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pisodit

  • 很多年轻人面对过年回家会非常焦虑,前两天我看到一个高赞留言:"过年回家对我来说,就是审视自己方方面面的失败”。家在心理层面上本来应该是一个【安全港湾】,但对很多人来说却成了是最容易激活焦虑的地方。

    这几年,“原生家庭”差不多被当成了“童年阴影”的同义词。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除了回家过年之外,悄悄增添了一个新的选项—我不回。

    01 自我保全 or 成全父母?

    那些抗拒回家过年的人,通常承受过很多来自父母的情绪压力,甚至得出去找个空间躲一躲,但如果对父母不管不顾又会觉得愧疚。自我保全和成全父母,如何两全?仿佛游离于钟摆的两端,成了一个世纪难题。

    小A因为往年回家被父母催婚、催娃,到后来甚至演变为父母对自己的人身攻击,索性咬牙闭眼,攥起拳头,干脆把不回家过年当作一种自我照顾的方式。原以为可以拥有一个无人打扰,自由自在的假期,却发现纵然眼前播放着平日收藏的电影画面,内心却始终上演着和父母呆在一起的春节剧情,格外烦躁。

    那个不回家过年的春节假期,小A感到清净的同时不免有些空落落的。为了不断说服自己不回家是有道理的、是最优选,为了防止自己“好了伤疤忘了疼”(其实伤口并没有真正好),她不断回忆起父母曾经伤害自己的点点滴滴。到了一定程度,实在太难受了,又告诫自己“我要放下、要释然、要独立”。整个假期,小A像是置身于一场激烈的辩论赛中,正方和反方都是自己,两个小A不停吵架,你方唱罢,我方登场,不分胜负。

                                               ▲ Photo from Unplash

    为了走出原生家庭,却把目光投向原生家庭,为了告别的纪念,却有时南辕北辙。原生家庭的叙事仿佛一种极强影响的媒介,用最斩截的态度得出了结论—“不幸的童年要用一生去疗愈”。诚如小A用「原生家庭」建构自己方方面面的痛苦,父母在婚姻中的争吵,让我害怕进入婚姻;父母对我的伤害和忽略,让我不敢想象未来的自己如何养育小孩。

    02  恨意的表达只是一个开始、一个过程

    即便如此,无论是恨意的表达,还是刻意保持距离,都是一个进步。当恨意被言说,个人空间被允许时,意味着两代人关系中的安全感已经增加了。只有非常不安全的时候,恨才要被掩饰,看似不争不吵,情感其实会变得更加疏离,内心压抑了很多真实的想法。

    但恨意的表达只是一个开始、一个过程,倘若一直停留在此处,无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有些人之所以要斩断关系,是处理不了内在的冲突,当他无法承受,就会采取行动,但内心那些被伤害的体验并没有被理解,被消化。

    “向内看,才能向前走!”这是一句我经常对自己、对我的来访者说的话。这里的【向内看】绝对不是指自我批判,而是重新回到自己内心,去真正体验它和理解它(之所以说真正,是因为当人没有勇气面对痛苦时,往往会动用各种防御,不回家也很可能只是一个防御手段),直到找到帮自己化解这些痛苦的道路。

    03  过年时点燃的愤怒之火...

    我是一个70后,从小到大,妈妈常常和我说:“不管谁对谁错,毕竟是你的长辈,说到底还是你不对。”特别是到了春节的时候,走亲访友,迎来送往,常会见到熟悉或不熟悉的长辈,热热闹闹的同时难免会发生一些不愉快。

    很多年前的春节,和妈妈吐槽某个亲戚,妈妈对我说:“不管事情谁对谁错,毕竟是你的长辈,说到底还是你不对。” 隔着屏幕,虽然看不到妈妈的表情和动作,她却像是指着我的脑门儿数落我一样,愤怒之火一下子点着了,从心脏一直烧到了嗓子眼儿。第二天醒来,我的嗓子竟然疼得说不出话来,惊叹身心真是密切相连啊。

    躺在床上,我问自己,大过节的,一个70多岁的老人,一条不到60秒的微信语音,一个在自我成长之路上不断学习的我,奈何有这么大的反应?“毕竟是你的长辈,说到底还是你不对”——如果觉得这句话没有道理,不合逻辑,我可以敷衍过去甚至不听,况且现在的妈妈不像年轻时,我也不像儿时那么幼小。

    可是在那个瞬间,我却一下子退行成几岁的小女孩,仿佛除了接受妈妈强塞给我的大道理,除了听话照做认定是我错了,除了把愤怒偷偷写在日记里,竟然没有力量直面当下妈妈的60秒语音。那个瞬间,我的第一反应仿佛看见了妈妈眼中的我—不够好,不懂事,不孝顺,太矫情。我把所有的力气都用来证明自己并非如此,而忽略了我到底是不是真的如此,也忽略了妈妈当下真正要表达的想法。

    举个例子来解释这种情形,倘若我很熟悉的朋友过生日,我送给他的礼物他喜欢的概率比较大,因为我了解他。但如果和对方不太熟,对方收到礼物后可能会暗自嘀咕:“哎,我最讨厌红色了,怎么还送我一个红色的礼物。”

    对别人是如此,同样的道理放在自己的身上时也是如此。当我们不认识、不了解自己的内在运作模式、不确定自己的价值,到底够不够好时,那些来自于父母或其他重要的人,他们的评判甚至只是一个中立的建议,都很容易就定义我好不好。

    除非等到在一定程度上认识和了解自己之后,看到自己习惯的模式,看到习惯压抑讨好或是回怼别人背后的需要,看到那个害怕被批评,因为不被对方理解引发的伤心,陪这些难受的情绪呆在一起,才能够看清楚父母强加给你的那些“应该”和“不应该”,你才可以问自己:“现如今成年的我,需要这么做吗?这是真的吗?这是我想要的吗?”

    04  疗愈之旅:成为自己的“内在的好父母”

    在和父母的关系上,真正的疗愈之旅常常从表达恨意开始,但如果一直停留在怪罪他人,过往的创伤不会顺其自然地慢慢变好,反而会因为卡在原地,变得越发恶化。

    人的一生创伤不可避免,疗愈的旅程是每个人都必须要经历的,而且会重复不断地发生。出生本身就是一个创伤,离开了温暖的子宫,经历一个失控的,无助的,冰冷的世界。这些体验带来最初的感受和应对世界的方式,我们需要经历一个不断修复早年创伤的过程,这就是所谓的成长。但另一方面,去经历那些冲突,同样也是疗愈的一部分。

                                                  ▲Photo from Unplash

    这个过程其实有点像心理咨询,一定不会是舒服的,相反会激活更多的痛苦。但只要这一段艰难真正被克服后,才能感觉到幸福。如果把心理咨询师比作暂时的“安全的依附“,这个安全依附并不是要帮助来访屏蔽掉痛苦,让他从进入到离开咨询室,经历一个完美的、没有痛苦的真空地带。

    心理咨询师做的事情是什么呢?是在来访经历痛苦的时候,不退缩,不逃跑、不否认,是陪伴对方面对和穿越恐惧和痛苦的过程,帮助对方发展出越来越多承受和消化痛苦的能力。当来访者能够成为自己的“内在的好父母“,就是在疗愈自己了。

    再有几天就要过年了,妈妈因为年级大了出门不方便,叮嘱我帮她操持一些事情。期间特别嘱咐我和某个不太好相处的亲戚见面时,要尊重长辈、谨言慎行。

    妈妈说:“嘱咐你的事情别忘了,毕竟是你的长辈,不管事情谁对谁错,大过节的,闹得不愉快,说到底还是你不对。”

    第一瞬间,小时候那个被批评、觉得自己不够好的感觉又来了,但我很快便认出了它,识破了这个谎言。

    没有压抑讨好,没有炸毛回怼,只是对妈妈回了一句:“您这句话说过很多次了,我印象深刻。放心吧!”

    妈妈说:“嗯嗯,交给你的事情,我肯定放心。”

    也许有人问,为什么不直接告诉妈妈要去改变?老人家就非得这么说话吗?我试过。可是如果我就此就一直停留在怪罪妈妈她这句话带给我的伤害,怪罪她为什么这么多年都不改变,下一次我是否受伤的决定权100%在妈妈手上。

    实证研究发现,越是要改变对方,对方建筑的防御就越强,越不会改变。但透过疗愈之旅,去发现并体验到我的内在运作模式,去修复过往的创伤,我可以把很多权力收回来。

    请记得,“你没有办法使风不吹,但是你可以调整风帆,让你的船到达目的地。”当然我不是说劝大家都回家过年,不是这个意思。无论你今年是否回家过年,愿我们都不白白吃苦。

  • 在亲密关系中,我们都知道示弱很重要,但为什么示弱却比逞强更难做到呢?

    咨询室里,哭得最久的常常是强势的女性——付出不被看到,辛苦却被漠视。家里大事小事都操着心,拉出清单来把生活安排得井井有条,老人小孩、衣食住行样样都不落下,每天累瘫的生活却被定义为“太强势了”“只手遮天”。因为动辄有怒有怨,所以老公不爱、孩子不亲。

    01 示弱很重要,我却做不到

    马伊琍曾在一段采访中坦言:“强势不是天生的,一定是这个环境,没有可以让你依靠的人,怕失控、怕自己掌握不了,所以要牢牢掌握住所有的事,背后是深深的不安全感。”这种安全感缺失的感受真的令人心慌,于是强势变成了武器和铠甲,以防再次受伤的保护机制。

    来访者晓梅来接受伴侣咨询的目的是希望我说服她的丈夫,可以看到她在婚姻中的付出,能够在乎而非漠视自己一直以来的感受和需要。

    很明显,丈夫大军是被逼着来做咨询的,他觉得两个人的关系没有妻子描述得那么糟糕。即便如此,看似话少、躲到另一边的丈夫大军并不轻松。他觉得妻子咄咄逼人,即便他说出了自己真实的想法也会被否定,最后还是要听妻子的。无论自己怎么做,妻子都会挑剔,都不认可,时间久了,索性用拒绝交流或者讲道理的方式来对抗妻子的强势。

    在进行了几次伴侣咨询后,夫妻双方在生活中的冲突频率明显降低。随着咨询中越来越安全,两个人越来越敞开,丈夫大军说:“在面对晓梅的强势时,除了生气和逃避之外,我还感到疲惫和挫败,那种感觉好像一直在做一件自己不擅长的事情,却总是做不好,担心一直这样下去有一天就被晓梅罚下场了。“

    “对你而言,跟妻子讲出这些话需要勇气吧?毕竟向妻子承认自己做得不好的地方很不容易,害怕她对自己越发失望更加挑剔……“ 我轻声地共情着,丈夫随即点点头。

    02 重建情感联结始于示弱

    就像人对饥饿的恐惧会导致我们对食物有明确渴望并表达食欲一样,在清楚地感受、了解并且里外一致地表达在亲密关系中的恐惧之后,人很自然想要了解伴侣如何回应。要知道情绪表达不是改善情绪的关键,而是表达后得到了更多的关心和照顾——这才是个人感觉变好,关系变得越发亲密的关键。

    我问丈夫:“妻子做些什么,可以帮助你减少这种脆弱无助的感受呢?“

    丈夫说:“我希望她可以给我一个机会,停止责备我,这会帮助我不那么快地躲起来,而是学习去倾听她,理解她。“ 丈夫少有的“示弱”,令妻子第一次意识到原来在看似情商低、冷漠、自私的背后,丈夫内心深处竟然隐藏着如此的脆弱无助,和想要跟自己联结的渴望。

    一般而言,逃避的丈夫在咨询初期认为自己是不被妻子接纳的。随着伴侣咨询的进展,当指责的妻子放下武器,逃避的丈夫找到了自己在关系中的力量,并以平衡和自信的方式来处理对被拒绝的恐惧。于是开始正视自己的软弱是人性中很正常的一部分,并接受自己有被爱的价值。

    EFT创始人,家庭治疗大师Susan M. Johnson提到:“习惯退缩者先行开始投入到关系中,有助于指责者用柔软的方式进行接触。若指责的一方在这个阶段态度软化,伴侣双方变得可亲近并有回应,伴侣之间的情感联结慢慢被重建,这些改变促进了彼此不断发展的情感联结,并建立一个新的互动循环。这个新的互动循环会自我强化,促使夫妻间的安全依恋越来越深厚、坚固。”

    03 示弱带来的礼物

    大军和晓梅的伴侣咨询如今已经结案了,印象深刻的是在最后一次咨询中,丈夫说:“晓梅比以前容易沟通了,在我卡壳不想说话时,她没有像过去那样强势地一直追。“

    晓梅莞尔一笑地说:“我们仍然会吵架,但对我而言,他不再是那么自私和冷漠的陌生人了。“很感恩,他们可以在觉得缺乏安全感时说出自己真实的感觉,然后让一切由此变好。(鉴于咨询伦理,来访者故事已经过模糊化编撰处理)

    这也让我越发意识到女儿那番示弱的话,多么难能可贵,帮助我在陪伴她中考倒计时的路上,成为她的好队友。

    引用埃丽卡·容在小说《怕飞》中的一句话:“爱可以破解一切难题。爱值得为之奋斗、为之勇敢、为之冒一切风险……因为如果你不愿为爱冒险,你反而会面临更大的风险。”

    告别这对夫妻,结束了这一段旅程,即将开启新的旅行。这对我而言,是一件重要,且有呼召的事情。不仅在天津,在远方,甚至在那些连地名都是第一次听说的村庄,一样有在亲密关系中挣扎的伴侣。盼望以低价招募的方式,给予伴侣们支持,先从我这边发出邀请,让你们感到没那么孤单。

    原价400元/小时,半价仅收200元/小时,只限1对伴侣。

    ------------------------------------------------------------------------------------------

    咨询预约    赵煦老师

    工作邮箱:[email protected]
    微信预约:angelzhaoxu

  • Puuttuva jakso?

    Paina tästä ja päivitä feedi.

  • 我前阵子遇到一件特别奇葩的事情,在一个购物群里,突然有人要加我好友,添加理由是“你的名字很特别,和北宋最有骨气的皇帝‘赵煦‘同名,很想认识您”。

    看到自己的名字被人这样的描述,我愣了一下,于是引发了我的好奇。然而通过了验证之后,对方就迫不及待地发来了她想要推销的产品——很显然,我被升级版营销给“套路”了

    01 当我掉进喋喋不休的自责时

    当时很生气,不仅感到被打扰,还有一种用名字做诱饵,被人利用和欺骗的感觉。我随即删除了对方,蛮以为事情就可以画上句号了,却掉到了一连串的自责中。

    我怪罪自己说:“多大点事儿啊!加个好友又没有什么损失,人家只是推销又不是抢钱,现在赚钱这么难,我至于这么小气吗?!况且当初之所以通过了陌生人的验证,还不是因为我的虚荣心…… ”

    当我掉进喋喋不休的自责时,我突然有了一个自我觉察。我观察到一个模式:每当我遇到一件明明是别人伤到我的事情,我一边感到受伤,一边自责,那感觉好像是一只手捂着流血的伤口,另一只手不停地戳自己。

    纵然每次受伤的事情有所不同,但总是停不下来地去自责、去反思自己哪里做得不好。要么怪罪自己太小气,太粗心,要么怪罪自己看人不准,太过懦弱。反正人无完人,总有一款【自责】适合我。

    身边也不乏类似情形的人,有些是我的朋友,有些则是在咨询室中遇到的来访者。也许是小时候我们经常被比较“你看别人家的孩子如何如何”,导致长大后的我们很习惯于反思。在我们的内心世界里有一个很重要的标准就是这个社会建构出来的“好”、“优秀”、“得体”应该有的样子,我们会用的那个标准来对比自己在哪方面做得还不够,仿佛一旦达到了,成就感爆棚;一旦没做到,就变得一文不值。

    02 一个来访者的故事:自责的好处和坏处

    有一个来访者,她有很多童年的创伤,好不容易考上大学离开家,进入到亲密关系后又遇到了渣男。在常人眼中,这个人在需要帮助时,却被最亲近和信任的人所欺骗和伤害是非常生气和难过的。

    然而这位来访者一直懊恼于自己做得不够好,怪罪自己太过软弱无能,明明是被人多年PUA,却很少看到她流露出愤怒。

    我问她说:“为什么很少听你表达生气和愤怒?”

    她说:“因为我更生自己的气。我不够好,我有问题,不然怎么会遇到这样的人还看不出来,还不敢反抗呢?到头来,还是我自己看人不准!”

    我懂,因为我们同样都是擅长反思,习惯先在自己身上找问题的人。

    作为一名心理咨询师,什么是咨询师最有价值的工具?世界著名治疗大师欧文·亚隆给出的答案是——咨询师自己。

    做这份工作越久,越觉得咨询师的个人医治和医治别人是两条平行的线,越是愿意去面对自己的伤痛,面对自己阴暗的一面,寻求医治,对来访者的伤痛就越能感同身受,帮助别人的意愿和能力也会越强。咨询师对自己走深的深度,决定了陪伴来访者可以走到多深。

    因为和她相似的模式,我看到她内心的隐忧,试着和她深层的感受接触。这时,我没有马上给建议,比如给她一些诸如“你过于讨好和依赖,没有边界”之类的不请自来的建议。

    取而代之的是,我对她说:“也许在那个时候,你身旁能够给到你支持的关系很少,你害怕自己万一太过冲动,连这份关系也没有了。所以忍住不生气,先在自己身上找问题,起码可以维持现状,一个相对安全的关系状态。是吧?”

    她点点头…

    “可以多说说,帮我了解那是一种怎样的感受吗?“我问对方。

    “从小到大,即便遇到很不公平的事情,被人家欺负,我都会去反思自己哪里不好。这种模式成了我的生存本能。因为没有人可以保护我,父母也不能,到最后我只能靠自己,只有我自己是能够信任和依靠的。”

    “难怪你会自责,如果可以看到自身哪里有错,做得不好的地方,也许未来还有机会去改变。一旦可以自救,就可以抓回我的掌控感,就变得没那么无力和失控了。”我回应道。

    “是啊,虽然自责有这些好处,但也让我牺牲掉自己的利益。对方并不知道我真实的感受,甚至以为我是甘心乐意的,将问题统统归罪于我,对方觉得他不需要做出任何调整。”

    “我觉得你讲到一个很重要的点——自责的好处可以让自己抓回掌控感,避免冲动破坏关系;然而弊端是不断地妥协和调整,会牺牲掉自身的利益,最终并没有换得你最初想要的。”

    接着,来访者具体谈到因为先前的妥协所付上的代价,谈到了很多在关系中未被满足的需要……(鉴于咨询伦理,来访者故事已经过模糊化编撰处理)

    03  先处理心情,再处理事情

    很多人会不理解,咨询师为什么要让来访者去体会那些强烈的负面情绪?谈情绪有那么重要吗?

    EFT的认证训练员与督导刘婷博士说:“当咨询师用温和、贴近但坚持的态度,陪伴个案走入有挑战性的新情绪领域后,可以增加来访者的情绪承受力,提升认知功能,以及对自己的接纳怜惜和照顾,从而获得矫正性的情绪经验。”

    就像加微信好友的这件事,当我看到自己习惯自责的模式让自己有多么痛苦后,我放下了自责,停止和那些我做不到的事情对抗。

    当我承认并接纳自己的爱心的确有限,我的确是被虚荣心吸引才通过的好友验证,我承认当下的自己就是很生气,没办法大度到一笑而过。

    奇妙的是,没有刻意去否认情绪,反倒让我的负面情绪浓度降了下来,恢复认知功能投入到工作中,并得到了一个矫正性的情绪体验——原来接纳自己真实的感受不会让人冲动到溃不成军、一泻千里。

    很多人并不懂得接纳自己,却执着于过度反思和自责。后者像用力过猛地想要消灭问题,这本身就会产生更大的问题。仿佛从自身找出问题的原因,下一次就可以避免再犯,痛苦就消失了,问题就解决了。

    它让一个人不自觉地加速,变得更快,更精确,更完美,最终让我们对问题更加敏感,容错的空间也变得更小。

    事实上,人生充满不确定才是常态。倘若不允许事情的发展出现偏差,一旦没有达到预期,就会感到失望和失控,陷入自责,势必将自己定义为失败的,从而裹足不前。

    越来越觉得谦卑地认识自身的有限比一味追求完美更有价值。心理学家温尼科特提出一个著名的概念“足够好的妈妈”(good-enough mother),意思是妈妈并不需要做到100分,只要做到60分即可。

    那些致力于把自己变成100分的父母,甚至认为父母做到100分,孩子就不该有问题,会不会是成年人自恋性的幻想与自我折磨?

    “足够好”的概念不仅适用于亲子关系,也同样适用于和自己的关系。停止自责不会有多大的问题,接纳自己的负面情绪也不会纵容自己,从此就不思进取了。要知道只要换一个视角,后退也可以前进,所谓前后也是被人定义过的,这是难得的智慧。

  •   01 讨好了半天,还是被裁了

    一个多月前,小A被裁了,因为是大厂外包,公司不给赔偿,加上来自家人的压力,所有事情堆在一起没有出口,她几乎在咨询室的等候区时就开始掉眼泪。

    “怎么都没想到我会被裁掉,加班加点,业绩做到最好是常态。明知道老板的规定不合理,别人反对甚至辞职,我乖乖执行以表忠诚。即便如此,没成想等到解除合同时,HR一封邮件就把我打发了,以为很交心的老板再也没有联系过自己。简直就是用完就扔,之前的我是不是被她PUA了?太傻了……”

    我共情小A憋在心里的委屈,她继而谈到让她最受不了的是自己竟然在老板眼里这么不重要,越发后悔没有像其他同事一样早点离开重做打算。

    “当初许多同事早早离开,而你选择留下,是性格使然,还是其他原因?”

    “一方面我想在这个领域深耕几年,另一方面和我成长经历有关吧!从小到大很少感受到来自妈妈这个权威的关心,刚巧老板也是一个年长的女性,她带给我的温暖,在工作上给我的支持是以前很少体会到的,令我非常向往。时间久了,我很舍不得这份关系。”

    “听上去当初留下不仅因为职业的规划,还因为在情感上对这个关系的重视。即便是面对那些不合理的要求,好像要证明给老板看,别人都走了,但是我很忠诚,没有离开。”

    “我后悔没有及时止损,为什么不能早一点看出这个老板并不真诚,在利用我呢?明明中间有一些迹象了,我都没给自己留后路,依然听话照做地努力工作…… “

    “之所以把这些迹象搁在一边,我猜你好像一只幼鸟,宁愿依附在一个母鸟旁边,更安全一点,即使人家说你的妈妈不好,或者是说你的领导有问题。觉得自己还不够强大,不敢主动离开这个关系。感觉你和领导的关系和你与妈妈的模式有点相似…“

    “嗯,那个讨好的部分很像,小时候要乖、要听话,妈妈才能给我一点想要的东西;长大后,也必须要努力把事情做好,领导才会重视我,可是现在的结果根本不是我想要的那样……“

    “挺为你难过的,在工作中,你把自己放得很低,把自己的需要放到后面。以为讨好了对方,老板就可以重视自己了。更让我心疼的是,现在明明知道是她的问题,你还在怪自己没能早一点看清现实,还在怪罪自己做得不好(看人不准)。你对自己的批评声好大啊!”

    小A的眼圈渐渐红了,陷入沉思,我抽了一张纸巾递给她。(鉴于咨询伦理,来访者故事已经过模糊化编撰处理)

    在和小A的咨询中,我体认到一种非常熟悉的模式;之所以对小A如此回应,它来自我十几年来亲身的疗愈历程。

    02 亲职化儿童是如何长大的?

    小时候,我被寄养在重男轻女的姥姥家,我很早就知道,如果能在大人面前乖乖听话,我就可以获得些许安全和奖励,少挨一顿暴揍。从而小小年纪学着越发关照大人们的需求,看大人们的脸色,像个小大人。后来才知道这在心理学家口中叫“亲职化儿童“。

    【亲职化】这个概念,是由美国心理学家伊万·博索尔门伊-纳吉提出的:指的是一个人在童年时期缺乏足够的照顾与情感关怀,反而在童年时期就去扮演一个“照料者”的角色。

    作为一个亲职化儿童的过来人,并不是生下来就如此,当孩子对父母一次次提出抗议后(或是看到其他手足提出抗议)只会招致大人更糟糕的回应,例如在和大人顶嘴时给孩子更严厉的惩罚,孩子逐渐放弃了自己的权利,将“不“这个字从字典中删除。直至大一点儿时,他明白了曾经幻想的离家出走也是没用且不切实际的。

    于是,讨好成了重要的生存策略。巧妙地放弃了所有可能给父母带来不便的需求,不再提出不符合父母偏好或可能激怒父母的意见,放弃了各种自我界限,遗憾的是父母亲并没有因此尽责的照顾他们。更可惜的是,长大后,在面对某些重要他人并不合理的要求时,不知不觉复制和内化讨好的模式,哪怕已经受伤了,还在责怪自己,压抑自己来满足对方的需要。

    好像永远有一个声音在说:别人对我不好,都是因为我做得不好。我要为别人如何对待自己承担所有的责任,最起码也是主要责任,而不是有限责任。

    可是假设付出之后令对方100%满意(也只是假设),真的就自我满足了吗?在内心深处,每个人都渴望因自己这个人的本相而被爱,不需要努力向别人证明自己多么值得被爱。想要实现这一点,需要做的第一步则是,放弃你精心伪装的光彩照人的门面。

    03 讨好的人如何夺回自己的权力?

    心理治疗师皮特.沃克在《不原谅也没关系》这本书中提到,讨好类型的人心中有如下5条绝对准则:

    1、 倾听比说话更安全

    2、 同意比反对更安全

    3、 照顾他人比寻求帮助更安全

    4、 询问对方的想法比表达自己的想法更安全

    5、 把选择权留给对方比主动表达自己的偏好更安全

    也许在崇尚集体文化中长大的我们,单看其中任何一条,不觉得是过分讨好。在我看来,这些准则的重点在于不断将注意力放在别人身上,并试图安抚和照顾对方,像亲职化儿童照顾父母一般。

    想要改变这种习惯,则需要努力从关注别人转向关注自己的内在体验,而不是一直向外投射注意力去读懂别人。

    有一个建议:尝试觉察生活中那些无意识的迎合行为,那些自动化赞同他人的习惯,起码从减少言语迎合开始,再慢慢减少不真诚的情绪迎合便是一个很大的进步了。

    就像小A正在透过寻求心理咨询的方式来帮助自己,这本身就是在做一件和过去非常不同的事情,是对上述规条的反击。

    04 一个亲职化儿童变成了带伤的医治者

    和小A相似的是,我也在这趟疗愈的旅程中,那些自我攻击的话语依旧会时不时在我的面前闪回;和小A不同的是,这时候另一个声音也会冒出来,起先它的声音很微弱,要等很久,逐渐变得越来越大声,越来越快地跳出来。

    另一个声音在对我说:

    你可以犯错,错误是你的老师。

    你可以知道自己需要什么,并寻求帮助。

    你可以选择自己的朋友,不必喜欢所有人。

    你可以时不时感到困惑和矛盾,也可以没有答案。

    你不需要完美,我一样爱你并保护你。

    我爱你本来的样子,并会尽我所能永远站在你这边。

    我很高兴你能来到这个世界上。

    亲爱的煦,我相信,以生命影响生命的方式,你从一个亲职化儿童长成了一个带伤的医治者。

    第一次看到上文列出的讨好者的5种表现时,我笑了出来。强烈建议你把手机划回去对照看一下,很想知道除了我之外,还有多少人发现,原来我在童年时就早早以这种方式为未来成为咨询师做足了准备:)

    之前还看到过一篇文献,谈到心理咨询师的职业动机之一是“照顾他人“,而亲职化的特点无疑在咨询工作中得到了拓展,在照顾来访者的需要中,咨询师获得自我满足和情感上的亲密。你看,这份蜕变不仅出于信心,还有科学依据哒!

    最后我想说,不讨好,反而可以帮我们变得更好。

  • 有人质疑说:“谁不想要松弛啊,有钱了,才能有后来的松弛感。“我倒觉得未必,作家刘震云这段话也许会给我们一些启发:“凡是有松弛感的人,一定要经历并积累许多的紧张才能渐渐到达松弛。如果你看别人松弛就跟着松弛,那一定是装的。达到松弛之前,一个人不知道要经过多少的努力,经历过很多的事情,才知道什么是松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