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pisodios
-
马来西亚共产党武装分子放下武器,走出森林的过程是怎么样的?
新加坡作家海凡在1976年9月9日上山,经历了13年的雨林生活后,这些年他的思想有过哪些挣扎或悔意吗?
海凡说整个放弃斗争的过程是缓慢且充满试探性的。
在经历了几年的谈判磋商后,1989年12月2日,公布了“合艾和平协议”,其他具体的细节还包括哪些?
新加坡当年没有参与谈判,合艾和平协议里,没有包括新加坡人的权益,根据资料,当年有22个新加坡籍的马共武装部队成员,后来海凡如何回到新加坡?
这系列的 #958印象古早 ,本地作家海凡回顾1976年加入马共游击队到1992年回到新加坡的人生轨迹。
See omnystudio.com/listener for privacy information.
-
1976年9月9日,本地作家海凡抵达马国,正式成为了马共游击队员。
13年在山里生活,对于现代人来说难以想象,1976年到1989年海凡在雨林里的生活是如何的?
“13年里我住过大约15个营房,这是比较固定的。有时候一两个月,有屋子、课室、厨房等。但是如果是行军流动途中,那么就睡在吊床,在两棵树之间。”
“其实山里面的日子,最苦的是吃饭的苦。因为在大森林里,上山过后,基本上就没有吃过白米饭,粮食供应有限,不够的就用木薯拌着吃,米饭是很少的,没办法吃得饱。”
长期处在半饥饿的状态,这种日子是怎样的滋味?游击队员的“工作” 包括什么?如何分工?13年的时间在山里,只有一次下山的机会,夜晚的时候到泰国勿洞最靠近市镇的地方。
13年来,海凡有没有动摇过?
有些已经退出武装斗争的前队员会搭乘叫做 “狗叫鸡” 的飞机在空中喊话劝人投降,他也没有放弃,为什么?
本地作家、前马共游击队员海凡亲自述说详细说明在雨林里队员的 “工作经历” 。
See omnystudio.com/listener for privacy information.
-
¿Faltan episodios?
-
凌晨三点警察上门找人,海凡刚好不在家里。要躲避追捕只能逃到国外,他要怎样偷渡出国?
参加文艺团体的时候,海凡认识了一些马共的地下组织。决定要离开的时候,他联系了这些人请他们帮忙。
这期的《958印象古早》,随海凡踏上1976年的逃亡之路。
See omnystudio.com/listener for privacy information.
-
1976年这一年,到底发生了什么事,让他毅然决然离开新加坡,逃到泰马边界的山林里加入马共游击队
海凡从参加当年非常受理想青年欢迎的文艺团体谈起。
See omnystudio.com/listener for privacy information.
-
童年穷困,父母亲都要从事劳力工作,本地作家海凡表示,到了青少年开始思考,要如何才能让生活好转?
“我曾经在制衣厂工作过,24小时轮三班,两三千工人,那个时候60-70年代,新加坡有许多劳动力密集的工作,赚的钱很少,工作幸苦,环境恶劣,噪音很吵,空气污浊。当时觉得这个社会很多不合理,就开始想如何让生活更好一些。”
在华人社会,当时中国的文革的一些思想传到本地,看了一些中国的画报,接收了社会主义思想,受到了影响。
海凡和当时一些青年朋友参与了文艺团体,在团体当中认识了不少人,其中有地下组织的人。
See omnystudio.com/listener for privacy information.
-
“我住在山顶,我是山顶仔,我们家属于低下层的。”
“父亲常年在”州府“联邦工作。有一次回家来时,带了一些砍成一块块的蟒蛇肉回来,装在热水壶里带回来,那时候我不到十岁。“
看到这些蟒蛇肉,小小的海凡就联想到父亲的工作环境有多么的险恶。
海凡,是本地作家,另一个笔名是辛羽,本名洪添发。
1976年离开新加坡加入马共游击队,13年的时间住在山里,近乎与世隔绝的雨林,1992年重新回到新加坡生活。
2024年凭《雨林的背影》,在新加坡文学奖华文小说组中获奖。
单单听到马共前游击队员的身份,就会令一些人挑起眉毛。
一个人为什么会离开家乡,走进雨林?到底1976年发生了什么事,会让年轻的海凡做出当年的决定?
新系列《958印象古早》聆听前马共队员海凡超乎寻常的经历,这期先了解一下他的家庭背景、成长环境。
See omnystudio.com/listener for privacy information.
-
See omnystudio.com/listener for privacy information.
-
早年要加入私会党有一套繁琐的入会仪式,曾经担任私会党香主的“ 悟觉者”,在坐牢期间,在一位监狱官的鼓励下,写下对私会党的发展、仪式和自己的经历。
See omnystudio.com/listener for privacy information.
-
“私会党” 三个字犹如邪魔外道,总让人联想到新加坡早年横行一时,危害社会安宁的非法组织。
在新加坡自治时期出生,本地文史工作者李国樑成长的年代,学校老师经常告诫学生不要加入私会党,以免祸害自身和家人。
1966年的罪犯调查档案忠,本地私会党徒约9000人,以15岁至30岁居多。
新加坡开埠初期,私会党源自中国清朝的天地会,是一个以反清复明为目标的革命组织。其中的会员后来纷纷出逃到南洋,来到新加坡避难,在异乡的天地会成员,大多文化水平有限,谋生技能不高,主要从事劳力工作,为了生存,他们通过争夺地盘和保护码头来维持生计,随着时间推移,这些组织逐渐变质,开始设计赌博、毒品等非法活动,对社会治安造成极大威胁。
See omnystudio.com/listener for privacy information.
-
天地会、陈近南、反清复明香主、监牢、私会党这几个词语是不是让你联想到 《书剑恩仇录》、《鹿鼎记》或《监狱风云》、《古惑仔》等影视作品呢?
#958印象古早,新系列节目不谈影视剧集,而是新加坡私会党发展史!本地文史工作者李国樑出版了《黑道江湖:中国天地会衍生的新加坡私会党》,书里除了有他多年的研究,最难得的是有一份本地的前洪门老大“悟觉者”的忏悔录,遗稿是本地私会党发展非常珍贵的第一手资料,为本地少为人知的“黑社会” 历史提供新视角。
See omnystudio.com/listener for privacy information.
-
本地作家艾禺,曾经在1983年到2006期间,在当时的新加坡广播剧SBC 担任故事策划人、编审和编剧。目前是驻校作家,自由撰稿人。
艾禺参加了第一届编剧训练班,毕业后和同学洪荣狄、李承璋三人同时加入戏剧组成为编剧助理。
艾禺写的第一个剧本是《年轻人》,由陈秀环、吴瑰岸(吴岱融)、洪国锐主演。
编一个剧本之前,必须召集一般人先开会讨论,每天在办公室对着白板“度桥”,把人物的性格、经历、家庭、口头禅等都罗列出来。大家就拿着讨论的结果,在很了解这些人物性格以后,就分工去写,然后在写的过程,要记住安排几分钟一个小冲突,结尾前留个悬念等。
写了20多年的剧本,艾禺老师最喜欢哪几部?为什么?编剧的工作挑战有哪些?从前人们对编剧的工作不了解,在家里写剧本还被误解为不上班,无所事事。
See omnystudio.com/listener for privacy information.
-
“那个时候电视机也不普遍,后来大约60年代末期,爸爸有了花红就用分期付款的方式”供“了一台电视机。我也不知道自己的创作是不是电视机引起的。当时星期六、星期天就会播出粤语残片。女人的命运都是很悲惨的。。。。。”
艾禺发现养母每次看戏都在哭,因为好奇为什么她看戏会哭,也跟着一起看。
有一次写作文的时候,艾禺就把看过的剧的剧情写进作文里,结果获得了老师的表扬还把她的作文念出来。从此让艾禺喜欢上写作。
因为爸爸收万字票,艾禺小时候还当过小跑腿。
这期的 #958印象古早 ,本地作家艾禺回忆小时候成长的记忆。
See omnystudio.com/listener for privacy information.
-
三岁成为了刘家的养女,本地作家艾禺就搬到了女皇镇居住。虽然女皇镇有许多小学,养父却执意要把孩子送到“坡底”的学校念书。
在小学五年级那年,因为没有在学校规定的日子缴交学费,级任老师便处罚学生站在桌子上,这件往事对于一个10岁左右的女孩造成了极大的困扰和伤害,心里十分怨恨父亲。
这期的《958印象古早》本地作家艾禺谈到小学时被老师霸凌的往事。
See omnystudio.com/listener for privacy information.
-
出生于跑马坡的一个裁缝家庭,父亲以车睡衣睡裤为生,本地作家艾禺(本名刘桂兰)的原生家庭总共有七个兄弟姐妹,因为家贫,父母忍痛要把一个女婴送于他人。通过一个“水客” 的牵线,找到了一对无儿无女的刘姓夫妇,送给他们领养。当年水客要到家里抱孩子的时候,原本并不是选择艾禺,那为什么后来是她被送走呢?
当年这对客家夫妇”赠送“了2个猪脚罐头给艾禺的父母,就换来了一个大约三岁大的小女孩。艾禺在成长的过程中并不知道自己是领养的,一直到小学六年级,当时她如何发现自己的身世?12岁的她即使隐隐约约知道自己的身世也从来未曾开口询问,为什么?
这期的《958印象古早》,本地作家艾禺,担任过20多年电视台编剧的她回忆自己坎坷的童年。
See omnystudio.com/listener for privacy information.
-
See omnystudio.com/listener for privacy information.
-
See omnystudio.com/listener for privacy information.
-
上海书局原本只做销售,后来开始做教科书的出版,过程是如何的?
教科书要编教材,获得了不少当时知名作家的协助。
第一套以中国以外,南洋版本的华文教科书,广受欢迎,影响深远。
《958印象古早》上海书局创办人的儿子陈蒙志先生谈当年出版教科书的过程。
See omnystudio.com/listener for privacy information.
-
1920年代,新加坡就有书店了。1925年,上海书局在水仙门 High Street开始营业。
在新加坡开书店,为什么取名上海书局?
上海书局创办人的儿子陈蒙志先生说,他也曾经问过父亲。他说除了对故土的怀念,也因为书都是从上海进口的,而且当时上海已经是个有名的贸易转口地区,因此就把书店取名“上海书局”。
这个系列的《印象古早》,一起聆听新加坡早年书店的故事。
See omnystudio.com/listener for privacy information.
-
陈蒙志先生的父亲陈岳书和舅舅王叔旸于1925年12月1日在 13 High Street 创办了上海书局。当时是如何从卖毛巾到卖书刊?为什么取名上海书局?
上海书局创办人的儿子陈蒙志谈父亲当年如何下南洋来到新加坡打拼的故事。 1920年代,父亲下南洋做买卖,在船上时间很长,父亲随身带了书报杂志,做为旅途上打发时间的消遣。
See omnystudio.com/listener for privacy information.
-
一块四四方方的布,4条长长的带子,就可以把宝宝固定好背在身后,好让母亲可以腾出手来劳作的 “背袋”,是早年妇女普遍使用,亲手缝纫制作的婴儿用品。
现代母婴用品也有,英文称为 "Baby Sling 或 Baby Carrier, 这个 “背带” 或“背袋” ,广东人称作 “孭带”。
本地收藏家张旂闻Dan多年前,临近农历新年时逛牛车水一家店铺,看到一个上面绣了”庆丰年“ 三个字的背带,觉得有趣就买了下来,开始了他收集背带的旅程,有一次母亲看到他买回来的背带就告诉儿子,自己还收着当年背过他的那个背带,然张旂闻十分惊喜。这些年陆陆续续收集了100多个背带,花式多样,以绣花为主,或缝上一些吉祥字。Dan 表示在他所收集背带中,花样都没有重复,而他所收藏的背带,最早的一个也许制作于1928年。
收藏家张旂闻收集的各种物品多达上千件,以本地物品为主,包括建国总理李光耀的签名贺卡等等。
See omnystudio.com/listener for privacy information.
- Mostrar má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