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pisoder

  • 俱舍論383 (分別賢聖品第六)

    定覺法師

    覺分三十七 謂四念住等
    覺謂盡無生 順此故名分


    今日開始講三十七菩提分。覺分即菩提分,覺悟與覺知,一共有三十七種。也稱為三十七道品、三十七覺支。內容是佛陀教導眾生修證聖果的步驟與方法,合共七事三十七支。菩提分,意即成就佛教四聖諦的智慧,通向涅槃聖果的道路。七事即可分為七科:四念住、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覺支、八正道,一共三十七。

    「四念住」,即:身念住、受念住、心念住、法念住。

    四念處亦稱四念住,與八正道中的「正念」相同,即常念不忘身、受、心、法四者皆「無常、苦、無我」。亦即持續保持「一切法(身、心、境)無常、苦、無我」的正確見解,這是總相觀。

    有總相觀就有別相觀,就個別而言,四念處,身是不淨、受是苦、心是無常、法是無我。也就是把念頭安住在無常、苦、無我三者之上。這與五蘊觀在內容上是相同的。

    以下二部來說,四念處就是一乘道,而由修行的出發點到達最高的悟境,只要依四念處觀來修行也就足夠了。即可由初修以達到最高的阿羅漢果位。


    「四正勤」,即勤斷二惡、勤修二善,所以合共有四。

    勤斷二惡是已生的惡要斷除,沒有生的惡不要它生;勤修二善是沒有生的善要生起來,已經生的善要增長。與八正道的正精進相同。

    四正勤也譯為四正斷、四正勝、四意斷。將精進努力分為四項目:
    (1)努力斷除已生起之惡念(斷斷)。
    (2)努力使未起之惡念不生(律儀斷)。
    (3)努力使未起之善念生起(隨護斷)。
    (4)努力增長已生起之善念(修斷)。

    這裏所謂的善與惡,善是指達成涅槃理想的增長,惡是指達成涅槃理想的減退。就佛教而言,有助於達成涅槃、聖道的是善,有礙於達成涅槃、聖道的是惡,這並非就倫理的、政治的、經濟的、健康等方面而說的。

    如果努力於四正勤,一定能捨惡向善,並一步一步地接近達成涅槃理想。在佛教裏,對惡的努力,不稱為精進,而稱為懈怠。


    「四如意足」,欲勤心觀,欲神足、勤神足、心神足、觀神足,四種。又譯為四神足。為了得到神通的優異禪定,依其方法,就四方面言之,即四神足:

    (1)欲神足,即希望獲得禪定的欲求心。
    (2)勤神足,即努力於得到禪定。
    (3)心神足,即欲得禪定的守心狀態。
    (4)觀(思惟)神足,即為得到禪定而作的思惟觀察。

    「五根」,指信、勤(精進)、念、定、慧五個修行項目。「根」即能力。故五根是使眾生達成涅槃理想的五種能力。因有這五種能力,就可由迷的狀態進入悟的狀態。

    「信」之所以置於五根之首,是因為佛教的信是以明白而實踐為出發點。由此可知,五根是初學者的修道法。

    佛教所謂五根,除以上所提者之外,另有感覺能力的眼、耳、鼻、舌、身五根。此為眼等五根,以區別信等五根。


    「五力」,也是信進念定慧。不同的是,前者是才生起根來,不具力,現在已經發展到一個有力的程度,所以兩者有一個層次上的不同。前面的五根是指(潛在)能力,而此能力實際發揮出來的具體力量,就是力。在內容上,五力與五根相同,都是信、勤、念、定、慧;就修道立場而言,則五力較五根更進一步。不僅限於信,自有漏的凡夫到無漏的聖者,皆有勤(精進)、念、定、慧,但其中仍有種種不同的階段。

    「七覺支」,即擇法、精進、喜、輕安、念、定、行捨。

    七覺支也稱七覺分、七菩提分,這裏的覺支是「覺悟」的部分,指到達開悟前的修行項目。在三十七菩提分法的七事修行道中,七覺支被認為是最後後的修行,這主要與禪定有關。

    在原始的安般念,以出入息以達致精神統一,之後轉修四念處觀,然後再修七覺支,則可證得「明」(悟的智慧),亦即解脫。

    七覺支的內容如下:

    (1)念覺支︰有念,具有智慧,對很久以前的經驗均可憶持不忘。

    (2)擇法覺支︰有念而住,依慧去思惟簡擇(分別)所憶持的法。

    (3)精進覺支︰依慧對法作簡擇思惟,並精進努力。

    (4)喜覺支︰精進努力者產生精神的悅樂。

    (5)輕安覺支︰產生喜悅者,身心也同時達輕快安樂。

    (6)定覺支︰身體輕快安樂者,可達心之統一。

    (7)捨覺支︰平等地觀察已得統一的心。

    「八正道」,正見、正思惟、正念、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定。有的書上不一定是這個次第,內容是一樣的,各有各的理由。

    證得八正道,就代表已解決兩種困擾:一是思想、觀念上的,另一個則是心理的、情緒上的。

    八正道的前兩個項目「正見」及「正思惟」,主要是處理和解決觀念及思想上的顛倒,從困擾中獲得解脫。至於其餘六項,是處理心理上、生活上的一切煩惱。能夠從這兩類的煩惱得到解脫,就是出離三界,證得阿羅漢果了。

    八正道是根據四聖諦而得正見,正見則是以四聖諦來看此人生,從苦及煩惱而得解脫的快樂;正思惟,是很正確地作意,真正而如實地認知,並與無漏的慧學相應。然後實踐身清淨、口清淨,語言以及身體的行為不再惹起煩惱,而得清淨心,此中包括了八正道的正語、正業、正命等三個項目。

    接著要以精進的心來修行四念處,從四念處而修習正確的觀慧。有了四念處來配合四聖諦,必定可以得到無漏的智慧而得解脫。依循八正道,能使充滿煩惱的凡夫,轉變為具有甚深智慧的聖者,也就是「所作已辦,不受後有」的阿羅漢。

    「覺謂盡無生」

    什麼稱為覺分呢?覺悟與覺知,覺悟什麼?與覺知覺什麼呢?是盡智、無生智,這兩個是二乘最高的無學智。

    所以,這三十七菩提分法的內容。菩提是覺,能使「無明睡眠,皆永斷故」,無明大魔永斷,醒過來了,所以稱「覺」。覺一般有兩層意思:一個是醒覺,從睡眠裡起來,醒過來的覺﹔一個是覺知,清清楚楚地覺察到,了了分明。

    「順此故名分」

    這些都是順著覺的,所以稱為菩提分,也叫覺分。

    菩提(覺)的體是什麼?就是盡智、無生智,無學的智。這三十七種法都是順菩提的。順就是因的意思,順著它能夠到達菩提,是菩提的支分,叫菩提分。



  • 《水論》 016

    第十六頌:


    「惡劣之主僕,彼此互衰敗,注水於新陶,二者皆失壞。」

    當領導者、主管,應該多留意下屬的身心狀態,如果發現異樣,便應想想辦法如何去輔導他,這樣才會令他逐漸進步。若果不是這樣,領導者、主管不照顧底下屬;下屬也不去輔助主管,這樣彼此互相傷害,品性都不好,事情當然不能達成。因為事情不能達成之故,因此不論是領導者或下屬,不但大家都得不到利益,並且會互相衰敗。

    後面是 貢唐大師舉的例子,新的陶器,用陶泥捏好後,應當在窰裡用火燒,之後就會變得很堅硬,才能夠成為一個好的器皿,才能夠盛水;如果陶泥才剛剛捏好,還沒有放到窰裡燒,就馬上把水倒進去,陶泥土因為滲水源故,慢慢地溶解而崩壞了,崩掉之後,陶器壞了,水也流失了,當然兩邊都壞掉。

    一般世間的工作的情況是:如果兩邊的品性都非常高雅善良,事情就很容易達成。通常的情況都是如此,彼此互相觀察。就算是底下的工作人員,他們都是看主管的行為反應如何,才決定怎樣做;同樣,其實上面的主管,也是看底下的部屬所做的事情如何,而決定他的行為。假設品性不好,當然反應出來的作風也不會太好。所以西藏有句俗話說:「舞蹈跟著鼓。」「跟著鼓」的意思是指跳舞者要聽鼓音,鼓音敲得快,他就跳得很快;鼓音敲得慢,就跳得慢,因為他要聽鼓音來反應。同樣的道理,下屬與主管都會看對方怎麼做,就會有怎樣的反應。

    假設一邊品性好,一邊品性不好的話,當然情況還比較理想。但是假設兩邊品性都不好的話,很明顯不可能有進步。就算是一邊品性好,一邊品性不好的話,情況雖然好一點,但事情仍不會進步。就下屬而言,不會進步,主管也不會進步,雙方總是不能進步,所要進行的事情是都很辛苦。

    不過,就雙方面的品性好壞對事情的影響而言,應該是主管的責任比較多一些。當然,雙方的品性高雅對事情的進步發展有很大的幫助,不過主要的決定力量應該是主管,他的品性是好或不好,決定的力量很大;而下屬決定的力量比較次要。


  • Manglende episoder?

    Klik her for at forny feed.

  • 《水論》 015

    第十五頌:

    「高尚之主民,福樂互增長,海洋與河流,循環成助伴。」

    地位權勢愈高,更須要有高雅行為,高雅的行為非常重要,尤其是地位權勢愈高的話,若沒有高尚的行為是不行的。

    高尚之主以及人民,「主」是指統治者及官員,「民」是指老百姓。如果統治者及官員品性端正,老百姓也有高雅的行為,如此,老百姓向官員提供良好的意見,讓他在施政上好好的改進。官員本身亦有高尚之心,且對老百姓有愛護之情, 接納老百姓的建議,讓自己的施政更加進步。因此兩方面都會得到很大的幫助,所以「福樂互增長」。

    後面是貢唐大師的比喻:「海洋與河流,循環成助伴」。

    河流的水不斷的流,最後流到大海裡。因為永遠有水流入大海,大海的水就很多,所以大海的水永遠不會乾掉。河裡的水一直流到大海裡,河裡的水豈不是乾了?不會的,因為不斷地會下大雨,所以河裡的水就很多,可以流到大海裡。下的雨從哪裡來?從雲朵而來。雲朵從哪裡來?太陽曬到大海上,使大海的水蒸發成為水蒸汽,飄到天空變成雲朵,之後降下大雨,幫助河流,因此河流不會乾枯,所以兩邊互相幫助。

    假設沒有大海,就沒有雲朵,不會有水汽形成雲朵; 沒有雲朵的話,當然也不會有雨;沒有雨的話,河流就乾掉,也就不會有河流; 沒有河流的話,當然也就沒有海水,所以是彼此循環的。

    所以就官員與老百姓來講,官員有愛護之心,去照顧老百姓;老百姓對官員有恭敬、尊敬之心,歡歡喜喜地去配合,這樣兩邊就互相幫助,互相利益。

    有時候,自己在不覺知的情況下,使自己的行為導致整個團體的退步、拖延,所以在團體裡面,高雅的行為更加重要。正如剛才講的偈頌提到,有權勢地位後,為了自己的權勢對別人施壓是沒有用處的,而是要互相幫助。了解這部分之後,對身處於團體中的我們有很大的幫助。目前段落還在講世間法,也許進度會快一點;到後面佛法軌則時,再慢慢詳細講解。


  • 俱舍論382 (分別賢聖品第六)

    定覺法師


    應知一切道 略說唯有四
    謂加行無間 解脫勝進道

    廣泛地說,道的差別很多。世出世中,見道修道等。不管出世間的道、世間的道,見道、修道、無學道、有漏道、無漏道等等,總括下來,一切的道只有四種。那四種呢?

    「謂加行無間,解脫勝進道」

    即是加行道、無間道、解脫道、勝進道這四個道。

    正在斷煩惱的那個道,是「無間道」。無間道之前,是「加行道」。而「解脫道」是斷掉煩惱,得到擇滅無為的那個「得」,也就是緊貼著「無間道」之後的一剎那,便是「解脫道」。所以,「解脫道」是把所要斷的煩惱障斷掉,最初生的那個道是「解脫道」。解脫道之後再往前邁進。除前面三個道之外,其餘的道,一個一個往上進的,即解脫道之後,再往上進是勝進道。安立這四個道,可以把一切道都包在裡邊。

    道是通達涅槃的路、得。所以,升天,或者去淨土,這些都談不上涅槃的是路、得,亦不是「道」。

    涅槃寂靜,沒有貪瞋痴,沒有苦的果。真正通向涅槃的路是「道」。分別是「菩提(覺)、涅槃(淨)」兩個概念,一方面是菩提,另一方面是涅槃。


    通行有四種 樂依本靜慮
    苦依所餘地 遲速鈍利根


    「通行有四種」,依什麼來安立道呢?

    「樂依本靜慮,苦依所餘地,遲速鈍利根」

    樂通行,根據得不得四個根本定。

    苦通行,除四個靜慮以外的那些地,就是三無色、未到、中間定。

    遲通行是鈍根。

    速通行是利根。

    總的說是依據得不得根本定、利根還是鈍根,來安立四通行。所以,通行一共有四種:

    一、苦遲通行,二、苦速通行,三、樂遲通行,四、樂速通行。遲是鈍根,速是利根。遲通行、速通行是利根或鈍根的關系。苦樂是根據得不得四根本定來說的,得到四根本定的是樂通行,沒有得到的是苦通行。

    得四個根本定的,稱為樂通行。這裡的樂是攝受「十八禪支」。十八禪支:

    (一)初禪天定五支:

    (1)覺支(尋),行者在欲界依未到地定,發初禪色界觀諸淨色法,觸欲界身根,心生大驚悟,即生身識,覺此色觸。

    (2)觀支(伺),謂行者既證初禪功德,以細心分別此禪定中色法諸妙功德,境界分明,為欲界所未有。

    (3)喜支,謂行者初發禪時,乃有喜生,思惟所捨欲界之樂甚少,今得初禪,利益甚多,歡喜無量。

    (4)樂支,謂行者發初禪時,喜踊之心既息,則恬然靜慮,受適悅之樂。

    (5)一心支(定),謂行者初證禪時,心依覺觀喜樂之法,故有細微之散,若喜樂心止息時,心自然重生與定合一。

    (二)二禪天定四支:

    (1)內淨支(內等淨支),謂行者欲離初禪,呵責覺觀,覺觀既滅,則心內淨。

    (2)喜支,謂行者初得內淨時,得免覺觀之患,而獲勝定,內證之喜無量

    (3)樂支,謂行者喜踊之情既息,則怡然靜慮,受怡悅之樂。

    (4)一心支,謂行者喜樂心息,則心與定一,澄渟不動。

    (三)三禪天定五支:

    (1)捨支,謂行者欲離第二禪時,呵責二禪之喜,喜既滅謝,則發第三禪之樂,若證三禪之樂,則捨二禪之喜,不生悔心。

    (2)念支,謂行者既發第三禪之樂,則樂從內起,應須愛念將息,則樂得增長。

    (3)慧支,謂行者既發第三禪之樂,此樂微妙,難得增長,若非善巧解慧,則不能方便長養。

    (4)樂支,謂行者發第三禪樂已,若能善用捨、念、慧三支,將護此樂,樂則徧身,若離三禪,則餘地更無徧身之樂。

    (5)一心支,謂行者受樂心息,則心自與定法為一,澄渟不動。

    (四)四禪天定四支:

    (1)不苦不樂支,謂行者欲離第三禪時,呵責於樂,樂既謝滅,則不動之定與捨俱發,故內心湛然,無苦無樂。

    (2)捨支,謂行者既得第四禪真定,則捨第三禪難捨之樂,不生悔心。

    (3)念清淨支,謂行者既得第四禪真定,當念下地之過,復念自己功德,方便將養,令其不退,進入勝品。

    (4)一心支,謂行者既得第四禪之定,用前捨、念二支,則心無所依,泯然寂靜,一心在定,猶如明鏡不動,淨水無波。

    合共十八支。這十八支只有四靜慮中有才,其他的未到、中間、三無色都沒有。

    差別在哪裡呢?在這四禪裡邊,止觀是平等的。止觀力量相等,生起來任運,不艱難。《順正理論》打比喻,如順風揚舟一樣,沒什麼困難。在四靜慮當中,止觀均平,任運生起,稱為「樂通行」,但不是感到舒服的那個樂受。這四個禪裡邊有現法樂住在。這是從修行困難不困難來說。四根本止觀如順風揚舟,所以這四個根本定是最好的。


    假使不依四禪,依三無色定、未到地定、中間定,稱為苦通行。因為止觀不均等,不攝禪支,所以修行的時候比較艱難,《順正理論》說,這像在陸地上乘馬走。在陸地上騎馬走,固然也能到,但比水上行舟要困難。馬要翻山越嶺,路又高高低低不平,會顛簸得很厲害,也容易疲勞,比較辛苦一些,叫苦通行。

    無色界裡邊的定是止多觀少,未到地定跟中間定是觀的成分多,止的成分少,所以都不均勻。

    在苦樂通行當中,各有快、慢。鈍根修行很慢很慢,有留滯。利根能夠很快地通達。

    而得四禪根本定,因為它攝禪支,也是止觀均等,這樣的條件下修行,沒有什麼大的困難,稱為樂通行。

    苦通行,因為他依靠的定止觀不平均,也不攝禪支,比較艱苦一些,這個稱苦通行。



  • 《水論》 014

    第十四頌:

    「大船飾海洋,明月飾虛空,智者飾教法,雄鋒飾軍眾。」

    「大船飾海洋」,這是大海上來來往往的大船,可以當作海洋的裝飾。海洋廣大無邊,原本海面上什麼都沒有,看起不怎麼美麗。可是在廣大無邊的海洋上面有各式各樣的帆船,因為古時的船都以帆作推動,而帆船上面有很大的旗帆,看起來很漂亮,使海也很漂亮,因此有大旗帆的大船可以當作海洋的裝飾。

    「明月飾虛空」,而明月,亦可作以天空的裝飾。抬頭看上天空,看見月亮時,我們都會覺得這月亮非常美麗, 可以當作天空的裝飾,令天空就非常賞心悅目。

    同樣地,佛陀的聖教中,以什麼作為裝飾呢?佛教以智者,能夠妥善講解佛陀教法中,善惡取捨之法義,能教導眾生,使令他們明白,這些智者,才可以當作佛陀聖教中的裝飾。由於有他們之故,佛陀的聖教就非常莊嚴莊麗。

    「雄鋒飾軍眾」,這是指軍隊中的將軍、將領。在軍隊中,有千軍萬馬,在這麼多士兵中, 一定有一位將軍,這位將軍就是軍隊的裝飾,軍隊看起來就非常有威嚴。假設沒有將軍,雖然軍人很多,恐怕只是烏合之眾;如果有一位將軍帶領的話,軍隊便非常有規矩,非常有威嚴,所以將軍是軍隊的裝飾。

    這偈裡面用的都是比喻,可是真正與本論有關的是「大船飾海洋」,因為是用水來作比喻。這裡面講的意思是,對於善惡取捨精通的學者、智者,應當當作我們的莊嚴,頂戴在頭上,對他恭敬、頂禮。


  • 《水論》 013

    第十三頌:

    「河流功德水,日月共明燈,聖賢共頂飾,正法共甘露。」

    第十三偈是談到正法,不論何人,皆可以學習。所以,正法不是某人可學,另一人不可學,而是大家都可以學、應該學。

    「河流功德水」,例如八功德水,清淨、甘甜、清澈、沒有污垢,是大家都可以享用的水,沒有說誰可以享用,誰不可以享用。

    「日月共明燈」,就好像太陽和月亮,一個在白晝,一個在晚上,這兩個能夠照亮一切,不會說太陽與月亮只照亮這個地方,不照亮那個地方,就像明燈一樣,大家都可以依賴於他。

    「聖賢共頂飾」,同樣地,大家都可以把聖賢當作頂嚴,非常恭敬,同時大家都可以跟他學習,沒有說這個人可以跟他學,別人不可以跟他學,沒有這種情況。

    「正法共甘露」,佛法本身對大家都有很大幫助,沒有說誰可以學,誰不可以學。大家學了都有幫助,都會令自己有提升。

    大家都可以依止聖賢之士,沒有說誰可以去依止,誰不可以去依止;正法的習氣誰都可以好好地累積,沒有說這個人可以學,那個人不可以學。所以大家應當好好地學習正法,累積法的習氣。把法的教誡、教導,好好地學習,做為一個高雅之士,這是很重要的。


  • 止觀禪修 十二緣起 (四十三)

    愛緣起支

    定覺法師

    古印度當時,有很多不同的見解,各外道皆妄執各自的見解如瞎子摸象。所以佛教建立緣起正理,糾正他們對真理的錯誤執著。並依十二緣起中的愛緣起支,建立三世緣起正理。

    佛教的緣起正理,否認「自我靈魂」的存在,但佛教並不否認生命的相續,業果的循環的確是有。並依過去愛、取緣起支(無明緣起支),來熏習過去的有緣起支(行緣起支),來建立第一重過、現生緣起。同理,我們依現在的無明緣起支(愛、取緣起支),來引出現在的行緣起支(有緣起支),來建立第二重現、未生緣起。

    所以外道的「常」,及外道的無因論者,抹煞一切因果的關係,同樣不正確。

    外道所說的自性等,是常住不變的法,常住不變的東西,又怎可變突然變化為諸法的因呢?如吠檀多哲學的「實我」論,主張梵我 為宇宙的實體。梵即我,我即梵,由小我的解放,而融合於大我,於是就產生唯我論。據唯我論者說:一切唯如是梵我的顯現,我就是萬有的本質。

    勝論派也認為事物的產生是由許多因素和合而實現的。果在產生前不存在於因之中。果雖然由因聚合而成,但因與果在表現形態等許多方面是不同的,所以因與果在本質上不同,這就是他們的因中無果論。

    佛教說緣起,由於有愛緣起支的種種雜染,過去的因位識成為能生種種法的果位識,所以並不是獨一因所生,更不是無因生,是依賴眾緣和合而起,不同於外道所執的。

    所以一眾外道的妄執,如瞎子摸象一樣。有從未曾見過象的人,被牽往大象處觸摸認識。摸後,摸著「象鼻」的瞎子說:「象如犁柄」;摸著象「牙」的瞎子說:「如杵」;摸著象「耳」的瞎子說:「如筲箕」;摸著象「足」的瞎子說:「如臼」:摸著象「尾」巴的瞎子說:「如帚」;摸著象「脊梁 」的瞎子說:「象如石山」。

    這些瞎子,各就他自己所觸到的,以為是象的全體而瞎說,這是極大的錯誤!同樣,那些不明十二緣起中,由愛緣起支觸發的「二種緣起」,便會生起種種妄執 ,諸如「自性為第一因」、「因中有果」、「因中無果」…,與瞎子一樣的錯誤。因為從來沒有認識過諸法從緣起的正理,所以又稱為「無明生 盲」。

    萬物從緣起,簡單來說,「因位識」被熏習成熟,就是分別苦、樂、捨之後而生的「愛非愛分別緣起」。因為「愛非愛分別緣起」的力量,愛緣起支熏習非與自己同一相續的「因位識」,兩別渾然無別而成為「果位識」 ,就是能攝持一切法果相。它是一切法的能生因,就是因相。而它的自相已含在因果二相當中。「因果」從它的作用變化上說,「自相」從它的渾然一體上說。果位識能遍攝三界,能成為一切趣中的一切有情自體。那自體就是名色緣起支為本而顯現的十八界,所以十八界也是心。正如《般若心經》:「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十八界空無自性。

    《稻稈經》云:「受緣愛。」又云:「於受耽著者為愛。」意思是由於耽著於第七支之苦樂等受緣起的因緣,引發了第八支緣於苦、樂、捨任一的愛緣起。

    在五分生死圖中,借飲酒之喻來表達第八支愛緣起,就像圖中飲酒的人,當享受到酒味時,自然生起貪酒之心,使心散亂於酒,同樣的,由於貪愛的幻覺心貪著於事物,引發欲獲、欲離、欲求等,使相續憂惱。


  • 《水論》 012

    第十二頌:

    「事若力不及,唆亦不宜行,不知浮游者,縱催豈入水。」

    前一頌是講,我們做事要有持久心、長遠心,只要經過長久時間的持續,事情才可成辦。至於第十二頌則是說,我們做事之前,要先仔細分析自己的能力是否可做得到。

    「事若力不及,唆亦不宜行」

    當我們能力不足,或者經驗不足時。也就是,在做事情之前,要先衡量自己的經驗、能力,才決定能否進行。

    假設推斷自己的能力不足,經驗不足時。在這種情況下,「唆亦不宜行」,唆是指別人慫恿,別人慫恿也千萬不可以去做。

    因為鹵鹵莽莽去做的話,也許,將來自己會吃虧,因為能力不夠,又沒有經驗,之後沒辦法達成,但之前又說自己可以做,等於是欺騙對方。

    如果事前先清楚明白自己的能力,這些毛病就不會發生。貢唐大師「不知浮游者,縱催豈入水」。

    知道自己不懂得游泳渡河的人,就算是別人怎麼去慫恿他,他也不會跳到水裡面去,因為他知道自己跳到水裡就只有危險而已。

    所以,我們做事情之先,要先分析一下自己的能力是否足夠。假設都沒有分析、觀察,別人慫恿就答應去做,後面便可能會發生危險,會吃大虧,甚至可以能會有生命發生危險。

    例如自己不會開車,別人慫恿說:「你去開,試一試。」就去開車,那不是很危險嗎?如果發生車禍,大家都吃虧。

    此論所用的比喻都是水,所以稱為《水論》,所以此處用水來比喻能力不足不可以做,例如,不會游泳的人,可是別人再三慫恿,竟然做了而跳下去,那不是只有自已死亡嗎!

  • 俱舍論381 (分別賢聖品第六)

    定覺法師

    加行根滅定 解脫故成七
    此事別唯六 三道各二故
    俱由得滅定 餘名慧解脫


    總括來說,隨信行、隨法行、信解、見至、身證、慧解脫、俱解脫,這七種聖人只是一有學、無學之別。那依什麼來安立七個?

    「加行根滅定,解脫故成七」

    根據加行、根、滅定、解脫這四個條件來安立七聖者。

    依「加行異」,加行的不同,安立兩種聖者,隨信行、隨法行。

    加行的時候,一種是聽別人的法教而做的,另一種是自己學法,依法決擇而做的。隨信行是鈍根,隨法行是利根。

    依「根機異」,根機的不同,立信解、見至兩種。隨信行,進入修道的時候是信解,隨法行到修道的時候是見至。

    再立一個「滅定」,阿羅漢或者不還果,得滅盡定的時候安立為身證。

    最後依「解脫異」,立後二聖。解脫的不同,立後面的慧解脫、俱解脫兩種聖者。以無漏慧把煩惱障斷掉,這種阿羅漢稱為慧解脫。假使慧解脫之後又得到滅盡定,把解脫障也斷掉,稱為俱解脫。

    解脫障呢就是定障。把定中的障滅掉,因為解脫障的體不是煩惱,而是非染無明。慧解脫的阿羅漢,煩惱障是斷完,但是非染無明還沒有處理。俱解脫的阿羅漢,既離定障,又離慧障,所以稱為「俱解脫」。



    「此事別唯六,三道各二故」

    實際上七個差別只有六個體。三道,見道、修道、無學道,每一個道安兩個聖者,然後再加一個。

    所以,名義上是七個,但體只有六種。即三個道,見道、修道、無學道,每一個道都有利根、鈍根兩種。隨信行是見道的鈍根,隨法行是利根。修道時的兩種,信解是鈍根,見至是利根。無學道的兩種時解脫是鈍根阿羅漢,不時解脫是利根阿羅漢。真正的體只有這六個。



    「俱由得滅定 餘名慧解脫」

    什麼叫俱解脫、慧解脫?

    六種阿羅漢裡邊,不管哪一種,只要得了滅盡定,就可以稱為「俱解脫」。所以俱解脫不一定是利根。

    先用無漏慧的力量,把煩惱障去掉,解脫惑障;然後得滅盡定,把定障也去掉,解脫定障。定慧的障全部除掉,稱為俱解脫。

    沒有得到滅盡定的阿羅漢,稱為慧解脫。單是用淨慧的力量把煩惱障斷掉,未離定障,定的障沒有除掉,這樣只能是慧解脫。

    所以,阿羅漢有俱解脫、慧解脫,這裡邊各有利鈍二根。


    有學名為滿 由根果定三
    無學得滿名 但由根定二

    怎樣有學可以彼稱圓滿?而無學又怎麼樣圓滿?

    有學是初果、二果,三果,無學是阿羅漢,他們各由幾個因素,可以在各各相應之位中稱為滿呢?

    有學稱滿有三個因,根滿、果滿、定滿。而無學的滿只有兩個因,根滿,定滿,所以「根定二」。

    有學滿有三種原因,在根方面圓滿,是利根、果方面不還果在有學裡是圓滿,所以果滿得不還。另外定圓滿的得滅盡定。三種都圓滿的叫圓滿的有學。

    有些有學只有根滿,見至利根,根是圓滿的。但沒有離欲,不還果沒有得到,所以果仍未滿。滅盡定肯定得不到,因此定也未滿。只有一個根滿,當然不能稱圓滿。

    亦有一些是不還果,果雖然滿,但他是信解鈍根,所以根未滿,又沒有得滅盡定,定也未滿。這也不可能圓滿。

    亦有有學者,根是滿的,果也滿的,但是滅盡定沒有得到。根滿,是見至,利根。果滿是不還果,有學最高。但還沒得滅盡定,定不滿。三個裡邊缺一個,也不能稱有學滿。

    果是滿的不還果,滅盡定也得到的,但信解是鈍根,根不滿,滅盡定得到的決定是三果。因為「非見至故,不名根滿」,所以亦不能稱有學的滿。

    見至利根得滅盡定,定才滿。所以得滅定,有學裡邊決定是不還果。果也滿,根也滿,定也滿,這三種條件都具足才能稱有學的滿。

    現在回過去看前面經裡說的話,五個煩惱斷,得阿那含,果滿。欲界的煩惱牽不動了。是不是利根呢?沒有說。滅盡定得了沒有呢?也沒有說。根滿、定滿都沒有說,當然不能叫滿。

    從這裡邊可以看到,得到滅盡定不一定是利根,信解得滅盡定的也有。所以,得滅盡定跟鈍根、利根是兩回事。

    無學裡邊只要兩個因素:一是根滿,二是定滿。有學的果有初果、二果、三果,無學只有一個果,沒有果滿不滿的問題。只是根滿、定滿的問題。

    有的無學根是滿的,但是定不滿。「謂不時解脫,未得滅盡定」,不時解脫是利根,但是滅盡定沒有修到,這就是不滿的無學,利根不一定得滅盡定。鈍根也可以得滅盡定,根不滿,定滿。這兩種都不能叫滿的無學。




  • 《水論》 011

    第十一頌:

    「大事久時成,躁進不究竟,大河緩流遠,猛浪遙不行。」

    就世間的大事而言,不論是世俗上的大事、佛法上的修持,總之,做大事一定要有持久心、長遠心,知道要花很長久的時間才會有成果出現。所以精進要有久遠想,不是說我現在做了,馬上就有成果出現。做了馬上有成果,這不太可能。

    即使是世俗中的小事,也不是說做了就馬上有成果,很多時都需要經過一段時間才能有效果。所以大的事情更不用說了,要更加長久的時間。所以內心要有這種想法:「我要花長久的時間去做,而不是說做了馬上要有效果。沒有效果我就不做,這樣是不行的。」

    所以貢唐大師:「大事久時成,躁進不究竟。」接著又是一個比喻,「大河緩流遠,猛浪遙不行」。

    大河流本身流動得很緩慢,可是它流得非常遠。相反,猛浪搖動的水,不會行到很遙遠的地方。大的海浪是一段一段地搖,它可能很高、很強烈,可是它只是一小段一小段地搖,不可能去得太遠。

    所以大的事情都要花長久的時間, 長期去做才會有成果,不是說我勤快地做了短短的時間,就要有成果出現。所以做大事情時,內心要抱持一種想法:「我要花長久的時間去做。」

    要有這種心理準備,而不是花很大的力氣做一個短暫的時間。聖者無著修彌勒法,一心想親身拜見彌勒怙主,經過三年閉關,什麼徵兆都沒有,於是就放棄了,離開閉關房。在路上看到一個人拿著一條毛巾在擦很大一塊鐵塊。

    聖者無著於是就問他:「你在做什麼呢?」那個人回答:「我每天擦擦擦,我要把這個鐵塊做成一根針。」

    聖者無著很驚訝地說:「這麼大一塊鐵,怎麼可能把它磨成針?」這個人回答:「辛苦努力的話,沒有不能達成的事。高山都可以剷成平原,何況要把鐵塊磨成針。」

    聖者無著聽了心想:「那就是我的努力不夠了。要達成我的期望,我設定的期限太短了,努力還不夠。假如像這個人講的一樣,如果再繼續努力、更多努力的話,事情應該會達成的。」

    於是就回去又閉關三年。同樣任何徵兆都沒有出現,心想:「大概沒有希望了。」便打算放棄,離開閉關山洞時,看到河邊一塊大石頭,上面有水滴一直滴下來,竟然把那塊大岩石穿了個洞。

    心想:「一滴水一滴水滴在石頭上,都把石頭穿了一個洞,如果辛苦努力的話,沒有不能達成的事。可見我辛苦努力還不夠。」於是又回去閉關,繼續禪修。

    這樣又過了三年,什麼徵兆都沒有。心裡又想大概沒希望了,於是又放棄了。走在路上,看到山壁上有個老鷹的窩,老鷹每天進進出出,翅膀搧動,把做窩的那個山壁牠經過的地方搧凹了一大塊。聖者無著心想:「連揮動翅膀都把山壁搧凹了一大塊,那就是我的努力還不夠。」就又回去繼續閉關。

    聖者無著繼續閉闗十二年,什麼好的徵兆完全沒有, 辛苦勞累。心想大概沒什麼希望了,只好放棄,就離開閉關的地方。走在路上, 看到一隻老母狗,下半身已經爛掉了,流著許多鮮血。上面有許多小蟲。可是這隻狗的脾氣不好,看到人就吠。聖者無著看到這種情形,心想:「這隻老狗身體都爛掉了,小蟲都要把牠的肉吃掉了,卻還是這麼壞脾氣,看到人就狂吠,實在太悲慘了。」內心產生強烈的悲心。之後心想:「這隻老狗這麼悽慘,再不救牠就會死掉,所以必須把小蟲拿開,這隻狗還可能活命。」可是又想:「如果我把小蟲全部拿掉,雖然可能救這老狗,可是這些小蟲全都要死掉, 這樣也不行,必須想辦法。」

    於是向別人借了小刀,把自己大腿的肉割下來,放在一邊,然後要把小蟲抓下來。心裡又想:「如果用手把小蟲抓下來,可能把牠們都捏死了,要用舌頭把牠們舐下來,放在肉上。這樣既救了狗,也救了小蟲。」由於狗全身是爛的,有臭味,所以無著菩薩就閉著眼睛,伸出舌頭要去舐狗身上的小蟲。可是舌頭伸出去沒有碰到狗,只碰到地面,碰到泥土。心裡非常訝異, 眼睛睜開一看,沒有看到狗,卻看到彌勒怙主。聖者無著就說:「彌勒怙主!為什麼我辛辛苦苦修了這麼多年,祢都沒有示現容。」

    彌勒怙主說:「不是的。從你開始閉關的第一天,我就在你身邊。由於你的業障未清淨,被罪障遮住,所以沒辦法看到我。現在由於產生大悲心之故,把罪障大部分淨化去除之故,才能看到。」

    所以「在清淨罪惡而言, 沒有比菩提心更加強烈;在累積資糧方面,沒有比菩提心更加殊勝。」

    菩提心的根本之處就是大悲心,所以好好地觀修大悲心、觀修菩提心,在清淨罪障而言, 在累積資糧而言,沒有比它更加殊勝的。



  • 《水論》 010


    第十頌:

    「精進無間斷,漸成事皆辦,大河悠緩流,繞行地廣寬。」

    如果要達成遠大的目標,一開始的時候,我們內心應該生起:「這是一件非常有意義的事情,所以就算遇到何種困難,我會要克服它。」

    當我們的內心生起「我一定能達成的堅強勇氣,不管遇到怎樣的辛苦困難,都不能把我擊敗。因此,不論遇到多麼困難的事,我一定努力克服。」

    經常有這種想法,並使這想法形成習慣後,不論什麼事,都能達成。

    當然,除了勇氣之外,當然也要有大精進去克服這事情。 假使做事情的態度是「兩天捕魚三天曬網」,便不會有什麼成效。

    第十頌是持續的精進。精進本身要不斷地持續,精進必定是長久性的,具備精進心,任何事皆可達成。例如河流慢慢地流動,所流過的區域就非常地廣,亦非常遠,甚至能流到海裡。

    《薩迦格言》裡面也談到:「精進聰明者,無事不能辦。」聰明而又具有精進的人,沒有任何事他不能達辦的。

    但一般人的情況不是如此,一般人情況是大大小小的事情都不能達成。為什麼呢?因為一般人就是頭腦很聰明而不精進;當然亦有一些是很努力但頭腦不夠聰明。假設又聰明又精進,這兩個條件齊備,那就沒有什麼事不能達成。

    貢唐大師提醒我們:精進要像河流一樣,慢慢地繞行廣闊,就會流到大海裡。假設我要成為一個有學問的博士,但讀了三天就放棄了,當然永遠不能成為一個博士。所以精進要有持續性,就像河流一樣,流得很緩慢,但可以流得很遠,慢慢地走,流得區域很廣。

    所以。重視別人的學問、才華、能力,當我們去學習他們這些優點時,精進非常重要,並且要有長遠心,持續精進,那麼,不論學習什麼學問、做什麼事情都能達成。

  • 《水論》 009

    第九頌:

    「能荷難行擔,凡事不艱難,潛入水中者,雨落無妨害。」

    不管進行任何事情,依願而行非常重要。當已經發願要做某些事情,我們便要生起難行能行的決心,要挑得起重擔,縱然有各種難關都要努力完成。例如已經潛入到水中的人, 就算天空降下大雨,也沒有任何妨礙。

    所以做事時,內心首先要有「我一定要完成它。」的意志,並以強烈堅毅、勇氣來承擔。在這種情況下去進行事情,便會容易成功,否則要達成就會很困難。

    所以,即使遇到困難、再辛苦,都不能被打敗,要克服種種困難。

    假若於一開始時,內心已經想:「我的能力不可能做到吧?」或者內心搖擺不定。這種人做事情做了,稍微遇到一點逆緣、困難,便會馬上放棄了。

    我們常常聽人說:「我希望......、我要......、我會......」

    但忘卻了這已經是對生命的一種承諾,最重要的是要實踐它。但常常有人說了一大堆,卻完成不了多少,這就叫做「發空願」。

    發了願,卻沒有實踐,是自欺欺人。但如果是目標很遠、很難做到,但自己還是想做,也願意一步一步地往前走,那就沒有關係。

    例如大家發普賢十願、發成佛的願,但成佛 的道路很遙遠,不能立竿見影,雖然如此,因為發了願,就好像一顆遲早會發芽種子,又因為你也願意慢慢地實踐它,所以總有一天會實現。

  • 《水論》 008

    第八頌:

    「求學起步難,無意衰損易,水滴聚滿難,灑落頓失遺。」

    當自己學習別人的優點、他人的才華時,因為不習慣,所以剛開始會覺得非常困難,而且,學習之後,又要經常提醒自己不要忘記,所以要把學過的部分不斷地復習。若不這樣做,學過的部分很容易衰損掉。

    所以剛開始學很困難,之後也不容易,因為要不斷提醒自己,要有這樣的正知,若無正知,便很容易衰損。貢唐大師用一個比喻,就是一點一滴地,把水缸裝滿,是非常花時間,非常困難,可是我要把它倒掉,一下子就可以倒光了。

    這情況一樣,所以我們學習到的學問、才華、能力,應當在不斷憶念與正知的情況下,一次又一次地重複練習,假設不重複練習的話,便很容易就衰損掉。「求學起步難,無意衰損易」這裡是談憶念與正知,亦即在正知的情況下,要經常回憶、復習。若不齊備正知提醒自己復習的話,就很容易忘記。

    而一般來說,正知分為四種:

    一、「有益正知」:清楚了解行動的利益;

    二、「適宜正知」:清楚明白什麼對自己及他人是合適、 什麼是不合適;

    三、「行處正知」:清楚知道自己應該怎樣做;

    四、「不癡正知」:做正確事情時不被迷惑。

    換言之,對自己的一舉一動都能專注,然後透徹了解,慢慢便可培養良好的習慣,以及 捨棄有害的習慣。因為善與不善念相違,他們就好像光明與黑暗般此消彼長。

    正念正知的力量可調伏煩惱。不受吹波助瀾的影響,內心可以回復平靜如鏡的湖面般,使內心保持平靜安穩。

    平靜不是免於暴風雨,而是於暴風雨中仍能保持內心安寧,這是心性修養的一種好處。


  • 俱舍論380 (分別賢聖品第六)

    定覺法師

    練根無學位 九無間解脫
    久習故學一 無漏依人三
    無學依九地 有學但依六
    捨果勝果道 唯得果道故

    「練根無學位,九無間解脫」

    練根在無學道的時候,有九個無間道、九個解脫道。

    意思是,在無學的時候練根,假使退法、思法、護法、安住、堪達、不動等等,要一個一個練上去,每轉一個,要經歷九個無間道、九個解脫道。

    為什麼?因為無始以來,都是鈍根,所以到阿羅漢果位時還是鈍根,練根要加功用行,要九個無間道、九個解脫道。所以這些鈍根阿羅漢練根的時候,每轉一根,便要經歷九個無間、九個解脫道才轉一個種姓,如果要轉五個種姓,便要經歷四十五個無間道、四十五個解脫道。。

    「久習故學一」。

    這個「久習」不是指因為他們要修很長時間,而是一個種姓的稱呼。因為在有學道、無學道的時候,他們都是兩個道所成堅固的種姓,所以稱為「久習」。

    「學一」,在有學位的時候轉根,會容易一些,轉一個種姓,只要一個無間道、一個解脫道便可,因為他們並非「久習種姓」。他們只有有學道,並沒有無學道,所以跟無學的轉不一樣。


    「無漏依人三」

    「無漏」,練根是屬於無漏性的。依什麼身來轉身呢?「依人三」,北俱盧洲沒有,所以只依三洲的人身,天上沒有。天上不會退,不需要練根。

    只有在三洲的人能夠練根。天上不用練根,他本來不退,所以不要練。只有人間需要練根,而人間中,北俱盧洲談不上練根。


    「無學依九地」

    無學的練根,可以依九個地。九個無漏地就是:未至、中間、四禪、三無色。

    「有學但依六」

    初、二、三果的聖者,修無漏的練根,可以依六地:未至、中間、四根本。 所以兩者的分別只是在於有沒有三無色。

    「捨果勝果道,唯得果道故」

    在練根的時候,把前面鈍根的聖果,跟勝果道捨掉,才得到利根的果道。聖果大家都明白,而勝果道是指,趣向更殊勝之果的道,即望勝上之果而欲趣求之道。又稱「勝勝道」、「勝道」。

    四果之中,除阿羅漢果之外,其餘三者皆有更殊勝之果可求,故得聖果之後,必更趣求更殊勝之果,所以稱為勝果道。如一來向、不還向、阿羅漢向等之向道,即為趣至一來果、不還果、阿羅漢果等勝果之道;以其勝於前之果位,且更趣向後之果位,故稱勝果道。

    那有學為什麼要依六地呢?

    因為有學的果是初、二、三果,它們都是欲界地或色界地,沒有在無色界地,所以三無色地不計在內。所以有學練根但依六地,阿羅漢有依無色界的,有學都是依六地練根。


    七聲聞二佛 差別由九根


    無學總的有七個聲聞、二個佛,差別上由九品的根來分,聲聞裡邊分七種,佛一種,獨覺一種,合共一共九種。

    聲聞有那七種呢?退法等五,即:退法、思法、護法、安住、堪達,這是一樣的。然後不動分兩種,一名不退,先利根故,二名不動,後來修得的。所以,

    一,是原來利根的叫不退;

    二,後來從鈍根練根練出來的利根叫不動。

    就這樣把聲聞分七種。

    二佛,佛就是覺,一個獨覺,一個大覺,大覺即世尊。

    這九種無學的差別,是由根器的不同來分的。下下根、下中根、下上根,乃至上下根、上中根、上上根不同,分九個品類。相應地,退法是下下根,思法是下中根,護法是下上根,乃至不退是上下根,獨覺是上中根,大覺世尊是上上根。

    另外,經中說的七種聖人,要把它解釋清楚。

    (一)隨信行,稟性多信,得遇如來或佛弟子宣說正法,教授教誡,依此修加行,而入見道。

    (二)隨法行,稟性多思惟,自依正法修加行,以入見道。

    (三)信解,隨信行之人入修道位(十六心)。

    (四)見至,隨法行之人入修道位。

    (五)身證,雖未以慧盡諸漏,身已證八解脫。

    (六)慧解脫,身雖未證八解脫,以慧永盡諸漏。

    八解脫即八背捨,即八種背棄捨除三界煩惱的繫縛的禪定。 

    1.內有色想觀外色解脫,即心中若有色法的想念,就會引起貪心來,應該觀想到外面種種的不清淨,以使貪心無從生起而生解脫。

    2.內無色想觀外色解脫,即心中雖然沒有想念色的貪心,但是要使不起貪心的想念更加堅定,就還要觀想外面種種的不清淨,以使貪心永遠無從生起而生解脫。

    3.淨解脫身作證具足住,一心觀想光明、清淨、奇妙、珍寶的色法,當觀想這種淨色的時候,能夠不起貪心,則可以證明其心性,已是解脫,所以稱身作證,又他的觀想已經完全圓滿,能夠安住於定之中了,所以叫具足住。

    4.空無邊處解脫。

    5.識無邊處解脫。

    6.無所有處解脫。

    7.非想非非想處解脫。(這四五六七的四種解脫,都是無色界的修定人,各在其修定的時候,觀想苦、空、無常、無我,使心願意捨棄一切而生解脫。)

    8.滅受想定身作證具足住,滅受想定又名滅盡定,若有眼耳鼻舌身之五根,就會領受色聲香味觸之五塵,領受五塵,就會生出種種的妄想來,若有滅除受想的定功,則一切皆可滅除,所以叫滅盡定。


    (七)俱解脫,身已證八解脫,亦以慧永盡諸漏;即於煩惱障、解脫障俱得解脫。


    現在的人根器差,如果從大藏經裡邊拿一本經來,很不容易理解佛說的意思。菩薩慈悲,著論來解釋經,使我們能夠理解佛的原意。如果不通過菩薩的論,只靠自己來了解,那太難了。


    真正學通佛的經,非從論下手不可。這是一個方便、善巧,不能說論是菩薩著的就不如學經,這個是誤解。

    有些人學法缺少善巧方便,以為經是最高的,學經不要學論﹔生圓次第是最高的,就要學生圓次第,下邊的不要學﹔研究院是最高的,就要進研究院,小學、中學、大學都不要學,這樣的人,你看看是怎麼樣的呢?

  • 《水論》 007


    第七頌:

    「壞人四處轉,聚集惡類屬,深淵地裂水,引領渣泥污。」

    第七頌所先說的內容,主要是,我們一定要遠離惡友、遠離惡知識。

    「壞人四處轉」,這裡的壞人,就是指惡友、惡知識。惡友、惡知識他們不論去到什麼地方,他們只會「聚集惡類屬」。他們只會看見别人的缺點、充滿指責,推卸責任等不好的性質,如果我們時常跟他們一起,便會沾染了他們的習慣、見解。漸漸,我們亦會只會看見别人的缺點、充滿指責,推卸責任等惡性,亦漸漸充滿著各種缺點。有點像我們經常說的「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在這一偈頌的比喻是「深淵地裂水,引領渣泥污」,就好像地裂開一裂縫,水流進入就會帶來很多泥巴、污垢。

    又或者這樣解釋,壞人四面八方走,不論他到什麼地方去,當我們接觸到他的時候,
    「聚集惡類屬」是指我們,所以我們只會聚集很多的缺點,不會給我們帶來優點,或者心靈上的提升。

    因為他們只會使我們聚集很多的缺點。譬如地裂開時,帶來很多爛泥巴一般。如此比喻不要與惡友來往。

    不論在什麼地方去,若結交惡友的話,他的缺點會沾染到我們身上,因此我們會積聚很多的缺點毛病。譬如地裂開,流進去的水會帶著很多泥巴一樣,所以這一首偈頌的意思
    ,就是指不要與惡友來往。

    當我們學習時,一個學習者內心,應具備正直等條件,內心應該是正直的,沒有偏袒
    之心,同時好壞善惡能分辨清楚的這種聰明也應齊備。這些條件皆齊備的人,要注意去學習別人的優點,重視別人的優點。當學習別人的優點時,就需要小心防犯有很多缺點的惡友,不要沾染到他們的毛病,所以要先遠離惡友,這是很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