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pisodios
-
00:00 90年代中期,小学生上午参加完春游后独自在家,遭遇歹徒入室抢劫行凶
06:17 曾持有事主家钥匙的、有前科的亲戚进入警方视野
11:27 侦破线索一度中断,警方从赃物入手开始布控
16:10 撒下去的网果然起了作用,嫌犯露头了
19:47 便衣民警行动举例
21:26 真凶被擒,交代犯罪事实
24:31 小知识:公安指纹库建立健全的过程
-
00:00 90年代末一个盛夏,经过农村小路的出租车司机被乘客捅伤不治而亡
09:52 警方在案发地附近排摸未果,通过广播电视发动群众提供线索
13:21 使用当时最新科技手段,警方查到嫌犯行踪
17:52 柳暗花明,断了的线索被异地公安连了起来
20:17 小知识:关于卡点排查
24:51 嫌犯被擒,交代作案经过
29:10 希望大家用不到的小知识:遇到歹徒如何保命
-
¿Faltan episodios?
-
00:00 90年代末一个正月的晚上,三轮车夫遭遇4个人持枪抢劫
03:51 小知识:关于管制刀具
07:16 小知识:收缴枪支弹药为什么这么难?
11:34 有时候笨办法也是好办法
13:47 谈谈蹲点守候的亲身感受
21:32 功夫不负有心人,案件终于在第X天破获
-
00:00 1998年春节过后,水乡废旧金属市场来了4个陌生人
09:48 谈生意变行凶抢劫,嫌犯携款逃之夭夭
16:18 警方及时排查得到线索,获悉嫌犯逃跑方向
21:55 公安协作机制起到很好作用,新的线索很快出现
33:41 本地民警将3个从犯抓获,可惜的是主犯踪影不见
36:12 小知识:近年来,公安使用科技手段成为破案的重要“增长点”
43:33 小知识:“阅人无数”的铁路公安民警有哪些“神技”
-
00:00 村里出现凶杀案,被害人的家庭关系十分复杂
12:12 幸存者回答民警询问,叙述不符合常理
17:00 结合现场情况和报案人、幸存者的叙述,专案组形成三种推测
30:47 警方扩大搜寻范围,细心的技术员在粪坑里发现新证据
39:16 嫌犯被传唤接受审讯,很快交代了作案经过
-
00:00 90年代中期的一个春季的雨夜,某偏僻乡村的采石场仓库失窃24公斤炸药
08:26 在缺乏痕迹物证的前提下,警方分析案情,总结出三种可能性:敲诈钱财、报复伤人、政治目的
13:37 警方开展排摸清查,搜集上来十几条可疑线索,但侦破一直没有进展
19:39 一个多月后,某公司经理接到敲诈信,笔迹鉴定“老法师”出山,却仍未找到写信人
29:44 又过了三个月,第二封敲诈信出现,经案情分析,警方动用特殊关系找到嫌疑人
35:17 笔迹鉴定师(规范的称法是文检师)有多神?一眼认定嫌疑人身份!
38:44 嫌犯被逮捕后,很快吐露了作案过程
-
00:00 90年代中期一个盛夏的上午,割草老太在河边发现女尸
07:09 小知识:现场尸体有否被掩盖,对案情分析十分重要
14:07 死者家人辨认,确认死者为32岁的女工潘某
22:55 民警分组走访,开红色摩托车、戴全封闭头盔的男子进入警方视线
31:18 小知识:苏北人/江北人在本地受歧视的历史原因
35:57 警方进行明暗两条线调查,认为苏北阿六有重大嫌疑
47:54 大无语事件发生,被留置一晚的苏北阿六竟然逃走不见了
53:57 无巧不成书,老线索又成了新线索,案件迎来转机
60:28 真凶被擒,交代来龙去脉
63:56 案件告破,却留下另一个永恒的谜团
-
00:00 90年代中期的“练兵比武年”,邻省某市公安机关策划反抢劫演练
02:49 小知识:110报警电话的起源和演变
08:57 小知识:公安机关的办公室、政治部、后勤处各负责什么业务
12:48 小知识:为什么公安局的常务副局长最会“骂人”
15:28 演练哑火,扮演受害者的女民警遭遇真劫匪抢劫并被刀捅伤
29:32 公安各部门火速行动,却并未取得预期效果
47:49 小知识:出于不得已,90年代公安常采取“清查”行动
51:45 半年以后,本市某县发生夜盗案件,竟牵出上述案件线索
57:41 隔壁派出所姜民警,破案真如神
65:11 三个劫匪全部落网,复盘案件发生经过
-
00:00 为什么说我国实行的二审终审制至少有2000年历史?
09:07 关押、看管死刑犯有什么讲究?
27:13 死刑犯戴的手铐脚镣和民警日常执法用的警械有何区别?
40:22 死刑执行当天具体有哪些手续?在场有哪些人?
51:06 死刑犯的“最后一餐”怎么吃?可以喝酒吗?
54:17 捆绑死刑犯的绳子有什么说道?有哪些捆绑技巧?
60:17 执行枪决用哪种枪?押解路上怎么准备?
69:08 如何准备刑场?过程中发生过哪些故事?
72:13 谁来执行枪决?这一枪怎么开?
78:25 临死前的人犯都有什么表现?
83:03 解释一下“开花子弹”的说法
84:20 执行完枪决后,怎么收拾遗体?
87:27 法律上,哪三种情况可以暂停执行死刑?
90:05 不太常用的注射死刑如何执行?
94:00 详细说说历史上“公审大会”的情景
-
1999年8月的一个早上,警方接到报案,小镇上一住宅卧室内,49岁的建筑老板李某和一名25岁的三陪女酒后死亡。经勘查,整个住宅门窗紧闭,除了报案人即死者妻子钱某两次出入外,无人进入过房间。是他杀?自杀?还是意外死亡?经过法医鉴定、痕迹物证检测和讯问分析,终于真相大白。
-
00:00 1949年本市新政府刚成立时,市领导从省城回家,公文包离奇失窃
10:15 由于涉及到绝密文件,上级要求24小时必须破案,且专案组只有5个人
36:51 现场勘察、人员讯问、外围调查、技术鉴定都没有结果,老局长从一个细节找到突破口
45:18 民警通过秘密搜查人赃并获,真相大白后回看案件如同解数学题:题面看似复杂,答案却简单
-
现场出现死者,死因无非三种情况:他杀、自杀、意外死亡。这是一起纺织女工被发现死在自己卧室内的案件,死者本人生前吸毒,存在自杀或意外身亡的可能;接近现场的三人都有作案时间,且接受讯问时的叙述互相无法印证。最终,民警从一团乱麻般的口供中理出头绪,并找到证据,成功侦破此案。
-
00:00 小知识:我国公安将六类案件定为“重大恶性案件”;简介著名的念斌投毒案
05:54 小知识:投毒案为什么不太常见?以农村一起投毒案为例
14:07 吃了早餐铺的包子后,四五十人不同程度中毒,毒药成分为氟乙酰胺
17:34 做包子过程中,包子铺王老板曾离开过几分钟
24:38 谁有作案动机?民警走访获得两条重要线索,逐一进行调查
31:08 投毒者做贼心虚,民警瞄准嫌疑人
35:19 经不住“审讯艺术”,投毒者说漏了嘴,最终交代作案经过
-
00:00 1998年12月末的一个下午,居民楼阳台上传来呼救声
03:20 小知识:第一个进入现场的民警应该注意什么
07:50 该案定性为抢劫杀人案,警方展开调查走访
21:29 线索汇集之后,画像、播发、案情分析等工作有条不紊展开
27:55 手臂上的细小伤口暴露嫌疑人行迹
29:57 关于影视剧描绘抓捕现场的吐槽:民警不可能喊“站住”
32:28 还没等审讯,凶手就交代了作案经过
-
00:00 1998年12月的一个清晨,养鸭户母子被打成一死一伤
08:18 根据凶手体貌特征,警方很快征集到10多条线索
17:54 派出所长回忆起案发前的一起纠纷,重大嫌疑人出现了
20:13 小知识:派出所排查嫌疑人的规范流程
22:56 民警赴外地追查,从嫌疑人亲戚口中得知其下落
32:56 凶手亲口交代,这样离奇的犯罪动机你听说过吗?
36:45 小知识:20多年前,我国公安体制机制改革的探索实践
-
短节目加更:一个小故事告诉你,民警的观察和经验对破案有多重要。
-
00:00 1998年11月的一个周五晚上,女出租车司机失联了
07:10 养鸭人清晨到河边找鸭,意外发现女尸
10:33 抛尸点附近的一件豆绿色风衣,成为警方侦查的关键线索
14:13 警方一晚上走访2600多家“公复场所”,找到风衣的主人露露
17:02 外省警方传来露露信息,民警第一时间出差追查
25:45 小知识:“跨省追捕”并非法律名词,警方经正规手续即可在外地办案
33:08 千转百回侦查询问之后,民警得知露露近期行踪
44:04 审问室里上演“老狐狸”与“好猎手”对决
50:14 警方蹲点守候,关键人物露露终于出场
52:04 嫌犯交代,真相大白
59:32 2000年前出租车司机被害案频发,挡板设施起到很好预防作用
-
00:00 1998年12月,民工拆除老楼时发现完整人体白骨
06:06 房主是谁?死者又是谁?民警调查走访,结果不理想
08:35 法医复原死者遗骨,判断为16岁左右女性,死因不明
13:18 由于当地“跑会”流动人员多,查找嫌疑人如同大海捞针
18:03 有道是“现场为王”,遗骨上的方便面包装纸指向可能的案发时间
24:49 线索多如牛毛却杂乱无章,警方只能投入大量人力一一排查
41:34 侦查员孜孜不倦,有效线索终于浮现,嫌疑圈逐渐缩小
46:16 再狡猾的嫌犯也顶不住“审讯艺术”
51:46 凶手彻底交代,7年白骨案至此告破
-
00:00 90年代中期,10月份一个大雾天的凌晨5点,有人在公路上发现一具男尸,可是路面上没有刹车痕迹,会是简单的交通肇事逃逸案吗?
09:57 法医进行尸检后发现,男尸身上的伤痕不像是交通事故造成,更有可能是谋杀!
15:42 民警调查走访,案情起初扑朔迷离,后来终于从死者10岁儿子的叙述中发现疑点
23:48 案件真相大白,凶手的伪装在警方眼里破绽百出
30:01 小知识:审讯如何巧用“囚徒困境”
-
上世纪90年代中期,南方乡镇摩托车被盗案多发。在本案中,盗窃犯自以为聪明地想好了遮掩真相的说辞,在审讯民警面前却不堪一击。
- Mostrar má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