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pisodes

  • 各位听友大家好!我是故事公社,今天要讲的是故事是:谁得到了第二颗糖果。时间大约2分钟。

    斯坦福大学的一个心理学家做了一个实验,发给4岁的被试儿童每人一颗好吃的糖果
    同时告诉孩子们:如果马上吃掉,只能吃一颗;如果等10分钟后再吃,就可以吃两颗。
    有的孩子急不可待,马上把糖吃掉了;而另一些孩子则耐住性子、闭上眼睛或枕着双臂做睡觉状,也有的孩子用自言自语或者唱歌来转移注意、消磨时光以克制自己的欲望,坚持了10分钟从而获得了第二颗糖。
    研究人员进行了十几年的跟踪观察,发现那些以坚韧的毅力获得两颗软糖的孩子,长到中学时表现出较强的适应性、自信心和独立精神;而那些经不住软糖诱惑的孩子则往往屈服于压力而逃避挑战。
    实验证明:自我控制能力是个体在没有外界监督的情况下,适当控制、调整自己行为,抵制冲动,抵制诱惑,延迟满足感,坚持不懈地保证目标实现的一种综合能力。他是自我意识的重要成分,是一个人走向成功的重要心理素质。
    当我们一次次面临选择的时候,尤其是人生的十字路口,需要时刻提醒自己延迟满足,把资源和注意力投向能带来丰富回报的长远目标。
    对于延迟满足,你有什么看法,欢迎发表到评论区。
    如果你喜欢这个节目,请马上订阅!



  • 各位听友大家好!我是故事公社,今天要讲的是故事是:节约百万美金的窗帘,时间大约3分钟。
    美国华盛顿广场有一座宏伟的建筑,这就是杰弗逊纪念馆大厦。这座大厦历经风雨沧桑,年久失修,表面斑驳陈旧。因为修复建筑需要上百万美金,政府派专家寻找解决方案。
    最初专家认为损害建筑物表面的元凶是酸雨的侵独。通过进一步研究,却发现对墙体侵蚀最直接的原因,是每天冲洗墙壁所含的清洁剂对建筑物有酸蚀作用。
    那么每天为什么要冲洗墙壁呢?是因为墙壁上每天都有大量的鸟粪。为什么会有那么多的鸟粪呢?因为大厦周围聚了很多燕子。为什么会有那么多的燕子呢?因为墙上有许多燕子爱吃的蜘蛛呢。为什么有那么多的蜘蛛呢?因为大厦四周有蜘蛛喜欢吃的飞虫。为什么有这么多的飞虫?因为飞虫在这里繁殖特别快。那为什么飞虫在这里繁殖特别快?是因为这里最适宜飞虫繁殖。为什么这里最适宜飞虫繁殖?因为开着的窗阳光充足,大量飞虫聚集在此,超常繁殖……
    所以光线才是问题的根源。
    因此解决问题的最终方法是:拉上 窗帘。杰弗逊大厦至今完好。
    故事给我们的启示:
    1、有些问题并不像看起来的那样复杂,通过寻找真正的原因可能很简单的方式就能解决问题。
    2、5why分析法找到问题的根本原因
    5why分析法是指对同一个问题,进行连续的提问,可能是3次,可能是5次,也可能是10次,直到能发现最根本的原因为止。这种方法鼓励人们要努力避开主观或自负的假设和逻辑陷阱,从结果着手,沿着因果关系链条,顺藤摸瓜,直至找出问题的根本原因。因此, 5why分析法做为一个重要工具,在质量管理中得到了普遍的应用。
    请试着翻出那些困扰你的问题,是不是可以通过5why工具找到根本原因?欢迎把你的发现发到评论区。
    如果你喜欢这个节目,请马上订阅!



  • Episodes manquant?

    Cliquez ici pour raffraichir la page manuellement.

  • 各位听友大家好!我是故事公社,今天要讲的是故事是:少花冤枉钱的秘密,时间大约7分钟。
    诺贝尔奖获得者 理查德塞勒,提出了心理账户概念。他认为心理账户可以对决策过程形成干预,导致个人或者企业违背最简单的经济规律。后来有科学家进一步提出,心理账户是一种认知幻觉,这种认知幻觉使投资者们失去对价格的理性关注,从而产生非理性投资行为。
    有人做了这样一个问卷调查:
    第一种情况,你花了50元买了一张电影票,放在裤兜里,在你去电影院的路上,你发现电影票丢了,但你知道电影院门口能买到,你会再买一张吗?
    第二种情况,你正在去看电影的路上,你打算到门口再买票,你把50元都放在兜里了。在你去电影院的路上,你发现兜里的钱丢了,还好你的背包里有富裕的钱,你会继续买电影票看电影吗?
    问卷调查的结果是:在丢了钱的情况下继续买票看电影的人,多于在丢了电影票还继续买票看电影的人。也就是说,丢了钱倾向于继续去看,而丢了电影票倾向于不看了,改成逛街或者回家。
    虽然两种情况看起来都是丢了50元,但心理活动是不一样的。
    如果是丢了一张电影票,要再买一张电影票,那你就会觉得这场电影是花了100元看的,不值了。这100元都是从「娱乐活动心理账户」支出。
    但如果是丢了50元,要再拿出另外的50元买电影票,你还是会觉得看电影是花了50元。这是因为丢的50元现金和花的那50元买电影票,他们分属于不同的心理账户。一个是「娱乐活动心理账户」,另一个是「现金心理账户」。
    那怎么让丢了一张电影票的人,勇敢的再去买一张呢?——当然有办法,就是让丢的那张电影票放到其他心理账户里,这个时候可以自我安慰:就当是捐赠了! 就好像是把「娱乐活动心理账户」的损失转移到了「爱心心理账户」或者是「慈善心理账户」。
    心理账户理论可以解释一些日常现象。
    如果你有足够的阅历,你就会发现社会上的富人分两种,一种是暴发户,比如说拆迁,彩票中奖,这类人就喜欢拿钱赌博,高消费,结果搞的富不过“当代”,因为那些钱不是辛苦赚来的,是在「意外之财」心理账户中,所以就会随意的挥霍。另外一种是白手起家的创业者,有钱之后很少肆意的花费,并不会“迫切的”,“报复式的”购买奢侈品。因为他的收入大部分是放在「正常收入」心理账户中的,凭着本事赚的钱,当然不会报复性的消费。
    总结一下:心理账户主要有三种类型:
    1. 不同来源的收入,会被放进不同的心理账户之中。对于彩票中奖的收入,和工资收入,人们就会有完全不同的用法。
    2. 不同数量的收入,会被放进不同的心理账户之中。年终奖得到的1000元的奖金和50000元的奖金,人们也会有完全不同的对待。
    3. 不同的使用目的,会被放进不同的心理账户之中。比如教育账户,养老账户,买房账户。
    通过心理账户,我们对一些营销广告的神奇效果做出合理的解释:
    我们常说营销广告洗脑,具体是怎么洗脑的呢?比如有些广告通过转换心理账户,为消费者找到购买的正当性,能消除消费者花钱的罪恶感。“今年过节不收礼,收礼就收脑白金”,脑白金就把这笔花费放进了「送礼心理账户」,因为大家逢年过节送礼是不怎考虑性价比的。
    礼品这个行业,很会玩这一套。很多很贵很不实用的商品,借着礼品或者感情账户来削弱你的防备心理。比如说50000元的钻戒,平时你根本不会考虑,但如果广告告诉你这是“给你最爱的定情信物”。这笔钱就会划到你的感情心理账户上,你就会觉得这5万块花的值。
    当你明白了心理账户的原理后,应该如何利用它?或怎样做出相比以前更理性的决策?
    如果你想减少不必要的消费,多给自己攒点钱,那尽量把你的钱放进那些花钱阻碍大的心理账户,如果你有孩子,给他设计一个教育基金就可以了,或者设立家庭养老基金账户。当明确了这些用途,你会比以前更容易攒下来钱来,毕竟这些事儿大部分人还是会重视的。
    当你往这些心理账户中放钱的时候,不要管钱的来源,是中奖了也好,还是运气来的也罢,先放进去,就不容易拿出来了。
    你对心理账户的应用还有什么想法?请在评论区留言。
    如果你喜欢这个节目,请马上订阅!



  • 各位听友大家好!我是故事公社,今天要讲的是故事是:祷告时可以抽烟吗?时间大约3分钟。
    有一个基督徒问神父:祷告的时候可以抽烟吗?神父回答 绝对不可以。另一个基督徒也问神父:在吸烟时候,我可以祷告吗?神父说可以,而且把他称赞了一番,夸奖他是个虔诚的信徒。明明是一回事,但是措辞变了一下,得到了截然相反的答案。这就是框架效应。
    框架效应是由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丹尼尔·卡尼曼发现的(顺便说一句,他有一本书叫做《思考快与慢》写的非常好,推荐大家看一下):
    框架效应的含义是针对同一个问题,两种逻辑意义相似的说法,会导致了不同的决策判断。把这种现象称为框架效应。
    简单来说就是通过改变措辞,可以改变人们看待和理解事物的方式。我们说的话,就像是一个无形的框子或架子一样,扔进了听众的脑海里,这个无形的框架会影响或限制他们的思维。他们的思维就像被框子框住了一样,这个框架最终会影响他们的判断或决策。
    有一个实验是这样的:一个手术如果说成活率有68%,很多人就会去做。还是这个手术,如果说死亡率有32%,愿意去做手术的人反而会减少。神奇的是,68%的成活率和32%的死亡率完全是一回事。
    从这个实验我们可以得出结论:一段话中有积极因素或词语,或者有受人喜欢的词语,我们就说它是积极框架。一段话中有消极因素或词语,或者有受人厌恶的词语,我们就说它是消极框架。
    使用积极框架进行描述,更容易被人们接受。
    最后我们做个小测试,看看你是否会使用框架效应进行说服?
    假设有个小气鬼不小心掉进河里,你趴在岸边喊到"快把手给我,我把你拉上来!"但这吝啬鬼就是不肯伸出自己的手。眼看小气鬼就要被淹死,请问你该说什么才能让他伸手? 你可能猜到了,应该说"我把手给你,你快抓住我!",把手给你就是积极框架,只有这么说才能被小气鬼接受。
    框架效应还体现在哪些方面,请在评论区发表你的看法。
    如果你喜欢这个节目,请马上订阅!



  • 各位听友大家好!我是故事公社,今天要讲的是故事是:改变考试规则的疯子,时间大约7分钟。
    大家是否知道阿里的最大股东是谁?阿里最大的股东是孙正义创办的软银,持有阿里28.8%的股份。孙正义跟马云谈了六分钟就做出了决定,进行 2000万美元的投资。
    软银的投资对象遍及整个互联网,雅虎、阿里、新浪、uber、滴滴都是他的投资对象。孙正义一度登上世界首富的宝座,他是韩裔日本人,外界对他的评价是:疯子、天才、冒险家。
    今天就讲讲关于他的小故事:
    孙正义在16岁时,远赴美国,就读于塞拉蒙特 公立高中。进入高中不到三个星期,连跳两级。这一天他直接找到校长申请参加高中毕业资格考试。
    在美国只要通过资格考试,即便未满18岁也能获得高中毕业资格,就可以凭成绩申请大学。但是,考试需要数学、物理、化学、历史、地理、英语6门科目全部合格才行,一门不过关就得重考。
    校长看着英语说的磕磕巴巴的孙正义,并没有扼杀他的异想天开,也许是想鼓励他挑战一下自我,因此专门开了封介绍信让他去参加考试。
    资格考试一天两门,总共考3天。
    早晨9点,考试开始。
    拿到试卷一看,孙正义顿时呆住了。桌上堆了一叠试卷,足足有数十张纸。凭当时孙正义的英语水平,能把卷子看一遍就要几个小时。换做别人,一定会为自己的冲动后悔不已。然后承认自己今年的考试失利,等一年后卷土重来。
    可孙正义心里嘀咕道:我可没那么多闲工夫。
    心意已决,孙正义向主考官提出一个异想天开的申请,要求允许使用字典以及延长考试时间。
    “很遗憾,你不能例外。”
    “那我直接去找负责人……”
    孙正义坚定地走出了教室,找到了考场的总负责人。
    孙正义说明来意,很快就博得了负责人的同情。主考官马上拨通了州教育委员会的电话,说明了孙正义的情况。
    电话那头,州教育委员会竟然允许破例,这与其说是因为他的主张通情达理,倒不如说是被他的热情所折服。
    孙正义埋头投入到答题中,尽管有字典的帮助。但是对孙正义来说,看懂问题的意思就要花去不少时间,而正确用英语书写答案就更是难上加难。
    下午3点交卷的时间到了。其他考生纷纷离场,只有孙正义还在答题。交卷时间并没有影响到他。
    虽然允许延长考试时间,但没有具体说明延长到什么时候,孙正义理解为 到自己觉得可以交卷时为止。
    指针又从下午三点,来到了晚上11点。
    主考官看着孙正义交上来的答卷,哭笑不得的挤出一句:“Well done”
    第二天、第三天都是如此,交卷时间都超过了晚上11点。
    两周后,孙正义收到了加利福尼亚州教育委员会的邮件。
    结果怎样呢?他屏住一口气,紧张地打开信封。
    数学几乎满分,物理也不错。英语、化学、历史、地理等科目就差强人意了。
    再往下看, “Accept(合格录取)”跳入眼帘。
    他在高中用了3周时间就通过了毕业考试。不愧于天才的称号,孙正义从此开始了开挂的人生。
    如果我们剥去孙正义天才的外壳,什么最能打动我们?就是那种舍我其谁的勇气,与生俱来的使命感,掌握命运的自信。他实实在在的证明了只有打破命运枷锁的人,才能掌握命运。
    对于孙正义的行为你是怎么看的,请在评论区留言。
    如果你喜欢这个节目,别忘了订阅!



  • 各位听友大家好!我是故事公社,今天要讲的是故事是:员工为何为年终奖缩水而欢呼?
    一家公司因为行业不景气,年底只能发一个月的奖金。按照惯例,年终奖金加发两个月,多的时候,甚至再加倍。今年惨了,如果员工听说年终奖缩水一定会鸡飞狗跳,老板愁眉苦脸的想了好久----
    没过两天,公司突然传来小道消息--“由于业绩不佳,年底要裁员,估计要裁20%”
    顿时人心惶惶了。每个人都在猜,会不会是自己。最基层的员工想:“裁员一定由下面开始。”上面的主管则想:“我的薪水最高,只怕从我开刀!”
    马上,总经理就做了辟谣:“公司虽然艰苦,但大家同一条船,再怎么危险,也不愿牺牲共患难的同事,只是年终奖金,决不可能发了。”
    听说不裁员,人人都放下心头上的一块大石头,那不致卷铺盖的窃喜,早压过了没有年终奖金的失落。
    眼看除夕将至,人人都做了过个穷年的打算,彼此约好拜年不送礼,以共度时艰。突然,公司突然召集主管们开紧急会议。看主管们匆匆上楼,员工们面面相觑,心里都有点儿七上八下:“难道又变了卦?”
    没几分钟,主管们纷纷冲进自己的单位,兴奋地高喊着:“有了!有了!还是有年终奖金,整整一个月,马上发下来,让大家过个好年!”
    整个公司大楼,爆发出一片欢呼。
    听了这样一个故事,我就在想,为什么用不同的沟通手段就让人有不同的感受?这里的关键是管理别人的预期,超出预期的惊喜往往能给别人最好的感受。
    请大家也思考一下,如何管理你老板的预期,你的员工的预期?在初始预期设定上,你是否学到了技巧?请把你的看法发到评论区一起讨论。
    如果你喜欢这个节目,别忘了订阅!



  • 我是故事公社,今天要讲的是故事是:首富的第一桶金。时间大约6分钟。
    大家比较熟悉李嘉诚,他是香港首富,不过可能并不熟悉台湾首富,他叫王永庆。王永庆被称为台湾的经营之神,他在1978年创立的台塑集团,当年营业额就超过10亿美元,成为当时台湾地区最大的民营企业。后来,台塑更是走向世界,跻身世界500强。王永庆本人在世时常年蝉联台湾首富的宝座。
    今天我们就为大家揭秘王永庆的第一桶金。
    王永庆出身于一个贫穷的农民家庭。在很小的时候因家贫读不起书,只好去做买卖。16岁的王永庆从老家来到嘉义县开一家米店。那时,小小的嘉义已有米店近30家,竞争非常激烈。王永庆的米店开张最晚,规模最小,更谈不上知名度了,没有任何优势。在新开张的那段日子里,生意冷冷清清,门可罗雀。
    王永庆决定从经营手段上打开突破口。那时候的台湾,农民还处在手工作业状态,由于稻谷收割与加工的技术落后,小石子之类的杂物很容易掺杂在米里。人们在做饭之前,都要淘好几次米,很不方便。
    王永庆以此找到了切入点。他和两个弟弟一齐动手,一点一点地将夹杂在米里的秕bi糠、砂石之类的杂物捡出来,然后再卖。一时间,小镇上的主妇们都说,王永庆卖的米质量好,省去了淘米的麻烦。这样,一传十,十传百,米店的生意日渐红火起来。
    当时还没有“送货上门”一说,顾客都是上门买米,自己拿回家。这对年轻人来说不算什么,但对一些上了年纪的人,就是一个大大的不便了。而年轻人又无暇顾及家务,买米的顾客以老年人居多。王永庆注意到这一细节,于是主动送米上门。
    王永庆送米,并非送到顾客家门口了事,还要将米倒进米缸里。如果米缸里还有陈米,他就将旧米倒出来,把米缸擦干净,再把新米倒进去,然后将旧米放回上层,这样,陈米就不至于因存放过久而变质。王永庆这一精细的服务令顾客深受感动,赢得了很多的顾客。
    最绝的还不是这些贴心的服务。王永庆细心记下每户人家米缸的容量,并且问明家里有几个大人、几个小孩,据此估算每一家下次买米的大概时间,记在本子上。到时候,不等顾客上门,他就主动将相应数量的米送到客户家里。这时候,顾客家的米刚好见底。
    由于嘉义大多数家庭都靠做工谋生,收入微薄,少有闲钱。主动送米上门,如果马上收钱,碰上顾客手头紧,会弄得双方都很尴尬。因此,每次送米,王永庆并不急于收钱。他把全体顾客按发薪日期分门别类,登记在册,等顾客领了薪水,再去一拨儿一拨儿地收米款,每次都十分顺利,从无拖欠现象。这个时机刚刚好,因为离发薪时间太远,来收钱的时候可能顾客的钱就花完了。
    王永庆精细的服务,使嘉义人都知道在马路尽头的巷子里,有一个卖好米并送货上门的王永庆。就这样,他从小小的米店生意开始了后来问鼎台湾首富的事业。
    卖米竟然也有这样的境界!这个故事给我的启发是什么?
    1、产品是第一位的,营销是第二位的,真正有价值的策略是从用心做好产品开始的。
    2、从客户角度出发进行服务创新,服务是差异化竞争的不二法门,也是重要的竞争优势。
    3、今天的企业都建立了CRM(客户关系管理系统),存储和利用客户数据进行运营,但很多CRM并没有很好地发挥作用。究其原因是缺乏有价值的数据,何为有价值的数据?王永庆已经给我们做出了很好地示范:顾客的需求量、需求时间、付款时间。这些核心数据如何获取?王永庆也给出了答案:通过服务让客户体验到利益,客户就会心甘情愿告诉你真正的需求。
    对于王永庆独到的经营方法,你有什么看法,欢迎在评论区留言。
    如果你喜欢这个节目,别忘了订阅!



  • 各位听友大家好!我是故事公社,今天要讲的是故事是:更多的选择会使我们掏钱吗?时间大约3分钟。
    科学家曾做过一个实验,实验是在加州斯坦福大学附近的一个 以食品种类繁多而闻名的超市中进行的。工作人员在超市里设置了两个巧克力柜台,一个有六种口味,另一个有二十四种口味。结果显示:二十四种口味有60%的人会停下试吃;六种口味停下试吃的只有40%。然后,在比较购买率的时候,却是出乎意料:在有六种口味的摊位前停下的顾客中30%都产生了购买,而在有二十四种口味摊位前的试吃者中只有3%的人产生了购买。显而易见,六种口味的购买率或者成交率是二十四种口味的十倍。
    很多经营电商业务的公司也做了类似的实验:他们做了两种推荐商品的页面给消费者看,一种页面商品超过10个,消费者在页面停留的时间更长,但是下单率很低;一种页面商品少于10个,消费者停留的时间很短,但是下单率超过前一种两倍。
    我们其实深有体会,太多的选择增加了消费者困扰,反而容易放弃购买。我们看看iPhone的品种,在iPhone6之前,苹果只有一种配置,两种颜色。iPhoneX之前,只有两种配置,两种颜色。发展到iPhone13,也只有四种配置,六种颜色。我们再看看其他品牌:无论是华为、还是小米、还有VIVO,iPhone的产品线对比起来简直是少的不能再少了。然而,价格高高在上的iPhone却始终占据全球销量前三的宝座。苹果是不是有意或无意的利用了选择数量的效应呢?
    选择过多不一定是好事,有时候LESS IS MORE。
    你对于这个故事有什么想法,可以发到评论区一起讨论。
    如果你喜欢这个节目,别忘了订阅!



  • 今天要讲的故事:为什么旁观者缺乏同情心?时间大约三分钟。
    如果你发现有人陷入危险,你会尝试帮助他吗?心理学家们发现,这个问题的答案取决于在场的人数。当我们是唯一的目击者时,我们更又可能伸出援手,但是当一群人在场时,反而更不愿意出手相助。


    这一现象引起公众的关注是由一次恐怖谋杀案,这位年轻的女性受害者名字叫基蒂·吉诺维斯。据传闻,当时有多位目击者见到了她遭受袭击的过程,但是没有一个人去帮助她也没有人报警。直到最后她被杀害时,已经为时已晚。


    这次事件被当作了「旁观者效应」的一个生动实例,说明人们在有他人在场时会不采取行动。其实,在这起真实的事件当中,好几名目击者都拨打了911电话报警,所以这个事件并不是一个能够说明「旁观者效应」的完美例子。


    在烟雾房间这个实验当中,研究人员和受试者一起坐在一个堆放满了调查问卷的房间当中。实验时,房间里会突然开始冒烟,并且烟雾会充满整个房间。同样的情景中,有些受试者单独测试,有些则是三名测试者一起进行测试,最后一组是一名受试者与两名实验人员扮演的受试者一起测试。这两名由实验人员扮演的受试者会在房间冒出烟雾时,假装没有发现并且会继续填写问卷。


    受试者单独测试时有四分之三的人会选择离开房间 向研究人员报告房间烟雾的情况。当有三个真实的受试者测试时,只有38%的人会报告烟雾情况。最后,有两名扮演者的情境中,只有10%的受试者会选择报告烟雾情况。


    这个实验充分的说明了,个人的行为受到在场的他人行为的影响。别人的无动于衷和冷漠会影响到每个会产生反应的人,冷漠的旁观者可能阻止了他人伸出援手地意愿。


    所以,当悲剧发生时,当需要你伸出援手时,请相信你的直觉,不要关注旁观者的行为和目光。这也许是治愈冷漠病的唯一方法。
    请在评论区发表你的看法。如果你喜欢这个节目,欢迎你订阅本专辑。



  • 今天要讲的故事:超越扁鹊的神医。时间大约3分钟。


    扁鹊是我国历史上最著名的医生,是神医的代名词。有一次魏王问扁鹊说:”你们家兄弟三人,都精于医术,到底哪一位最好呢?”


    扁鹊答:”长兄最好,二兄次之,我最差。”


    魏王再问:”那么为什么你最出名呢?”


    扁鹊答:”长兄治病,是治病于病情发作之前。由于一般人不知道他事先能铲除病因,所以他的名气基本为零,默默无闻;二兄治病,是治病于病情初起时,随手开几个药方就药到病除。一般人以为他只能治轻微的小病,所以他的名气只及本乡里。而我是治病于病情严重之时。一般人都看到我在穿针放血、切骨割肉、开膛剖腹,所以以为我的医术高明,名气因此响遍全国。”


    现在我们知道了,最牛神医是扁鹊的长兄。


    这个故事给我们的启示:


    我们之前也讲过救火队员的故事,事情往往到了一发而不可收拾救火队员才会上场。而一场熊熊大火的传播效应可以做到尽人皆知。所以扁鹊这种外科大夫就像救火队员一样,在大众的眼睛里成为神医。


    可是对于病人来说,最后就算治好了病,也被切去四两肉、半个胃或者一个肾,身体已经遭到了巨大的损伤。这种医生哪有能在病灶未产生之时,就已经拔出病根的医生更有价值?


    可是我们的社会评价体系,往往是把能切能缝的外科大夫捧成了神医,却把那些去除病灶的无名医生放在了角落。


    再举一个身边的例子:


    那些能帮学生成绩提高20分的成为身价百倍的名师,可是真正能识别学生特长,鼓励学生树立自信的良师却默默无闻。那么是提高成绩重要,还是让孩子建立信心,找到人生努力方向更重要?我们明明更需要第二种良师,可一窝蜂地都去追捧第一类名师。这是不是我们日常生活中评价标准的一个误区?


    欢迎评论区发表你的看法,如果你喜欢这个节目,请订阅本专辑!!





  • 今天要讲的故事是:换位思考,时间大约2分钟。


    妻子正在厨房炒菜。 丈夫在她旁边一直唠叨不停:“慢些、小心!火太大了。 赶快把菜翻过来、油放太多了!”妻子脱口而出:“我懂得怎样炒菜,不用你指手画脚的。” 丈夫平静地答道:“我只是要让你知道,我在开车时,你在旁边喋喋不休,我的感觉如何……”


    第二个故事:


    丈夫下班回到家,看见妻子揍儿子,没理他们。径直走到厨房,看见桌上摆着一锅煮好的馄饨,于是盛了一碗吃。


    吃完看见妻子还在那里揍儿子,看不过去了,就说:教育小孩不能老用暴力,要多讲道理嘛!


    妻子说:好好的一锅馄饨,他居然撒了一泡尿进去,你说气人不气人?


    丈夫听后马上说:媳妇你歇会儿,让我来揍!


    站在别人的角度看问题,也许能得到不同的结论。你的看法是什么?请在评论区留言。


    如果你喜欢这个节目,请订阅本专辑!





  • 今天要讲的故事:为什么不试试,时间大约2分钟。


    上学的时候学校管理很严格,晚自习的时候不允许出校门。同住的有位大哥,这位大哥经常在晚自习到学校外边上网吧。我问大哥:“你从哪出去的”?他说:“大门口直接走出去呗”。我很惊讶,又问道:“你不怕门卫啊,要是门卫拦怎么办”?大哥微笑着说:“拦就退回去呗,不拦就走出去”。重要的是,那哥们不会因为某次的结果影响下一次的行动。


    至今很多年过去了,当我遇到事情尤其是要和人接触的时候,经常会想起这件事。不要假想,去做,去试错。有些事情,错了也没成本。


    之前的节目我们讲了一个六字箴言的节目,提到了年轻时不要怕。跟这个故事有某种相似性。


    在互联网行业上,我们看到试错策略的大量应用。很多成功的互联网公司,总结他们的成功之道最关键的只有一点:他们在有限的时间里尝试了更多的可能性,虽然有很多产品失败了,但排除了错误的路线后最先找到了成功的路线。


    我想人生也如此:复杂如迷宫般的人生之路,谁能预见哪条路是正确的?最佳策略就是每条路都试试,试的路多了就找到了正确的路。


    你对这个故事是怎么看的?请在评论区发表你的看法。如果你喜欢这个节目,请订阅本专辑!





  • 今天我们要讲的故事富豪停车,时间大约2分钟。


    有一位富豪去华尔街银行贷款5000美元,就贷两周时间,银行问他拿什么抵押,他指着停在街上的劳斯莱斯,说:“把车抵押给你们吧!”于是,银行的工作人员很开心地将劳斯莱斯开到了地下车库里,将5000美元借给了他。两周后,富豪来还款,利息只有15美元。这个时候,银行人员发现富豪的账上还有几千万,就很奇怪,有几千万,为什么去贷5000块?富豪回答说:“15元停两周车,这样的停车场在华尔街永远也找不到。”


    我第一次听到这个故事,也感到震惊,原来还可以这样做?


    大部分人的头脑中,都存在着思维定式。这些定式就像一堵堵墙,把创意和奇思妙想挡在了墙外,同时也把生活的各种各样的可能性挡在了墙外。习惯筑成的墙越来越高,最后成为我们自己的枷锁和监狱。


    如何拆除思维里的墙,决定了我们能在多大程度上获得自由。



    我们的头脑中存在着哪些思维定式?请在评论区发表你的看法。


    如果你喜欢这个节目,请订阅本专辑!





  • 今天要讲的故事是:刺猬如何取暖,时间大约2分钟。


    两只刺猬在寒冷的冬天里互相依偎取暖,一开始,由于两只刺猬距离太近,各自身上的刺都将对方刺伤了。后来,它们相互拉开了适当的距离,不仅使得对方相互取暖,而且再也没有伤到对方。这个故事寓意明确:人与人之间要有一定的距离,不能太近也不能太远。


    刺猬效应适用于当下各种复杂的社会关系。这个关系包括同事关系、上下级关系、朋友关系、夫妻关系、父母子女关系等等。


    不知道你发现没有,越是亲密的关系越容易产生摩擦和矛盾?


    我们还发明了一个成语:爱之深恨之切。似乎亲密关系和摩擦是一体两面。其实矛盾可以解决,哪怕是夫妻,互相也要留出足够的空间。这个空间指的很多方面:比如说对配偶行动的支配、时间的占有、信息的共享。这些都需要有个度,虽然同床共枕,但不等于不分彼此。保持距离除了体现对配偶的尊重外。另外一个作用就是距离产生美。最强烈的思念往往就是两地分隔的时候。


    西方研究刺猬效应,组织管理是主要的应用方向。上下级也要保持距离,因为距离产生权威,上下级过于亲密难以获取尊重和服从。这个距离要合适,太远也不行,太远就变成高高在上,信息传递就被阻隔了。


    如何与你身边的人设定合适的距离,请在评论区发表你的看法。


    如果你喜欢这个节目,请订阅本专辑!





  • 各位听友,大家好!今天要讲的故事是:人生的两个秘密。时间大约两分钟。


    一个年青人要离开故乡去闯荡,难免有几分惶恐。于是到村里的长老那里请求指点,长老听后很高兴:“孩子,人生的秘诀只有六个字,今天我先告诉你一半,供你受用半生。”说完,随手写了三个字:“不要怕。”30年后,青年已经过了中年,取得不少成就,但也有不少遗憾。他回乡后,又去拜访那位长老。长老已去世,家人拿出一个密封的信封交给他说:“老人家留给你的,他说你有一天会再来。”游子才想起是另一半人生的秘诀,拆开一看,里面还是三个字:“不要悔。”


    在年轻时,我们一无所有,勇敢是我们最锋利的武器,逢山开路遇水搭桥,我们走遍世界的角角落落,尝试各种可能,把握各种机会。不要怕让我们走出了一条属于自己的路。


    中年以后,进入人生的下半场。经历的事情多了,往往不能尽如人意。我们经常陷入痛苦纠结,因不断悔恨而时刻折磨自己。有句古话:人生哪能多如意,万事只求半称心。我们要学会和自己和解,学会放下,安住于当下的拥有和满足。不要悔正是中年以后的良方。


    最后用这六字箴言与大家共勉:年轻时不要怕,中年以后不要悔。


    你对今天的故事有什么看法,请在评论区留言。今天的节目就到这里,谢谢大家!



  • 各位听友,大家好!今天要讲的故事是:虚荣心,时间大约2分钟。


    二战期间,美军反间谍部队有一名军官叫伯尼·费德曼,在一次值勤中他不幸被德军俘获。


    在双方鏖战正酣之际,能抓获这样级别的情报官员当然是让德国人很高兴的,于是对他施以种种的威逼利诱,严刑拷打,反复折腾,费德曼都不为所动,以至一位德国审讯员在战后说起费德曼,认为“大概愿意让我们折腾他,这样可以给他机会成为英雄”。


    如果德国人真把费德曼送上绞架,那么这个英雄就诞生了。但是德国人的思路很开阔,他们没有处死费德曼,而是把他送到一个间谍学校,强迫他每天听一位德国教官讲授情报课程,当然,这个德国人是带着日耳曼人的傲慢来授课的。


    终于有一天,费德曼听不下去了,在他看来课程内容低级幼稚,错误百出,他主动讲起了美英情报机关如何组建情报网,还向德国人提出了改进其情报网的建议。


    你对今天的故事有什么看法,请在评论区留言。今天的节目就到这里,谢谢大家!






  • 各位听友,大家好!今天要讲的故事是:破茧成蝶。时间大概三分钟。


    一个人得到了一个茧。有一天,茧的外皮被咬破了一个小口。这个人坐在桌子前,仔细地看着蝴蝶破茧而出的过程。里面的小生命折腾了好几个小时,还是没有什么进展。又过了一会儿,它好像筋疲力尽,停了下来。


    这个人决定帮它一把,于是把茧皮的口弄大了一点,小蝴蝶终于完全出来了。然而没有像人们预料的那样展翅飞翔,它战战兢兢地拉动着一对皱巴巴的翅膀,身体还像一只臃肿的小虫,它始终没有飞起来,它一直在桌子上,带着那对紫色的萎缩的翅膀和一个肿胀的身体哆嗦地蠕动着,直到死亡的来临。


    正是那人好心和性急断送了蝴蝶的生命。大自然设计的每一步都有其存在的意义。在蝴蝶痛苦的挣扎中,它会把身体里多余的水分挤到翅膀里,这样,当它终于自由的那一刻,它才能拥有轻盈的身体和丰盈的翅膀。


    小故事给我们的启示:关爱和伤害是一对矛盾,过度的关爱反而是一种伤害。有时候家长想帮助孩子跨越成长的瓶颈,但恰恰是这些瓶颈帮助孩子锻炼了关键能力,家长的替代行为剥夺了关键能力的形成,孩子很难成长为身心健全的成年人。靠外力打破的蚕茧反而不能成功化蝶。急于求成,反而坏事。


    你对今天的故事有什么看法,请在评论区留言。今天的节目就到这里,谢谢大家!





  • 今天是要讲的故事是《固执的神父》,时长4分钟。
    在某个小村落,下了一场非常大的雨,洪水开始淹没全村,一位神父在教堂里祈祷,眼看洪水已经淹到他跪着的膝盖了。一个救生员驾着舢板来到教堂,跟神父说:“神父,赶快上来吧!不然洪水会把你淹死的!”神父说:“不!我深信上帝会来救我的,你去救别人好了。”
    过了不久,洪水已经淹过神父的胸口了,神父只好勉强站在祭坛上。这时,又有一个警察开着快艇过来,跟神父说:“神父,快上来,不然你真的会被淹死的!”神父说:“不,我要守住我的教堂,我相信上帝一定会来救我的。你去救别人好了。”
    又过了一会,洪水已经把整个教堂淹没了,神父只好紧紧抓住教堂顶端的十字架。一架直升飞机缓缓的飞过来,飞行员丢下了绳梯之后大叫:“神父,快上来,这是最后的机会了,我们可不愿意见到你被水淹死!!”神父还是意志坚定的说:“不,我要守住我的教堂!上帝一定会来救我的。你还是去救别人吧。上帝与我同在!!”
    洪水滚滚而来,固执的神父终于被淹死了……神父上了天堂,见到上帝后很生气,质问道:“主啊,我终生奉献自己,战战兢兢的侍奉您,为什么你不肯救我!”上帝很无奈道:“我怎么不肯救你?第一次,我派了舢板来救你,你不要;第二次,我又派一只快艇去,你还是不要;第三次,我再派一架直升飞机来救你,结果你还是不愿意接受。所以,我以为你急着要到我的身边来,现在你可以好好陪我了。”
    问问大家,这个神父做的对不对?
    可能你会说,谁知道哪个是上帝派来的?虔诚的人就应该坐上上帝派来的船。上帝的船长什么样你见过吗?不会长成舢板那样吗、不会是快艇那样吗、不会是直升机那样吗?有时候机会伪装成各种各样的面目走到我们的门前,我们在门内焦灼的观望、怀疑、等待、犹豫,这是不是最好的,等一会会不会再来个更好的,反正就是不敞开大门。
    回想起来,人生中遇到的障碍,很多都是源于过度的固执与怀疑所造成。上帝帮我们的方法一定是按照我们的理解来吗?大道运行自有其理,我们的理解真的是对的吗?
    这个故事的给我们的启示是什么?要有开放的心态,当幸福和机会来敲门的时候,我们只需要勇敢的敞开大门,张开怀抱,迎接他的到来。
    欢迎你在评论区发表你的看法,也欢迎订阅本专辑,如有更新会及时通知你。
    今天的节目就到这里,谢谢大家!



  • 今天要讲的故事是《幸存者偏差》,时间大约5分钟。


    幸存者偏差是一种常见的逻辑谬误,意思是只能看到经过某种筛选而产生的结果,而没有意识到筛选的过程中,忽略了被筛掉的一些关键信息。


    讲个故事:二战中,英国军方对轰炸归来的轰炸机进行了弹孔统计,发现飞机两翼和尾部弹孔最多,因此给出整改方向,强化两翼和尾部的装甲。美国专家沃德经过上百页的统计学推算,推翻了这个结论。他认为,应该加强对发动机和驾驶舱的装甲保护。


    除了统计学上的原因,他是这么分析的:能返航的飞机都是躲过防空炮火的、没有受过致命伤的。他们大多中弹于双翼和尾部,而发动机和驾驶舱完好,这恰恰说明双翼和尾部不是致命伤,不应该加强;请注意这个逻辑,因为发动机和驾驶舱完好,说明这个部位没有受到攻击,导致飞机安全返回。那没回来的呢,一定是发动机和驾驶舱受中弹了,所以没有回来,因此,发动机和驾驶舱才是真正致命的地方。这些部位受伤的飞机却因为被击落而脱离了军方的研究样本,变成了“不会说话的样本”,或“沉默的数据”,导致了军方严重的结论偏差。


    军方采纳了沃德的意见,结果轰炸机的幸存率大大提高。


    再举几个例子


    • 我们经常看到新闻报道,这个创业成功了,那个创业成功了,最离谱的是大学生创业,毕业1-2年就拿到千万级的投资。如果你真信了创业这么容易,义无反顾的下海了,却赔个一无所有。这怎么解释?有个数据;中国的中小企业的平均寿命是2.5年,美国的中小企业平均寿命是7年。如果创业那么容易,为什么平均寿命只有2.5年?那么是新闻造假了吗?也没有,真人真事,创业容易成功的这个误区是怎么形成的?因为新闻不会报道那些失败的、倒闭的创业企业,而正是那些没有幸存下来的创业者恰恰是大多数。


    看新闻,一定要警惕其中的逻辑漏洞,不要被类似的逻辑错误迷惑。


    • 再有就是身边抽烟的朋友,你劝他戒了吧,基本上也有一套说辞:你看毛主席抽烟多厉害,活了83,丘吉尔大雪茄天天抽,活了90多。言下之意,抽烟不影响健康。这套理论的样本完全建立在小样本的基础上,没有考虑整体样本的基数上进行寿命统计,所以必然得出很荒谬的结论。



    前些年比较流行的读书无用论,也是这个逻辑。村里的张二狗初中没毕业如今当老板,而好多大学毕业生,反而要给他打工。这说明什么?说明上学读书没有用。据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的数据,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人口仅占总人口的15.6%左右。可以看出低学历的人口远高于高学历的人口,所以即便低学历者成功率远低于高学历者,也照样会导致低学历者中出现大批成功人士,绝对数字必然很庞大。普通人往往只关注这些成功者个例,忽视了低学历者的庞大人口基数。



    再举个例子,身边经常有人说炒股发了财,炒基金发了财。但是你仔细研究一下,就会发现不对劲,因为炒股赔钱的人不会到处宣传,不会逢人便说,我上个月赔了多少钱,去年赔了多少钱。甚至在同一个人身上,昨天刚发了财的人也不会跟你前天的操作失误赔了多少钱。这些输入给你的信息是一种过滤之后的,只有成功没有失败的样本,这就造成了幸存者偏差。很多成功学都属于这种,只展示成功案例,不展示更多的失败案例。


    总结一下,幸存者偏差给我们的启示:


    如果要得到正确的反馈(不管是对你个人、对你的产品、对你的企业),你要尽可能的选择完整的样本,你要问问喜欢你/你的产品的人,也要问问讨厌你/你的产品的人。尽可能的全面收集信息。而全面的了解信息,是推导出正确结论的基石。


    你对今天的故事有什么看法,欢迎在评论区留言。


    今天的节目就到这里,谢谢大家!





  • 先讲一个故事:

    有一群孩子在一位老人家门口嬉闹,叫声连天。吵得老人难以忍受。处理这种事情,我们一般会强行将孩子撵走。但是这个老人没有这么做,他给了每个孩子10美分,对他们说:“你们让这儿变得很热闹,我觉得自己年轻了不少,这点钱表示谢意。”孩子们很高兴,第二天仍然来了,一如既往地嬉闹。老人又给了每个孩子5美分。对他们说:“你们要常来啊”。5美分也还可以吧,孩子仍然兴高采烈地走了。

    第三天,老人只给了每个孩子2美分,孩子们勃然大怒,“一天才2美分,知不知道我们多辛苦!”他们向老人发誓,他们再也不会到这里玩了!

      这个故事揭示了驱动人类行为的两个动机:内在部动机和外部动机。孩子的内在动机“为自己快乐而玩”,后来变成了外部动机“为得到美分而玩”。而那个老人通过操作美分这个外部动机,所以也操纵了孩子们的行为。

            心理学家德西通过实验发现了德西效应。德西效应让企业重新审视员工的工作动机。人们从工作中获得成就感、创造感、趣味感等可以叫做内在动机。人们获得的工资、奖金和表扬等是外部动机。内在动机和外部动机共同起作用。而不是仅仅是工资和奖金在起作用。很多企业已经在想办法在工作中创造成就感来吸引人才。

            德西效应在教育中也得到了重视,我们要特别警惕不当的外部激励抑制孩子们的内在动机。从而降低了他们对学习内容的兴趣和成就感。

    举个例子:

    小明很喜欢画画,自发地画人画鸟画汽车,他画得很开心。有一天,爸爸奖励了他50元钱。小明高高兴兴地用爸爸奖励的钱买了自己喜欢的东西。如此几次之后,小明想买东西时就拿着自己的画跟父母要奖励。后来,父母如果不给奖励,小明就不愿意再画画了。这个例子跟前面的故事完全一致,对外在物质奖励的期盼降低了内在兴趣的价值,抑制了小明对画画本身的快乐体验。

    所以对孩子真正感兴趣的方向,不要用外部激励进行刺激,让孩子从学习实践的过程中找到乐趣和成就感,这本身就是内在动机,是长期有效的激励方式。

    你对这个故事有什么看法,请在评论区留言。

            如果你对这个节目感兴趣,可以订阅本专辑!今天节目就到这里,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