エピソード

  • �️主播

    叶老师、Even

    �内容简介

    非常开心能够在自己的“阵地”上第一次公开介绍叶老师即将在七月份面世的国潮主题系列新书的第一本:《国韵潮起:国潮品牌建设的理论与实践》。这本书是个集体成果,更是由来已久,能够成功出版,是众人愿力使然:一是源于我们对中华传统文化所具备的力量的信心,二是源于我们对中国现代商业实践者们的创造力与执行力的敬仰,三是源于我们对品牌创造美好生活这个理念的执着。


    2018年是国潮的爆发点,但在2018年之前,虽然“国潮”这个词没有被正式地说出来,但和国潮相关的现象经历了长时间的演变与发展。我们团队为了研究国潮的文化发展背景,最终将这个现象的起点定格在本世纪初(2000年),将国潮现象在过去20年的发展总结为4个阶段:萌芽期、发展期、蓬勃期以及争议期。


    内容很丰富,我们会将它分成上下两期,在今天的上半部分中,会主要来聊聊国潮的“前世”,其中包括从2000年到2018年国潮爆发之前的故事,这主要对应的是国潮的萌芽期和发展期这两个阶段。那在下期,我们会更多地去聊2018年之后,国潮的“今生”又是如何发展的。


    由于我们关于国潮的研究也才刚刚起步,非常欢迎大家多多在评论区和我们互动交流,说出你对于国潮的一些看法与观点,期待你的留言!

    �内容提要

    06:38 国潮新书面世,是众人愿力使然

    11:11 国潮元年——2018

    18:00 国潮到底是什么?——来自业界与学界的证据

    29:25 国潮发展的四阶段+两暗线

    38:30 萌芽期:华语乐坛提振“国风崛起”

    58:05 发展期:在韩流反思中全面复兴中国全文化行业

    ��关于我们的更多

    小红书 @cherry_L

    bilibili @cherry_lyw

    公众号 @777号的叶子

    �参考文献

    [1](待出版)叶巍岭(2024),《国韵潮起:国潮品牌建设的理论与实践》,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

    大家感兴趣的话,也欢迎在书籍面世之后多多支持。

    如果你对本栏目有任何建议或者任何想要分享的困惑、感悟与故事等等,欢迎积极和我们留言互动,你的留言就是我们持续创作的最大动力️


  • �️主播

    常驻:叶老师、Even

    嘉宾:徐苏师兄

    �内容简介

    6月真是一个好时节,到处都洋溢着朝气与活力,即将毕业的同学将为上一段旅程画上句号,迎来自己崭新的人生阶段。叶老师团队中的2位小伙伴也将迎来自己的毕业,因此,今天这期节目邀请到了即将变成博士“熟”的团队顶梁柱——大师兄徐苏,和我们一起相约毕业季,畅聊如何运用消费的力量帮助我们“无痛”开启新人生。


    不知道你是否有想过:为什么你喜欢在毕业、新年、新学期这些特殊的时间节点消费一些新东西呢?例如开学日给自己的孩子买一套新文具,跨年日立下flag充值健身卡,亦或是女孩子们必不可少的“新年三件套”等......这些“焕新消费”是商家搞出来的营销套路,还是说它真的对我们的美好生活有贡献?


    在今天这期节目中,我们会深入地探讨以上问题,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焕新消费”背后的心理机制,以及如何运用这种心理机制来开启新人生,展望新未来......

    最后,由于本期节目上线时间恰好赶上全国高考的第一天,在此祝福各位考生,无论你最终有没有考上理想的大学,迎接你的都将是一段美好新人生的启航!

    �内容提要

    ·04:40 毕业季你都在干些什么?——“焕新”消费

    ·为什么我们那么喜欢“焕新”消费?——重生思维在“作祟”

    16:15 概念介绍:重生日/心理纪元新起点

    21:50 当“重生思维”被激活,会发生什么?

    41:15 消费对于激发“重生思维”的作用

    · 53:50 如何运用“重生思维”帮助我们开启新人生?

    (根据图片,来测测你的重生思维)

    (叶老师的亲手涂鸦)

    ��关于我们的更多

    小红书 @cherry_L

    bilibili @cherry_lyw

    公众号 @777号的叶子

    �参考文献

    [1] Alter, A. L., & Hershfield, H. E. (2014). People search for meaning when they approach a new decade in chronological age.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111(48), 17066-17070.

    [2] Belk, Russell W. (1988), Possessions and the Extended Self, Journal of Consumer Research 15 (2), 139–68.

    [3] Dai, H., Milkman, K. L., & Riis, J. (2014). The fresh start effect: Temporal landmarks motivate aspirational behavior. Management Science, 60(10), 2563-2582.

    [4] Dai, H., Milkman, K. L., & Riis, J. (2015). Put your imperfections behind you: Temporal landmarks spur goal initiation when they signal new beginnings. Psychological science, 26(12), 1927-1936.

    [5] Parfit D (1984) Reasons and Persons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Oxford, UK).Peetz, J., & Wilson, A. E. (2013). The post-birthday world: Consequences of temporal landmarks for temporal self-appraisal and motivation.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104(2), 249.

    [6] Price, L. L., Coulter, R. A., Strizhakova, Y., & Schultz, A. E. (2018). The fresh start mindset: Transforming consumers’ lives. Journal of Consumer Research, 45(1), 21-48.

    [7] Wilson, A., & Ross, M. (2003). The identity function of autobiographical memory: Time is on our side. Memory, 11(2), 137-149.

    以上文献可供感兴趣的小伙伴进行深入阅读与学习。

    如果你对本栏目有任何建议或者任何想要分享的困惑、感悟与故事等等,欢迎积极和我们留言互动,你的留言就是我们持续创作的最大动力️


  • エピソードを見逃しましたか?

    フィードを更新するにはここをクリックしてください。

  • �️主播

    叶老师、Even

    �内容简介

    “仪式感”是日常生活中经常会提及的一个词,你是否认同“生活需要满满的仪式感”,因为它让你感觉到一个又一个小确幸的存在?还是说,仪式感就是妥妥的有钱有闲“智商税”,全是商家搞出来的套路?


    在今天这期节目中,我们会深入“仪式(Ritual)”这个话题,和大家一起来探讨:究竟什么才是仪式?仪式感带给我们的美好来自于哪里?仪式真的对生活有那么重要吗?我们真的需要这些仪式的存在吗?希望能够让大家通过给自己的生活加点戏,来创造意义满满的每一天......


    也欢迎各位听众朋友在评论区表达你对仪式的看法或者分享对你来讲很重要的仪式是什么,期待与你的交流!

    �内容提要

    探讨仪式是什么?

    05:00 生活中的仪式&仪式感

    15:25 仪式的核心特征:固定动作和顺序

    “仪式”对我们的生活很重要,为什么?

    19:15 提升“消费过程的内在趣味”

    26:10 降低焦虑

    36:24 提升意义感

    如何在消费与生活中加戏才是仪式,进而获得益处?

    40:35 刷牙是仪式or习惯?

    47:20 关于仪式的几个未解决的争议

    51:45 我们可以做些什么,给生活创造满满的仪式感?

    ��关于我们的更多

    小红书 @cherry_L

    bilibili @cherry_lyw

    公众号 @777号的叶子

    �参考文献

    [1] Brooks, A. W. , Schroeder, J. , Risen, J. L. , Gino, F. , Galinsky, A. D. , & Norton, M. I. , et al. (2016). Don't stop believing: rituals improve performance by decreasing anxiety.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and Human Decision Processes, 137, 71-85.

    [2] Rook, D. W. . (1985). The ritual dimension of consumer behavior. Journal of Consumer Research(3), 251-264.

    [3] Wang, X. , Sun, Y. , & Kramer, T. . (2021). Ritualistic consumption decreases loneliness by increasing meaning:. Journal of Marketing Research, 58(2), 282-298.

    以上文献可供感兴趣的小伙伴进行深入阅读与学习。

    如果你对本栏目有任何建议或者任何想要分享的困惑、感悟与故事等等,欢迎积极和我们留言互动,你的留言就是我们持续创作的最大动力️


  • �️主播

    叶老师、Even

    �内容简介

    你会在游览景点、参观博物馆以及享受美食前举起手机/相机“咔擦咔擦”吗?你认同拍照打卡就是“快餐式旅游”吗?你是如何看待进餐前“手机先吃”这种行为的?


    在今天这期节目中,我们将围绕“拍照”这件事,就“应不应该鼓励拍照打卡、手机先吃”这个问题,从多种视角提出我们的不同看法,希望能够让大家更加完整清晰地理解这个出现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的高频行为,从而更好地运用“拍照”获得愉悦的消费体验......


    也欢迎各位听众朋友在评论区写下你对于“拍照”的看法与见解,期待与你产生思维火花的碰撞!

    �内容提要

    辩题引入:拍照or不拍照,这是一个问题�

    02:50 对于旅行时拍照打卡的争议

    08:05 拍照在个体层面和社会学层面的意义

    反方:如果旅行是一场考试,那拍照的确不太好呢~

    20:30 拍照让人偷懒,不利于观察能力与审美能力的培养

    25:45 拍照的记忆损害效应

    正方:想拍就拍,体验更美好呢~

    32:25 给食物拍照,会让食物更“好吃”

    46:05 拍照中的仪式感

    57:45 思考与总结

    ��关于我们的更多

    小红书 @cherry_L

    bilibili @cherry_lyw

    公众号 @777号的叶子

    �参考资料

    [1] Diehl, K., Zauberman, G., & Barasch, A. (2016). How taking photos increases enjoyment of experiences..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111(2), 119-140.

    [2] Henkel, & L., A. . (2014). Point-and-shoot memories: the influence of taking photos on memory for a museum tour. Psychological Science, 25(2), 396-402.

    [3] Wang, X. , Sun, Y. , & Kramer, T. . (2021). Ritualistic consumption decreases loneliness by increasing meaning:. Journal of Marketing Research, 58(2), 282-298.

    [4] 叶老师团队“巧克力”研究的实验图片


    [5] 在我们的“手机先吃”问卷调研中,用户们上传的各种美食图片


    以上文献可供感兴趣的小伙伴进行深入阅读与学习。

    如果你对本栏目有任何建议或者任何想要分享的困惑、感悟与故事等等,欢迎积极和我们留言互动,你的留言就是我们持续创作的最大动力️


  • �️主播

    叶老师、Even

    �内容简介

    当提到“怀旧”时,你会想到什么?怀旧老歌、怀旧电影还是怀旧小零食.....但你知道吗?“怀旧”(Nostalgia)这个英文单词由“思乡+痛苦”这两个意思组成,可以追溯到三千年前荷马史诗《奥德赛》中的奥德修斯因渴望回到家乡而引发的痛苦。


    今天这期节目,或许能够为你打开一扇全新的“怀旧”之窗,你不仅能辨析“怀旧”和“回忆过去”的区别,还能明白为什么怀旧是治疗孤独的一剂良药。此外,我们还希望从消费的角度分别探讨个人与品牌如何运用怀旧,共创更加美好的消费体验......


    节目最后的片尾曲,包含了3首“经典怀旧儿歌”的伴奏。如果你坚持听到最后的话,欢迎你在评论区揭晓谜底。


    �内容提要

    话题引入

    02:50 你以为的“怀旧”真的是你以为的“怀旧”吗?

    08:10 身在异国他乡的人们通过复刻家乡菜表达乡愁

    怀旧是什么?

    11:38 怀旧与思乡的关联

    21:45 怀旧的四大关键要素

    27:40 “怀旧”与“回忆过去”的辨析

    怀旧为什么让我们感到美好?

    31:40 怀旧具有治愈孤独的力量

    49:55 怀旧其他的积极心理功能

    怀旧消费怎么做?

    58:00 个体层面

    01:07:37 品牌层面

    ��关于我们的更多

    小红书 @cherry_L

    bilibili @cherry_lyw

    公众号 @777号的叶子

    �参考资料

    [1] Wildschut, T. , Sedikides, C. , Arndt, J. , & Routledge, C. . (2006). Nostalgia: content, triggers, functions. Journal of Personality & Social Psychology, 91(5), 975-93.

    [2] 孤独感量表


    以上文献可供感兴趣的小伙伴进行深入阅读与学习。

    如果你对本栏目有任何建议或者任何想要分享的困惑、感悟与故事等等,欢迎积极和我们留言互动,你的留言就是我们持续创作的最大动力️



  • �️主播

    叶老师、Even

    �内容简介

    生活中的我们总是会收到各种各样的“拒信”:考研“拒信”、面试“拒信”、恋爱“拒信”、职场“拒信”等等这些让我们受挫、伤心、甚至失去信心的遭遇......面对这些“拒信”后你会作何反应?是去逃避它,接受它还是去改变它?本期节目将会围绕“收到拒信”,从消费的角度聊聊人们的应对方式,以及如何避免自我受到这一封封“拒信”的伤害。

    �内容提要

    02:15 现象引入:最近笼罩在浓浓的“收到拒信”氛围中

    06:21 当代人的生活困境:理想自我与实际自我的鸿沟

    13:00 赤字信息会折损自我价值

    18:00 通常的应对策略:补偿性消费&适应性消费

    35:45 更高级的应对策略:自我接纳(self-acceptance)

    46:00 如何做到自我接纳?

    ��关于我们的更多

    小红书 @cherry_L

    bilibili @cherry_lyw

    公众号 @777号的叶子

    �参考文献

    [1] Kim, S. , & Gal, D. . (2014). From compensatory consumption to adaptive consumption: the role of self-acceptance in resolving self-deficits. Journal of Consumer Research(2), 526-542.

    [2] Carson,S. H., & Langer, E. J. (2006). Mindfulness and self-acceptance. Journal of rational-Emotive & Cognitive-Behavior Therapy, 24(1), 29–43.

    以上文献可供感兴趣的小伙伴进行深入阅读与学习。

    如果你对本栏目有任何建议或者任何想要分享的困惑、感悟与故事等等,欢迎积极和我们留言互动,你的留言就是我们持续创作的最大动力️


  • �️主播

    叶老师、Even

    �内容简介

    本期节目我们围绕内卷(involution)这一几乎人人都在讨论的当代社会现象,尝试去回答以下这几个问题:

    1. 当我们在说“卷”的时候,我们究竟在说什么,我们究竟感知到了什么?

    2. 面对日益加速的社会,我们如何构建一套新的时间逻辑,叫做:“慢也很好”?

    3. 无法逃脱的内卷,我们要怎样学习长期与“卷”共存?

    �内容提要

    04:07 现象引入:阻碍我们幸福的最大绊脚石之一——内卷

    10:24 科学解读内卷:当我们在说“卷”的时候,我们究竟在说什么?

    30:05 内卷后遗症:社会加速与忙碌感

    43:59 短期策略:减速绿洲,构建一套新的时间逻辑

    01:01:18 长期策略:看清、觉知、改变


    ��关于我们的更多

    小红书 @cherry_L

    bilibili @cherry_lyw

    公众号 @777号的叶子

    �参考文献

    [1] Husemann, K. C. , Eckhardt, G. M. , & Ozanne, J. L. . (2019). Consumer deceleration. Journal of Consumer Research.

    [2] 张雯,潘超,姚诗铭等.中国社会中“内卷”现象的个体心理内涵及其特征维度[J].心理学报, 2024, 56(01): 107-123.

    以上文献可供感兴趣的小伙伴进行深入阅读与学习。

    如果你对本栏目有任何建议或者任何想要分享的困惑、感悟与故事等等,欢迎积极和我们留言互动,你的留言就是我们持续创作的最大动力️



  • �️主播

    叶老师、Even

    �内容简介

    作为本栏目的第1期正式节目,我们围绕消费中的幸福感(happiness in consumption),深入探讨了消费幸福感的科学定义、人们对待金钱/消费可能存在的误解与不合理的看法,并且提供了消费幸福的小秘诀来帮助大家扭转对于消费的认知,让花钱这件事变得更加开心️

    �内容提要

    为什么消费幸福感很重要?

    02:40 幸福是人类追求的终极目的

    08:48 当代的消费是升级了还是降级了?

    消费幸福感是什么东东?

    22:07 消费幸福感的科学定义与测量

    26:26 直播间激情下单的快感等同于幸福感吗?

    什么东西阻碍了我花钱开心?

    27:05 5种极端的金钱人格类型,你中招了吗?

    52:25 我们一生要学习和练习的,就是如何驾驭金钱

    59:00 钱会从我们身上要走一些东西吗?

    01:04:00 收入越高越幸福,是一种幻觉

    如何花钱才能更幸福?

    01:18:05 消费幸福的秘诀1:花钱买体验而不是物质产品

    01:29:45 消费幸福的秘诀2:花钱在别人身上而不是自己

    结尾彩蛋

    01:39:02 和消费紧密相关的另一件事——存钱:如何让自己的存款直线上升?

    ��关于我们的更多

    小红书 @cherry_L

    bilibili @cherry_lyw

    公众号 @777号的叶子

    �参考文献

    [1] Aknin, L. B., Barrington-Leigh, C. P., Dunn, E. W., Helliwell, J. F., Burns, J., Biswas-Diener, R., ... & Norton, M. I. (2013). 

    [2]Prosocial spending and well-being: cross-cultural evidence for a psychological universal.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104(4), 635..

    [3]Carter, T. J., & Gilovich, T. (2010). The relative relativity of material and experiential purchases.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98(1), 146

    [4]Dunn, E. W., Aknin, L. B., & Norton, M. I. (2008). Spending money on others promotes happiness. Science, 319(5870), 1687-1688.

    [5]Kahneman, D., Krueger, A. B., Schkade, D., Schwarz, N., & Stone, A. A. (2006). Would you be happier if you were richer? A focusing illusion. science, 312(5782), 1908-1910.

    [6]Quoidbach, J., Dunn, E. W., Petrides, K. V., & Mikolajczak, M. (2010). Money giveth, money taketh away: The dual effect of wealth on happiness. Psychological science, 21(6), 759-763

    [7]Soman, D., & Zhao, M. (2011). The fewer the better: Number of goals and savings behavior. Journal of Marketing Research, 48(6), 944-957

    Schwartz B, Ward A, Monterosso J, et al. Maximizing versus satisficing: happiness is a matter of choice.[J].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2002, 83(5): 1178-1197.

    [8]Van Boven, L., & Gilovich, T. (2003). To do or to have? That is the question.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85(6), 1193.

    以上文献可供感兴趣的小伙伴进行深入阅读与学习。

    如果你对本栏目有任何建议或者任何想要分享的困惑、感悟与故事等等,欢迎积极和我们留言互动,你的留言就是我们持续创作的最大动力️



  • �️主播

    叶老师、Even

    �内容简介

    第0期节目先简单认识一下我们二位主播吧!初次见面,请多多指教️

    年龄差将近30岁的中青组合,如何凑在一块儿碰撞出思维与人生的火花?

    �内容提要

    02:18 我们是谁:相较于开场白更加丰富的自我介绍

    10:37 师生二人的初次邂逅:雨天+牛排的戏剧性故事

    15:35 我们为什么要创立这档播客栏目?

    27:05 这档栏目希望能够给你提供什么价值? 

    ��关于我们的更多

    小红书 @cherry_L

    bilibili @cherry_lyw

    公众号 @777号的叶子

    �参考文献

    [1] Aknin, L. B., Barrington-Leigh, C. P., Dunn, E. W., Helliwell, J. F., Burns, J., Biswas-Diener, R., ... & Norton, M. I. (2013). 

    [2] Prosocial spending and well-being: cross-cultural evidence for a psychological universal.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104(4), 635

    [3] Carter, T. J., & Gilovich, T. (2010). The relative relativity of material and experiential purchases.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98(1), 146

    [4] Dunn, E. W., Aknin, L. B., & Norton, M. I. (2008). Spending money on others promotes happiness. Science, 319(5870), 1687-1688.

    [5] Kahneman, D., Krueger, A. B., Schkade, D., Schwarz, N., & Stone, A. A. (2006). Would you be happier if you were richer? A focusing illusion. science, 312(5782), 1908-1910.

    [6] Quoidbach, J., Dunn, E. W., Petrides, K. V., & Mikolajczak, M. (2010). Money giveth, money taketh away: The dual effect of wealth on happiness. Psychological science, 21(6), 759-763

    [7] Soman, D., & Zhao, M. (2011). The fewer the better: Number of goals and savings behavior. Journal of Marketing Research, 48(6), 944-957

    [8] Schwartz B, Ward A, Monterosso J, et al. Maximizing versus satisficing: happiness is a matter of choice.[J].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2002, 83(5): 1178-1197.

    [9] Van Boven, L., & Gilovich, T. (2003). To do or to have? That is the question.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85(6), 1193.

    以上文献可供感兴趣的小伙伴进行深入阅读与学习。


    如果你对本栏目有任何建议或者任何想要分享的困惑、感悟与故事等等,欢迎积极和我们留言互动,你的留言就是我们持续创作的最大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