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pisoder
-
地藏菩薩本願經 悟道法師主講 (第一集) 2020/4/30
《地藏菩薩本願經》。尊敬的諸位同修大德,大家佛誕節吉祥。阿彌陀佛!今天是本師釋迦牟尼佛的聖誕,大陸同修啟請悟道,在新冠狀病毒疫情的這個時候宣講《地藏菩薩本願經》來息災。大家發心,必得佛力加持,災消福來。今天是佛誕日,我們在開經前先念個開經偈,「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無上甚深微妙法,百千萬劫難遭遇,我今見聞得受持,願解如來真實義」。請放掌。
在開經之前先跟大家講幾句話,這次學習複講我們上淨下空老和尚一九九八年,也是應中國大陸安徽九華山仁德大和尚的啟請,宣講《地藏菩薩本願經》。我們根據淨老和尚一九九八年在新加坡宣講的《地藏菩薩本願經》,當時採用的這個經本註解,是清朝青蓮法師註解的《地藏菩薩本願經科註》。這個《科註》我們淨老和尚用節錄的方式,就像我們現在在學習的《金剛經講義節要》一樣,經文都完整的,但註解是節錄下來的,節錄精華、重要的。我們根據這個來學習複講,這是第一個。第二個就是過去淨老和尚教我們學習複講的方法,就是內容只能減少,不能增加,這是一個原則。另外要用自己的口氣講,就是「依義不依語」,用自己的口氣講,內容不要增加,不要去發揮太多。比如說我們淨老和尚他講一百個小時,我們發揮變二百個小時,那這個不行的,這就不是在複講,自己在發揮了。所以複講,我們守住老和尚他講解的,只有減少,不能增加,用自己的口語去表達。我們就根據老和尚過去教導,我們這次學習複講也是採用這樣的一個方式。
過去我們淨老和尚他有一個慣例,就是凡是新的道場成立,第一部經就先講《地藏菩薩本願經》,然後再講《無量壽經》,勸大家念佛往生極樂世界。為什麼要先講《地藏經》?這個「地」,顧名思義就是大地,地代表地基、基礎。所以佛法的建立也一定要有土地,比如說建一個道場你需要土地,以及建築等硬體的設施,「修道才有場所」;「軟體中最重要的是心地法門」,一個是硬體,一個軟體,「心地是修道的依據」。「《地藏經》是我們修學大乘佛法的基礎,如果不懂心地法門,不知從心地起修,最後絕對一無所成,無論我們如何發憤用功,依舊出不了六道輪迴。」這個就非常關鍵了,關鍵我們這一生修學的成敗。「中國大乘表法是以四大菩薩為代表,地藏菩薩表孝敬,觀音菩薩表慈悲,文殊菩薩表智慧,普賢菩薩表實踐」,我們現在話叫落實。「今日佛法衰微,我們修學佛法不能像古大德那樣有顯著成就,原因就是沒有孝敬,沒有根,以這種心態學佛,不是在修學佛法、弘揚佛法,而是在消遣、玩弄佛法,只是修一點有漏福報而已。《觀經》教我們修淨業三福,第一福是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這一條做到才能得人身,所修的福報才能在人天兩道去享;如果做不到,連做人的資格都沒有」,所修的福就是到三惡道去享受,惡道也是有福報的。「我們做不到,是對事理了解不夠透徹」,所以明理還是我們學習第一堂功課。「真正透徹了解」,必定能夠懺除業障,「回頭是岸」。所以本經教我們,的確《地藏經》是人天的基礎,也是成佛的基礎。所以《地藏經》,實在講也是從人天提升到成佛,地藏菩薩「地獄不空,誓不成佛」,一切眾生都度成佛,他才成佛,所以這部經我們不能輕忽了。
好,我們下面就進入本經的「經題」,介紹這部經的經題。一部經的經題,就像我們看一篇文章它有個題目,你看到這個題目就知道大概這篇文章在講什麼,經典也是一樣。本經的經題是:
【地藏菩薩本願經】
「地藏菩薩本願是別題,經是通題,佛所說一切法都稱為經,故名通題。」通就是通用,佛講的都稱為經,這是通用的。「別題,本經以人法立題,地藏菩薩是人,本願是法。」所以它是以人法來立這個經題。「《地藏經科註》云:原此經名,佛自結三種:一名地藏本願,亦名地藏本行,亦名地藏本誓力經。譯經者選地藏本願為經題,因為本願包含本行、本誓力。」我們在讀誦《地藏菩薩本願經》都會讀到這一品,這一品,佛自己總結他講的這部經三個名稱。三個名稱你選任何一個都可以,但翻譯經典的法師他選擇地藏本願,因為本願它也包含本誓力、本行,都包含在裡面,所以翻譯經典的法師採用『本願』做為經題。
「地,事上講,是指大地」,從事來講,地是大地。「地有能持、能育、能載、能生之意,一切萬物皆從大地而生。大地生長五穀雜糧養活我們,而且含藏無盡的寶藏。」的確我們人都不能離開大地,一切萬物也離不開大地,離開這個大地,萬物從哪裡生長?「佛用地比喻我們的心地,表真如本性,有住持、生長、荷擔之意。一切萬法依真性而住,一切萬法皆從真性而生。《華嚴經》云:唯心所現,唯識所變。諸佛如來所住的一真法界,眾生所住的十法界依正莊嚴,都是從心地變現的;心是能變」,它能夠變,「萬法是所變」,這些萬法是心所變出來的,心是能夠變萬法的。這是講到自性。「自性本具無量的智慧、德能,一切的無量本來具足!」這個德能,《華嚴經》佛給我們講,一切眾生跟佛一樣,都具足,沒有絲毫差別。
「佛法教學,目的是教我們明心見性。明心見性之後,什麼問題自然都得到解決。而且這個事情是決定可以辦得到,因為每個人皆有真性,這不是從外面來的;外面來的,未必能辦得到;自性本具」,哪有辦不到的?「問題在於我們要能恢復自性」。其實,自性哪裡需要恢復?它本來就存在。今天是我們性德上有障礙,「只要除去障礙,性德自然現前;所謂撥開雲霧,陽光就普照」。陽光比喻我們的性德,「雲霧比喻障礙」,業障。「障礙是假的,陽光是真的。真性不需要去求,只要離妄,真就現前。」你離開這個虛妄的,真性它就現前了,就像太陽被雲霧遮住了,雲霧散開,太陽光就現前了。「我們無始劫以來起心動念、妄想執著,把自性的光明、德用障礙,這是迷失了,迷得太久太深,不知道自己本具無量智慧德能,佛幫助我們覺悟,幫助我們恢復。」
所以今天佛誕節。釋迦牟尼佛出現在世間,在《法華經》講,「為一大事因緣出現於世」,為什麼事?就為這樁事情。佛沒有出世告訴我們,我們不知道;佛出世告訴我們,我們才知道,我們原來也跟諸佛如來有同等的智慧德能。「眾生的根性無量無邊,修行的方法也就無量無邊。一切法門中,第一方便、穩當、容易,無過於念佛法門。佛在《地藏經》教我們念佛、至心稱名,跟《無量壽經》講發菩提心、一向專念,是一個道理、一樁事情。」「總結《地藏經》的意思,如果我們真能至心稱名、讀誦大乘、皈依恭敬供養,功德不可稱量,必得諸佛如來與地藏、觀音、勢至、文殊、普賢等諸大菩薩威神加持,必獲不可思議的果報。」
「地藏菩薩在過去無始劫以來,以無量無邊的化身放光說法,普度眾生,常住幽冥法界。」地藏菩薩住在幽冥法界,住在地獄,在三惡道,在陰間,「我們要如何來學習?是不是要發願到地獄去?」我們想去也不是說就能去的,《地藏經》給我們講有兩種人可以去,造這個惡業的他才會去地獄,沒有造這個惡業,地獄在你面前你也看不到;第二有定功、有威神能夠去,去參觀地獄。所以這個在我們現前,我們怎麼來學習,地藏菩薩這個精神?「經文表法的義趣必須明瞭」,幽冥界就是在最低的,這個意思就是要我們放低姿勢,用我們現代話講要低調,做人低調一點,太高調,那你嫉妒障礙就來了。「為善不欲人知,不需表揚,默默的認真努力去做,捨離一切名聞利養,這就是在幽冥法界!成就自己真實功德,念念之中利益六道眾生。」
「本經說明我們與諸佛菩薩的關係、我們與六道眾生的關係。凡夫無知,弱肉強食,殘害一切眾生。這些眾生是凡夫,迷惑顛倒,怨恨心永遠含藏在阿賴耶識,遇到機會怎能不報復?這種報復就是今天世界上的大災難,佛所說的刀兵劫,核子戰爭。」我昨天晚上看了一集「大陸尋奇」,剛好介紹廣西桂林灕江那個風光。三十年前,一九九O年第一次到大陸,韓館長派我跟一般旅行團去旅遊,後來好像十幾年前我們又去過一次。昨天看了這個節目,介紹那邊風景還有飲食,那邊有一道菜就是活魚,那個魚撈上來活活的就剁了,然後下鍋就炒,大概十分鐘就上桌,大家開始就吃了。我看到這個就想到《地藏經》講的,《地藏經》特別強調,就是第一個不可以殺生,小孩子出生,不能殺生;人往生了,不能殺生祭拜,特別強調不能殺生,第一條。我們年輕無知,我從小跟著父親也沒學佛,我父親沒有學佛也不懂,跟一般人一樣,殺生,造的殺業很多。我們淨老和尚也講他年輕的時候跟著父親打獵。所以這個殺生,佛為什麼把這個殺生列在五戒十善的第一條?世間人這個最容易犯的。這個世間大概只有知道殺人有罪,人以外的動物,一般人都覺得那應該是給人吃的,殺這個動物來吃是應該的,不知道這個當中有因果,一刀還一刀、一命還一命,冤冤相報沒完沒了,吃牠半斤、還牠八兩。所以我們學了佛,讀了經之後,才曉得過去自己犯了重大的罪過,自己不知道,無知,果報現前也莫名其妙。「佛教導我們要發露懺悔,知道自己做錯事,要認真修行,每天將念誦、供養、修學的所有功德」,迴向給累劫冤親債主,希望能夠將這個怨結化解,「我們在菩提道上才能一帆風順,沒有障礙;否則業障必定現前,被殺害的眾生不可能輕易饒過我們」。
「經云:心如大地能安一切。」這是經典上講的。「我們看到大地」,腳踩著大地,「就要知道回光返照」。「地是我們的心地,心地平等,載荷諸法,載荷一切眾生。無論喜歡、心愛的人,或討厭、憎恨的人,都共住在這片土地上,地不分親怨、沒有好惡,我們要學大地。」你看這個地球,好人、壞人它都承載,它平等。「我們的心地原本與大地一樣不分別,現在起心動念分別好惡美醜,這是錯誤的。真心不分,妄心在分」,分別執著是虛妄的心。「知道妄心在分,就知道眾生心」,眾生心有分別、有執著;「知道大地不分,就知道真心」,我們的真心跟大地一樣不分別、不執著,平等對待一切眾生。這是大地它表的法。
「藏,含藏之意,即倉庫、寶庫。世間人都希望收藏珍寶財富,生活才有保障,失去財寶就感覺恐懼」,沒有安全感。我們現在講經濟,經濟面臨困難,生活就有問題,他就沒有安全感。所以世間人有錢都買一些金銀珠寶,比較心安,生活感覺有保障。「佛用這個來比喻,我們自性裡面有寶藏:三德祕藏,法身、般若、解脫。法身是真身」,我們的真身,「禪宗所謂父母未生前本來面目,本來面目是法身,不生不滅、不來不去、不垢不淨。」跟《心經》講的一樣,《心經》就是講我們的自性不生不滅、不去不來、不垢不淨、不增不減。「般若是智慧,我們自性本來具足究竟圓滿的智慧,不是外來的。」這個智慧是本來就有,本來就具足,不是從外面學來的。「無量無邊的智慧,此界、他方,過去、未來,沒有一樣不知道。」這是般若智慧,我們自性本來具足。「解脫」,就是講解脫,「就是大自在」。我們看觀自在菩薩有一個相,好像也翹個二郎腿,那是不是菩薩沒有威儀?他是表法。表什麼?他是表自在,觀自在。我們得到解脫才自在,解脫六道生死輪迴,得到自在,明心見性,得大自在,「《華嚴經》講的事事無礙」。「心性裡面確實包含無量無邊的一切法,本來具足,用之不盡,這是藏的意思。猶如世間金礦含藏豐富,取之不盡,用之不竭。佛用這個來比喻我們心地的寶藏,心地含藏的寶藏是盡虛空遍法界,一切佛法與世法都含藏在其中。我們只要開發自己心地的寶藏,世出世間法全都通達,沒有障礙。」
「佛法的教學是開發自性的寶藏,要用稱性的工具來開發,工具就是孝敬。《地藏經》稱為佛門孝經,孝親尊師就能開發自性的寶藏。如果我們不能孝親尊師,則永遠在佛門之外。我們一定要認真去做,把孝順父母的心推廣,孝順一切眾生!諸佛如來確實是這樣修的。一切眾生就是我們的父母,不是別人!一切眾生就是我們的老師,讀了《華嚴經》,你應該相信。不但一切人是老師,樹木、花草哪一樣不是老師?六根接觸六塵境界,甚至一微塵、一毛端,我們觸目都能省悟,那就是老師。」所以禪宗自古以來很多公案,很多人參禪,有的聽到人家拿石頭擊竹子,他聽到那個竹子碰撞的聲音他開悟了;甚至有人在市場賣豬肉,在那邊吆喝、在那邊喊,他聽到也開悟了;經過伎樓,聽那個歌伎在唱歌,他也開悟了。所以六根接觸六塵,沒有一樣不是老師,都會啟發我們開悟的,那就是老師。
「自性具足一切法,這是寶,像大地含藏礦物寶藏一樣。大地含藏的寶藏用得盡」,這個的確是這樣,現在聽說石油抽得也剩得不多了,地上資源是用得盡的。「我們心性含藏的寶藏用不盡。要懂得開發!四大菩薩就是開發自性寶藏的四個法門:地藏菩薩的孝敬,觀音菩薩的慈悲,文殊菩薩的智慧,普賢菩薩的實踐;這四個法門要同時用,缺一不可。」分開來講是四個,用它是同時的。「佛在一切大乘經所說,千經萬論不外如是。諸佛菩薩明白了,落實就得受用,得的是大自在、大圓滿。我們迷惑顛倒,迷失自性,胡作妄為,所以搞六道輪迴,生死流轉,永無出期。」這個寶藏不知道去開發,不認識它。過去古大德有個比喻,好像人進去寶山,不但寶沒有拿回來、沒有開發出來,一進去還碰得滿身是傷,這就很冤枉了。這是比喻我們迷失自性,自己有寶,反而弄得全身是傷,得不到受用。所以這就是悟跟迷的差別,悟了就得到受用,迷就得不到,反而受害了。
「我們的性德,無論在覺、在迷,它並沒有改變,悟時沒有絲毫增加」,迷的時候也沒有絲毫的損失。「佛尊敬一切眾生,連蚊蟲螞蟻都尊敬,因為蚊蟲螞蟻也是眾生,牠的性德也是圓滿的,與諸佛如來無二無別,只是牠迷,胡作妄為,變成畜生。雖然如此,牠的性德依舊是圓滿的,沒有缺損,所以諸佛如來對牠平等的尊重、禮敬、供養。在普賢菩薩十大願王裡,對牠們不讚歎,可是恭敬供養是決定平等的,慈悲一切。」對一切眾生都是慈悲的。
「我們要認識心地,肯定寶藏,法身、般若、解脫是自性本具的三德,一一都具足常樂我淨。常是永恆不變;樂是離一切苦,所有相對的苦樂皆斷盡;我是主宰、自在之意,真正做得了主,真正得大自在;淨是清淨,一塵不染,心地空寂。真心裡不能有一物,惠能大師講本來無一物。」我們在凡夫位,在凡夫的地位,「有嚴重的迷惑,有深重的業障。我們想契入菩薩的境界,一定要從斷貪瞋痴下手。順境不貪,逆境不瞋,順逆境界清楚明白是不痴。斷惡修善,就是斷貪瞋痴,修不貪、不瞋、不痴,就是修三善根。貪瞋痴是所有障礙裡最嚴重的,從這裡下手,恢復我們自性的寶藏」。
下面講『菩薩』,「菩薩」這兩個字也是通稱,菩薩。「菩薩是印度話」,古時候翻譯是「大道心眾生,玄奘法師譯為覺有情,覺悟的有情眾生」。「我們是有感情的眾生,感情是煩惱,覺有情,雖有煩惱,覺悟了。覺悟就是方向對準了,雖然還沒有入佛的境界,但是心行、方向確實是成佛的方向。像航海、航空一樣,用羅盤把方向對得很準確」,現在說導航,用導航定位定得很準確,「雖然還看不見彼岸」,還沒達到目的,「但是知道決定可以達到彼岸」,這是覺悟。「菩薩是人,不是神仙。對於一切人事物清楚明白,知道它的業因果報,發大心,就稱為菩薩。」我們佛門同修有人去受菩薩戒,那你受了菩薩戒,你就是菩薩了,什麼菩薩?什麼地位的菩薩?初發心的菩薩,是菩薩沒錯,你有發這個心。所以這是發大心就稱為菩薩。「對人事物都不了解,就是凡夫。」但是現在受了菩薩戒,很多還是迷惑顛倒的。應該講,菩薩雖然他還沒有明心見性,起碼要明理,要做個明白人,凡夫是個糊塗人。那你作菩薩也要學菩薩的樣子,開始學。菩薩,我們都知道觀世音菩薩大慈大悲、救苦救難,慈悲才叫菩薩,不慈悲怎麼是菩薩?受了菩薩戒,實在講名字菩薩。
所以過去我們在景美華藏圖書館,每一次受菩薩戒的菩薩他就比較晚來,有一些沒有受菩薩戒的菩薩他們比較早來,排隊都排在前面,看到受菩薩戒的菩薩來就要讓位,他衣一搭,然後「來,讓讓讓」。後來沒有受戒的菩薩就有意見,去跟館長抗議說:我們一大早就來,那些菩薩都很晚才來,我們都要讓他,讓到後面。後來館長就規定,有沒有受戒統統穿海青。統統穿海青這個因緣是這麼來的。如果你要學菩薩,你要有慈悲心,你比較晚到,你就不要搭衣,你排在後面,菩薩就是不給眾生生煩惱,要讓眾生生歡喜心,這才是菩薩。所以菩薩不是受了菩薩戒、搭了衣,我是菩薩,你們到後面去,那就不是真的菩薩。所以真正菩薩是明白人,起碼你要明白這個道理;如果不明白,那是糊塗了,凡夫。
「本願,願是希求、是願望,本是根本,無始劫來生生世世都發這個願,稱為本願。不是這一生才發的」,是生生世世都發這個願。「深一層的意思,本就是真如本性」他這個願是「從真如本性發的大願稱為本願」。這個本願才是不會退的,從真如本性發的。如果你從妄心發的這個願,可能進進退退,可能退得多、進得少。所以這是深一層的意思。「《華嚴經》上的法身大士,已經斷盡妄想分別執著,破一品無明、證一分法身」,他們發的願是本願。「所以,願要從真心裡面發。肯定自己心地寶藏與十方諸佛如來無二無別,在這個地方建立信心、發起大願。」
「本是地藏本願,本是孝順父母、奉事師長。現在眾生煩惱重,本忘掉了,所以我們要提倡孝道,提倡知恩報恩。世出世間法都是建立在孝道的基礎上,可以這麼說:世尊四十九年所說一切法,都是《地藏經》的註解。」註解什麼?註解這個孝。這個孝、敬到成佛了才圓滿,沒有成佛,等覺菩薩還有一分沒圓滿,你到成佛,這個孝才達到究竟圓滿,所以這是根本。
我們今天是佛誕節,大家都慶祝釋迦牟尼佛的聖誕,辦浴佛的活動。佛在將要入涅槃前三個月,就上升到忉利天宮為母親說這部《地藏菩薩本願經》。佛他一生四十九年說法,愈後面講的就顯得愈重要。所以過去中國大陸浙江樂清朱鏡宙老居士,他後來跟國民政府到台灣來,也是住在台中,跟李老師都是在那邊一起學佛的。朱老居士他有一本書,他寫一篇文章,「論地藏經是佛對在家弟子的遺教」。我們佛經有一部經,《佛遺教經》,那是專門對出家眾講的;對在家眾講的遺教經,就是《地藏菩薩本願經》。愈後面講,愈顯得重要。所以我們今天佛誕節紀念本師釋迦牟尼佛,你看佛快涅槃了,要報母恩,為母說法是報母親的深恩,表這個法給我們看。所以我們今天佛誕節來開講《地藏菩薩本願經》,特別顯出它的意義。佛法、世間法統統建立在孝道的大根大本上面,所以成佛才圓滿。
地藏菩薩他的本願,就是要度盡地獄眾生,「地獄不空,誓不成佛,悲心到了極處。地獄是苦難的地方,別人不願意去,他去,別人不願意吃苦頭,他肯吃。在地獄教化眾生一定要現地獄同類身」,才能去幫助那些眾生。「這是地藏菩薩的本願。修學大乘初發心的人要學地藏菩薩」,能吃苦,能一切為眾生,不為自己。另外一個意思就是「謙虛卑下,自己永遠處在下位」。你看他學生都成佛了,他還在當菩薩,這個表法很明顯,他永遠就是在下面這個位次。在下面這個位子「認真努力修學教化眾生,名聞利養一切享受奉獻給別人」。這是地藏菩薩本願它很重要的一個表法的意義。
「經是通題」,通就是通一切經。「諸佛如來所說一切法,皆尊稱為經」。「這種稱呼是順著中國人的習慣」,佛法還沒有傳到中國之前,「中國人對於古聖先賢的教誨都稱為經;儒家有《十三經》」,道家有老子的《道德經》、《清靜經》。「佛法傳到中國之後,中國人對佛法尊敬,同樣也稱之為經」。經是梵文翻譯過來的。「經,梵文是修多羅。」修多羅它本來的意思是線,是絲線的意思。「因為過去佛經是用貝葉寫的,寫好之後兩邊打洞」,用絲線像繩子這樣把它穿起來。你說翻為絲線,中國人看了,它分量不夠,那個絲線,他生不起尊重心,所以翻經的法師稱為經。你們中國人最尊重的是經,聖人講的才稱為經,所以佛法傳到中國來,翻譯出來也都稱為經,這樣普遍受到中國人的尊重、學習。
修多羅有五個意思,有「湧泉」,好像泉水一樣,源源不斷,「這是講佛經義趣無窮,很有攝受力,愈讀愈有味道。世間典籍味道很淡,不濃」,讀幾遍就不想再看了。佛經不一樣,從凡夫到成佛,讀這部經,隨著我們境界的提升,它有不同的意思出現。第二,「出生,能出生一切微妙的善法。讀佛經之後,心善、行善,將性德引發出來」。第三,「繩墨,就是標準,是真妄、邪正、是非、善惡、利害之標準」,經是個標準。「四、顯示,能顯示真理。五、結鬘,結鬘是貫穿諸法,現在講科判、章句之學,文字組織自始至終一脈相承,有條不紊,結構嚴整,思想體系清楚明瞭。」
「通常以貫攝常法來解釋經的意思。貫是貫穿,結鬘之意。佛的說法很有條理、很有層次,有條不紊。攝是攝受,湧泉之意,法味無窮,能攝受人心,讀到之後欲罷不能,會非常歡喜。」常,所講的這些理論方法修學得以成就,三千年後的現在人遵循這些理論方法同樣能成就。古時候印度人用這個方法能成就,現在在中國人用這個方法也能成就。佛法它超越時空!超越時空的作品當然是真理。「法是法則、規矩」,依照這個方法修行決定成功。經典具足貫攝常法四個意思。
「我們依照這部經典的理論方法修學,成就自己地藏法門。以這個為基礎」,才能建立大乘佛法、淨土法門;「離開這個基礎,一切佛法皆不能建立」。「真正學佛,希望自己在這一生中能有成就,地藏法門不能不重視,不能不認真修學。」在我們淨土法門裡面,《觀經》三福,第一福,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第二福,受持三皈,具足眾戒,不犯威儀;第三福,發菩提心,深信因果,讀誦大乘,勸進行者。這個三福具體的說明、落實,就是一部《地藏菩薩本願經》。我們經題就介紹到這裡。下一次我們就介紹人題,翻譯這部經典的人。
今天就跟大家學習到這裡。祝大家佛誕節吉祥快樂。阿彌陀佛!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
Manglende episod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