以我們可以說腦子裡的你就是一種界線,你要怎麼想沒人管的著,你要積極還是消極,樂觀還是悲觀,都不是別人可以介入的。我們每天用腦子做出許多的選擇也決定許多的認知,並且意識到我們自己的有限,這些通通都是界線,都是完全屬於我們的範圍,如果你動不動就怪別人又常常覺得這個世界不公平,那就真的要自己到腦子裡面去調整界線,很清楚的告訴自己,有許多東西是自己決定的,不要推卸責任把自己塑造成受害者,我們必須承認世界上有許多比我們更不幸的人卻活得非常精彩,例如澳洲的立克胡哲,還有一大堆身體有缺陷的人,聖經上形容這些對自己負責任的人是世界不配有的人,他們在不完美的世界中展現了過人的情操,這就是我們要慢慢建立的界線。所以書裡很明確的說,我們的行為也是我們的界線,沒有人可以為自己不當的行為找藉口。

    3.界線就是肚子裡的你

    所謂「人心隔肚皮」,世界上有些事情不完全是腦子的問題而是「心」的問題,或者更直白的說是感覺的問題,所以梳理也提到我們的感覺就是我們的界線,感覺是非常主觀的,好看好吃好玩都因人而異,我們不能把我們的感覺強諸於別人。

    所以我們活得快不快樂是要自己負責的,有人能夠苦中作樂,有人能夠凡事謝恩,這都不是天生的,而是每個人願意為自己的界線負責。

    書裡也提到每個人都應該有自己的願望和夢想,這就是心的方向,聖經說沒有異象民就放肆,所以我們對別人和世界的期望也是一種界線,不能因為別人不能滿足我們的期望我們就翻臉。

    總而言之,活得開不開心真的是自己的事,這就是界線。

    真正的信仰就是幫助我們認識自己也認識上帝,並且藉著聖靈的引導和掌權對付自己的自私和老我,這可是一個漫長的功課。

    今天的問題只有一個:

    這麼多項目當中,我哪個部分最沒有界線?

    今天是感恩節前夕,雖然我們不是美國人,但是一年中有一個日子提醒自己要感恩總是好事,預祝大家感恩節快樂,明天見!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YuWHW2bj8fY&list=PLsNJO0nl_IhTCHhZ8pdzfb_mJxOenvgID&index=10

  • 國有國法家有家規,這就是最基本的界線概念!

    在美國住過的朋友都知道,家門口的草坪如果太雜亂是會遭到鄰居投訴的,甚至還有管委會會罰錢,因為他們覺得那是你的責任,是你的界線!

    你也不能說關他們什麼事,因為會影響到整個地區的房價,這就是為什麼要有界線—因為你會影響到別人。

    就像書裡說的,界線就是為了要讓愛的關係更長久更穩定,避免彼此傷害。

    只可惜在我們集體性和威權性的文化之下,我們很少建立界線的概念,我們的人際關係就會變得很複雜。

    不管買一部新車或是換了一個造型我們都很擔心別人說三道四,正是所謂「人言可畏」,不費一兵一卒,光是一張嘴就要你的命。

    所以越界在我們的背景中是非常普遍的現象。

    書裡逐項列出越界的範圍並且隨後都舉了許多對應的例子,我們就來挑幾個我們的文化中最常出現的現象。

    1.最典型的反應就是怕人家生氣,因為我們在彼此的情緒上都很習慣越界。

    我們從小怕爸媽跟長輩生氣,長大怕老師生氣,後來怕朋友生氣,婚後怕配偶生氣,老了怕小孩生氣,我們這輩子不是給人家氣受就是在忍受別人生氣,這其實是很混亂的情緒,缺少界線。

    聖經告訴我們不要惹人家的氣總要盡力與人和睦,也告訴我們要慢慢的聽慢慢地說慢慢地動怒,不要製造情緒垃圾,這就是在講界線,不要把自己的情緒丟給別人。

    同樣的,我們也不必全盤接收別人的情緒,不能因為擔心有人不高興,我們就沉默退縮不敢挺身而出,我們做該做的事講該講的話,別人要生氣那就是他自己的界線了。

    2.我們常常在壓力感受的態度上越界

    我們常常對別人說「你給我的壓力好大」這其實是一種越界的表現,因為我們並沒有去拒絕別人,是我們自己很不開心的接受了別人給予我們的壓力,我們太習慣接受這種暗示:「如果不接受,我們就不是好人,好孩子」,為了符合別人的期待,我們只好勉為其難接受了別人給予的壓力。

    真正的做法是,我們要自己想清楚,我們願不願意去承受這個壓力。

    耶穌來到這個世界上是完全自願的,他甘心上十字架,不會去抱怨任何人,在客西馬尼園的禱告中他只是表達了自己承擔的壓力,卻從未抱怨別人給他的壓力,於是上帝就加給他力量。

    3.我們常常為自己的行為找藉口

    「都是你害的...」這句話經常出現在我們之間,恰好表明了我們無法為自己的行為負責,在自己的行為上失去了界線。

    太多的人認為是配偶或父母毁了自己的人生,我們忘記了沒有人可以毁掉我們的人生,只有我們自己可以毀去。

    聖經明明說我們要為自己所說的每一句話和做的每一個決定接受上帝最終的審判,我們不可能在審判的時候賴給別人說是別人害我們的,不但如此,聖經甚至還提高了界線,告訴我們絆倒別人有禍了,意思就是說不要拿界線當藉口來合理化自己的行為。我們不能說:「他被我絆倒是他沒有界線」,界線是拿來要求自己而不是拿來塘塞別人的。

    每個人都要為自己所做的或善或惡受報。

    4.我們常常在思想上混亂越界

    「你怎麼想你就怎麼感覺」這是非常容易理解的事。

    聖經也說「人一生的果效由心發出」,但是我們的心怎樣我們卻常常不知道,因為我們並沒有學會如何思考。

    說也奇怪,我們從小上學接受了許多邏輯的訓練,卻很少有人教導我們如何思想人生,這部分在聖經中就稱為:「智慧」

    有智慧的人就是在思想上保有自己的界線,不會盲目的樂觀或悲觀,知道何時該難過何時該喜樂,我們有辦法引導自己的思想而不是無法控制自己胡思亂想,這也是一個非常重要的部分。

    總而言之,一個人一定要為自己負責,畢竟我們是自己來也自己走的,無人相陪,不學會界線一輩子都會很困惑。

    今天的問題也只有一個:

    你在哪個部分最容易越界呢?今天有沒有哪一點讓你驚覺自己越界了呢?

    明天見,祝大家感恩節愉快!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JYFMaVmvNEo&list=PLsNJO0nl_IhTCHhZ8pdzfb_mJxOenvgID&index=11

  • 沒有界線愛的世界就是一片混亂,愛得死去活來的結果就只是傷害,這是多麼無奈的一件事。

    所以無論如何一定要學會建立自己的界線。

    第一件事就是要「下定決心有界限」

    光是知道是沒有用的,一定要有實際的行動,為自己設立界線的第一個行動就是:「告訴自己我一定要有界線這樣對大家都好」。

    簡單地說,建立界線的第一招就是:「自言自語」。

    常常對自己說:「我要有界線,不要被別人影響,我是大人了,我可以自己解決問題」.

    建立界線的第二招就是:「練習說no」

    設立界線最簡單的原則就是懂得拒絕,不能一味地配合別人。這一點在我們的文化中並不容易,因為我們的文化是集體性兼威權性。

    所以設立界線最有用的方法就是「學會有禮貌地拒絕」,說話要委婉,先說肯定句再說否定句,先說「我很願意」再表達自己的困難,不要讓人家覺得被你拒絕於千里之外。

    那萬一自己根本不願意呢?那就說:「很抱歉,這個我比較沒有興趣或是比較不擅長」也可以說:「這個你可能要找別人,我應該會搞砸」很常見的情況就是只要對方一直拗,我們最後就勉為其難地應付答應,弄得自己很不開心說不定結局又不好,所以想活得快樂一定要適度的說no。

    當然,也必須提醒大家:「只會說no的人也不會快樂」,所以要自己拿捏分寸,多多練習就熟練了。

    建立界線的第三招就是:「勇敢堅持自己想要的」

    在不犯法以及不傷害別人也不違反真理的前提下,自己想要的就去做不用擔心別人的眼光。這樣會不會有一點點一意孤行?那就要看你對真理的認識有多少,因為聖經說:凡事都可行但不都有益處。意思就是說:「在合理的情況下,想做什麼就去做」但是要想清楚這樣做有沒有意義。

    例如你想買一部新車或是新房子但是又很擔心人家說你炫富,那就自己做好決定,到底是要顧慮別人不惹麻煩還是要堅持自己不怕麻煩。

    想清楚以後就告訴自己:「這是我的立場也是我的自由」

    當然,再次提醒大家:「前提是不能違反聖經真理」。

    建立界線的第四招就是:「培養自己的積極主動性」

    在我們的文化中做很多好事其實都是被強迫的,例如早睡早起,少打電動,盡量不吃垃圾食物,這是全世界都知道的好事,問題是這未必是我們心裡真正主動的決定。

    有界限的人會常常對自己說:「這是我的決定,不要後悔,錯了就錯了,下次改進,就當作學一個寶貴的教訓」

    這一類心裡的對話非常有用。

    最後一招就是:「接納別人」

    當我們練習接納了別人就會自然產生界線,因為你會知道那是他的世界,無形之中我們也就擁有了自己的時間。

    還有很多其他的方式書裡都寫得很清楚,在這裡只是整理幾個重點中的重點。

    今天的問題如下:

    1.我有沒有決心設立界線?

    2.我該從哪裡開始?

    祝大家感恩節週末快樂,這週主日開心。

    明天見!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gOjuXrK2t1g&list=PLsNJO0nl_IhTCHhZ8pdzfb_mJxOenvgID&index=12

  • 好壞不分的世界不是很美好嗎?

    誰也別說誰錯,誰也別堅持誰對,如此就不會有人被定罪,這才是天下太平。

    這是許多現代人的思想,甚至會跟「多元思想」混為一談。

    讓我們換個角度來想,如果真的把所有的好壞對錯都拿掉,每個人都照自己的意思生活,那麼,這個世界毫無疑問將是一團混亂,最後就是彼此傷害而已。

    那麼,有沒有中庸之道呢?

    答案就是「同時接受好與壞」。

    直接把是非善惡拿掉,絕對不是聰明的做法,實際上也不可能。

    人的天性本來就會區分是非好壞,只是每個人標準不一樣,所以才發展出「法律」這種大家共同遵守的界線。

    但是這麼一來,該怎麼處理「犯規」的人呢?

    表面看來是處罰他們,但其實是用某些罰則來幫助他們回到真理,所以,把一個犯人關起來其實也是一種恩典,用的是納稅人的錢,可見,我們還是要接受「好與壞同時存在」的現實,並且我們也沒有辦法完全杜絕失敗,而是要用社會集體的力量去扶持。

    除非我們可以槍斃每一個犯錯的人,否則我們就是必須接納社會中會有一些人犯錯,我們也必須承認我們很可能就是下一個犯錯的人,所以我們必須同時接受好與壞。

    這其實不是一個很困難的理論,學校接受勤勞或優秀的學生同時也要接受懶惰或愚笨的學生,更妙的是,我們無法預期將來對社會更有貢獻的會是哪一種學生,這也是同時接受好與壞。

    整個社會接受英俊漂亮的人當然也要接受相貌平凡的人,同樣的,我們很難判斷誰是對社會更有貢獻的人。

    再說,每個人對於好與壞的標準都不一樣,最好的方法就是同時接受好與壞,因為你不知道什麼時候好人會變壞而壞人也會變好。

    我們當然也要很小心,不要把同時接受好與壞解釋成「擺爛」,所謂「接受」並不是什麼都不做的意思,而是不要用過於律法的角度定罪一個人。

    上帝並不喜歡我們犯罪,但是他接受我們只是人不是神,他的解決方法並不是:「算了!反正人就是這樣...」而是決定親自來到世界徹底解決這個問題,儘管他必須為此付出昂貴的代價。

    所以上帝同時接受好與壞的態度帶給我們很大的啟示,我們是不完美的人有不完美的父母養大很可能再去養不完美的小孩,雖然一切都不完美但是生命還是很有價值,這就是同時接受好與壞。

    不要因為不完美就把整個人生否定掉!

    不要因為不完美就把整個婚姻否定掉!

    不要因為不完美就把整個工作否定掉!

    不要因為不完美就把整個關係否定掉!

    但是來自嚴厲家庭的人真的很容易因為不完美而放棄一整段。

    不曉得今天的概念對大家來講有沒有什麼啟示?

    今天的問題也很簡單:

    我應該在目前生活中的哪個部分同時接受好與壞?

    祝大家週末愉快,明天見!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15KN5H0QShk&list=PLsNJO0nl_IhTCHhZ8pdzfb_mJxOenvgID&index=13

  • 很多人都說自己有完美主義,但這畢竟是一種感覺,我到底算不算完美主義的人不妨藉著今天的進度來自我檢查一下。

    說到底了問題的根本還是「無法同時接受好與壞」。

    如果我們只能夠接受我們心裡面追求的美好那就非常有可能成為完美主義者。

    完美主義的同時也很有可能伴隨著情緒的暴起暴落甚至藥物酒精與色情的上癮,很多情緒或是精神上的困擾都是來自於自己的不完美沒有被接受。

    如果我們在一個嚴格的環境裡長大,常常挨罵,就很可能自我形象低落,我們不敢跟別人討論這些成長的過程,我們一方面尊敬把我們養大的人,一方面其實不知道該怎麼面對他們的不完美或是對我們造成的無心傷害,時間久了之後,這些深藏在心的錯亂就會造成巨大的壓力,促使我們產生脫序的行為或是情緒的混亂。

    我們覺得自己是個很糟糕的人,當然就找不到自我存在的價值。

    或許我們的確是很糟糕,但是上帝並不準備把我們丟掉,因為上帝有辦法同時接受好與壞,他也有能力修正「好與壞」之間的落差,這就是信仰。

    信仰要帶來的就是改變,讓我們越來越好!

    一旦我們無法同時接受好與壞,我們跟人的關係就很容易緊張,我們對世界和自己的看法也時好時壞,不容易抓到平衡。

    我們要嘛就把自己想像的非常好不然就把自己想像的非常壞。

    我們把很多的焦點放在自己的身上,會很重視外貌或是學歷以及才幹和能力,因為我們在潛意識會很擔心別人對我們有負面的看法,所以我們小心翼翼地不留任何把柄給人講話。

    這樣活著當然很累。

    但是我們又沒辦法控制自己...

    (解決之道在明天的進度唷...)

    先別急,讓我們靜下心來搞懂一件事:原來一切的問題就出在我們沒有同時接受好與壞。

    接受自己的不好並不是放棄,相反地,這是谷底爬升的第一步,看清楚自己的有限不要把自己放在永無止境的壓力之下,我有如此我們才有力氣開始翻轉我們的人生。

    今天的問題如下:

    書裡講的這些徵兆有出現在你身上嗎?如果有的話,是不是跟你不能同時接受好與壞有關呢?

    p.s書中285頁提出的症狀如下

    1.完美主義

    2.理想主義

    3.疾惡如仇的過度反應

    4.受不了弱者

    5.自我形象差

    6.焦慮恐慌

    7.暴飲暴食或酗酒藥物

    8.自戀

    9.常常有罪惡感

    10.混亂的性關係

    11.很容易關係破裂

    12.過度憤怒

    13.認為自己全惡或全善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VBBD1ZB6eDg&list=PLsNJO0nl_IhTCHhZ8pdzfb_mJxOenvgID&index=14

  • 你有沒有討厭過深愛的人?例如:父母,兒女,配偶...甚至是上帝?

    答案如果是「YES」,不要擔心,你依然是個正常人.

    「關係」是一件極其複雜的事。

    幾乎每個孩子說跟爸媽說過「我討厭你」,差別只是放在嘴巴還是心裡而已...

    這真是再正常不過了,因為父母常常禁止我們做我們喜歡的事,包括吃糖果跟各種有趣的搗蛋。

    當有人做了我們討厭的事,管他誰對誰錯,我們就是要發脾氣。

    好吧...我們說點更激烈的...

    夫妻之間甚至會說「我恨你...」「我真的恨死你了...」相信嗎?

    難以置信?

    那你一定是菜鳥,老鳥請微笑...

    其實呢,父母也常常在心裡說自己小孩「真的很煩...」(當然也有人口沒遮攔就把這個秘密說出來了...)

    這樣大家明白了嗎?

    愈是親近的人愈容易惹火我們,那種甩不開的血緣關係真是要命哪!

    如果練不成「好壞並存」這一招救命絕技,我們有時候真的搞不清楚到底該愛身邊的人還是可以合理公開地恨他。

    有沒有人從小在這種錯亂中長大?

    不但有,而且很多,中外皆然。

    書裡(303頁)就舉了例子,一個無法控制脾氣的愛爾,根源其實是不知道怎麼表達對父親的複雜情緒。身為基督徒,他一直告訴自己不能有「恨意」,然而,他對父親卻有很多真實的不滿,他用各種方法把它壓下去了...

    但我們都知道那是壓不住的...

    所以,他就成為一個「情緒失控的好人」,暗自苦惱。

    這個例子很熟吧?

    我們一方面感謝父母養育之恩,至少他們給了我們生命,但是一方面我們又很氣父母對待我們的方式,甚至很希望自己沒有來世上,這就是沒有練就「好壞並存」的保命招式。

    家裡沒教,學校沒教,社會沒教,教會也沒有教,全都是「自學」。

    請問哪裡有賣武功秘笈?

    請翻開300頁(不同版本會有差異)標題是:「我們如何重新接納善惡並存」。

    暖身操:修改心理設定。

    我們的「文化原廠設定」就是「在愛與恨之中選一個」,這就是錯亂的根源。

    當你問一對吵架的情侶或夫妻:「你還愛他嗎?」

    或是問一個被父母傷害的小孩:「你愛父母嗎?」

    其實這根本就是一個難以回答的問題。

    因為我們要一個人在「愛」與「恨」中選一個。

    殊不知,多數親密關係都是愛恨交織。

    所以請修改設定為:「我愛一個人但是也會討厭他,我正在想辦法解決這個BUG」

    這個想法就像練功之前的蹲馬步,先讓自己站穩。

    起手式:承認真實感受(呼吸吐納)

    承認我們對某人的不滿(不管要不要告訴他,至少自己心裡要先承認)就是「好壞並存」的呼吸吐納,深呼吸之後告訴自己「我知道這樣不應該,但是我就是有這些感受,我該找個人幫我處理一下」。然後就找個信任並且成熟的人(找的對的人很重要),向他訴苦。

    只有說出來,我們才會真正開始面對並且整理思緒,所以說出來很要緊,能直接跟當事人說就更好(但是要確認對方能理解,否則誤判情勢的下場會有點嚴重)。

    第二式:饒恕(勒緊腰帶)

    站穩馬步,調整呼吸後就要用力綁腰帶,因為力量是從核心肌肉出來的,這個費力的程序就是「饒恕」。

    聖經裡把饒恕別人跟饒恕自己放在一起。

    我們都是不完美的人,被不完美的父母養大,很可能繼續養不完美的小孩,我們只有二個選擇:

    1.永遠不跟人互動,就不會受傷。

    2.跟人互動然後彼此原諒。

    確實有人選擇第一條路,但是堅持不了多久就會有精神或心理疾病。

    相較之下,第二條路不完美但是至少行得通。

    第三式:拳打腳踢面對所有負面情緒

    勒緊腰帶之後就可以拳打腳踢了,打誰踢誰?就是狠狠地發洩一下負面情緒。

    當我們無法同時接受好壞,就會出現「憤怒」然後會為這段關係「悲傷」,接著就會產生恐懼,想離傷害我們的人遠一點。

    所有的冷漠背後都是恐懼。

    所以聖經才說「愛裡沒有懼怕」。

    這句話值得細細思量。

    今天只有一個問題:

    你準備好練這個武功了嗎?即日開始吧!

    明天見!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s5RKRCCVVQA&list=PLsNJO0nl_IhTCHhZ8pdzfb_mJxOenvgID&index=15

  • 這是很多人會問的問題,可惜我們永遠沒有標準答案!

    什麼是成熟?

    根本沒有人可以回答,我們又不是水蜜桃或是芒果.

    倒是我們不成熟的時候還蠻容易被發現的.

    這就有趣了,不是沒有標準嗎?為什麼成熟沒人確定,但是不成熟卻天下皆知?

    沒錯,成熟與否完全建立在「人際關係」上,如果全世界只有我一個人,誰在乎我成不成熟?

    簡單來說,不對別人構成困擾,別人就覺得我們成熟,讓別人麻煩,大家就覺得我們不成熟。

    同樣的你我,A君可能認為我們很幼稚,但是在另一個情境下,B君卻可能認為我們很成熟。

    所以成熟這件事在不同的環境中可以有完全不同的答案。

    由於人類世界是個極其複雜而且無法逃避的社交系統,所以我們只好「成熟一點」,不然自己會很痛苦。

    從基督信仰的角度倒是比較容易說明長大成熟。

    因為我們是上帝創造的,當我們跟上帝愈來愈親近,看事情愈來愈深入,那就是一種長大。

    我們會因為愈來愈理解上帝的邏輯而滿足,也會因為愈來愈體會上帝的感覺而幸福。

    我們不是為了父母或兒女活著,我們是因為感受到生命的價值與美好而開心地活著,只有好好活著才有力氣去愛身邊的人。

    但是我們卻常常失望傷心地活著,我們會討厭自己所愛的人(尤其家人),因為他們很幼稚,然後他們也覺得我們很幼稚(很多夫妻都同時覺得對方很幼稚)。

    為了要解決這個棘手的問題,我們只能「自我成長」。

    對方要不要成長跟改變,跟我們一點兒關係都沒有,不管這個「對方」是誰。

    到頭來,我們只能調整自己,這就是成熟。

    長大成熟就是不要一直鬧脾氣,耍任性,能夠有耐心冷靜地搞定一大堆煩人的事情,做一個成人而不是一直耍賴當小孩。

    這可不是簡單的事,要花很多時間,要懂很多真理,要用很多恩典。

    這下子大家就懂為什麼上帝老是允許很多麻煩人物在我們身邊,揮之不去,因為上帝覺得我們需要多練習。

    每當我們覺得自己比較成熟了,很多事情不衝動了,就會出現新的狀況讓我們知道還有很多不足的地方。

    不只如此,有時候我們理智成熟了,想通了,但是情感未必跟得上。

    所以長大成熟是一生的功課而且必須自己情願才有意義。

    今天的問題是:

    1.我自己在哪些部分需要更成熟?

    2.我甘心情願長大成熟嗎?

    祝大家成長順利!明天見!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WqLOgVLijHc&list=PLsNJO0nl_IhTCHhZ8pdzfb_mJxOenvgID&index=16

  • 雖然長大成熟沒有標準,但是「沒有長大」倒是比較容易被發現,因為下列症狀實在太明顯:

    1.強烈需要被肯定

    2.很怕跟別人意見不同

    3.容易有罪惡感卻不知道怎麼辦

    4.性的掙扎

    5.怕失敗

    6.習慣取得許可,這樣就不用自己負責

    7.喜歡控制別人

    8.自卑感跟優越感,缺乏安全感

    9.喜歡比較競爭

    10.非黑即白沒彈性

    11.喜歡八卦

    12.容易焦慮不安

    13.喜歡有權控制別人

    14.反權威,對抗權威不然就是討好權威享受特權

    15.美化自己的成長過程

    是不是琳瑯滿目?

    根本就是照妖鏡,把沒有長大的特徵描述的淋漓盡致。

    鼓勵大家去看看書裡的描述,或是認真看一下今天的視頻,話不多說,今天只有一個問題:

    我是否能體會自己出現的特徵跟沒有長大之間的關聯?

    鼓勵大家稍晚上線來討論一下今天的內容唷!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X_i_LWNsgBo&list=PLsNJO0nl_IhTCHhZ8pdzfb_mJxOenvgID&index=17

  • 沒有人知道自己何時會失敗,因為沒有人可以保證自己永遠不失敗。

    有些失敗是自找的,因為不夠謹慎。

    但是更多非戰之罪是自己無法控制的,有時候是大環境的,例如疫情,有時候是缺少機會,有時候就是意外,所以人生一定要學會接受失敗。

    在「只准成功,不准失敗」的背景長大的人就很容易對這個世界和周遭的人失望,也會對自己失望,跟這樣的人相處當然很辛苦。

    每個人天生都有一個理想的我,這是不需要有人教的,但是偏偏現實中又有一個真實的我,我們經常在兩者之間掙扎,書裡舉了很多例子,都是因為不斷地要求自己達到自己心裡理想的狀況最後就崩潰了。

    理想的我告訴自己沒有什麼事情是值得生氣的,生氣就是用別人的錯誤懲罰自己,但是真實的我卻無法控制情緒。

    理想的我告訴自己可以表現得非常好,而且可以比多數人都更優秀,但是真實的自己卻完全不是這麼回事,我們很可能因為無法接受而想像自己還是很厲害。

    理想的我告訴自己可以同時把每一個角色都扮演的很好,但是真實的自己卻對每一個角色都不滿意。

    理想的我告訴自己沒有什麼事情是搞不定的,但是真實的我卻往往充滿了無助。

    理想的我告訴自己我值得很高的薪水,真實的我卻可能憤世嫉俗。

    理想的我告訴自己可以人見人愛大受歡迎,真實的我卻覺得人際關係很複雜很想逃避。

    書裡提到我們很習慣用下列的方法解決理想與現實之間的距離,但幾乎都以失敗收場。

    1.否認自己裡面負面的感覺。

    自己告訴自己沒什麼好難過不用在乎,甚至於欺騙自己「其實一切都還好...」

    這樣的話我們就永遠無法準確評估事情的真相,像這樣不敢面對失敗,最後當然徒勞無功。

    2.一直活在很高的標準裡面

    有一種對付現實的方法就是不斷地要求自己實踐理想,拿了99分也不能放鬆,無論在什麼情況下都要檢討自己或別人,永遠追求更好,弄到後來自己都搞不清楚終點在哪裡。

    許多孩子被父母傷害就是因為不管怎麼做父母都不會滿意,好不容易達到了一個標準,就會發現原來他們裡面還有另外一個標準,永無止境。

    這種父母就是不知道怎麼面對理想與現實之間的距離。

    3.批判攻擊不夠好的部分

    自己說自己沒有用,不必等別人來指責,自己先把自己罵得狗血淋頭,說自己笨說自己壞,說自己傻說自己沒用,通常很容易自責的人也往往很容易苛責別人,只是嘴巴沒有說出來而已。

    人的情緒真的很複雜,不是太漫不經心就是太小題大作。

    通常我們自己也不知道該怎麼辦。

    其實就是要接受自己是會失敗的人,同時又告訴自己會奮戰到底,下次再來。

    更重要的是旁邊需要有同伴跟支持系統,不然這樣自編自導自演,根本撐不了多久。

    今天的問題是:

    當我察覺理想和現實有距離的時候我通常都怎麼做?

    只要解決了這個問題就是搬走了路上的一顆大石頭,祝大家愚公移山工程順利。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q2IYqeJpCJ4&list=PLsNJO0nl_IhTCHhZ8pdzfb_mJxOenvgID&index=19

  • 基督徒不能說的秘密就是—-為什麼傳說中的喜樂平安離我越來越遙遠?

    剛剛接觸信仰的時候幾乎都是信仰的高峰,那個時候真的經歷了很多的平安喜樂,但是隨著時間的演進,信仰好像呈現疲態,當然也可能是越來越投入教會活動的勞累感讓我們愈來愈覺得彈性疲乏。

    很多基督徒都找不到新的動力只能不斷地參加特會,但是回首一個超過10年的信仰,我們必須承認走下坡的遠遠高過向高處行。

    其實真正的原因很多人都沒有察覺,答案就是:文化!

    雖然我們在信仰中被教導上帝是我們最高指導原則,我們所思所行都是依據真理,但是靜下心來想一想,真正左右我們整個生活反應的其實還是我們的背景和文化。

    畢竟我們不是一個基督教背景的國家,我們的很多傳統文化都距離聖經的觀念很遙遠,不管是對成功的觀念或是生活價值的追求甚至於對金錢的看法最重要的還有人際關係,這些與生活品質息息相關的文化才是真正左右我們生活方式的系統。

    使用智慧型手機的朋友都知道,我們非常依賴許多的App,例如Line或是許多銀行與媒體的App都是不可或缺的。

    但是我們沒有注意到,真正決定手機是否好用的關鍵其實是「系統」。

    目前市面上就分為Android和蘋果兩大系統,就算是同一個系統底下不同品牌的手機在跑這些系統的順暢度也有差別。

    比較便宜的手機往往在你操作到比較複雜的時候他就會出現延遲甚至當機。

    所以真正決定手機品質的關鍵是那個看不見的系統而不是看得見的App。

    同樣的道理,就算我們成為基督徒但是真正操縱我們的思想意念和反應的往往還是我們的背景。

    也就是說,信仰變成我們下載的一個App,我們雖然非常重視他但是卻沒有發現有一個更大的系統超越這個App,那個系統就是我們的成長環境與經驗。

    舉例來說,「有拜有保庇」是民間非常普遍的觀念,這就是一種系統。

    結果信主之後往往還在運用舊的系統,認為我都有作禮拜上帝怎麼沒有保佑我,卻完全沒有察覺這種觀念根本不屬於聖經。

    所以我們禮拜天去聽了聖經的觀念並且產生高度的認同但是回家以後就忘得一乾二淨,自然而然活不出信仰的能力也經歷不到什麼平安喜樂,剛剛接觸信仰的驚喜只能類比為剛剛下載App的新鮮感然後這個App一個禮拜只打開一次,比較熱心的人說不定每天打開好幾次,但他終究沒有成為我們的系統,所以每到緊要關頭我們的老我就原形畢露。

    所以要享受信仰的平安喜樂就必須真正讓信仰成為系統而不是App,從睜開眼睛到睡覺這個系統都會自然的運作讓我們成為光和鹽。

    那麼,問題來了...

    怎麼讓App成為系統呢?

    答案就是要:「內化」

    就是要把信仰放在心裡面不同的位置,現在的問題是,心裡的位置已經住了一個舊的系統,所以要先把舊的系統卸除,然後再載入信仰這個新的系統。

    可惜我們不是機器,

    所以不是給你一個小時就可以完工而是要花數年的時間漸漸更新,所以在這個課程我們首先強調的就是:時間!

    我必須在日常生活中自己去體會我現在到底驅動的是舊的系統還是新的系統,我們也必須每一天花時間親近上帝讓信仰的無形數據天天下載到我們的裡面,也就是所謂的耳濡目染。

    一個人如果不聽詩歌,我們的情感就很難有跟上帝之間的交流,如果不讀聖經,我們的思想跟反應也不可能依循真理,只會呈現舊的性情。

    希望這個比喻有助於大家找到信仰停滯不前的原因。

    今天的問題也變得很簡單:

    信仰是我的系統或是我的App?

    祝大家系統重灌順利!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FKINP-PZ8ds&list=PLsNJO0nl_IhTCHhZ8pdzfb_mJxOenvgID&index=20

  • 世界上最寶貴的就是時間,最可惡的也是時間。

    因為時間的關係我們變老變笨變醜...

    因為時間的關係我們匆匆忙忙睡眠不足...

    因為時間的關係我們分身乏術無法面面俱到...

    但是也因為時間我們長大成熟...

    因為時間我們改過向善...

    因為時間我們學會管理和分配資源...

    因為時間我們進步突破...

    可以這樣說...成也時間,敗也時間!

    難怪我們要無奈地問上帝:「幹嘛創造時間?」

    上帝的回答想必也很簡單:「沒有時間限制你們好吃懶做,沒有時間限制你們不會珍惜。」

    我們又問:「將來在天上不是沒有時間限制嗎?」

    上帝的回答想必是:「那是因為你們已經在時間裡呆過...同樣的事沒必要做兩次...」

    如果打破沙鍋問到底,真正的答案只有一個:我們只是人不是神所以需要時間。

    我們需要時間來學...

    我們需要時間來想...

    我們需要時間來磨...

    我們需要時間來改...

    我們必須承認:我們太需要時間了...

    光有時間還不夠,我們需要的是:好時間!

    什麼是好時間?

    當時間為我們帶來祝福和改變那就是好時間。

    即便發生的是壞事,只要我們真誠悔改記取教訓,因禍得福的結果就讓我們得到了好時間。

    相反地,就算發生好事,例如我們是好命的第二代,又帥又美又優秀,但若因此揮霍荒誕養成傲慢驕縱的性格,那些享樂的日子也成了壞時間。

    又或我們先天不足加上後天失調,爹不疼娘不愛,命運多舛,讓我們自怨自艾,憤世嫉俗,這種成長經驗當然也是壞時間。

    總而言之,幸福的人不見得有好下場,不幸的人也未必難翻身,就看我們怎麼處理這些過往的時間。

    難怪聖經會說:人一生的果效由心發出(不是由環境決定)。

    然後聖經又說:我們的心如何我們自己不知道...

    因為我們的時間都拿來憂慮跟忙碌,忘了跟自己的心對話。

    所以任何想要改變的人,應該踏出的第一步就是:給自己多一點時間!

    萬一把自己逼得太緊就會把所有的時間都變成壞時間,因為除了變老變著急我們一無所獲。

    我們不能決定自己的際遇卻可以透過信仰讓所有的經歷都成為好時間,這就是一件很棒的事。

    所以就是要充滿積極思想的意思嘍?

    倒也不完全是這樣,如果只要積極思想就能帶來幸福,那人生未免也太簡單,上帝也無需親自來一趟。

    真正的關鍵是我們要有耐心,細細品味人生各種滋味,婚姻的酸甜苦辣,原生家庭的無奈遺憾,成長過程的喜怒哀樂,人際關係的錯綜複雜還有漫長人生的悲歡離合。

    連自己正在過怎樣的人生都描述不出來,怎麼會有好時間?

    常常告訴自己:急也沒有用!

    一步一腳印,充分體會人生的每一階段,接受所有的好與壞,搞清楚上帝給自己的使命,這樣的人生就是一連串好時間串起來的珍珠。

    今天的問題非常實際:

    我該怎麼處理我過去的好時間與壞時間?

    祝福大家拿回自己的人生主權,明天見!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9Rig8wDudHE&list=PLsNJO0nl_IhTCHhZ8pdzfb_mJxOenvgID&index=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