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pisodit

  • 表面上,澳洲公積金稅制改革與我們大多數人無關?但其實這個轉變將影響的是多數人;我甚至會說也是關乎到我們每個人的利益。

    當政府赤字不斷、選票成本升高,政客自然會向最容易下手的資產,也就是退休金動手;今集,我與大寶深入解構澳洲最新的公積金加稅政策,點樣從未實現收益抽稅,如何將原本屬於你的未來收入變成今天政府的現金流。

    這不是澳洲獨有的問題,而是所有發達國家正在醞釀的共同宿命。從澳洲公積金制度看全球資產安全的未來,這集對所有人都有警世啟示。



    This is a public episode. If you'd like to discuss this with other subscribers or get access to bonus episodes, visit leesimon.substack.com/subscribe
  • 經濟學上,其實無所謂嘅「買家市場」(Buyer’s Market)又或者「賣家市場」(Seller’s Market)。呢種講法我印象中亦好少係香港聽到;香港通常都會話「用家主導」「炒家主導」「投資者主導」。

    畢竟,市場如果唔係同時都有供求,根本連成交都唔會出現;每一宗成交背後,都一定有「買家」(需求)同「賣家」(供應)。

    當然,買賣雙方唔同嘅環境下,議價能力都有分別。究竟點解美國嘅市場會有呢種講法?

    今集同場加映,講吓點解明明網上可以搵到樓盤,仍然要搵地產代理;除咗法律要求以外,我亦都分享一個自己親身中伏嘅經驗。

    最後,歡迎各位加入新開嘅 WhatsApp 討論區,交流各地樓市資訊與投資經驗。同時,下一次節目我哋會深入探討有規模的資金同機構投資者吸納收租物業對市場產業鏈的影響,再下一集會講吓點樣揀一個幫到你嘅地產代理。



    This is a public episode. If you'd like to discuss this with other subscribers or get access to bonus episodes, visit leesimon.substack.com/subscribe
  • Puuttuva jakso?

    Paina tästä ja päivitä feedi.

  • 我有個朋友,深信專業人士唔可能被 AI 取代,因為佢覺得:「你點都要搵啲人去負法律責任吖嘛;乜 AI 可以負責㗎咩?」

    首先,人類歷史好早就發明咗 legal person (法人)呢個概念,而「法人」係可以負責任嘅;更重要一點就係,好多責任都可以幻化成一個價錢牌。

    錢可以解決嘅問題,就唔係問題。

    專業責任保險嘅出現,未必解決到道德上責任嘅問題,但肯定處理到法律上同經濟上責任嘅問題。

    咁關 Agentic AI 乜事呢?最主要嘅關連係,Agentic AI 理論上可以為人類,亦即係 Principal (我亦做事主)去作出決定。先唔講 AI 去做決定會唔會好過人類(雖然我覺得絕大多數情況都會好過),但做決定就要負責任。

    好多人就話:「咁個責任邊個去負?」

    表面去睇好似好難去處理,但其實又唔係咁難;類似嘅情況就係一間企業嘅員工做錯事令顧客蒙受損失,咁邊個去負責任?

    法律上唔係處理唔到嘅問題。

    更重要係,呢啲責任絕對可以買到保險;AI 做決定出錯嘅機會率,一定有數得計。

    所以,一心諗住有個牌就唔會被 AI 取代嘅朋友,我勸大家都係諗清楚乜嘢為之責任。

    最後都係一直講個句,唔係 AI 取代人類,係識得用 AI 嘅人,取代啲以為自己份工同個專業身份好穩陣嘅人。



    This is a public episode. If you'd like to discuss this with other subscribers or get access to bonus episodes, visit leesimon.substack.com/subscribe
  • 你以為自己「識呼吸」?可能只係每日都喺唔知情之下,用「錯誤方式」呼吸緊!

    今集《養生科學》深入講解「呼吸」與「壓力」、「自律神經」與「健康衰老」之間的密切關係。原來你每日習以為常的淺呼吸、不呼氣,甚至「唞住氣諗嘢」的壞習慣,可能已經令你陷入慢性壓力(Chronic Stress)而不自知!

    想學識怎樣用最簡單、免費、隨時隨地可以做的「呼吸練習」來改善睡眠、放鬆情緒、提高專注力,甚至減少炎症?

    重點總結

    * 壓力可以量度:透過心跳變異率(HRV),可以客觀反映身體的壓力狀態。

    * 呼吸調節神經系統嘅鑰匙:深層呼吸有助將自律神經由「戰鬥或逃跑模式」轉向「修復與恢復模式」。

    * 現代人嘅呼吸問題:淺呼吸、不呼氣、Hold 住度氣,都是導致慢性壓力與健康退化的元兇。

    * 工具輔助有效練習:利用 Apple Watch、Relaxator、冥想 App 等工具,幫你建立每日呼吸習慣。

    * 無需儀式感,隨時可練習:紅燈前、搭車時,甚至一分鐘都可以做一次高質呼吸練習。

    * 傳統智慧與現代科學互相印證:呼吸節奏與宗教冥想如梵唱、圖文朗讀等,竟與最有效的放鬆節奏完全一致。

    * 早開始 = 健康複利效應:呼吸是免費但最有效的養生投資,越早開始,越見成果。

    免費加入 5 月 coaching cohort



    This is a public episode. If you'd like to discuss this with other subscribers or get access to bonus episodes, visit leesimon.substack.com/subscribe
  • 👉 澳洲交通碳排放竟超過發電?而且年年上升!

    👉 澳洲大城市居民平均每日交通用一小時以上,換來全球前列嘅碳足跡

    👉 Pickup Truck 不只是工具車,更是澳洲中產嘅一種身份象徵。

    今集由 Mad Max 文化符號,到政府補貼造就的本地車廠悲歌,再到交通嘅經濟學,全方位了解一個社會現象嘅前因後果。



    This is a public episode. If you'd like to discuss this with other subscribers or get access to bonus episodes, visit leesimon.substack.com/subscribe
  • 「租樓咪即係幫人供樓?」「買樓先係王道,樓價一定升!」「買樓自住唔使計咁多?」一講到「磚頭」,總係情緒主導多於理性計算。今集我哋嘗試打破迷思,清晰咁分開「居住需求」和「投資計算」。你會發現,買樓利息支出可能比你想像的更高;另外一個問題係,你係唔係願意「租」返自己的物業?最後,原來大多數人不會一世人只係住一間屋;你嘅「投資」究竟又係唔係最切合你目前人生階段嘅需要?跳出「樓奴」或「幫人供樓」嘅兩極思維,用客觀嘅數字和角度,重新審視你的人生居住與投資決策。

    免費加入【利世民頻道.地產經濟學 WhatsApp 討論區】



    This is a public episode. If you'd like to discuss this with other subscribers or get access to bonus episodes, visit leesimon.substack.com/subscribe
  • 當人工智慧能處理海量資訊、執行複雜任務,我們長久以來視為圭臬的教育體系,是否正面臨存亡危機?學習僅僅是為了在就業市場上佔有一席之地?抑或是該追尋更深層次的「啟蒙」?



    This is a public episode. If you'd like to discuss this with other subscribers or get access to bonus episodes, visit leesimon.substack.com/subscribe
  • 壓力,唔係你諗咁簡單。

    好多人以為壓力只係一種「感覺」?以為自己表面冇事就真係冇事?小心!最危險嘅壓力係你完全感覺唔到嘅隱性壓力。原來現代人生活節奏造成嘅長期、隱藏壓力,可能每日都默默傷害緊你嘅健康。

    到底乜嘢係「急性壓力」同「慢性壓力」?點解有啲壓力反而對健康有益,而你日日面對嘅壓力卻可能係最致命嘅?

    一個簡單嘅心率變異性(HRV)數字,可以畀我哋更客觀去了解自己真正嘅壓力狀態!今集我哋亦會分享點樣用科技去量度壓力。



    This is a public episode. If you'd like to discuss this with other subscribers or get access to bonus episodes, visit leesimon.substack.com/subscribe
  • 工黨政府最新發表移民政策白皮書,內容涵蓋簽證門檻大幅提高、居留要求嚴格化,甚至連陪伴家屬的英文能力都要提高到B2水平!措施究竟如何影響身處英國的香港人?

    更重要的是,英國究竟為何突然對移民政策作出重大調整?背後真的是經濟因素,還是隱藏著無法言明的文化危機? 不僅英國,加拿大、澳洲、美國近年亦紛紛收緊移民政策,背後到底有何共通原因?



    This is a public episode. If you'd like to discuss this with other subscribers or get access to bonus episodes, visit leesimon.substack.com/subscribe
  • 全球食物產量足夠所有人,為何富裕國家浪費驚人,但同時仍有人捱餓?這真的是資本主義的貪婪,寧願丟棄也不肯「便宜」給窮人?背後是否牽涉更深層的分配問題?食物浪費不只影響你我錢包,更與全球地緣政治、社會穩定息息相關。



    This is a public episode. If you'd like to discuss this with other subscribers or get access to bonus episodes, visit leesimon.substack.com/subscribe
  • 過去嘅世界,成衣係一般人嘅服裝,可以著十年八載;而時裝,就係每季都要換,係少數人嘅奢華。但自從八、九十年代,時裝嘅門檻越來越低,亦越來越多人負擔得起時裝,呢個亦都係「快速時裝」嘅出現。

    由最初嘅 Giodano's 到後來嘅 Uniqlo、H&M 、Zara 等,其實呢個行業值得講嘅地方仲有好多,例如電視呢個媒體,點樣影響到群眾嘅時裝審美觀念,到後來嘅 IG 世代,點樣同呢啲廉價嘅時裝互為表裡等。

    但今日我哋選擇嘅方向,係講浪費⋯⋯



    This is a public episode. If you'd like to discuss this with other subscribers or get access to bonus episodes, visit leesimon.substack.com/subscribe
  • 可能有啲會員發覺,近來我多咗政治同經濟以外嘅題材;原因之前都有講過,就係我想有啲可以即刻畀大家可以帶來價值嘅內容。

    當然,市面上有好多人都會教人點樣去發達之類嘅。坦白講,我唔信呢一套;我相信呢度嘅讀者都係水平比較高嘅一群,都唔信一百幾十一個嘅會員費可以買得到啲乜嘢內幕消息。

    不過,健康就係一個好卑微但又好重要嘅題目。難得嘅係我搵到 Greg 呢個拍檔一齊去講。

    我哋唔係賣啲乜嘢保健產品,唔係叫大家一定要食啲乜就可以延年益壽,而係想大家更了解自己嘅健康狀況。

    就正如我久不久講理財,都係叫大家要明白風險;唔係完全去避免風險,而係去了解自己可以承受啲乜嘢風險,幾多風險。

    所以我哋嘅建議係:「大家都試吓用 CGM ,睇吓唔同嘅飲食作息習慣,對自己有啲乜嘢影響。」

    成個系列,有幾個好重要嘅核心概念:

    一,新陳代謝係健康嘅根本;而最影響新陳代謝嘅就係胰島素。

    二,碳水化合物會刺激身體分泌胰島素;正常嘅情況無問題,但問題係身體長期處於胰島素偏高嘅情況,就會出現胰島素阻抗,然後就係所謂嘅二型糖尿病。

    三,二型糖尿病亦都只係表象,因為胰島素有其他嘅功能;而且由糖尿病引起嘅問題包括:心血管疾病、癌症、腦退化等等。

    四,所以,首先要做嘅事,就係畀我哋嘅新陳代謝機能,有一個合理嘅負荷。唔單止係食幾多,亦都關乎點樣食,食啲乜。

    五,尤其係女性,人生有幾個特殊階段,內分泌會有好大嘅變化,令到胰島素嘅分泌會有影響。其中一個例子,就係妊娠糖尿病。

    六,另外坊間對外啲乜嘢食物先為之健康,亦都存有好多主觀嘅「認知偏差」,例如覺得果汁係純天然就一定好健康,又或者麥皮可以吸膽固醇之類。又或者,有啲食物其實係安全嘅,就畀人以為好唔健康,例如蛋黃。有一點可以肯定,膽固醇唔係食落肚嘅,而大多數血液裡面嘅膽固醇,其實係我哋身體自然分泌嘅。

    過去十一集我哋有更加詳細咁去解釋;有會員問我點解無貼上呢度,所以由今集開始,我都會係呢度貼返條片,至於之前嘅集數,就麻煩大家要上返 YouTube,我有個 Playlist 方便大家 👇🏻

    養生科學過去集數



    This is a public episode. If you'd like to discuss this with other subscribers or get access to bonus episodes, visit leesimon.substack.com/subscribe
  • 儘管全球有數千萬廣東話使用者,人數可與韓國或義大利等國相當,但廣東話面臨「鄉下話化」的危機,即僅停留在日常生活層面,難以用於學術或專業領域的高階溝通。

    語言的生命力不僅在於「保育」(preserve),更在於「孕育」(nurture)和「加強深度」。這意味著語言需要能夠吸收新概念、新詞彙(包括適度引入外來語),並被用於討論科學、哲學、商業等多元且深入的內容。如果一個語言無法與時俱進,處理現代複雜事物,甚至在人工智能等新興領域中處於「underserved」(服務不足)的弱勢地位,它就可能被視為「次等的文化」。

    「學識」的存在旨在提供一個空間,讓廣東話使用者能夠學習和交流高階知識,透過實際參與(如製作廣播劇、參與語言模型專案)來豐富語言的內涵,使其不只是一種日常溝通工具,更能承載複雜的思想和文化。這種對語言深度的耕耘,不僅是為了傳承文化,更是為了提升使用該語言的整個社群的「質素」與社會地位,從而對抗潛在的語言歧視。換言之,語言的豐厚度與其使用者的地位和形象緊密相連,積極發展語言的高階功能,是提升社群整體地位的重要途徑。



    This is a public episode. If you'd like to discuss this with other subscribers or get access to bonus episodes, visit leesimon.substack.com/subscribe
  • 呢個題目,恐怕會係 YouTube 上面畀人話我左膠。

    但問題係,以我親身住緊嘅地方,其實對非法入境者又唔係咁抗拒。最主要原因,係我呢區根本唔夠人做啲粗重功夫。

    其實美國好多地方都有類似嘅情況。

    講到尾,最大問題係美國無輸入外勞嘅計劃。

    想將工業帶返美國?不如先問吓點解美國嘅工資咁高;又或者點解呢啲非法入境者嘅人工可以咁平?

    可能會有人認為,犯法就係犯法。但我想講嘅係,現實就係現實。現實就係,當你又要墨西哥啲工廠搬去美國,但你又將啲勞動力趕出美國,兩件事本身就係矛盾。

    「加人工咪請到人囉。」我都預咗會有人咁講。

    問題係你呢頭加人工,產品會唔會加價呢?產品加價,最終又係邊個負擔呢?又係唔係負擔得起呢?

    我只係想講,有咁嘅社會現象,有咁嘅市場結構,唔係其他國家嘅人剝削緊你美國,而係美國政府令到美國嘅低技術人口「高不成低不就」。

    唔去解決呢個根本問題,反而去賴「一日最衰都係外國」,咁同小粉紅真係無分別。

    我唔係話無問題;我只係話呢個政府提出嘅方法解決唔到問題。如果咁都畀人話係「左膠」,我都無話可說。



    This is a public episode. If you'd like to discuss this with other subscribers or get access to bonus episodes, visit leesimon.substack.com/subscribe
  • 教育變成出口服務業,其實係非常之高增值嘅一門生意;收海外留學生往往係大學嘅重要收入來源。

    澳洲嘅地理位置,真係非常之適合做呢一門出口服務業。咪後我都有同大寶兄傾過,亞洲唔係無其他好嘅大學,例如香港同新加坡,但澳洲嘅大學真係好多海外生,人數真係多到有少少不成比例。

    澳洲政府要公立大學限制海外留學生人數,直接影響到呢啲大學嘅財政;我相信好大原因係呢啲海外留學生已經將去澳洲讀書視為移民嘅跳板。

    去澳洲讀書,究竟係為咗張文憑定係為咗張永居證?



    This is a public episode. If you'd like to discuss this with other subscribers or get access to bonus episodes, visit leesimon.substack.com/subscribe
  • This is a free preview of a paid episode. To hear more, visit leesimon.substack.com

    截至 2024 年底,美國聯邦政府預算赤字為國內生產總值(GDP)的 6.4%,總額約為 18000 億美元, 相當於每位美國公民約 5460 美元;這只是每年的赤字。而美國聯邦政府的總債務已達 360000 億美元,佔 GDP的 123%,等於每位公民平均承擔約 106000 美元的債務。

    就算只是由公眾持有的美國聯邦政府債務,金額亦高達 29 萬億,約為目前的 GDP 100%。

    以歷史數據對比,1985 年美國聯邦政府債務佔GDP的比例為 40%,1995年為 64%。

    過去廿年,美國政府總債務負擔在全球金融危機(GFC)和2020年疫情期間顯著上升。

    目前,聯邦政府債務的平均到期時間為 71 個月, 比五年前的 70 個月略有增加, 而在 2008 年金融危機前,平均到期時間為 54 至 56 個月。更重要是,約有三分之一的債務於今年到期,屆時美國政府將要以更高的利率水平發行新債,進一步增加未來的利息支出負擔。

    2024 年,聯邦政府的債務利息支出約為 8810 億美元,已經是聯邦政府預算中的第二大支出項目,佔總支出的13%,相當於 GDP 的 3.1%。自 1940 年代以來,利息支出佔 GDP 的比例從未超過 3.2%。

    儘管美國政府所發行之國債,仍然被教科書視為最安全的投資工具。但在 2023 年 5 月,美國國債的信用違約掉期合約(CDS)價格飆升至 2009 年以來的最高水準。當時美國政府就提高國債上限,曾一度在國會未能達成共識;時任財政部長耶倫警告,如果債務上限僵局未能解決,政府可能最早在 2023 年 6 月 1 日耗盡資金。

    隨後,信貸評級機構惠譽在 2023 年 8 月將美國的信用評級從AAA下調至AA+;穆迪也在同年底將美國政府的信貸展望調整為負面。

    究竟美國政府是否可能違約?技術上,假如國會在關鍵時刻未能提高或暫停債務上限,違約是可能發生的。根據國會預算辦公室和兩黨政策中心的最新預測,以上所謂的「X 日期」(X-Date),即政府無法按時履行其義務的時間點,最早可能在 2025 年 7 月中旬至 10 月初之間再次出現。

    根據以上的客觀數據,今屆政府政府繼承了一場迫在眉睫的債務與赤字危機,也解釋了為甚麼在上任後就進行如此大刀闊斧的行動;有如一個就快要破產的人,只有三個財政重組的手段:(一)增加收入、(二)減少支出和(三)重組債務。​

    在增加收入方面,其中一個最簡單直接的方法就是開徵全國性的銷售稅。儘管在技術上是可行的,但在政治上難以接受;尤其是開徵新稅種意味要經國會通過。所以今屆政府將整個論述包裝成貿易逆差的問題,並將政治矛盾導向到外國對美國產業的剝削。更重要是,當今屆政府將問題提升到國家利益和安全層面,就可以用行政命令方式繞過立法程序宣布關稅。

    單憑關稅能否處理美國聯邦政府的財赤?2024 年,美國的進口的貨值為 41100 億美元。 假設對所有淨進口徵收 10% 的關稅,而且進口貨額不變,理論上也只可為聯邦政府帶來 4000 億美元左右的新收入。換句話說,即使在最理想的情況下,關稅收入也僅足以支付目前 8800 億債務利息支出的約44%,更遑論減少整體赤字。

    然而,實際的稅收會因進口值減少而打折扣。根據國會預算辦公室的估計,劃一 10% 的全球關稅,將令美國 GDP 減少 0.3%,消費物價上升 1%,並且削弱美國家庭的消費力;在未來十年亦只可以為美國政府帶來 22000 億的收入,平均攤分計即每年只有 2000 億左右的稅收,遠低於以上最理想每年 4000 億美元的假設。

    根據其他政策研究機構如 Yale Budget Lab、Tax Foundation 等更悲觀的估算,關稅減少美國 GDP 0.4 至 1.1%,令消費物價上升 1.7 至 2.9%,而最終稅收可能低至每年只有 1400 億。

    正如民主黨候選人哈里在去年選舉時所指出,這種關稅變相就是全國性銷售稅,會令價格水平上升,需求減少,最終只是由全民負擔成本。但請不要誤會,我不是認同民主黨的主張;民主黨對富人徵稅的主張,也同樣也是空中樓閣,不切實際。​美國政府的問題不是稅務收入太低, 因此政府必須探索其他方法來解決赤字危機。​

    政府效率部(DOGE)最初的目標是在兩年內將聯邦政府赤字減少 2 萬億美元。 然而,根據最新報導,截至目前,節省的金額僅為 1500 億美元。削減開支是必須的,但實際操作比預期更具挑戰性。​事實上,美國政府轄下的審計部門如 Governmnet Accountability Office (GAO)和 Inspectors General 估計,目前美國聯邦政府可以削減成本的空間只有 2000 億美元;最主要原因是目前美國聯邦政府有六成以上開支為社保以及醫保等難以觸動的法定開支,而且這些開支範疇在未來亦有重大的潛在危機。

    以目前開支最大的社保為例,根據 2024 年的報告,老年與遺屬保險信託基金基金(Social Security Old-Age and Survivors Insurance Trust Fund, OASI)將於 2033 年耗盡儲備。屆時,僅依賴持續的稅收支付約 79% 的預定福利;而就算將殘障保險信託基金(Disability Insurance)合併計算,亦將於 2034-35 年耗盡儲備。屆時各領取福利的美國人只可以收到 79-83% 的金額,而隨著人口高齡化,未來福利發放金額將持續下降。

    所以今屆政府要解決赤字和債務危機,最關鍵策略還是債務重組。儘管現任政府否認「海湖莊園協議」(Mar-a-Lago Accord)的存在,但種種跡象顯示,美國政府正在嘗試實行當中的概念,包括:

    一,以關稅為威脅迫使外國政府配合;

    二,迫使目前持有年期相對短的外國央行及金融機構轉為持有年期更長的債券;

    三,透過成立美國主權基金干預匯率;

    四,對外國央行持有的美元徵收費用。

    究竟如何具體地令「海湖莊園協議」成為事實?截至 2023 年底,海外投資者持有的美國國債金額為 81000 億美元,約為公眾持有美債的 31% ;主要為日本、中國和英國。甚至有推測指今屆美國政府會考慮循政治及法律途徑,向外國政府追討第二次世界大戰以來美國向世界各國提供的援助,又或者就疫情向中國政府追討賠償。應該沒有任何一個政府會接受這些「不平等條約」,難道屆時美國會凍結這些國家的資產?

    當然 ,以上所提到的「海湖莊園協議」只是猜想,但有一點可以肯定是,隨著經濟景氣轉壞以及美國因關稅減少對外國商品需求,美元有能會有升值壓力;這一點與傳聞中的「海湖莊園協議」要令美元貶值有根本上的抵觸。

    美元持續強勢會增加資本外流的壓力;所以今屆政府以行政手段,也就是「美國優先投資政策」,以阻止關鍵投資流向海外。​各大跨國企業在政治壓力之下,紛紛表態會在美國投資,但最終是否口惠而實不至,就只有過幾年才知道。

    最初提到財務重組的三個主要手段,即是增加收入、減少開支和債務重組,都不可能在短期內完成。但由於在 2025 年初,美國聯邦政府又已經觸及 361000 億的債務上限水平,而目前財政部只是透過從不同的基金提取現金維持開支。最保守估計到今年九月前美國政府又要提高債務上限並發行新債,否則不但政府停擺,更重要是將出現美國政府的債務違約危機。但如果實際稅收低過預期,以上所講的「X 日子」將更早發生。

    根據美國憲法第十四條修正案的第四節,也就是所謂的「公共債務條款」(Public Debt Clause)美國政府的行政部門有憲法義務防止美國債務違約。

    所以,最可能的情況是,國會將再次提高債務上限。但今次美國面對的財政壓力,比過去的任何一次危機更加明顯。當美國政府的融資成本上升,也債劵價格尤其是長債的價格會進一步受壓,市場利率會因此上升。

    亦由於金融機構所持有的債券價格下跌,有可能會觸發新一輪的金融危機,屆時聯儲局亦在沒有選擇之下要大幅擴張貨幣政策,並促使其他中央銀行進行競爭性寬鬆。假如發生在全球經濟衰退期間,加上美國實施全球性關稅帶來的需求減弱,結果可能引發經濟衰退與通漲急升同時出現的滯漲(Stagflation)。

  • 好多人一見到黃牛黨(排隊黨),先入為主會覺得有啲人真係好多時間。但今日就想講,其實排隊搶購帶來嘅宣傳價值,真係有錢都買唔到。

    又有人覺得,幾十歲人都追求啲限量版嘅產品,好唔成熟。但心頭好嘅嘢,係個人主觀嘅選擇,旁人最多都只可以話自己會唔會咁做,至於其他人點做,真係無乜可以批評。

    我只會話,如果從理財角度,好多人都忽略咗時間嘅價值。

    今日另一個重點,就係大量工業化生產之下,令到消費者對一啲限量嘅產品出現需求,尤其係發展中社會,好多消費者會以「有錢都買唔到」嘅物品,去炫耀自己嘅身份。我用「炫耀」呢個詞語,唔係貶義;呢種肯定自己嘅行為,係人心底好原始嘅慾望,甚至動物都有呢啲行為。

    所以,與其咁多批判別人,不如了解現象背後嘅動機;至少個人層面可以自我反省,社會層面亦都可以諗吓市場運作,甚至搵到啲商機。



    This is a public episode. If you'd like to discuss this with other subscribers or get access to bonus episodes, visit leesimon.substack.com/subscribe
  • 曾幾何時嘅美國夢、澳洲夢甚至係香港夢,唔係啲乜嘢奢望;有好幾十年,大多數人嘅合理預期係,只要努力讀書搵份好工,就可以過安穩嘅中產生活。

    不過,按照目前嘅情況睇,下一代要白手興家比我哋個一代更難;有啲人話係全球化令競爭越來越激烈,有啲人認為係資本主義社會之下,收入同財富越來越集中。

    呢種情況自然會影響到政治同文化。有啲年輕人調整預期,有啲就變得更懷疑全球化同資本主義自由市場;尤其係已發展社會,以上所講嘅情況就越明顯。其實今時今日嘅所謂「右」,不但反對自由貿易,反對資本嘅流動,而且呢一班所謂嘅「右」,不論年紀抑或社會階層嘅跨度都非常之咁闊。

    而所謂嘅「左」,亦唔見得好認同自由貿易,唔見得好接受人口同資本嘅自由流動。今時今日政治光譜上嘅「右」同「左」,其實係三十年前嘅「左」同「極左」。諷刺嘅係,新嘅右反而會話支持「自由貿易」嘅人係「左膠」,呢個現象真係有啲不可思議。

    「去全球化」會唔會令年輕人競爭細咗?其實以我嘅觀察,過去廿幾年來,競爭最激烈嘅唔係社會上最精英嘅 1%,而係 0.01% 。由 95% 到 99% 嘅競爭,過去都無乜點變化;但由 1% 要去到 0.01 % 就變得越來越難。記得 2011 年有位經濟學家 Tyler Cowen 曾經寫過一本書叫 The Great Stagnation ,話已發展國家早在 1973 年之後,其實家庭收入增長已經開始放緩,好多真係可以提高經濟生產力嘅創新亦「買少見少」,之後嘅日子歐美國家嘅創新其實都只係一啲 low hanging fruit 。當時我同好多人都一樣,覺得 Cowen 係低估咗資訊科技帶來嘅影響。不過,如今睇返轉頭,佢所講嘅亦都唔係完全無道理。

    樂觀嘅人就會覺得,AI 同能源科技上嘅突破,未來十年甚至廿年會真係再帶來根本上嘅改變。但悲觀嘅人就會覺得,好多從前我哋熟悉嘅經濟現象,尤其係工作、收入模式等,將會同過去有好大分別;我哋好多人會無咗份工,經驗唔再重要,取而代之係學習新事物嘅能力。好似我呢啲就快五十歲嘅人,過去已經要計劃退休。但去到我呢一代人,保守估計可以活到九十至一百歲;換句話說到八十歲左右,都仍然要繼續有一定經濟價值,否則人生最後嘅廿年會過得好坎坷。

    其實我呢代出生成長於 1970 年嘅人,一樣要諗未來三十年嘅生計。所以今集入面先至有感而發咁講:「當下一代以為我哋經濟上對佢哋好束縛,但其實我哋何嘗唔係一樣想尋找發圍嘅自由?」



    This is a public episode. If you'd like to discuss this with other subscribers or get access to bonus episodes, visit leesimon.substack.com/subscribe
  • This is a free preview of a paid episode. To hear more, visit leesimon.substack.com

    當全球聚焦於關稅議題之際,我認為是時候談論一下貨幣戰爭。

    首先聲明,我其實並不喜歡「貨幣戰爭」這個說法,因為這種說法往往過於簡化問題。但按照目前的形勢發展,有理由相信 Donald Trump 政府的其中一個目標,是要各國貨幣對美元升值,即所謂的「海湖莊園協議」(Mar-a-Lago Accord)。

    若讀者對「海湖莊園協議」有所認識,自然會聯想到 1985 年的「廣場協議」(Plaza Accord)。當年,美國與日本、英國、法國、西德達成協議,促使美元貶值。此後,美元疲弱的局面維持了整整十年。自 1995 年至 2002 年期間,美元再次進入長期升勢;而 2002 年至 2014 年之間,美元又經歷了一段長期貶值期,直至 2022 年俄烏戰爭的出現,形勢方才開始轉變。

    若從歷史數據分析,1985 年廣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