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pisoder
-
從男性、從女性、從父母,到獨一無二的孩子,不講勵志,我們分享如何將生活拉回到自己身上,光照見自身的內心。 而閱讀的十二種可能來到第四場,有美君這位鋼琴師,想要與各位不只用眼睛閱讀,還有耳朵聆聽,那麼即便單獨,也可以樂在其中,與自己為伴,而不孤獨。 人生與人身皆難得,我告訴自己,即便只是一個吞吐呼吸的專注,都是隨時可以讓自己開心的重啟。 寶瓶:《ASD與ADHD共病的教養秘訣》&《男人的秘密只跟心理師說》 在地閱讀˙閱讀在地:桂田藝文沙龍-閱讀的12種可能之四:「閱讀音樂,樂獨自己」-與周美君
-
而選書嘛,如果連張瀞仁這麼暢銷的勝利組,都還是會有冒牌者心結,那我們真的、真的可以相信每個人,都可以自帶光芒。
一本不夠?沒關係。
再來一本,甚至延伸閱讀的部分有更多本。
方舟文化:《不假裝,也能閃閃發光》
寶瓶:《如何停止不開心 -
Manglende episoder?
-
如果我們相信土地公爺爺的庇護,虔誠祝賀媽祖娘娘的生日,那麼貝殼中有神,就完全不會讓人感到驚訝啊,連續兩週,讓小青姊姊帶領我們認識拉阿魯哇族,以及他們的祭典和貝神。
四也:《魔幻聖貝-拉阿魯哇族的貝神》-上 -
近一點的話,台東的台南幫剛辦過移民後山一百年的盛宴,在紀念書刊中,我看到了我外公家族的吉光片羽,讓我思念起那年少在台南「會社」,曾經以幫忙年長工人推一台獨輪車的糖,換得認識一個字,到移民台東後,已經能夠記帳和讀報的外公。 曾經,我會為他在我考上成大外文系的半年前離世而覺得遺憾,如今幾經人世滄桑,已不再做如是想,而是相信當初會回到他的故鄉就讀,都是老天爺最好的安排。 而本年度我們辦的第二場新書發表會,即將在4/19下午兩點登場,帶來新書的是深受青少年及成人讀者喜歡的陳郁如。 睽違四年,終於等到了第二卷,而我們何其有幸,繼第一場的《山的孩子》後,再度成為《養心》II全國首場新書發表會。 座位有限,希望報名成功的朋友,下周六,一起來養心,養護一顆安穩的心。 永續發展:《墾拓蓬萊一角天》 在地閱讀˙閱讀在地:介紹陳郁如養心卷貳0419台東桂田喜來登全國首場新書發表會 親子天下:《養心》卷壹&貳
-
於是我想邀大家一起來保持開放的心情,做好面對人生最後一哩路的準備。無論是歷史學家在罹患漸凍症後的心靈思考,還是安寧醫師對於善終的看法。
左岸:《山屋憶往:一個歷史學家的臨終自述》
寶瓶:《生命的最後一刻,都活得像自己》 -
來到完結篇了,這一週來,我想非常需要土地公爺爺庇祐的,不只是(希望不是)真的必須去睡公園的投資人,還有所有對未來充滿不安的人吧。
這段期間,我看到的最有趣的貼文之一,是我散步即可到的史前館的臉書發文,裏頭一段說:
「卑南文化人沉睡地底3000年,都有浮現在世人眼前的那一刻。
股友們一定可以爬出谷底。」
是的,土地公爺爺和台灣所有原住民的祖靈一樣,絕對都會保祐心情安定的人。
四也:《最後一名土地公》-03 -
而我們特地訪問了介紹中的兩本繪本創作者,聽聽她說怎麼會踏上這一行?與人合作和獨自創作有什麼差異?
從笑聲不斷中,我想聽眾當可以與我一樣,感受到貓魚對於繪畫的熱情和喜愛。
在地閱讀˙閱讀在地:專訪繪本創作者貓魚 -
本週選書以剛剛在3/29舉辦過全國首場新書發表會的繪本領頭,分享一系列的繪本,內容以及呈現的方式都包羅萬象,有山有海、有中文有台文、有快樂有悲傷、有回憶有現況;真的、真的,每一本都好看,猶如其中一本繪本說的,世上每個人都很美。 四也:《山的孩子笛昂》 字畝:《去海邊玩水》 如何:《每個人都很美》 遠流:《悲傷是一頭大象》 時報文化:《1歲的外公》 星月書房:《好物仔》&《我無哭》 蔚藍文化:《發現》 大塊:《寂寞的天才黃土水》&《兩撇喙鬚醫生賴和》 小麥田:《無公平》 巴巴文化:《縫衣福》&《今天不當媽媽》
-
403大地震一年了。而這一年來,不只是國土危脆,而是地球的變化劇烈,極端氣候加上地震不斷,人心,何以倚賴?繼續來聽土地公爺爺的故事。
四也:《最後一名土地公》-02 -
本週的六本推理小說,派別在本格中有社會,時代中有奇幻,目不暇給,酣暢不已。 而回到腳下這片土地,回到撫慰人心的廟宇籤詩,真的會讓人閱讀的心情柔軟起來,希望保有:「啊!生在、身在這片土地上,多麼幸福。」的時間,可以久久長長。 三月有五個星期天,讓我感覺可以多跟您分享一週的好書,就是我最珍惜的幸福之一。 獨步文化:《刀與傘》&《無敵之人》& 《蒲公英少女》 時報:《給台灣的情書》 台灣光華:《台灣光華雜誌-深度解鎖廟宇文化MAR. 2025》
-
讀小說,就像和一群人聊天,在閱讀的時空中,了解了他們的過去和現在,一起解謎,一起惆悵,一起歡笑,當然,也一起哭泣。 時報:《徬徨的人們》 獨步文化:《直到寫出完美小說》&《放學後》
-
您準備好三月瘋媽祖了嗎?先來聽聽最接地氣的土地公的故事吧!一連三週,保佑大家平安。
四也:《最後一名土地公》-01 -
下週六,也就是3月29日上午10:00~12:00,在台東桂田喜來登的五樓國際劇院,請來四也出版社總編輯Kiki為我們介紹本年度新登場的系列活動第一場,不但有作者和繪者聯袂來到台東,還有我們在地的獵人學校校長薩可努帶來部落青年的祈福和演出。
我尤其喜歡Kiki為了實際體驗何謂「山的孩子」,分享了東谷沙飛隊登玉山的準備和過程,以及之後的心得。
熱烈歡迎朋友報名參加這場絕對精彩,本書全國第一場新書發表會。
最重要的是,支持好書,一定要帶一本回家,每次翻閱,每次就回到山裡,繼續成為山的孩子。
在地閱讀˙閱讀在地:專訪四也總編輯Kiki分享《山的孩子笛昂》及介紹0329台東桂田喜來登首場新書發表會 -
就在預錄本週節目的期間,傳來一個等了兩年的消息,想起多年前訪問他的時候,他爽朗的說:「是啊,每年總是要回去騎馬,在草原上馳騁……」 沒有騎馬經驗的我,只能想像,那大概就跟剛學會騎摩托車的時候,如果遇上一條直路,又沒有什麼車,不管速度快慢,腦中浮現〈一條日光大道〉的旋律,自己開心不已差不多。 對照彼時,無法想像他現在面對的處境,我能做的實在不多,就是多介紹、多分享八旗的好書。 蒙古、滿族與現代的中國,八旗為我開啟了看待世界歷史和地理的一扇新窗,我就在這些書哩,穩住心情,誠如他的夥伴說的: 「先穩住,才能應對一切,家人都還挺住,我們更應該要挺住!」 八旗:《野心時代》&《半透明鏡》&《顛覆世界史的蒙古》
-
接著接著,還有更精采的,感謝孟宸讓我有機會參與「江賢二藝術園區」3/7的開幕剪綵媒體場。讓我有機會當面向畫家江賢二致謝,與他分享現在就讀東女美術班的外甥女,在小四時,就跟我說:「阿姨,這幅畫(高掛於台東火車站)妳說妳看到了台東的花,但我看到的是光。」 江賢二先生聽了微笑歡喜得說:「『光』,一直是我作品的主題,這個小朋友能夠看到,真是了不起。」 其實了不起的是讓人如沐春風的江賢二先生,讓小小孩單純的心起了共鳴。 而台東以後有的,還不只是「江賢二藝術園區」,還有一棟建於1936年,當時是福原國小校長堀尾一彥校長的宿舍,經過了素人藝術家王金生的修復,作家蔣勳認養,成為今日的「蔣勳書房」。 雖然一新一舊,卻都是融入都蘭和池上自然的建築,是台東願意與全國、全世界分享的藝術。 或許世界多紛亂,但只要有光,我便能夠閱讀身邊的美好,如同和簡齊儒老師交換的居住台東心得,安穩且踏實。 天下文化:《江賢二:以美淨化人心》 江賢二藝術文化基金會:《我的光》&《光、美與淨化》 蔣勳文化基金會:《蔣勳書房與堀尾一彥》 在地閱讀˙閱讀在地:閱讀的12種可能之3:「在山海,以身心閱讀台東」-與簡齊儒
-
今天要先來雜讀,三本選書,兩本棒球,一本罪案鑑識,看似個人傳記或球隊故事或帶點獵奇成份,打動我的,卻是對夢想的熱情和團隊的精神。
真的是如看小說或戲劇一般的精采啊。
八旗:《贏球治百病》
今周刊:《綱綱好的堅持》
任性:《臺灣超級大案鑑識現場》 -
介紹書、介紹市集、介紹台東分署準備贈與民眾的21種共10,250株臺灣原生種苗木,以及我們協會一場藝文講座和一場新書發表會。 捧在手心上的每一本紙本書,前身可都是樹木,這個月,就讓我們再多愛閱讀一點,也再多認識樹木一點,再更多愛我們的環境一點吧! 小天下:《希望,有一天》 農業部林業及自然保育署台東分署:專訪台東分署長吳昌祐介紹0316知本老爺藝文講座-從空中看台灣&0329桂田新書分享會-山的孩子笛昂 農業部林業及自然保育署台東分署:《都歷的海事》&《都歷山本事》&《山上的布農學校》 農業部林業及自然保育署:《樹上的魚》
-
今天的節目啊,特別感謝兩位朋友,一是林業及自然保育署台東分署長吳昌祐,二是台東知本電台主任吳孟宸,在四十分鐘的時間內,把植樹月的主活動,以及和我們日知合作的兩場藝文活動介紹得詳盡且熱絡。
我幼時是個近乎「呆」的乖乖牌,曾經在植樹節前夕請任職於台東改良場的姨丈挖起一棵差不多有小一的我2/3高的樹,扛到學校去。
面對如此「聽話」的學生,老師也傻眼,後來還是校工伯伯幫我在校園一隅挖了個洞,栽好這棵樹。
至今每到三月,我都還會想起那個扛著小樹的小小自己。所以,今年的植樹月,怎麼能夠不好好地介紹呢?
小天下:《希望,有一天》
農業部林業及自然保育署台東分署:專訪台東分署長吳昌祐介紹三月植樹月-織一片生態綠網 -
願是空中璀璨的星,溫暖的光;
照見台灣翠綠的山,淨藍的海;
流淌蜿蜒的河,守護豐沃的島。
本週的書,本週的活動,都希望人生順流,讓我們一起,照見內心,愛護彼此。
台灣光華:《台灣光華雜誌-物的復興FEB. 2025》
桂田藝文沙龍:閱讀的12種可能之三:「在山海,以身心閱讀台東」-與簡齊儒
在地閱讀˙閱讀在地:藝文講座I:從空中看台灣-專訪許薰丹 -
願是空中璀璨的星,溫暖的光;
照見台灣翠綠的山,淨藍的海;
流淌蜿蜒的河,守護豐沃的島。
本週的書,本週的活動,都希望人生順流,讓我們一起,照見內心,愛護彼此。
麥田:《奧修談《莊子》:當鞋子合腳時》
先覺:《森林裡的資本主義者》 - Vis me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