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pisodios
-
本集節目邀請文化部駐雪梨辦事處文化組的Jessica,分享她在雪梨推動台灣原住民藝術業務的心得~內容實在太豐富啦~~分成上下兩集,上集先來聽聽澳洲美術機構及參觀民眾對「天與地之間」的心得回饋,以及Jessica如何在疫情期間努力「交朋友」,一步一步打開當地的藝術人脈網絡!
--礦業公司是最大藝術贊助者
--現場觀眾錄像作品看四次
--扶老攜幼看亞太三年展
--雪梨、墨爾本、布里斯本的藝術氛圍有何不同
來賓介紹:Jessica為駐雪梨辦事處文化組文化秘書,承辦過的重要國際交流計畫有英國愛丁堡藝穗節臺灣季、英國曼徹斯特亞洲藝術三年展、吳季璁首度英國巡迴個展「重新校准」、布里斯本第十屆亞太當代藝術三年展臺灣原民藝術特展、第23屆雪梨雙年展排
灣族藝術家武玉玲參展計畫等。
關注駐雪梨辦事處臉書 Taiwan in Sydney: https://www.facebook.com/TECOSYDNEY
小額贊助支持本節目: https://pay.firstory.me/user/cku9npjs747v10905q7f5fw9s
留言告訴我你對這一集的想法: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ku9npjs747v10905q7f5fw9s/comments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
「我們與未來的距離」Podcast更新啦!!! 😆😆😆
本集節目邀請「母神的背臉」策展人呂瑋倫,聊聊武玉玲的近期創作以及原民當代藝術中的性別議題。節目中還推薦了一檔名額有限的超棒展演消息,趕快點開來聽~
--刻在石板上的自畫像是藝術家的第一件作品
--部落婦女帶領部落婦女的女力團結
--裝置藝術的震撼臨場感
--來賓的聲音似乎要穿透螢幕而來,是因為她真的離電腦很近?
--猜猜下一集節目的開頭,主持人到底想到了沒?
「母神的背臉」除了展出武玉玲近年作品,也將那些被斷截的時間作為生命中隱伏而未完的切片。在朝向共同體的榮耀中,我們是否還有另一種微光與神色,在太陽未竟之處、遠古陶壺的背面、與長河大石碎屑之間——《母神的背臉:武玉玲個展》@島人藝術空間,策展人/呂瑋倫。展覽連結:https://islander038.com/silhouettes-of-the-great-mother-aluaiy-kaumakan/
.
來賓介紹:呂瑋倫,畢業於國立東華大學民族藝術研究所,現為國立臺南藝術大學藝術創作理論研究所博士生。曾任《藝術觀點ACT》企劃主編、執行主編。主要關注領域為原住民當代藝術、後殖民與性別理論研究。近年策展經歷包括「靜寂的盛典:原住民當代藝術中的性別視鏡」、「母神的背臉:武玉玲個展」等。
小額贊助支持本節目: https://pay.firstory.me/user/betweenusandthefuture
留言告訴我你對這一集的想法: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ku9npjs747v10905q7f5fw9s/comments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
¿Faltan episodios?
-
《我們與未來的距離》策展人徐文瑞以中文、英文及排灣族語言中對「未來」一詞的根源作為策展主軸,討論西方主流、漢人視角及原民文化中的差異。自語言的敲門磚切入不同族群的價值觀,帶入藝術創作所展現的多元時空。
本場「談談「臺灣原民當代藝術展」由徐文瑞主持,邀請南藝大副教授龔卓軍與高師大跨領域研究所兼任助理教授高俊宏,以自在的心情講述逛展心得、原民當代藝術及印象深刻的作品,以線上論壇模式開啟族群交流及自此出發的各類探討。高師大跨領域研究所兼任助理教授高俊宏,從多次為本展帶來行為演出的藝術家阿道.巴辣夫.冉而山及瓦旦塢瑪的行為藝術,討論原民的身體性。而南藝大副教授龔卓軍,則討論原民藝術創作中的靈性的思辨。
搭配影像觀看,請至:https://youtu.be/apohMSIzXTY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
第十屆亞太三年展重點展覽計畫「天與地之間─臺灣原民當代藝術特展」,12/3舉辦臺灣開幕儀式,亞太當代藝術三年展策展人魯本.基汗(Reuben Keehan)特別錄製影片祝賀,可至YouTube頻道「 Indigenous Contemporary Art From TAIWAN 臺灣原住民族當代藝術」搭配影片觀看:https://youtu.be/DHQ5oio4FYk
天與地之間─臺灣原民當代藝術特展
「天與地之間」由獨立策展人徐文瑞與藝術家伊誕.巴瓦瓦隆及共同提出展覽主題「天與地之間」,並與澳洲昆士蘭藝術博物館與現代藝術博物館亞洲當代藝術策展人魯本.基汗(Reuben Keehan)共同策劃。策展主題自原住民族的神話宇宙觀起步,呈現八位參展藝術家各自觸及了原民神話傳說、部落傳統、陶壺文化、圖騰紋飾及當代性別、信仰議題的創作內涵,展現當代原民藝術家作品中揉合文化歷史敘事符號,與社會議題碰撞後的當代風貌。
第十屆亞太當代藝術三年展─臺灣原民當代藝術特展「天與地之間」
展期:2021年12月4日 ─ 2022年4月25日
地點:澳洲昆士蘭藝術博物館與現代藝術博物館(Queensland Art Gallery | Gallery of Modern Art)
策展人:伊誕.巴瓦瓦隆、徐文瑞、魯本.基汗
參展藝術家:
賴安淋(安力.給怒)Anli Genu
尤瑪.達陸 Yuma Taru
魯碧.司瓦那 Ruby Swana
伊誕.巴瓦瓦隆 Etan Pavavalung
阿儒瓦苡.篙瑪竿 Aluaiy Kaumakan
瑪斯斯格.金碌兒(雷斌)Masiswagger Zingrur
陳彥斌 Fangas Nayaw
東冬.侯溫 Dondon Hounwn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
第十屆亞太三年展重點展覽計畫「天與地之間─臺灣原民當代藝術特展」,12/3舉辦臺灣開幕儀式,澳洲昆士蘭美術館與現代藝術館館長Chris Saines特別錄製影片祝賀。
可至YouTube頻道「 Indigenous Contemporary Art From TAIWAN 臺灣原住民族當代藝術」搭配影片觀看:https://youtu.be/fIGNLI4A-j0
天與地之間─臺灣原民當代藝術特展
「天與地之間」由獨立策展人徐文瑞與藝術家伊誕.巴瓦瓦隆及共同提出展覽主題「天與地之間」,並與澳洲昆士蘭藝術博物館與現代藝術博物館亞洲當代藝術策展人魯本.基汗(Reuben Keehan)共同策劃。策展主題自原住民族的神話宇宙觀起步,呈現八位參展藝術家各自觸及了原民神話傳說、部落傳統、陶壺文化、圖騰紋飾及當代性別、信仰議題的創作內涵,展現當代原民藝術家作品中揉合文化歷史敘事符號,與社會議題碰撞後的當代風貌。
第十屆亞太當代藝術三年展─臺灣原民當代藝術特展「天與地之間」
展期:2021年12月4日 ─ 2022年4月25日
地點:澳洲昆士蘭藝術博物館與現代藝術博物館(Queensland Art Gallery | Gallery of Modern Art)
策展人:伊誕.巴瓦瓦隆、徐文瑞、魯本.基汗
參展藝術家:
賴安淋(安力.給怒)Anli Genu
尤瑪.達陸 Yuma Taru
魯碧.司瓦那 Ruby Swana
伊誕.巴瓦瓦隆 Etan Pavavalung
阿儒瓦苡.篙瑪竿 Aluaiy Kaumakan
瑪斯斯格.金碌兒(雷斌)Masiswagger Zingrur
陳彥斌 Fangas Nayaw
東冬.侯溫 Dondon Hounwn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
由《我們與未來的距離》策展人伊誕.巴瓦瓦隆與徐文瑞帶來展覽簡介。
可至YouTube頻道「 Indigenous Contemporary Art From TAIWAN 臺灣原住民族當代藝術」搭配影片觀看:https://youtu.be/nhJ8J70HmJ8
《我們與未來的距離》 當代原民性與「向後看」的未來哲學
展覽策展人徐文瑞及共同策展人伊誕.巴瓦瓦隆在過去幾年的合作下,研究超過140位當代原民創作者,走訪全臺40多個部落進行田調訪談,最終擬定30位藝術家進行《我們與未來的距離─臺灣原住民當代藝術展》出版與展覽計畫。徐文瑞以中文、英文及排灣族語言中對「未來」一詞的根源作為策展主軸,討論西方主流、漢人視角及原民文化中的差異。相較於中英文中的「未來」一詞帶有「向前看」的哲學,排灣語的「未來」是nu tjaivililj,其中vililj指後者;nu tjaivililj有後面之意,與未來的詞義類同,代表一種「向後看」的未來哲學。藉由30位跨世代原民藝術家之雕刻、圖紋、複合媒材及影像裝置、文件展、繪畫、戶外公共藝術等創作形式,展現藝術家對身分認同、傳統領域、文化傳承、教育議題、環境生態及女性身份等議題的討論與重述。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
行為藝術因為沒有事前排練,表演是透過即興而無法再次重現,在這個過程中,沒有舞台設計或燈光音效,表演者透過真實的行動,與觀眾零距離直接互動,觸發觀眾的情感,有時候觀眾也會因為參與而成為演出一部份。(張懿文,表演藝術評論台2020-07-08)
阿道.巴辣夫.冉而山是《我們與未來的距離》展覽駐園創作藝術家之一,在一個月的駐園期間,他思索了自身的阿美族文化脈絡、語言文化、表演場域,以及創作中的主軸概念「劇場就是心靈的鏡子」。非常難得能聽到藝術家自行錄製的原聲創作思考,一定不要錯過本集節目。
關於藝術家
在當代原住民表演藝術工作者中,阿道.巴辣夫.冉而山的經驗,是一道特殊的弧線,從集體性的文化身體到個人性的哲思身體,從原舞者到國際行為藝術節,阿道的身影在不同的表演場域中逕行穿梭,其藝術生涯某種程度亦映照出台灣原住民表演藝術的發展歷程。
阿道於太巴塱成立「冉而山劇場」,順延著共同生活、集體創作的路徑,在「升火.祭場.阿搭望-原住民『成人』表演藝術研習營」所開展的平台中,阿道將成員於研習營中發表的個別作品進行銜接與編整,成為《Misa-Lisin彌莎.禮信》劇作,並以此劇參與2014年的愛丁堡藝穗節,以及2015年的外亞維儂藝術節。
泥巴與鏡子,是阿道近年來在行為創作中反覆使用的物件,這些物件伴隨著阿道在不同場域中的重複使用,已成為近乎個人簽名的語言。塗抹於表演者、鏡面或舞台表層的泥巴(或遍灑的清水與小石塊),讓舞台上的動作自然轉化為失衡的滑動與抹拭,貼身近土的慾望始終存在著。捧在懷中或高舉於頭頂的鏡面,則彷彿是在渾沌中剛剛被劃開的眼與光,當下的實存性被辯證性地映照出虛像的維度,在現場與鏡影之間,究竟哪一方才更如幻似夢,阿道並未給出清晰的表態。─黃瀞瑩,〈劃開渾沌的鏡影—阿道.巴辣夫.冉而山〉於《我們與未來的距離》(2020)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
「部落永遠的地圖─莎韻·西孟個展」為屏東縣三地門鄉原住民文化館,首檔聚焦原住民族當代藝術的展覽,也是目前正於屏東縣瑪家鄉「臺灣原住民族文化園區」展出的《我們與未來的距離─台灣原住民當代藝術展》的平行展之一。
莎韻·西孟(Sayun Simung)來自台中市和平區的「環山部落」(Qalang Sqoyaw),長期關注原住民族政策及土地權議題。2012年回到環山部落,看見傳統小米田都因改種經濟作物而消失,便開始思考現代經濟發展對部落文化的造成的衝擊。
「部落永遠的地圖」以環山部落立體模型、影像、文件手稿組構出莎韻四年來的歷程。她希望在拍攝紀錄片及製作地圖的過程中,能夠透過文化與藝術讓部落青年與失落的族群文史重新連結,並延續老人家對土地的記憶;也希望透過當代藝術的多元包容,以及媒材跨域的特性,以當代視角省視並重新主掌部落土地及文化詮釋權的轉型正義,開創真正屬於族人與部落的未來。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
《我們與未來的距離─臺灣原住民當代藝術展》討論當代原住民族面對身分認同、傳統領域、文化傳承、幼兒教育、環境生態及女性身份等議題。展覽策展人徐文瑞及共同策展人伊誕.巴瓦瓦隆閒談過去幾年研究超過140位當代原民創作者,走訪全臺40多個部落進行田調訪談,最終擬定30位藝術家進行《我們與未來的距離─臺灣原住民當代藝術展》出版與展覽計畫。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