エピソード
-
正确认识抑郁症
文|方舟子
歌手李玟由于得了抑郁症自杀了,这事引起了人们对抑郁症的关注。网上出现了不少介绍抑郁症的文章,内容虚虚实实、真真假假。有些人留言,希望我也科普一下抑郁症。今天我就来讲一讲这个问题,主要讲人们对抑郁症存在着的某些误解。
首先,大家要知道,抑郁症是非常普遍的。有一项研究发现,在任何时间都有大约1/15的成年人患有不同程度的抑郁症,大约1/6的人在人生的某一个时期会得抑郁症。女性比男性更容易得抑郁症,大约1/3的女性在某一个时期会得抑郁症。有些人在很小的时候,十几岁就已经得了抑郁症。所以,大家不要以为抑郁症是那些名人、事业有成的人更容易得的富贵病,只不过名人得了抑郁症,甚至自杀了,更容易引起人们的关注而已。
还有一些名人喜欢说自己得了抑郁症,把它作为受到政府打压的结果,标榜自己得了抑郁症,好像是一件多么光荣的事情。全中国最著名的抑郁症患者是崔永元。很多人认为崔永元之所以会得抑郁症,是由于他遭到了政府的打压,节目做不下去,就抑郁了。不过,有精神病科的医生认为,崔永元其实得的不是抑郁症,他是被误诊了。特别是自从崔永元关于转基因问题跟我发生争论之后,不止一个精神病科医生或公开地或私下地认为,崔永元的表现不像是一个抑郁症患者。一般来说,抑郁症患者对于做什么事都会失去兴趣,觉得人生没有啥意义,没有什么干头,会很消沉。而不像崔永元,整天在网上骂人,表现得非常亢奋,且乐此不疲。这些精神病科的医生认为,崔永元得的是另外一种精神疾病,叫做躁郁症。它在某一些方面跟抑郁症很像,但是并不是抑郁症,所以他们认为崔永元是被误诊了。
其次,大家要知道,抑郁症是一种精神疾病,遗传因素大约占了40%,环境因素大约占了60%,并不是一种简单的心理状态。并不是一个人多愁善感、情绪不佳、感到悲哀,就是得了抑郁症。抑郁症病人的确会经常感到悲哀,但感到悲哀并不等于得了抑郁症。甚至很重大的悲哀,比如亲人的死亡带来的悲伤,也并不等于就是抑郁症。亲人死亡带来的悲伤,持续的时间一般来说不会很长,随着时间的推移,悲伤的程度会减弱。过几天,一般也就不再那么悲伤了,也就逐渐过上了正常的生活。但抑郁症的症状会持续很长的时间。一般认为抑郁症症状要持续两周或更长的时间,才算得了抑郁症。亲人死亡带来的悲伤,一般不会觉得旁人对自己的评价降低了,自尊心就下降了。而抑郁症的一个特征就是对自己的评价非常低,觉得自己无能、没用,对这个世界没有什么价值。即使在人们看来,他非常成功,事业有成,但他还是觉得自己什么都不是,自尊非常低。
由于对自己的评价非常低,觉得自己对这个世界没有什么价值,所以到了一定程度,抑郁症患者就经常会有轻生的念头,觉得这个世界没有什么可留恋的。而亲人的死亡一般不会让人想到轻生、自杀。抑郁症的自杀也跟其他的自杀不一样,比如由于失恋一时想不开,或者由于生意破产,或者由于犯罪东窗事发,走投无路,没法过下去了,不得已而自杀。抑郁症的自杀则是觉得这个世界太没意思了,自己活在世上太没有价值了。并不是一时想不开,也不是因为走投无路、无可奈何才自杀的。
由于抑郁症是一种精神疾病,就要接受专业的治疗,并不是亲朋好友开导一番,或者出去旅游散散心就会好转。如果怀疑自己得了抑郁症,就要去看精神病科医生,确诊究竟是不是真的得了抑郁症。如果得了,就要接受专业的治疗。抑郁症分不同的程度,有的轻,有的重。轻度的抑郁症,一般只需要进行心理治疗就会有比较好的效果。但中度和重度的抑郁症,除了心理治疗,还要再加上药物治疗,也就是服用抗抑郁的药物。现在对抑郁症的机制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比如知道抑郁症的病因是大脑里神经递质5-羟色胺的浓度比较低。有一类药物通过抑制突触重新摄取5-羟色胺,让5-羟色胺的浓度在大脑里保持在正常水平,这样就可以取得相当不错的治疗效果。绝大部分、百分之八九十的抑郁症患者经过专业治疗之后都会有好转。实际上,在所有的精神疾病当中,抑郁症是治疗效果最好的一种。所以,大家不要把抑郁症想象得那么可怕,更不要讳疾忌医。
2023.07.15录制
2023.09.09整理 -
文|方舟子
减肥最关键的是控制饮食,其次是锻炼,很多人做不到,或者虽然做到了,但效果不好。人们还是希望有很有效的减肥药,吃了就能让体重降下来。由于市场极大,有很多实验室、制药公司都在研发减肥药,但几十年来进展一直不大。搞出来的减肥药或者效果不好,或者效果还可以,但副作用很大,也没法用。在这几十年的研发过程中,最大的突破是发现了人体内有一类激素能够影响食欲,可以针对它来研发减肥药。
最早发现的这类激素是瘦素,是1994年在老鼠身上发现的。有一类老鼠体内没有瘦素基因,没法生产瘦素,吃东西没有节制,吃得再多也不觉得饱,所以就会不断地吃,把自己吃成了大胖子还在吃。注射瘦素后,它们就知道节制了,吃到一定程度就不吃了,体重很快就会降下来。后来发现人体内也有瘦素,是脂肪组织分泌的一种激素。人们就想:能不能用瘦素来做减肥药呢?这就要做临床试验了。找肥胖症患者来做试验,注射瘦素,还要有安慰剂对照。但试验结果发现没有效果,注射瘦素减轻的体重并不比注射安慰剂明显。这是因为只有极少数肥胖症是体内缺乏瘦素导致的,绝大部分肥胖症患者体内都有正常含量的瘦素,甚至比一般人的瘦素含量还要多。他们之所以肥胖是因为对瘦素不敏感,而不是缺乏瘦素,所以补充瘦素起不到作用。在发现了这一点以后,用瘦素做减肥药的研究就放弃了。
人们改而研究另一种类似的激素,叫做GLP-1(Glucagon-like Peptdie-1,胰高血糖素样肽-1,它的名称很拗口,所以一般用缩写)。GLP-1的发现比瘦素还要早,上世纪八十年代就发现了,只不过一开始人们不知道它还能影响食欲。当时发现它能刺激胰岛素的分泌,让血糖降下来,可以用于治疗Ⅱ型糖尿病。
GLP-1作为一种激素之所以能起作用,是因为在细胞上有能够跟它结合的受体。要研发针对GLP-1的药物,就要找出一种跟它类似的化合物,它也能跟受体结合、刺激胰岛素的分泌、降低血糖,就可以作为治疗Ⅱ型糖尿病的药物。第一款这类药物是英国阿斯利康公司生产的艾塞那肽,2005年被FDA批准上市。别的公司也在研发类似的药物,例如丹麦制药公司诺和诺德也搞了一种药,叫做利拉鲁肽,2010年被FDA批准上市,也是治疗Ⅱ型糖尿病的。
作为药物,要上市就要做临床试验,在做临床试验时发现该药有一种副作用:试验对象的体重变轻了。为什么体重会减轻呢?研究发现,我们大脑控制摄食的中枢里也有GLP-1的受体,所以这种药跑到大脑里跟受体结合,也能抑制食欲。我们胃里也有GLP-1的受体,药物跟它结合以后会让消化的速度变慢。胃排空的速度慢了,我们就会一直觉得肚子饱饱的,没有食欲。没有食欲就不会想吃东西,吃的东西少了,体重也就减轻了。正是因为这些原因,出现了体重减轻的副作用。
既然它能够让体重减轻,那不就可以作为减肥药来用了吗?所以,诺和诺德公司就开始做利拉鲁肽减肥的临床试验,发现有效果。使用利拉鲁肽的那一组,体重平均减轻了8%;而安慰剂组体重平均只减轻了3%,证明利拉鲁肽作为减肥药是有效的。2014年,它被FDA批准作为减肥药上市了,是被批准上市的第一款这类减肥药。不过,它虽然能够减轻体重,却不那么明显,才减轻了8%。而且还有一个缺点,每天都要注射,很不方便,难以坚持,所以还需要找到比它更好的类似的药物。
诺和诺德发现了另外一种GLP-1的类似物,叫做司美格鲁肽。它能跟受体结合得更好,药效持续的时间也就更长,不用每天都注射,只需要一周注射一次,而且效果也更好。司美格鲁肽在2017年被FDA作为治疗Ⅱ型糖尿病的药上市,但民间口口相传的却是司美格鲁肽减肥的效果要比利拉鲁肽好得多。理论上也的确如此,因为它们是类似的药物,原理是一样的,而司美格鲁肽作用的时间更长,药效更强,减肥的效果就应该更好。很多人,特别是明星,就去找医生开司美格鲁肽来减肥,而不是用来治疗Ⅱ型糖尿病(这是允许的,因为司美格鲁肽已经批准上市了,医生可以用它来作别的用途),这就相当于跟糖尿病病人争药用了。而且,司美格鲁肽究竟有没有减肥的效果、效果有多大,还需要做临床试验来证明。诺和诺德继续做临床试验,要证明它的确有减肥的效果。司美格鲁肽减肥的三期临床试验是2021年做完的,结果表明它减肥的效果的确非常好,使用16个月就能减轻体重平均达到15%,比利拉鲁肽减轻体重8%要好得多,同年就被FDA批准作为减肥药上市了。不过,同样的药物,减肥的版本跟治疗糖尿病的版本剂量不一样,要减肥就买减肥的版本,不用再跟Ⅱ型糖尿病病人争药用了。
其他大的制药公司也研发类似的减肥药来抢市场,其中最主要的是美国的礼来公司,它也搞了一款类似的减肥药,叫做替尔泊肽。这款药是2022年上市的,用于治疗Ⅱ型糖尿病。但礼来公司也想把它作为减肥药,所以也在做减肥的临床试验。2022年,三期临床试验的初步结果出来了,发现比诺和诺德的药效果还要好。使用16个月能减轻体重平均21%,诺和诺德的药只减轻15%,而且也是一周打一针,并没有更麻烦。替尔泊肽今年四月份才能完成三期临床试验,作为减肥药的版本可能要等到明年才会批准上市。替尔泊肽跟诺和诺德的司美格鲁肽相比是有差别的,它是所谓的双靶点的药,就是一个药针对两个靶点,能同时跟它们结合。一个靶点仍然是GLP-1的受体,另外一个靶点是激素GIP的受体。为什么跟GIP受体结合起到GIP激素的作用,反而能增强减肥的效果呢?这个原理目前还不清楚。
加州的安吉制药公司也在搞自己版本的减肥药,也是两个靶点的减肥药,一个靶点还是针对GLP-1受体,另外一个靶点虽然针对的也是GIP受体,但跟礼来公司的药相反,它是抑制受体的。初步的临床试验效果据说比礼来公司的还要好,只要使用4个月就能减轻体重达到15%。不过,这还是很初步的临床试验结果,最终的结果什么样、什么时候会被批准上市、有没有可能批准上市,现在都还不清楚。
目前来看,这类针对GLP-1受体的减肥药相当有效,也是比较安全的,但并不等于就没有问题。第一个问题,相对来说比较贵,一个月用量的费用目前是1000多美元。如果不是治疗Ⅱ型糖尿病,而是单纯为了减肥,那么医保公司认为不是治病,一般就不会支付费用,要完全自费。第二,这个药很可能要终身使用,一旦停了,体重就会慢慢地逐渐反弹。第三,这类药是有副作用的,最常见的副作用是恶心、呕吐、拉肚子、胃疼、头疼,这些副作用可能都是因为它影响了消化导致的。有的人副作用比较轻,可能没啥感觉,但也有人副作用比较大,甚至受不了就放弃了。在做临床试验的时候,有一小部分人因为副作用太大,主要是受不了恶心的感觉放弃。还有,它究竟有什么样的长期的不良反应,用了十几年、二十几年以后是不是会出现什么问题,目前还不清楚,因为这个药太新了。另外还有一个副作用,因为减肥的速度太快、太明显,虽然能够很快地减轻体重,但是也让脸上的脂肪很快就消失了。脸上的皮肤因此变得松弛,出现皱纹,甚至凹陷下去,人看上去就显老。所以明星、名人用药减肥之后,还必须去做美容手术,费用又增加了。
所以,虽然减肥药的效果很不错,但最好还是让有必要使用的人去用。什么样的人属于有必要使用的人?肥胖症或者体重超标,并因此导致慢性病的人。如果仅仅是体重超标,但并没有因为肥胖引起什么慢性病,就没有必要使用减肥药。如果只是为了减轻体重,让自己体型变得更好,最好还是通过控制饮食和锻炼。
2023.02.26录制2023.04.18整理 -
エピソードを見逃しましたか?
-
作者:方舟子
世界卫生组织发布了一个最新健康指南,建议不要试图通过吃非糖甜味剂来控制体重、减肥或者降低心血管疾病、2型糖尿病的风险。现有的证据表明,长期摄入非糖甜味剂不仅不能减轻体重,反而会增加体重,增加肥胖症的风险;不仅不能降低心血管疾病、2型糖尿病的风险,反而会增加这些疾病的风险,甚至增加过早死亡的风险。还有一些研究表明,长期摄入糖精会增加膀胱癌的风险。
应该怎么看待世界卫生组织的建议呢?首先,目前关于非糖甜味剂跟健康关系的研究虽然很多,但是这一类研究基本属于动物实验、小型的人体临床试验,或者观察性的研究。也就是说,它的证据还是比较薄弱的,可靠性比较低。所以, 世界卫生组织只是做出了“有条件推荐”,而不是“强烈推荐”。如果证据非常充分,就会做出强烈的推荐。其次,世界卫生组织说的非糖甜味剂指的是不含任何热量的甜味剂,它们有的是人工制造的,有的是自然界存在的。这一类甜味剂非常多,五花八门,常见的有糖精、甜蜜素、阿斯巴甜、三氯蔗糖、甜菊糖苷或 者甜菊糖苷的衍生物,不包括那些低热量的糖或者糖醇。例如木糖醇就不属于这类甜味剂,所以,世界卫生组织的建议不适用于木糖醇。
另外,世界卫生组织的建议针对的是那些试图用无糖甜味剂代替食糖(也就 是“代糖”)来控制体重、减少疾病风险的,并不针对已经得了2型糖尿病的病 人的饮食,他们为了减少食糖的摄入,避免血糖增加而使用了代糖,这属于另外一个问题,世界卫生组织的建议不适用于糖尿病病人。还有,世界卫生组织的建议针对的是饮食,指的是添加了非糖甜味剂的饮料或者食品,不针对其他产品, 比如药物、卫生用品(像牙膏、漱口水)往往也是添加了非糖甜味剂的,但这些产品里的甜味剂或者不被我们吃下去,或者虽然吃下去但量非常少,可以忽略不 计,我们就不必担心会对健康有什么影响。
我们并不是到现在才突然发现非糖甜味剂对健康有不利影响,这样的研究至少已经有十几年了。早在2016年,我就写过一篇很长的科普文章科普过这个问题,当时已经有不少证据表明,非糖甜味剂对于健康有不利的影响。2019年,网上著名的“营养专家”、食品泡泡博士云无心开始带货,高价推销他发明的“健康食品”,说他的“健康食品”是不含糖的,但跟含糖的食品一样好吃,因为添加了他发明的“复合甜味剂”。我看了一下他发明的“复合甜味剂”的成分,就是包括了几种非糖甜味剂。所以我那时候就写文章说了,云无心的“健康食品”实际上是高价的不健康食品。那时距我第一篇关于代糖的文章已经几年过去了,又有更多的研究表明非糖甜味剂对健康是不利的。现在又是几年过去了,又有更多的研究表明非糖甜味剂对健康是不利的,世界卫生组织在指南里归纳、总结了这方面的研究。这些研究表明,如果只是短期摄入非糖甜味剂,比如只有3个月或者不到3个月,那么的确会减轻体重,会减少体质指数。但如果是长期摄入,超过了几个月、几年(有的研究还跟踪了10年甚至十几年),就会发现它对控制体重没有好处,体重不会减少,反而会增加体质指数、增加肥胖症的风险,而且也增加了心血管疾病、2型糖尿病和过早死亡的风险。
有些人可能会觉得奇怪:非糖甜味剂不含热量,而食糖是含热量的,为什么摄入了不含热量的甜味剂反而会增加体重呢?这是违反直觉的,好像说不通。关于这个问题也有不少的研究,做过动物实验,也做了人体试验,发现它可能跟食欲有关。不管吃非糖的甜味剂、糖的甜味剂都能够刺激我们的食欲。如果吃的是糖,它进入体内被消化、分解成了葡萄糖,血糖就会升高。大脑里控制食欲的中 枢监测到血糖升高以后,就会感到吃饱了,食欲就会下降,人们就不会想继续吃饭了。但如果摄入的是非糖甜味剂,它对于大脑控制食欲的中枢不起作用,我们就不会觉得吃饱了,就会继续吃。吃得太多就会增加体重,增加肥胖的风险、增加心血管疾病和2型糖尿病的风险。另外也有研究表明,这个问题可能跟肠道菌群有关系,非糖甜味剂会对肠道菌群造成不利的影响,导致身体代谢紊乱。
既然代糖对身体健康是不利的,那我们是不是应该回头改吃糖呢?也不是。 吃糖对于身体健康同样是不利的,同样会增加体重,增加肥胖、心血管疾病和2 型糖尿病的风险,也是应该尽量避免的。我们应该养成健康的饮食习惯,除了少吃糖,还要少吃盐、饱和脂肪。由于没有取代盐和饱和脂肪的东西,也就没有人提出什么代盐食品、代脂肪食品,所以为了健康,人们只好忍受,老老实实地吃清淡的低盐、低脂肪食品。但是人们对于糖的想法就不一样了,以为有代糖能够取代糖,就既能享受有甜味的美食,也能保持健康,于是市场上就出现了无数号称无糖甜味的食品,而且标榜自己是“健康食品”。这个市场是非常大的。这就是为什么世界卫生组织的这个健康建议一出来就引起很大反弹,食品行业的人就出来抗议。
但不管怎样,现在回头来看,没有这样的好事,无法做到既享受有甜味的美食,又能健康。所以,为了健康,还是只能少吃糖,养成吃无糖、低糖食品的良好习惯。饮食的习惯是可以养成的,因为人们的口味是可以改变的,特别是如果从小就做起,这样的饮食习惯更容易形成。 -
另一种减肥时尚生酮饮食
文|方舟子
上次我谈到间歇断食是一种减肥的方法,有人问:在断食期间不能吃零食、不能吃夜宵,能不能喝饮料呢?可以,但是要喝不含热量的饮料,比如水、茶、黑咖啡。
还有人问:断食期间空着肚子会不会导致胃溃疡、胃疼?饿肚子是不会导致胃溃疡的。胃溃疡的主要原因是感染了幽门螺杆菌,还有一部分是吃药引起的。如果有胃溃疡,空腹时会导致疼痛加剧。所以,这个问题是倒果为因:不是经常饿肚子导致胃溃疡,而是胃溃疡在饿肚子的时候导致胃疼,应该先治疗胃溃疡。
还有人问:在断食的时候会燃烧脂肪,脂肪会产生酮体,会不会导致酮体中毒?间歇断食的能量来源主要还是葡萄糖,酮体产生的时间比较短,量也比较少,不至于导致酮体中毒。只有在长时间、大量产生酮体的时候,才会有酮体中毒的危险,例如现在也很流行的减肥方法生酮饮食就有这个风险。
生酮饮食并不是一种新的减肥时尚,已经有100年的历史了。最开始用于治疗癫痫病儿童,后来才有人把它作为一种减肥的方法,在美国至少已经流行二、三十年了。近年来传到中国,有很多网站、公司都在卖生酮饮食套餐,涉及到很大的商业利益。它之所以那么火,跟商业炒作有很大的关系。
生酮饮食是一种低碳水化合物饮食,甚至可以说是极低碳水化合物饮食。正常的饮食情况下,我们从食物当中吸取的能量应该有50%左右来自碳水化合物,但生酮饮食把这个量降到了10%以下,甚至只有5%左右。碳水化合物的量只有正常饮食的1/10,相当于每天能吃到的碳水化合物只有二、三十克。一根香蕉里含有的碳水化合物的量也就是二、三十克,如果采用生酮饮食,相当于吃一根香蕉就达到所需碳水化合物的量的要求了。正常情况下,身体需要的能量来自于碳水化合物消化后产生的葡萄糖,这是身体优先采用的能量物质。把碳水化合物的摄入量控制到几乎没有了,身体需要的能量从哪来呢?小部分是从蛋白质来的,绝大部分来自于脂肪。蛋白质如果摄入得非常多,多出来的部分可以转化成葡萄糖作为能量供应。通过燃烧脂肪产生酮体,酮体也可以像葡萄糖那样作为供应能量的物质。生酮饮食80%左右的能量来自于脂肪,靠脂肪产生酮体来供应能量。生酮饮食的叫法就是这么来的。
生酮饮食的减肥效果究竟怎么样呢?在几周、几个月的短时间内,生酮饮食的减肥效果很显著,体重下降得比较快,但这主要是因为身体脱水导致的。大幅度减少碳水化合物的摄入会导致身体脱水,身体的水分减少了,体重当然也就会随之下降了。临床试验表明,一两年之后,生酮饮食跟其他控制饮食的减肥效果是一样的,并没有什么明显的优势。而且,生酮饮食吃的食物比较单调,这不能吃那也不能吃,人们是很难长期坚持的。一旦放弃生酮饮食,恢复正常饮食,减肥的效果就会消失,体重会逐渐反弹。还有,生酮饮食是有副作用的,其中的一个副作用就是容易导致酮体中毒。体内积蓄的酮体太多了,身体就会出现一些症状,头疼、发困,情绪会变得很不好,还会口臭,原因不是口腔不卫生,而是酮体本身在体内积蓄很多以后发出的臭味。
如果长期坚持生酮饮食,还可能会有别的健康方面的风险。生酮饮食一直在燃烧脂肪,燃烧脂肪是由肝脏来做的,这就会增加肝脏的负担,长期下去就有可能对肝功能造成影响。生酮饮食除了大量摄入脂肪,还要比别的饮食摄入更多的蛋白质,而蛋白质的代谢是由肾脏参与的,这也会增加肾脏的负担,长期下去就可能增加慢性肾病的风险,也会增加肾结石的风险。
更关键的是,生酮饮食违背了营养学的一条基本原则,那就是:要健康必须做到饮食均衡,吃的食品要多样化。但生酮饮食吃的食品是很单调的,片面强调吃脂肪、蛋白质,又要尽量避免碳水化合物,就违背了饮食均衡的原则。我上次谈到,生物医学的问题是很复杂的,很多结论以后有可能被推翻。但很多结论也有非常充分的证据证明是正确的,不容易被推翻。饮食均衡就是这样一条已经被非常充分的证据证明了的结论,可以把它作为一条基本原则。生酮饮食违背了这条基本原则,长期来看就会出问题。
生酮饮食大量摄入脂肪,特别是饱和脂肪酸摄入过多,就会增加心血管疾病的风险。有人会说,我在吃生酮饮食的时候只吃好的脂肪,比如只吃橄榄油,它富含单不饱和脂肪酸,能够降低心血管疾病的风险。其实,这是很难做到的,不可能每天摄入那么多脂肪都是好的脂肪。即使只吃橄榄油,它也只是富含单不饱和脂肪酸,里面还是有饱和脂肪酸的,只不过量比较少而已;但如果大量摄入橄榄油,里面的饱和脂肪酸也就难免过量摄入了。
生酮饮食还有一个危险,那就是有可能导致营养不良。它要尽量避免碳水化合物,不仅谷类食物不能吃,主食不能吃,连很多水果、蔬菜也不能吃了,因为很多水果、蔬菜里也都有碳水化合物。而我们身体需要的维生素、矿物质的主要来源就是水果和蔬菜,不吃水果和蔬菜就容易导致缺乏某种维生素、矿物质。吃生酮饮食的人想要避免这个问题,还要吃复合维生素。然而,即使复合维生素能够完全满足人体维生素和矿物质的需求,也还缺乏膳食纤维,因为人体需要的膳食纤维主要也是来自水果和蔬菜。而膳食纤维的摄入对于身体健康也是非常重要的,比如可以避免便秘。生酮饮食容易导致便秘,是不是在复合维生素的基础上还要每天吃膳食纤维胶囊呢?
即使通过服复合维生素、吃膳食纤维胶囊满足了身体对各种营养素的需求,那么,还有一个问题是难以通过吃保健品来解决的。在水果和蔬菜里还含有很多种类的植物化学物质,它们虽然不是必需的营养素,但对于身体健康、预防慢性疾病也是至关重要的。也就是说,有很多植物化学物质具有保健作用。但是我们对这些植物化学物质研究得还很少,究竟多少种有保健作用、达到多少的量才有保健作用,目前并没有研究得很透彻,所以很难通过吃保健品来满足这个需求,更何况保健品的质量难以保证。归根结底,吃保健品还不如就吃水果和蔬菜。既然生酮饮食长期下去会对身体健康有不良的影响,那么我们对于饮食还是要坚持均衡、多样化的原则。 -
说说减肥新时尚间歇断食
撰文/方舟子
一个人体重为什么会增加、变胖?根本原因是摄入的能量多于消耗的能量,多余的能量转化成脂肪在体内储存下来,体重就增加了。减肥就要反过来,让摄入的能量少于消耗的能量,体内储存的脂肪就会分解掉,体重也就降下来了。所以,减肥有两个方法:要么减少摄入的能量,要么增加消耗的能量。
传统的做法一直强调减肥要管住嘴、迈开腿,少吃多运动。少吃是为了减少摄入能量,多运动是为了多消耗能量。但十几年来的研究表明,靠多运动来减肥是非常难的,因为一个人每天消耗的能量基本上是固定的。有人可能觉得奇怪,多运动,就多消耗了能量,怎么能说能量的消耗是基本固定的?多运动的确能让身体的运动系统多消耗能量,但身体会做出调节,让其他地方消耗的能量减少;反之,如果少运动,其他地方就会多消耗能量,消耗的总能量基本保持不变。所以,想靠多运动来减肥是很难的。这并不是说运动对身体没有好处。运动对身体有很多好处,可以让身材变得更匀称,让肌肉更发达,还能降低各种各样慢性疾病的风险等等。
既然靠运动很难减肥,那么减肥主要就应该靠少吃。传统的做法是每天、每顿饭都要注意少摄入能量,而要控制能量的摄入,就要精心计算每顿饭的能量是多少,不要超标。对很多人来说,这么做是很难的,因为一般人都不习惯每吃一顿饭都要算一下能量的多少。即使有人为了减肥,把每餐食物的能量精确地控制,也很难坚持,而一旦不坚持,就很容易反弹。
最近十几年开始流行一种新的减肥方法,叫做间歇断食,在一定的时间内断食,不吃东西。这样做的效果跟每顿饭少吃是一样的,也可以起到减肥的作用,而且容易坚持。这十几年,生物医学界对间歇断食有很多研究,基本认可间歇断食是一种比较有效的减肥方法,跟每顿少吃的效果差不多。
间歇断食有几种做法。一种是一天正常进食,一天断食,轮着来。一种是一周有五天正常进食,断食两天。断食的时间不能太长,如果超过了两天,就有可能对身体造成伤害。但是,这两种做法要断食一天或两天,很多人是做不到的,非常难以坚持。还有一种做法是每天都吃,但是把断食的时间控制在12小时以上,最好是16小时都不吃。也就是说,把吃饭的时间控制在8小时之内。在这8小时之内,不管吃两顿饭还是三顿饭,把所有要吃的饭都吃完,然后就不吃了。这种做法比较容易坚持,只要吃过晚饭之后,坚持在睡觉前什么都不吃,不吃夜宵,也不吃零食,就可以了。这是选择断食12小时的做法。如果选择断食16小时,那么除了不吃夜宵,还要不吃早餐。也就是说,一天只吃两顿(午餐和晚餐),不需要计算每一餐食物的热量是多少,只需要控制吃饭的时间。控制断食时间的间歇断食比较容易坚持。
为什么间歇断食能够起到减肥的作用呢?原理其实非常简单。我们进食之后,食物里的碳水化合物就会变成葡萄糖,葡萄糖用来供应身体能量的需要。这些葡萄糖能够维持的时间也就10~12小时,如果距离上一餐的时间超过了10~12小时,从食物吸收来的葡萄糖就用完了。这时候,身体需要的能量就要用到肝脏储存的糖原,在糖原不足时就要分解储存的脂肪。断食12~16小时时,身体来自脂肪的能量供应增加了60%,其中在断食18小时时达到高峰。所以,如果能让不吃饭的时间超过12小时,体内的脂肪就会慢慢地被分解掉,体重也就降下来了。反之,如果一直让身体能不断地从食物吸取葡萄糖,体内的脂肪就没有机会分解、消耗。这就是间歇断食能够减肥的原因。
间歇断食除了能减肥,它对身体还有别的好处。当身体处于断食状态时,就会跟锻炼一样,让细胞处于一种轻微的压力下,细胞的各种功能就会被调动起来,这种状态对健康是有益的。另外,间歇断食能够减轻体内的慢性炎症,而慢性炎症跟多种慢性疾病,像糖尿病、心血管疾病、阿尔兹海默症等等,都是有关系的。所以,减轻慢性炎症,也就能降低罹患这些慢性病的风险。因此,即使是体重正常、不想减肥的人,间歇断食对于他们的身体健康也是有好处的。
间歇断食会有一些副作用,例如会感到饥饿、头疼、失眠、心情不好、身体感到虚弱等等。不过,这些副作用通常会在一个月内消失。间歇断食并不是对所有人都适用。正在长身体的未成年人、孕妇、哺乳期妇女,都需要增加能量摄入,是不应该断食的。某些疾病的患者,例如I型糖尿病病人要使用胰岛素,断食会有低血糖风险,这些病人如果想断食,就要征求医生的意见。体重偏轻、营养不良的人不应断食。有进食障碍或者曾经有过进食障碍的人也不应该断食,因为有可能让进食障碍加重或者复发。另外,如果进行间歇断食,也不等于在可以进食的时间内就随便乱吃,还是应该吃得健康,做到饮食均衡,不要放开胃口乱吃垃圾食品。
最后还要提醒大家,对于间歇断食的研究刚刚起步,虽然号称研究了十几年,但十几年对于生物医学研究来说,时间是比较短的。虽然生物医学界现在比较普遍地认为间歇断食对身体有好处,但它的证据还比较薄弱,主要的证据来自动物研究,而动物研究的结果未必适用于人。人体的研究也有,但还不多。对于间歇断食究竟有什么样的好处,这些好处有多大,有没有什么风险,还有待于进一步的研究。生物医学的问题往往是非常复杂的,新的研究有可能会推翻以前的研究结论,大家对此一定要当心。 -
方舟子
爱因斯坦是个天才,但是并非从天而降的天才。他受到了严格的专业训练,才能够做出伟大的科学发现,成为人类有史以来屈指可数的大科学家。爱因斯坦是个凡人,但是也是个伟大的思想家,他对世界、社会、人生的思考闪耀着智慧的光辉,至今对我们仍有启发意义。 -
作者:方舟子
和中国一样,保健品(在美国称为“膳食补品”)在美国也有庞大的市场,一年的销售额达230亿美元,其中主要是含有多种维生素和矿物质的复合维生素片。超过一半的美国人经常吃这类产品。这种风气也逐渐传到了中国。在目前中国市场上,也开始流行复合维生素产品,有的是进口的,有的是国产,更有的号称是针对中国人的饮食缺陷量身订做的“黄金搭档”。在各色各样虚假保健品被揭露、打击之后,至少还有些医学依据的维生素产品有可能会在中国保健品中也占据主导地位。
人体需要吸收足够量的13种维生素和多种矿物质才能保证有充足的营养,缺乏当中的任何一种都会导致营养不良。所谓复合维生素片就是含有人体每天最低需求量的这些维生素、矿物质中的大部分或全部。复合维生素片在200世纪40年代出现以来,就一直是保健品市场上的宠儿。没有人会否认吃复合维生素能够避免营养不良,但是大多数吃复合维生素的健康人并无这方面的需求,他们是想要获得更好的健康、精力,预防和治疗慢性病。那么吃复合维生素片是否真能做到这一点呢?
坚持吃复合维生素片的人往往也是那些更注意饮食和锻炼、有更健康的生活方式的人,因此简单地对他们进行研究,把他们和不吃复合维生素片的人做对比,是难以得出可靠的结论的。医学研究的金标准是随机的对照临床试验。不幸的是,研究维生素(含矿物质,下同)和慢性病的临床试验中,能符合这一标准的研究很少。大多数这类研究的结果并没有能够给出明确的结论。
维生素也不是多多益善,吸收过量会导致各种疾病乃至中毒。一片复合维生素片一般来说含有人体每天对维生素的最低需求量,似乎没有过量的危险。但是现在市场上已有许多加工食品都添加了维生素和矿物质,例如食盐中添加碘,牛奶中添加维生素D,面粉中添加硫胺、核黄素、烟酸和铁。那么,再吃复合维生素片导致某种维生素过量的危险就不可忽视。在一项临床试验中,有一组吃复合维生素片的试验者得前列腺癌的比例较高。不过,这些都是初步的研究,还不是定论。
因此,在2006年5月15-17日由美国国家卫生院召开的“复合维生素补品和慢性病预防”会议上,专家们在审阅了有关临床研究后,得出了一个不是结论的结论:目前还没有足够的证据来推荐或反对普通人群服用复合维生素片,对复合维生素片的有效性和安全性还需要做进一步的研究。
那么,对那些已有了定期服用复合维生素片习惯的普通人来说怎么办?参加那个会议的专家并不反对他们继续服用复合维生素片,其中有些人甚至支持服用复合维生素片,因为许多人的饮食并不平衡,复合维生素片能够补充营养需求。
也就是说,如果你吃复合维生素片的话,应该是抱着避免营养不良的目的。为了这个盲目的目的,要吃就要吃那些成分尽量齐全的制品,因为你不知道你的身体究竟缺哪一种维生素。每个人的身体对各种维生素的最低需求量是基本相同的,但是饮食中的富余与缺乏情况却是各不相同的。国内有的维生素产品号称是专门针对中国人营养改善的需要研制的“黄金搭档”,据说根据中国营养学会的研究,知道中国人不缺和缺乏哪一种维生素,有的维生素中国人需要补充,有的不需要云云。中国幅员如此辽阔,生活习惯如此多样,各个地区、各个家庭乃至每个人的饮食习惯都各不相同,怎么可能会有一个统一的需求?根据常识也可以知道什么“黄金搭档”是非常荒唐的。 -
方舟子科普美国儿科学会等国外专业机构的说法
-
文/方舟子
近年来人文学者在文章中批几句“科学主义”已成为显示自己见解高超的一种时髦。且不说像我这样喜欢去给别人挑科学错误的人经常被戴上“科学主义者”的高帽,就连欢迎赛先生的“五·四”先贤们现在也被一些人称为是想搞科学主义。这个科学主义究竟是什么样的可怕怪物呢?
按照《牛津英语词典》的定义,科学主义通常是个贬义词,是用来指相信科学知识和技术万能的信仰,也用来指认为物理科学的研究方法能够取代其他领域(例如哲学以及人类行为学和社会科学)的研究方法的观点。按照这个定义,科学主义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认为科学万能,二是认为科学方法具有普适性,能用于传统上被认为是非科学的其他领域。
因为这是一个用来贬损、丑化他人的词语,所以未必真能反映出被贴上科学主义标签的人的真实观点。如果真有人相信科学万能论,那只能说这个人不太了解科学的本质、方法和精神。人们对科学知识的掌握和应用受制于客观规律,因此科学不可能像宗教、迷信那样自称能创造“奇迹”。科学与万能二者之间存在着根本的冲突,“科学万能”就跟“科学宗教”、“科学迷信”一样在语义上是自相矛盾的。所以我不知道是否真存在科学万能论这种信仰,那些被称为信仰“科学万能论”的人,其实不过是相信没有科学是万万不能的。
但是认为科学方法具有普适性,能够应用于社会科学和人文学领域,却并不荒唐,而且早已变成了现实。“科学主义”一词出现于19世纪下半叶,科学的蓬勃发展已经开始触及到人文领域时,引起了某些人文学者的反对,他们试图用“主观”的人文研究方法来对抗“客观”的科学研究方法,批评那种想把科学方法应用于人文学研究的思想为科学主义。
这种对抗是徒劳的。传统上被认为与科学无缘的一些领域,在今天已经在广泛地应用科学方法,例如社会学、经济学、心理学、政治学、伦理学乃至宗教学。这是“科学主义”的胜利。可以预料,科学方法在以后将会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不断地冲击着人们的传统观念。毕竟,科学方法是人类所能掌握的最可靠的研究方法,当然值得推广。即使不能应用于研究一切问题,在学术上做一下尝试也无妨。就连一直被国内某些人文学者抬出来做为反对科学主义的旗手的哈耶克,也极力主张用生物学成果来解释社会现象,算得上是一位科学主义者。
许多人认为科学只能揭示客观事实,而不能提供价值判断,后者应该由哲学、宗教去做。这种观点并不恰当。客观事实会直接影响到价值判断,准确的价值判断也离不开客观事实。没有科学基础或违背科学事实的价值判断必然是盲目的。科学成果在今天对人们的世界观、价值观正发挥着越来越重大的影响。宇宙、意识、起源、人性……这些概念在以前只是哲学、宗教问题,在今天却是个科学问题。宇宙学、进化论、遗传学、认知科学、生态学等等科学学科的研究成果都在挑战传统观念,影响甚至直接提供价值判断。
当然,还有许多领域、许多问题是科学一时无法解决的,甚至以后也难以解决的。但是科学还没能去占领这些角落,并不等于现在盘踞在那里的种种说法就是合理的。既然科学方法是发现客观真理的最可靠的方法,如果连科学都还无法做出回答,我们有什么理由相信其他的方法——比如神学的方法、迷信的方法——提供的答案反而是合理的呢?例如,关于人类的起源,在从前有无数的神学说教、民间传说,在进化论出现后,人们就知道它们全是虚妄。
今天在中国引起关注的科学真伪问题,实际上根本就没有涉及到未知的科学问题,也没有进入科学之外的其他领域,而全都是在科学研究的领域,而且科学已经提供了明确的答案的,只不过反对者不愿承认或不了解而已。如果仅仅是因为认为在科学的问题上,没有科学是万万不能的,坚持要用科学方法、科学知识检验那些想到科学领域把水搅浑的非科学、伪科学学说,就成了科学主义,那么,当这样的科学主义者,其实光荣得很。“科学主义”这个贬义词,由于反科学人士的滥用,在今天的中国,反而要变成褒义词了。
2006.12.18. -
文/方舟子
《新华每日电讯》2013.2.22
2013年1月,网上有人指控在中国使用人数最多的儿童感冒药“优卡丹”和“好娃娃”对儿童有肝、肾毒性,引起了很大的风波。“优卡丹”厂商虽然出面否认“优卡丹”对儿童肝、肾有害,但立即修改产品说明书,写明一岁以下婴幼儿应禁服优卡丹。那么婴幼儿得了感冒怎么办呢?有没有必要服用感冒呢?
感冒是病毒引起的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由流感病毒引起的称为流行性感冒(简称流感),由其他病毒(多达一百多种,以鼻病毒和冠状病毒最常见)引起的称为普通感冒。流感和普通感冒其实是两种不同的疾病,但因为症状相似,经常被相提并论。要治疗感冒,就要能杀死或抑制引起感冒的病毒,也就是使用抗病毒药物。但是目前并没有能针对普通感冒病毒的抗病毒药物,针对流感的抗病毒药物倒是有,例如磷酸奥斯他韦(商品名达菲),但作用也很有限:如果在流感症状出现的早期使用,可以缩短流感病程大约2天并减轻症状。所以一般也用不着。而且达菲是处方药,患者自己在药店是买不到的。
患者自己能买到的非处方感冒药,都不能“治本”(抗病毒),而只是“治标”,缓解感冒症状,让患者感觉舒服一些,并不能治愈感冒或缩短病程。感冒药的品种虽然繁多,但是有效成分都不出这几种:解热镇痛药对乙酰氨基酚(也叫扑热息痛)用于退烧和缓解头痛,抗组胺药马来酸氯苯那敏(也叫扑尔敏)或苯海拉明用于减少鼻粘液分泌和缓解鼻塞,伪麻黄碱用于减轻鼻粘膜充血,右美沙芬用于止咳。
中国比较特殊的是还有形形色色的中药感冒药,除了麻黄能够减轻鼻塞(西药感冒药中麻黄碱最早就是从麻黄提取的,但现在都改用副作用更小的伪麻黄碱),并没有哪一种被证明了对感冒有疗效。如果中药感冒药有些效果,是添加了上述化学药成分。中药感冒药尤其喜欢添加对乙酰氨基酚和马来酸氯苯那敏,有的注明(例如“维C银翘片”
),有的没有注明,但经常被香港、台湾和外国药监部门查出偷加了西药成分。
所以你在药店买到的感冒药其实没有一种是真正能治愈感冒的。但感冒是自限性疾病,过一、两周自己就好了。如果忍受得了,完全没有必要吃那些缓解症状的感冒药,注意多喝水和休息即可。忍受不了,吃点缓解症状的感冒药也行,但这些感冒药并不真正治病。
中国医生治感冒时还喜欢开抗生素,甚至是用静脉注射的方式使用抗生素。“吊水”、“打点滴”治感冒,是只有中国才有的怪现象。抗生素只能抗细菌,而感冒是病毒引起的,抗生素抗不了病毒,所以使用抗生素是治不了感冒的。有的医生辩解说,用抗生素治感冒是为了防止并发细菌感染。感冒虽然有时能并发细菌感染,但是使用抗生素并不能有效地预防这类并发症。
回头再来看看“优卡丹”和“好娃娃”。它们实际上是不同厂家生产的同一种药,通用名称叫小儿氨酚烷胺颗粒,其成分为:对乙酰氨基酚、盐酸金刚烷胺、人工牛黄、咖啡因、马来酸氯苯那敏。其中人工牛黄是“解热、镇惊”的中药,其实没有任何效果。咖啡因是中枢兴奋药,是提神用的。盐酸金刚烷胺是抗病毒药,但它抗不了普通感冒病毒,以前能抗流感病毒,但是现在流感病毒对它的抗药性已达到100%,对流感也没有效果了。所以“优卡丹”和“好娃娃”的真正有效成分就是对乙酰氨基酚和马来酸氯苯那敏。如果觉得吃“优卡丹”或“好娃娃”对感冒有效,完全可以自己去买对乙酰氨基酚和马来酸氯苯那敏来用,要便宜得多,也安全得多,可以避免那些无效成分带来的不良反应。
而且“优卡丹”和“好娃娃”是针对儿童的感冒药,而美国食品药物管理局警告2岁以下的儿童不能使用感冒药,美国非处方药行业组织自愿在感冒药上标注“4岁以下儿童不能使用”,美国食品药物管理局专家委员会和澳大利亚药监当局则建议6岁以下儿童不要使用感冒药。这包括减充血剂(例如麻黄碱、伪麻黄碱)、止咳药(例如右美沙芬)、祛痰药(例如愈创木酚甘油醚)、抗组胺药(例如马来酸氯苯那敏、苯海拉明)。这些药物对儿童没有效,反而有导致严重不良反应的风险。在1996~2006年间,有54例儿童因服用减充血剂死亡和69例儿童因服用抗组胺药死亡的报告。
如果儿童得了感冒,不吃感冒药,怎么缓解症状呢?有这些办法可以参考:要退烧、缓解疼痛可以吃对乙酰氨基酚或布洛芬(中低度的发烧其实是不用退的)。对乙酰氨基酚或布洛芬如果不过量使用,是非常安全的,所以要注意用儿童剂量的,例如“小儿泰诺林”、“美林”。但是不到6个月大的儿童不要用布洛芬(“美林”)。任何年龄的儿童都不要用阿司匹林解热镇痛,因为阿司匹林对儿童有引起致命的雷依氏综合征的风险。减轻鼻塞可以使用盐水滴鼻液。多喝水也可减轻鼻塞并防止脱水。鼓励儿童咳嗽,咳嗽能帮助清理呼吸道。吃冷饮能缓解咽喉疼痛。多休息。如果空气干燥的话,使用加湿器。密切观察儿童症状的变化,如果发现不寻常的状况(例如持续高烧、呼吸困难、排尿不正常等等),即时就医。如果过了一周感冒还没有好或症状变得更严重,去医院查一下是否并发了细菌感染,例如鼻炎或耳朵感染。
有的中国医生吓唬患者或儿童患者家长说,得了感冒不治疗、不吃药,当心演变成肺炎。感冒虽然有时能并发肺炎,但这和治不治疗、吃不吃药没有关系,并没有哪种感冒药能够预防肺炎。感冒在中国是被严重地过度治疗的,这是患者的无知和医生的牟利相互作用的结果。多学一点医学知识,不仅可以少花或不花医药费,更重要的是,避免因滥用药物带来的健康风险,对儿童尤其重要。 -
文/方舟子
1994年,法国人让·马克·菲利浦发起了一项名为KEO的浪漫计划,向太空发射一颗人造地球卫星,携带几张光盘,刻录当今地球上60万人的留言,各民族面孔图像,以及介绍我们所掌握的科学知识、动植物品种、各地音乐、艺术作品等。该卫星在太空运行5万年后再返回地球,供未来的人类考古。这个计划后来得到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欧洲议会的支持。每个人都可以通过电子邮件或普通邮件,用母语给未来的人类留下相当于4页纸篇幅的留言,征集工作到今年年底截止。这颗名为“未来考古鸟”的卫星原计划2006年发射,后推迟到2009或2010年发射。
埋藏一个“时间舱”,给未来人类留下留言和实物,等上百或上千年后再开启,这种做法,在西方国家相当流行。只是以前的“时间舱”都存放在地球上,预定存放时间最长不过五六千年。KEO计划一存就是5万年,创了一个纪录。对已有40多亿年的历史并还有几十亿年寿命的地球来说,5万年不过是一瞬间。对人类而言,5万年却极为漫长。须知,现代智人的历史不过十几万年,人类文明史也只有大约一万年。即便“未来考古鸟”克服了技术障碍、躲过了天灾破坏,5万年后顺利返回地球,那时的人类又会变成什么样子,是否还能与我们沟通?
人类进化的速度相当缓慢,今天人们的身体结构、生理状况与10万年前新石器时代的人们相差无几。我们没有理由认为再经过5万年人类的进化会出现飞跃。不过,未来的人们能够利用遗传工程等技术手段来改良人种,人为地加快人类的进化,增强人类的体能、智能。如果说在几万年的时间内人类不可能通过自然进化演变成另一个物种的话,技术的进步却提供了这种可能。它无疑会引发一系列社会、伦理问题。即便道学家能成功地阻挠对人种的改良,人类的文化进化却势不可挡,而且速度将会越来越快。
可以预见,5万年后,我们今天使用的语言文字都将不复存在,除了个别的专家,无人能晓。我们今天所引以为豪的深刻思想、渊博知识,将会变得平淡无奇甚至幼稚可笑。我们今天所珍惜、喜爱的一切,都有可能变得毫无价值。那么,我们所精心准备的礼物,是否会被5万年后的人们所珍视?在历史上,已多次出现过这种情形,50年、100年前所埋藏的时间舱被按时打开,人们发现里面的东西一点也不吸引人。相距5万年,心灵的鸿沟之大,更加难以想像。
我们还不能不考虑这样的可能:5万年后“未来考古鸟”如约飞回地球时,地球上是否还会有人来迎接它?也许人类早已因自相残杀或飞来横祸而灭绝,也许由于地球资源被耗尽,人类不得不将其抛弃而移民到其他星球。在5万年的漫长岁月中,什么事情都有可能发生。
那么,KEO计划几乎没有成功的可能。但是它的意义并不在未来,恰恰在于现在。当世界上每个人都平等地被邀请给未来的人们写信,而不是只有名人、大人物才有这样的特权,这不仅让人能有一种作为人类大家庭中的一员的归属感,而且可以让人们从庸庸碌碌的日常生活中静下心来,共同关注人类的命运和未来,触发平时无暇顾及的遐思。“人生不满百,常怀千岁忧”,这原本只是哲人的专利,KEO计划使人人都可以把目光投向5万年后,即使只让心灵获得短暂的升华,也是值得的。 -
文|方舟子 达·芬奇画过一幅著名的人体比例图,代表着西方传统美术对标准人体的看法,作为人体绘画、雕塑的参考。比如,一个人的身高等于8个头长。这只是“凡人”的标准。在西方传统美术中,如果画到神或英雄人物,身高往往就画成了8.5个头长,以显得威武、高贵。多出来的身体高度,相当一部分来自把腿拉长。而在美国漫画中,英雄人物的身高更为夸张,能达到9个头、15个头甚至20个头那么高。 即使是8头身也只是理想化的人体,在实际上很少有人能达到这个标准。一般人的身高通常只等于7.5个头长。影响身高的主要是腿长。换句话说,一般人的腿长都没有达到“标准”,至少是西方传统美学的标准。女性对这一点似乎更在乎。穿高跟鞋的目的除了让女性曲线更加突出外,还能让腿部显得更加修长。女模特的平均身高不仅高于一般女性,腿长也相对较长。例如,波兰女模特的平均身高比普通波兰妇女高出7.93厘米,腿长则高出6.54厘米。这还不够。美工在制作广告时,往往还要把画上的模特的腿加工得长一点。 有一些调查也发现,长腿会被认为比较性感。例如,拿一个人的照片,改变其腿部的长度,然后让人对其性感程度打分。腿缩短或过分延长的照片得分较低,得分最高的是稍微延长一些的(比原来长5%)。其他一些调查也发现,女性的腿身比(腿长和身高的比例)较高时,也就是腿部相对较长时,会被认为是比较有吸引力的。男性这点倒不明显。不过,有研究发现,不管是男性还是女性,腿身比低于平均值,也就是腿长相对比一般人短的,都被认为是比较没有吸引力的。 人刚出生的时候,都是大头娃娃,头长占了身长的约四分之一;也是短腿娃娃,腿长也只有身长的约四分之一。随着年龄的增长,身体的发育,头部相对越来越短,腿部相对越来越长,到成年时,腿长约占了身高的二分之一。在这个发育过程中,不仅遗传因素,营养状况、疾病等因素都会影响到腿部骨骼的生长,从而影响到腿长。腿身比或腿长是判断儿童营养和发育状况的一个容易测定的指标。生活条件好的儿童,他们的腿相对较长,反之,生活条件差的儿童则腿相对较短。美国的玛雅人往往处于社会的底层,干体力活,但是跟危地马拉的玛雅人相比,他们的生活条件又好了很多,有卫生的饮水、丰富的食物和更好的医疗等。比较在美国出生的玛雅人和危地马拉的玛雅人,发现身高高了11.54厘米,腿长长了6.83厘米,也就是说,身高的增长有大约60%是腿增长引起的。 即使对成年人而言,腿长也与健康状况有关。腿较长的人得冠心病、糖尿病、高血压、肝脏疾病、肥胖的风险也相对较低。在2005~2006年,对近万名50岁以上中国人的调查发现,在消除了年龄、经济状况、教育等因素后,腿较长的妇女的后代数量也更多,而男人则没有这种情况。这表明女性的腿长可能与生育能力有关。身材高的妇女骨盆也比较宽,这有助于生育,减少难产的风险。 人们之所以觉得腿较长的人有吸引力,可能是因为长腿意味着较好的营养、发育、健康和生育能力。对女性来说,这尤其重要,毕竟,女性是决定后代数量和质量的关键。女性的腿身比平均来说也比男性的高。当然,人们爱美腿,并不是因为知道美腿的种种好处,而是无意识做出的一种选择,是进化而来的一种本能。如果我们把人和类人猿相比,会发现人类的腿相对较长,而手(前肢)相对较短。相对于前肢骨头长度,人的腿部骨头平均来说比类人猿长了34%。长腿是人类的特征,这个特征在400多万年前人类祖先与黑猩猩祖先分手时就已经出现了。当时人类开始了直立行走,而只有当腿相对较长,长度达到约占身高的二分之一时,直立行走、奔跑的效率才会最高,才有更好的生存能力。所以我们对腿长的重视,也许是遗传自数百万年前的祖先的一种本能。不管是美感还是性感,都不是神秘的东西,在其背后,一定有其生物学的道理。2012.5.23.(《新华每日电讯》2012.5.25.)
-
作者/方舟子诺贝尔奖的科学家都信宗教的说法,乃是一个谎言。事实恰恰相反,可靠的调查表明,现、当代伟大的科学家几乎都不信教,尤其是生命科学领域的杰出科学家,信教者最少。
-
撰文/方舟子
-
文/方舟子偶然看到一个国内电视节目在介绍美国几年前拍的一部科幻恐怖片《八角怪》,其剧情介绍称:在一个偏僻小镇,由于化学废料泄漏,成千上万只蜘蛛发生了突变,在一夜之间变得比人还大,而且跳跃速度和汽车一样快。它们向人发动进攻,把这个宁静的小镇变成了人间地狱……节目解说员一本正经地警告说,这部电影启示人们,要敬畏自然、保护环境,不要做违背自然规律的事,不然就会遭到大自然的报复。不过电影所描绘的情形,恰恰是违背了自然规律的,不可能发生,大家尽可放心。这有两方面的原因。第一个原因是违背了生物遗传与变异的规律。生物体的长大靠的是由食物提供的营养素,这是一个缓慢的过程,没有什么化学废料能够迅速地加快这一过程。事实上,没有任何的因素能够让生物体在一夜之间变得硕大无比。有的科幻片把出现巨型怪兽(例如哥斯拉)归因于由于核辐射或化学药品引起后代的基因突变,这比一夜之间的突变听上去好像有点道理,其实也是想当然。核辐射或化学药品确实有可能引起基因的突变,但是基因突变绝大多数都是有害的,使动物的后代没法生存。个别的可能存活下来,那也是一些生存能力比较差的畸胎。现存的生物都有了长期的进化史,都很好地适应了环境,很难出现重大的改良。刚好出现适宜生存的突变的可能性微乎其微,而碰巧一下子突变得特别大,又特别适于生存的可能性完全可以排除。大型的动物(例如大象)不是在短时间内进化出来的,而是在自然选择的作用下,通过积累微小的变异,历经漫长的、数以百万年计的进化过程才出现的。有人也许会觉得,既然是科幻电影,我们不妨宽容一些,不必苛求编剧的生物学水平。好吧,就算存在某种未知的因素,能够奇迹般地诞生巨型怪物,那么它们也不可能像电影描绘的那样,是把原来的生物按比例放大,因为这存在着一个无法克服的障碍:重力。原因很简单,当一个物体增大时,它的横截面积增大的倍数远小于它的体积增大的倍数:面积按平方增大,而体积却是按立方增大的。让我们来比较一个橘子、一个哈密瓜和一个西瓜。假设哈密瓜的直径是橘子的两倍,而西瓜的直径是橘子的3倍。拿刀将它们剖开,哈密瓜的横截面积是橘子的4倍,西瓜的横截面积是橘子的9倍。但是我们更关心的是它们的分量,对吧?这与它们的体积有关,哈密瓜的体积是橘子的8倍,而西瓜的体积是橘子的27倍!生物体的重量取决于它的体积,而能否支撑住它的身体重量则取决于它的肢足的横截面积。由于体积的倍数增长要比横截面积快得多,生物体按比例放得越大,二者就越悬殊,肢足就越不堪重负,到一定程度后就无法支撑了。已知最大的蜘蛛是巨型食鸟蛛,身长可达10厘米(如果把腿长也算上,可达30厘米),体重可达120克。如果它们被放大到比人还大,比如身长达到了2米,即放大到20倍,那么其肢足的横截面积增大到400倍,能够支撑48千克的体重,然而它的体积却增大到8000倍,其实际体重是960千克,是其肢足能够承载的体重的20倍。显然,这样的大蜘蛛是站都站不起来的,更不要说奔跑、跳跃了。能不能让这些庞然大物的重量减轻呢?生物体的主要成分是水,其比重一般只比水重一点,即使让其比重减少到和水一样,对体重的改变也微不足道。唯一可行的是改变其体型,让它的身体体积变小,而肢足变得更多或更粗(比如要再粗上4倍),其结果必然是看上去一点也不像蜘蛛。同样的道理,把哥斯拉设想成按比例放大的恐龙,把金刚设想成按比例放大的大猩猩,而且还健步如飞、身手敏捷,都是经不起推敲的。生物体变大后其体型必定要发生重大的改变。大象是从较小型的动物进化来的,但是在进化过程中改变的不仅是身体的大小,还有体型比例的改变,例如四肢变得更粗大。猪鼻子插葱是装不了大象的:如果我们把猪按比例放大到和大象一般大小,它们的体型比例也有着很大的差异,例如大象的四肢要比猪的粗得多。和大象一样大的猪是站不起来的。当然,这类怪物电影的目的是要通过放大效果把人吓得心惊肉跳,想要取得的是娱乐而不是科教作用,本来不必在乎它们是否在科学上站得住脚。然而,如果编导故作崇高自以为大有深意,评论家要发掘出什么微言大义教导人,把滑稽当正经,假戏真做起来,那还是值得去计较一下的。
-
文|方舟子谁是百兽之王?这要看你问什么人了。如果问东方人,大抵会说是老虎,中国民间传说老虎的额头上就写着“王”字,好像老虎也懂汉字似的。如果问西方人,则会说是狮子,迪斯尼有部电影就叫《狮子王》嘛。老虎和狮子谁是真正的王者,是网上经常在吵的一个话题。老虎和狮子的生活范围几乎没有重叠,不存在竞争关系,即使偶尔碰上了双方也会避免冲突,在野外难以目睹它们打起来。想知道谁更会打,就要人为地把它们放在一起。古罗马有个皇帝提图斯就爱干这种变态的事,经常让孟加拉虎和非洲狮打架,据历史记载,古罗马的狮虎斗每一次都是老虎获胜,老虎是当之无愧的百兽之王。 这个百兽之王现在已濒临灭绝了。一百年前,老虎在野外还有大约十万头,到2011年只剩下了3200头,2016年调查的结果发现老虎数量有所上升,达到大约3860头,大部分在印度,有2226头,而中国野外只剩下了大约7头。传统上把老虎分成9个亚种,其中有3个亚种已经灭绝了:里海虎、巴厘虎和爪哇虎。里海虎也叫新疆虎,也就是说在我国新疆也曾经有过老虎的,现在当然没有了。在其他国家没有分布的华南虎在野外也已经灭绝了,只有几十头在动物园里苟延残喘。剩下的5个亚种,除了孟加拉虎还有2千多头,东北虎、印支虎、马来虎、苏门答腊虎都各只剩下了几百头,都岌岌可危。2017年,国际自然及自然资源保护联盟(IUCN)的猫科动物分类小组对老虎重新分类,只分成两个亚种,那些生活在大陆的为一个亚种(包括孟加拉虎、东北虎、印支虎、马来虎、华南虎、里海虎),生活在岛屿的为一个亚种(包括苏门答腊虎、巴厘虎、爪哇虎)。这么一来,让老虎的现状显得好看一些,我们不用再哀叹老虎有三个亚种已经灭绝、一个亚种已经在野外灭绝,老虎的所有亚种都还在呢。但是如果不好好保护,老虎整个物种都要在野外灭绝了,再怎么分亚种也没用。导致老虎濒临灭绝的原因之一是栖息地的缩减。一百年来老虎栖息地减少了90%以上。解决这个问题的办法是建立保护区,例如我国建有东北虎国家级自然保护区,2017年又在此基础上成立了东北虎豹国家公园。印度早在1973年就开始建老虎保护区,当时印度老虎的数量只剩下1200头,保护区的建立挽救了老虎的命运,到2000年的时候,印度老虎的数量增加了2倍,达到了3500头。但是到了2007年,印度老虎数量突然锐减一半,只剩下1400头。这是因为老虎还面临着另一个严重的威胁——偷猎。偷猎老虎不是为了好玩,而是为了赚钱,除了虎皮能卖高价,虎的其他部分还能作为昂贵药物卖给中国人,其中最著名的是虎鞭(也就是老虎的阴茎)和虎骨。奇怪的是,虽然《本草纲目》记载了虎骨、虎肉、虎膏、虎血、虎肚、虎肾、虎胆、虎睛、虎鼻、虎爪、虎牙、虎皮、虎须乃至子虚乌有的虎魄、恶心人的虎屎都能当药,却没有虎鞭。虎鞭被当成灵验无比的壮阳药来用,不知始于何时,但可以肯定的是,市场上的虎鞭都是假的。反正几乎没人见过真正的虎鞭是什么样子,伪造起来也很容易。人们想像虎鞭一定很长,所以一般用牛鞭冒充。传说虎鞭头部布满了长长的肉刺,所以还要费心对牛鞭进行加工,在头部雕刻出吓人的肉刺。其实这都是臆想出来的。真的虎鞭是什么样子的呢?美国渔业与野生动物服务局为了帮助工作人员鉴定他们没收的虎鞭的真假,专门做了介绍:真实的虎鞭长度只有大约14厘米长,头部的确分布着突起(用于刺激排卵),但是非常小,只有0.7毫米长,晒干了就几乎看不出来了。这么不起眼的东西如果拿去卖,反而要被当成假货吧。市场上的虎鞭都是假的,却传说吃了很有壮阳效果,无非是心理作用。即使是真的虎鞭,吃了也不可能真有壮阳效果。它的成分和一般的肉没有什么两样,不会有神秘的特殊成分。和虎鞭不同,虎骨倒是自古以来就被中医当成祛风通络、强筋健骨的药物,一度被载入中国药典。《本草纲目》对虎的其他部位的介绍都很简略,唯独对虎骨大书特书,隆重推出,可见其重要。为什么虎骨能够祛风通络、强筋健骨呢?《本草纲目》引用前人的解释说:“风从虎者,风,木也;虎,金也。木受金制,焉得不从?故虎啸而风生,自然之道也。所以治风病挛急,屈伸不得,走疰,骨节风毒,癫疾惊闲诸病,皆此义也。”“虎,阴也;风,阳也。虎啸风生,阳出阴藏之义,故其骨能追风定痛。”意思是风属木、属阳,虎属金、属阴,木受金制,阳出阴藏,所以虎大叫一声就能够生出风来,而吃虎骨也就能追风定痛,治疗各种风病了。所谓虎啸生风只是一个比喻,并不是虎叫真的能够扇出风来,老虎嘴巴又不是吹风机。既然虎啸不能生风,按照中医的推理方式,岂不也该说吃虎骨并不能追风定痛?可见中医解释虎骨效用的理论荒诞不经,不值一驳。有人可能会说,也许是中医在实践中发现了虎骨的药用,才编出一套理论解释呢?但是虎骨的成分和其他哺乳动物骨头的成分不会有什么大的差异,并没有什么神奇物质,吃虎骨和吃别的动物骨头不会有任何不同,最多只能补一点钙,而且是极其昂贵的低效率补钙。 最神奇的还得属虎魄。这是什么东西呢?《本草纲目》是这么介绍的:“凡虎夜视,一目放光,一目看物。猎人候而射之,弩箭才及,目光即堕入地,得之如白石者是也。”说的是:老虎在晚上的时候,会一个眼睛发光(手电筒啊?),另一个眼睛看物,这时候猎人向它射箭,老虎被射死之前目光坠落进入地下,去那里挖掘,挖到白色石头,就是虎魄,可以“主治惊邪,辟恶镇心”。这么奇怪的东西,古代也有人不信,认为是胡说,李时珍专门反驳,说这是真实可信的,不懂的人才觉得是胡说。那些把《本草纲目》当权威的人,是不是也该相信李时珍力挺的虎魄呢?找一堆白色石头当成虎魄卖给他们,倒不至于危及老虎的生存。 华人对虎骨、虎鞭的推崇,和李时珍对虎魄的力挺一样,都是一种迷信。正是这种迷信刺激了对老虎的灭绝性捕杀。到了上个世纪80年代,中国境内的老虎几乎被杀光了以后,中国还有100多家药厂在生产虎骨酒,哪来的虎骨呢?当然要从国外进口了。国内生产的虎骨酒和其他含虎骨成分的中成药还要出口给海外华人。1987年,濒危物种国际贸易公约禁止虎制品的跨境贸易。但是在1990-1992年间,中国还向26个国家出口了2700万份含虎骨成分的药物。到了1993年,中国终于禁止出售、收购、运输、携带、邮寄虎制品,取消虎制品药用标准。但对虎骨的迷信并没有就此消失,交易转入了地下,偷猎仍然在继续。 如果野外老虎灭绝了,老虎作为一个物种还有望通过人工圈养残存。现在人工圈养的老虎数量已经远远超过了野外老虎的数量。光是中国境内圈养的老虎就有6000头之多。但是圈养的老虎已失去老虎习性,徒具老虎形态,还是老虎吗?不过是大猫。如果我们不想让这个美丽的物种变成了大猫,让它能在野外繁衍生息,至关重要的是,要破除对虎制品的迷信。 2017.11.27.
-
撰文/方舟子 一些人文学者在反对所谓“科学主义”时,喜欢引用一些科学原理以子之矛攻子之盾,似乎科学原理本身恰恰揭示了科学方法的缺陷。这些常被提到的科学原理,除了我以前讨论过的光的波粒二像性,还有海森堡测不准原理和哥德尔不完备性原理。但是正如我在讨论波粒二像性时已指出的,引用者往往实际上对这些科学原理缺乏起码的了解,只是望文生义随意发挥罢了。 “测不准原理”更确切的译法为“不确定原理”,这条量子力学的基本原理是德国物理学家海森堡于1927年提出的。它的内容很简单,说的是我们作为观察者,不可能同时准确地测定一个微观粒子的位置和动量,其中一个量愈确定,另一个量的不确定程度就愈大。这是因为我们在观察的时候,为了获得数据,就要与被观察对象发生能量交换,从而不可避免地改变了被观察对象的能量状态。如果要测定一个粒子的位置,那么在测定时施加的能量就会改变其动量,反之亦然。由于一个微观粒子的位置和动量不可能同时测得,我们只能确定一个微观粒子在某处出现的几率。 不确定原理只适用于微观世界,并不能推广到宏观世界,更不应该随意发挥,否定科学观察的客观性,掉进相对主义的泥坑。海森堡引申说:“自然科学并非简单地描述和解释大自然;它是大自然和我们自身相互作用的一部分。”“我们所观察到的并非大自然本身,而是我们的探究方法所揭示的大自然。”这是在阐明观察方法会对观察结果产生影响,即我们所获得的观察结果与采用的观察方法有关,这并不是在否定观察结果的客观性。不同的观察者采用相同的观察方法,仍然应该得到相同的结果,而不是各不相同。 有人归纳出一条“科学原理”,声称“科学家只看到他想看的事情”,将其发明权归在海森堡名下。这说好听点,是误解了海森堡的论述,说难听点,是在为主观偏见和弄虚作假开脱罪责。科学研究特别强调独立可重复性,正是为了避免犯下“科学家只看到他想看的事情”这种主观偏见的错误,尽量获得客观的结果。虽然单个科学家做为凡人,难免会有种种人性弱点和主观偏见,但是科学方法之奇妙,就在于它能够超越人性的弱点,消除主观偏见,最终得出客观的研究结果。 科学方法是我们所能拥有的最可靠的方法。如果连科学方法也靠不住的话,那么没有别的什么方法是更值得我们信赖的。如果连科学家也只看到他想看的事情,那么其他的人士更是戴着有色眼镜了。比如说,对该如何评价海森堡为纳粹德国研制核武器一事,历史学者就很难得出一个确定的结论,为此争论不休,也将会一直争论下去。 海森堡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留在德国,并负责德国的核武器研制项目。核裂变是1938年在德国首先发现的,但是直到战争结束,纳粹德国都未能研制出原子弹。海森堡战后声称这是由于他出于道德良心,有意拖延、阻挠该项目。但是其他人(包括因为海森堡与纳粹合作而与之断交的玻尔)对这种说法嗤之以鼻,认为纳粹德国没能研制出核武器的原因是由于海森堡的无能。有一个笑话说,我们也许可以确定海森堡在这一事件中的道德良心,或者他的能力,但是没法同时确定两者,这才是真正的“海森堡不确定原理”。
-
撰文/方是民1945年8月6日,一枚绰号“小男孩”的原子弹在日本广岛爆炸,约8万人被炸死。到当年年底,又有约6万人因受到这次爆炸的核辐射而死亡。世界从此笼罩上了核战争的阴影,它的恐怖几乎使一个侵略国在许多人的心目中变成了受害国。按后来的标准,这枚只有区区1.4万吨TNT当量的原子弹确实只是个“小男孩”。现在的核弹头多数为数十万吨TNT当量,一枚就足以杀死上百万人。在经过了几十年的军备竞赛与裁军的循环往复之后,目前全世界核武器储备仍有3万个核弹头,共计100亿吨TNT当量,把全人类灭绝十几个来回还绰绰有余。核军备竞赛为何会疯狂到其结果大大超出了军备需要的地步,是一般人很难理解的。其理论基础据说是为了将核武器做为战略威慑力量,储备越多越吓人越好。另一条理由是,万一在核设施遭到敌国的突然袭击之后,还能剩下足够的核武器进行反击。相应地,那些秘图首先发动核战争的狂人的如意算盘,便是如果能用成百上千枚核弹头同时攻击敌国,把其主要城市、军事基地毁于一旦,免遭核反击,就可高枕无忧了。即使闪电式攻击的计划无法执行得十全十美,遭到了反击,最坏的打算也不过是本国上百座主要城市被毁,牺牲掉三分之一人口,只要少于敌人的损失,或达到了战略目的,一狠心也可以承受下来。但是即使是这些大发豪言壮语的军事家,也完全低估了核战争的后果。核战争的结果并不能像常规战争那样简单地以人员伤亡、财产损失来衡量。卡尔·萨根等人在1983年发表的一篇论文首次论证,大规模的核战争将会在全球范围内造成生态灾难,给全世界带来“核冬天”。这个观点在当时饱受争议,特别是遭到右翼人士的攻击。但是20年来众多科学家的研究,基本上肯定了其主要观点。核武器的威力一旦被释放出来,并不限于冲击波、热辐射、核辐射这些能够对人员造成直接伤亡的短期后果。在大规模核攻击中被烧毁的城市和油库将产生大量的微尘和烟雾,遮天蔽日,严重地影响全球气候。在几个月内,全世界平均气温将至少降低10摄氏度,进入人为的冰川纪。由于缺少阳光和气温剧降,大多数植物和全部的森林将被毁灭,因此又导致大多数物种的灭绝。位于海洋生物链最底层的浮游生物也由于没法进行光合作用而灭亡,导致海洋生态系统的崩溃。几个月后,微尘和烟雾消散,世界才重见天日,但是情形却更加糟糕。核爆炸将使空气中的氧气和氮气发生反应,产生大量的氧化氮,上升到大气层的同温层,破坏了那里的臭氧层。没有臭氧的保护,阳光中的紫外线将畅通无阻地直射到地面,足以杀死残余的植物、浮游生物,使大多数陆地脊椎动物失明,并破坏哺乳动物的免疫系统。 当然,地球不会因此毁灭,生命也不会因此灭绝。某些物种会适应新的环境顽强地生存下去,新的生态系统也会逐渐重新建立起来,只不过这将会是一个漫长得难以想像的过程。甚至人类也不会真的灭绝,会有人继续生存下去,只不过会永远生活在一个更为原始和艰苦的环境中。即使发动核攻击的国家没有遭到反击,也同样无法避免这场灾难。而人类文明将会变成一个遥远的记忆,不复存在。
- もっと表示す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