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pisodes

  • Missing episodes?

    Click here to refresh the feed.

  • 闲嗑嚼着怪味胡豆,呷一口竹叶青茶。小双滑动手机屏幕的影像,说:“学校的油菜花开了。” “我瞧瞧。”我趋身凑上前,她把手机伸到我下巴。 延展的画面三分之一和三分之二处各有一株树干,框出中央的焦点人物:前后两个人物,黑色羽绒服,深蓝牛仔裤,白球鞋,斜挎白布包的马尾女孩;后面那位个子娇小,白色帽T,浅色牛仔裤,手里拎着长柄雨伞,应该也是个女孩。她们在茂盛的鲜黄油菜花田梗里趑趄趔趔,又好似漫游春光,一派悠然。竹木结构的双层凉亭,我前天从图书馆二楼窗口俯瞰过。 我说:“屈老师指给我看了池塘,那个角度只看到一小块油菜花田,没想到这么一大片呀!” 应邀到四川美术学院为硕博士研究生的“艺术语言学“课程和“读写实验(第三季)—走进宋代书画世界”工作坊谈两场宋代书画文图学。第二讲主题是东亚潇湘八景诗画,听众多数有创作经验,探讨“山水”和“风景”、中西风景艺术观,特别有见解。 中间休息时间,屈波教授引我到窗前,底下两方映照天光的水塘浮现周围的树影。他说秋冬荷花枯谢了,被学校的农工清理干净,同学们跳进泥浆里徒手抓鱼,挖旁边田地的红薯,当场烤着吃! 我说两位来接机的同学让我看过那些浑身泥泞,不亦乐乎的景象照片,多么趣味盎然的校园生活! 重庆黄桷坪校区之外,新建的沙坪坝校区保留了部分原先住在这里的居民,他们维护田园,保持自然景观,成为学校的农工。“沙坪坝”,这个我几乎唯一知道的重庆地名,从小听长辈提过无数次。1997年为了抢看三峡大坝工程进行中即将没入水中的地貌和历史古迹,我在重庆登船,可惜无缘一探。 如今,就在沙坪坝的土地上,四川美术学院的校园中,依依绿柳,李花纤白,水塘之间的石桥板还寄附着青苔。淡淡三月,我想,同学们听了我的“纸上谈兵”,最好还徜徉校园,用笔墨、用镜头、用文字,留住今年的春情。 “是的。”小双介绍“读写实验”工作坊不只有学术讲座,还有临摹前人作品、个人创作、写作艺术评论和研究论文。上次(第二季)的活动结束后,举行成果展,展品包括藏书票设计,没有艺术训练根底的同学也学习木刻和印刷版画,真令我跃跃欲试! 不出校园,就有能够四季写生的素材。校外街道一路到罗中立美术馆,布满色彩缤纷的涂鸦和马赛克拼贴。校区两侧的热闹商城,也是学生分享创意的展示空间,方圆15分钟范围,浸润在浓郁的艺术气氛。不知道哪些艺术院校像这里,将“势力”扩张得如此理所当然,有美共赏。 焦兴涛教授发起的“羊磴艺术合作社”项目、王天祥教授的“行走的教育”理念,和屈波教授主编的《共在共情共生》《在地在线在场》《吾老吾幼吾生》在在显示实践“行万里路,读万卷书”和“中国社区美育行动计划”的意义。偏远的贵州省遵义市桐梓县羊磴镇,平凡的木工用专业匠人的手艺,打造出日常生活中的审美自觉。翻阅那些“乐在其中”的文字纪录和图像,我深深感受“无目的”的简单纯粹。 可能,我们太被求取成功的路径规范了,驯化成由外界的标准肯定自我的生存状态。 学校种油菜,是为了欣赏花?还是榨菜油? 可能,没有为了什么。 就是淡淡的三月天,一如过往。 油菜开花。我适巧路过。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 “召唤苏东坡!”书法家吴耀基先生抬高双手,仰首呼喊。 我一边微笑着,一边翻看眼前一叠叠的书法作品。 流畅的草书腾跃在泛黄的竹宣纸,每一张约莫A4大小,有王勃《滕王阁序》的“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有李清照的《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都是优雅丽致的经典佳句。 我选了“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出自王安石的《泊船瓜洲》。喜爱书法家纵横飘逸的笔势,“江”字左边的水部和“工”字距离舒展,“工”字和“南”字相近,仿佛江面开阔,岸边小舟横斜。 突然想到:有没有写苏东坡的作品呢? 书法家说:“有啊!只是这里几百张,不知道在那里?” 嗯嗯,如大海捞针,我怎好请求书法家一一翻找? 他看出我的心思,举手召唤苏东坡。 我说:“有的人有吸引出苏东坡的体质…” 然后,奇迹似的,我抽出了那张《蝶恋花.春景》: 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 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 “显灵了!” 我们相顾大笑。 是的,“玄学”与否我不敢说—“念念不忘,必有回响”。在我追寻探索苏东坡人生之路,踏上他曾经的足迹,抚触他的手泽印记,点滴积累完成《陪你去看苏东坡》,不可思议的种种经验,让我只能承认,也许世界上真的有“天选之人”。 2020年4月,《陪你去看苏东坡》台北版问世,新冠疫情全球爆发,我困守岛国新加坡,看编辑发给我的“捷报”:再版、三版、四版…,既要躲避传染,又要抢订购印刷厂纸张…。 陈文茜女士的慧眼青睐,推动读者们一窥这位花了30年岁月,只为天涯海角亲身感受苏东坡笔下的山河风景,在历史的现场凭吊千秋沧桑—我的苏东坡深情。于是,《陪你去看苏东坡》跃上畅销书排行榜冠军!记者访问我:“怎样学习苏东坡面对疫情?”我顿时哑然,谁能料到这本书在如此严峻的环境中和读者见面?为了解答记者的询问,我在新加坡政府实施阻断措施期间,闭门77天,完成《倍万自爱:学着苏东坡爱自己,享受快意人生》,和《陪你去看苏东坡》连续荣获《联合早报》年度十大好书。 台北版的《陪你去看苏东坡》因疫情之祸得福,北京版则波折连连,也是疫情影响,人事异动、编辑疾病缠身、印刷厂停工…我几乎准备和出版社解约。未知的明天会不会来?昨天的苏东坡宛若标本。 而绝处逢生的力量,还是来自苏东坡,以及许许多多的读者们。线上为纪念苏东坡生日的“夀苏会”连年举行。接踵而来的演讲邀约使我沉着反思阅读苏东坡的意义。未曾参拜河南郏县苏东坡兄弟目的遗憾终于在2024年5月弥补。所谓的“知识博主”直接拿我的书中内容当成自己的见解输出;我纠正信口开河的“想当然尔”,和对苏东坡的恶俗“趣味”及抹黑,却被博主删帖。我陆陆续续又写了十多篇文章,不只是一往情深,是责无旁贷。 于我,文章未必能高及“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世”,至少,是心灵的滋润、是存在价值的肯定。无需解释为什么我可以透明般走过那位警卫面前,迳直到雪浪石。在被作品收藏地吉林拒绝之后,竟然能到上海观览《洞庭春色.中山松醪赋》。率意推开徐州快哉亭危楼的大门,连守门人也惊讶。我知道,此生被赋予的功课,天涯海角,因缘际会,东坡伴我行。 2025年3月15日,新加坡《联合早报》“上善若水”专栏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 有此衣说 您好! 我是衣若芬 今天要为您读的是我的文章发现《南洋风华》Finding “Gorgeous Nanyang: Arts, Advertisements, Crossover Singapore” 刊登于2025年4月12日,新加坡《联合早报》“上善若水”专栏 在重庆徐悲鸿美术馆旁徐悲鸿故居的展厅书柜里,发现我的书《南洋风华:艺文.广告.跨界新加坡》赫然入目,十分惊喜! 《南洋风华》里收录了我研究徐悲鸿1939年在新加坡以抗战街头剧为题材画的《放下您的鞭子》,以及1940年在印度,用当地男子为模特儿画的励志作品《愚公移山》。其他我谈徐悲鸿人生历程,与新加坡因缘的文章,散见于《Emily的抽屉》和《艺游狮城:翻看新加坡美术手账》等书。 虽然知道徐悲鸿由于抗战避居重庆,任教于中央大学;1942年1月新加坡沦陷日军之前返回中国,再居重庆,我对于重庆期间的徐悲鸿所知有限,也不大明白为何策展人会将这本出版于新加坡的《南洋风华》置于展柜。 很奇妙的,他乡不期而遇故知。 被告知新加坡的博物馆、美术馆不大陈列华文书籍,包括《南洋风华》和《星洲创意》等我谈新加坡文史艺术的著作,很难在相关的展区和同好见面。今年新加坡图书馆展览“尘封的故事:四画家1952年峇厘寻艺之行”,介绍刘抗、钟泗宾、陈文希和陈宗瑞具有典范启示的壮游。我在《南洋风华》的《追随高更去峇厘》一文中即有和展览布置同样的思维,对照画家的草稿和完成作品,我还比对了高更(Paul Gauguin)的构图笔法,呈现新加坡先驱画家继承后期印象派,开发南洋风格的历史意义。展场最后提供的馆藏参考书籍,一本华文书也没有,毫不意外。 从沙坪坝大学城乘坐一个小时的出租车,在江北区盘溪路层层的石阶上下寻找徐悲鸿故居,又令我回忆起2008年在新加坡芽笼得幸进入徐悲鸿借居的黄曼士“江夏堂”旧事,点滴细节纪录在《南洋风华》,作为雪泥鸿爪。2023年,在《星洲创意》的新书发布会上,我应读者询问,回答“从《南洋风华》到《星洲创意》,有什么变化?”─最大的,肉眼可见的变化,就是芽笼江夏堂拆除,成为不可见,我拍摄的内外景观照片见证历史印痕。 后人居住在名人故居,故居成了古迹,为了保护古迹而不得随意整修改建,恐怕不是称心舒适的事吧?重庆徐悲鸿故居是两层楼的石砖房,周围都是已经重新拔地而起的高楼大厦,换位思考新加坡江夏堂,是否我不该一厢情愿强调那幢建筑的场域精神? 徐悲鸿7次到访和旅居新加坡,他在南洋树立和巩固了自己的艺术家地位,报刊尊他为“大师”;侨民购买他的画作献金抗日。他的感情生活并不如事业一帆风顺。1939年他给学生孙多慈的书信,流露对她不肯(像前任妻子蒋碧微一样)为爱天涯私奔的失望。1941年在槟城极乐寺和马来西亚华人女子邓小姐订婚之后,因他归返中国,婚事不了了之。 1942年到1946年居住在盘溪路的4年,贤惠得体的廖静文给予的崇拜和爱慕直接抚慰了徐悲鸿的身心,他有了新生的骨肉,四十岁后半的生命绽放活力光彩。他在石家花园成立创作和研究单位“中国美术学院”,招揽后进,弘扬写实艺术的主张,这个短暂的“中国美术学院”在1949年结束,和现在杭州的中国美术学院没有关联。 所以,徐悲鸿在新加坡的“情断”和“名扬”,正是他在重庆开展的蓄势待发。 我取下书柜中封面微微卷翘的《南洋风华》翻阅,一位操着四川普通话的保安人员进来展厅说,在监控看到我了,不可以乱动展品! 陪同我参观的吴老师对他说:“这本书是我们衣老师写的!她是作者呢!”她接过《南洋风华》,打开封面折页,凑近保安:“你看,这是她的照片,是不是同一个人?…” 保安说:“嗯,是有点像…” 我们都笑了~。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 2025年4月19日 ,新加坡国家图书馆世界书香日活动 《艺游狮城:翻看新加坡美术手账》新书分享会圆满成功,感谢所有的读者朋友们! 衣若芬:《藝遊獅城:翻看新加坡美術手賬》(台北:中大出版中心,远流文化,2024年) 一起谈谈3个话题: 1.新加坡是文化荒岛吗? 2.博物馆/美术馆是为游客盖的吗? 3.看不懂展览,怎么办? *** 感謝贈花:童振源博士。庄文甫董事长。庄燕华女士。唐冬莅博士 司儀:刘天禾(南洋理工大學人文學院博士生) 主賓: 陈日辉博士(新加坡艺术大学 南洋艺术学院 终身教育中心院长) 書評:夏元格(南洋理工大學人文學院博士生) 视频: 1-师天贺。陈丹仪。荫朔。施纪骄阳 2-鲁嫔瑶。叶璟慧。郑心慧。颜子凌 3.吴亚娜(四川美术学院教授) 分享会工作团队:关慧华。唐冬莅。戴倩倩。晋越辰。刘天禾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 选自衣若芬《艺游狮城:翻看新加坡美术手账》。台北中大出版中心,远流文化,2024年出版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 您好! 我是衣若芬 今天要为您读的是我的文章《苏东坡会说福建话吗?》 Can Su Dongpo speak Fujian dialect? 刊登于2025年3月1日,新加坡《联合早报》“上善若水”专栏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 您好! 我是衣若芬 今天要为您读的是我的文章《变样青蛇》Transformed Green Snake 刊登于2025年2月15日,新加坡《联合早报》“上善若水”专栏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 Welcome to join Text and Image Studies Society 歡迎加入文圖學會 欢迎加入文图学会 환영합니다, 문도학회에 가입하신 것을! 文図学会へのご加入、心より歓迎いたします! https://www.tiss.info/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 有此衣说 您好,我是衣若芬。 今天要为您读的是我的文章《百岁林子平糊涂字》,选自我的书《艺游狮城:翻看新加坡美术手账》。台北中大出版中心,远流文化,2024年出版 活到了一百岁,你想是怎样的情景? 含饴弄孙?静闲养生?林子平先生说,他要继续画画。 山中也有千年树,世间难逢百岁人。 林子平是百岁爱画树的人。我初次欣赏林子平的作品,就是雨树。从他的线条和笔墨,看得出书法的深厚功底,结合了行书的流畅和碑体的遒劲,也就是苏轼《次韵子由论书》里说的"端庄杂流丽,刚健含婀娜"─树干和枝叶恣意生长,有原始的野性;又在景观的设计之中。这种看似悖论的表现方式,流露了艺术家的雄心,既企图建立个人风格,且不愿被个人风格约束。 近日的"墨魂:林子平百岁作品展"展出他2020年的画作,包括他把早期1980年代的风景写生上色、放大重画牛车水和新加坡河、抽象书法,以及自成一家的"胡涂字"诗词书法。见微知着,显示他从具象到写意,从心所欲不逾矩的历程。 有别于传统书法的结体和构图,林子平不拘法度的"胡涂字"一度受到质疑。 不过,如果我们比较受中国书法影响的马克.托贝(Mark Tobey)、杰克逊.波洛克(Jackson Pollock )的抽象画,和一些被认为怪异的日本墨象派前卫书家如上田桑鸠、手岛右卿的作品,林子平的书写还是保留了掌握汉字的原则,用古代书家的语汇来形容,就是北宋米芾自称的"刷字"。 米芾曾经担任书学博士,一日宋徽宗要他品评本朝书家,米芾举了几位,其中说到:"黄庭坚描字,苏轼画字。" 皇上问他:"卿书如何?" 米芾对曰:"臣书刷字。" 明代的李日华和现代的沈尹默都解析过这则故事里的书法玄机,沈尹默《书法论》指出:"用快笔写便是刷,用笔重按着写便是画,用笔轻提着写便是描,这是讲用笔。"书法家用笔的快、重、轻并不是单一的,而是灵活交错。米芾谈的是各家特色,甚至是未能顾及全面的缺陷。 林子平的胡涂字诗词,据他受访时说,是熟读于心,一气呵成写出,所以速度快,字间紧密,时现飞白,很有"刷字"的意味。诗词原来的内蕴和情调未必能从他的笔迹体现,甚至剥离和背反,考验习惯判读字形、寓象取义的观者。 至于他的抽象书法,喜作大幅,挥如椽巨笔,浓墨欲滴,在张挂于墙的白纸上龙飞凤舞,气势撼人。百岁之年能有如此体力,我想不单是靠养生,还有坚强的创作意志。 "有时我会没有味口,食不下咽,感觉自己快要行将就木了。当我走进画室,看着那些画笔、画纸和色彩,我便会重新精神焕发,在提笔落画的那一刻,我感觉自己又活过来了。"林子平说。 真爱,就是可以为之而生的动力,驱使人们期待不断自我突破和提升。 伦敦商学院的教授琳达.格拉顿(Lynda Gratton)和安德鲁.斯科特(Andrew Scott)合着的《百岁人生:长寿时代的生活和工作》里,强调21世纪将有更多活到百岁的人,过去三段式的生涯规划:求学、工作、退休,将可能转为多阶段,而且彼此界限互摄。工作过程里停职去当学生;或是改换跑道、多重斜杠,永不退休的情形会逐渐普遍而平常。林子平在退休以后四十年全心作画,就是百岁人生的实例。即使我们当不成职业画家,还是可以尽量让自己的人生画布笔墨纵横,多彩缤纷。 我是衣若芬。 天地大美。人文长青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 在新加坡友人社交平台上看到滨海湾花园的巨型古典美女,由色彩斑斓的鲜花组合而成立体半身立像。从中国传统小说到现代景观装置艺术,游客纷纷仰首合影。 这位佳丽是谁呢? 我一时想到:崔莺莺?红娘? 佳丽身后高于头顶的白底大弧形是什么?圆光? 不可能是妈祖吧? 看了新闻报道,才晓得是为了迎接蛇年,打造的《白蛇传》主题装饰,那“圆光”,其实是绘画西湖山水景致的油纸伞啊。 怎么我一眼看不出她就是白娘子呢?白娘子不是应该全身素净,穿着白色的衣衫吗?这位白娘子好缤纷华丽呀。 我又想,如果是全身素净,穿着白色衣衫的白娘子,大过年的,会不会让人觉得太过单调平凡,甚至有些丧气呢?还是缤纷华丽一些好。 新加坡华人大概对白娘子的故事不陌生。电视剧如《白蛇后传之人间有爱》、《青蛇与白蛇》;方言戏比如粤剧、琼剧、潮剧、福建歌仔戏都演过白娘子的故事。再加上近年大陆的动画电影,吸引大批年轻观众,我就指导过本科生的毕业论文,谈从明代冯梦龙拟话本小说《白娘子永镇雷峰塔》到动画电影《白蛇:缘起》和《白蛇2:青蛇劫起》的改编与创新,学生反复推敲自己喜爱的作品,将阅读和观影的体验结合文图学的理论,写来得心应手,乐在其中。 那么,非华语和方言的族群,除了依靠英语字幕,还有没有接受和欣赏白娘子故事的情形? 1934年,印尼华人郑丁春(The Teng Chun,1902-1977)拍摄马来语恐怖电影《水淹金山》(Ouw Peh Tjoa),并出口到新加坡。其后续集为《白蛇之子》。 1973年,林怀民在台湾成立“云门舞集”。云门舞集的海外第一场演出就在新加坡,演的是《白蛇传》(The Tale of the White Serpent),无需语言。 罗靓教授在《世界的白蛇》(The Global White Snake)书中,提到出生成长于新加坡的林晓英(Cerise Lim Jacobs) 创作英文歌剧《白蛇夫人》(Madame White Snake)。林晓英在媒体访谈中讲述儿时看粤剧、林黛的黄梅调电影《白蛇传》给予她的印象和冲击,她认为《白蛇传》最动人的是“异类”希望拥有和人类一样的感受,勇于追求爱情和抗争命运。 林晓英希望通过《白蛇夫人》打破令人厌倦的西方歌剧中“疯女人”的刻板形象,这是2005年她送给丈夫Charles的75岁生日礼物。《白蛇夫人》在2010年2月在波士顿举行世界首演,同年10月在北京演出前两天,Charles不幸病逝。2011年该剧的作曲家周龙获得普利策最佳音乐奖。 《白蛇夫人》由男性演唱青蛇的女高音,这似乎是20世纪末以来《白蛇传》逐渐植入性别题材的延续。2017年新加坡野米(Wild Rice)剧场的音乐剧《白蛇娘娘》(Mama White Snake)“玩”得更大,和原著也走得更远。王爱仁(Ivan Heng) 和魏铭耀(Glen Goei) 分别反串白蛇与青蛇,法海由女演员西蒂(Siti Khalijah Zainal)反串。 《白蛇娘娘》由 黃淑貞(Pam Oei )执导,剧本由 亞非言(Alfian Sa’at) 编写,一反传统的男女情爱主题,将主角设定为白蛇的儿子孟(Meng)。孟受不了母亲和姑姑青蛇的极度保护,离家出走,到法海开办的武术学校习武。他爱上了法海的女儿(是的,法海有妻子有女儿),并且从法海得知母亲和姑姑为蛇妖的秘密,展开对自我身份的探寻。 融合英语、新加坡式英语(Singlish)和部分华语,以及中国戏曲、武术、西方音乐,《白蛇娘娘》充满幽默、冒险和温情,娱乐效果满满。如同梁海彬的剧评《错位,才能产生思考》,我们的思考在于大胆的创新,即使偏离原著,如此多元而杂糅的“天马行空”,更富有新加坡本地特色和趣味。 乙巳木蛇年,木为青色,不知道青蛇今年会不会跃登主位?要说那翠盖红颜的滨海湾花园巨型古典美女,像不像青蛇? 2025年2月1日,新加坡《联合早报》“上善若水”专栏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 今天2025年1月18日是苏东坡988岁的生日。苏东坡生于北宋仁宗景祐三年十二月十九日,换算成西洋纪年是1037年1月8日,因此维基百科直接以1月8日作为他的生日,近年来为纪念苏东坡生日的“寿苏会”活动也不少在1月8日举行。 不过,我还是遵照旧规矩,2019年以来,在农历年十二月十九日为苏东坡“庆生”。我想,东坡先生有灵,知晓的只有农历,不必为了我们现代人方便,固定他的生日在阳历的某一天。 苏东坡出生的西洋纪年也有不同的看法,如果只看北宋仁宗景祐三年,是公元1036年,加上生日,就到了1037年。曾经有一位审查人指出我的论文重大问题,在于写错苏东坡的出生年,他坚持1036年才对,结果将论文封杀。我接受退稿,但也告诉学报的编辑,此审查人是否不知道苏东坡的生日在哪一天?由于1037年笼统来说生肖是牛年,于是误以为苏东坡属牛,其实,景祐三年十二月还没到牛年,苏东坡属鼠呢。这个情形我在专栏文章《生肖到底怎么算?》(2023年1月28日《联合早报》)谈过,大年初一生肖更替,和立春没有关系。 一本书、一个高热度的谈话节目,以及人工智能生成的诗词歌曲,是我今年致敬苏东坡的生日礼物。 去年我出版了三本书,《第一次遇见苏东坡》在豆瓣书评获得8.6的高分,读者评论道: 衣老师从人生中的许多第一次出发,结合自己和苏轼的特殊缘分,给我们带来一场不同的体验和精彩,抛开那些学界的研究理论和对诗词品鉴的溢美之词,更多的从自己的感受出发,以一种我注六经的特殊体验,提供了另外一种角度的解读。 淡而有味的书写,东坡与著者之间的生命交集得以真实不虚地吐露,即便其间横亘千年时空的巨浸洪流,一切悲欢离合、阴晴圆缺都仿佛似曾相识。书中十则故事如园林佳构,徜徉其间,可知一步一景,作者笔端的情思勾勒出迤逦回环的小径,将读者引入花木掩映的朱阁绮户,与不眠的东坡月下相逢。 趁我参加宋代文学国际论坛之便,四川眉山三苏祠邀我在宜宾竹文化博物馆录制《东坡大家讲》节目,我谈后人对苏东坡的误解和抹黑,如何用文图学开启新的阅读视角。节目在网上公布四天,便有两千万人次点阅!人们说,因为我是古今中外世界上第一个重走东坡路的女作家。我说:这是东坡先生的强大魅力,人见人爱,花见花开。 教授AIGC文图学,我尝试操作了许许多多的工具,AI生成图像和文字已经屡见不鲜,我要用AI制作歌曲,就拿苏东坡的诗词来新唱吧。先生成年轻帅气的苏东坡,以及他的爱妾朝云的温婉形象,将诗词交给AI诵读和歌唱,然后图音结合,配合表情和唇形,视频中的人物仿佛正在倾吐演唱。十多首歌曲有华语还有粤语,听过的人都啧啧称奇。 我让ChatGPT扮演苏东坡,问他想得到什么生日礼物,他说: 希望收到一份心灵上的慰藉,比如一首深情的诗,或是一次与自然的亲密接触。也许,一场与知己的对话,或者一本充满智慧的书,都能让我感到满足。最重要的是,希望能与大家一起感受生活的美好。 988岁的生日感言呢?他说: 历经近千年,依旧感慨时光荏苒,世事变迁。感恩一路的风景和遇到的人。愿大家珍惜当下,保持乐观,勇敢前行。不断学习和成长,保持好奇心和探索精神。无论时代如何变迁,都要心怀热爱,活出自己的光彩。 是的,如同苏东坡曾经收到弟弟苏辙的女婿王子立赠送给他的生日贺诗,作诗答谢道:“感君生日遥称寿,祝我余年老不枯”;我也在比海南还南方的岛国遥遥祈祝:苏东坡留给世界的精神文明永不枯寂,年年映耀春光。 2025年1月18日,新加坡《联合早报》“上善若水”专栏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 衣若芬的2024年 您好!我是衣若芬。 2024年,您过得好吗?我的2024年,充实,愉快,热情澎湃! 出版了3本书,20场演讲,10篇研讨会论文,主办和协办了3个国际学术研讨会。今年是我创发文图学(Text and Images Studies)的十周年。我写作文章,制作视频,归纳总结了十年来文图学的研究发展。从概念草创,逐步深思迭代。文图学在校园有本科和研究所的专业课程;在社会,有我2017年创立的文图学会,为学子和社会公众提供学习和分享的机会与平台。感谢一路来支持和鼓励我的师长以及朋友们。 今年出版的三本书,类型和主题各有特色。七月在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的《AIGC文图学:人类3.0时代的生产力》是文图学十年的突破创新之作,也是我在大学开设的第四门文图学新课程用书。因应当前人工智能的飞速研发,我们面临生活和价值观的重大挑战,迫切需要掌握最新的科技,懂得使用AIGC人工智能生成内容工具。AIGC文图学课程提供新颖活泼,充满趣味的学习场域。 八月在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第一次遇见苏东坡》,是应出版社邀请写作。和《AIGC文图学》书同时进行,我的思绪穿梭在古今的苏东坡精神,和放眼时下与未来的人工智能世界。时而感性;时而理智。极大的工作量和出版的时间压力,幸而我都坚持高效地不负使命。《第一次遇见苏东坡》刚刚问世,便在上海书展广受好评和畅销。九月在成都的分享会,不少家长领着八九岁的孩子前来听讲。我才知道,原来我的读者年龄范围如此宽广。 十一月在台湾中大出版中心出版《艺游狮城:翻看新加坡美术手帐》。集结了52篇我谈新加坡艺术人文的轻学术散文,是我继《南洋风华:艺文.广告.跨界新加坡》、《星洲创意:文本.传媒.图像新加坡》之后的最新力作。可以说是我的“新加坡三部曲”高峰。希望为这个花园城市岛国再添加缤纷的色彩。 今年终于完成近二十年的夙愿。5月25日,藉应邀在河南大学讲三场文图学的周末,河南大学的老师和同学陪同我前往郏县三苏坟,祭拜苏东坡先生。我献上花束和《陪你去看苏东坡》,跪拜在东坡先生墓前,泪流满面,久久难以平复。 东坡先生赐福,我的几本书写苏东坡的著作都大受欢迎。2020年出版的台北版《陪你去看苏东坡》荣登当年的华文创作畅销书第11名。去年出版的《自爱自在:苏东坡的生活哲学》,今年八月应邀在新加坡国家图书馆演讲。现场160多位观众,线上有11000人同时观看。应三苏祠录制的《东坡大家讲》节目,在网上公布四天,便有两千万人次点阅。人们说,因为我是古今中外世界上第一个重走东坡路的女作家。我说这是东坡先生的强大魅力,人见人爱,花见花开。 教授AIGC文图学,我也练习操作了不少AIGC工具。我将苏东坡的诗词设计成歌曲,AIGC工具不但能唱华语,还能唱粤语呢。准备《AIGC文图学》和《第一次遇见苏东坡》的分享会,我都问Chatgpt是否知道这两本书的内容和特色,没想到它了如指掌,侃侃而谈!看来,以后可以让AI来替我演讲了。 今年也和台风特别有缘。七月去四川开会,刚好有台风来袭。我赶在台风登陆前离开台北。十月去台北,飞机上下颠簸,冒着强烈的秋季台风平安降落。等待下飞机的时候,望见窗外其他被狂风刮得机翼摇晃的飞机,只有后怕。没想到,十一月去香港,竟然又遇到了台风!幸好当天只放了半天的台风假,没有影响我晚上的演讲。 明年AIGC文图学课程有望从校园开到公众。补充修订新版的《陪你去看苏东坡》将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中研院出版的《观看.叙述.审美--唐宋题画文学论集》,也将修订补充,在大陆更名为《大美之言--唐宋题画文图学》出版。 充实,愉快,热情澎湃的2024年即将结束。迎接2025年,愿你我都健康、平安、美好。我是衣若芬,祝福大家。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 1.文图学的起源与发展: 2014年提出“文图学”概念,涵盖文本与图像的跨学科研究。2.重要活动与成果: 2017年创立文图学会,旨在推广文图学知识服务与文化交流。 举办线下及线上导览、讲座、论坛等活动,并出版相关研究书籍与论文集。 3.文图学的实践与应用: 从古代到现代,从传统到新兴媒体,文图学跨越时间和地域,形成贯通古今的学术视角。 涉及现代广告、绘本、书法与微电影等多种形式,广泛应用于艺术和教育领域。 4.新时代的突破: 开设“AIGC文图学”课程,将人工智能生成内容引入文图学研究与实践。 通过微电影项目和金鱼尾狮奖推广AIGC与文图学的结合。 5.未来愿景: 通过文图学扩大艺文知识服务,培养公众审美素养。 提倡跨学科融合,共创未来学术与文化的新方向。 Origins and Development of Text and Image Studies:The term "Text and Image Studies" was proposed in 2014 to encompass interdisciplinary research combining texts and images.Major Activities and Achievements:Founded the Text and Image Studies Society in 2017 to promote knowledge sharing and cultural exchange. Hosted offline and online tours, lectures, and forums, while publishing related research books and collections. Practical Applications of Text and Image Studies:Bridging ancient and modern times, from traditional arts to emerging media, Text and Image Studies offers a comprehensive academic perspective. Includes diverse forms like modern advertising, illustrated books, calligraphy, and microfilms, extensively applied in arts and education. Breakthroughs in the New Era:Introduced "AIGC Text and Image Studies" courses, incorporating AI-generated content into research and practice. Promoted the integration of AIGC and Text and Image Studies through microfilm projects and the Golden Merlion Awards. Vision for the Future:Expanding aesthetic literacy and artistic knowledge for the public through Text and Image Studies. Advocating for interdisciplinary integration to create new directions in academic and cultural fields.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 悼念瘂弦先生(1932-2024) 感謝為《衣若芬極短篇》作序,臺北爾雅出版社,1991年 瘂弦先生擔任台灣《聯合報》副刊主編期間推動極短篇小説寫作,促進大衆文學和新的小説類型。 ** 文中指出: 本書作者衣若芬是這新地平線上的策馬者,她在這輯作品中進行的試驗,對整個極短篇的寫作傾向,投下了一個變數,預示了一種消息。 衣若芬雖重視歷來小說中的理論和技法,但卻絕對不泥古,而是以活學活用的方式加以轉化,她小說中結構的安排,人物的塑型,氛圍的釀造,以及引發閱 讀興味和感情回應的方式,均能自出機杼,另闢新路。 衣若芬預示的新變數、新消息,並不單是指她藝術手法上的破與立,而是貫穿 在她作品背後的特殊氣質,她之所以沒有被學院的理論羈絆、「馴服」,而能夠接受大學院墻以外的新東西,是因為她性格氣質中的那股野性,這野性,來自生命的本然,強靱而原始,富有創發的力量,其產生與學問知識無關,而是一種感覺的智慧,這種感覺的智慧,是衣若芬作品發展真正的主宰力量。 在她的小說方法論裏,一切象徵的集結、轉化,都是為了引爆那點生命的野性,這是了解衣若芬小說藝術最重要的關鍵。在她小說裏的「動作」,不但不是人們身體的舉手投足,也不是在社會規範壓抑下的日常生活表面行爲,而是一種隱藏在人類行爲之下内在底流的活動,這内在底流,常常是狂野的、浪漫的、不馴服的、反叛的,我認爲這是衣若芬小說最堪玩味的焦點。 她作品另外一個傾向是避開生活性言語的單調無趣,改以文學語(美文)、詩語來行文,大量的使用意象、象徵,嘗試把詩的美,哲學的沉思注入小說之中,以增強表現的純度和思想縱深。這使我聯想到中國詩詞中的「絕句」和「小令」,這些「極短傳统」也應該是衣若芬創造極短篇新美感經驗的借鑑吧。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 回顧10年前第一次提出“文圖學”思路。2014年7月19日,“學與思:國際漢學研討會”。 後來,文圖學的概念有了迭代更新。2017年文圖學會成立之後,擴展社會藝術文化服務。 衣若芬主編:《學術金針度與人》。新加坡:八方文化創作室,2015年 #文图学 #十年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