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pisodes

  • 阳春三月,正是一年踏春时。

    听书作者裴鹏程、陈章鱼、邓一丁邀请“大望局”的听友们一起聊了聊“春日旅行趣事”。

    这是一次近乎跑题的录制,却因此有了诸多意外收获。

    旅行,可以不只是旅行,它是关于故乡的追寻、日常的回味、远方的遥望,还有对生命和死亡的凝视,对教育与陪伴的体验。

    余光中说,如果我有九条命,其中一条便属于旅行。


    👬本期嘉宾

    大望局老友

    陈章鱼,章鱼书场主理人

    邓一丁,得到听书品牌解读人


    🎧时间轴

    00:01:08 清明节习俗的由来

    00:10:50 章鱼老师及时“刹车” 越聊越嗨的丧葬文化

    00:12:22 裴老师的“疯狂”的博物馆之行

    00:15:20 章鱼老师推荐家乡美食

    00:16:51 邓老师为裴老师的乌鲁木齐之旅感到痛惜

    00:18:46 邓老师分享一个人旅游的“快乐”

    00:21:29 裴老师“蓄须明志” ,怒拔抽油烟机风管

    00:23:32 大望局老友推荐天津美食,邓老师喊话文旅局

    00:25:25 裴老师谈春日赏颐和园的桃花

    00:29:30 邓老师一个人浪漫的里斯本之旅

    00:33:30 大望局老友分享自己一个人旅行的惬意时光

    00:36:28 裴老师重走孔子路时的奇妙趣事

    00:39:50 裴老师谈自己逛博物馆的“强准备”

    00:43:48 章鱼老师的在旅行中的偶遇和重逢

    00:51:11 善于观察,生活中的四季交替更加美好,

    00:54:22 旅行的意义就是和这个世界更好的接触

    00:56:53 邓老师离奇的“上法庭”经历

    01:02:38 寓教于乐的旅行可以更好的帮助孩子学习知识

    01:16:55 你绝对想不到的济南“奇葩”冰激凌

    01:25:38 每次去过的地方都会成为你的“朋友”

    01:28:43 各位老师呼吁大家走出家门,拥抱美好的春天


    ❤️本期海报

    制作人:雪彤

    设计支持:草地

  • 感谢,与我守护这一年 “大望局”的航行

    在声音的海,留下独特波影

    如今我已焐热“首发”的八角亭

    这方话筒,麻溜塞进他们的掌心

    听书作者,自有才情

    与名家论道,点亮思想的星

    容我开个小差,如弦月闪入烟云

    朋友啊,但请将目光,投向ta们的光明

    这播客的舞台,故事永不停

    录制现场,依旧注满运气的膨化食品

    朋友啊,且陪他们奔赴下一期盛景

    并不是贾行家所写,却真诚,也还算正经


    👬本期嘉宾

    贾行家,作家,得到会员总编辑,播客《大望局》第一季主理人

    裴鹏程,得到听书专职作者,播客《大望局》第二季主理人代表

    陈章鱼,得到听书专职作者,视频号《章鱼读书》主理人

    高温蒂,播客《大望局》第一季制作人


    🎧时间轴

    00:40:00 贾老师介绍本期来宾

    00:03:56 贾老师谈自己的新工作

    00:06:01 贾老师谈听书升级名家讲书的核心原因

    00:11:18 贾老师“告别”大望局,感谢一年的陪伴

    00:15:00 新主理人代表裴鹏程重新开场

    00:20:16 大家畅谈自己喜欢的播客

    00:42:20 贾老师撑腰,章鱼“吐槽”裴老师

    00:52:00 大家谈对裴老师的第一印象

    01:02:56 裴老师临危受命,迎接新挑战

    01:05:23 裴老师再谈名家讲书的初心

    01:09:42 贾老师聊AI对于播客的影响

    01:11:03 对大望局第二季的寄语


    ❤️本期海报

    制作人:雪彤

    设计支持:草地

  • Missing episodes?

    Click here to refresh the feed.

  • 我没想到自己会成为《大望局》的受访者。缘起是脱不花说的:你服务的用户需要知道你是谁,大家对此知道的不是很清楚,你在公司也给人一种藏着什么见不得人的东西的感觉,我来吧。

    她拿出一份很长的问题列表出来。

    只不过是因为之前没人问起过。我必须老实回答,答的时候也把自己吓了一跳。我需要告诉你我是谁,我从哪里来。作为一个以做内容为生的人,有义务把自己和自己的内心作为一个样本,提供给大家参考,承担相应的代价,世界已经对我过于宽容了。

    而且,她还向很多老师和朋友征集了对我的印象,他们对我观察得如此准确、善意和满怀期待,使我感激。各位也对我过于宽容。

    我在聊天里化用了一句话(原话是哲学家薇依说的):“我”重要,但是“我个人”一点儿也不重要。


    👬本期嘉宾

    贾行家,作家,播客《大望局》第一季主理人


    🎧时间轴

    00:01:51 贾老师与得到结缘的故事

    00:10:45 花姐对贾老师的第一印象

    00:15:35 听贾老师自述他的人生经历

    00:29:50 朋友们对贾老师的评价

    00:47:55 贾老师来北京后认识了哪些新朋友?

    00:53:51 关于人生选择

    01:00:10 关于情绪稳定

    01:03:35 贾老师如何评价自己的性格?

    01:12:59 关于父母

    01:27:27 关于伴侣

    01:34:29 聊聊贾老师的新工作:直播

    01:50:47 聊聊宁高宁先生与《三生万物》

    02:03:30 贾老师的存在和坚持对很多人来说也是一个“样本”

    02:11:49 问贾老师:你觉得在这个世界上,你改变了一些什么吗?

    02:17:44 为什么要做《首发》直播间?

    02:22:36 《首发》直播间的“梦想嘉宾”

    02:27:03 《首发》直播间应该是什么样子?它的意义是什么?


    ❤️本期海报

    制作人:温蒂

    设计支持:草地

  • 宋明蔚的《比山更高:自由攀登者的荣耀与悲情》是几年来我读到的最激动人心的非虚构作品,是我的2024年度之书。

    《比山更高》记录的是一个公众不大熟悉的群体:二十年来的中国自由攀登者,他们在商业和媒体视野之外,所做的是:见到一座还没有被攀登的高山,开辟一条线路,冒着生命危险爬上去,或者永远留在山上,或者下山走人。

    在本书中,我见到了一群依旧以人类最初的英雄主义面对世界的人,我本以为这种精神早已经远去,或者仅存在于战争、灾难这种极端事件之中。

    那是一群真正忠于自己,以行动、生命践行纯粹理念的理想主义者;他们在时代的洪流中,拒绝“顺流而下”,以一己之力追寻自由——这里的理想和自由,与任何政治无关,是生命中最本质的理想和自由。

    我知道他们的选择距离我们太远,我们会有很多疑惑,乃至责难,那么就请宋明蔚自己来作答。


    👬本期嘉宾

    宋明蔚,非虚构作家,登山者,曾任《户外探险》杂志执行主编、中国户外金犀牛奖评委


    🎧时间轴

    00:01:02  介绍《比山更高》

    00:02:42  介绍“阿式攀登”

    00:08:50 宋明蔚自己的登山故事

    00:13:22 “阿式攀登”究竟是什么样的?

    00:21:24 阿式攀登者李宗利的故事

    00:24:22 攀登的艺术

    00:28:22  登山者的生活方式

    00:33:57  登山者有哪些共性?

    00:38:57 聊聊攀登中的险境

    00:50:57 登山者们如何看待生活、看待生命?

    01:02:16 攀登的关键词一:快乐

    01:07:52 攀登的关键词二:恐惧

    01:12:03 攀登的关键词三:自由

    01:20:10 关于死亡


    ❤️本期海报

    制作人:温蒂

    设计支持:草地

  • 在中国青年画家中,尤勇是极引人注目的一位,他拥有完备、成熟的学院体系,融古典精神于创作和思考的深处。你可以细看尤勇画上的色彩、线条,没有一处是“不对”的——当代的好画无定法,随心所欲到“处处不对”很惊人,而处处都对也惊人,这个“对”的感觉来自于传统,或者称之为古典、经典,要把天赋、审美训练成为本能,才可以随手去画而无处不对。

    他的这条道路在唯恐不“创新”的当下是有一些孤独的。

    汪民安老师对尤勇的画的评价是:“他的作品表明,一种学院派的绘画训练并不是不能和当代生活相结合。一种训练过的技术,并不一定像人们想象的那样通向空洞的程式化,相反,尤勇的肖像人物通常充满了隐蔽的激情:沉默,冷峻,凝重,不苟言笑,似乎心事重重。”

    他对艺术虔诚,时常在自己画室的窗子下沉思。我想知道他在想什么?什么样问题是值得一位极其有本事的艺术家如此苦闷?

    他往往回答:我不知道自己要画什么。虽然他一直在勤奋的画,不断在海内外的知名艺术机构办个展。

    那么,这个回答是什么意思?

    我不敢保证你能听懂他的话,因为我只记得我当时有很多听不懂的话,我只能说:这是一个富于沉思气质的艺术家的真实思考。

    他试图告诉我们:人应该怎样去看一幅画。

    据我所知,极少有人知道这一点。


    👬本期嘉宾

    尤勇,当代艺术家,毕业于中央美院油画系—第三工作室,从央美附中到博士生阶段,师从于中国艺术研究院杨飞云院长,被陈丹青称为“近乎全能,也近乎全知”的画家。


    🎧时间轴

    00:00:13 开场前的闲聊:梵高

    00:03:27 艺术创作选题的变化

    00:13:48 画作的价值与价格

    00:16:49 绘画的价值是什么?

    00:21:10 继续聊艺术创作主题的变化

    00:29:54 艺术创作的困境与解法

    00:38:40 聊聊中国文人画

    00:51:24 谈艺术的政治功能与创作目的

    00:57:12 再聊尤勇老师自己的创作

    01:10:02 绘画的立体主义

    01:13:51 谈艺术批评

    01:20:08 艺术与技术的关系

    01:28:37 尤勇老师究竟在画什么?


    ❤️本期海报

    制作人:温蒂

    设计支持:草地

  • 本期播客录制于北京协和医院图书馆,访谈对象宁晓红老师从北京协和医科大学博士毕业之后,先在协和医院的各科室轮转,在晋升为协和肿瘤内科主任医师后,亲手开辟了一个可能至今在中国医学内部还没有形成充分共识的学科:缓和医疗。

    缓和医疗的功德(是功德,这不是个医学上的词,是患者和家属的体验)非经过者难以描述,宁老师说它是“让患者减轻痛苦的学科”,不只是疾病自身的痛苦,也是医生在突破技术和分科的边界,用具体的方法和充满情感的目光,缓解患者和家属的茫然失措、悲痛和彷徨、走投无路以及未来生活的隐忧……

    宁老师是一个纯真的人,一位令人肃然起敬又感到亲近的医生,我和脱不花在录制过程中,为见到、听到的一切而自豪。

    我们对你有一个请求:请听到本期的最后,回应一个呼唤。


    👬本期嘉宾

    宁晓红,博士,北京协和医院缓和医学中心主任医师

    脱不花,得到联合创始人兼CEO


    🎧时间轴

    00:01:22 什么是“缓和医疗”?

    00:06:58 宁主任为什么选择这门学科?

    00:17:26 从一些案例故事中理解缓和医疗

    00:29:14 如何告知患者他们的病情?

    00:42:41 住院以后患者和大夫应该怎样配合?

    00:56:36 缓和医疗的终极目标

    01:00:39 就医过程中我们还能怎样寻求帮助?

    01:16:19 用聊天的方式与患者沟通愿望

    01:20:18 一个人应该怎么为自己的终点做准备?

    01:30:54 有哪些具体的求助方式?

    01:35:11 如何建议学生从事缓和医疗专业?

    01:38:00 一个呼唤


    🙏向你推荐

    如您有需要或是想提供支持,可通过以下方式联系北京协和医院缓和医学中心:

    “谐和安宁”公众号留言 [email protected]
    ❤️本期海报

    制作人:温蒂

    设计支持:晓宇

  • “爱情它是个难题,让人目眩神迷”(李宗盛《当爱已成往事》歌词)曾经是一个时代的背景音,“要有爱就有痛”是不需要解释的共识,才不过三十年,好像需要解释了:心理学家钱炜老师说,如今,两个年代的人坐在桌子两边,这一边唱着爱情和婚姻家庭的老歌,那一边觉得还为这些烦恼是不值得的。

    另一个佐证:本期是大望局在2月14日当天下午组织的线下活动,来的大多是年轻朋友,主播贾行家现场发起了一个小调查:晚上有约会的请举手,只有不到15%。

    本期我们完整地聊聊这个问题:从心理学的理论和实操角度看,爱情是什么,值得投入吗,其中的那些烦恼是怎么来的,能够免除或回避吗?

    最后再聊一个在爱情关系里有点儿煞风景的问题:暴力。

    钱炜和李松蔚两位老师以心理学者和专业咨询师的身份拆解:如何识别一段关系中的暴力成分,如何预警和保护自己?

    爱情和痛苦密不可分,那么,爱情和暴力是不是也相伴相生呢?“打是亲,骂是爱”的场面,在戏剧、电影里常有,在我们从小到大的记忆里,可能是某种“常识”;带到自己的关系里,也经常有类似的自我解释和对他人的解释,诸如“我是因为太爱我才这样的”“他不是不爱我,他只是脾气不好”……

    真是这样吗?

    本期要告诉你的第一件事:为什么爱和暴力从定义上来看是不兼容的。

    后面的事儿,节目里细说。


    👬本期嘉宾

    钱炜,心理学者,中国心理学会心理危机干预工作委员会副秘书长,得到正念冥想系列课程主理人

    李松蔚,心理学者,作家,得到课程《心理学通识》主理人


    🎧时间轴

    00:04:38 聊聊爱情生活的变化

    00:23:06 心理咨询中对爱情创伤问题的解决方式

    00:28:17 人为什么会突然被爱情击中?

    00:33:36 什么是“恋爱脑”?

    00:41:29 进入爱情的不同路径

    00:50:43 对女性主体性的探讨

    00:57:49 聊聊综艺《再见爱人》中的爱情问题

    01:16:30 我们普通人的爱情烦恼是什么样的?

    01:21:35 原生家庭对婚恋爱情的影响

    01:42:52 再聊聊“渣男”与行动建议

    01:51:15 谈谈暴力问题

    01:56:44 家暴只有零次和无数次吗?

    02:00:00 “爱情”和“暴力”是互斥的

    02:12:52 如何认识家暴并捍卫自己?


    ❤️本期海报

    制作人:温蒂

    设计支持:草地

  • 标题是个误用。

    “诗意栖居”来自德国诗人荷尔德林的诗“这是人的尺规/ 人充满劳绩,依然还/诗意地栖居于这块大地之上”,被大哲学家海德格尔阐发之后,表达的是完整、深邃的哲学思想,和我们常说的“诗意”关系不大,或可理解为是与神圣共在于大地之上,在海德格尔哲学里,“大地”也另有深刻含义。你问 DEEPSEEK,它的解读也不完备。

    这个误用原因有二。

    一是我们中国人听到这句话立刻想到的就是住房问题。在房地产还比较支棱的年头,这话经常被作于售楼处的宣传语,暗示房源哪儿都好,就是距离市区比较远。而我们这一期是要从建筑开始,谈论包括不限于居住和空间的生活问题。

    二是这个常见的误用能体现话题的复杂度,它需要一种既具身又有穿透性的解释,这是我执念于邀请唐克扬老师的出发点:唐老师从学术历程到创作、研究都在变动不居的跨界之中,他是哈佛大学设计学博士、芝加哥大学艺术史硕士、北京大学文学硕士,在清华大学主持学院的设计和教学工作,又从事着自己的个人写作,能够用不同的身份和视角为我们讲述古代园林艺术、建筑、设计美学以及当下生活的真问题。

    本期播客也是一个先导,很快,唐老师的名家讲书就会在听书栏目上线。


    👬本期嘉宾

    唐克扬,清华大学未来实验室首席研究员,感知与意识研究中心主任、博士生导师,设计师,独立策展人,作家


    🎧时间轴

    00:01:01 新书《无名的芜湖》

    00:06:14 隐性层面文化的变迁

    00:14:17 受到同学项飙老师的启发:“把自己作为方法”

    00:19:19 唐老师的学习研究经历

    00:26:45 什么是“设计”?

    00:29:58 什么是“结构”?

    00:39:26 唐老师为什么研究园林?

    00:46:22 园林的动观与静观

    00:54:03 园林与农耕文明的关系

    00:58:49 园林的历史

    01:05:47 生活空间与城市观念的变化

    01:26:46 建筑与自我的关系


    ❤️本期海报

    制作人:温蒂

    设计支持:草地

  • 三国这段不长的历史被千百年来的中国人越说越长。无数的爱好者熟悉其中的人物、事件,也大概了解正史、演义和民间通俗文学的表达差异。越说三国,有关的问题也变得越多:

    读正史《三国志》真的能了解三国吗?不一定,不对照后来的《资治通鉴》,读者甚至无法判断一场战争到底谁胜谁败。

    是《三国演义》制造了那些刻板印象吗?不是,《演义》反而是一个尽可能在多种叙事中取得平衡的大工程,某些方面做得比正史更好:比如《演义》从来不荒诞,而真实世界是荒诞的。

    那么,民间叙事里对三国的表现是简易的“胡编乱造”吗?不能那么说,民众了解自己正在过的生活,他们选择这样的讲述,是因为人无法始终直视深渊。

    ……

    这是我从刘勃老师的新书《说三分》中读到的,这一期,除了请他聊三国话题中同时涌动着的三重叙事,也请他聊聊自己:

    他的成长经历。

    他讲述历史的准则和方法。

    为什么每个话题,到了他这儿就会变得晓畅分明,妙趣横生?


    👬本期嘉宾

    刘勃,历史作家,得到课程《刘勃的国学课》主理人

    东东枪,作家,《读库生鲜》主编


    🎧时间轴

    00:01:00 介绍新书《说三分》

    00:04:48 刘勃老师是怎样变成一个历史作家的?

    00:15:31 刘勃老师的写作特点

    00:18:57 历史研究这种硬功夫是怎样获得的?

    00:23:13 我们可以怎样辨析史料?

    00:29:54 刘勃老师的个人爱好

    00:36:42 为什么大家会对三国时期有这么大的兴趣?

    00:42:55 文艺作品的价值

    00:48:49 要有一股“憨劲儿”

    00:51:39 民间故事与正史真相的不同价值

    00:59:11 读三国有什么现实意义?

    01:05:18 历史是一个值得我们进去的世界

    01:07:56 刘勃老师要完成的是什么样的历史写作?

    01:12:41 关于三国还有哪些有趣的问题?

    01:16:22 接下来的写作计划


    ❤️本期海报

    制作人:温蒂

    设计支持:草地

  • 得到APP的会员熟悉苗炜老师解读的上百本听书;《三联生活周刊》的老读者多年来一直在阅读他的文章和特稿;在文学读者的印象里,苗炜被称为苗师傅,是优秀的小说家,更是专业的文学作品领读人;在作家眼里,苗师傅是自己最想把未完成手稿拿给他看的人之一。

    近年,他连续完成了三季《文学体验三十讲》,以音频课程形式,从人生和情感体验的角度分享阅读外国文学的见解。这个角度不容易,有真切实感要要比搜集信息难。据说,这门课和罗振宇的劝说有关:现在的人感兴趣的书多,就是看不过来,或者“看不明白”,需要有内行做一些转述性的服务。

    苗师傅坚称“文学没什么用,大家不靠想象生活”,但是,在某些时候,“文学帮我们逃避”,帮我们保持一种敏锐的感受力,“看看人的处境……心灵丰富一点儿”。

    《大望局》请到他来聊的是刚刚出版的第三季文稿《我终于读完了卡拉马佐夫兄弟》。

    为什么我们会对这件“没什么用”的事倾注如此大的热情?读《卡拉马佐夫兄弟》,几乎相当于完成一件人生大事。

    三年来,苗炜自己对读小说这件事的看法,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


    👬本期嘉宾

    苗炜,小说家,资深文化记者,《文学体验三十讲》主讲人


    🎧时间轴

    00:02:02 小说是苗师傅阅读的主要领域吗?

    00:05:19 为什么会开始喜欢读小说?

    00:12:27 小说吸引人的原因是什么?

    00:14:56 什么样的故事才是值得写、值得读的?

    00:22:09 哪些小说对苗师傅有触动?

    00:30:00 《文学体验三十讲》想要提供给读者什么?

    00:32:24 小说帮我们“逃避”

    00:39:24 文学锻炼人们对于痛苦的耐受力

    00:46:20 为什么要读《卡拉马佐夫兄弟》?

    00:52:09 文学的媒介

    01:01:09 聊聊心理自助类的书

    01:07:58 三联生活周刊的重读人物系列


    ❤️本期海报

    制作人:温蒂

    设计支持:草地

  • 在国内读书界,李长声的随笔以典雅而富妙趣著称,文章自成一格。他曾专攻日本出版和文化史,旅日多年,是国内以散文形式写日本写得最好的名家。较为著名的翻译作品有藤泽周平的《黄昏清兵卫》《隐剑鬼爪抄》等。

    李老师的这部分作品被称为“知日派”“能见人之常见而又能言人之未言”。知日,可以说是一种视角,既不高看,也不仇视,是冷静的平视观察,深入精到地为日本人和日本文化画出一幅幅的画像,帮助读者形成真切的日本印象。他的部分作品可以在得到电子书频道查阅。

    前段时间,李长声老师回国,做客大望局,我们请他以闲聊的方式,为我们讲述日本文化、美学和生活。知道一个真实的日本的困难之处,难在我们自以为知道。

    这场谈话,也许是一个旅游和阅读指南,也许是一次祛魅的过程。


    👬本期嘉宾

    李长声,旅日作家,翻译家

    东东枪,作家,《读库生鲜》主编


    🎧时间轴

    00:00:48 介绍李长声老师

    00:12:51 日本文化的形成

    00:22:02 聊聊日本美学

    00:30:40 “侘寂”

    00:40:24 “物哀”

    00:44:34 语言方面的误解

    00:49:00 我们对日本文化还有哪些误解?

    01:02:43 日本旅游建议


    ❤️本期海报

    制作人:温蒂

    设计支持:草地

  • 这个标题是周晓枫老师定的,属于《大望局》主播之间的闭门讨论。

    晓枫老师堪称讨好型人格泰斗,身边只要还有一位朋友、乃至一位陌生人有悬而未决的需要,她就感到坐立不安。

    我本来还想请一位风格我行我素的的嘉宾作为参照视角来批判我们,后来发现,这个主题要得以深化,还是直接请李松蔚来做学理上的阐释和归纳,结果,松蔚老师承认其实自己也一直在专业生涯里和自己的讨好型人格做斗争……于是,这是三个该人格持有者在反思。

    这种人格是一种性格吗?我搜索到更学术化的描述包括“高自我监控型人格”“内心矛盾自我指向人格”等等,和这种人格最不像的是范德彪的那句台词:“咱俩以后好好处,处不好的话,你多在自己身上找原因”的自信。人的性格差异,真是有趣,往往是“基因装子弹,环境扣扳机”。

    所谓心理健康的标准是正确感知自己在世界上的定位。我们这些讨好型人格的人仿佛活在一个“只剩下一丁点儿自己”的世界,又仿佛对这个世界感受得很深入,这是不是恰到好处的呢?

    还有个悖论:为什么有许多人自诩是讨好型人格,但是大多数人又不觉得被谁讨好过?那么,是不是我们混淆了屈从和讨好?

    谈话间,晓枫老师的很多妙论,我做了摘抄,转发时请不要忘记加上“——作家周晓枫”:

    讨好型人格比那种全世界都要讨好他、他却不讨好任何人的人格可爱多了。

    最后,你还是要讨好自己,一个人如果不会讨好自己,连自己都不爱,他怎么能够去爱别人。

    讨好型人格最后是可以回撤的。讨好型人格都很自尊,我掏心掏肺,你当成下水,那我转身的时候也特别坚决。

                                      👬本期嘉宾

    周晓枫,老舍文学院专业作家,北京作协副主席,曾获鲁迅文学奖、全国优秀儿童文学奖等奖项

    李松蔚,心理学者,作家,得到课程《心理学通识》主理人


    🎧时间轴

    00:00:56 为什么说晓枫老师是“讨好型人格泰斗”?

    00:13:45 另一位讨好型人格松蔚老师

    00:24:42 再聊聊什么是“讨厌型人格”?

    00:29:55 那什么才是“讨好型人格”?

    00:38:48 讨好型人格比不讨好型人格可爱多了

    00:48:44 讨好型人格的特征

    00:51:31 怎样和自己的“讨好”和谐共处?

    01:02:57 文学作品中有哪些这样的人格体验?

    01:08:20 写作中的“讨好”

    01:14:07 给讨好型人格的建议


    ❤️本期海报

    制作人:温蒂

    设计支持:草地

  • 今天是大年初二,大望局祝你乙巳年大吉大利,愿望成真!

    本期是《大望局》春节线下特别节目,请到了北京“惊讶喜剧”出品的热门喜剧播客节目《正经叭叭》的两位主播大老王和大刘,和两个播客的现场观众朋友一起讨论:如何无伤、速通“有钱没钱,回家过年”的难关,通过青年朋友视为畏途的和父母沟通、被安排相亲、催婚、催生、同学聚会、酒局和攀比、去亲戚家串门等诸多难关,以便:高高兴兴还乡去,平平安安返回来。


    👬本期嘉宾

    大老王,单口喜剧演员,编剧,《正经叭叭》主播

    刘旖,媒体人,《正经叭叭》主播

    夏夏,单口喜剧演员,编剧


    🎧时间轴00:03:42 过年愿意回家吗?

    00:14:51 面对催婚怎么办?

    00:32:28 聊聊过年聚会攀比

    00:41:12 过年就得有心气儿!

    00:44:57 过年的时候父母又是什么状态?

    00:50:11 聊聊年味儿

    00:56:01 聊聊断亲

    01:04:41 年夜饭都吃啥?

    01:08:26 还有哪些过年特色?

    01:13:18 夏夏给贾老师送羊的故事

    01:18:23 让观众救个场

    01:23:37 听大刘讲她父亲痴迷于放炮的故事

    01:31:31 还有哪些要在过年期间做的事?

    01:38:13 聊聊拜年这件事

    01:44:50 看谁来收个尾吧!


    ❤️本期海报

    制作人:温蒂

    设计支持:草地

  • 因为自己的名声,许知远不断陷入由关注和误会构成的漩涡。比如,坊间传说,有一种“许知远式问题”:苦大仇深地批判时代,追问人的使命。我很好奇,许知远自己怎么回答“许知远式问题”。本期是以这个恶作剧开始的。

    本期的正经缘由,是许知远聊自己刚刚出版的五卷本《十三邀II:行动即答案》,收录了他三年来与几十位出镜嘉宾的对话精选。

    热门节目《十三邀》是怎样出现的?

    他为什么选择这些受访者,他所感兴趣的是什么?——他对此有一个我始料未及而又动人的回答。

    这些对话对他产生了什么样的改变?

    我发现,多年以来,许知远的创作有一个共同的主题:和由声音构成的时代进行持续的对话,探寻各个领域的杰出者建立的边界,组合出新的东西。他也从被“许知远式问题”的冒犯里缓过来,接受了这个说法。


    👬本期嘉宾

    许知远,作家,单向空间(书店,文化出品品牌)创始人,访谈节目《十三邀》主创,个人播客「游荡集」


    🎧时间轴

    00:00:38 许知远和《十三邀》

    00:07:53 许知远如何看待“许知远式问题”?

    00:13:31 今日世界有哪些独特的问题?

    00:17:04 如何安顿自己?

    00:24:22 一个人的生活里,最重要的是什么?

    00:27:34 许知远的人物小传

    00:33:33 聊聊梁启超

    00:41:29 我们可以使用他们身上的哪些智慧?

    00:47:00 《十三邀》的嘉宾人选标准

    00:59:41 《十三邀》给许知远带来了哪些变化?

    01:02:10 对话的方法

    01:14:29 写作的方法

    01:19:57 哪些书对许知远意义重大?


    ❤️本期海报

    制作人:温蒂

    设计支持:草地

  • 上个冬天,哈尔滨迎来了喧闹的流量高峰,成就了一场“尔滨、南方小土豆、冰雪大世界大滑梯、洗浴中心和锅包又”组合而成的狂欢。

    当时,《大望局》请来了两位老哈尔滨人:一位当然是我的老友、老乡,摄影家王太平老师,得到的朋友都熟悉。另一位是太平老师的好友、配音朗诵艺术家周扬老师,他在中国配音界大名鼎鼎,有一位金嗓导师,培养了许多播音人才,他的声音时常出现在央视大型纪录片和影视作品里。

    那一次,他们两位使用乡音,用自己的记忆,为游客讲起:哈尔滨是一座是什么样的北方名城,三四十年是一幅什么样的“曾经”,她值得你在不同的季节,用不同的节奏“往里走”。除了这些易于形成传播的符号和常见印象里的粗犷外在,她还有丰盈、细腻、深邃和妩媚。

    去年冬天的哈尔滨热门到不需要推广,我把这一期一直扣留到今年冬天才播放,属于作为哈尔滨人的谋私。另外,黑龙江是极辽阔的好地方,江河,平原,边陲,湿地,森林、火山地貌,都值得看看。

    怎么强调都不过分:必须敬畏寒冷。你去之前,比置办棉服更要紧的,是准备一双鞋垫足够厚、鞋底做过防滑处理的鞋,以及一顶能护住耳朵的帽子,可以考虑戴口罩。黑龙江人比南方游客“怕冷”,因为晓得头上、脚下被冻坏是不得了的事。如果没有丰富的冰雪路面驾驶经验,汽车没有安装雪地胎,不要贸然尝试冬季自驾游。


    👬本期嘉宾

    王太平,知名摄影家,哈尔滨人

    周扬,配音朗诵艺术家,声音导师


    🎧时间轴

    00:03:40 听三位哈尔滨人聊家乡

    00:18:12 “哈尔京”人

    00:23:57 他们印象中最美的哈尔滨的瞬间

    00:34:21 来哈尔滨别再只吃锅包肉啦!

    00:42:25 三位哈尔滨人对家乡的爱

    00:49:56 来哈尔滨,这些地方更值得一去

    00:54:55 来东北,必须敬畏寒冷

    00:58:01 走出去了之后,再回望家乡又是什么感觉?

    01:02:08 随着记忆节点,再聊哈尔滨打卡地

    01:21:31 彩蛋:听周杨老师朗诵一段!


    ❤️本期海报

    制作人:温蒂

    设计支持:晓宇

  • 六神磊磊在谈话中特地强调自己不是“作家”。但他一定是非常成功的写作者和内容生产者,一是在于他广泛的读者群和影响力,二是他持续输出的内容同时兼具知识质量、趣味性和通脱的、合乎常理的观点。不只是在今天难得,也一直很难。在他讲唐诗的新作《唐诗光明顶》里,有这样一段描述:“在表达上有一个不可能三角,那就是政治正确、角度新颖、感情真挚,这三者几乎是不可能同时具备的。”六神磊磊长期以来的写作,庶几近之。

    这次聊天的最高目标是请他道出这其中的秘密是什么。

    其中还有三个问题:

    前新华社记者王晓磊是怎样变成讲武侠、讲唐诗名满天下的六神磊磊的? 《唐诗光明顶》是他的唐诗光明顶的第二部,讲的是盛唐,他的讲法和别人有何不同,读唐诗的要点是什么? 他讲了这么多年的金庸,而且善于用金庸故事解读正在发生的事件,那么,众所周知的金庸武侠,还有什么我们没有体察到的独特价值?
    👬本期嘉宾

    六神磊磊,知名作家,媒体人


    🎧时间轴

    00:03:16 “六神磊磊”这个名字是怎么来的?

    00:05:53 六神磊磊的儿时经历

    00:17:08 什么时候选择了现在这种创作状态和生活?

    00:20:08 什么时候开始对金庸产生了深刻的解读兴趣?

    00:22:26 什么是表达上的“不可能三角”?

    00:28:59 是怎样决定要开始讲唐诗的?

    00:33:01 “唐诗三部曲”是怎么产生的?

    00:42:43 李白、杜甫,六神磊磊更偏爱谁?

    00:45:56 为什么是“唐诗”?

    00:53:01 六神磊磊对哪个时期最有共鸣?

    00:55:21 剧透:第三部“笑忘书”是什么含义?

    00:58:11 六神磊磊的好书推荐

    01:04:04 读金庸,有哪些独特价值?

    01:14:17 写作之外的兴趣爱好


    ❤️本期海报

    制作人:温蒂

    设计支持:晓宇

  • 在豆瓣刚刚发布的图书榜上,年度榜首是杨素秋的非虚构作品《世上为什么要有图书馆》,读者们为什么如此热爱这本书?

    一个天真的年轻大学老师,出于对政府部门如何运转感到好奇,报名到一个区文旅局挂职,一年里,她以温和而坚定的方式,要从零开始修建一座爱书人喜欢的图书馆,从此以后,她和形形色色的关系博弈,与条条框框的规矩周旋,理想和现实撞出了一连串火花,最终,她那些“不现实”想法居然大体实现了。

    你发现这个故事为什么打动我们了吗?在电影《肖申克的救赎》里,最动人的情节之一,就是安迪坚持修建图书馆。这是精神世界对于人的共同召唤。

    在11月2日的新精英生涯围读会上,大望局访问了杨素秋和古典,一起聊书里书外的那一年,探讨:怎样做成一件“不现实”的事?


    👬本期嘉宾

    杨素秋,作家,文学博士,陕西科技大学副教授

    古典,作家,新精英生涯创始人,资深高管教练,得到课程《超级个体》主理人


    🎧时间轴

    00:01:01 他们对这本书的感受

    00:07:19 为什么要去碑林区挂职?

    00:13:49 还有哪些不能讲的经历?

    00:22:18 什么时候开始想建成一个自己理想中图书馆的样子?

    00:29:09 还遭遇了哪些阻力和困难?

    00:35:57 其中有哪些印象很深的人和事?

    00:45:07 一个图书馆,对于公共生活也好,对于每一个爱书人也好,它的价值和意义是什么呢?

    00:50:58 再回看,有哪些新的感受?

    00:54:49 素秋老师如何看待生活?

    01:01:22 接下来的写作计划


    ❤️本期海报

    制作人:温蒂

    设计支持:草地

  • 几十年来,奥美始终是中国广告业的标杆。中国奥美的创办者、掌门人TB(宋秩铭,TB 是秩铭的闽南话拼音缩写)在海峡两岸商业界的影响力自然也极其深远。按照东东枪的原话,TB 是他在奥美的老板的老板,也是他学广告的“师爷的师爷”。

    当TB退休后出版一本名为《上班下班:职场人生的 100 个遐思》的书时,我们以为将要读到一位传奇广告人的职场理念和黄金守则。但是,这居然是他写的 100 首以上班下班为背景的短诗,聊的是飘来飘去的情感和思考,又配上了他的老友、艺术家、广告人高峻老师的画。

    这一期,有作者本人对这些片言只语的解读,有对海峡两岸许多年代的追忆。

    有TB 的老友高峻、老部下东东枪补充的故事和江湖传闻。比如,TB 当年到底有没有请罗大佑到北京的一个酒吧去弹琴唱歌,以证实他们是好友?

    以及,在这个大家普遍不愿意上班的时候,我们有可能把上班也当做一种生活吗,那是一种什么样的生活?


    👬本期嘉宾

    TB(宋秩铭),九十年代开始出任奥美广告公司大中华区董事长,2024年荣休。

    高峻,梅高(中国)创意咨询有限公司创始人,书画家。

    东东枪,作家,《读库生鲜》主编。


    🎧时间轴

    00:00:20 介绍一下这局有多厉害!

    00:02:50 介绍一下这本书《上班下班》

    00:05:34 两位嘉宾的人生经历

    00:11:05 聊聊职场的“文明”

    00:16:58 再聊回他们的人生经历(和罗大佑的故事)

    00:21:44 台北,北京,老年代

    00:31:08 广告行业是怎么出现的?

    00:35:01 聊聊中国广告业的标杆:奥美

    00:41:30 一些上班的真相

    00:49:02 职场上怎样找到对的人?

    00:57:14 给年轻人的职场建议

    01:07:59 职场上有哪些常见的错误?

    01:11:19 职场中层和高层会面对哪些不同的难题?

    01:18:05 每个人的职业生涯


    ❤️本期海报

    制作人:温蒂

    设计支持:晓宇

  • 云南小说名家胡性能多年磨一剑,推出新作《午夜书》,内含七个雾气氤氲、神秘悬疑的宿命之夜,是七颗含有毒素的红牛肝菌,或者七支冷箭——读本书时,如同被人在暗处用弓箭瞄准,你听到咯吱吱拉紧弓弦的声音,你感觉到正被一双眼睛盯着,弓弦响处,有的箭洞穿内心,有的箭则有意擦身而过,让你思念:它到底去了何方,它是不是为了寻找另外一支丢失的箭?

    这种阅读体验,来自胡性能奇崛而锋利的个人风格,来自数十年不断磨砺的写作尝试,来自云南大地的神奇现实,也来自先锋文学黄金年代的滋养。

    《大望局》请到了胡老师和他的老朋友、老同学周晓枫老师,本来,我只预计深入分析作家作品,没想到居然为你打开了两位老师私下聊天的场景,他们在这儿敞开了写作、交往以及内心的深层次秘密:

    为什么这些故事注定发生在云南?

    云南是一块什么样的土地?

    南方文学和北方文学的根本不同是什么?

    一个人为什么会成为一个作家?

    周晓枫和胡性能各自的文学标准是什么?


    👬本期嘉宾

    胡性能,著名作家,云南省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作协全委会委员,云岭文化名家;曾获百花文学奖、十月文学奖、《长江文艺》双年奖等重要文学奖项。

    周晓枫,老舍文学院专业作家,北京作协副主席,曾获鲁迅文学奖、全国优秀儿童文学奖等奖项。


    🎧时间轴

    00:01:09 介绍小说集《午夜书》

    00:12:38 七个故事的主题:孤独

    00:17:58 西南是一个折叠时空之地

    00:22:14 听胡老师分享一个真实的神秘故事

    00:28:06 胡老师和晓枫老师两位老友的前史

    00:38:04 南方作家vs北方作家

    00:43:11 云南究竟有哪些特别之处?

    00:46:27 谈谈气候对写作的影响

    00:52:34 作品决定作家的年龄

    00:55:39 再谈魔幻云南

    01:05:52 谈谈黄金年代的先锋文学


    ❤️本期海报

    制作人:温蒂

    设计支持:晓宇

  • 在艺术和生活之间好像有堵高墙。要么,艺术是拍卖会上不可企及的高价标的,近乎一种资本游戏;要么,艺术是完全看不懂的胡搞瞎闹,让正经人敬而远之……是啊,敬而远之或奢侈品,是我们对艺术的“刻板印象”。

    我目前对艺术的理解是:艺术是以自身为目的的行为。一个搞艺术的,必须首先明确地宣示自身的想法,再以某种可感的姿态和做法,对世界进行独立干预。当AI清楚地呈现了什么不是真正的创作之后,艺术首先是人、其次是人的表达和介入。

    但是,我的这段心得,因为对艺术感受得不直接,怕也对你没什么帮助,所以我请来两位有艺术教育和从业经验的嘉宾,聊聊他们眼中的艺术。

    吕欣毕业于川美版画专业,在高校艺术系任教,在 798 办过画展后,辞职成为职业艺术家,经历过中国艺术品市场的几起几落。同时,他还是个艺术史研究者,写过、画过自己的世界艺术史。

    《大望局》的听众知道常驻嘉宾夏夏是脱口秀演员,未必知道她也是艺术生出身,在博洛尼亚大学学画。我请两代艺术生回答:我们对艺术的熟悉程度远不如对美院辅导班熟悉,然而,艺术家几乎都经过美院教育,可是,为什么美院学生大多不会成为艺术家?这个差别,到底在哪里?

    顺便说一句:本期加餐你可以在得到app搜索大望局收听,我们讨论一下怎样具体的、低成本地把艺术引入我们的生活?


    👬本期嘉宾

    吕欣,当代艺术家、作家

    夏夏,单口喜剧演员,编剧


    🎧时间轴

    00:02:37 吕欣老师学画画的故事

    00:08:30 夏夏学美术的故事(上)

    00:15:54 美术备考生必听!聊聊考试标准

    00:25:01 学美术,值得吗?

    00:30:12 夏夏学美术的故事(下)

    00:41:06 什么是“艺术”?

    00:46:59 聊聊艺术创作中的模特

    00:56:22 吕欣老师为什么能坚持做艺术?

    01:02:08 夏夏为什么放弃做艺术?

    01:05:35 艺术有哪些特征?

    01:12:46 聊聊历史上重要的艺术家

    01:18:34 女性艺术家多于男性艺术家

    01:22:24 对艺术家来讲什么最重要?外行该如何理解艺术?


    ❤️本期海报

    制作人:温蒂

    设计支持:草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