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pisodios

  • **********************在叙述的过程当中,有可能涉及到一些会非常triggering的事件,所以大家如果感觉不适的话,请谨慎收听*******************




    【主播的话】这次的主题是三位女权主义者对史航性骚扰事件全方位多角度的回应。


       【嘉宾】

         宋歌,美国理海大学咨询心理学博士。女性主义取向的咨询师、督导。


         唐凌:英国公开大学社会学讲师,性别研究博士。


    【本期话题】


    07:33 史航的言论让很多女性感觉到冒犯,女性主义取向的心理咨询师如何看待这种创伤


    08:00 性骚扰背后是女性长期被系统性的物化、异化和管控的问题


    09:44 史航代入了父权脚本里捕猎者的角色,把周围女性视作猎物,于是采取一种非常强势的,不以别人的同意与否为基准的并自认为有男性魅力的父权脚本


    10:37 小默回应长文里把自己比作“必须接飞盘的小狗”的比喻非常精准


    12:50 父权系统是一个禁锢痛苦的系统,也是一个把痛苦非正常化、病态化的系统。


    13:28 女性或者其他弱者不要为痛苦感到抱歉,反而可以感到自豪


    14:59 没有插入就不算性侵的说法,也是典型的一种受害者的责难,因为那个责难是把性侵又降低到性上面了,但是性侵本质是对于个体主权边界的这个侵犯。


    21:27  性骚扰的行为是将女性们降低还原为社会性别的女性的属性,并且向她们宣称你是个女人,这是一种男性权力的夸耀,通过这种夸耀,他们最终得到了作为男人的身份确认。


    23:49 受到性骚扰后的反应包括冻住freeze的反应是一种动物本能的自我保护机制。


    27:35 反驳关于“小默夸大了史航的影响力”的观点,这是典型的父权系统责难受害人的逻辑


    31:32 反驳以木子美为代表的自由主义者的观点,女性真的可以做出自主自发的选择吗?木子美的发言还是在巩固父权制。


    33:08 厌女增订本:性的自我决定权是女性对父权制性支配的终极拒绝。


    34:54 主播回顾十几年前在知名电视台的实习经历,黄色段子为什么只能被忍受下来。


    37:00 大学或者文娱界性骚扰为什么频发?1% 的人有 99% 的话语权,并且没有制衡权力的机制。


    41:49 性骚扰不应该被窄化为文学的巧言令色,它本质还是权力的滥用。


    44:39 往往是有自恋型人格障碍的毫无共情能力的人掌握了权力。


    50:08 上野千鹤子说,如果有人问她,我说一句,你好漂亮也是性骚扰吗?她一定会回答,是的。通过这种社会性别的实践,男人在反反复复确认自己优越的性别地位。


    51:27  性骚扰是弥漫在这个社会里的厌女症,一次又一次的显现出来。


    52:40 把受到性骚扰的对象刻板印象化成美女,是父权制的迷思,目的是要分化女性,巩固男权。


    55:48 父权制给女性的唯一的一条路就是物化自己,而女性主义强调的就是还有其他的方法,我们要想办法跳出这个游戏的规则,而不是沿着它的规则游到上游。


    58:13 通过史航事件的争议,可以看到有把阶层矛盾转化在性别矛盾里面去的现象,我们应该提倡弱者的联盟。


    01:01:00 女权主义者就是一直在跟内在的厌女做斗争的一个战斗者。但是这背后还有一个父权制逻辑,就是你不能犯错,似乎如果犯错就失去了被称为女权主义的权利了。


    01:05:57 女性主义内部的多元化


    【主播】


    王芊霓:播客“直来直去”主播,公众号“俗女老王“主理人






















  • 母亲节这一天我有幸受到“无时差研究所”的邀请,聊了聊婚姻和生育相关的话题。我曾在今年的2月份在我的个人公众号“俗女老王”上更新过一篇公众号文章:《我实践了上野千鹤子的“一人一杀”,效果不错。。。》和它的丈夫视角版本:《妻子的“一人一杀“最终我也受益》,这两篇文章记录了我作为一个文字工作者、一个母亲和妻子,更是一个女性主义者对于“父权制”的一次次反抗,正如上野千鹤子最近在一次采访中所说的,抵抗父权制可以从改造身边那个男人开始。


    通过这期节目,我也试图回答了这个问题,“成为女性主义者有什么用”;如果此刻的你也受困于此,那么希望这期节目能够给你力量。


    播 / 珂珂  王妈妈 

    嘉宾 / 王芊霓(播客:直来直去,公众号:俗女老王,原名芊霓咖啡馆)

    音频剪辑 / 珂珂 Shownotes / 珂珂


    妻子版文章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fi923YM57wqPhR1M-P5svQ

    丈夫版文章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HSvXmT1p0-alAoqW7N37UA


    本期节目我们主要聊了以下几点,

    ⭕️ 关于婚姻

    为什么要结婚?做出结婚的决定,中间犹豫了么,现在后悔了么?

    两性关系中的博弈

    原生家庭对女性自我的束缚

    如何用女性主义在婚姻中找到自己的位置?


    ⭕️ 关于生育

    生育后的婆媳关系就是没有关系

    父权制是如何影响亲密关系的

    没有老人带娃,我们处于育儿嫂鄙视链底端

    女性主义如何使我重获自由


    ⭕️ 成为女性主义者后

    成为女性主义者后的亲密关系

    成为女性主义者有什么意义?






  • ¿Faltan episodios?

    Pulsa aquí para actualizar resultados

  • 今天想跟大家再聊一聊编剧史航被指控性骚扰的这个事件,不是从法律角度,而是从心理学甚至是有毒关系的角度。


    本期嘉宾是心理咨询师和关系咨询师邱雨薇(播客@邱后算账主播),同为女性,我们坦诚分享了自己所经历过的与性相关的“微侵犯”事件。


    在叙述的过程当中,有可能涉及到一些情绪,可能会非常triggering的事件,也会提到性暴力,还有性侵的一些案例,所以大家如果感觉不适的话,请谨慎收听。


    【本期话题】


    02:56 关系咨询师邱雨薇:一切捍卫个人边界自主权的战争都与“我”息息相关


    09:38 不能说史航是自恋型人格障碍,但是通过26位女性的指认,可以说他有“自恋型人格”


    13:10 芊霓本科毕业后曾在某top电视台实习,面对“黄段子”只能选择接受


    15:10 十年前,芊霓旁观职场潜规则,产生了嫉妒和自卑的心态,甚至羡慕她有被标价的机会,今天的我意识到了这也是一种“厌女”


    17: 02 雨薇认为史航所代表的那一种“自恋人格”有三个特点1.共情能力差,2.边界不清,3内在极度脆弱


    18:05 小默的长文,让我们看到了受害者的边界是如何一点点被侵犯的


    18:40 女性会内化父权制对我们的恶意,遭遇侵犯时,很难充满能量地去维护自己的边界


    20:00 女性也可能会学会和内化父权制的游戏规则,而去打压别人。心理学的观点是“创伤不是你的错,但疗愈是个人的责任”


    20:56 什么是“微侵犯” : 就像是复印纸不断在手上拉小口,直到这个人其实已经伤痕累累


    23:00  雨薇明确拒绝了一位心理学大佬的性暗示后,被对方攻击和打压


    30:00 芊霓的第一份工作也遇到直属领导性骚扰,拒绝后被发配到没有条线的地市,被迫离职


    36:40 性骚扰受害者无法第一时间反抗是因为出现了“认知失调”,因为我们的大脑无法处理“伟光正”的人突然侵犯的这种信息不对称


    42: 00 雨薇:能从小默的文字中感受到她的小心翼翼,比如她自认讨好型人格,也能看到她的自责、不安和焦虑,这是因为我们没有给女性和受害者安全的表达环境


    46:00  受害者还会出现“背叛盲视”和“创伤性连接”,这都是受害者不得不合理化无力感的心理机制


    50:00 雨薇作为咨询师的工作是告诉受害者们:我在场,我会为你做见证,这不是你的错


    50:56 芊霓:对受害者来说,承认自己的受害者身份,还有群体性讲述本身就是一种有力量的表达


    54:15 有些女性不愿承认自己的受害者身份,背后可能是上野千鹤子所说的恐弱症。


    55:00 “我不会和别的女生一样站出来,因为我不想强调我是受害者。”


    56:45 对有些人来说,不说出来也是一种勇敢


    57:00 芊霓曾经因为过度自我暴露,暴露脆弱而被其他女权攻击 


    59:00 女性身份不一定等同于共情能力强,女性告诉女性该如何做的说教也是在复制“父权模式”


    01:12:00 雨薇:男性成长的过程是一个情感被阉割的过程,导致他们没有共情的能力,也习惯性打压和伪装自己的脆弱


    01:13:22 雨薇回忆他的一位学长,就是拿文学当满足自己自尊和自恋的工具


    01:14:22  学院的过度“智性化”也在加剧学院男对情感的打压


    01:15:20  如何识别“史航”们:不要看男性说了什么,而是看他做了什么


    01:16:15  台剧《Wave Makers》里面拍出了性骚扰发生的全过程,男性如何把“展露脆弱”当成一个小把戏,而女性产生“怜爱”的过程,这让我想到了史航也是拿猫当作工具


    01:18:28 雨薇:男性永远被规训当个宝宝,女性被规训过度承担责任






    【本期嘉宾】


    邱雨薇:邱后算账主播,从对话中探索爱与关系的不同可能性;公众号:CouragetoBecome


    王芊霓:播客“直来直去”主播,公众号“芊霓咖啡馆“主理人












  • 网红编剧史航涉嫌性骚扰事件持续发酵,多名女性指控史航对其进行舔耳、摸手等越界行为。截至目前为止,已有包括单向街、鼓楼西剧场等在内的几家文化机构宣布与史航“割席”。然而,关于性骚扰的司法界定却引起了热议。


    律师吕孝权近日在《三联生活周刊》中援引最新指导文件,表示界定性骚扰应以受害者感受为准。但曾代理广东省第一例性骚扰案件的律师丁雅清却提出异议,表示需要考虑多方面因素,并结合证据进行判断。她的观点引人深思,让我们来一起探讨吧!


    01 司法实践中,受害者感受并非唯一依据

    02 一个真实案例:受害女性找回了生活的力量感

    03 我国性骚扰立法还需设置更明确更详细的法律界限




  • 在成为母亲之前,我采访过上东区母亲,她们是全职妈妈,是密集母职的实践典范。她们是永动机,不是在帮孩子烤蛋糕,就是在教孩子数学题,或是参与学校活动。在上东区,母亲与孩子融为一体,母亲由自己的孩子定义。


    我也和社会学家杨可聊了聊为什么往往是母亲成为孩子的“教育经纪人”。我甚至把“母职内卷“的话题硬塞给了我的受访人人类学家项飙教授。


    前两天,受到澎湃问吧播客《浮游生悟》邀请,我和中华女子学院教授李洁聊了聊我自己身为职场妈妈的切身体验。


    当然我主要负责吐槽,李教授负责专业。


    我在播客中分享了很多自我被“吸走"的时刻,个人时间的丧失,还有生育后面临的职场焦虑。




     音质可能不是特别好,耳机党警告️



    【时间轴】


    02:26 育儿假来了之后


    07:50 家庭分工与妈妈承担的主要责任


    11:55 职场妈妈与“无酬劳动”


    19:30 爸爸怎么就不能长点儿心?


    26:18 女性职业困境与个人时间的丧失


    33:50 让核心家庭承担育儿照料,是人类历史上的例外


    36:22 自下而上的努力与互助式育儿的可能性


    39:50 女性育儿焦虑的阶层差异


    48:10 给新手妈妈的建议与忠告



    【本期音乐】


    开头:Turning Point - Sleeping Vines


    插曲/结尾:A Warm Embrace - Gabriel Lewis


    【主持人】


    黄雅竹


    首发|澎湃问吧栏目






  • 大家好,我是芊霓。


    本期节目很荣幸能请到我的朋友刘海平博士,她最近刚刚完成了一部翻译作品,叫做《成为波伏瓦》,这本书的原作者牛津大学讲师凯特·柯克帕特里克率先运用了2018年才曝光的波伏瓦部分通信和早期日记,撕去了大众长久以来对她的偏见。


    大家都知道波伏瓦是女权主义的导师和先驱,她的《第二性》改变了几代人对性别的看法。她与萨特的恋情被认为是20世纪最传奇的恋情之一。但对波伏瓦来讲,她实际上一直在萨特的阴影下,比如说,她被认为是一个仅仅“应用”萨特思想的非原创思想家。但是这本传记运用新材料说明了波伏瓦有独特的哲学思想,并且具备原创性,甚至《存在与虚无》里面她的贡献非常之大。另外,萨特于她而言也没有大家认为的那么重要,她更不是与萨特恋情的受害者,她生活中的其他情人也很重要。


    海平是文化研究与性别研究博士,她的硕士论文课题是《第二性》在中国大陆和中国台湾的译本比较,三年的研究经历也让她当之无愧为一名“研究型译者”,非常胜任这本传记的翻译工作,我也非常希望能向大家推荐这本《成为波伏瓦》。


    本期节目涉及到的关键话题包括:


    女译者翻译的《第二性》更好


    “用生命在搞哲学”的瓦姐


    波伏瓦恋爱脑?


    平等而互相回馈的爱情是理想还是现实?


    波伏瓦“厌女”还是策略?


    女人注定成为分裂的主体


    【与节目互动】


    公众号:芊霓的咖啡馆


    微博:芊霓的咖啡馆



    *片头和片尾曲来自《花神咖啡馆的情人们》电影原声




    《直来直去》是一档泛文化类的谈话播客,在这里,我们希望能够把学术的思考拉回地面。节目目前为不定期更新,推荐您使用小宇宙App、苹果播客等客户端收听我们的节目《直来直去》,也可通过喜马拉雅FM收听。




    *本期节目的文字节选版首发在澎湃新闻“文化课”栏目。



  • 【主播的话】


    人类学研究者王梦琪是昆山杜克大学社会科学助理教授,布兰迪斯大学人类学硕士和博士,研究方向是经济人类学。她曾在南京周边做了为期20个月的田野调查,研究各种政治经济和社会文化观念如何融入新婚夫妻买房的全过程。


    王梦琪注意到公共空间中围绕“买房”有两种约定俗成的偏见:一个是中国的房价是丈母娘推动的,再一个是“女的要有房子的才嫁”。


    但这些说法与她的调查结论并不吻合。


    本期节目关键话题包括:


    “刚需”与财富的代际转移


    婚房的融资过程


    女性的“道德失语”


    【主播介绍】王芊霓,媒体人


    【互动方式】微博:@芊霓的咖啡馆;微信公众号:芊霓的咖啡馆


    直来直去是一档泛文化类的访谈播客,在这里,我们希望能够把学术的思考拉回地面。推荐您使用苹果播客、小宇宙App等泛用型客户端收听我们的节目《直来直去》,也可通过喜马拉雅FM收听。


    本期节目的文字版首发澎湃新闻

  • 【主播的话】


    最近,黄奕参加了一档《怦然再心动》的综艺节目,与节目组安排的相亲对象见面,过程中她讲了这样一番话:“男孩比女孩更需要有担当的爸爸,女孩比男孩更需要有勇气的爸爸,我更需要有爱的他。”此后她把这句话发在了微博上,虽然热度没有福原爱婚变那么高,但也引发了不少讨论。

     

    虽然评论区将更多关注放在“不会是官宣了?”“有没有都祝福”的八卦恋情角度,但仍有不少网友批评她“恋爱脑”“精神不独立”“缺爱”等等,一博主“洛梅笙”直接指出“我终于知道她为啥遇人不淑了。”

     

    针对这个话题,我跟娃爸持有不同看法,表达欲都很强,于是就录了这期“夫妻吵架”播客。

     

    娃爸觉得:一个父亲在孩子成长中带给孩子的有些影响确实是母亲不能替代的,所以强调父亲的作用没毛病,他不明白为什么一些女权博主会批评黄奕。

     

    而我认为,黄奕这番话很站不住脚也是“脑袋不清醒”的表现,充斥着对爱情、对男性的幻想。女权博主批评她完全没毛病。 “一个女性强调自己很需要一个男性”是过时的话语,她作为已经拥有社会资源和话语权的公众人物,应该建立主体性,从说“我需要”变成说“我要”。

     

    最后话题完全走偏……我们争论了女权在中国有没有形成“道德绑架”,我给娃爹科普了下 “子宫道德”“子宫权力”,最后我说出“能不结婚就不结婚”的观点。朋友听了说,娃爸很real,代表了大多数直男的真实想法……你们觉得呢?


    【主播介绍】王芊霓,媒体人


    【互动方式】微博:@芊霓的咖啡馆;微信公众号:芊霓的咖啡馆


    【视频上传】苏诗雅


  • 【主播的话】


    刚刚更新的一期节目是这样来的:在采访完曾任职于牛津大学国际性别研究中心的唐凌博士后,还觉得不够过瘾,就找她录了一期播客。



    既然是录播客,讲话就更大胆一些,比如一个社会鼓吹“阳刚之气”往往和国际关系的大背景有关......



    我们还聊到了性别气质的等级问题,中国文化中的“阳”高于“阴”,“文”高于“武”,甚至是以柔克刚,这都是西方"masculinity"的概念引入之前,中国本土文化对性别气质的已有设定。



    对性别气质的理解也离不开阶级,比如绅士本身就是形容贵族,再比如“有毒的男子气”指向的那种攻击性的暴力的男子气和美国蓝领白男形象的联系。



    我认为在任何一个社会中,都有被认为是等级高的气质,也有被认为是不那么高级的,我能够接受这个气质有等级划分,但我非常质疑为什么价值判断上比较低的气质一定要跟女性的性别挂钩,比如说柔弱,比如胆怯或者是害羞和嫉妒,这个是要反对的。



    播客还有一个特点是它打破了公共和私人的边界。比如记者职业是要求不能透露私人生活的,但是播客这种形式则允许了对私人生活的分享。梁文道道长在他的播客里也讲了阳刚气质,我特别惊讶是他在那个节目里面连续忏悔了两次,因为他在香港的时候曾经参与霸凌过一个“娘娘腔”的男生。



    他的霸凌离不开当时学校的同辈压力,那是一种男性间欺负少数异类的文化。



    受到道长的鼓舞,我和唐博士也分享了个人经验,唐博士在深圳长大,香港读本硕,后来去了英国,在英国要面对种族的问题,在香港也不得不面对自己是内地人的问题,也就是说她也具有了少数的边缘群体的经验。而我在高中时期也经历过霸凌,我在小学时期也欺负过同学......



    在这期播客中,我们从性别二分,弱肉强食的社会结构说开,谈到为什么女权主义“关怀的伦理”令人向往,因为我们每个人都会在某个时刻成为弱者。我们反对对特定性别气质的贬低,因为我们都体会过作为少数的,被贬抑的滋味。



    【主播】

    王芊霓,媒体人(微信公众号“芊霓的咖啡馆”)

    【嘉宾】

    唐凌,牛津大学博士


    【本期剧透】

    【1:47】唐凌是如何走上性别研究的道路以及她学习的心路历程

     

    【15:06】唐凌谈国际政治环境与男子气概的相关性

     

    【32:01】“有毒的男性气质”指什么?

     

    【50:06】唐博士介绍什么是唯物主义女权主义,以及在这个流派的性别乌托邦中,并不否定男女差异,但这种差异就像头发长短那样,无足轻重

     

    【1:04:14】如何通过女性之间的相互照顾去实践女性主义?

     

    【1:06:25】芊霓谈“理性大于一切”与男权社会的关联

     

    【1:21:56】优胜劣汰的逻辑vs失败作为一种艺术


    片头/片尾曲:山火-唐凌

    后期监制:王一凡

    logo设计:小苏

    后期制作:陈丽婷

    文案编辑:黎越可



    直来直去是一档泛文化类的访谈播客,在这里,我们希望能够把学术的思考拉回地面。推荐您使用苹果播客、小宇宙App等泛用型客户端收听我们的节目《直来直去》,也可通过喜马拉雅FM、轻芒小程序收听。

  • 【主播的话】


    郑爽“代孕及疑似弃养”的消息刷爆全网,代孕问题再次引发公众讨论。有人坚称“代孕必死”,忧惧会有很多女性成为“生育机器”,生育本就受到父权制的影响,不能再被商品化;也有人支持代孕规范化,唯有如此才能回应不孕不育及失独群体的生育权。


    剑桥大学社会学系博士生李在洲的研究方向为生育和性别社会学,研究课题是中国的代孕产业,2019年,她曾在中国中部城市进行代孕产业的田野调查,深入访谈了代孕中介、代孕委托父母和代妈。


    为什么一谈代孕,就会陷入一个“道德泥潭”;为什么中产阶级女性对代孕妈妈的批判是错位的?李在洲在和直来直去的对话中回答了这些问题。

    【主播】


    王芊霓,媒体人(微信公众号“芊霓的咖啡馆”)

    王一凡,中国人民大学在读学生


    【嘉宾】


    李在洲,桥大学社会学系博士生,研究方向为生育和性别社会学。


    【本期音乐】


        片头曲:dreams and confusion-QCQ official
        片尾曲:anyone who knows what love is

        logo设计:小苏
        后期制作:王一凡


     直来直去是一档泛文化类的访谈播客,在这里,我们希望能够把学术的思考拉回地面。推荐您使用苹果播客、小宇宙App等等泛用型客户端收听我们的节目《直来直去》,也可通过喜马拉雅FM收听。

    *本次播客的文字稿件已在澎湃新闻首发

  • 【主播的话】


    许晶和苏春艳是认识近二十年的闺蜜,她们两个都是清华人类学系毕业的,现在一个在中国北京的社科院大学做老师,另一个在美国华盛顿大学西雅图分校做人类学研究。


    找到她们的初衷很简单——两个女朋友一起聊聊各自的2020,我在交给她们的提纲里,写下“女性知识分子作为一种生活方式”。


    她们的生活方式是什么?就是研究者身份、母亲身份以及女性身份的交织。彼此有互相激发的部分,也有纠结的部分,我对这个特别好奇。


    大瘟疫这一年给许晶的个人生活也带来了转向,她决定不再要第二个孩子,因为“下一代不会比这一代更好了”,苏春艳也很有意思,研究者的身份能让她在两个孩子打架的时候保持抽离,让她能接受孩子在长辈的影响下偶尔“不戴口罩”。


    2020年这一年让她们更加看到自己知识的过时和无力。更具体的,曾经被人文社科学者笃信的中国社会越来越个体化的趋势,一下子被否定了,知识分子们开始看到一种集体主义和个体主义的虚假对立。


    有美国媒体采访许晶的导师,问他今年新冠疫情这么重要的事会被人类的集体记忆铭刻下来吗?他的答案是不会,就像没有人记得1918年的西班牙流感。


    2020对她们是特别又普通的一年,对周遭的一切,他们没有停止过批判思考,但落到具体每一个人,她们希望守住人类学反思和接纳的态度,对待自己,她们继续向内探索,坚持“和最爱的人在一起”是最重要的。


    身边的朋友听了这期节目说,喜欢你们开心的笑声。这确实也是我一个新的尝试,希望播客节目能轻松点儿,毕竟平时做学者采访已经很严肃了,希望听到听众们的反馈。



    【主播】


    王芊霓,媒体人(微信公众号“芊霓的咖啡馆”)



    【嘉宾】


    苏春艳,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新闻传播学院讲师

    许晶,华盛顿大学(西雅图)人类学学者


    【本期剧透】



    【1:40】苏春艳有一个女博士朋友圈,自己的孩子得到了来自她们的爱和照顾。许晶指出女性互助育儿的方式具有生物性


    【9:40】芊霓的丈夫认为很多男性不是没有哄孩子的能力,而是没有好好哄孩子的意愿。芊霓的丈夫也不希望她做全职妈妈,二人以一种合伙人的方式在运作家庭

     

    【17:38】苏春艳认为育儿是夫妻互补的事情:在育儿初期的付出中,母亲付出的家庭劳动是比男性多的;但当孩子长大,父亲的参与度会明显增加


    【22:50】夫妻彼此经常会出现一些怨念,情绪稳定的沟通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26:37】苏春艳认为当代的00后年轻人在性别议题上往往很有想法和行动力

     

    【31:09】招聘中“只招男不招女”实际是社会长期性别文化的结果——男性被认为是更适合体力劳动的,更能吃苦的

     

    【34:56】许晶在成长过程中也听到过“女孩子上清华还是比较难的”,“她现在理科好,将来就不一定了”等,其实是社会对女性普遍的刻板印象

     

    【40:38】在儿童的教育问题中,如何在打破性别的刻板印象和主流的性别叙事之间做出协调是家长们面临的一个困境。儿童的选择和自由往往很大程度上受到了家庭,同辈群体,学校,社会的多方面影响

     

    【47:04】男人似乎都有一个当司机的梦

     

    【49:32】在性别议题上,苏春艳更多希望从身边做起,营造一个更加宽容和平等的环境


    【53:46】养成平等的意识是生命成长历程中的一部分。许晶在初去美国的时候时常感到没有安全感和自信,但现在已经摆脱了压力感,认识到一个白人男性和自己同样都是平等的个体


    【56:44】优秀的父母往往要学着接受自己的孩子也许只是个普通人的事实


    【59:42】我们是否可以用统计学的工具指导自己的生活?统计学数据是对某一个群体整体的判断,但每个人的生活都是个体化的


    【1:06:18】苏春艳的孩子说长大想开挖掘机,苏春艳鼓励孩子要好好学习才能考上蓝翔技校去开挖掘机


    【1:14:33】在中国,似乎每个人都觉得自己是普通人。更多元的社会评价体系也许是减少人们焦虑的重要面向


    【1:19:48】许晶的老师指出新冠并不会被集体铭记


    【1:30:36】养儿防老是传统的养老方式。苏春艳不想出国,她想更多地陪在父母身边,这也是对老人期望的一种满足


    【1:32:09】与闺蜜互助养老是一种新型的对老年生活的想象


    【1:34:28】守在父母身边对一些人来说也许是一种自我牺牲,一种孝道的绑架,这是一个非常个体化和情境化的选择,往往受到个体的认知,经历,价值等的影响


    【1:48:11】许晶指出,生命的意义在不断地被探索,我们不能把一个价值推广到别人身上,每个人都在去寻求对自己来说至关重要的东西


    本期音乐

        片头曲:dreams and confusion-QCQ official

                    someday we’ll be together

        片尾曲:top of the world-Carpenters

        

        logo设计:小苏

        后期制作:许非

      文案整理:吴怡


        直来直去是一档泛文化类的访谈播客,在这里,我们希望能够把学术的思考拉回地面。推荐您使用苹果播客、小宇宙App等泛用型客户端收听我们的节目《直来直去》,也可通过喜马拉雅FM、轻芒小程序收听。


    *本次播客的文字稿件已在澎湃新闻首发

  • 【主播的话】


    许晶和苏春艳是认识近二十年的闺蜜,她们两个都是清华社会学系毕业的,现在一个在中国北京的社科院大学做老师,另一个在美国华盛顿大学西雅图分校做人类学研究。


    找到她们的初衷很简单——两个女朋友一起聊聊各自的2020,我在交给她们的提纲里,写下“女性知识分子作为一种生活方式”。


    她们的生活方式是什么?就是研究者身份、母亲身份以及女性身份的交织。彼此有互相激发的部分,也有纠结的部分,我对这个特别好奇。


    大瘟疫这一年给许晶的个人生活也带来了转向,她决定不再要第二个孩子,因为“下一代不会比这一代更好了”,苏春艳也很有意思,研究者的身份能让她在两个孩子打架的时候保持抽离,让她能接受孩子在长辈的影响下偶尔“不戴口罩”。


    2020年这一年让她们更加看到自己知识的过时和无力。更具体的,曾经被人文社科学者笃信的中国社会越来越个体化的趋势,一下子被否定了,知识分子们开始看到一种集体主义和个体主义的虚假对立。


    有美国媒体采访许晶的导师,问他今年新冠疫情这么重要的事会被人类的集体记忆铭刻下来吗?他的答案是不会,就像没有人记得1918年的西班牙流感。


    2020对她们是特别又普通的一年,对周遭的一切,他们没有停止过批判思考,但落到具体每一个人,她们希望守住人类学反思和接纳的态度,对待自己,她们继续向内探索,坚持“和最爱的人在一起”是最重要的。


    身边的朋友听了这期节目说,喜欢你们开心的笑声。这确实也是我一个新的尝试,希望播客节目能轻松点儿,毕竟平时做学者采访已经很严肃了,希望听到听众们的反馈。


    【主播】


    王芊霓,媒体人(微信公众号“芊霓的咖啡馆”)


    【嘉宾】


    苏春艳,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新闻传播学院讲师

    许晶,华盛顿大学(西雅图)人类学学者



                                          苏春艳(左)和(右)

    【本期剧透】


    【11:25】两个女生在人类学的田野调查中一起调研和玩耍,在青城山一路高歌,结下深厚友谊


    【22:40】苏春艳说自己对于人类幼崽的各种行为很感兴趣,会作为研究者观察两个小孩打架,而不是作为母亲制止


    【24:53】现在的社科研究其实更多地把儿童作为一个符号去看成年人、社会结构,许晶的研究更多地关注儿童本身


    【33:15】为什么中国很多“熊孩子”?父母首先要让孩子知道自己是一个社会上的人,遵守社会公德是第一位的


    【39:34】许晶说自己的儿子形容2020年是“gray”灰色的


    【43:59】人类小孩子的幼年时期是一个巨大的学习引擎,过早框定一个方向其实违背了童年的本意


    【52:58】知识分子们前半年都在关心国家大事,但当下的感受就是活着就好,健康就好


    【53:55】喇嘛们上半年给武汉祈福,下半年给全世界祈福


    【59:50】集体主义和个人主义在当下的中国成了一种“虚假的对立”


    【1:02:33】许晶觉得下一代不会比现在这一代更好了,时代影响了个体对于生育的选择


    【1:05:55】许晶的意大利老公对美国的民主幻想破灭了


    【1:06:55】知识分子要有反思,因为其资本无非就是过去学的知识,在人类历史中非常的无力。比如传播学的很多理论在网络时代并不适用了,但很多学生还是在用旧理论套解释


    【1:09:30】芊霓谈到自己成为妈妈的感受,似乎主体性消失了


    【1:10:50】芊霓觉得自己做妈妈的成就感被朋友圈“生育教”的言论diss了


    【1:13:30】苏春艳并不觉得孩子是一种信仰,其实抚养孩子只是生活的一部分


    【1:14:01】孩子们高中、大学之后,家长才会有自己真正的自由


    【1:17:55】学校不会教给学生如何处理亲密关系,现在的女大学生们更不会处理亲密关系了,需要靠闺蜜的支持得到成长和反思


    【1:24:05】苏春艳曾经觉得自己会单身一辈子


    【1:24:45】许晶的老公到了四十岁才能够想象一个长期的家庭生活,前提是自己跟自己和解、感到舒服


    【1:25:46】许晶的导师研究宗教认知,是无神论者,但许晶选择了信仰,她花了很多年去和自己的知识和解,发现科学的进路和信仰的进路可以和平存在



    本期音乐

        片头曲:dreams and confusion-QCQ official

                    someday we’ll be together

        片尾曲:top of the world-Carpenters

        

        logo设计:小苏

        后期制作:王一凡

        文案整理:吴怡


    *本次播客的文字稿件已在澎湃新闻首发

  • 【主播的话】


    最近,“985相亲局”掀起了不小的波澜。人们发现,有一群名校毕业生正在以学历背景为大前提筛选结婚对象。在不合时宜的播客上,复旦大学沈奕斐老师和陌上花开的创始人月亮也展开了一场小小的辩论。


    我对亲密关系的话题一直很有兴趣,评论区几乎是清一色批评月亮,认为她有优越感。也有人注意到沈老师和月亮之间谈论的是不同层面的东西,比如沈老师谈的是爱情,月亮谈的是婚姻。


    大家的一个预设是,你都读到985了,你还不能有爱情,还在搞条件匹配?多无聊啊。不过可能问题恰恰出在985,在今天,985毕业真的能代表是精英吗?还是说仅仅是高级打工人呢?


    这期节目我们再次请到了月亮,还有一位飞(bang)行(mang)主(jia)播(bin)——香港科技大学的青年教师吴庆功。这不是一次洗白,也不是一场辩论,我们想探讨的是,当我们在批判985相亲局时,究竟是在批判什么?


    【主播】


    王芊霓,媒体人(微信公众号“芊霓的咖啡馆”)


    吴庆功(飞行主播),青年教师,主要研究经济学理论


    【嘉宾】


    乐乐,陌上花开联合创始人


    月亮,陌上花开联合创始人


    【“术语”】


    挂牌:指适龄单身男女在微信公众号平台上向三十万数粉丝展示自己,发出征友请求的行为。


    应征:指适龄单身男女向挂牌嘉宾提出交友请求的行为。此行为无学历条件限制,任何人都可以向自己心仪的对象发起应征请求。


    【本期看点】


    吴庆功:


    你们没明说有房有车年薪100万的要求,但你们的文本已经把别的相亲平台更赤裸裸写出来的东西点到为止了。


    家庭是很重要的社会经济单元,你讲浪漫,也没办法抛开现实不顾。因为在中国婚姻有两个面向,你总是可以从一个面向(浪漫)去攻击另一个面向(功利)的。


    英语里面有一个词,叫privilege。当我们在这种阶层的时候,我们天然带着这种privilege。如果没有一种自觉,我们也会感觉自己就只是普通人,毕竟还有人更有特权,比如王思聪等等。


    你现在没户口,但是你回到还不错的二线城市就能有户口。但对三和大神来说,他不在大城市混,就得回老家种田了,会觉得你们以一种“何不食肉糜”的态度在讲婚姻。



    王芊霓:


    高学历以前是标示着阶级的信号,但是现在毕业于985,不再能够代表你就是精英了。


    我有一位豆瓣的朋友,她也是北大毕业的,她说:为什么大家都要针对985的毕业生,难道我们要为了促进阶层流动性去择偶吗?


    她觉得问题恰恰出在物质上,她实际上也是高级打工人,不掌握社会财富,更谈不上制定社会规则,跟年薪一二十万的人一样,在户口房子学区的问题下苦苦挣扎。不是不懂爱情,而是物质让她非常忧心,在忧心的前提下,她也在过谨小慎微的生活。


    沈老师非常幸福,她想分享给我们获得幸福的原因,但是我会觉得她幸福的原因也是结构性的。换言之,她是否也是有特权的人?她的很多幸福的条件是我不具备的,这是我对沈老师的一个疑问。


    吴老师讲“何不食肉糜”讲得挺好的,哪些人能够从月亮的发言中听出优越感,或者是哪些人通过这个平台的一些设置,感觉到被冒犯了,这中间没有对错,而是因为人的位置不同。



    乐乐:


    爱情很大程度上会和你们有没有共同语言,有没有相似的三观或者是消费观,各种因素共同影响而成的一个东西。


    我们更愿意把学历看作是一个信号,而不是说学历本身它代表的东西好。


    我们也是时代的产物。


    月亮:


    一个男生说他年薪500万,希望在我们平台找一个特别美的,但是他不扶贫……你可能100万足够高了,500万真的能给你加5倍的分吗?真的没有。


    我周围很多学习好的女学霸在和异性交往的时候,很缺乏经验,不解风情。有一次我的自行车座被人偷了,这时旁边有个小哥哥说要不然我带你去,我说不用......


    从女权的角度来说,就应该是男性挂牌,女性应征。


    我们的初衷并不是要去秀优越感。当我在说那些话的时候,学历本身确实给我带来了privilege。所以我们也在反思,怎么能做好平台发展和社会价值的平衡?



      【本期音乐】


        片头曲:dreams and confusion-QCQ official
        片尾曲:freedom of expression-dragon ash 

        logo设计:小苏
        后期制作:王一凡
        文案整理:吴怡

        直来直去是一档泛文化类的访谈播客,在这里,我们希望能够把学术的思考拉回地面。推荐您使用苹果播客、小宇宙App等等泛用型客户端收听我们的节目《直来直去》,也可通过喜马拉雅FM收听。

    *本次播客的文字稿件已在澎湃新闻首发

  • 【主播的话】


    2020年,可能没有第二个人类学术语比“内卷”更加出圈了,它本来是人类学家解释为什么一个社会或组织既无突变式发展,也无渐进式的增长,只是在一个简单层次上自我重复的概念发明。现在则意味着“恶性竞争”,人们在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拼尽全力,以使自己在社会上获取少量竞争优势,挤占他人的生存空间,同时造成精神内耗和浪费。人们可以在当代生活的方方面面识别出内卷,可以说是从幼儿园一路“卷”到职场、连婚恋也可以“卷到天上去”。


    我们请到了人类学家项飙来谈内卷,今天的内卷和它在被发明之初的含义有什么区别?我们又如何描述当代生活中的内卷?项飙非常擅长使用比喻和日常观察来深化和细化我们对于概念的理解。他把内卷描述为一种“不断抽打自己的陀螺式的死循环”。


    他更是站在人类学视野下竞争的大框架内理解“内卷”,指出内卷现象是人类社会的例外现象,它的背后是高度一体化的缺乏退出机制的竞争。项飙最后分享了一些如何缓解内卷焦虑的思维方式,人类学家是如何通过“想细”和“想开”来面对日常生活的困顿和焦躁的?


    【主播】

    王芊霓 (微信公众号“芊霓的咖啡馆”),媒体人


    葛诗凡,苏州大学传媒专业研究生,现居云南大理


    【嘉宾】

    项飙,人类学家


    【本期音乐】

    般若心经-日本僧侣音乐人药师寺宽邦

    【logo设计】小苏

    【后期制作】王一凡


    *本次播客的文字稿件已在澎湃新闻首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