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pisodes

  • 有生之年 欣喜相逢


    你说 我们现在成了这个样子 是不是都是别人 给的

    比如

    握手时的力度 走路的姿势 我们的逻辑 身上的疤痕 爱怎样的人 说话的语气和速度

    我们旅行的目的地 喜欢哪一个歌手 什么时候会哭 手段与造诣

    微笑时嘴角的弧度 到底有多努力地生活 有没有很爱喝水

    是不是 很喜欢说我爱你 接吻的技巧 拥抱的姿势 说英文时的口音

    有多天真或老练 喜欢牛仔还是运动裤 可乐还是泡面

    眉毛的粗细,头发的浓密,走路的时候手指头有多弯

    ……


    这些人 可能是亲人 可能是朋友 爱人 或者 路人 甚至或者根本没有见过


    每当我说到这些的时候 对方总会安静下来 若有所思的样子

    这就让我更加肯定地 觉得 嗯 一定是“这些人”

    我现在这个样子 一定是 被“这些人”成就的


    相信过 追随过 埋怨过 祈求过 心碎过 甜蜜过 思念过 崇拜过 伤害过 欺骗过 拥抱过

    那些 准备好 不离不弃的

    那些 没有说 再见 就从此不见的

    那些 不论伤害我多少次 可是只要你 微笑对我时 我就拼命像将你原谅的


    当你们一个个 还是 或者已经不是 那些日子里的你的时候

    我已经 成了现在的我了


    谢谢你的挂念 谢谢你的照顾 谢谢你的处心积虑 谢谢你的手段高明 谢谢你的诚实 谢谢你的欺骗 谢谢你的时间 谢谢你身上的温度 谢谢那些笑容 谢谢那些温柔

    谢谢你 曾经陪我一起傻过


    嗯 这样


    ——朗读者 | 娃娃


  • 其实北欧人的生活一定会是未来中国人变化的未来,但并不意味着全部。


    每个民族的成长都有自己的文化,我们羡慕北欧人的生活,是因为那是我们未曾接触和体验的。北欧神话、人文素养都是一个演变的过程。


    慢下来的生活有环境的因素,有民族发展的原因。


    值得我们思考的是,我们的快,有环境的因素,有个人的因素,怎么慢?什么方式慢下来?这都是我们需要思考的,而不是说慢下来,就慢下来。形而上学,只会让我们脱离我们的环境和时代。


    因此,我觉得这本书,提供的是思考的空间,而不是一种模板。我们不能看到了形,而就说北欧的生活就是一种模板。


    我们应该深刻的思考,我们文化里面确实的东西,这种东西的价值,远远超过了结果本身。



    ——朗读者 | 娃娃


  • Missing episodes?

    Click here to refresh the feed.

  • 英国的哈利王子与王妃梅根恐怕是极个别敢于挑战王室权威,摆脱王室束缚的一对王子和公主了。他们的新闻也是在全球被炒的沸沸扬扬。


    Prince Harry 从一开始突然决定退位,到近期与妻子创立的 Sussex Royal 品牌,被皇室要求撤销 “Royal” 的字样事件,都掀起外界的诸多讨论 ,但他认为:“世界上一定有很多人 ,能评判并尊重我们想把家庭放在首位的想法。这很棘手 ,但我们将会开启新的人生。”而他在最后也留下一句耐人寻味的话:“我觉得好多了,你忘了吗?我曾经入伍服役十年,我比我家人们以为的还要‘正常’。”


    他这番话被媒体解读为是在平反自己总被家族成员视作“叛逆份子”,暗指皇室凡是讲究规矩的拘谨生活才真的令人喘不过气!虽然目前这一通恶作剧电话的真实性仍有待商榷,但从 Prince Harry 连内心话要“修饰”过才敢说出来表现,可见他即便脱离了皇室也依然承受巨大的压力,难怪他如此渴望当个无拘无束的平凡人,逃离外界的关注。


    做个平凡人,挺好。


    ——朗读者 | 娃娃


  • 格雷斯·佩雷是我们今天带来的第一位作家的访谈,从话语中能够听出这位作家的从容和自在。这让我想起本书中的另一篇采访中的话:




    我们生活在一个不停地兜售解决良方的社会:一劳永逸地决绝你口袋里的余钱、日益稀疏的发量,或是你丢失的胃口、遗失的爱情。我们总是在寻找解决办法,其实我们必须经历的却是一个总也答不对题的人生。你必须始终保持开放的心态,始终不停地向前移动。你必须不停地尝试弄清楚你是谁、你在怎样变化,只有这样才能让人生变得可以忍受。






    至于我,因为我的个体生命终将消失,我一点都不关心我的作品是否有可能长存。我总是强烈地意识到生命中最习以为常的事物终会消失:一个人的日常行为,一个人的记忆印象,一个人的过往经历。萨特认为生命可以被文字的全套捕捉,而我总觉得文字不是生命本身,只是生命的复制品,某个已经死掉的东西的复制品。




    ——朗读者 | ingfree

  • 一百多页,言简意赅。

    读完却使我内心安静下来……

    这本书教会我的不是妥协,而是在肯定自己的基础上,跳脱出来,换一个角度。

    我的世界依旧善良精彩。


    假如你能找到人生的意义,而无需这世界的掌声,你就自由了。

    十大戒律

    1.人都是毫无逻辑、不讲道理、以自我为中心的。但还是要爱他们。

    2.你如果行善事,人们会说你必定是出于自私的隐秘动机。但还是要行善事。

    3.你如果成功,得到的会是假朋友和真敌人。但还是要成功。

    4.你今天所行的善事,明天就会被人忘记。但还是要行善事。

    5.坦诚待人使你容易受到伤害。但还是要坦诚待人。

    6.思想最博大的最大的人,可能会被头脑最狭隘的最小的人击倒。但还是要志存高远。

    7.人们喜欢无名小卒,却只追随大人物。但还是要为几个无名小车而斗争。

    8.你穷数年之功建设起来的东西可能在一夜之间就被毁掉。但还是要建设。

    9.人们的确需要帮助,但当你真的帮助他们的时候,他们可能会攻击你。但还是要帮助他人。

    10.当你把最宝贵的东西献给世界时,你会被反咬一口。但还是要把最宝贵的东西献给世界。


    ——朗读者 |娃娃


  • 伊萨克·迪内森是我们今天带来的第一位作家的访谈,从话语中能够听出这位作家的从容和自在。这让我想起本书中的另一篇采访中的话:


    我花了很多很多年意识到一件再简单不过的事,写小说其实是在问问题,而很多人认为你在跟他们玩游戏,你其实已经知道了答案。他们读了你的问题,但不知道正确答案。他们觉得如果你面对面,四目相对,你就会告诉他们答案。


    其实在读书会上,我经常哑口无言。我很高兴能够击中人们的情感要害,但当他们上前一步,以为我有安慰药膏,或者以为我也亲身经历过他们所经历的,因此我们有共同的纽带——这时我开始意识到,在我和其他人之间并不存在什么亲密关系,而是深渊。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故事,但并不代表这些故事能够为别人的问题提供答案。我们自顾自表达的最好的方式,是自在的方式,而不是令别人自在的方式。


    ——朗读者 | ingfree


  • 一个人走向毁灭的心理独白,一部穷究美的灵魂之作。


    三岛要在《金阁寺》中描述这种对传统既爱又憎的奇妙心态,这在他看来似乎用一般的真善美方程式是不可能完成的,加上他一向追求倒错美学,于是将金阁寺僧徒的思想和行为作艺术上的提升。他要在美与丑、爱与憎的紧张对立中创造“死与颓废”的美,构筑自己独特的美学世界。总之,三岛由纪夫驱笔写《金阁寺》,就是以金阁与人生相比喻,写美与人生、艺术与人生的悲剧性的关系。


    《金阁寺》取材于1950年金阁寺僧徒林养贤放火烧掉金阁寺的真实事件。据林养贤说他的犯罪动机是对金阁寺的美的嫉妒。


    一方面,人类容易毁灭的形象反而浮现永生的幻想,而金阁坚固的美反而露出毁灭的可能性。


    出版社能把这句话挑出来放在腰封上,真是神来之笔,就连通篇都晦涩的翻译也似乎多了几分神韵。


    虽然我看的书不多,看的日本文学也不多,但是所看过的日本文学里面,三岛的文风真是独具一格,如果说有的人写书有画面感,那个画面感里有颜色也有声音,那么三岛写的东西总觉得是偷窥的画面,画面是黑白灰的,人物张嘴说话却听不到什么声音。文字美到恨不能整段背诵。有独特的绝美影像感,又有看不清楚,只能闭上眼睛用嗅觉和想象感受的暗处。



    ——朗读者 | 娃娃



  • 不理解,这三个字应该是最长出现在我们生活中的词语之一了。我们作为自己,在已经形成的自我认知的前提下,去理解别人的行为,确实很难。


    就像母亲不理解追星的孩子,男人不理解矫情的女人,养狗的不理解养猫的,甚至吃酸的不理解吃辣的。


    但我们也总说要换位思考,这么一想,换位思考的要求之所以总被提起,应该也是因为太难被做到了吧。哪怕我们换位思考了,也不一定能思考出结果,有了结果也不一定能理解这个结果,更不要说接受。


    这有些强人所难。


    但是两个无法理解的人,是可以达成和解的,在我们换位思考的过程中,哪怕不能理解,你也会觉得对方一定有他的道理,那么和解就容易多了。


    如果还是做不到,那我劝你一句,不要苛求别人,同时也放过自己吧。



    ——朗读者 | ingfree


  • 第三天


    仍旧是健和弥生在各种藏匿五月尸体的作战,这一天,差点儿被雷公爷爷发现。


    作家乙一在《夏天、烟火和我的尸体》中的描写往往都是点到为止,却都起到了四两拨千斤的效果,它让读者可以把注意力全都集中于主角,另外大片的空白给人一种清凉感,让眼睛和思维都有足够的空间呼吸和休息。


    许多涉案剧都会有类似的情节,一个罪犯还有一个爱着罪犯的帮凶,但常规的情节总会到最后让帮凶和凶手都获得同情。但对于阿健,同情和讨厌的感觉都没有,我认为作者的功力和大胆就体现在让阿健非常自然理所应当的去帮助弥生,整个过程中没有任何的纠结和认同,只有行动,一步接着一步。不知道乙一创作《夏》的时候是不是也正是他爱意最为浓烈的时候。


    兄妹两人间的那种关联不是用感情可以来形容的,而是一种高于情感的更为生物性更为原始的存在,它让人不加思考心甘情愿的“不得不”那样。


    小说的结尾虽然也很惊艳,但我觉得相对也整个故事而言并不重要,只是总得有一个结局而已罢了。



    ——朗读者 | 娃娃


  • 这篇文章中击中我的一句话是“哲学不再为解释世界提供统一理论,而是专注于以概念考察为核心的经验反省,这种概念反省要求哲学家始终盘桓在自然理解的近处,它‘并不增加我们对世界的了解,它改变我们对世界的理解’。”


    我们所说的理解,并不是字面意义上对一句话的理解,而是在思想层面上真正的理解。我们能够计算出万有引力公式下的物理题,但是我们可能并不真正理解万有引力。


    我们在有了解释自然和生活的工具之后,我们慢慢丧失了理解的能力。


    我经常说,我们这辈子需要懂的道理,其实在幼儿园的时候就已经全部学完了,知道了。但是我们并未理解那些道理,在日后的每一天,我们都用自己的身体力行去实践,去理解。这是一门功课,却在我们一遍遍做着习题的时候,忘记了公式。


    我们该用什么样的眼光去审视世界?该用什么样的思想去看待自己审视世界的思想?可能这篇文章能给你一点点启发吧。


    ——朗读者 | ingfree


  • 第二天


    看到五月死后的健表现得有点异常,像一个心智成熟得大人那般安慰了妹妹,然后和妹妹把五月藏了起来,他俩犹如往常一般回家吃饭,到神社去做暑期广播体操。。。一副事不关己的样子。若不是在五月死后丢了一只凉鞋,怕被人发现五月的尸体,恐怕健和弥生在藏尸之后睡的更加安稳。


    五月九岁,和弥生是同学,相信弥生的亲哥哥健也不过比他们大两三岁,但他却能在藏尸后听到大人报警也不惊恐,不为所动,还能在搬运尸体的过程中偷听搜寻队员之间谈话,甚至在就要被抓现行的一瞬间想出应对之策。其实令人深感恐惧的从来不是死亡,而是与之有关的人的心理活动。这让我想起杭州来女士被杀一案,她的老公许某某在碎尸之后竟然还能淡定的接受采访,一副无辜的样子。人究竟可以多么冷血,具备多么强大的心理素质,在面对至亲至爱死去的事情上如此“淡定从容”。小说《夏天、烟火和我的尸体》一个十几岁的孩子——健,他又经历过什么呢?健彷佛在藏匿宝物,企图恶作剧的坏孩子一般,把我塞了进去,壁橱的门被轻轻地关上了……


    书中的绿姐姐,橘弥生的表姐。炎热的夏天,她总会给孩子们带去冰激凌吃,她是健心目中的女神,心仪的对象。连弥生都羡慕嫉妒的学她留起长发。然而就是一个这样温柔可爱的姐姐,在认出小狗六六叼回我的那只凉鞋时,转身放下鞋子,瞳孔深处犹如窥探到未来一般,径直朝家走去。


    也许读者已经开始思考到孩童天真与邪恶的关系,童年对成年的相互影响关系,这时又发现作者还塑造了一个更让人惊叹的人物,那就是绿姐姐,开始时她以以为邻家大姐姐的形象出现,后来却揭示她原来是文中一直提到的连环杀手,有着黑暗的过去,悲惨的童年。


    再来是他对人物神态,动作,心理活动等等的刻画,更使这种恐怖以南的感觉到了顶点。


    幽冷的氛围营造和别具特色的人物塑造总是要和小说的主题联系起来的。在人物塑造方面,作者乙一也是特别成功地。弥生、健、绿姐姐在五月死后的各种表现,各具人物特色。从语言,行为到一个眼神的刻画,都与整个故事的基调相得益彰,传神刻画。


    ——朗读者 | 娃娃


  • 2006年的博客时代早就已经过去,现在跟年轻人说起这个词,都有一种“古早”的味道了。时间真的是一股龙卷飞,朝前看朝后看,都是满眼的模糊和飞速旋转,之后在当下的我们觉得平静度日。


    这一篇文章里作者用一个笑话提出了两个在网上吵架的原则,这两个原则之前还有这必不可少的连带关系。这么多年过去了,回看这篇文章,虽然事例已经不再适用于现在的自媒体时代,但是文章中提到的这两个原则,确实依旧能够勾勒出现在网络环境乱象的原因之一二。


    曾经有一本叫做《乌合之众》的书也表达过类似的原则,我们很多时候在网络上发声并没有进行过思考,一股脑的就冲了上去,也不知道自己图了个什么,更不知道最终的受益者到底是谁。人云亦云的变成了舆论的奴隶,但其实有时“不发声”反而是智者的行为。


    所以今天希望你能够通过这短短的一篇文章,回想一下自己的社交媒体,有没有被谁绑架。



    ——朗读者 | ingfree


  • 第一天

    竹笼眼,竹笼眼,

    竹笼中的鸟儿啊,

    什么时候飞出来?

    黎明的夜晚,

    鹤与乌龟滑倒了,

    背后那人是谁呢?


    这首儿歌是日本儿童耳熟能详的游戏的歌词,游戏是一人扮”鬼”猜测其他的人,如果猜到了那么那个人就要成为”:鬼”,这首儿歌也成了文中故事的走向。


    当我读到“那只手突然就用力地推了我一把”时,心中不由得一阵发凉。人性本善还是本恶?或者二者的配比有多少?似乎每个人的答案都是不同的。如果说成年人杀人是因为各种无法遏制的欲望,或嗔恨,或恼怒,那么儿童呢?在未经历诸多世间事之前,弥生那只温热的小手是怎么会在我背后用力的推这一下的?难道仅仅是因为她特别喜欢亲哥哥健而不能和他结婚就迁怒于我了吗?所以有些人的恶是不是流淌在血液里,与生俱来的呢?


    最令人感到恐怖的是,在五月死后,健看着尸体在微笑……


    不得不说,作家乙一的文字并不华丽,却总带给人一丝寒意和阴冷。《夏天、烟火和我的尸体》看标题,还以为是浪漫绚烂的故事。然而闷热的夏天,心中却邪恶阴冷;灿烂的烟火,下面藏着的是黑暗大幕。夏夜的风物,古老的神社,传统的“竹眼笼”游戏,华彩的烟火晚会,傍晚黄昏等等环境描写,都透露出种透心的幽凉。作者以“我的尸体”为角度,新的视角带给极强的画面感,彷佛自己就是五月本人,在死后被各种藏匿,强烈的窒息感。


    这本书的基调是黑暗的,用一个故事表达出人内心的恶,这种恶不是刻意的似乎是深刻在血液里的……


    ——朗读者 | 娃娃



  • 抒情到底是不是一种病,我的答案是否定的。今天的文章,是第一次我想分享给大家,并希望大家进行思考的一篇文章。孟京辉导演的很多作品,我都有幸看过,特别是这一部《恋爱的犀牛》。


    上高中的时候,在我家门口的街边广告上,一度都是这部剧的巨幅海报,男女主角湿答答的依靠在一起的照片,让我非常好奇这到底是一部什么样的作品。


    然后,每到黄昏的时候都是我的视力最差的时候。


    哈哈哈哈,这是一句戏谑,但同时也是一句让我记忆犹新的话,是开启了我对戏剧的认识的一句话。虽然整部剧我可以说在第一遍看的时候,完全没有看懂,但并不影响我为之震撼的心情。当然,那时我也还年纪尚小。


    但是就如同我们曾经讨论郭敬明一样,孟京辉可能也是很多喜欢上戏剧的人的开门人。不论他的作品里是否有对立,有批判,有创新,有隐喻,但只要他的戏剧有观众,那么就能带更多的人走进这个,黄磊做戏剧综艺都难上加难的世界。




    ——朗读者 | ingfree


  • 在东京人岛村的眼里,生命本是徒劳。

    赶鸟节不过是孩子们徒劳的嬉戏,就像飞蛾在铺席上徒劳地挣扎。驹子写读书笔记和日记也是徒劳,每晚奔走于各式各样的酒席,陪酒、表演更是徒劳,就连她执着的爱情也是美丽的、稍纵即逝的徒劳。一切如病故的行男一样,终将化为乌有。


    岛村以旁观者的视角俯视着雪国的一切,不仅从空间上俯视,也从时间上俯视。悲观的岛村看到“在驹子身上迸发出的奔放的热情,觉得格外可怜……” 的确,想到鲜活的生命终将万劫不复地毁灭,任谁也会悲叹动容。


    但是驹子对待生活,却是完全不同的姿态。她有着一股明知徒劳偏偏为之的倔强。“连要洗的衣服也叠得整整齐齐的……” “不把日常生活安排得妥妥贴贴,是安不下心来的……” “虽然明知收拾好,还会给弄乱的,但总得去管它,否则放心不下……” 她尽全力追求生命之美,每次见岛村,都要换一件不同的赴宴服。家里的“衣柜虽旧,却是上等直纹桐木造的……” “朱漆的针线盒闪闪发亮,显得十分奢华……” “她从十六岁起就把读过的小说一一做了笔记,因此杂记本已经有十册之多……” 她写日记,“不论什么都不加隐瞒地如实记载下来,连自己读起来都觉得难为情哩。”


    驹子对爱情的渴望像芭茅一样苍劲挺拔,不管不顾。

    但是这样坚韧的爱情,是岛村的灵魂无法承载的。岛村爱的不是触手可及的、滚烫的生活,相反,他向往的是映在火车玻璃窗上的虚幻美景,是那不曾见过的西洋舞蹈,是谜一样冷漠的叶子。苍劲挺拔的芭茅,他只能远远地当作感伤的花欣赏,一旦近在咫尺,只会让他惊诧。他被生命的无意义困扰着,逐渐消沉,转而追求虚幻的东西,只有那遥远的、神秘的世界才能激起他的兴趣。他沉浸在感伤里,哪怕刚看过初夏的群山……


    岛村有一种漫不经心的出世态度,他浮于生活表面,看似逍遥洒脱,何偿不是对生命本能的压抑和扭曲。岛村眼里的徒劳,恰是驹子生命的意义。不错,人终有一死!人生诚然是一场悲剧,那也要演得轰轰烈烈,绚烂美丽。她在偏远的山沟里坚持练习三弦琴,虽是山村的艺妓,却弹得跟东京舞台上的演员一样好。


    “她总是以大自然的峡谷作为自己的听众,孤独地练习弹奏。久而久之,她的弹拨自然就有力量。这种孤独驱散了哀愁,蕴含着一种豪放的意志。”


    这哪里是弹拨的力量,分明是她旺盛的生命本能在向这世界呐喊咆哮。她虽是女子,但顽强的生命力超过了作为男子的岛村。


    两个灵魂迥然不同的人相恋,结局已定。岛村虽然一次次被驹子的爱打动,却无法像驹子一样专心投入感情。


    川端康成后来回忆:“[我]深深切入到小说人物驹子的内部,对岛村则浅浅地点到即止,从这个角度看,说我是岛村还不如说我是驹子……特别是驹子的感情,实际上就是我的感情,我想,我只是想通过她向读者倾诉而已。”


    ——朗读者 | 娃娃



  • 一颗菜精神,是很多人艺人的精神支柱。不论我们在艺术的哪个部分,我们都是为了艺术这个根在服务的。菜叶子和菜梆子和菜根,都是菜的组成部分。


    杜广沛就是这样一个,践行了一颗菜精神的人艺人。他虽然只是一个舞台装置组的工人,但是仍旧办展览,演话剧,演电视剧,拍电影。他的每一个工作都切身体会着一颗菜精神的真谛,为了艺术去奉献自己力所能及的力量。


    在艺术创作的领域,在戏剧的舞台上,我们总说“戏比天大”。最近大热的《戏剧新生活》,黄磊带着自己的梦想,和一群有着同样梦想的人,也在不断向观众证实着戏剧的魅力,和我们能够爱上戏剧,需要爱上艺术的理由。


    希望有一天,我们都能找到自己的那颗菜,然后践行着那颗菜的精神,活出自己。



    ——朗读者 | ingfree


  • 来说说我最喜欢的驹子吧!她世俗又纯洁,美丽又孤独,却有着别样的风情和力量。仿佛浸润在文字里的忙碌身影,从宴会到岛村的房间,来来回回,匆匆忙忙,真挚而无望的感情。这是一个会抱怨岛村总是谎话连连的直爽姑娘;也会犀利指出追求虚无无所作为的岛村也许最终会对生命也毫不在意;也会在被别人看到自己和岛村亲近时害羞,满满的少女情怀;更是一个会坚持书写日记、并愿意将日记给心爱的人看的单纯执着的姑娘。驹子是一个矛盾体,她既爱岛村又对这感情无望,她分明充满烟火气息却总给人一种纯净的感觉,她对叶子和师傅的儿子行男既关照又抵触。而与叶子的歌唱不一样,驹子的弹唱却有着自然界与孤独所赋予的力量——


    “虽然她(驹子)自己并不自觉,但她总是以大自然的峡谷作为自己的听众,孤独的练习弹奏。久而久之,她的弹奏自然就有力量。这种孤独驱散了哀愁,蕴含着一种豪放的意志。”


    我私心认为,叶子有了驹子的特质才能算是一个完整的人吧?而驹子若再添上叶子的特质,也许会成为岛村心中不可诋毁的天使吧?


    而最终,叶子在一场大火中死去,驹子结局未知,但被视为“疯了”,岛村目睹一切。是非转瞬皆成空,蓦然想起那句“白茫茫大地真干净”,一切纠缠皆被茫茫大雪掩过,被无尽的时间掩过,雪后留下的,也涂有一地无处排解的空落落,和渐行渐远逐渐忆不起的零碎伤感吧。

    ——“待岛村站稳了脚跟,抬头望去,银河好像哗啦一声,向他的心坎上倾泄了下来。”

    驹子的美不在相貌,而在灵魂。因为再没有比被压抑的人性更丑的了。


    ——朗读者 | 娃娃


  • 梅阡导演是方子春的恩师,更是她的亲人。这种感觉在这一行屡见不鲜,直到我进入这个行业,还有着一日为师这辈子都是师傅的潜规则,这种传承的习惯在不知不觉中,让人与人的关系,比别的行业可能更近了一些。


    在这篇文章中,作者只是轻描淡写的讲述了自己在下乡前后的两次与梅家吃饭交往的经历,以及晚辈之间相互送站的情谊,甚至对梅阡导演的描述都甚少。但正是这种小事,这些细枝末节的言语,让人感到浓浓的敬爱和敬畏。


    写出来的话语是回忆,但那些没有写出来的,可能才是被作者更加铭记的故事。


    ——朗读者 | ingfree


  • 我个人其实并不喜欢岛村,他有妻子却会连续几个月不接触、不提及甚至不想起她,对叶子莫名的执着,也会对驹子既喜欢又嫌弃。可是他真的爱这两个女人吗?他和驹子相处时谎话连篇。在得知驹子做了艺妓之后有意的疏远,既梳理却又不拒绝,偶尔的感动不过是因为驹子流露出的干净、纯粹与热烈,可总是转瞬即逝。而作为白月光的叶子呢?他追寻的一直都是一个虚幻的影子罢了,他从未真正了解过叶子——叶子的形象那样薄弱,仿佛只是一个美人壳子、一段悠扬小调,远不如驹子的形象来的丰满。


    而叶子呢?大抵就是极致的日式审美吧?对纯洁、美好和哀伤的极致歌颂。除了极致的美丽、纯净,好像没有更多触动人心的特色了?她的伤感、她的眼泪很难进入到我的心里。对叶子印象最深刻的情节,大概是她在温泉里用“一种娇嫩、轻快、活泼、欢乐的调子”唱着一首本应很凄楚的歌,竟无端端让我生出了一种惊心动魄的可怖之感。那“一个,一个,又一个”的朋友的坟头啊!


    ——朗读者 | 娃娃



  • 舞美大师的生活,除了每天画上一幅幅布景,一张张天幕,在方子春的笔下,更像是一个亲切的,能够教给自己更多知识的叔叔。


    在阅读这篇文章之前,我本来是本着让更多的人知道和了解舞美行业的发心,但整篇文章读完,那些在生活里的琐事,那些个跟自己的兄弟朋友同时,比谁有腰的趣事,却让人更加感受到,艺术的背后是这些可爱的人。


    当谈及艺术品的时候,文冲叔叔就变成了一个严肃认真的人,滔滔不绝,条理清晰,这应该是他之所以被称之为“大师”的基础吧。


    这个行业的门槛说低不低,但是说高也并不算高,如果你不挑剔工作环境和工种,有把子力气也能踹开行业的大门,但是成为大师,成为一个能在这个行业立足并受人尊敬的老师,缺实实在在需要一番修行。


    近几年的舞美教育一再改革,设计软件的开发和使用,让人开始忽略艺术基础的重要性,那些我们当作是繁重课业挠头苦背的艺术史,其实在一定程度上是做好一个舞美设计师的基础。在这一点上,我也汗颜于自己的无知。


    当然,学位和学识不一定成正比,但付出的时间与努力,跟所得一定成正比。希望每一个还在这个行业行业耕耘的人,每一个有梦想希望有所成就的人,都别忘了脚踏实地的耕耘,也别忘了肆意快乐的生活。


    ——朗读者 | ingfr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