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pisódios

  • 近來,台灣爆發私密影像在網路平台流竄事件,影片中出現許多兒少被害人,同時,藝人黃子佼無故持有7部未成年不雅影像,被依兒童及少年性剝削防制條例緩起訴處分2年,即刻引發社會輿論再度關注及討論戀童癖者及兒少性剝削犯罪的問題。

    社會中,戀童癖究竟有多少?這集,我們將了解戀童癖(pedophilia)、戀童癖症(pedophilic disorder)有何不同,還有,雖然戀童癖症不一定都會成為兒少性剝削犯罪,但兩者間確實具有一些關聯性,那麼,他們可以「治癒」嗎?我們的社會還需要什麼努力,可以更了解與協助他們,防範可能衍生出的傷害?

    製作團隊|詹婉如、楊惠君

    📍搭配閱讀:
    【戀童癖有兩種?也不等於成為兒童性剝削犯罪者?】https://reurl.cc/WxdmXZ
    【身體界線與性暴力:6本書陪你探索關係、情感與身體感覺】https://reurl.cc/1vxVoX

    💰在報導者官網贊助我們:https://pse.is/5953dg
    如果使用SoundOn和Firststory平台,你也可以點擊單集內按鈕贊助我們。

    👉追蹤《報導者》Podcast IG:twreporter_podcast
    ✉信箱:[email protected]

  • 今天是2024年4月15日,在這集節目上架的兩年前,正是人權工作者李明哲歷經在中國的5年關押後,回到台灣的日子。

    李明哲事件是第一次有台灣人在中國因「顛覆國家政權罪」被捕入獄;從他的消失、被捕、拘禁、救援、受審到被迫認罪、入監服刑,以及妻子李凈瑜爭取探監、國際NGO發起寫信等過程,掀起一連串的政治波瀾。在那些關鍵時間點,李明哲的第一人稱視角是什麼樣子?又如何看待外界的討論?

    在他無法對外發聲的5年時間裡,他體會到中國司法以「指定居所監視居住」為名的精神酷刑,面臨認罪與否的抉擇壓力,經歷如同「模擬法庭」、照既定腳本走的公開審判,也因國際聲援而成為獄中焦點,甚至一度因此改善了同區獄友的勞動條件——這些對他而言,都使他更了解獨裁政權的思維和治理技術,以及身處自由社會的人們應該如何思考和應對。

    「如果我從此不講話,那麼中國關押李明哲的目的就達成了。」回到台灣的李明哲重獲自由,同時又感到他此刻的人生屬於更多人——他舉辦講座、推動人權教育,希望用自己被消失期間的「所學」,讓台灣人更了解自身的歷史與必須直面的中國政權。

    來賓|人權工作者李明哲、《報導者》特約記者謝馥伊
    製作團隊|李雪莉、藍婉甄、汪彥成
    攝影|林彥廷

    📍搭配閱讀:
    【陳映妤/讓「良心犯」不被忘記──從全球寫信救援李明哲展開的反思】https://bit.ly/43TxWnu
    【高牆內的角落:香港監獄裡被不當對待的少年】https://bit.ly/3xxmz8M

    💰在報導者官網贊助我們:https://pse.is/5953dg

    👉追蹤《報導者》Podcast IG:twreporter_podcast

    ✉信箱:[email protected]

  • Estão a faltar episódios?

    Clique aqui para atualizar o feed.

  • 4月3日上午7時58分,花蓮發生規模7.2強震,至今餘震不斷。眼見地震造成的傷亡、新聞播報著多少建築被開代表不宜居的「紅單」,你是否也擔心「我的房子安全嗎」?

    不管是地震或隨之而來的山崩海嘯,都非人力可對抗,一棟「小震不壞、中震可修、大震不倒」的建築或許是人類少數能決定的。

    地震工程界有句話:「地震不會殺人,但建築物會。」國家災害防救科技中心曾以921地震為核心進行傾倒毀損建物研究,發現有騎樓的建築占84%——這類牆壁或梁柱不足的「軟弱層」建築,或施工品質不良、監工不實都是使房屋在強震下倒塌的重要因素。

    我們如何檢視自家房子是否有結構問題?裝潢時除了設計美感還需要注意什麼?「耐震宅」、「制震宅」、「免震宅」等名詞到底是什麼意思?作為地震之島的居民,這些都是你我都需要的正確防災觀念。

    製作團隊|詹婉如、陳思樺

    📍搭配閱讀:
    【比地震更致命的「建築殺人」──關於耐震,我們必須知道什麼?】https://reurl.cc/Z9RzRl
    【你是強震的高風險族群嗎?】https://reurl.cc/M4YL14
    【台北大地震?「大規模地震模擬」如何讓政府防災動起來】https://reurl.cc/lgE4LA

    💰在報導者官網贊助我們:https://pse.is/5953dg
    如果使用SoundOn和Firststory平台,你也可以點擊單集內按鈕贊助我們。

    👉追蹤《報導者》Podcast IG:twreporter_podcast
    ✉信箱:[email protected]

  • 美國一位高中生2021年在疫情、家庭與經濟的連串壓力下,犯下4死7重傷的校園槍擊案。然後呢?

    在密西根州牛津高中的槍案3年後,法院作出重大刑事判決,除了15歲槍手被判重刑之外,父母親詹姆斯.克倫布里(James Crumbley)及珍妮佛.克倫布里(Jennifer Crumbley),因疏於注意兒子的身心狀況、且為其購買最後用於作案的槍枝,兩人皆遭判「過失致人於死」有罪,成為美國司法史上首次被成功定罪的兇手家長。

    不過,此判決也引起社會不同聲浪——沒有積極尋求醫療協助,沒有發現孩子的犯罪計畫,乃至沒有保管好家中槍枝、讓其成功帶入校園,可以構成雙親的刑責嗎?「養不教,父母之過」的刑罰邏輯是否會對弱勢家庭家長帶來更多不公平的壓力?

    這集,請聽一個疫情下的「尋常家庭」怎麼了?從這起事件,我們該如何思考家庭、校園在青少年暴力犯罪中的責任與角色?

    製作團隊|張鎮宏、藍婉甄、汪彥成

    📍搭配閱讀:
    【養不教誰之過?美國牛津高中少年槍擊案,「兇手媽媽也有罪」過失刑責爭議】https://bit.ly/3POHtXh

    💰跨足國際,帶回獨立觀點,贊助報導者:https://pse.is/5953dg
    如果使用SoundOn和Firststory平台,你也可以點擊單集內按鈕贊助我們。

    👉追蹤《報導者》Podcast IG:twreporter_podcast
    ✉信箱:[email protected]

  • 如果你的人生走到了76歲,你還想做什麼嗎?拍攝《女人四十》、《桃姐》、《黃金時代》、《明月幾時有》等近30部劇情片的香港導演許鞍華在76歲那一年,完成一個她熱愛且等待多年的題材:詩。

    紀錄片《詩》的主角是香港詩人,但鏡頭裡並沒有風花雪月或悲秋傷春,而是充滿入世的生活感——詩人也是一般人,要剪鼻毛、會打蟑螂、上茶餐廳,努力賺錢養家餬口。

    這集,除了談《詩》創作本身,許鞍華也談自己年幼時與文學的初識,更毫無遮掩地坦率陳述一個大導演超真實的日常困擾,包括洗衣多久洗一次﹑為什麼有打掃還是髒,一個好吃客又如何在健康與嘴饞間「討價還價」,甚至為了不想洗碗只吃泡麵……詩也好、電影也罷,作為創作者,原來是這樣抵抗又擁抱生活。

    #本集彩蛋 聽導演雙聲道讀詩

    來賓|香港導演許鞍華
    製作團隊|李雪莉、張士達、詹婉如、陳思樺

    📍搭配閱讀:
    【你一虛榮的話,它就沒有了──專訪從《詩》走入日常生活,抵抗隨波逐流的許鞍華】https://reurl.cc/ornGoj

    💰在報導者官網贊助我們:https://pse.is/5953dg

    👉追蹤《報導者》Podcast IG:twreporter_podcast
    ✉信箱:[email protected]

  • 因應氣候變遷與國際淨零碳排放趨勢,「能源轉型」已是最受社會關注、選舉時各黨派候選人必提的政見之一,儘管程度與路徑未必相同,發展綠能光電卻是共同前提。

    由於平面土地少,結合台灣昔日強項養殖漁業與綠能發電系統的「漁電共生」,成為能源政策的一線曙光,但政府設定2025年達到4.4GW的目標,目前卻只有落實1成多,進度遠遠落後。

    有些區域爆發養殖戶和承租戶間的利益衝突;有些城鎮居民為了保存家鄉地景而抗爭;也有光電業者與漁民籌備多年,希望透過光電開發重新活化荒廢的魚塭,卻在申請書被退件後才發現被政府「滾動式調整」的規定給卡住——早前私挖魚塭的地目違規、農業部政策溝通的反覆、業者對利益最大化的追求、經濟部設置「環境社會檢核」卻遺漏許多潛在衝突……許多長期累積的各方問題,都在快速推行且變動中的政策中凸顯出來。

    這集,一起來從台南七股、雲林口湖的光電爭議背後,了解「漁電共生」政策的來龍去脈,以及在日益複雜的執行細節中,能源轉型該如何繼續走下去?

    來賓|台灣環境規劃協會秘書長陳郁屏、《報導者》記者黃浩珉
    製作團隊|方德琳、藍婉甄、汪彥成
    攝影|黃世澤

    📍搭配閱讀:
    【變局的漁電共生──地目歷史共業未解,330公頃「非法魚塭」成光電地雷】https://bit.ly/4aC06ps
    【當光電包圍漁村:七股漁電共生風波再起,居民在抗議什麼?】https://bit.ly/4aDQ1Ix
    【解決地面型光電發展困境,應補足三大制度破網】https://bit.ly/3TFLqP3

    📍搭配收聽:
    【今天來敲婉|太陽能板下養蚶仔,台南七股光電為何引發爭議?】https://link.chtbl.com/ham-a

    💰在報導者官網贊助我們:https://pse.is/5953dg

    👉追蹤《報導者》Podcast IG:twreporter_podcast

    ✉信箱:[email protected]

  • 2月14日中午,一艘中國違法漁船闖入金門縣「禁止、限制水域」,並在海巡署追緝期間翻覆,釀成2死意外;幾天後,中國的反應從地方躍升至中央層級,且公開宣告否認有「金廈中線」或禁限制水域,國內政壇也因「翻船」責任歸屬問題吵得不可開交,引發外界擔憂兩岸衝突升溫……

    「外媒都會想說,你們為什麼還不帶著家人逃走?」金門返鄉青年王苓,日前協助外國記者採訪時,感受到外媒將金門處境假想為俄烏戰爭前線的憂心,但多數金門人卻對海上衝突引起的輿論風波十分淡定,這起事件對當地人的「體感」究竟如何?

    金廈海域翻船事件後,《報導者》記者詩愷親赴金門採訪、聆聽不同世代的在地人觀點,嘗試讓更多「本島人」理解金門在特殊的地緣與歷史影響下,與對岸廈門之間若即若離的關係——尤其是曾在以「反共前線」為榮的愛國教育下成長、卻又在「戰地政務」解除後,經濟發展與「敵國」緊密共存的金門人,他們是如何思考自己的認同與矛盾?

    這集,從一段在金門聽到、來自廈門的廣播開始,和詩愷一起穿梭青年民宿、鬧區酒館、金門的大學和漁港,聽見來自不同角度的當地觀察,如何形塑出充滿「灰色地帶」的金廈關係。

    來賓|《報導者》記者許詩愷
    製作團隊|詹婉如、汪彥成
    攝影|黃世澤

    📍搭配閱讀:
    【金廈海域翻船事件後,居民眼中「最安全的前線」如何維持現狀?】https://reurl.cc/L4yyeX
    【兩岸電波大戰:在金門聽見廈門的「聲音」】https://reurl.cc/Z9KK5a

    💰在報導者官網贊助我們:https://pse.is/5953dg

    👉追蹤《報導者》Podcast IG:twreporter_podcast

    ✉信箱:[email protected]

  • 一名等待出養的一歲多男童,2023年12月在安置於保母家期間疑遭虐待致死,事件時隔3月才在社群媒體上爆出。

    但盤點整起事件,男童出生起就進入社福系統中,且安置期間有兩個監管及支持系統——收出養社工及居托中心訪視員都有到保母家訪視,為何男童最終仍落到安全網之外?

    「保母常處於高壓、低薪,又相對封閉的空間,這也是此案沒有被即時發現的原因之一⋯⋯」《報導者》記者盤點數據,發現收出養孩童的樣態與數量變化,而近10年來,保母照顧孩童致死或重傷事件幾乎每年發生;多名第一線實務經驗的居托、社工則告訴我們,執行訪視時若沒有足夠訓練,無法判斷兒虐跡象,或可能因輔導保母的知能不足,錯失阻止悲劇的機會。

    這集,跟記者一起了解兒虐案背後,台灣「層層外包」的收出養與保母管理制度。

    來賓|《報導者》採訪主任張子午、資深記者曹馥年
    製作團隊|方德琳、藍婉甄、陳思樺
    攝影|楊子磊

    📍搭配閱讀:
    【剴剴之死背後1:聯繫斷裂的公務機器裡,缺乏一致監管標準的保母托育系統】https://bit.ly/4cyFS1i
    【剴剴之死背後2:除了支援社工,收出養制度中長期缺位的國家角色怎麼補上?】https://bit.ly/4cyD70i

    💰在報導者官網贊助我們:https://pse.is/5953dg

    👉追蹤《報導者》Podcast IG:twreporter_podcast
    ✉信箱:[email protected]

  • 2014年3月23日晚間到24日凌晨的行政院現場,是太陽花學運期間,警方強制驅離行動最激烈的時刻,也被視為解嚴後少見的大規模警民流血衝突。

    行政院對上百名抗爭民眾提告侵入住居、毀損等罪,人民也以自訴方式向警察追訴暴力犯罪及要求國賠,共有180人次成為被告或是原告,其中很多人是第一次參與抗爭並提起訴訟的學生與普通人。

    「人民有權利知道當晚的真相。」學運當時還是法律系生的郭皓仁,在畢業5年後,才經手318運動相關案件,卻因負責從行政院流血衝突事件的上百小時影像資料,整理出鎮暴警察過當執法、用警棍和盾牌攻擊示威者的證據,而從一個完全不關心學運的菜鳥法律人,變成追訴警察暴力的義務律師。

    司法程序初期的停滯、中後期的煩瑣、枯燥和曠日費時,以及民眾控告政府的自訴案件紛紛敗訴,讓許多人選擇離開訴訟,律師團也幾經交接,當天施暴的警察卻依然「查無此人」;諸多挫折之下,郭皓仁仍和當事人互相鼓勵、堅定將案件走完,為的是「至少要透過出庭作證、法官判決,讓歷史記上一筆」。

    來賓|太陽花學運義務律師郭皓仁、《報導者》記者林雨佑
    製作團隊|詹婉如、汪彥成

    📍延伸閱讀:
    【當年輕人不再記得太陽花:後318世代的公共參與、社運能量如何變化?】https://reurl.cc/xLqlm4
    【占領、靜坐、流血、悲鳴:回到10年前行政院的那一夜】https://reurl.cc/v0Rqrl
    【太陽花群眾的漫長創傷路:那些因324行政院驅離事件與國家纏訟的人們】https://reurl.cc/qrWg9E
    【從美麗島到太陽花,義務律師團的信念:透過訴訟和證詞,歷史會留下評斷】https://reurl.cc/4jV35v
    【太陽花10年後──10個值得被記住的關鍵字】https://reurl.cc/eL2Olj

    💰在報導者官網贊助我們:https://pse.is/5953dg

    👉追蹤《報導者》Podcast IG:twreporter_podcast
    ✉信箱:[email protected]

  • 318運動的10週年,許多抗爭記憶正重新被訴說,但對一些人來說,他們的經歷並沒有停在運動當下,而是往後延續6~9年,在鎂光燈之外,仍要反複重述、面對在運動中遭遇嚴重警察暴力的過程,10年後,他們還會想說嗎?

    「這樣的暴力,是可以這樣嗎?」今年37歲的小球(林瑞姿)原本打算婉拒訪談,因為每年3月,即便刻意不看新聞,想到相關的場景,仍會感到難受;在為長達8年的後續訴訟出庭時,她經常在前一晚做惡夢、失眠。

    學運當年是劇場設計研究所二年級學生的她,稱不上是常跑衝突現場的「社運咖」,2014年3月23日那晚與朋友相偕到立法院聽短講、聲援運動,最後響應號召,進入行政院大廳靜坐、喊口號,卻没想到,換來的是鎮暴警察棍棒、拖拽、水炮衝擊而導致全身傷痕累累。

    雖然監察院調查報告認定警方「以逾越比例原則之暴力手段執行驅離」,仍有不少人像小球一樣,因為當時太晚驗傷、舉證困難等問題,最後以敗訴收場;但這場學運,已讓一位社運「小白」的人生出現巨變,她開始關注台灣歷史上的國家暴力、認識白色恐怖受難者前輩,並將這些題材改編為兒童劇,嘗試傳遞真實發生過的暴力,同時也療癒自己的傷。

    來賓|太陽花學運參與者小球(林瑞姿)、《報導者》記者林雨佑
    製作團隊|詹婉如、汪彥成

    📍延伸閱讀:
    【當年輕人不再記得太陽花:後318世代的公共參與、社運能量如何變化?】https://reurl.cc/xLqlm4
    【占領、靜坐、流血、悲鳴:回到10年前行政院的那一夜】https://reurl.cc/v0Rqrl
    【太陽花群眾的漫長創傷路:那些因324行政院驅離事件與國家纏訟的人們】https://reurl.cc/qrWg9E
    【從美麗島到太陽花,義務律師團的信念:透過訴訟和證詞,歷史會留下評斷】https://reurl.cc/4jV35v
    【太陽花10年後──10個值得被記住的關鍵字】https://reurl.cc/eL2Olj

    💰在報導者官網贊助我們:https://pse.is/5953dg

    👉追蹤《報導者》Podcast IG:twreporter_podcast
    ✉信箱:[email protected]

  • 你知道「湯德章紀念公園」嗎?或許你沒有印象,但只要曾去過台南,9成都會路過——從火車站沿著中山路走,那個被台灣文學館(台南州廳)、消防史料館(望火樓)環繞的圓環,矗立著湯德章的銅像。他,是誰?

    導演黃銘正透過記者、在地冰果室老闆、文史愛好者、街坊鄰居,歷時5年「尋找湯德章」——77年前,一名因228事件在圓環被槍決的人。歷史的斷簡殘篇中,我們知道他曾當過警察、律師,窺見其對公義的追求,透過多次變更的姓氏猜想他曾在台日身分認同間擺盪,但歷史之外呢?這段過去如何影響後代甚至整個台南?

    「唯有我們了解自己的歷史,才有可能創造共同的未來。」

    除了口述記錄,黃銘正試圖以戲劇再現,他想起了在頒獎典禮後台,跟他一樣在看湯德章故事的鄭有傑。父親是日本華僑,也曾有身分和文化認同的迷惘,毫無懸念地成為了黃銘正鏡頭裡的湯德章,更巧合的是,鄭有傑外婆家就在湯德章紀念公園旁,他小時候曾因跑進去玩被罵,但外婆對於原因卻隻字不提⋯⋯

    這集,請聽兩個同樣從小愛電影,喜歡同位作家,關心同段歷史的導演,將一起說怎麼樣的台灣人故事?

    來賓|《尋找湯德章》導演黃銘正、演員鄭有傑
    製作團隊|楊惠君、藍婉甄、陳思樺

    💰在報導者官網贊助我們:https://pse.is/5953dg

    👉追蹤《報導者》Podcast IG:twreporter_podcast
    ✉信箱:[email protected]

  • 🔗《報導者事件簿003:無體溫關係》各大通路上架囉:https://bit.ly/3PgR0Gq

    根據內政部統計,我國2022年結婚對數12萬4,997對,與10年前相比,減少1萬8,387對。交朋友、談戀愛,步入禮堂,已非現代人必然的人生選項;建立長遠親密關係所需要的大量時間與精神投入,更不是人人都有條件或意願負擔。

    我們發現,多元的「無體溫關係」正在浮現:鐘點出租情人、線上社交軟體、矽膠娃娃⋯⋯這些親密關係背後,是怎麼樣的心情與投射?對於愛的想像和實踐,有什麼變化?「無體溫關係」幾乎消除人們相處過程的負面情緒,會對經營人際關係帶來影響嗎?

    這集,「娃友」和「芸芸」來到節目當中,和現場聽眾一起分享他們面對內心需求、尋求不同親密關係形式,同時也仍不時遭遇社會壓力的歷程與心聲。

    來賓|《報導者》記者孔德廉
    來賓|台灣人形藝術推廣協會創辦人郭育達(郭大)
    來賓|Podcast《蔡宜文的多元宇宙》主持人蔡宜文
    製作團隊|李雪莉、陳星穎、藍婉甄、詹婉如、汪彥成
    錄音協力|韁河媒體

    📍搭配閱讀:
    【追求「無體溫」的親密關係】https://bit.ly/3wMoSEG

    💰在報導者官網贊助我們:https://pse.is/5953dg

    👉追蹤《報導者》Podcast IG:twreporter_podcast
    ✉信箱:[email protected]

  • 〔本集建議未成年人由家長陪同收聽〕

    綿長的深吻、溫柔的愛撫,電影戲劇中的情慾場面讓人臉紅心跳,但那到底是怎麼拍的?在劇組面前接近全裸表演,演員們不論男女,真的都不會尷尬、害怕嗎?

    「那場戲喊卡後我哭著罵導演」,回憶起某部電影的親密戲拍攝現場,當時擔任戲劇指導的蔡嘉茵一度哽咽,那顆鏡頭原本只是要拍床戲之前的對話畫面,但導演卻一直不喊卡,演員只好繼續往下演⋯⋯

    這件事她一直放在心上,並投入戲劇親密指導專業的研究,從物理上的防護衣製作、心理上的誓言承諾、正式開拍前的姿勢搜集與尺度溝通,努力成為「翻譯蒟蒻」,把導演難以理解的語彙「衝刺一下」、「爽一點」、「自然一點」,轉化成具體動作與情節設計,幫助演員在安全感中專業演出。

    原來防護衣除了女版、男版,還有男同志版?拍親密戲時男演員心裡也很慌?這集,帶你認識不論男女、從導演到演員都需要的「親密指導」,這項新興專業對片場文化帶來哪些衝擊?《愛愛內含光》的親密指導蔡嘉茵老師也將分享劇中柯震東&詹子萱、林哲熹&巫建和CP的親密戲拍攝幕後,以及多位演員對於準備工作的真實反應。

    來賓|親密指導蔡嘉茵老師、《報導者》記者洪琴宣
    製作團隊|詹婉如、陳思樺

    📍延伸閱讀:
    【沒有一顆鏡頭值得你受傷──走過#MeToo,台灣新興的親密戲指導專業】https://reurl.cc/13WW9p

    💰在報導者官網贊助我們:https://pse.is/5953dg

    👉追蹤《報導者》Podcast IG:twreporter_podcast
    ✉信箱:[email protected]

  • 上一集,我們訪問罕見疾病基金會創辦人陳莉茵、曾敏傑,節目播出後,也傳出令人振奮的消息——健保署開始討論放寬脊髓性肌肉萎縮症用藥給付資格。

    已逝律師陳俊翰雖沒有機會接受用藥,但仍有許多跟俊翰一樣,帶著不完美基因,以努力生活、回饋社會來喚起大眾關注罕病的病友。「脊髓性肌肉萎縮症」患者鄭鈴4歲確診,國中開始以輪椅代步;「雷伯氏遺傳性視神經萎縮症」患者承澐同樣在青少年時期失去眼前風景,只能放棄當棒球選手和漫畫家的夢想;岑亮則在3歲時刷牙大失血,才發現自己原來是「血小板無力症」⋯⋯疾病為他們的人生帶來巨大轉折,但腳步卻沒有因此停下。

    這集,請聽他們與罕見疾病共處的心路歷程,他們如何重新找到自己的路?他們如何盡最大的可能,活出自己喜歡的樣子,又有什麼話想對社會大眾說?

    來賓|鄭鈴、歐陽岑亮、吳承澐
    製作團隊|楊惠君、藍婉甄、汪彥成
    片尾音樂|吳承澐《謝謝你誕生在這世上》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V2sLEY9X5eA

    💰捐款支持罕見疾病基金會:https://www.tfrd.org.tw/tfrd/help_a
    💰在報導者官網贊助我們:https://pse.is/5953dg

    👉追蹤《報導者》Podcast IG:twreporter_podcast
    ✉信箱:[email protected]

  • 罹患罕見疾病「脊髓性肌肉萎縮症」的台灣律師陳俊翰,在經歷參選立委、被脫口秀模仿訕笑等輿論風波後,日前因感冒意外過世,卻也重新喚起社會對罕病族群的關注。

    在大眾對「罕見疾病」還極為陌生的20多年前,都育有罕見代謝疾病孩子的陳莉茵、曾敏傑兩人,在各自奔忙求診之外,因為私下「借藥」救兒相識,決定創立罕見疾病基金會,組織起多年來無人聞問、自力救濟的病友與家庭,走上社會倡議、推動立法、與政府既要抗爭又需協力的漫漫長路,為台灣罕病權益立下諸多領先國際的里程碑。

    從僅有3000多元的開戶基金,到如今運作25年,他們不曾收過政府補助,而是開記者會、做公益串連來爭取社會支持,組合唱團、開繪畫班為家屬找到喘息空間,也協助病友自我實踐。

    這集,聽兩位爸爸、媽媽從自助、助人,到面向大眾的故事,在國際罕病日這天,他們仍持續呼告:罕見疾病不是無可奈何的不幸他者,而是關乎我們每一個人。

    來賓|罕見疾病基金會創辦人陳莉茵、曾敏傑
    製作團隊|楊惠君、藍婉甄、汪彥成

    📍延伸閱讀:
    【「特管法」漏接的「人球」──SMA新生兒篩檢停擺、4千萬新藥病兒恐用不到】https://bit.ly/3SWZoff
    【曾是聯合國認可的罕病人權大國,為何台灣今讓患者淪落健保邊緣人?】https://bit.ly/3IcODjE

    💰捐款支持罕見疾病基金會:https://www.tfrd.org.tw/tfrd/help_a
    💰在報導者官網贊助我們:https://pse.is/5953dg

    👉追蹤《報導者》Podcast IG:twreporter_podcast
    ✉信箱:[email protected]

  • 為了抵制政府以「填補超高齡化社會醫療缺口」為名推動的醫學院擴大招生政策,韓國醫師界於2月20日起發動無限期的全國醫師大罷工,至今超過一萬名的住院醫師提出辭呈、拒絕上班,導致造成急診室與住院醫療的量能銳減,超過4成的預定手術也被迫延期或取消。

    韓國政府提出「擴大招生」的根據是什麼?醫界提出那些反對主張?醫師捍衛勞動權利,為何社會輿論一面倒不支持?目前,韓國政府已對罷工醫師發出最後通牒,但雙方互不退讓下,韓國全民將付出什麼樣的健康代價?

    這集,國際主編鎮宏分析罷工始末、政府與醫師的衝突癥結,以及完整社會脈絡觀察。

    製作團隊|張鎮宏、藍婉甄、陳思樺

    📍搭配閱讀:
    【罷工的1萬名醫師:韓國醫學院擴大招生之亂,為何全國圍攻白色巨塔?】https://bit.ly/3Ifjxbe

    💰跨足國際,帶回獨立觀點,贊助報導者:https://pse.is/5953dg
    如果使用SoundOn和Firststory平台,你也可以點擊單集內按鈕贊助我們。

    👉追蹤《報導者》Podcast IG:twreporter_podcast
    ✉信箱:[email protected]

  • 今年的2月14日不只是情人節,更是「地表最大規模投票日」——2024印尼總統及議會大選!

    印尼自2004年首次民選總統起,每5年舉行一次大選,且有海外投票機制設計。今年共有2億選民符合資格,在台灣的海外公民即占約24萬人;這次選舉印尼境內選民將取得完整5張選票、海外選民則只能領總統及下議院2張選票,總計約有10多億張選票。

    人在國外的他們如何投票、去哪裡投票?手指上的藍紫色墨印代表什麼意思?竟然還有移動選舉車巡迴?不只投票時間長,開票作業更是繁重,歷次都出現過勞死悲劇?這集,認識這場2億人參與的投票如何同時在全球進行,台灣投票狀況以及大選過後的印尼政壇變化。

    製作團隊|詹婉如、陳思樺

    📍搭配閱讀:
    【10多億張選票的印尼選舉,在台移工如何「釘」下海外的神聖一票?】https://reurl.cc/nrR7V2

    📝活動報名:
    「從台灣到世界——大家都怎麼選總統?」連結:https://fb.me/e/3D9ScnMXc

    💰在報導者官網贊助我們:https://pse.is/5953dg
    如果使用SoundOn和Firststory平台,你也可以點擊單集內按鈕贊助我們。

    👉追蹤《報導者》Podcast IG:twreporter_podcast
    ✉信箱:[email protected]

  • 台灣時間2月16日,俄羅斯反對派領袖、因政治迫害入獄的納瓦尼(Alexei Navalny)猝死於北極流放地監獄,引起聯合國與歐美各國領袖的關注,過去聲援納瓦尼的俄國民間組織與納瓦尼妻子尤莉雅(Yulia Navalnaya)也控訴,這位屢被俄國政府騷擾和攻擊的異議人士,實際上是死於普丁的政治謀殺。

    47歲獄中驟逝的納瓦尼是誰?出身蘇聯軍官家庭、目睹政府隱匿車諾比核災的經歷,讓納瓦尼對威權統治及官僚貪腐深惡痛絕。雖然過去的排外發言和組織策略受到爭議,但他獨樹一格的黑色幽默與政治嘲諷劇,的確有力喚起俄國公民社會的反政府抗爭,追求一個更加自由且「快樂」的俄羅斯,而他最終也付出了生命。

    納瓦尼之死也留下許多懸念:過程不透明、沒有公開調查的死因報告,普丁政府將如何回應外界壓力?俄國即將於3月15日舉行總統大選,再度尋求連任且已無敵手的普丁,其統治權威會否因此遭遇波折?在俄烏戰爭後遭強力鎮壓、疲憊而四散的俄國反對派,是否仍有未來?

    製作團隊|張鎮宏、藍婉甄、汪彥成

    📍搭配閱讀:
    【納瓦尼的反抗與驟死:普丁最怕的反對派領袖,被逼死在北極黑獄】https://www.twreporter.org/a/hello-world-2024-02-17

    💰跨足國際,帶回獨立觀點,贊助報導者:https://pse.is/5953dg
    如果使用SoundOn和Firststory平台,你也可以點擊單集內按鈕贊助我們。

    👉追蹤《報導者》Podcast IG:twreporter_podcast
    ✉信箱:[email protected]

  • 📕2023《報導者》影響力報告出爐!
    ➤線上免費閱讀:https://pse.is/5khdd9
    ➤預購珍藏精美實體版:https://pse.is/5khdgw

    「喂,報導者你好?」

    謝謝大家的來訊、來信和留言,你的每一個聲音,我們都收到了!在「報導者你好」單元,你會聽到節目企劃思維、其他聽眾的回饋與提問,甚至現場Call out之前節目中的來賓,回應你的想法。

    本集內容:
    ➤《報導者》2023影響力報告、報導漫畫003來了!
    ➤回應聽友質疑:討論緬甸軍政府,卻未談中國因素?
    ➤「基因檢測」到底要產前篩檢還是新生兒檢查?
    ➤揭露MIT工具機流向,引起外媒關注跟進,總編輯德琳也電話接不完?
    ➤關於新北國中生殺人案,他的生命經驗是⋯⋯
    ➤台灣聽眾給印度留學生平度的小留言

    💬在眾多訊息中,感謝以下聽友的提問、回饋或指教,和我們一起完成了本次的「報導者你好」:旅行熱炒店、吳宇容、WinC、Tin Lin、Karen Chen、BearBear、konijon2、chingfnn、cliffyu668、ya168yo

    電話連線|《報導者》總編輯方德琳
    製作團隊|藍婉甄、詹婉如、汪彥成

    📍重溫集數:
    【農夫的手拿起槍、11歲娃娃兵上戰場,聽和反抗軍待4天3夜的記者說:緬甸政變3年,人民為何持續對抗?】https://link.chtbl.com/Burmapdf
    【醫藥記者直呼好難的一題:「基因檢測」到底是什麼?與那些醫學專有名詞奮戰半年後的真心話】https://link.chtbl.com/genetictesting
    【MIT工具機流入俄羅斯軍工業?台俄記者聯手調查,揭開國際制裁下,踩紅線的出口路徑與台廠觸法風險】https://link.chtbl.com/_exportcontrols
    【帶刀上學背後,少年凶惡犯有變多嗎?家庭、校園與司法扮演什麼角色?關於少年犯罪,你可能想知道的事】https://link.chtbl.com/student-stabbed-by-classmate
    【和印度人聊「印度移工」:不只是咖哩、歌舞片和治安問題,台印之間「偏見與友善並存」的對話進行式】https://link.chtbl.com/indianmigrantworkers

    💰在報導者官網贊助我們:https://pse.is/5953dg
    如果使用SoundOn和Firststory平台,你也可以點擊單集內按鈕贊助我們。

    👉追蹤《報導者》Podcast IG:twreporter_podcast
    ✉信箱:[email protected]

  • 做過百貨業收發員、貿易公司業務、開過計程車……為了在都市生存,退伍後的謝三泰什麼都做,但按相機快門的手從未放下。1987年解嚴後,他北上任職《自立晚報》攝影記者,記錄台灣街頭運動與各種社會議題,看見民主發展的艱辛歷程,也拍下許多如今看來荒誕奇幻卻真實存在過的歷史瞬間。

    「這些過程,不能只有我輩記得。」65歲,謝三泰自費出版《街頭劇場》攝影集,收錄1987到1993年間包括倡議總統直選、520農民運動、國會全面改選等事件;雖然在那個充滿生氣的狂飆時刻,一系列台灣社會的重要進程接連發生,但照片卻避開了達官顯要,聚焦在街頭上的庶民抗爭者。

    在謝三泰眼中,當年拿著布條標語、穿戲服、拿道具上演行動劇的集會,猶如每天登場的「政治展演」,既是人民走過壓抑年代的發洩,也推動台灣過渡到民主自由的下一階段。

    這集,資深紀實攝影師謝三泰與《報導者》攝影部主任黃世澤對談,述說觀景窗外、攝影記者眼中,那些我們來不及參與的「劇場」。

    來賓|資深紀實攝影師謝三泰、《報導者》攝影部主任黃世澤
    製作團隊|詹婉如、汪彥成

    📍延伸閱讀:
    【謝三泰/《街頭劇場》:一場台灣民主化運動的盛大演出】https://reurl.cc/37yYW0

    📍回顧收聽:
    【六四前夕,我在天安門廣場上40天:一個台灣攝影記者,和他記下的中國學生民主夢】https://reurl.cc/80Yp8j

    📍「初階攝影培力工作坊」報名連結:https://forms.gle/MF5WD11xvyPYRd2x7

    💰在報導者官網贊助我們:https://pse.is/5953dg
    如果使用SoundOn和Firststory平台,你也可以點擊單集內按鈕贊助我們。

    👉追蹤《報導者》Podcast IG:twreporter_podcast
    ✉信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