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pisodios
-
各位亲爱的听友们,感谢大家对字字乾坤《说文部首》的喜爱和支持,前21个部首已经上新完毕。
全部音频、视频和文字内容,欢迎大家微信扫描栏目上方的二维码,移步字字乾坤了解。
-
说文部首 凵 kǎn
“凵”字始見於戰國文字,字形像深坑的纵剖面。
兩側像坑的邊緣,下像坑底,上像坑口,指凹陷之地。
远古人类以地穴为居,挖浅坑造房屋。凿地为陷,用深坑来诱捕野兽猎物。
-
¿Faltan episodios?
-
说文部首 口
“口”是人和动物发出声音的器官。人类从口中发出的第一个声音是嘹亮的啼哭,用哭声宣告生命的降临。渐渐地,口中能发出各种各样有意图的声音,会说话、会唱歌,有轻浅呢喃,有声若洪钟。每个人都想把人生中悲伤的诉说变成欢声笑语。口是用声音交流信息的重要器官。
-
说文部首 告“告”是把事情向人陈述与解说。除了向人说还要向神说。在古代,最庄严神圣的“告”是祭告,用祭祀的仪式是向上天、向神灵、向祖先汇报,并祈请福佑。
甲骨文字形就是祭告的仪式,上面是“牛”,下面是口。“口”,是祷告的动作;“牛”,是献给神的牺牲。牛在祭祀的牺牲中体积最大,所以以牛為代表。“告”是指古人祭祀时,在供奉的祭品——‘牛’的面前对神灵念念有词、用口祷告。当然,“牛”只是祭祀仪式中的祭品,其祷告的真正对象则是上帝或祖先神灵。
-
说文部首 牛牛在古代农业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水牛的饲养在我国至少有7000年的历史。殷周时期,在一些重大的祭祀仪式中均用牛,安阳殷墟出土的大量卜骨,多取材于牛的肩胛骨。古代战争中俘获牛还作为一种荣耀镌刻于铜器。如“小盂鼎”上:“俘牛三百五十五牛。”周代还有专门的职官“牛人”,掌管饲养“国之公牛”。
《说文》曰:牛,大牲也。牛,件也;件,事理也。象角頭三、封尾之形。凡牛之屬皆从牛。
说文部首 犛
犛 lí
犛指犛牛。因其髦长,故谓之髦牛。犛还有个发音,读máo,同牦牛的“牦”。
《说文》曰:犛,西南夷长髦牛也。从牛,犛聲。凡犛之属皆从犛。
-
说文部首 半“半”指二分之一,一半。 半径是直径的一半;半年是一年的一半。“月已过半”指一个月30天,已经过了十五天。简而言之,从中间分开就是一半。
《说文》:半,物之中分也,从八,从牛,牛为物大。可以分也。凡半之属皆从半。
-
说文部首 釆 (biàn)“釆”是分辨的意思。甲骨文、金文均象鸟兽的爪蹄足迹。在古人的生活中,辨别动物足迹非常重要。远古人类食物的来源方式主要为‘采摘’和‘狩猎’,而‘狩猎’就需要猎手具有丰富的狩猎经验,通过‘辨别’动物留下的足迹,知晓动物的种类和运动轨迹。鸟兽的足迹千差万别,繁芜杂乱,只有经验丰富的猎人才能辨别它们的差异。
《说文》:“釆,辨别也。象兽指爪分别也。凡釆之属皆从釆。”
-
说文部首 八“八”是一个数字,“万物起源于数”。我们的祖先认为“数始于一而终于十”,这十个数字都与天地对应,具有“所以成变化而行鬼神”的神秘力量。
“八”代表着宇宙空间,古人对宇宙的定义是“四方上下曰宇,往古来今曰宙。”认为宇宙空间有上和下各四个方,四面八方,“宇”指空间,“宙”指时间。这是迄今为止在中国典籍中找到的与现代“时空”概念最好的对应。
-
说文部首小“小”是大小的小。通常是指面积、体积、容量、力量不及所比较的对象,与“大”相对。小,用来形容细小、微小的事物。我们的祖先用他们所能认识的最小的物质——尘土、细沙来造这个字。不仅指体积上的小,也代表渺小和微不足道。
甲骨文的字形就是三个小点,像尘沙小物的形状。到了金文和篆书,三点变成了左右分开,中间一竖的字形。许慎在《说文解字》中,对它做了更为深刻的解释。
-
说文部首 茻
草的形态,从初生的一棵小芽“屮”,到两个“屮”组成的“艸”——指众多的草,再到三个“屮”组成的“卉”——丛生的草木花卉,草的样貌似乎已经描述的足够具体而丰富了。古人常说事不过三,而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茻”,由四个“屮”组成,上面是“艸”,下面也是“艸”。那该是怎样的一幅景象使得古人产生了这样的描述冲动?我想应该是《楚辞·九章·怀沙》:“滔滔孟夏兮,草木莽莽。”;应该是莽莽无际的芳草碧连天;应该是天苍苍,野茫茫,风吹早低见牛羊的敕勒川。
《说文》:“茻,眾艸也。从四屮。凡茻之屬皆从茻。”
-
说文部首 蓐
平凡的小草有一种精神一直被人类敬佩和尊重,就是生命力的顽强。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古人造“蓐”字来表达这种生生不息的生命力——“旧草不去,新草又生”。
“蓐”字,上面是“艸”,指百草。
-
这两个部首都与草有关,在古代造字初始,“地上能观者莫非草木”。草和木是最重要的造字部首,《说文解字》9353个字中,“艸”部就有444个字。
“屮”是一株小草,是草的最小单位,字形是一茎二芽。
-
“丨” 字,始見於篆文,有人说这只是小篆的笔画之一。其形用簡單的一豎,表示上下相通之意。“丨”不是指某样具体事物,而是根据所要描述的意图,虚构出的一个字。丨是上下贯通的意思。
-
说文部首 士战士的士,士兵的士。
“士”一直是最能代表中华民族精神气节一群人。
在古代,“国之大事,莫祀与戎”。战争是大事,是正义之事,是无比荣耀的事。那时候能上战场的人是贵族,是被拣选出来的勇敢者,担当者。“旌蔽日兮敌若云。矢交坠兮士争先。”《楚辞.九歌.国殇》中的“士”是指拼杀沙场的战士,展示了“士”字的精神审美——男子的忠勇、英武,为保家国而舍生忘死的英雄气概。
-
说文部首 气说到气,一定要追溯到我们古人是如何看待世间万物,如何去认知生命的。古人观察宇宙世界的时候,发现天地间充塞着一种无形无状的物质,它贯穿万物,以不同的形式聚散离合,古人用气来称呼他。气是在道的支配下形成的一种产物,万物一气、道立于两,这个两就是阴阳:“道无体也,无方也,以冲和之气鼓动天地之间,而生养万物.” 天地间一切事物,包括日月星辰在内,都是在阴阳二气的推动下日夜不停地运转着。气动万物生、气止天地合。当所有的气都停止运行的时候,天地万物将重归混沌。
-
说文部首玉
玉是一种美好的石头,人称美玉。早在新石器时代中期,玉就走进了人类的生活。古人认为玉是“通灵之器”,用作祭祀的礼器和随葬的冥器。中国人喜欢佩玉,在古代,玉是君子身份的象征,古人赋予了玉道德价值,将玉的特征比作君子的德行。所以"古之君子必佩玉"。人们将玉石切成片,穿起来作成玉佩带在身上。
《说文》曰:玉,石之美,有五德:潤澤以溫,仁之方也;䚡理自外,可以知中,義之方也;其聲舒揚,尃以遠聞,智之方也;不橈而折,勇之方也;銳廉而不技,絜之方也。象三玉之連,丨,其貫也”。
-
从古至今,王是统治者的代名词,也是最高权力、地位的拥有者。甲骨文的王就是用象征王权的石斧来造,手执石斧的人就是统领天下的王。
后来,人们认为真正的王应该是圣王,是明君,是尧、舜、禹、汤这样的人。真正的王一定得天授皇权、治盛世太平、让万民归心,是得天时、得地利、得人和的统御者。所以古人造王字,先画三横,分别代表天、地、人,中间用一竖贯通,通天彻地,指能明了通达天地人的人。
-
三是个指事字,代表数字三,字形就是三横。而在中国人的认知中,三有着非常特殊的意义:它代表着天、地、人。代表着万事万物的完备。《说文》曰:三,天地人之道也。从三數。凡三之屬皆从三。
-
示是展示、示现的意思。
上古时候,我们的祖先用祷祝、用牺牲、用鲜血甚至用生命献祭,用各种仪式祈求最高的示现,示是上天是宇宙告诉人类的吉凶祸福、人事征兆。
示;天垂象,见吉凶,所以示人也。从二、三垂:日月星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示神事也。凡示之属皆从示。
-
上下的上。所谓上下,指的是上方和下方。职位、地位有上下、人的辈分有上下,时间的上下五千年,空间的上下求索。毛主席说:“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上和下是一个坐标的两个方向。
上是指示字,古人造上字,先用一横代表坐标,坐标之上的指示符号一短横表示上的位置,甲骨文的上字就是上短下长的两横,因字形容易与一二的二相混,把上面的一短横变成一竖,后又弯曲变化,慢慢形成了今天的上字。
- Mostrar má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