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pisodios

  • 本期编辑:@SodaBella @朝与黎

    本期主播:@刘不绝

    @SodaBella

    本期脑图:

    本期概述:本期我们探讨了乙女游戏的流行文化影响,涉及性别角色、游戏体验和个人对明星行为的反思,指出这类游戏可能反映了对女性视角在游戏创作中地位的局限认知,以及年轻女性粉丝追星行为背后的心理动机和社会影响。通过这些讨论,展现对游戏文化、性别角色以及社会心理现象的深刻理解与批判性思考,揭示了个人身份与公共形象之间复杂的关系。

    一、什么乙女游戏

    乙女游戏:乙女游戏(乙游)通常以女性玩家为主要受众,其核心在于通过精心编织的剧情,让玩家在游戏中体验与男主角建立浪漫关系的过程。这类游戏自上世纪九十年代在日本兴起,便深深烙印着女性主义的特征,不仅为女性提供了一个沉浸式的恋爱体验平台,更是寄托了女性对于美好爱情的无限憧憬与向往。

    情感满足:乙女游戏通过细腻的情感描写和丰富的剧情,满足了女性玩家对浪漫爱情的向往。玩家可以通过与不同性格的男性角色互动,体验不同的恋爱故事,获得情感上的满足。

    女性话语权的回归:乙女游戏通过构建男性叙述与女性真实经历之间的差异,让女性角色发声,揭示男性话语在描述女性时的不完全真实性,从而使女性群体的真实想法和经历得以重新展现。

    女性角色身份重建:乙女游戏为女性提供了一个逃离男性审视目光的想象空间,让她们能够自由地展现自我、释放欲望。在这一虚拟世界中,女性玩家可以完成传统男女身份的置换,从被动客体转变为权力实施者的主体。

    乙女游戏发起了对传统两性关系的反叛,女性不再是被物化的他者,男性反而成为被凝视和消费的对象。这种设定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女性对父权制的反抗。

    二、乙游与改变女性群体择偶观价值观改变是否属实?

    理想化恋爱观:研究表明,乙女游戏使用频率的增加会加深玩家与男性游戏角色间的拟社会关系;对女性角色的认同和对男性虚拟人物的拟社会关系程度越大的学生对理想恋爱关系的支持程度就越积极。

    独立与自信:现代流行的乙女游戏在男女主人公的互动中,男性角色不再是无所不能的超人形象,相反,他们在女主角面临困境时,更多地展现出对女主角的支持和帮助。这种设定让女性玩家感受到自己的独立和自信。

    三、女性向小电影的市场导向

    行业偏见:电影行业长期以来由男性主导,女性导演和编剧的比例相对较低。这种性别不平衡导致女性视角在电影创作中被忽视。

    市场导向:小电影为了在有限的预算内获得最大的收益,往往倾向于选择更容易被市场接受的题材和表现手法。这些题材和手法通常更符合男性观众的口味,从而导致女性视角的缺失。

    文化传统:社会文化传统中对性别角色的刻板印象也影响了小电影的创作。传统观念中,男性被视为故事的主体,女性则多被描绘为辅助角色,这种观念在小电影中也有所体现。

    · 成人电影产业的核心目标是追求利润,生产者往往优先迎合大部分男性观众的欲望。由于父权文化的影响,很多男性的消费偏好可能倾向于强化性别不平等的内容。对于女性来说,这一时期的成人电影并没有提供任何情感或性别上的共鸣,它更像是将女性凝固在一种单一符号中的工具。尽管性解放运动推动了成人电影的合法化,但女性并没有因此获得更多的创作权或叙事权。她们的存在依然是为了满足男性的需求,而不是为自己发声。

    时间节点:

    l 01:44 探讨乙女游戏及其吸引力

    l 04:11 个人时间中的游戏陪伴

    l 09:10 对游戏性别表现和文化现象的反思

    l 12:54 探讨乙女游戏中的性别角色与女权议题

    l 18:14 对宠物和社交媒体喜好的心理探析

    l 20:04 探讨追星文化中的畸形现象

    l 25:22 探讨游戏背后的人性与社会现象

    l 27:40 探讨小电影对女性形象与观念的影响

    l 31:12 探讨追星文化及粉丝与偶像之间的关系

    l 37:41 探讨追星文化与公众对明星的认知

    l 51:37 探讨乙女游戏与自我价值认识

    l 54:49 探讨乙女游戏与女性进步的符号化问题

    l 01:00:06 探讨人工智能在心理疏导和乙女游戏中的应用

    BGM: 恋与深空----------恋与深空/Sarah Brightman

    联系我们抖音同名:

    @SodaBella @刘不绝 @朝与黎

    HIT: [email protected]

  • 本期编辑:@SodaBella @朝与黎

    本期主播:@刘不绝

    @SodaBella

    本期脑图:

    本期概述:本期我们探讨了日常生活中的小创伤、个人羞耻感以及社交互动中的不适感。分享了自身经历,涉及身体不适、性格问题、过去经历的影响以及日常生活细节感受,旨在传达即使微小的不适也对个体有实际影响,并讨论了如何应对和理解这些感受。还触及“羞耻症”及社交场合中的尴尬,如被期望以特定方式回应他人时的不自在。整体目的是探索人们如何面对生活中的微小不适,以及通过增强自我理解与相互尊重,促进更好的人际交流。

    时间节点:

    l 04:28 日常生活中的微小不适及其影响

    l 07:55 个人羞耻习惯与社会期待的冲突

    l 13:50 探讨创伤与因果关系的误区

    l 20:42 应对生活中的小创伤

    l 26:07 创伤与自我救赎:深入理解内心深处的伤口

    l 32:20 自我认知与因果观念的转变

    l 38:01 坚信与自我认知的重要性

    l 43:23 探讨性别角色与个人自由

    l 48:06 觉醒与个人边界:一段对话中的领悟

    l 52:11 探讨性别角色期望与社会标准的不平等

    l 54:58 挑战性别角色刻板印象:一段地铁经历的反思

    l 57:42 反感恋爱中被哄的行为

    l 59:57 芭比娃娃与自我认同的探索

    l 01:04:22 探讨个人在特定情境下的羞耻感

    l 01:11:18 日常生活中的小毛病与心理共鸣

    BGM: HOV--------------------------Graham

    联系我们抖音同名:

    @SodaBella @刘不绝 @朝与黎

    HIT: [email protected]

  • ¿Faltan episodios?

    Pulsa aquí para actualizar resultados

  • 本期编辑:@SodaBella @朝与黎

    本期主播:@刘不绝

    @SodaBella

    ps:由于本期全篇硬干货,为保障消费者的权益,故干货内容不在详情页展示。请备注播客中提及的暗号,贝拉回复后方可进入我们的股东群。♥

    该播客中提及的方法内容仅参考♥

    BGM: I See  Fire (Kygo Remix)-------------Kygo/EdSheeran

    联系我们抖音同名:

    @SodaBella @刘不绝 @朝与黎

    HIT: [email protected]

  • 本期编辑:@SodaBella @朝与黎

    本期主播:@刘不绝

    @SodaBella

    本期脑图:

    本期概述:在这次深入的讨论中,我们共同探索了“重生”这一深刻主题,从个人经历出发,深入思考了若人生可重新开始,个体是否仍会遵循旧路,记忆与恨意在重生中的作用,以及不同年龄阶段重生可能带来的选择差异。探讨了幸福与痛苦感知如何塑造人生决策,强调了“参照物”概念在个人选择中的重要性,以及面对重大抉择时追求幸福的勇气。此次对话转向更广泛的社会与哲学议题,包括社会同情心、性别与女权问题,以及预告下一期互联网3.0时代对社会的潜在影响。

    时间节点:

    l 00:00 探讨重生话题:记忆、选择与人生

    l 03:14 重生主题下的自我反思与选择

    l 05:05 探讨《生死疲劳》的深层次意义

    l 07:35 探讨重生后对过往幸福与痛苦的取舍

    l 11:06 探讨人类对改变的本能与重生命题

    l 14:41 相互作用与改变的哲学思考

    l 17:04 重生与人生归零的哲学思考

    l 21:30 重生选择与影响

    l 25:43 探讨人类情绪与存在的相对性

    l 29:36 生活中的奇思妙想与现实的干涉

    l 33:06 探讨个人选择与命运的交织

    l 37:04 探讨个人选择与外界干涉的关系

    l 43:13 对重生和人生选择的深刻反思

    l 49:20 探讨生命的限制与自由选择

    l 58:05 反思弱者标签与社会同情的含义

    l 01:01:55 反思性别平等与个人尊重

    l 01:05:14 探索未知:从时空穿越到互联网3.0的未来之旅

    BGM: Roca bye baby -------------------Seafood Sam

    联系我们抖音同名:

    @SodaBella @刘不绝 @朝与黎

    HIT: [email protected]

  • 本期编辑:@SodaBella @朝与黎

    本期主播:@刘不绝

    @SodaBella

    本期脑图:

    本期概述:在这次讨论中,我们深入探讨了哲学、自由意志和尼采的思想对现代社会价值观的影响。分析了尼采关于“上帝已死”及自由意志的哲学观点,如何重塑个人对自由与责任的认知。对话中,还触及了现代生活中个人选择的复杂性,强调在传统观念与社会期待中保持独立思考的重要性。我们通过文学、电影案例,讨论了性别角色与社会期望,提倡多视角理解,鼓励大家探索不同观点与生活方式。

    一、自由意志是人类独有的核心本质

    很多哲学家,比如萨特,认为自由意志是人类区别于其他生物的关键。我们之所以是“人”,是因为我们能够选择。无论是道德判断、人生方向,还是生活中的微小决定,这种选择权是不可剥夺的。
    但问题是:很多人并没有真正行使这种选择权。他们用环境、命运或者他人来为自己开脱。

    “人是被判定自由的。”自由是一种“责任”,而不是特权。

    “我的强大是不可避免的”

    尼采并不想让你为自由意志沉沦:你认为自由意志是你拥有选择权,但事实上没有一个人真正拥有自由意志,摆脱所谓的“自由意志”你在可以真的强大。

    放弃自由意志才不会让你随波逐流。

    意志并非是你的主体,你的个人才是你的主体,所有的意志除了你自己可以决定之外,还有环境对你的影响,他人对你的影响,你下的决定并非你自己真正的意愿,所以意志不能成为你的主体,你的自由也将会被他人定义。

    二、自由意志可能是一种幻觉

    现代神经科学提供了一个很有意思的视角:你以为的“决定”,可能在你意识到之前就已经发生了。比如著名的利贝特实验——科学家发现,大脑会在你意识到自己的选择之前就启动相关的神经活动。换句话说,我们的“选择”可能只是大脑生物化学过程的结果,自由意志可能是“事后合理化”的一种幻觉。
    如果是这样,很多人会问:那自由意志还有意义吗?我觉得,这需要我们对“自由”的定义稍微放宽一点。

    即使所有行为都由生物或者环境决定,自由意志仍然可以是我们主观体验中的一种秩序感、一种伦理选择的工具。

    三、反对意志自由的滥用

    尼采反对传统宗教及传统道德对意志自由的滥用。他认为,传统宗教和道德观念认为人的意志是自由的,从而将所有的罪恶都推到个人身上,使人活着只有去赎罪、去弥补、去受惩罚、去受约束。这种意志自由的解释和作用从出发点上就是为了惩罚和判决个人,使人越发感到内疚和罪恶。

    生活中的行动并不是有意识的在去做,大部分是内心的一种驱动力。

    除非你能在生活中观察自己,否则你的意识不代表你的精准预测。

    实际上我们并不知晓哪种欲望是真的来自于自我,比如你想吃冰淇淋,可你的意志告诉你糖对身体有害,两者都是你的欲望,因为你说有害肯定是希望自己身体健康,可问题就在于哪个欲望真的来自于你自己,如果世界上没有冰淇淋,或许你也不会产生对冰淇淋的欲望,所以不论你选择哪个你并不自由。

    所以根本上你的焦虑也不一定就来自于你。

    自由意志之所以吸引人是因为,犯罪的人可以不负责,人们也可以肆意指责他人,即便对方无罪。

    就像狼吃羊是本性,而羊吃草也是本性,当你想要自由的惩罚它们两者时你只需要一个随意的理由就可以了,你不在乎吃什么是不是他们的本性,你只在乎你要如何惩罚他们,所以尼采说“上帝死了”因为教义上的自由意志是有条件的,你生来就有罪,所以你得不断的赎罪。

    四、自由意志是哲学问题,也是实践问题

    不论你是否相信自由意志,它都是一个实践问题。即使科学告诉我们“决定论”是对的,我们仍然需要在人生中保持选择的意识。

    否则,社会会用各种看似温柔的方式,轻而易举地剥夺我们的自由。

    五、现代社会对自由意志的温柔侵蚀:

    消费主义与算法,让自由意志被温柔包裹

    如果回头看,我们每天打开手机、浏览推荐内容、点外卖、买东西……看似做了很多选择,但这些选择真的自由吗?算法精准地告诉你“你可能喜欢什么”,平台用无数的广告包裹着“个性化推荐”,这些看似满足了我们的喜好,但本质上限制了我们的选择空间。
    这种控制是温柔的,甚至让我们感觉到愉悦。所以很多人不觉得自己的自由意志被侵蚀,但其实这种“沉沦”已经发生。

    “社会定义的成功”让人放弃真实的选择

    还有一个非常大的问题:社会给我们塑造了一个关于“成功”和“幸福”的标准化模板。比如,考上好大学、找一份好工作、买房、结婚、生子。这些轨道可能并不是我们每个人都想要的,但很多人为了避免“异类”标签而随波逐流。
    我们可以问自己一个问题:我们真的在选择,还是只是在完成别人设计好的任务?

    沉沦是为了逃避自由带来的焦虑

    人们沉沦于“温柔”的控制,不是因为他们不知道自由,而是因为自由太让人焦虑。真正的自由意志意味着你要为自己的选择负责,而这种责任感是沉重的。温柔的沉沦让人暂时解脱,但长期来看却是对自己的一种背叛。

    自由需要主动觉醒

    如果我们想要不假装温柔地沉沦,就必须主动觉醒。首先,培养对环境的批判性思维很重要。比如,问自己:我今天的选择是因为我真的想这样,还是因为环境让我不得不这样?只有开始质疑自己的选择,才能分辨哪些是自发的,哪些是外部施加的。

    接受自由带来的不确定性和痛苦

    如果总是追求安全和舒适,你的自由只能是别人的恩赐。

    找到内在驱动力,去对抗“沉沦”

    另外,真正的自由需要一个内在驱动力去支撑。问自己:我生命中真正有意义的东西是什么?当你找到这个东西时,你就有了选择的方向,也有了抵抗温柔沉沦的力量。

    时间节点:

    l 00:00 探讨尼采的自由意志概念

    l 02:37 尼采对自由意志的批判与现代社会的关系

    l 05:17 理解自由意志与尼采哲学

    l 09:14 自由意志的幻觉与典范社会的影响

    l 19:04 探讨自由意志与个人选择的剧集分析

    l 32:28 理解欲望与自由意志的真谛

    l 35:33 探讨自由意志与个人选择的影响

    l 43:36 探索不同的视角与自由的追求

    l 48:10 通过尼采理解批判性自我提问的重要性

    l 52:47 探讨琼瑶作品的社会意义及自由意志主题

    l 58:04 社会对女性名人的私德偏见及性别视角问题

    l 01:02:19 电影创作中的性别角色观与社会批判

    l 01:06:26 探讨女性角色与成长路径

    BGM: Glimpse of Us---------------------Joji

    联系我们抖音同名:

    @SodaBella @刘不绝 @朝与黎

    HIT: [email protected]

  • 本期编辑:@SodaBella @朝与黎

    本期主播:@刘不绝

    @SodaBella

    本期脑图:

    本期概述:本期博客我们共同探索了熵增定律这一物理原理在日常生活各方面的应用,尤其是对人际关系、个人成长及生活态度的影响。熵增定律阐述了孤立系统中无序性不断增长的趋势,我们将分享个人经历,揭示维持爱情与婚姻活力的关键在于保持新鲜感和不确定性。同时,也强调了活在当下的重要性,鼓励以更加积极和深刻的方式思考生活,追求个人成长和精神富足,从而在有限的生命中享受每一个瞬间的美丽。

    什么是熵增?

    简易来讲就是无序的不可控的,热力学第二定律,比如杂乱的房间你收拾好了就是在延缓熵增的过程,而你在收拾房间时感觉到累这是一个必然结果,因为阻碍熵增是逆向行为,阻力较大的事物都会让你疲惫。

    熵增原理帮助我们理解时间的不可逆性。因为熵增,时间有一个明确的方向,即从过去向未来,这被称为“时间之箭”。

    追求完美是在对抗熵增,但事实上熵增是宇宙规律,你能放缓速度但不能改变其结果,在爱情中“熵减”并不是对爱情的保护“熵增”才是,当你认为我只需要在我的干预之下能达到爱情的平衡状态,但事实上这其实是对爱情的伤害,你守了“秩序”但没法儿干预“爱情的消亡”或许会因为你的干预而更快走向消亡。

    所以不仅可以用爱情去理解熵增,任何事物的状态都是熵增,本质上是无法干预的。

    一. 永恒,这是个可怕的词:试图维持低熵状态的悖论1低熵状态的吸引力

    · 永恒象征理想化的秩序:永恒被认为是情感关系中的“完美状态”:一切都稳定且和谐,没有波动和不确定性。这类似于一个系统想要保持低熵状态——无混乱、无变化、无意外。

    · 浪漫如初的幻想:在人们的想象中,永恒的浪漫是激情、吸引力和完美关系的无限延续。然而,这种对低熵状态的追求,实际上违背了情感的自然规律。

    2追求永恒的后果

    · 情感单调性:永恒的浪漫要求消除一切变化,但变化与不确定性正是浪漫产生的根本。

    · 心理疲劳:为了维护浪漫的“永恒”,人们需要不断投入能量去掩饰矛盾、强行制造激情。这种努力带来的情感内耗会逐渐导致心理的崩溃。

    3永恒的可怕在于不可达成

    · 物理世界中,熵增是宇宙的基本趋势:任何封闭系统都不可避免地走向无序和耗散。试图让情感关系永远停留在某种理想化的低熵状态,无异于对抗自然规律,注定徒劳。

    · 结果:追求永恒越用力,浪漫耗尽得越快,就像一个密闭系统越试图维持低熵,能量反而越快耗散。

    二. 一时兴起与终生不变:短暂的浪漫更符合熵增的逻辑1短暂的浪漫:适应熵增的特性

    · 一时兴起是动态的低熵状态:它是一种接受变化、顺应无序的情感形态,不试图强行维持秩序,而是在自然的波动中体验激情。

    o 短暂即是美:浪漫因其短暂而闪耀,它不被刻意维持,避免了单调与内耗。

    o 情感的流动性:一时兴起是对熵增的接受——它承认关系的非稳定性,反而能更灵活地适应变化。

    2永恒的浪漫:对抗熵增反而适得其反

    · “终生不变”是试图用严格的规则固定情感关系,如永恒的承诺和不变的激情。这种努力带来的问题包括:

    情感耗竭:浪漫变成了责任或义务,失去了自然流动的活力。

    系统崩溃:矛盾、疲惫和倦怠会不断累积,最终导致关系的破裂。

    3为什么短暂比永恒更持久?

    · 这看似悖论,但熵增理论能解释:一个系统如果能接受变化和无序,反而能够延缓瓦解。而试图保持绝对的稳定性,会因压抑变化带来的内耗,导致系统更快崩溃。

    · 一时兴起之所以持久:它尊重熵增规律,允许情感在变化中自然生长,而不是将其僵化在不变的秩序中。

    “一直,这是个可怕的词,让人充满对永恒的恐惧。女人们总喜欢用这个词,她们为了使浪漫永存而把浪漫消耗殆尽。其实,一时兴起和终生不变的唯一区别在于,前者比后者更持久一些。”

    这段话从熵增的角度解读,蕴含着对人类情感和关系动态的深刻洞察。它揭示了试图维持秩序和永恒稳定的努力,如何反而导致了更快的无序和衰退(熵增)。让我们拆这段话,并用熵增来剖析其背后的逻辑。


    三、秩序是有限的

    1. 秩序通常在依附关系中存在,这就是为什么你在干预情感状态的秩序中有人会打破你的秩序也不再配合因为失去了依附关系,甚至退出了你和他在一起的空间。

    2. 维持秩序需要无限的资源

    3.从哲学和宇宙学的角度来看,秩序和熵增可以被视为宇宙中两种相反的趋势:秩序代表了结构、规律和意义,而熵增代表了无序、随机性和终极的热寂状态。

    四. 用熵增重新审视浪漫与爱情1浪漫的本质:有序与无序的平衡

    · 浪漫并非完全的秩序,而是一种“局部熵减”:在无序的人生中,人们通过浪漫创造短暂的美感和稳定。然而,浪漫赖以存在的根基恰恰是变化和不确定性。

    · 浪漫的消亡:当人们试图让浪漫“永存”时,实际上是剥夺了它的灵动性,使其进入一种僵化的秩序状态,最终被内耗耗尽。

    2女人们试图让浪漫永存:强制秩序的代价

    · 在这段话中,女人被描绘为试图通过承诺或规则,将浪漫固定在“永恒”的状态。然而,这种过度追求秩序的努力反而加速了浪漫的耗散:

    系统能量的快速消耗:对浪漫的刻意维持需要高额情感能量投入,比如不断制造浪漫场景或避免矛盾。

    随机性和新鲜感的丧失:浪漫失去了其核心的偶然性和变化性,最终熵增快速加剧,关系更早走向瓦解。

    时间节点:

    l 00:00 熵增定律的哲学思考

    l 04:31 熵增原理与生活杂感

    l 08:14 理解熵增对生活的影响与思考

    l 10:34 用熵增定律解析婚姻与爱情的悖论

    l 14:16 熵增与情感持久性

    l 19:37 追求完美对爱情和生活的干扰

    l 24:02 短暂与永恒的辩证关系理解

    l 27:13 探讨个人成长与认知障碍的影响

    l 32:12 理解厌食症与生命中的秩序问题

    l 37:16 理解生活中的熵增定律与活在当下的智慧

    l 44:00 铁拐李的故事:梦想与现实的碰撞

    l 48:46 每个人的故事都适合写成电影,但也要学会灵活改变

    l 53:44 探讨生活哲学与人与人之间的理解差异

    l 58:18 探讨个人视角与生活秩序

    BGM: Midsummer Madness(Howie X Remix)-----------Kole/88rising/Joji/Rich Brian/AUGUST 08

    联系我们抖音同名:

    @SodaBella @刘不绝 @朝与黎

    HIT: [email protected]

  • 本期编辑:@SodaBella @朝与黎

    本期主播:@刘不绝

    @SodaBella

    ps:由于本期全篇硬干货,为保障消费者的权益,故干货内容不在详情页展示。请备注播客中提及的暗号,贝拉回复后方可进入我们的股东群。♥

    该播客中提及的方法内容仅参考♥

    BGM: Are You Lost(你迷失了吗)------------Park Bied

    联系我们抖音同名:

    @SodaBella @刘不绝 @朝与黎

    HIT: [email protected]

  • 本期编辑:@SodaBella @朝与黎

    本期主播:@刘不绝

    @SodaBella

    本期脑图:

    本期概述:本次播客重点讨论了健康生活方式的重要性,涵盖减少糖分摄入、关注女性健康、维持均衡饮食与个人卫生等方面。强调健康饮食对改善身体状况、增强免疫力的关键作用,警告过度糖分摄入可能引发的健康问题,如抑郁与糖尿病。此外,还触及了良好睡眠、避免不良习惯对维护健康的影响。强调健康生活不仅提升个人健康,也能增强生活质量,希望大家实践健康习惯。

    你的工作跟你的血糖也有关系,通宵的不止有猝死的风险,更大概率会发展成糖尿病。

    高糖饮食带来的风险:

    1.增加精神疾病的发病风险:高糖饮食可能与抑郁、焦虑和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ADHD)等心理健康问题相关,可能影响神经递质的平衡。

    2.  增加患代谢综合征的风险:高糖食物的过度摄入可能导致胰岛素抵抗、高血压和脂代谢紊乱,增加代谢综合征的发生风险。

    3.  可能具有成瘾性:过度摄入高糖食物可能会导致身体对糖分的依赖,使人更难抵制食欲并产生渴望,增加肥胖和相关健康问题的风险。

    4.  增加患乳腺癌的风险:一些研究发现,高糖食物的过度摄入可能与乳腺癌的发生风险增加相关。

    5.  增加患心血管疾病的风险:过量摄入高糖食物会导致血糖水平和胰岛素水平的剧烈波动,增加患心脏病和中风等心血管疾病的风险。

    6.  损害肠道健康:高糖食物经过消化时,可能被肠道中的有害菌群迅速发酵,产生大量的有害代谢产物,导致肠道炎症和肠道微生态失衡。

    7.  降低免疫力:高糖食物的摄入会削弱免疫系统的功能,使身体更容易受到感染和疾病的侵袭。

    8.  加重炎性疾病:高糖摄入可能诱发或加重一些炎性疾病,如关节炎、炎症性肠病和自身免疫性疾病等。

    9.  损害记忆和认知能力:高糖饮食可能对大脑的记忆和认知功能产生负面影响,增加患阿尔茨海默病和认知障碍的风险。

    10.  加速皮肤衰老:过量摄入高糖食物会引起糖化反应,导致皮肤弹性减退,细纹和皱纹的形成,加速皮肤衰老的过程。

    11.  影响睡眠质量:高糖食物的过度摄入会引起血糖的剧烈波动,可能导致睡眠质量下降。

    每天每多吃100克糖,与增加28%的抑郁风险相关。

    研究对2011~2018年全国健康与营养检查调查中近两万名≥20岁的成人进行了分析,发现与每日吃糖量最低的第一四分位者人群相比,每日吃糖最多的第四四分位者抑郁风险增加了33%。为什么吃糖多增加抑郁风险?研究者推测,或是因为高糖饮食会破坏肠道微生物群的缘故。

    免疫力疾病几乎就是代谢病而代谢病通常就是肠道疾病。

    • 肠道作为免疫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人体70%的免疫力由肠道菌群所决定。肠道不仅是菌群的重要栖息地,还拥有独特的黏膜免疫系统。肠道菌群与肠道黏膜免疫系统的关系十分紧密,它们能影响肠道的通透性,从而左右炎性反应活性。

    • 肠道菌群与疾病的关系:肠道菌群的平衡对肠道健康至关重要。益生菌可以抑制有害菌群繁殖,增强人体免疫力。而当有害菌增加时,肠内环境恶化,加速有害菌繁殖,导致多种疾病的发生。

    • 肠道菌群与免疫细胞的相互作用:肠道微生物群与免疫系统之间的相互作用对于维持免疫系统的正常功能和免疫平衡至关重要。良好的肠道微生物组成能够促进免疫系统的发育和成熟,调节免疫应答的程度和方向,预防免疫相关疾病的发生。

    • 肠道免疫细胞的作用:肠道内的免疫细胞在整个机体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它们作为守卫者,保护我们免受外界病原体的入侵,并维持着肠道的免疫平衡。

    适度摄入咖啡因/盐分每日摄入不超过400毫克的咖啡因(约四杯咖啡)可提高注意力和警觉性,但过量可能导致失眠和心率加快。

    妊娠或准备妊娠的女性,以及正在哺乳的女性,都应该和她们的医生谈谈,将咖啡因的摄入量限制在每天 200 毫克以下。

    每天不超过5克盐

    · 全球成年人的平均钠摄入量为 4310 毫克/天(相当于 10.78 克/天盐)(1)。这比世界卫生组织建议的成年人每日钠摄入量低于 2000 毫克(相当于 < 5 克/天盐)高出一倍多。

    · 高钠饮食对健康的主要影响是血压升高,增加患心血管疾病、胃癌、肥胖症、骨质疏松症、梅尼埃病和肾脏疾病的风险。

    · 据估计,每年有 189 万人死亡与摄入过多的钠有关(2)。

    · 减少钠摄入量是改善健康和减少非传染性疾病负担最具成本效益的措施之一

    避免长时间久坐

    每天久坐时间超过6小时,与12种常见的慢性疾病风险升高有关;但如果将久坐用不同强度的身体活动代替时,可降低因久坐导致的常见慢性病发生,且身体活动强度越大,可预防慢性病的种类越多。

    这些疾病包括缺血性心脏病、糖尿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哮喘、慢性肾脏病、慢性肝病、甲状腺疾病、抑郁、偏头痛、痛风、类风湿性关节炎、憩室疾病。令人惊喜的是,如果将所有参与者每天的久坐时间减少到6小时以下,将可有效预防3.7%-22.1%的慢性病发生。

    女性场:(男性必听)

    可以吃短效避孕药,但是远离让你吃避孕药的男人。

    1、不仅可以让你不怀孕,也可以让你造成血栓

    2、造成肾损伤

    3、子宫肌瘤

    4、长效避孕药同理,除了改变你的激素水平一个好处之外,没有任何好处,是药就会入肝走肾。

    5、避孕措施是全程都要做的,而不是最后那一刻。避免疾病的传染风险,还有就是男性/精/液/排出不是在最后一刻,是一直都有伴随,所以为什么说避/孕/套也不能百分之百避/孕,这跟佩戴方式和佩戴时间有关。

    6、发生生理关系之后也必须要洗澡清洗不能直接入睡。

    7、若伴侣没有割/包/皮,一定要在发生生理关系之前要求对方清洗,如果对方用我的包/皮正常来搪塞你,请你一定要分清他是真的无知还是只想骗你睡觉,稍作科普就会了解男性的包皮就算不过长也是提倡割掉的,因为这是在保护爱人的健康。(如果不了解,请去看相关视频了解男性割包皮的重要性)

    8、不论男女都得每天换洗内裤,清洗外/阴,很多男性没有清洗的习惯,这大大增加了女性妇科疾病的风险。特别是女生要注意,上完公共厕所回家必须清洗,再换内衣裤入睡。

    9、别人穿过的衣物尽量不去穿。

    10、用润/滑/液不丢人,如果疼痛或者生理不适你有喊停的权利,不要再继续进行,但如果用某种生理反应说你不正常请你远离他。

    时间节点:

    l 00:00 健康劝告第二期:关注人类整体及女性健康问题

    l 01:53 通宵工作与糖尿病风险

    l 04:05 糖分摄入与情绪、皮肤健康的关系

    l 05:36 糖分摄入与健康的关系

    l 08:21 高糖饮食对心理健康的影响

    l 14:26 抗生素对肠道健康的影响及预防措施

    l 19:26 健康生活:戒酒保护肝脏

    l 21:59 咖啡依赖与健康影响的个人反思

    l 25:46 久坐危害及预防措施

    l 28:07 健康生活:盐分摄入与改善睡眠质量

    l 32:37 正确使用避孕药的重要性

    l 36:18 正确的避孕措施全程重要性科普

    l 38:48 性教育的缺失及其社会影响

    l 42:11 同房后个人卫生重要性

    l 44:55 伴侣未割/包/皮:女性的健康考量与沟通策略

    l 49:15 包/皮环切术的科普与争议

    l 53:20 正确对待性/行/为中的沟通与润滑液使用

    l 58:23 尊重与自我保护的重要性

    BGM: Heaven------------------Emilee

    联系我们抖音同名:

    @SodaBella @刘不绝 @朝与黎

    HIT: [email protected]

  • 本期编辑:@SodaBella @朝与黎

    本期主播:@刘不绝

    @SodaBella

    本期脑图:

    本期概述:本期播客我们将深入探讨夫妻关系中的心理动态,特别关注了再见爱人这几对夫妻的互动模式及其背后的深层原因。通过分析,揭示回避性依恋、讨好型人格、权威主义人格等心理学概念在人际关系中的应用,强调了个体如何通过这些模式寻求自我认同和情感安全。讨论触及了社会对女性角色的期望、家庭成员间的动态关系以及个人在社会和家庭中的位置感。通过案例分析,超越表面现象,去探索和理解人际关系背后复杂的情感和心理动态。

    防御性行为:麦麦对丈夫表达爱意的冷笑可能是她内心冲突的外化。一方面,她渴望丈夫的肯定;另一方面,她又不相信自己值得被爱。她的反应是一种情感上的“先发制人”,以免真正面对内心的脆弱。

    亲密关系中的攻击性被动:冷笑是被动攻击的表现,源于她对自己的不满转嫁为对李行亮的否定。

    她试图通过成为焦点来获得对自我价值的肯定。通过外部赞赏来修复内在的不安全感。而李行亮习惯性回避形成了“麦麦追逐者-李行亮回避者”这样的一个共生关系

    回避型依恋:

    回避型依恋是成人依恋风格理论中的一个概念,它基于儿童依恋风格发展而来,主要指的是在成人亲密关系中表现出对于情感和亲密感的回避行为模式的人群。这种依恋风格的人通常有一对冷漠而疏离的父母,无法回应和满足孩子的需求,导致孩子形成了否认自身情绪感受的习惯,明白靠别人没用,只能依靠自己。在成年的亲密关系中,回避型依恋的人常常会表现出高度的独立,不喜亲密,也不会轻易承诺,回避亲密的关系,总是停留于浅层人际关系中。

    回避型依恋的人在情感上通常很排斥亲密行为,不喜欢与恋人做一些亲密的行为,避免身体接触,与他人保持一定距离,比如不会对他人敞开心扉、不会对伴侣说“我爱你”等。他们对情感浓度的感知与常人不同,对亲密关系有着消极的态度,对长期稳定的亲密关系有着怀疑的态度。他们渴望爱却又逃避爱,有很强的界限,很少人能够进入他们内心。

    回避型依恋的人在人际交往中,属于两败俱伤型。他们的所作所为不仅令自己难受,更容易给对方造成伤害。他们适合做普通朋友,一旦确定亲密关系,整个人就会开始疏离排斥。回避型依恋者在情感上的表现包括恐惧亲密和假性独立,他们虽然惯于表现出满不在乎的样子,然而他们的内心并不是风平浪静,毫不在意的。

    治疗回避型依恋的关键在于建立一个“安全堡垒”,即一个没有压力的稳定关系,这对于回避型依恋的治愈至关重要。改善依恋形式比单纯解决表面问题更为重要,只要拥有稳定的安全堡垒,依恋关系才会随之开始稳定下来。

    杨子:自信没有很多,多的是自负

    黄圣依:“他所谓的爱,就是用他的思想来建构我,我听不到自己的声音了。”

    支配型沟通:喜欢说教的人往往以支配性的沟通方式为主,目的是在互动中建立并维持权力不对等的关系。

    自我价值的脆弱性:内在的不安全感。他需要通过在公众场合证明自己的知识和能力,来弥补对自我价值的不确定。

    维持“保护者”或“领导者”角色

    人们的说教行为往往来自一种对环境失控的恐惧感。他通过对他人行为进行指导或纠正,试图恢复对局面的掌控。通过“指导”他人,他可以让自己处于更高的社会比较地位。通过“指导”他人,他可以让自己处于更高的社会比较地位。

    扬子比黄圣依更害怕这段关系的逝去:男性可能通过说教来寻求或维持关系中的权力和控制。这种行为可能源自于对权力的追求,或是对关系中不确定性的不安全感

    权威主义人格:如果一个男性伴侣在两性关系中经常表现出命令和控制的行为,他可能表现出的是权威主义人格特征。权威主义人格(authoritarian personality)是由Adorno等人提出的一个概念,旨在揭示偏见的人格基础。这种人格特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因袭主义(Conformity):顽固地坚持传统价值观和社会规范,对违反传统的行为表现出敏感和敌意。

    2.  权威主义服从(Authoritarian Submission):对已建立的权力结构和权威表现出过度的尊重和服从,同时期望他人也服从这些权威。

    3.  权威主义攻击(Authoritarian Aggression):对那些不遵守传统价值观和社会规范的人表现出攻击性,这种攻击性是被权威认可的。

    此外,伯恩的PAC人格结构理论中提到的“父母”状态,也与这种命令和控制的行为有关。在这种状态下,个体以权威和优越感为标志,通常表现为统治、训斥、责骂等家长制作风。当一个人的人格结构中“父母”成分占优势时,他们的行为表现为凭主观印象办事,独断独行,滥用权威。

    因此,如果一个男性伴侣在两性关系中充斥着命令,他可能具有权威主义人格的特征,这可能表现为对传统价值观的强烈坚持、对权威的过度服从以及对不符合这些价值观的人的攻击性行为。这种行为可能源自于他们对权力和控制的需求,以及对传统社会规范的坚守。

    当关系走到“爱与不爱”的临界点             无回应的爱是否可以长久存在?

    刘爽的反应“这么多年你感觉不到吗?”显示出他对情感表达的理解非常被动,他将情感的传递寄托于对方的“感受力”,而不是自己的主动表达。

    葛夕的特质,她有冒险精神,也注重关系的细腻经营。她的力量和对爱的渴望并不矛盾,是一种丰富的情感维度。

    “赋予-剥夺悖论”是指关系中,一方持续付出情感、时间、精力甚至物质资源,却因为另一方的冷漠或无回应,感受到自身价值被削弱的现象。这种悖论在情感关系中非常常见,特别是当一方过度承担关系责任,而另一方回避参与时。

    · 赋予:一方付出大量努力来维持关系,如表现关爱、制造惊喜、解决问题、承担经济或情感责任。

    · 剥夺:另一方缺乏情感回应或拒绝承担责任,导致付出方感到自己的努力被贬低甚至否定。

    · 悖论:付出方越是努力,越是期待对方的回馈,然而对方的冷漠或忽视反而加剧了付出方的痛苦。这种错位的互动模式往往让付出方更执着地想要证明自己的价值,从而陷入恶性循环。

    l 时间节点:

    l 00:00 探讨麦林的真实心理:非回避性依恋

    l 04:22 夫妻间沟通问题及其对亲密关系的影响

    l 09:04 伴侣间沟通问题与性魅力的误解

    l 15:36 夫妻间角色期望与自我实现的矛盾

    l 19:48 理解个体行为背后的共生逻辑

    l 22:29 理解家人的行为

    l 26:19 家庭中成员间的情感竞争与付出

    l 32:17 互联网对个人行为的放大与影响

    l 36:02 家庭教育对个人成长的影响

    l 45:53 关系中的地位认知与自我定位

    l 52:12 理解霸凌与人际关系的微妙之处

    l 59:34 解析权威主义人格在两性关系中的表现

    l 01:06:18 黄圣依与杨子关系分析

    l 01:08:31 黄圣依如酸菜般腌制状态下的情感忽略

    l 01:13:23 黄圣依行为模式分析

    l 01:17:57 解析刘葛夫妻关系中的照顾与依赖

    l 01:19:56 理解与自我反省在维持关系中的作用

    l 01:25:30 自我证明与内耗循环

    l 01:36:06 探讨个人成长与伴侣关系中的不匹配问题

    BGM: ‘带我去找夜生活(健康版)-----------告五人

    联系我们抖音同名:

    @SodaBella @刘不绝 @朝与黎

    HIT: [email protected]

  • 本期编辑:@SodaBella @朝与黎

    本期主播:@刘不绝

    @SodaBella

    本期脑图:

    本期概述:本期我们讨论对“讨好型人格”的深入理解,这不仅仅是一种过度关注他人、忽视自我需求的行为模式,还可能根植于自我认同感的缺失和依赖型人格障碍。我们对“讨好型人格”的误解,以及依赖型人格障碍的症状及对个体心理健康的影响。不要给自己贴标签 把自我认知训练和行为改变作为我们成长的重要途径。

    讨好型人格的本质:

    1. 定义与特征:讨好型人格,也称为迎合型人格,是指个体倾向于过度关注他人的需求和期望,而忽视了自己的需求和感受的一种人格特征。这种人格类型的个体通常试图通过迎合他人、取悦他人来获取认可和接受,并且往往不愿意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和感受,以避免引起冲突或者失去他人的好感。

    2.  心理动机和成因:讨好型人格的心理动机和成因是多方面的,涉及个体的成长经历、家庭环境以及个体的自我认知等因素。例如,童年创伤、家庭动力、自尊水平低、完美主义和互惠原则都可能在讨好型人格的形成与发展中发挥作用。

    3.  影响:讨好型人格的个体可能会因为过度关注他人的需求而忽视自己的需求,导致自我价值感低下、人际关系困难、焦虑、抑郁、愤怒等负面情绪增多,甚至可能导致饮食失调和意志力、信心耗尽。

    4.  实验研究:有关讨好型人格的实验研究,如Exline, J.等学者的研究表明,社交压力如何影响人们的饮食行为,尤其是那些具有社交倾向性的人。高社交倾向性与讨好型人格类似,研究表明,当人们认为他人希望他们吃东西时,具有高社交倾向性的个体更容易吃更多的食物,以避免社交威胁感和维持社交和谐。

    阿德勒的学说以“自卑感”与“创造性自我”为中心,并强调“社会意识”。主要概念是创造性自我、生活风格、假想的目的论、追求优越、自卑感、补偿和社会兴趣。他继承和发扬了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念,但其基本观点与之大相径庭。

    个体心理学认为人的行为是由社会力量决定的。人天生就是一种社会存在物,在社会生活中,人们进行交往,相互依赖,相互合作:而弗洛伊德则强调人的生物学本能,人的成长过程人道是本能的自然展开,其行为是先天决定的。

    其次,个体心理学视人格为统一的整体,强调其不可分割阿德勒认为每个人的人格都是内各种动机、特质、兴趣、价值所构成的统一整体;弗洛伊德把人格分为本我、自我、超我这些不同的部分,各部分各司其职。
          第三,个体心理学认为意识是人格的中心。阿德勒认为,人是一个有意识的存在物。通常,人能意识到行为的动机意识与无意识并非绝对对立。对某些道理内容,如果我们意会到了,那么就是意识的;如果失于意会,那么就是无意识的。意识的行为是人类主要的行为。弗洛伊德的经典精神分析则认为无意识是人格的中心。

    第四,阿德勒强调未来对人的行为的影响。他认为,人既然是有意识的、就能意识到未来的种种条件,制定某种计划.用以指导自己的行为。阿德勒也承认过去的经验(特别是原始的经验)对人的行为有影响,但他认为不是决定性的,这同弗洛伊德显然是对立的。

    第五,个体心理学认为性只是人类行为的动力因素之一。阿德勒并不完全否认性的作用.但他认为性的作用在决定人的行为方面只扮演一个极不重要的角色。他认为,真正对人的行为起作用的还是人的社会需要。

    依赖型人格障碍

    依赖型人格障碍是一种人格障碍,患者表现出过度需要被照顾和害怕分离的特征。他们可能在没有他人支持的情况下难以做出日常选择,并且极度需要他人的支持和照顾。

    过度补偿

    过度补偿是指个体通过超出正常的行为方式来掩盖自己的某种不足或恐惧。对于讨好型人格来说,讨好行为可能是一种过度补偿方式,用来弥补内心的不安全感或自我价值感的缺失。表面上的讨好可能隐藏了内在对控制关系、主导他人反应的需求。

    相关理论:补偿理论认为,人们会通过一种极端行为来平衡内心的缺失感。讨好型人格的过度讨好其实是弥补内心自卑感的一种途径。

    回避冲突行为

    讨好型人格通常表现出强烈的回避冲突倾向,努力迎合他人、避免矛盾。这种行为不仅是为了维持和谐,更是为了在关系中维持一种隐形的主导地位。因为在他们看来,只要自己足够“好”,就能够掌控关系的稳定性。这种回避冲突的行为实际上是将关系主导权掌握在自己手中,以达到避免被抛弃的目的。

    相关理论:人际关系中的“自我决定论”(Self-Determination Theory)指出,人们有自主的需求,而讨好型人格的回避冲突行为实际上是一种自我保护策略,目的是避免被关系中的不确定因素伤害。

    BDSM:是一种涉及束缚与调教、支配与臣服以及施虐与受虐的心理和行为模式。

    角色确认与自我认同

    BDSM关系中的支配和顺从角色通常深深嵌入个体的自我认同中。支配者和顺从者在关系中的行为和互动不仅满足了角色的需求,还通过重复性行为强化了各自的角色认同。例如,支配者会通过给出命令和管理顺从者的方式强化其主导角色,而顺从者则通过接受支配者的指令来体验自身的角色感与被认可感。

    积极干预

    1. 定义和目标:积极干预通过一系列方法和技术,帮助个体发现和利用自己的优势和美德,培养积极的情绪和行为习惯,以实现幸福、满足和成长。

    2.理论基础:

    • 优势和美德理论:认为每个人都有一系列的性格优势和美德,如善良、勇敢、智慧、乐观等,这些可以帮助人们应对挑战,提升幸福感和生活质量。

    • 积极情绪扩展和建构理论:认为积极情绪可以拓宽个体的思维和行为方式,增强个体的心理韧性和应对能力。

    • 意义和目的理论:认为个体对自己生活的目的和价值的认识和追求可以带来满足和幸福的感受,提高个体的心理韧性和应对能力。

    • 方法和技术:积极干预的方法和技术包括感恩练习、优势使用、积极回忆、乐观思维、培养兴趣爱好、参与志愿服务等,这些方法和技术可以帮助个体培养积极的情绪、行为习惯和思维方式。

    • 积极心理治疗:这是一种短期疗法,是一种跨文化的、多种心理治疗流派的理论与方法的整合模式,它包括五阶段的主导疗法和讲故事形式的辅助疗法,以解决冲突为中心,以现实能力为依据。

    时间节点:

    l 07:13 揭露讨好型人格的误区与自我认知

    l 10:32 避免标签化讨论人格特征的重要性

    l 14:44 揭露讨好行为背后的动机与影响

    l 18:18 讨好型人格与过度补偿行为

    l 20:26 理解讨好型人格与自信的差异

    l 23:27 理解依赖型人格障碍及其在情感中的表现

    l 25:27 理解讨好行为背后的复杂心理

    l 29:44 社交依赖性与过度讨好行为分析

    l 35:11 解决讨好型人格的策略与自我成长

    l 42:39 理解讨好行为:区分真伪讨好

    l 50:29 揭露假性讨好对身心灵的隐形伤害

    l 56:09 通过强化认知训练改变人格倾向的探索

    BGM: Winter is coming(Game of Thrones)---------韩秀智

    联系我们抖音同名:

    @SodaBella @刘不绝 @朝与黎

    HIT: [email protected]

  • 本期编辑:@SodaBella @朝与黎

    本期主播:@刘不绝

    @SodaBella

    ps:由于本期全篇硬干货,为保障消费者的权益,故干货内容不在详情页展示。请备注播客中提及的暗号,贝拉回复后方可进入我们的股东群。♥

    该播客中提及的方法内容仅参考♥

    本期幸运儿公布:

    2Real_XRgF

    Lemsel

    yuuuuu-

    吨吨吨-BudR

    十四岁的诗

    请以上五位宝宝联系 @朝与黎 私信你的地址

    联系方式在详情页最后哦

    BGM: Palace------ADTurnUp

    Sundays----Emotional Oranges

    联系我们抖音同名:

    @SodaBella @刘不绝 @朝与黎

    HIT: [email protected]

  • 本期编辑:@SodaBella @朝与黎

    本期主播:@刘不绝

    @SodaBella

    Ps:本期播客有抽奖哦,评论区可以写出你的共鸣或者看法,点赞最高的前三位就会成为本次的幸运儿啦♥(出现并列情况我们按照发布时间选取哦)抽奖截止日期:为下次播客发布时

    在"有毒"的环境中生存,以及不在意他人的眼光,都是关于个人韧性和自我认知的话题。在面对挑战和负面环境时,保持个人韧性和自我价值感是非常重要的。

    1.了解自己的价值观、目标和能力。这有助于你在面对外界压力时,保持对自己的信念。

    2.学会说“不”,并为自己设定健康的界限,以保护自己不受有毒环境的影响。。

    3. 将注意力转移到积极的经历和活动上,这有助于提升你的情绪和能量。

    4. 培养韧性:通过阅读、学习或参加工作坊来培养应对压力和挑战

    5.接受不完美:认识到每个人都会犯错,接受自己的不完美,这有助于减少自我批评和他人评价的影响。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成长路径和应对策略,找到适合自己的方法是关键。

    避免讨论他人,尤其是负面的讨论,是一种尊重他人和维护自己形象的好习惯。

    1. 自我意识:意识到讨论他人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包括伤害他人感情、破坏人际关系和损害自己的声誉。

    2. 转移话题:如果发现自己或他人开始讨论他人,尝试转移话题到更积极或中性的内容上。

    3. 倾听而非参与:当他人试图与你讨论他人时,可以选择倾听但不参与,或者明确表示你不想参与此类讨论。

    4. 设定界限:与朋友和家人明确你的界限,告诉他们你不想参与讨论他人的对话。

    5. 培养同理心:尝试从他人的角度考虑问题,理解他们的感受,这有助于减少对他人的评判和讨论。

    6. 专注于自己:将注意力集中在自己的行为、想法和成长上,而不是他人的生活。

    7. 正面交流:如果需要与他人沟通,尝试直接与当事人交流,而不是在背后讨论。

    8. 避免八卦:避免参与或传播八卦,因为这些往往包含不准确或有害的信息。

    9. 提升自我控制:提高自我控制能力,避免在情绪冲动时说出可能会后悔的话。

    10. 培养积极习惯:通过阅读、写作、运动或其他积极活动来替代讨论他人的习惯。

    11. 正面反馈:如果需要对他人的行为或工作给出反馈,尽量提供建设性的正面反馈。

    12. 尊重隐私:尊重他人的隐私,不要传播或询问他人的私人信息。

    13. 避免比较:避免将他人与自己或他人进行比较,这往往会导致不必要的讨论和负面情绪。

    14. 提升自我价值:通过提升自我价值感,减少因不安全感而产生的对他人的评判和讨论。

    15. 反思和学习:定期反思自己的行为,学习如何更好地控制自己的言行,避免讨论他人。

    片头曲:Yeah Right------Joji

    抖音同名:

    @SodaBella @刘不绝@朝与黎

    HIT: [email protected]

  • 本期编辑:@SodaBella @朝与黎

    本期主播:@刘不绝

    @SodaBella

    “无意识”是一个心理学和哲学领域的概念,它指的是人类心理活动中那些未被觉察到的部分。这个概念最早由弗洛伊德提出,他认为无意识包含了被压抑的欲望、恐惧和冲突,这些内容虽然不被我们直接意识到,但仍然影响着我们的行为和决策。

    在心理学中,无意识的内容可以通过梦境、口误、遗忘等途径间接地表现出来。现代心理学也认为无意识过程在很多认知活动中起着关键作用,比如在决策、学习、记忆和情绪调节等方面。

    区分无意识和有意识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

    1. 可访问性:

    有意识:我们能够直接感知和控制的心理活动,比如思考、计划、决策等。

    无意识:我们无法直接感知的心理活动,比如某些记忆、情感反应、习惯等,它们通常在没有我们主动思考的情况下影响我们的行为。

    2. 内容的来源:

    有意识:通常与当前的感知、思考和决策过程相关。

    无意识:可能来源于早期经验、被压抑的欲望、自动的生理反应等。

    3. 控制程度:

    有意识:我们能够主动控制和调节的心理活动。

    无意识:我们通常无法控制,它们在后台自动运行,比如心跳、呼吸等生理过程。

    4. 认知过程:

    有意识:涉及到复杂的信息处理,如逻辑推理、问题解决等。

    无意识:可能涉及到快速、自动的认知过程,如条件反射、直觉等。

    5. 情绪反应:

    有意识:我们能够识别并命名的情绪体验。

    无意识:可能表现为突然的情绪反应,我们可能不知道这些情绪的确切来源。

    6. 记忆:

    有意识:我们能够回忆和描述的记忆。

    无意识:可能表现为某些记忆片段或模式,我们可能无法完全回忆起,但它们影响我们的行为和偏好。

    7. 行为表现:

    有意识:我们能够解释自己行为的原因。

    无意识:我们可能无法解释某些行为的确切原因,这些行为可能是由无意识的动机或习惯驱动的。

    区分有意识和无意识并不是绝对的,它们之间存在连续性,而且某些心理活动可能在不同情境下在有意识和无意识之间转换。

    例如,一开始需要有意识学习的技能,如骑自行车,随着练习可能变成无意识的习惯。

    联系我们

    抖音同名:

    @SodaBella @刘不绝@朝与黎

    HIT: [email protected]

  • 本期编辑:@SodaBella @朝与黎

    本期主播:@刘不绝

    @SodaBella

    “视角”是一个多维度的概念,它指的是观察和分析事物时所采取的立场、角度或方法。不同的视角可以揭示不同的信息和见解,有助于我们更全面地理解复杂的问题。

    女性视角通常指的是从女性的角度出发,对事物进行观察、分析和理解的方式。

    这种视角可能会关注女性的经历、感受、需求和观点,以及社会对女性的期望和影响。在不同的领域,如文学、艺术、社会学、心理学等,女性视角都可能带来独特的见解和理解。

    1. 文学和艺术:女性作家和艺术家可能会从女性的经验出发,探讨女性角色、女性情感和女性社会地位等主题。

    2. 社会学:研究女性在社会中的角色和地位,包括性别不平等、女性权益、家庭和工作等议题。

    3. 心理学:探讨女性的心理发展、情感表达、人际关系等方面的特点。

    4. 经济学:分析女性在经济活动中的作用,包括女性就业、收入差距、消费行为等。

    5. 政治学:研究女性在政治参与中的角色,包括女性领导力、政策制定中的性别视角等。

    6. 教育:关注女性在教育领域的参与和成就,以及教育如何影响女性的生活和职业发展。

    7. 健康和医疗:探讨女性特有的健康问题,以及医疗体系如何满足女性的需求。

    女性视角有助于促进性别平等和多样性的理解,它鼓励人们从不同的角度看待问题,从而实现更加全面和包容的社会。

    BGM: 片头:Copacabana(At The Copa )-------Friends Cast

    联系我们

    抖音同名:

    @SodaBella @刘不绝

    HIT: [email protected]

  • 本期编辑:@SodaBella @朝与黎

    本期主播:@刘不绝

    @SodaBella

    ps:由于本期全篇硬干货,为保障消费者的权益,故干货内容不在详情页展示。请备注播客中提及的暗号,贝拉回复后方可进入我们的股东群。♥

    该播客中提及的方法内容仅参考♥

    BGM: Groovy----Brickman

    Sundays----Emotional Oranges

    联系我们

    抖音同名:

    @SodaBella @刘不绝

    HIT: [email protected]

  • 本期编辑:@SodaBella @朝与黎

    本期主播:@刘不绝

    @SodaBella

    PS:本期播客我们将公布在评论区最幸运的四位朋友哦♥

    改变对方的愿望是源于我们内心的纠结和冲突,而尊重他人本来的生活,才是我们自己与内心的一种和解。

    “与自己和解”是一个深刻且个人化的过程,它涉及到认识和接受自己的不完美,释放内心的负面情绪,以及建立积极的自我形象。是否要与自己和解,以及如何和解,取决于个人的需求和生活经历。以下是一些考虑因素:

    1. 自我认知:了解自己的情感、想法、行为模式和价值观是和解的第一步。自我认知可以帮助你识别那些可能导致内心冲突的方面。

    2. 情绪健康:如果你经常感到焦虑、抑郁、愤怒或有其他负面情绪,与自己和解可能有助于改善你的情绪健康。

    3. 个人成长:和解可以促进个人成长,帮助你发展成为一个更加完整和平衡的个体。

    4. 人际关系:与自己和解可以改善你的人际关系,因为它减少了自我否定和自我破坏的行为,这些行为可能会影响你与他人的关系。

    5. 生活质量:长期的内心冲突可能会影响你的生活质量。和解可以帮助你更加享受生活,减少不必要的痛苦。

    6. 自我同情:和解通常包括对自己表现出同情和理解,而不是严厉批评和自我否定。

    7. 目标和价值观:如果你的目标和价值观与自己的行为不一致,和解可以帮助你重新对齐,使你的行为与内心的信念相符。

    8. 持续性:和解是一个持续的过程,不是一个一次性的事件。它需要时间和耐心,以及对自己持续的关怀和支持。

    最终,是否与自己和解是一个个人的决定,但这个过程通常与提高心理健康、增强生活满意度和促进个人成长有关。如果你觉得自己在某些方面与自己有冲突,或者想要改善与自己的关系,那么与自己和解可能是一个有益的旅程。

    BGM: 片头:动物凶猛-----------Aliosha

    片尾:Copacabana-------Etypejazz

    联系我们

    抖音同名:

    @SodaBella @刘不绝

    HIT: [email protected]

  • 本期编辑:@SodaBella @朝与黎

    本期主播:@刘不绝

    @SodaBella

    PS:本期播客有抽奖哦,评论区可以写出你的共鸣或者看法,点赞最高的前四位为我们的幸运儿,如果出现并列的情况我们按照评论发布时间选取哦♥

    本期脑图:

    本期知识点:

    “人格先于身份”是一个哲学和伦理学的概念,它强调个体的内在品质和道德价值比社会赋予的身份更为重要。这个观点认为,一个人的本质和尊严不取决于他们的社会地位、职业、财富或其他外在因素,而是基于他们的道德行为和个人特质。

    在不同的文化和哲学体系中,这个概念可能有不同的解释和应用。例如,在某些人权观念中,它支持所有人平等的基本原则,即无论一个人的身份如何,他们都应该被尊重和平等对待。

    这个观点也与自我认同和个人成长有关,鼓励人们超越社会标签,发展和表达自己的独特个性和价值观。

    从哲学和伦理学的角度来看,人格先于身份的观点强调了人的内在价值和尊严,这与奴役关系中对人的物化和剥削形成了鲜明对比。根据这一观点,每个人都应被尊重和平等对待,无论他们的社会地位、职业、财富或其他外在因素如何。这种观点支持了反对奴役关系和争取自由、平等权利的伦理立场。

    在法律领域,人格权先于身份权的原则也被广泛接受。人格权是指与个人尊严和自由发展相关的权利,如生命权、身体权、自由权等,而身份权则涉及个人在社会关系中的地位,如婚姻、家庭、财产等。法律体系中,人格权通常被视为基础性权利,应当受到优先保护,而身份权的行使则不应侵犯人格权。

    总的来说,奴役关系与人的尊严和自由发展的权利相违背,而人格先于身份的原则为反对奴役关系提供了伦理和法律上的支持。现代社会致力于消除一切形式的奴役,保障每个人的基本人权和自由。

    向上社交:即与社会地位、经济状况或专业能力比自己高的人建立社交关系,被认为对个人发展具有多方面的重要性:

    1. 扩大视野:与不同背景和领域的人交流可以帮助你了解新的观点和信息,从而拓宽视野。

    2. 学习机会:向上社交让你有机会向更有经验的人学习,无论是专业知识还是生活智慧。

    3. 职业发展:建立与行业内有影响力的人的关系可以为你的职业发展打开新的机会,比如推荐、合作或职位空缺的信息。

    4. 资源获取:高层次的社交网络往往能提供更多的资源,如资金、信息或专业服务。

    5. 提升个人形象:与成功人士交往可以提升你的社会形象,有助于建立个人品牌。

    6. 激励自我成长:周围人的成就和成功可以激励你设定更高的目标,并为之努力。

    7. 跨领域合作:不同领域的专家可以带来跨学科的合作机会,促进创新。

    8. 社会资本:社会资本是指个人通过社交网络获得的资源和支持,向上社交有助于积累这种资本。

    9. 应对挑战:在面对挑战时,一个强大的社交网络可以提供支持和帮助。

    10. 文化理解:向上社交有助于理解不同文化和社会阶层,增进包容性和多样性的认识。

    然而,向上社交也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真诚:建立关系应基于真诚和相互尊重,而非仅仅为了利用对方的资源或地位。

    互惠:关系建立在互惠的基础上,考虑你能为对方提供什么价值。

    适度:避免过度追求地位高的人,而忽视与自己地位相当的人建立关系。

    自我价值:在向上社交的过程中,保持自我价值感,不因他人的地位而贬低自己。

    向上社交是一种社交策略,但应以积极、健康的方式进行,确保它促进个人成长和社会联系,而不是造成不必要的压力或不真诚的关系。

    BGM: Flying Pickets----------Only you

    联系我们

    抖音同名:

    @SodaBella @刘不绝

    HIT: [email protected]

  • 本期编辑:@SodaBella @朝与黎

    本期主播:@刘不绝

    @SodaBella

    本期脑图:

    自恋型人格障碍(Narcissistic Personality Disorder,简称NPD)是一种人格障碍,其特征主要表现为过度自我中心、缺乏共情、需要不断获得他人的赞美等。NPD的主要症状包括自我重要性的夸大感、幻想无限成功、认为自己特殊和独特、需要他人不断地赞美、权力感、人际关系上的剥削、缺乏共情、妒忌他人或认为他人妒忌自己、表现为高傲、傲慢的行为或态度。NPD可分为显性/自大自恋型和隐性/脆弱自恋型两种亚型。

    NPD的形成可能与多种因素有关,包括性别(男性更易患NPD)、年龄(随着年龄增长,自恋水平可能下降)、家庭环境(如父母过度溺爱或忽视)、遗传因素以及生理因素(如大脑结构变化)。NPD的治疗通常涉及心理治疗,如认知行为疗法、心智化疗法、移情焦点治疗和图式治疗等,但患者往往不认为自己有问题,因此治疗过程可能具有挑战性。

    与NPD患者相处时,建议设立健康的边界、避免落入对NPD的美好幻想、抽离指责、积极表达情绪,并在必要时鼓励患者寻求专业治疗。如果NPD患者的行为对你造成了负面影响,适时离开也是一个选择。需要注意的是,NPD的诊断应由专业精神科医生完成,不应仅根据科普文章进行自我诊断。

    NPD的诊断标准在《精神障碍诊断和统计手册》第五版(DSM-5)中有详细描述,包括对自身重要性和成就的夸大感、幻想无限成功、认为自己特殊和独特、需要他人不断地赞美、权力感、人际关系上的剥削、缺乏共情、妒忌他人或认为他人妒忌自己、表现为高傲、傲慢的行为或态度等。

    NPD的病因学解释涉及多种因素,包括遗传因素、童年期的养育方式、父母的高估或冷漠、以及心理发展过程中的多种机制。研究表明,NPD可能与大脑神经系统的活动机制有关,包括神经内分泌系统或大脑结构的慢性改变。此外,NPD也有遗传起因,研究发现NPD的遗传系数在不同研究中有所差异,但均提示有一定的遗传倾向。

    在治疗方面,NPD的治疗通常涉及心理治疗,如精神分析取向心理治疗、认知行为治疗、图式心理治疗、元认知心理治疗、伴侣治疗、团体治疗、移情焦点疗法、辩证行为疗法、心智化治疗等。治疗过程具有挑战性,因为NPD患者往往不认为自己有问题,治疗中可能会遇到多种障碍,如对失败的恐惧、羞耻感、对依赖治疗师的恐惧等。有效的治疗原则包括确定的治疗目标和方向、发展自恋者的主体感、促进将重点从自恋夸大部分转移到脆弱部分、发展协作性治疗联盟、对治疗联盟的挑战具有预见性、积极解决治疗中出现的治疗干扰行为等。

    综上所述,NPD是一个多因素、多机制的复杂心理障碍,其治疗需要综合考虑患者的个体差异和治疗过程中的各种挑战。

    权力和支配:在某些情况下,树敌可能是为了显示权力和支配地位,这种行为可能与个体的权力动机和控制需求有关。

    在心理动力学中,权威与自主是一个重要的议题。个体可能会因为内化的权威形象(如父母)而感到压力,这种内化的权威可能会在与其他人交往过程中重现,导致个体在权威面前感到自己的意见不够重要。个体可能会通过叛逆、追求完美或控制行为来应对这种内在的权威压力。

    权威效应:权威效应描述了人们倾向于听从权威人士说的话,因为人们认为权威人士的说法总是符合社会规范的,听权威人士的,那我们和社会规范就一致了,如此我们就会获得赞许和表扬。

    BGM: Siboney(西博尼)----------Connie Francis

    联系我们

    抖音同名:

    @SodaBella @刘不绝

    HIT: [email protected]

  • 本期编辑:@SodaBella @朝与黎

    本期主播:@刘不绝

    @SodaBella

    PS:本期播客解答了一些听众朋友们的问题

    如果你也有类似的问题或者说想要被解答的问题

    欢迎在评论区一起讨论♥

    BGM: Always in My heart-----Los indios Tabajaras

    电影《阿飞正传》插曲

    联系我们

    抖音同名:

    @SodaBella @刘不绝

    HIT: [email protected]

  • 本期编辑:@SodaBella

    本期主播:@刘不绝

    @SodaBella

    ps:脑图发了几次没过就暂时不发啦,大家看文字版就好!

    跨学科学习是一种教育和研究方法,它超越了传统学科的界限,将不同领域的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以解决复杂问题或提出新的见解。以下是一些跨学科学习的原因和好处:

    1.  解决复杂问题:现实世界的问题往往不是单一学科可以解决的。例如,气候变化问题就涉及到物理学、生物学、经济学和社会学等多个学科。

    2.  创新和创造力:跨学科学习可以激发新的思考方式和创新解决方案。不同学科的视角和方法可以相互启发,产生新的理论和实践。

    3.  更全面的视角:通过学习其他学科的知识,可以更全面地理解问题,避免单一视角可能带来的偏见。

    4.  促进批判性思维:跨学科学习要求学生批判性地思考不同学科的观点和方法,这有助于培养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5.  适应快速变化的世界:随着科技和社会的发展,新的职业和领域不断出现,跨学科学习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适应这些变化。

    6.  促进学科间的对话:跨学科学习可以促进不同学科之间的交流和合作,有助于打破学科壁垒,形成更广泛的知识网络。

    像博弈论中学习到人性,这是因为博弈论本质上是研究在具有冲突和合作的情境中,理性个体如何做出决策的科学。它不仅涉及到数学和经济学,还涉及到心理学、社会学等学科,因为理解人性、动机和行为模式对于预测和解释博弈结果至关重要。例如,了解人们在不同情境下的合作与竞争倾向,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设计经济政策、社会规范和商业策略。

    面对一种知识,如果仅仅把它当作工具来使用,而没有深入理解其背后的原理和意义,可能会在某个时刻感到这种知识毫无意义。这种现象在心理学上可以从几个角度来解释:

    1.  认知失调:当个人的行为与内心信念不一致时,可能会产生认知失调,导致对知识的质疑和否定 13。

    2.  深层理解的缺失:如果对知识的理解仅停留在表面,没有深入探究其内在逻辑和深层次的价值,可能会感到这种知识缺乏吸引力和意义。

    3.  过度工具化:当知识被过度简化为纯粹的工具,忽视了其在塑造思维、价值观和世界观方面的作用时,可能会感到这种知识缺乏深度和丰富性 10。

    4.  个人价值观与知识不匹配:个人的价值观、信仰和目标与所学知识不相符时,可能会感到这些知识与自己的生活和追求没有关联,从而感到无意义。

    5.  缺乏实践应用:知识如果只停留在理论层面,没有在实践中得到应用和验证,可能会感到这些知识与现实生活脱节,缺乏实际意义。

    6.  心理预期与实际效果的差距:当学习一种知识时,如果对其效果有过高的预期,而实际应用中发现效果有限,可能会感到失望,认为知识无用。

    7.  意义疗法:维克多·弗兰克尔的意义疗法认为,人的基本动力是对生命意义的追求。如果知识不能帮助个体发现和实现生命的意义,可能会感到这种知识缺乏价值 12。

    8.  认知心理学视角:认知心理学关注内部心理过程,如记忆、注意、感知等,如果知识与这些心理过程不协调,可能会影响个体对知识的认同和应用 13。

    综上所述,要克服对知识的这种无意义感,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思考和探索,包括深化对知识的理解、将知识与个人价值观和目标相结合、在实践中应用知识以及寻找知识在实现生命意义方面的作用。

    学生思维的误区可能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表面学习:只关注记忆和重复,而不深入理解概念的内涵和外延。

    2.  应试导向:过分强调考试成绩,忽视了学习过程中的理解和应用能力的培养。

    3.  固定思维:认为智力和能力是固定不变的,不愿意接受挑战或尝试新的学习方法。

    4.  依赖性:过分依赖老师或标准答案,缺乏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5.  完美主义陷阱:追求完美,害怕犯错,这可能导致拖延和过度焦虑。

    6.  缺乏目标导向:学习没有明确的目标或计划,导致效率低下。

    7.  忽视元认知:不了解自己的学习风格和优势,不善于自我调节和反思。

    8.  单向思维:只从一个角度或方法来看待问题,缺乏多角度和创造性思维。

    9.  信息过载:在信息爆炸的时代,无法有效筛选和处理信息,导致学习重点不明确。

    10.  即时满足倾向:追求快速成功,缺乏持之以恒和长期投入的耐心。

    11.  误解努力与成果的关系:认为只要努力就一定能成功,忽视了方法和策略的重要性。

    12.  社交和情感忽视:过分关注学术成绩,而忽视了社交技能和情感智力的发展。

    要克服这些思维误区,学生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  培养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  设定清晰的学习目标和计划。

    •  学会独立思考和自我调节。

    •  接受成长心态,认为能力和智力是可以通过努力提升的。

    •  学会从错误中学习,而不是害怕犯错。

    •  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时间管理能力。

    •  寻求平衡,同时关注学术和个人发展。

    二元对立的思维模式在心理学中通常指的是一种将事物简单地分为两个对立面的思考方式,如好与坏、美与丑等。这种思维方式容易形成我们批判的思维惯性,原因可能包括以下几点:

    1.  简化复杂性:二元对立通过简化事物的复杂性,使我们能够快速做出判断和决策,从而形成一种思维惯性 18。

    2.  文化与教育影响:我们的文化和教育体系往往强调对立和分类,如在道德教育中区分好与坏,这种教育方式可能使我们习惯于二元对立的思维方式 22。

    3.  认知偏差:人类大脑倾向于使用启发式简化复杂问题,二元对立作为一种认知偏差,减轻了认知负担,使我们容易陷入这种思维模式 23。

    4.  语言和沟通:语言中的对立词汇如“是”与“非”,“对”与“错”,可能加强了我们对事物进行二元分类的倾向 22。

    5.  心理安全感:二元对立提供了清晰的分类和边界,给予人们心理上的安全感和确定性 23。

    6.  社会和政治因素:社会和政治环境可能利用二元对立思维来划分群体,如“我们”与“他们”,这种划分有助于形成内群体和外群体的区分,进而影响个体的思维习惯 18。

    7.  抵抗复杂性:在面对复杂问题时,二元对立提供了一种抵抗复杂性的机制,使我们倾向于避免深入探究问题的多面性 23。

    8.  思维惰性:人们可能因为思维惰性而倾向于使用熟悉的思维模式,即使这种模式可能不总是最合适或最准确的 20。

    超越二元对立的思维方式需要我们培养更加全面和深入的思考能力,学会在灰色地带中寻找答案,认识到事物的多样性和复杂性。这可以通过教育、自我反思和批判性思维的培养来逐步实现。

    BGM: Midnight feeling—N0v3ske

    联系我们

    抖音同名:

    @SodaBella @刘不绝

    HIT: [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