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pisodios
-
欢迎关注V公众号『知了梦心理工作坊』
次第:顺序。比如一年四季的顺序,大地万物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顺序。不是以人意志而转移的。
方、时、数:方,方位,上下左右前后,东南西北中等空间。时,时间流逝,一天二十四小时,没有可以多一小时,也没有会少一小时。数,数字,数量。
和合性:不相违背性。比如水和牛奶有融合性,没有排异性。
不和合性:相违背性。比如如西洋参吃了进补,再吃萝卜就解了补。西洋参和萝卜就是不和合性。
无为法六,一虚空无为。二择灭无为。三非择灭无为。四不动灭无为。五想受灭无为。六真如无为。
《百法明门论》前面的九十六法,均讲的是有为法,现象界的有为法,心王、色法、心所有法、心不相应行法,最后讲到无为法,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
有为至极为无为,像我等凡夫有为法尚且未转净,何谈无为法。知了,也就不再这里造口业了。留待各位,日后机缘到,遇得善知识,再开悟说法吧。
到了这里,《格物 先知至》专辑,已经大概略讲了《八识规矩颂》和《百法明门论》,原计划还有《三十三天人表》和释梦内容。
《三十三天人表》涉及较多网络禁播用语,而且《三十三天人表》的各种境界,也是各位同修真修实证后的体悟境界,不是光讲理就可以明白的。所以,知了综合考虑,《三十三天人表》就暂时不分享,静待机缘了。
另外,释梦是个特别实用的觉知自我的工具,知了深受其益,于是就想着干脆单独另起一个专辑,就叫《一蝉一梦》。大家梦里见!
好,感恩,谢谢收听,我们很快再见!
-
欢迎关注V公众号『知了梦心理工作坊』
《百法明六论》里我们前面讲的五十一种心所有法,都是和第六意识能相应的。而接下来的不相应行法的意思,是和第六意识不相应了。当然第八阿赖耶识还是相应的,万法皆唯识,也是指没有离开道的运行。
这也不是经常听到过的,谋事在人,成事在天。但行好事,莫问前程的原来了。
先说二十四种心不相应行法,是哪二十四种。一得,二命根。三众同分。四异生性。五无想定。六灭尽定。七无想报。八名身,九句身,十文身。十一生,十二老。十三住,十四无常。十五流转。十六定异。十七相应。十八势速。十九次第。二十方。二十一时。二十二数。二十三和合性。二十四不和合性。
得:徐志摩《再别康桥》里有一句”得之,我幸;不得,我命“,就很好的诠释了这个意思。得与不得,不是我们个人的意志所能完全左右的。我们在知道了缘有亲因缘和增上缘、所缘缘和无间断缘,就知道了,因缘聚会才成其一事一景或一物。而性空缘起,缘起性空,谁知道什么时候能得,什么时候不得呢?正因为看到了事物发展的本质 ,我们老祖宗才会有”谋事在人,成事在天“和”但行好事,莫问前程“的衷告。
爱因斯坦的”成功等于百分之九十九的努力,加上百分之一的幸运”,也是在告诉我们,得之的幸运和不是我们人力可以完全决定的。
我们人的意志是缘中的一缘,机缘会遇时,果报才自受。
命根:命运和根器。再细点就是我们的出生家庭富裕还是贫穷的、出生时期是和平的还是战争的、出生环境是开明的还是封闭的,我们的身体状况,是男的还是女的,体质是健康的还是多病的,头发是浓密的还是稀疏的,反应是灵敏的还是迟钝的,还有我们这个生命的长短等等,这些也不是我们的头脑意识可以决定的。也不是我们去菩萨可以求来的,是阿赖耶识的种子生现行,“受熏持种根身器”,是业力熏习而来的。这块腊肉的成分是平时的熏习,而非肉的意志能决定的。
-
¿Faltan episodios?
-
欢迎关注V公众号『知了梦心理工作坊』
第七末那识的“八大遍行别境慧,贪痴我见慢相随;四惑八大相应起,六转呼为染净依“。第七识他有八个大烦恼,五个遍行和一个别境中的慧,还有根本烦恼中的贪、痴、见、慢,一共是十八个心理状态。第七识的这四个根本烦恼和八个大烦恼起来的时候,要等第六意识的转念了才能转。所以第七识的转念前提是第六识先转念成智。
到这里我们也发现,嗔心,发火,怒气,是只有第六意识才有,也就是嗔心是我们头脑意识独有的,更多是来自己我们的的习气想法。如果我们能觉知到这个嗔心的想法或念头,那就可以即时的止损,这也是正念练习的意义所在。
第八识中的”性唯无覆五遍行,界地随它业力牵“,第八识严格来讲,没有什么心理状态,他是含藏识,宝藏官,前五识、第六识和第七识的业力都给你记录着,就像一个自动记录官一样,好的红点点,不好的黑点点,非好非不好的白点点,来不及求菩萨,或是请求上帝来给你饶恕,第八阿赖识自动随时随地的记录,起心动念就是开始了。各自业力各自慢慢消,一边消一边造,一边造一边消,缘成生缘,缘消缘,没完没了,永入轮回。忽然有一天,消完了,天,那真如现前,不入轮回,立地成佛了。
所以,到这里讲了那么多,大家有没有发现,我们口口声声讨伐的第六头脑意识,阻碍我们清静解脱的染污大使,恨不能弃而不用的头脑意识,到头来我们还是离不开他,你转识成智,你自我发现,你到达别境慧的境界,你业力清还,还是得这第六意识来。前五识听第六意识的指挥,第七识靠第六意识转净了才能转净,第八识的业力更是你是红点点还是黑点点,一个点都放不过。捣乱份子也是关键份子,成材成器还是得看他。
就像孙悟空,上天入地的捣乱,天翻地覆的破坏,到最后护佑唐僧到西天,完成取经任务的还是他。
第四心不相应行法。略有二十四种。一得二命根。三众同分。四异生性。五无想定。六灭尽定。七无想报。八名身九句身十文身。十一生十二老。十三住十四无常。十五流转。十六定异。十七相应。十八势速。十九次第。二十方。二十一时。二十二数。二十三和合性。二十四不和合性。
第五无为法者。略有六种。一虚空无为。二择灭无为。三非择灭无为。四不动灭无为。五想受灭无为。六真如无为。
言无我者。略有二种。一补特伽罗无我。二法无我。
-
欢迎关注V公众号『知了梦心理工作坊』
见取见:看见一个说法,觉得有道理就拿来当作自己的见解并且执着宣扬,根本没有经过自己的真实修证检验。比如我们经常看文章看到一句话,觉得讲得非常有道理,然后就认为事情或是感受就是这样的,拿来当做自己的经验之言。尤其写文章的人是名人或是其他权威人物,更是把他说的话当作是自己的经验所得,没有经过自己的亲身体悟,而又非常执着相信。
身见:执着我们这具肉身就是我,执着我们的情绪和感觉是我。没学《八识规矩颂》之前,以为这个前五识或第六意识,第七意识就是我,这就是身见。
戒禁取见:因为有迷,有邪见,有错误的观念,所以创立了许多戒律,戒条,认为以此修持就可以成道,能够得清净解脱。执迷于戒律的形,而忘了持戒的本意。舍本逐末的意思。
到这里为止,《百法明门论》里的百法,我们已经讲了心王八识、色法十一、遍行五、别境五、善十一、随烦恼二十、根本烦恼六、不定烦恼四,一共七十个了。还余下不相应行法二十四和无为法六。
再反过去看《八识规矩颂》,就好理解多了。比如前五识的“遍行别境善十一,中二大八贪嗔痴”,意思是指,前五识具备了遍行五、别境五、善十一,以及中烦恼(惭、愧)两个、大烦恼八个和根本烦恼贪嗔痴三个,一共三十四个心理状态。
第六意识“相应心所五十一,善恶临时别配之;性界受三恒转易,根随信等总相连;动身发语独为最,引满有招业力牵”,第六意思具备最多的心理状态,有五十一个,除了前五识有的,他还再有小随烦恼十个,不定烦恼四个,根本烦恼六个都齐的。而且到底什么时候会升起烦恼什么时候升起的是善的状态,是看外境临时别配的,不是事先想好的。前五识除了自己有一定的记忆外,大多数时候都是受第六意识指挥的,第六意识我们的头脑意识是动身发语的命令官,也是业力的制造者。他的习性受外境的累世影响。
-
欢迎关注V公众号『知了梦心理工作坊』
什么叫不定烦恼?就是不固定的烦恼,或是特定的情况下出现的烦恼。不像前面讲的随烦恼,随时可能出现,也随时可以消散。
不定烦恼有四,一睡眠,二恶作,三寻,四伺。
睡眠:睡眠怎么会是烦恼呢?有些人会觉得诧异。在修行人眼里,睡眠和饮食一样,都是一种习惯,到一定境界都是可以断除的,当然这个境界是不容易达到的。我们在后面进到三十三天人表时,可以看到四禅八定的哪个境界,是没有我们现在的段食,也就是分时段进食和睡眠的。前面我们讲昏沉的时候,也提过,睡眠就是大昏沉,得定后可以没有昏沉的。真正全身心修行的人,即使在睡眠中也是右胁而卧观日轮而息,不是睡觉的,也是清清明明的。
如果打坐的时候总是处于昏沉状态,那他生来世就是小猪猪了,小猪猪多爱睡觉。
恶作:是后悔。这个大家都很容易觉察到。比如,有个朋友向你借东西,当时大方的答应人家借了,后来想想自己也要用的,就有点后悔了。人家买股票赚了,说后悔自己没有跟。等等。
寻:我们东西丢了去找,就是寻。当然这里的寻是心理上的寻找,比如,法门中说观明点,我们就会去寻这个明点,看它在哪里出现,出现后又是怎样的。当我们的情绪觉知有一定基础了,感受有情绪涌动,觉知时就会去寻,身体的哪一部分有反应,是什么反应,然后再进一步去寻找,是什么引起了这个反应,一路顺藤摸瓜一样的,寻找过去。
伺:是寻的更高阶段。寻还有点主动或是动作幅度有点大,而伺是悄悄的那种。就像猫捉老鼠,一开始他是寻,找,老鼠的足迹,一路追踪,直到找到老鼠的洞穴。然后,就开始守在洞口,眼睛盯着洞口,身体匍匐,随时待老鼠一出现,就上前一击。这就是伺,悄悄的,耐心的等待。没有寻主动,但又不是完全被动。或者像渔民的布的捕鱼网,静等鱼儿进网,再收网的感觉。
寻和伺,是修行的境界用词,我们觉知的修炼有三个阶段,有寻有伺,无寻有伺,无寻无伺。以前也曾表示为,有觉有知,无觉有知,无觉无知,后来才改成了更形象的寻伺。后面讲到三十三天人表时,我知道这三个境界分别对应了四禅八定的哪几种境界。
-
欢迎关注V公众号『知了梦心理工作坊』
嫉:嫉妒,现在很流行一句话叫,羡慕嫉妒恨。很贴切的表现出,对于自己没有,别人有的,认为不公平恨得牙痒痒、眼红又无可奈何的心理。嫉妒大部份都会认为发出在女人身上比较多,女人爱吃醋嘛,女人爱嫉妒人家有漂亮的穿着,有体面的老公,有娇好的身材等等。事实上,男人的嫉妒也并不比女人少,尤其体现在事业上,对于别人的成就嗤之以鼻或是冷嘲热讽,也是一种嫉妒的表现。嫉妒程度深了也就慢慢变成了恨了。
嫉妒更强烈些就是毁灭,历史上的火伤阿房宫,就是一个很好的嫉妒到毁灭的事例,还有火烧圆明园,我没有的,你有,抢了你,还要毁掉你。
悭:吝啬。不舍得。有一种非主流的生活方式叫断舍离,留下必须的,舍离多余的。为什么是非主流?因为我们大部份的人都是希望越多越好,而不是越少越好。一个人内心的充盈丰满程度没到,很难做到断舍离的。因为自己内在都还没有满足,怎么可能有多余的东西舍离呢?大部份人都会像个粘粘子一样,粘上了就不想再扯下来了。越粘越多,累赘也觉得是幸福的累赘。
对于物质上的吝啬,我们很容易能看到并理解到,就是东西舍不得弃掉。而精神层面的情感啊,喜好啊或是习惯啊等等,可能会容易忽略。比如某一段感情的放不下,对于常人来说,重情重义是被追捧的,但从解脱来说,这也是种不舍。还比如喜好的,喜欢钓鱼,喜欢唱歌,甚至喜欢看书、喜欢社交等,还有另外所谓的情节、情怀的,都是舍不得丢,就是吝啬。
舍不得,放不下,就解脱不了嘛。
十一无惭,十二无愧,十三不信,十四懈怠,十五放逸,十六昏沉,十七掉举,十八失念,十九不正知,二十散乱。这些我们前面已经做过解析了,这里就不再重复了。
-
欢迎关注V公众号『知了梦心理工作坊』
覆也是一种对真实状况的压制、抑制或是欺瞒的心理。所以我们都听过一个词语叫,自欺欺人!人先自欺了,才去欺人,最后又被人欺,如此循环。
诳:狂妄,这里的诳,除了有狂妄的意思,还有诳语的意思,就是自吹自擂,不把别人放在眼里。小说中我们也经常看到:你个狂妄小儿,休得出言不逊,等等的用语。诳也是有吹嘘成份在里面。
我们人很奇怪,在有第三人在场,尤其是有听众的时候,同样一件事,在转述的时候,往往容易夸大些情节或是感受,以显摆自己的立场或是能力,还有点炫耀的意思。
佛家十善业是指身、口、意三业,其中的口业,指的是诳语、绮语、两舌、恶口,意思是说不真实的话、夸张的话、两面三刀的话,和不同的人说不同的话,今天这样说,明天那样说,还有说厌恶人、凶人、伤人、威胁人的话等。这些都是需要修的,修成说真实的话,温柔的话和一致的话,所谓直心是道场。至诚为善,精石为开,可见这个诳对我们的业力影响是深、广、远啊。我们生活中随处可见的吹牛,心理学上的夸张自恋,也都是关乎诳的特性。
骄:骄傲。我们现在都习惯说,我为你骄傲,真是件骄傲的事等,来表示赞美或表扬。但我们老祖宗比较严谨,会说应该用自豪来褒奖更确切。儿子,妈妈为你自豪!而非,儿子,妈妈为你骄傲!为什么,骄傲的小尾巴一旦翘起来,那容易自慢自满起横心。得少为多,闭关锁国。所以,随烦恼中的骄,更接近杀伤力轻些的贡高我慢。
害:所谓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的害。即有陷害的意思,又有害怕的意思。因为害怕被人陷害,而先下手为强。因为下手陷害了,又反过来很害怕,这种矛盾的心理。这里的害,也可体现在唇枪舌战上,免得被你说去或欺负去,我先说出伤害人的话;或是害怕我的示好让你得寸进尺,先出口刺激你一下。这些在关系中,所谓的说反话啊,等等都是害的表现。
还有我们听过叫害相思或叫害了相思病的,这个害就有陷进去的意思了。所以,陷害的对象不只可以向外,也可以向内。
-
欢迎关注V公众号『知了梦心理工作坊』
孟子讲“人之患在好为人师”,每个人都有傲慢好胜的心理,都想比人家好,都想教训别人,都想指导别人,这是人的“我慢”心理。人人都有发表欲,其实也是好为人师的一种表现。
所谓“好为人师”,不一定是去学校里当老师才算。喜欢指责别人的错误,总以为自己的智慧、学识比别人高明。从另一面来看,如果自己真有好的修养,喜欢帮助别人,那是人性的一个长处。如果自己没有好的修养,而喜欢去纠正别人,就是佛家所说的“贡高”“我慢”,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自以为是”。所以,这个“好为人师”的“师”字,并不一定指学校里当老师的,而是自以为比别人高明的人。甚至一个白痴,当他被别人欺负时,也会向人瞪眼,而认为欺负他的人是大笨蛋。
每一个都很骄慢,世界上骄慢有很多种,年龄的骄慢,地位的骄慢,学识的骄慢,见解的骄慢,漂亮的骄慢。你看人内心真正谁服了谁?
众生的我慢与生俱来,一个人如果能修掉慢心,那就快要修到“无我”了。
骄慢,用现代心理学来理解,也可以理解为“自恋”。再加上和我慢紧密相连的嗔,就成了心理学上的自恋性暴怒或自恋性攻击。
二战时期的希特勒纳粹,就是认为自己的民族是最优秀的民族,而将这种自恋性攻击扩大爆发到极致的一个典型。
这个世界的战争均是源于人心内的战争,人心不平,战争不停,荣格在二战爆发前,从他的梦里也看到了这点。圣贤大德们更是对此心如明镜。
亲密关系中的控制,你要听我的,我是对的,你怎么能不听我的呢?我要对你进行各种暴力,甚至毁灭,也是源于自恋我慢,和由此而起的嗔心。
除了向外的自恋我慢攻击,更有自恋向内的攻击,自己的意识中有一派强烈贬低的“权威”,横眉冷对千夫指啊,内心形成深深的不配得感,再严重些的形成抑郁症或是双向反复。
还有各种不耐烦,讨厌,也是因为我慢。是认为:你打扰我了,你没有按照我的节奏来,所以我很生气,我可以骂你,凶你,这都是你自找的,等等。
-
欢迎关注V公众号『知了梦心理工作坊』
烦恼六者,一贪,二嗔,三慢,四无明,五疑,六不正见。
贪、嗔、无明也是就是痴,疑,我们在前面讲善十一的时候,和信、无贪、无嗔、无痴,已经一一做过对应的解析。接下来我们讲讲,慢和不正见。
慢是指我慢心,第六识和第七识都有的我慢,自我的崇拜,自我的崇高。贡高我慢,自以为了不起,自命不凡,居高临下,或自吹自擂,骄傲。我们常听见别人讲一句口头禅:格老子。这句格老子,就是我慢。
慢又分:过慢,慢过慢,我慢,增上慢,卑劣慢,邪慢六种。
第一种叫「过慢」:小明这个月工资拿到了8000元,小红拿了10000元,小红就觉得自己比小明厉害,自我感觉就是好,就是觉得比别人厉害,傲娇小尾巴就翘了起来,这就是「过慢」。
第二种慢叫「慢过慢」:小明工资8000元,小红工资10000元,小明反而还觉得小红有啥了不起的,自己只是不愿意和她争而已,这就是「慢过慢」。
第三种叫「我慢」:就是我执,心理学上说的自恋。没有一个人不自恋的,比如庄子有一个比喻“螳螂当车“,他说螳螂发起脾气来,举起两只细长的手臂,想把车子挡住,不让车子过,结果可想而知。庄子这个比喻的意思是,人”不自量力“,超过自己能力、智慧范围的事非做不可。螳螂当时怎么会有那么大的勇气?就是因为我慢。
第四种叫「增上慢」:譬如学问好、多闻的人,最容易产生增上慢。一切人在任何方面有些成就感,更高更上的慢心必然随之增加。像聪明人本来就自以为了不起,若再加学识、经验,如果走上坏路子,就是古人所说的“学足以济其奸“,不学还好,有了学问更助长其作恶。
第五种慢叫「卑劣慢」:鲁迅笔下的孔乙已,被打了,还要偷偷骂打他的人,儿子打老子。可怜又可笑的慢心,这就是卑劣慢。自卑反生出慢心,所以,心理学上说,自卑也是自恋的一种表现。
第六种慢叫「邪慢」:没有是非好歹,比如辱骂殴打父母,虐待小动物,还振振有词等,这就是「邪慢」。
-
欢迎关注V公众号『知了梦心理工作坊』
不放逸与放逸
放逸,放纵安逸。为啥有句话叫: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呢。就是人一安逸惯了,就不太容易再勤俭持家了。但是我们人天性中就有追求享乐舒适的个性,所以,修行就是看如何平衡放逸和不放逸的度了。
“行舍”与”不正知”。
行,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我们这个生命,无时无刻不再行中,不要说我们平时的吃喝拉撒,运动,思考了,即便我们睡觉了,身上的气脉、血液和呼吸还是在不停的运行着。那你也许会说,人如果死了,总没有行了吧。是吗?人死亡了,细胞微生物还在分解啊,各种物质、能量还在转化呢。我们生活着的宇宙,更是无时无刻不在运行,无论是已知的还是未知的,生命轮回不息。
舍呢,也是佛家所言的布施,放出去,放下,舍掉,舍出去。舍得,舍得,有舍有得。你看我们的呼吸,为什么不叫吸呼?而是叫呼吸?大家可以做一个实验,你吸气吸气,拼命吸气,越吸气越到最后,会不自觉憋气,直到身体里的气越来越少。而我们现在换作呼气,我们大口大口的呼气,你会发觉,呼出的气越多,停止呼气一转,吸进来的气就也越多。根本不需要费力去吸气,我们只需要把废气吐出去,新鲜的空气自然就进来了。
这个也类似现在物理学上的”虹吸“原理。原来空间里挤出的空气越多,后面吸进来的也越多。我们本性中,自带行与舍的个性,所以 ,我们每个人都是有布施基因,也已懂布施原理的高手。
而不正知呢?就是明明知道了,舍即是得,还拼命的颠倒黑白,去抓一个得。这个不正知,颠倒梦想,也是我们的系统中自带的。
如何对治?除了觉知,还是觉知。认识正知正见,自然就知道什么是不正知了。
“不害”,不伤害。天性纯良,不伤害,有同理心,慈悲心。行善行。
“失念”,失去正念。被障碍,被着魔。失念后,无从明辩正邪,会去伤害,会行恶。
四烦恼六者,一贪,二嗔,三慢,四无明,五疑,六不正见。
五随烦恼二十者,一忿,二恨,三恼,四覆,五诳,六谄,七骄,八害,九嫉,十悭,十一无惭,十二无愧,十三不信,十四懈怠,十五放逸,十六昏沉,十七掉举,十八失念,十九不正知,二十散乱。
六不定四者,一睡眠,二恶作,三寻四伺。
善十一者,一信,二精进,三惭,四愧,五无贪,六无嗔,七无痴,八轻安,九不放逸,十行舍,十一不害。
-
欢迎关注V公众号『知了梦心理工作坊』
无痴与痴
痴也叫无明,或是愚痴。看痴这个字,就知道是我们的“知“被”病“罩住了,是”知“被障碍住了。大白话就是,不明白,不知道的。
人在没有彻悟之前,智慧没有开发,都是愚痴的,都是被无明障碍的。任凭你知识再多,也是有认识边界的,总还有不懂无知的东西,对宇宙与生命的奥妙,更是知之甚少。没有一个人可以大言不惭的说,天下天下我全知,除了佛有这个魄力,佛一手指天一手指地,说,天上天下,唯我独尊。这里的我还不是我们以为的我执的我,而是第八阿赖耶识的我。
我们看古时候的小说或是小时候看戏,有痴男怨女一说,为什么呢?我们在台下看戏的或是知道小说结局的,都知道不会有好结果或是当事人是被骗的,但是当局者犯痴犯傻,就是不知道,急得我们一边骂怎么这么傻一边还是忍不住继续看。这就是当局者迷,无知而无明。而我们则是局外者清,这个时候,局外的我们没有被障碍,是清明的,是无痴的。
我们也经常听到这样的说词,我明明心里不是这么想的,但是却这样做了。这是怎么回事?表面上看这是知行不一,想的和说的做的不一致。再细究一下,这也是痴,是自己对自己的觉知不够,不知道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么?所以,往往想一套,做一套,说又是一套。那如此说来,觉知的修练是对治痴,无明的药方了。所以,佛的翻译是”觉者“嘛。
“轻安”与“昏沉、散乱、掉举”
轻安,顾名思议,是轻松安宁,心轻松,神安宁。在现在的红尘中,没有刻意的修炼专注,安宁轻松太难得了。随着信息的爆炸,我们的前五识和第六意识,已经是忙得如上了高速公路,根本慢不下来,似乎也不允许你慢下来。似乎完全身不由已。
如果大家有爬山或徒步的经验,倒时可以留意一下,当我们气喘吁吁,憋着最后一口气,自我鼓励到达山顶或目的地那一刻,绷紧的弦放掉的那一刹那,瘫软在地或是倚靠而歇,这一刹那是好舒服,好轻松啊,这个时候脑子里也是空白,没有任何思绪,就这一刻,即是轻安了。
在打坐中,功夫到了一定的时候,头脑会有如夏天有凉水流下来的清凉感,随即浑身有轻安感,是未到初禅的前的一个境界。
功夫到轻安境界,那身心健康,延年益寿是可以实现的了。
-
欢迎关注V公众号『知了梦心理工作坊』
无贪与贪
贪,大的贪名、贪利、贪财,小的贪吃、贪睡,贪玩,这些大家都非常好理解。从修身养性来讲, 贪清净、贪恋山水、贪书画也是贪。还有什么贪听好话,贪听好曲,贪看美景,贪舒服啊都是贪念。所以,古时文人看不起商人,骂商人贪财,一身铜臭气,却忘了自己的书生气也是一种贪,只是贪恋的对象不同,并没有谁比谁高明到哪里去。可惜商人一般没有文人伶牙俐齿,而白白被骂了去罢了。
贪到一定程度,就成了瘾。人一有了瘾,就往往自己做不了自己的主,被瘾头牵着跑了。除了比较好理解的烟瘾、性瘾、酒瘾、吃瘾,还有被虐成瘾等,无不是被一个贪字罩住了。
善法是修无贪。文天祥的“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即是很好的一个例子了。所以,这也是小乘罗汉被批评的一个原因,因为他贪了空嘛。其实哪有空与不空,物来则应,物去不留,即是空不空。
无嗔与嗔
嗔,是生气,发怒,这个就更多了,尤其是夏天开车路上,一碰到有小车祸,往往双方一下车,互相先发一顿火,骂一阵,然后才轮到解决事情。大车祸嘛,大家都顾命不㗇了,直接抢救了,也就没发火的机会了。大家也都知道发火解决不了问题,发火对身体也特别不好,但是就是噌的一下,没控制住就发火了。发完后又后悔,暗暗告诉自己下次不要发火了,下次还是没控制住。一直陷入嗔心的轮回跳不出来。如果没有经过特别的修养,一般年轻时的怒气,到了年老了自然也就火气小了,当然也有例外,越老越爱发火,越老越爱骂人的,这样看来,最终还是要看个人修养了。
包括现在很多家长辅导孩子作业时,也是嗔心收不住,怒目圆睁已是非常克制了,河东狮吼才是标配。哪里还能保持和风细雨的美好画面?
一个人的嗔,发火,可以引起一场事故,而一群人的嗔和火气,就可以引起一场战争。人心中的嗔,心理学上说的自恋性暴怒,无不是引火烧身的毒药,从中医来讲,怒伤肝,肝主木,木主生发,一发怒,除了伤血就是伤生,以怒制敌,是伤敌一千,自伤八佰的自残做法 。就像一发炮弹炸了一片草原,炸后是焦黄一片,毫无生气,想想是又可怕又可怜。
所以,修无嗔即是最好的养生了。
或者你说什么都不会生气,就是爱干净,看到不干净受不了,也是嗔,一念的嗔就是厌恶。
-
欢迎关注V公众号『知了梦心理工作坊』
精进与懈怠
不断深入的觉知和体悟,即是精进。持续的坚持,反思,提炼,前进,而非一味单调的重复我们也听过一句话叫:量变到质变。这个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即是精进的过程。绝非纯粹量的堆积,更需要有心的、持续的投入、提炼。
如果无心,解了心,心惰怠了,那即是懈怠了。
这也是为什么,一鼓作气,再二衰,三而竭的原因了。心懈怠了,就不精进了。
而精进并非一味的前进和绷紧,更是顺其自然的持续,反思,提炼,甚至有迂回和等待,这也是在心理成长上说的,螺旋式成长,而非直线式成长。
惭与无惭,愧与无愧
惭愧一般我们现在都是连在一起用,当别人表扬我们的时候,我们会客气的回复:惭愧,惭愧,哪里,哪里。
而严格上来说,惭和愧却是两种不同的心理状态。惭可以理解为心理学上说的羞耻心或是廉耻心,而愧则是内疚感,愧疚感。
这个用我们老祖宗的礼、义、㾾、耻来理解更容易些。这些都是我们内心的自我对话,一件事是否可做?做了后感受到惭和愧,那就要好好反思,是不是哪里做的不对或是做的伤到人了。需不需要去补救一下或是下次的时候要注意,这也是精进的过程。
而与惭、愧相对的无惭、无愧,则是自慢至极了,做什么事都是毫无省思之心。一切都是我对。老子天下第一,我怎么可能做错?哪怕一开始会感觉到有羞愧,脸红一下,但我执慢心一起来,那就没我什么事了。和我无关了,我都是对的了。
-
欢迎关注V公众号『梦心理工作坊』
信,不信,疑,字面很好理解。有时候放到日常中,他们的表现反而没那么容易识别。
接下来我给大家讲一个小情景剧:
小A 几天后就要参加一个重要的考试,她已经非常认真的复习了一个月,并且对这个考试也寄予了很大的期望。
这天下午模拟考试的时候,她碰到了卡顿的题目,正在这时她老公进来了,站在她旁边,让她很凌乱,也很不耐烦。
考试结束后,她老公开玩笑说:碰到题目不会做了呢,就发脾气。
小A听了后,没有了平时的谈笑风生,反而委屈的哭了。 她心理想:我已经很难受了,你还冷嘲热讽我。面对我不会做的,不鼓励我还嘲笑我!崩溃了……啊啊啊……
大概过了5-10分钟,她的情绪基本平静了后。
小A知道,一切都和他人无关,还是自己的原因。她还是太敏感了,旁边站一个人就乱了方寸。要考试了,有紧张,一碰到卡顿的题目,就觉得自己要过不了了,要完了。
而事实是,这份试卷得分75.5分(60分过关)。
哎,为什么那么不自信?那么不相信自己?是什么原因呢?小A又开始了内观。
老公说是她自我要求高。小A又以为是自我评价低。但总觉得都不够契合。
后来再觉察,再深入对话,哦,知道了,是疑,贪嗔痴慢疑的疑,六大根本烦恼中的疑。
是是介于信和不信之间的疑。摇摆不定的疑。
俗话讲,用人不疑,疑人不用。连自己都疑,更何况他人?真是疑心病难除啊。
为何会有疑,因为万事无常,不定,不肯定,变化中对现状总持怀疑态度。
当然,疑也是好奇心的同胞兄弟。
因为疑所以奇。因为奇所以疑。如何对治?修定,看着他跳跃,跳累了就过去了。
那是不是说,从不信到信之间的疑出现了,是人格开始摇摆,就如钟摆一样,在调频了?
内在自我调频。就如自卑和自傲之间的跷跷板支点?
至少,被看到,带着觉知的看到是疗愈的开始。
-
欢迎关注V公众号『梦心理工作坊』
善十一者,一信,二精进,三惭,四愧,五无贪,六无嗔,七无痴,八轻安,九不放逸,十行舍,十一不害。
善十一和随烦恼根本烦恼,就像硬币的两面。我们来做一个有趣的搭档。
1善十一中的“信”,对应随烦恼中的“不信”和根本烦恼中的”疑“。
2善十一中的“精进”,对应随烦恼中的“懈怠”。
3善十一中的“无惭”,对应随烦恼中的“惭”。
4善十一中的“无愧”,对应随烦恼中的“愧”。
5善十一中的“无贪”,对应根本烦恼中的“贪”。
6善十一中的“无嗔”,对应根本烦恼中的“嗔”。
7善十一中的“无痴”,对应根本烦恼中的“痴”。
8善十一中的“轻安”,对应随烦恼中的“昏沉、散乱、掉举”。
9善十一中的“不放逸”,对应随烦恼中的“放逸”。
10善十一中的“行舍”,对应随烦恼中的“不正知”和根本烦恼中的”不正见”。
11善十一中的“不害”,对应随烦恼中的“失念”。
八正道中的正念,更多的是让我们坚定坚强善十一的心念,就如光和阴影总是相生相伴,光面强大了,阴影面就小了。但你千万别想着说不要阴影面,没有阴影也就没有光明。这也是太极阴阳的道理。
所谓接纳,也就是让我们认识到真相,我们的意识中,善和恶是相对而生的同胞。
这也是为什么我们说,情绪无法控制,但可以疏导转化。
我们在学习《八识规矩颂》的时候,知道修行的目的是转识成智,也就是转念化智。转的就是阴和阳。
当我们被阴影笼罩的时候,一转念,一翻转就是光明。而不是拼命和阴影做战,把自己束缚在阴影中无法解脱。
烦恼即菩提,消灭烦恼也就消灭了菩提,翻过了烦恼背面就是菩提。
《永嘉大师证道歌》所云“弃有着空病亦然,还如避溺而投火”,说的就是这意思。拼命不要有而求一个空也是病得不轻,就像为了怕淹水而去投火一样。怕溺水,学会游泳,学会转念,不用去投火啊。
-
欢迎关注V公众号『梦心理工作坊』
别境五者,一欲,二胜解,三念,四定,五慧。
别境,顾名思义是个别,别样的境界,不是普通或是大众的境界。机缘碰到后,个别的人,碰到的个别的境界。
欲,是欲望,愿望,或是说的发心,发愿。也可以这么理解,欲是更持久更坚定的想法。
比如,我们小时候都回答过一个问题:长大后要成为什么?小的时候回答,有当老师,当科学家,当医生等等,那时候的回答,我们知道就是一个想法,甚至只是一个脱口而出的答案。但是当小时候的想法,一直坚持,并越来越坚定的时候,它就变成了我们的愿望,这股力量就是欲。
因为这个欲的力量,愿望的力量,我们始终在寻找答案和方法的路上,并一点点得到得到实现印证,这就是胜解。并非人云亦云的解释,而是属于自己的,真真切切,一步一个脚印的去解决,去实现那个愿望。
在这个过程中,想法加上了体验,内化成了我们一个深深的念,执念,一个执着的念头。
随着念头的专一,专一境性,得定,自然生发本有的智慧。
欲、胜解、念、定在第六意识中有,而在第七末那识中,只有一个慧。而要得慧,非得有前面的过程。
第六意识和第七意识的紧密,也就是体现在这里。《八识规矩颂》里的有说到“四惑八大相应起,六转呼为染净依”。要想第七识的四惑八大,由染转净,到达生慧境界,那先要六第识由染转净,也就是第六意识的愿力、胜解、念力和定力到了,第七识才能生慧。而在实现愿力的过程了,持戒,修定也是第六意识修行的基本有效方法。
第七识的慧境界,可以破解第六意识中很多的妄念。对生命根本的认识,也会更上一层楼。对于世间的一些知识接受起来,也更容易,对于事物现象的本质也更能把握,而不迷失。
-
欢迎关注V公众号『梦心理工作坊』
第六意识潜意识的想呢?也就是冰山下的想呢?是哪一种?
这个在日常中往往难以被我们觉察到,除非有意识的保持觉知,训练觉知。我们经常听到心理学上说,保持觉知,或说,带有觉知的看到就是疗愈。这时候的觉知就是潜意识的记忆或潜意识的想了。
第六意识表现出来的想,更多的会在情绪上体现出来。所以,我们也说,情绪是能量,是我们深层愿望的表达,我们没法控制情绪,但我们可以管理情绪或疏导情绪。
每一种情绪的后面都带有一个没有被我们觉察到的想的念头。同样,每一种情绪也都连接着前五识的各种表现,心理学上说的躯体化表现。
比如悲伤,心理想“我感到绝望了,我心碎了“,后面的潜台词是”谁来帮帮我?“,而常见的躯体体验是”鼻子酸、哭泣感、胸口憋闷、头痛等“。
比如愤怒,心理想”他凭什么这样?看我不给你好看,哼“,后面的潜台词是”我不是好欺侮的“,常见的躯体体验是”心跳加快、肌肉紧张、火往上窜、喉咙干燥、后背瘫软“等。
比如恐惧,心理想“我完了,怎么办怎么办怎么办?没有对策,思维卡顿”,后面的潜台词是“我是不行的,我是无能的“,常见身体表现”心跳加快,肌肉紧张,后面僵硬,发抖等“。
比如高兴,心理想”太棒了,真爽啊“,后面的潜台词是”向前,向前,向前,我是最棒的。“,常见身体的体验是”身体展开,身体轻盈,气息平顺,胸口兴奋“。
比如焦虑,心理想“万一不行,怎么办?”,后面的潜台词是“我要失败了,我要被看不起了”,常见的身体表现是“紧张,常伴有肠胃不适,容易拉肚子等”。
比如烦燥,心理想“烦死了,烦死了”,后面的潜台词是“不要来打扰我,不要来挑战我”,常见的身体表现是“坐立不安,毛手毛脚,带着身体往前冲”。
比如内疚,心理想“对不起,对不起”,后面的潜台词是“我犯了个错误”,常见的身体表现是“向内塌陷感,经常感到胸口重压(有个大石头压着的感觉)“。
比如羞耻,比如嫉妒,比如困惑,等等。
你以为没想,情绪和身体非常诚实。
-
欢迎关注V公众号『梦心理工作坊』
五遍行的作意、触、受后, 就是想和思了。想和思可以简单理解为,是程度的差异,想是浅一点的思,思是更深的想。
都是念,一个是想念,一个是思念,程度、深度不同。念是一根枝条的话,想和思就是这一枝条上的两颗果子,同根生,同枝挂。
对于前五识来讲,这个想就是对一种五色、五味、五香、五声、五香诱惑的响应,和对破坏诱惑的防御。
比如,我们喜欢看养眼的美女帅哥,喜欢看亮丽的风景,喜欢看引人入胜的影视剧等,讨厌丑陋、暴力的东西。
我们喜欢吃麻辣火锅,五香豆干,甘甜的水果,爽口的饮料,讨厌辛苦过分的食物等。
我们喜欢听古琴,风吹树叶的沙沙声,流水声,悠扬的笛声,美妙的歌声,讨厌杂声、噪声等。
我们喜欢闻各种天然的香味,讨厌各种臭味;我们喜欢温柔的抚摸,讨厌野蛮的抓挠,等等。
这些都是前五识,自带的想功能或是叫身体的分辨功能。
第六头脑意识的想呢,那就多了,用现在心理学的理论来讲,分前意识的想,潜意识的想。用冰山理论来描述,又分冰面上的想,和冰面下的想。
我们日常用得最多还是冰山上的想,前潜意识的想,以知识为基础对事物或触受进行分辨的想。
同样面对美食,前五识的想,是要有触受了,至少看到了实物或是闻道了香味了,我们的口水自然就分泌了。而第六意识前意识的想,是没有见到,光想到就可以让我们咽口水。就比如,此时我告诉大家说,我正在吃柠檬或是喝酸梅汤,我想各位的口水就已经开始大量分泌了。
大家耳熟能详的,曹操”望梅止渴“的故事,曹操对饥渴难奈的士兵说,前方有梅林,士兵们瞬间口生津液,奔跑而去。
-
欢迎关注V公众号『梦心理工作坊』
触就是交感,感觉、感受,瑜伽叫相应,互相受影响。一触就有交感,心理上的感受就是舒服不舒服。比如我们刚开始打坐的时候,一坐就有感觉,这里疼哪里酸的,或是按摩,又痛又舒服等等。
再比如,我们吹风受凉了,冷气进到身体里凉到了,一凉了后里面发炎了,接着流鼻水了,然后头痛了,身体酸痛了,触受接二连三就起来,互相开始影响了。
我们从娘胎里出来,没有一天是离开过这个触受的。触受是非常严重的,一切众生都被触受骗走了。
比如,男女为什么有爱欲?也是因为触受舒服,可是很短暂。
七情六欲中的七情,喜、怒、哀、惧、爱、恶、欲,现代很多解释都会理解这是心理反应或情绪表现。从中医角度,在《黄帝内经》上却清清楚楚记载,“人有五藏化五气,以生喜怒悲忧恐”。我们五脏心、肝、脾、肺、肾,对应着喜、怒、悲、忧、恐。也就是说心、肝、脾、肺、肾的触受和状态,产生了喜、怒、悲、忧、恐,而非完全由头脑意识直接产生。
同样《黄帝内经》也告诉我们,“怒伤肝,悲胜怒;喜伤心,恐胜喜;思伤脾,怒胜思;忧伤肺,喜胜忧;恐伤肾,思胜恐”。触受直接相互作用于身体的五脏六腑。
我们也经常听到,朋友之间会说:我讲的都是肺腑之言,以表达自己对朋友的言词是真实恳切的意思。
从这个“肺腑”两个字眼上,我们也能知道,是出于忧虑和感受真实转化而来的。而不是出于其他幸灾乐祸或是空虚幻想而来的。
还有一个词语叫“感同身受”,比“理解”就更有共情的力量。感同身受是从触受层面来表达,而理解似乎更是头脑层面,两样都是认同,感受却有差异。
所以可见,我们人是多么得被触受束缚,而难以解脱。如果修行到可以超脱触受了,那至少已进入四禅八定境界了。
那真的是“假使铁轮顶上旋,定慧圆明终不失”了。
-
欢迎关注『知了梦心理工作坊』
我们意识的作意功能,借假修真。再比如,我们不用进入冥想状态,直接就是当下,让你想起妈妈或是爸爸的样子,是不是很容易脑海中就能闪现他们的音容笑貌?
你说爸爸妈妈在你脑海中的画面,是真的?还是假的?当爸爸妈妈的样子在脑海中出现的时候,你这一刻的感受是真的?还是假的?
所以,很多修行的观想法门,都是作意的功能。比如观明点,比如内观,难道我们身体里真有一个明点或是什么字符吗?
我们轻轻的作意,比如想起爸爸妈妈的样子,很容易,但如果你重重的去观,拿眼睛用力的去看,脑海里的画面又马上烟消云散,抓不住了。
这就是那股熏腊肉的熏烟,你说熏烟有吧,确实有,我们也看得到,但你能用力去抓住这股烟或是把烟关在腊肉上,固定在那里不动吗?
作意的功效或是成效如何,外人无法知道,只有自知。就如《永嘉大师证道歌》中所言,“但自怀中解垢衣,谁能向外夸精进”。只有等到一切时机火候都到了,腊肉慢慢熏习的越来越入色入味了,我们才知道作意的效果有了。
还有心理催眠,也类似冥想的作意功效。
甚至有些所谓的“洗脑”,都是利用了这个作意的功效。
这就是作意的真假,有无。
那作意我们知道,一开始只是在意识脑海中,把一些我们描述的画面呈现出来,似乎和想像或联想,甚至是幻想没啥大区别。那怎么就借假修成真了呢?
在现实世界中,把幻想当作真的案例就是,那些精神失常的,他们分不清真实和幻想,他们不用修,就已经到了真假不分的地步,难道说这些人才是修行得道之人?或是修行得道的最后就是不辩真假?
当然不是,作意,后面还跟着触、受、想、思,就比如我们脑海里出现爸爸妈妈的样子,瞬间会有暖流涌上心头,或是思念之情溢满全身,那是因为我们和父母有真实的接触、感受、我们对他们有真切的想思。
所以,作意能否成真,关键在于有无体验,有无真实真切的体验经历。
- Mostrar má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