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pisodios

  • 🍵本期是我的单口节目,我想要和你聊聊一个很多人都在经历的阶段感:当生活逐渐稳定、关系和谐、工作也进入正轨后——
    我们是否还能接受一个“不那么拼”的自己?

    我回顾了曾因冲动创业搞穿戴甲副业,结果“赔了时间又赔了热情”的经历;也分享了如何在《人生4000周》这本书的启发下,重新思考努力、效率与生活意义之间的关系。

    以及,我即将走入婚姻,也开始慢慢体会什么叫“我们”的生活。我们用共享日历经营日常,也在这些琐碎安排里找到了共同生活的亲密与节奏感。

    这期节目不提供焦虑,也不鼓吹“搞钱“
    只想跟你聊聊:什么时候,努力不再是唯一选项,选择温柔地生活下去,也是很有力量的事。

    📩 如果你喜欢这样的生活方式记录,欢迎留言、订阅、点赞。让我知道你在听,我也会更有动力继续讲下去。

    日常生活:

    instagram — samthanw

    红薯/抖y— Samantha萨萨

  • 🎙️本期是我的单口节目,我想和你聊聊那些我们在异国社交场上,被“教做人”的真实瞬间。不是尴尬乌龙的趣事,而是那些让我们感到羞耻、委屈、孤独,甚至陷入自我怀疑的时刻。

    我聊到了: 拒绝同事帮忙却被说“有心机”的委屈时刻 被同事开玩笑“你昨天不是快死了吗”的社死体验 不合群 vs 合群带来的两难与疲惫 自创“社交温度计”,识别耗能社交 从讨好型合群,到勇敢做自己的成长过程金句摘录: 「朋友,你的脑子我的脑子看不到对方。」 「人类高质量社交,就是和华妃娘娘共进晚餐。」 「成长不是更会说话,而是更会照顾自己。」 「你不是不爱自己,而是太清楚环境不会为你让路。」互动提问🌱:
    💬 有没有那么一瞬间,你也觉得“我已经尽力了,但还是被误会了”?
    💬 有没有哪次你终于鼓起勇气说了“不”,然后偷偷为自己骄傲了一整天?
    欢迎在评论区跟我分享你的“被教做人”时刻,我们可以一起轻轻一笑,再继续努力长大。

    📩 如果你喜欢这样的生活方式记录,欢迎留言、订阅、点赞。让我知道你在听,我也会更有动力继续讲下去。

    日常生活:

    instagram — samthanw

    红薯/抖y— Samantha萨萨

  • ¿Faltan episodios?

    Pulsa aquí para actualizar resultados

  • 👯‍♀️ 本期是我和果儿的换季对谈
    我们没有准备大纲,也没有剪掉那些小跳跃,希望你听的时候能像和朋友一起边喝东西边闲聊,轻松但不空洞,琐碎但有意义。

    萨萨:“我只是过敏打了三个喷嚏,整办公室的人都后退了。后来坊间流传:‘你看那个勤劳刻苦的中国女人,带病上班的她又回来了。’”果儿:“你得过了和这个东西的‘热恋期’,才知道它是不是你真正需要的。”

    🎧 我们聊到了:

    在南半球的秋天录这一期,想聊聊我们和“换季”之间的关系; 为什么在中国带病上班是“敬业”,在新西兰却会被劝回家; 分享我们换季生活里少不了的“松弛好物”:香薰、电热毯、宠物毛清洁神器; 聊到宠物带来的情绪波动,也聊到怎么靠“感受”而不是“意志力”过日子; 那些我们逐渐明白的事,比如:“不是每个热恋期的东西,都值得陪你走下去。”

    ✏️ 下一期预告:

    《在异国社交场上,我们都被“教做人”过》
    比如生病别硬撑、别和老外AA抢得太尴尬、职场上拒绝别人也不代表你冷酷。这些没人教你的社交规则,才是我们在海外真正长大的证明。

    ❤️ 如果你听到这里,还在,就点个赞、收藏、订阅一下吧!
    让我知道你还在听,我也会继续慢慢讲、认真做,分享那些我们在海外小心摸索出来的生活方式。

    日常生活:

    instagram — samthanw

    红薯/抖y— Samantha萨萨

  • 本期是我和莉莉的对谈分享,记录我们在婚礼、生活、文化冲击中,如何不断适应、调整心态的真实故事。
    那些搞笑的小插曲、情绪的起伏和文化的温柔碰撞,都在这一集里慢慢展开了。


    🎙本期你将听到:

    结婚当天,忙到六点半刚坐下又被叫起——「为什么我的饭还没吃完?」 惠灵顿博物馆迷路记 + 抹茶店大汗淋漓的迟到咖啡约会 广州过门体验:从祭祖、烧香到吃斋饭,一次被传统文化震撼的亲身记录 为什么婚纱只能穿一次?聊聊广东的独特婚礼习俗 帮表弟当接亲负责人,一早六点起床、拎红包冲关,线下婚礼有多野 结婚真的很累,但只要记住最重要的初心,一切努力都值得!

    🧡我们的体会:
    婚礼很累,备婚很累,生活也不容易,但幸运的是——
    在最重要的人身边,所有经历,都成了甜甜的回忆。

    🎧希望这一集,也能陪你一起在生活的小小混乱中,找到一点点共鸣与快乐~
    下次再见啦!

    📩 如果你喜欢这样的生活方式记录,欢迎留言、订阅、点赞。让我知道你在听,我也会更有动力继续讲下去。

    嘉宾莉莉:

    红薯 — 莉莉在welly

    日常生活:

    instagram — samthanw

    红薯/抖y— Samantha萨萨

  • 那天朋友聚餐,桌上有炸薯条和炸西葫芦条。
    我选了后者。不是因为减脂成功,而是因为我终于学会,听自己的身体说话。

    这一期,我和嘉宾大大和果儿聊的是「自由意志」,不是哲学名词,是日常生活里一个个决定的瞬间。

    我们说了很多话题——从吃饭方式到穿婚纱,从辞职冲动到婚礼筹备,从第一个纹身到“没人能管我了”的小小庆祝。

    这些选择看起来很琐碎,但背后都是一句话:
    “这一次,我想听听我自己怎么说。”

    ⏳时间戳 Highlights: 00:02 开场喝咖啡聊减脂,顺便聊聊“skinning talk” 04:00 外食也能减脂?“我点了薯条但只吃了西葫芦条” 08:00 我们聊什么是“自由意志”,以及它在生活里的影子 14:20 “为什么我一定要留在这份工作?”那些想辞职的瞬间 24:00 第一次决定为自己做点事的感觉,是去朋友家过夜 27:30 “终于没人能管我了”的反应是?纹身+谈恋爱 38:00 四个月选婚纱的纠结过程:为自己还是为别人? 43:10 说服理工男办婚礼,只靠一句话:“为了老了能有个回忆” 49:30 为什么我觉得婚礼决定全都选错了? 55:00 婚礼的自由是:烧烤、火锅、旋转小锅都可以上桌!

    📩 如果你喜欢这样的生活方式记录,欢迎留言、订阅、点赞。让我知道你在听,我也会更有动力继续讲下去。

    日常生活:

    instagram — samthanw

    红薯/抖y— Samantha萨萨

  • 本期是一期特别的独白,我和你聊聊——如果你生活在两个语言系统中,会不会也常常有种“说不清楚自己”的感觉?我会举一些和未婚夫沟通中的真实例子,说说英文和中文的思维差异,情绪边界感,以及语言背后隐藏的文化图景。为什么我们说“破防”那一刻,用英文只能说“I’m hurt”?为什么中文的“撒娇”在英文里找不到对应词?当语言变成一种“身份”,我到底是谁?欢迎你听完后,和我一起在留言区聊聊你有没有类似的感受!

    “语言不是翻译词语,而是在翻译情绪场。”
    “我不是一个完整的人,而是用不同语言拼接起来的我。”
    “我用中文表达爱,用英文保护自己。”
    “在说‘我爱你’时,我是个含蓄的小孩;在说 ‘I love you’ 时,我是个练习理性的大人。”

    时间线:

    00:01|今天喝的茶 & 播客开场 01:55|我来到新西兰的故事 03:08|说中文的时候我是浪漫的,英文则是理性的 07:39|跟爸妈解释工作内容的尴尬瞬间 13:30|“I love you” 和“我爱你”的重量 17:47|关于婚礼筹备的小冲突:文化与语言的错位 22:08|为什么有些情绪,只能用中文说 26:05|帅小伙的耐心,让我更敢表达英文里的自己 30:56|哪些中文词是无法翻译的?“破防”“人情味”尝试拆解 41:38|语言是一种身份,那我在不同语言里是谁? 44:54|用哪种语言说话,其实是在选择“我今天想成为什么样的我” 46:13|单口像是一场自言自语的情绪清理

    📩 如果你喜欢这样的内容,欢迎留言、订阅、点赞。让我知道你在听,我也会更有动力继续讲下去。

    日常生活:

    instagram — samthanw

    红薯/抖y— Samantha萨萨

  • 如果当年没出国,我会不会已经在银行上班、住在家里、和父母安排的人相亲结婚?
    如果那次单身派对我也被邀请了,我是不是就不会大哭、不再怀疑自己是不是“被排除”的那一个?
    如果人生真的有平行时空,现在的我,还会做出同样的选择吗?

    这一期,我请来了新朋友 Lydia——我们是两个都叫“果儿”的女生,在雨天喝着白毫银针与新会陈皮,从友情边界聊到成长痛点,从15岁决定出国的勇气聊到如今对生活的笃定。

    我们回顾了中西教育差异带来的自我觉醒,也承认自己曾在关系里用力过猛、在期待落空中崩溃大哭。
    但也正是这些体验,让我们更靠近“完整的自己”。

    ☕你会听到: 我们是怎么决定出国、又是怎么慢慢适应新生活的? 从橡皮泥式性格谈起:外界会塑造我,但我也在重塑自己 在自由环境中释放了“内心的反叛精神”之后,我终于可以不用伪装 那次没被邀请的单身派对——关系中的被排除感,是不是一种隐性的“自我矮化”? 平行时空的自己,可能在做什么?我是否正在过最想要的那种生活? 情绪来的时候,怎么拉自己一把?亲测有效的感官练习和心理小剧场 我们都不是完美的人,但我们都在为成为喜欢的自己而努力🎯 精彩金句“我小时候看小说里有扇屋顶的窗,我当时就知道,我要去那样的地方生活。”
    “我觉得我像一块橡皮泥,旁边环境闪闪发光的时候,我就特别容易被带动。”
    “我哭不是因为没被邀请,而是我觉得自己一直在努力付出,却没得到回应。”
    “我不是不合群,只是我不想属于那个群。”
    “想做的事不一定都有结果,但一定会带你去更像你自己的地方。”

    👀 想看我播客之外的生活碎片?来小红书找我 👉 @Samantha萨萨
    📅 欢迎订阅本节目,让我们一起轻轻走一段。

  • 本期是萨萨我的单口分享,也是我过去几个月生活方式彻底改变的纪实。这一切,都从一次意外的体检报告开始。

    🎙本期你将听到:

    我的戒糖经历:怎么克服“点甜品就像社交礼仪”那种压力? 为什么连鸡尾酒都戒了?谈谈糖 + 酒精对身体的双重负担 妈妈传授的抗炎蔬菜汤食谱,简单暖胃,营养拉满 早餐其实不只是“吃”那么简单,而是给自己一个有掌控感的早晨 不喜欢跑步也能瘦?我靠“爬坡 + 看剧”轻松燃脂 如何自然地把运动融入生活,不用健身房打卡也能动起来 最后,说说心态的转变:为什么不再让“吃什么”占据大脑?

    🧡我的减脂成果:2个多月,轻了15斤,心情更好、状态更稳,真的值得!

    📚 节目中提到的书籍推荐:👉《疗愈的饮食与断食:新时代的个人营养学》

    🍲 抗炎蔬菜汤四大基础食材:

    卷心菜 洋葱 南瓜 胡萝卜
    调味基础:味噌汤底
    可选加分项:老豆腐、菠菜、虾仁、姜黄粉、紫薯、玉米

    📩 如果你喜欢这样的生活方式记录,欢迎留言、订阅、点赞。让我知道你在听,我也会更有动力继续讲下去。

    日常生活:

    instagram — samthanw

    红薯/抖y— Samantha萨萨

  • 在这一期的《喝点什么再聊》,我和Roxie久违地坐下来,边喝着粉橘色的特调,边聊聊最近的生活、职场的心得、表演的哲学,当然,还有我们都爱的葡萄酒。我们分享了如何在社交和职场中“演绎”自己,探索演员如何理解角色,以及在不同文化背景下,如何让自己更自在地融入人际关系。最后,我们把话题延展到了新西兰的葡萄酒文化,聊了聊Hawke’s Bay的酒庄体验,以及我们对酒的理解和趣事。无论你是对表演、职场、酒文化,还是朋友间的轻松对谈感兴趣,这一期都适合你!

    本期时间戳

    • 00:00 开场 & 今日特饮介绍:粉色蜜桃风味的夏日调饮

    • 02:04 葡萄酒的甜度与酿造的奥秘

    • 05:25 朋友重聚:久违的Catch-up,感叹时间流逝的速度

    • 06:56 Roxie的近期动态:在奥克兰和Hawke’s Bay之间奔波 & 话剧演出回顾

    • 10:33 演员的“走位”哲学:如何适应不同的舞台和环境

    • 12:45 角色塑造 vs. 真实自我:演员如何在不同角色之间切换?

    • 14:12 生活中也需要“演技”?社交中的角色扮演与真实表达

    • 19:40 职场中的沟通艺术:如何适应不同风格的同事?

    • 25:42 “表演”是理解对方的方式?如何在职场找到合适的沟通方式

    • 31:22 让自己的声音被听见:职场中的主动表达与影响力

    • 36:20 成年人的必修课:如何明确自己的需求 & 选择适合自己的工作

    • 42:22 Hawke’s Bay vs. Waiheke Island:新西兰葡萄酒产区的文化对比

    • 46:23 参加酒庄巡游的趣事:酒与音乐、跨越国籍的欢乐氛围

    • 49:29 旅游吐槽:基督城 vs. 奥克兰,基础设施与生活体验的对比

    • 53:00 品酒的门道:如何辨别葡萄酒的香气与层次感?

    • 57:12 年轻时的酒量 vs. 现在的身体代谢——酒精的代价

    • 58:10 “年轻不懂事” vs. 现在的酒精耐受度下降的故事

    • 59:45 总结:这一期聊了从演员到职场,再到酒文化的各种话题,期待大家的反馈!

    这一期充满了轻松的朋友对谈、真实的成长经历,还有一些关于人生的小思考。如果你有想听我们聊的话题,欢迎留言告诉我们!祝大家度过愉快的一周,我们下期再见!

    听众来信/商业合作:

    [email protected]

    日常生活:

    instagram — samthanw

    红薯/抖y— Samantha萨萨

  • 这一期,我们聊聊女性的兴趣爱好,真的自由吗? 兴趣爱好会被社会“审查”吗?
    为什么当女性爱好美妆、手工、阅读、烹饪,就被认为是“符合女性特质”,但当女性喜欢电竞、健身、收藏,就可能被问“你为什么对这些感兴趣?”女性特质到底是一种刻板印象,还是我们可以主动拥抱的力量? 兴趣爱好会随着身份变化而改变吗?
    从单身时的自由探索,到同居生活后更关注家庭,再到分手后的重新聚焦自我,我们聊了聊自己的兴趣如何在不同阶段发生变化。这些变化是出于个人选择,还是社会期待? 女性的社会地位上升=拥有更多“男性气质”?
    社会对“成功女性”的期待,是否无形中要求她们更独立、更果断、更“强势”?而这种“强势”,真的意味着女性必须远离“传统女性化”兴趣吗? 社交插曲:当喜欢的人不符合你的审美……怎么办?
    你会为喜欢的人调整自己的审美标准吗?我们也聊到了和陌生人约会的小技巧,帮你减少社交尴尬,提高体验感!

    这一期,我们不光讨论兴趣爱好,更想探讨女性如何在社会定义之外,找到真正属于自己的力量! 欢迎在听友群里继续交流,让我们一起打破刻板印象,活出自己的精彩! 🎙️

    萨萨开通听友群啦 — cherriespicnic

    日常生活:

    instagram — samthanw

    红薯/抖y— Samantha萨萨

  • 🎙️ 这期播客,是真正意义上的闲聊!
    所以,你会听到我们突然安静下来开始上嘴试唇釉的片段,
    也会听到我们俩叽叽喳喳抢着说话的瞬间。
    没有刻意的干货分享,也不是人生导师上线,
    只是一个 快 30 岁的海外生活女主播,
    和大家一起聊聊 真实的生活记录。

    这次,我们带着 Kiwi 男友去了上海 & 京都!
    🔹 回国 vs. 去新国家,谁来做旅行规划?
    🔹 旅伴角色大变?回国秒变“导游”模式
    🔹 上海 City Walk vs. 京都骑行,哪种方式更好玩?
    🔹 错过高铁、生病赶路… 旅行崩溃瞬间
    🔹 Kiwi 男友的旅行观察:为什么中国人打卡速度这么快?

    萨萨开通听友群啦 — cherriespicnic

    日常生活:

    instagram — samthanw

    红薯/抖y— Samantha萨萨

  • 海外成长日志是一档聚焦海外生活与成长的分享节目,由我—— 萨萨主持。作为一名生活在国外近九年的中国女生,我将在这里与你一同探索异国他乡的点滴。

    新西兰的夏天来了!你知道为什么这里的紫外线这么强吗?女生夏天需要注意哪些护理小细节?去海边玩的话,哪些装备必备才能避免踩坑?这一期,我为你整理了一份夏日生存攻略:

    为什么新西兰紫外线这么“毒”? 沙滩必备神器大盘点:防晒伞、小帐篷、吸水毛巾,哪些能让你玩得更舒服? 女生护理小贴士:脱毛后的注意事项、防晒霜怎么选? 新西兰夏天和国内的气候到底有什么不同?湿热vs干爽大对比!

    这一期不仅适合想来新西兰旅行的朋友,也适合所有想更好迎接夏天的小伙伴们。快来听听,解锁这个夏天的独家攻略吧!

    ✨ 互动话题:你在夏天踩过哪些坑?有哪些防晒或沙滩装备是你的必备神器?欢迎在评论区和我分享!

    萨萨开通听友群啦 — cherriespicnic

    日常生活:

    instagram — samthanw

    红薯/抖y— Samantha萨萨

  • 嗨大家,在这一期播客里,我带大家一起聊聊圣诞节的仪式感和温暖回忆。从逛圣诞集市的趣事到挑选装饰圣诞树的小细节,每一个环节都充满了节日的气氛。

    我还分享了一个特别让我感动的故事——第一次和帅小伙一家人一起过圣诞节时,他的妈妈用一颗“平安果”让我在异国他乡感受到了家的温暖。这不仅是一次文化的交流,更是一次深刻的情感连接,让我感受到爱在不同文化中的共同语言。

    这一期内容包括:

    圣诞集市的节日氛围和趣味发现 挑选圣诞树和装饰的乐趣 节日仪式感的意义:是传统还是创新? 我和帅小伙一家过圣诞的感人小故事 关于文化差异如何在节日中碰撞出温暖的火花

    如果你也有特别的节日回忆,或者关于圣诞节的有趣小故事,欢迎在评论区和我分享!下一期播客我们可以继续聊一聊你的故事!

  • 这一期播客里,我将分享上周末,我飞到惠灵顿参加好闺蜜的Bridal Shower,在这称为新娘闺蜜派对。在新西兰,Bridal Shower不仅仅是一次聚会,更是一场关于友情、文化和欢乐的仪式!从精致的下午茶开始,到深夜的披萨睡衣趴结束。期间伴娘团和伴郎团经历了一场意外——伴郎团的车抛锚,这让我们的派对更添戏剧性。更有趣的是,通过一系列破冰游戏,我们这些素未谋面的伴娘迅速拉近了距离,成为了一天的“最佳拍档”。我还提供了一些成功举办bridal shower的小建议,接下来,跟我一起回顾这段笑泪交织的派对时光吧!xx

  • 海外成长日志是一档聚焦海外生活与成长的分享节目,由我—— 萨萨主持。作为一名生活在国外近九年的中国女生,我将在这里与你一同探索异国他乡的点滴。

    在今天的这期播客里面我聊到了:

    - 试婚纱的经历让我可能终于领悟到了,就是人和人之间不管是关系的建立还是情感的交流的一个突破点和秘密武器!

    - 在恋恋笔记本里,女主的决定就是他内心的反应,那么在我看来,她能自洽地在角色转变的过程中,始终忠于自己的内心。由此发展出今天的主题是怎么样成为内心强大的女生。我认为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学会自洽。

    - 要接纳自己的多面性。告诉自己这样没有什么大不了的对吧?人类本来就是矛盾体,矛盾才是你有趣的地方。就是你要能接纳自己的矛盾和所谓的一种不完美,但是在我们身处的这个社会里面就是形形色色的人,人来人往。能在这样被外界不断冲击的过程中,你要找到自己的立足点。所以自洽也不是盲目地自信,而是一种我称之为柔韧的独立。

    - 第一次纹身经历的分享是我想要打破标签的实际行动,还是一种反叛的表现?

    - 从作为女孩的角度来说,我们的情绪其实很多时候都不是爆发式的,而是积累式的。所以你想要真正的摆脱现在的内耗的情绪,真的接受自己的,是一个过程。自洽不是让你逃避内耗,而是你知道内耗的存在,但是你可以选择去拥抱他,然后最后你会慢慢地感觉内耗在你的拥抱之下呢,好似一块冰被融化了。而你也并不是被那块冰所困住的,你是自由的。

    - - - - -

    萨萨开通听友群啦 — cherriespicnic

    日常生活:

    instagram — samthanw

    红薯/抖y— Samantha萨萨

  • 嗨,过去的一周大家过得怎么样呀?希望是幸福且健康的一周呀。今天的这期播客里,莉莉又回来和我一起和大家分享我们的故事啦。我们有聊到:

    从最初的求婚环节开始在中国和新西兰的求婚方式上,你觉得有何不同?比如,是否存在特定的仪式或传统?
    在决定结婚后,中新两国通常是谁先与双方父母沟通? 婚礼预算和计划安排你觉得在婚礼预算上,中国和新西兰的新人通常会有哪些不同的考虑?
    在计划过程中,双方的亲友参与程度是否会有所不同? 关于婚礼的仪式中国婚礼中的“接亲”或敬茶等传统仪式,新西兰的婚礼会有什么类似的环节吗?
    你有没有特别喜欢的中国或新西兰的婚礼传统,为什么? 家人参与和期望在中国和新西兰,家庭对婚礼的期望和参与度如何不同?双方的父母通常会怎样参与决策?
    有没有发生过因文化差异产生的小冲突?你是如何处理的? 宾客邀请与人数在中国,婚礼通常有较大的亲友圈,你觉得在新西兰会有同样的情况吗?宾客人数会不会相对少一些?
    如何平衡双方家庭的期待和自己的想法? 婚礼场地选择在中国和新西兰选择婚礼场地时,有什么不同的偏好?(比如酒店、户外、教堂等)
    你有没有想过融合一些中国或新西兰元素到婚礼场地布置中? 婚礼当天的着装和礼服中新两国在婚礼礼服的选择上有哪些差异?(比如中国的传统礼服、新西兰的婚纱礼服)
    你会考虑穿传统的中国礼服吗?或者会不会穿其他具有文化意义的服饰? 婚礼文化和家庭互动婚礼中,你会特意设计一些环节,给双方家庭多一些互动的机会吗? 新人在婚礼上的角色在中国的婚礼中,很多新人会安排许多互动活动;在新西兰,是否会更注重新人和宾客的轻松互动?
    你怎么看待新人在婚礼上的角色?是更像一场展示还是一个属于彼此的私密时刻? 婚礼后的庆祝与蜜月在新西兰和中国,人们通常如何庆祝婚礼后的生活?

    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对跨文化婚礼的看法,或你曾经经历过的有趣文化碰撞!

    嘉宾莉莉:

    红薯/抖y— 莉莉在welly

    - - - - -

    萨萨开通听友群啦 — cherriespicnic

    日常生活:

    instagram — samthanw

    红薯/抖y— Samantha萨萨

  • 嗨,过去的一个星期大家过得好吗!在这一期充满乐趣和深度的姐妹茶话会上,我们挑战了彼此的友情,用25个有趣且发人深省的问题挖掘出对方那些不为人知的小秘密。这不仅是一次深入的对话,也是我们友情的全面探索。我们鼓励听众与自己的朋友尝试同样的问答游戏,一起发现那些未曾留意的情感与故事。

    如果大家感兴趣的话,也可以用我们的25块个问题来和自己的好朋友一起玩呀。我把这25个问题写在shownotesz这里啦:

    1.你最喜欢我们一起经历的哪个瞬间?

    2.有没有什么事情我们一起做过但没人会相信是真的?

    3.你觉得我们什么时候的默契最强?

    4.你觉得我有哪些让我自己没意识到的优点?

    5.如果我们换一天身份,你会做什么?

    6.你觉得你的生活哲学是什么?

    7.如果只给你一个月的时间旅行,你会去哪?

    8.你最害怕失去什么?

    9.你觉得自己现在最需要的是什么?

    10.你觉得我们30岁后的生活会是怎样的?

    11.如果可以回到十年前,你会对当时的自己说什么?

    12.你觉得我们都变成了怎样的人?

    13.你觉得自己经历过的最艰难的时刻是什么?我是怎么帮到你的?

    14.有哪些从我身上学到的东西让你印象深刻?

    15.你觉得我们未来还会有哪些变化?

    16.最近看过的最让你感动的书/电影是什么?

    17.有没有什么技能是你一直想学却还没学的?

    18.你觉得我们可以一起去尝试的新爱好是什么?

    19.有什么是你觉得特别治愈的日常小事?

    20.你觉得自己在生活中是一个更偏理性还是感性的人?

    21.如果以后我们生活在不同的城市,你会怎么维持我们的友情?

    22.你有没有想过我们老了之后还会是什么样子?

    23.你最希望我们在未来能一起完成的事情是什么?

    24.有没有什么话你一直想对我说但还没说出口?

    25.如果用一句话总结我们的友谊,你会怎么说?

    嘉宾大大:

    红薯/抖y— Amanda大大

    - - - - -

    萨萨开通听友群啦 — cherriespicnic

    日常生活:

    instagram — samthanw

    红薯/抖y— Samantha萨萨

  • 嗨,大家这个星期过得怎么样呢!本期节目,我和大大一起聊了小时候在国内参加宴席的趣闻——从吃席时的热闹氛围,到敬酒环节里的各种笑料和小插曲。我们回忆了那些熟悉的场景,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角色和故事。

    除此之外,我们还分享了在国外与朋友们聚会的有趣经历。在家里喝酒聊天,虽然没有宴席的讲究,却有另一种温馨和自由。节目中,我们讨论了不同文化中聚会的微妙差异,以及这些差异如何影响我们的交流方式。

    如果你也好奇如何在两种文化中找到社交的乐趣,或者想知道国内外聚会有哪些趣味对比,不妨点开这一期节目,和我们一起回味那些让人难忘的聚会时光吧!

    嘉宾大大:

    红薯— Amanda大大

    - - - - -

    萨萨开通听友群啦 — cherriespicnic

    日常生活:

    instagram — samthanw

    红薯/抖y— Samantha萨萨

  • 今天的播客有点随意,主要是因为今天宿醉(笑),不过我还是想和大家简单聊聊中国和新西兰的酒文化,作为下周话题的预告。敬酒文化在中国和新西兰有着很大的不同,你可能在中国经历过那些繁琐的敬酒礼仪,而在新西兰,大家喝酒更多是为了放松和享受生活。下周我会和大大一起深聊我们对中新酒文化差异的看法,有什么问题和特别感兴趣的话题也请留言告诉我们,敬请期待~

    - - - - -

    萨萨开通听友群啦 — cherriespicnic

    日常生活:

    instagram — samthanw

    红薯/抖y— Samantha萨萨

  • 嗨,大家最近过得怎么样?在这一集播客中,我邀请了好朋友大大一起聊聊一个许多人都感兴趣的话题:跨文化恋爱背后的挑战与成长。我们从高中时期作为国际学生相识的经历讲起,一直到现在的约会和同居生活,分享了跨文化恋爱中的一些精彩瞬间与碰撞。

    本期播客我们聊到了:跨文化恋爱的初体验
    我们回顾了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相处时的有趣经历,大大分享了她与来自越南和香港背景的前任恋爱时的挑战:“我爸妈的底线是一定要会讲中文,虽然他们对文化背景没那么在意,但沟通一定得通。”
    这段对话引发了我们对文化差异的探讨,以及如何通过相处理解彼此的文化和家庭背景。

    沟通在跨文化恋爱中的关键性
    恋爱中的沟通往往比语言本身更具挑战性。大大提到:“我们当时其实沟通不多,后来才意识到沟通是感情里最大的问题。”
    我们探讨了如何克服跨文化恋爱中的沟通障碍,以及如何在习惯和表达上找到平衡,特别是那些情感表达方式不同的时刻。

    使用约会软件的经历
    大大分享了通过约会软件认识不同文化背景的人的趣闻,尤其是在不同文化背景下,初次见面的尴尬和挑战:“我用三个约会软件不停地滑刷,想要尝试不同文化约会的体验,结果每天切换软件都很忙碌。”
    这部分充满了笑声和意外的故事,也让我们思考跨文化约会中的有趣之处。

    恋爱中的底线与个人成长
    跨文化恋爱让我们重新思考了恋爱中的底线和边界。大大提到:“我以前从不明确自己的底线,直到经历了那次分手,我才知道什么是自己无法接受的。”
    我们谈到如何在尊重彼此文化的同时,保持自我,并通过这种恋爱体验不断成长。

    定期复盘与关系维护
    大大还分享了她们通过定期复盘关系中的问题,保持恋爱的健康和长久:“我们每周都有一次'relationship meeting',复盘这一周的感情状态,讨论做得好和不好的地方。这真的有效!”
    这种“复盘机制”不仅减少了误会,还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对方的需求和感受。

    关键词:跨文化恋爱、沟通挑战、约会软件、个人成长、复盘机制

    收听提示:这集播客适合正在恋爱中的朋友们,特别是那些有跨文化恋爱经历,或对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感情生活充满好奇的听众。你会发现,在文化差异中如何通过沟通与理解,打造属于自己的甜蜜恋爱。

    感谢@adastudionz对本期节目的大力支持! 并不只是一个卖杯子的!

    嘉宾Amanda大大:

    红薯 -- AMANDA大大

    - - - - -

    萨萨开通听友群啦 — cherriespicnic

    日常生活:

    instagram — samthanw

    红薯/抖y— Samantha萨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