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pisodes

  • 时间线:


    00:00:13 前两次内容的回顾
    00:03:35 第三篇论文的主题以及尼采对其的概括
    00:08:55 尼采的自然主义
    00:12:54 尼采的视角主义
    00:17:44 视角主义与尼采的写作风格
    00:20:25 第三篇论文的结构以及第1节
    00:22:54 第三篇2-5节:艺术家(瓦格纳)的禁欲主义
    00:25:25 第三篇6-7节:叔本华的美学与「悲观主义」
    00:31:30 第三篇7-10节:禁欲主义对哲学家的意义
    00:37:31 第三篇11-13节:禁欲主义的自相矛盾与「维持生命」
    00:43:57 辨析:「肯定生命」与「维持生命」
    00:46:29 第三篇13-16节:祭司/牧羊人作为「病态」的强者
    00:50:34 第三篇16-22节:针对痛苦本身的禁欲主义疗法
    00:55:06 第三篇23-26节:科学与禁欲主义理想的关系
    01:10:07 第三篇27节:禁欲主义理想有可能被克服吗
    01:15:01 第三篇内容总结
    01:18:19 第三篇28节:《道德谱系学》的总结


    这是一次线上讲座的录音(不包含提问交流部分),带讲义的视频版本可以见公众号(但是音质不太好),在那里还可以找到更多信息~


    讲座中引用的文本和逻辑梳理:


    高贵者/主人:创造了主人道德

    祭司:“道德上的奴隶起义”的始作俑者,创造了新道德(奴隶道德)

    平庸者/奴隶:接受了新道德(奴隶道德)


    祭司蕴含着“不健康”的元素,使他们“远离行动”(一,6)

    禁欲主义理想:否定感官知觉、本能、生命、现实世界


    第三篇论文意在回答如下问题:禁欲主义理想、祭司理想的巨大权力来自哪里,尽管这种理想是绝对有害的理想,是一种求终结的意志,一种颓废理想。答案是:并不是因为上帝在教士背后活动(这是人们多半相信的),而是不得已而求其次,——因为它是迄今为止唯一的理想,因为它不曾有过任何竞争对手。“因为人宁可意愿虚无,也不愿无所意愿”……主要是缺乏一种相反的理想——直到查拉图斯特拉出现。

    ——尼采《瞧,这个人》(我为什么能写出如此好书)


    Lieber will noch der Mensch das Nichts wollen, als nicht wollen.

    Man would rather will nothingness than not will.


    “心灵的痛苦(der seelische Schmerz)”(三,16)

    die tiefe Depression, die bleierne Ermüdung, die schwarze Traurigkeit

    “深刻的抑郁、沉重的疲惫、黑色的悲伤”(三,17)


    心灵的痛苦不是事实,而是解释(三,16)

    不能摆脱心灵的痛苦,原因不在于“心灵”,而在于“肚子”;这是一种“消化不良”(三,16)

    “情感用药法(Affekt-Medikation)”不可能真正有效(三,16)


    所有的观察和认识都是带有视角的(perspektivisch)(三,12)

    “客观性”不是“无利害心的直观”,而是“有能力支配自己的赞成与反对意见,有能力公开或搁置自己的意见”(三,12)

    我们应该“将视角与情绪解释的多样性应用于认识领域”(三,12)


    他那映照一切和总是自己擦得很亮的灵魂已不知道如何肯定,已不知道如何否定;他不发号施令;他也不搞破坏……他不超过任何人,也不落后于任何人。他对一切都采取极其超然的态度……他是一件工具,可以说是个奴隶,当然是那种最受人尊敬的奴隶,但没有一点自己的东西……没有任何想成为主人而必须具备的那种英勇果敢、坚强有力、以我为中心的气质;而只不过是陶工使用的柔软的、空心的、精巧的、可移动的模板,要用某种内容和框架使其“成形”。

    ——尼采《善恶的彼岸》(207)


    第一部分(1–10):禁欲主义理想对不同群体的意义

    第二部分(11–22):禁欲主义的祭司

    第三部分(23–28):禁欲主义理想的当下与未来


    无忧无虑、乐于嘲讽、刚强有力——这就是智慧对我们的期望;智慧是个女人,她永远只爱战士。(三,1)


    在艺术家看来:无所意味或者意味太多(三,1)

    在哲人和学者看来:高级精神活动所需的最有利条件(三,1)

    在祭司看来:行使权力的最佳工具(三,1)

    禁欲主义理想表现出人类意志的基本事实:“人宁可意愿虚无,也不愿无所意愿”(三,1)


    瓦格纳晚年转向禁欲主义(三,2)

    早年构思《路德的婚礼》是瓦格纳最强盛、最勇敢的时光,既颂扬贞洁,又赞美性欲,两者并不必然对立(三,2)

    晚年的《帕西法尔》彻底转向禁欲主义——除非它是讽刺剧(三,3)


    艺术家不等于其作品(三,4)

    荷马不是阿喀琉斯,否则就不会塑造阿喀琉斯(三,4)

    艺术家所创造的永远不是他自己,这是永恒的“失真”(三,4)


    艺术家不具备独立精神(三,5)

    艺术家总是某种道德、哲学或宗教的仆从(三,5)

    瓦格纳信奉叔本华哲学,所以转向禁欲主义(三,5)


    叔本华继承了康德的美学思想,但又与康德完全不同(三,6)

    康德:美是无利害心的(三,6)

    叔本华:正因为美是无利害心的,它才能把我们从痛苦中解救出来(三,6)


    欲望是经久不息的,需求可以至于无穷。而满足却是时间很短的……何况这种最后的满足本身甚至也是假的,已经满足的愿望立刻让位于新的愿望;两者都是错误——前者是已经认识到的,后者是尚未认识到的。任何获得的欲望对象都不能给予持久的满足,只能提供短暂的快感;它就像是给乞丐施舍的救济金,今天维持生命,以便把痛苦延长至明天。所以,只要我们的意识依然被意志所充满,只要我们还听命于欲望,以及与之相伴的期待和恐惧,只要我们还是欲求的主体,那么,我们就永远也得不到持久的幸福,也得不到安宁。至于我们是追求,还是逃避,是害怕灾祸,还是争取享乐,本质上都是一回事。

    ——叔本华《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三,38)


    当外界因素或内在倾向突然将我们从无尽的欲望之流中解放出来,让我们从意志的奴役中解脱,我们的注意力便不再集中于欲望的动因,而是放在事物本身,摆脱了与意志的关联,以客观方式观察事物……突然间,我们一直寻求的平静,在欲望的旧路上一直无法获得的平静,自动来到我们身边,我们感到十足的愉快。这就是没有痛苦的状态,伊壁鸠鲁称之为至善和神的境界;因为我们暂时免于被可悲的意志所驱使……

    ——叔本华《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三,38)


    叔本华的(禁欲主义)美学包含强烈的“利害心”:欲求摆脱折磨(三,6)

    叔本华的“敌人”(比如黑格尔)让他保持愉悦和乐观(三,7)


    哲学家普遍的禁欲主义倾向,是为了争取“最佳生存条件”(三,7)

    哲学家需要摆脱日常琐事,婚姻阻碍哲学家追求“最佳生存环境”(三,7 – 8)

    哲学家禁欲实际上是把冲动导向了精神层面(三,8)

    禁欲主义既是精神活动的“有益条件”,也是这种活动“最自然的结果”(三,9)

    最早的哲学家通过“自我折磨”来赢得他人的敬畏和自我敬畏;没有禁欲主义的外壳,哲学不可能长期存在(三,10)


    禁欲主义是自相矛盾的(三,11)

    禁欲主义把生命当作“通往另一种存在的桥梁”(三,11)

    禁欲主义是“想要统治生命本身”的意志(三,11)

    禁欲主义“用力量堵住力量的源泉”,是一种“自愿的自我分裂”(三,11)

    从生理学视角看,这个“以生命反对生命”的矛盾只是表面上的(三,13)


    禁欲主义源于“正在退化的生命”自我保护/拯救的本能(三,13)

    正在退化的生命(degenerierenden Lebens):部分生理障碍和疲劳 + 最深层的生命本能保存完好(三,13)

    禁欲主义理想是维持生命、反抗死亡的方法(三,13)

    证据:禁欲主义理想总是兴盛于人被“驯化”的文明之地(三,13)

    “渴求在别处存在”反而让祭司创造出“在此处存在”的条件,像“牧羊人”一样保住了奴隶/失败者/羊群的存在(三,13)

    祭司是“伟大的生命维护力量与肯定力量中的一部分”(三,13)


    肯定生命:肯定他者性(otherness),与他者对抗但不欲求消灭他者;肯定冲突,并在冲突之中塑造自我;对生命的整体肯定

    维持生命:对自己这种特定生命形式的肯定;对生命的局部肯定


    人是病态的动物(三,13)

    人比其他动物都更多病、更动摇、更易变化、更不确定(三,13)

    人比其他所有动物都更敢作敢为、更能够革新、更桀骜不驯、更勇于向命运挑战;人永远憧憬着未来(三,13)


    高贵者/主人:健康 + 强

    祭司/牧羊人:病态 + 强

    奴隶/失败者/羊群:病态 + 弱(三,15)


    高贵者无法“治疗”羊群(三,14)

    病人必须由病人治疗:祭司“治疗”羊群(三,15)

    祭司保护羊群,反对高贵者,同时也反对羊群(三,15)

    羊群中积聚着怨恨,祭司是“怨恨方向的改变者”(三,15)

    祭司使羊群变得无害,让他们自我约束、自我监控、自我克服(三,16)


    “情感用药法(Affekt-Medikation)”不可能真正有效(三,16)

    祭司的治疗只针对痛苦本身,不指向根源,但确实具有创造性(三,17)

    疗法一:把生命感觉本身压到最低点(三,17)

    疗法二:机械性的活动(三,18)

    疗法三:容易得到且可被常规化的微小快乐(三,18)

    疗法四:互助团体与群体组织(三,18)

    疗法五:情感的放纵(Ausschweifung des Gefühls,orgy of feeling)(三,18)


    情感的放纵是“更有趣”但“有罪”的疗法(三,19)

    情感的放纵是对抗痛苦的“最为有效的麻醉剂”(三,19)

    “愤怒、恐惧、淫欲、复仇、希望、胜利、绝望、残酷”都有效(三,20)

    这种方法确实可以让人得到改善,但代价是让病情加重(三,21)

    这导致了“欧洲人健康史上的真正灾难”(三,21)

    《新约》里的“小人物”对琐碎之事大惊小怪(三,22)


    禁欲主义理想拥有巨大的权力/力量(Macht)(三,23)

    禁欲主义理想使“人类存在的其他一切利害问题”显得微不足道(三,23)

    禁欲主义理想不承认其他解释和其他目的(三,23)

    禁欲主义理想的对立物(Gegenstück)在哪里?为什么没有?(三,23)


    现代科学不是与禁欲主义理想的对立物(三,23)

    科学包含很多“有益的事情”,但这不代表它作为整体有“理想”(三,23)

    科学本身永远不会创造价值(三,25)

    科学从业者“勤奋得有些莽撞”,科学是“自我麻醉剂”(三,23)

    无神论者、非道德主义者、怀疑论者,追求“理智的纯洁性”,是“禁欲主义理想最为精神化的畸形产物”(三,24)

    这些无神论者并不“自由”,因为他们“依然相信真理”,被这种“对真理的信仰”牢牢束缚(三,24)


    科学由求真意志(Wille zur Wahrheit)驱动(三,24)

    我们对科学的信仰始终基于一种形而上学的信仰(《快乐的科学》,344)

    形而上学家的根本信念是相信价值的对立(《善恶的彼岸》,2)

    真理本身“不允许成为一个问题”(三,24)


    科学与禁欲主义理想生于同一片土壤(三,25)

    两者同样信仰真理的不可估量(Unabschätzbarkeit)与不容辩驳(三,25)

    在生理上,两者都以生命的贫瘠化(Verarmung)为前提(三,25)

    科学取得了著名的胜利,但那是对谁取得的胜利呢?(三,25)

    科学反对的只是禁欲主义理想的外围工事,是该理想暂时性的僵化与教条,所以反而让它重获新生(三,25)

    禁欲主义理想没有被战胜,反而变得更加强大(三,25)

    所有科学都有“诋毁和贬低作用”,劝人放弃自尊自重(三,25)


    “我对禁欲主义理想非常尊重,只要它是真诚的”(三,26)

    我也厌恶另外那些人,那些新近出现的理想主义上的投机者,还有那些反犹主义者,他们现在正翻着基督徒式的、雅利安种的、市侩庸人般的白眼,而且他们滥用最廉价的宣传伎俩、滥用道德姿态,试图用这些令人耗尽所有耐心的方法去激起民众身上的各种攻击成分。(三,26)


    求真意志是禁欲主义理想的核心(三,27)

    无神论是禁欲主义理想的最后阶段,是其内在逻辑的发展(三,27)

    基督教中“真”的概念升华为科学的良知和理智的纯洁(三,27)

    伟大的事物都以自我扬弃(Selbstaufhebung)的方式走向毁灭(三,27)

    基督教作为教条,因自己的道德而毁灭;出于同样的原因,基督教作为道德也必然会衰亡(三,27)

    基督教的求真性(Wahrhaftigkeit)最终会得出最强有力的、反对自己的结论,只要它开始思考:求真意志究竟意味着什么(三,27)

    求真意志的自毁将是一出最恐怖也最富有希望的伟大戏剧(三,27)


    唯有明天之后才属于我,有些人死后方才诞生。(《敌基督者》,前言)


    如果除去禁欲主义理想,那么人,人这种动物,迄今为止尚未拥有任何意义。他的尘世存在不包含任何目标;“人的目的究竟是什么?”——这是一个没有答案的问题;人和地球均缺乏意志;在每一种伟大的人类命运背后,都重复震响着一个更为宏大的声音:“徒劳!”这正是禁欲主义理想所意味的东西:缺了些什么,人被一片巨大的空白环绕着;——他不知道该怎样为自己正名,不知道该怎样解释自己、肯定自己,他因为自己的存在意义问题而痛苦。他也因为其他问题而痛苦,他基本上是一个患病的动物:然而,他的问题并不在于痛苦本身,而在于对“为何痛苦?”这类呼喊无从对答。人,这个最勇敢、最惯于忍受痛苦的动物,他从根本上并不否定痛苦:他希求痛苦,他找寻痛苦,前提是必须有人给他指明一种生存的意义,一种痛苦的目的。是痛苦的无意义,而非痛苦本身构成了至今压抑人类的不幸与灾难——而禁欲主义理想恰恰为其提供了一种意义!直到目前,这还是人类唯一的意义;任何一种意义总要好于没有意义;无论从什么角度看,禁欲主义理想都是有史以来最好的 faute de mieux(权宜之计)。痛苦在其中得到了解释;那个巨大的空白似乎也得到了填补;通往一切自杀性虚无主义的门,被紧紧关上了。毋庸置疑,解释也带来了新的痛苦,更深刻、更内向、更有毒、更折磨生命的痛苦:它对所有痛苦都从罪的视角加以审视……可是,尽管如此——人还是因此得救了,他拥有了一个意义,从此他不再是风中飘零的一片叶子,不再是任由荒诞与“无意义”摆布的玩偶,他从此以后也可以有所意愿了——不管他意愿什么、为何意愿、如何意愿:重点是意志本身得救了。我们不能再缄口不谈那全部意愿所要真正表达的东西,因为我们的意愿从禁欲主义理想那里获得了方向:那就是去仇恨人性,进而仇恨动物性,甚而仇恨物质性,以及厌恶感官、厌恶理性本身,畏惧幸福和美丽,要求摆脱一切幻觉、变化、生成、死亡、希望,甚至摆脱要求本身——让我们鼓起勇气直面现实:所有这一切都意味着一种虚无意志,一种反生命的意志,一种对生命最基本的前提的反抗,但是,它的确是一种意志,而且还将一直是一种意志……最后,还是让我用开篇的话作为结尾:人宁可意愿虚无,也不愿无所意愿……(三,28)


    背景乐:

    Goldberg Variations, BWV. 988 - Variation 4
    Mr Smith - Discovery
    Lohengrin, WWV 75, Act III Wedding March
    Kris Keypovsky - Post Mortem
    Kris Keypovsky - Story
    A New Silent Corporation - Reprise
    done with fish - Nietzsche the School Shooter

  • 嘉宾:郑子宁


    时间线:

    00:03:13 古诗里的「ian」和「an」押韵吗
    00:08:14 形声字为什么不能读半边
    00:12:56 治/怡/台
    00:15:05 路/洛/格/各
    00:16:46 如何推断上古汉语有复辅音
    00:19:35 为汉字注音:从直音法到反切法
    00:22:57 佛教传入对汉语音韵学的影响
    00:27:20 三十六字母与梵文字母
    00:31:10 清/浊 vs 送气/不送气
    00:34:08 钱大昕:「古无轻唇音」
    00:39:06 上古汉语并不是言文脱节的吗
    00:41:11 音变构词
    00:45:59 「父」和「爸」本是同一个字
    00:48:26 如何推断上古汉语没有声调
    00:50:55 韵尾与入声字
    00:53:45 日语与泰语的数字读音
    00:56:05 韵尾的变化
    00:59:23 南京话对西南方言的影响
    01:03:09 为什么英文单词「bang」听起来像前鼻音
    01:07:12 鼻化元音与鼻音韵母
    01:10:09 南京话「阿要辣油阿」的「阿」是什么字
    01:11:41 四川话「营养」为什么读「yun养」
    01:14:03 潮汕话「的」为什么读「gai」
    01:15:52 「无锡」的意思不是「没有锡」
    01:18:00 推荐阅读


    部分提到的内容:


    《广韵》中的」(在右下角):


    三十六字母拟音表:


    《韵镜》的第一页韵图:


    推荐阅读:

    郑子宁《东言西语》《南腔北调》《中国话》
    郑张尚芳《胭脂与焉支》
    白一平、沙加尔《上古汉语新构拟》
    Nathan W. Hill, The Historical Phonology of Tibetan, Burmese, and Chinese
    Guillaume Jacques, Esquisse de Phonologie et de Morphologie Historique du Tangoute
    万献初《音韵学要略》
    潘悟云《汉语历史音韵学》


    背景乐:

    Mr Smith - Funkenstein
    Kevin MacLeod - Broken Reality
    legacyAlli - RF5-Escalade
    Kevin MacLeod - Unity

  • Episodes manquant?

    Cliquez ici pour raffraichir la page manuellement.

  • 时间线:


    00:00:13 上次内容的回顾
    00:01:56 补充:阿喀琉斯与「心灵伟大 μεγαλοψυχία」
    00:08:24 「良心谴责 Schlechtes Gewissen」与「负罪 Schuld」
    00:10:38 尼采自己对第二篇论文的概括
    00:12:01 第二篇1-3节:独立自主的个体
    00:17:00 第二篇4-7节:残酷
    00:23:14 第二篇8-11节:正义
    00:33:08 第二篇12-15节:刑罚
    00:39:15 补充:福柯《规训与惩罚》
    00:41:35 第二篇16-18节:良心谴责
    00:47:54 补充:弗洛伊德《文明及其不满》
    00:51:44 第二篇19-23节:宗教
    00:58:09 第二篇24-25节:出路
    01:03:18 第二篇内容总结

    这是一次线上讲座的录音(不包含提问交流部分),带讲义的视频版本可以见公众号(但是音质不太好),在那里还可以找到更多信息~


    讲座中引用的文本和逻辑梳理:


    人类的倒退(Rückgang der Menschheit)!(一,11)
    平庸者/奴隶体现了“人类的倒退”:“蛆虫一样的人”、“温驯的人”、“不可救药的平庸者”、“令人讨厌的家伙(Unerquickliche)”(一,11)
    欧洲人的渺小化和平庸化,没有什么东西再试图变得伟大(一,12)
    虚无主义(Nihilismus):对人感到厌倦(一,12)


    他们很聪明,所有发生过的事,他们都知道:所以他们的嘲讽无休无止。他们还互相争吵,但很快又和好——否则会影响他们的消化。
    他们白天有白天的小乐趣,夜晚有夜晚的小乐趣:可是他们注重健康。
    “我们发明了幸福。”——那些末等人说着,眨眨眼睛。——
    ——尼采《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一,《查拉图斯特拉的前言》)


    我的母亲、银足的忒提斯曾经告诉我,
    有两种命运引导我走向死亡的终点。
    要是我留在这里,在特洛伊城外作战,
    我就会丧失回家的机会,但名声将不朽;
    要是我回家,到达亲爱的故邦土地,
    我就会失去美好名声,性命却长久,
    死亡的终点不会很快来到我这里。
    ——荷马《伊利亚特》(IX,410 – 416)


    μεγαλοψυχία(megalopsychia,greatness of soul,心灵伟大)


    心灵伟大之人是自视重要,也配得上那种重要性的人……心灵伟大似乎是德性之首……所以做一个真正心灵伟大之人很难,因为没有崇高就不可能心灵伟大……他既不会因为好运而过度高兴,也不会因为厄运而过度痛苦。因为,甚至荣誉对于他也好像算不上是重大的事物。而把荣誉都看得不重要的人也会把其他事物看得不重要。所以心灵伟大之人往往被认为是目空一切……心灵伟大之人蔑视别人是有道理的(他的判断真实),可是多数人却是没有根据地蔑视别人。心灵伟大之人不纠缠琐碎的事情,也不喜欢去冒险。因为值得他看重的事物很少。但是他可以面对重大的危险。当他面对这种危险时,他会不惜生命。因为他认为,不能为活着而什么都牺牲掉。他乐于给人以好处,而羞于受人好处……他也不会记恨什么。因为心灵伟大之人不会记着那么多过去的事情,尤其是别人对他所做的不公正的事情,而宁愿忘了它们。
    ——亚里士多德《尼各马可伦理学》(IV,3)


    第二篇论文给出良心的心理学:良心并不像人们多半相信的那样,是“人心中上帝的声音”,——它是残酷的本能,这种本能在再也不能向外发泄之后就掉头转向自己。在这里,残酷作为最古老、最必不可少的文化根基之一,首次得以昭示。
    ——尼采《瞧,这个人》(我为什么能写出如此好书)


    遗忘是一种主动的、积极的力量(二,1)
    “意识的门窗”暂时关闭,不受“噪音和纷争的干扰”,为新事物保留空间(二,1)
    没有遗忘,就没有幸福、没有欢乐、没有希望(二,1)
    遗忘机制的失灵,就仿佛是“消化不良”(二,1)


    “习俗的道德性和社会的强制”让人变得“有规律性”、“可被估算”(二,2)
    记忆术(Mnemotechnik):“只有不断引起疼痛的东西,才能保留在记忆中”(二,3)
    人们需要克服遗忘本能,不被“瞬间的激情与欲望”支配,以适应社会生活(二,3)


    “独立自主的个体”是社会与道德强制力量的最终产物(二,2)
    内化了社会习俗,从而摆脱了习俗的束缚,变得“自律”而“自由”(二,2)
    能够“做出承诺”并为之负责,这种能力成了新的本能,名为“良心”(二,2)


    惩罚作为一种回报/补偿,与“自由意志假设”无关(二,4)
    “犯罪者应受惩罚,因为他本可以采取其他行动”是很晚才出现的观点(二,4)
    负罪(Schuld)与债务(Schulden)有关(二,4)
    契约里的特殊条款:若还不上债,就要把其他东西交给债主以抵债,或者允许债主“任意侮辱和折磨债务人的躯体”(二,5)
    奇特的逻辑(二,5):损失与疼痛相等价(二,4);残酷让债主获得权力感(二,5)


    不残酷则无欢庆(二,6)
    残酷构成了“人类最古老、最原初的节庆欢乐”(二,6)
    “看别人受苦很愉快,让别人受苦则更加愉快”(二,6)
    让人无法接受的不是“痛苦本身”,而是“痛苦的无意义”(二,7)
    “诸神被想象成残酷戏剧的爱好者”(二,7)
    在今天,对残酷的兴趣并未消失,而是被“崇高化”和“细腻化”了(二,7)


    社群与成员的关系,类似债主与债务人的关系(二,9)
    成员受到社群的保护和照料,把自己抵押给社群,承担相应的义务(二,9)
    犯罪者(债务人)非但不偿还获得的好处,还伤害社群(债主),于是犯罪者被社群放逐,失去了获得的好处,而且野蛮环境中的危险会提醒他这些好处的意义(二,9)
    社群实力增强后,犯罪行为的危险性降低,犯罪者甚至能得到社群的保护(二,10)
    债主越富有,就越人道;极端情况就是“不再惩罚犯罪者”,这是正义的“自我扬弃”,也被称为“仁慈(Gnade)”,这是最有权力者的特权(二,10)


    正义是一种积极的行为,与怨恨(ressentiment)无关(二,11)
    强势方试图打消弱势方的怨恨:带走怨恨对象、强制要求和解、立法(二,11)
    立法:强势方制定规则,把犯罪当作对法律的亵渎,把感受从伤害处转移开(二,11)
    法律秩序没有独立性和普遍性,法律状态是创造更大权力单位的手段(二,11)
    生命本质上以“伤害、压迫、剥削、毁灭”的方式起作用,它们本身不“非法”(二,11)
    初级阶段的正义:力量均等者之间相互理解协调,同时强迫弱者内部达成和解(二,8)


    刑罚的起源(Ursprung)和目的(Zweck)有区别(二,12)
    一个事物的成因问题与它的最终效果/实际使用问题有天壤之别(二,12)
    不能认为刑罚(Strafe)是为了惩罚(Strafen)才发明的(二,12)
    必须区分刑罚的“相对持久性”和“流动变化性”(二,13)
    “刑罚”这个概念是多种意义的综合(Synthesis)(二,13)


    刑罚无法唤起受罚者的负罪感(Gefühl der Schuld)(二,14)
    刑罚使人坚强而冷酷,增强了人的反抗能力,阻止了负罪感的发展(二,14)
    受罚者感受不到“内在痛苦”,刑罚对他来说只是“意外事件”(二,14)
    受罚者想的是“这次的事情意外地败露了”,而不是“我真不该那么做”(二,15)
    刑罚只会让人更加谨慎、更加多疑、更加诡秘地行事(二,15)


    在过去两百年间,刑罚的严峻性不断减弱,这是法律史学家所谙熟的现象。但是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人们笼统地视之为一种数量现象:更少的残忍,更少的痛苦,更多的仁爱,更多的尊重,更多的“人道”。实际上,伴随这些变化的,是惩罚运作对象的置换。那么,惩罚强度是否减轻了呢?结果或许如此。但是,可以肯定地说,惩罚对象发生了变化……惩罚景观的旧伙伴——肉体和鲜血——隐退了。一个新角色戴着面具登上舞台……在欧洲建立了新的刑罚体系的一百五十至两百年间,法官借助于一种渊源久远的进程,逐渐开始审判罪行之外的东西,即罪犯的“灵魂”……灵魂是肉体的监狱。
    ——福柯《规训与惩罚》(一,1)


    良心谴责是一种重病(二,16)
    内向化(Verinnerlichung):一切不向外在倾泻的本能转向内在,产生“灵魂”(二,16)
    敌意、残忍、迫害欲、攻击欲、猎奇欲、破坏欲……转而反对这些本能的拥有者(二,16)


    权力意志:塑造形式(formbildend)与施加暴力(vergewaltigend)(二,18)
    强者/主人:天生的组织者,创造和推进形式,征服、驾驭、发号施令(二,17)
    弱者/奴隶:只能给自己烙上某种意志,为自己制造痛苦,并以此为乐(二,18)


    一些十分重要的事情发生了,这是我们永远无法猜测到的、但又非常显而易见的事情。人的进攻性是向内投射的,经过了内化;事实上,进攻性被发送回了它的起源地——即,它被指向了个体自己的自我。在那里,进攻性被一部分自我所接管,而这部分自我则以超我自居从而凌驾并对立于自我的其他部分。现在,这部分自我又以良心的形式,准备采取同样严厉的进攻性来反对自我,而自我本来打算在其他的、外部的个体身上满足这种进攻性。在严厉的超我和附属于超我的自我之间形成的张力被我们称为负罪感;它将自己表现为一种对惩罚的需要。
    ——弗洛伊德《文明及其不满》(七)


    良心谴责是一种“如同妊娠的疾病”(二,19)
    内向化带来了“新的、深刻的、前所未闻的、神秘的、充满矛盾且前途无量的东西”(二,16)
    好像人不是“目的”,而是“一条道路”、“一座桥梁”、“一个伟大承诺”(二,16)


    Schuld gegen Gott 是人自我折磨的刑具(二,22)
    人与祖先的关系,也类似债务人与债主的关系;祖先崇拜是宗教的起源(二,19)
    欠债 + 良心谴责 = 负罪感(Schuldgefühl)(二,20)
    负罪感在基督教中达到最大值(二,20)
    基督教的天才之作:债主为了债务人而牺牲自己,自己偿还自己(二,21)
    良心谴责被不断加强,这是“发生在残酷心灵中的一种绝无仅有的意志错乱”(二,22)
    信仰衰退/崩溃的结果是普遍的厌世情绪和虚无主义(二,21)


    希腊诸神反而让人们远离良心谴责(二,23)
    希腊诸神高贵而骄横,是人的本能的神圣化(二,23)
    希腊神话中,灾祸的原因可能是“愚蠢”,但绝不是“罪”(二,23)


    现代人是数千年良心解剖和自我虐待的继承者(二,24)
    在这方面,人们练习得最久,展现了一定的艺术才能,技巧娴熟、口味挑剔(二,24)
    人们长期以“邪恶的目光”看待自己的自然倾向,以至于自然倾向最终与良心谴责紧密结合在一起(二,24)


    是否有可能进行“相反的尝试(ein umgekehrter Versuch)”?(二,24)
    相反的尝试:把良心谴责与非自然的倾向紧密结合在一起(二,24)
    这会招致“善良者”、妥协者、倦怠者的反对——会让他们感到冒犯;而如果与他们一样,“放纵自我(uns lassen gehen)”,他们就会变得“和蔼友善”(二,24)
    心怀伟大的爱与蔑视的救世之人,将会把我们从虚无主义中拯救出来(二,24)
    这需要更年轻、更强大、“更代表未来(Zukünftigeren)” 的人:查拉图斯特拉(二,25)


    你们说,你们信仰查拉图斯特拉?可是,查拉图斯特拉算什么呢?你们是我的信徒:可是,所有信徒又算什么呢!
    ……
    现在我要求你们,丢下我,去寻找你们自己吧;等你们全都不认我的时候,我才愿意回到你们身边。
    ……
    有一天,你们还会成为我的朋友和同样一个希望的孩子:那时,我愿意第三次与你们同在,和你们一同庆祝伟大的正午。
    伟大的正午就是:人站在从动物到超人之路的中间点,把他走向夜晚的路当作最高的希望来庆祝:因为这条路通向新的黎明。
    ……
    “所有的神都死了:现在,我们希望超人长存。”——在伟大的正午时刻,让这成为我们最后的意志!——
    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
    ——尼采《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一,《赠予的道德》)


    背景乐:
    Goldberg Variations, BWV. 988 - Variation 4
    CRUXORIUM - Relacrux
    done with fish - Nietzsche the School Shooter

  • 时间线:


    00:00:13 尼采不需要引言
    00:02:07 尼采生平以及三个时间点
    00:04:32 《道德谱系学》与「谱系学」
    00:07:36 第一篇的核心内容
    00:10:39 前言:《道德谱系学》的问题意识
    00:16:31 第一篇1-5节:高贵者的道德
    00:19:46 第一篇6-7节:祭司之「纯洁」与「道德上的奴隶起义」
    00:26:46 第一篇8-10节:司汤达、基拉尔与有毒的「怨恨」
    00:34:14 「主人道德」与「奴隶道德」
    00:36:35 第一篇11-12节:「人类的倒退」与虚无主义
    00:40:33 第一篇13节:主体/行动者不存在
    00:46:32 第一篇14-15节:「奴隶道德」的制造
    00:49:38 第一篇16-17节:两种道德的斗争
    00:55:22 第一篇内容总结与阅读尼采的心态问题

    这是一次线上讲座的录音(不包含提问交流部分),带讲义的视频版本可以见公众号(但是音质不太好),在那里还可以找到更多信息~


    讲座中引用的文本和逻辑梳理:


    “可以加以定义的东西,只能是没有历史的东西。”(二,13)

    第一篇论文的真理是基督教的心理学:基督教之诞生源于怨恨精神,并不像人们多半相信的那样源于“精神”……
    ——尼采《瞧,这个人》(我为什么能写出如此好书)

    我们并无自知之明。我们是认识者,但我们并不认识自己……我们天生就是精神世界里的蜜蜂,振翅撷蜜,营营嗡嗡,忙忙碌碌,我们的心里真正关心的只有一件事——一定要带东西“回家”。至于生命(Leben),即所谓的“体验”(Erlebnisse),我们当中曾有谁于此认真对待?(前言,1)

    事实上,在我还是一个十三岁的孩子时,关于恶的起源问题就已经在困扰我了……我把我的第一篇文字游戏和第一篇哲学习作献给了这个问题——至于我那时对于这一问题的“解答”,我很合理地将荣耀给了上帝,将他作为恶之父。(前言,3)

    一点历史学和语文学上的训练,包括天生对于心理学问题的挑剔意识,这些很快就把我的问题转变成了另外一个:人类是在什么条件下为自身发明了善与恶的价值判断?而这些价值判断本身又有什么价值?迄今为止,它们是阻碍还是促进了人类的发展?它们是否乃是生活困顿、贫乏与蜕化的标志?还是恰恰相反,在它们身上反映出的乃是生活的充盈、强力与意志,抑或是生活的勇气、信心和未来?(前言,3)

    ……这本小册子的题目是《道德感觉的起源》,作者是保罗·雷伊博士,1877年出版。我或许从未读到过这样一本书,里面的每一个句子、每一个结论,我都无法苟同……(前言,4)

    其实,无论是来自于我本人还是其他人的关于道德起源的假说(或者,更为确切地说:关于道德起源的假设只是达到某一目的的诸多手段之一),对于那时的我而言,都远远没有另外一些事情来得重要。对我来说,道德的价值才是我真正关心的东西……(前言,5)

    在这里,我看到了人类的巨大危险,它带给人类最崇高的引诱与诱惑——人类将被引向何处呢?走向虚无?——正是在这里,我看到了末日的来临,看到了停滞,看到了回顾往事的倦怠,看到了反对生命的意志,看到了关于临终疾病的征兆,它温柔而又忧伤:这种同情式的道德传播得越来越广,甚至连哲人们也被波及,并因此染病。(前言,5)

    现在让我们大声把它说出来,这个新要求:我们必须批判道德的价值,必须首先对道德价值本身的价值提出疑问……(前言,6)

    假如在“善”中也包含着衰落的征兆,包含着某种危险、诱惑和毒药,还包含着以牺牲未来为代价换取现在满足的麻醉剂的话,情况会怎样呢?也许会变得更舒适,更安全,但也更卑微、更低级?……(前言,6)

    如果有人读不懂本文,而且觉得这些言论听起来很刺耳,那么在我看来,这不一定要归咎于我。这篇文章已经足够清楚,当然有一个前提,我所设定的前提是,人们首先读过我以前的论著,并且在阅读时肯下功夫:事实上,那些论著并不易懂。例如我的《查拉图斯特拉》,如果有人读了这本书,却未曾被里面的每一句话所深深伤害(verwundet),同时也未曾为之深深着迷(entzückt),那么这样的人我绝不会承认他读懂了。(前言,8)

    所以“读懂”我的书还需要时间——那就是人们绝不能像“现代人”那样,而是必须像奶牛一样:学会反刍(Wiederkäuen)……(前言,8)

    “好” 并不是回应性的:它来自“好行为”的发出者,而非承受者(一,2)
    “保持距离的狂热(Pathos der Distanz)”(一,2)
    高贵者(卓越者)创造价值并为之命名:他们判定自己的行为是“好”的,同时,判定他们之外的人的行为是“坏”的(一,2)

    “政治优越的观念总是引起一种精神优越的观念”(一,6)

    最初完全是“非象征性的”:纯洁 = 洗澡、不吃不干净的食物等等(一,6)
    很快“内向化(verinnerlichen)”和“尖锐化(verschärfen)”(一,6)
    祭司蕴含着“不健康”的元素,使他们“远离行动”(一,6)
    一切都变得危险:高傲、复仇、机敏、放荡、爱情、统治欲、美德、疾病(一,6)
    人也因此变得有趣,人的灵魂也因此获得了深度(一,6)
    高贵祭司的价值很容易脱离高贵者的价值,向其对立面发展(一,7)

    高贵者 -> 好(高贵)、坏(平庸)
    这一价值判断的前提是“强壮有力的体魄,勃发的、富余的、满溢而出的健康”(一,7)

    高贵的祭司 -> 好(纯洁)、坏(不纯洁)
    祭司是“最邪恶的敌人”,因为他们最“虚弱无能”(一,7)

    犹太人:祭司化的民族(一,7)
    改变敌人的价值观,采取最精神性的复仇行动(一,7)
    倒转了高贵者的价值观:高贵者邪恶,无能者善良(一,7)
    “人们都知道,是谁继承了犹太人这种颠覆的价值观”(一,7)
    犹太人是“道德上的奴隶起义”的始作俑者(一,7)

    道德上的奴隶起义(一,7):平庸者/奴隶 -> 恶(高贵)、善(不高贵)
    这种仇恨深刻而精细,因为它能创造理想,改变价值(一,8)
    从这种仇恨之中,生长出“爱”(一,8)

    怨恨(Ressentiment) -> 道德上的奴隶起义(一,10)
    怨恨 = 复仇欲望 + 无能:无法做出行动,只能在幻想中获得补偿(一,10)
    从根本上说是回应性的,必须先有外界刺激(一,10)
    如果高贵者也有怨恨的话,那他也会迅速发泄并耗尽这个怨恨,不会中毒(一,10)

    那里,在它那个极端恶劣的、臭不可闻的地下室里,我们这只受人侮辱、惨遭毒打和被人讥诮的耗子,便立刻陷入一种冷酷、恶毒,主要是无休止的怨愤之中。它会连续四十年一点一滴地回想起它受过的一切侮辱,直到最后一个让它感到奇耻大辱的细节,而且每次还凭借自己的想象故意增添一些更加可耻的细节来恶毒地撩拨自己和刺激自己。它自己也将为自己的想象感到羞耻,但它还是把一切细加回味,逐一琢磨,还凭空捏造,把一些不曾发生过的事硬加到自己头上,借口是“莫须有”,因此它什么也不宽恕。也许,它会动手报复,但常常是鸡零狗碎,小打小闹,躲在炉子后面,偷偷摸摸,连它自己都不相信它有资格报复,更不相信它的报复会取得成功,而且它预先知道,由于它的这种想要报复的企图,它本身所受的痛苦将会百倍于它想要报复的人,而被它报复的那人恐怕连感觉都没有。
    ——陀思妥耶夫斯基《地下室手记》(一,3)

    在神样的阿喀琉斯哭够,啼泣的欲望/从他的心里和身上完全消退以后,/他立刻从椅子上跳起,把老人搀扶起来……
    ——荷马《伊利亚特》(XXIV,513 – 515)

    主人道德:对自己说“是”;奴隶道德:对外界说“不”(一,10 – 11)

    同样是这些人(高贵者):他们一方面受到风俗、信仰、习惯、感激情绪的限制,同时也更多地受到彼此之间的互相监视与嫉妒的严格限制;另一方面,他们在相互关系中又表现出极大的相互体谅、自我克制、体贴、忠诚、自豪和友情……(一,11)
    人类的倒退(Rückgang der Menschheit)(一,11)
    文明 = 把“人”驯化为温顺的、有教养的动物?(一,11)
    怨恨 = 文明(用来驯服高贵理念)的工具?(一,11)
    平庸者/奴隶体现了“人类的倒退”:“蛆虫一样的人”、“温驯的人”、“不可救药的平庸者”、“令人讨厌的家伙(Unerquickliche)”(一,11)
    “那个我无法独自应付的、令我窒息和煎熬的东西?是污浊的空气,正是污浊的空气!”(一,12)
    欧洲人的渺小化和平庸化,没有什么东西再试图变得伟大(一,12)
    虚无主义(Nihilismus):对人感到厌倦(一,12)

    这个欧罗巴,还蒙在鼓里,全然不知它总是处在千钧一发、岌岌可危的境地。如今,它遭遇来自俄国与美国的巨大的两面夹击,就形而上的方面来看,俄国与美国二者其实是相同的,即相同的发了狂一般的运作技术和相同的肆无忌惮的民众组织……如果拳击手被奉为民族英雄;如果成千上万人的群众集会成为一种盛典,那么……为了什么?走向哪里?还干什么?……正发生着一种世界的没落。这一世界没落的本质性表现就是:诸神的逃遁,地球的毁灭,人类的大众化,平庸之辈的优越地位。
    ——海德格尔《形而上学导论》(一)

    怨恨者(平庸者/奴隶)臆造出不存在的主体(Subjekt)(一,13)
    在行动的背后并没有任何“存在”; “行动者”是臆造出来的;“行动就是一切”(一,13)
    “让我们不同于恶人,让我们做善人”实际上是“我们弱者确实是软弱”(一,13)
    目的:利用“主体”的概念,把软弱解释为自由,把软弱的表现解释为功绩(一,13)

    在文学之外我们都知道某些人骄傲得不肯承认一种境遇为痛苦。这些人甚至竭尽所能留住甚或加剧这种境遇以向自己证明他是自由选择。
    ——基拉尔《双重束缚》

    人们相信“灵魂”,就像人们相信语法和语法里的主语一样。人们认为,“我”是条件,而“思”是由条件决定的谓词——思考是一种活动,某个主体必须被设想为这个活动的原因。
    ——尼采《善恶的彼岸》(54)

    如果地狱的大门上写着“永恒之爱将我造就”(但丁《神曲:地狱篇》三,5 – 6 ),那么天堂的大门上更应该写“永恒之恨将我造就”(一,15)

    “好与坏” vs “善与恶”:后者占上风,但尚未分出胜负,仍然在斗争(一,16)
    这场斗争越来越深刻(tiefer),越来越具有精神的内容(geistiger)(一,16)
    更高本质(höheren Natur)的特征是:成为这两种对立道德价值的战场(一,16)

    有主人道德和奴隶道德……在所有较为高等和较为混合的文化中,调停这两种道德的尝试也都很常见,更常见的则是两者的混乱和相互的误解,且往往是紧挨着并存——甚至是并存在同一个人身上,在一个灵魂的内部。
    ——尼采《善恶的彼岸》(260)

    “罗马反对犹太,犹太反对罗马”:罗马 -> 《新约》 -> 文艺复兴 -> 宗教改革 -> 反宗教改革 -> 法国大革命 -> 拿破仑 -> ?(一,16)

    到此就结束了吗?古老的火焰还会熊熊燃烧吗?(一,17)

    “如同我的读者们一样,谁在此处开始思考并继续思考下去,谁就很难立即停下来……”(一,17)

    啊,我的朋友们,把你们的自我放在行为里吧,就像母亲在孩子里一样:让这成为你们谈论道德的话吧!
    确实,我大概已经从你们那里抢走了一百句话,也抢走了你们的道德最喜爱的玩具,现在你们就像孩子一样对我生气。
    孩子们在海边玩耍——海浪奔来,把他们的玩具卷入海底:这下他们哭了。
    可是这同一个海浪会给他们送来新的玩具,而且会把新的五彩贝壳倒在他们面前!
    于是,孩子们会得到安慰;而你们,我的朋友们,也会像孩子们一样获得你们的安慰——和新的五彩贝壳!——
    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
    ——尼采《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二,《有道德的人》)


    背景乐:


    Goldberg Variations, BWV. 988 - Variation 4
    done with fish - Nietzsche the School Shooter

  • 嘉宾:Dylan


    时间线:

    00:02:36 了解阿拉伯语有什么意义
    00:06:32 东方主义的问题
    00:11:16 「撒哈拉」就是「沙漠」的意思
    00:14:08 阿拉伯语与「阿拉伯」的关系
    00:16:32 阿拉伯语方言与标准语
    00:19:58 阿拉伯语、波斯语,以及中东其他语言
    00:23:23 语言与文字是两回事
    00:26:59 语言的谱系学分类和类型学分类
    00:27:35 「英语属于拉丁语系」是错误说法
    00:29:33 类型学分类的例子
    00:32:02 分析语与综合语,综合语中的屈折语与黏着语
    00:34:56 屈折变化:变位与变格
    00:36:24 阿语动词现在时的14个变位
    00:39:15 阿语名词变格
    00:42:15 正偏组合(属格作定语)与形容词作定语
    00:46:11 根母与词型
    00:51:44 algebra(代数)与alcohol(酒精)
    00:56:04 书写系统的(不完全)分类
    00:59:51 阿拉伯字母与书法
    01:02:42 阿语发音的特点:大舌音、喉音、顶音
    01:10:59 学习第二门外语是一种怎样的体验
    01:17:26 学习语言学与学习语言
    01:18:53 阿语学习资料
    01:22:39 不要被阿拉伯语吓着


    部分提到的内容:


    波斯语原文:


    阿语使用者眼中的同一篇文章(能认得的部分写成了日文):


    鱼的三个格:


    正偏组合与形容词结构的对比:


    根母与词型:


    无标符的句子:


    标符的句子:


    阿语发音部位图:


    阿语的四个顶音:


    背景乐:

    HoliznaCC0 - Make Funk

    Serge Quadrado - Islam Dream

    Serge Quadrado - Arabian

    Serge Quadrado - Somewhere in Punjab

    Maarten Schellekens - Salt Lake Swerve - Chillout Remix

  • 时间线:


    00:00:13 前两次内容的回顾
    00:03:07 摹仿欲望的传播性
    00:07:24 双重中介的虚幻
    00:11:47 双重中介的特殊形式:卖弄风情
    00:20:16 主奴关系与受虐狂
    00:28:54 虚伪:为了欲望而掩饰欲望
    00:35:44 纨绔风与纨绔子弟
    00:39:46 加缪《局外人》介绍
    00:46:17 《局外人》批判与《堕落》
    00:58:45 浪漫(主义)的谎言:早期与当代浪漫主义
    01:02:34 浪漫(主义)的谎言:基里洛夫与西西弗斯
    01:05:45 小说的真实:结尾的转变
    01:08:25 小说的真实:《红与黑》与《罪与罚》
    01:12:07 小说的真实:结尾的会合
    01:13:57 回顾与总结

    这是一次线上讲座的录音(不包含提问交流部分),带讲义的视频版本可以见公众号,在那里还可以找到更多信息~ (PS:其实这次录制出了问题,这个音频是补录的……)


    前两次内容的回顾:


    摹仿欲望(désir mimétique):主体摹仿介体对客体产生的欲望
    外中介(médiation externe)、内中介(médiation interne)


    欲望觊觎介体的存在(l'être),主体“对自身本质有一种不可遏制的厌恶”
    不能兑现的现代承诺:上帝死了,人应该取而代之
    承诺无法在自己身上兑现 -> 试图从他者身上寻找幸福的秘密 -> 追求介体所追求的客体(摹仿欲望) -> 摹仿欲望失败 -> 1. 让之前的介体指派新的客体(外中介);2. 更换介体(内中介)


    讲座中提到的文字与图片:

    形而上欲望具有极强的传播性。这个性质有时不易发觉,原因是欲望从甲传到乙,往往走最出乎意料的途径。它遇到的障碍、激起的愤怒、别人欲加于它的羞辱,都可以成为它的门路。
    ——基拉尔《浪漫的谎言与小说的真实》(四)

    看到计谋不仅没有得逞,反而落得这么悲惨的下场,托美·塞西亚尔说:“参孙·卡拉斯科先生,咱们确实是活该:凡事都是想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啊。堂吉诃德疯了,咱们没疯;他毫发未损、眉开眼笑,您却体无完肤、愁眉苦脸。现在嘛,您就说说看吧:一个是真疯,一个是装疯,到底哪个更疯?”
    ——塞万提斯《堂吉诃德》(二,15)

    “拉曼查的堂吉诃德,你见鬼去吧!……你是个疯子。疯就疯吧,你要是只管自己疯,那也就罢了,可是,你却有本事让一切和你有接触的人都跟着你发疯变傻。不信的话,就请看看你身边的这些先生吧。”
    ——塞万提斯《堂吉诃德》(二,62)

    在内中介范围里,欲望的传播相当普遍,所以每个人都可能成为身边人的介体,自己却懵然不知。而不自觉地成为介体的个人,兴许也不能自发产生欲望,因此他又会去摹仿别人对他的欲望的摹仿。一个起初不过是偶生的念头,到头来会变成强烈的激情。
    ——基拉尔《浪漫的谎言与小说的真实》(四)

    每个人都摹仿他人,同时又认为自己的欲望产生在先,有高明之处。每个人都认为他人是冷酷无情的折磨狂……两个主体越是接近,越是认同他们的欲望,他们之间的对立就越残酷,也就越没有意义。
    ——基拉尔《浪漫的谎言与小说的真实》(四)

    他们于是就按说好的方式行动了起来,可是,两个人几乎是在同一个时间发出了驴叫的声音,结果又都因为受了对方的叫声的蒙骗,以为那毛驴已经有了回应而追了过去……
    ——塞万提斯《堂吉诃德》(二,25)



    真实产生于幻觉,并且给予幻觉一种迷惑人的担保。
    ——基拉尔《浪漫的谎言与小说的真实》(四)

    于连自有其自身的价值,但是他的价值和他最初的成功毫无关系。主宰其生涯的那些人,对他既没有任何实际的兴趣,也没有半点真实的感情。他们想不出这个年轻人能为他们做什么。使于连身价百倍、青云直上的,是这些人的竞争。
    ——基拉尔《浪漫的谎言与小说的真实》(四)

    模式和复制品围绕着资产阶级飞快地花样翻新,然而资产阶级依然心安理得地生活在永恒之中,依然为最新款式、最新偶像、最新口号而永恒地陶醉。观念和人、体系和理论,走马灯似的你方唱罢我登场,越来越空洞无聊……所以,最聪明的广告不对我们说某某产品质量精良,而是告诉我们他者都跃跃欲试。三角欲望的结构无孔不入地渗透进了日常生活。
    ——基拉尔《浪漫的谎言与小说的真实》(四)



    在内中介范围里,冷漠从来不是简单的中性情感,从来不是完全缺少欲望。在观察者看来,它是对自我的欲望的外在形式。
    ——基拉尔《浪漫的谎言与小说的真实》(四)

    情人的“绝望”与女人的卖弄风情同步扩展,因为这两种感情互相抄袭,彼此传递同一种欲望,而且日见炽烈。
    ——基拉尔《浪漫的谎言与小说的真实》(四)

    司汤达经常说,向一位虚荣的女人表示对她怀有欲念,这是表示自己甘拜下风,这是准备永远欲求,而又永远激不起欲望。双重中介一旦进入爱情领域,相互性的可能便消失了。福楼拜在笔记中写下了这样一条绝对的规律:“两个人绝不会同时爱对方。”(Marie-Jeanne Durry, Flaubert et ses projets inédits, p. 25.)
    ——基拉尔《浪漫的谎言与小说的真实》(四)

    于连对玛蒂尔德摆出冷漠的面孔,对德·费瓦克夫人则极尽挑逗欲望之能事,这样他就显示了两个而不是一个欲望供玛蒂尔德摹仿。他意在增加欲望传播的机会。这是花花公子科拉索夫的“俄国策略”。不过,科拉索夫的策略并没有什么创造。索莱尔老爹和德·雷纳先生谈判时已经知道两者兼用。他在德·雷纳先生面前摆出冷面孔,并且闪烁其词用暗示更加优惠的条件来加强效果。弗朗什 – 孔泰的农民的诡计和浮华爱情的技巧在结构上并无差别。
    ——基拉尔《浪漫的谎言与小说的真实》(四)






    所以,何为浪漫主义爱情,实际情况与它对自己的看法正好相反。浪漫主义爱情不是对他者的献身,而是两颗对立的虚荣心之间展开的无情战争。
    ——基拉尔《浪漫的谎言与小说的真实》(四)

    “我太高傲,太狠心,你惩罚我吧,”说着她紧紧地搂着于连,使他气也喘不过来,“你是我的主人(maître),我是你的奴隶(esclave),我想违抗你的命令,应该跪下请求你的宽恕。”她挣开于连的双臂,跪在他的脚下,“是的,你是我的主人,”她仍然陶醉在幸福和爱情之中,说道,“永远做我的主宰吧,奴隶如果不听使唤就狠狠地惩罚她好了。”
    ——司汤达《红与黑》(下,19)

    玛蒂尔德自称奴隶,这个词并不过分,它说明了这场斗争的性质。在双重中介里,每个人都拿自己的自由来反对他人的自由。只要有一方承认自己的欲望,变自负为自谦,斗争立刻中止。摹仿从而不可能再调转方向……
    ——基拉尔《浪漫的谎言与小说的真实》(四)




    某人认为有宝物藏在石头下,他翻了一块石头又一块石头,一无所获。这样徒劳地翻找,他感到太累了,可是又舍不得放弃,因为宝物太珍贵。他于是决定找一块重得抬不动的石头,他把希望全押在这块石头上,他要在这块石头上耗尽最后的气力……只有失败能够使他发现真正的神灵,即在行动中立于不败之地的介体。
    ——基拉尔《浪漫的谎言与小说的真实》(八)

    在“一般”欲望中……主体无知,没看见不幸和欲望之间的关系。受虐狂虽然看到了不幸和欲望的必然联系,但是他并不因此放弃欲望……他从耻辱、失败、奴隶性中看到的,不是无目标信仰和荒诞行径不可避免的结果,而是神灵的信号和一切形而上成果的先决条件。于是乎,主体便把争取自主的努力建在失败之上,把变成上帝的意图建在万丈深渊之上。
    ——基拉尔《浪漫的谎言与小说的真实》(八)

    受虐狂想跨越无法跨越的障碍,穿越从根本上说不能穿越之物去寻求神圣。这个形而上意义,多数心理学家和精神病专家都忽视了。他们的分析停留在直觉的初级阶段,例如,有人断定,主体企望羞耻、侮辱、痛苦,如此而已。其实绝对没有人会追求这些东西。形而上欲望的所有牺牲品,包括受虐狂在内,都垂涎于介体的神性,他们是为了介体的神性,才在必要时(永远必要)接受乃至追求羞耻、侮辱、痛苦……把痛苦当作欲望客体,这是一个特别发人深省的错误……这样,不幸的受虐狂就成了个别现象,成了同“正常”人的感情亦即我们自己的感情毫无共同之处的怪物……实际上受虐狂的欲求和我们的欲求完全一样,不过关于这一点,也许还是不知道的好。
    ——基拉尔《浪漫的谎言与小说的真实》(八)

    暴露自己的欲望,是不可原谅的错误……刚与玛蒂尔德相爱时,于连就犯了这样的错误……足以叫这个虚荣的女人离开他。他得以收拾残局,全凭着颇具英雄气概的伪装。他一时吐露了几句实话,后来不得不用成堆的谎话来弥补。他向玛蒂尔德撒谎,向元帅夫人撒谎,向德·拉摩尔家的每个人撒谎。谎言日积月累,其分量终于使天平向有利于他的一侧倾斜,摹仿调转了方向,玛蒂尔德又扑向他的怀抱。
    ——基拉尔《浪漫的谎言与小说的真实》(四)

    他绘声绘色地如实向玛蒂尔德描述了他当时如何伤心失望,对苦尽甘来、今天的幸福则发出短短的惊叹。忽然,他又清醒过来,不禁叫苦:“天哪,我在干什么呀?这回完了。”他惊魂不定,似乎从德·拉摩尔小姐的眼睛里已经看到情爱正在消退……于连……面容突变,脸色死灰,眼神黯淡,一种倨傲而恶狠狠的表情取代了诚挚而毫无保留的爱意。
    ——司汤达《红与黑》(下,31)

    ……我应当在发信之前就考虑到,一旦她用同样的口气给我回信表示她不愿意回来,我是否有足够的力量控制我自己的痛苦,强迫自己保持沉默,不给她发“回来”的电报……如不然……这就会再明显不过地向她表明我少不了她,而且可能导致她更为有力地拒绝我,也可能使我在忍受不了忧虑的情况下动身去她那里,谁知道呢?也许还得不到她的接待。这恐怕是……最糟糕的蠢事……然而……这种必须不顾一切加以避免的蠢举恰恰是使人得到安慰的举动,这举动在我们明白它的后果之前给我们展示出新的充满希望的前景,以此帮助我们暂时摆脱像那样的拒绝会给我们造成的难以忍受的痛苦。因此,当痛苦实在太剧烈时,我们便忙不迭去干蠢事,诸如写信,让人代为求情,前去看望,表明自己离不开所爱的人之类。
    ——普鲁斯特《追忆似水年华:女逃亡者》

    《红与黑》里,审视小说世界的几乎始终是主人的目光。我们能够潜入自由、冷漠、高傲的玛蒂尔德的意识,然而一旦她变成奴隶,我们就只能借成为她主人的于连的眼睛,从外部来观察她了……普鲁斯特的小说正好相反,透析小说的光芒,赋予光芒以普鲁斯特性质的意识几乎一律是奴隶意识。
    ——基拉尔《浪漫的谎言与小说的真实》(七)




    听凭爱欲膨胀,对于情人来说,后果是严重的。他若想吸引女人对他的欲望,唯一的办法是假装冷漠。
    ——基拉尔《浪漫的谎言与小说的真实》(七)

    不论何种欲望,但凡表现出来,便会刺激或加强竞争者的欲望。所以,要想获得客体,非掩饰自己的欲望不可。
    ——基拉尔《浪漫的谎言与小说的真实》(七)

    当时正在谢朗先生家……慈祥的本堂神甫把他作为神童介绍给其他神甫,不料他疯狂地赞美起拿破仑来,事后他把右臂捆在胸前……这样不舒服的姿势足足保持了两个月,让自己受了如此的惩罚之后,才算宽恕了自己。
    ——司汤达《红与黑》(上,5)

    ……黑色世界已然完整地存在于这个幼稚的行为中。吊起胳膊,这是对一时吐露真情表示懊悔……小说后半部,于连勇敢地对玛蒂尔德表示冷漠,这是对再次吐露真情表示懊悔……错误相同,自我惩罚也相同。
    ——基拉尔《浪漫的谎言与小说的真实》(七)

    一个人有钱,有闲,甚至对什么都厌倦……在奢华中长大,从小就习惯于他人的服从,总之,一个人除高雅之外别无其他主张,他就将无时不有一个出众的、完全特殊的面貌……纨绔子弟(dandys)……代表着人类骄傲中所包含的最优秀成分……纨绔风(dandysme)特别出现在过渡的时代,其时民主尚未成为万能,贵族只是部分地衰弱和堕落。
    ——波德莱尔《现代生活的画家》(九)

    纨绔子弟的特点是伪装冷漠。但是这不是禁欲主义者的冷漠,而是为了煽动欲望而精心设计的冷漠,是不断告诉他者“我自得其乐”的冷漠。纨绔子弟想让他者都来抄袭他假装感觉到的对自己的欲望。他在大庭广众之下显示他的冷漠,好比拿磁铁在铁屑里搅动。
    ——基拉尔《浪漫的谎言与小说的真实》(七)

    很久之前,我用了一句非常自相矛盾的话来总结《局外人》:“在我们的社会,一个在母亲葬礼上不哭的人有可能被判处死刑。”我是说,书中的主人公之所以被谴责,是因为他不参与这个社会设定的游戏(ne joue pas le jeu)。
    ——加缪《〈局外人〉序言》(1955.1.8)

    今天,妈妈死了。也许是在昨天,我搞不清。(Aujourd'hui, maman est morte. Ou peut-être hier, je ne sais pas.)
    ——加缪《局外人》(一,1)

    他(门房)请我到食堂去用晚餐,但我不饿。于是他转而建议给我端一杯牛奶咖啡来。我因特别喜欢喝牛奶咖啡,也就接受了他的建议。过了一会儿,他端了一个托盘回来。我喝掉了。之后我想抽烟。但我有所犹豫,我不知道在妈妈遗体面前能不能这样做。我想了想,觉得这无伤大雅。我递给门房一支烟,我们两人就抽起来了。
    ——加缪《局外人》(一,1)

    当我们穿上衣服的时候,她(玛丽)见我系着黑领带,显得有点诧异,问我是不是在戴孝。我对她说妈妈死了。她想知道是什么时候,我告诉她:“就是昨天。”她吓得往后一退,但没有发表什么意见。我想对她说这不是我的过错,但我没有说出口,因为我想起我对老板也这么说过。其实说这个毫无意义,反正,人总得有点什么错。
    ——加缪《局外人》(一,2)

    他(老板)计划在巴黎设一个办事处,负责市场业务,直接与那些大公司做生意,他想知道我是否愿意被派往那儿去工作。这份差事可以使我生活在巴黎,每年还可以旅行旅行,“你正年轻,我觉得这样的生活你会喜欢的。”我回答说,的确如此,不过对我来说,实在是可有可无。
    ——加缪《局外人》(一,5)

    晚上,玛丽来找我,问我是否愿意跟她结婚。我说结不结婚都行,如果她要,我们就结。她又问我是否爱她,我像上次那样回答了她,说这个问题毫无意义,但可以肯定我并不爱她。“那你为什么要娶我?”她反问。我给她解释说这无关紧要,如果她希望结婚,那我们就结。再说,是她要跟我结婚的,我不过说了一声同意。她认为结婚是件大事,我回答说:“不。”
    ——加缪《局外人》(一,5)

    默尔索确实没有在母亲的葬礼上哭,这是他生活中可能被邻居批评的一个行为;然而,从这类批评到绞刑架之间有一个遥远的距离,如果默尔索没有杀人的话,这个距离绝不可能被跨越。如果他没有杀死一个同类,即使是最凶狠的法官也不能动他一根毫毛。
    ——基拉尔《双重束缚》

    我全身紧绷,手里紧握着那把枪。扳机扣动了(la gâchette a cédé),我手触光滑的枪托,那一瞬间,猛然一声震耳欲聋的巨响,一切从这时开始了。我把汗水与阳光全都抖掉了。我意识到我打破了这一天的平衡,打破了海滩上不寻常的寂静,在这种平衡与寂静中,我原本是幸福自在的。接着,我又对准那具尸体开了四枪,子弹打进去,没有显露出什么,这就像我在苦难之门上急促地叩了四下。
    ——加缪《局外人》(一,6)

    杀人这件事本身同默尔索其他行为一样是以同一种漫不经心和预示不祥的方式来处理的。因此,预兆性行为和某个下午在地中海游泳或者喝一杯牛奶咖啡之间的距离就逐渐拉近了,我们被不动声色地引向这样一个难以置信的结论——主人公被判死刑不是因为他被指控并且也确实犯下的罪行,而是因为他的无辜,没有被这次罪行玷污的无辜,应该被所有时代的所有人看清的无辜,仿佛一种神性。
    ——基拉尔《双重束缚》

    浪漫主义者不想要孤独,但又得看似孤独……加缪及其主人公发誓与同类只保持最浅淡的联系。至少表面上他们都信守了誓言。默尔索拒绝去巴黎,加缪批评天真得相信交流的作家和思想家。但这个誓言并没有坚定到制止默尔索杀阿拉伯人以及制止加缪写《局外人》……加缪在写作《局外人》时背离了唯我主义,正如默尔索在杀阿拉伯人时背离了它。
    ——基拉尔《双重束缚》

    我摆出一副独立不羁的架势,迫不及待地等着他们自己先开口同我说话……我竭尽全力想要表示我没有他们也活得下去;同时又故意踏着脚后跟,把皮靴踩得山响。
    ——陀思妥耶夫斯基《地下室手记》(二,4)

    为了善始善终、功德圆满,为了使我感到不那么孤独,我期望处决我的那天,有很多人前来看热闹,他们都向我发出仇恨的叫喊声。
    ——加缪《局外人》(二,5)

    这部作品的每一页都反映了内在于杀人案的矛盾和分裂;每一次对交流的否弃事实上又是一次交流的努力;每一个漠然或敌意的表示都是一个伪装的呼吁。
    ——基拉尔《双重束缚》

    ……我为他们辩护只有一个条件:他们必须是高贵的杀人犯(bons meurtriers),正如另外一些人是高贵的野蛮人(bons sauvages)。
    ——加缪《堕落》

    我那些堪称“典范”的被告中,有一些犯了杀人之罪,就是受同一种感觉的驱动。他们处境悲惨,看到自己在报纸上赫赫有名,大概得到某种凄苦的慰藉……要想出名,只要杀掉自家的门房就行了。遗憾的是,这种出名转瞬即逝……何况这一时的风头代价太高。为这些不幸想出风头的人辩护,等于在同一时间地点使自己出名,但手段要经济得多……法官惩罚犯人,被告为犯罪而付出代价;我呢,我却不必尽任何义务,不受审判也不受惩罚,在一片伊甸园式的光明中自由行动。
    ——加缪《堕落》

    当我给卑贱物一种崇高的意义,给寻常物一副神秘的模样,给已知物以未知物的庄重,给有限物一种无限的表象,我就将它们浪漫化了。
    ——诺瓦利斯《新断片》

    目标依然是神圣的自主,然而奋斗的方向改变了。把整个生活建立在自身固有的虚无之上,这是将无能变成全知全能……当心灵的虚无达到极限时,自负人就可以在纯粹自我的本源光辉中把握住自己。
    ——基拉尔《浪漫的谎言的小说的真实》(十一)

    “……认识到没有上帝,而又不同时认识到他自己已经成了神——这是荒唐的,否则就一定会自杀……我还只是个身不由己地当了神的人,我很不幸,因为我必须表现出我能够为所欲为……我要自杀,就是为了要表明我的桀骜不驯和我的新的可怕的自由。”
    ——陀思妥耶夫斯基《群魔》(三,6)

    在死亡面前,人所追求的全能和一种彻底的无能相混淆……基里洛夫从自负之巅跌进耻辱之谷。他终于自杀,然而和其他人一样,他是怀着对自己的蔑视,因为仇恨自己的有限而死的。他的自杀是平平常常的自杀。
    ——基拉尔《浪漫的谎言的小说的真实》(十一)

    西西弗斯的形象并不准确,应该说我们每个人都是自己的达那伊得斯水桶,要想灌满它是白费力气。存在主义者宣布,他们已经放弃这种徒劳。但是他们没有放弃水桶。他们觉得空水桶很壮观。
    ——基拉尔《浪漫的谎言的小说的真实》(十一)

    “其他人与我何干?我和其他人之间的关系马上就要一刀两断了。”
    ——司汤达《红与黑》(下,40)

    他突然想起索尼娅的话:“到十字路口去,向世人请罪,吻吻大地,你在它面前也是有罪的,再向世人坦白:‘我是杀人犯!’”想起这话,他便浑身发抖……他跪在广场中央,磕了个头,吻了吻这块肮脏的土地,感到喜悦和幸福。他站起来,又跪下磕了个头。
    ——陀思妥耶夫斯基《罪与罚》(六,8)

    于连昨晚睡得很好,神情非常镇静,心中坦然,倒可怜起那些怀着忌妒心理的群众来,这些人虽非蛇蝎心肠,但对他被判死刑也会拍手叫好的。使他非常惊讶的是,他在人群里挤了一刻钟之久,不得不承认,他的出现在公众里引起了一片怜惜之情,听不到一句难听的话。他心里想:“这些外省人倒没有我想象的那么坏。”
    ——司汤达《红与黑》(下,41)

    “从前,”于连对她说道,“我们在维尔基森林里散步的时候,我本来也可以感到同样幸福,可惜我那时野心勃勃,总在神游太虚幻境,不把你这条距我嘴唇如此之近的玉臂紧拥在怀,思想上反而离开你去考虑未来的事,为积累巨大的财富而进行无穷无尽的斗争……唉,如果你不到监狱来看我,我就算死了也不知幸福为何。”
    ——司汤达《红与黑》(下,45)

    “我只是相信我的主要思想。这思想就是,根据自然规律,人一般可以分成两类:一类是低级的(常人),这么说吧,仅仅是繁殖同类的材料,另一类是真正的人,也就是有天赋或者才华,能在自己所处的环境里说出新见解……第一类人保存世界,增加世界人口,第二类人推动世界进步,引导世界走向终极目标……”
    ——陀思妥耶夫斯基《罪与罚》(三,5)

    “我想做拿破仑,所以杀人……”
    ——陀思妥耶夫斯基《罪与罚》(五,4)

    克服自恋,是脱离自身,接近他人,然而从另一种意义上说,又是接近自身,脱离他人。自恋认为它选择了自身,然而它的自身既向他人封闭,也向它自己封闭。克服自恋,使我们能够更深地潜入自我,在潜入的同时也就使我们认识了他者。在某种深度上,他者的秘密和我们自己的秘密没有区别。
    ——基拉尔《浪漫的谎言与小说的真实》(十二)

    主角在抛弃了自负骗人的神性之后,便从奴隶地位解脱出来,终于把握了苦难的真相。这种抛弃和创造者的抛弃是分不开的。这是对形而上欲望的胜利,浪漫主义作家因而成为真正的小说家。
    ——基拉尔《浪漫的谎言与小说的真实》(十二)

    如果说艺术对我而言不可或缺,那是因为它决不自我孤立,让我得以在与他人同等的层面上,如我所是地活下去。在我看来,艺术不应是独自享受,而是一种方法,用它来触动最多数的人,向他们展现一种共同苦痛和欢愉的独到图景。它迫使艺术家不再自我孤立,让他臣服于最卑微、最普遍的真理。通常,选择献身艺术的人,都曾自视与众不同。然而他很快会发现,自己的艺术、自己的与众不同,往往就扎根在与所有人的相似之中。一边是他不能割舍的美,一边是他无法抽身的群体,艺术家正是在这种自我与他者的不断往返中锻造自身。
    ——加缪,诺贝尔奖颁奖晚宴的演讲,1957.12.10

    背景乐:


    Goldberg Variations, BWV. 988 - Variation 4
    S.H.E - 波斯猫
    Maarten Schellekens - Jazzy Lounge
    Maarten Schellekens - Strijp
    Scott Holmes Music - Space Orbit

  • 嘉宾:范尧


    时间线:

    00:02:40 「应用哲学」
    00:07:17 从「死亡」开始
    00:20:05 怀疑论与康德哲学
    00:26:45 回应「他心问题」
    00:31:10 实践「实践哲学」
    00:40:07 十分钟讲解海德格尔?
    00:55:25 哲学普及与流量变现
    01:05:32 哲学作为一种活动

    一些聊到的内容:

    韩愈 《祭十二郎文》
    陀思妥耶夫斯基 《地下室手记》
    个人同一性问题 problem of personal identity
    他心问题 problem of other minds
    彼得·辛格 《动物解放》
    托马斯·内格尔 《利他主义的可能性》
    「空洞的形式主义 leerer Formalismus」
    康德 《实践理性批判》
    形质论 hylomorphism
    美德伦理学 virtue ethics
    海德格尔 《存在与时间》
    罗兰·巴特 「作者之死 la mort de l'auteur」

    背景乐:

    Scott Holmes Music - Upbeat Funk Pop
    Ketsa - Derived
    Ketsa - Comings-and-Goings

  • 时间线:


    00:00:13 上次内容的回顾与补充
    00:04:48 介体的生命力
    00:09:45 对自身本质的厌恶
    00:13:31 不能兑现的现代承诺
    00:21:53 摹仿欲望的超验性
    00:24:41 摹仿欲望的失败(外中介)
    00:28:43 摹仿欲望的失败(内中介)
    00:35:26 自我的破碎
    00:37:51 现代社会的人为什么不幸福:司汤达、巴尔扎克、托克维尔
    00:46:31 司汤达的文学技法:一般 vs 例外
    00:50:55 福楼拜的文学技法:假对比、假列举
    00:53:26 回顾与总结

    这是一次线上讲座的录音(不包含提问交流部分),带讲义的视频版本可以见公众号,在那里还可以找到更多信息~


    关键逻辑线索:


    介体与主体的距离越近 -> 介体与主体的冲突越强 -> 客体被赋予的价值越高


    介体与主体的距离越近 -> 介体与客体的距离越近 -> 介体所指示的客体越明确 -> 客体被赋予的形而上的价值越高


    承诺无法在自己身上兑现 -> 试图从他者身上寻找幸福的秘密 -> 追求介体所追求的客体(摹仿欲望) -> 摹仿欲望失败 -> 1. 让之前的介体指派新的客体;2. 更换介体


    介体(离主体和客体)越远 -> 介体所指示的客体越不明确 -> 客体的形而上属性越少 -> 单个欲望的失败越不容易破坏介体的声誉


    介体(离主体和客体)越近 -> 介体所指示的客体越明确 -> 客体的形而上属性越多 -> 单个欲望的失败越容易破坏介体的声誉 -> 主体越倾向于更换介体


    讲座中引用的部分文本:


    客体只不过是达到介体的一种手段,欲望觊觎的是介体的存在(l'être)……欲望主体希望变成介体,他想窃取作为风度翩翩的骑士(阿马迪斯)或者不可抗拒的诱惑者(阿列克赛·伊凡诺维奇·维尔强尼诺夫)的那个介体的生命。
    ——基拉尔《浪漫的谎言与小说的真实》(二)


    我给他写了一封非常漂亮而又十分动人的信,恳求他向我道歉;如果他拒绝道歉,我就相当坚决地暗示要决斗。这封信写得十分优美动人,假如这军官多少懂得一点“美与崇高”,肯定会跑来找我,扑到我身上搂住我的脖子,以自己的友谊相许!如果能这样,那该多好啊!我们将会握手言欢!成为莫逆之交!他将用他显赫的地位保护我,我将用我的文化素养,嗯,还有……思想来提高他的精神境界,除此之外,还有许许多多事情可做!
    ——陀思妥耶夫斯基《地下室手记》(二,1)


    ……在那个时候,除我之外的一切,土地和人,在成年人看来不如在我眼中那样珍贵和重要,而且其存在更为真实。
    ——普鲁斯特《追忆似水年华:在斯万家这边》(一,2)


    ……离她越近的东西,她越回避。身边的一切,沉闷的田野也好,愚蠢的小市民也好,平庸的生活也好,依她看来,都是一种例外,一种她不走运,偶然遇见的特殊情况,然而离开现实,浩渺无边,便是幸福和热情的广大地域。
    ——福楼拜《包法利夫人》(一,9)


    他面前是辉煌的天空,山下是一泓湖水,四周景物清朗,极目无涯。他望了很久,心中十分难受。现在,他回忆起,他曾经向着这明亮、无垠的苍穹伸出双手,潸然泪下。他痛苦是因为这一切通通与他无缘。他向往已久、从小时候就一直期盼的常年大庆、不散筵席到底是什么样的?他始终不能躬逢其盛……每一棵小草都在生长并感到幸福!万物都有自己的路,都知道自己的路,它们唱着歌儿去,唱着歌儿来;唯独他不知道,什么都不懂,不了解人们,不了解声音,与一切无缘,已被淘汰出局。
    ——陀思妥耶夫斯基《白痴》(三,6)


    一个思想发达的正派人,如果没有对自己的无限严格的要求,不是有时候蔑视自己达到憎恶的程度,那这个人就不可能有虚荣心。
    ——陀思妥耶夫斯基《地下室手记》(二,1)


    每个人在自己的意识中都发觉了承诺的虚妄,可是谁都不能把自己的发现推广为普遍的共识。谁都觉得承诺对他者依旧真实,唯有自己享受不到上帝的遗产。因此,每个人都竭力掩盖自己的不幸。
    ——基拉尔《浪漫的谎言与小说的真实》(二)


    我越是认识到善和这一切“美与崇高”,我就会越深地陷入我的泥淖以致完全不能自拔……我不相信别人也会这样,因此一直把这当做一件秘密隐藏于心,隐藏了一辈子。
    ——陀思妥耶夫斯基《地下室手记》(一,2)


    当时使我感到痛苦的还有个情况:具体说,就是没有一个人像我,我也不像任何人。“我只是一,而他们是全体。”
    ——陀思妥耶夫斯基《地下室手记》(二,1)


    傲慢要起作用非靠谎言不可。而三角欲望所要维持的正是谎言。主人公执着地觊觎某个他者,觉得他者获得了上帝的遗产。他对此坚信不疑,所以总是觉得探得介体的秘密已指日可待。他预先享受起获得遗产的快乐。他脱离现实,生活在美好的未来中。什么也不能把他同神明分开,除非介体自身,因为介体的欲望同他竞争,阻碍他的欲望。
    ——基拉尔《浪漫的谎言与小说的真实》(二)


    选择,永远不过是为自己选择模式,而自由则只存在于人的模式和神的模式这个基本选择之中……否定上帝并不取消超验,而是把超验从彼岸导向此岸,摹仿耶稣基督变成了摹仿身边的人。
    ——基拉尔《浪漫的谎言与小说的真实》(二)


    “斯塔夫罗金,您是个美男子!”彼得·斯捷潘诺维奇几乎是入迷一般叫道,“……您就是我的偶像……我,我正是需要一个像您这样的人。除您以外,我不知道还有任何别的人。您是领袖,您是太阳,而我则是您的一条蛆虫……”
    ——陀思妥耶夫斯基《群魔》(二,8)


    但是她在写信中间,见到的恍惚是另一个男子、一个她最热烈的回忆、最美好的读物和最殷切的愿望所形成的幻影。他最后变得十分真实、靠近,但是她自己目夺神移,描写不出他的确切形象:他仿佛一尊天神,众相纷纷,隐去真身。
    ——福楼拜《包法利夫人》(三,6)


    所以,包法利主义以及陀思妥耶夫斯基描写的狂热,根源都是某种比较自觉的自我神化计划的失败。
    ——基拉尔《浪漫的谎言与小说的真实》(二)


    主人公承认他错了,客体根本不曾有过他赋予的那种神秘价值。但是,他可以到其他地方,向另一个客体,向另一个欲望,去寻求这种价值。他犹如踩着一块块光滑的石头过河,靠着一个个欲望度过一生。
    ——基拉尔《浪漫的谎言与小说的真实》(三)


    司汤达或者普鲁斯特的人物终于占有欲望客体之后,叫他们失望的不是没有形而下的快乐。他们的失望完全是一种形而上的失望。主体发现,占有客体并没有改变他的存在,期待的变化没有发生。客体的“优良品质”越多,失望便越沉重。
    ——基拉尔《浪漫的谎言与小说的真实》(三)


    我的上帝!幸福,被爱,难道仅此而已?
    (Mon Dieu! être heureux, être aimé, n'est-ce que ça?)
    ——司汤达《红与黑》(上,15)


    随着介体的靠近,统一分解为多样。我们从堂吉诃德单一、永恒、传奇式的介体出发……达到陀思妥耶夫斯基的混沌……这种个性的破碎是内中介的极点……现代性(moderne)的深刻真实存在于内中介中。
    ——基拉尔《浪漫的谎言与小说的真实》(三)


    “当时的人们(我对您发誓,这永远使我惊愕),好像和我们现在的人完全不同,不是我们这个时代的种族,真的,像是另一个族类……当时的人好像只有一种思想,而如今的人更加神经质、更加复杂、更加敏感,可以同时具有两种、三种思想……现代人思想更开明——我敢说,正是这一点妨碍着他们成为过去时代的那种单一的人……”
    ——陀思妥耶夫斯基《白痴》(四,5)


    革命只摧毁了一样东西,一样很重要的东西……这就是国王的神授君权。
    ——基拉尔《浪漫的谎言与小说的真实》(五)


    既然已经没有“暴君”可以摹仿,那能摹仿谁呢?从这时起,人们开始相互摹仿。对一个人的偶像崇拜被对十万对手的仇恨所代替。巴尔扎克说过,现代人的贪婪失去了王权的限制和控制,便没有合理的界限可言,唯一的上帝就是欲望。人将互为上帝(les hommes seront des dieux les uns pour les autres)。
    ——基拉尔《浪漫的谎言与小说的真实》(五)


    当出身和财产的特权一旦取消,各种职业对一切人平等开放,谁都可以依靠自己的能力登上行业的高峰时,则有雄心壮志的人都以为自己有无限光明的前程,觉得自己命中注定要干出一番大事业。但这是一个依靠经验可以立刻矫正的错误观点。这种平等,使每个公民都觉得自己前程远大,但实际上,使全体公民各自变成了软弱无力的个人。这种平等从各方面限制着人的力量,但同时又在扩大人的欲望……他们虽然推翻了同胞中的某些人的特权,但又遇到了要同所有的人进行竞争的局面。限制依然存在,只是改变了形式而已……平等使人产生了追求享乐的欲望,但它没有向人提供满足欲望的方法,所以这两者之间的永远相背,经常使人感到苦恼和受尽折磨。
    ——托克维尔《论美国的民主》(下,二,13)


    平等之发展——我们更愿意说介体的接近——不能带来和谐,只会使竞争愈发激烈。竞争固然是可观的物质利益的源泉,却也是更为可观的精神痛苦的源泉,任凭什么物质利益都不能缓解这种痛苦。
    ——基拉尔《浪漫的谎言与小说的真实》(五)


    当听到德·瓦勒诺先生说,据信刚刚发现德·雷纳先生是雅各宾派时,于连心中暗笑。
    ——司汤达《红与黑》(下,7)


    ……《红与黑》自始至终,都有德·雷纳—瓦勒诺双人舞在舞台的一角表演……大部分人都会被假象蒙蔽。作者正是为了叫读者不要受骗,才让于连的嘴角挂上一丝微笑……把德·雷纳的自由主义当真,就否定了《红与黑》的精华……
    ——基拉尔《浪漫的谎言与小说的真实》(五)


    到处有人说什么高贵、利他、自发、独特。激情人一出现,我们立刻明白,这些词应该理解为奴隶性、抄袭、对他者的摹仿。于连的暗笑,暴露了德·雷纳先生依附自由党是何等虚伪。反之,维里业城资产阶级女人的流言蜚语反衬出德·雷纳夫人的孤傲超群。
    ——基拉尔《浪漫的谎言与小说的真实》(六)


    小说中的这种和解具有审美和道德的双重意义。主人公—小说家……超越了形而上的欲望,因为他发现曾经诱惑他的介体与他类同。这种和解使得他者与自我、观察与回顾获得综合,浪漫主义的反抗是不可能获得这种综合的。
    ——基拉尔《浪漫的谎言与小说的真实》(六)


    在福楼拜笔下,两个人只有组成奇怪的一对才能够“思想”,就像两个醉汉,他们之所以能保持平衡,是因为他们都想让对方失去平衡。郝麦与布尔尼贤相辅相成,最后各人手里抓着半杯酒,并排酣睡在爱玛·包法利的尸体旁。随着福楼拜小说天才渐趋成熟,对立变得越来越空洞,对立双方的同一得到越来越有力的肯定……对立被对称吞噬了,只能起装饰作用。小资产阶级个人主义的结局是同一性和互换性达到荒唐的极致。
    ——基拉尔《浪漫的谎言与小说的真实》(六)


    如果你能写出你眼中“确定无疑”的理论,这就意味着文学对于你其实只是一个僵死的对象……只专注于诸如美、形式、分类、“文学性”(littérarité)这些东西,就隐藏着一种对文学文本的内在轻视,认为它不能够揭示真实。
    ——基拉尔《双重束缚》


    理论是灰色的,而生命之树常青。
    ——歌德《浮士德》(2038 - 2039)


    背景乐:

    Goldberg Variations, BWV. 988 - Variation 4

    EXETEXE - Ronin

  • 时间线:

    00:00:13 引入
    00:01:11 《神曲》中的保罗与弗兰切斯卡
    00:05:39 但丁与弗兰切斯卡的对话
    00:09:46 摹仿欲望理论:主体、介体与客体
    00:14:04 塞万提斯《堂吉诃德》中的摹仿欲望
    00:16:24 福楼拜《包法利夫人》中的摹仿欲望
    00:19:12 司汤达《红与黑》中的摹仿欲望
    00:24:04 摹仿欲望理论:外中介与内中介
    00:32:47 内中介中的「仇恨」
    00:36:33 浪漫的谎言与小说的真实
    00:38:55 「欲望客体的变形」
    00:42:50 普鲁斯特《追忆似水年华》中的摹仿欲望
    00:48:14 陀思妥耶夫斯基笔下的摹仿欲望
    00:53:35 回到塞万提斯:摹仿欲望的统一
    00:57:35 回顾与总结


    这是一次线上讲座的录音(不包含提问交流部分),带讲义的视频版本可以见公众号,在那里还可以找到更多信息~

    讲座中提到的文字与图片:


    我在人生旅程的半途醒转,
    发觉置身于一个黑林里面,
    林中正确的道路消失中断。

    ——但丁《神曲:地狱篇》(Canto 1,1 – 3)


    Paolo and Francesca da Rimini - Gabriel Rossetti (1867)


    书面话语产生了实实在在的魅惑,催促他们行动……所以即使在人世间,保罗与弗兰切斯卡也从未实现绝对激情所依托的二人唯我观,他者、书本、模式(modèle),一开始就存在,它才是唯我论谋划的本源。浪漫主义读者或个人主义读者没有意识到书本的摹仿作用,乃是因为他们也对绝对激情深信不疑……保罗与弗兰切斯卡是兰斯洛特与王后的盲从者,兰斯洛特与王后又是加列奥托的盲从者,而浪漫主义读者又是保罗和弗兰切斯卡的盲从者。

    ——基拉尔《欲望几何学》



    堂吉诃德有了阿马迪斯,便抛弃了个人的基本特性:他不再选择自己的欲望客体,而由阿马迪斯替他选择。阿马迪斯的这个弟子急于获得全体骑士的楷模为他抑或看似为他指定的客体。

    ——基拉尔《浪漫的谎言与小说的真实》(一)


    她于是想起她读过的书中的女主人公,这些淫妇多感善歌,开始成群结队,在她的记忆之中咏唱,意气相投,使她沉醉,就像自己变成这些幻象的真正一部分一样,实现了少女时期的长梦。

    ——福楼拜《包法利夫人》(二,9)


    ……她认为一个女人应当永远给她的情人写信。但是她在写信中间,见到的恍惚是另一个男子、一个她最热烈的回忆、最美好的读物和最殷切的愿望所形成的幻影。

    ——福楼拜《包法利夫人》(三,6)


    她是所有传奇小说里的情人、一切剧本里的女主人公、任何诗集泛指的她。

    ——福楼拜《包法利夫人》(三,5)


    玛蒂尔德·德·拉摩尔向家族史寻找模式(modèle);于连·索莱尔摹仿拿破仑,《圣赫拿岛回忆录》和伟大军队的《战报》代替了骑士传奇和荒唐的浪漫故事……阿格德的年轻主教对着镜子练习降福动作,他摹仿那些德高望重的老主教,生怕不够惟妙惟肖……进德·雷纳家之前,于连不愿和仆人一道用餐,要与主人同桌,这种欲望是从卢梭《忏悔录》借来的。

    ——基拉尔《浪漫的谎言与小说的真实》(一)


    每次司汤达写到虚荣,三角就出现,不管涉及的是野心、生意,还是爱情……索莱尔老爹的骗术和于连谈情说爱的手段异曲同工。

    ——基拉尔《浪漫的谎言与小说的真实》(一)






    在塞万提斯和福楼拜的小说里,介体永远外在于主人公的世界,而在司汤达的小说里,介体在主人公世界内。

    ——基拉尔《浪漫的谎言与小说的真实》(一)



    但是心怀仇恨的人,他首先恨自己,因为他的仇恨里隐藏着崇拜。为了向他人也向自己遮掩疯狂的崇拜,他完全把介体看成障碍。介体的第二个作用于是跑到首位,作为模式被人虔诚效仿的第一个作用倒被掩盖了。

    主体在和竞争者争斗时,颠倒欲望逻辑和时间顺序,用意在于掩盖他的摹仿。他声称,他的欲望先于竞争者产生,所以按他的说法,对争斗负责的不应该是他,而应该是介体。不论何物,但凡出自介体,便遭贬斥,而暗地里却被效仿。

    ——基拉尔《浪漫的谎言与小说的真实》(一)


    19世纪,自发性到处成为律条,摹仿遭到贬抑。所以司汤达到处叫人们不要上当,吹得天花乱坠的各种个人主义实际上掩盖着一种新的摹仿。

    ——基拉尔《浪漫的谎言与小说的真实》(一)


    虚荣人认为欲望要么包含在事物性质内,要么是纯净的主观流露,这两者都不是出自他者的欲望。这维护着一种对自主的幻觉。

    ——基拉尔《浪漫的谎言与小说的真实》(一)


    玛蒂尔德冷落于连以后,于连受到的是虚荣的折磨,而且他从来没有遭遇过如此强烈的痛苦。于连所有的强烈欲望都是由他人产生的欲望。他的野心是一种三角情感,靠着对相关人的仇恨来维持。当他把脚踩上梯子时,头脑深处想的是丈夫、父亲、未婚夫,就是说,他的竞争者,而不是在阳台上翘首企盼他的女人。

    ——基拉尔《浪漫的谎言与小说的真实》(一)


    在爱情中,我们幸运的竞争者,换句话说,我们的情敌,也是我们的恩人。一个女人本来只是挑起我们极其微弱的欲望,竞争者却给她增添了一种极大的价值,其实与她并不相干,却被我们混为一谈。如果我们没有情敌,寻欢作乐便不会变成爱情……

    ——普鲁斯特《追忆似水年华:重现的时光》


    研究一下攀附者(snob)的欲望,就足以说明他的摹仿性质。介体不再被掩饰,而且正是由于攀附不像嫉妒那样只涉及欲望的一个特殊范畴,所以客体被推到后场。审美享受、心智生活乃至衣食住行,方方面面都不乏攀附者。爱情上的攀附,就是全身心地去嫉妒。所以,普鲁斯特作品中,爱情和攀附是一回事……在《追忆似水年华》里,摹仿达到这样一个程度,人物是嫉妒还是攀附,完全看介体是堕入情网,还是热衷社交。

    ——基拉尔《浪漫的谎言与小说的真实》(一)


    当然斯万也常常想到,奥黛特根本算不上一个出色的女人,他对一个远远不如自己的人行使至高无上的权力,实在也算不了什么……不过自从他无意间发现了在许多男人眼里,奥黛特似乎是个极其可爱、让人想入非非的女人,她的身体对他们的魅力就已经在他心中唤起了一种很折磨人的渴望,那就是完完全全地控制她的心灵,一个角落也不落下。每晚在她家度过的时光,已经被他赋以无可估量的价值……

    ——普鲁斯特《追忆似水年华:在斯万家这边》(二)


    斯万夫人回到客人那里之后……也像面对所有“同伴”那样,提高嗓门说话……过去在小集团里,她常常听到老板娘这样说话……她在过后往往会说:“我非常喜欢这故事”,“啊!您得承认,这故事十分美妙!”这些话取自她并不认识的盖尔芒特夫妇,是她丈夫告诉她的。

    ——普鲁斯特《追忆似水年华:在花季少女倩影下》(一)


    当三位公爵夫人在维尔迪兰夫人家里度过夜晚时,另外三位公爵夫人争着要请这位大人物到自己家里吃晚饭……维尔迪兰夫人对他的文章在圣日耳曼区受到欢迎感到恼火,所以每当她请一位他还不认识,急于同他交结的名流来家里做客时,就决不同时邀请布里肖……当然,布里肖的文章还远不如社交界人士认为的那样出色。

    ——普鲁斯特《追忆似水年华:重现的时光》


    司汤达的作品表现借来的欲望如何毁灭了社会生活和政治生活;普鲁斯特的作品把恶扩展到私人生活,不过家庭生活经常幸免;到陀思妥耶夫斯基,亲密的家庭生活也卷进去了。

    ——基拉尔《浪漫的谎言与小说的真实》(一)


    在陀思妥耶夫斯基笔下,除却少数人物的欲望与他者全然无关之外,不再有无嫉妒的爱情、无嫉羡的友谊、无厌恶的向往。人们互相诅咒,互相唾骂,可是不一会儿,就有人匍匐在敌人脚下,搂住敌人的双腿……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作品里,仇恨太强烈了,最终“爆发”,暴露了它的双重性质,或者毋宁说暴露了介体所扮演的模式与障碍这样双重角色。怀着崇敬的仇恨,跪在泥淖甚至鲜血里的敬仰,就是内中介造成的冲突的最后形式。

    ——基拉尔《浪漫的谎言与小说的真实》


    ……客人心情极其沉重,摊开双手,伸着的左手拿着佩有黑纱的帽子,光秃的头颅低垂下去,至少有十秒钟光景。

    ——陀思妥耶夫斯基《永久的丈夫》(三)


    于是他突然抓住维尔强尼诺夫的手,吻了一下。维尔强尼诺夫还不明白这是什么意思。

    ——陀思妥耶夫斯基《永久的丈夫》(七)


    当巴维尔·巴夫洛维奇大谈其未婚妻时,这种恶意的想法就开始在他心头活动。单纯的好奇心或模糊的诱惑使他很想同意陪同特鲁索茨基前去。但吸引力愈大,他的拒绝也就越坚决。

    ——陀思妥耶夫斯基《永久的丈夫》(十一)


    巴维尔·巴夫洛维奇越来越感到坐立不安,维尔强尼诺夫和纳佳在花园里终于交上了朋友;她……蹦蹦跳跳,尖声喊叫,甚至有一两次还抓住维尔强尼诺夫的手……根本不把巴维尔·巴夫洛维奇放在眼里……他……慌里慌张地跑到维尔强尼诺夫和纳佳这边,他那秃头忽然插进他们中间,要想窃听到什么。

    ——陀思妥耶夫斯基《永久的丈夫》(十二)


    巴维尔·巴夫洛维奇一直努力叫我们相信,他与欲望客体的关系跟竞争者无关。我们很清楚,他在哄骗我们……他只能通过维尔强尼诺夫来欲求,用神秘主义者的话说,叫作附在维尔强尼诺夫身上来欲求。他拖维尔强尼诺夫到他选中的女人家,是要叫维尔强尼诺夫追求那个女人,以担保他爱情的价值。

    ——基拉尔《浪漫的谎言与小说的真实》(一)

    要是我们善于分析爱情的话,我们就会发现,我们爱一个女人往往只是因为有一个作为平衡块的男人存在,让我们想去和他比个高下;一旦平衡块撤除,这个女人的魅力就会一落千丈。对此有一个令人痛心而又不无裨益的例子,就是有的男人总会爱上在认识他以前失过足的女人,尽管这样的女人使他感到充满风险,他爱她一天,就得担一天风险。另一个……例子是,一个男子……为了向自己证明自己仍然爱着她,特地把她放在一个非常危险的环境中,让自己非得天天都去保护她不可。

    ——普鲁斯特《追忆似水年华:女囚》


    《好奇的冒失鬼》就是塞万提斯的《永久的丈夫》,两部中篇的区别仅仅在技巧和细节上。

    ——基拉尔《浪漫的谎言与小说的真实》(一)


    我们从塞万提斯出发,又回到塞万提斯,看到小说天才将摹仿欲望的极端形式尽收眼底。写堂吉诃德的塞万提斯和写安塞尔莫的塞万提斯之间的距离不算小,因为本章论及的所有作家全都介乎二者之间;然而又不是不可跨越的,因为这些作家,福楼拜、司汤达、普鲁斯特和陀思妥耶夫斯基手拉手组成了一条连续的链子,从一个塞万提斯连到另一个塞万提斯。

    ——基拉尔《浪漫的谎言与小说的真实》(一)


    如果不相信至少某些文本不仅在美学意义上,而且在理智上和道德上能帮助我们,尤其是在我们这么一个非同一般的时代,那么文学就是一个空洞垂死的崇拜。

    ——基拉尔《双重束缚》



    背景乐:

    Goldberg Variations, BWV. 988 - Variation 4
    Blue Sky Moon - Burnt Utopia

  • 时间线:


    00:00:13 上次内容的回顾
    00:02:27 爱玛与莱昂的恋情:初次见面
    00:10:32 爱玛与莱昂的恋情:感情发展与结束
    00:15:24 爱玛与罗多尔夫的恋情:相遇
    00:18:22 爱玛与罗多尔夫的恋情:农展会
    00:26:47 爱玛与罗多尔夫的恋情:骑马与约会
    00:32:43 爱玛与莱昂的第二段恋情
    00:37:28 爱玛的临终傅油礼
    00:39:46 关于爱玛的出轨:自主性、越轨与理想化
    00:44:45 小说的结尾
    00:45:46 郝麦的重要性
    00:48:24 郝麦:作为情节的推动者
    00:49:26 郝麦:混合帽主题
    00:52:26 郝麦:虚伪、自私、「会说话」
    00:58:49 郝麦:科学、进步与启蒙
    01:07:17 回顾与总结

    这是一次线上讲座的录音(不包含提问交流部分),带讲义的视频版本可以见公众号,在那里还可以找到更多信息~


    讲座中引用的《包法利夫人》的段落:

    不过假使查理愿意的话,诧异的话,看穿她的心思的话,哪怕一次也罢,她觉得,她的心头就会立时涌出滔滔不绝的话来,好比手一碰墙边果树,熟了的果子纷纷下坠一样。可是……查理的谈吐就像人行道一样平板,见解庸俗,如同来往行人一般,衣着寻常,激不起情绪,也激不起笑或者梦想。(一,7)

    他回家晚,十点钟,有时候半夜。他要东西吃,女仆睡了,只有爱玛伺候他。他要晚饭吃得自在,脱掉大衣。他一个一个说起他遇见的人、去过的村子、开过的药方,心满意足,吃完洋葱烧牛肉,剥去干酪外皮,啃掉一只苹果,喝光他的水晶瓶,然后上床,身子一挺,打起鼾来了。(一,7)

    包法利夫人一进厨房,就走到壁炉跟前,伸出两个手指,在膝盖地方,把袍子提到踝骨上,露出一只穿黑靴子的脚,跨过烤来烤去的羊腿,伸向火焰。火光照亮整个身子。一道强光射透袍料纬线、白净皮肤的细毛孔,甚至时时眨动的眼皮。门开了一半,风吹进来,一大片红颜色罩住她的身子。
    一个金发青年,在壁炉另一边,不言不语地望着她。(二,2)

    大家走进大厅,郝麦……转向旁边的包法利夫人:“夫人想必累了吧?我们这辆燕子,真要把人颠死!”
    爱玛回答:“是啊;不过我一向就觉得变动好玩,我喜欢出门。”
    文书叹一口气,说:“老待在一个地方,简直把人腻死!”
    查理道:“您要是也像我,老得骑着马来来去去……”
    莱昂转向包法利夫人,接茬道:“可是,我觉得,这再有意思不过……”
    他添上一句话:“要能这样的话。”(二,2)

    包法利夫人继续向年轻人道:“附近总该有散步的地方吧?”
    他回答:“简直没有!有一个地方,叫做牧场,在山岭上,森林旁。星期天,我有时候去,带一本书,在那边看日落。”
    她接下去道:“我认为世上就数落日好看了,尤其是海边。”
    莱昂道:“我就爱海!”
    包法利夫人回答:“汪洋一片,无边无涯,您不觉得精神更能自由翱翔?凝望大海,灵魂得以升华,不也引起对无限和理想的憧憬?”(二,2)

    莱昂说下去:“您有没有这种经验:有时候看书,模模糊糊,遇见您也有过的想法,或者人影幢幢,遇见一个来自远方的形象,好像展示出来的,全是您最细微的感情一样。”
    她回答:“我有过这种体会。”
    他说:“所以我特别喜爱诗人。我觉得诗词比散文温柔,更容易感人泪下。”
    爱玛道:“可是读久了也起腻;如今我就爱一气呵成、惊心动魄的故事。我就恨人物庸俗、感情平缓,和日常见到的一样。”
    文书发表意见道:“的确也是。这些作品既然不感动人,依我看来,就离开了艺术的真正目的。人生每多失望,能把思想寄托于高贵的性格、纯洁的感情和幸福的境界上,也就大可自慰了……”(二,2)

    莱昂一边说话,一边心不在焉,拿脚踩着包法利夫人坐的椅子的横挡。她系一条蓝缎小领带,兜紧圆褶细麻布领,像花领箍那样硬挺;头上下一动,她的小半个脸,也就跟着优雅地在领口出出进进。查理和药剂师闲聊中间,他们就这样靠近了,泛泛而谈,东扯一句,西扯一句,但是总回到一个引起共鸣的中心。巴黎戏剧、小说的标题、新式四组舞、她之前住的道特、他们现在身处的永镇,以及他们没有见识过的社会,天上地下,无所不谈,一直到晚饭用罢,这才住口。(二,2)

    爱玛打发掉奶妈,又挎上莱昂先生的胳膊。她放快脚步,走上一阵,又慢了下来,眼睛朝前望来望去,望到年轻人的肩膀……波纹粼粼,一道阳光,像细丝一样,穿过蓝色的小气泡;小气泡一个接一个,朝前趱赶,随即又裂碎……有一个地方,牲畜踩来踩去,路陷下去,烂泥里搁着几块大绿石头,他们必须踩着石头过去。她一来就停住,看看下一步在什么地方落脚,——于是石头活动,身子摇摆,胳膊伸在半空,胸脯朝前,眼睛犹疑不定,生怕掉进水坑,她笑了起来。(二,3)

    有一部小说,引起爱好仙人掌科植物的风气,莱昂买了一盆,送医生太太……她靠窗装了一个有栏杆的小木架,放她的小花盆。文书也安了一个悬空的小花圃;他们彼此望见对方在窗口养花……一天黄昏,莱昂回来,发现屋里有一条呢绒毯子,白底,树叶图案。(二,4)

    她听见楼梯上脚步响:莱昂来了。她站起来,五斗柜上放了几条抹布,等着缭边,她拿起头一条;他进来,她显得很忙。(二,5)

    在他看来,她十分端庄,亲近不得,他连一星半点的希望也不存了。(二,5)

    但是她内心却充满欲念、愤怒和怨恨。衣褶平平正正,里头藏着一颗骚乱的心;嘴唇娴静,并不讲出内心的苦恼。(二,5)

    毫无结果的爱情,莱昂厌倦了;生活千篇一律,没有乐趣,没有希望,他开始感到苦闷。(二,6)

    包法利夫人背过脸去,贴住一块窗玻璃;莱昂拿起帽子,轻轻拍打臀部。爱玛道:“就要下雨。” 他回答:“我有斗篷。” “啊!”
    她转回身来,额头向前,下巴朝下。阳光掠过额头,照到眉毛的弧线,犹如一块大理石,猜不出爱玛望天边望见了什么,也猜不出她心里到底在想什么。他叹气道:“好,再会!” 头骤然一扬,她说:“是啊,再会……您走吧!”
    两个人全朝前走,他伸出手,她迟疑了一下,这才伸过手去,勉强笑着说:“照英国人规矩。”
    莱昂握住她的手,似乎他的全部生命,顺着胳膊,集中在这只湿津津的手心。
    他随后松开手;他们的目光再次相遇;他走了。(二,6)

    包法利夫人拿起脸盆,放到桌子底下;她一弯腰,袍子就在周围的方石板地上摊开;同时,爱玛弯腰,伸开胳膊,有一点摇晃,膨起的衣裙有些地方随身体的曲线凹陷下去。(二,7)

    田野空旷,罗多尔夫四顾无人,仅仅听见草拂打着鞋,动作有致,蟋蟀远远伏在荞麦底下,唧唧鸣叫。他恍惚又在厅房看见爱玛,穿的衣服和他方才见到的一模一样:他脱掉她的衣服。(二,7)

    于是他们谈起内地的庸俗、生活的窒闷、理想的毁灭。罗多尔夫道:“所以我郁闷到了极点……”
    她诧异道:“您!我一直以为您很快活,不是吗?”
    “啊!是的,单看外表;因为我对社会戴了一副玩世不恭的面具。其实,月光之下,看见公墓,有多少回,我问自己:要不然我就跟随那些长眠地下的人一起走了吧……”
    她说:“哎呀!您那些朋友呢?您就不想想他们?”
    “我那些朋友?都是谁?我有朋友吗?谁关心我?”(二,8)

    罗多尔夫这时陪伴包法利夫人,走上镇公所二楼,来到会议厅,看见空无一人,就说:他们在这里瞭望,尽兴多了,国王半身像底下有一张椭圆桌子,他到旁边搬了三张凳子,放到一个窗口跟前,然后他们挨挨挤挤,并肩坐下。(二,8)

    罗多尔夫说到最后这几句话,加上手势。他把一只手放在脸上,就像一个人晕眩一样,然后落下来搭在爱玛手上。爱玛抽回自己的手。可是州行政委员总在读着:
    ……诸位先生,我说的不是那种表面的智慧、那种闲汉的点缀。我说的是那种深刻、稳健的智慧,专心致志于追求那些有用之物,因而有助于个人福利、一般改善与支援国家,它是——尊重法律与恪尽责任(devoirs)的成果……
    罗多尔夫说:“啊!又是这个。总是责任,我都听腻了……责任呀,责任是感受高贵事物、珍爱美丽事物,并非接受社会全部约束和硬加在我们身上的种种耻辱。”
    包法利夫人反驳道:“不过……不过……”(二,8)

    他握住她的手;她没有抽回去。
    主席喊道:“一般种植奖!”
    ……
    “有多少回,我想走开,可是我跟着您,待了下来。”
    “肥料奖。”(« Fumiers. »)
    ……
    “所以我呐,我会永远想念您的。”
    “美利奴公羊……”
    ……
    “……我会不会成为您的思想、您的生命的一部分?”
    “猪种奖两名:勒埃里塞先生和居朗布尔先生;平分六十法郎!”
    ……(二,8)

    衣服做成,查理写信给布朗热先生,说:盛情可感,拙荆待命(sa femme était à sa disposition;his wife was at his command),不胜翘企。
    第二天正午,罗多尔夫带了两匹鞍韂齐备的马,来到查理门前……
    ……
    她的衣裙贴近他的丝绒燕尾服。她仰起白生生的脖子,脖子由于叹息而胀圆了。她于是软弱无力,满脸眼泪,浑身打颤,将脸藏起,依顺了他。
    天已薄暮,落日穿过树枝,照花她的眼睛。周围或远或近,有些亮点在树叶当中或者地面晃来晃去,好像蜂鸟飞翔,抖落羽毛。一片幽静,树丛中仿佛散发出一股温馨怡人的气息;她感到自己的心又在咚咚跳动,血液如同乳汁那般汩汩地流遍全身。她听见一种模糊而悠长的叫喊,一种拉长的声音,从树林外面的丘陵传出,她静静听来,就像乐曲一样,与她心弦震颤的最后余音交织在一起。断了一根缰绳,罗多尔夫噙着雪茄,拿小刀修理。(二,9)

    第二天,整天沉入新的欢乐……他们像昨天一样,走进森林,躲进一间木鞋工匠的草屋。墙是麦秆糊的,屋顶低极了,他们不得不弯下腰来。他们相依相偎,坐在一张干树叶铺的床上。(二,9)

    罗多尔夫这期间还在睡觉。她像春天的早晨一样来到他的房间。
    一道沉重的金光悄悄透过沿窗的黄幔。爱玛眨巴眼睛,边走边摸索,露珠挂在头发上,一圈黄玉圆光似的,环绕脸蛋。罗多尔夫一面笑,一面把她拉到身边,搂在怀里。
    过后,她就检查房间,打开抽屉,用他的梳子梳头,用他刮脸的镜子刮脸。床几上放着柠檬和方糖,靠近水瓶,还有一只大烟斗,她经常叼在嘴里。(二,9)

    他或许已记不起舞会后和姑娘们吃夜宵的情景;不用说,她也把清晨在草地上奔往情人的花园去幽会之事忘在九霄云外。城市的喧嚣几乎传不到他们的耳朵;房间很小,仿佛特意造成这样,缩小他们的寂寞……她说:“不过,对不住,我错了!我左诉苦,右诉苦,诉来诉去,您听也听腻烦了!”
    “不,不!没有的事!”
    她仰起眼睛望天花板,眼里包着一滴眼泪……(三,1)

    爱玛轻轻耸了一下肩膀,打断他的话,抱怨自己害了一场大病,偏偏不死;真是可惜!要是死了,她现在就不用这么受罪了。莱昂马上就说,他羡慕坟墓的宁静,甚至有一晚,他立遗嘱,让人把他裹在美丽的脚毯里入殓,这条有丝绒条纹的脚毯,就是她送给他的……
    “这是为什么?” “为什么?” 他迟疑了一下:“因为我爱您啊!” 莱昂一面庆幸自己跳过难关,一面乜斜着眼睛,观察她的脸色。(三,1)

    他们太相熟了,颠鸾倒凤,并不又惊又喜,欢好百倍。她腻味他正如他厌倦她。爱玛又在通奸中发现婚姻的平淡无奇了。(三,6)

    一晃半年,到了春天,他们(罗多尔夫与爱玛)发现自己面对面,好像一对夫妇,家居无事,但求爱火不灭一样。(二,10)

    教士站起来取十字架;她好像渴了一样,伸长脖子,嘴唇贴牢耶稣基督的身体,用尽最后一点气力,印上一个有生以来最深沉的爱之吻。接着,他引诵“愿主慈悲”和“降恩”,右手拇指蘸了圣油,开始涂抹:先是眼睛,曾经贪恋人世种种浮华;其次是鼻孔,喜好温和的微风与动情的香味;再次是嘴,曾经张开了说谎,由于骄傲而呻吟,在淫欲之中喊叫;然后是手,沉醉于甜蜜的抚摸;最后是脚底,从前为了满足欲望,跑起来那么快,如今行走不动了。(三,8)

    自从包法利死后,一连有三个医生在永镇开业,但是经不起郝麦拼命排挤,没有一个站住了脚。他的主顾多得不得了。官方宽容他,舆论保护他。
    他新近得到十字勋章。(三,11)

    他的住宅,由上到下,贴满招贴,有的是行书字体,有的是圆环字体,有的是铅印字体,写道:“维希水、塞兹水、巴赖吉水、清血汁、拉斯帕依药水、阿拉伯健身粉、达塞药糖、勒尼奥药膏、绷带、蒸馏器、卫生巧克力”等等,不一而足。招牌像铺面一样长短,金字写着:郝麦药剂师。(二,1)

    “我信教,信我自己的教,别看他们装腔作势,煞有介事的样子,我比他们哪一个都更加有信仰!正相反,我崇拜上帝!我信奉上天,相信有一个造物主,随他是什么,我不在乎……我的上帝、我所敬礼的上帝,就是苏格拉底的上帝、富兰克林的上帝、伏尔泰和贝朗瑞的上帝!我拥护《萨瓦教务协理的信仰宣言》和八九年的不朽原则!”(二,1)

    药剂师曲意奉承,并非单为关怀别人,其中还有别的文章。
    十一年风月十九日法律,第一条规定:任何人没有执照,不得行医。他严重违反了这一条法律,经人暗中告发,王家检察官传他到鲁昂问话……他之所以礼数频频,讨好包法利先生,就是为了使他感激在心,万一日后有所觉察,也就难以开口。(二,3)

    “为什么张灯?为什么悬花?为什么结彩?一种热带的太阳,直射我们的阡陌。这群人仿佛怒海巨涛,冒着头上的热流,朝什么地方跑?……为进步干杯!到了夜晚,烟火忽然照亮天空。五彩缤纷,简直像是真正的歌剧布景。一时间我们这小镇,竟如同进入了《天方夜谭》的梦境……”(二,8)

    爆竹送到杜法赦先生那边,他过分小心,放在地窖里,所以火药受潮,根本点不着,主要节目应当表现一条龙咬自己的尾巴,又完全失败。天空中偶尔出现一串不值一看的罗马蜡烛,群众张口凝望,喊成一片,里面还掺杂着在黑地里腰让胳肢了的妇女的叫唤。(二,8)

    他新近读到一篇表扬新法治疗跷脚的文章;他一向拥护进步,所以就起了这种爱乡的想法:永镇为了看齐起见,也应当施行畸形足手术……(二,11)

    “成见好似一张网,依然盖着欧洲一部分土地,尽管如此,光明却也开始照到我们的田野……我们一位最知名的手术家包法利先生割治一个跷脚患者……无数居民由于事属创举,与对病人的关心,聚在饭店门首,前拥后挤,水泄不通……到现在为止,情形良好,相信他不久就会复元。下次镇上过节,谁能说我们看不见勇敢的伊玻立特,夹在寻欢作乐的伙伴中间,大跳其酒神之舞,兴会淋漓,步伐便捷,向众人证明,脚完全治好了呢?所以光荣属于高贵的学者!光荣属于夜以继日、增进同胞的幸福或者减轻同胞痛苦的那些人!光荣!三倍的光荣!难道我们不该高声呐喊:瞎子将要看见,聋子将要听见,跛子将要行走如常?上天先前许诺给选民的,科学如今为全人类完成……”(二,11)

    “勒弗朗索瓦太太,旧的不去,新的不来……必须跟着世道走!”(二,1)

    “种种偏见,需要排除;顽固的旧习惯,天天和您的一切科学努力冲突……寒暑表(我观察过),冬季降到摄氏表四度,夏天高到二十五度,顶多三十度,合成列氏表,最大限度也就是二十四度,或者华氏表(英国算法)五十四度,不会再高啦!而且实际上,我们一方面有阿格伊森林,挡住北风,另一方面,又有圣约翰岭,挡住西风;不过河水蒸发,变成水汽,草原又有许多牲畜存在,你们知道,牲畜呼出大量阿莫尼亚,就是说,呼出氮气、氢气和氧气(不对,只有氮气和氢气),其所以热,就因为吸收了土地的腐烂植物,混合了所有这些不同种类的挥发物,好比说,绑成一捆东西,遇到空气有电的时候,自动同电化合,时间久了,就会像在热带一样,产生出妨害卫生的瘴气……”(二,2)

    “应当读小册子,看出版物,迎头赶上科学潮流,永远有准备,随时指出改良的道路……”(二,8)

    他的消炎膏没能医好瞎子。瞎子回到纪尧姆树林岭,对旅客讲起药剂师徒劳无功……他恨透了他;名誉攸关,他千方百计除掉他……一连六个月,人们在《鲁昂烽火》可以读到这样措词的短论:每一个去庇卡底肥土沃野的人,一定会在纪尧姆树林岭上,看见一个乞丐,脸上长着可怕的烂疮。他纠缠你,迫害你,简直等于征收旅客一次路捐。难道如今还是中世纪野蛮时代,流浪汉参加十字军远征,带回的癞疮和瘰疬,我们也允许公开展览吗?(三,11)

    结果是官府把瞎子抓起来。可是又把他放了。他又开始,郝麦也又开始。这变成一场角斗。郝麦胜利了;因为他的仇敌被关进一家收容所,受到终身禁闭的处分。(三,11)

    福楼拜尝试过的结尾:
    Doute de son existence. délire. effets fantastiques. Sa croix répépée dans les glaces, pluie foudre de ruban. –ne suis-je qu'un personnage de roman, le fruit d'une imagination en délire, l'invention d'un petit paltaquot [sic] que j'ai vu naître et qui m'a inventé pr [pour] faire croire que je n'existe pas.—Oh cela n'est pas possible. Voilà les fœtus. Voilà mes enfants/voilà.voilà.
    puis se résumant il finit par le gd [grand] mot du rationalisme moderne Cogito; ergo sum.

    背景乐:
    Goldberg Variations, BWV. 988 - Variation 4
    Andy G. Cohen - Our Young Guts

  • 嘉宾:信筒

    时间线:
    00:01:09 圣诞节在中国的历史
    00:05:05 人类学研究的是什么
    00:08:07 人类学的传统分类与新主题
    00:14:03 人类学:殖民时代
    00:20:24 博厄斯与马林诺夫斯基
    00:29:53 「库拉」与文化功能主义
    00:35:32 人类学:后殖民时代
    00:42:16 《蝴蝶夫人》与《蝴蝶君》
    00:49:34 都市人类学的兴起
    00:55:03 人类学与社会学的区别:自反性
    01:07:28 关于「他者」
    01:19:50 人类学:后人类时代

    一些聊到的内容:
    《反景入深林:人类学的观照、理论与实践》,黄应贵
    《天真的人类学家》,奈吉尔·巴利
    《一部严格意义上的日记》,勃洛尼斯拉夫·马林诺夫斯基
    《西太平洋上的航海者》,勃洛尼斯拉夫·马林诺夫斯基
    《缅甸高地诸政治体系——对克钦社会结构的一项研究》,埃德蒙·R·利奇
    邵志择. “圣诞老人”在近代中国的流行及其商业化利用——以上海为中心的考察 , 史林, 2016 (02) 
    《人类学的想象力:从理解妈妈为何迷上广场舞开始》,青年志Youthology公众号
    《人类学“认识自己”的曲折路程》,人类学与发展学公众号
    《蝴蝶夫人》,普契尼
    《蝴蝶君》(M. Butterfly),黄哲伦;同名电影
    《末日松茸——资本主义废墟世界中的生活可能》,罗安清
    Barbara Tedlock, “Works and Wives: On the Sexual Division of Textual Labor,” in Women Writing Culture, edited by Ruth Behar and Deborah Gordon, UC Press (1995), pp. 267-286.

    背景乐:
    Serge Quadrado - Down Town
    Pink Martini - Gongxi
    Alena Smirnova - Christmas Bells

  • 时间线:


    00:00:13 《包法利夫人》的主题与影响
    00:03:14 《包法利夫人》写作过程之艰难
    00:07:07 《包法利夫人》的出版与诉讼
    00:10:18 《包法利夫人》主要人物
    00:12:07 《包法利夫人》情节介绍
    00:19:45 爱玛出轨是偶然还是必然
    00:22:33 第一部第1章:布尔乔亚批判
    00:26:35 混合帽主题(千层饼主题)
    00:31:20 第一部第1章:查理的老实与平庸
    00:36:21 第一部第1章:福楼拜的悲观主义
    00:41:17 第一部第2-5章:经济变故、爱玛的肉感形象、结婚后
    00:45:56 第一部第6-9章:修道院中的浪漫幻想
    00:48:36 第一部第6-9章:爱玛眼中查理的「祛魅」
    00:51:41 第一部第6-9章:爱玛的「精神出轨」
    00:53:49 第一部第6-9章:爱玛重回道特
    00:54:51 第一部第6-9章:爱玛的橘花
    00:57:55 作为读者的爱玛


    这是一次线上讲座的录音(不包含提问交流部分),带讲义的视频版本在公众号「冬天里的夏日手记」(注意不是「笔记」而是「手记」哦),在那里还可以找到更多信息~ 也欢迎大家在「爱发电」平台搜索「页边笔记」,支持这档播客的创作~


    讲座中引用的《包法利夫人》的段落:

    我们正上自习,校长进来了,后面跟着一个没有穿制服的新生和一个端着一张大书桌的校工。(一,1)

    肩膀不算宽,可是他的黑纽扣绿呢小外衣,台肩一定嫌紧,硬袖的袖口露出裸惯的红腕子。背带抽高了浅黄裤子,穿蓝袜的小腿露在外头。(一,1)

    这是一种混合式帽子,兼有熊皮帽、骑兵盔、圆筒帽、水獭鸭舌帽和睡帽的成分,总而言之,是一种不三不四的寒伧东西,它那不声不响的丑样子,活像一张表情莫名其妙的傻子的脸。帽子外貌像鸡蛋,里面用鲸鱼骨支开了,帽口有三道粗圆绲边;往上是交错的菱形丝绒和兔子皮,一条红带子在中间隔开;再往上,是口袋似的帽筒,和硬纸板剪成的多角形的帽顶;帽顶蒙着一幅图案复杂的彩绣,上面垂下一条过分细的长绳,末端系着一个金线结成十字形花纹的坠子。崭新的帽子,帽檐闪闪发光。(一,1)

    首先,底层是方方一块蓝硬纸板,剪成一座有门廊有柱子的庙宇,四周龛子撒了金纸星宿,当中塑着小神像;其次,二层是一座萨瓦蛋糕望楼,周围是独活、杏仁、葡萄干、橘瓣做的玲珑碉堡;最后,上层平台,绿油油一片草地,有山石,有蜜饯湖泊,有榛子船只,还看见一位小爱神在打秋千:巧克力秋千架,两边柱头一边放一个真玫瑰花球。(一,4)

    所以她由着自己滑入拉马丁的蜿蜒细流,谛听湖上的竖琴、天鹅死时的哀鸣、落叶的种种响声、升天的贞女和在溪谷布道的天父的声音。(一,6)

    钟上有一个丘比特小铜像,一脸媚态,弯起两只胳膊,托住一个镀金花环。(三,5)

    房子前脸,一砖到顶,正好沿街,或者不如说是沿路。门后挂一件小领斗篷、一副马笼头、一顶黑皮便帽,角落地上扔一双皮裹腿,上面还有干泥。右手是厅房,就是说,饮食起居所在。金丝雀黄糊墙纸,上面镶一道暗花,由于帆布底子没有铺平,整个在颤动,压红边的白布窗帘,叉开挂在窗口;壁炉台窄窄的,上面放一只亮闪闪的座钟,上面饰有希波克拉底的头像,一边一支椭圆形罩子扣着的包银蜡烛台……再往里去,正对院子和马棚,是一间有灶的破烂大屋,现在当柴房、堆房、库房用,搁满废铁、空桶、失修的农具和许多别的东西,布满灰尘,也摸不清做什么用。(一,5)

    我希望她入殓时,身穿她的新婚礼服,脚着白鞋,头戴花冠,头发披在两肩,一棺两椁:一个用橡木,一个用桃花心木,一个用铅……拿一大幅绿丝绒盖在她身上。(三,9)

    “罗杰先生,我交给你一个学生,进五年级。学习和操行要是好的话,就按照年龄,把他升到高年级好了。”(一,1)

    他聚精会神,像听布道一样用心,连腿也不敢跷起来,胳膊肘也不敢支起来……(一,1)

    我们现在没有一个人能想起他当时的情形。他是一个性情温和的男孩子,游戏时间玩耍,自习时间用功,在教室听讲,在寝室睡得好,在饭厅吃得好……他靠死用功,在班上永远接近中等……(一,1)

    他干完一天的乏味工作,好像拉磨的马一样,两眼蒙住,兜着一个地方转……(一,1)

    道特那边只有一个老医生。许久以来,包法利夫人(查理母亲)就盼着他死,老头子还没有卷铺盖,查理作为继承人,就在对面住下了。但是把儿子教养成人,让他学医,帮他在道特挂牌行医,还不算完:他需要一位太太。她给他找到一位:她是第厄普一个执达吏的寡妇,四十五岁,一年有一千二百法郎收入。(一,1)

    查理满以为结过婚,环境改善,他就自由了,身子可以自主,用钱可以随意。然而当家做主的是他的太太(杜比克夫人)……她每天早晨要喝巧克力,要他一个劲儿疼她。她不住口抱怨她的神经、她的肺、她的气血。脚步声音刺激她;人走开了,她嫌寂寞;回到身旁,不用说,是为了看她死。查理夜晚回来,她从被窝底下伸出瘦长胳膊,搂住他的脖子,要他在床沿坐下,开始对他诉说她的苦恼:他忘掉了她,他爱别人!人家先前同她讲过的,她会不幸的;说到最后,她为她的健康,向他要一点甜药水,再多来一点爱情。(一,1)

    他(查理父亲)对教育儿童有一种男性理想……用斯巴达方式,从严管教。他打发他睡觉不生火……可是小孩子天性驯良,辜负了他的心力。(一,1)

    日子过得孤零零的,好胜心支离破碎,她(查理母亲)把希望统统集中在这孩子身上。她梦想高官厚禄,看见他已经长大成人,漂亮,有才情,成了土木工程师或者法官。(一,1)

    他(查理)把小白尔特放在膝盖上,打开他的医学杂志,试着教她认字。小孩子从来没有经过文字教育,没有多久,就愁眉苦脸,睁大眼睛,啼哭起来。(三,6)

    她(爱玛)过去毫无作为,这种生一个男孩子的想法,就像预先弥补了似的。男人少说也是自由的;他可以尝遍热情,周游天下,克服困难,享受天涯海角的欢乐。可是一个女人,就不断受到阻挠……身体脆弱不说,还处处受到法律拘束……她在渥毕萨尔庄园,听见侯爵夫人喊一个年轻女人白尔特,就选定了这个名字。(二,3)

    指甲的白净使查理惊讶,亮晶晶的,尖头细细的,剪成杏仁样式,比第厄普的象牙还洁净。(一,2)

    她一吃东西,就露出一点她丰腴的嘴唇。不说话的时候,她有咬嘴唇的习惯。(一,2)

    爱玛在窗、灶之间缝东西,没有披肩巾,只见光肩膀冒着小汗珠。(一,3)

    因为酒杯差不多是空的,她仰起身子来喝;头朝后,嘴唇向前,脖子伸长,她笑自己什么也没有喝到,同时舌尖穿过细白牙齿,一点一滴,舔着杯底。(一,3)

    爱玛来到楼上……窗边一张书桌,上面放着一个水晶瓶,里头插了一把白绫带束扎的橘花。这是新娘子的花、前人的花!她看着花。查理发觉了,拿花放到阁楼;爱玛坐在一张扶手椅上(她带来的东西放在周围),想着纸匣里她的结婚的花,凝神自问,万一她死了,这束花又将如何。(一,5)

    他的双肩洒满阳光,鼻孔吸着早晨的空气,心中充满夜晚的欢愉,精神平静,肉体满足……宇宙在他,不超过她的纺绸衬裙的幅员……他一来就忍不住摸摸她的篦梳、她的戒指、她的肩巾……(一,5)

    结婚以前,她以为自己有爱情;可是应当从这种爱情得到的幸福不见来,她想,一定是自己弄错了。欢愉、热情和迷恋这些字眼,从前在书上读到,她觉得那样美,那么在生活中,到底该怎样正确理解呢,爱玛极想知道。(一,5)

    她不听弥撒,只盯着书上天蓝框子的圣画;她爱害病的绵羊、利箭穿过的圣心或者边走边倒在十字架上的可怜的耶稣……布道中间说起的那些比喻,诸如未婚夫、丈夫、天上的情人和永恒的婚姻等,总在她灵魂深处唤起意想不到的喜悦。(一,6)

    她爱海只爱海的惊涛骇浪,爱青草仅仅爱青草遍生于废墟之间。她必须从事物得到某种好处;凡不能直接有助于她的感情发泄的,她就看成无用之物,弃置不顾,——正因为天性多感,远在艺术爱好之上,她寻找的是情绪,并非风景。(一,6)

    书上无非是恋爱、情男、情女、在冷清的亭子晕倒的落难命妇、站站遇害的驿夫、页页倒毙的马匹、阴暗的森林、心乱、立誓、呜咽、眼泪与吻、月下小艇、林中夜莺、公子勇敢如狮,温柔如羔羊,人品无双,永远衣冠楚楚,哭起来泪如泉涌。就这样,爱玛在十五岁上,有半年之久,一双手沾满了古老书报租阅处的灰尘。后来她读司各特,醉心历史事物,梦想着大皮柜、警卫室和行吟诗人。她巴不得自己也住在一所古老庄园,如同那些腰身细长的女庄主一样,整天在三叶形穹隆底下,胳膊肘支着石头,手托住下巴,遥望一位白羽骑士,胯下一匹黑马,从田野远处疾驰而来。(一,6)

    爱玛回家,起先还高兴管管仆人,过后却讨厌田野,又想念她的修道院了。查理初来拜尔托,她正自以为万念俱灰,没有东西可学,也没有东西值得感受。但是对新生活的热望,或者也许是由于这个男人的存在而产生的刺激,足以使她相信:她终于得到了那种不可思议的爱情。(一,6)

    不过假使查理愿意的话,诧异的话,看穿她的心思的话,哪怕一次也罢,她觉得,她的心头就会立时涌出滔滔不绝的话来,好比手一碰墙边果树,熟了的果子纷纷下坠一样。可是……查理的谈吐就像人行道一样平板,见解庸俗,如同来往行人一般,衣着寻常,激不起情绪,也激不起笑或者梦想。(一,7)

    她的思想起初漫无目的,忽来忽去,就像她的猎犬一样,在田野兜圈子,吠黄蝴蝶,追鼩鼱,咬小麦地边的野罂粟。随后,观念渐渐集中了,于是爱玛坐在草地,拿阳伞尖尖头轻轻刨土,向自己重复道:“我的上帝!我为什么结婚?”(一,7)

    有一位跳华尔兹的,背心敞得开开的,就像照胸脯裁成的一样,大家顺口称他“子爵”,邀包法利夫人跳过一次舞,现在又来邀她,答应教她,还说她会跳得好的。(一,8)

    查理最后查看一眼马具,发现马腿之间,地上有什么东西;他捡起一只雪茄匣,绿绸镶边,当中家徽,好像大户人家马车的车门一样。(一,8)

    除去银头镀金马鞭之外,罗多尔夫还收下一颗印章,上面刻着这句格言:“心心相印”。另外还有一条围巾料子,最后还有一只雪茄匣,和子爵的雪茄匣一般模样,查理先前在路上捡到的,爱玛还保存着。(二,12)

    她甚至甘冒不韪,和罗多尔夫先生一同散步,口噙香烟,旁若无人;有一天,见她走下燕子,学男人穿一件背心……(二,12)

    她甚至于闻见他抹亮头发的生发油的香味,于是心荡神驰,不由想起在渥毕萨尔陪她跳华尔兹的子爵,他的胡须就像这些头发,放出这种香草和柠檬气息;她不由自己,闭了一半眼皮往里吸。(二,8)

    往日非常熟悉的这些东西,如今看在眼里却感到诧异。舞会似乎已经离她很远!前天早晨和今天黄昏,中间到底出了什么事,相隔如此遥远?渥毕萨尔之行,在她的生活上,凿了一个洞眼,如同山上的那些大裂缝,一阵狂风暴雨,只一夜工夫,就成了这般模样。她无可奈何,只得看开些,不过她的漂亮衣着、甚至她的缎鞋,——拼花地板滑溜的蜡磨黄了鞋底,她都虔心虔意放入五斗柜。她的心也像它们一样,和财富有过接触之后,添了一些磨蹭不掉的东西。(一,8)

    日复一日,如今仿佛不断头的线,真要这样继续下去,永远一模一样,数又数不清,什么也带不来!别人的生活,再平板,起码也有机会碰到意外。哪怕是一个偶然事件也好,有时候就会变化无穷,环境有了改动。可是上帝有意同她为难!她就偏偏什么事也碰不到。未来是一个过道,黑洞洞的,门在尽里关得严严的。(一,9)

    有一天,预备动身,她清理抽屉,有什么东西扎了手指。原来是一根铁丝,捆扎她的结婚的花用的。橘花已经在灰尘之中变黄了,银滚条缎带沿边也绽了线。她拿花扔进火里。它烧起来,比干草还快,随后在灰烬里,仿佛一堆小红树,慢慢销毁。她望着它燃烧。小纸果裂开,铜丝弯弯扭扭,金银花带熔化;纸花瓣烧硬了。好像一只只黑蝴蝶,沿着壁炉,飘飘荡荡,最后,飞出烟筒去了。(一,9)

    她研究欧仁·苏的小说中关于家具的描绘;她读巴尔扎克和乔治·桑的小说,寻找想象的愉快,满足本人的渴望。甚至用饭,她也带了书看,查理一边吃饭,一边同她谈话,她却只顾翻动书页。她一读书,总要想到子爵。她虚构了一些他和小说人物的关系。但是以他为中心的圆圈逐渐扩大,他的这种圆光也离开他的脸,到更远的地方,照亮别的梦想。(一,9)

    他相信她快乐;然而她恨的正是他这种稳如磐石的安定,这种心平气和的迟钝,甚至她带给他的幸福。(一,5)

    爱玛懂得料理家务。她送账单给病人,附一封信,措词婉转,不露索欠痕迹。星期六,有邻人来用饭,她设法烧一盘精致的菜,还会拿青梅在葡萄叶上摞成金字塔,蜜饯罐倒放在盘子上端出来,她甚至说起为果点买几只玻璃盏。凡此种种,影响所及,提高了人们对包法利的敬重。娶到这样一位太太,查理临了也自视甚高了。(一,7)

    他回家晚,十点钟,有时候半夜。他要东西吃,女仆睡了,只有爱玛伺候他。他要晚饭吃得自在,脱掉大衣。他一个一个说起他遇见的人、去过的村子、开过的药方,心满意足,吃完洋葱烧牛肉,剥去干酪外皮,啃掉一只苹果,喝光他的水晶瓶,然后上床,身子一挺,打起鼾来了。(一,7)


    背景乐:
    Goldberg Variations, BWV. 988 - Variation 4
    Blue Sky Moon - Dirty Champion

  • 时间线:

    00:00:15 关于福楼拜与《包法利夫人》的讨论
    00:02:30 「文学性」的缺失
    00:05:27 叙述视角的问题
    00:07:35 自由间接体
    00:11:18 自由间接体的不同例子
    00:15:32 作者与人物之间的张力
    00:19:54 福楼拜对细节的选取
    00:23:08 现实主义的技巧:时间性的并置
    00:28:03 福楼拜对作者与人物之间张力的处理
    00:30:56 现代性的经验:生活与艺术
    00:34:18 我们并非天生就会观察生活
    00:38:44 透露信息的细节
    00:40:00 生活通过细节向我们言说
    00:46:46 细节永远是「某个人」的细节
    00:53:23 文学与生活的关系


    讲座中引用的文学作品段落:

    她三番两次自言自语道:“我有一个情人!一个情人!”她一想到这上头,就心花怒放,好像刹那间又返老还童了一样。她想不到的那种神仙欢愉、那种风月乐趣,终于就要到手……再说,爱玛还感觉到报复的满足。难道她没有受够折磨!可是现在,她胜利了。久经压制的感情,一涌而出,欢跃沸腾。她领略到了爱情,不后悔,不担忧,不心乱。
    ——福楼拜《包法利夫人》(二,9)

    威廉·卢卡斯爵士以前在麦里屯做生意,赚了笔还说得过去的钱 (had made a tolerable fortune),担任市长期间上书国王,荣获了爵士封号。荣誉大概来得太猛烈,令他厌恶自己的营生,也厌恶市井小镇的住所。于是他两者皆抛,举家搬到一所离麦里屯约一英里的房子,从那时起便赐名为卢卡斯寓舍 (denominated from that period Lucas Lodge),身居其中,他大可沉醉于自己的尊容显贵……
    ——奥斯汀《傲慢与偏见》(一,5)

    这个城镇很小,还不如一个小乡村。住在这个小城里的几乎只有老头子,这些老头子却难得死掉,简直惹人气恼。医院里和监牢里需要的棺材也很少。一句话,生意坏透了。假如亚科甫·伊凡诺夫是省城里的棺材匠,那他一定有自己的房产,大家要称呼他亚科甫·玛特威伊奇了,可是在此地这个小城里,大家却简单的叫他一声亚科甫,不知什么缘故,还送他一个外号,叫“青铜”。
    ——契诃夫《洛希尔的提琴》

    A long perfect ash formed on the end of the cigar, the white ghost of the leaf with all its veins and its fainter pungency. It was ignored, in its beauty, by the old man. For it was beautiful. Wilhelm he ignored as well.
    一段长而完整的灰成形于雪茄末端,叶子的白色幽灵带着它全部的脉络和淡去的辛辣。老头对它的美视而不见。因为它是美的。威廉也被老头忽略了。
    ——索尔·贝娄《只争朝夕》(5)

    他悠闲地漫步于拉丁区,平日熙熙攘攘,此时却空空荡荡,因为学生们都已经回家了。学校的高墙看上去前所未见地森然,仿佛安静把它们变得更长了;能听见各种平和的声响:翅膀在鸟笼里扑扇,车床在转,补鞋匠挥着榔头;一些穿旧衣服的人站在路中间,满怀期待而又徒劳地看向每一扇窗户。在冷清的咖啡馆后面,吧台后的女人在装满酒的瓶子之间打哈欠;报纸没有打开,躺在阅览室的桌子上;洗衣女工的作坊里衣服在暖风中抖动。他不时在书报摊驻足;一辆公共马车呼啸着擦过人行道,令他回头一望;到了卢森堡公园,他就不再往前走了。
    ——福楼拜《情感教育》(上,5)

    他一路奔往伏尔泰码头。一个穿衬衫的老人开着窗户哭泣,抬眼看着天空。塞纳河平静地流淌着。天是蓝的;鸟儿们在杜伊勒里宫旁的树上鸣唱。
    ——福楼拜《情感教育》(下,1)

    俯瞰广场的每一扇窗都在开火;子弹在空中呼啸而过;喷泉被打穿了,而水混着血,四散开来,在地上坑洼处积成一滩一滩。人们穿着衣服,戴着军帽,拿着武器,在泥泞中滑倒;弗雷德里克感到脚下有什么软绵绵的;那是一位穿灰大衣的中士的手,他脸朝下倒在水里。更多工人成群结队赶来,把士兵逼往警卫队队部。火力更猛了。酒商的店铺开着,不时有人进去抽一斗烟,喝一杯啤酒,再回去战斗。一只流浪狗开始嚎叫。引来笑声。
    ——福楼拜《情感教育》(下,1)

    雨声听起来就像肥肉在油锅里煎炸。
    ——杰夫·戴尔《寻找马洛里》(2)

    看到母亲后,喂养得胖乎乎的小姑娘像平时一样,手心向下,把两只胖得像被线缠紧似的裸露着的小手的手指弯曲着放在身边……
    ——托尔斯泰《安娜·卡列尼娜》(五,31)

    ……阳光穿过板缝,在石板地上,变成一道一道又长又亮的细线,碰到家具犄角,一折为二……亮光从烟突下来,掠过铁板上的烟灰,烟灰变成天鹅绒,冷却的灰烬映成淡蓝颜色。爱玛在窗、灶之间缝东西,没有披肩巾,只见光肩膀冒着小汗珠。
    ——福楼拜《包法利夫人》(一,3)

    房间里的桌子上有一个西瓜。古罗夫给自己切了一块,慢慢地吃起来。在沉默中至少过了半个钟头。
    ——契诃夫《带小狗的女人》

    一位上了年纪的卖花女,画了眉毛满脸堆笑,截住一位散步者,将康乃馨饱满的花托灵巧地穿插进他的纽扣眼,他低头打量这朵献媚的花,加深了左颌好大的一条褶痕。 
    ——纳博科夫《初恋》(2)

    她无可奈何,只得看开些,不过她的漂亮衣着、甚至她的缎鞋,——拼花地板滑溜的蜡磨黄了鞋底,她都虔心虔意放入五斗柜。
    ——福楼拜《包法利夫人》(一,8)

    这是一次线上讲座的录音(不包含提问交流部分),带讲义的视频版本在公众号「冬天里的夏日手记」(注意不是「笔记」而是「手记」哦),在那里还可以找到更多信息~


    背景乐:

    Goldberg Variations, BWV. 988 - Variation 4

    Nesh Carrot - Xaler


  • 嘉宾:yutong


    时间线:

    00:00:32 学术研究中遇到的伦理问题
    00:04:11 外卖平台算法的局限
    00:06:15 大数据的局限
    00:10:23 「人类的误测」:十九世纪的颅骨测量学
    00:15:45 「人类的误测」:二十世纪的智商测试
    00:20:14 对「智商」的批判:虚假的「客观」
    00:25:55 「道德机器」与「电车难题」
    00:28:00 自动驾驶汽车的决策问题:怎样?谁?
    00:34:59 新技术、城市规划与更好的生活
    00:39:04 相关书籍的推荐


    提到马克思的时候说错了一个词:

    00:08:18 Ideology *eternalizes* the contigent.


    yutong在最后推荐的书:

    传播学:麦克卢汉《理解媒介》

    反思大数据:Cathy O'Neil, Weapons of Math Destruction

    互动理论:戈夫曼《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现》

    讨论因果关系:Judea Pearl, Dana Mackenzie, The Book of Why


    先听上一期节目再来听这期会更好~ 大家也可以在公众号「冬天里的夏日手记」(注意不是「笔记」而是「手记」哦)收听,在那里还可以找到更多信息~


    背景乐:
    Ketsa - Boppin-til-Bed
    The Pineapple Thief - In Exile
    Alexey Bogdanov - Russian Spacebard Song (Heart Bits)
    Ketsa - Comings-and-Goings

  • 嘉宾:yutong

    时间线:
    00:01:16 传播学简介
    00:04:16 从戈夫曼戏剧理论的角度看待网红直播
    00:06:58 回音壁效应
    00:09:00 yutong为什么选择这个专业
    00:12:07 说服别人的两个策略
    00:14:59 传播学的历史与发展
    00:20:51 控制论与信息论
    00:25:04 社会网络研究:强关系与弱关系
    00:27:41 科学学与知识社会学
    00:29:43 福柯的「权力-知识」:人体的解剖政治
    00:34:37 福柯的「权力-知识」:《疯癫与文明》
    00:37:29 心理疾病的社会语境
    00:40:50 科学学研究的问题
    00:48:11 成功学与「成功」的定义
    00:54:33 研究团队的规模与库恩的科学革命理论
    00:59:37 可预测性问题与相关性研究
    01:05:02 「成功」是否可以预测
    01:08:47 找工作的概率预测

    大家也可以在公众号「冬天里的夏日手记」(注意不是「笔记」而是「手记」哦)收听,在那里还可以找到更多信息~


    背景乐:
    Ketsa - Boppin-til-Bed
    Tingvall Trio - Puls
    Anthem of Rain - I Got To Go Now (Instrumental)

  • 时间线:

    00:00:16 《红与黑》的时代背景
    00:03:37 为什么要读《红与黑》
    00:06:16 《红与黑》的主要情节 
    00:10:32 男性视角的爽文?
    00:12:45 「红」与「黑」的含义
    00:17:10 对资产者/布尔乔亚的批判
    00:20:20 对当时整个社会的批判
    00:24:31 书中几个细节的补充
    00:26:19 关于两段感情中的「真爱」
    00:31:21 情感的复杂与微妙
    00:34:38 小说与戏剧的区别
    00:36:16 于连与德·雷纳夫人的感情
    00:46:12 于连与玛蒂尔德小姐的感情

    这是一次线上讲座的录音(不包含提问交流部分),带讲义的视频版本在公众号「冬天里的夏日手记」(注意不是「笔记」而是「手记」哦),在那里还可以找到更多信息~


    背景乐:
    Goldberg Variations, BWV. 988 - Variation 4
    Côme - La Gloire à Mes Genoux
    Nesh Carrot - Cordoba

  • 嘉宾:王希


    时间线:

    00:00:20
    工科学生眼中的技术批判
    00:15:05
    数学概念与人文社科概念的区别
    00:21:23
    对概念的谨慎使用
    00:26:25
    索卡尔事件意味着什么
    00:38:55
    理工科学生为什么(不)需要人文社科
    00:46:45
    如何入门人文社科


    这是一期试录节目,大家也可以在公众号「冬天里的夏日手记」(注意不是「笔记」而是「手记」哦)收听,也可以找到更多的信息~


    背景乐:
    Preludes, Op. 28
    Notilus - Pop P*rn
    Anthem of Rain - End Of The Road (Instrumental)

  • 嘉宾:王希


    时间线:

    00:00:59
    理工科与人文社科的划分
    00:10:38
    与人文社科的最初接触
    00:20:28
    印象深刻的阅读经历

    这是一期试录节目,大家也可以在公众号「冬天里的夏日手记」收听(注意不是「笔记」而是「手记」哦)~

    背景乐:
    Preludes, Op. 28
    Girls - World's End Girlfriend
    Andy G. Cohen - Hoist

  • 时间线:
    00:00:00 - 00:01:42

    其他人对波德莱尔的评价
    00:01:43 - 00:08:58

    对一首「伪诗」的分析,以及对「文青」与陈词滥调的吐槽
    00:08:59 - 00:18:10

    分析「原诗」《给一位交臂而过的妇女》:意象、情绪、语言与现代性
    00:18:11 - 00:21:46

    《感应》中的「通感」与两种「香」
    00:21:47 - 00:23:52

    《忘川》以及「有伤风化」的《恶之花》
    00:23:53 - 00:29:44

    波德莱尔的读者群体:资产者/布尔乔亚
    00:29:45 - 00:37:32

    波德莱尔眼中的两种现代图景,以及二十世纪的继承者们
    00:37:33 - 00:42:54

    与现实苦痛相连的美,以及现代生活的英雄主义
    00:42:55 - 00:47:05

    《巴黎的忧郁》中的都市病
    00:47:06 - 01:02:39

    分析《穷人们的眼睛》:林荫大道、穷人与心灵的分裂

    有一处口误,00:15:47,「r」不是没有了,而是变少了。


    这是一次线上讲座的录音(不包含提问交流部分),带讲义的视频版本在公众号「冬天里的夏日手记」(注意不是「笔记」而是「手记」哦),在那里还可以找到更多信息~

    背景乐:
    Goldberg Variations, BWV. 988 - Variation 4
    Nesh Carrot - Xaler

  • 时间线:
    00:00:00 - 00:02:56

    上次内容的回顾以及「语言问题」
    00:02:57 - 00:08:55

    补充:古典派、浪漫派与《欧那尼》之战
    00:08:56 - 00:09:55

    回顾《人间喜剧》
    00:09:56 - 00:16:54

    巴尔扎克的早年生活:孤独的游荡者与失败的《克伦威尔》
    00:16:55 - 00:22:10

    巴尔扎克(失败)的赚钱之路:写流行小说、当家教与下海经商
    00:22:11 - 00:28:33

    补充:巴尔扎克的若干发财计划
    00:28:34 - 00:32:40

    巴尔扎克时来运转:从《舒昂党人》到《欧也妮·葛朗台》
    00:32:41 - 00:36:55

    《人间喜剧》中的人物再现
    00:36:56 - 00:42:57

    真正的多样性、丰富的经历与敏锐的洞察力
    00:42:58 - 00:51:44

    《人间喜剧》与我们的联系
    00:51:45 - 01:03:16

    社会结构、道德秩序与空间模式的关系

    这是一次线上讲座的录音(不包含提问交流部分),带讲义的视频版本在公众号「冬天里的夏日手记」(注意不是「笔记」而是「手记」哦),在那里还可以找到更多信息~

    背景乐:
    Goldberg Variations, BWV. 988 - Variation 4
    Nesh Carrot - Try Try (to get things don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