エピソード
-
來賓:植系作家胖胖樹王瑞閔+攀樹師翁恒斌 主持人:上下游副刊總編輯古碧玲 1. 裸子植物,顧名思義就是種子裸露在外面,最繁盛的時候是晚古生代和早中生代,被子植物比較晚,白堊紀才出現。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都是透過種子來繁殖。比較晚出現的被子植物有花,幾乎都是開花植物,也有果實;我們也常聽到「單子葉植物和雙子葉植物」,他們的差異又是如何?又有哪些植物各是單子葉或雙子葉? 2.樹上看見的世界是什麼樣?攀樹師翁恒斌從樹底攀到樹梢,每次都是一趟重新認識一棵樹與世界的旅程。從臺灣的老樹,到參天巨木,甚至飛往日本北海道踏雪尋樹,每一次的相遇,樹木都對他訴說著不同的故事。來聽他讓他印象最深的有哪些樹?為什麼他再三執迷於樹冠上?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
來 賓:植系作家胖胖樹王瑞閔 / 攀樹師翁恒斌(鴨子) 主持人:上下游副刊總編輯古碧玲 A) 每座植物園都各有特色,有溫室、冷房、城堡、藝廊、展覽廳、岩石植物區、野草區、種子保存培植區、菜園、花園、歷史展廳、餐廳以及兒童區、禮品店等,都讓人流連忘返。在看過那麼多植物園之後,胖胖樹籌畫中的植物園一定會有哪些設施?理由是什麼?又會如何規劃這座植物園? B) 翁恒斌是臺灣第一位拿到攀樹師證照的專業人士。攀樹師聽起來是為休憩娛樂而產生的職業,其實是為了專業需要,攀到樹冠上修剪樹木。也是一種高風險的工作,從事這種工作必須經過哪些訓練?有什麼樣的條件才能當攀樹師?又是做哪些工作?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
エピソードを見逃しましたか?
-
來賓:植系作家胖胖樹王瑞閔 主持人:上下游副刊總編輯古碧玲 A) 60–70年代臺灣興盛的「客廳即工廠」傳統家庭代工業,聽說由黃藤所製作的掃帚發揮很大作用?製作掃帚時也有講究之處,綁單不綁雙,要符合天地人富貴的意義,必須是在5、7、9等奇數,因為奇數代表陽,偶數則代表陰,繩結不能有偶數出現。耆老們也進行創新,製作槺榔小掃帚。原住民也是會用各種植物做成不同材質的掃帚。禾本科、棕櫚科還有哪些植物適合做掃把? B) 《魔法森林》這本書追溯了數百年歐美社會如何思考森林,以及用森林來思考。森林,給予人各種不同想像。最直接的就是接近自然,世世代代,無數讚頌自然的文章詞彙賦予森林之上。森林,既充滿叢林法則的競技場,也是彼此滋養的跨物種社群。森林的複雜性頗難一言以蔽之,森林另有漾滿種種魔法的面貌,這正是本書《魔法森林:史前世界的詩意重建》作者美國作家柏利亞.薩克斯 (Boria Sax)所篩出人類歷史上諸般涉及森林的想像力,以及各種傳說與藝術創作,遠超過任何變化萬端的萬花筒。是一本360度思索森林的經典,「在林中漫步的人類,只是其中的思想而已。」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
來賓:植系作家胖胖樹王瑞閔 / 作家張卉君 主持人:上下游副刊總編輯古碧玲 A) 地膚草,就是波波草,臺灣早早就種過,還是做掃把的原材料,以前是彰化福興鄉有經濟栽種做掃把,最早的掃帚材料都採用植物做的。以前掃戶外都用竹子做的掃把。製作竹掃帚的植物好像多半使用桂竹、孟宗竹等,在全島平地至中海拔山區普遍分布,根據楊智凱和劉思謙兩位老師的調查研究,顯示至少超過35種以上的植物和製作掃帚有關,究竟哪些植物可以做掃把,也談做掃把的植物特性。 B) 很多人說臺灣只有海鮮文化,沒有海洋文化。生長在台灣唯一內陸縣南投的張卉君,在大學畢業就選擇到花蓮實際投入海洋保育工作時,當時的環境如何?最大的困難是什麼?黑潮文教基金會最為人熟知之一的業務是對鯨豚的觀測,這個觀測對生活在這座島嶼的我們是什麼意義?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
來賓:植系作家胖胖樹王瑞閔 / 衛城出版社副總編輯洪仕翰 主持人:上下游副刊總編輯古碧玲 A) 樹葉的主要功能是透過光合作用提供養分給樹木。而葉子細胞含有葉綠素,可以讓細胞能吸收陽光,利用吸收到的能源製造養分。但是葉子會在晚秋時落葉,也在這時候轉黃或轉紅,是什麼原因?葉面會形成鮮紅、腥紅、深紅、紫紅等不同色彩,為什麼會有深淺和色彩不一的現象?為什麼日本的銀杏和楓葉會大片變色,葉子轉黃或紅會因緯度高低而時程不一嗎? B) 明朝的衰亡都被指向是人禍,但事實上,明思宗崇禎皇帝在位的17年間,年年都有大量的極端糧價報告,連他辭世後的3年間加起來總共316起,其中1639到1642年這四年,年均災荒達到56起,1644年糧價甚至飆升到一石米數千文。太陽能與人類的需求是透過糧價調節的,《價崩》作者的英國史學家卜正民標誌出明代有六段泥淖期,並且為了驗證氣候變化會推升物價的假設,他比較稅表、海瑞和江西的物價指數以及民間人士的紀錄,給了清楚的數據與可能的解釋。作為本書主編,洪仕翰總結向讀者介紹《價崩》這本書的當代啟示與意義。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
來賓:植系作家胖胖樹王瑞閔+衛城出版社副總編輯洪仕翰 主持人:上下游副刊總編輯古碧玲 A) 雖說落葉是秋冬季極為常見的自然現象,但植物到底為什麼會落葉?難道只是為了換新衣嗎?落葉的目的到底是什麼?如果是低溫而落葉,當冬季低溫不夠冷,因低溫而落葉的植物,落葉現象是否較不明顯?植物一旦準備落葉,落葉內部會產生什麼變化?如何確保落葉不會傷及植物?落葉之後,要在什麼的條件之下才會長出新葉? B) 我們常把氣候變遷掛在口中,事實上從許多跡象都顯現氣候異變已是現在進行式。這不是地球人類第一次遭逢天候鉅變,16世紀、17世紀都相繼出現小冰河期,致使氣溫驟降,雨量也減少,又寒又乾,農作欠收,導致一個東方王朝的滅亡。在《價崩》這本書裡,英國史學家卜正民從氣候變遷的角度來談明朝,我們請衛城副總編輯洪仕翰來導讀這本很有既視感的書。明朝顯然是一個對物價很敏感的朝代,當時的人談到物價都希望「平」,平價平賣,才能維持生計與政局,其實和我們現在也很像。這本書從過往的物價記載推及當時的薪資水平,更往外推及國家和朝廷之上,物價史顯得非常重要,讓史學家的推論非常扎實。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
來賓:植系作家胖胖樹王瑞閔+作家張卉君 主持人:上下游副刊總編輯古碧玲 A) 外來的昆蟲進入本土生態系,是否也會造癭?外來昆蟲的蟲癭會破壞生態的平衡嗎?在蟲癭學的研究上為什麼也要重視生物多樣性?號稱「水果王國」的台灣,也有不少果樹遭到癭害,蓮霧、芒果、荔枝等都聽說滿嚴重的。會造成什麼樣的損害? B) 張卉君從年少就參與社會運動,年紀輕輕就當上NGO執行長。選擇陶藝做為她高度燒腦時的逃逸路線的因緣是如何起的?她坦承自己向來是手拙之人,也被嘲笑說是立體感很差的人,談第一次捏到陶土時的感覺?上拉坏機是一個要操作機器的考驗,曾有什麼心理障礙?現在還會嗎?做陶之後,她分享自己最大的改變是什麼?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
來賓:植系作家胖胖樹王瑞閔 / 大學生&作家黃宥茹 主持人:上下游副刊總編輯古碧玲 A) 有些植物對人而言確實有其危險性,從人的角度來看有點邪惡,例如觀賞植物的蘇鐵,是常見的室內盆栽,很少人知道它全株特別是葉子和種子都有毒,在室內的盆栽有時候會有貓狗等陪伴動物不小心吃到,就不妙。眼看自己視如家人的寶貝貓狗痛苦不已,應該很多飼主都很難過,那些植物都有各自的致命問題,其中的問題成分是什麼? B) 「窗外的藍天白雲暗示著一種過於樂觀的生活,讓沉默的我感到諷刺。」雲林農家的孩子、今年大一的黃宥茹如此寫到。18歲的她已經得過好幾個文學獎項,她以超齡的冷眼對環境感知老練敏銳,寫太陽能發電襲入雲林農家,寫到新竹讀書面臨多風的地帶,重新體會四季之徙變。離開故鄉,再回頭看故鄉的感受是什麼?她又期許可以用寫作傳達什麼?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
來賓:植系作家胖胖樹王瑞閔 / 設計師&作家蕭佑任 主持人:上下游副刊總編輯古碧玲 A) 在戶外的植物葉子上面常會看到一片片形狀不規則的突起物,多半會被當作是植物的一部分,其實是昆蟲的傑作,叫做蟲癭,外形結構各自不一。蟲癭到底是如何形成的?對植物是互利還是有礙?不會只在葉片的部位,也會在植物的其他器官嗎? B) 一位來自彰化的斜槓平面設計師蕭佑任走進臺南淺山地區,造訪左鎮、玉井、後壁、大內、東山,重新認識芒果的品種、知道酪梨原來有那麼多種、遇見種植麻竹筍的人、採集青草的人……。他如何找到陶藝家,願意以取自當地的土來做碗盤,在這趟踏入淺山的味覺旅程中,他和料理人、陶藝家、土壤推廣師相逢。讓他逐漸想起唇齒間、舌頭上曾擁有過的記憶,逐步尋回心目中失落的理想餐桌。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
來賓:作家/醫師左耀元 主持人:上下游副刊總編輯古碧玲 左耀元先是作家,後來他當了醫生,從年少時喜歡寫作、攝影,先讀了森林系,又學醫,這些養成都在她以台灣的地名安排一場「北漂式公路小說集」裡,小人物在充滿各地方的環境因素裡,遭遇到挑戰生命的生理與心理的疾病、理想與夢想的幻滅、權力與情感的偏斜,令人從中鏡照自己的面貌。本集邀請左耀元談他在恆春〈龍磐的草如此柔軟〉裡,同為醫師的先生帶著曾在教學醫院叱吒風雲,今日已失智的的女帝,為何在龍磐的草原試圖尋找什麼? 第二站──瑪家〈聽見蛙鳴〉是偏鄉發展與太陽能板之間的糾結,偏鄉的仕紳秦醫師為天生聽障的助手霞安裝電子耳,問她聽見幾聲蛙鳴?他們倆除了有漢人和原住民的歧異,更有對利益不同的認知。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
來賓:植系作家胖胖樹王瑞閔 / 作家林楷倫 主持人:上下游副刊總編輯古碧玲 A) 作物也是得按節氣種植。2、3、4月被說成是農民季,很多作物都是這時節播種,像茄子、番茄、芫荽、辣椒、筊白筍、甘藍菜、空心菜、絲瓜、韭菜等,為什麼這幾個月適合種?我們都說夏吃瓜,瓜類是否也要看節氣種植?到了秋冬,說比較可以吃葉菜類,是什麼理由?現在都打破季節限制,人力可以在不時的季節種出吃不到的作物,怎麼看這些便利? B) 如果對台灣各大文學獎有點認知,會發現這幾年有不少得獎者都出自於「想像朋友寫作會」。有人以為這是寫作補習班,有人以為這是個提供寫作武功祕笈的組織,這到底是個什麼樣的秘密組織?由得過各大文學獎,也是想像朋友寫作會成員的林楷倫來告訴大家這是個什麼樣的組織?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
來賓:植系作家胖胖樹王瑞閔 / 作家林楷倫 主持人:上下游副刊總編輯古碧玲 A) 時間跟著太陽走,「節氣」的出現,農夫是根據太陽照射產生的四季變化進行種植。節氣和種植作物或採收水果的關係。常聽到「不時不食」,其實就是講究節氣時令。號稱「水果王國」的臺灣,我們的水果產季到底是怎樣?四季各是如何? B) 散文家與小說家的林楷倫,從魚販角度看疫情之間和之後的料理廚房,他談廚師和魚販間的情誼,他從魚販角度看廚房底層的際遇、主廚想要出人頭地的心思意念,以及買賣食材的實際狀況。以真實發生在廚房裡的故事,林楷倫捕捉那些曾經相遇的身影,幾乎是廚房裡的顯微鏡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
來賓:植系作家胖胖樹王瑞閔 / 製鹽達人蔡炅樵 主持人:上下游副刊總編輯古碧玲 燈光大亮導致植物好像過勞,為了維持生態保育與都會民眾需求的平衡點,台北植物園提出「減光護生」的低光害照明構想,打造出符合在地的夜間照明方案。台北植物園「植光步道」啟用,已經執行4、5年了,植物能休養生息,對於成長中的苗圃植物,生理上有哪些助益?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
來賓:植系作家胖胖樹王瑞閔 / 鹽之達人蔡炅樵 主持人:上下游副刊總編輯古碧玲 A) 常會聽到植物的名字加個舅字,像鼠麴草,還有鼠麴舅;欖仁樹,還有欖仁舅,似乎是因為兩種外觀很相近,實際上可能科屬種完全不同?叫舅的理由是什麼?彼此之間有關係嗎?還有肖竹、肖楠、肖花等,也是外型相近而被命名的嗎? B) 臺灣因四面環海,總是不假思索的習慣以食用海鹽為主,原來還有岩鹽、湖鹽、地下鹵水及其他。但鹽從哪裡來?為什麼海水是鹹的?鹽又有哪些種類?聽製鹽達人蔡炅樵介紹幾種特別的台灣鹽。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
來賓:植系作家胖胖樹王瑞閔 / 台大地理系副教授洪廣冀 主持人:上下游副刊總編輯古碧玲 A) 入秋天氣依然熱,植物常常奄奄一息,這時候看到那些溼地植物就覺得很沁涼。先來談談溼地的定義,應該有天然和人為的溼地,也有不同的地理型態,它們在生態上各有什麼意義?水稻田也是溼地,來談花蓮的溼地植物。記得花蓮石梯坪的田埂曾經都是水泥,加上農藥,好多溼地植物都消失了。花改場建議當地農夫們改成土埂,並且採友善種植,後來好多溼地植物都被成功復育了。花蓮還有哪些溼地?植物狀況如何? B) 臺大地理系洪廣冀副教授受訪導讀《王的莊稼》,黃土平原上的統治 曾是如何形成的?從狩獵時代,進入農牧時期,隨著人口數目的增加,上下之間的階層關係也益加嚴密,開始重視起管理。統治者如何利用農業人口進行編戶齊民,讓自己成為「天子」或王侯?《王的莊稼》一書,是本重量級的著作,從政治權力分配談到「以農立國」的由來。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
來賓:植系作家胖胖樹王瑞閔 / 台大地理系副教授洪廣冀 主持人:上下游副刊總編輯古碧玲 A) 近日有兩位生態調查員在生態最前線殉職了,這是需要長期累積實地經驗才能栽培出來的專業人員,每失去一個就是生態界莫大的損失。很多人可能會認為既然危險,為什麼要去這些可能有暗流的溪底、有可能墜落的山間從事調查工作?生態調查擔負的使命是什麼?他們所面臨的不可測危險又可能是哪些?可能做那些措施降低他們在第一線的風險? B) 《王的莊稼》一書,是本重量級的從政治權力分配談到「以農立國」的由來。本集邀請到臺大地理系洪廣冀副教授導讀《王的莊稼》,從政治生態學談人類從狩獵採集到農耕養殖,究竟是自然演進?或人為操弄?本書從早期中國的環境生態著手,探究地理環境、國家戰爭、社會制度,王權如何讓多元生態系轉為單一生態系?如何讓「以農立國」的概念深植人心?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
來賓:植系作家胖胖樹王瑞閔 主持人:上下游副刊總編輯古碧玲 A)「味道是我記憶這些大樹的方式,總會在特別的時候,腦中自然浮現過往關於植物的記憶。」像檜木這種氣味很明的植物當然比較容易記憶,然而學習用氣味分辨是否有其要領?生物都需要新陳代謝,二次代謝又是什麼作用?氣味就是二次代謝的產物嗎?那些精油、花香、果香甚至腐臭味是為了什麼目的而存在的? B)《香鬼》係身為調香師的年輕創作者古乃方的第一本小說,也是一部炸開人類五百萬個嗅覺細胞、震撼感官的奇幻文學作品。蕩漾在迷濛虛幻和現實間,寫出現代調香師所看見、聞見、想見的氣味世界,讓人想起德國小說家徐四金的《香水》描繪嗜香的葛奴乙為了氣味罔顧一切的驚世之作。古乃方演繹氣味的盛放與深邃,打造出變化莫測的香水宇宙,讓讀者的腦波神馳於這一波波的感官潮汐裡,載浮載沉。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
來賓:科普作家&青蛙巫婆張東君 主持人:上下游副刊總編輯古碧玲 A) 日本NHK晨間劇每晨播出15分鐘,《爛漫》是少見的以男性為主角的戲劇,居然以冷門的植物分類學家牧野富太郎為主角。因為有了這齣晨間劇,才讓牧野富太郎的相關書籍不斷在日本推陳出新,即使《爛漫》已經下檔,牧野還是紅不讓一段時間,台灣連續翻譯好幾本牧野著作,最近又有一本以牧野為主角的小說《植物學家》問世。 牧野富太郎無學籍學歷,想比對標本跟查資料得要靠著科學博物館及東京大學植物學教室的教授善意,才能自由進出東大。後來那位教授要做的事情跟牧野類似,彼此有競爭關係,從此不允許牧野用實驗室。於是,牧野在這本書那本書、這篇文章那篇文章,甚至連那位教授過世都還另起文章繼續碎念這件事……牧野富太郎到底是個什麼樣的人?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
來賓:植系作家胖胖樹王瑞閔 / 苔蘚達人徐子耘 主持人:上下游副刊總編輯古碧玲 A) 常聽到的紅皮書,或是某個種類被列在極危或瀕危類別,到底是指什麼?有了紅皮書,對保育有積極效用嗎?臺灣是由哪個單位在編寫紅皮書的?我們有那些植物列入紅皮書?公部門編寫了紅皮書之後,有積極挽救這些危及等級的植物嗎?做了哪些事? B) 既然臺灣從平地到高山都有苔蘚,而且樣態、性狀都相當多元,何不來一趟苔蘚之旅?從陽明山國家公園的冷擎步道、二子坪步道、擎天崗;宜蘭太平山國家森林遊樂區的翠峰湖環山步道、臺灣山毛櫸步道等,我們如何觀察找尋苔蘚?如何分辨?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
來賓:植系作家胖胖樹王瑞閔/苔蘚專家徐子耘 主持人:上下游副刊總編輯古碧玲 A) 颱風過後,路樹或其他植物被截肢或連根拔起之後,該不該剷除?一直是風災後的討論焦點之一。如果說植物都有自癒的能力,野外自然生長的植物就算被颱風或雷劈成斷枝,還是能活下來。有一說「穩根的植株」只要受傷的部位不在根部,就不要輕易挖起來,讓植株能夠維持根部吸收甚至持續生長,植物是如何自癒的? B) 苔蘚植物常被忽略,它們就像地表上的微塵眾,全世界的苔蘚有23000多種,苔和蘚其實不一樣,苔的數量非常多,約12800種。台灣的苔蘚密集度超級高,而且我們可以在一天內從平地到霧林帶,再上3千公尺以上的高山,可以看到各種苔蘚。徐子耘因為喜歡苔蘚,開始自學觀察,本集邀他談如何觀察苔蘚,苔蘚的形態與生長狀況。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 もっと表示す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