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ölümler


  • 中国农历新年的第一天,河南三门峡水坝无预警放水造成近十人的死亡与失踪,此一事件再度使业内人士关注三门峡水坝工程今天的功能及其最终的去留问题。事实上,外界鲜为人知的是,这一被印刷在人民币上的中国建国以来旗舰工程从一开始就是一个巨大的失误,中央政府在决策上一错再错,这才酿成了今天骑虎难下的两难处境!中国官方虽然也承认一些决策上的失误,但却强调三门峡大坝是建国以来首个大型水利工程,它为中国今后的水利建设提供了经验。然而,旅居德国的水电专家王维洛先生在接受法广采访时却认为,三峡工程在诸多方面正在步三门峡大坝的后尘。

    法广:王维洛先生,您为什么说三门峡水坝工程是一个十分敏感的工程,说民间与官方对此存在十分重大的分歧?

    王维洛:其实,大家都知道三门峡水库是一个巨大的失败,但是,中国官方并不愿意承认这一点,而且,官方把责任推给俄罗斯专家,而其实,最应该对水库的失败承担责任的是周恩来!因为他更改了苏联专家的设计,他把蓄水位直接下降了三十米,苏联专家设计的是360米的蓄水位,水库的库容应该是640亿立方米,是今天三峡大坝水库的蓄水量的两倍。但是,经过周恩来更改的水库的库容仅仅是90亿力方米,这就是为什么三门峡水库运营两年之后,水库的淤泥超过四十亿立方米,这就造成了一个很严重的问题,而当初按照苏联专家设计的640亿立方米相对比,显然问题的严重性就不同了。由于周恩来更改了设计,中国人只能说苏联人设计错了,但是却不敢向苏联提出索赔的要求。不过,如果按照苏联专家的设计,就必须要淹没关中平原的大片的土地,对苏联来说,淹没一些土地并没有什么问题,但是,关中平原是中国的大粮仓,历史上秦朝就是依靠关中平原充裕的粮仓了赢得了中华大一统的帝国。今天,关中平原就被三门峡工程给毁了!陕西省今天一直要求拆掉三门峡大坝,2003年,陕西省政协就直接要求拆掉三门峡大坝,而河南省却拒绝接受,因为,三门峡大坝发电可以带来一笔想当可观的收入,每年可以带来三亿元人民币的收入。两省因此矛盾很大,现在渭河入黄河的拦门沙的高度继续在上升,渭河越来越成为天河,陕西省的洪灾威胁日益严重,下一次只要再度发生洪灾,陕西省会再度要求拆除。而河南省会继续拒绝,中央政府也不愿意拆除大坝,因为这必将会导致人们追究大坝修建的历史,也就是追查到中共领导人的责任。

    法广:其实,周恩来当初修改苏联设计的考量也是为了避免淹没关中平原的土地,这个理由不充分吗?

    王维洛:周恩来是在批准了大坝修建方案之后,在黄万里指出了三门峡工程的危害之后,才作出了上述修改。但是,他仅仅修改了蓄水的高度。1982年,三门峡水库改建,将蓄水位提高了。

    法广:您说三门峡水库是一大失败,这么说的理由是什么?

    王维洛:三门峡水坝最大的问题还不是泥沙淤积问题,而是清水的冲沙能力因为泥沙被留在水库内,清水的冲沙能力很强,破坏了黄河两边的堤岸,直接影响到下游郑州的黄河大桥的桥墩,这是中共当初最重要的京广线的铁路通道。因此,周恩来就开始害怕了,因此决定改建三门峡,打开了所有的闸门,不再蓄水发电,拆掉了所有的发电机,把发电机装到了丹江口水库。三门峡出来的水因此带有泥沙,缓解了清水下泄的问题,降低了对下游的冲沙的威胁。另一大负面影响也是当初没有预估到的,是对西安的防洪安全问题,水库是按照平面来设计,但是,到洪水来的时候,水库是一个斜面,后面的抬升很高。最后,是关中平原的盐碱化问题,这里是中国最好的农田,但是,由于水库的蓄水,使土地日益盐碱化。

    法广:您能否解释一下为什么三门峡水库的蓄水会造成关中平原的盐碱化?

    王维洛:这个道理很简单,大自然也同人一样,要喝水要撒尿,倘若只喝不撒,那人的内脏就会出问题,土地也是一样的道理,水位升高之后,地下水十分充足,但是,无法排泄,因此所有的矿物都留在地里,一旦水分蒸发,土壤就会盐碱化。

    法广:那按照您的说法,其实三峡大坝面临的应该是同样的问题?

    王维洛:三峡大坝面临的是同样的问题,三峡大坝的清水冲泻其实比三门峡要严重得多!三峡清水下泄不仅冲垮了朱熔基化 三百亿元人民币修建的 长江的干堤,而且一路下泄,冲到九江鄱阳湖,现在已经影响到南京。大自然必须寻找自己的平衡,它内在的活力势不可挡。

    感谢王维洛先生接受法广的采访!


  • 美国共和党议员凯文·麦肯锡2023年1月7日当选众议院议长之后的首次讲话就强调将成立中国委员会,继续追踪新冠病毒的源头,麦肯锡的上述强硬立场无疑会使那些试图隐瞒病毒真相的人胆战心惊,倘若新冠疫情的爆发确实与武汉实验室有关。

    美国中期选举结果或许为新冠溯源带来新的希望,共和党在国会获得多数之后将会大幅度推动相关的调查工作。美国国会监管与改革委员会(Committee on Oversight and Reform)高级成员、肯塔基州共和党众议员詹姆斯·科默(James Comer)是最早呼吁跟踪调查新冠病毒源头的政治人物之一,12月十三日,詹姆斯·科默同国会司法委员会议员吉姆-乔丹(Jim Jordan)一同致函九位美国国家防疫部门的官员,其中多位是曾经与武汉实验室合作紧密的美国病毒专家,例如,生态联盟组织负责人彼得达萨克;美國國家過敏和傳染病研究所所長安东尼福奇;美国国家卫生研究院前院长弗朗西斯·柯林斯(Francis Collins),以及美国斯克里普研究院克里斯蒂安安德森(Kristian G. Andersen)副教授,安德森教授是两年前在自然科学杂志上发表的将新冠病毒来自实验室理论定性为阴谋论的影响巨大的文章的主要作者。

    事实上,2022年一月,以上两名国会重量级议员就已经公开致函美国卫生及公共服务部長哈維·貝西拉,要求貝西拉提供对美国国家过敏和传染病研究所(NIAID)所长安东尼-福奇博士的访问记录。

    上述两位共和党议员对新冠溯源的紧追不舍的动机或许可能出于政党之间的博弈,这是民主制度运作的规则,但是,可以肯定的是,从最近一年多来美国公益组织以及媒体所解密的信息来看,同中国官方以及武汉病毒研究院一样,美国的卫生健康机构以及美国的多位病毒专家对新冠溯源工作受到阻挠也同样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这也是为什么美国政界, 民主党阵营也同样有人站出来呼吁追溯病毒源头,美国民主党人,世卫组织顾问Jamie Metzl 也再度呼吁必须对这一造成全球至少2000人死亡的病毒的源头展开彻底的调查。他还呼吁美国民主党议员积极参与由共和党牵头组织的新冠溯源调查。

    病毒自然来源有何证据?

    疫情爆发已经三周年多,然而支持病毒自然来源的学者与专家却迟迟拿不出令人信服的证据,他们既没有找到病毒从蝙蝠传染给人的中间宿主,也没有在自然界找到与新冠病毒相近的病毒。而相比之下,2002年11月萨斯疫情爆发之后,病毒学专家们在缺乏经验的背景下用几个月的时间就找到了病毒从蝙蝠传染给人类的中间宿主果子狸,数年之后,武汉实验室的病毒专家石正丽在云南的蝙蝠洞中找到了引发萨斯疫情的原生态病毒。巴黎巴士德学院德资深病毒学家西蒙郝步森教授2020年4月接受法广采访时曾经认为应该在今后德数个月内寻找到病毒的中间宿主,然而,新冠疫情爆发三年来,专家们未能找到任何中间宿主的痕迹。

    病毒可能绕过中间宿主直接传染人类?

    2022年七月,18名病毒学专家在科学杂志发表文章,指出病毒的出现是通过中国的活体野生动物贸易发生的,并表明华南海鲜市场是新冠大流行的中心。有病毒专家认为动物可以绕过中间宿主,直接将病毒传染人类,康奈尔大学病毒学家莱纳·普罗赖特(Raina Plowright)就认为:“许多病毒不需要适应,直接可以从动物传给人类。”不过,很难想象在一个没有蝙蝠出入的地方,依附在蝙蝠身上的病毒可以直接传染给人类。而且,又如何解释疫情为何没有在老挝,或者云南蝙蝠频繁出入的地区爆发,而是在一个拥有一千多万人的大都市武汉爆发?

    而且,最关键的是即使病毒可以从蝙蝠直接传染给人类,还必须在蝙蝠身上找到与新冠病毒一样的病毒来加以验证。然而,令人惊讶的是,迄今为止,科学家们找到的离新冠病毒最接近的病毒是巴士德学院的专家去年二月在老挝采集到的病毒样本,这一病毒比石正丽在武汉发表的与新冠病毒相似96 %的RatG13病毒更接近。

    新冠病毒在自然界无影无踪

    不过,老挝发现的病毒缺乏新冠病毒中一个关键的环节,那就是可以引发大规模传染的酶切入点,这是引发大流行病的关键所在。对此,发现病毒的巴士德学院教授Marc Eloit的解释是,这一切入点或者是在无症状感染的过程中逐渐形成,或者是“在实验室的细胞培植过程中“获得。他还补充说,在无症状的状态下,病毒在人类中最初的默默循环 "在理论上是可能的"。不过,几个月后,这种理论上的可能被Marc Eloit教授自己否定了,因为他在实验室做了几个月的培植试验,试验的结果是在不加于基因干预的前提下,病毒并没有获得这一神奇的特征。

    当然,必须指出的是,虽然病毒自然来源的证据尚未寻找到,但这并不意味着这种可能性就不存在。而中国官方在疫情爆发初期的行为更是于事无补,中国官方在相关活体动物取样之前就关闭了华南海鲜市场,并对其进行了彻底的消杀,因此几乎不可能识别出受感染的动物。

    中国官方隐瞒证据销毁罪证?

    中国政府的上述行为被一些评论解读为是遮掩或者销毁证据的措施:Jamie Metzl 在他的网站上详细的罗列了中国官方以及武汉实验室被认为是刻意掩盖或者销毁证据的行为,这其中包括: 中国官员在通告世界卫生组织之后第二天就关闭了生鲜市场,并且送去了一个带有强力消毒剂的团队。动物样本被取走,但是四个月之后,结果依旧没有被分享给外国科学家;湖北省卫生健康委员会命令基因组科技公司停止对新病毒的测试并销毁所有样本;2020年1月1日,武汉的一家基因组科技公司接到了来自湖北省卫生健康委员会官员的电话,要求公司停止对来自武汉的、与新疾病相关的样本的测试,并且销毁所有现有样本,等等。中国官方的上述行为实在令人费解,倘若确实是销毁罪证的话,那么从法律的角度来看,销毁罪证本身就是犯罪行为。

    中国官方封锁以及隐瞒信息的行为使外界从一开始就质疑病毒的真正来源,三年之后,上述疑团正在不断地加重,其原因,除了依然缺乏自然来源证据之外,更是由于最新解密的电子邮件显示,美国权威病毒专家在疫情爆发之后不久就刻意制造舆论,许多专家的公开表述与私下的观点截然不同,而领导这场舆论导向的两个关键人物是美国国家过敏和传染病研究所(NIAID)所长安东尼-福奇博士与美国非政府组织生态健康联盟的负责人彼得达萨克。

    美国病毒专家又要遮掩什么?

    安东尼福奇在疫情爆发初期曾经多次否认资助武汉实验室的研究项目,一直到去年七月,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 (NIH) 发表公开信反驳佛奇的言论,并且承认曾经通过“生态健康联盟”向武汉病毒研究所提供了60万美元的资金。60万美元虽然金额微不足道,但佛奇为何要矢口否认?这也是为什么美国国会要求索取佛奇与美国卫生部访谈记录的原因所在。

    美国公益机构美国有知情权根据美国信息透明法向美国各大研究机构索取的专家之间的电邮来往,这些邮件向外界披露了许多重要的信息,比如说:事实上,由于新冠病毒基因功能的特殊性,尤其是S蛋白上拥有的能够提高传染性的酶切位点,这在自然病毒的基因中尚未发现,因而,许多专家从一开始就怀疑病毒可能来自实验室,根据英国预防专家惠普基金会负责人法拉尔(Jeremy Farrar)的披露,2020年的2月1日,也就是武汉封城之后一周,十多位世界顶尖级的病毒专家举行了电话会议,包括法拉尔本人在内,参加会议的大多数专家都怀疑病毒可能来自实验室。据他记载,他自己就认为该病毒有50%的可能性是经过设计的,而斯克里普斯研究所的克里斯蒂安-安德森认为有60%-70%的可能性,悉尼大学的埃迪-霍姆斯认为有80%。

    然而,尽管如此,在疫情爆发的初期,国际病毒学界的权威专家先后在知名杂志上刊文,支持病毒自然来源的说法:先是2020年2月,由来自美国,英国,荷兰,等国的27名专家联名在英国的医学杂志《柳叶刀》上刊文,支持病毒自然来源的说法。一个月之后,更有另一大权威性杂志,自然医学杂志发表文章,标题是:《SARS-CoV-2的近端起源》,文章认为新冠病毒并不是实验室的病毒,也不是特意被改造的病毒,无论病毒是否通过中间宿主,动物是病毒传染的源头。

    柳叶刀,以及自然杂志都支持病毒自然来源的假设,自然杂志文章更是将实验室来源的假设定性为是阴谋论,从而使媒体以及公众舆论有关病毒可能来自实验室的讨论嘎然而止。而今天我们才发现,事实上,上述两篇文章的撰写与发表都离不开几位与武汉实验室合作紧密的美国专家有关,他们是生态健康联盟负责人彼得达萨克,与安东尼福奇等人。

    法国世界报2022年12月中旬发表文章,称很少有科学论文会同自然杂志的这篇文章一样具有如此重大的影响力。世界报对这篇文章写作的前后过程作出了详细的介绍。世界报评论说,2020年4月27日时任新冠疫情应对顾问的安东尼-福奇当被问到病毒可能来自实验室泄露时回答说,一群尖端的病毒学专家已经在自然医学杂志上回答了这个问题,但却丝毫没有提到自己对这篇文章写作的参与。这也是美国国会致函自然杂志文章作者的原因所在。而达萨克与福奇对外声称避免公开讨论实验室泄漏可能的原因是为了避免科学研究遭到攻击。

    在上述言论的指导下,许多原先对病毒自然来源持有怀疑的专家最终也在自然杂志文章上签了字。其中就包括美国杜兰大学的罗伯特-加里(Robert Garry ),当然,罗伯特-加里日前向美国拦截组织The Intercept.表示他当初对酶切入点的印象是错误的,他说科学就是如此逐渐走向进步的,无人故意要愚弄公众,他今天依然认为他们在自然杂志上发表的文章是有关新冠病毒的最完美的分析文章。或许加里教授的上述表述是诚实的,但是,调查显示,多位在柳叶刀或者自然杂志上签名的专家与武汉实验室存在直接或者间接的利益关系。

    英国科学作家马特·雷德利(Matt Ridley)去年一月就披露说,2020年8月,自然杂志文章签名者克里斯蒂安-安德森和罗伯特-加里获得了来自佛奇所在的国家过敏和传染病研究所的890万美元研究经费。

    最后,最新发表的支持病毒实验室来源的调查应该是2022年10月底,由非营利新闻调查机构ProPublica和《名利场》(VanityFair)合作发布的文章,不过,尽管ProPublica是一个独立的非营利的调查媒体,该文发表于美国中期选举前夕,明显带有政治色彩,而且文章虽然提供了许多重要的细节,但却并没有提供足够的证据。

    新冠病毒今天再度肆虐中国大陆,由于北京等地的新冠死亡者的肺部出现三年前武汉病人同样的白肺症状,人们因此怀疑今天拥有高度传染性以及巨大杀伤力的病毒是否同三年前武汉出现的新冠病毒毒株存在某种关联,有关新冠溯源的讨论也再度成为网络热点。

    记得两年前武汉实验室病毒学专家石正丽接受新京报采访时曾经表示新冠病毒十分狡猾,病毒的源头或宿主或许永远找不到。有意思的是,近日,中国网易网上两次出现指责石正丽“制造人工病毒”后,并质疑新冠病毒来自实验室的文章,虽然文章在发表之后被删除,但有评论认为这或许中共正在试水温,不排除会将石正丽“打成汉奸”,以她作替罪羊将责任归咎西方。因为石正丽同时也拥有美国美国微生物科学院院士的头衔。

    无论网易发表的文章是否代表官方,可以肯定的是,倘若美国国会两党合作共同调查病毒源头,那么,美国政界以及世界舆论的压力或许会使更多的真相大白于天下!

  • Eksik bölüm mü var?

    Akışı yenilemek için buraya tıklayın.


  • 第27届联合国气候峰会于2022年11月6日至18日在埃及举行,随后第15届生物多样性峰会于12月7日至19日在加拿大蒙特利尔举行,现在越来越多的科学家们呼吁把气候和生物多样性危机联系起来,因为全球气温急剧变化破坏了生态系统,而退化的生态系统也影响全球的气候。

    法国总统马克龙在第27届联合国气候峰会开幕式上表示,应对气候危机与应对生物多样性危机不可分离,是联系在一起,应该同时进行的行动,也是人类社会共同面临的挑战。

    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秘书处执行秘书姆雷玛 (Elizabeth Mrema) 在接受《联合国新闻》采访时表示,这两个问题同等重要,没有高低之分。《生物多样性公约》是一项保护生物多样性的国际法律文书,由196个国家共同签署。

    多年来气候危机和生物多样性危机一直被视为两个独立的问题,但现实情况是,如果人类不立即采取行动,保护和恢复自然,就无法实现将全球升温控制在1.5℃以下的目标。

    在埃及沙姆沙伊赫召开的气候大会的两周后,《生物多样性公约》的缔约国将在蒙特利尔召开高级别会议,旨在扭转生物多样性丧失的趋势。

    包括《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前执行秘书菲格雷斯 (Christiana Figueres) 在内的四位《巴黎协定》的关键制订者呼吁世界领导人在《生物多样性公约》缔约方大会第十五次会议上达成一项“具有雄心与变革性的”全球生物多样性协定。

    他们在声明中表示,气候和生态自然是相互交织的只有通过采取紧急行动,在本十年制止和扭转破坏自然的趋势,同时继续加大努力,快速实现脱碳,我们才有希望实现《巴黎协定》中的承诺。

    目前的情况是多年来由联合国主导的两个行动分开进行,在气候方面由科学家组成的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 (IPCC/GIEC)主导,在生物多样性方面由政府间科学政策平台(IPBES)负责。

    现在越来越多的声音呼吁在两个应对危机之间找到共性,双管齐下,防止在一个问题的解决方案来加剧另一个问题。

    大家知道气候变化对生物多样性构成的威胁越来越大,保护健康的生态系统对于能够达到《巴黎协定》的规定将全球变暖控制在 1.5°C 同样至关重要。

    生物多样性与气候变化紧密相关

    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指出,生物多样性的丧失对区域和全球的气候变化产生了重大影响,两个危机有共同起因,也有同样的后果。就是人类社会的生产活动使用的煤炭,汽油和天然气,排放出大量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为扩大农田和畜牧面积大量砍伐森林,破坏野生动物生存环境,也让大自然吸收二氧化碳能力下降,从而引发极端气候现象频繁出现,造成生物多样性的退化。

    生物多样性方面由政府间科学政策平台(IPBES)在2019年公布的报告中显示,对生物多样性的主要五个压力:农业生产导致土地过度开发利用、过度捕捞、偷猎等让物种过度开发、污染、气候变化和入侵物种。

    在50年来不同混合因素造成69%的有脊柱动物消失。

    不可忽视的是自然生态系统在调节气候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并有助于将碳隔离并储存起来,但世界各地正在面临森林丧失、湿地干涸以及其他环境退化问题,严重导致了气候变化。

    环境署还指出,采取措施减少毁林和森林退化并促进生态系统恢复将有助于减少每年的温室气体排放。

    环境署执行负责人安诺生 (Inger Andersen) 表示,如果我们投资于自然,如加大保护森林、珊瑚礁、红树林、沿海森林等力度,这将有利于保护我们人类社会免受暴风雨的袭击,并为各种物种提供栖息地,还能够储存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就是这样的投资有助于调节气候。

    需要关注的是由于用于保护生物多样性的资源有限,生物多样性容易受到极端天气事件和温度的影响,这一情况在发展中国家尤为严重。令人感到担忧,因为在全球生物多样性最为丰富的17个国家当中,有15个国家在南半球。

    气候变化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已经显而易见,许多动物被迫改变迁徙模路线,许多植物艰难适应温度变化,还有经常出现在全球变暖宣传海报上的极其脆弱的北极熊,由于全球变暖,北极的海冰日益减少,北极熊难以觅食,正在挨饿,变得瘦骨嶙峋。

     

    巴西承诺加大对森林以及亚马孙河流域的保护

    在去年的格拉斯哥气候大会上,各国做出了保护森林的重要承诺。

    今年在第27届气候峰会上于12月6日欧盟宣布了一项新的合作框架,旨在减少圭亚那、蒙古、刚果共和国、乌干达和赞比亚比亚的森林砍伐。

    就是欧盟批准一项新法律,防止公司向欧盟销售咖啡、牛肉、大豆和其他与世界森林砍伐有关的商品,这将影响到巴西,印尼和哥伦比亚。

    该法律将要求公司出示尽职调查声明,以表明他们的供应链在向欧盟销售商品之前不会导致森林遭到破坏,否则可能面临巨额罚款。

    欧洲议会首席谈判代表克里斯托夫汉森表示,他希望这项创新法规能够推动全球森林保护,并在COP15生物多样性峰会上激励其他国家做出积极努力。

    森林砍伐是导致气候变化的温室气体排放的主要来源,也是各国在会上寻求一项保护自然的全球协议。

    欧盟国家和欧洲议会表示该法律,将适用于大豆、牛肉、棕榈油、木材、可可和咖啡,以及一些衍生产品,包括皮革、巧克力和家具。应欧盟立法者的要求,橡胶、木炭和一些棕榈油衍生物也被包括在内。

    因此向欧洲出口的公司需要显示商品的生产时间和地点,以及“可验证”信息来表明这些商品不是在2020年后被砍伐的土地上种植的。如果不遵守规定可能会面临高达营业额4%的罚款。

    欧盟成员国将被要求进行合规性检查,覆盖森林砍伐高风险国家9%的出口公司、标准风险国家3%和低风险国家1%的出口公司。欧盟表示将与受影响的国家合作,以增强它们执行规则的能力。

    另外巴西当选总统卢拉与会强调,巴西将大力打击亚马孙河流域的非法毁林,并宣布巴西计划在2025年主办第30届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


  • 《湿地公约》第十四届缔约方大会从2022年11月5至13日在中国武汉和瑞士日内瓦同步举办,大会通过《武汉宣言》《2025-2030年全球湿地保护战略框架》《设立国际红树林中心》和《加强小微湿地保护和管理》等多项措施,为保护地球三大生态系统之一的湿地做出努力。

    为保护湿地做出努力

    从2022年11月5到13日在中国武汉和瑞士日内瓦同步举办的《湿地公约》第十四届缔约方大会,为当前及未来的全球湿地保护修复指引方向,为推动保护全球的湿地做出努力。而本次《2025-2030年全球湿地保护战略框架》明确,聚焦湿地保护和修复在促进可持续发展和应对全球环境挑战方面的作用,加快推进湿地保护和修复行动,遏制湿地退化。

    地球有三大生态系统:森林、海洋、湿地。湿地本称为“”地球之肾”,在抵御洪水灾害、调节气候变化、降解污染物来保护河流的水源、维护全球碳循环和保护生物多样性等方面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大家知道《湿地公约》,全称《关于特别是作为水禽栖息地的国际重要湿地公约》,1971年于伊朗海滨城市拉姆萨尔签署,现有172个缔约方。中国于1992年正式加入《湿地公约》。不过尽管国际社会于1971年在伊朗的拉姆萨尔作出了承诺,但是,“天然湿地的面积减少了35%,导致不可替代的生态系统的损失”,因此在本次峰会上缔约国各方努力采取一切适当的措施,以制止和扭转全球湿地的丧失。

    另外今年是中国加入《湿地公约》30周年,中国期望通过本届《湿地公约》大会向世界展示中国在湿地保护方面进行的努力。截至目前,中国湿地面积达到5635万公顷,位居亚洲第一,世界第四,中国政府期望借助本次湿地峰会带动全球保护湿地行动。

    智能监控的湿地生态

    本台记者Stéphane Lagarde在《湿地公约》峰会期间到武汉的沉湖湿地报道,写到与11月就行的联合国气候变化COP27和于12月在蒙特利尔举行的生物多样性COP15相比,于11月5日至13日在中国武汉正式举行的关于湿地保护的COP14大会没有更多引起国际社会的普遍关注。

    一个主要原因是因为北京的严格新冠清零政策让几乎所有的外国演讲者都放弃了前往中国武汉与会,不过湖北的沉湖湿地,这个重点保护湿地项目有11万公顷,中国政府在保护区大量使用人工智能进行监测来保护当地的湿地环境。

    Stéphane Lagarde描述到在沉湖湿地的工作人员不再需要用双筒望远镜来观察每年秋天从俄罗斯飞来并在前往澳大利亚的途中休息的成千上万的候鸟。这片受保护的湿地安装了数十个摄像头和麦克风,保护区的工作人员通过人工智能从远程就可以控制一切。

    在“人工智能城市”领域领先中国正在走向“智能自然”,在中国的鸟类学家同样用人工智能观测水、土壤、空气、温度,还有每种鸟类的数量和位置,都通要过智能装备。摄像头可以聚焦沉湖湿地上任何一点,放大的影像在屏幕上显示,麦克风收集的各种鸟禽的声音让你亲临其境。

    由于摄像机还可以观察游客,保护区的鸟类学家可以根据动物分布情况,即时地告诉游客他们应该去到哪里观测。保护区的管理人员表示在这里优先的是鸟类受到保护。美国国家地理学会专门从事生物多样性保护项目的美国人吉姆·哈克内斯(Jim Harkness)认为中国在人工监测自然上规模大。

    中国湿地保护状况

    目前的情况是中国在十年内“创造和恢复”了80万公顷湿地,让中国的湿地总面积达到5635万公顷,约占世界湿地总面积的10%。

    中国完成三次全国湿地资源调查, 最小单元的调查面积越来越小:第一次调查,最小单元的调查面积是100公顷,第二次调查是8公顷,第三次调查仅600平方米。   

    调查单元越来越小,也就意味着随着湿地调查的深入,越来越多的小微湿地逐渐纳入了保护的范围。

    中国从2022年6月1日起施行湿地保护法,与韩国成为目前全世界针对湿地保护专门立法的国家。

    近期中国出台《湿地保护法》,把重要湿地纳入生态保护红线,已初步建立起以国家公园、湿地自然保护区、湿地公园为主体的湿地保护体系。

    生态海绵湿地城市

    全世界目前认证有43个“国际湿地城市”,中国占据13席,是全球入选“国际湿地城市”数量最多的国家。

    中国武汉,是全球唯一人口超过千万的国际湿地城市,是中国内陆湿地资源最丰富的特大城市。就是湖北是生态大省、湿地大省,拥有全国最大的江河湖库复合淡水湿地生态系统,湿地面积174.69万公顷,占中国面积的9.4%。

    在湖北湿地面积广阔,类型多样,如有长江、汉江、清江等河流湿地,又有洪湖、梁子湖、长湖等湖泊湿地,以及三峡、丹江口等人工库塘湿地,还有神农架大九湖等天然沼泽湿地。

    湖北是长江径流里程最长的省份,也是三峡水库坝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核心水源区所在地,目前有国际重要湿地4处、国家重要湿地8处、国家湿地公园66处。

    分析指出湿地的作用可以从武汉看到,就是湿地为长江、汉江调蓄分洪,还为当地的民众提供了众多的水产品,提供农业的粮食生产,消息显示在湖北省的湿地储碳量约3.5亿吨。

    另外湿地保护丰富物种,持续恢复。湖北是全球生物多样性的热点地区,湿地动植物资源富集,分布有白头鹤、麋鹿、江豚等73种国家级珍稀濒危湿地物种。

    另外在青山区,7公里多的码头曾经为附近的钢厂转运沙子和材料,现在则变成了生态“海绵城市”,这里有可以透水的马路、休闲空间、自行车道、整修堤坝等,以保护这块湿地免受城市环境的影响。

    当地政府已投入了不少于3亿欧元资金,改造后的环境让人们的喜欢,周末会有成千上万的家庭来这里休闲,到2035年,要按照这个模式再改造30公里。

    最新调查显示2022年与2020年冬季水鸟同步调查比较结果,湖北省108个调查地点水鸟种类由85种增长到92种,种群数量由65.1万只增长到77.7万只。


  • 2022年逐渐进入尾声,刚刚过去的一年并没有给世人留下多少欢快的记忆: 且不说俄乌战争,台海危机,伊朗头巾革命,中国白纸革命等事件因国一国之间以及国内立场利益分歧而迟迟难以找到缓解的途径,就连各国早已达成共识,并且已经共同承诺要努力一致达到应对气候变化的目标,全世界各国似乎也难以迈出关键性的一步。

    地球升温所可能导致的灾难早已成为共识,巴黎协定因此制定了到本世纪末将地球升温幅度同工业革命时期相对比限制在摄氏两度以下,并且向1,5度的方向努力的目标。众所周知,要达到上述目标,意味着从现在开始,必须停止开采新的化石能源,逐渐关闭已经开采的煤炭,石油与天然气矿产。

    然而,2021年,发达国家对化石能源开发的投资却比2020年增加了一倍,这些污染的矿藏往往位于发展中国家,在刚刚结束的埃及气候峰会上,发达国家要求发展中国家减低排放,以此作为提供损失与损害资金的先决条件,而气候脆弱国家,往往也是资源被开发的国家,对他们来说,限制排放,意味着不能开发矿产,意味着经济发展受到限制。

    由此而导致的后果令人匪夷所思:恰恰是这些受到气候变化后果严重的国家在捍卫自己开发化石矿藏的权利!举例而言,当欧盟提出十亿欧元援助损失与损害国时,提出条件要求接受援助的国家减低其碳排放,欧盟的提议却因此受到发展中国家的反对,因为发展中国家担心减低碳排放将限制其经济发展。

    那么,如何才能够走出经济发展对化石能源的依赖?资源丰富的贫困国家如何能够在避免开采矿藏的同时发展经济?这是应对气候变化的关键所在。

    总部位于德国的非政府组织Lingo致力于推广应对气候变化的先进理念,寻找如何将化石燃料留在地下,并且学会在没有化石燃料的情况下生活。该组织的目标是要在未来的一两年内迅速完成脱碳,那么,如何才能够实现此一目标?

    气候活动家凯耶尔(Kjell Kühne)是Lingo 组织的负责人,他在埃及气候峰会现场接受了法广的采访,他认为,达到此一目标的关键是为拥有矿产资源的贫困国家提供资金,在将矿藏继续埋在地下的同时保障这些国家的经济发展。那么,如何才能够找到援助资金?

    如何设立资金援助机制?

    凯耶尔先生回答说: 几年前曾经有过一个雅苏尼倡议 (initiative Yasuni)这是由厄瓜多尔提出的,他的内容是由多个国家注入资金,以此来发展再生能源,将石油保存在地下,已经有多个国家对此提供了资金,不过,厄瓜多尔政府并未继续此一倡议 。目前依然有多个类似的机制,例如, 去年由美国,欧洲以及南非等国提出的,能源转型公平合作机制 (Just Energie Transition Partenership)现在我们还在观察他如何运作,同样的机制正在同印度尼西亚合作,以帮助印尼走出煤炭,所以,这只是其中的一些例子。事实上有许多例子是借用国家央行的资金,我们正在提出一个由国家央行资金支持的机制,叫做 气候救助金(Climate Bailout )其实,许多央行早已作出了类似的行为,因为在金融危机以及新冠危机时,各国的银行都向社会注入了大量的资金,所以,他们完全也可以作出类似的决定,欧洲央行就已经发行资金,资助黎巴嫩将石油与天然气保留在地下。而且,他们还可以对这些资金的使用附加条件,比如说,这些资金必须部分由欧洲伙伴分享,这就使部分资金返流回欧洲,从而激活欧洲市场,这也是欧洲央行的职责。帮助发展中国家实现能源转型。 巴巴多斯总理米亞·莫特利(Mia Mottley)也提出了类似的机制,寻找融资机制是今天应该讨论的话题,我们今天在这里就是要推动此一项目,我认为我们发达国家对此必须承担首当其冲的责任,因为我们拥有资金与技术,所以,我们必须参与设立这些资金援助机制。

    如何说服发达国家央行投资?

    如何才能够说服发达国家的央行以及企业投资呢?凯耶尔先生(Kjell)认为银行等金融机构是以盈利为目的,关键是要说用数字来说服他们,他们目前继续支持化石能源开发的运作模式必将走向死胡同,他解释说:“其实,银行,政府,企业以及许多其他的机构正在走向气候灾难,他们继续继续援助化石燃料企业,这是因为他们并没有作出正确的计算,他们没有将那些因气候变化而死亡的人的损失,我们提出了一个新的概念,不是损失与损害,而是“死亡与损害”,我们可以对每个化石计划所造成的死亡与损失用数字来作出评估。这些计算将可以让我们看到看不见的损失。当企业,银行以及政府作出开发一个化石能源矿的计划时,他们并没有将死亡与损失的代价计算在内,尤其是在贫困地区,这就是为什么他们会作出这样的决定,认为这样的化石燃料开发的经济收益更高,可以获得更多的利益,但是,他们却并没有将这些因此而死亡的人的代价计算在其中,所以,我们要提出“死亡与损失”的概念,将这些他们所看不见的损失推上桌面,因为许多决策者今天依然在作出一些代价昂贵的决定,使那些无辜的人遭受损失。今天气候学界存在许多对碳排放所造成的社会后果的数字评估,此外,也有对碳排放的死亡评估。根据我们的计算,每4400吨的 碳排放,就会造成一个人死亡,所以,我们今天正在讨论的是造成数百万吨碳排放的投资计划,也就是说,每一个化石能源开发计划就会造成数万人的死亡。

    中国如何摆脱化石能源?

    中国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碳排放国,据中国官媒的介绍,中国去年的碳排放总量超过120亿吨,按照上述计算,120吨的碳排放将造成数百万人的死亡。但是,类似中国这样的燃煤大国,又如何才能够快速摆脱对化石燃料的依赖?

    凯耶尔先生在中国生活多年,学习过中文,对中国政权与社会的运作模式十分了解,他认为中国走出化石燃料的关键在于中国生产与消费模式的转型:“对中国,就像对其他国家一样,走出化石燃料模式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因为中国将为此化出沉重的代价。我说过好多次,若干年之后,我的孩子们或许会问我,这么多年来你都做了一些什么?我会说多年来我与煤炭,石油和天然气做斗争!他们一定会感到很费解,煤炭,石油和天然气都是危害人体健康的有毒的物体,污染空气,污染河流,威胁人体健康,谁会去使用这些?为何还需要做如此巨大的努力才能够放弃?但是,今天的人们觉得使用化石燃料是很正常的。中国使用大量的能源来为中国与世界制造一些廉价的低质量的产品,首先,中国所面临的挑战是生产模式的转型,从廉价产品转向高科技服务,因为中国可以在科技领域走在世界的前面,以为中国人在数字领域非常发达,比如说,这这此气候峰会上,这儿的人今天才明白可以用二维码来交流许多信息,而这在中国,十多年前就早已被使用。倘若,中国不制造廉价产品,而提供服务,那么,中国就不再有如此巨大的能源需要,而且,中国在提高能源使用效率上,还具有很大的空间,这样中国就不再需要这些肮脏的能源。其次,就是对美好生活定义的理解,高质量的生活并不意味着消费得越多越好!高质量的生活意味着拥有良好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高质量的生活意味着纯自然的食品,清新的空气与干净的水质,其实,中文语境里也存在类似的说法,比如说,小康社会,这其中也有高质量生活的一些定义,或许今天已经说起来有些过时。英文语境中也有“知足”这个概念,如果我们在提高能源使用效率的同时减低我们的需求,知足者长乐,同时再继续开发可再生能源,那么,我认为今天,中国完全拥有足够的能源来满足所有中国人的需求。当然,倘若中国人继续欲海无边,继续无休止地浪费能源,那么,我们就无法满足能源需求,这就是为什么我们今天依然坐而观望,不知如何行动,但我认为希望是有的,我已经透过黑暗的隧道看到了光明.......“

    感谢德国非政府组织Lingo 组织的负责人,气候活动家凯耶尔先生(Kjell Kühne)接受法广的采访。


  • 印度拉贾斯坦邦的比什诺伊族群在15世纪经历了严重干旱灾难后,开始从1400年代起遵守一位印度教导师詹博利食素,种树等教义,与环境和谐相处,部落存活壮大,这个被称为“第一个环保族群”,对当今社会人们聚焦环保和节能具有什么启发呢,请听法广专访摄影记者弗兰克 沃格尔(Franck Vogel)的专访。

    关注环境是摄影记者

    法国摄影记者弗兰克 沃格尔多年来一直关注环境保护,他进行背包摄影旅行,途经国家有肯尼亚、坦桑尼亚、卢旺达、印度、尼泊尔、泰国、缅甸、柬埔寨、老挝等。他的写实摄影系列作品先后在《国家地理》等期刊杂志上发表。

    弗兰克·沃格尔曾经在2004年与国际非政府组织 NGO合作,赴非洲坦桑尼亚拍摄白化人系列作品,也是他进一步关注环境与社会的行动。

    从2007年起,弗兰克·沃格尔围绕印度北部拉贾斯坦沙漠区域,毕斯诺伊族的历史、文化、传统,进行长期的跟踪与创作。就是弗兰克 沃格尔首先于2007至2008年拍摄了在印度北部的族群《毕斯诺伊族》,他的摄影作品正呈现了身处干旱地区的毕斯诺伊族与自然环境和睦相处的生存状态,向世界展示自然和人类之间的独特关系,给保护环保带来积极的希望。

    随后在2010年他与Benoit Ségur合作担任导演,与法国电视台共同制作,拍摄纪录片《拉贾斯坦,一位先知的精神灵气 Rajasthan, l’âme d’un prophète》,讲述从15世纪起,身处在印度拉贾斯坦省干旱地区的比什诺伊族群,为了生存恪守毕斯诺伊族的二十九条族训,保护生态环境,也是人类首批环保群体。

    现在弗兰克 沃格尔在联合国教科文,院校和企业等进行有关环保的讲座,参加与环保有关的展览,期望让更多人加入保护环境的行列。

    那么早在15世纪发生了什么让比什诺伊族群成为“第一个环保族群”呢?

    环境灾难引发的觉醒

    位于印度拉贾斯坦邦塔尔沙漠边缘的比什诺伊教 是印度最早的环境友好型宗教部落。对此法国摄影记者弗兰克 沃格尔介绍说比什诺伊族群主要分布在印度拉贾斯坦邦塔尔沙漠,靠近巴基斯坦,在15世纪由一位具有远见的智者创立,您可以想象在沙漠中从15世纪就是从1475年到1485年的10年里没有降雨,没有一点水。

    居住在当地不同信仰的人们忍无可忍,因为缺水,出现饥荒。这位叫做詹博利(Jambholi)的导师表示如果继续同样是生活,大家都会被饿死,或者可以迁徙到他乡寻找生路,还有一种走出灾难的可能性就是彻底改变生活方式。

    比什诺伊族群通常被称为“第一个环保族群” ,他们遵循 1485 年由 Bishnoi 信仰的创始人詹博利制定的 29 条戒律, Bish 来自数字 20,Noi 来自印地语中的 9,Bishnoi的意思就是让大家不要忘记这些规则,其中一些规则与环境保护直接相关,其中最重要的一点是不再食用肉类。

    还有每个家庭都要定期种植树木,只使用枯木来满足自己生火等需要,建造一个蓄水池来储存雨水,并将部分收获奉献给自然的孩子,就是羚羊、孔雀、鸽子等,以便在沙漠中保护生态平衡。一开始在一个小的比什诺伊族群开始的训诫不断转播,吸引不同种姓和不同宗教的印度人参与,目前有约80万到100万人。

    就是比什诺伊族群的所有的理念以保持与环境的平衡为宗旨,在沙漠这列艰苦的生活环境中,比什诺伊族群的承诺是,严格的素食主义者,照顾生病或受伤的动物,并拒绝驯服狗,因为害怕它们会攻击瞪羚。而且比什诺伊妇女照顾孤儿小鹿,比什诺伊族群的男人为了从偷猎者手中拯救瞪羚有时候会付出生命的代价。

    显示其积极的环境结果,目前在当地可以看到树木和濒临灭绝的黑羚羊,难以想象的是而这里是世界上人口最多和干旱的塔尔沙漠,比什诺伊族群成功地保护了自己族群赖以生存的环境。

    法国摄影记者弗兰克 沃格尔强调说遵循比什诺伊教的人信奉人类不比野生环境更重要,也不比树木重要,都在同一个水平上。

    6个世纪以来, 比什诺伊人世代遵循环保信条, 热爱和保护动物、树木等非人类自然生命,来适应环境,他们的绿色环保理念和环保精神渗透到其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 更在当代社会得到承续, 这对我们当今社会有启示。

    挑战射杀动物的宝莱坞头号影星

    萨勒曼是印度宝莱坞的电影最重要的明星之一,他在银幕之外,他却触犯法律,特别是因其20多年前在比什诺伊部落生活的地区射杀稀有动物印度羚羊行为,他被判处5年监禁。

    根据弗兰克·沃格尔介绍那是在1998年萨勒曼在焦特普尔(Jodhpur)的一次打猎活动中,出于取乐的目的,杀死两只印度黑羚羊。此行为引起当地的比什诺伊族群强烈抗议,因为印度黑羚羊不仅是印度濒临灭绝的国家级保护动物,而且也是保护环境的比什诺伊族群极为崇拜的对象。比什诺伊族群当时就抓住并要求严惩印度宝莱坞头号影星萨勒曼·汗。

    经过8年的法律程序,虽然这位电影明星的萨尔曼·汗的律师一再辩解称,所涉及的羚羊是自然死亡,并无证据显示,它们是被射杀的。萨勒曼还试图通过金钱买通当地的比什诺伊的目击者,受到拒绝。

    最终在2018年在印度西北城市焦特布尔检查官比什诺伊(Mahipal Bishnoi)通报说,该市一家法院裁定现年52岁的萨尔曼·汉于1998年杀死了两头印度羚羊,在印度,稀有动物受保护。其结果是这位印度宝莱坞明星萨勒曼因8年前的偷猎行为被焦特普尔地方法院判处5年监禁和2.5万卢比 ,约合560美元的罚款,这是印度《野生动物保护法》颁布以来最严厉的一次判决。该事件间接地提升了比什诺伊人在国际上的知名度。

    对于这位法国摄影记者弗兰克 沃格尔来说,比什诺伊族群对我的启示是不要认为人比自然更高贵,人类掌握一切,可以任意行事,人们需要回到自己是位置上,认识到我们属于世界的一部分,有整体的思维,不仅仅是为了一些人的利益,与环境和平相处。


  • 《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UNFCCC)第二十七次缔约方大会(COP27)即将于11月6日在埃及红海旅游胜地沙姆沙伊赫拉开帷幕,在俄乌战争引发能源危机,在今夏全球多个地区深受气候灾难重创的背景下,各国对此次峰会有何期待?作为气候峰会轮值主席国的埃及又将重点突出哪些议事日程?中国与发展中国家集团G77国集团合作紧密,上个世纪九十年代气候谈判初期就建立了一个中国与77国集 团气候变 化合作 机制,那么,中国在其中起到了何等作用?发展中国家如何评论中国在其中所扮演的角色?气候专家们对中国又有哪些期待?

    就以上一些列问题,法广先后采访了法国智库法国可持续发展与国际关系学院气候项目负责人罗拉-瓦蕾罗 女士(Iddri, Lola Vallejo)与代表突尼斯政府参与气候谈判的法国尼斯蓝色海岸大学气候经济学者本尤塞夫教授 (Adel Ben Youssef)。

    峰会三大看点

    法广:罗拉-瓦蕾罗女士,您跟踪气候谈判多年,在您看来,埃及气候峰会的主要看点是什么?

    罗拉-瓦蕾罗女士: 首先,第二十七届气候峰会(cop27)是二十六届峰会(COP26)的继续,巴黎峰会制定出了一个阶梯型上升的机制,格拉斯哥峰会达成了许多共识,其中之一就是目前各国的减排承诺并不足以达到巴黎峰会制定的1,5度的指标,各国因此必须作出更多的努力作出新的承诺,当然并不是所有的国家都会有所表示,或许某些国家,例如巴西由于新总统上任,或许会调整气候政策,不过,总体而言,并不会有重大的新承诺,欧盟将会继续遵守减排指标,但不会有新的承诺。其次,我认为本次峰会压倒一切的议题将是融资问题,因为每一个气候峰会都有自己的主题,之前的一系列气候峰会的目标是落实巴黎协定的实行细则,格拉斯哥峰会完成了此一工作的最后一关,解决了碳机制的问题。此次峰会处于一个过渡阶段,会议主席国埃及因此有余地决定峰会的主题,鉴于峰会在发展中国家举行,而这些国家在以往的峰会上总是抱怨没有足够的时间来讨论气候适应问题,去年在格拉斯哥峰会上,气候融资问题并未获得解决,人们都知道发达国家的每年一千亿美元的援助资金始终没有到位,所以,发展中国家对此次峰会有很大的期待。格拉斯哥峰会承诺将在2023年解决融资问题,峰会还承诺在2019至2025年期间,将气候适应的资金增加一倍。到目前为止用于气候适应的资金仅仅占气候融资总量的三分之一,这对许多发展中国家来说都是远远不够的。最后,此次峰会要讨论的第三个关键议题就是损失与损害(loss and damage)的问题,我们必须意识到,无论我们在气候适应方面作出多大的努力,由于气候原因而造成的损失是在所难免的,联合国气候变化专家小组IPCC的报告就明确指出这一点,而且,事实上,气候变化所造成的损失早已十分彰显,发展中国家不断在气候峰会上提出这一问题,尤其是那些气候脆弱国家,例如太平洋岛国。但是,多年来气候峰会避免直接提出这一问题,主要原因是由于美国方面的反对,巴黎协定中虽然有条款涉及气候损失,强调存在气候损失,但却认为受损国并没有权利要求气候补偿。不过,今天这个问题将会被明确提出,因为这涉及到气候正义的问题,温室气体排放的历史责任国是美国与其他西方发达国家,而遭受气候变化危害的却是一些无力应对的发展中国家,所以,这是一个涉及公平正义的问题,此前在巴基斯坦发生的特大洪灾就是一个鲜明的例证,巴基斯坦是G77国集团的轮值主席国,将在此次峰会上起到领军作用。当然,另一方面,也必须指出的是,如何评估气候损失事实上也并非易事,而且,对气候损失的补偿也早已存在,例如西方非政府组织援灾的资金,这是否也应该统计在补偿的范围内?我这么说并不是要推卸责任,其实非政府组织也要求推出一个新的补偿基金,但必须明确新的基金同已有的相对比有何不同之处,从而避免出现双重统计的问题。

    正如罗拉 瓦蕾罗女士所指出的那样,第27届气候峰会由发展中国家举办,那么,受到气候变化严重威胁的非洲国家对此次峰会有何期待?

    发展中国家有何期待?

    我们为此采访了拥有法国与突尼斯双重国籍的法国尼斯蓝色海岸大学的气候经济学者本尤塞夫先生(Adel Ben youseff),本尤塞夫代表突尼斯政府参与气候谈判多年,主要负责有关气候适应以及融资问题的谈判。

    本尤塞夫 : 集中起来可以说有三大期待:我们知道,巴黎协定分多个部分,其中就包括气候适应,以及融资规定,但是,气候适应并没有占足够的地位,因为巴黎协定并没有制定气候适应的具体目标也没有明确其融资来源。我们期待此次峰会能够在气候适应方面作出进一步的规划。我们之前获得的承诺是在2020年至2024年这五年期间获得五千亿美元的援助,但是,这些资金到目前为止尚未到位,必须要等到明年以及后年,而且,今后的资金来源又将如何?我们期待能够明确今后的融资途径,否则我们就无法兑现减排承诺。就拿突尼斯为列,政府承诺将减排45%,而要达到此一目标,政府必须支出两百亿美元,而突尼斯政府并没有这笔经费,这其中部分资金由突尼斯负担,而另一部分将则来自国际援助,而我们并不知道,国际援助资金何时可以到位,因此,我们无法落实我们制定的减排规划,因为我们不知道何时才能够获得资金。最后,我们希望能够规划未来,一千亿只是整个过程中的一个阶段,今天我们都看到气候变化的负面影响,人类为此将付出十分高昂的代价,因此所有的国家都必须作出更多的努力,我们期待能够获得新的承诺,以便拥有足够的实力来应对继续恶化的气候形势。就以上三点我们期待能够获得更加技术性的回应,而不是同以往那样的纯政治性却迟迟不能获得兑现的声明。

    中国在气候谈判中的作用

    参与联合国气候谈判的195个成员国因各自的利益不同而分成十多个国家团体,代表发展中国家的最大的团体就是77国集团与中国,77国集团的成员超过130个,而中国的地位界于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那么,中国在气候谈判中的作用如何?

    首先来听听突尼斯气候谈判代表,法国尼斯蓝色海岸大学气候经济学者本尤塞夫的看法:“中国在77国集团中的地位至关重要,首先中国是第二大经济体,同时也是世界第一大温室气体排放国,一开始时人们对中国有些警惕,但是,我们也看到中国在某些领域的立场比较积极,例如,要在2060年前达到碳中和等等,对我来说,中国在集团中立场居中,可以说起到一定的调节作用,中国不象印度以及沙特阿拉伯那样总是拉后腿,趋向于不行动,有时,中国也会同他们站在一起,但是,总的来说,中国占据的是中间地位,就我本人而言,中国在谈判中的表现比较积极,他们一般会明确划出红线,明确告知各国他的底线是什么。不过,今天G77国与中国集团内部出现诸多分歧,有些国家认为进展速度太慢,主要是一些拉美小国,他们并不认为融资来源是私有资金又有什么问题,他们也不认为依靠市场机制有何问题。他们可以接受许多其他国家不能接受的条件,所以,对集团来说他们的言论究竟仅仅代表他们自己还是整个集团,这就向整个集团提出了一个遵守纪律的问题,如何才能够以同一个声音来说话才能够以有利的地位推动谈判。”

    如果说本尤塞夫先生认为中国在气候谈判中立场居中的话,法国可持续发展与国际关系学院的气候项目负责人罗拉的看法似乎不尽相同,比如说,她认为在美国极力抵制的损失与损害问题上,作为发展中国家代表的中国的态度事实上也十分暧昧,她说: “中国其实也害怕提及损失与损害问题,因为一方面中国站在发展中国家一边,而另一方面,中国也是全球最大的温室气体排放国,他也担心倘若必须承担造成气候损失的责任的话,或者自己也可能会被要求承担,我并不认为有这种可能,不过,这很可能是中国政府在这一问题上并不积极推动的原因所在。此次峰会我对中国并不存有太多的期待,倘若中美能够恢复气候合作,至少在外交层面能够正式恢复,这将是一个积极的信号,尽管我认为中美在气候领域的非正式的合作始终没有停止。当然,中美两国的合作并不能够解决所有的问题。此外,我们也期待能够就十四个五年计划的具体条款,有关各行业的具体指标等等获得更多的细节,因为我们在许多议题上都存在疑问,例如,中国是否能够遏止煤炭的开发?中央政府是否能够强迫地方政府减低煤炭开发等等?中国政府似乎总能够在保障能源供应的同时皆顾气候目标,到目前为止,中国的目标并没有改变,但是,我们依然在等待中国方面明确将采取哪些措施来兑现其气候承诺。”

    确实,中国主席习近平2020年九月在联合国大会上作出了中国将在2060年之前达到碳中和的承诺,然而,外界却始终在等待北京如何按期达到碳中和的路线图。虽然中国官媒报道说:“2020年,中国碳排放强度比2005年下降48.4%,超额完成向国际社会承诺的目标;2021年,中国煤炭占能源消费总量比重由2005年的72.4%下降至56.0%,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达16.6%,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突破10亿千瓦,风、光、水、生物质发电装机容量稳居世界第一。“ 在清零政策的影响下,中国经济遭受重挫,化石能源消费也因此大幅度减低,不过,如此因祸得福的减排趋势是否有可能延续?

    中国政府刚刚历经了中共二十大政坛权力分配大洗牌,在美中关系持续紧绷,清零政策导致民怨沸腾,经济下滑的大背景下,气候议题是否会退居二线?北京在此次峰会上将如何处理与美国的合作关系?在气候适应以及损失和损害等议题上是否会推动谈判的进展?外界拭目以待!


  • 澳大利亚2022年3月和7月持续的暴雨引发洪灾,导致数以万计民众被迫离开家园,澳大利亚政府宣布进入紧急状态。澳大利亚政府于7月16日发布报告指出,澳洲特有野生物种正因野火、旱灾、人类活动和全球暖化影响日渐消失,报告呼吁政府进行重大改革,保护受威胁的物种。

    澳大利亚东部暴雨洪水

    澳大利亚东部2022年遭受暴雨和洪水灾难,洪水淹没悉尼大部分城区,新南威尔士州西北郊区受灾严重,在2022年7月新南威尔士州再次遭受暴雨洪水袭击,已经是18个月来第四次遭遇大洪灾。

    7月澳大利亚悉尼西部和西南部部分地区因持续性降雨,建筑和道路被暴雨引发的洪水淹没,约5万居民紧急撤离。更加令人关注的是,近年来,澳大利亚遭遇一系列自然灾害,包括洪灾、森林火灾和干旱,使国家气候政策面临巨大压力。

    澳大利亚总理阿尔巴尼斯警告,淹没悉尼广泛地区的洪水仍然很危险,并指洪灾再次敲响应对气候变化紧急行动的警钟。

    煤炭出口大国

    大家知道澳大利亚是全球最大的危害气候的煤炭出口国,也是天然气的最重要生产国之一。前总理莫里森领导的保守的执政联盟中,有数名政治人物与该国煤炭工业有密切关系,分析指出这让一些政治家否认气候变化是人为因素,或淡化其存在的危险。 

    澳大利亚政府在2021年宣布争取“尽快”实现温室气体中和,在 2050 年之前达标。这个人均二氧化碳排放量第二大国家尚未做出任何进一步承诺就是如何推出具约束力的减排日期。 

    需要关注的是澳大利亚本土近期一再受到极端气候的影响。特别是近年来,澳大利亚经历了历史上最大的森林大火、数次严重干旱、洪水和海岸侵蚀。也因为海水温度升高,澳大利亚特有的沿海生态大堡礁正出现珊瑚白化死亡和物种消失现象。 

    气候变化是否促成极端天气

    Andrew King 为墨尔本大学气候科学高级讲师指出澳大利亚昆州东南部水灾的严重程度,部分是由于一个被称为“大气河流”的天气系统在该地区停留了几天。由于目前和在 2020-2021 年夏季出现的拉尼娜现象,令当地降雨量高于平均水平,雨水落在了已经湿透的土地上,更容易形成大规模的洪水。

    有数据显示,气候变化可能正在影响厄尔尼诺和拉尼娜气候现象发生的频率、强度和影响的范围。

    气候变化预测显示,在澳洲东部,大家可能会看到经常出现一日之内降暴雨而导致山洪暴发事件的数量会有所增加,但仍然存在很多不确定性。

    就是很难确定气候变化对澳洲出现的洪水灾害带来有多大影响,但大家需要知道澳洲东岸经常受洪水影响,当地居民加强对严重水灾的防御能力,来减轻水灾的影响。

    在全球范围内,各国政府之间的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在2022年3月发表的报告预测,与 19 世纪工业化前地球温度高出摄氏 1.5 度相比,本世纪地球温度如果高出摄氏 2 度,将带来两倍的洪水破坏,而如果高出摄氏 3 度时,这将增加 3.9 倍的洪水破坏。

    澳洲政府报告:暖化让稀有物种濒危

    澳大利亚政府于7月16日发布报告指出,澳洲特有野生物种正因野火、旱灾、人类活动和全球暖化影响日渐消失,报告呼吁政府进行重大改革,保护受威胁的物种。

    澳大利亚政府每个5年发布生物评估科学报告,该报告指出,可看出自然遭大范围破坏的状况,包括陆地和海洋都不能幸免。

    报告指出,环境受破坏的状况受气候影响而更趋快速。20世纪初以来,澳洲陆地平均温度升高了摄氏1.4度。

    澳大利亚的环境部长皮伯塞克(Tanya Plibersek)指出,这是一份文件令人震惊的文件,显示澳洲环境危机。

    今年5月澳大利亚工党胜选,皮伯塞克担任环境部长,她表示,前保守党政府任内,其前任环境部长在2021年12月收到这份报告,却从未发布,当时政府采取鸵鸟政策,不面对现实。

    报告主要调查结果显示,澳洲2019-2020年出现的被称为“黑色夏季”森林大火烧毁超过800万公顷的原生植被,造成10亿至30亿只动物死亡或流离失所。

    澳大利亚海洋热浪分别在2016年、2017年和2020年导致大堡礁出现大规模珊瑚白化,在那之后,今年3月份的政府报告发现,珊瑚礁再次大规模白化。

    令人担忧的是1990年以来,已有数百万公顷的原始森林被砍伐。

    5年来,澳洲环境保护法的受威胁物种名单又增列200多种具有国家重要性的动植物物种。

    报告指出,“澳洲失去的哺乳动物物种比其他任何大陆都多”,被列为面临更大威胁的新物种数量,5年内增加了8%。

    分析指出去原因主要是因为,澳洲城市快速扩张,导致城市热气、污染和垃圾随之增加,水和能源资源趋于紧绷。如雪梨城市的开发导致流失7成以上的原生植被。

    世界自然基金会澳洲分会代理执行长劳瑞(Rachel Lowry)表示:如果我们忽视这份报告的警告,那么澳洲东部的无尾熊等标志性物种,或者我们最大的滑翔哺乳动物如大型滑翔有袋动物,将会永远从我们的注视下消失。

    世界自然基金会澳洲分会表示,这份报告应该是促成更多投资和更强有力法律来保护澳洲野生动物与荒野的转折点。

    澳大利亚环保协会谴责现有的环境立法未保护受威胁物种,敦促新政府迅速采取行动。


  • 有来自近200国的谈判人员从2022年6月6日到16日在德国波恩(Bonn)参加联合国年度气候谈判,为今年11月在埃及举行的联合国气候变化纲要公约第27次缔约方会议(COP27)做准备。

    德国波恩气候年度会议

    一年一度的联合国气候变化会议于6月6日周一在德国城市波恩召开,旨在为今年11月在埃及海滨度假胜地沙姆沙伊赫举行的《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缔约方会议第27届会议的成功召开奠定基础。 

    自2021年11月在格拉斯哥举行的《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缔约方会议第26届会议结束以来,本次德国波恩会议也是各国政府首次会晤。格拉斯哥气候变化大会为2015年达成的《巴黎协定》制定了操作细节。 

    本次在波恩气候年度会议,各国政府将重点关注减缓、适应、支持发展中国家,特别是融资以及损失和损害等关键领域的工作,保持在爱尔兰格拉斯哥峰会上取得的进展,各国承诺减排。 

    由于新冠疫情席卷全球,俄罗斯入侵乌克兰成为国际间焦点,对各国碳排量上升威胁的关注被转移,因此这次波恩会议需要重新点燃对抗全球暖化的行动,也将成为一个考验各国面对多重危机决心的机会。

    特别是国际社会目前面临的危机包括不断升高的气候冲击、地缘政治紧张局势、乌克兰战争冲突,以及毁灭性的全球粮食危机等挑战。

    《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执行秘书帕特里夏·埃斯皮诺萨(Patricia Espinosa)在波恩会议开幕式上致辞说,需要“在这些领域中的每一个领域进行政治层面的干预和决策,以实现平衡的一揽子方案,并且继续进行具体行动。

    向世界发出强烈信号

    执行秘书埃斯皮诺萨呼吁国际团结,她告诉各国代表,不要拿我们身处挑战的时代为借口,我们必须了解,气候变迁的速度正在成倍速成长,我们不能继续缓慢前进,各国必须在2022年年底向承诺《巴黎气候协议》减排标准靠近。我们必须加速谈判,全世界都在等待。

    各国政府已经承认气候变迁是对人类和地球的重大威胁,承诺采取行动减少化石燃料排放,并为全球加速暖化带来的影响做好准备。

    “政府间气候变迁问题小组”(IPCC)在最新的气候报告中总结认为:任何行动上的延误,将会错过一个短暂且迅速关上的控制气温机会,以确保所有人享有宜居和可续性未来。

    一些科学家指出随着事态的发展,全球已经不太可能实现巴黎气候协定的承诺,也就是把全球升温幅度,控制在工业化前平均水准的摄氏2度内。目前为止,全世界平均温度已经上升将近摄氏1.2度,足以在未来引发致命热浪、洪水,以及因为海平面上升恶化环境问题。

    《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执行秘书埃斯皮诺萨指出本次德国波恩会议是向世界发出明确信号,我们正朝着正确的方向前进。因为世界将在沙姆沙伊赫提出一个问题: 自格拉斯哥以来,联合国气候工作小组和各国政府取得了什么进展?

    《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有197个正式缔约方,几乎拥有全球各国成员,2015年在巴黎签署气候变化条约,即《巴黎协定》旨在将本世纪全球平均气温上升控制在远低于2摄氏度的水平,并推动将气温上升限制在比工业化前水平高1.5摄氏度的努力,自从21世纪末全球升温1.1摄氏度,诸多国家没有遵守《巴黎气候协定》。 政府间气候工作小组的科学家表示如果升温2.8摄氏度对人类社会将产生灾难性危机。

    执行秘书埃斯皮诺萨警告说,为避免气候变化的最恶劣影响,而且需要在波恩立即采取行动并取得进展。 

    一些国家没有实现控制气温升高承诺

    联合国气候专家 (IPCC/Giec) 指出,目前许多国家没有履行其此前《巴黎气候协定》的承诺,气候专家的估计是,世界目前正处于升温 2.8°C 的灾难性变化,很少有国家提交新的量化减排承诺。

    《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执行秘书埃斯皮诺萨呼吁因此,本次波恩年度会议必须重新启动减排行动,以便奠定在埃及沙姆沙伊赫举行会议基础,期望各国在具体计划的支持下采取更大胆而具体的控制气温升高措施,以在‘还不算太晚’之前实现达到控制气温升高气候的目标。

    波茨坦气候影响研究中心主任罗克斯特伦(Johan Rockstrom)告诉法新社:“一方面科学证据显示全球危机正在形成,另一方面却是各国政府缺乏行动,两者之间存在鸿沟,这相当令人忧心。”

    富有国家没有兑现支持贫穷国家承诺

    富裕国家没有实现在控制气候升温上对贫穷国家的承诺,特别是工业发达的富裕国家是温室气体排放大国,也是造成全球升温的主要因素,而工业不发达的贫穷国家,是全球升温的主要受害者。

    目前富裕国家曾经承诺到 2020 年帮助发展中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挑战的承诺每年达 1000 亿美元,但目前仍未兑现。 面对日益频繁发生的干旱、洪水和火灾,以及海洋升高的自然灾害,谈判各国需要面对遭受的“损失和损害”相关融资洽谈。

    此前在格拉斯哥举行的第26届气候变化大会的谈判中,富裕国家拒绝向贫穷国家金融支持请求,但在最终达成了一项妥协,即建立一个到 2024 年的“对话”框架,以“讨论融资方式”,属于支持发展中国家向绿色经济转型的重要一步。

    在2021年的11月在气候峰会期间,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指出各国需要进入紧急模式,结束化石燃料的补贴,逐渐淘汰使用煤炭,为排放二氧化碳定价,保护弱势国家和社区。并且再次呼吁发达国家兑现每年超过1千亿美元气候融资的承诺。

    在格拉斯哥气候峰会期间私营部门也表现出强烈的减排合作意愿。有近500家金融服务公司同意将其所管理的约占全球的40%的130万亿美元资产的投资方向与《巴黎协定》设定的目标原则保持一致,包括将全球变暖限制在1.5摄氏度以内。

    2021年11月13日达成的《格拉斯哥气候公约》的成果文件呼吁197个国家在2022年于埃及举行的第27届缔约方大会上报告他们在实现更大气候目标方面的进展。 

    小岛屿国家怀疑

    小岛屿国家联盟(Aosis)担忧本次德国波恩气候年度会议只是另外一种走形式的讨论,该联盟要求有更加明确的资助措施,具体的说从什么时候开始,富裕国家如何进行金融资助。

    在2009年哥本哈根举行的Cop15 气候峰会期间服用国家承诺每年向贫穷国家提供1千亿美元气候融资的承诺,但是从未兑现。

    斯德哥尔摩环境研究所研究员 Magnus Benzie 认为各国设法建立全球应对措施至关重要,我们必须将世界面临的系统性风险联系起来,包括因气候变化而威胁的全球粮食危机,俄乌冲突就是最好的写照,各国需要抓住机会应对气候变化。


  • 为期两周的《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第15次缔约方大会(UNCCD-COP15)于2022年5月20日在西非国家科特迪瓦经济中心阿比让(Abidjan)落下帷幕。来自全球196个国家的政府代表就如何在未来5年至10年间对抗土壤退化达成初步共识。联合国《荒漠化公约》执行秘书蒂奥在与会期间呼吁采取紧急行动。

    世界干旱在一代人时间内增加1/3

    联合国秘书处于5月13日在科特迪瓦的阿比让举行《荒漠化公约》第15次缔约方会议之际,公布《干旱数字》报告。

    报告显示世界干旱引发的相关问题,从 1970 年到 2019 年,天气、气候和水相关自然危害造成了 50% 的灾害和 45% 的灾害相关死亡,而且主要发生在发展中国家。就是在 2000 年至 2019 年期间,干旱影响了约 14 亿人。 

    此外,虽然干旱占自然灾害的 15%,但在此期间造成了约 65万人死亡。 

    特别是从 1998 年到 2017 年干旱引发的全球经济损失约为 1240 亿美元,就是自 2000 年以来,全球经济损失和干旱持续的时间增加了 29%。 

    与此同时,到 2022 年,超过 23 亿人面临用水压力,近 1.6 亿儿童面临严重和长期干旱。 

    干旱对社会、生态系统和经济产生了深远、广泛且的影响,并且被低估,

    世界干旱让生态系统失调

    联合国的《干旱数字》报告也描绘了生态系统的严峻景象,并指出在过去 40 年中,受干旱影响的植物比例增加了一倍多,就是每年约有 1200 万公顷的土地因干旱而荒漠化。 

    而且在广阔的亚马逊地区,干旱变得越来越普遍,在本世纪的前二十年,该地区遭受了三场大范围的干旱,引发了大规模的森林火灾。 

    联合国的这份报告警告说,如果亚马逊森林砍伐继续有增无减,到 2050 年,该地区剩余森林的 16% 可能会被烧毁。 

    在过去的一个世纪里,全球有超过1000万人死于重大干旱事件,给全球造成了数千亿美元的经济损失,而且这些数字还在上升。 

    全球受干旱影响

    虽然严重干旱对非洲的影响比任何其他大陆都要严重,占全球总数的 44%,但在过去的一个世纪里,45 次重大干旱事件也影响了欧洲数百万人,平均影响了欧洲 15% 的土地和 17% 的人口。 

    而且全球受干旱影响,在美国,仅自 1980 年以来,干旱导致的作物歉收和其他经济损失总计高达 2490 亿美元。 

    在过去一个世纪中,亚洲是受干旱影响人数最多的大陆。

    特别需要关注的是干旱给女性负担加重,在教育、营养、健康、卫生和安全影响方面,就是干旱仅次于洪水,给发展中国家的妇女和女孩带来了最大的痛苦。 

    72% 的妇女和 9% 的女孩承担着取水的重担,在某些情况下,这消耗了她们高达 40% 的热量摄入。 

    在阿比让会议期间联合国公布的《干旱数字报告》显示,自2000年以来,全球干旱出现次数和持续时间增加了29%。报告估算,干旱对社会、生态系统和经济产生了深远、广泛且被低估的影响。

    那么全球干旱猛增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非洲地区正在遭遇全球最为严重的旱灾影响的地区。

    是什么原因导致严重干旱在非洲持续发生?美国加州大学圣巴巴拉分校气候危害中心气象专家认为可能与洋流有关,就是在印度洋西岸以及东非地区,拉尼娜现象和印度洋偶极子现象叠加,致使印度西部海面温度乃至风向发生了显著变化,加剧了非洲之角的气候异常。

    自然因素导致干旱不可忽视,就是全球性干旱的根本原因是全球气候变化,极端、反常气候出现的频率增加。

    同样人的社会因素同样有关系,就是世界形势动荡与新冠疫情大流行加大对环境压力,特别是粮食危机给非洲国家带来严峻挑战。

    在经济困难及生活压力不断加大、替代能源缺少的情况下,如巴西等国家大面积森林植被被破坏,世界各地自然生态遭受人为干扰的情况继续增加,而森林及草地等植被受损,导致地表水土流失严重,大面积耕种农作物让土壤贫瘠,形成恶性循环。城市面积不断扩大威胁自然环境。

    与会期间一些发展中国家指出发达国家对于非洲国家粮食安全支持不足,在帮助非洲国家进行环境治理、农业绿色发展方面承诺多余实际行动。

    应对方案

    联合国《荒漠化公约》执行秘书蒂奥(Ibrahim Thiaw)说,最好、最全面的解决方案之一是土地恢复,它解决了水循环退化和土壤肥力丧失的许多潜在因素。

    大家更好地建设和重建生活环境,尽可能保护自然,创造功能性生态系统。

    除了恢复之外,还需要在充足的资金和政治意愿的推动下,从“被动”和“基于危机”的方法转向“主动”和“基于风险”的干旱管理方法,包括协调、沟通与合作。 

    非洲国家呼吁,面对全球性干旱灾害带来的多重挑战,国际社会应有明确共识,必须缓解旱灾带来的严重损失和影响。解决非洲的干旱问题不能单靠相关受灾国家,需要国际社会的共同努力。

    非盟及非洲地区组织在会议期间呼吁,加强与发达国家在相关领域的对话合作,着力落实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

    更少土地生产更多食物?

    联合国《荒漠化公约》指出需要可持续和高效的农业管理技术,以更少的土地和更少的水种植更多的食物,人类必须改变他们与食物、饲料和纤维的关系,转向以植物为基础的饮食,并遏制食用动物的习惯。 

    分析指出朝着尊重自然方向发展,需要各级协调一致的政策和伙伴关系以及综合性应对干旱行动计划。 

    如建立科学届的跨界预警系统、政府推出指导决策的新技术和金融界提供可持续的资金是提高各国地方的抗旱能力的重要行动。 

    需要关注的是在未来的几十年中,129 个国家的干旱将增加,其中 23 个主要是由于人口增长导致水需求激增,38 个国家是由于气候变化和人口增长之间的相互作用。 

    如果到 2100 年全球变暖达到 3 ℃,干旱损失可能是现在的五倍,其中地中海和欧洲大西洋地区的增幅最大。 


  • 绿色和平台湾办公室近期发动了一系列活动,试图推动台湾政府通过《海洋保育法》,加强海洋生态的保护,保护台湾海洋的生物多样性,法广因此电话连线了台湾办公室海洋部门的负责人,请他们介绍一下《海洋保育法》的内容,以及目前台湾周边海洋的生态保护现状。以下是法广对海洋专案组负责人鍾孟勳的采访录音:

    法广:首先请您做一个简单的自我介绍!

    鍾孟勳:听众朋友们好,我是绿色和平台北办公室海洋保护专案组的负责人,我负责的项目是如何提高对台湾的海洋的保护,是台湾周边海域能够维持永续发展。

    法广:非常感谢您接受法广的专访!能否向大家介绍一下台湾在保护海洋生物多样性方面已经采取了哪些措施?是否有成效?还存在哪些不足?

    鍾孟勳:台湾海域的生物种类十分丰富,超过一万多种,仅仅海鸟类就超过八十多种,占全世界的四分之一,鱼类也是超过三千多种,占全球鱼类总品种的十分之一。就政策而言,台湾政府在2018年成立了海洋委员会与海洋保育所,对整合管理海洋开始推出一些措施,不过,我们发现,政府部门在有关海洋的调查研究报告中存在着很大的缺陷,政府目前对22个海洋保护区的管理其实存在着很大的缺陷。这也是为什么绿色和平台北办公室要推动台湾政府通过《海洋保育法》,推动出台一个保护海洋的比较完整的法规,这样才可以更加有效地保护台湾地海域。

    法广:能否介绍一下你们极力推动的海洋保护法的重点是什么?

    鍾孟勳:绿色和平在2019年的时候就出台了一个对全世界的海洋保护区的研究报告,我们发现,海域保护区必须首先达到一定的规模才能够有效的保护,也就是说,面积达到一百平方公里,禁止捕鱼达到十年,并且严厉执法,只有在这样的前提下,海洋保护区才能够真正地起到作用。而我们发现,台湾目前的四十多个海洋保护区中有一半多的面积都不到一个平方公里!所以我们提出首先必须扩大海洋保护区的面积,其次就是必须十分严格地执行海洋保护法地法规,所以我们今年年初就联合了二十多个组织,今年四月争取在立法会举办了公听会,五月份有举行了记者会,争取台 ,湾行政院尽快结束对海洋保育法地审阅,尽快转交立法会通过。

    法广:能否介绍一下台湾在保护海洋多样性方面已经取得的成就?

    鍾孟勳:台湾海峡有一个非常珍稀的物种,就是中华白海豚,台湾在白海豚出没的地区设立了一个保护区, 并且出台禁止捕捞等相对应的一系列措施,它的保护效果是十分明显的。另外,基隆附近的一个保护区也是因为保护措施十分严格,也取得了很明显的成果。还有台东的禁鱼区,也是因为禁止措施实施得十分严格,而且居民的配合也十分积极,这才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法广:在台湾海峡地区,两岸在保护海洋方面是否有一些合作?

    鍾孟勳:主要是一些咨询方面的交流,就绿色和平而言,北京办公室与台北办公室各自的工作重点不同,他们主要集中在非法捕鱼方面。我们都强调必须加强东亚国家在保护海洋方面的合作。

    法广: 一年前法国媒体曾经报道说来自中国大陆的大量采沙船在台湾海峡地区操作,这对台湾海域的生态环境一定造成一些负面的影响?这种现象是否还在继续?

    鍾孟勳:是的,其实非法捕捞,违法抽纱的现象这在全球各地到处都有,我们推出的保育法就是阻止海洋上的违法行为,加强在保护海洋方面的国际合作。

    法广:也就是说,这也是《海洋保育法》的一部分?

    鍾孟勳:对,我们强调的就是一个执法框架,增设一些执法人员,他们有权力来阻止类似非法抽纱等严重破坏海洋环境的行为。

    法广:能否介绍一些比较成功的保护海洋生物的例子?

    鍾孟勳:其实,台湾在保护海洋生物方面有许多欠缺,虽然,我们有一万多个物种,但是列入保护的却仅有八十多种,这里有很大的进步的空间,一些被IUCN (国际保护自然联盟)列为禁止捕捞的鱼类在台湾继续被捕捞,所以,我们要求政府必须加强这方面的监管工作。我们其实是从去年年初才开始推动对台湾的海洋的保护,还没有取得具体的成果,但是,我们受到政府部门的配合,台湾政府也开始积极努力,期待能够在今年年底之前通过海洋保育法,能够在未来更加有效地保护台湾的海洋。其实我们对海域的保护重点主要集中在几个海洋生态系统,比如说:珊瑚礁生态系统,它的种类十分丰富, 还有东沙附近的大面积的海草床生态系统,这也是国际上公认的可以吸碳和储碳有非常好的效果,还有西部的红树林生碳系也是著名的可以吸碳的生态系统。这几种生态系统是目前台湾符合保护的标杆性的生态系统。

    非常感谢绿色和平台湾办公室海洋部门的负责人鍾孟勳接受法广的专访。


  • 今年年初,中国工程院院士钟南山在广州市出席“致敬战疫的青春”首届钟南山青年科技创新奖主题分享会上表示,中国的疫苗接种率为83%,中国理论上已达群体免疫。根据中国官方今年一月份公布的数据,截至1月6日,中国完成疫苗全程接种的人口超过12.亿人,注射率达86%;今年三月,中国国务院官员公布说,中国新冠疫苗全程接种率已经超过87%。

     

     

     

    87 %的接种比例可以说在全球国家中位居前列,超过了目前已经全程解封的欧美绝大多数国家的接种率。既然如此,那中国政府为何依然要推行“清零”政策呢?对许多观察人士来说,中国防疫政策是政治决定,而并非是科学选择。那么,除了亲自指挥、亲自部署的中国领导人的个人因素之外,中国疫苗的有效性是否也是其中的一大原因呢?因为从理论上,按照法国巴士德学院的研究,获得群体免疫所必须接种疫苗比例因病毒而异,如果说流感病毒是50 %的接种率的话,新冠病毒则需要超过80 %的接种率才能够达到群体免疫的效果。也就是说,中国的87%的接种率从理论上应该已经达到了群体免疫所需要的比例,那么,人们自然会提出的问题就是:中国官方所说的超出87%的接种率是否属实?中国疫苗的有效性究竟如何?

    我们知道,中国疫苗虽然出口至南美,非洲,亚洲等地的多个国家,但却并未获得欧美主要国家的卫生部门的市场准入,其中主要原因是疫苗临床测试的数据缺乏透明,虽然,中国官方曾经先后公布一系列中国疫苗在阿联酋,或者土耳其等国使用后所测试出的高效率,但是,这些数据的可靠性受到普遍质疑。那么,目前世界上究竟是否存在对中国疫苗的有效性作出比较可靠的评估的研究报告呢?

    值得指出的是,与中国政府关系密切的匈牙利曾经在第一时间进口了中国制造的疫苗,匈牙利总理奥尔班牵头接种中国科兴公司疫苗的照片曾经被中国官媒转载,匈牙利应该是目前世界上罕见地同时使用全球主要疫苗的国家,匈牙利政府不仅收购了美国,英国研制的疫苗,而且也同时收购了俄罗斯与中国的疫苗,匈牙利应该是欧盟内部唯一使用上述所有疫苗的国家。

    不过,匈牙利政府曾经因在疫苗收购政策上缺乏透明而受到境内反对派的严厉谴责,比如说,匈牙利政府收购美国辉瑞疫苗的价格比正常价格高出一倍,对中国疫苗的收购以及使用方式也受到反对党的质疑:

    反对党执政的首都布达佩斯市负责医疗卫生事务的副市长KATA Tutto女士四月初在匈牙利立法选举期间接受了法广的专访,她在访谈中对匈牙利收购中国疫苗过程提出了严厉的批评,她向法广这样表示:“匈牙利政府在疫苗的有效性尚未确定之前就收购了中国疫苗,他们将疫苗注射给老年人,而事实上,根据布达佩斯市政府卫生机构所作出的抗体检测,我们发现这些疫苗对老年人并没有效果。匈牙利政府在疫苗的检测结果出台之前就决定进口中国疫苗,而且,他们首先给匈牙利一百多万名老年人注射了中国疫苗,但是在布达佩斯,我们发现这些疫苗并没有效果!匈牙利政府不对外公布任何这方面的信息,缺乏透明是匈牙利奥尔班政府的一贯作风。从一开始匈牙利政府就说如果不是阳性就无需戴口罩,倒是我们布达佩斯市政府告诉市民应该戴口罩以避免被传染。我们很难从政府那里获得任何有关疫情的数据:多少人被感染等等,医院的情况究竟如何?今天依然如此!所以今天我们依然不太清楚中国疫苗的作用究竟如何?我们不知道中国疫苗使用的比例是多少?产生的抗体作用如何等等。“

    匈牙利反对派的上述抗议很显然并非是空穴来风,记得,中国疫苗刚刚上市时政府明确指出,疫苗适用的对象是六十岁以下的年轻人,同美国辉瑞以及莫得纳疫苗的使用人群恰恰相反,当时,旅居瑞士的华裔病毒专家董宇宏女士就曾经向法广表示,这很可能是由于中国的疫苗在给老年人的临床试验中出现了问题,所以,才要避免对老年人注射,她当时就强调说,中国疫苗的问题就在于数据不公开,如果我们要寻找各种疫苗的临床测试数据,我们可以很容易地找到辉瑞,莫得纳,以及英国的阿斯利康疫苗的临床数据,但是,却无法找到中国的科兴,国药以及俄罗斯的卫星V疫苗的数据,尤其是第三期测试的数据。

    如果说,匈牙利反对党所谓中国疫苗在匈牙利老年人身上完全没有作用的言论或许有些夸张的话,那么,目前世界上是否存在有关中国疫苗使用效率研究的比较独立客观的调查?

    事实上,总部设在瑞士的非营利机构欧洲临床微生物与感染性疾病学会(ESCMID,European Society of Clinical Microbiology and Infectious Diseases)曾经在去年11月份推出了根据对匈牙利注射不同疫苗的人员展开的一份调查报告,报告显示,在被调查的五种不同的疫苗中,中国疫苗的有效性虽然位居倒数第一,但是,他对预防重症减低死亡率上的有效性明显超出世卫组织所规定的标准。

    这份研究报道首先说明了为何选择匈牙利,报告指出,匈牙利提供的疫苗种类繁多,可以在中欧国家的真实环境中评估疫苗的有效性,匈牙利处于独特的地位,可以提供同一国家的多种疫苗类型的详细信息。

    据介绍,在2021年第三波冠状病毒病(COVID-19)大流行期间,匈牙利开展了五种不同疫苗的接种活动。超过370万名匈牙利人在2021年1月22日至2021年6月10日期间接种了五种不同的疫苗: 辉瑞,国药,俄罗斯卫星V,阿斯利康以及莫得纳五种疫苗。( BNT162b2(辉瑞-生物技术公司)、HB02(国药集团)、Gam-COVID-Vac(Sputnik-V)、AZD1222(Astra-Zeneca),或mRNA-1273(Moderna)疫苗)。

    欧洲临床微生物与感染性疾病学会通过使用匈牙利卫生监测数据库提供的数据,通过对年龄段,性别等区分,对比每种疫苗接种与未接种发病率估算出疫苗的有效性。研究结果显示,五种疫苗整体有效率达到世卫组织的标准,也就是说,超过50%,在完全接种的人群中,尤其是年龄在16至44岁的个体来说,全体疫苗的有效率达到100 %。

    这项研究的优势就在于是在匈牙利疫情高峰期间同时对五种疫苗在同一个时间段内做出的观察研究,涉及研究的中国疫苗是国药制造的疫苗,报告写道:研究显示,国药集团研制的灭活疫苗对避免新冠病毒的感染高度有效,对减低死亡率也同样有效,除了在85岁以上的人群中。报告认为,中国科兴集团研制的疫苗效果也应该类似,认为智利发表的疫苗的研究报告值得借鉴。

    根据报道公布的图解:辉瑞与莫得纳的有效率分别为83.3%和88.7%,俄罗斯的卫生疫苗的效率为85.7%,英国的阿斯利康为71.5%,中国的国药疫苗则为68.7%.(辉瑞生物技术公司。83.3%(95% CI 82.6%-83.9%);Moderna:88.7%(95% CI 86.6%-90.4%);Sputnik-V 85.7%(95% CI 84.3%-86.9%);AstraZeneca:71.5%(95% CI 69.2%-73.6%);国药控股:68.7%(95% CI 67.2%-70.1%)。对于不同类型的疫苗,对COVID-19相关死亡的总体估计调整后的疫苗有效性在87.8%(95% CI 86.1%-89.5%)和97.5%(95% CI 95.6%-98.6%)之间。

    当然,报告也强调,其研究结果带有一定的局限性 : 首先是因为每种疫苗的研究期都不同,其次,尽管对年龄、性别等做出了区分,,但并没有吸纳许多重要的参数,包括慢性病、药物治疗以及社会经济地位等等.. 再就是临床诊断可能导致的不同的错误分类,在一定程度上高估了疫苗效力,因为医生在知道一个人接种过疫苗后,可能不太可能诊断出新冠病毒。

    此外,报告强调指出,评估疫苗有效性的临床试验大多是针对原始的武汉毒株进行的,这就可能解释了研究结果与病毒变体临床试验之间的一些差异. 因为许多研究都显示,不同疫苗对不同病毒突变体的有效性不尽相同.

    确实,最新的研究显示,中国国药与科学的灭活疫苗针对新的病毒变体,尤其是奥秘克隆的有效性远远低于新技术开发的信使疫苗。

    综上所述,如果仅仅从疫苗有效率以及集体免疫的角度来看,倘若中国民众的疫苗接种率确实达到了87 %,北京继续死守清零政策的做法确实令人匪夷所思,不过,正如观察家们所指出的那样,中国抗疫政策从一开始就是政治挂帅,科学还必须为政治服务。


  • 世界最大的电影盛事之一戛纳电影节从2021年开始首次在电影节期间进行保护环境转型。电影节组委会采取了系列重要环保举措,不再使用一次性塑料瓶、更多使用电动汽车、更多采用网络售票,为应对严峻的环境挑战做出努力。今年第75届戛纳电影节同样继续环保承诺。

    熠熠星光背后的环保拉努力

    戛纳位于法国南部,以宜人的风光和一年一度的电影盛会闻名于世。每年五月中旬后,无数电影制作人、明星、记者和游客蜂拥而至,参加这个电影盛事,也给这个戛纳仅有7万多人口的海边小镇的生态环境带来巨大的压力。根据统计显示在电影节的节日期间,产生垃圾量增加三倍;频繁堵车造成过多的尾气排放污染环境;海湾中的巨大游艇整天发动机轰鸣发电。

    戛纳电影节的组织者为了装点2.6万平方米的戛纳影节宫,平均每年需要83卷红色地毯,共重56吨。其中还包括了为明星专设的“传奇红毯”,这条长60米的红地毯,专为影星在镜头与闪光灯前展示而铺设。特别是为了保证传奇红毯的光鲜亮丽,传统上红地毯一天需要更换三次,近两周的电影节到闭幕式总共要消耗近2公里的星光红毯。此外,电影宫内外还会产生高达1500吨各式各样的垃圾。

    为了让享誉世界的戛纳电影节的星光灿烂,当地也付出了高昂的能源和环境代价。

    戛纳电影节执行合理自愿环保承诺

    最近几年戛纳电影节和主办机构执行现在和自愿环保理念,围绕减少二氧化碳排行和有效管理废物,资源再利用展开。

    因新冠疫情推迟在2021年7月6日至17日举行的戛纳电影节首次制定了多项全新的保护环境措施。电影节的组委会表示有责任用全新构思这个全球新艺术盛会的举办方式,因此在电影节开幕前,已经与“绿色活动”Green Evenemtnts委员会合作数月,让这个世界规模最大的电影节能够迎接环境挑战。

    为了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在第74届戛纳电影节期间大量减少用电量,重新使用旧的篷布,地毯,优化垃圾回收等减少二氧化碳排放从而进行减排,在电影节日期间推出绿色减排承诺环保。

    同样在今年第75届戛纳电影节期间会继续实施如下具体措施来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1,官方车队中60%的车辆是电动或者混合动力汽车组成。

    2,进行推进广告非实体化,减少印刷量,甚至禁止专用各类电影推荐资料已经完全数化,从而让戛纳电影的纸张使用量比此前减少50%。

    3,在第74届戛纳电影节期间已经完全取消塑料瓶和塑料杯的使用,来减少塑料对环境的污染,今年会继续执行该措施。

    4,各路明星在电影节期间晚上登上的红地毯已经用可回收材料制成,而且减少了50%的使用量。电影节首次对回收红毯进行长期循环使用进行试验,在2021年回收2600多公斤的红毯,进行循环使用。

    5, 推出了负责任的餐饮措施,呼吁外卖店尽量使用当地的新鲜食材,提供素食,减少食品的浪费。

    6,在戛纳电影节这个密集人流区,清理垃圾的专门企业威立雅帮助戛纳影节宫收集和回收,配备各类垃圾的压实机。垃圾箱容量的利用得到最大化,减少了运输成本也提高回收垃圾效率,保持回收率在95%以上,如在2021年电影节期间产生的250吨垃圾中99%得到回收和再利用。显示戛纳电影节的电影宫内实行垃圾分类等不同环保举措取得成果,从2019到2021年分类达到31%,99%的废物被回收。

    筹集资金资助环保造林项目

    在2021年所有戛纳电影节的参与者都交付了一笔环保分摊金,来补偿开车前往戛纳参加电影节和在电影节期间住宿时候的碳排放,统计显示戛纳电影节有超过80%的碳足迹来自交通和住宿排放。

    戛纳电影节在2021年总共筹建资金51万5189欧元,并且成立由气候,海洋和能源专家组成的独立专家小组负责在法国和国际筛选环保项目,并且进行全部和部分资助。

    如在法国格拉斯进行“我的森林”可持续管理的森林项目,保住格拉斯高地森林恢复活力,保护自然生长的百年古老树木 。格拉斯位于法国南部的地中海地区,在格拉斯的高地上有75公顷的天然地中海森林,其中树龄过百的苏格兰松树和橡树受到过度干旱的威胁。

    另外在法国的康塔尔省的圣索里地区进行国际森林资源保护,把农业用地改造成森林项目,其目标是在农业用地上植树造林,种植10多种落叶树木和针叶树木,预计在未来30年能够吸收数千吨二氧化碳,该项目正在申请法国的“低碳标签”认证。

    戛纳电影节还资助法国养牛场向可持续发展和负责方向过渡项目,来减少畜牧业这个温室气体排放主要来源之一的产业更加绿色,通过改善牲畜饲料平衡,来减少温室气体排放。

    戛纳电影节的绿色资金还资助国际项目,如保护洪都拉斯的红树林免遭洪水,暴风雨和任意砍伐的损害,同时对当地污染水进行过滤净化处理来保护当地的自然环境和居民的健康。

    环保电影引发关注气候问题

    新冠疫情大流行一年后导致第74届戛纳电影节推迟举行,严格的防疫措施让戛纳电影节充满挑战,也让环保议题成为人们广泛关注的焦点。

    作为世界上最的戛纳电影节组委会与时俱进,从2021年第74届戛纳电影节开始关注日益严峻的环境问题,上映多部环保电影,期望环保主题也成为银幕上的热点。

    在第74届戛纳电影节中有聚焦生态灾难的电影,为此而专门在特别放映单元,设立了环保主题单元,举行记者会,为该单元影片展映启动造势,希望以电影的方式,展示电影节的环保承诺。

    其中一部是尼日尔与法国共同出品的《关于水》一片,讲述尼日尔一个村庄由于气候变暖而缺少饮用水,导演的镜头跟随一个小女孩,她每天不得不跋涉数公里去打水,展示了因为找到饮用水困难,导致为了生存让撒哈拉沙漠以南地区的女孩上学困难的现状。

    同样印度导演Rahul Jain 拍摄《看不见的魔鬼》纪录片,关注印度新德里空气中微尘污染的危害,让人看到经济迅速的发展引发严重的环境污染,当地令人在窒息的雾霾中生活。

    中国导演赵亮与法国合作拍摄《对不起》,他从切尔诺贝利到福岛,探讨核泄漏污染问题,展示被看似清洁能源之一的核能巨大的污染威胁。

    法国导演Flore Vasseur拍摄《比我们大》展示一位在印尼与塑料污染环境做斗争的女性,关注在印尼女性为气候,社会争议公平和言论自由以及食品和教育等基本人权而奋斗。

    随着人们环保意识的增加,环保已经成为了当今社会审美的一部分,越来越多的消费者也将愿意为环保产品买单,推动文化界和电影届向环保转型,2022年戛纳电影节继续坚持走“绿色时尚”可持续发展之路。


  • 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GIEC)编写出台最新报告,呼吁对世界生产和使用能源的方式进行彻底变革,而实现这一转变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利用太阳能和风能等可持续能源,限制气温升高1.5℃,拯救地球。

    GIEC最新报告的第三工作组报告

    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4月5日发布的最新报告显示,2010-2019 年全球温室气体年平均排放量处于人类历史上的最高水平,但增长速度已经放缓。报告强调,如果不立即在所有部门进行深度减排,将无法在2025年碳排放达到峰值后迅速削减,在2030年前下降43%,从而把全球变暖限制在 1.5℃,避免非常危险的全球变暖。而实现这一转变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利用太阳能和风能等可持续能源。

    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在报告发布会上表示在气候行动倒退的情况下,可再生能源的努力现在必须增加两倍。 

    该报告推出25项具体行动措施,主要涉及住宅、商业、工业和交通4个领域,包括大幅减少化石燃料、增加可再生能源、提高能源效率和电气化、改变生活方式、大幅增加资金和援助技术创新。

    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评估周期

    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是 1988 年由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和世界气象组织建立,旨在为政治领导人提供关于气候变化及其影响和风险的定期科学评估,并提出适应和减缓战略。

    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综合性科学评估报告每 6 至 7 年发布一次。最近的一份报告于 2014 年完成,为《巴黎协定》提供了主要科学依据。

    2015 年 2 月,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在其第 41 次会议上决定编写《第六次评估报告》。

    第六次评估报告第一工作组的报告:《气候变化 2021:自然科学基础》于 2021 年 8 月 9 日发布,强调了全球变暖的加速,全球变暖正在恶化,达到前所未有的水平,并存在临界点的风险。

    第六次评估报告第二工作组的报告:《气候变化 2022:影响、适应和脆弱性》于 2022 年 2 月 28 日发布,描述了气候变化对人类和生态系统的破坏性、广泛性和现在通常是不可逆转的影响,以及让人类社会进行成本越来越高和越来越困难的适应。

    第三工作组4月5日发表的《气候变化 2022:减缓气候变化》是第六次评估报告。 报告由来自 65 个国家的 278 名研究人员撰写长达63页报告,基于对 18,000 项科学研究的分析,详细介绍了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解决方案范围,属于最具政治性和社会学的报告,重点强调放弃化石燃料,可以让世界避免全球气温威胁的升高。

    最后的《综合报告》将于 2022 年秋季完成。 

    抓住时机

    目前的困难时资金来源问题,这阻碍了化石燃料的减少、相关技术的应用、国家之间的公平问题。 以美国为首的发达国家尤其不愿提及发展中国家减少排放所需的大量资金流动。 就石油生产和出口大国沙特阿拉伯而言,它试图淡化有关使用化石燃料的信息。

    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小组主席 Hoesung Lee 说,我们正处于十字路口。 我们现在做出的决定可以确保一个适合人类居住地球的未来。 我们拥有限制全球变暖所必需的技术和专业知识,特别是目前许多国家采取的气候措施感到鼓舞”。 越来越多的国家出台政策和相关法律提高了使用能源效率,降低了森林砍伐率并加速了可再生能源的部署。

    尽管如此,这些政策在很大程度上仍不足以使全球气温继续升高,如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排放量不断上升,并在 2010 年至 2019 年期间创下历史新高。虽然全球变暖的整体速度已经放缓迹象:排放量在十年间平均每年增加 1.3%,而 2000 年至 2009 年期间为 2.1%。但温室气体在 2021 年迅速回升,比新冠疫情大流行期间要高,达到历史新高水平。

    就是现在避免气候危机最坏影响的行动所剩时间不多,但如果各国努力仍然有希望。我们有机会限制升温至 1.5°C 或 2°C“,这意味着所有部门的温室气体排放量迅速、深度和大部分立即减少。 排放量必须在 2025 年之前达到最大值,然后到 2030 年在第一种情况下比 2019 年减少 43%,在第二种情况下减少 27%。

    科学家敦促采取具体行动

    首先,也是最重要的是在全球范围内减少到放弃使用化石燃料。

    开发回收空气中的二氧化碳的捕集和封存技术至关重要,这可以“延长化石燃料的使用时间”。 从大气中去除二氧化碳的技术,特别是通过植树,也将是实现碳中和的核心。 如果这些技术的部署步伐加快:现在它远低于将全球变暖保持在 2°C 以下所需的水平。 这些技术,尤其是在大规模实施时,可能会产生负面的社会经济和环境后果。

    另外,自2010年以来,太阳能和风能以及电池的成本持续下降,降幅高达85%。出台了越来越多的政策和立法,提高了能源效率,降低了森林砍伐率,加速了可再生能源的使用。

    就是要限制全球变暖,就需要能源部门进行重大转型。这将涉及大幅减少化石燃料的使用、广泛推广电气化、提高能源效率、以及使用替代燃料。

    其次,开发减排巨大潜力。

    该报告逐个部门详细介绍了减少排放的方法,所有这些方法在经济上都是可行的。

    第三工作组联合主席 Priyadarshi Shukla表示,拥有正确的政策、正确的基础设施和正确的技术可以改变我们的生活方式,到 2050 年可以将温室气体排放量减少 40% 到 70%,而且特别是在发展中国家进行减排的这种脱碳目标与获得体面的生活并不矛盾。

    第三,必须重新设计城市地区,必须更加有雄心加快翻新建筑物,鼓励公共和非机动交通,实现城市电气化。 它们可以变得更紧凑,住房靠近工作场所,并有绿色空间或湖泊来吸收碳,而且还必须减少对能源和材料的需求。

    第四,保护和恢复森林或湿地,减少热带地区的森林砍伐,对作物和牲畜进行可持续管理,以及调整人们的饮食结构,减少粮食损失和浪费从而减少农业、林业和土地利用部门的碳排放,同时增加它的碳封存能力。报告强调这该领域的缓解措施“无法弥补”其他部门可能推迟的减排措施, 而且这些选择还可能对生物多样性、粮食安全、木材供应或土著人民的权利产生负面影响,必须引起关注并避免这些影响。

    专家们强调,如果各国不采取紧急、有效和公平的缓解措施,气候变化将日益威胁世界各地人民的健康和生计、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