エピソード
-
有人说要全面认识中国的古典艺术,就需要经历从家具、建筑;到瓷器、青铜器;再到绘画;最后到书法这样一个由浅入深,门槛越来越高的过程。在这个言论中,书法位于中国艺术的核心与顶端。
而李泽厚先生论述中国书法为何不同于阿拉伯书法、拉丁文美术字时也曾说道:书法的独特性在于,它脱胎于象形文字,是一种对自然世界的图画模拟;但在模拟过程之中又超越了物象,被提炼为抽象线条。因此这种线条之美兼具图案花纹的形式美、装饰美,以及富有生命暗示和表现力的美。行云流水,骨力追风,柔中带刚,方圆适度 —— 书法中的每一字、每一篇都可以有个性的创造。而运笔的轻重、疾涩、虚实、强弱、转折顿挫、节奏韵律,同中国的音乐、舞蹈、绘画、雕刻一脉相承又相互彰显,共同构成了中国各类造型艺术和表现艺术的魂灵。
向世界传播这样一套独特的美学秩序,并非易事,每个时代都有优秀的文化学者前赴后继地推动这项事业。张梅驹老师就是这样一位在旧金山设帐授徒的书法家。本期节目,我们邀请张老师聊一聊他在美国教书法的故事。内容包括:
04:17 为什么世界各国的人们热衷学习中国书法?
10:11 青铜器铸造和作为审美对象的文字
15:12 理解中国古典艺术关键不在血统
19:40 何为阴阳?美的秩序来自对自然规律的模拟
24:58 张梅驹老师的三管齐下教学法
28:28 解构笔法神话:用笔有无数方法,正道只有一条?
42:19 从甲骨文、金文到五种书体的演变和相应的笔法
47:25 张老师详细推荐书法入门路径和字帖
70:57 风格化的书写:探讨技术之外,书法抒情达性的一面
83:56 从弘一法师到井上有一:无数支流汇聚书法的大江大河
- 制作团队 –
美术设计 子鹤
后期制作 孙称
张梅驹老师推荐的书法入门路径
一. 以楷书入门
•首先以颜真卿的《多宝塔碑》打基础
•进而学习赵孟頫的《三门记》和《胆巴碑》
•学习智永的《楷书千字文》
•学习柳公权、褚遂良为代表的各家唐楷
上图依次为:《多宝塔碑》、《胆巴碑》、《真草千字文》
二. 在楷书的基础上增加隶书,学习枯涩的笔法和古朴的审美
•先学最经典的孔庙三碑《乙瑛碑》、《礼器碑》、《史晨碑》
•穿插学习《张迁碑》、《石门颂》、《郙阁颂》等高古字帖和邓石如、吴让之、何绍基等清代隶书上图依次为:《乙瑛碑》、翁同龢临《张迁碑》
三. 在楷书、隶书的基础上,增加小行书拓展笔法
•先学赵孟頫的《赤壁赋》、《洛神赋》
•结合经典字帖的特点和自己的短板进行专项训练。如通过颜真卿的《祭侄文稿》训练绞转。上图依次为:《赤壁赋》、《祭侄文稿》
四. 增加篆书。用隶书、行书、篆书的笔法反哺楷书。
•先学习邓石如、吴让之、吴昌硕、杨沂孙、黄牧甫等清朝的篆书;
•再学习李阳冰的《三坟记》以及《袁安碑》、《袁敞碑》、《峄山碑》等经典作品上图依次为:邓石如《篆书心经》、《袁安碑》
五. 用楷书、隶书、行书、篆书的基础学习草书
•重点学习智永的《草书千字文》,怀素的《自叙帖》和孙过庭的《书谱》上图为:《自叙帖》、《书谱》
明轩
明轩,又名阿斯特庭院,是位于美国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的一座中国古典庭院。明轩仿苏州网师园殿春簃建造而成,是中美两国之间首个永久性文化交流项目,开启了中国“园林出口”的先河。
明轩由著名艺术史学家方闻先生,携手陈从周、贝聿铭这些园林、建筑领域的泰斗联袂打造。通过搭建一个真实的中国古典场景,呈现中国文化中园林、家具、绘画、书法等等不同的品类相互补充、又相互彰显,共同构成的独特的中式美学。图为:明轩
线的艺术
早在新石器时代,世界各地的人们就会绘制一些几何图形、花卉、动物纹样对陶器进行装饰。这些纹饰,后来成为了各地绘画美术的重要起源。而中国的特异之处在于,到了青铜时代,我们开始在金属上大量刻写铭文,通过文字的线条和排布,呈现出原本绘画图案才有的美感。在此过程中,文字线条经过了千锤百炼的净化和提纯,同时具有了装饰线条的形体姿态之美,秩序比例之美,自由多样之美;以及文字符号的情感、意兴、气势力量——这种线条的艺术,正是书法美学的历史来源。
图为:马家窑文化彩陶舞蹈纹盆,散氏盘
书肇于自然
“书肇于自然 ,自然既立,阴阳生焉,阴阳既生,形势出矣” —— 这句话出蔡邕的《九势》,长期以来被视为中国书法的总纲和第一块理论基石。
它的大意是:书法是对天地自然的再现。用笔的轻重快慢,点画的粗细方圆,章法的疏密虚实,用墨的枯湿浓淡,都对应着自然界的阴阳关系。而阴阳转换的千变万化,在书写中则落实为“形”与“势”之间的对立统一。
中国古典文化极大地脱胎于上古先民对自然宇宙的观察和模仿。例如“阴阳”,目前考古发现最早对阴阳观念的形象表达“太极图纹”,就来自距今4000多年的石家河遗址群集的陶纺轮。有学者推测,太极是对一年之中昼夜消长的抽象模拟 ——以白色代表白昼的阳,在夏至日达到顶峰;以黑色代表黑夜的阴,在冬至日达到顶峰;阴阳(昼夜)的连续消长和不断平衡,就形成太极的形象(详见附图)。石家河作为长江中游地区的稻作农业文明,从农业种植的规律中总结出太极,也许并非偶然。
事实上,全球各地人类的美学经验,普遍源于改造自然的劳动经验。节奏、韵律、对称、均衡、连续、间隔、重叠、单独、粗细、疏密,这些美的秩序,都和劳动中合规律性的需求密切相关。基于共同的源头,我们相信即便是书法这样一种极度中国化的艺术,依然可以被全世界的人们理解和欣赏。
图为:画有太极纹的新时期时代陶纺轮;太极如何模拟一年中的昼夜消长示意图
井上有一临摹的颜真卿
张梅驹老师的书法作品
-
大家在形容中国人——特别是汉民族——种种美德的时候,通常不会使用“能歌善舞”这个词语。但如果把目光转向丝绸之路,敦煌、云冈、麦积山、响堂山... 那些在壁画和雕塑中自由翱翔的飞天伎乐,反弹琵琶的婀娜舞姿,琳琅满目的乐器乐团,分明为我们揭开了一副乐舞繁荣的画卷: 在盛唐乃至于更古老的过去,不同肤色、不同语言的族群,在丝路上汇聚,吹拉弹唱、翩翩起舞。
虽然粟特、龟兹、楼兰、高昌... 这些古老的国家和族群早就不复存在,但是他们的乐舞基因,在西乐东渐的过程中与华夏相融合,构成了中华民族能歌善舞的一面。直到19、20世纪初,对西域各国考古大发现的浪潮中,人们又在佛教石窟里发现了失传的乐器、乐谱和舞蹈的美术图像,为我们揭开更多被黄沙掩埋的古老故事。
本期节目,我们很高兴地邀请《乐舞之美》一书的主编王凯老师,带我们一起走进丝路石窟中的乐舞世界。内容包括:
04:36 丝路副产品,至今联结千年前的遥远世界
08:00 乐舞,无言讲述贯穿人类文明的故事
11:17 斯坦因的西域冒险让米兰飞天重临人间
22:18 神圣歌唱:从雅利安祷文到黑神话悟空
28:06 汉地古乐,雅乐之外也有异彩纷呈的一面
32:42 华夏正声vs戎华兼采:南朝北朝谁更代表华夏?
35:48 十部乐:大唐国土汇集印度到日本的天下乐舞
42:13 胡旋舞、胡腾舞和粟特人的神奇征途
54:50 柘枝令、苏幕遮和汉地文学的西域渊源
59:19 从现实乐器到神奇幻想:佛窟乐器的五种类型
73:15 舶来乐舞:长安教坊的西方生活方式
86:30 克孜尔的废墟:粉碎的乐舞造像讲述黑暗往事
102:36 丝路永恒的沙石尘土,陪伴两千年来的求索者
- 制作团队 –
美术设计 子鹤
后期制作 孙称
《我,堂吉诃德》
《我,堂吉诃德》是一部妙语连珠、笑中有泪的喜剧,一曲理想主义的颂歌,也是20世纪音乐剧的殿堂作品。它被被翻译成30多种语言,在全球40多个国家和地区表演, 50多年经久不衰。目前,由七幕人生出品的音乐剧《我,堂吉诃德》十周年版封箱轮正在火热上演。
时间:10/25-11/17
地点:北京·二七剧场
购买链接:https://ticket.antank.cn/ws/EV8iQ9ibAjSb
� 早鸟返场「专属」优惠:
� 880 / 680 单张半价;
� 1080第二张半价
� 购买1080票档,每张赠送本轮官摄纪念U盘、场刊、随机纪念品(徽章、主题书包、票根等,随机纪念品,数量有限赠完为止)
欢迎大家购票观看!
有翼的天使
1907年斯坦因在位于新疆巴音郭勒蒙古自治州的若羌县,探索楼兰王国的佛塔遗址。发现了一组高鼻深目,皮肤白皙,具有欧罗巴人相貌特征的半身像,背后还长有健硕的翅膀。这一图像风格类似公元前12至公元前8世纪荷马时期的古希腊彩陶瓶的天使形象。而荷马时期距离楼兰古国已经有2000年的历史。壁画绘制者署名为“提图斯”,当为罗马工匠。
图为:米兰飞天
粟特乐舞
粟特是曾经在中亚活跃的古民族,沿着丝绸之路迁徙、经商的历史超过1200年。因为长期受强邻控制而没有形成统一的帝国,但是他们的文化,包括乐舞,随着丝绸之路蔓延传播。大唐十部乐中的安国乐和康国乐都来自粟特。
图为:安伽墓、史君墓、虞弘墓中出土的粟特乐舞图像
伎乐飞天
1978年,麦积山石窟文物保护所的工作人员在清理开凿于北魏的第78窟的佛座周围的碎石垃圾时,意外发现了北周时期的绘制伎乐飞天图像。飞天顶束高髻,长发披肩,面容清秀,细眉大眼,有八字小须。上身袒露,戴项圈,臂钏。伎乐怀抱四弦曲颈琵琶,左手按品位,右手持捍拨,作演奏状。伎乐面部及袒露的肌肤均施白粉,飞扬的绿色飘带和流畅的卷云表现出轻盈的意态。1500年之后,依然保留着轻盈灵动的笔触,浓烈艳丽的色彩,让人惊叹不已。
佛窟乐器
丝路佛窟中的乐器图像,主要可以分为法器类、道具类、变型类、象征类、实质类和不鼓自鸣类这六大种类。其中有些乐器是对现实乐舞的记录,有些则是对极乐天国的想象。
图为:两头笛、义觜笛、花边阮、不鼓自鸣乐器
日本收藏的中国乐器
日本奈良东大寺正仓院中收藏着一些珍贵的传世乐器,也即丝路佛窟中乐舞图像的原型乐器,上图分别为唐代的螺钿紫檀五弦琵琶和唐代的笙。
音乐窟
云冈石窟第12窟其闻名于窟中可见的47件乐器雕塑。既有中国本土乐器的筝、排箫、横笛、琴,亦有西域龟兹的五弦琴、西亚波斯的竖箜篌、天竺的梵贝等外来乐器,是当时社会各民族乐舞艺术大融合的真实写照。
克孜尔石窟
图为新疆克孜尔石窟第一百二十九窟主室的穹窿顶在20世纪初经德国探险队切割破坏后的惨状。这些精美壁画被切割后带回德国,收藏在皇家民族学博物馆。其后多数在二战中被炮火破坏,少量至今收藏在德国柏林亚洲博物馆和俄罗斯的冬宫。
沙石尘土
王老师团队在制作《乐舞之美》过程中,收集了“敦煌沙”、“龙门石”、“麦积土”、“云冈尘”,为读者奉献一份独具信仰与力量的周边。
《乐舞之美》
古代佛教乐舞从印度次大陆、中亚腹地,与佛教经典、造像艺术一同进入西域诸国,传播至华夏中原大地。这一路上融合了不同民族的元素、不同地域的特色,不同国家的审美,不断地进行艺术蜕变与演化。
《乐舞之美》一书汇集了多位在考古学、音乐史、舞蹈史、民族器乐等学术界卓有成绩的学者专家,按不同主题,从不同角度撰写了既有学术性,又通俗易懂的学术文章;遴选出300多幅光影独特,细腻动人的摄影作品,作为配图;书中的12章节,分别对应到音乐上的 、佛教里的十二因缘、易经上的十二消息卦、还有天文上的十二北斗星象,体现华夏文化里处处相通,处处调和的特色。本书刚刚获得2024年“伦敦国际设计大奖”,欢迎大家关注。
-
エピソードを見逃しましたか?
-
2022年周杰伦发布单曲《最伟大的作品》,通过和梵高、莫奈、马蒂斯这些旧时代的艺术家同行,进行了一种自我经典化的塑造。相对于2024年的流行音乐,周杰伦已经成为一种经典。但如果我们回顾20多年前周杰伦刚刚进入人们视野的时期,贴在他身上的,恰恰是 “口齿不清” 、 “桀骜不驯” 和 “叛逆” 这些先锋标签。
事实上,哪怕梵高、莫奈甚至达芬奇这样具有毋庸置疑经典地位的艺术大师,在他们的活跃的时代里,往往也被人们视作标新立异的先锋派。因此艺术的过程,其实就是一个先锋不断成为经典的过程。而经典的意义,也在过程之中不断被重新定义。
此外,相信很多人都认同周杰伦的音乐是一种经典,但如果把它归入古典 ,恐怕就难以让人信服。但问题是,西方艺术中的“古典”和“经典”都来自同一个词语: classical 。所以到底什么是classical?它具有何种力量,让古往今来的国王权贵、文化领袖和艺术大家都为之着迷,心心念念让自己也成为经典?
本期节目,我们邀请来自中央美术学院人文学院的于润生老师带大家踏上一段时空穿越之旅 —— 从古代的希腊、罗马;到文艺复兴;再到17世纪的封建君权时代;直至18世纪伴随法国大革命而来的世界变革时代 —— 我们将一同寻访:经典(古典)的意涵如何贯穿这些迥然不同的历史时期?古典的精神,在艺术上有着怎样的呈现?古典的沉浮,又如何主宰了我们的美学从繁琐富丽的宫廷审美到简洁多元的现代审美之间的变迁?
内容包括:
00:28 从凡尔赛宫、维也纳音乐厅到你的客厅:美学从繁琐走向轻盈
06:20 先锋、流行、还是经典?解读周杰伦的话语,是权力的话语
16:57 孔子和达芬奇都是复古主义的创新者
30:40 通向神的道路:古希腊哲学奠定艺术的根本追求
33:59 光与暗的倒转:文艺复兴是古典精神的重生
38:04 文艺复兴所复兴的理想时代,或许从未存在过
42:28 新教改革、法国崛起和17世纪欧洲艺术中心的变迁
53:05 太阳神的隐喻:调停新旧阶层冲突的专制君王
56:14 奢华但可笑:莫里哀讽刺凡尔赛宫的宫廷生活
60:26 启蒙运动:人生而平等的理念在根本上重塑艺术
65:12 庞贝古城的考古和拿破仑的远征带来古代景观的重生
70:45 从皇室私藏到国家宝藏,博物馆制度改变人对国宝的认知
75:46 高贵的单纯,静穆的伟大:新古典主义运动是对巴洛克的反叛
85:27 大卫:风起云涌的革命年代和艺术家漂泊无定的际遇
99:43 安格尔:被新古典主义否定的画家,扛起了新古典主义的大旗
103:34 乌东:用雕塑把伏尔泰、华盛顿装扮成古代哲人、将军
107:48 布雷:用理性主义的秩序为牛顿打造衣冠冢
114:35 早期音乐:奉献给神的咏唱和失落的乡间小调
118:09 海顿、莫扎特、贝多芬:维也纳大师重塑音乐
122:57 从献给拿破仑到献给理想英雄:第三交响曲和时代的转折
129:36 上帝死了:古典的终结和现代意识的诞生- 制作团队 –
美术设计 子鹤
后期制作 孙称
Bose SoundLink Home蓝牙扬声器
Bose最新推出的SoundLink Home蓝牙扬声器是美学与声音的结合体。Bose希望通过结合古典美学的优雅庄重和现代生活的简洁舒适,为人们打造一个既有历史传承又符合当代审美的家居和音乐空间。SoundLink Home蓝牙扬声器传承了Bose一贯出众的声音效果,在全音域的驱动单元和被动双膜共振技术的加持下,以清晰明亮的音效和浑厚的低音,打造出理想的收听体验。9月25日-10月10日期间,在天猫、京东搜索Bose,向旗舰店客服报暗号 “剧谈社” ,即可获得50元新品专属优惠券(有效期至10月10日)。
秩序之美
古希腊雕塑家波利克里托斯一心追求从数学规律中探索对人体最完美的表现。他认为人类最均衡的头身比应当为1:7,并且归纳整理出著作《规范》(Kanon),其内容表现了人体解剖学与人体美学的典型,由此可以看出希腊人注重理性的特质。《持矛者》是波利克里托斯的作品,雕像的人体比例表现出十分完美,成为后人追求理想化人体比例的标准。
图为:藏于那不勒斯国立考古博物馆的持矛者大理石仿制品。
巴洛克艺术
巴洛克是17世纪风行欧洲的艺术风格。它上接文艺复兴风格,下启洛可可风格,以强烈冲击力、运动感、感染力和绚烂豪华的视觉风格为人们熟知。
巴洛克诞生于16世纪末的“反宗教改革”运动之中。当时的罗马天主教会在新教运动的冲击下,发起了大规模的宣传运动,以留住仍然忠于他们的天主教徒。他们号召艺术家以极致的热情,把上帝之美具象化,透过无所不用其极的造型美、雕琢美、具象美来和简陋的新教艺术品作对比,在这种反差下吸引更多人加入天主教会。节目中提到的吕利的音乐、凡尔赛宫镜厅的装修,贝尼尼的雕塑,均具有强烈的巴洛克风格。
图为:凡尔赛宫的镜厅;贝尼尼的《阿波罗与黛芙妮》
普桑
普桑是17世纪的法国画家。他的创作被视为连接巴洛克和古典主义风格的重要过渡。从17世纪20年代到40年代的作品,呈现出从有具有强烈动感、感染力和视觉冲击力的风格,向克制、冷静、隐晦的方向发展。
普桑对深奥的文学典故有极大的兴趣,不少绘画如同字谜。他的代表作《阿尔卡迪的牧人》,表现了在阿卡迪亚,这样一个古希腊传说中的乐土,四个身着古代服饰的人物围着一座石碑仿佛在讨论着什么问题。石碑上写着:“Et in Arcadia ego”——“即使在阿卡迪亚,我也存在”。有人认为,这里的“我”,指的是死神。
图为:《阿尔卡迪的牧人》
太阳神,太阳王
凡尔赛宫镜厅的天顶壁画由路易十四的御用画师查尔斯·勒布伦创作。在这些绘画展现了路易十四在其亲政期间文治武功的光辉历史。勒布伦并没有对历史事件进行单纯的纪实性的描绘,而是结合了一种充满神话色彩的表达。在画中,现实的事件和神话的场景融为一体,路易十四和太阳神并肩而行,引领法国军队驾云凯旋,而他的手下败将们则纷纷跪倒在脚下。
此种表达属于古典主义的叙事;而太阳神在古希腊文化中也有着秩序和理性的隐喻。但镜厅本身金碧辉煌的装修风格是巴洛克的。这就说明,古典主义对巴洛克的替代并非一蹴而就,而是有一个漫长的过程。而凡尔赛宫的镜厅,正是这一过程的具象化。
图为:镜厅天顶壁画局部
帝国风格
帝国风格指一种19世纪早期,流行于建筑、家具、装饰艺术和视觉艺术的设计风格。随着拿破仑登基称帝和法兰西第一帝国的扩张,他希望通过一种全新的艺术风格,来和波旁王朝的艺术划清界限,美化自己的个人魅力并且激发法国人的爱国之心。这种风格大量地借鉴了包括狮身人面像、方尖碑、希腊陶器等来自古代埃及、希腊和罗马共和国遗址的考古发掘的样式和图案,用色饱和而浓重,风格流畅而华美。
图为:巴黎旺多姆广场的石柱;约瑟芬皇后的卧室;帝国风格的小桌
雅克-路易·大卫
雅克-路易·大卫是新古典主义绘画的奠基人和杰出代表,他的一系列历史画标志着法国艺术由洛可可风格向古典主义的转变。大卫活跃在法国革命风起云涌的年代,他首先是受王室资助的保王党;也是罗伯斯庇尔的朋友、雅各宾派的一员;罗伯斯庇尔失势之后,又投靠拿破仑;拿破仑失势后,自我流放到布鲁塞尔,并终老于此。
大卫的许多绘画作品,都是对时事的重要映射:《荷拉斯兄弟之誓》和《处死自己儿子的布鲁图斯》是歌颂为了捍卫共和,不惜牺牲家庭的品格;《马拉之死》将马拉描绘成为共和理想而殉道的英雄;《萨宾妇女》讲述同属罗马的拉丁人和萨宾人化解仇怨,这是对大革命后法国残酷政治斗争的注脚,号召革命同志不要手足相残;他为拿破仑加冕创作的巨型油画,更是新古典主义运动中的旷世巨作。
图为:《荷拉斯兄弟之誓》、《处死自己儿子的布鲁图斯》
图为:《马拉之死》姿态对比米开朗基罗的《圣觞》
图为:《拿破仑加冕》、《萨宾妇女》
让·奥古斯特·多米尼克·安格尔
安格尔自认为是普桑和大卫绘画传统的忠实捍卫者,但在生涯早期却得不到古典主义艺术评论家的认可。因为当时的评论者普遍认为,绘画的发展是一种从线性风格向图绘性风格发展的过程。文艺复兴以来所发展出的,通过细小的笔触和块面,实现人/物体边缘和背景自然过渡,是绘画进步的重要体现。而安格尔的绘画特别重视线条,笔下的形象仿佛勾勒了一圈硬边。有评论人认为,这是中世纪加洛林风格的表现。
到19世纪后半叶,安格尔的古典主义特质才得到人们的普遍肯定。他在代表作《大宫女》、《泉》等代表作中,出于视觉完美的原则,而修改了人体真实的比例,体现出他在理想和现实之间,所持有的艺术取向。
晚年的安格尔,作为新古典主义绘画风格的旗手,对抗着方兴未艾的浪漫主义风潮,成为了德拉克洛瓦的对立面。我们可以在安格尔这样一个画家身上,看到新古典主义这个概念的丰富和多样性——被新古典主义所否认一个画家,最后扛起了新古典主义艺术的大旗。
图为:《大宫女》、《泉》
让-安托万·乌东
乌东是法国新古典主义的雕塑家。他的著名作品包括为当时许多伟人创作的塑像,并在这些作品中对原型进行古典化的塑造。例如,他为伏尔泰制作的坐像中,伏尔泰身着一件仿古的罗马式的长袍,端坐在罗马式的扶手椅里边。这是把伏尔泰这样一位当代学者,塑造成充满智慧的古罗马哲学家形象。
他为华盛顿创作雕像中,华盛顿虽然身穿美国军装,但是身旁有一根古典立柱,外部还有罗马束棒的纹样,和古代罗马风格的斗篷。这是把华盛顿这样一位当代领袖,按照古罗马将军的形象塑造。
图为:《伏尔泰》、《华盛顿》
庞贝的末日
《庞贝的末日》是俄国画家卡尔·巴甫洛维奇·布留洛夫的作品,表现了庞贝古城在火山袭击下被毁灭的惨状。《庞贝的末日》没有讲述一个故事 ——它没有因,也没有果——一种不可捉摸的自然力量让人们陷入灾难,所有的一切都发生于偶然的自然规律之中。
对比古典主义时期,那些充满教育意义的绘画。《庞贝的末日》显示出19世纪以来,随着人们对世界认识的进步,古典时代那种一个永恒价值的信念已经逐步坍塌。艺术开始大量表现人的内在、梦境、本能、冲动这些非理性的因素。这些超越古典认识的思考和尝试,使得艺术走向了现代主义,走向了今天。
图为:《庞贝的末日》
-
电影《死亡诗社》中有一段十分著名的台词。大意是:医学、法律、商业、工程可以支撑我们活着,但诗歌、浪漫、爱情和美才是活着的意义。城市充斥愚昧,生活在其中意义何在?答案是,因为你的存在。伟大的戏剧正在上演,而你可以奉献一首诗。
在这段叙述里,诗歌是一种极为特殊的人类活动,它不能给生活带来直接的帮助,却是生活的意义所在。人之所以为人,之所以和动物、机器有所区别,正因为我们可以通过读诗、写诗这样无用的审美活动来彰显人性。
可是人工智能赫然耸现,在很大程度上挑战了这种认识。AI不但在医学、法律、工程这些工具领域大放异彩,同样也能够胜任许多立足于人类情感的活动。网上有个段子说,科技的方向是不是搞错了?我本来以为机器人会帮我扫地、洗碗,让我去写诗、画画。没想到现在的AI都在写诗、画画,我还在扫地、洗碗。
事实上,AI的文学创造力,在它最擅长的体裁上,已经可以媲美专业人士。但是比之李白、杜甫这样顶尖的大文豪,始终还有一段差距。而这一小段的差距,恰好构成了机器和人类之间的鸿沟,文学的本质也全然蕴含在其中。 本期节目,我们邀请剧谈社的老朋友,中国社科院古代文学博士王悦笛老师,通过这一小段差距,为大家揭示什么是文学。
内容包括:
03:18 旧体诗三首:杜甫、吴伟业和AI的 “登高” 诗,优劣几何?
23:45 词汇陌生、意象跳跃、诗意朦胧:AI新诗几可乱真
29:45 王国维评述AI短板:写诗也是人情世故
33:54 AI写诗简史:从刘慈欣、稻香居到九歌、诗三百
37:56 读不懂就不能是好诗吗?李商隐不以为然
39:00 分寸感和信任感,是AI拟人路上难以跨越的鸿沟
45:35 李白杜甫谁更优秀一点点?盘点历代诗家评价
54:10 从心所欲不逾矩:晚年杜甫达到返璞归真的境界
62:52 AI能征服围棋却不能征服诗:文学和其他活动差别何在
67:59 对于诗歌的三种传统定义:没有AI的容身之地
73:48 接受美学和独立说:现代文论承认AI的文学价值
92:58 穿越初唐霸占李杜诗歌,我能成为一代文豪吗?
97:09 唐诗vs清诗:为什么文学在进步,但杜甫从未被超越?
98:05 钱钟书的十大诗人排名,为何把李白、苏轼排除在外
106:51可以代替保姆,但不能代替母亲:从AI写诗谈诗的未来
- 制作团队 –
美术设计 子鹤
后期制作 孙称
以下是本期节目提到的一些诗歌。想了解更多嘉宾王悦笛对诗歌的评述,欢迎关注王老师的视频号“悦笛说”。
《登高》
杜甫(唐)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过淮阴有感》
吴伟业(清)
登高怅望八公山,琪树丹崖未可攀。
莫想阴符遇黄石,好将鸿宝驻朱颜。
浮生所欠只一死,尘世无繇拾九还。
我本淮王旧鸡犬,不随仙去落人间。
《登高》
AI
秋色萧条天地间,登临何处是乡关。
黄云白草迷秦塞,落日西风满汉山。
万古兴亡同逝水,百年身世等浮寰。
平高欲问当时事,惟有寒鸦自往还。
《独不见》
沈佺期(唐)
卢家少妇郁金堂,海燕双栖玳瑁梁。
九月寒砧催木叶,十年征戍忆辽阳。
白狼河北音书断,丹凤城南秋夜长。
谁为含愁独不见,更教明月照流黄。
《和贾舍人早朝大明宫之作》
王维(唐)
绛帻鸡人报晓筹,尚衣方进翠云裘。
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
日色才临仙掌动,香烟欲傍衮龙浮。
朝罢须裁五色诏,佩声归向凤池头。
《咸阳城东楼》
许浑(唐)
一上高城万里愁,蒹葭杨柳似汀洲。
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
鸟下绿芜秦苑夕,蝉鸣黄叶汉宫秋。
行人莫问当年事,故国东来渭水流。
《爱情》
AI
用一种意志把自己拿开,
我将在静默中得到你,
你不能逃离我的凝视。
来吧,我给你看,
嚼食沙漠的仙人掌,
爱情深藏的枯地。
《锦瑟》
李商隐(唐)
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客夜》
杜甫(唐)
客睡何曾著,秋天不肯明。
卷帘残月影,高枕远江声。
计拙无衣食,途穷仗友生。
老妻书数纸,应悉未归情。
《月夜》
杜甫(唐)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
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江畔独步寻花》
杜甫(唐)
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
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
《江上值水如海势聊短述》
杜甫(唐)
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
老去诗篇浑漫与,春来花鸟莫深愁。
新添水槛供垂钓,故着浮槎替入舟。
焉得思如陶谢手,令渠述作与同游。
《遣闷戏呈路十九曹长》
杜甫(唐)
江浦雷声喧昨夜,春城雨色动微寒。
黄鹂并坐交愁湿,白鹭群飞太剧干。
晚节渐于诗律细,谁家数去酒杯宽。
惟君最爱清狂客,百遍相看意未阑。
《赶时间的人》
王计兵 (现代)
从空气里赶出风,从风里赶出刀子,
从骨头里赶出火,从火里赶出水。
赶时间的人没有四季,只有一站和下一站。
世界是一个地名,王庄村也是。
每天我都能遇到,一个个飞奔的外卖员。
用双脚锤击大地,在这个人间不断地淬火。
《关于漏水的艺术成分》
王悦笛(现代)
水管坏欲空,万法宁无漏。
听似肖邦弹,雨滴鸣前奏。
初视泪几点,后汇而为龙。
一条屋漏痕,蜿蜒行中锋。
庸手不可到,顿挫鲁公笔。
墙粉随剥落,水洇白雪密。
水粉涂地开,深浅山高下。
孰云老破小,吾得琴书画。
-
《穿Prada的女王》里,安妮海瑟薇饰演的小助理对时尚的价值将信将疑。作为回应,时尚杂志的主编米兰达,贡献了一段非常出圈的台词:de la Renta设计了天蓝色晚礼服,YSL设计了天蓝色夹克衫,从此天蓝色成为其他8位设计师的挚爱,在他们的商店出售。经过时间淘洗,这种蓝色最终出现在打折市场被大众购买。你以为蓝色平平无奇,其实它价值千金,耗费心血无数;你以为自己和时尚无关,其实时尚业早就帮你选好了衣服。
这段意气风发的演说,不仅仅是对下属的PUA。20世纪初,社会学家齐美尔提出了时尚变迁理论,核心正是:时尚的过程就是社会底层模仿社会精英的过程。齐美尔认为,上层社会在挑选服装的同时,设定了审美和趣味的道德性和社会价值。服装又是全社会最显著的消费形式。所以上层的选择在向下沉淀的过程中,会潜移默化地塑造整个社会文化,最终导致世界上不同的文明、不同的族群呈现出千姿百态的面貌。
所以我们衣橱里的服装,不仅仅是服装,也是社会等级最显著的标志;身份认同最直观的彰显;是不同族群各色的表情;也可以维护、乃至于颠覆权力边界 —— 在扁平的现代社会尚且如此,在秩序森严的古代社会,就更加如此。
目前嘉德艺术中心正在举办《国采与宫色——清代宫廷织绣服饰色彩展》展出了来自故宫博物院的近百件清代宫廷织绣服饰和沈阳故宫博物院藏的相关展品,为我们打开了清代宫廷衣橱。本期节目,我们邀请展览的策展人,来自故宫博物院宫廷历史部的章新老师,为我们讲解三百年来中华锦绣的魅力;也为我们揭示这些美轮美奂的服装与色彩如何连接遥远的上古时代和我们的现代生活 ,其中又牵连了怎样的文化渊源。
内容包括:
04:13 熟悉又陌生的色彩,贯穿古今东西所有的文明
09:07华夏与丝绸:从嫘祖传说到西阴村蚕茧
15:09 清宫三百年服色变迁:从关外生活到世界潮流
28:33 渔猎生活、蒙古设计、汉族理念共同塑造后金服饰
35:22 黄色的逆袭:廉价印染还是皇家尊色?
38:16 八旗演化和清初政局:服色制度不仅关乎于服色
45:12 天地日月的颜色与天子的祭祀礼服
49:51 中华锦绣的魅力和江南织造的沉浮
59:13 蜀锦、漳绒、潞绸:盘点失落的辉煌工艺
64:54 八宝、八仙、十二章:乾隆华服上的儒释道
69:55 龙与龙袍: 时代的诠释和君主的隐喻
81:27 北京宫廷汇集全球织物,折射帝国的尺度
86:31 机械和化学的革命与晚清在贸易战中的节节败退
94:03 旗袍并非宫廷服饰,而是现代化的产物
98:16 庄士敦斥责溥仪的西服难登大雅之堂
100:57 古代遗产融入现代生活,仰赖于创造而非继承- 制作团队 –
美术设计 子鹤
后期制作 孙称
最亲近的文物
在古人的眼里,衣服可以代表人。清朝宫廷有时会把帝后的礼、吉服供奉在神座上代表人的存在。同样我们也可以从历史人物留下的服装,看到他们的身量乃至于神采。结合极高的规格、高大的体型(身长148厘米,两袖通长193厘米)和蒙古的元素,我们推测这件古铜色八团金龙纹妆花缎女夹龙袍是孝庄太后的礼服。
图为:古铜色八团金龙纹妆花缎女夹龙袍。女龙袍圆领,右衽大襟,裾左右开。领、袖以及左右臂中部花接袖都以石青地金龙纹妆花缎为饰。袍为定织的古铜色地团龙纹妆花缎料,团龙花样用色不同于一般,金线以外以青、蓝、绿、白为主,间以红色点缀,连火珠、火焰纹都用绿色。袍带黄条,墨书:“嘉庆十二年十二月初四日收敬事房。” 此袍在古铜色缎地上强调了蓝绿色的装饰感,又以团纹中的红彩和珊瑚纽扣跳脱于沉着的古铜色之上,使得这件女龙袍低调但并不沉闷。
五色礼神制帛
帛,最古老的丝织品通称。《论语》中记孔子的发问:“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说明帛自上古就是礼仪的重要物质载体。中华数千年历史中,各王朝也承袭着玉帛祭祀的传统。明清两代较高等级的大祀、中祀均用制帛作为祭品。而皇家在南京设立的江宁织造则有专为皇家提供礼仪织物的神帛堂和专用织机。
《大清会典》记载了:祭祀则供制帛。制帛之等七,一、郊祀帛,二、告祀帛,三、奉先帛,四、礼神帛,五、展亲帛,六、报功帛,七、素帛。自报功帛以上皆织清、汉文于帛端,惟素帛无文。礼神帛有天青、黄、红、元、白五色。郊祀帛、告祀帛有黄色及天青色。奉先帛、展亲帛、报功帛俱白色。这样的礼制一直延续到20世纪初,清末宣统帝的小朝廷于1911年逊位,留下了一批没来得及使用的祭祀制帛。当时江南织造的神帛堂早已在光绪三十年(1904年)被裁撤,这批神帛为杭州织造臣所织办,但在王朝末日之际,礼崩乐坏,坛庙倾颓,这批五色礼神制帛遂在内府角落遗存下来。图为: 五色礼神制帛
黄色的逆袭
黄色本来是很易染得的衣色。自中古隋唐帝王起,渐渐为统治者服制所专断。陈桥驿一人黄袍加身,便成就三百年赵宋天下。黄色成为了代表皇权的特殊色彩,并进而成为中华正统的象征。
辽、金、元、清等北方少数民族入主中原后,都沿袭了以黄为尊的文化传统,清代统治者在政权建立和巩固的一百多年过程中,不断汲取和利用中华丝绸染织等物质成果和文化传统,发展和丰富皇权体系中用黄的制度,明黄、杏黄、金黄、香黄,在服色礼制中等级明晰,此外还有鹅黄、米色、葵黄、秋香、韭黄、泥金等诸彩更丰富了生活服饰,给中华衣彩带来更多光明。
依次为:明黄色缂丝彩云金龙纹男单朝袍;明黄色缂丝彩云蝠金龙纹女夹朝袍;杏黄色纱绣彩云蓝龙纹女夹龙袍;香色缎绣彩云金龙纹女夹龙袍;米黄色绸绣浅彩梅蝶纹衬衣面料
云锦妆花
康熙时代,随着战乱的平息、造办处的设立和江南织造局体系的恢复,许多明代以来的织造工艺得到了继承和发展,其中云锦妆花就是典型的代表。甚至乾隆朝的内务府官员都认为,就以云锦妆花的技术而言,“乾隆不如雍正、雍正不如康熙”。
图为:运用妆花工艺的青色折枝花蝶纹妆花缎女帔。女帔对襟,阔袖,缀白绫直领,裾左右开,衣长及膝,衬湖绿色云纹绫里,胸前钉系带两条。帔前后衣身的纹样一致,以八团大折枝牡丹、梅花等花卉为骨架,前胸后背的折枝牡丹更有湖石相称,小折枝石榴、香橼、桃花、菊花、石竹花、秋海棠花等各种花卉以及各色大小蝴蝶散布其间,整体采用非对称的体量均衡式布局,生动写实,生机盎然。
此帔衣料为康熙年间苏州织造局之贡品,纹样丰富多姿,布局舒朗生动,设色艳丽而和谐,极具匠心,堪称妆花织物之珍品。深色女帔为戏中老旦穿用,如《宇宙锋》之赵艳容、《贺后骂殿》之贺后等。
天地日月色
按照华夏古礼, 玄色是天的颜色、纁色是地的颜色,因此天子祭祀应当“玄衣纁裳”,以对应天地玄黄。清代统治者在基本沿袭华夏祭祀制度的基础上,对祭祀礼服进行了改革创新:以石青色祭天,明黄色祭地,大红色祭日,月白色祭月,体现了满族人对色彩的高度自觉。
图为:蓝色缂丝金龙纹男夹朝袍。朝袍圆领,大襟右衽,马蹄袖,石青色披领绣彩云金龙纹,明黄色绦带背云,上衣下裳相连。袍以蓝色缂丝为地,用二色圆金线缂织金龙纹如制,五彩丝线织祥云、八宝平水及海水江崖等纹饰,衣身列十二章。此朝袍缂工细密,色彩丰富,层次分明。根据清代典制,此蓝色朝袍应是皇帝在南郊祈谷、雩祭场合时所穿用。
图为:明黄色纳纱金龙纹男单朝袍。朝袍圆领,大襟右衽,马蹄袖,石青色披领绣彩云金龙纹。上衣下裳相连,周身镶饰青色描金衣缘。袍在明黄色纱地上纳纱盘金绣龙纹,以五彩丝绒绣彩云及海水江崖等纹饰。衣身列十二章,不过下裳右前后藻、火二章位置对调,说明乾隆年十二章排布位置有过改动。色彩丰富,层次分明。根据大清会典,此种纱料的明黄色夏朝服正是夏至时分皇帝亲往北郊地坛,祀地祭礼中穿用的祭服。
图为:大红色缂丝金龙纹男夹朝袍。朝袍圆领,大襟右衽,缀铜鎏金錾花扣五,马蹄袖,上衣下裳相连属,裾左开,唯缺披肩。袍面以缂丝工艺织青绿祥云、金龙纹、火珠和海水江崖纹等纹样,以及有虞十二章纹等。此件大红祭服身形短小,纹样也为晚清风格,应是为同治小皇帝定织的朝日祭服。
大红色朝袍为清代皇帝祭服之一。皇帝春分当日在日坛,卯时(早六时左右)祭日穿用的祭服。朝日属中祀级别中最重要者,凡遇天干在甲、丙、戊、庚、壬的年岁,皇帝要亲往朝阳门外东郊登坛行礼,其余年份则可派遣官员致祭。朝日祀典上,皇帝御大红礼服,即与乐舞生的红色销金花服同色系了。
图为: 月白色缂丝金龙纹男夹朝袍。朝袍圆领,大襟右衽,马蹄袖,上衣下裳相连属,裾左开,这是清代礼服也是祭服的基本形制。此朝袍月白色,缂丝彩云金龙等纹样,应是皇帝亲祭夕月坛时所穿着祭服。
月白色是清代服饰色彩中最普遍也最重要的衣色,其淡蓝色相呈现确实与月色相关,在古文献中又被称为“月色”或“玉色”。月色不仅是皇帝夕月礼的祭服色,也是很多朝服和吉服的衣里色。在平素宫廷生活中,清静高雅的月白色更是受到喜爱。皇家祭祀坛庙大多在黎明时分行礼,唯独夕月坛祭在秋分日酉时(晚六时左右)。凡遇地支在丑、辰、未、戌的年岁,皇帝要亲往阜成门外西郊登坛行礼,其余年份则派遣官员致祭。
十二章
十二章是起源于华夏远古的十二种纹样。根据《尚书》记载,舜帝(有虞氏)和大禹讨论天地之道时说:“予欲观古人之象,日、月、星辰、山、龙、华虫,作会;宗彝、藻、火、粉米、黼、黻,�绣,以五彩彰施于五色,作服。”因此也叫“有虞十二章“。
十二章内涵丰富:日、月、星辰,取其照临之意;山,取其稳重、镇定之意;龙,取其神异、变幻之意;华虫,羽毛五色,甚美,取其有文彩之意;宗彝,取供奉、孝养之意;藻,取其洁净之意;火,取其明亮之意;粉米,取有所养之意;黼,取割断、果断之意;黻,取其辨别、明察、背恶向善之意。这些都是王者的美德。自周代以来,中国确立了贵族礼服包含十二章的服章制度,一直延续到清代。
图为:明黄色纳纱金龙纹男单朝袍上的十二章细节。根据大清会典,此种纱料的明黄色夏朝服正是夏至时分皇帝亲往北郊地坛,祀地祭礼中穿用的祭服。袍在明黄色纱地上纳纱盘金绣龙纹,以五彩丝绒绣彩云及海水江崖等纹饰。衣身列十二章,不过下裳右前后藻、火二章位置对调,说明乾隆年十二章排布位置有过改动。色彩丰富,层次分明。
锦绣和文房
清代宫廷用锦以宋锦为风雅,以洋锦为时尚,以花锦为绮丽,以金锦为荣华。锦装遍布宫室、戏台、佛堂、书斋,与收藏珍玩的库房。清代锦承袭明锦,而在康雍乾三朝皇帝督促官营织造用心的经营下,创新颇多,形成了清代织锦的独特风格和新的时代面貌。
清代历朝帝王大多是参禅礼佛的虔信者。而每逢年节机暇,正是他们游于诗文经论之时。清帝抄写最多的是《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每月初一、十五朔望二日以及四月初八浴佛日,以及皇帝生日万寿节,常常要薰香沐手,敬写佛经。御笔写经的装潢也讲究庄严胜妙,纸墨上乘,经文前后常绘制精美的佛像,经折外及函套常装裱金锦。因历朝帝王写经较为规律,所以不同时期,经折上装裱的各式宫锦遂成织锦历史的一系标本,足供赏鉴。
而“蒋溥紫塞清光图中秋帖子词卷“ 是乾隆皇帝珍藏的君臣唱和中秋帖子词一套十卷中的第二卷。《中秋帖子词》手卷外缂丝月白色地杏林春燕图包首,在锦纹地上缂绘春日里,双燕翻舞于一树杏花间。开卷引首御题“紫塞清光”四字。其后在描绘宋花边的金粟笺藏经纸上御笔“丙寅中秋帖子词”并序。附图由吏部侍郎蒋溥设色绘巴彦河洛围场中秋景。后幅为梁诗正、蒋溥酬和的诗章。
“国采与宫色——清代宫廷织绣服饰色彩展”
由故宫博物院和嘉德艺术中心联合主办、沈阳故宫博物院特邀支持的“国采与宫色——清代宫廷织绣服饰色彩展” 正在对公众开放。此次展览将集中展示故宫博物院收藏的近百件珍稀清代宫廷织绣服饰展品。同时,亦有沈阳故宫博物院精彩展品呈现。此次展览近九成展品皆为首次展出,力图全方位展示中华传统“高定”的巧夺天工!清沿明制,大清衣冠,是于今未远的中华传统服饰,是中国古代丝绸最后的辉煌,也是中国古代植物染业最后的华彩。嘉德艺术中心与故宫博物院第六次联袂,倾力推出难得一见的清代宫廷织绣服饰色彩大展。 -
《世说新语》记载了一个小故事:曹操进爵成魏王后,匈奴使者前来朝见。曹操觉得自己身材矮小,相貌平平,无法在外族面前展示中原人物的风采;而下属崔琰容貌端庄,身材魁梧,很有气派,于是让崔琰假扮魏王接见来使,而自己扮作魏王的侍从,持刀站立在旁。会见结束后,曹操让人向匈奴使臣打探,你看魏王这人怎样?匈奴说,魏王形象好,很有风采,但是他身边拿刀的人,才是真正的英雄。
这个很大概率由后世伪造的故事经常被人引用,形成了捉刀人的典故。匈奴使者到底怎么看出曹操才是真英雄?书上没有记载,我们也不得而知。现实生活中,如果我们没有匈奴使者的慧眼,就只能依赖一些比较表层的指标,去品评人物 —— 气质挺拔,声音洪亮,这是领导的样子;仙风道骨,飘飘出尘,这是道士的样子;宝相庄严,慈悲肃穆,这是和尚的样子… 而今天的主题,艺术家,其实在大家的心目中也有一套艺术家该有的样子。
正如了解佛教道教理论的人很少,了解和尚道士样子的人很多;了解艺术内在价值的人也很少,而了解艺术家样子的人很多。所以人们往往只能通过表面的样子,判断艺术家能否走向成功。而市场和舆论,则以成功艺术家的样子为起点,逆向建构了一系列通向成功的路径——通过价格、存量、流动性,展览、奖项、著录,甚至于艺术家的外形、气质、性格,这些KPI 来量化一个艺术家成功之路上的进度。当这些KPI经过充分研究,甚至演化出一门指导艺术家如何成功的学问,也即“艺术成功学”。
本期节目我们邀请资深艺术从业者渣克周老师,尝试采用一种尽可能严谨的方式,探讨“艺术成功学”这个看上去好像不是那么严肃的话题。通过对于这些KPI有效性以及背后原理的分析,我们希望能够启发大家,去穿透艺术的样子,直击艺术的本体,像匈奴使者看破曹操一样,在本质的层面上体验艺术。
内容包括:
03:54 东亚成功学传统:先秦诸子热衷于教你成功
08:31 笑的理论:人是重叠灵性与机械性的矛盾体
17:30 反讽“艺术成功学“,小丑竟是我自己
23:38 离开成功学指标,我们还能沟通艺术吗?
27:24 成功的景观:艺术“三像“理论
31:09 作品本体维度的五条成功学建议
42:40 为什么说“艺术无关于表达“?
48:22 艺术家个人维度的五条成功学建议
55:47 经过杜尚和博伊斯,艺术走向虚无
58:33 左右艺术家成功的四种外部力量
67:30 签约艺术家和签约艺人的逻辑高度一致?
72:52 艺术本体绕开前额叶,直接作用于丘脑
84:47 艺术最好的状态是业余
- 制作团队 –
美术设计 子鹤
后期制作 孙称
-
九重深宫从来都笼罩在重重迷雾之中,蕴藏着数不清的秘密。不管是精心雕琢的官方史书,还是捕风捉影的笔记传言,都只是间接的记载,且难免包含主观的演绎。幸运的是,这些深宫秘事,还有一位亲身见证者,始终存在于我们身边,这就是北京皇城的建筑与空间本身。
本期节目我们邀请艺术史和考古学专家李纬文老师,以他的博士论文为基础,为我们还原那些今天依然存在的建筑、门墙的背后,令人惊叹的昔日景象,揭示古老北京城最深处的故事:
蒙古与汉族之间迥异的祭祀、婚俗、生活习惯,如何在帝国的中心共存?这片特殊的领域,为何能让天子这个至高权力者禁足?正德逃离皇城的游戏,背后是怎样精密计划和真实逻辑?嘉靖又如何巧妙地隐身于皇城之中,建立自己的帝乡,成为比天子更自由的人? 皇城里的后妃、内监受到怎样的管束,又拥有哪些意想不到的自由?宫里宫外的人员和物质如何流动往来?
通过审视那些似曾相识的园林、庙坛、离宫别馆、内府机关;观察各种设施和仪典如何在截然不同的空间里交互配合,我们将走进皇城居民的真实生活,并且窥见重大历史事件的背后,当事人隐秘的心理世界。
内容包括:
02:32 北京宫城图:旅游产品为何暴露深宫布局
07:26 何谓皇城?区隔深宫与市井的夹层空间
16:31 明清宫城面积不及古代,是进步还是退行?
19:39 金中都:湿地上的北京城
21:36 宫帐、跑马、人墙:元代都城的草原景观
28:19 太庙和烧饭园:缅怀祖先的两种方法
34:09 从徐达到明英宗——北京的定位悬而未决
40:23 离宫别馆和工坊府库:皇城容纳小世界
46:10 大礼议的背后,是嘉靖得寸进尺的皇城改造
54:15 求嗣和修仙:紫禁城里无法达成的心愿
61:36 礼制的牢笼和明武宗逃离皇城的游戏
71:51 走向园居:权力总在不为人知的深邃之地运作
86:00 皇家生活:移宫制度、元顺帝的爱妃和自留地
102:24 宦官如何竞争上岗?如何组建家庭?
107:05 明清宫廷,谁的生活更奢华?
121:13 游人与市集:外面的世界如何渗入宫廷?
- 制作团队 –
美术设计 子鹤
后期制作 孙称
《北京宫城图》
大英博物馆藏收藏 的《北京宫城图》用鸟瞰视角表现了紫禁城在16世纪的情形:最外层是正阳门的城楼下方聚集着身穿常服的官员和车马随从;上方的承天门(今天的天安门)位置,站立着一位异常高大、身穿红色礼服,手持笏板的官员;再往内的宫城,则被表现成层层叠叠的宫殿笼罩在云雾之中。
不同于大众对于紫禁城建筑的熟知,关于紫禁城的文献图像资料极为稀少。因此目前分散在世界各地博物馆中的五张“宫城图”所记录的影像尤为珍贵。对它们的研究,也成为艺术史上的经典课题。例如许多人认为承天门旁站立的巨人是明初紫禁城的设计者蒯祥;也有学者认为,此类宫城图是一种批量制作的“旅游产品”,为宦游京城的外地官员留下影像纪念。而笼罩在迷雾中的深宫,为建筑考古解开一些谜题的同时,也留下了更多的谜团。
元代皇城图
这张“元代皇城图 ”由本期节目的嘉宾李纬文绘制。以下说明摘自《隐没的皇城》:
“元代皇城不仅没有留下舆图,连表现它的画作都无处可寻。我们如今对它的了解,极大地依赖于有限的几种文献。读者在阅读此图时,需要注意:
1)如果读者发现这幅元代皇城图比明代皇城图显得格局简明,这固然在一定程度上是因为元代皇城建置疏朗,但更大程度上还是因为关于元代皇城的文献格局粗略。在图中被表现为空白的部分,并不意味着在现实中真的是空白。所以笔者在本图上安排了更大面积的“历史的迷雾”,以表达元代宫苑研究现阶段某种“雾里看花”的氛围。
2)元大都中轴线、元代宫城的四至在现代北京城市肌理上的位置仍在广泛讨论中。本书无意深入探讨这些问题,本图中的中轴线位置按目前学界主流认识——元明清三代轴线重合——表现,宫城四至则调和文献与学界各说表现。 “
明代皇城图
这张“明代皇城图 ”由本期节目的嘉宾李纬文绘制。以下说明摘自《隐没的皇城》:
“明代皇城一定曾经有过详尽的舆图,可惜没有任何一幅留存至今。而文字叙述空间则往往随心所至,移天缩地。为了让读者在阅读时能将书中的内容与皇城空间格局对应,体会“左图右书”的访古雅趣,笔者绘制了这幅《明代皇城图》。我们很难想象明人曾以什么笔触在舆图上描摹他们的宫禁,只能试图整合存世文献和各种史家推测来弥补这一缺憾。读者在阅读此图时,仍需注意以下几点:
明代皇城是一个动态演变的过程,营建、拆撤、改造、废毁随时都在发生。故而本图并没有选取某一个时间点来表现,而是尽可能将皇城各个部分最有历史代表性的状态表现出来。例如,图中的西内永寿宫实际上从来没有与万岁山寿皇殿同时存在过;而北台乾德殿也没有遇见过琼华岛广寒殿。
由于文献的有限,我们难以了解皇城中所有建筑的形制与色彩,例如它们的瓦色,尤其是那些存在时间较短的建筑。故而本图在一些建筑的色彩上难免有推测的成分。当古人难得地用画笔描绘他们的阙庭殿堂时,往往会用云雾将其中最重要的部分遮盖起来。这种留白惜墨与他们在文字描述中所体现的谨慎拘束如出一辙。在本图上,读者也可以看到一些“历史的迷雾”横亘在皇城上空。这绝不是笔者的黑色幽默,它们都好心地让开了那些本书所论述的地点,仅仅希望传达古人那一点令人扶额莞尔的狡黠。
最后一点,也是必须提醒读者的一点:任何舆图都必然意味着对空间现实的简化与理想化。在这一意义上,本图绝不足以向读者传达一座活着的皇城,因为它无法表现城中那些居民日常。要了解一座真实的皇城,终究还是要钻进史料的云雾中,慢慢把这幅图的空白与缝除补全。“
《隐没的皇城:北京元明皇城的建筑与生活图景》
本书通过梳理元明两代皇城的沿革,查考每个时代在论证、利用和改造前朝遗存时所采用的策略。除了识别与定位皇城主要建筑的建置,作者还探索了隐藏在这些演变背后的皇室及其服务者的生活方式。在此基础上,作者揭示了这样一个事实:在已经拥有宫城的基础上,皇室仍然需要一座皇城,这绝不仅仅是简单的空间需求,而是源自一种对一处更自由、更私密、更包容领域的渴求。在皇城夹层里所能实现的,是一种与大内的逻辑全然不同的营造与生活。本书为我们描绘一幅幅精细的皇城画卷,元明皇城各个历史阶段的建筑面貌及生活图景一一展现,并在字里行间讲述了一篇篇生动的故事,让读者沉浸在那些或诙谐或引人动容的逸闻琐记之中。在作者的笔下,冰冷冷的建筑具有了历史的温度,隐没在市井中的元明两代300余年皇城得以重现昔日辉煌。
作者简介:李纬文,艺术史与考古学博士,比较文学硕士。师从顾乃安(Antoine Gournay)教授,毕业于巴黎索邦大学,研究方向为北京城市史与元、明建筑史。长期关注北京城市规划与文化遗产保护。著有“隐没的皇城-北京元明皇城的建筑与生活图景”,译著“论中国建筑-18世纪法国传教士笔下的中国建筑”“新建筑与包豪斯”等。
-
作为《茶经》的作者,陆羽在今天是家喻户晓的茶圣。然而事实上 “茶圣”一词用来形容陆羽,直到新中国成立后才成为主流。在更漫长的时期里,陆羽往往和“茶神“这个称呼相绑定。“茶神”和“茶圣”之间,虽然仅有一字之差,却暗示了一千多年来,茶文化在内涵上所经历的天翻地覆的变迁。
按照文明分层理论,“神”是初级文明的产物。在蒙昧时代,人们认为自然现象的背后,都有一个人格化的形象掌握它们的权能。人们渴望神力来关照茶农的种植、茶商的生意,于是就诞生了“茶神陆羽”。
而圣贤的概念,只有更发达的文明才能孕育,它是智慧和品格的化身。如果把茶视是做一种文化,视作我们传承文明、连接世界的载体,那寄托着知识和价值观的“茶圣陆羽”,才是更好的代言人。
所以 “茶圣”作为中国茶的品牌形象,背后其实不是陆羽一个人,而是一千年来层层累加的文化结晶。本期节目,我们将为大家解读陆羽为何在公元780年这个的时点,成为恰逢其时的 “茶神” ,又为何在新中国成立的时点成为恰逢其时的 “茶圣” ;以及在这一千年里所形成的“茶文化”的底层逻辑 —— 也就是以百丈禅师、赵州和尚为代表的僧侣群体;以卢仝、白居易、苏东坡为代表的文人群体;和以宋徽宗、乾隆为代表的帝王群体,如何从各自的角度,为茶的世界注入超越一般饮料的精神内涵,共同建构了中国 “茶圣” 这个美好想象。
内容包括:
02:20 茶人、茶神、茶圣:三个符号折射三种对茶的需求和想象
10:38 “难从陆羽毁茶论”:茶文化最重要的建设者为什么要毁茶?
18:01 从景帝贡茶到李白茶诗:陆羽前的“茶之事”
21:28 “楚人茶经虚得名”:同期知识界为何吐槽陆羽虚有其名?
27:43 禅宗顿悟法门彻底改变人们对修行、世界和茶的理解
37:24 君子远庖厨:古代知识分子绝少亲自动手泡茶
40:21 歌舞伎乐、昼夜相欢:白居易营造美好的人间茶生活
46:00 茶是开悟高僧的教学道具:三段和茶有关的禅宗公案
61:21 另一位茶圣:卢仝为茶注入心忧天下的圣贤思想
68:47 苏东坡:全能文化冠军,整合古代自相矛盾的茶理念
80:59 徽宗建立的中国茶品牌,千年后依然让日本肃然起敬
89:48 乾隆皇帝和航海时代:到底是谁让茶走向国际?
108:31 为什么说茶禅同味?满足大脑的幻梦,也指向人心
- 制作团队 –
美术设计 子鹤
后期制作 孙称
-
《剧谈社》首次尝试把声音艺术作品装进播客之中,搭配剧谈社《Vol. 65 从好听的音乐到难听的艺术:漫谈人类对声音的驯化和解放》服用。
声音相比图像虽然更为抽象,但却更具渗透性和感染力,因此在媒介快速转换的当下,十分适合成为当代艺术家表达观念的载体。
《日与夜》是声音艺术家娄能斌老师的作品。他从包括《天使艾米莉》、《哈利·波特》、《燃烧》、《黑暗荣耀》、《谍影重重》、《爱乐之城》等200部涉及古今中外不同题材的电影中,截取了酒吧、酒店、客栈、咖啡厅等场景,去除其中的音乐、音效、人物对话,仅保留这些场景里的环境噪音。然后进行拼接,放在真实的咖啡馆里播放,从而完成了这件作品。
这件作品探讨了现实与虚拟之间的置换。我们常把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定义为现实。但真正的现实正在不断与影视、文学、游戏、互联网、二次元、元宇宙这些虚拟之物相融合。这个时候,如何判定真假?或者说生活的实感从何而来?与其说来自于思考,不如说来自于直觉 —— 环境的噪音、合理的气味、细微的空气流通 —— 这些不易察觉的东西构成了人的舒适区,搭建了身处现实之中的安全感。大脑在潜意识里,依据这些信息帮助你建立此时或放松、或警戒的心理状态。而《日与夜》这件作品,通过一个叙事的诡辩,让原本清晰的东西变得模糊:现实是可以在你几乎无法察觉的情况下被置换的。
此时,声音勾勒了现实的边界,把幻想的世界融入到生活之中 —— 这是艺术家的叙事。而幻想的故事,怎么和现实串联?你在哪一个瞬间,识破了艺术家的诡计(例如出戏的马的嘶鸣)?你当下的注意力会停留在哪一个瞬间?—— 这一切则是由每一个观众自己完成的。以上都是声音所具有的独特力量。
这期特别节目,正是希望借助播客这一特殊媒介,拆解画廊白盒子空间的范式。让展厅回归每个人的日常,让听众体验碎片化的艺术。欢迎大家独自在咖啡馆和酒吧,佩戴耳机,播放这件声音作品,进入哈利波特、或是谍影重重的世界,体会空间置换,亦幻亦真的世界。 -
评价音乐作品的好坏,人们最本能的标准首先是“好听”与“不好听”。 但熟悉音乐的朋友都会注意到,音乐史的轨迹并非不断朝着好听的方向发展。从巴赫、贝多芬、莫扎特到马勒、肖斯塔科维奇、勋伯格,音乐似乎是越来越难听了。直到最有代表性的声音艺术家约翰凯奇,更是热衷以杂音、噪音甚至于无声来创作离经叛道的作品。
音乐并非自然之物,而是从混沌中人为提取的秩序。人类用数万年的漫长岁月把“声”驯化为“音”,创造出萨满的祭祀舞乐、圣人的春秋礼乐、教堂的上帝福音,服务于每一个社会现实。而近100年世界剧变,古典权力秩序土崩瓦解,此时噪音就成为一种武器,人通过把 “音” 还原为 “声” 来介入社会变革,塑造新的世界。
本期节目,我们邀请艺术家娄能斌老师为大家介绍几万年来,围绕声音的艺术发展历程:人们如何驯化声音建立最初的文明秩序?去中心化的祭祀为何演变成中心化的舞台?一代又一代的人类智慧如何凝结成尽善尽美的古典音乐?庄严的音乐,又如何在社会变革中被解构?浪漫主义、极简主义、未来主义、新古典主义、包豪斯运动、激浪派… 这些脍炙人口的艺术概念,如何在声音上体现?声音艺术如何推动社会变革以及塑造我们的影视文化生活? 以上问题都会在本期节目解答。
内容包括:
00:30 水上漫步,把生活原封不动搬到艺术之中
05:38 什么是声音?人类文明万年进程的因果
13:18 从礼记到吕氏春秋:以音乐秩序比拟文明秩序
21:09 古代声音研究:毕达哥拉斯的完美世界
23:42 近代音乐发展的过程,是一个不断解放不和谐音的过程
33:53 从1812序曲到噪音艺术:量变引起质变
39:00 声音艺术、极简主义和禅
43:00 激浪派:拆解细腻艺术的宣言
47:09 未来主义:聆听科技与未来之声
53:52 工业号角交响曲:警笛和国际歌响彻苏维埃
63:11 肖斯塔科维奇第九交响曲:癫僧在欢宴上啜泣
65:11 从库布里克到维伦纽瓦:电影里的声音艺术
82:21 当代声音艺术:战争的呜咽和十字路口的枪声
91:07艺术家亲自讲解他的三件声音作品
- 制作团队 –
美术设计 子鹤
后期制作 孙称节目中提到的声音艺术作品:
约翰·凯奇,《Water Walk》
约翰·凯奇,《4分33秒》
约翰·凯奇,《灵岩寺》(Ryoanji)
激浪派:“钢琴行动“
阿曼卢西耶:《为一个表演者做的音乐》
《I am sitting in a room》
《Clapping music》
《工业号角交响曲》(警报交响曲)
肖斯塔科维奇 ,《第九交响曲》
利盖蒂,《大气层》
Max Richter “25% 的四季“
塔里克·阿图伊,《采风器》
苏珊·菲利普斯,《破碎的合奏》
娄能斌,《古舟的孩子们》
娄能斌,《日与夜》
娄能斌,《水磨》
Water Walk
约翰凯奇的声音艺术作品。约翰凯奇搭建了一个美国中产阶级生活的舞台,包括三角钢琴、电话、录音机、浴缸 、玫瑰花、红酒、电动搅拌器、苏打水吸管、冰块、洒水壶等日常用品。并且撰写了一套脚本。演员可以按照艺术家的要求,使用这些日常之物进行演奏。因此,有艺术评论认为,凯奇把生活的场景原封不动地搬到艺术里,让生活的声音组成了一曲看似杂乱,实则别有韵律的交响乐。人生的起伏,城市的喧嚣,心灵的碰撞,都随着生活的音符在节律中流淌。
图为: Water Walk 演出现场
礼乐
从新石器时代开始,中国的先民就就模仿天空上的昼夜变换、月相盈亏;大地上的四季更替、草木枯荣这些自然规律,逐步建构人间的秩序。最终建立了一套可以分别尊卑、贵贱、亲疏的社会制度。到了西周,这套制度经过大规模的整理,以文献的形式留存,成为我们熟悉的周礼。
而在这套秩序中,一个人从出生、成年、婚配、到祭祀祖先、从事各种军事、农业活动,参加各种会见领导、朋友,一直到去世,都有各种礼仪的约束。在这套认知下,以和谐的音乐恰好对应了尊卑有序的和谐社会。因此不同等级的礼,也就搭配了不同等级的乐,使得这些等级关系更加难以僭越。所以乐是对礼的彰显,是国家的意识形态和社会秩序的具象,也是一种权力。
图为:禹贡九州山川图、《周禮》所记王畿与九服邦国之关系模型图
毕达哥拉斯的和弦研究
毕达哥拉斯坚信数字和谐、声音和谐与灵魂和谐,这三者必然相统一。因此,他断定一个和弦之所以能悦耳,是因为它的每个构成音的弦长比例吻合了特定的整数比。但是他并没有找到有说服力的比例关系。
现代声学破解了和谐音的奥秘。一个和弦是否和谐,取决于其中每个构成音波长的最小公倍数是否适宜 —— 公倍数过小则会单调, 过大则会刺耳。 而和谐的弦长比例关系,不是整数间的比例,而是接近等比数列的比例关系——这也就是十二平均律的原理。
图为:拉斐尔的湿壁画《雅典学院》,很多人认为一排左起第二位穿红色上衣跪坐的就是毕达哥拉斯。
解放不和谐音
过去两千年,无数的作曲家、演奏家,乃至于科学家、发明家和建筑师等各行各业的人们,贡献自己的知识和技能,为音乐的世界添砖加瓦,创造出各种和声、复调、配器法、曲式结构和舞台表现方法,最终打造出古典音乐这个文明的瑰宝。
但是近代以来,包括马勒、斯特拉文斯基、肖斯塔科维奇和勋伯格在内的一系列天马行空的作曲家开始尝试挣脱这套“尽善尽美”的古典方法,摆脱巴赫、贝多芬、莫扎特这些古典大师对自己的创作束缚。在自己的作品中,有意无意地开始融入不和谐的噪音元素,并且从中开发出不和谐声音的审美魅力。所以有人认为,近代音乐发展就是一个不断解放不和谐音程的过程。
这些创新原本是纯粹的技术探索,但是在社会变革的大时代里,被赋予了破旧立新,解构古典秩序的特殊意义。于是越来越多的人加入了解构古典乐的队伍中,“以疯狂反对规律;以激进反对怀古;以噪音反对程式;以直觉反对理智”。这就是噪音艺术的来源。
图为:阿诺德·勋伯格。勋伯格在作曲风格及和声方面的创新对20世纪音乐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被广泛认为是20世纪最有影响力的作曲家之一。他的名字也成为开创无调性音乐的代表。
约翰凯奇
约翰凯奇是美国先锋艺术家。尽管作为勋伯格的学生,有着严肃的古典音乐背景,约翰凯奇热衷于创造离经叛道的作品。
例如 Water Walk对环境音、杂音乃至噪音的运用;《4分33秒》,全曲有三个乐章,却没有任何一个音符。意在请观众认真聆听演奏的寂静,体会在寂静之中由偶然所带来的一切——这也代表了凯奇一个重要的音乐哲学观点:音乐的最基本元素不是演奏。再比如,约翰凯奇在创作时,经常会利用抛掷硬币,或者说随机打开《易经》当中的一页,通过这种偶然性和概率来决定创作的走向。这些古怪的做法,彻底背离了作曲的基本规律。但也从全新的角度,用声音诠释了生活,开启了人们的审美思维。所以小野洋子认为“声音艺术”始于约翰凯奇。
凯奇的音乐深受禅宗影响。1940年,约翰凯奇在黑山学院听到了铃木大拙关于佛教和禅学的演讲,大受震撼,很快就成为了禅宗追随者,从此一直探索如何用音乐去表现禅学的思想。节目中播出的作品《灵岩寺》,原本是京都著名的禅寺和枯山水花园。凯奇使用五件乐器,跟随石头的形态,演绎了一种缓慢的、滑动的音乐轨迹。建造了一个冥想的场景。
图为:灵岩寺
激浪派
20世纪60年代以来,约翰凯奇对实验音乐的探索很大程度上启发了国际艺术组织激浪派的形成。“激浪”(Fluxus)一词代表冲击、变革和汹涌澎湃的激情。他们提倡自由、变革,反对体制的压迫,具有很强的政治意识。根据激浪派艺术家自己的宣言,他们“希望去清理人们过分渴望金钱、渴望知识、追求专业和商业文化的病态心理,清理世界上的死亡艺术,矫揉造作的人造艺术,抽象艺术,幻想艺术,数学艺术;清理世界上的 欧洲观念主义。”
激浪派的艺术具有强烈的达达主义态度,比如乘火车故意不买票,比如保持一天不说话,刮去所有体毛等等。以此来表达“反商业”和“反艺术”的态度。除凯奇外,激浪派的代表艺术家还包括白南准、小野洋子、博伊斯等。
节目中播放的《钢琴行动》是激浪派的代表性作品。其中,钢琴作为传统音乐和精致艺术的象征被破坏、肢解。这件作品常常被赋予革命性意味的解释。
图为:约翰凯奇
未来主义
未来主义是发端于20世纪的艺术流派,以对陈旧思想的憎恶和对速度、科技和暴力等元素的狂热喜爱为特征。未来主义最早出现于1908年,意大利作曲家弗鲁奇奥·布索尼的著作《新音乐审美概论》被看作未来主义的雏形。
当时的未来主义艺术宣言表示,“我们要竭尽全力的和那些过时的、盲信的、旧信仰做斗争。我们要反抗一切在时光流逝中肮脏和腐朽之物。这种反抗精神是年轻的、崭新的,最终是要毁灭旧的生活。” 所以早期的未来主义,常常社会达尔文主义和民族主义的观点。 但是随着时间流逝,其含义也在发生变化。包括我们今天熟悉的赛博朋克也属于未来主义的范畴。以赛博朋克为例,它继承了早期未来主义崇尚科学的美术风格以及未来主义的批判精神。但是批判的对象,反而变成了科技本身。这也是艺术史上非常有意思的一个发展。
图为:1909年,诗人菲利波·托马索·马里内蒂发表《未来主义者宣言》;攻壳机动队。
《警报交响曲》
《警报交响曲》,也叫《工业号角交响曲》。革命时期的巴库,是一个工业化的石油生产基地,工人与资本家冲突十分激烈。于是一系列的艺术家和当时的苏维埃的组织,尝试改造城市里的汽笛、汽车、烟囱以及重工业设备的发声装置,使它们的频率接近于《国际歌》。于是在某天早晨开工的时刻,资本家不知情的情况下,整个城市都响起《国际歌》。
1922年,为了庆祝十月革命的胜利,苏联作曲家A. Avraamov重新以《警报交响曲》的概念制作了先锋交响乐。演出由巴库市的工厂、海军、舰炮、汽笛和轮机共同完成。所有机器的响声最终同样汇成了《国际歌》的旋律。
台湾的艺术家林其蔚评论:“在所有艺术中,音乐是社会组织的最高力量,最古老的神话证明,从农业到军事的集体劳动,没有音乐是无法想象的… …资本主义的工厂里,每天早上,混乱的工业轰鸣声都会让人们感到室息。但是革命终于到来了。突然, 在一个令人难忘的夜晚,一个红色的彼得堡充满了成千上万的声音:汽笛和警报。作为回应, 数千辆满载士兵的军用卡车穿越城市,向空中鸣枪。再一次, 在没有任何一个声音的指挥和组织下, 警笛声和炮声响彻了整个俄罗斯。”
《警报交响曲》是声音艺术介入社会变革的重要案例。
图为:《警报交响曲》
《太空漫游2001》
《太空漫游2001》完整体现了库布里克对音乐史的理解和对前沿声音艺术的洞察,成为电影和声音艺术结合最为经典的案例。
受到德国作曲家齐默尔曼“球状时间观”的影响,《太空漫游2001》同样尝试打破时间的先后界限,展现时间并非单向流动性,而是可以表现为等距的球状结构。 《太空漫游2001》开场的前三幕分别表现了宇宙诞生、人类的祖先掌握工具、近未来的太空航行这三个时间顺序的场景。但是对应的配乐则分别是利盖蒂《大气层》、理查施特劳斯的《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和约翰·施特劳斯的《蓝色多瑙河》这三首时间逆序的作品。
尤其是利盖蒂《大气层》,是当时最先锋的声音艺术作品。它用乐团来模拟电流的声音;整个曲子的长度接近人类呼吸的极限时长;注重音质体验而非旋律体验;具有浓烈的科学气息和未来主义色彩。这件作品本身没有明确的指向性,但是搭配电影中隐喻创世之前的黑暗,暗示出库布里克对非线性时间的理解。
图为:《太空漫游2001》
《水磨》
2023年末开幕的“再回周庄 - 杨明义先生周庄艺术现场” ,对周庄这个水乡古镇本身的艺术元素进行提取,进而与现实世界的艺术融合。利用周庄的古戏台、曾经的酿酒作坊、昆曲、还有各种江南地区的日常生活场景去呈现我们熟悉的艺术。其中包括杨明义先生描绘江南水乡风物的绘画作品,也包括嘉宾娄能斌老师的声音艺术作品《水磨》。
艺术家首先用声纳收集了江南水乡水底的声音,再用定点降噪的方法去除水流声,只保留鱼、虾、螺、蛙等水底生物的声音。进而把这些压缩环境下的生物产生的信息,以一种类似秦汉“循石造型“的雕塑方法,按照音乐的原理进行小幅改造,让它们具有一定的韵律和节奏感,勾勒了原本只存在于潜意识中的水乡交响乐,从而完成了这件作品。
图为:“再回周庄 - 杨明义先生周庄艺术现场”
-
春节期间Sora的横空出世仿佛预示了一场人工智能的革命,有人断言它将彻底颠覆影视行业,打破无数从业者的饭碗。也有人坚信,人之所以为人,之所以和动物、机器有所分别,正是因为人类拥有感情和创造力,能够创造绘画、音乐、电影,创造各种美。或许AI可以代劳廉价的影视娱乐,但真正的严肃艺术——那些具有深刻批判性以及持久美学价值的作品,是AI无法企及的。
身在历史的洪流中,也许我们难以断言AI的未来。但是基于AI的艺术创作,却也不是全然陌生的类型。它所属的 “生成艺术” 与计算机相伴而生,从五十年代至今已经跨越了四个历史分期。从冯诺依曼、黑山学院到安迪沃霍尔;从MOMA到LACMA;从伦敦、纽约到北京—— 不同领域的个人和机构,在过去六七十年间,由各自的角度为它注入了包括哲学、数学、工程学、心理学、逻辑学、语言学以及音乐、舞蹈、文学、绘画、游戏等等多方面的生命力。
艺术往往是通过艺术史来成立:孤立的AI作品,或许难以评判其价值;安放在历史的坐标上,探讨就有据可依。本期节目,我们邀请新媒体艺术家、同时也是关注20世纪全球现代艺术的策展人和画廊主,吴亦深老师,为我们讲述生成艺术的历史。
本节目将同时解答:通过AI和计算机系统生成的作品,算得上艺术创作吗?AI 到底让创作变简单了还是变难了?机器只是人类的表达工具,还是说有朝一日也能夺过创作的主导权?在严肃艺术的领域,AI是否也具有人类所不具备的优势?这些机器生成的作品,是技术革命过程中昙花一现的产物,还是能够和全球艺术史相勾连,成为继古典艺术和现代艺术之后的新篇章?
内容包括
04:28 “生成”和“艺术”自相矛盾的内涵:生成艺术如何定义?
08:44 90年代新闻联播片头,是国民级的数字艺术作品
11:49 数字艺术可以成为大众理解新时代的辅助线
19:49 代码的诗歌:不是所有数字作品都叫生成艺术
25:30 计算机发展的四大里程碑,划分生成艺术的四个时代
28:56 先驱时代的计算机思想家,至今仍为AI创作指明方向
41:45 控制论的偶然性:生成艺术是自然、人文和形式科学的集合
49:23 个人计算机的发明开启生成艺术的“老大师“时代
55:39 书画、禅宗美学和计算艺术:全球化时代的东方焦点
59:20 “世界中的世界“:古典赏石和元宇宙
62:34 John Medea和Flash社群:开源的黄金时代
72:08 AI 艺术:无中生有还是传统艺术的分支?
76:24 人人都是艺术家,那谁是更好的艺术家?
78:40 超越五感直达觉知:AI 有望触及传统艺术可望不可及的领域
87:40 铜钱上的书法,纸币上的肖像画,数字货币如何视觉化?
- 制作团队 -
美术设计 子鹤
后期制作 孙称
生成艺术
生成艺术(generative art)指全部或部分使用自治系统创作的艺术品。所谓自治系统可以是机械结构,比如万花筒,通过旋转随机生成视觉结果。但是通常而言,生成艺术主要来自更为复杂的计算机系统。
生成艺术是程序指令的产物。就好比有人能把自然语言变成文学和诗歌。一些同时掌握了计算机技术和美学能力的人,出于审美而非实用的意图,对计算机的语言进行编织,让它超出人机交流的范畴,进入艺术的领域 —— 我们把这样的人,称为代码的诗人,把这样的作品,称为生成艺术。
生成艺术是计算艺术中最古老的门类,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和集成电路的计算机系统相伴而生。近期火热的AI创作,则是生成艺术在当下最突出的代表。
嘉宾认为,和传统艺术一样,生成艺术同样强调对美的发现;对社会的批评和思考;以及对人的提升。和传统艺术不同的部分则是,生成艺术更适合在数字化的世界里呈现;更善于表达未来意识;可以成为人类从工业文明进入机器人时代的辅助线。
先驱时代
1952-1982。这个时期计算机大多被用于军用或大型商用。在许多早期计算机文献中,高度工业化的艺术类型和实验艺术成为现代艺术中非常重要的部分出现。1968年MOMA召开了著名的科技艺术大展,已经加入了部分计算机艺术的内容。这也为我们今天的探讨定下了基础。人类在那个阶段已经出现了第一批计算机艺术的先驱,生成艺术、代码艺术是这个时期主要的计算机艺术形态。早期的欧普艺术、机动艺术、黑山学院和部分极简主义都有和计算机艺术直接相关的表达,60-70年代之后,绘图仪出现,这成为记录那个时期计算机艺术很重要的另一种形态。同时,生成摄影是这个时期和计算机艺术关系最为紧密的类型之一,计算机语言已经出现了第一代诗人,华人亦有第一代先驱从各个角度参与到这个进程。
代表计算机语言:FORTRAN
代表作品、展览和文献:冯诺伊曼 《计算机与人脑》;Coded: Art enters the computer Age;控制论的偶然性(1969); 计算机艺术 (1971)
个人计算机时代
1982-1990 。1982年,IBM选定比尔盖茨Microsoft的Basic作为其计算机的ROM-Basic,个人计算机这项改变人类命运的伟大发明出现。计算机的民用化,大大改变了计算机艺术的参与度和影响力。计算机语言、应用软件进入大发展的周期,伴随PS、3DMax等面向艺术家和设计师的应用类软件的推出,以Java为代表的,面向对象编程语言的出现,各类计算机艺术延续发展。
1995年由老一代算法艺术家Jean-pierre hebert、Roman Verostko等人组成的Algorists组织,为编码艺术(生成艺术)下了定义。中国本土出现了以齐东旭先生为代表的老一代数学和计算机图形先驱,他们出版了大量著作,还将Hans Dehlinger这样的早期生成艺术家介绍到中国,同时以冯梦波先生等代表的新媒体艺术家在国内外当代艺术领域崭露头角,欧美的美术馆和私人藏家中出现专业收藏计算机艺术的部门和代表人物,欧美大城市中专业经营电子艺术的画廊出现。
代表计算机语言:BASIC、C++
代表作品、艺术家、展览和文献:Hans Dehlinger、Roman Verostko、Jean Pierre Hebert;理查德罗森布鲁姆; 齐东旭 《分形及其计算机生成》;冯梦波
Web 1时代
1990-2010。伴随万维网的出现,一种全新的用户连接形态不断加速计算机的更新换代,并成为之后最为庞大的母体,90年代,以John Medea为代表的第一代互联网艺术家社群出现,在2000年前后,他们以Flash为代表的第一代网页制作工具为手段,吸收之前各类计算机语言和生成艺术为代表的计算机艺术的优良传统,通过个人网站的交互实验和各类创新实践,迅速号召和聚集了全球一大批年轻的生成艺术爱好者,他们通过个人网站和开源代码为主要手段,打开了计算机艺术和生成艺术在万维网中的全新篇章。计算机艺术和生成艺术在这个时期,在互联网上找到了更大的生存环境。
John Medea的学生Casey Reas在吸收Flash AS和各种计算机语言的基础上,在2000年初期开发了专门为生成艺术而设计的编程软件Processing,这款软件也是今天网上广泛传播的生成艺术爱好者所非常熟悉的语言工具。
代表计算机语言:JAVA、Python、Flash AS、Processing
代表作品、艺术家、展览和文献:John Maeda 系列丛书, 中村勇吾、央美FLASH在中国 …
新网络时代
2010-2023。有关于这个阶段的定义,有多种说法,有偏向应用功能和区块链应用技术的Web 2、Web 3的分类,也有倾向于趣味和艺术方面的前后网络分类,也有偏向AI技术应用的时间节点分类等等,总之,伴随2010年前后手机计算机化的出现以及各类新技术的发展,整个计算机和互联网世界的发展确实表现出和Web 1时代门户网站和个人网站为主的截然不同的形态。在这个阶段,我国对于计算机艺术和生成艺术的参与度继续增加,出现了更多的活跃于全球专业社区的职业创作者,另外,在央美和国美新媒体为代表的学院派中,也培养了更多优秀的人才,伴随AI技术的出现,这一切还将向下一个方向前行。
代表计算机语言: WebGL、出现GAN的广泛应用以及AI
代表作品、艺术家:Refik Anadol、Robbie Barrat、郭锐文、 施政
-
玛丽莲梦露说“钻石是女人最好的朋友”。在如今大众的观念里,珠宝配饰往往具有强烈的女性色彩。
然而纵观整个人类文明史,珠宝的性别意味却有着更加丰富多彩的呈现:大汶口的牙骨指环指向父权体制的兴起;埃及的圣甲虫护符寄托法老的信仰;希腊的大力神结承载坚不可摧的喻意;罗马婚戒代表天长地久的婚姻契约;北朝将军用印章戒宣誓权威;日本武士用家纹戒展现名誉和忠诚;莫卧儿帝国的拇指戒和满清贵族的玉扳指,同样体现主人的武勇和尊贵;长达20厘米的点翠金护甲,让人联想帝国太后的穷奢极欲;溥仪的婚戒融合英文的爱语和尚书的庄重训诫,映射西风东渐的时代;查尔斯的威尔士亲王纹章戒,暗示英国储君的特殊地位… …
漫长的岁月、广袤的地域、多重的文化语境相互交叠,赋予珠宝千姿百态的喻意。这些喻意,有的被继承;有的被遗忘;还有的,则是经过了无数次的挪用和覆写,以出人意料的形式留存在我们身边。
本期节目,我们邀请L'ECOLE珠宝艺术中心珠宝艺术史学家贺贝老师,带领大家以珠宝为线索,穿越古今中外的各大文明,体验时间赋予物体的意义。
内容包括
02:25 从秦始皇陵到满清宫廷:护指的含义几经演化
07:35 人为什么要带戒指? 从大汶口到苏美尔的早期指环
11:42 圣甲虫和大力神结:创造者的本意被重重覆盖
17:42 琅琊王氏的钻戒和中国戒指的南北差异
22:00 封印的主人:印章戒指的神秘和威权
28:20 从北朝贵族到南宋鄜王:西来戒指彰显地位和文化
33:02 玫瑰战争和中世纪的纹章戒指
36:33 武士道和骑士精神:古代东西方是否存在秘密交流?
40:40 商朝王后的戒指:用于战争而非装饰
44:57 从指环到玉佩:实用功能和文化意义此消彼长
48:42 蒙古式拉弓法:连接莫卧儿王朝和满清手指装饰的技能
52:10 戒指和婚姻:串联埃及、希腊、罗马的习俗
60:09 从平安夜吃苹果谈本土文化如何消化外来事物
66:53 钻石是近代商业营销骗局吗?
70:46 从威尼斯商人到一千零一夜:千奇百怪的戒指魔力
- 制作团队 –
美术设计 子鹤后期制作 孙称
护指/护甲
《孝经》云: “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护指/护甲是对指甲的保护,与中国的蓄甲习俗相伴而生。同时,只有无需劳作的人才能满足蓄甲要求,蓄甲遂成为了该上层阶级的代表, 社会地位的体现。
中国传统护指最早可以追溯到秦始皇陵墓中发现的鹿角义甲、羊皮义甲。内蒙古准格尔旗战国墓、吉林榆树大坡老河深汉墓、陕西西安玉祥门外隋墓盘都出土过单片式的金色护指。
到了清代, 护指比起之前时期造型更加统一, 并且尺寸普遍较长。据记载, 孝全成皇后是清朝宫廷女性中最开始佩戴护指的。宫廷的男性中是允礼王爷喜爱佩戴护指。对护指近乎痴狂的是孝钦显皇后 (慈禧太后), 据清代驻法公使裕庚之女德龄在《清宫禁二年记》中记载到: “慈禧太后的右手上佩戴着金护指。左手的两指, 戴以玉护指, 二者都为三寸” 。
图为:凯瑟琳·卡尔的《慈禧太后》肖像(1903年);点翠金护甲(19世纪晚期)。
L’ÉCOLE珠宝艺术中心(上海)开幕首展: “男士戒指
“YVES GASTOU传奇珍藏”以男士戒指为经纬,从另类角度探索珠宝艺术的传统课题。展览汇聚了已故法国鉴赏家Yves Gastou珍贵非凡的个人藏品,见证他40年来凭借过人热忱,孜孜不倦地寻觅好物的精彩旅程。
Yves Gastou对戒指的迷恋始自童年,这股热忱终身不渝。多年来,Yves Gastou悉心搜集了逾千枚戒指,包罗万象的藏品中既有限量珍品也有量产首饰,涵盖不同地域和年代。这些琳琅满目的戒指各有功用,可以是庄严的婚誓或神圣的符号,也可以是权力的象征或叛逆的宣言。
本次展览荟萃近400枚珍贵非凡的戒指,策展理念由五个主题构成,分别为“历史遗痕”、“哥特风格”、“基督教神秘主义”、“虚空浮华”和“多元美学”,带领观众沉浸式探索Yves Gastou珍爱的个人藏品。
L'ÉCOLE珠宝艺术中心于2012年创办,在高级珠宝世家 Van Cleef & Arpels梵克雅宝的鼎力支持下,旨在全方位探索并展示令人神往的珠宝世界。 L'ÉCOLE珠宝艺术中心秉持传承与分享的宗旨,构筑起三大课题经纬:宝石世界、精湛工艺、珠宝艺术史。同时, L'ÉCOLE还通过讲座、展览及出版物等丰富的形式广邀公众全方位探索。继巴黎、香港之后,L'ÉCOLE珠宝艺术中心于2023年在上海历峰双子别墅设立第三间永久中心。
图为:L'ÉCOLE珠宝艺术中心举办的“男士戒指Yves Gastou传奇珍藏”展览海报。
新石器时代的戒指
五千多年前,人类还处于原始社会时,"戒指 "就已经诞生了。1959 年,考古学家在山东泰安、属于新石器时代的大汶口龙山文化墓葬中,大汶口文化是黄河下游地区的新石器时代文化,距今约 6300年至4500年。它的前身是鲁南苏北的新石器文化,后继者是龙山文化。学术界一般认为,该文化已出现贫富分化现象,属于私有制初步形成和父权制初立的社会阶段。
在这里发现了 20几枚传统戒指,其中几枚还戴在死者的指骨上。由于没有成熟的冶金工艺,所以,这一时期的指环,用材较为单一,材质大多取自于天然材料,由天然兽骨、牙骨、玉石等制成。虽然工艺简单,但制作精良,表面打磨光滑,有的还镶嵌有绿松石,这是中国发现的最早的 "戒指"。它出现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比史书上的记载还要早。这些指环根据考古报告显示,佩戴不分男女,不分左右手。从功能上看,主要偏装饰作用。
图为:新石器时代的玉石手镯;牙骨和绿松石装饰的戒指(约公元前 4500 - 前2500年)。
文明之初的戒指
美索不达米亚是人类文明的一大摇篮,孕育了最古老的文明之一:苏美尔文明。坐落在美索不达米亚的乌尔古城最早的建筑始于公元前5500年左右。上世纪20年代到30年代以来,考古学家在乌尔的月神塔庙周边发现了超过660座古墓葬。出土了大量公元前2600以来的武器、珠宝及日常生活器具,是我们了解苏美尔人生活和文化面貌的重要素材。其中就包括使用黄金细丝工艺对黄金黄金进行扭结并且镶嵌青金石的古老指环。
图为:乌尔王陵出土的青金石黄金戒指(约公元前2500年)。
文化覆写
人口流动和不同文明的碰撞,会对既有文化符号进行层层叠叠的覆写,最终甚至可能面目全非。例如,古代地中海的航海文明,可能出于经常给绳索打结的实际需要,创造了一个方结符号,代表坚不可摧。这个符号后来和大力神赫拉克勒斯的神话相结合,成为了著名的“大力神结”,并随着亚历山大的征服,传遍了欧亚大陆。
又如,古埃及的圣甲虫含有太阳崇拜的喻意。埃及圣甲虫形象的珠宝和护身符随着地中海贸易广为传播。其他文明或许不理解圣甲虫的含义,但精美的珠宝人人喜欢,于是他们也模仿学习,保留了圣甲虫的珠宝造型,然后在它椭圆的腹部刻画雅典娜、阿芙罗狄忒等图案。这些融合了不同文明意识的作品,同样随着亚历山大征服,传播到和中国仅一山之隔的巴克特里亚地区。
图为:大力神结戒指(公元前1850-前1550);圣甲虫戒指,新王国时期第十八王朝(约公元前1550-前1291年);雕刻有女神图像的戒指(公元前1450-前1400年)。
印章戒指
印章戒指最初源自于“封印”的概念。古代保存宝藏、金库或是特别重要的文件时,常用湿粘土、蜡等材料在外层进行密封。为了防止密封被人擅自打开,又会在封口处进行文字或图案的压印——这就是封印的由来。由于封印的非常重要,主人常常会把滚筒印章穿绳随身佩戴。又由于这些封印的主人往往位高权重,于是这些印章逐渐由黄金、玛瑙、红玉髓等珍贵材料打造,演化成项链、手镯或是戒指等珠宝配饰,成为地位和权力的象征。
印章戒指后来随着丝绸之路传播到中国北方。因此我们在李希宗、李贤、徐显秀等北朝人物的墓地里,也发现了大力神、驯鹿、长发胡人等带有明显西方特征的镶嵌宝石金戒指。有的戒面还带有朱泥,当为印章戒指无疑。这一习俗后来逐渐被中国上层所吸收。因此直到南宋画家刘松年创作的《中兴四将图》 中,我们还能清晰看到鄜王刘光世正佩戴着巨大的印章戒。
图为:北魏人物印章戒指;《中兴四将图》中的刘光世。
纹章戒指
中世纪的欧洲,林立着大大小小的封建领主家族。不同家族都各有其纹章。例如我们熟悉的玫瑰战争,就得名于英国兰卡斯特家的红玫瑰纹章和约克家的白玫瑰纹章。这些家族纹章的图案,把血缘、土地,以及背后政治意义联系在了一起。
印章戒的传统也在此时走向了纹章戒的风潮,也就是在戒指的平面上刻印自己家族的徽记。14世纪,英国国王爱德华二世颁布法令,要求所有官方的文件都需要国王用他的纹章戒盖印才能生效。每一位教皇也有自己的纹章戒。这些戒指会在主人去世后销毁。
直到今天,这项传统也没有完全退出历史舞台,例如英国国王查尔斯作为王子期间,就经常使用显示他王储身份的威尔士亲王纹章戒。
图为:红玫瑰和白玫瑰;诺森伯兰郡公爵珀西纹章戒指(1461年);威尔士亲王纹章戒。
日本家徽戒指
东方的日本,同样有家徽戒指的传统。这些戒指通常由金或银制成,其特点是在金属上雕刻一个小的家徽符号。家徽戒指可作为礼物赠送给婚礼或生日等特殊场合,通常作为传家宝在家族中流传。其中使用最广泛的包括:菊花,象征长寿和繁荣。日本天皇和皇室成员使用的日本皇印就是一朵多瓣的菊花。樱花或樱花,代表美丽和生死的短暂性,因为所有的花都会凋谢。竹子代表力量和韧性。
家徽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日本,平安时代(794-1185 年)武士和贵族阶层开始使用家徽。这些符号通常被绘制或刺绣在武士武器、服装和盔甲上,以及他们的旗帜、甚至船只和坟墓上。
随着时间的推移,武士符号的使用开始从武士阶层向普通民众扩散。在江户时代(1603-1868 年),家徽标志的使用变得更加广泛,许多平民将其作为代表其家庭或个人身份的一种方式。在日本社会的等级结构中,"家徽 "是一种表明社会地位的手段,与这一时期的欧洲徽章和氏族徽章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从农民、妓女到贵族,每个人都有自己的 "家徽"。这一时期,Kamon 被用于家具和餐具等日常用品上,或和服或羽织夹克等传统服装上。
图为:关原合战图屏风 (19世纪);日本武士家族纹章;歌舞伎演员四代目瀬川菊之丞穿着家纹戏服
从玉韘到扳指
玉韘最初是拉弓时保护手指的护具。中国已知最古老的玉韘,出土于商王后妇好墓,考古发现有明显的使用痕迹。随着周礼的形成,射箭的实用玉韘逐渐衰落,作为装饰的玉韘得到发展,形式上从环状盾形向扁平体发展,最终演变出一种新型的片状佩饰器——“韘形佩”。
到了清代,包括乾隆在内的统治者提倡八旗子弟保持骑射传统,玉韘(此时称为扳指)的实用功能一度得到复兴。同时它的装饰功能也进一步发展,在王公贵胄,乃至于全社会中都十分流行。
玉韘和扳指为何在东方流行?这是源自于所谓“蒙古拉弓法”(蒙古式撒放)。蒙古拉弓法简而言之,是使用大拇指勾弦的引弓技法,因普遍见于东亚及蒙古地区得名。其适合韧性较好、拉距大的复合性软体弓,即引弓过程中拉力均衡的弓,因此拇指需要更多保护。因此,在蒙古后裔的莫卧儿帝国,保护拇指的弓箭手戒指也同样流行。相对而言,盛行于欧洲的“地中海式撒放”使用食指和中指勾弦引弓,适合单体拉距短的硬弓体类,即用单一木质削磨而成的单体弓。
图为:妇好墓出土的商代玉韘;《乾隆皇帝大阅图》(1739 - 1758年);莫卧儿帝国的弓箭拇指戒(17-18世纪)
中国的婚戒
戒指在罗马共和国时期成为缔结婚姻的信物,随着漫长的东西方交流逐渐传入中国。早在《晋书·大宛国传》就有记载,位于今天乌兹别克斯坦的大宛国,有着“娶妇先以金同心指环为聘””的习俗。可知汉魏以来,中国人已经了解到了戒指定婚这一“胡俗”。
直到唐代,戒指在大部分地区、对大部分人来说,还不是日常生活中常用的装饰品。而是常作为珍宝或信物使用。(且有很大可能不佩戴在手指,而是系在衣带)。这段时间开始有记载显示戒指成为男女交往的信物,但被赋予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含义。如《太平御览 》卷七一八所引《后魏书》说,元树从梁归魏后,将心上人玉儿给他的金指环“寄以还梁,表必还之意”。这是取指环的“环” 与 “还” 同音。《太平广记 》卷三四〇“李章武”条说,王氏子妇赠李章武白玉指环,并赠诗曰:“捻指环相思,见环重相忆。愿君永持玩,循环无终极。”这是取指环的“循环”之意。含义和西方的“婚约” 不尽相同。
晚唐时,一些了解西方习俗的士人接受了西方戒指所的“定婚”意义。《云溪友议》卷中“玉箫化”条说,韦皋与玉箫告别 “遂为言约,少则五载,多则七年,取玉箫,因留玉指环一枚”。这里的指环就有了比较明确的“定婚” 的含义。韦皋与玉箫定婚后,韦皋违约不至,玉箫绝食而死。史记玉箫的主人姜氏 “悯其节操,以玉环着于中指而同殡焉” ,即视玉箫为已定婚之人,所以才将戒指戴在她的中指上。《博异志》中“杨知春”条说,墓中的女子“左手无名指有玉环”,说明这位女子是一位已婚妇女。以上记载中,已经明确戒指佩戴中指代表定婚,佩戴无名指代表已婚的含义,说明晚唐人对戴戒指的西方习俗已经有了相当的了解。
图为:琅玡王氏家族墓地的金刚石戒指,为我国目前发现最早的钻戒(约322年);明朝的黄金镶嵌宝石戒指 (1368 - 1644年)
爱语戒指
莎士比亚的《威尼斯商人》中,戒指是重要的情节推动工具。那枚镌刻着“Love me,and leave me not” 的戒指,意为爱我,陪伴我。英国人有“爱语”posy戒的潮流,在戒指内圈刻上诗句——虽外人看不到,但有情人心中知道,在贴近无名指通往心脏的那条血管上,有一句滚烫的誓言。然而说到底,在戒指内侧镌刻誓言是法国流行起来的,Posy来自法语Poésy,意为爱的诗句或格言。莎士比亚笔下连意大利人也用上爱语戒指,可见当时的风靡程度。
到了19世纪,意大利兴起的复古风潮再次带动了馈赠写有诗句或箴言的戒指的流行,人们仍用拉丁文字样来表达“爱使他们成为一体”或“勿忘我”。然而,这一切对于东方帝国而言,却是那样陌生。
它就是逊帝溥仪与婉容的定情戒指,里面写有“Forget Me Not”,意为勿忘我。这是一个近代中国受西方首饰时尚影响的有趣例子,当时溥仪非常信任他的老师庄士敦,这位苏格兰人为紫禁城带来了很多现代新气象,其中也包括了在英国流行了数百年的爱语戒指传统。为大婚订制的戒指其实是一对,另一只里錾刻着:“惟精惟一,允执厥中”,出自《尚书·大禹谟》意为尧舜禹托付天下重任,用心专一,守性不移,坚守中道之心。
两相比较,可见中西文化之不同。
图为:溥仪与婉容的定情戒指。
-
2021年,郭达老师和西安交响乐团合作,用陕西话朗诵了李白的《将进酒》。耳目一新的表演除了广受欢迎之外,也在网上引起很多探讨:有人说长安就在陕西,所以用陕西话念唐诗,才是原汁原味;有人说,河南居于九州之中,被称为 “中州” ,所以河南话才是中国古代的普通话;有人说,随着人口迁徙,今天的河南话和古时相比早已面目全非,客家话才保留了古代河洛语音的精髓;也有人指出自己的家乡方言,例如粤语、吴语、闽南语等等,常常包含一些古文的语音和表达,也许自己的家乡话才更接近古人。
所以李白到底用什么语言写诗?古代人写诗,是不是也有一个如同普通话的标准发音?这种古代标准语最接近今天哪里的方言?过去没有录音机,我们如何了解古人的语音?从古到今,各地的语音变迁有没有规律可循?这种变迁对于我们的文学,特别是诗歌创作,又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带着这些问题,本期节目邀请旧体诗的爱好者和创作者王悦笛老师,带大家探究从先秦到现代,从中央到地方的语音演变,以及变迁的语音对中国文学所产生的影响。
内容包括:
05:43 陕西话还是四川话?探究李白的语言
08:42 押韵的依据和文学语音的三大分期
12:26 没有录音,现代人如何还原古人发音?
22:06 诗经和楚辞:先秦的两种语音体系
28:15 秦始皇的口音和汉武帝的文学:大一统下的语音
36:26 沪语和日语为何相似?金陵雅言和吴方言的崛起
42:09 从四声八病到格律诗:古人对汉语音韵的自觉
50:38 汉语声调是否受印度佛教启发形成?
56:29 出现了格律诗,古风为什么没有消亡?
60:08 《切韵》开启虚拟标准语的时代
70:01 京剧、昆曲和诗词吟诵里的古代语音化石
84:28 唐以后标准语的变化和北京方言的崛起
90:58 老国音:普通话的备选也是韵书最后的余晖
94:38 南方方言比北方语言保留更多古汉语发音吗?
97:51 迁徙和语音:卷舌音都来自少数民族吗?
103:06 现代普通话的审音原则和持续不断的争议
110:37 总结几千年来,汉语语音变化的规律
- 制作团队 –
美术设计 子鹤
后期制作 孙称
-
《吕氏春秋 · 本味篇》记载,商代政治家伊尹把整个人世间比作是做菜的厨房。他认为烹饪的奥妙在于依据阴阳二气的变化和四季的节律去调和五味,让不同的食材在性质上达到平衡——这里面渗透着浓厚的政治意识,所以从《尚书· 顾命》开始,中国人常常把做宰相比作为和羹调鼎。
直到今天,中餐都和民族自豪感相绑定。在很多人心中,它绝对是全球美食榜上的第一名。但也有人在走出国门后了解到,世界上很多地方中餐虽然普及,但地位要低于法国和意大利菜。哪怕在亚洲美食里,可能只有日本料理算得上高档,中餐比起印度菜、越南菜、新加坡菜并没有显著的优势。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矛盾?我们可以分析很多原因,包括饮食习惯的差异,话语权和文化影响力大小等等,但是其中一个极其重要,又往往被人忽视的因素在于,现代高端餐饮对于食材的品质有着特别严苛的要求,而高级的稻、麦、牛羊、鸡鸭鱼肉,以及牛奶、水果的出品,依托的不是煎炒烹炸这些厨艺,而是农业上的技术和科研能力。而中国农业的特点,可以用“大而不强”来概括,很长一段时间里,我们为了保障十几亿人都能填饱肚子,一定程度上牺牲了高端农业领域的竞争力。
到了今天随着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国人把目光投向发展中国本土的高端农产品。他们一方面引入海外先进的农业技术,一方面也传播现代的农业和生态理念,同时还尝试在新型农业当中去融入东方的文明自然观。本期节目,我们邀请长期往来于中日两国之间的国际农食交流促进者,林翔老师,来为大家介绍:什么是高端农业?中国如何打造法国红酒、日本和牛这样的奢侈食品?为什么说发酵食品是食物中的艺术品?现代微生物科学的进步,如何加深我们对发酵的理解?中国能否从基于自然乡土的,内循环的农业经济,转型成国内和国际双循环的现代农业经济?这其中日本有哪些成功经验值得借鉴?在全球化的当下,古老东方的生态自然观,可以为人类可持续发展的未来做出哪些贡献?
内容包括:
03:08 从弥生飞跃到明治维新:中日两国农业的深厚渊源
07:40 论语和算盘:自然经济和传统道德如何拥抱资本主义
18:50 小麦的故事:两百万年的历史,世界最普及的主食
26:37 馒头、拉面、面包、啤酒:漫谈全球麦面饮食格局
36:32 月薪2万吃不起面包?背后是发达国家高度整合的农业
42:35 从育种到种植:中国农业科学家推动高端农业的尝试
50:20 什么是发酵?为什么说发酵食物是食品中的艺术品?
57:46 发酵如何改变食物的口味?
64:29 发酵食品如何影响消化系统和免疫系统?
68:52 肠脑相关理论:思乡之情竟源自肠道菌群的渴望?
73:47 从农到食的高端化,中国要走一条什么样的路?
- 制作团队 -
美术设计 子鹤
后期制作 孙称
-
什么是艺术?从古典雕塑、架上绘画到行为艺术、生成艺术 —— 不同时代的人,对此有截然不同的理解。但总体而言,几千年来艺术的边界一直在拓展,从强调技艺、装饰和知识,不断延申到强调灵感、直觉和观念。拓展的动力,其实来自于无数的个体,在漫长的时间里,所作出的一个又一个具体的选择。选择的方式,则是通过对一件件作品的驻足观看、消费购买、甚至参与创作。可以说,这些对于艺术的欣赏、消费和创作的行为,犹如一张张选票,决定了作品和艺术家在艺术史上的位置。
到了今天,前所未有的传媒环境和数字技术又一次颠覆了人们与艺术互动的方式。高高在上的艺术,不再只是殿堂上的陈列、博物馆里的展品,它可以作为数字图像,在手机和电脑上被欣赏;可以融合于各种影视作品,被更多的人观看;也可以融于服装,被人们所穿戴;融于手中的手机壳,时刻陪伴我们左右。所以说艺术的边界还在继续模糊,门槛还在降低,越来越贴近普罗大众的生活。艺术的新定义,或许正在酝酿。而酝酿的过程中,年轻一代对于艺术的喜好,将成为他们手中的选票,参与定义新时代的艺术如何成立。
本期节目由国际潮流生活方式品牌CASETiFY冠名播出。CASETiFY 致力聚焦于艺术创作领域,不断发掘与支持本土及全球的艺术群体,共创艺术的无限可能。我们邀请中国作家、青年艺术家张皓宸以及剧谈社的老朋友刘昊老师,和大家聊聊一些当前艺术界的新潮流和新趋势,并且就着年轻一代的兴趣和大家展开探讨。一同观察年轻人的审美、品味、价值观、乃至于生活方式正在如何冲击艺术的边界。
内容包括:
03:15 艺术的成因:从古到今,哪些因素定义了艺术?
13:09 情绪价值、稳定发疯:臭脸小孩投射年轻人的情绪
16:20 审美代沟:父母装饰的新家给我暴击
22:31 从车站到商业空间,艺术的场景连接人和城市
31:31 手机壳是穿搭的组成也是空白的画布
34:23 从草间弥生到蔡国强:大艺术家也从跨界受益
38:05 话语权、性别、身份:当代艺术主题强调自我
43:40 “流浪的树”探讨年轻一代的焦虑和孤独
55:02 从夏加尔到坂本龙一:优秀创作中的神性显现
62:20 人人都是艺术家的时代,科班的技法还重要吗?
70:41 年轻人的艺术投资在口罩期持续扩大
76:51 消费艺术比投资艺术更加贴近艺术的本心
86:03 齐白石和戴泽的成功证明老一辈的艺术也可以吸引年轻人- 制作团队 -
美术设计 子鹤后期制作 孙称
艺术的边界
艺术的边界随着时间不断拓展。图为:拉斐尔的《西斯廷圣母》;毕加索的《亚威农少女》;杜尚的《L.H.O.O.Q.》;阿布拉莫维奇的《韵律》
数字艺术
数字艺术(DigitalArt)和生成艺术 (GenerativeArt)是信息时代的产物。图为:Georg Nees 1965年的生成艺术作品Shotter Gravel;加密朋克 (CryptoPunks)是全球最早的NFT之一,也是以太坊上的初代应用。
奈良美智
图为:奈良美智标志性的臭脸小孩;那须盐原森林中的奈良美智美术馆
口袋里的殿堂艺术
图为:CASETiFY和卢浮宫、纽约大都会博物馆以及《宫里的世界》推出联名系列
艺术跨界
图为:草间弥生和奢侈品牌的跨界联名;蔡国强为2008年北京奥运开幕式制作的烟花“大脚印”
《流浪的树》
图为:流浪的树|CASETiFY艺术家合作系列手机壳
收藏手机壳
图为:CASETiFY 和日本艺术家空山基的联名作品
老一辈艺术家的新观众
图为:戴泽的作品被开发为年轻人喜爱的周边
给艺术的未来投票
图为:达米安赫斯特的 Currency
-
孔子编订《诗经》,讲述青年男女恋爱的《关雎》被冠于三百篇之首。汉代的匡衡解读说:男女之间婚配生育,是生民之始,万福之原。所以先规范婚姻的条理和顺序,国家的纲纪、教化才能往下推行。那《关雎》如何描述婚姻的条理呢?首先,男方应当主动示爱;如果女方拒绝,不能翻脸,哪怕翻来覆去无法入睡,也不能强迫。要想办法。什么办法?它说: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参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所以正确的做法是,弹奏琴和瑟来和姑娘亲近,然后用钟和鼓使她快乐。在这里,琴瑟和钟鼓是有所递进的:琴瑟是轻乐器,适合表达爱意;钟鼓厚重典雅,适合在婚礼这样的重要场合演奏。这也从侧面反映,古琴在礼乐系统里,处于一个极为特殊的位置:
首先它组成了国家秩序,归根到底服务于一个宏大的约束。但是它又是这个约束中,相对宽松的环节。在可控的情况下,国家允许、甚至鼓励你通过弹琴,去表达爱情或者其他感性的情怀。所以说“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在理性和感性之间,秩序和叛逆之间摇摆 —— 这种节制的抒情,可控的叛逆,含蓄的激烈,是古琴的特点,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缩影。
本期节目,我们邀请原国际台欧美音乐频道主持人,也是古琴历史音像研究专家的国鹏老师。为大家讲述2000多年来,古琴的发展变迁和文化喻意。和大家一同走近古琴这件文化地位极为崇高,却又往往表现出叛逆和特立独行的神奇乐器。
内容包括:
03:36 从伏羲、黄帝到文王、武王:上古圣贤和古琴的起源
07:47 既不古老、也不崇高?周朝古琴的考古发现
14:20 独尊儒术:孔子的神圣化和汉代士人的乐器拣选
27:47 嵇康、陶渊明用行为艺术解构古琴的道德喻意
35:59 古琴的形制在南北朝定型
41:19 羌笛与秦筝:唐代的外来文化入侵和古琴的第一次危机
49:52 从幽兰到减字谱:纸笔如何记录音乐?
61:25 传世唐琴:皇家的琴和文人的琴有何不同?
67:07 文人的时代,琴棋书画成为知识分子的基本技能
77:37 神奇秘谱:古谱的记载开启明代崭新的诠释
87:46 王维、李白、白居易、苏轼:谁的琴艺更胜一筹?
90:28 古琴在近代的没落和重生
97:34 音乐古国,为何在近代被西方音乐全方位碾压?
105:28 古琴对今天的人还有什么价值?
- 制作团队 -
美术设计 子鹤
后期制作 孙称
-
一千年来,景德镇被中外的各种书信笔记不约而同地描绘成一只吞吐火焰的巨兽。它对工业生产的热情仿佛从20世纪穿越而来 —— 在以耕读传家为正业的中国传统农业社会,毫无疑问是一朵奇葩。可是真正进入20世纪,景德镇并没有演化为一座现代工业之城,反而在洋瓷倾销、战争动乱的背景下,陷入了衰落。
今天如果我们再次去往景德镇,看到的又是另一番景象:曾经消失的家庭手工作坊,像雨后春笋一样地兴起;传统的坯房、窑房经过改造,也重新回归;甚至古代景德镇的生产、组织、分工的形式和销售流通的机构,也一一重现在我们眼前。
为什么有着千年工业传统的瓷都,反而在工业化的时代衰落,又在如今呈现出复古的姿态?这些新兴作坊,和历史上的官窑和民窑有何不同?为什么最辉煌的时代,景德镇没有诞生赫赫有名的陶瓷艺术家?而在今天,知名的陶瓷作者开始涌现?“民间艺人”、“工艺美术师”和“艺术家”这些身份由谁界定?景德镇能不能孕育类似于德国的梅森、唯宝,英国的Wedgwood这些国际品牌? 经历沧海桑田,这里的民俗风情和人文景观还有多少保留? 如果我们去景德镇游玩,哪些景观可以重点观看?
本期节目,我们邀请著名的陶瓷史专家、人类学学者方李莉老师,以一千年来,景德镇制瓷业的辉煌、衰败和复兴为主线,为我们讲述这座城市的历史和未来。除了陶瓷,我们也将探讨景德镇人文景观、生产组织、群体经验、价值观念的变迁,乃至于城市与自然,个人与社会、中国与世界关系的变化,为大家呈现历史的遗产如何在今天的世界被继承和重构。
内容包括:
04:05 景德镇制瓷的起源和唐代的窑址
07:41 元青花:文化和技术双重突破孕育超级商品
19:11 景德镇-洛可可-小红书:时尚在古今东西间轮回
27:54 官窑的建立:从百花齐放到一枝独秀
35:35 登峰造极:帝王的品味与传奇督陶官的才能
42:20 西方瓷器冲击下,日本走上了新道路
50:05 清末民初:实业家和文人尝试挽救景德镇颓势
58:05 民艺运动vs丑拙审美: 日本与中国的美学和政治
72:16 仿古、景漂、后工业:景德镇复兴的人类学研究
95:31 大品牌还是小作坊: 什么是景德镇的未来?
107:36 景德镇美食美景攻略
- 制作团队 -
美术设计 子鹤
后期制作 孙称
-
被誉为“影像艺术之父“的韩裔艺术家白南准,在50多年前推出了重要的艺术系列《电视佛》。这套作品包含佛像、电视和摄像机三个元素:佛像在静坐,摄像机拍摄佛像,拍摄的画面又呈现在佛像对面的电视上,让佛与自己的影像进行对视。所以这个对视,同时具有观照、对峙和谈判的意味—— 既是实体与影像的相对,也是东方古老宗教和西方前沿科技的相对,还是传统信仰中的偶像崇拜与现代景观社会影像崇拜的相对。而佛陀在沉思,观看自己,也观看众生,似乎暗示或许存在着某种超越性的智慧,可以打破对峙的僵局,连接东方和西方,连接人类的过去和未来。
半个世纪过去,《电视佛》超前的观念和融多元文化于一体的特质在今天仍然颇具先锋性。但有趣的是,这种先锋性并非白南准的独创,而是佛像艺术共有的基因。事实上,从近2000年前第一尊佛像诞生以来,无数的人们就在其中倾注了每一个时代的领先科技和前沿观念,并且承载了东西方文明流动的血液。
本期节目,我们邀请《造像之美:从犍陀罗到龙兴寺的佛造像艺术》一书的主编王凯老师,跟随佛像的线索走上丝绸之路:从佛教的发源地印度出发;前往第一尊佛像的诞生之地健陀罗;再经过阿富汗,新疆、甘肃,到达山西;走进河南、河北的中原腹地,最后到达山东的海滨,远眺日本和朝鲜半岛。和大家一起寻访阿旃陀、巴米扬、克孜尔、天梯山、麦积山、莫高窟、云冈、龙门、响堂山、龙兴寺等等这这一路上的佛窟和佛寺的遗址。我们将看到不同的地区、不同的民族,如何随着技术的传播,人口的迁徙,信仰的变化、政治的需要,在佛像中点点滴滴地注入属于自己的创造,成就璀璨的造像之美。
内容包括:
03:49 “邪命外道”的修行窟:荟萃古老印度的哲学与信仰
07:42 阿旃陀奇观和佛窟的几种功能
15:02 亚历山大东征与第一尊佛像的诞生
23:57 商人与佛教:佛像如何由犍陀罗传遍世界
26:29 战火的残留:巴米扬大佛和绍托尔佛寺遗址
38:05 从希腊爱神到佛教飞天:米兰佛寺的图像嬗变
43:18 克孜尔石窟:进入华夏的重要第一站
55:32 信仰在五胡十六国的黑暗时代树立
61:35 天梯山、炳灵寺和凉州模式:华夏首个佛窟范式
74:28 鲜卑汉化:动荡政局酝酿了石窟的绚烂高峰
85:23 云冈:昙曜五窟开启神佛与帝王的交汇
102:06 迁都洛阳:龙门石窟的几个巅峰
114:37 莫高窟的由来:东方创造的反向辐射
122:58 麦积山的“东方微笑”:佛像中的人类感情
129:47 资治通鉴记载响堂山的秘密灵柩竟然真实存在?
144:27 从犍陀罗到龙兴寺印证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世界
- 制作团队 -
美术设计 子鹤
后期制作 孙称《造像之美:从犍陀罗到龙兴寺的佛造像艺术》
《造像之美:从犍陀罗到龙兴寺的佛造像艺术》是嘉宾王凯老师和他的团队花费7年,走访海内外50多个石窟和博物馆,所打造的书籍。为大家梳理了以佛像为载体的东西方文明互鉴。本书的内容包括:第一尊佛像如何诞生;佛像怎么沿着丝绸之路一路东传;一直到北朝晚期,又如何在民族化的过程中发生各种艺术演变等。
佛像的替代
印度最古老的石窟开凿于公元前3世纪左右,位于现代印度东北部恒河流域比哈尔邦的巴拉巴尔山石窟。这些古老的石窟是古印度生活派(被佛教称为“邪命外道”)僧侣的修行窟。后来佛教徒逐步接受了生活派这种在风景秀美、远离尘嚣、清静无扰的山中开窟修行和礼拜的做法,形成了早期佛窟。
早期的佛教徒在佛窟的四壁,以绘画和雕塑为装饰,他们遵从佛陀本人的要求,不对佛进行塑像,而使用脚印、菩提、金刚座、法轮等符号和窣堵坡(塔的前身)来代表佛的存在。图为:脚印、菩提树、窣堵坡
希腊化
亚历山大大帝的征服开启了希腊化时代。希腊的文化、审美和技艺因此流传到印度东北部的犍陀罗地区。希腊特有的雕塑技艺随后被应用在佛教造像上。除了希腊化的面庞五官和衣着纹饰这些表层特征,犍陀罗佛像更从西方引进了带有古典几何学特征的度量和塑像美学。
图为:亚历山大大帝和他的帝国
健陀罗和最初的佛像
犍陀罗地区和2-3世纪的灰色片岩犍陀罗弥勒菩萨像
托加袍和佛陀的服装
对比公元2-3世纪贵霜王朝塑造的立佛穿着和公元14-37年罗马皇帝提比略的托加袍
阿富汗的佛造像
位于今天阿富汗贾拉拉巴德市南郊哈达村的绍托尔佛寺遗址,出土了一组公元2世纪的泥塑佛像。主尊为犍陀罗风格的佛陀坐像,两边的胁侍菩萨分别是希腊的大力神赫拉克勒斯与宙斯的女儿,命运女神堤喀。这组特殊的佛像在1992年被塔利班炸毁,如今只留下模糊的照片。
从天使到飞天
公元前9-12世纪的的古希腊陶罐瓶画“贝列突袭西谛斯”;约公元3世纪新疆米兰佛寺壁画“带翅膀的天使”;拜城克孜尔石窟壁画飞天
“凉州模式”
佛教传播到甘肃,受到东方审美和理念的影响就越来越多,逐渐就形成了不同于犍陀罗的造像模式。其中最早期的一个样式,是考古泰斗宿白先生总结的“凉州模式”。而河西武威的天梯山石窟则是凉州模式的起源地。凉州模式主要具有以下特点:
(1)有设置大像的佛殿窟,较多的是方形或长方形平面的塔庙窟。塔庙窟窟内的中心塔柱,每层上宽下窄,有的方形塔庙窟设有前室。
(2)主要造像题材有释迦、交脚菩萨装弥勒。其次有佛装弥勒、思惟菩萨和成组的十方佛。造像除成组的十方佛外,皆为坐像。
(3)窟壁主要画千佛。文殊山前山千佛洞千佛中现说法图,壁下部出现供养人行列。
(4)边饰花纹有两方连续式的化生忍冬。
(5)佛和菩萨面相浑圆,眼多细长形型,深目高鼻,身躯健壮。菩萨、飞天姿态多样,造型生动。飞天形体较大。
图为: 天梯山石窟中心柱和壁画
炳灵寺石窟
开凿于西秦(420)的炳灵寺石窟第169窟和墨书题记
昙曜五窟
云冈石窟中的昙曜五窟
“秀骨清像”与“褒衣博带”
龙门石窟古阳洞
龙门石窟古阳洞;龙门石窟古阳洞北壁;《牛橛造像记》
帝后礼佛图
龙门石窟宾阳洞的《帝后礼佛图》和巩义石窟 的《帝后礼佛图》
莫高窟的起源
《牛橛造像记》;莫高窟156窟 出土的《莫高窟题记》;莫高窟出土的北魏时期绣品太和十一年(公元487年)。共同证明了,莫高窟的开凿,很大程度受到北魏时期,来自东方山西地区的平城云冈佛窟模式的影响。
东方微笑
被称为“东方微笑”的麦积山石窟塑像,原型据说来自于西魏皇帝元宝炬的皇后乙弗氏。作为神佛的塑像,却充满人类之美,因此常被与具有人文主义的色彩的“蒙娜丽莎”相提并论。
响堂山石窟
司马光在《资治通鉴》里记载了一则秘闻。公元547年,东魏权臣高欢去世,其子高澄在漳水西侧建造了一座帝王级的大墓,声势浩大地将高欢埋葬其中。同时高澄又秘密派人在响堂山石窟里开凿出一个墓穴,将高欢的真实灵柩葬在了响堂山。
为了保守秘密,高澄杀死了所有参与的工匠,但其中一个工匠把秘密告诉过自己的儿子。北齐国祚只有二十七年,北齐灭亡后,这名工匠的儿子就偷偷进入石窟寺,凿开高欢的墓穴,盗走了随葬的金银财宝。这个传说中的高欢墓洞就是北响堂山石窟的一号窟的大像库。
我们今天在北响堂山一号大像窟的中心塔柱上方,能够看到三面各开凿了四个小龛。而其中右侧一面的四个小龛里,只有三个小龛有主尊佛像,另一个小龛是一个空旷的空间,可以容纳一具棺木。 意味着司马光的记载有可能是真实的。
图为:响堂山石窟9窟
-
作家金宇澄在他的小说《繁花》里,以上海为舞台,演出了跨越近半个世纪的市井生活、都市传说、往日旧梦和各种斑斓记忆,宛如一场传奇迭生的戏剧。
作为画家的金宇澄,同样用他的画笔,创造了一场繁花似锦的戏剧。他的图画充满了天马行空的想象,又糅合了象征与神秘的意味,此起彼伏、层层推进,共同组成一个独具魅力的叙事宇宙。
今年8月到10月底,“繁花——金宇澄个展”在北京南池子美术馆举办,集中呈现了金宇澄近十年创作的一百余幅作品。本期节目,我们邀请金宇澄老师和策展人谢晓冬老师围绕这次画展,向大家介绍文学家金宇澄的绘画生涯,并且探讨文学和艺术千丝万缕的关联。
内容包括:
02:32 螃蟹和镰刀:金宇澄在自画像里投射怎样的自我?
06:38 从东北到上海,从无花果到繁花:跨越半世纪的创作准备
12:24 “早年如果接触更多做美术的朋友,可能就选择画画了”
21:17 十年间,多种媒材和风格共同搭建复杂的叙事宇宙
24:30 洗牌年代,艺术家的创作也不得不变
36:00 天真质朴、老奸巨猾:金宇澄的绘画和文字气质略相仿佛
44:50 文学与插图:分道扬镳的亲兄弟
49:54 上海是浩瀚的奇观,艺术家只呈现邮票大小的地方
55:50 手、马、美女:解读金宇澄绘画的符号系统和文学隐喻
67:36 画家和作家一样,必须找到自己的语言
78:31 如何在古今中外的绘画谱系中定位金宇澄的坐标?
- 制作团队 -
美术设计 子鹤
后期制作 孙称
《自画像》
《梧桐与无花果》《沙发》
《一栋欧式建筑》、《静安寺》、《北风》中的“手”
《滑轮》、《舞蹈》、《阳台》中的“模特”
繁花插图
《麦地午餐》
《理想》
《街景》、《红》中的“马”
《1933年第一屠宰场》
猫
《彼岸》、《白鲸》
-
禅宗起源于印度,南北朝时期,经由南天竺高僧菩提达摩带入中国。一千多年来,它不断吸收中国的哲学和艺术思想,在本土发展为一支具有独特精神意趣的宗派,从中衍生的禅文化,更是覆盖到哲学、诗歌、绘画、书法、武术、品茶、音乐、医学等方方面面,与中国人的生活水乳相融。因此禅宗被视为佛教中国化的体现,至今延绵不绝。
禅宗在中国的巨大成功,得益于六祖惠能的改造。他废除“一代只许一人”的陈规,齐头并传,让“禅”的理念开枝散叶;他“顿悟成佛”的主张,在整个社会,尤其是草根群体、人民大众之中广受欢迎;而惠能本人的传奇故事,例如他作为不识字的文盲,居然胜过博学多才的师兄,得到衣钵传承;例如“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的偈子,都被记录在一本叫做《坛经》的书中,在世间流传1000多年,成为了妇孺皆知的传说。
20世纪初,敦煌藏经洞中许多早期版本的《坛经》横空出世。这些敦煌版《坛经》有许多细节与传世版本不尽相同,引发了学者对六祖传说的怀疑。特别是1930年胡适在《神会和尚遗集》中提出了 “六祖坛经乃是后人自由捏造” 的观点,一经发表,就在在历史学和宗教界引起轩然大波。很多著名学者、高僧大德,包括钱穆、陈寅恪、印顺法师和日本的铃木大拙等,都对此进行了激烈的争论和驳斥,甚至口不择言,到了大失学者风度的地步 —— 情绪的背后,不仅仅涉及学术纷争,更指向了生命的价值在何处安放的问题。
本期节目我们邀请栗强老师来为我们讲解这段公案。栗老师将结合现代文献学和佛教本身的原理为我们解读:六祖惠能何以成名?他的神话是否由后人自由捏造?文盲成为佛学大师,究竟有没有可能?什么是开悟?开悟有没有宗教之外的解释,乃至科学上的依据? 为什么开悟一事,如此牵动知识分子的情绪?以及最为重要的问题:惠能大师的理论,能给我们宗教以外的普罗大众,带来怎样的帮助?
内容包括:
00:15 越熟悉,越陌生:真实的玄奘与惠能都被传说挤压
08:49 接过五祖衣钵:惠能学禅经历与孙悟空串戏
17:45 佛祖袈裟的归宿:武则天和禅宗的渊源与疑惑
31:08 王维、柳宗元、刘禹锡:惠能成名的三大助力
37:05 传世、敦煌、东渡文献互证,揭示惠能传说九大疑点
54:45 禅的成功学:为什么说坛经是劳动人民的佛经?
60:05 菩提明镜之喻:敦煌偈子显示惠能并非文盲
65:56 从柏拉图到贝多芬:开悟是神的显现还是脑的觉醒
76:16 禅宗善恶观:“善有善报”还是 “善不受报” ?
84:08 谢灵运论吾国与吾民:顿悟和渐悟折射东西方差异
94:32 思考、知道、觉知:认知的三个层次
99:54 知识无法通向智慧?禅学否定学者的生命价值?
111:00 惠能与玄奘:漫长的开悟之旅,歧路终将汇合
- 制作团队 -
美术设计 子鹤
后期制作 孙称
- もっと表示す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