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pisodios

  • 你有“请假羞耻”吗?2024年底一项调查显示,近七成受访者没休完2024年的年假,而超过60%没休年假的受访者是主动选择放弃,和往年相比,劳动者放弃休年假的比例显著增加。

    从调查能看到,打工人放弃休年假的原因很多。工作太忙、项目太赶、害怕客户不满意等,都让不少打工人在休年假面前畏畏缩缩。

    曾有调查显示,有25%的受访者主动放弃休年假的原因是出于考虑“个人职业发展”,虽说是主动,但要说完全自愿、甘之如饴恐怕也不现实——毕竟从人性来看,谁不愿意多休假呢?早在几年前就流行过一个词语叫“请假羞耻”:“不好意思请假,怕领导对我有意见”,这是很多打工人难言的委屈。

    因此,从这个角度来说,用人单位对此不能无动于衷,也不能把这当成一种理所当然。

    按照《职工带薪年休假条例》规定,劳动者依法享有年休假,对劳动者应休未休的年休假天数,单位应当按照该职工日工资收入的300%支付年休假工资报酬。而根据《企业职工带薪年休假实施办法》,只有职工因本人原因且书面提出不休年休假的,用人单位才可以只支付其正常工作期间的工资收入。

    也就是说以种种“默认”等方式不休年假的情形,用人单位依然要支付加班费。今年1月1日,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发布关于做好《国务院关于修改〈全国年节及纪念日放假办法〉的决定》贯彻实施工作的通知,也再次明确职工休假天数少于应休年休假天数的,应当按应休未休的年休假天数依法支付工资报酬。

    因此,对于打工人放弃休年假的状况,也应当形成新的职场文化——用人单位不能对员工主动放弃休假安之若素,而应当积极主动地补偿。从调查中可以看到,48%的受访者对于未休年假的补偿表达了强烈愿望,表示“希望我们的努力工作能够被单位看到”。

    当然,劳动者权益保障显然不能全靠自觉,制度需要为打工人撑腰。在新闻报道中可以看到,一些劳动权益纠纷案例,多地法院都已经认定除非劳动者本人同意或明示,劳动者可以要求企业补偿未休年假的劳动报酬,一些用人单位自作主张的“过期清零”之类“土规定”,在法律上也不见得站得住脚。这些判例,都不妨成为相关处理类似劳动纠纷时的普适性规定,从根本上保障好打工人的休假权。

    仔细想想,像“请假羞耻”这样的网络梗,终究是让人五味杂陈——原本就是打工人天经地义的权益,何来“羞耻”一说?要克服这种“羞耻”,恐怕还需要仰赖更加法治化的劳动保障,更加人文化的职场环境。期待有那么一天,所有的劳动者可以挺直腰板,大大方方、理直气壮地休假。

    文案 | 易之
    出镜 | 姜雪媛
    拍摄 | 彭泽祥 唐德荣 实习生 吴婉琳
    剪辑 | 林丹丹 彭灏明

    责编|郑宗敏 实习生 林丹琪

  • 真是世界之大,无奇不有,现在连外卖骑手的工作服都能擦边了?

    最近,多个社交平台上“外卖骑手身着‘点男模’等字样的工服送单”的图片、视频被广泛传播,引发社会关注。12月24日,美团外卖平台核实,我们看到的那些“擦边”骑手工服,都是电商平台不法商家私下定制的服装,并不是美团骑手App商城中卖的正规骑手服装。在接到骑手举报后,公司已将多个侵权店铺的销售证据进行公证,并报送给公安机关,后续也会通过法律措施保护自身权益。

    定制“擦边”骑手服是为了博流量吸引眼球,这种恶俗行为不仅损害了平台形象,损害了骑手形象,更造成了不良的社会影响。

    从法治层面来说,这种行为是造假行为,于法不容。公安机关就此进行调查处理,是应尽责任。

    但问题来了,打击工服造假行为,一直没停过,为啥这件事屡禁不绝?是处置不够严厉?还是消息传播不力,没有警示到位?都不是!

    实际上,假冒工服生意的兴隆,连着的是某种隐形的、旺盛的需求。有市场、有“钱景”,这正是制假者谋求最大利益的内在动力。可以说,在不法商家到处打游击、设法生产和供货的背后,是擦边服装的实际消费者包括展示者的乐此不疲。这种消费心理或者说社会文化心理,存在已久,让人无法忽略。

    现实中,不仅外卖骑手的工服被擦边、被仿造,电商平台上,“护士服”“银行服”等服装也到处都是。这些服装多数很廉价,甚至二十多元就可以买到手,也没有权威资质显示,透着一股“山寨”的意味。谁会需要这样的服装呢?短视频平台上,一些主播的“服装秀”可以提供一个观察视角。而这些主播之所以这么做,无非是有人喜欢看。穿着这类服装,再标上“点男模”等爆炸性字眼,可以带来不小流量。本着“用户至上”“金钱至上”的心理,穿上“擦边服装”展演,也就不在话下了。

    个人的欣赏水准和欣赏意图,当然是个人的事。然而,这种为了取悦“看客心理”不惜以损害一个行业形象为代价的现象,却并非可以一笑置之。实际上,这种行为既可能影响到一个行业从业者的形象和荣誉,也可能对公众产生冒犯。毕竟,这种擦边是对社会观感的诱导,甚至是对网络健康生态的“解构”。

    当然,在特定的语境下,某些服装是可以被“演绎”的,比如演微短剧,或者在内部表演节目,但这种演绎行为本身就已经“标注”了服装的性质,并没有以假乱真、故意误导受众。但故意擦边就变味了。

    面对“擦边”现象,我们不能熟视无睹。除了要依法打击工服造假行为外,相关平台也要负起主体责任,对那种销售、表演“擦边”服装的非法行为采取果断措施。不要再让擦边服装随意展示、随意销售了。
    文案 | 白驹
    出镜 | 姜雪媛
    拍摄 | 唐德荣 彭灏明 实习生 吴婉琳
    剪辑 | 戚容源 彭泽祥


    责编 | 郑宗敏
  • ¿Faltan episodios?

    Pulsa aquí para actualizar resultados

  • 在上海和平饭店购买298元的团购套餐,里面包含的服务却只是在和平饭店里走一圈,打包一杯水和一块面包。最近,有网友去和平饭店打卡,购买了该套餐,体验后表示,自己这是花钱找自卑来了。

    随后,和平饭店工作人员回应,网友所说的298元团购套餐实际上是一个参观服务,套餐内包含和平饭店博物馆门票及讲解,以及饭店内咖啡厅的一块98元的蛋糕和一杯90元的咖啡或者观赏爵士乐和一杯鸡尾酒,两者可以二选一。套餐以博物馆参观为主。

    到大名鼎鼎的上海和平饭店转了一圈,游客不但没有收获愉悦,还弄出自卑感来了。恐怕这是和平饭店事先也没有想到的结果。当然和平饭店也感觉很冤枉,团购的套餐本来就是参观服务,明码标价,也没有欺骗消费者。难道参观加餐饮服务的价格不值298元吗?

    其实,游客所谓的“自卑”还是感觉这298元的参观服务费和服务水平不匹配,所以才会猛猛吐槽。

    据了解,和平饭店的微型博物馆,占地面积不大,主要是展出一些和平饭店的历史故事和物件,参观耗时15分钟左右;而提供的98元的蛋糕和90元的咖啡也一定程度上价格偏高、超过了普通消费者的预期,令消费者产生了“捆绑消费”之感。在这种情况下,游客自然会认为这298元花得不值。

    事实上,上海和平饭店并不是第一次犯这样的错误了。电视剧《繁花》热播的时候,上海和平饭店曾趁势推出了“繁花”同款套餐,双人就餐价格1460元,另外额外收取16.6%的服务费,确实火了一阵子。但由于价格太贵,消费者不买账,目前所有的套餐基本都不以“繁花”为名了,中式繁花套餐也已经停售。

    说白了,任何服务,都不能让消费者失望而归,甚至有“花钱买自卑”的感觉。在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当下,高端酒店为了吸引消费者,往往会推出各种促销活动和团购套餐。然而,这些活动在带来客流量的同时,也可能对酒店的品牌形象和服务质量造成潜在的风险。如果套餐内容设置不合理,或者和消费者的心理预期相差甚远,那么就很容易引发消费者的不满和投诉。

    《博物馆条例》规定,博物馆未实行免费开放的,其门票、收费的项目和标准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执行,并在收费地点的醒目位置予以公布。作为企业内部的博物馆,上海和平饭店当然可以自主确定门票的价格,但价格应该合理。

    对于上海和平饭店来说,要想不被游客吐槽,不妨将门票的价格降一降,或者将就餐和参观博物馆结合起来,消费金额达到多少限额就可以免费参观。这样既能满足消费者的需求,又能提升饭店的品牌形象和服务质量。

    文案 | 徐刚
    出镜 | 姜雪媛
    拍摄 | 唐德荣 彭泽祥
    剪辑 | 彭灏明 王满昌

    责编 | 郑宗敏

  • 或许,你们听说过周克华案吗?周克华案是一起横跨四省、持续八年的恶性持枪抢劫杀人案,自2004年起,周克华在江苏、湖南、重庆等地多次作案,共杀死11人,抢走巨额现金。警方经过艰苦的追捕,最终在2012年8月14日将其击毙。

    最近,刑侦剧《我是刑警》热播,这部剧里就对周克华案进行了高度还原,剧中,犯罪嫌疑人张克寒找到了女服务员蒋美珍作为情人,这一角色的原型正是周克华的情人张某英。

    张某英曾在周克华被击毙后被警方提审,并在2013年因窝藏罪和掩饰、隐瞒犯罪所得罪被判处有期徒刑五年,并处罚金10000元。

    万万没想到,随着这部剧的热播,短视频平台竟然出现了自称“周克华情人张某英”的账号。

    这个账号发布了一系列讲述和周克华过往经历、情感纠葛相关的内容,且言语间多有博眼球、引争议的地方,一时成为舆论焦点。这一现象不应该被简单看作是娱乐花边新闻,其中牵涉到很多关乎法律和道德的深层议题。

    从法律的视角来说,假如博主确实是张某英本人,那她的行为已逼近违法边缘。虽然刑满释放人员依法回归社会享有公民权利,可正常参与网络社交,却绝非毫无边界。公然以罪犯情人身份吸睛赚流量,借曾涉重大恶性犯罪案件的经历进行自我炒作,已涉嫌违反《网络信息内容生态治理规定》中禁止“炒作绯闻、丑闻、劣迹等”信息的规定。

    假设博主是假冒身份,那就更不能放纵其炒作。冒充他人尤其是重大犯罪关联者的名字,在网络空间肆意散布不实信息、传播不当言论,是对他人名誉权的粗暴践踏,可能会误导公众舆论走向,使不明真相的群众对张某英产生错误的评判和认知,进而影响其正常的社会生活和重新融入社会的进程。毕竟,受害者张某英即便曾犯罪服刑,她的名誉也受法律保护。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此类扰乱公共秩序行径,视情节轻重,应予以拘留与罚款惩戒。若引发公众恐慌、严重扰乱社会秩序达恶劣程度,则涉嫌寻衅滋事罪。

    事实上,无论这个账号是否属于张某英本人所有,这种自我炒作都有违公序良俗。周克华罪行累累,枪杀11人重伤5人、抢劫巨额现金,给一众受害者家庭带来灭顶之灾,其恶罄竹难书,社会伤痛至今未愈。此时宣扬对其情感怀念,无疑是在受害者家属创口撒盐,是对社会道德底线公然挑衅。这种行为扭曲善恶价值判断,混淆公众道德认知,尤其侵蚀青少年价值观塑形关键期的精神世界。部分青少年在这类信息的迷惑下,很可能误将恶人“传奇”当个性标签,把反道德行为当作时尚追求。

    这种现象也反映出当下网络环境的治理困境。网络空间信息繁杂,平台应该强化审核,严守内容发布关卡,不为流量纵容违法失德。公众也应在信息潮涌中提升道德自觉,明辨是非善恶,抵制恶俗炒作,共筑清朗网络生态。
    张某英“自曝”引发的网络闹剧,至此应当收场谢幕了,但留下的教训无疑是深刻的。社会的道德愿景,自始至终聚焦于真善美的弘扬与坚守,任何企图混淆这一基本认知的行径,都是对社会公序良俗根基的肆意撼动,必须以雷霆手段及时矫正偏差。


    文案 | 孔德淇
    出镜 | 姜雪媛
    拍摄 | 戚容源 暨晴
    剪辑 | 陈贤宇 彭灏明


    责编:郑宗敏 实习生梁楚昊


  • 最近,福建省质检院和宁波市质检院两地的专家对球类、球拍和跳绳首次共同进行产品质量安全风险监测,线下线上共采样112批次样品,覆盖高、中、低三档价位。其中有30批次产品不符合参考标准要求,不符合率为26.8%,部分样品增塑剂含量超过参考标准限值两百倍以上。

    说到这增塑剂,广大消费者并不陌生。前些年,部分文具、玩具、童装等商品就被曝光过增塑剂超标,在长期过量接触的情况下,增塑剂会通过呼吸、皮肤接触等方式渗透到体内,影响青少年的身体发育,危害较大。然而,万万没想到的是,平时并不在意的学生体育用品,这回竟然也集体“沦陷”了。

    近年来,为了改善学生的体质,各地学校逐渐重视体育锻炼,在校内开展各项体育活动,举办体育社团、课间操大比武、球类竞赛比赛等,鼓励学生积极参加体育活动。目前,跳绳、羽毛球、乒乓球、篮球等项目在学生中最受欢迎,一些学校还会有相应的体育作业要求,比如每天跳绳200下、拍篮球十分钟等,这让学生每天都会有大量的时间接触体育用品,这也增加了增塑剂的渗透风险。

    此前,在媒体曝光玩具、文具等产品增塑剂超标后,监管部门展开了整顿,并修改了国家标准,对童装、童鞋、儿童玩具和儿童家具等产品的增塑剂含量,作出了严格的限量要求。然而,目前在体育用品中,限量要求则是空白,这也导致国家强制标准缺失,检测机构只能以“参考标准”作为对比依据,评估体育用品增塑剂超标潜藏的危害性。因此,为了保护青少年的身体健康,需要尽快补上国家标准“缺口”,对体育用品进行限量要求。

    从报道来看,近日全国体育用品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发布了《跳绳》国家标准草案稿,对跳绳中邻苯二甲酸酯类增塑剂含量进行了限量要求,并有望近期公开征求意见。这是一个好消息,但远远不够,体育用品种类繁多,还有大量品类没有限量。因此,可以考虑将增塑剂限量标准提级,涵盖到所有体育用品,拟定各个大类的限量要求,再分品类细化,以强化体育用品标准的“限增塑剂”效力。

    总而言之,青少年所使用的各类商品的品质都应该有更高的标准、更严苛的监管,不能再用低标准、低质量来糊弄。

    文案 | 江德斌
    出镜 | 姜雪媛
    拍摄 | 唐德荣 彭灏明 实习生 秦梓茁
    剪辑 | 陈贤宇 彭泽祥

    责编:郑宗敏 实习生梁楚昊


  • 你们是不是青春年少的时候也曾在景区挂过一枚许愿锁?但如今,这些许愿锁却要被暴力拆除了!

    最近,游客华山许愿锁被暴力拆除的视频刺痛了不少网友的心,景区回应:有安全隐患,会定期清理,但只是拆下来放在道观里,不会二次售卖。

    其实啊,这许愿锁太多进行一些拆除,是保证景区安全的惯常做法。十年前就有报道指出,由于安徽某景区一直没有清理过游客自发挂上的“平安锁”,导致行道两侧的锁总数量有十几万只,总重量可能达到20多吨。

    而且“景区拆锁”,并不是华山独有的现象,实际上在很多景区都出现过。尽管拆锁有一定的正当性,但人们还是难掩失落的心情,毕竟从一开始挂上去的时候,咱就没想过摘下来,否则“把心锁住”“永不分开”的寓意怎么体现?尽管华山景区方面给出了善后方案,但对痴心一片的许愿锁主人来说,或许还是造成了某种程度的伤害。

    很早以前,我就有过这样的困惑:许愿锁会越挂越多,等到没地方可挂,可怎么办?很多网友也问过:“旅游景区那些许愿锁最后都去哪了?”所以我啊,就从来没买过许愿锁,因为早已预见到许愿锁的“宿命”。不是因为许愿锁买不起,而是担心许愿锁“不长久”。

    多年来,许愿锁“积压”问题引发关注,围绕“拆锁”而展开的争论,也非常多。至于,如何对待这些被认真祝福过的许愿锁,已经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

    许愿锁文化的出现,有两种情况。一是,在景区里挂锁祈愿,是游客自发的行为,并非是景区提供的服务。这表现出一种建立在谐音梗基础上的民间祈福心理。当然,为了迎合这种需求,景区里也有商户卖锁为业;二是,景区开拓业务,主动招揽游客挂上许愿锁,甚至还开发出更多功能。

    无论是啥情况,景区对待这些许愿锁,都应该保持人性化的意识。假如游客挂锁行为没有经过景区同意,甚至是违规的、煞风景的,那么景区可以加以劝阻、遏制。但假如这种行为并不突兀,也没有影响到公共利益,那么,善待这些许愿锁,也是景区的一种义务。假如游客挂锁是和景区进行合作的结果,那么,人们自然可以认定,游客和景区实际上形成了契约关系,景区有保存完备的责任,否则就是在违约。既然明知许愿锁迟早放不下,还一波波“迎来送往”,那未免欠妥。即使这种定期清理是必须的,那也应该事先向买锁挂锁的人声明,而不能制造许愿锁会永远挂着的错觉。显然,如果游客事先知道许愿锁会定期被清理,那么恐怕就不会有那么多人买了。

    遗憾的是,我们暂时还没有听说过哪家主导这种业务的景区主动“限流”。相反,很多景区在流量和效益面前,对许愿锁来之不拒。面对景区“拆锁”现象,一些网友吐槽,“难怪最后两人没成”。

    如何安顿好许愿锁,使它们不至于成为“废品”,需要审慎考量。就像一个网友说的,“即使在当年挂的地方找不到,要是能在其他地方找到,一定也会非常开心”。可见,很多人内心里不是不能接受许愿锁被拆除,而是对粗暴对待、弃之如敝履的态度不满意。

    总之,解决许愿锁“负累”问题,需要游客和景区都能保持一份自觉。对游客而言,可以少一点盲从,多一点理性。对景区而言,可以少一点利益冲动,多一点公共意识。

    文案 | 伍里川
    出镜 | 姜雪媛
    拍摄 | 唐德荣 暨晴 彭泽祥
    剪辑 | 林丹丹 彭灏明


    责编 | 郑宗敏


  • 举报电话是空号?11月14日,陕西乾县公安发布通告,征集中小微民营企业内部腐败犯罪线索,引发网友热议。同时,有网友提出公布的举报电话为空号。有媒体尝试拨打通告上的举报电话,确实提示为空号无法接通。对此,当地公安局,工作人员表示,对于空号问题,将会跟进处理。

    举报电话是征集线索信息、维护公共利益的利器,然而,有些徒有其名的举报电话却只是装点门面的“花瓶”:有的电话打不通、有的电话没人接,还有的不断提示“人工座席忙,无法应答”,更过分的是,有些明明是固定电话,却提示“您拨打的电话已关机”。相比之下,举报电话是空号,更让人感到难以置信:难道这是连装都懒得装了吗?

    说白了,举报电话是空号,不过就两种原因:无心之失或故意为之。所谓无心之失,是指相关部门在发布举报电话的时候可能没有核实,随手就填上了电话号码。日常工作中,很多单位的固定电话都不止一部,其中难免有电话长期处于闲置状态,如果随意指定举报电话,很容易“自摆乌龙”。所谓故意为之,则是指有些举报电话似乎不是为了方便群众举报,而是存心给群众举报设障碍,为群众参与公共事务的热情泼冷水。现实中,这样的情况非常多见:为了例行公示,不得不公布举报电话;为了耳根清净,煞费苦心制造重重障碍。

    这次事件到底是无心还是有意,还有待相关部门进一步调查核实。但无论是哪一种情况,实际上都暴露了同一个问题:相关部门对举报电话缺乏足够重视和有效管理——如果在发布举报电话之前进行测试,又怎会出现举报电话是空号这样的“乌龙”?事关部门形象和公众利益,岂能闭目塞听封堵言路?

    举报电话不仅是征集民意的渠道,同时也是服务民生的载体,确保举报电话的畅通,是履职尽责、担当作为的重要前提。从这种角度来看,举报电话不失为检验机关单位作风的一张“试纸”:举报电话是否畅通,群众的声音有没有得到重视,反映的问题有没有得到解决,这些都直接关系到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整治群众身边的不正之风,不妨先从整治那些有名无实的举报电话开始。


    文案 | 赵志疆

    出镜 | 姜雪媛

    拍摄 | 唐德荣 彭泽祥

    剪辑 | 林丹丹 彭灏明

    责编 | 郑宗敏
  • 什么?考研报名禁用海马体照片了?

    最近,有网友发文称2025年考研网上报名系统中,辽宁抚顺报考点禁止使用海马体照片作为准考证照片。11月4日,抚顺市招考办工作人员回应称,使用海马体照片可能会影响考试以及后续入学时的身份核验,因此“绝对不能用”海马体照片。此外,有媒体查询公开信息也发现,中国传媒大学报考点也发布相关公告,明确表示“请勿使用海马体照片”。

    对此,网友意见不一。有人支持,认为考研又不是“比美”,考生就不要传和本人差距太大的P图;也有人不理解,认为考生希望自己的准考证照片美美的有啥问题,哪怕考研不能上岸,也可以把准考证作为纪念,考场完全可以利用人脸识别技术、身份证来解决对考生本人的身份识别问题,而不是限定考生不能提供海马体照片。

    所谓“海马体照片”,其实就是指那些经过专业摄影机构精心拍摄并后期修饰的照片,这类照片往往呈现出高度的美化和标准化特征。

    那么,考生的准考证照片,能不能使用这种个性化照片?关键要看准考证派什么用场。如果考场要用准考证作为唯一依据来核对考生是不是本人,那么,准考证的照片的确应该强调“近照、不能化浓妆、不能修图”。

    但是,目前的研考考场,并不是用准考证来核对考生的身份,而用的是人脸识别技术。人脸识别系统又主要依靠身份证系统中的照片,并不是采集准考证上的照片。啰嗦一句,这是因为每个考研生都有身份证,且都进入人脸识别系统,重新采集准考证上的照片用于人脸识别既耗费时间又没有必要,所以,考研生拿着身份证和准考证,通过人脸识别系统即可进入考场,并不需要再专门校验准考证。

    只有在一种情况下,可能会使用到准考证,就是刷身份证之后,人脸识别不合格,再要核对身份证、准考证,但这种情况并不多见。

    所以,总体来说,作为国家考试,考研的人脸识别应该使用身份证校验,且不要再搞其他的人脸识别。只要规范地使用身份证信息进行人脸识别,那么准考证的照片,让考生们用个性化点的,其实也并不会造成什么冲突。

    文案|蒋理
    出镜|姜雪媛
    拍摄|彭泽祥
    剪辑|彭灏明 暨晴 实习生 黄慧心

    编审 | 郑宗敏 黄茵宁(实习生)

  • “五十多岁的女主在家被儿子嫌弃,一番争吵后,儿子暴露目的,说想让妈妈嫁人,获取高额彩礼,从而周转自己经营不善的公司,而就在此时,家中假扮司机的富豪实在看不下去,脱下马甲,闪亮登场,和女主开启了一段惊天地泣鬼神的‘黄昏恋’”……

    还是熟悉的剧情、熟悉的赛道、熟悉的套路,只不过这个套路最终卷到了“银发赛道”。

    近几个月,中老年剧在短剧榜单中“屠榜”,什么《闪婚老伴是豪门》《闪婚五十岁》《老炮儿之上阵父子兵》等短剧,在短视频平台上的话题量分分钟破亿,不少网友晒出父母的微短剧付费订单,金额从几百到上千。

    作为新兴产业风口,短剧这几年非常火爆,但与之对应的还有较大的争议。

    的确,当前短剧行业,无论是在拍摄、创作品质上,还是后期的价格标准、付费模式的完善上,都还有待进一步规范。但是,我们也得警惕一种认知和代际上的“霸凌”,即将喜欢观看短剧,乃至愿意花钱看短剧的中老年人群体视为“傻白甜”,而无视他们应有的精神娱乐需求。

    以中老年群体为例,一些老人长期和子女分离、缺乏陪伴,他们的精神需求本就长期处于空缺状态。这种情况下,一些以家庭伦理、情感故事等为主线的短剧,恰好填补了这一空白,可以让老年人在观看过程中,获得情感慰藉。此外,短剧还可以为老年人在和家人、朋友的交流中,提供一些话题。所以,有分析指出的,老年人适可而止地看看短剧,也是对业余文化生活的补充,没有必要过度担心。像少数子女对家里老人刷短剧不是耐心开导、热心引导,而是大声呵斥、一顿“教训”,不仅起不到好效果,反而可能放大代际冲突。

    需要正视的是,不少年轻人之所以对老年人看短剧表现得忧心忡忡,说到底还是没能将他们看作一个完整的人格整体,甚至于认为年老的父母已退化到“糊涂”乃至“失智”的状态。但事实是,老年人在漫长的人生历程中积累了自己的经验和智慧,也形成了自己的喜好和认知,能够与时俱进地追求一些精神娱乐活动,甚至愿意为之买单。对此,年轻人该有基本的同理心。

    有一种常见的质问是:在吃喝上斤斤计较的老年人,竟愿意为看短剧花上数十上百元!这种质问看似合理,但实际上却有一个本就可疑的前提,怎么着,对老人来说,就该把物质消费放在精神消费之前。

    随着时代的发展,更好满足老年群体的精神消费需求,其实是大势所趋。我们终将不得不接受,也越来越习惯于老年人追求精神方面的消费,短剧的流行或许仅仅只是一个开始。

    当然,对老人观看短剧可能遭遇的权益风险,子女也应该提供必要的帮助和指导,避免让他们陷入困境。但只要价格合理,在可承受的范围内,就应尊重老人的选择和偏好。若只是一味给予粗暴干涉和排斥,这未尝不是一种越位和家庭“霸权”。

    文案|朱昌俊
    出镜|姜雪媛
    拍摄|彭泽祥 实习生 秦梓茁 黄圣程
    剪辑|彭灏明 暨晴 实习生 黄慧心

    编审 | 郑宗敏 黄茵宁(实习生)

  • 老公,如果咱家有8个瑞士卷,2个孩子,你会怎么分?

    最近,不少男士都收到了老婆发来的这道“送命题”。起因是不久前,一位全职宝妈博主在社交平台上发布了一条视频,记录了她和丈夫的一次争吵。

    一盒瑞士卷8个,女儿吃了2个,儿子吃了2个,丈夫吃了2个,博主认为剩下2个应该自己吃,没想到蛋糕还没进嘴里,却遭到了丈夫的一顿教训,理由是家长应多以身作则,多吃正餐、少吃零食,而且如果妈妈吃了,孩子就没得吃了。

    这个视频引起网络热议,不少网友谴责博主丈夫做得不对,并顺势“拷问”起自己的老公,也有人怀疑这个视频是一个摆拍剧本。

    随着舆论愈演愈烈,11月3日,这个博主发文表示,自己和丈夫最近矛盾确实有点多,视频是真实的,因不想继续传播负能量,所以就删除了。

    作为生活琐事的一个片段,相关视频记录的内容究竟几分真、几分假,有多少是当事人在“镜头意识”下的表现,或许只有博主自己知道。而视频之所以能引起全网热议,主要还是因为它将非常复杂多面的家庭生活浓缩为了一个相当简化的算术题:8个瑞士卷怎么分?

    这个问题单刀直入,再加上鲜明的“全职宝妈家庭地位”等标签,很容易唤起更多人的讨论热情和自身共鸣。
    但其实,我们都知道,以这样一个简单的问题为坐标,去判断自己的“家庭地位”、在伴侣心中的重要性,答案很可能是失真的。毕竟,生活是由多个片段组成的,每一个场景都有其发生的具体背景,受情绪、心态等多个因素的影响。

    按照博主的说法,当天她的丈夫“跟了很久的一个外贸订单黄了,情绪不是很好,才说了视频中的那些话。”如果事实的确如此,也只能说明她的丈夫在那个场景下的表达方式不够妥当,没有照顾到伴侣的感受,但如果就因为这样,上升到离婚、两性对立等话题,似乎就有点非理性了。

    现实不是只有“瑞士卷”,家庭生活也并非随便说说那么简单,人们在每一个具体事项中如何表现、能否关注到对方的感受、表达对伴侣的尊重、是否能够彼此信任支撑,才是事关婚姻成色的关键。

    最近,从一档离婚综艺片段频频登上热搜,到“8个瑞士卷怎么分”的话题席卷网络,说明人们对婚姻中的常见问题具有不小的探讨热情。有关如何在家庭生活中保持“自我”的存在,让自己的付出被看见、被尊重,避免扫兴式、对抗式沟通模式等话题,的确有必要进行深入探讨和反思。

    文案|李康尼
    出镜|姜雪媛
    拍摄|彭泽祥 暨晴
    剪辑|彭灏明 暨晴 实习生黄慧心

    编审 | 郑宗敏 林丹琪(实习生)

  • “孩子捡回一条命!”最近,湖南益阳一个学生家长反映,一种“死亡游戏”在校园流行,自家孩子在游戏后迅速晕倒,直到第二天还感觉头痛头晕。

    据当事人描述,这个“游戏”又叫做“梦回大唐”或“死亡三秒”。这些看似新奇的名字,实则是隐藏在校园中的巨大隐患,严重威胁着青少年的健康和安全。游戏通过让参与者靠墙蹲下深呼吸、憋气后被按胸口,使其快速陷入窒息缺氧状态。这一过程对青少年身体造成的损害不可小觑,轻则出现头痛头晕症状,重则可能面临脑损伤、心脏骤停等严重后果,甚至危及生命。

    事实上,“死亡游戏”并不是新事物,只是旧“把戏”换了新“外衣”。早在上世纪90年代末,它的前身“心跳游戏”“闭气窒息游戏”就从东南亚传入了内地校园,虽然整治了却难以禁绝。2007年年初,教育部已明确表态,指出此类游戏对青少年身心健康危害极大,要求学校加强管理。然而,这一危险游戏十多年后死灰复燃,再次在校园中肆虐,背后的问题值得深思。

    从青少年心理层面剖析,猎奇心理是主要原因之一。青少年对世界充满探索欲,追求刺激和挑战,高风险活动在他们眼中常带有一种独特的吸引力。当周围有人示范这种危险游戏的时候,他们对风险的感知会降低,好奇心被进一步激发。一旦陷入到某种亚文化圈,从众压力会驱使他们参与其中,即便内心有恐惧,也会被群体行为所掩盖。这种心理特点让青少年在面对“死亡游戏”时,往往缺乏足够的自我保护意识。

    杜绝“死亡游戏”卷土重来,需要各方协同发力,编织严密的安全防护网。

    学校作为青少年学习和生活的重要场所,是保护他们健康成长的第一道防线。一方面,要创新教育形式,比如用情景模拟、互动游戏等方式,让学生真正意识到“死亡游戏”的危险性;另一方面,建立和完善监督机制刻不容缓。学校需要全方位关注学生的课余活动,无论是操场角落还是校园隐蔽的地方,都不能留有死角。一旦发现危险的苗头,迅速将其掐灭,让“死亡游戏”失去滋生的条件和土壤。

    家长也要积极履行监护职责,这意味着不能只是满足孩子的物质需求,更要走进他们的内心世界。关注孩子的心理状态,及时察觉他们的情绪变化;了解孩子的社交圈子,确保他们没有受到有害因素的影响。只有这样,才能在孩子面临危险诱惑时,给予他们正确的指引。

    构建健康的青少年心理和封杀“死亡游戏”一样重要。社会组织和公益机构应联合开展包含生命教育的公益课程,引导青少年树立正确价值观,提高对危险的警惕性。更关键的是,要培养青少年独立思考和抵抗从众心理的能力,让他们在面对不良诱导时,有足够的定力和勇气说“不”。

    最后,网络时代,信息传播便捷又复杂,不良信息极易在青少年群体中扩散。他们辨别能力尚浅,可能在不经意间接触到“死亡游戏”相关信息,就会被蛊惑。社会各界还应加强对网络环境的治理,减少不良信息的传播,从源头上切断危险游戏传播的途径。

    文案|孔德淇
    出镜|姜雪媛
    拍摄|彭泽祥 实习生秦梓茁 袁圣程
    剪辑|彭灏明 暨晴

    编审 | 郑宗敏 莫文达(实习生)

  • 中秋就要到了,一些社交平台、电商平台上出现了很多印有“Dior”“GUCCI”“Louis Vuitton”等奢侈品牌字样的月饼礼盒,吸引不少消费者关注询价。

    然而据媒体调查,这些所谓的大牌月饼礼盒并不是专柜正品,而是涉嫌傍名牌的“三无产品”。这“三无产品”是既蹭了大牌,又卖上高价,最终把消费者当冤大头。

    但问题是,相关的月饼厂商并不承认这一点。有卖家表示,这些带有“Dior”字样的月饼礼盒都是他们自行组装搭配的,还有卖家强调,他们的产品是合格的,包括月饼也是合格的。是正品,也是迪奥,只不过不是专柜货,因为迪奥每年只会做出来一些送VIP。也有商家直接摆烂说,他们的“GUCCI”月饼就是仿品,毕竟古驰是奢侈品牌,没有销售月饼,也没有跟其他人合作销售月饼,这瞒也瞒不住啊。

    那么,既然是仿品或假货,为啥还有市场?一方面,由于商家故意误导,以逼真的宣传图片、设计包装让消费者误以为是正品,或与相关品牌有特定关系,从而刺激消费者为“高级感”买单。事实上,这些产品的主要销售群体是企业采购和一些喜欢在社交媒体晒图的年轻人。 当不少人买这样的月饼纯属为了“玩味”时,真真假假也就不那么重要了;另一方面,对比奢侈品品牌本身的价格,这类“奢侈品”月饼的价格还是“亲民”的,无形中增加了销量。

    虽说一个愿买、一个愿卖,看上去挺默契的。但是,这种问题月饼的存在,不仅冲击了市场秩序,影响了正牌月饼的销售,更对知识产权形成挑衅。何况,源头不明的生产流通环节,也可能存在种种漏洞,令人为这些月饼的食品安全性捏一把汗。

    中国月饼代表着一种文化传承,其间也显示出创新的魅力。但蹭着奢侈品的名头和热度,大玩“越轨”游戏,和创新毫无关系。说到底,制造和销售这类月饼,是对月饼文化的糟践,是对消费者的忽悠甚至欺诈。

    对消费者而言,擦亮眼睛,远离问题月饼,远离三无产品,很有必要。并且,一旦买到假名牌月饼,应该积极维权。

    但是,和傍名牌月饼的厂商博弈,不只是消费者的事。被侵权的品牌,也应当维权到底。监管部门也要主动出击,坚决遏制月饼制假售假势头,为消费者营造一个健康的消费环境。

    文案 | 伍里川
    出镜 | 姜雪媛
    拍摄 | 彭泽祥 王仲贤 实习生 黄慧心
    剪辑 | 彭灏明 暨晴 实习生 黄慧心

    编审 | 郑宗敏 陈珂(实习生)

  • 最近,浙江省永康市一网友反映,他的父亲在当地某口腔医院一次性拔除23颗牙齿,并在同日种植12颗牙齿。随后疼痛不止,13天后心搏骤停死亡,具体原因还在调查。这件事引发网友热议,有人对一次性拔除这么多颗牙齿表示震惊和不解;也有人提出口腔诊疗行业乱象频出,老年人容易上当受骗,必须加强监管。

    近段时间,我们经常听到类似过度拔牙的现象。比如前不久,上海一家诊所建议一位老人把剩下的8颗牙全部拔掉再种牙,引发了社会广泛关注。而这回,永康市这位老人更是一次被拔除了23颗牙,很多人为此感到困惑,难道“全口拔牙”也成为一种时髦?

    和过度拔牙相对应的过度种牙现象,也越来越多。“上午种牙下午吃肉”“当天拔、当天装、当天用”“种植牙价格低至百元”……类似的广告宣传突然变得多了起来。不仅如此,有城市还出现通过“AI外呼电推”无差别地向市民推广种植牙等现象,一些人因为口腔问题求医心切,再加上信息不对称,很容易被这类夸大宣传所误导。

    要知道,即使是牙齿的残根,其存在也有稳定牙床的作用,是不应该轻易拔除的。此外,拔牙和种牙导致的大出血或感染等风险也非常大,拔牙和种牙理当严格按照适应证来操作。

    尽管永康市这位老人去世的具体原因还有待调查,但过度拔牙和种牙的巨大风险,必须引起高度重视。

    更要看到,这种乱象若不能尽快得到治理,可能变成一种新的“坑老”方式。老年人的牙病多,但防骗意识和能力较弱,几句好听的宣传用语,一番嘘寒问暖的话,就可以让一些老年人张开嘴巴任人拔牙种牙。过去子女们主要防范保健品推销人员忽悠老人,现在一些非正规医疗机构的牙医工作者也应该成为防范对象,说不定子女们一不小心,自家老人的一口牙就被突然拔光。

    而且,这种现象的出现,和正在实施的种植牙价格治理有很大关系。过去种一颗牙收费上万元,让人直呼种不起,现在随着口腔种植体集中带量采购和服务收费治理等工作的开展,牙科机构从单颗牙上可以赚取的利润大幅缩水,那单价上不去,就得扩大数量,从而导致过度拔牙和种牙。

    种植牙价格治理的效果值得高度肯定,但也要做好副作用防范。当务之急,是要将整治过度拔牙和种牙现象和种植牙价格治理一同推进,堵死类似的变通逐利手段。

    文案 | 罗志华

    出镜 | 姜雪媛

    拍摄 | 王仲贤 彭泽祥 实习生 黄慧心

    剪辑 | 王仲贤 彭灏明

    编审 | 郑宗敏 郭穗钰(实习生)

  • 给食品厂运送水果的货车竟然散发出酸臭味?这是怎么回事?

    最近,有网友爆料说,在陕西咸阳礼泉县发现有七八辆货车装满苹果停在路边,靠近时可以闻到苹果腐烂所散发出的酸臭味。整个车里都是果子,发黑的汁水从车厢缝隙渗出,滴落到地面……

    果子腐烂不算什么大事,但是装着大量腐烂果子的车辆和一家果汁厂关联起来,就暴露出了严重的食品安全问题。尽管目前这个果汁厂的负责人表示,“这些原料车只是在我们门口停着,不一定都会被收了,果子进厂以后也有非常严格的筛选程序”,然而,这件事情的真相也不可能就听企业一方的说法,还需要当地相关部门介入调查,尽快给出一个公开公正的结果。

    值得注意的是,这次涉事的礼泉安德利果蔬汁有限公司是一个知名果汁龙头企业的下属公司。这家企业负责人回应的时候表示,“我们安德利在整个行业是龙头,本身对质量这一块就卡得很严”。虽然你们可能真的卡得很严,但是,这并不意味着龙头企业就有监督豁免权。

    此外,很多人都知道,坊间历来有“好肉不做馅,好果不榨汁”的说法。这或许是特定背景下流传下来的一种“潜规则”。但是在今天,这种说法依然有一定市场,甚至像这次事件之所以引发如此大的关注,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它好像和这个民间传闻对上了。那么,彻查这次事件的真相,就不仅仅是关乎一家企业的“清白”,也和整个果汁行业的形象息息相关。

    当然,榨果汁用的“好果”在现实里的标准,可能确实和大家的期待有一些出入。包括安德利在内,早在2013年,国内几大果汁行业龙头企业就被质疑在收购“瞎果”制造果汁,“瞎果”就是那些腐烂变质或者在没有成熟之前就跌落的水果。那个时候,有专家表示,收购残次果已经成为果汁行业的潜规则,也有专家认为“不能用对鲜食果的标准来要求制汁果”。但直到今天,可用作果汁原料的残次果的标准到底是什么,鲜食果的标准和制汁果的标准究竟有怎样的区别,似乎依然是个谜。

    说了这么多,就是希望这次事件的善后,可以在查清真相的基础上,同时揭开果汁行业这个长久以来的谜团。这既能顺应咱们老百姓对食品安全的期待,也是果汁行业实现健康发展必须要迈出的一步。

    出镜 | 姜雪媛

    文案 | 朱昌俊

    拍摄 | 唐德荣 彭泽祥 实习生 秦梓茁

    剪辑 | 彭灏明 实习生 秦梓茁

    编审 | 郑宗敏 郭穗钰(实习生)

  • 家人们呐,又来新骗局了!最近,一种以“氢”为核心的保健疗养模式在国内很多地方悄然兴起。“氢氧体验中心”“氢氧吧”“氢氧会所”等场所,成为很多老年人每日清晨必去打卡的地方。市场上的某些氢氧体验馆宣称,吸上一口氢气,就能抗肿瘤、抗衰老,还能解决各种疑难杂症,吸“氢”包治百病的骗局可以说是专坑老年人。

    吸“氢”抗衰老所依据的原理是,人的衰老被认为是细胞不断氧化的过程,只要能够抗氧化,就能起到抗衰老的作用。氢和氧结合生成水,氢气又因为可以夺取细胞里的氧而阻断细胞氧气化,因而具有一定的抗氧化作用,而生成的水则对人体无害。有业内人士因此认为,吸“氢”可以抗衰老,并且比较安全。

    这个道理看起来很容易懂,却经不起推敲。比如氢被吸入呼吸道和氢进入细胞内,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氢的代谢路径有很多条,不可能按照人的意愿代谢。也就是说,氢所谓的抗氧化作用或许仅仅是一种猜想。

    疗效纯属子虚乌有,但毒副作用却不会缺席。从理论上看,呼吸是调节人体酸碱平衡的重要方式,而人体的酸碱度和氢离子的代谢有关,一个人短时间内吸入大量氢气,可能导致人体酸碱失衡,甚至出现其他更严重的副作用。

    如果你也吸“氢”了,这个时候是不是该怀疑一下,自己或家人出现的睡眠变差、眼皮肿等症状,也许就是吸“氢”造成的噢。

    所以,咱们在氢疗馆里并非“享氢福”,而是花钱买风险,一些老人家不仅被骗了养老钱,而且健康反而受损。当务之急,要持续加大健康科普和宣传引导,让更多人能够看清吸“氢”骗术的本质;另一方面,还是要对实施这类骗术的机构和个人出重拳打击,让违法成本远超非法所得。这样才能从供需两端给吸“氢”骗术来一个釜底抽薪,维护好民众的健康和市场秩序。

    出镜 | 姜雪媛
    文案 | 罗志华
    拍摄 | 王仲贤 戚容源 实习生 秦梓茁
    剪辑 | 实习生 秦梓茁

    编审 | 郑宗敏 郭穗钰(实习生)

  • 房屋养老金 钱从哪里来?起什么作用?

    未来,房屋也要有养老金了。

    是的,你没听错。日前,住建部相关负责人提出,要研究建立房屋体检、房屋养老金、房屋保险这三项制度,构建全生命周期的房屋安全管理长效机制,有22个城市目前正在开展试点。

    那么,我们国家为何要推行房屋养老金试点?

    这是因为,当前,我国城市发展已经从大规模增量建设转到存量提质改造和增量结构调整并重的新阶段,进入城市更新的重要时期。简单来说就是,房子和人一样,会“变老”,会“生病”,为了房子的安全,就需要和人一样进行体检,查找问题,消除隐患。

    那问题又来了,房屋养老金的组成和资金来源又是什么?

    事实上,房屋养老金由个人账户和公共账户两部分组成。个人账户就是业主交存的住宅专项维修资金,交存按现行规定执行。

    房屋养老金的公共账户则按照“取之于房、用之于房”“不增加个人负担、不减损个人权益”的原则,由政府负责建立。

    从试点城市来看,地方政府可以通过财政补一点、土地出让金归集一些等方式来筹集,目的是建立稳定的房屋安全管理资金渠道,不需要居民额外缴费,不会增加个人负担。

    当然,大家最关心的问题就是,未来,房屋养老金将用在哪些方面呢?

    相关负责人表示,住房养老金个人账户资金按照住宅专项维修资金管理规定,专项用于住宅共用部位、共用设施设备保修期满后的维修和更新、改造;公共账户资金主要用于房屋体检和保险等支出。

    由此可见,房屋养老金制度其实是一项为老百姓房屋安全和生命财产安全考虑的、兜底性制度设计,有利于减少未来存量房规模越来越大、支出越来越大的压力,也减轻了居民的后顾之忧,让大家住得安全、住得安心。这才是这项制度设计的初衷。

    对于建立房屋养老金制度的问题,您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下方留言告诉我们~

    文案 | 杨 帅
    出镜 | 姜雪媛
    拍摄 | 王仲贤 戚容源
    剪辑 | 实习生 秦梓茁


    编审 | 郑宗敏
  • 在宇宙的未知深处,一场恐怖的遭遇正在悄然上演。8月16日,新一部“异形”系列电影《异形:夺命舰》正式在中国内地和北美同步上映。殊不知,首映当天就有家长投诉:带8岁小孩看影片引来不适。到底该不该带孩子去影院看恐怖片的话题,又一次引发讨论。(8月17日重庆日报)

    《异形》系列作为好莱坞久负盛名的科幻恐怖片,塑造了打不死的外星怪物——异形。该系列已走过45年,至今共推出七部影片,凭借着科幻惊悚、太空冒险、外星怪物等设定,以及栩栩如生的特效制作,该系列影片在全球收获了大量粉丝,新作也再次掀起观影热潮,引发一波“回忆杀”。然而,在新片上映的第一天,就有家长投诉称小孩看了不适,要求影院退票、赔偿,凸显“电影分级制”的缺位,诱发不必要的观影纠纷。


    《异形:夺命舰》剧照/图源网络

    此次《异形:夺命舰》与北美同步上映,在美国,该片属于R级片,17岁以下必须由父母或者监护陪伴才能观看。由此可见,《异形》并非“合家欢”电影,属于科幻恐怖类型片,内容里有大量血腥、惊悚的镜头,具有一定的观影门槛,不适合未成年人,以及患有心脏病的观众。因此,家长是否要带小孩看异形电影,需考虑清楚,慎重抉择,以免惊吓了孩子,让其留下心理阴影。

    早在《2012》上映时,某位著名演员就曾提议禁止放映,理由是电影里的世界末日画面太过逼真,不仅小孩被吓哭,自己也感到很害怕。而且,不仅灾难片受到非议,部分战争片、爱情片、动画片等都曾有类似争议,主要就是相关内容“成人向”显著,不适宜儿童观看。可见,无差别放映制度恐怕已不符合时代需求,有作出调整的必要。

    《电影产业促进法》第二十条中指出:“摄制电影的法人、其他组织应当将取得的电影公映许可证标识置于电影的片头处;电影放映可能引起未成年人等观众身体或者心理不适的,应当予以提示。”该法明确,“观影提示”由制作方、发行人和影院自行决定,根据影片的具体内容,作相应提示,实际上是把主动权交给了商家,而非行业监管者。

    此次《异形》新作上映时,出品方即在官微、海报上提醒:“未成年观众谨慎选择观影”,部分影院也在售票处、影院粉丝群里作出相应提醒。但仅此是不够的,需要更进一步,比如消费者在购票平台购票时,以弹窗形式提醒谨慎选购;有家长带小孩入场,检票员也可及时提醒。

    由于官方版的电影分级制迟迟未发布,导致无据可依。况且,“观影提示”的规定过于笼统,缺乏分级标准作为对照,又是由商家自己把握,容易陷入标准混乱的局面。因此,最好还是在法律规定基础上,根据电影内容和市场反馈信息,发布统一标准的电影分级制,形成硬性规定,要求电影从业者严格执行,以便于分类分级观看,切实保护观众权益。

    主播 | 姜雪媛
    拍摄 | 戚容源 彭泽祥 实习生 秦梓茁
    剪辑 | 林丹丹 彭灏明
    文案 | 江德斌

    编审 | 郑宗敏 郭穗钰(实习生)

  • 外卖骑手交通违法,要面临停单处罚了。日前,广州市市场监管局披露,该局将督促即时配送平台企业落实安全责任,深入开展电动自行车安全隐患全链条整治行动。据了解,市场监管部门指导行业协会,在全省率先启动对一周内有三次以上违法行为骑手实施全行业停单惩戒,有效遏制骑手交通违法行为多发现象。

    外卖行业电动自行车交通违法行为高发,是不争的事实。这既给包括外卖员在内的所有交通参与者带来更大的安全风险,也成为影响外卖行业社会形象的一个重要“豁口”。相关部门督促各平台开展安全隐患全链条整治,有着很强的现实针对性。事实上,这一次整治方案是综合性的,如在压实平台企业主体责任方面,就要求配送企业对使用电动自行车配送的,按照最高速度25km/h守法行驶可完成配送任务的标准,设定配送时限、路线。相对来说,对一周内有三次以上违法行为骑手实施全行业停单一天以上限制,各方的关注度更高,因为这直接关涉到广州十多万外卖骑手们的切身利益。同时,它将外卖骑手违法行为与接单资格挂钩,也释放了更强的治理信号。

    实际上,对广州来说,这一规定难言首创。早在2018年4月,广州交警部门就出台过类似的规定:外卖骑手出现3次违法的,企业应对该员工进行辞退,并由公安交警部门纳入黑名单,其他外卖企业不得再录用。这一做法在当时引发了一定的争议,后续的实际执行效果如何,也少见有公开信息披露。相对来说,这次整治行动提出的一周内有三次以上违法停单一天以上,在严厉程度上明显有所降低,应该说更好体现了“宽严相济”的原则,或也将为其执行创造更好的现实条件。毕竟,处罚措施越严厉,对执行刚性的要求就越高。

    理论上,骑手交通违法行为达到一定程度就可能失去接单资格,这对于倒逼骑手提高交通合规意识,是有直接帮助的。从现实看,停单处罚可能是比单次的交通违法处罚,对骑手影响更大。平台实施这一规则,也意味着参与到了对交通违法行为的“共治”中来,这有利于对骑手产生更强的“震慑”效果。但是,制度的生命力在于执行。这项措施要落到实处,背后还需要交管部门与各平台,以及各个平台之间建立高效的信息对接机制。如果离开了这一基础支撑,执行效果必然打折,也不利于骑手真正对规则产生敬畏。

    当然,在提升骑手交通违法成本的同时,也不应该忽视了平台该承担的责任。要知道,骑手交通违法行为之所以高发,背后其实是有很多外部原因在起作用。比如,配送的时效考核、路线规划等,这些影响骑手交通合规性的因素,其决定权主要都在平台手中。那么,当骑手的违法成本提高后,平台也应致力于为减少骑手违法创造更好的外部条件,如此才能彰显公平性,也确保规则执行效果的最大化。比如,今年初媒体报道,有外卖平台系统规划好的取餐送餐路线,居然包含了逆行路线。并且,平台根据逆行路线的里程限定了送餐时间,让骑手不得不按照逆行的路线来行驶,以保证准时送餐。如果这样的现象依然客观存在,无异于是鼓励骑手违法,这明显与处罚骑手违法形成了矛盾。那么,在新规执行之前,就该事先清除这些“BUG”,不能让骑手陷入两难困境。

    说到底,对外卖骑手交通违法行为的治理,还是要树立系统思维,既要让骑手感受到违法的代价,也要着力消除一些让骑手“无可奈何”违法的因素,从而真正提升整个外卖配送系统的合规性,让外卖骑手有更多尊重规则、敬畏安全的动力。其实,在外卖行业如今的现状下,从平台和骑手,都应该更多将安全放在第一位,而不是再一味地去拼“速度”。一如“违法将停单”的新规所给出的明喻:建立在违法违规基础上的高效,终是“欲速则不达”。


    主播:姜雪媛

    责编:傅铭途 罗清峣

    文案:朱昌俊

    编审:郑宗敏
  •     罐车卸完煤制油,未清洗储存罐就直接装上食用油继续运输?有罐车司机透露,食品类液体和化工液体运输混用且不清洗,已是罐车运输行业里公开的秘密。记者追踪调查发现,国内许多普货油罐车运输的液体并不固定,既承接糖浆、大豆油等可食用液体,也运送煤制油等化工类液体,不少罐车在换货运输过程中不清洗罐体,造成食用油被残留的化工液体污染。(7月2日《新京报》)

        罐车司机的爆料和媒体的追踪调查令人触目惊心。煤制油是一种由煤炭加工而来的化工液体,食用油是用来做什么的毋庸赘言。为避免“串味”,百姓在家炒菜,炒完一道后还会刷一下锅再炒另一道,运输食用油的罐车岂能如此“不讲究”?这不仅暴露出行业监管的漏洞,更关乎食品安全的底线。

        事实上,我国于2014年6月开始实施的《食用植物油散装运输规范》(以下简称《运输规范》)中明确提到,运输散装食用植物油应使用专用车辆,不得使用非食用植物油罐车或容器运输。该《运输规范》中还提到,装入油脂之前,应认真检查运输容器是否为专用容器以及容器是否清洁、干燥。

        专家指出,尽管该《运输规范》只是推荐性的国家标准,而非强制性的国家标准,但也具有一定的强制性,企业标准可以比这个标准更严格,一般来说不能低于这个标准。换言之,推荐性的国家标准虽不具有法律强制力,却是行业自律的底线,是企业应当遵循的基本规范。

        但现实中,一些罐车不仅没有做到专车专用,甚至连储存罐都不清洗,而是直接“混运”,埋下诸多食品安全隐患。更令人担忧的是,这种“混运”现象并非个例,而是运输行业内的“潜规则”,散装食用油在长距离运输过程中几乎处于无监管的状态。

        显然,“混运”背后是“利”字作祟。若专车专用,到站卸货后再返回装货,不可避免要跑一趟空车;若清洗储存罐,每次也是一笔不小的开支。为节省开支、降低成本,很多车队老板选择能省则省,既没有专车专用,也不洗罐。这个过程中,一些散装食用油生产厂家“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没有严格把关,不按规定去检查罐内是否洁净,而收货方检验手段过于单一,也无法发现问题。

        目前我国在食用油运输方面尚无强制性国家标准,但这显然不是监管缺位的借口。监管部门应当主动作为,填补制度漏洞,加大执法力度,对违规运输行为零容忍,确保运输过程的安全可控。

    同时,压实散装食用油生产厂家和收货方的责任,消除买卖双方的信息不对称,别给某些运输企业提供可乘之机。无论是卖油的厂家还是买油的公司,都应将食品安全放在首位,建立健全内部监管机制,加强对运输环节的管控,共同维护食品安全的底线。

        总之,守护舌尖上的安全,必须坚持全链条、全过程监管,生产、加工、流通、消费等任何一个环节都不能放过。罐车“混运”现象的曝光,再次敲响了食品流通领域的安全警钟。

    主播:姜雪媛
    责编:傅铭途 谭洁文

    文案:陈广江

    编审:郑宗敏 郭穗钰(实习生)

  • 近日,有媒体报道河南驻马店某中学食堂只有桌子没有椅子,学生只能站着吃饭。对此,学校工作人员称,没有椅子利大于弊,并给出3条理由:坐着吃饭不方便;此前椅子绊倒过几回学生;学生在教室坐太久了,需要站着活动活动身体。
    “坐着吃饭不方便”,这样的解释简直滑天下之大稽——既然坐着吃饭有这么多弊端,不知道该校的领导和老师是否也是一起站着吃饭?
    现场视频显示,由于食堂桌子太矮,学生只能弯腰曲背俯身用餐。中学生正处于长身体的阶段,如此别扭的吃饭姿势,不仅谈不上“方便”,而且也不利于健康。所谓“椅子绊倒过几回学生”,更是典型的因噎废食:如果有人曾因吃饭噎着,是否连饭菜都要撤下?至于“学生在教室坐太久了”,更显滑稽:既然知道学生“需要站着活动活动身体”,为什么不增加体育锻炼的时间,而是别出心裁从孩子的牙缝里“省时间”?
    实际上,这三个理由的荒诞性不值一驳。真正发人深省的是,如此荒唐的借口,竟然被学校堂而皇之地拿出来当作应对舆论质疑的“挡箭牌”,由此对应着学校内部怎样的生态?
    近年来,各种奇葩的学校管理规定屡见不鲜。无论多么严苛甚至奇葩的规定,面对外界质疑,学校大多以“为了学生好”为解释。问题是,这种明显有违常理的管理方式,真的能起到良好的效果吗?
    吃饭应该站着还是坐着,本无定论,完全可以以个人兴趣和习惯自由选择。如果真的是“为了学生好”,那就应该为学生提供自由选择的空间。不由分说撤掉全部座位,然后告诉学生“这是为你好”,这很难说得上是科学管理,更多恐怕是“服从性测试”——学校真正在意的不是吃饭的姿势,而是学生是否服从学校的要求。这何尝不是一种“权力的任性”?
    要求学生站着吃饭,唯一的好处也许就是能“节省时间”。但是,从学生牙缝里“抠出来”的几分钟时间,到底会被用在哪里,着实值得被打上问号。难道在这所学校里,学习节奏已经紧张到容不下学生坐着吃饭吗?如果答案是肯定的,可想而知,这所学校的氛围已经压抑到何种程度。如果答案是否定的,如此剑走偏锋折腾学生,所为何来?
    从媒体报道来看,学校要求学生站着吃饭的事情已多次发生,学校也无一例外地以“为学生好”作解释。当学校明明知道学生“需要站着活动活动身体”,也只能从孩子牙缝里“抠时间”,这样的学校管理者,可曾真正将孩子的身心健康放在心上?(作者是资深时事评论员)
    主播:姜雪媛
    责编:傅铭途 谭洁文

    文案:赵志疆
    编审:郑宗敏 马雅静(实习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