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pisoder
-
今年6月美国最高法院推翻了Roe v. Wade这个用于合法化堕胎的判例,引起了多方的讨论和抗议。这个判例对于孕妇选择堕胎这项自由的保护并不基于女性对自己身体的掌控权这类经常出现在口号当中的论点,而是基于隐私。
在经历了过去十年中智能手机和大数据算法以及社交媒体和电商深入渗透我们的生活所带来的负面影响之后,网民们多多少少对互联网公司对个人隐私的侵占有了一些戒备心,很多地区也立了法来保护公民的信息隐私。
然而,究竟什么是隐私,它又为什么重要?它是一种富足社会的特权,还是个人自由的基石?
我们从观察身边两类对于隐私在意程度截然不同的朋友开始说起,想试图理解在保护隐私这个难题面前躺平和支棱的人,过起日子来有差别吗?我们聊到了很多新闻和工作中的例子,也有一些相关的技术(端到端加密,为什么分布式系统不太可能立刻删除数据,隐私的定义,隐私安全机器学习),虽然不能确切回答这期的问题,但希望它们至少能说明这个问题的复杂。
有听众反馈下载音频不顺畅,我们这期把压缩程度调高了,文件大小减半,希望有缓解!还有我们这期有一个口误,end-to-end encryption是端到端加密,不是点对点。
本期主播
Yi,不是在提意见就是马上要提意见的产品经理
Siyu,关注地球健康多过于机器学习的程序员,新浪微博@斯羽siyu
Ann,专注于讲笑话的产品经理
[0:30] 用公司电脑手机做所有事情的潜在问题
[2:01] 在意隐私到自己装开源安卓操作系统
[3:19] 莫名的不安:Clear通过虹膜和指纹来确定乘客身份
[5:35] 更不安了吧:23andme提供DNA测序服务
[6:27] 保险公司通过在你车上安装感测器来判断你的驾驶习惯
[6:54] 当手机问你是否要允许一个程序和其他程序分享数据(app跟踪),你会点“同意”吗
[10:30] 美国的堕胎权源于宪法对隐私的保护
[14:31] 防盗摄像头公司Ring将用户录像任意提供给警方
[16:42] 苹果公司儿童性虐待照片(简称CSAM)筛查系统被滥用的可能
[20:47] 网盘:公共空间和私人空间
[22:07] 脸谱Messenger app终于加了端到端加密:发的表情包终于安全了
[28:54] 用户真的在意吗?
[31:49] 如果一个app收集用户信息就是为了卖广告,它还危险吗?
[38:21] 欧盟通用数据保护条例(GDPR):你用上了吗?
[40:11] 担心的是收集信息还是滥用信息?信息一旦给了出去,我们还有任何所有权吗?
[41:31] 隐私可以上升到基本人权的高度吗
[43:03] 观点:隐私是带给人们权益的手段
[46:31] 当你的隐私被取消了,那是一种深深的不自由
[49:36] 刘宇昆短篇小说《The Perfect Match》:用隐私换便利
名词参考
CSAM (Child Sexual Abuse Material) 儿童性侵内容
NCMEC (National Center for Missing & Exploited Children) 国家失踪与受虐儿童中心
privacy-preserving machine learning 保护隐私的机器学习
感谢收听!欢迎到我们的豆瓣小组「Women In Tech 女性科技从业者集合地」或者小宇宙app留言区继续讨论这期的话题,也欢迎关注公众号「WomenInTech泛宇宙科技姐妹」
也要感谢设计师忠慧(封面绘制),音乐人PQR(片尾),以及WIT所有志愿者特别是Ann,罗马森林,瑶瑶和Cici的反馈与支持!
-
几年前一个要好的同事跟我说他对自己的职业设想是尽量早地做到管理层职位,毕竟“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
在晒网多时之后的这期职场类话题聊天中,我们就来浅谈一下做IC(individual contributor)与做manager这两个职业路径的选择吧(好像我们很懂一样,嗯)。首先需要搞清楚的是不同软件互联网公司对manager的设定有所不同:你的上司或许只负责管理团队和计划项目而不日常接触技术细节,也可能是带领一个小一些的团队并同时负责解决具体技术问题,而在产品经理团队,界限则不那么清晰,责任范围(scope)是逐渐扩展的。在很多重视技术的公司,IC是一个成熟的职业路径也可以走很远,但往往高级别的IC坑也比较少,会面临强劲的竞争。管理者也不轻松:日常需要协调劳动关系(aka让大家干活儿)又要平衡组员、团队和产品的利益,更别说遇到效绩不佳或者裁员的情况而需要解雇一个朝夕共处的同事。其实在大多数岗位上都有体现和需要leadership(领导力)的时候,它和management(管理)这个具体责任不该一概而论。节目的后半段,我们还从被管理者的角度谈了谈我们希望如何被管理(本播客热门词汇“同理心”又回来了)。
大概每个人都是即劳力又劳心,即谋生又谋爱地非二元地在走吧 :)
本期主播
Yi,不是在提意见就是马上要提意见的产品经理
Siyu,关注地球健康多过于机器学习的程序员,新浪微博@斯羽siyu
[3:15] 不是只有管理者才有领导力
[5:23] manager:动态地让对的人去做对的事
[7:45] Siyu对于自己职业路径的想法:这是单向门吗?
[11:12] 厌烦“女生善于跟人打交道”的刻板印象
[14:00] Yi的职业路径打算:需要学会下放权力
[16:48] 想做更多管理:你会开除组员吗?
[18:40] 转经理需要考虑的几个方面
封面图片出自Jose Losada on Unsplash
感谢收听!欢迎到我们的豆瓣小组「Women In Tech 女性科技从业者集合地」或者小宇宙app留言区继续讨论这期的话题,也欢迎关注公众号「WomenInTech泛宇宙科技姐妹」
-
Manglende episoder?
-
春节将至,我们录了一期番外来给大家拜年!不瞒你说,这其实是给我们由于拖延症而未在元旦之际发一期2021总结篇找的借口。我们决定聊一聊2021年读了哪些对职业或是个人成长有帮助的书。这个单子上并没有什么《设计模式》或是《人人都是产品经理》:Ann从伊里奇之死当中发觉我们和一百多年前的搬砖工没啥本质区别;Yi读了很多二战的历史,并观察到了希特勒和乔布斯的相似之处,同时成了“双刃剑”这个概念的代言人;Siyu痴迷于理解工作的意义 - 她并没有太多进展,倒是对全全的虚无产生了向往。嗯很好,看来我们已经准备好去面对2022年里那些偶尔却必然会出现的意义缺失的荒谬时刻。
[1:10] Ann
《伊凡·伊里奇之死》,托尔斯泰,1886
《索拉里斯星》,莱姆,1961
《饺子》,李碧华,2013
[6:24] Yi
The Death of Democracy: Hitler's Rise to Power and the Downfall of the Weimar Republic, Benjamin Carter Hett, 2018
Inferno: The World at War, 1939-1945, Max Hastings, 2011
《西线无战事》,雷马克,1929
The Road Back,雷马克,1931
The Code Breaker,沃尔特·艾萨克森,2021
《史蒂夫·乔布斯传》,沃尔特·艾萨克森 ,2011
Better, Simpler Strategy: A Value-Based Guide to Exceptional Performance,Felix Oberholzer-Gee,2021
[14:30] Siyu
费兰特的那不勒斯四部曲以及 The Ferrante Letters: An Experiment in Collective Criticism, Chihaya et al., 2020
《存在主义咖啡馆》,莎拉·贝克韦尔,2016
《西西弗神话》,加缪,1942
《狗屁工作》,大卫·格雷伯,2019
《娱乐至死》,尼尔·波兹曼,1985
《美满》,淡豹,2020
词汇对照
Hierarchy 制度
New York Times best seller 纽约时报畅销书榜
Non-fiction 非虚构
Liberal arts 文理教育,通才教育
Radical 激进的
Visionary 有远见的
Trade-off 权衡,妥协
Lyrical 歌词一般的,抒情的
本期主播
Yi,不是在提意见就是马上要提意见的产品经理
Siyu,关注地球健康多过于机器学习的程序员,新浪微博@斯羽siyu
常驻嘉宾
Ann,专注于讲笑话的产品经理
感谢设计师忠慧(封面绘制),音乐人PQR,以及WIT所有志愿者特别是Ann,罗马森林,瑶瑶和Cici的反馈与支持!
封面素材:Goodreads app截图
-
最近我们读了《Empire of Pain》(疼痛帝国)这本2021年的新书。作者详细讲述了美国鸦片药物危机(opioid crisis)里的一个重要推手,普度药业(Purdue Pharma)以及其背后的Sackler家族如何通过误导性的宣传和狂妄的增长思维,一步步把原来只用于临终病人的强烈止痛药以奥斯康定(OxyContin)普及给大众,在十几年间造成了超过五十万人因为药物过量而死。
受这个事件的启发,我们决定聊聊社交媒体诸多社会影响之中成瘾这个问题。
普度药业的推广手段跟社交媒体公司有很多相像之处。当资本家利用人性的弱点让自己的产品更加容易上瘾,我们作为用户作为社会有什么办法约束他们呢?很多技术,如新药、新软件平台,都是双刃剑:慢性疼痛患者的需求和社交媒体带来的许多我们习以为常的便利和话语空间都是真实的好处,而药物成瘾滥用和社交媒体消耗人们时间的问题也是当务之急。
作为开发这些软件的从业者,我们有多大程度就是为了业绩毫无顾忌地买药的销售员呢?我们选择与这道德上的不适共同存在。作为一个大系统中的小个人,我们有多少自由去选择工作内容?没想到吧,虽然没发明原子弹,却要直面自己职业的道德问题。
【本期主播】
Yi,不是在提意见就是马上要提意见的产品经理
Siyu,关注地球健康多过于机器学习的程序员,新浪微博@斯羽siyu
【常驻嘉宾】
Ann,专注于讲笑话的产品经理
[01:40] 鸦片药物的前世今生
[08:30] 普度药业就是药业里的增长黑客第一名?
[17:50] 上瘾是谁的锅
[27:30] 追责、官司和破产
[38:25] 我只是修了个bug而已诶?
感谢设计师忠慧(封面绘制),音乐人PQR,以及WIT所有志愿者特别是Ann,罗马森林,瑶瑶和Cici的反馈与支持!
封面素材:Danilo Alvesd
-
这一期作为本档播客的第一次梦幻联动,我们请到了Yi的大学同学,「湾上说规划」的主播之一Jayne来做客。Jayne是一名在加州湾区工作的交通规划师。在短暂介绍了她的工作内容后,我们很快移到了“为啥硅谷富可敌国却有这么多人无家可归”这个反映了许多美国核心社会问题的疑问上。在繁荣的气氛中,普通打工人面对的则是离谱的房价和通勤时间;作为tech行业的一员、促进地区拥堵和士绅化的一份子,我们既是受害者也是加害者。更让人失望的是,至少在美国,大数据和物联网改变城市低效的智能城市愿景还和20年前一样远。Jayne为我们讲述了谷歌子公司Sidewalk Labs在多伦多建设智能社区的项目为何在疫情之初就以失败告终(这家公司已于上个月合并到谷歌本公司的业务中)。气候变化迫不及待地需要新科技来实现更高效、低碳的生活,而靠收集数据盈利的商业模式很难让民众信任科技公司,这恐怕是我们这一代人最大的挑战。
本期主播
Yi,不是在提意见就是马上要提意见的产品经理
Siyu,关注地球健康多过于机器学习的程序员,新浪微博@斯羽siyu
嘉宾
Jayne,「湾上说规划」主播,交通规划师
[3:10] 上一代和这一代交通规划师面对的问题
[7:34] 科技公司办公楼位置对交通的影响,西雅图正在变成下一个湾区
[9:52] 硅谷这么富为什么这么多人无家可归
[15:10] 大房子大车的美国梦要怎么办
[16:54] 科技公司出钱解决住房问题,这是无效的伪善吗
[19:10] 镜像:一百年前的芝加哥,现在的香港
[22:22] 后疫情时代的公交
[25:26] 谷歌Sidewalk Labs多伦多项目为何流产
[31:28] 技术应用和隐私的张力
[37:52] 城市规划没法滚回上一个版本
词汇对照
Zoning 土地使用分区
Single-family 单户(分区种类之一)
Mixed-use 多用途
BART (Bay Area Rapid Transit) 湾区的公交公司
Solutionist 技术解决主义的
One-way door 单向门
Sensor 传感器
Overarching 全方位的
GDPR (General Data Protection Regulation) 欧盟通用数据保护条例
PII (Personally identifiable information)
Utility 效用,有用程度
NIMBY (not in my back yard) 不在我后院(事不关己,不去关心)
感谢设计师忠慧(封面绘制),音乐人PQR(片尾),公众号编辑Ann以及WIT所有志愿者特别是罗马森林,瑶瑶和Cici的反馈与支持!
-
双11和北美黑五刚过,我们翻出了半年前在荔枝录的一次谈话直播作为加更,虽然音质不如平时,内容还是蛮有意思,大家随意听听吧!
我们每天都被各种广告包围着,从符号化的奢侈品消费到专门给女性设计的薄荷香烟。商家用女权作为营销话术,迎合新一代女性对于独立和意义的追求。这些话语好像并没有什么问题,可是用一个理想层面的追求来带货的确有一些虚假、令人不适的成分。
买买买不一定能解决空虚,还有很多外部成本。一把塑料吸管便宜到可以忽略不计,时尚感也可以通过几十块的快消衣服来达到。资本主义不去计算对环境长久的影响,也不理会发展中国家被血汗工厂剥削的女性。
消费也有它赋能的一面。网购让偏远地区的人能享受到大城市的便利。女性的购买力也是一种权利,让我们可以用钱来发声,改变商家从而改变社会意识。
科技在这其中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网购极大拓展了我们欲望所能涉猎的疆域,一键下单带来的快感让我们欲罢不能,直播带货和社交媒体让我们的社会关系变成了卖家的推销手段,而全民p图则控制了我们对美的认知。算法给我们推送我们想要的东西,同时也在创造欲望,让我们无限消费下去。
[01:03] 什么博主都是带货博主
[04:28] 不买买买经济就要垮台了?
[07:00] 网购+大数据带货+符号化消费,超强的种草机
[14:39] 消费主义的恶果:环境的影响和劳工的剥削
[25:08] 男人如手足,女人如衣服?
[28:54] 消费也是一种权利行使
[33:38] 科技家电的普及解放了女性吗?
感谢设计师忠慧(封面绘制),音乐人PQR(片尾),记录撰稿Nina以及WIT所有志愿者特别是Ann,罗马森林,瑶瑶和Cici的反馈与支持!
片头音乐:Balearic Paradox - Podcast.co
封面图片素材:Freestocks @Pablo Stanley @Jezael Melgoza
-
电子游戏能给我们带来刺激和娱乐,也可以让我们在虚拟世界里体验不一样的人生。不管作为开发者还是玩家,女性在游戏行业中都处在一个微妙且困扰重重的位置。一方面,随着女性玩家人数的逐渐增长,游戏公司在努力地改善内容机制来获得更多的女性玩家的认可;另一方面,游戏行业的性别歧视/性骚扰丑闻却层出不穷,包括轰动业界的暴雪员工性骚扰事件(Blizzard Gate),日本游戏行业中过度裸露的女性角色建模,以及日常在线上游戏直播中能听到的性器官问候,都让这个行业无处不散发出“厌女”的气息。
这一期里,我们请到了一位新朋友,冉婧,来和我们一同探讨了一下女性在游戏行业工作以及作为玩家的体验。冉婧是北美Chinese in Games的创始人之一。Chinese in Games是北美首个专注于华人游戏行业从业者的职业发展社区。成立的初衷是给在北美华语游戏从业者还有对游戏行业怀有热忱的朋友们提供一个沟通互助的平台。更多精彩活动请加入他们的discord server https://discord.gg/DfQngu6Tfa 并关注公众号「游人有渔」。
本期节目的嘉宾长期在北美游戏行业工作,所以交谈中英文单词比往常节目多。在此附上词汇对照,也欢迎大家在评论区完善没有翻译到的部分。
Return offer:实习转正
Concept stage:创意周期
Creative director:创意总监
Art director:艺术总监
Concept:创意
Socialize:交流
Studio:游戏工作室
Executive producer:首席制作人
Engineering director:工程总监
Developer:程序开发员
Studio artist:游戏工作室里的艺术从业者
Motion capture:游戏或者电影里面通过动作捕捉来拍摄的技术
Audio:音效
Designer:设计师
Pacing:节奏
Producer:制作人
UI designer:交互设计师
QA tester:负责质量保证的开发人员
Edge case:边缘案例
Data scientist:数据科学家
Analytics:分析
Surveillance camera:监控录像
Heat map:热图
PhD:博士学位
C-level:公司里面的首席高层
Chief Analytics Officer:首席数据官
Live-service:游戏作为一个长期服务
Always-on:游戏无时无刻都在更新以及推送新的体验
Daily reward/event: 游戏中每天新出的任务或者是奖励
Software product:软件
Attention:玩家的注意力
Sensor:传感器
Character:游戏角色
Brute-force:通过蛮力取胜而不是策略
Command:命令
Steady advancer:为了升级、通关而玩游戏的玩家
Competitive:为了战胜对手而玩游戏的玩家
Go through a story:为了游戏剧情而玩游戏的玩家
Creator:为了在游戏中创造而玩游戏的玩家
Building mechanic:Fortnight里面创造的机制
Premium:买断制的游戏商业模式
Free-to-play:游戏本身是免费而通过后面的消费赚钱的游戏商业模式
Base game:基本款游戏
Micro-transaction:通过小额付费来赚钱的游戏商业模式
Cosmetic:游戏中特指买皮肤等
Pay-to-win:游戏中特指只要付钱就可以增强能力的商业模式
Battle pass:通过发售季票让付费玩家赢取更高级奖励的机制
Unlock:解锁
Subscription model:通过每个月订阅来赚钱的商业模式
Pricing:定价
Revenue:营收
Experience:体验
Fast track:通过付费来加快游戏进程
Top release game:每年最热门的新发游戏
Million:百万
Creative industry:需要创意来支持的行业
Toxic:负面性的
Protagonist:游戏中的主角,通常是正面角色
Gamergate:北美游戏的一个运动, 主旨是让大家发现游戏中针对女性的骚扰
Objectify:物化
Sexual object:性对象
Sexualized:性化
Journey:旅途
Diversity and inclusion:公司内部员工包容性以及多元化
Senior manager:资深经理
Inappropriate:职场上不当的骚扰性行为
[03:30] 小白如何进入游戏行业?
[07:20] 用模拟人生摆家具?用刺客信条当导游?
[09:10] 游戏开发是像拍电影还是像做软件?
[13:25] 游戏中的数据采集就像西部世界?
[19:00] AI的胜利是游戏的终结吗?
[23:50] 我的世界pk积木
[25:15] 游戏商业模式的演变
[32:30] 游戏里有钱就能乱来?
[36:00] 大厂年货化对独立游戏公司和创新的影响
[42:00] 游戏中对女性的刻板印象
[46:25] 女权的游戏存在吗?
[50:00] 多元化说着容易做着难
-
“是男人就过8题!” 这是小马智行(Pony.ai)联合创始人、编程竞技名人楼天城于2004年第一次发起,2018年第二次举行的 “男人8题” 算法竞赛的口号(2018年哦,魔幻吧??)。理科沙文主义和男性沙文主义(通俗来讲的大男子主义)有着某种令人极为不安的联系。作为所谓的“理科生”,我们也在反思自己身上沾染的理科沙文气质。
今年4月一篇央行工作文章在结尾抛出的 “文科误国” 的观点更让文理之争成为热点。在接下来的讨论中,很多文化领域从业者都为文科和人文精神做了辩护,观点包括中国没有 “配得上” 优秀文科生的工作,以及人文素养在技术大行其道的当下能起到制衡作用。
这其间,“理科生” 似乎被代言了。仔细想来,其实我们的看法非常复杂,它有关教育的目的,在高度专业化的现代社会,怎么做好一颗螺丝钉又能兼职一个理性的公民。Liberal arts(直译为 “自由技艺” 的人文教育)原是给罗马/雅典的自由人来学的,他们不大用劳动,而今天的社畜真的自由吗?
我们把 青年志Youthology《文科有什么用?在技术理性的包围下,为人文精神辩护》一文作为引子,聊了聊对我们来说,具体什么是 “人文精神”,它给我们的实际意义,以及面对就业问题,怎么能更好地把每个人的选择和经济体结合起来(全民基本收入了解一下)。
[4:00] 哲学+CS双学位:你觉得你是文科生还是理科生?
[4:43] 我们对 “人文精神” 的理解
[8:24] 批判性思维:你就这么确定吗?
[12:06] 文科 => 批判性思维?
[13:34] 挖苦一下经典学:读荷马的用处是?
[14:31] 从老故事中找到新启发:阿喀琉斯的LGBTQ诠释
[16:38] 学习计算机学而理解权衡之道
[19:41] 工程师需要人文素养:没有最优解的时候怎么优化?
[21:37] 参与模联所带来的对文科的刻板映像
[25:49] 上一代人的*反*理科沙文主义
[30:29] 资源有限带来的文理分科;现代社会要求专业性
[33:28] Liberal arts是给自由人读的,社畜们自由吗
[41:52] 也许文科是求质而非求量的:做不到最好也应该可以生活对不对?
[47:13] 我可以自学机器学习,我可以自学做记者吗
[51:38] 唉,我们身上的理科沙文主义又冒头了
[53:05] 需要人文精神,也需要科学精神:燕窝没有做过双盲实验
[56:40] 政策制定者对互联网和生物科技的知识滞后
[59:19] 求助哲学学者帮我想:我们每个人对气候变化的责任
本期主播
Yi,不是在提意见就是马上要提意见的产品经理
Siyu,关注地球健康多过于机器学习的工程师,新浪微博@斯羽siyu
Ann,专注于讲笑话的产品经理
感谢设计师忠慧(封面绘制),音乐人PQR(片尾),记录撰稿Nina以及WIT所有志愿者特别是Ann,罗马森林,瑶瑶和Cici的反馈与支持!
片头音乐:Balearic Paradox - Podcast.co
封面图片素材:Susan Q Yin。封面文字摘自《美满》,作者淡豹。
-
本周,当我们听闻阿里巴巴女员工自述在出差期间被男上司灌醉并恶劣侵犯,向管理层反映无果,无奈只得去食堂发传单申讨时,我们气愤,伤心,但并不震惊。从2017年2月Uber女工程师Susan Fowler报出自己被上司性骚扰而HR不断包庇从而开始了科技界的#MeToo,到谷歌在员工压力下辞退了安卓之父Andy Rubin但支付予他$9000万遣散费,再到本周还在推特上发酵的苹果公司产品经理Ashley Gjøvik因拒绝与上司约会并报告HR后被停职的新闻,同为一个行业的女性,我们懊恼于这个漫长的至暗时刻。
为什么阿里员工会因为写了一个脚本抢月饼被解雇,而事件中被指控的加害人却能照常上班,直到上热搜?我们梳理了事件中HR的失职,企业文化和直线领导权利的扭曲,以及如果自己遇到了性侵犯该如何应对,朋友遇到问题时怎么做好一个倾听者。
性亦是权力。性骚扰不只关于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它是结构性的,它有关权力的不对等和每个人不被伤害的公民权益。我们需要重塑工作和私生活的界限,要求管理者更专业地对待工作和团队。我们的文化需要改变:女性同事是平等的合作伙伴,不是任何人或企业的性资源。
录完节目,我们看到阿里官方已经在舆论的压力下对此事做出了回应。希望这不只是一次公关风波,而是一个能让整个行业和更广的社会反思的机会。我们感谢这位女生,感谢她的勇气,也祝福她可以尽快走出阴影。
如果你需要寻求帮助
在中国:
北京为平妇女权益机构,提供维权的热线:http://www.equality-beijing.org/
北京市千千律师事务所 ,有丰富经验处理性骚扰,性侵害的案件:http://www.woman-legalaid.org.cn/
橙雨伞,为性别平等发生的微博自媒体:https://www.weibo.com/chengyusan?is_all=1
更多的法律,心理咨询,媒体曝光的资源,#还有我MeToo中国的网站已经有一份非常详尽的求助渠道的汇总表单,在这里:https://metoochina.org/need-help
在美国:
ERA, Equal Rights Advocates,网站上有非常详尽的性骚扰/性侵害应对方法,以及相关资源和维权热线:www.equalrights.org
RAINN (Rape, Abuse & Incest National Network) ,网站上有24小时的维权热线:https://www.rainn.org/about-rainn
你身边的Women In组织,像是海外的Women In Tech, Women In Data Science,或者就是公司里的Women In组织,可以跟她们的负责人联系,帮助发声和提供更好的维权资源。
-
我们计划这档播客之初做过一个小调查,发现朋友们很想近距离了解一下妈妈们的职场感受。也许你同事中有很多母亲,但相处到足够亲密可以问她 “讲真,养育小孩会多大程度上影响职业发展” 又不至冒犯的想来是不多。我们很幸运,前同事中就有这样一位知心姐姐,有东北人的幽默和两个萌娃。我们从自己的恐育情绪开始讲,了解了Kexin选择生育的缘由和过程,她对自我实现和实现小孩之间的张力的理解,家务分工和特权的反思,以及困难之外,养育给她带来的启发。生育在每个女性的生命中有着不一样的重要性,我们与Kexin的对话是从她的个人经验出发,也许能够通过她的思考和感受为大家贡献一个真实而鲜活的数据点。这次聊天也许没有改变我们的想法,但它让我们看到了在一个更包容的工作和社会环境下,女性定义自己的幸福这种可能性。这就是 “赋能” 吧。
本期主播
Yi,不是在提意见就是马上要提意见的产品经理
Siyu,关注地球健康多过于机器学习的程序员,新浪微博@斯羽siyu
嘉宾
Kexin,资深data scientist,两个娃的妈妈,坐标北美,微信公众号「Mei一代的日常」
Ying,WomenInTech公众号编辑,语音产品程序员
[2:40] 成长过程催生了想要生育的想法
[7:03] 生育对身体和职业发展的影响
[15:10] 母乳喂养的不快经历
[18:02] 理想和现实:之前无法体会到的累
[20:18] 协调育儿过程中的矛盾
[21:41] 自我实现和实现小孩
[26:38] 两个小孩不同性格给妈妈的启发
[29:00] 两个小孩有规模效应吗
[31:03] 特权
[34:50] 时间投入怎么解
[37:00] 和配偶分配劳动
片头音乐:Coffee & Conversation - Podcast.co
封面用到的照片来自Upsplash:Timothy Dykes,Dakota Corbin,Volodymyr Hryshchenko
感谢设计师忠慧(封面绘制),音乐人PQR(片尾),撰稿小编Lily以及WIT所有志愿者特别是Ann,罗马森林,瑶瑶和Cici的反馈与支持!
-
本来想干货地聊一聊跨职能团队合作(cross-functional collaboration XFN)的小窍门,被斯羽一句“见到PM就脑壳疼”推进了吐槽大会模式。
在第二期里,我们把自己作为方法,和老朋友Ann聊了一个在科技公司经常遇到的职场问题。一个软件公司得有工程师(除非你司还处在“就差一个程序员”阶段),也得有产品经理和做UX设计、数据分析和运营的小伙伴儿,法务和公关部门也少不了。让这么多不同的人去做同一个项目难免产生摩擦,是工作中撕架和无力感的一个主要来源。
两个PM和一个程序员坦诚地倾诉了我们对彼此的抱怨:PM遇到问题就知道开会,工程师面对客户具体要求无动于衷,PM打断开发节奏造成效率低下,开发团队不理解来自企业上层的压力。痛定思痛,我们深挖了一下不同职能团队之间分歧的来源:同为社畜,撕个什么劲?
节目到了最后一分钟斯羽依然在吐槽。吃瓜群众,来听听这场多视角的谈话吧!
本期主播
Yi,不是在提意见就是马上要提意见的产品经理
Siyu,关注地球健康多过于机器学习的程序员,新浪微博@斯羽siyu
常驻嘉宾
Ann,专注于讲笑话的产品经理
[1:12] 平时工作中的跨职能合作
[4:25] Siyu按奈不住开始吐槽PM
[5:30] 开会目的是浪费时间,解决问题,还是团建机会
[11:40] 游走在不同任务之间是有效率代价的
[15:31] 哭了:遇到不在意用户需求的开发
[20:23] 小螺丝钉也有能动性!
[23:10] PM的无奈时刻:那就写个文档让对方disagree and commit吧
[26:36] 多想想怎么帮你的合作伙伴升职加薪哈
[30:39] 撕架是发展的一部分,妥协并不总是好事
[35:30] 底层纷争是策略混乱的病征
[36:06] 没有记录的会就等于没开
[37:18] 日常建设同理心
感谢设计师忠慧,音乐人PQR,记录撰稿Nina以及WIT所有志愿者特别是罗马森林,瑶瑶和Cici的反馈与支持!
-
我们从一个非常个人的层面出发,和豆瓣Women in Tech小组长Ann一起回想那些年用过的社交软件,也畅想了一会儿理想的线上社交模式。我们谈到了QQ聊天时的羞涩,身边朋友患上抑郁症却在社交平台上看不出迹象,匿名和实名,抖音掀起的没有朋友的社(?)媒,还有看了Netflix纪录片《监视资本主义:智能陷阱 The Social Dilemma》的感想(主要是批评哈哈)。在最后的彩蛋中,Ann给我们讲述了Women in Tech豆瓣小组的由来。
本期主播
Yi,不是在提意见就是马上要提意见的产品经理
Siyu,关注地球健康多过于机器学习的程序员,新浪微博@斯羽siyu
Ann,专注于讲笑话的产品经理
[01:32]Ann的社媒使用经历:从大学生到打工人,需求有什么变化
[06:28]Yi的社媒使用感受:有一颗想当网红的心才能领略到社媒的乐趣
[09:43]Siyu的纠结社媒关系:从满足窥探欲到对点赞友谊的幻灭
[13:31]好朋友发长文讲述自己患上抑郁症的经历
[15:20]分享与炫耀的边际
[17:31]《深度工作》实验:你关掉朋友圈也没人care
[20:29]社媒并不是同质化的;小红书和抖音的新时代,没有朋友的社交
[22:56]真正的联结,你就算把app卸掉了,这些人还是会存在
[24:43]社媒促成的线下偶遇;LinkedIn的正确打开方式
[29:15]纪录片“社交困境”的偏颇之处;推荐算法提高用户体验也让人上瘾
[36:18]社交平台在社会运动中的关键作用
[38:07]WIT豆瓣小组的由来
[42:39]理想的社交平台:娱乐,信息,给社恐人士的社媒
感谢设计师忠慧,音乐人PQR,记录撰稿Nina以及WIT所有志愿者特别是罗马森林和瑶瑶的反馈与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