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pisodios
-
來賓:植系作家胖胖樹王瑞閔 / 大學生&作家黃宥茹 主持人:上下游副刊總編輯古碧玲 A) 有些植物對人而言確實有其危險性,從人的角度來看有點邪惡,例如觀賞植物的蘇鐵,是常見的室內盆栽,很少人知道它全株特別是葉子和種子都有毒,在室內的盆栽有時候會有貓狗等陪伴動物不小心吃到,就不妙。眼看自己視如家人的寶貝貓狗痛苦不已,應該很多飼主都很難過,那些植物都有各自的致命問題,其中的問題成分是什麼? B) 「窗外的藍天白雲暗示著一種過於樂觀的生活,讓沉默的我感到諷刺。」雲林農家的孩子、今年大一的黃宥茹如此寫到。18歲的她已經得過好幾個文學獎項,她以超齡的冷眼對環境感知老練敏銳,寫太陽能發電襲入雲林農家,寫到新竹讀書面臨多風的地帶,重新體會四季之徙變。離開故鄉,再回頭看故鄉的感受是什麼?她又期許可以用寫作傳達什麼?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
來賓:植系作家胖胖樹王瑞閔 / 設計師&作家蕭佑任 主持人:上下游副刊總編輯古碧玲 A) 在戶外的植物葉子上面常會看到一片片形狀不規則的突起物,多半會被當作是植物的一部分,其實是昆蟲的傑作,叫做蟲癭,外形結構各自不一。蟲癭到底是如何形成的?對植物是互利還是有礙?不會只在葉片的部位,也會在植物的其他器官嗎? B) 一位來自彰化的斜槓平面設計師蕭佑任走進臺南淺山地區,造訪左鎮、玉井、後壁、大內、東山,重新認識芒果的品種、知道酪梨原來有那麼多種、遇見種植麻竹筍的人、採集青草的人……。他如何找到陶藝家,願意以取自當地的土來做碗盤,在這趟踏入淺山的味覺旅程中,他和料理人、陶藝家、土壤推廣師相逢。讓他逐漸想起唇齒間、舌頭上曾擁有過的記憶,逐步尋回心目中失落的理想餐桌。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
¿Faltan episodios?
-
來賓:作家/醫師左耀元 主持人:上下游副刊總編輯古碧玲 左耀元先是作家,後來他當了醫生,從年少時喜歡寫作、攝影,先讀了森林系,又學醫,這些養成都在她以台灣的地名安排一場「北漂式公路小說集」裡,小人物在充滿各地方的環境因素裡,遭遇到挑戰生命的生理與心理的疾病、理想與夢想的幻滅、權力與情感的偏斜,令人從中鏡照自己的面貌。本集邀請左耀元談他在恆春〈龍磐的草如此柔軟〉裡,同為醫師的先生帶著曾在教學醫院叱吒風雲,今日已失智的的女帝,為何在龍磐的草原試圖尋找什麼? 第二站──瑪家〈聽見蛙鳴〉是偏鄉發展與太陽能板之間的糾結,偏鄉的仕紳秦醫師為天生聽障的助手霞安裝電子耳,問她聽見幾聲蛙鳴?他們倆除了有漢人和原住民的歧異,更有對利益不同的認知。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
來賓:植系作家胖胖樹王瑞閔 / 作家林楷倫 主持人:上下游副刊總編輯古碧玲 A) 作物也是得按節氣種植。2、3、4月被說成是農民季,很多作物都是這時節播種,像茄子、番茄、芫荽、辣椒、筊白筍、甘藍菜、空心菜、絲瓜、韭菜等,為什麼這幾個月適合種?我們都說夏吃瓜,瓜類是否也要看節氣種植?到了秋冬,說比較可以吃葉菜類,是什麼理由?現在都打破季節限制,人力可以在不時的季節種出吃不到的作物,怎麼看這些便利? B) 如果對台灣各大文學獎有點認知,會發現這幾年有不少得獎者都出自於「想像朋友寫作會」。有人以為這是寫作補習班,有人以為這是個提供寫作武功祕笈的組織,這到底是個什麼樣的秘密組織?由得過各大文學獎,也是想像朋友寫作會成員的林楷倫來告訴大家這是個什麼樣的組織?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
來賓:植系作家胖胖樹王瑞閔 / 作家林楷倫 主持人:上下游副刊總編輯古碧玲 A) 時間跟著太陽走,「節氣」的出現,農夫是根據太陽照射產生的四季變化進行種植。節氣和種植作物或採收水果的關係。常聽到「不時不食」,其實就是講究節氣時令。號稱「水果王國」的臺灣,我們的水果產季到底是怎樣?四季各是如何? B) 散文家與小說家的林楷倫,從魚販角度看疫情之間和之後的料理廚房,他談廚師和魚販間的情誼,他從魚販角度看廚房底層的際遇、主廚想要出人頭地的心思意念,以及買賣食材的實際狀況。以真實發生在廚房裡的故事,林楷倫捕捉那些曾經相遇的身影,幾乎是廚房裡的顯微鏡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
來賓:植系作家胖胖樹王瑞閔 / 製鹽達人蔡炅樵 主持人:上下游副刊總編輯古碧玲 燈光大亮導致植物好像過勞,為了維持生態保育與都會民眾需求的平衡點,台北植物園提出「減光護生」的低光害照明構想,打造出符合在地的夜間照明方案。台北植物園「植光步道」啟用,已經執行4、5年了,植物能休養生息,對於成長中的苗圃植物,生理上有哪些助益?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
來賓:植系作家胖胖樹王瑞閔 / 鹽之達人蔡炅樵 主持人:上下游副刊總編輯古碧玲 A) 常會聽到植物的名字加個舅字,像鼠麴草,還有鼠麴舅;欖仁樹,還有欖仁舅,似乎是因為兩種外觀很相近,實際上可能科屬種完全不同?叫舅的理由是什麼?彼此之間有關係嗎?還有肖竹、肖楠、肖花等,也是外型相近而被命名的嗎? B) 臺灣因四面環海,總是不假思索的習慣以食用海鹽為主,原來還有岩鹽、湖鹽、地下鹵水及其他。但鹽從哪裡來?為什麼海水是鹹的?鹽又有哪些種類?聽製鹽達人蔡炅樵介紹幾種特別的台灣鹽。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
來賓:植系作家胖胖樹王瑞閔 / 台大地理系副教授洪廣冀 主持人:上下游副刊總編輯古碧玲 A) 入秋天氣依然熱,植物常常奄奄一息,這時候看到那些溼地植物就覺得很沁涼。先來談談溼地的定義,應該有天然和人為的溼地,也有不同的地理型態,它們在生態上各有什麼意義?水稻田也是溼地,來談花蓮的溼地植物。記得花蓮石梯坪的田埂曾經都是水泥,加上農藥,好多溼地植物都消失了。花改場建議當地農夫們改成土埂,並且採友善種植,後來好多溼地植物都被成功復育了。花蓮還有哪些溼地?植物狀況如何? B) 臺大地理系洪廣冀副教授受訪導讀《王的莊稼》,黃土平原上的統治 曾是如何形成的?從狩獵時代,進入農牧時期,隨著人口數目的增加,上下之間的階層關係也益加嚴密,開始重視起管理。統治者如何利用農業人口進行編戶齊民,讓自己成為「天子」或王侯?《王的莊稼》一書,是本重量級的著作,從政治權力分配談到「以農立國」的由來。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
來賓:植系作家胖胖樹王瑞閔 / 台大地理系副教授洪廣冀 主持人:上下游副刊總編輯古碧玲 A) 近日有兩位生態調查員在生態最前線殉職了,這是需要長期累積實地經驗才能栽培出來的專業人員,每失去一個就是生態界莫大的損失。很多人可能會認為既然危險,為什麼要去這些可能有暗流的溪底、有可能墜落的山間從事調查工作?生態調查擔負的使命是什麼?他們所面臨的不可測危險又可能是哪些?可能做那些措施降低他們在第一線的風險? B) 《王的莊稼》一書,是本重量級的從政治權力分配談到「以農立國」的由來。本集邀請到臺大地理系洪廣冀副教授導讀《王的莊稼》,從政治生態學談人類從狩獵採集到農耕養殖,究竟是自然演進?或人為操弄?本書從早期中國的環境生態著手,探究地理環境、國家戰爭、社會制度,王權如何讓多元生態系轉為單一生態系?如何讓「以農立國」的概念深植人心?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
來賓:植系作家胖胖樹王瑞閔 主持人:上下游副刊總編輯古碧玲 「味道是我記憶這些大樹的方式,總會在特別的時候,腦中自然浮現過往關於植物的記憶。」像檜木這種氣味很明的植物當然比較容易記憶,然而學習用氣味分辨是否有其要領?生物都需要新陳代謝,二次代謝又是什麼作用?氣味就是二次代謝的產物嗎?那些精油、花香、果香甚至腐臭味是為了什麼目的而存在的?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
來賓:科普作家&青蛙巫婆張東君 主持人:上下游副刊總編輯古碧玲 A) 日本NHK晨間劇每晨播出15分鐘,《爛漫》是少見的以男性為主角的戲劇,居然以冷門的植物分類學家牧野富太郎為主角。因為有了這齣晨間劇,才讓牧野富太郎的相關書籍不斷在日本推陳出新,即使《爛漫》已經下檔,牧野還是紅不讓一段時間,台灣連續翻譯好幾本牧野著作,最近又有一本以牧野為主角的小說《植物學家》問世。 牧野富太郎無學籍學歷,想比對標本跟查資料得要靠著科學博物館及東京大學植物學教室的教授善意,才能自由進出東大。後來那位教授要做的事情跟牧野類似,彼此有競爭關係,從此不允許牧野用實驗室。於是,牧野在這本書那本書、這篇文章那篇文章,甚至連那位教授過世都還另起文章繼續碎念這件事……牧野富太郎到底是個什麼樣的人?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
來賓:植系作家胖胖樹王瑞閔 / 苔蘚達人徐子耘 主持人:上下游副刊總編輯古碧玲 A) 常聽到的紅皮書,或是某個種類被列在極危或瀕危類別,到底是指什麼?有了紅皮書,對保育有積極效用嗎?臺灣是由哪個單位在編寫紅皮書的?我們有那些植物列入紅皮書?公部門編寫了紅皮書之後,有積極挽救這些危及等級的植物嗎?做了哪些事? B) 既然臺灣從平地到高山都有苔蘚,而且樣態、性狀都相當多元,何不來一趟苔蘚之旅?從陽明山國家公園的冷擎步道、二子坪步道、擎天崗;宜蘭太平山國家森林遊樂區的翠峰湖環山步道、臺灣山毛櫸步道等,我們如何觀察找尋苔蘚?如何分辨?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
來賓:植系作家胖胖樹王瑞閔/苔蘚專家徐子耘 主持人:上下游副刊總編輯古碧玲 A) 颱風過後,路樹或其他植物被截肢或連根拔起之後,該不該剷除?一直是風災後的討論焦點之一。如果說植物都有自癒的能力,野外自然生長的植物就算被颱風或雷劈成斷枝,還是能活下來。有一說「穩根的植株」只要受傷的部位不在根部,就不要輕易挖起來,讓植株能夠維持根部吸收甚至持續生長,植物是如何自癒的? B) 苔蘚植物常被忽略,它們就像地表上的微塵眾,全世界的苔蘚有23000多種,苔和蘚其實不一樣,苔的數量非常多,約12800種。台灣的苔蘚密集度超級高,而且我們可以在一天內從平地到霧林帶,再上3千公尺以上的高山,可以看到各種苔蘚。徐子耘因為喜歡苔蘚,開始自學觀察,本集邀他談如何觀察苔蘚,苔蘚的形態與生長狀況。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
來賓:花藝老師&植物繪畫達人黃湘玲 主持人:上下游副刊總編輯古碧玲 1. 從教花藝到以植物為入畫主題,身為花藝老師到水彩繪者的黃湘玲,在不經意與在地蛾蝶相遇,開始著迷入心,她喜歡與植物關聯的種種。為了親眼目睹世界上最大蛾之的皇蛾羽化,在創作出《植物情人》和《蘭花絮語》兩本水彩植物繪畫書籍,再度挑戰畫植物與會動的蛾,把凋萎、蟲咬、枯葉都能勾勒上色的技藝轉到蛾的描繪,她是如何養蛾、紀錄蛾、觀察蛾,到最後呈現在畫紙上?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
來賓:植系作家胖胖樹王瑞閔 / 小說家小一 主持人:上下游副刊總編輯古碧玲 A) 薑科會辣,而且是好大一科,最近正值薑科植物開花盛期,我們最熟悉的當香料的薑,似乎喜歡高溫多濕的氣候?以前常聽人家說種過薑的土地肥分都被吸走了,要隔很多年才能再種東西,這說法正確嗎?薑黃是我們在飲食中常會用到的,臺灣山野間常看得到的月桃也是。還有南薑、高良薑,東南亞料理很常用,薑的世界真是很精彩,薑科植物很多都可以當香料還可以入藥,也很有觀賞價值,像寶塔薑、火炬薑等,居然可以生吃、烹煮。 B) 《瑪那》醫書靈感源自作者小一於國外牧場打工的親身經歷,是台灣難得一見以畜牧為主題的小說。故事以母牛「瑪那」的視角出發,描述她被迫轉移到工廠化牧場後所經歷的巨大改變。小說生動地對比兩個牧場截然不同的生活環境。故事中作者更以獨創的牛族傳說,巧妙地借喻主角處境的轉變,故事中也建構出不同人類社會,專屬於牛族的文化與世界觀。邀請作者小一談《瑪那》的靈感來源?為何決定從小母牛「瑪那」的視角來寫作這本書?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
來賓:植系作家胖胖樹王瑞閔+作家&翻譯家姚若潔 主持人:上下游副刊總編輯古碧玲 杏仁堅果是很受歡迎的零嘴,過去算是比較高檔的堅果,現在普及度高很多,我們叫它堅果杏仁(Almond),跟杏桃(Apricot)的種子,就是杏仁茶的原料,到底一不一樣?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
來賓:植系作家胖胖樹王瑞閔+登山家&作家崔祖錫 主持人:上下游副刊總編輯古碧玲 A) 有種說法是辣感其實是痛感,辣度愈高就愈痛,很多地方的人們喜歡刺激之外,寒冷的地方吃辣是可以理解,為什麼熱的地方都吃辣?有一說最辣的植物不是辣椒,而是樹脂大戟,又叫白角麒麟,生長在摩洛哥的阿特拉斯山上,會辣到讓人失去痛感,所以可以當鎮痛劑?薑和大蒜也是辛辣來源,像白蘿蔔、紫蘿蔔也是會辣,又不同於辣椒嗎?還有芥末、山葵、辣根,是刺激鼻腔,與辣椒不一樣,是哪種辣? B) 台灣的秘境不在於百岳,而是介於高山與郊山之間還有一種「中級山」,那裡森林蓊鬱、雲霧縹緲、生態資源豐富,號稱「台灣最後的祕境」,是許多山行之人嚮往,卻最難企及之地。中級山曾是山岳原住民族活動的領域,原住民族在日治時期陸續被迫遷出山區;之後,因百岳之名加持高山蔚為風潮,間接讓中級山更被淡忘。後來林場陸續禁伐,中級山終能開始修整生息。在氣候、地形的自然因素,加上鮮有人至導致路跡模糊,久而久之,攀登中級山的難度超越了高山。許多聽起來尋常的山,如烏來山區,其實很值得一探,崔祖錫以《島嶼裡的遠方》把中級山分成12個大區……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
來賓:植系作家胖胖樹王瑞閔 / 登山家&作家崔祖錫 主持人:上下游副刊總編輯古碧玲 A) 可以結晶製成砂糖的植物除了甘蔗,還有甜菜,甜菜應該就是莙達菜的一種,以前應該是蔬菜,人類是怎樣開始把甜菜結晶製成糖的?在哪些地方常用?還有不少會甜的植物,不能製結晶糖,只能製成葡萄糖、果糖或麥芽糖的糖液,怎麼製成?有些可以製成代糖,供一些比較不能吃糖的患者食用?有些澱粉作物也是可以把澱粉轉化成葡萄糖,是哪些作物? B) 臺灣的高山百岳向來是人們爭攀的巔峰,還有最貼近我們生活的郊山,而介於高山與郊山之間的「中級山」,指的是海拔1000至3000公尺之間的山域,那裡森林蓊鬱、雲霧縹緲、生態資源豐富,號稱「台灣最後的祕境」,是許多山行之人嚮往,卻最難企及之地。本集邀請崔祖錫譚充滿生態勝景的中級山有哪些特色?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
來賓:植系作家胖胖樹王瑞閔 / 作家林薇晨 主持人:上下游副刊總編輯古碧玲 A) 最近環境部本來公布15種避免造成空污的樹種,最好不要種,其中還有好幾種台灣原生樹種,被各界大反彈,好在環境部收回成命。列名的包括烏心石、水黃皮等樹種,曾被環保署列為「有利空氣品質淨化能力樹種」。不同年代對於樹種特性研究當然有差異,環境部後來說要改成正面表列方式,提供建議種植的名單。這件事起因於說台灣肖楠等15樹種的「異戊二烯」排放率高,易衍生臭氧而影響空品,建議盡量避免種植。異戊二烯是什麼?真的會因為種植物導致臭氧濃度偏高嗎? B)作家林薇晨的散文寫作相當傑出,曾出版過《青檸色時代》與《金魚夜夢》兩本散文集,本集她談其中的異同?以及為什麼將《上下游副刊》的專欄定為〈微縮時空〉這欄名,涵蓋了什麼樣的意念?她也談寫專業寫作需要什麼樣的技能?提供給想要寫作者非常值得參考的技藝與紀律。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
來賓:植系作家胖胖樹王瑞閔 主持人:上下游副刊總編輯古碧玲 A) 因為空氣品質不佳,霧霾和空氣汙染日漸嚴重,近幾年很多人開始注重室內空氣的濾淨,連景觀設計師也開始規劃具有淨化作用的植物在空間裡,以除去空氣中的各種汙染與有害物質。有哪幾種空氣淨化植物,能夠有效去除揮發性有機化合物,既可淨化空氣還能調節溼度?談到植物在室內的淨化作用,是否跟森林或公園種很多樹有綠肺的作用是一樣的? B) 《蟲之道》是一本非常精美的書,這本書和常見的昆蟲圖鑑有何差異?蟲會分辨顏色嗎?蟲聞得到味道嗎?牠們是靠聲音互相溝通嗎?怎麼透過聲音溝通?有哪些在昆蟲學上很有影響力的人物? (本集圖片/大家出版提供)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 Mostrar má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