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pisodes
-
古文觀止之外第35講
[email protected]
什麼是善?善該不該被考驗,或者善念的發生或作用,應該探究或質疑其本因嗎?孟子講性善,由善心善念善意到善行善舉善事,他為什麼如此相信人性?由兩千年前的孟子到現如今,性善性惡之間仍舊困擾著喜歡探究真理的人們,把善這個字翻過來倒過去,十足烤問,就是要在問號中榨出真理,雖然可能真無真理,善惡本就同一或根本無所謂善惡,哲學探索始終具備魔力,吸引愛思考的你我。
為什麼你會出生在現在家庭裡?面對父母兄弟姐妹要孝敬和陸?這就是善,由家庭到宗族到社會到國家,皆發乎於此。又為什麼同意如此為善的人佔絕大多數,社會才會進步?又為什麼人人都要真心為善呢?
非常道貌岸然,人生就只能如此嚴肅嗎?一定要有意義嗎?換個角度,其實現代世界在大政府淫威籠罩之下,人人都只能先當順民,求取一席之地,在很小的範圍內,就是大政府劃定的允許空間內為善即可,當然其中絕大部份是功利性質,經由行仁義而達到為善的目的,不可以做的非道德行為都在法律裡。或許也可以說時代不同,現如今時代需求就是必須經由功利十足的各種軌道,達到為善的目的,今天我們更應該看看孟子的善,我認為或可稱為「原善」,因為都是人心根本,都是人性自然
善就是放眼望去都是美好人與事,我們都要瞭解現代社會有形無形界線何其多,劃分你我他,人人都做好自己。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
古文觀止之外第34講
[email protected]
天問在問什麼?全文大約170個問題,全是帶有問號的四字韻文,問天問地問人問鬼就是問不出神,為什麼要問神?神是西方的概念,一神教的發展不可否認在西方影響深遠,一神教是不是西方進步的關鍵不重要,重要的是有文字以來,兩千多年的中華文明,沒有發展出一神教,當然各自獨立走過千年的文明,做比較沒有太大意義,但儒家教我們要入世,子不語怪力亂神,又未知生焉知死,好像末世或超然於外的未知,都不重要了,於是中華文明有入世的聖人,但沒有出世的神。屈原在問什麼?這個世界怎麼來的?誰安排了規則?他的問題就好像在文明之初,一道黯淡不太亮的光,或是理性的第一個哈欠,打完哈欠了仍然大家一起關注人世。所有的天問問到最後,還是在問人世間為何如此又如何?所有的不公平都在我眼前?所有歷史都在上演著悲劇?會問這些就表示還未參透,所以我欣賞的天問只有那些真正的問天。
一開始就問宇宙怎麼來?有哲學的味道,想要問一切怎麼來?在開始之前還有沒有更早的開始? 被屈原問的那個「天」,幾乎就是上帝,誰安排了規則?好人為何總是落難?質疑之中有著無奈,責問之中有著憤恨。耶和華的回答不論真假,都是那個教派希望後人持續堅定信心,而天問沒有答案,就少了尼采說的強力意志,世界任何變化都是強力意志不斷施加力道的結果,為什麼好人總是落難?因為在官場職場之中退縮了,為什麼為人君者總愛聽信小人之言?因為人就愛聽好話,此皆強力意志的展現。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
Missing episodes?
-
古文觀止第33講
[email protected]
屈原做為中文世界第一位有名有姓的詩人,既是詩人,也可能是巫師,不得已下鄉走遍大地,以多變文字寫下唯美又超現實的離騷,展現豐富的想像力,有神秘、有感傷、更多的是求索不得的悲苦,偏偏世上沒有純淨無瑕的環境讓他呼吸,一丁點雜質都會讓他窒息,他想當政治家,卻無法忍受骯髒的妥協,看不慣在職場耍心機的小人,後半生都在放逐狀態,生命的完美由自己結束,才有今天的屈原。中外文學作品始終必須是悲劇主題才能穿越時空,成為經典,屈原的悲劇,在古早時代就立下標準,悲怨苦憂憤恨不滿就是屈原的畫像。
是啊,楚國已無容身之地,戰國末期正是人流物流大流通的時代,基本上只要是識字的人,都可以周遊列國找機會,商鞅、李斯都是如此,屈原怎麼走不出楚國呢?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
古文觀止第32講
[email protected]
詩經是西漢才有的名字,原來叫做詩三百,因為共三百零五篇,成為詩經,儒家的六經之一,「經」這個字賦予了詩經予以嚴肅的解讀,教化的任務,其實詩經就只是西周時代北方的民歌,是老百姓之間為抒發情感而傳唱的歌詞。所以詩經的原始內容來自民間,經由政府有意採集,孔子大手一揮,成了詩三百。
詩經當然是文學的,分類上有風雅頌,表現手法有賦比興,對一般人來說,只要知道風雅頌賦比興就好,它是中文的第一部純文學作品,雖然非常小品,小到做為歌詞,反而更適合只有破碎時間的現代人閱讀、想像。雖然詩經與現代相距太久,久到很多文字早已失去或忘了原有意義,還好的是也有不少名句,詩經就是中文的第一部成語字典,包括萬壽無彊、鳯凰于飛、天作之合、遇人不淑、小心翼翼、憂心仲仲、載沈載浮、逃之夭夭,原文是桃花的桃、他山之石、碩大無朋、進退維谷、不可救藥、如臨深淵如履薄冰、夙夜匪懈等,這些成語之所以到現在仍普遍存在你我心中,需要時脫口而出,就是文化的共同記憶,因為我們都在講中文寫中文讀中文。
在初民時代,或許所有情緒都是在歌詞中唱過,這也是文字第一次被有系統地記錄下來,但詩經真的很小品,它可以輕輕撩撥你我,卻難以有大鼓般的震撼,畢竟它是劃破黑暗的第一道陽光,由黑暗到白晝,只要一絲絲光線就足以見到光明,這道光明引發後更多層次的表現,如楚辭、漢賦。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
古文觀止-外-第31講
[email protected]
今天重讀大同與小康,看看骨感的現實,有一種麻痺後的無感,原來理想之所以做為理想,就該是遙不可及,成為空想,也因為可望難及,經歷過現實的嚷嚷及磨難,又更想為之一哭,哭什麼呢?哭我們永遠走不完的過程。
大同是天下為公,小康是天下為私,由夏朝開始家天下以來,都是小康時代,這個時代是可以革命的,難怪中國歷朝總是皇帝輪流做,明年到我家,革命的理由是否統治者有無依禮而行,也不重要了,革命必定有理,造反必然史不絕書。
大儒們各自闡述該如何推動時代前進,孔子講仁,孟子講盡性,荀子講性惡,漢儒在中庸及大學講明明德,程頤程顥講存天理滅人慾,朱熹講心性論,王陽明講致良知,都是唯心論,在這些大儒無盡的呼求人們,要審視內心的同時,禮變成法,於是禮法不分,「法」不一定是法律,而是如魯迅所說:「吃人的禮教」。小康之治也就無限延伸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
古文觀止寫讀第30講
[email protected]
屈原是中文世界第一位有名有姓的詩人,他也是時時怒目圓睜的憤青,對於周遭的不平與不滿極其敏感,心有所思,下筆而就他的傷痕敘事,譜寫中文詩歌最早的浪漫作品。
屈原所處的時代,是秦惠文王後期、武王及昭襄王早期,後者在位56年,是秦始皇曾祖父,在他手上奠定秦國統一天下的基礎,包括外交詐術也好,資源積累也好,遠交近攻也好,都是歷代秦國國策,秦楚做為鄰居,兩國王室數代通婚,楚國無法避免必須與秦國多方折衝,屈原立場是聯合齊國,一再勸說楚懷王不要與秦來往,客觀上可能做不到。以後來歷史發展來說,一個滿腔熱血的屈原,難擋大勢,就是因為明知難為,還是要一而再,再而三地呼喚主子,以激昂文字形成感情弱勢,挑動所有後人的同情,卑微地想要又得不到,距離產生美感。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
古文觀止寫讀第29講
[email protected]
王陽明講心學,人生無他,一字記之曰心,或者學苟知本,六經皆我注腳,這句話是陸九淵說的,我認為很能代表陸王心學的精神,稍後再詳說。尊經閣記可以說是濃縮版的王陽明思想,重點在於尊經二字,被尊的經當然是儒家的六經,如何尊法可說理學家各派各有所好。理學由朱熹陸九淵開創以來,大網撒下,整個明朝思想家們都沒能走出去,王陽明仍然在理學中打轉,心學不過是換了招牌,內容不變,由儒到理,由理到心,雖然無甚新意,驚艷不足,不過王陽明還是做為明朝的理學代表。
但王陽明沒想到的是他的學派,在後世被貼上不重求知的標籤。反智識就是不積極求知,王陽明派重靜坐重冥想,讀書反成次要,考試領導教學,科舉參考書來自朱熹,王陽明並不反對科舉,故書雖不可廢,於是讀書,讀朱熹之書,讀六經之書,更加功利了,功利之外,就是以靜坐為主的修養功夫。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
古文觀止寫讀第28講
[email protected]
王安石的名言是:「天變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非常霸氣,可見決心之堅定,捨我又其誰呢?由遊褒禪山記又可以看出什麼呢?就是沒有共同目標及堅定意志的群體,總是行百里半九十。
一群人遊覽褒禪山時,應該是進入黑得勾引人的山洞,想要探險,卻毫無意外驚喜地空手而還,王安石寫下這篇名作,應該也算是王安石知名度最高的一篇散文遊記。
熙寧變法在王安石被罷相後,新舊黨輪流上台之際,幾乎所有新法都被廢除,商鞅雖被車裂,但他的變法在當時已經無法回頭,吳起也是,所以熙寧變法看似動靜不小,實則只改了皮,卻改得處處不對,反覆之下,天下更無所適從了。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
古文觀止寫讀第27講
[email protected]
既然名為快哉亭,重點就是一個「快」字,可能登高臨下,視線無阻礙的極目的快,也可能是眼下奔放肆意的大水,走得又急又快,也可能是相較於面對的人生困局,只會羨慕大水們好幸福又痛快地無所羈絆,只有自己。
過眼所見儘是不定的變化,總有驚奇,總有意外,我只要坐在小桌旁,抬眼就可看到大自然給我的禮物。西邊是武昌群山,可見山脈蜿蜒起伏,原本只隱約看到成行成列的植物,忽兒煙消雲散,日頭高掛,原來還有漁夫砍柴人的住家,清楚地點綴著。一切隨心隨自然,才足以稱為快哉者也。
有什麼快樂的理由呢?不需要,即使以蓬草做門,瓦罐做窗亦無所謂,更何況有長江為伴,它的清流、西山的白雪、都是灌入耳目的幸福,還有連綿的山峰、壯濶的森林、參天的古木,清風拂過,任它搖曳,灑遍月光,任它金黃。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
古文觀止寫讀第26講
[email protected]
東坡是在元𧙗七年1092年接受潮州知州王滌之請,為改建的韓愈廟而寫,時年55歲。這篇文章很長,也很有意思,牽扯出韓愈至東坡,中唐至北宋有關文學、儒家典範的演變與記憶,主題很嚴肅,俗一點的說法是如何比氣長,這個氣可以是浩然正氣,也可以人生的一口氣。
至少在中唐以前,所謂儒家只有孔子是聖人,孟子不是聖人,孟子一書也不是經書,而是列在子部,北宋經由尊韓再尊孟的過程,抬高孟子人及書的地位,宋神宗熙寧四年,孟子被列為科舉必考科目之一,13年後的元豐七年孟子正式配享孔廟,並以荀子,揚雄,韓愈三人從祀孔子,只不過後來韓愈被拿掉,再到南宋朱熹完成四書五經,其中四書是論語、孟子、大學及中庸,孟子位列經書,僅次於論語之下,一連串上升過程始於韓愈。
第一個韓文公祠是北宋初年被眨到潮州的陳堯佐所建,從此香火不絕,潮州當地逐漸形成與韓愈有關的景點,傳說,成為文史遺跡,而韓文公祠在歷朝歷代不斷改建,東坡的潮州韓文公廟碑應該是第一次改建時所寫。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
古文觀止寫讀第25講
[email protected]
東坡來到徐州,面對的不是富庶繁華,而是水災完了旱災來的人間苦難,做為地方父母官,當然身先士卒,也許就是在諸多天災之下,感到排山倒海而來,做為渺小世間人的無奈,才有更多由入世看出世的欽羨。
所以東坡欽羨山人擁有的快樂,可以感性地欣賞雙鶴一頻一笑,為它寫歌唱歌,恨不得騎鶴上天,當然不是只能理性的帝王可以享受的。因為做為國家管理者,有玩物的本錢,沒有喪志的權力。但是在彼此相看時,就像東坡看著山人,總有我看你總有你的好,你看我也總有我的好,為什麼我們總會嫌棄擁有?又為什麼總會哀嘆:「何時忘卻營營」?因為世間人又是獨立個體,又是人與人關係的節點。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
[email protected]
且將新火試新茶,詩酒趁年華,這兩句出自蘇東坡的望江南,大意是我又登上超然臺,望遠之際,感嘅什麼呢?且泡上今年的新茶,再來一首詩,做詩喝茶都要及時,這兩句很能代表東坡兄在38歳的年紀,第一次自請外調,第一次當地方父母官,對於人生還很有期待,對於未來仍有憧憬,雖然有一絲絲感懷,沒留太久,馬上被新火新茶沖淡驅離了,看東坡的作品,結合他的人生軌跡,可以品出什麼味道呢?
東坡總是能夠把文言變白話,用散文填詞,創造獨特的東坡味道,他的文字總是可打動一個又一個世代。可樂兩個字可以解釋為凡事皆有樂趣,再加上百事可樂,又更是平凡中見不平凡,無趣中見有趣,他的人生又總能隨遇而安。
隨遇而安四個字唸來簡單,身歷其境呢?
由凌虛到超然,大約十一年時間,可以看見東坡的成熟與洗煉,由盛氣凌人到落入人間。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
[email protected]
冊府元龜有關唐太宗縱囚一段原文是目前認為可能最接近史實的敘述,又可以分為兩件事,首先是:
貞觀六年十二月辛未,太宗親錄囚徒,多所原宥。見死罪者,憫之,放歸於家,限至來秋即戮。
這是唐太宗縱囚原始事件,但沒有人數,只有太宗親力親為,憐憫死囚,約定放走後一年回來受死。第二部份是:
乃敕天下死囚,皆放令入京,並依期而集。於是天下死罪囚三百九十人皆釋禁,自至朝堂,不勞督領,一無逃散。太宗感其奉法,竟盡赦之。
這一段可能是一年後日期到了,命令去年放回老家的390名死囚在期限內回到長安,但「自至朝堂,不勞督領」八個字很關鍵,看字面很像是這390人在沒有戒護之下,自己坐車坐船來到京師的,很難想像,也有學者說剛好相反,地方官一直督領到京師宮外,再讓他們自至朝堂,一人不少。到底路途中有無監管,不得而知。
唐太宗是看過改過史書的,由貞觀九年始,唐太宗就多次要求看起居注,對於玄武門之變的記載,也下過指導棋,所以現在看到的初唐史料,都是唐太宗有意留下給後人讀的。
儒家講究「倉廩實而囹圄空」,東漢以來,監獄人數多寡常被視為政績的重要指標,倉廩實不可能說有就有,囹圄空很簡單,命令就是,又可宣示德政,就成了官方有意運用的手段。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
[email protected]
在沒有文字的非信史時代,隱這個字就存在了,整篇北山移文提到許多上古隱士,如巢父許由涓子等。有文字有記錄有歷史以來,最早是伯夷叔齊的義不食周粟,餓死首陽山,被後世追捧為不事新朝的典範,到了西漢初年又有商山四皓義不為漢臣。可是改朝換代、短命王朝屢見不鮮,剛好處於皇帝換人做的時代,所有官員都該回老家嗎?儒家也有說法,如:
論語季氏篇:「見善如不及,見不善如探湯。吾見其人矣,吾聞其語矣。隱居以求其志,行義以達其道。吾聞其語矣,未見其人也。」
大意是見到善的行為要努力追求,見到不善的行為,要像被熱湯燙到一樣儘快避開,我聽說過也見過這樣的人。但隱居起來保全志向,按照義的原則貫徹自己的主張,我只有聽過沒有見過這樣的人。有聽過沒見過就代表這是該追尋該效法的
到了現代,鋪天蓋地的大政府魔爪無處不在,隱士已無處可隱了,那怕在玉山頂蓋房子,只要接水接電就必須有門牌,有門牌就代表進入系統,每天出生的新人報戶口,成為有名有姓有身份證號的某國人,也進入系統。無法像古代任性的隱士,可以天高皇帝遠,可以隨時開除系統,以大地為床以蒼宆為帳,天涯任我行。
進入系統也有變色龍,現代政治只要是經由票選,行政權力都是贏者全拿,成為執政黨,輸者下台,成為在野黨,但人才應該不分黨派,所有黨派都會吸引到優秀人士,輸者下台表示遺賢在野,就有對於政治顏色不太敏感者,啥顏色都好的變色龍,在必要時改變顏色,有人在泛藍泛綠由淺入深,或由深入淺,也有人藍變綠或綠變藍,還有黃橘白,有人先黃又橘再白,依然活躍。
變色龍就是有隨著環境變色,躲避天敵的能力。政治變色龍也是,想掌權做事,就要適應環境,西瓜靠大邊,當然改顏色的人都有冠冕堂皇的理由。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
[email protected]
什麼是行己有「恥」的標準,界線在哪?
在過去,是禮與法,現代呢?還是禮與法,法律是最低標準,禮是什麼呢?就是高標準,但是很模糊。政客的私領域該不該完美?「不違法」就可以嗎?法律訂出是做為普世的最低標準,人人都該遵守,對於古代的士大夫,現在的知識份子,尤其是手握大權的統治階級,或者各行各業的上層人士,都該有更高標準,所以會有公務員服務法,但同樣道理,這還是法律,只是針對公務員的法律,羞恥心的界線若與法律相同,叫做沒有羞恥心。所以古代士大夫,就等同於今天的統治階級,不論是經由選舉上去的,經由大人物提拔上去的,只要掌握權力,你的不當行為、話語就是下屬的恐懼。
me too運動怎麼來?學運為什麼可以踹破立法院大門?太多跳樑小丑硬轉硬ㄠ,如此多的過份而無禮的社會新聞,充斥我們的週遭,做為家長,學校已經是唯一可信賴的教育管道。有人說那麼多人讀了廉恥,現在仍然是不知恥地胡作非為,我要說的是若沒有當年的廉恥課文,現在會有更多人不知恥,教育沒有完全失敗,只是不夠成功。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
[email protected]
柳宗元的駁復讎議,是有關唐朝法律及案例的文章,是關於一件為報父仇,殺了中央官員再自首的案件判例的批駁。只要犯罪的外在行為產生,人人都要站在法律之前,這是基本平等,但是否每一案例都得到相同對待,就不一定了,因為不同時代氛圍各異,法官也是人,昨日之是今日之非,今日之非在許多個明日呢?說不定又積非成是了。
現代人很難想像故意及蓄意殺人,還情有可原?徐元慶殺的還是中央級官員,此風若可長還得了,否則訂法何用?但在唐朝,真的人人都可私仇公了,但在禮法之間,如何解釋及拿涅,一直有所爭議。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
古文觀止第19講
[email protected]
梓人傳也是講小人物,但做為木工頭的小人物不簡單,他是木匠中的勞心者,就是領班,圬者王承福是勞力,是出力氣的,這兩篇都是散文,都是作者不登大雅的遊戲之作,唐朝小人物在韓柳筆下鮮活起來。
都料匠就是古代總工程師的說法,如此角色在現代的稱謂是掌墨師,掌管墨線的人,墨線就是用墨斗彈在原木的線條,標示大小,鋸砍削都按照墨線標示而施工。
愛因斯坦是在一篇社論文章提到這句話,原文大意是專長訓練若只有專業是不夠的,讓年輕人了解及體會價值是很重要的,以及具備分辨美及好的能力,好是60分,美是80分,否則專家就只是訓練有素的狗,綜合而言,愛因斯坦認為專家不能只具備專業知識。而陳之藩引述這句話的意思他認為美國年輕人由做小事開始體驗人生,送牛奶、送報紙等,做為教育的一部份,但忙歸忙,陳之藩認為美國年輕人少了什麼?人文素養。
梓人傳的梓人做為總工程師,他做為蓋房子專家需要了解各種木頭特性,房子各部位依照受力及用途,需用多少特定木頭,這是專長,但若他不知道各自工人能力,可能有人只會鋸,只會砍,只會像圬者王承福粉刷牆壁,他還需要了解業主喜好,當地法令,在何時何處找到工人、木頭等,就是做為專案經理,可以不需要會修理床腳,但要定策略建組織佈人力置系統,舖開一切讓專案上路。還有,成為作品的房子若要在觀者心中形成美感,發出讚嘆,梓人就不能只是專家,要兼具藝術家的敏銳,以及奔放的想像力,這就是人文素養。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
古文觀止第18講
[email protected]
王承福是個泥水匠,類似現在的建築工人或油漆工,靠手藝吃飯,可能曾為韓愈粉刷過牆壁的小人物,韓愈整天儒家理想掛嘴邊,卻也偶而不酸不腐,為可能大字不識幾個的匠人寫文章,王承福走運,藉著韓愈的筆,在千古中留下微名,他的畫像是簡單知足。
勞心者是管理階層,出嘴巴,由別人供養,如韓愈。勞力者出力氣,是被管的,供養他人,如王承福。在一個平均壽命不到50歳的時代,勞心與勞力可以分工明確,現在平均壽命超過80歳,退休了還要活2,30年,可以終生勞心者畢竟是少數。
王承福不結婚,在韓愈看來是不負責任,沒有增產報國,王承福沒有韓愈的眼界,一人吃飽全家不餓,他對自己負責,或只願意顧自己,沒有想激發潛在能力,積極地活,去結婚生子,自私嗎?是也不是,我認為此乃自然法則之一,有人生有人不生,人類的遺傳密碼自有冥冥中天注定,雖然我仍然認為人類絕種,地球才能喘氣休養生息,回復生機。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
古文觀止寫讀第17講
[email protected]
韓愈感慨孟東野身在人間不得意,有才情無處發揮,其實就是一個身在人生的局外人,韓愈也沒看懂,孟東野必須身在局外,才能寫出讓韓愈驚艷的文字。
整篇送孟東野序中沒有「不平則鳴」四個字,第一句是「大凡物不得其平則鳴」,現在被簡化成不平則鳴,其中「平」是什麼?不是不公平,而是我心不定、不安,不平不是不公平,不平是很內斂、很唯我的體驗,不公平則是在團隊或人世間,遭受到類似被欺負,或總是運氣不好的自我感覺,也許孟郊就是如此.
不安與動靜是相對的,所有經典必定來自不安的靈魂,梵谷進入瘋狂狀態才能畫出漩渦狀的星空、扭曲的教堂,三島由紀夫超敏感的心靈,把真實事件的火燒金閣寺寫成傳世經典,卡繆的異鄉人是帶著熱情的冷看人生,只有身在局外才能冷看,他們不安的靈魂讓自己成為局外人,來到人間的局外人,不被現實接受也好,自我隔絕也好,局外與局內總是你看我我看你.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
古文觀止第16講
[email protected]
師說現在好像還在台灣高中國文課本中,也因為長期以來,師說幾乎是兩岸國文教科書的課文,影響一代又一代的你我,它應該是文言文中知名度最高的,現在不是流行短小精幹的少字短文嗎?師說共696字,講的道理深刻而簡單,老師是每個人生中不可或缺的必要,當學生有老師,工作也有老師或前輩。韓愈不是正襟危坐正經八百寫出師說,它是一封信,寫給他的學生的信,韓愈本來就好為人師,寫給學生的文字當然就是寫道理,道以文傳,好像也很酸腐,很八股,能把酸溜溜的道理以淺顯文字寫出,可見韓愈的功力,簡單寫也可以寫出流傳千古有人愛有人罵的高知名度古文。不過現在當老師愈來愈難了,因為G神無所不知。
傳道授業解惑,聞道有先後,術業有專攻是師說的名句,簡單的文字,魔音穿腦般深深印在一千多年來的讀書人腦中。很對啊,道理人人都懂,但不是人人都能做到。尤其在課堂上對著16,7歳小屁孩講這些大道理,一定表情不悅,心中滿是不服氣,你們這些老人家當然幫自己說話了,哪有往自己臉上貼金的呢,我當老師的話,一定也是正經八百到不行的那種,不是因為我喜歡講道理,而是走過人生大小事之後,很想一吐為快。
有G神在,課堂上的老師不能對學生說「等一下,我先Google一下」,我在大學時的一位教授說「博聞強記」很重要,博聞表示讀書多見識廣,強記表示消化吸收後可以隨時口吐真言,現在有G神在,讀書人少了,願意往腦袋Input的人少了,多的是有G神在,不必記了的心態,用時再查就好了,學生如此,老師也如此,工具愈聰明,人們愈笨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 Show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