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pisodes
-
🎙️嘉賓:邱慕天(中華基督徒新媒體協會)
Q:新教宗上任,衝擊與契機為何?
A:邱慕天傳道指出,教宗的更迭,不只是天主教的內部事件,而是一面鏡子,讓我們重新審視新教教會的公共見證。
1. 教宗:公共信仰的象徵
良十四的當選打破傳統:美國籍、語言多元、文化歷練豐富。他選擇「良」這個名字,對應歷史上的和平調解者,釋放出教廷可能願意在當代國際衝突中扮演橋樑。
2. 公共見證:新教的沉默與渴望
教宗的行動往往在媒體與政治場域中發揮影響力,這不只是曝光度的問題,更是召命的提醒。我們雖不設教宗,卻不能缺席信仰的公共見證。在去中心化的新教傳統中,我們需要重新思考,如何耕耘出有深度的公共見證。
新教宗的當選,是我們反思的契機,激勵我們要走入公領域,活出整全的福音。
Q:該如何看待和回應天主教的發展?
A:自梵二會議以來,天主教不斷調整姿態,從語言、禮儀到公共參與,逐步展現一種與時代對話的智慧。他們重視聖徒的榜樣、言行一致、聖俗不二分,以及對社會共善的看重,都值得我們借鑒。同時,我們承認差異,珍惜「信徒皆祭司」的新教傳統,也願意持續關注天主教的改革與信仰實踐,與彼此一同在對話中成長。
👍董牧師提問💬
在這個時代,誰能代表基督徒的信仰?教宗作為全球矚目的公共見證者,也提醒我們思考:身為新教徒,我們要如何在社會中活出信仰?你認為「信徒皆祭司」的召命,今天該怎麼具體活出來?
歡迎你透過以下連結來和我們分享你的想法或提問喔!
🔗 https://forms.gle/ivacw4FhUiHiQDH79
Support the show
-
🎙️嘉賓:Daniel Fong( Million Dollar Baby Co. )
Q:「後視鏡神學」是什麼?為何重要?
A:Daniel 所提出的後視鏡神學是指,我們無法預測未來,但能在回顧中辨認神的作為。透過後視鏡神學回首來時路,我們操練放下對未知的掌控,誠實面對過去的挫敗,並在其中學習分辨與修正,越來越信任上帝的帶領。後視鏡的視角可以幫助我們釋放焦慮,清心地辨識上帝的引導,穩步進入對神主權的信靠與安息。
Q:如何放下焦慮,實踐分辨與安息?
A:焦慮往往源自我們對「做對決定」的執著,但 Daniel 提醒我們,神更關心我們是否在祂裡面安息、成長與信靠。
1. 愛神愛人,從「做對」的壓力中釋放
有時我們焦慮是否能作出最正確的決定,不知不覺就將價值感建立在效率與成功上,但其實在每個決定中學習愛神愛人,才能在有限與不完美中經歷恩典的真實。
2. 透過後視鏡回顧,學習分辨與修正
分辨不是預測未來,而是持續在生活中查驗神的心意與帶領。我們可以藉由「後視鏡神學」回望行動的過程與結果,檢視自身的動機,並從中修正、調整,這樣的操練將使我們的生命越來越像基督。
當我們放下對控制的執著,轉向對神的信靠,焦慮便不再主導我們的決定,而平安與安息將重新引導我們的腳步。
👍董牧師提問💬
你有沒有曾經不小心,讓事工或成果成為你自我價值的來源?那帶給你什麼樣的壓力?如果把「愛神」與「愛人」作爲做決定的主要原則,你的服事會有哪些改變?
歡迎你透過以下連結來和我們分享你的想法或提問喔!
🔗 https://forms.gle/ivacw4FhUiHiQDH79
📚延伸資源💡
1. Daniel Fong, Been There, Mythbusted That: Challenging Success, Leadership, Business, and What It Means to Live Life To The Fullest. Alabaster Co, 2024
🔗 https://www.amazon.com/Been-There-Mythbusted-That-Challenging/dp/1963317114Support the show
-
Missing episodes?
-
🎙️嘉賓:溫永勖老師(McMaster Divinity College)
Q:如何超越行動主義,活出召命?
A:福音派的行動主義原意是要我們積極傳福音,卻常演變為要「做更多」的焦慮與壓力。溫老師指出,要超越行動主義,不是停止行動,而是回到上帝對我們獨特的召命;教會合一,不在於人人做一樣的事,而在於各按恩賜,彼此幫補,建立基督的身體。如此,我們才能跳脫比較的重擔,在恩典中活出神所賜的呼召。
Q:整全的基督論如何更新福音派神學?
A:十架與赦罪誠然是真理的核心,然而,然而福音不止於此,溫老師提醒我們需要恢復對基督全貌的敬拜與跟隨。
1. 不只十架捨命,更看見整個基督
我們所信的不只是「祂為我們死」,而是耶穌整個生命的救恩:道成肉身、生活、死亡、復活、升天與再臨,每個階段都揭示了救贖恩典,讓我們看見福音的全貌。
2. 用整全基督論更新信仰核心
當我們不再簡化,而是擁抱耶穌整全的身份與行動時,我們會發現祂的每一步都塑造我們的信仰核心。生活與工作不再與信仰脫節,升天與再臨也不再邊緣。這樣的轉向,引導福音派更深對焦在基督本身。
整全的基督論不只是神學補充,更是信仰更新的起點,因為它召喚我們活出一個被基督整個生命塑造的福音見證。
👍董牧師提問💬
溫老師提醒我們,若只專注於十字架的赦罪,可能會錯過基督整個生命所啟示的救恩。他也邀請我們重新思考什麼是整全的基督論。那麼,當我們身處在一個強調效率與行動的教會文化中,你覺得這樣的神學視角,會如何顛覆我們對信仰與呼召的理解?你自己又會從哪裡開始調整呢?
歡迎你透過以下連結來和我們分享你的想法或提問喔!
🔗 https://forms.gle/ivacw4FhUiHiQDH79
📚延伸資源💡
1. 溫永勖老師於 McMaster Divinity College 的就職演說
“Rounding Out Bebbington’s Evangelical Quadrilateral: An Envisioned Future for Theological Studies at McMaster Divinity College”
🔗 https://youtu.be/aRb77V9Oq00?si=O6Fpw54v9pl0A4aI&t=1813Support the show
-
🎙️嘉賓:劉哲沛律師(愛與衝突和睦事工 Love and Conflict Peacemaking Ministries)
Q:衝突不斷,華人文化的盲點在哪?
A:華人文化重人情、講面子,導致教會衝突常被壓抑或掩蓋,錯失修復機會。人情讓是非模糊,面子阻礙認錯,和事佬文化追求表面和諧,親疏有別則形成內圈排外,破壞了合一。我們看見,這些盲點與福音呼召的誠實、悔改與合一互不相容。唯有勇敢正視,才能用真理取代盲點,在悔改、更新與和睦的路上與彼此同行。
Q:衝突後,教會還能修復嗎?
A:雖然教會衝突令人痛苦,但在福音裡,這正是一個悔改與更新的契機。修復不是理想,而是信仰的見證與行動。
1. 認清心中衝突根源,轉向福音醫治
衝突多來自差異、堅持己見與罪性的矛盾。光靠技巧無法真正解決問題。我們需先承認問題,學習欣賞差異、放下掌控、面對自己裡面的罪,才能開啟修復之路。
2. 落實四步驟,重建教會信任
處理衝突與修復需要具體的步驟。劉律師提出具體的四步驟:「培訓」建立共識,「輔導」幫助當事人處理傷害,「調解」促進對話與理解,「修復」則透過公開見證重建信任。這不只是解決衝突,更是以福音建立悔改、誠實與彼此接納的文化。
當我們謙卑悔改、採取修復的行動,神的和平將要臨到,使我們成為和好的見證。
👍董牧師提問💬
衝突如同鏡子,反映出我們真實的樣貌。聽完今天的分享,有哪些部分讓你產生共鳴,又有哪些部分挑戰了你過去的思維?在劉律師提到的「人情」、「面子」和「和事佬」等文化盲點中,你覺得哪一點最需要被福音真理更新呢?為什麼?
歡迎你透過以下連結來和我們分享你的想法或提問喔!
🔗 https://forms.gle/ivacw4FhUiHiQDH79
📚延伸資源💡
1. 「愛與衝突和睦事工」官方網站
🔗 https://loveandconflict.org/2. 「愛與衝突夫妻和睦營」介紹及見證
🔗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5n6UOrtRHDMSupport the show
-
🎙️嘉賓:Elaine Kung(Called To Work 職場使命)
Q:教會的職場門訓該如何邁向成熟?
A:許多教會渴望推動職場門訓,但常苦於無從下手。Elaine 提出職場的四層成熟度,幫助我們辨識現況,開始應對。
1. 辨識階段,對症下藥
教會對職場的理解,是一段逐步成熟的歷程:從信徒自發覺醒,到牧者開始關注,再到設立事工團隊,最終整合進教會門訓策略中,每階段都有相應的策略與挑戰。
2. 整合門訓,而非增設部門
職場門訓不只是「多一個事工」,而是全人門訓的一部分。如同婚姻與家庭,職場是信仰落地實踐的主場。當教會將講道、小組、培訓與差派結合職場實境,才能真正培育出在每個場域都活出信仰的門徒。
成熟的職場門訓,是一條整合更新的路。我們願意辨識現況、調整方向,在職場中回應呼召,釋放在基督裡豐盛的生命力!
Q:資源有限,教會怎麼做職場宣教?
A:教會資源有限時,我們更應轉換心態、尋求協作。Elaine 提出四方協作模式:職場信徒、教會、神學院與宣教機構各司其職、互相補位。我們不需單打獨鬥,反倒可以透過連結現有機構、使用成熟課程與平台,成為差派與支持的基地。即使是小型教會,也能從祝福一位職場信徒開始,參與神在職場中的宣教行動。
👍董牧師提問💬
在聽完今天的分享後,你會如何看待「你的工作」作為實踐信仰的主要場域?你的工作是否正在幫助你參與神的創造與修復(大任命)、關愛鄰舍(大誡命)、並帶領人認識耶穌(大使命)?這樣的視角,對你有什麼挑戰或啟發呢?
歡迎你透過以下連結來和我們分享你的想法或提問喔!
🔗 https://forms.gle/ygn9wqjDxzw6yCT9A
📚延伸資源💡
1. 「全球工作信仰日 Global Day of Faith at Work 」官方網站
🔗 https://globalfaithatwork.org/zh/
2. 「職場使命 Called To Work 」官方網站
🔗 www.CalledToWork.org
3. 「工作神學項目 Theology of Work Project 」官方網站
🔗 https://zh-hant.theologyofwork.org/Support the show
-
🎙️嘉賓:蒲正寧長老(中華福音神學院 資訊中心)
Q:AI時代,如何兼顧效率與牧養初心?
A:善用 AI,可幫助牧者節省講章預備、行政處理等時間,把心力放回禱告與陪伴。但蒲長老提醒,講章的靈感與信息,仍需牧者親自領受,因為科技雖然可以提升速度與效率,卻不能取代與主同行的那份深度與真實。我們需要重新定位科技的角色,回到「神要我做什麼」的核心,讓事奉回歸初心與呼召。
Q:該如何更新神學教育與屬靈分辨力?
A:面對 AI 帶來的資訊爆炸和真假難辨,更新神學教育刻不容緩。蒲長老提出兩項具體行動,幫助我們應對挑戰:
1.從知識灌輸到分辨思考
過去我們注重知識傳遞,如今更需培養信徒的「分辨力」。不只知道更多,更要懂得辨別真偽,我們在資訊洪流中聆聽主的聲音,不被似是而非的內容所迷惑。
2.發展以信仰為本的 AI 使用觀
AI 是工具,但若無信仰引導,也可能傳遞異端與錯誤價值觀。因此,我們不該只是被動使用科技,而是帶著反思的心來使用,甚至是積極主動地去建造、開發符合基督信仰的科技工具。
在 AI 時代,更新神學教育,提升屬靈分辨力,才能使我們站穩腳跟、善用科技,在變動的世界中活出真實的信仰。
👍董牧師提問💬
聽完蒲長老的分享,你是否開始思考如何在教會事奉或神學教育中運用 AI?哪些事是你認為 AI 可以協助,卻不能取代的?又有哪些事,因為 AI 的出現,可以被重新想像,甚至做得更好?
歡迎你透過以下連結來和我們分享你的想法或提問喔!
🔗 https://forms.gle/ygn9wqjDxzw6yCT9A
📚延伸資源💡
1. 蒲正寧長老個人網站
🔗 https://www.ccnda.org/AIBooks/Book1/index.html
2. 《等待就是落後!啟動AI時代的神學教育》,蒲正寧著,真哪噠出版
🔗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983434?sloc=main
3. 《迎向新的世代!教會第一本AI應用指南》,蒲正寧著,真哪噠出版
🔗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996604?sloc=main
4. 《AI時代教會的24堂必修課:從概念到實踐,全面了解AI在教會的應用與未來》,蒲正寧著,啟示出版
🔗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1017929?sloc=mainSupport the show
-
🎙️嘉賓:佘日新教授(台灣逢甲大學企管系)
Q:如何在 VUCA 時代轉型你的領導?A:我們身處在一個瞬息萬變、既複雜又模糊不定的 VUCA 時代,面對這樣的挑戰,佘教授提出兩個實用建議:
1. 學習從多元視角理解環境
從 AI 到氣候危機,再到政治張力與倫理和經濟的挑戰,我們要學習從多元面向理解環境變化。意即我們不能只關注教會內部,而要帶著信仰,進入公共領域學習。
2. 轉型:培養適應與辨識的領導力
過去依賴預測與控制的領導方式,面對今日的變局已不敷使用。我們需要培養適應的能力,學習在不確定中辨識神的作為。意即,我們需要回到福音的本質重新詮釋使命,與跨代、跨界的夥伴同工同行,整合恩賜,才能回應時代,落地活出見證。
VUCA 時代,願我們以謙卑與信心,學習適應、勇於轉型,與教會一同走進未來。
Q:同工難尋,領袖該如何授權與信任?
A:團隊建立,關鍵在於「心」。佘教授點出,當我們練習放下掌控與內在的不安全感,就能開始建立信任的文化,甚至激發出彼此的潛力。具體來說,我們可以學習摩西當年的智慧,充分授權並成全同工,讓彼此都能在服事中找到價值和歸屬感,好讓服事的動能從自我( ego )中被釋放出來,建立起健康的教會生態( eco )。
👍董牧師提問💬
佘教授提醒我們,領袖若願意放下掌控、建立信任文化,就能激發團隊的創造力。
在這個變動的時代,你怎麼看待教會內部與教會之間的「連結與共創」?在你的服事或領導中,你覺得最需要轉變的心態是什麼?又會採取哪些具體行動來促進這個轉變呢?
歡迎你透過以下連結來和我們分享你的想法或提問喔!
🔗 https://forms.gle/ygn9wqjDxzw6yCT9ASupport the show
-
🎙️嘉賓:程林真兒博士(遠東廣播 家庭事工培訓中心)
Q:如何讓家庭事工不再只是「救火隊」?
A:許多家庭事工只在婚姻出現問題時「救火」,但程博士提醒我們,家庭事工應從門徒訓練的角度重新定位。
1. 回到門徒訓練的核心呼召
若家庭事工只是追求婚姻幸福,而不是以「認識神、榮耀神」為中心,那麼這樣的事工很容易失焦。因此,我們需要從培育門徒的視角出發,重塑家庭事工的使命。
2. 建立長期與陪伴式的事工架構
健康的家庭關係需要長期的投入與同行,而非等到出現裂痕才修補。教會可以針對不同階段(如新婚、育兒、空巢期)提供門徒訓練與屬靈陪伴,並鼓勵成熟的夫妻成為同行者,讓家庭事工從孤立的輔導機制,變為互相陪伴的信仰傳承網絡。
我們從「應急處理」轉向「裝備信徒」,讓家庭事工真正承接門徒訓練的使命!
Q:為什麼夫妻關係才是家庭的根基?
A:在華人文化中,我們常把重點放在親子關係,甚至認為孩子才是家庭的中心。但程博士提醒我們,基督信仰的核心是「約」,而不是血緣。因此,婚姻不是家庭的附屬品,而是整個家的起點與支柱。當我們再思婚姻的定位,正視夫妻彼此為愛捨己的呼召時,家庭才會穩固,讓婚姻成為我們操練相愛、塑造靈命的場域。
👍董牧師提問💬
程博士提到華人文化中,往往重視親子關係更甚於夫妻關係,這也影響了教會的家庭事工。在您的經驗中,您觀察到哪些華人文化對婚姻家庭的誤解最深?教會應如何以門徒訓練的方式,回應這樣的文化挑戰?
歡迎你透過以下連結來和我們分享你的想法或提問喔!
🔗 https://forms.gle/ygn9wqjDxzw6yCT9A
📚延伸資源💡
1. 【遠東家庭事工培訓中心】官方網站
🔗 https://febcfamily.org/
2. 【遠東家庭事工培訓中心】事工介紹影片
🔗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Ff4-MAe2y7w
3. 《喜樂靈程》,程林真兒 著,普世佳音出版
🔗 https://shop.campus.org.tw/ProductDetails.aspx?productID=000603850
4. 《喜樂靈程》Podcast,程林真兒博士主持🔗 https://shorturl.at/HZiGn
Support the show
-
🎙️嘉賓:嚴建基傳道(校園書房出版社)
Q:如何像「鴛鴦奶茶」般兼容並蓄?
A:「鴛鴦奶茶」融合了咖啡的濃郁與奶茶的香甜,象徵兼容並蓄的精神。嚴建基傳道以此比喻《校園雜誌》的編輯理念,期望在「開明福音派」的框架下,致力於呈現不同社會背景和觀點,在對話中接納更多的聲音,盼望能和讀者一起在多元中彼此磨合、深化理解,讓信仰與時代處境相遇,在差異中共同學習、成長。
Q:開明福音派為教會帶來哪些新可能?
A:福音派傳統強調聖經權威與福音行動,而開明福音派則在此基礎上,透過對話,使信仰能夠敏銳回應時代變遷,不斷更新。《校園雜誌》在最新規劃中,再思教會內的權力關係,並探討基督徒群體的身份認同,期盼讓福音派成為一個「活的傳統」:既能自我省察,也能回應當代挑戰,讓信仰在變動中保持真實與影響力。
👍董牧師提問💬
從友誼、屬靈勒索到身份認同,《校園》雜誌持續探索信仰如何在當代處境中落地實踐。
你認為在信仰與生活的交會點上,還有哪些值得深入討論的議題?
或者,你對現有的探討方式有什麼想法或建議?
歡迎透過節目資訊欄的連結分享你的看法,我們也會將你的寶貴意見轉達給《校園》雜誌團隊!
🔗 https://forms.gle/ygn9wqjDxzw6yCT9A
📚延伸資源💡
1. 校園雜誌官方網站
🔗 https://shop.campus.org.tw/cm/
2. 校園雜誌Facebook粉絲專頁
🔗 https://www.facebook.com/campus.magazine.org.tw
3. 校園雜誌 IG 帳號
🔗 https://www.instagram.com/campusmag_tw?utm_source=ig_web_button_share_sheet&igsh=ZDNlZDc0MzIxNw==Support the show
-
🎙️嘉賓:林憶紜姐妹( Big Story 兒童宣教教育)
Q:孩子也可以參與普世宣教嗎?
A:當然可以!孩子不只是教會的未來,更是神國度的使者。憶紜姐妹與我們分享,透過為未得之民禱告、關心宣教士,甚至把握「家門口」的宣教機會,學習與不同的族群互動、交流,孩子此刻就可以是我們宣教的夥伴。當孩子開始參與宣教,他們單純且真誠的福音行動力,將使我們讚嘆,也激勵我們一同回應神的呼召!
Q:如何讓兒童主日學不只是聖經故事?
A:我們希望兒童主日學不只是吸收聖經知識,而是真正與神連結、內化祂的心意,改變可以從小處著手,循序漸進!
1. 以「神的宣教心意」整合聖經故事
我們不需捨棄現有教材,而是更新教學的視角,不再把故事視為單獨事件,而是從神整全的救贖計畫出發,幫助孩子看見每個故事如何連結到上帝對萬民的心意。
2. 看見需要,從小小的行動開始
宣教不只是遠方的事,而是我們此刻此地就能開始的行動。當兩三位同工彼此同心,就能帶來改變!例如,我們可以使用「童心來禱告」Podcast 一起為未得之民禱告;或是走出教室,嘗試與身邊不同文化背景的群體互動,練習傾聽與理解。
讓我們從小小的改變開始,讓孩子的信仰在真誠與實際的宣教參與中,健康成長!
👍董牧師提問💬
聽完今天的訪談後,你認為你的教會或家庭可以如何讓孩子更積極地參與宣教?有哪些實際行動可以從小開始?你是否發現自己過去對兒童宣教的看法有哪些盲點或可以突破的地方?
歡迎你透過以下連結來和我們分享你的想法或提問喔!
🔗 https://forms.gle/ygn9wqjDxzw6yCT9A
📚延伸資源💡
1. Big Story 兒童宣教教育培訓|2025 Big Story Training
🔗 https://umot.group/event/bigstory/
2. 《童心來禱告》,專為兒童製作的宣教禱告 Podcast
🔗 https://shorturl.at/InNl9Support the show
-
🎙️嘉賓:Kevin Chen(Gateway Seminary)
Q:如何貫通新舊約,超越片段引用?
A:聖經不是零散的教導,而是一個完整的救贖故事。 Kevin 透過「文本互涉」,幫助我們發現神貫穿新舊約的救贖計畫。
1.文本互涉:重新發現聖經的整體性
經文彼此呼應,並非獨立存在。例如,福音書引用以賽亞書 7:14,顯示基督降生是舊約預言的應驗。當我們看到這關聯,就能從單一引用轉向對經文整體的理解。
2.Nexus Passages:救贖歷史的樞紐
有些經文被頻繁引用,好比國際機場的「轉運站」,貫通了舊約與新約的核心信息,例如創世記 1-3 章,和撒母耳記下第7章(大衛之約),Kevin 稱這些經文叫做 Nexus Passages,因為它們連接聖經的重要主題,共同呈現出救贖歷史的脈絡。
發現經文間的關聯與聖經的整體性,讓我們心被恩感,更珍惜神的救贖心意。
Q:資訊爆炸時代,如何重建專注力?
A:我們每天接受大量的資訊,科技的快節奏,帶給我們一種「速成」的錯覺,然而,真正的智慧來自於「晝夜思想神的話語」(詩篇 1:2 ),而非更多資訊。要重建專注力,我們可以從默想神的話語開始。同時,我們節制科技的使用,設定數位排毒( Digital detox )的時間,刻意為默想創造空間,在神面前恢復我們的專注。
👍董牧師提問💬
在你的讀經經驗中,有沒有哪一段經文讓你發現它與其他經文的關聯?這對你的理解帶來了什麼新的亮光?或者,當你面對資訊過量時,什麼方式能夠幫助你進入默想神話語的操練呢?
歡迎你透過以下連結來和我們分享你的想法或提問喔!
🔗 https://forms.gle/ygn9wqjDxzw6yCT9A
📚延伸資源💡
1. Kevin S. Chen, Wonders from Your Law: Nexus Passages and the Promise of an Exegetical Intertextual Old Testament Theology. IVP Academic, 2024
🔗 https://www.amazon.com/Wonders-Your-Law-Exegetical-Intertextual/dp/1514003201/Support the show
-
🎙️嘉賓:劉焱老師(美國天主教大學)
Q:代際衝突背後真正的原因是什麼?
A:世代間的摩擦並非單純的對錯之分。劉焱老師分析代際衝突的成因,指出「道德排序」是理解這場衝突的關鍵之一。
1. 價值觀差異來自世代經驗不同
世代的隔閡源於成長經歷的不同。老一輩成長於相對穩定的社會,年輕一代則在資訊爆炸、多元價值並存的時代中成長,這些經驗形塑了我們對社會與信仰的理解。
2. 道德排序的差異是衝突的核心
Jonathan Haidt 的道德基礎理論解釋,不同世代會基於各自的道德排序來評估信仰與社會議題。年長者可能傾向於「忠誠、權威、聖潔」,因此更看重既有的秩序與傳統。而年輕人或許更重視「關懷、公平、自由」,因此在許多議題上更加開放。雙方立場儘管看似對立,但從各自的道德排序出發,卻可能都相當合理。
Q:如何促進教會內部的對話與和解?
A:我們需要對話,才能真正理解彼此。對話的第一步,是願意認識對方的道德排序,因此我們停止用刻板印象來定義彼此。我們可以讓不同世代分享各自的信仰歷程,透過聆聽,看見觀點背後的人,也適應彼此的溝通方式。我們願意從共同的信仰核心出發,創造出安全的空間,讓真正的聆聽與理解發生。
👍董牧師提問💬
您是否曾在教會或生活中,因價值觀不同而與人產生摩擦或誤解?今天的討論是否幫助您用新的角度來理解這些衝突?如果我們意識到道德排序的差異是核心問題,那麼,在面對這樣的張力時,我們能如何營造更健康的對話空間?
歡迎你透過以下連結來和我們分享你的想法或提問喔!
🔗 https://forms.gle/ygn9wqjDxzw6yCT9A
📚延伸資源💡
1. 〈戰爭陰影下的公共神學 - 2024 首屆漢語公共神學會議〉,回應人:劉焱
🔗 https://youtu.be/qlzwR_G6ID8?si=lOx0usjEF-7qhGkY&t=2521
📢更多好消息!
📖 2025 華福年刊:《普世宣教的新視界》
聚焦四大主題,收錄 12 篇精選 Podcast 回顧,以及更多精彩文章!
🔗 立即閱讀:https://www.facebook.com/share/p/18U96qxVsb/Support the show
-
🎙️嘉賓:Simon Lee(C12 Business Forum Taiwan)
Q:基督徒要奉獻多少才算夠?
A:許多弟兄姊妹都問過:「到底要奉獻多少才合神心意?」作為CEO,Simon 也掙扎過。他曾立志奉獻公司一半利潤,但首次奉獻後卻焦慮起來。但神提醒他,祂要的不是錢,而是我們的心。真正的奉獻,不只是金錢,更包括時間和能力。我們願意操練信心並反思:「我最多能奉獻多少?」在信靠中,經歷神的自由豐盛!
Q:如何突破匱乏心態,活出慷慨祝福?
A:「匱乏心態」讓我們專注於資源的不足,但「祝福心態」相信神的供應,使我們成為他人的祝福,Simon 是這樣做的...
1. 以「忠心」重新定義「成功」
成功不在於累積多少,而在於如何忠心地運用神所託付的來祝福他人。Simon 發現,基督徒領袖不只是管理者,更是一位牧者,能夠透過愛與慷慨影響身邊的人。
2. 讓「慷慨」成為愛神愛人的生活方式
Simon 刻意設定花費上限,減少對物慾的依賴,也預先規劃奉獻,確保公司利潤用於提升員工福利與薪資,甚至提供長達三個月的帶薪假!此外,他還成立「慶祝團隊」關懷員工,經營溫暖與愛的文化。
信靠神、活出祝福,慷慨就不再是壓力,而是自由與喜樂。我們的生命將見證與世界截然不同的成功!
👍董牧師提問💬
Simon 在創業中實踐信仰的故事,是否顛覆了你對金錢、成功或領導力的看法?哪一點最挑戰或啟發了你?如果要用一句話總結你的收穫,你會怎麼說?
歡迎你透過以下連結來和我們分享你的想法或提問喔!
🔗 https://forms.gle/ygn9wqjDxzw6yCT9A
📢更多好消息!
1. 📖 2025 華福年刊:《普世宣教的新視界》
聚焦四大主題,收錄 12 篇精選 Podcast 回顧,以及更多精彩文章!
🔗 立即閱讀:https://www.facebook.com/share/p/18U96qxVsb/
2. 🚀 加入我們,一起服事! 2026 華福大會團隊招募中!
📍 申請詳情與職位說明:https://www.facebook.com/share/p/15cZtpuEXK/Support the show
-
🎙️嘉賓:歐雨虹老師(美國基督工人學院)
Q:如何用耶穌的方式面對、處理情緒?
A:華人文化中,情緒常被視為軟弱,但耶穌卻流露真摯的情感,讓情緒成為愛神愛人的力量。以下兩步幫助我們效法祂
1. 重新認識耶穌豐富的情緒
耶穌哀哭、憤怒、喜樂,祂的情感真實且平衡,從與孩童互動到在墳前哭泣,主的榜樣讓我們認識到,情緒本身並非負面,是與神和人建立深刻連結的恩典途徑。
2. 操練與耶穌同行的情感默想
我們可以透過想像力將自己置身於聖經場景,例如與耶穌一同在客西馬尼園,感受祂的憂傷與掙扎。這樣的默想操練能幫助我們內化耶穌的情緒視角,並將之轉化為我們面對生活挑戰時的生命力。
情緒不是軟弱,而是與神同行的橋樑。透過認識並操練耶穌的情緒,我們能在事奉與生活中蒙受更新,活出主的生命樣式。
Q:崇拜如何更新我們的信仰與情感?
A:崇拜是更新信仰與情感的核心場域。歐雨虹老師指出,透過貼合會眾處境的創意設計,例如為兒童設計的聖餐禮儀(從創世記到最後晚餐的感官體驗)或切合時局的啟應文,崇拜能讓抽象的信仰具體化,並塑造群體共同的記憶與價值觀。當禮儀能激發共鳴、連結生活時,就不再只是儀式,而能成為更新教會文化的力量!
👍董牧師提問💬
聽完歐雨虹老師的分享,你是否對自己如何表達和管理情緒,有了新的理解?在你的教會或社群中,是否有某些習以為常的文化,可能需要被耶穌的情感來翻轉呢?
歡迎你透過以下連結來和我們分享你的想法或提問喔!
🔗 https://forms.gle/ygn9wqjDxzw6yCT9A
📚延伸資源💡
1. 〈關于哀痛,聖經怎麽說?〉,歐雨虹
🔗 https://yzd.oc.org/oc161-19/
2. 〈讓聖經的啓示塑造我們的想像——崇拜的另一個視野〉,歐雨虹
🔗 https://yzd.oc.org/oc163-31/
📢更多好消息!
1. 📖 2025 華福年刊:《普世宣教的新視界》
聚焦四大主題,收錄 12 篇精選 Podcast 回顧,以及更多精彩文章!
🔗 立即閱讀:https://www.facebook.com/share/p/18U96qxVsb/
2. 🚀 加入我們,一起服事! 2026 華福大會團隊招募中!
📍 申請詳情與職位說明:https://www.facebook.com/share/p/15cZtpuEXK/Support the show
-
🎙️嘉賓:王道維教授(台灣清華大學)
Q: AI 時代,教會如何更新福音策略?
A:在後現代社會中,人們是透過互動的經驗來認識真理,傳統單向的佈道效果逐漸減弱。然而 AI 客製化的互動性,啟發我們將福音策略從單向轉為雙向:先聆聽同理,再依個別需求給予適切的回應。如此,我們更能在對話和陪伴中,展現道成肉身的接納,在互動中建立真實的關係,引導人認識並經歷福音的大能。
Q:教會如何負責任地使用 AI 工具?
A:在 AI 工具提升事工效率的同時,也帶來了挑戰。要負責任地使用 AI,王道維教授提醒我們要兼顧信仰的價值倫理。
1. 分辨虛擬知識,操練批判性思考
AI 生成的虛擬知識並非絕對真理。我們的門徒訓練需培養分辨資訊真偽的能力、操練批判性思考。如此,我們才能保有獨立思考的能力,善用 AI 工具。
2. 參與 AI 公共化,讓科技成為公共祝福
教會在訓練 AI 工具時,需確保資料來源的多元,避免產生排他性;也可在網路上公開講道稿或研經材料等,供 AI 爬取,成為公共的資源。同時,我們投入資源在相對缺乏的社福領域等,開發新工具以提升效率,讓科技能真正造福到弱勢群體。
我們帶著盼望且負責任地運用 AI 工具,兼顧倫理與實務,有效活出教會的使命。
👍董牧師提問💬
聽完本集的訪談,除了提升教會自身的事工效率,您認為教會還能在哪些社會議題中,透過 AI 成為公共祝福呢?您認為教會是否有責任主動參與 AI 公共化,並如何藉此實現更多的社會關懷呢?
歡迎你透過以下連結來和我們分享你的想法或提問喔!
🔗 https://forms.gle/NAurVzcKRukYWdnV9
📚延伸資源💡
1. 〈AI 時代的門徒訓練應更強化思辨與包容〉,王道維,基督教論壇報
🔗 https://blog.udn.com/dawweiwang/181522122
2. AI 時代的教會──從神學反思、信仰實踐到公共參與,王道維,濟南長老教會演講之投影片與影片
🔗 https://blog.udn.com/dawweiwang/181218752
3. AI 革命下的福音使命與挑戰,王道維,宇宙光「福音與文化」講座之錄影與投影片
🔗 https://blog.udn.com/dawweiwang/180718533
4. AI 末世論?──從盼望神學看 AI 公共化與教會的角色〉,王道維,發表於2024「上帝與世界」年會
🔗 https://blog.udn.com/dawweiwang/180406595
5. 〈道可道,非神道?──從基督信仰看能言善道的 ChatGPT 與其對教會的挑戰〉,王道維,《舉目》雜誌
🔗 https://blog.udn.com/dawweiwang/178590221
6. 〈關於「ChatGPT 與基督信仰」常見的問題與回應〉,王道維
🔗 https://blog.udn.com/dawweiwang/179259856Support the show
-
🎙️嘉賓:吳國安老師(台灣神學院)
Q:華人教會如何超越基要主義的侷限?
A:基要主義如同華人教會的家族史,值得我們深入理解其歷史背景與貢獻。在持守聖經權威及核心信仰的同時,我們也認識上帝在多元處境中的工作,並珍惜不同視角的神學反思。當我們積極聆聽並參與文化對話、尋求與彼此合作的可能時,就能跳脫基要主義反智、分離主義的侷限,在世俗化的社會中,見證神國的影響力!
Q:為什麼今日的教會需要歷史神學?
A:歷史不僅是回顧過去,更是深化牧養與講台信息的重要資源。學習歷史神學能幫助我們連結信仰根基,找到前行方向。
1. 連結千年傳統,深化講台信息
歷史神學將堂會歷史置於基督信仰的千年傳統中,幫助我們接續脈絡,根植於不斷演進的教義與歷代教會的實踐智慧,避免斷章取義,使信息更具深度和歷史厚度。
2. 以歷史智慧洞悉時代,澆灌牧養現場
歷史神學引導我們在歷代的神學資源中學習,理解信仰如何在文化與時代中被詮釋;這不僅能建立我們洞悉時代的能力,還提供我們應對後現代處境的方向,幫助我們將歷久彌新的智慧活用於牧養現場。
歷史神學是帶領教會應對當代挑戰的重要資源,能幫助我們深化牧養與講台,連結信仰傳統,在變遷時代中穩步前行。
👍董牧師提問💬
你是否曾好奇,你所參與的堂會是如何在歷史的脈絡中發展至今?這樣的歷史背景,又如何影響著你今天的服事和信仰呢?聽完今天的訪談,你對歷史神學或華人教會的發展,還有哪些疑問或好奇呢?
歡迎你透過以下連結來和我們分享你的想法或提問喔!
🔗 https://forms.gle/NAurVzcKRukYWdnV9
📚延伸資源💡
1. 《什麼是歷史神學:從歷史視角理解早期基督教思想的塑造》(Historical Theology Explained: The Evolution of Early Christian Doctrines), 吳國安 著,校園書房出版社
🔗 https://shop.campus.org.tw/ProductDetails.aspx?productID=000604543Support the show
-
🎙️嘉賓:戴永富老師(創欣神學院)
Q:教會如何擺脫人情壓力,活出恩典?
A:華人教會中,人情壓力常使服事變質。要活出合乎聖經的恩典觀、避免功利交換的思維,戴老師提供了兩帖良方。
1. 恩典源頭在神,而非人際回報
上帝的恩典如活水,白白從祂而來,經我們服事流向他人,最終回歸祂。以榮耀神為動力的恩典循環,超越了人際回報的期待,釋放我們自由服事、回應上帝的愛。
2. 實踐恩賜團契:共享與款待
教會是恩典的家,恩賜是共享資源;當我們接納不同世代與背景的成員,並以款待文化在屬靈、物質及情感上彼此支持時,資源更能有效分配、恩典從內流動向外。當我們實踐共享與款待時,教會就成為了無人缺乏、甚至有餘的恩賜團契
我們以神為中心、互相服事,實踐恩典循環,讓教會成為恩典湧流的恩賜團契。
Q: 教會如何在世俗化社會中忠心見證?
A:戴老師指出,教會要在世俗化社會中活出忠實見證,首先要以款待與服事取代奪取權力的對抗。我們的門訓需緊扣福音敘事,才能幫助彼此認識恩賜,並以愛心發揮,慷慨地服事鄰舍。如此見證能避開強勢征服與同流合污的陷阱,且更能展現多元且合一的團契本質,在撕裂社會中如鹽調和有味,以基督的馨香吸引人歸主。
👍董牧師提問💬
在當前世俗化與內部挑戰並存的時代,教會應如何同時實踐『恩賜團契』,既在內部擺脫人情壓力,又向外活出忠心見證?您認為這需要哪些關鍵的改變與行動?
歡迎你透過以下連結來和我們分享你的想法或提問喔!
🔗 https://forms.gle/NAurVzcKRukYWdnV9Support the show
-
🎙️嘉賓:李泉老師(愛丁堡大學)
Q:如何面對教會內部的衝突與分裂?
A:教會分裂常源於資源不均、神學分歧或缺乏對話空間...李泉老師帶領我們以基督為中心與哀歌的視角,回應衝突根源。
1. 動力:以基督為中心的和解視角
衝突的根源或許複雜,但和解的基礎卻很單純:基督已在十字架上成就了和解大工。這意味,處理分裂的我們並非孤軍奮戰,而是參與到基督已經完成的工作中。
2. 修復:與民同在的「中保哀歌」
哀歌是在苦難中與上帝對話,如同耶穌受苦中保的形象,一手牽著上帝,一邊陪伴受苦百姓,向神代求,這也是我們實踐和解的方向。同時,我們也學習更宏觀地洞察教會內部問題與社會不公義間的關聯。
透過以基督為中心、效法中保的服事,我們可以在修復裂痕的過程中,見證並經歷到基督已成就的合一。
Q: 該如何實踐「文化宣教」?
A:文化宣教的核心是基督信仰與文化的雙向溝通。李泉老師指出,當我們放下單向的批判,帶著與神的相遇的經驗與建立關係的期待,聆聽並參與在公共領域的對話中時,基督信仰尤能為我們身處的文化帶來生命境界的提升,不僅展現信仰中獨特的救贖視角,更讓參與在跨文化溝通中每個人,都有機會被恩典的生命力轉化。
👍董牧師提問💬
面對你所在的教會或社會環境中的衝突與張力,今天的訪談是否啟發你開始思考「和解」的可能性?基督信仰如何幫助你在修復關係或與文化對話中找到行動的方向呢?
歡迎你透過以下連結來和我們分享你的想法或提問喔!
🔗 https://forms.gle/NAurVzcKRukYWdnV9
📚延伸資源💡
1. 〈漢語神學運動中的文化宣教實踐〉,李泉老師專文
🔗 https://shorturl.at/Bhkw8Support the show
-
🎙️嘉賓:陳劍光牧師(香港基督教中華傳道會)
Q: 如何在忙碌的事奉中找回靈命活力?
A:現代教會強調事工成效,但忙碌常使我們與上帝的關係疏離。陳牧師提醒我們重拾沙漠教父的靈修智慧:靈修並非逃避世界,而是進入內心,面對老我與黑暗面。即使忙碌,我們仍可將日常經歷帶入禱告,並安排獨處時間進行內在反思,與上帝進行真實的對話。透過適合的方式、恆心的操練,我們可以找回屬靈的活力!
Q:領袖的靈命塑造如何影響教會發展?
A:在教會的發展過程中,領袖的靈命塑造至關重要。陳牧師指出,教會的成長與穩定往往來自於領袖靈命的成熟度。
1. 領袖的「心胸」決定教會的發展空間
教會的成長與突破並非單靠人為的策略或工具,成熟的領袖能放下過去的成功模式,勇於嘗試新事物,在過程中善用資源與工具應對挑戰,促進教會的健康發展。
2. 放下恐懼,抵禦權力和利益的試探
為了將人領到神面前,靈命成熟的領袖願意放下對改變的恐懼,信任聖靈的工作,勇於嘗試新的事工或牧養方式。而當我們面臨權力和利益試探時,穩固的靈修能幫助我們回到主面前省察內心,持守正直。
我們願意在靈命上扎根、抵禦試探,信任聖靈的引導、嘗試新的牧養方式,忠心使用資源和工具,帶領教會健康地成長。
👍董牧師提問💬
在事工繁忙中,你如何維持靈命的操練與健康?聽完陳牧師分享沙漠教父的靈修智慧與巨型教會的經驗後,你覺得可以如何調整你的事奉方式,讓靈命與事工更均衡而長遠地發展?
歡迎你透過以下連結來和我們分享你的想法或提問喔!
🔗 https://forms.gle/NAurVzcKRukYWdnV9
⭐️ 邀請您以奉獻參與華福運動⭐️
⬆️點選此文字⬆️Support the show
-
🎙️嘉賓:何偉強牧師(香港播道會恩福元朗堂)
Q:如何在逆境中帶領教會穩定增長?
A:逆境是挑戰,也是使命的契機。何牧師在社會動盪和疫情中,從零開拓植堂到 500 人,他的核心信念與實踐是...
1. 「教會本身即為宣教」的核心理念
宣教是教會存在的本質,而非附加事工。恩福元朗堂不僅融入本地社區,更鼓勵弟兄姐妹積極參與跨文化行動,拓展隨走隨傳的福音視野,帶感動回家,投入服事。
2. 領袖榜樣與全員參與的文化
何牧師以「忠心、火熱、吃苦」的建道精神,活出僕人領袖的榜樣,激勵信徒投入事工。在元朗堂,高達 70%-80% 的會眾積極服事,自然醞釀出溫暖合一的教會氛圍,吸引著新朋友的加入與長駐。
當我們以宣教為核心使命,並以僕人的姿態與彼此一同面對逆境時,教會能在跨文化與本地的見證中,健康、穩定地成長。
Q:如何從社區關懷開始,培育門徒?
A:以「愛鄰舍如同自己」為核心,元朗堂透過免費福音車、課輔和關懷弱勢群體等行動,與本地和少數民族社區建立信任。不止於物質幫助,更重視關係建立,用溫馨的款待讓受助者感受到家的溫暖,同時邀請參與教會聚會,逐步融入門徒訓練。當我們以實際的關懷活出信仰時,就能慢慢實現「從關懷到門徒」的轉化。
👍董牧師提問💬
聽完何牧師如何在挑戰中帶領教會兼顧「宣教使命」與「愛鄰舍」的實踐,你認為在你的教會中,有哪些神學信念可以化為具體行動,從而在困難中見證基督的愛?
歡迎你透過以下連結來和我們分享你的想法或提問喔!
🔗 https://forms.gle/NAurVzcKRukYWdnV9
📚延伸資源💡
1. 《不甘心做鹹魚:18 間香港教會活化的經驗》,葉松茂 著,宣道出版社
🔗 https://www.logos.com.hk/bf/acms/content.asp?site=logosbf&op=show&type=product&code=9789888642106Support the show
- Show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