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pisodes
-
爱情是一场浩劫,因为它彻底的改变了我们如何看到自己和我们如何被爱人看到。爱情的发生可以如此革命性的彻底的改变我们的意识形态,所以爱情是可怕的,也是灾难性的。可是说到底,意识形态也只是我们如何讲故事而已。所以我们选择讲述什么样的故事,也就成为了我们选择自由的唯一方法。选择爱一个人,也就是选择了自由。
我和张叔叔在这一期尝试讨论爱情,和一些宫崎骏的老电影。基本没有什么关于电影的评论,只是单纯在一个比较哲学的角度上进行了一些讨论,希望不要听起来太抽象。
如果你喜欢我们的节目,也请在苹果播客或者Spotify为我们评价打分,或者在你收听的平台参加评论,帮助我们把《猫肥家润》推荐给更多的人。感谢大家的收听!
【时间轴】
3:35 齐泽克:爱情是一场灾难性的事件 Zizek: Love is a disaster
6:14 宫崎骏电影的爱情:相遇,成长,在一起 How Miyazaki depict love
15:43 相遇是灾难 The encounter is a disastrous event
18:37 爱的第二个步骤,成长 Growing up or conflict
23:40 扯到了拉康的哲学 Somehow we mentioned Lacan
26:08 又提到了西西弗斯 We must imagine Sisyphus happy
27:33 哈尔的移动城堡是一个成熟的爱情故事 Howl's Moving Castle is a mature love story
32:01 提到了黑格尔 Hegel
34:00 西方哲学 Western philosophy crash course
38:27 一些disclaimer
40:17 在一起的可能性 The possibility of being together
44:20 哈尔的移动城堡里的时空穿越 Time travel in Howl's Moving Castle
【关于我们】
如果你喜欢我们的节目,欢迎在-苹果播客 | 小宇宙 | 喜马拉雅 | Spotify | 海外泛用型播客客户端-订阅“猫肥家润”。如果对节目有任何反馈也欢迎写信给我们的邮箱[email protected]。
【支持我们】
Patreon | 爱发电
-
张叔叔回家的第一期来填一个坑!沿着我们之前聊过的高线公园一路往北就能到达哈德逊广场Hudson Yard,一个高端大气上档次的购物办公住宅中心。网红建筑大松果吸引了很多人去拍照打卡,逐渐成为了纽约的地标之一。在许多采访中,开发商和建筑师都对哈德逊广场和大松果的公共性表达了一定程度的自豪,但它真的是一个公共空间吗?如果只有消费才能合理合法的享受这个空间,那这又是谁的公共空间?一个现代城市的发展是不是只能依靠亿万富翁们的施舍和想象?
我们从“大松果”The Vessel说起,聊了哈德逊广场的发展历史,它对于自己作为一个智慧城市的宣传,最后说到了什么样的空间才是真正的公共空间。
如果你喜欢我们的节目,也请在苹果播客或者Spotify为我们评价打分,或者在你收听的平台参加评论,帮助我们把《猫肥家润》推荐给更多的人。感谢大家的收听!
【时间轴】
0:53 哈德逊广场Hudson Yard的位置和关于大松果The Vessel的讨论 Hudson Yards and the Vessel
10:57 广场里的高级建筑 Designer buildings in the Hudson Yards
12:53 哈德逊广场还挺好逛的 It's actually not that bad..?
17:08 哈德逊广场是如何建成的:申奥梦想 Olympic dream of the Hudson Yards
20:13 哈德逊广场是如何建成的:相关公司 Related Companies
24:02 这都是城市发展的必然吗 Is it inevitable
27:20 智慧城市是什么 What is the smart city
32:45 数字孪生,城市是机器,人类行为可以被优化 Digital twins, city as machine and we can all be optimized
35:07 智慧城市在个人主义下必然失败 The failure of the smart city in an individualized society
36:22 智慧城市在国内 Smart city in China
44:21 想象一场抗议有多难,公共空间的悖论 Can you imagine a protest, the paradox of public space
大松果 The Vessel
【关于我们】
如果你喜欢我们的节目,欢迎在-苹果播客 | 小宇宙 | 喜马拉雅 | Spotify | 海外泛用型播客客户端-订阅“猫肥家润”。如果对节目有任何反馈也欢迎写信给我们的邮箱[email protected]。
-
Missing episodes?
-
张叔叔不在家,张阿姨独挑大梁讲一期星座的!是关于古希腊占星是怎么看待命运的,有没有命运,一切是否命中注定,我们是不是无法逃避命运,等等。没有什么具体的占星技术,只是讲一下几种不同的对待命运的态度。最后分享了一些现阶段的个人想法。祝大家活得开心,记得自己是只一直存在的苹果。
张阿姨正在小红书上用英文写每日星座运程,美东时间为准,欢迎大家去围观。小红书搜索“17的张阿姨”即可。
【时间轴】
01:39 命运存在,占星是一种思维范式 Astrology is a common understanding during the Hellenistic period
03:57 完全命运决定论和部分命运决定论 Complete determinism and partial determinism
06:25 星座是象征或者星座是原因 Astrology as a sign or as a cause
08:43 星座是原因,人有一定选择 Astrology is cause and partial determinism
11:16 星座是原因,人没有选择 Astrology is cause and complete determinism
12:52 星座是象征,人有一定选择 Astrology is a sign and partial determinism
14:49 星座是符号,人没有选择 Astrology is a sign and complete determinism
17:40 因为我不知道未来,所以我体会到得永远都是我的选择 My experience is free
20:57 苹果的故事 Apply analogy and time
【提到的】
Hellenistic Astrology: The Study of Fate and Fortune Chris Brennan繁体中文版:《希臘占星學:命定與吉凶的研究》克里斯.布里南【关于我们】
如果你喜欢我们的节目,欢迎在-苹果播客 | 小宇宙 | 喜马拉雅 | Spotify | 海外泛用型播客客户端-订阅“猫肥家润”。如果对节目有任何反馈也欢迎写信给我们的邮箱[email protected]。
-
我和张叔叔看了万物的黎明(准确说是听有声书听的)都很想聊一聊。和之前关于文章和书籍的差不多,不算是书评,只是就着书内容的一些讨论,有不少跑题的部分。如果想直接听书的内容部分可以按时间轴跳过。
【提到的】
The Dawn of Everything, David Wengrow and David Graeber
【时间轴】
0:47 作者介绍,大卫格雷伯和大卫温格罗 Introducing David Wengrow and David Graeber
2:14 书的主要逻辑,拒绝两种简单的叙事 The main logic of the book; refusing two mainstream narratives about human history
9:22 跑题:原始社会并非按照性别分工 Sidetrack: men are not the hunters according to the most recent evidence
14:50 自由和民主并非起源于欧洲 The concept of freedom is borrowed from Indigenous critic
20:00 农业革命不存在 Agricultural revolution is not true
31:45 跑题:美国按英里“平均”分地和不同文化对于公有私有的理解 Sidetrack: Jeffersonian grid and private property
33:37 自下而上的自治城市是存在的,乌克兰的大聚落和巴斯克社会 Bottom-up society can exist in a city; Mega-site in Ukraine and Basques Society
42:45 两位作者对于自由的定义,早期的社会比我们想象的更复杂 Definition of freedom; early society is complicated
45:31 墨西哥的特奥蒂瓦坎的社会住房,去中心化的城市发展是可以选择的 Social housing in Teotihuacan
49:41 两位作者作为无政府主义者的一些私货 The authors are anarchists
【关于我们】
如果你喜欢我们的节目,欢迎在-苹果播客 | 小宇宙 | 喜马拉雅 | Spotify | 海外泛用型播客客户端-订阅“猫肥家润”。如果对节目有任何反馈也欢迎写信给我们的邮箱[email protected]。
【支持我们】
Patreon | 爱发电
-
终于更新了!前些日子有些忙碌。这期我们从停止按钮开始聊AI,解释了一些AI当中的概念以及AI安全问题相关的思想实验。到最后我们想说的也是,不要恐惧,如果说AI的行为是由它的奖励机制所决定的话,那到底是谁在设计这些奖励机制才是最重要的问题。
【时间轴】
00:19 从chatgpt4o开始聊AI的两种刻板印象,Javis和终结者 Two stereotypes of AI
05:42 什么是大语言模型,chatgpt为什么会说话 What is Large Language Model (LLM)
10:30 通过强化学习收集点赞和chatgpt的人设 Reinforce learning to collect thumbs up; Chatgpt’s personality
15:38 观察到的智能 Perceived intelligence
18:56 停止按钮为什么没用 What stop button does not work
28:17 设计奖励函数不容易 Alignment is hard when design a award system for AI
35:18 机器人三定律也没用 Three Laws of Robotics is a fiction
37:48 失败的AI例子 Failed AI
47:28 假设功能性,谁在做决定 Assumed functionality; WHO is making the decision
【关于我们】
如果你喜欢我们的节目,欢迎在-苹果播客 | 小宇宙 | 喜马拉雅 | Spotify | 海外泛用型播客客户端-订阅“猫肥家润”。如果对节目有任何反馈也欢迎写信给我们的邮箱[email protected]。
【支持我们】
Patreon | 爱发电
-
通过吃,我们和世间万物紧密相连。这期我和张叔叔聊了荷兰人类学家安玛丽·摩尔的《吃的哲学》一书。录的时候觉得零零碎碎的,好像是想到哪里说到哪里,但是这本书也是这样——通过各种各样的小故事,日常的,琐碎的,不起眼的故事来邀请读者重新思考自己和世界的关系。这样的叙事本身就是在拒绝宏观的,试图支配一切的传统叙事。这一期里也讲到了很多我们自己的故事,也期待大家留言讲一讲自己和吃的关系。
我和张叔叔因为在海外生活,所以对吃(不得不)有一些见解和观察。看看以后能不能再做一期吃的单独聊聊。
感谢大家收听!
【提到的】
安玛丽·摩尔 《吃的哲学》
【时间轴】
2:37 作者和书的结构 Author and the book
6:51 存在;世界穿我而过,轻飘飘的食物和浅色的人,吃啥像啥 Being, the world pass through me
15:39 认知;你难受的时候想吃什么,妈妈你是放了姜吗 Knowing, what's your comfort food
27:34 行动;吃是一种任务,吃带来的道德抉择 Doing, eating is a task
36:58 关联;你吃有头的东西吗, “安逸咯”,爱与暴力并存 Relating, love and violence go together
49:12 一种不以权力为中心的思考框架 A framework which doesn't center power
【关于我们】
如果你喜欢我们的节目,欢迎在-苹果播客 | 小宇宙 | 喜马拉雅 | Spotify | 海外泛用型播客客户端-订阅“猫肥家润”。如果对节目有任何反馈也欢迎写信给我们的邮箱[email protected]。
【支持我们】
Patreon | 爱发电
-
从2009年开放以来,纽约的高线公园就和帝国大厦、中央公园、时代广场一样成为了人们来纽约旅游不能错过的景点之一。为什么纽约人会对它又爱又恨?高线公园从一段废弃的铁路变成了今天吸引着成千上万人来参观的公园,这中间到底经历过哪些城市的变迁和规划的改革?这期我和张叔叔想尝试用“绅士化”这个视角来理解纽约的高线公园。通过讲解高线公园的历史来理解我们的城市是怎么成为现在的模样的。这期我们俩终于都聊回了老本行,不但挖了好多坑,还觉得有很多地方没有讲到,城市发展经济和社会正义这一点以后还想再深入谈一谈。以后也会多出一些和纽约城市建设相关的主题,欢迎大家的收听!
本期封面就是播客中提到的2000年的Highline的照片,其他季节的照片可以通过小宇宙或者点进我们播客网站里查看。
摄影师:Joel Sternfeld
【时间轴】
00:29 简单介绍高线公园,张叔叔和张阿姨的个人体验 Introducing the Highline and our personal experiences
07:12 什么是绅士化和各种各样的绅士化 What is gentrification and different kinds of gentrification
11:09 绿色绅士化 Green Gentrification
14:20 高线公园的历史,死亡大道和西城牛仔 Highline History, Death Ave, Westside Cowboys
22:22 高线之友和高线公园 Friends of the Highline
23:27 8、90年代又酷又乱的下西区 Westside Manhattan in the 80s and 90s
29:56 高线之友的故事:做宣传和开趴体 The art of good parties
35:34 高线之友的故事:请律师 Lawyers are useful
36:18 2001年出现的转机 Turning points in 2001
39:15 如何卖掉铁轨附近的废地:转移上空权 Transfer of development right; what is air right
43:23 公园设计竞赛和一些入围设计师的八卦 The design competition and some gossip
48:08 过度设计和高昂的维护成本 Over design and high maintenance cost
51:46 高线公园的纪念性 The monumentality of the Highline
55:17 资本主义的贪婪榨取了高线公园仅存的诗意。。吗 Capitalism greed squeezed out the last remaining poeticness of the Highline
58:40 公共空间和绅士化似乎无法平衡 The problem might not be the dilemma of public space and gentrification
【关于我们】
如果你喜欢我们的节目,欢迎在-苹果播客 | 小宇宙 | 喜马拉雅 | Spotify | 海外泛用型播客客户端-订阅“猫肥家润”。如果对节目有任何反馈也欢迎写信给我们的邮箱[email protected],在苹果播客或Spotify上给我们评分或留言。
-
天地与我共生,万物与我唯一。
——庄子
第三期讲后人类主义的时候提到了自创生系统理论(Autopoiesis),本期来填坑啦。这是由智利的生物学家弗朗西斯克·瓦雷拉(Francisco Varela)和洪贝尔托·梅图拉纳(Humberto Maturana)于20世纪70年代所提出理论。简单来说就一句话,“一个有生命的组织是一个循环的组织。它会确保生产或维持他的内部构件,从而这些构件活动的产物, 便是创造他们的这个组织本身”。如果你没看懂,嗯,我也没懂。请听张叔叔在这一期解释这句话到底在说什么,虽然解释下来会发现是一件很简单的事情,中文只用四个字就说明白了——相由心生。我觉得自创生系统理论提供了一种更加自由的思考方式。因为我们作为人类是自己构建自己的,所以也就意味着我们有很多选择。怎么有责任的选择怎么做,才是最重要的。
【时间轴】
1:25 播客纵横四海讲情绪是怎么形成的 How are human emotions constructed
6:32 自创生系统论是什么 What is Autopoiesis
9:29 青蛙的眼睛告诉青蛙的脑子什么 What the frog's eye tells the frog's brain
14:46 语言也影响了我们看到的现实,不同文化对颜色的理解也不一样 Language can affect reality; different cultural understanding of colors
22:09 梅图拉纳和瓦雷拉的故事 Francisco Varela and Humberto Maturana
30:59 理论背景:控制论 Background: Cybernetic Theories
33:22 被观察者和观察者无法分开,不存在的客观角度 The observer and the observed cannot be separated; objectivity does not exist
38:54 结构上耦合,组织上封闭,人类无法交流 Structurally coupled and operationally closed; humans don't communicate, communication communicate
46:32 多重宇宙 Multiverse
55:31 我是怎么在做我在做的事情的 How am I doing what I am doing
左:梅图拉纳,右:瓦雷拉
【提到的】
瓦雷拉的采访Humberto Maturana, Francisco Varela. “Autopoiesis and Cognition: The Realization of the Living” 《自创生与认知:生命的实现 》Humberto Maturana, Francisco Varela. “The Tree of Knowledge: the Biological Roots of Human Understanding” 《知识之树:人类知识的生物本源》Anna Tsing. “The Mushroom at the End of the World” 《末日松茸》【关于我们】
如果你喜欢我们的节目,欢迎在-苹果播客 | 小宇宙 | 喜马拉雅 | Spotify | 海外泛用型播客客户端-订阅“猫肥家润”。如果对节目有任何反馈也欢迎写信给我们的邮箱[email protected]。
-
人工智能可以创造自然吗?城市人“向往的生活”为什么是种地?纽约下水道中的老鼠能算作自然吗?在【赛博花园】这个栏目中,我们每一期会找出两篇同一主题的文章,共同阅读、讨论。目前有以下几个主题:荒野(Wilderness),自然(Nature),关照(Care),可持续(Sustainability),技术/科技(Technology)。选择的文章主要来自当代建筑、景观学者,人类学家,历史学家,社会学家等。我们会介绍文章和作者,对内容进行具体分析,并且结合文章讨论关联的话题。
不论你是否具有相关的背景知识,我们都希望这个栏目能为你提供一些特殊的视角去理解身边的现象。
我们这一期讨论了“荒野”这个概念,以及它对美国历史文化的深远影响。今天聊到的William Cronon和David Nye的文章解释了“荒野”(在美国本土文化中)所掺杂的道德和民族价值,导致一些人类对另外一些人类的压迫有了合理性,也导致人类可以不断逃避自己对身边环境的责任。因为在这样的叙事中,人和自然被分开了。
【本期阅读】
Cronon, William. “The Trouble with Wilderness” Uncommon Ground,《不同的立场:反思人类在自然中的地位》
Nye, David E. American Technological Sublime, 《美国科技崇高》
【时间轴】
1:45 介绍作者和文章背景 Introduce authors and their backgrounds
6:09 60年代开始的环保主义运动为两篇文章的时代背景 The environmentalism movement in the 60s
7:29 “荒野”是个文化构建 "Wilderness" is a cultural creation
10:09 人们对“荒野”的向往起源于19世纪 The understanding of "wilderness" changed since the 19th century
12:13 关于“荒野“的第一种叙事,崇高 The first narrative in wilderness, Sublime
24:46 关于”荒野”的第二种叙事,边疆 The second narrative in wilderness, Frontier
35:46 总结一下”荒野”概念为什么对美国文化这么重要 Why the concept of "wilderness" is essential for Americans
41:00 对于现代环保主义者的批判 Critique towards environmentalism
43:09 所以说应该怎么思考呢 How should we approach wilderness
47:48 最喜欢的两句话 Our favorite quotes
【关于我们】
如果你喜欢我们的节目,欢迎在-苹果播客 | 小宇宙 | 喜马拉雅 | Spotify | 海外泛用型播客客户端-订阅“猫肥家润”。如果对节目有任何反馈也欢迎写信给我们的邮箱[email protected]。
-
人工智能可以创造自然吗?城市人“向往的生活”为什么是种地?纽约下水道中的老鼠能算作自然吗?在【赛博花园Cyber Garden】这个栏目中,我们每一期会找出一到两篇同一主题的文章,共同阅读、讨论。目前有以下几个主题:技术/科技(Technology),荒野(Wilderness),自然(Nature),关照(Care),可持续(Sustainability)。选择的文章主要来自当代建筑、景观学者,人类学家,历史学家,社会学家等。我们会介绍文章和作者,对内容进行具体分析,并且结合文章讨论关联的话题。
不论你是否具有相关的背景知识,我们都希望这个栏目能为你提供一些特殊的视角去理解身边的现象。今天理解AI为什么要聊自行车?自行车的发展能为我们理解人工智能有什么启示?
理解AI为什么要聊自行车?自行车的发展能为我们理解人工智能有什么启示?Sora的出现会改变世界吗?如今AI的发展在不断刷新我们对科技的认知,我们似乎正处在历史一个重要转折点(小声说从星象来看的确是这样的)。我和张叔叔今天讨论了STS(科学、技术与社会)学者Wiebe Bijker的文章和观点,希望通过讲解自行车的历史来为大家提供一个可以理解当今AI技术的框架。
今天是比较长的一期。感谢大家的收听!
【本期阅读】
Wiebe Bijker,《自行车,树脂塑料,和电灯泡:走向社会科学变革的一个理论》(Of Bicycles, Bakelites, and Bulbs: Towards a Theory of Sociotechnical Change)
【时间轴】
2:00 技术可以改变世界是一种“技术决定论”,STS对“技术决定论”的批判 Technological Determinism and STS critique
6:41 聊AI为什么要讨论自行车 Why we need to think about bicycles
8:57 高轮自行车是自行车发展的一个弯路 High-Wheeler is a detour
10:21 早期没有脚踏板的自行车 Early bicycles and Hobby Horse
16:22 19世纪中期有脚踏板的自行车 Bicycles with a place to put your feet
23:39 英国考文垂成为自行车的生产中心,Starley设计的Ariel Coventry became the center for bicycles
29:17 相关社会群体是什么 What is relevant social group
32:54 谁是AI的相关社会群体:优化者,反对者,保护者,超级用户,冷眼旁观者 Optimizer, Resistor, Protector, Super-user, Stoic
39:00 不同人对自行车的需求 Different social groups have different demands
39:49 安全自行车的改进 Safety bicycles
48:18 解释柔性对AI的发展是有意义的 AI development needs interpretive flexibility
54:26 神经网络是如何开始广泛使用的 Neural network
59:21 自行车是怎么稳定在现在的样子呢 How did bicycle became today’s bicycle
1:02:32 用“闭合”和“稳定化”来理解自行车和AI ”Closure” and ”Stablization”
1:08:26 高轮自行车被淘汰了 High-wheeler became obsolete
1:11:30 其他概念:逃不出的技术框架 Technological Frame
1:13:18 其他概念:挡不住的科技冲量 Technological Momentum
1:16:01 其他概念:庞大的技术文化 Technological Culture
1:18:05 个人层面上科技的限制和排外 Closed-in and Closed-out
1:22:33 对我们来说技术多样性和解释柔性是件好事 We need techno-diversity and interpretive flexibility
【关于我们】
如果你喜欢我们的节目,欢迎在苹果播客 | 小宇宙 | 喜马拉雅 | Spotify | 海外泛用型播客客户端订阅“猫肥家润”。如果对节目有任何反馈也欢迎写信给我们的邮箱[email protected]。
看不到图片可以戳这里
-
2024年2月11日我和张叔叔去体验了Apple的新产品,Apple Vision Pro。我们从流行文化展开,讨论了在电影电视剧中对于未来科技的想象:有一天我们的世界会像黑镜中那样每人都有一颗芯片吗?还是我们每个人都需要一副高科技眼镜才能在社会中生存?现代人对手机的依赖是不是就只能预示着未来我们的世界会充斥着广告,聒噪不堪?我们是不是真的如鲍德里亚所说,生活中模拟当中?我们不想否认科技会加剧的种种不平等,但是最后我们从“毛刺儿女性主义”(Glitch Feminism)出发,希望得出的结论依然是乐观的。最后的最后还夹带了一些从星座角度的预测。Enjoy!
【时间轴】
0:00 张叔叔的体验感受 First-hand user experience
4:55 简单解释空间计算是怎么回事儿 What is spatial computing
12:14 黑镜,头号玩家,Hyper Reality,副本 Black mirror, Ready-Player-One, Hyper Reality
18:38 我们为什么需要空间计算(我们真的需要吗)Do we need spatial computing
24:16 鲍德里亚的模拟和超真实 Jean Baudrillard's simulation and hyper-real
29:18 我们对批判的批判,鲍德里亚和海德格尔都是本质主义者 Essentialism in Baudrillard and Heidegger's theory
36:46 毛刺儿女性主义,科技会给我们带来自由,但不是你想的那样 Glitch Feminism, Technology will give you freedom but it's not how you think it is
40:49 技术多样性 Techno-Diversity
47:48 从占星角度讲讲最近几年AI和其他新科技 New technology and astrology
【提到的】
Hyper Reality: Youtube
-
盖勒普正念之城,由BIG建筑事务所在不丹设计,是一个以正念和可持续发展为核心理念的创新项目。这个城市不仅仅是建筑的集合,而是融合了不丹传统文化和现代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生活空间。它注重环境保护,利用可再生能源,同时强调心灵的平静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然而,“可持续发展”这一理念,表面看似完美,它往往过分强调人类的需求。海德格尔认为现代技术的本质不仅仅在于工具和设备,而是一种将自然界视为资源储备的范式,这种观点恰恰体现了可持续发展中的核心问题。
“正念”起源于佛教,然而,在西方社会,正念被剥离其哲学根源,转化为一种缓解压力的工具。当一个复杂的概念被转化商业产品时,它的本质和力量往往会被淡化,甚至失去原有的意义和价值。
【时间轴】
1:41 介绍正念城市 Introducing Bhutan Mindfulness City
6:20 可持续发展 About sustainability
12:50 海德格尔的现代技术 Martin Heidegger and technology
16:40 关于自然和技术的范式 Paradigm on nature and technology
26:51 “正念”的来源 Where did "mindfulness" come from
33:35 佛教中的“正念” "Mindfulness" in Buddhism
35:58 被迫使用西方语汇的发展中国家, GDP成为唯一的衡量标准 Developing countries being coerced into adopting Western terminology
41:00 殖民主义和殖民性 Decolonization and Decolonialism
-
《Poor Things》是一部改编自阿拉斯代尔·格雷(Alastair Gray)的同名小说的电影。电影讲述了主角贝拉——她拥有成年女性的身体和婴儿的心智。挑战和质疑周围人对她的看法和期望的故事。这个设定不仅挑战了观众对身份和成长的传统理解,还以独特的方式探讨了我们如何成为人。
我们通过比较电影和原著小说的差异来讨论电影对不可靠叙事的呈现。虽然电影试图通过贝拉的角色提出有关身份、意识和自我认同的问题,但它缺乏女性主义叙事中的那种内在矛盾和复杂性。我们也讨论了贝拉的角色如何拒绝二元论思维而成为人——(通过可以把男人逼疯的性行为 of course)。
【时间轴】
1:12 电影情节 Plot of Poor Things The movie
2:50 小说情节 Plot of Poor Things The book
13:05 电影、手稿、和Victoria的信中的人物对比 Movie, Manuscript, and Victoria's Letter
27:52 Poor Things不能算女性主义叙事 Poor Things is not a Feminist narrative
35:59 对弗兰肯斯坦的引用 Reference to Frankenstein
39:00 人为什么想创造生命,身体和大脑的二元论 Why do humans want to create life
43:48 电影和书对性的描写 Understanding on sex in the movie and the book
【提到的】
顺带推荐原著作者的网站,可以看到很多原书插图:https://thealasdairgrayarchive.org/。
-
从人本主义的传统出发,后人类主义本质上是一种对于人本主义的反思。本期播客解释了后人类主义的概念,它与控制论的紧密关系,后人类主义如何在艺术、音乐和文学等领域中对人类地位提出质疑,以及这对我们自身认知的可能影响。
在谈论近年来后人类主义的发展时,我们看到了思想的飞速演进,挑战着传统的人类观念。后人类主义似乎已经完成了把人从神坛拉下的使命,颠覆了我们对自身和世界的固有认知。
然而,随着这一思想的深入,我们也发现后人类主义并没有为我们提供一个清晰而完整的新认知模型。尽管我们不再坐拥绝对的特殊地位,但我们似乎也在寻找着一个新的,真正的后人类的认知框架。
【提到的】
《什么是后人类主义?》卡里·沃尔夫(Cary Wolfe)
《我们何以成为后人类:文学、信息科学和控制论中的虚拟身体》凯瑟琳·海勒(Katherine Hayles)
《词与物》米歇尔·福柯(Michel Foucault)
《控制论—或关于在动物和机器中控制和通讯的科学》诺伯特·维纳(Norbert Wiener)
自生系统论:弗朗西斯克·瓦雷拉(Francisco Varela)和洪贝尔托·梅图拉纳(Humberto Maturana)
《活物》简·本尼特 (Jane Bennett)
【时间轴】
00:42 后人类主义在近年景观学科中的流行 Popular post-humanism ideas in the field of landscape architecture
02:14 后人类主义不是什么 What is NOT post-humanism
03:09 人本主义的本质及其与日心说的关系,日心说如何推动了人本主义的发展 Humanism and Heliocentric Theory
10:30 后人类主义不是超人类主义 Post-humanism is NOT Trans-humanism
13:15 福柯在人文学科中对人本主义进行的质疑 Michel Foucault
17:52 卡里·沃尔夫认为控制论和系统论构成后人类主义的基石 Cary Wolfe
24:17 自生系统论的关键概念 Autopoesis
28:11 人类存在的坐标系的转变,从以人为中心到以机器模型为基础的理解 From human-centric to machine-centric
30:49 后人类主义在艺术、音乐和文学领域的体现 Post-humanism in art, music, and literature
37:47 后人类主义没有定论,目前只是不同的思考模型 There is NO one post-humanism
44:16 后人类主义带来危机也带来自由——人类并不是孤独的存在 Human is free
-
这是讨论玄学的一期!
宇宙中的模式和原则在不同尺度上总是重复出现,从最微小的粒子到最庞大的星系,都仿佛存在着某种相互联系。
在许多文化中,人们都相信一个人出生的时间会对其性格和命运产生影响。在传统的西方占星术中,星座成为了一种用来解释这些影响的语言。与其把占星术神秘化,张阿姨在本期想解释一些对占星的常见误解——占星只是在学习星星运动的轨迹与人类事件的相关性,并且探究其中的规律。最终,学习占星为的是更好的理解人类社会中发生的事情,而这些规律是以地球为中心观察天体运动而总结的。
本期节目中,张阿姨主要介绍了星座学在古希腊、古罗马和中世纪的发展。我们探讨了文艺复兴时期的占星术复兴,以及星座学在现代的复兴。这主要是讨论历史的一期,以后会有更多更深入的讨论。
【时间轴】
03:41 进入正题 Intro
06:37 解释一些对星座的误解 Explaining some misunderstanding on Astrology
11:50 占星到底在学什么 What is astrology
14:46 荣格的共时性 Jung's Synchronicity
18:15 古希腊占星的历史 History of ancient Greek astrology
24:26 占星被基督教取代 Astrology replaced by Christianity
29:17 占星术在唐朝传到了中国来 Astrology in Tang Dynasty China
32:38 17-18世纪由于日心说的普及导致占星成为迷信 Heliocentric Theory disputed astrology (in some way)
39:17 20世纪发现了古希腊的文献并且星座在40-50年代重新流行 Popular Astrology in 20th centry
41:10 占星能预测未来吗 Can astrology predict the future
43:18 相关推荐 Relevant material
【提到的】
《希臘占星學:命定與吉凶的研究》
播客:The Astrology Podcast
APP: Chani
-
通过前后对比图,19世纪的Humphrey Repton让人们对于景观设计有了更直观的感受。围墙被拆除,烟囱被隐匿,原本单调的人工湖蜿蜒曲折,增添了更多的自然野趣。自然被赋予了美学意义。尽管“之前/之后”图易于沟通,但我们也对其过于简化的形式提出了反思。
当代景观设计领域一直在探索不同的设计理念,挑战传统对“自然”的认知。早在2000年初,以过程为主导的设计理念便开始兴起,体现在像Parc La Villette、Downsview Park和Fresh Kills等项目中。然而,随着人工智能的风靡,我们不禁思考:设计领域是否会回归到以前的认知?从生成对抗网络(GAN)到stable diffusion(扩散模型),景观设计领域如何看待和充分利用人工智能技术?
我们强调是“World building”(世界创建)的意义。人类对环境的改造和劳动密不可分。过分夸大AI在设计中的作用可能导致对景观过时认知的不断复制。AI应当帮助我们想象劳动在设计中的作用,强调人与景观之间相互创造、相互影响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