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pisoder
-
本期节目我邀请了作家祝羽捷(曾用笔名:祝小兔)来聊聊她的新书《羽来信:关于“如何过好这一生”的30场提问》,小兔以书信形式邀约,向30位学者、作家、艺术家发起提问,就当下备受关注的话题,如社交媒体、焦虑、孤独、理想主义与金钱观等等展开探讨,尝试解答困惑,这是一本真实而诚恳的通信集,欢迎来书信中汲取文字的力量。
社交媒体建立了很多弱关系如点赞之交,其实对彼此的了解趋于片面。大家貌似竭力避免更深层次的交流,实际上每个人都渴望了解别人,也渴望去倾诉。人与人的交流总需要一些介质,如就共同经历进一步去探讨真实想法,捕捉独特的生活细节,显得不那么唐突,通过深度交流去解决彼此的困惑和好奇心。
我是看着小兔一步步成长起来,看着年轻人越过越丰富,就会对这个世界充满感激,对生活充满信心和热情。从2月22日到11月22日,《苗师傅读书会》更新了9个月40集,很高兴以和小兔关于通信的对谈作为本季节目的结束,也希望大家在现实生活中多建立能够深入交流的强关系,多多见面,体会下人与人之间的美好情谊。
-
本期节目我邀请了潇洒姐王潇来聊一聊她的书《五种时间》和她所倡导的时间理念,分享了她的行为模型的实践经验。王潇是趁早创始人,“五种时间”理论创建人和畅销书作家,出版过《趁早》《按自己的意愿过一生》《时间看得见》《和潇洒姐塑身100天》等书籍。
王潇写书的出发点很简单,就是在解决自己的问题后,提供一些可能的路径,让读者也能从中汲取解决自己问题的思路。所谓五种时间,分别是生存时间、赚钱时间、心流时间、好玩时间和好看时间。节目中分别探讨了五种时间的定义及其方法论,这些方法论最早都用在王潇自己身上,解决了她在20岁、30岁到40岁每十年的阶段性困惑。
人的一辈子就这么长,时间是有限的,这辈子做什么就活够本了,怎么玩好自己,体验最大化?这是王潇一直在研究的问题。做自己想做的,尝试去做即使做不成,获得可量化可描述的满足感,获得高兴的时刻与体验,这是王潇对五种时间所倡导的理念的源头,
欢迎大家去看看王潇的《五种时间》,看看各种时间的管理方法,还可以下载趁早行动APP或者趁早行动小程序参与各种打卡活动。
-
Manglende episoder?
-
本期节目有点特别,是我受邀在北京文艺广播诵读小站来分享自己的新书《烟及巧克力及伤心故事》。这部最新创作的小说原本是类似美剧《扪心问诊》这样的心理剧策划,后来变成有3对主人公的三段式故事,探寻的是现代都市生活中人的心理状态和精神世界。
冯尼古特说过,在关于蜜蜂的故事里,主角永远是一滩蜂蜜,在关于人的故事里面,主角总是一笔钱。激化矛盾最终还是最现实的问题,比如小说主角在感情中关于钱的矛盾。即使小说描绘的是一群生活在北京的不愁吃喝、外表光鲜的人,但在繁华的背后有一串失落伤心的故事。
小说本身不是抚慰人心,而是要书写人的一段生命历程。我们所面对的从来就不是新问题,我们所寻求的也很少是有效的新方法,实际上世间的无奈都差不多。人总是要寻找各种办法来帮助应付艰难的生活,好歹心情平静地活下去,可能是关于金钱、关于性等其它招数。
-
一年读100+本书是可能的,而且是必须的。本期节目我邀请了一诺创意的Tracy来聊聊读书这个话题,分享她主题式阅读。我和Tracy有个“学习小组”,我们会互相留意和读书相关的内容、以及将手机屏幕的使用时间控制在每天3小时以内,Tracy分享了她减少手机使用时间的小技巧。
Tracy本身的工作和书没有太大关联,她始终用朋友圈记录每年超过100本书的阅读状况。对Tracy来讲,读书是从小到大的习惯,也是一件很个人的事,她从不劝人读书,也极少推荐书籍。
“我没那么重要,我就是一个特别普通的人,就是读一点书过一点日子”,这是Tracy重要的生活态度。生活中缺少质性和美会让人很乏味,读书是一件舒服的又有知识成分的生活方式,不仅喂养了眼睛,还喂养了心灵和精神,保持沉静之心至关重要。
-
本期节目我邀请了青年作家、资深历史编辑、百万粉丝公号“腾讯·短史记”主编谌旭彬来聊聊他的作品《秦制两千年》,他的个人公众号是“史料搬运工”,欢迎大家关注,来看看历史上好玩的小故事。
《秦制两千年》揭示了两千年封建王朝盛世背后的隐秘所在,探讨了在每一个封建王朝的盛世背后百姓生活的历史真相,为我们提供了另一种审视王朝兴衰的视角,拼凑还原出那些不为人知的帝王权力规则。真正为君王所用的主张是怎么样从老百姓身上尽可能的榨取人力物力,让国家更强大。
从秦汉到明清的两千多年里,版图一直在变化,王朝不断在更迭,英雄人物在辈出,各种变法的诉求涌现,“利出一孔,与之在君,夺之在君”,而底层民众的艰难生活,似乎从未有过大的改变。那么这一切的根源是什么呢?历朝历代是通过什么样的方法来确立皇权起家的呢?每个朝代都有它残酷的一面,对于老百姓来说都是艰难的游戏生存模式。反而在皇权立场弱的时期,从老百姓的立场来看可能活得并不是很悲哀。
-
本期节目我邀请了北京语言大学讲师、北京大学英语文学博士、译者李晖来聊聊两部他翻译的作品,一部是捷克作家博胡米尔·赫拉巴尔的作品《绝对恐惧》,另一部是英国诗人 菲利普·拉金 《应邀之作:拉金随笔》,分享下两位作家的创作故事、文学语言、哲学思考等,分享文字和声音互为补充的翻译经验。
赫拉巴尔是“捷克文学的悲伤之王”、是1994年诺贝尔文学奖提名者、被米兰昆德拉称为“我们这个时代最了不起的作家”……他的小说被改编成电影,如《温柔的野蛮人》、《我曾侍候过英国国王》、《过于喧嚣的孤独》等。《巴比代尔》这本短篇小说集是赫拉巴尔的代表作。《绝对恐惧》是书信体小说,这是迟暮之年的赫拉巴尔邂逅正值青春的女学生杜卞卡所激发起的创作灵感。赫拉巴尔的作品带着市井烟火气,和中国生活的某些精神气质很像。
赫拉巴尔在 《过于喧嚣的孤独》里说,“基本上我是一个乐观主义的悲观者和一个悲观主义的乐观者,我是双重的、两面墙的,有着拉伯雷式的笑和赫拉克利特的哭。”世界本身的荒谬,就以另一种荒谬和不真实来消解。
“诗人是要写自己内心感受的东西,小说家是写周围的人”, 菲利普·拉金 是个小确丧的诗人, 《应邀之作:拉金随笔》写过家庭生活、爱和人生境遇,有种丧气是始终缠绕在他的诗里面的,实际上是以丧来疗愈。并可以听到 拉金 亲声朗诵自己的诗作《奇迹之年》(Annus Mirabilis):Sexual intercourse began / In nineteen sixty-three。
【本期节目Soundtrack List】
01. Dan and All His Faults - Too Loud a Solitude 【片头曲】
02. Aleš Březina - I Served the King of England OST
03. Mike Figgis - Mara (Leaving Las Vegas OST)
04. Sidney Bechet - Petite fleur
05. Philip Larkin read 'Annus Mirabilis'
06. Louis Armstrong - West End Blues
07. The Modern Jazz Quartet - Django
08. Stan Getz - Night and Day
09. Dylan Thomas read 'Do Not Go Gentle Into That Good Night'
10. The Teddy Wilson Quartet - Just a Mood (Blue Mood)
11. Philip Larkin read 'Annus Mirabilis' 【片尾】
-
本期节目我邀请了《三联生活周刊》主笔、童书译者、书评作者陈赛,聊聊绘本和心理学方面的话题。心理需求和童书有什么关联?家长跟孩子之间在心理上是不是互相影射?为什么成年人永远都觉得自己不够好以及这么匮乏?成年人对孩子的爱应该是什么样的?
陈赛出了两本绘本《关于人生,我所知道的一切都来自童书》和《愿你心中有一个广阔宇宙》,书里记录了她采访的童书作家对孩子、成长和世界的看法,以及她在阅读童书过程中的点滴思考与感悟。
她在育儿过程中有很多的困惑,养孩子是成年人情绪失控最多的时候。绘本里投射了成人的心理世界,英国绘本大师托尼·罗斯说:“他写绘本完全是站在孩子的立场来为孩子来发出他们的声音,我对成年人没有任何的同情,成年人的世界跟孩子其实是没什么关系的。”
大人陪孩子读绘本,让孩子学会认字、提高审美,更重要的是和孩子坐下来进行精神层面的交流,体会爱的感觉,大人也会从绘本得到自我疗愈的作用。
日本绘本大师吉竹伸介说过:“这个时代最大的好处,可能就在于我们对于人性的脆弱和软弱变得更宽容了。”身处消费社会,我们会感到孤立无援,个体必须时刻应对时代的变化,不断适应、学习和重塑。面对残酷的现实,我们会有很多物质和精神方面的焦虑。我们告诉孩子社会整套的叙事,但他们不一定需要按别人制定的规则去做,甚至可以去挑战。希望孩子能够看到一个知识的理性的世界,超脱一下现实世界,寻求精神上的安慰。
本期节目Soundtrack List:
01. R.E.M - Drive 【片头曲】
02. 平原綾香 - 君といる时间の中で(动画电影《你看起来好像很好吃》片尾曲)
03. 罗文&甄妮 - 铁血丹心
04. 寺嶋民哉 - Pero Pero(动画电影《你看起来好像很好吃》配乐)
05. Pianochocolate - Little Princess
06. R.E.M. - Everybody Hurts
07. R.E.M. - Man On The Moon
-
本期节目我们和朱靖江教授一起回忆北大青春往事,一起追缅好友诗人胡续冬先生,以一种曾经的不妥协来抵抗现在的妥协。
朱靖江、胡续冬和许秋汉都是1990年代的北大学子,他们无论是从读书年代在北大折腾做的事,还是后来在第一次网络泡沫时期做的北大新青年网站,可能是人生经验质量会比较高的时期。
北大是“精神流浪汉”心目的“一块圣地”。朱靖江分享了北大的诗歌传统,细数了1990年代北大校园那些传奇校友和教授。在北大,朱靖江结识了胡续冬、许秋汉,大家都有着对现实的不满,和对自由表达的生活诉求,一起闹腾、一起喝酒、一起旅行、一起牵头做校园文化运动,那绝对不是一个“性苦闷”的时期。
在朱靖江眼里,认识30年的好友胡续冬会迅速吸各种文化元素,内在淳朴、对底层很热爱,也很理想主义,有童心,可能是混搭多面性的一个人,这也和巴西的文化特质很搭。从求学到工作,胡续冬从未离开校园,他能够给学生带来思想上的引领,找到生活的意义,也投入了自己人性化的情感。
追缅胡续冬,有时候可能死亡也是诗人挺好的归属。“我从一首诗裸泳到了另一首诗里”,其实大家在他的灵堂里唱的歌很欢快的歌,不要太悲伤,让我们能够很好的挥挥手最重要。
本期节目Soundtrack List:
01. 北大学子 - 未名湖是个海洋 【片头曲】
02. 郭哥 - 闪亮的的日子(Guobrothers Piano)
03. 许秋汉 - 未名湖是个海洋
04. 许秋汉 - 长铗
05. Antônio Carlos Jobim - Wave
06. Arlindo Cruz & Arlindo Neto - Os Grandes Deuses do Olimpo Visitam o Rio de Janeiro (2016里约奥运会主题歌)
07. Jaques Morelenbaum & Antonio Pinto - Central do Brasil
08. Louis Liu - 闪亮的的日子(进阶版 吉他独奏)
09. 许秋汉 - 长铗【片尾曲】
-
本期节目我们邀请了著名青年文学翻译家、作家于是来分享下《对不起,我操控了你的大脑》这本书,聊聊互联网的邪恶性和互联网资本的真相。
2018年3月,脸书被曝出泄露数据丑闻,引发了对于网络时代民主问题的思考,本书作者克里斯托弗·怀利正是这则丑闻的“吹哨人”之一。这本书讲述了怀利在商业数据分析公司“剑桥分析”工作时所目睹的事,以及他离开公司后发生的事情。
互联网在资本介入、行业垄断后,所谓的乌托邦就破灭了。社交平台可以收集数据来进行数据建模,再运用在资本剥削,甚至改写民主进程,它的邪恶性体现出来了。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意识到自己的数据和隐私被资本剥削和物化了,这是令人感到厌恶和可怕的事。
政治正确的初衷是好的,一旦在互联网上被标签化,就变成令人警惕东西。当一切话题的争论变成标签之间的对峙,就变得简单化低级化了,这样被标签化被煽动后的主张是很可怕的。书中提到了心理战工具,讲到了数据公司怎么去激发网民的愤怒或黑暗三人格,这对我们如何调节使用社交平台有警醒的作用。
本期节目Soundtrack List:
01. Brandi Carlile & Renee Elise Goldsberry - I Put a Spell on You 【片头曲】
02. Mark Crawford - The Social Dilemma OST
03. Brandi Carlile & Renee Elise Goldsberry - I Put a Spell on You 【片尾曲】
-
本期节目是两个中年男人来聊聊历史百年风云,这次邀请了媒体人、文史作家刘江华聊一聊《清朝最后的120天》。
这本书是以清宫档案等一手史料为基础,多维度具体化描绘了晚清辛亥革命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在这转瞬即逝但惊心动魄的120天,各类人物纷纷粉墨登场,相比文学创作和影视化呈现,史实重建下的人物也是可圈可点。
刘江华分享他对历史的兴趣以及从写西汉史到写清史的历程。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保存了一千多万件档案,只有一千多件是明朝的档案,剩下的都是清朝的档案,清朝资料之丰富是研究清史的绝佳条件。
《清朝最后的120天》把史实讲得更加具体和明确。在大多数人心里,袁世凯是一个枭雄,他从出山到称帝的历程让人觉得他是谋定而后动,那么从史料的角度来看是否真的一开始就想称帝呢?
这本书提到一些有意思的史料,比如皇帝的私房钱怎么来的?慈禧怎么调用她的私房钱?辛亥革命期间各个省份有其独立模式,而“驱除鞑虏”的革命口号造成了什么样的影响?清廷和革命军的战争打不下去是因为没有钱么?
-
本期节目我们和艺术史博士、作家祺四聊一聊艺术普及那些事,分享下她的作品、她的求学之路的心得以及带领一群人做线下艺术导览的体验。
艺术非得是严肃的么?艺术的门槛一再降低了么?可不可以用更通俗化的方式去接触艺术?人们通过艺术到底可以获得什么?艺术对大众生活到底能产生什么影响?
祺四的作品有《八卦艺术史》《璀璨的哀愁(珠宝传奇Ⅰ:中世纪下)》《珠宝传奇I:浮华与金戈》,这三本书有一个共同点是用接地气、通俗易懂的写作方式去普及艺术,像《璀璨的哀愁》用了武侠小说的写作文体——古龙体,排版更加松散易懂,更贴近现在读者的阅读习惯。
艺术史的普及可以通过读书、线下展览、看剧集等方式来进行,读书应该是一件有趣味的事,每个人选书的品味虽不一样,读一本书能调动起兴趣很重要。有些书读起来不乏味,更多是基于语境,而不是书籍本身。
本期节目Soundtrack List:
刘索拉 - 到边关【片头曲】
Peter Bjorn And John - Young Folks (Instrumentals)
陈勋奇 - 天地孤影任我行
Antonio Vivaldi - Symphony in C Major, RV 112: III. Presto
Antonio Vivaldi - Concerto for Strings & Continuo in C Major, RV 113: I. Allegro
Antonio Vivaldi - Concerto for Strings & Continuo in C Major, RV 113: III. Allegro
Antonio Vivaldi - Concerto for Strings in D Major, RV 121: III. Allegro
Antonio Vivaldi - Symphony in E Major, RV 132: I. Allegro
Antonio Vivaldi - Strings Concerto in B-Flat Minor, RV 164: I. Allegro
Antonio Vivaldi - Symphony in G Major, RV 149: I. Allegro molto
Antonio Vivaldi - Symphony in G Major, RV 149: III. Allegro
Antonio Vivaldi - Symphony in C Major, RV 112: I. Allegro
Antonio Vivaldi - The Four Seasons, Concerto No. 1 in E major, RV 269 "Spring": I. Allegro
Antonio Vivaldi - The Four Seasons, Concerto No. 1 in E major, RV 269 "Spring": III. Allegro pastorale
Dan Jones - The King is Dead(The Hollow Crown Soundtrack)
Dan Jones - Titles (The Hollow Crown Theme)
Luke Faulkner - Life and Loss
-
“翻译者是一本书最认真的读者,可以弥补我看书时候没有注意的东西。”本期节目邀请到的嘉宾是译者王如菲,她是南京大学英文系的硕士,曾经和我一起办过《新知杂志》,今天一起来聊聊王如菲翻译的第一本书《深时之旅》。
旅行本身就是带着目的和收获的苦行,《深时之旅》的作者罗伯特·麦克法伦是一位有野心的自然/旅行文学作家,他用5本书《深时之旅》《心事如山》、《荒野之境》、《古道》和《路标》来描绘他所亲历的世界。麦克法伦的这本《深时之旅》用优美的文词描绘写了我们失去的东西,每探索一个地方就会采访一个人,带着故事性,也带着科学家研究的视角,流露出很强的生态意识,自然文学语言有着很强的改造的力量,“我们能成为人类更好的祖先吗?”
本期节目Soundtrack List:
01. The Bookshop Band - Deep Time (inspired by Robert Macfarlane's book, UNDERLAND)
02. Radiohead - Everything In It’s Right Place
03. The Lost Words: Spell Songs - The Lost Words Blessing 【片尾曲】
-
本期节目邀请到的嘉宾是绘造社创始人、《胡同蘑菇》和《楼房花朵》作者之一李涵老师,和我一起聊聊北京城市建筑研究、北京情结及记忆和其背后折射出的对艺术和生活的思考。
李涵以北京为主要观察对象,无论是《胡同蘑菇》中“胡同情结”还是《楼房花朵》的“阳台观察”,都是对民间自发的城市建筑的客观记录、观察和思考。丘吉尔说过“建筑可以塑造人”,但大多数情况下,建筑不会塑造人,永远都是人在塑造建筑。
从城市生活角度来说,在北京长大的李涵觉得上海的确比北京强,而且上海人买二手房时会为装修品质买单,北京人却不会。不过在上海,不把自己变成上海人其实没法融入,大家过着过着就变成了同样的人。而在北京,人的多样性就会比较大,这也是有意思的地方。当城市的外在东西不那么好时,北京人可能更会注重内在的东西。
-
本期节目邀请到的嘉宾是远在澳大利亚、《奶酪与蛆虫》一书的译者鲁伊女士,和我一起聊聊这部中译本面世不久的经典作品。初看书名,《奶酪与蛆虫》给我一种食谱的感觉,没想到这是一位16世纪磨坊主很经琢磨的比喻。
还记得当初在电视上看马未都讲到“50个我站着就到了孔子那会儿……”让我一下对历史中数不胜数的人物有了特别直观的感受。而作为一本微观史著作,鲁伊给我介绍了特别轴的主人翁发出“异端”言论的大时段背景和他作为一个小人物的特别之处。历史不会照顾“声儿小”的人,但《奶酪与蛆虫》用一种“自下而上”的方式还原了一位磨坊主的观念世界。
后来,鲁伊也说起了和80多岁的金茨堡老爷子交流的过程。从采访去信到后来的邮件往来中不断地被这位1%的天才所感动,她自己也笑道翻译完这本书相当于上了一门课,我也祝她能早日译作等身。
-
做了二十多期节目,本期有些特殊。这一回,恰逢《麦田里的守望者》首次出版70周年,我做客“大内密谈”,与相征、郭小寒一起聊聊这本书。这本书迄今为止差不都卖出了7000多万本。相比之下,《局外人》、《小王子》这样的经典作品也不过卖出1000多万本。
相信很多人跟我一样,读《麦田里的守望者》远不止一遍。在青春期读,与成年后再读,读到的东西有些差异。而作者塞林格,似乎就停在了从青春到成人的过度阶段。虽然小说的主人公是个挺自恋的人,但我觉得,这本书对同龄人的讽刺多于成年人。
我们聊到了各自对这本书印象最深的情节,尽管这并不是一本重在故事的书。相征谈到的情节与他上学时被老师训话的回忆有关。我很喜欢书里的俏皮话,比如:人生是一场球赛,但如果你在实力弱的那队就会很难受。
当话题从这本书展开去,我们还谈到了经典作品是否会过时等问题。如今,小说变得越来越可能被其他媒介替代。但正如塞林格为了在战争中保持理智而写书,如果在未来社会,更高科技的娱乐让我们变得更麻木,那些愿意保持清醒与敏锐的人,也许会重新拿起小说吧。
-
本期嘉宾是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金雯,主要研究领域是比较文学。明年是乔伊斯的《尤利西斯》出版100周年,不少排行榜上把它列为20世纪最佳英语小说。借此机会,我和她聊聊这部在英语文学史上绕不开的作品。
不可否认,对于专业研究者与一般读者,《尤利西斯》从翻译到阅读都十分艰难。《尤利西斯》代表的现代主义小说是对传统叙事的反叛。小说虽然晦涩,但热爱作品的读者大量存在于民间。而作者乔伊斯在语言能力与对人性刻画都达到巅峰,可以说仅次于莎士比亚。所以这部书自从出版之后,每年也都卖出去不少。看原著可以少些隔膜,看译文也有好处:原著里碎片化、不连贯的表达可以被译者补充完整。
戏仿史诗的写法有很长的历史,18世纪就已产生。而谈到作者乔伊斯,不得不提的是他强大的语言能力。这对于小说写作有巨大帮助。不过,语言能力也会稍微挤占文学的空间。称职的作家一定要有超强的语言能力,但不一定全都展现在作品中。
一个国家的语言基因由第一代使用该语言的文学大师奠定吗?这种说法有相当多的合理性。就像莎士比亚用英语创造了一个现代世界,普希金之于俄语。中国市井小说繁盛的明清时期,中国作家也有非常强悍的语言能力。
对母语是中文的人文工作者来说,学一门外语重要吗?金雯说,学习外语的作用是了解他者、返回自身。这同样也是比较文学的意义之一。通过比较不同译本的风格,能了解不同语言怎样影响原著。在中外文化互视之间,重新审视中国的叙事传统。
最后,我们聊了些八卦。乔伊斯是靠吃软饭写出了《尤利西斯》吗?文学作品是否要体现作家本人的情感?欢迎听到最后,留下你的观点。
-
今天来我家做客的是我的大学室友、商鹊网CEO邹剑宇。他现在从事机器翻译的创业工作。机器翻译是人工智能皇冠上的明珠。本期节目,我请他来聊聊机器翻译能做到的与不能做到的。
去年,我请他用机器翻译帮忙翻译《巴黎评论》上面一篇作家专访,我也感受一把机器翻译的优劣。对于在特殊语境下有多重含义的词,机器还不太熟练。而我这一回把正确的翻译告诉机器,就能帮助机器下一次更好地翻译。机器进步的源头就来自于正确的反馈。当然,训练机器的时候非常复杂,数据校注人把不同语境下的多个段落正确中英文译文放进训练机器的数据中,机器才能掌握对应的恰当翻译。
邹剑宇透露,美联社的体育、财经新闻是机器写的,他们有20多万套模板,这是他们的核心资产。要想做出“人味”的新闻,传播者要带有一点表演者的性质,机器就不够用了。机器翻译最适合面对专业、科学的文档。而文学翻译是一种创造性工作,译者可能有独特的文学解读,如果被说成像“机翻”便是一种冒犯。
有时候,我们能从机器翻译的作品里看到一些个性,但这些个性背后依然是数学计算在起作用。现在,机器翻译已经可以胜任霸道总裁之类成套路的网文翻译。但我对于翻译家的敬佩不会消失。有些作品,只有经过人的再创作,才有人性。
-
本期请来的是人在上海的翻译家于是女士,这是我第一次尝试和嘉宾远程录节目。孩子已经上幼儿园的我,与坚持丁克的于是,一起聊聊《最好的决定》这本“养娃劝退书”。这本书集合了十六位作家对生育、家庭和生命意义的思考。十三位女性、三位男性作家都选择了不生育,他们都以令人钦佩的坦诚,探讨了和生育命题息息相关的“孤独”、“自我实现”、“生育本能”和“童年创伤”等主题。
这本书在中国的出版颇费了一番周折,我们就不详谈了。中文图书里缺少这种书:站在个人主观立场讨论一个比较普世的问题。之所以最后起了这样一个书名,是因为于是希望让读者自己思考,什么才是最好的决定。虽然书是薄薄的一册,但因为一共有16位作家,每个人有不同的文化背景和写作风格,翻译起来需要费很多心思。
养育孩子是助长阶层对立吗,怎么看待养育孩子的成本与回报?我们也从各自的生活经验出发聊了聊这样的大问题。节目里还提到美国女作家的小说《凯文怎么了》。它从本质上质问亲子关系,在西方社会引发了很大的反响。
美妙童年是非常晚近才出现的概念。狄更斯笔下没有快乐的儿童。我这一代人小时候也曾面临物质的匮乏。有些人养育孩子是用给孩子幸福的方式来补偿自己。而选择不要孩子,过着所谓“堕落的生活”,可能是基于失去责任感、失去对未来的信心。
经历过痛苦的原生家庭,更容易做出不要孩子的决定吗?不要孩子不等于不爱孩子。于是说,没有小孩的人可能更爱小孩。我们的谈话并不足够丰富和客观,希望本期节目可以让你对家庭、亲自关系有自己更深的思考。
-
本期节目的嘉宾是截拳道教练、《李小龙:神话与真实》一书的翻译者史旭光。我也是个武侠迷,做这期节目也算是给自己的一个福利。旭光分享了他小时候痴迷武侠的故事,电影、杂志、双节棍……一个不落。在河北长大的他还专门到湖南的武术学校学习武术。后来,他来到北京,在大学社团教武术,到现在开办武术班,可能教过上万人。但他并不在意这个市场的大小。旭光说,能把一个人教好,就知足。教学这么多年,他没有印过一张传单。
所有知道李小龙的人都曾经有过这样的问题:李小龙到底能不能打。旭光站在专业角度帮我解答了这个问题。李小龙受益于传统武术,但并没有受制于传统武术。他是典型的实用主义者,不反对传统武术,只是反对用传统框住自己。这也是旭光教孩子们武术时坚持的原则。他不约束孩子好动的天性,而是给孩子设定目标,教他如何利用天性。
我们还聊到了武侠电影。让我很意外,旭光最喜欢的李小龙电影是不太知名的《盲人追凶》。另一个不可回避的问题是:李小龙到底是怎么死的。杂志的铁律是,卖得最好的是年轻明星的死讯。何况李小龙兼具武术家与电影明星的双重身份。后人惯于把李小龙标签化。但标签化就是把他看薄了。
欢迎收听本期节目并订阅、评论,说说你对李小龙的看法吧。
-
今天,来家里做客的是编辑周丽华,和我聊一部绘本《多莱尔的希腊神话书》。中英文对照的绘本书也被很多人当做英语学习资料,但它的价值肯定不止于此。我们生活中很多概念都来自于希腊神话,大众最常用的可能是爱神。
在中国,给孩子看的绘本必然是洁本,不过尽量保留了故事主体。古人用神话以象征的方式展现原始暴力,用不同的神明体现人的不同精神面貌。希腊神话还对现代艺术有诸多影响,我们还聊到电影《盗梦空间》部分灵感来自于神话。
不同国家的文化有隔膜也是必然的。中国人对希腊神话的初步认识更多可能源于星座和动画片,比如圣斗士星矢。最后,我们还聊了聊西方研究中国的一些图书。感兴趣的朋友可以找来读读。
- Vis me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