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pisoder

  • 不知不覺,今年第一季已經結束,你達成多少工作目標了?「閱讀」是一個幫助擴展視野、鎖定方向的好方法。《洞見未來 勾勒美好新境界》這本書,從「智慧生活」、「健康樂活」、「永續環境」、「韌性社會」、「智慧化致能技術」,還有「創新創業」的角度一一解密工研院聚焦的方向!
    想要在甲辰年挑戰自我、飛龍在天?聽瞿總從「創新創業」的角度切入,帶領大家撥開迷霧,看見美好未來!
    00:00-02:01 開場與《洞見未來 勾勒美好新境界》介紹
    02:02-02:40 介紹瞿志豪總經理
    02:41-04:03 「創新創業」的意義
    04:04-07:32 為什麼要不斷培育新創公司
    07:33-09:05 創投風氣的崛起與經濟貢獻
    09:06-10:29 工研院的創新創業機制
    10:30-12:58 新創的共同挑戰是什麼
    12:59-17:03 創新公司的角色、任務與收益
    17:04-20:58 「深科技創業」的成功機會
    20:59-23:01 臺灣產業升級的機會
    23:02-26:02 產業的本質與新的商業模式
    26:03-28:47 智慧的結晶:《洞見未來 勾勒美好新境界》

  • 電力穩定的供應,是產業發展的要件。臺灣9成以上的能源仰賴進口,維持電力的永續是非常重要的事情。在資通訊科技的幫助下,未來,我們不光是電力的使用者,還能做電力的生產者。今天,《科技解壓縮》取得IC之音授權,分享工研院劉文雄院長在《IC部落格》精彩的專訪內容,暢談在新能源時代,電力供應、提高能源效率的新觀念。
    00:00-01:17 引言
    00:18-05:47 能源轉型的關鍵-由消費者變身產銷者
    05:48-09:12 虛擬電廠與整合資源規劃
    09:12-10:58 需求端應關注能源使用效率
    10:59-12:17 應以草根運動精神來推動淨零轉型

  • Manglende episoder?

    Klik her for at forny feed.

  • 「活得久、活得健康」是世人追求的目標,尤其經過疫情洗禮,人們對生醫領域的創新更為殷切。政府最早將生物科技納入重點科技推動,是在1980年代,經過40年發展,臺灣生醫產業產值已經上看6,000多億元。上市櫃生醫公司市值也突破1兆元。這一集我們邀請臺灣生醫產業的推手,也是工研院前院長、現任體學生物科技公司李鍾熙董事長,談談臺灣生醫產業發展的歷程,以及工研院在生醫領域所立下的里程碑!

    00:00-01:57 引言:臺灣生醫產業緣起
    01:58-02:45 推動工研院成立生醫中心
    02:46-04:40 回顧90年代臺灣的生醫環境
    04:41-07:07 工研院切入生醫領域的策略與定位
    07:08-11:57 工研院生醫領域的里程碑
    11:58-15:11 臺灣生醫產值破兆的臨門一腳
    15:12-20:17 生醫跨領域人才養成
    20:18-23:55 李董事長對工研院生醫領域的期許

  • 材料帶動文明演進,新材料的使用,影響不止一個世代的經濟、產業乃至生活。工研院從1953年「聯合工業研究所」時期,就投入材料的研發,成果包括1950年代的紅泥塑膠、1980年代的碳纖維、機能布、1990年代的奈米技術、2000年以來的鋰電池與防爆技術,陸續推升臺灣運動用品、紡織、自行車產業等登上國際舞台。這一集我們邀請到工研院材料與化工研究所李宗銘所長,聊聊工研院在材料領域的里程碑,以及技術擴散背後的小故事。
    00:00-01:33 材料創新帶動產業發展
    01:34-14:21 工研院材料創新的歷史淵源
    14:22-26:13 臺灣稱霸機能布市場的秘密武器
    26:14-33:07 碳纖維車架讓自行車脫胎換骨
    33:08-39:15 讓「奈米」科技家喻戶曉
    39:16-46:00 播下鋰電池技術的種子
    46:01-52:27 高值創新、淨零永續有賴材料科技加持

  • 研調機構預估,臺灣半導體2024年產值上看4.9兆元,是經濟成長的重要動力。回顧半導體開端的1970年,臺灣人均GDP僅1,000美元,復以政治、外交與經濟的打擊,是如何在當時最先進的半導體領域做出成績?進而發展出眾多的護國神山群?半導體產業與工研院,又有什麼樣的關係?我們請到最初參與「積體電路計畫」的清華大學史欽泰講座教授,他也擔任工研院院長長達10年,來告訴我們這段歷史。

  • 商場上不乏從谷底奮起的勵志故事,出身農家的陳其宏董事長,連續為「BenQ」品牌,打造出多項世界級資訊產品,現在更率領臺灣上百個隱形冠軍,組成聯合艦隊,航向藍海市場。在公司轉型期間,他穩定軍心,給予信心;在擴充階段,他眼光精準,發揮自身與夥伴優勢,成果有目共睹。一起來聽聽陳其宏董事長如何發揮驚人意志,達成逆轉勝的不可能任務!
    00:00-01:07 介紹陳其宏院士
    01:08-03:30 從明基到佳世達的職涯歷程
    03:31-08:10 從品牌到代工的角色轉變
    08:11-15:40 讓公司快速重返榮光
    15:41-19:44 大艦隊管理模式的誕生
    19:45-23:46 「門當戶對」的併購對象
    23:47-26:25 摒除股東疑慮,讓數字說話
    26:26-33:03 如何挑選併購標的
    33:04-35:43 二代接班潮成聯合艦隊推力
    35:44-48:04 管理200多家子公司的訣竅
    48:04-52:26 大艦隊讓減碳行動加速
    52:27-55:50 AI如何幫佳世達加值

  • 華碩在1997年推出第一台筆記型電腦,2004年就躋身全球十大品牌筆電,童子賢院士的努力功不可沒。他為華碩打造設計團隊,讓資訊產品搖身時尚單品。而當品牌與代工發生衝突時,童院士一肩承擔,帶領和碩轉進代工業務,成就全球頂尖的設計與製造服務公司(Design and Manufacturing Service;DMS)。在完成職涯的里程碑之後,他以科技果實滋養文化土壤,成為文化人有力的支持者。讓我們來聽聽,允文允武的童院士,豐富又多采的職涯經歷!
    00:00-05:50 桌上型電腦成熟交棒筆記型電腦
    05:51-08:31 用設計打開筆記型電腦市場
    08:32-12:48 華碩品牌從B2B轉型B2C
    12:49-18:36 工程與設計思維的融合
    18:37-31:31 領導代工業務成就頂尖DMS
    31:32-33:07 對未來資訊電子市場的看法
    33:08-37:04 給年輕人的話

  • 資通訊產業是臺灣的驕傲,華碩品牌更是其中的翹楚。華碩以主機板起家,創業3年就成為全球第一主機板品牌,創辦人之一的童子賢董事長,40年職涯締造了三個臺灣資通訊的里程碑。首先是在主機板打響國際聲譽,接著將設計概念注入筆記型電腦,結合科技與時尚,讓華碩躋身全球十大筆電品牌;而他領軍華碩代工業務攻城掠地,成就全球頂尖的資訊設計製造服務公司(DMS)。我們將以兩集的時間,聽童子賢董事長,娓娓道來他一路走來的心路歷程!
    00:00-01:02 介紹童子賢院士
    01:03-05:24 拜別「師門」下山創業
    05:25-11:53 創業像打牌?董事長用抽籤?
    11:54-18:03 成就全球最大品牌主機板致勝關鍵
    18:04-24:08 為什麼華碩主機板價格這麼硬?
    24:09-34:59 在PC開放架構下創造品牌價值

  • 曾幾何時,十大癌症死因中,胃癌已悄悄的退居後位。這個降低國人胃癌發生率與死亡率的醫者,正是工研院新任院士 - 台大醫院院長吳明賢。他率領台大醫院團隊,花費15年以上的光陰,在馬祖胃癌盛行的地區進行研究與治療,透過控制幽門桿菌,降低胃癌發生率。這個驚人的成就,讓團隊登上國際期刊。這一集,我們從吳院長的行醫歷程談起,講到人類腸道菌叢、AI醫療,以及吳院長治未病的大願!
    00:00-01:31 吳院士的行醫歷程
    01:32-10:33 驗證幽門螺旋桿菌與胃癌關係的「馬祖經驗」
    10:34-12:28 促成本土廠商發展幽門螺旋桿菌篩選工具
    12:29-18:07 發展全球首創二合一篩檢與創新除菌方法
    18:08-20:52 健檢發現幽門螺旋桿菌怎麼辦?
    20:53-22:37 致力破解人類腸道菌叢奧秘
    22:38-27:03 益生菌與健康的最新進展
    27:04-32:09 醫學研究與臨床之間的平衡
    32:10-36:31 帶領台大醫院安度疫情的心路歷程
    36:32-40:33 AI對未來醫療的影響
    40:34-45:37 如何達到成功老化的目標

  • 工研院院士邁入第12年,今年再添四位新院士,這四位院士都是在產業科技上,對產業發展、以及民眾福祉有傑出貢獻的人。首先,我們要介紹的是公司創辦以來,40年都沒有出現虧損的研華公司劉克振董事長。劉董事長博聞強記,化經營寶典為實際執行力,帶領研華成為臺灣國際品牌第五名。想了解如何在公司成立第一年就有獲利?如何打敗景氣循環,讓企業日新又新?聽聽劉董事長怎麼說。

    00:00-00:56 介紹劉克振院士
    00:57-04:14 研華初創業的緣起
    04:15-09:23 研華連續40年獲利的關鍵
    09:24-17:57 研華推動第三次轉型的內涵
    17:58-22:20 生成式AI對工業物聯網的加值
    22:21-26:21 最推崇的企管經典心法與讀書秘訣
    26:22-29:21 對高齡少子化的政策建議
    29:22-33:54 研華以創業競賽、產學合作推動創新
    33:55-39:45 企業經營集體決策的優缺點

  • chatGPT掀起生成式AI風潮,流暢的文字與統整能力讓人驚艷,但隨之而來,卻引發企業怕機密外洩,上班族怕飯碗不保的問題。究竟企業與個人面對生成式AI,該怎麼趨吉避凶,運用AI優勢來提升競爭力?工研院余孝先總營運長,以多年投入AI與巨量資料研究的經驗,為企業與上班族採用生成式AI,提出實用又充滿前景的建議。
    00:00-01:39 生成式AI簡介
    01:40-04:39 生成式AI對企業的幫助與挑戰
    04:40-07:38 生成式AI適合哪些產業及其侷限
    07:39-12:37 企業該用什麼角度切入
    12:38-15:38 企業要不要自己訓練大型語言模型?
    15:39-19:13 生成式AI對組織的升級與優化
    19:14-21:00 生成式AI帶來的商機
    21:01-22:19 企業導入生成式AI的抉擇
    22:20-25:19 上班族善用生成式AI提升競爭力
    25:20-31:24 AI提升生產效率可增加人類福祉

  • 臺灣哪一個產業能夠率先達到淨零排放?答案是:農業。由於農林漁牧為滿足人類需求,投入生產造成排碳的同時,卻也涵蓋了自然界最重要的固碳場域,土壤、海洋與森林。淨零排放對大多數企業而言是成本,但在農業卻充滿了新商機。
    工研院運用科技,讓農業生產更減碳,也投入未來食物的研發,鼓勵消費者用「吃」來減碳。本集邀請到工研院推廣農工合作具豐富經驗的中分院李士畦副執行長,以及蔡書憲副組長,來談談農工科技如何減碳增匯,讓農業搖身成為淨零時代新貴!
    00:00-01:35 農業對達成2050淨零排放的幫助
    01:36-02:50 工研院在農業科技上的角色
    02:51-04:24 農業在2050淨零排放的重要性
    04:25-06:53 從減碳到負碳,科技可以幫上哪些忙
    06:54-16:30 農機電動化的努力與挑戰
    16:31-20:33 植物肉風潮與減碳趨勢
    20:34-25:50 工研院以植物肉切入未來食物領域
    25:51-27:59 植物基食品目標好吃、健康與特殊性
    28:00-31:35 以科技打造農村減碳商機

  • IC是數位時代的石油!不僅推動人類智慧科技的演進,對臺灣的經濟與就業,都扮演著核心的角色。1983年起,為推升臺灣在國際半導體的地位,工研院開始舉辦「國際超大型積體電路技術研討會」,簡稱VLSI技術研討會,聚集全球半導體專家,進行先進技術的研討,至今已40年,而它也成為國際上最受矚目的重量級半導體產業活動之一。

    2023年的VLSI研討會,即將在4/17在新竹登場,也是疫情解封後的第一場,今年的研討會可以是大咖雲集,我們邀請到工研院電子與光電系統研究所駱韋仲副所長,來到節目當中,跟我們解析,這個疫後再出發的半導體盛會,透露哪些值得關注的訊息。

    00:00-02:01 VLSI技術研討會40歲了
    02:02-03:59 VLSI技術研討會40年來在產業扮演的角色
    04:00-05:16 2023 VLSI有哪些受矚目的大咖講者
    05:17-07:17 量子電腦大師級人物John Martinis來台演講
    07:18-09:30 2023 VLSI 「三六九」精彩內容
    09:31-10:41 小晶片技術的新進展
    10:42-12:13 VLSI研討會今年二合一了!
    12:14-13:14 半導體產業熱度與活力不減
    13:15-15:10 chatGPT對台灣半導體產業的影響
    15:11-17:05 AI人工智慧驅動HPC的需求
    17:06-19:09 chatGPT導致碳排增加?半導體技術有解
    19:10-22:57 聊天機器人的市場發展與台灣半導體機會

  • 陶瓷在看得見的地方,是生活的必需品,在看不見的地方,陶瓷也發揮了非常大的作用。工研院與杜邦材料部門,將低溫共燒陶瓷(LTCC)應用於5G毫米波通訊,真正實現5G「高頻寬、低延遲、廣連結」的效益,因此獲得2022年全球百大科技研發獎。究竟甚麼是低溫共燒陶瓷?這項說起來不新,卻不斷有嶄新應用的技術,是怎麼在5G時代鹹魚翻身,被賦予科技演進的重責大任的呢?我們邀請到投入陶瓷材料超過15年的工研院盧俊安副組長,來與我們聊聊他一生懸命的陶瓷科技。
    00:00-01:56 無所不在的陶瓷製品
    01:57-08:54 陶瓷在高科技領域的應用
    08:55-14:32 何謂低溫共燒陶瓷
    14:33-19:18 電子陶瓷與陶瓷工藝的同與不同
    19:19-24:50 LTCC的製程與優劣勢
    24:51-27:20 工研院擁有30年歷史的LTCC實驗室
    27:21-30:56 LTCC應用於5G通訊及與杜邦合作的始末
    30:57-33:21 LTCC應用於5G通訊扭轉刻板印象
    33:22-35:13 獲獎後陸續獲得產業關注

  • 今年開春最受矚目的科技事件,要屬美國CES消費性電子展。這是疫情解封之後,CES首次舉辦大規模的實體展覽。但,2022年的灰犀牛與黑天鵝,像是俄烏戰爭、通膨、科技業裁員仍對CES投下陰霾。工研究團隊,已多次參與CES展會並提出產業趨勢分析,這次我們邀請到直擊CES現場的董鍾明分析師,來到節目當中,跟我們解析,這個疫後再出發的科技最大盛會透露哪些值得關注的訊息。
    00:00-01:49 前言:疫後解封首場科技盛會CES 2023
    01:50-03:58 今年CES 2023展場氣氛與特別之處
    03:59-05:51 通貨膨脹、地緣政治、科技業裁員等,對CES的影響
    05:52-11:38 科技業大老闆的演說焦點主軸
    11:39-19:00 各大車廠在CES 2023展現新創意
    19:01-21:04 工研院參展CES的精彩技術
    22:05-25:06 新創公司在日常小物上發揮創意
    25:07-32:06 因應CES 2023風向給產業的建議

    延伸閱讀:《工業技術與資訊》月刊「科技大風吹向移動載具、元宇宙」
    https://reurl.cc/pLm9E8
    工研院《工業技術與資訊》月刊 - 未來科技正發生
    https://reurl.cc/2Wb6RO

  • 臺灣化工業與科技業一同成長,透過不斷的創新研發,現已蛻變為世界級特用化學品的供應商。總部位於高雄的長興材料工業,就是其中的佼佼者。今天我們介紹的這位工研院院士,蕭慈飛院士畢生貢獻於化工領域,他經歷長興從合成樹脂,轉型到全世界最大「乾膜光阻劑」供應商的關鍵過程。蕭慈飛院士近年積極投入國營事業轉型,盼能將化工業轉型的經驗,灌注國營事業,以創新科技,為國營事業升級加值。00:00-01:47 前言:介紹長興材料工業與蕭慈飛院士01:38-03:25 獲選工研院院士的心情與感謝03:26-06:29 加入長興化工從一而終的化工生涯06:30-10:56 接觸印刷電路板產業一路伴隨臺灣電子業成長10:57-13:08 臺灣材料產業的不足之處13:09-17:07 長興成功轉型電子材料的關鍵17:08-17:52 材料化工職涯裡的得意之作17:53-20:37 協助國營事業轉型的know-how20:38-23:18 如何為企業注入技術DNA23:19-24:04 對南臺灣產業的感情與淵源24:05-27:17 工研院推動產業應扮演的角色延伸閱讀:《工業技術與資訊》月刊「助材料自主 企業加值轉型典範 蕭慈飛」https://www.itri.org.tw/ListStyle.aspx?DisplayStyle=18_content&SiteID=1&MmmID=1036452026061075714&MGID=1164347731066426054工研院《工業技術與資訊》月刊https://www.itri.org.tw/ListStyle.aspx?DisplayStyle=18&SiteID=1&MmmID=1036452026061075714

  • 2050淨零永續大趨勢下,材料領域的創新提供了重要解方。工研院新任院士李長榮集團總裁李謀偉,25歲時頂著麻省理工學院畢業生的優異學歷返台,投入化工業綠色高值的轉型,在他努力下,李長榮不僅成為全球最大熱塑性橡膠供應商、全球唯二電子級異丙醇供應商,更開發眾多材料循環、資源循環的科技,李謀偉近年也積極培育下一代材料人才,盼材料人扮演改善人類生活的關鍵。00:00-02:32 前言:介紹李長榮集團與李謀偉院士02:33-05:22 要以科學家創新的精神來解決環境問題05:23-08:02 李總裁以科學精神,賦予化工業嶄新面貌08:03-12:48 促成全球首創的「電子級異丙醇(EIPA)循環回收製程」12:49-14:41 要將外部成本內部化,說服客戶是最大挑戰14:42-15:18 企業如何因應法規對環保與淨零排放的要求15:19-17:01 材料科學投資期間長,怎麼去平衡創新與營運?17:02-21:05-如何評估創新研發的市場機會點21:06-23:00 引進專業經理人,為李長榮注入新氣象23:01-24:16 李長榮與工研院的淵源與合作24:17-28:04 李長榮對材料人才的培育延伸閱讀:《工業技術與資訊》月刊「翻轉化工業 邁向永續先行旗手 李謀偉」https://www.itri.org.tw/ListStyle.aspx?DisplayStyle=18_content&SiteID=1&MmmID=1036452026061075714&MGID=1164347730314525042工研院《工業技術與資訊》月刊https://www.itri.org.tw/ListStyle.aspx?DisplayStyle=18&SiteID=1&MmmID=1036452026061075714&PRID=1164347560172256413&PCID=620610314656502404

  • 念的是歷史,擁有商管碩博士學位,卻以營建實務界數十年的經驗與熱情,發展出多項既創新又高效率的工程技術,獲得專利達650多件。54歲那一年,更成為臺大土木系的教授。今天我們要帶大家來認識的這一位院士,就是在學經歷與人生經驗極富傳奇色彩的潤泰集團總裁尹衍樑,聽聽他如何從輕狂年少中幡然醒悟,在恩師與父親的愛與包容下,以過人毅力,探索求知,進而成就不凡,帶領企業走向多角化的集團經營之路。

    00:00-01:53 前言:介紹尹衍樑院士
    01:54-03:35 尹院士打造多角化集團的驅動力
    03:36-06:04 細說對土木工程的興趣與熱忱
    06:05-09:39 尹院士現身說法其建築工法的創新之處
    09:40-11:49 921震後獲得寶貴經驗,開發更耐震的創新工法
    11:50-12:35 不投資電子業的尹院士,怎麼看科技的演進
    12:36-13:33 淨零排放趨勢對建築領域的創新
    13:34-14:59 非科班出身卻當上土木系教授的心路歷程
    15:00-17:15 尹院士分享廣泛學習的訣竅
    17:16-19:44 慘綠少年時幡然悔悟向上的動力
    19:45-23:47 恩師的包容與父親的愛
    23:48-24:58 與工研院的淵源與建議
    24:59-26:28 如何發掘具有創新精神的人
    26:29-29:09 對唐獎未來的期許與祝福

    延伸閱讀:
    《工業技術與資訊》月刊「創新預鑄工法 產業競爭力幕後功臣 尹衍樑」
    https://reurl.cc/91Dxea
    工研院《工業技術與資訊》月刊
    https://reurl.cc/VRY7rA

  • 從70年代即倡議節能減碳,近年更積極參與全球非營利組織,成為國際知名淨零旗手的臺灣公司,正是台達電子。台達電子透過創新研發,提高能源效率,協助客戶省電。董事長海英俊今年獲選工研院院士,在他帶領之下,台達電不僅業績突飛猛進,更從內而外,從理念到行動,真正為地球的淨零永續做出貢獻。來聽聽海董事長如何以數字管理驅動務實創新,並分享台達電在淨零趨勢下高速成長的秘訣!00:00-02:30 前言:介紹台達電子與海英俊院士02:30-04:26 海英俊談獲獎心情04:27-11:57 回顧自身學習與職涯轉換跑道的機緣11:58-13:58 台達電最吸引海院士的特質13:59-15:27 海院士分析臺灣電子業成功的因素15:28-16:58 台達電20多年來倍數成長的秘訣16:59-22:16 台達電的使命宣言如何化作成長動能22:17-26:19 海院士以數字管理驅動工程師務實創新26:20-28:33 落實淨零理念到企業文化中28:34-32:28 企業在滿足營利之餘,如何讓世界也變得更好32:29-36:18 政府法規要求淨零排放,企業的因應之道延伸閱讀:《工業技術與資訊》月刊「以跨域專業 做產業淨零先鋒」https://www.itri.org.tw/ListStyle.aspx?DisplayStyle=18_content&SiteID=1&MmmID=1036452026061075714&MGID=1164347730576405007工研院《工業技術與資訊》月刊https://www.itri.org.tw/ListStyle.aspx?DisplayStyle=18&SiteID=1&MmmID=1036452026061075714

  • 一般人多是創業有成之後,開始投資他人創業。2022年工研院新科院士王伯元董事長卻獨樹一幟,他在IBM工作20多年,協助政府,為臺灣資訊電子產業擘畫發展藍圖之後,投入創投事業,又在47歲那一年,與朋友共同創辦中磊電子。中磊電子至今成立30年,已經是全球寬頻通訊與5G小基站的領導廠商,更多次獲國內外財經媒體評為「最佳管理公司」,王伯元先投資再創業,正是為企業經營樹立典範,彷彿告訴大家「創業,就該這麼做!」00:00-01:57 前言:介紹王伯元院士01:58-05:22 王院士與工研院、與資訊電子產業的淵源05:23-06:22 選擇以物理為專業的緣由06:23-10:54 從半導體到創投業的職涯轉折10:55-14:00 王院士協助政府為臺灣高科技產業出謀劃策的經歷14:01-18:22 表達對李國鼎資政的感念18:23-21:19 王院士分享創業投資的心法21:20-22:50 在創業過程中遇到的挑戰22:51-26:39 帶領創投走向國際,當中不為人知的故事26:40-29:22 為何做了創投之後又創業?29:23-30:55 新創公司最需要的是資本嗎?給創業者的建議。30:56-33:56 創業者的條件?什麼人適合創業?33:57-35:27 王院士對工研院的期待35:28-39:25 大通膨時代要的投資策略延伸閱讀:《工業技術與資訊》月刊「擘畫資電藍圖 臺灣科技業關鍵推手」https://www.itri.org.tw/ListStyle.aspx?DisplayStyle=18_content&SiteID=1&MmmID=1036452026061075714&MGID=1164347731375123155工研院《工業技術與資訊》月刊https://www.itri.org.tw/ListStyle.aspx?DisplayStyle=18&SiteID=1&MmmID=10364520260610757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