エピソード
-
2024年,演员陈冲的第一部自传体小说《猫鱼》出版。她在书中讲述了她家族的故事,生命里的爱,痛楚和挣扎。在这本书里,她展示了自己作为作家的敏感和天赋。
从为什么写作讲起,陈冲和《人物》负责人张寒聊了聊她的人生。陈冲年少入行,拿到百花奖影后之后选择赴美留学,到了一个完全不同的文化环境。年岁渐长,陈冲对死亡和衰落有了新的认识,向死而生才对生活充满激情。她聊到了姥姥、母亲和自己三代女性间的关系,聊了自己的婚姻,也分享了对年轻人的爱情的看法。她困惑于自己能否称得上是一个知识分子,虽然充满了反抗精神,但总觉得学问不够。对于从小生长、写于笔端的上海,她一直有挥不去的乡愁。当她独处写作,陈冲找到了自如的状态,用写作表达着她对世界的认知。
63岁的陈冲依然充满了生命力,每天都要对生活「大咬一口」。当问到她今年有什么欲望,她坦诚,欲望是与生俱来的东西,今年的欲望就是写好下一本书。
【时间轴】
01:28 为什么写作?用写作抵御失去
04:43 因为死亡是生存的一部分,我们才会有那么大的激情
06:33 30岁的生日,是一场对青春的庆典、葬礼和告别
12:32 表演感成了我的第二天性,独处写作时我是彻底的自己
15:20 拥有自省能力,想「去值得人们所给予我的荣誉」
18:39 天性羞于在人面前流露,在角色背后表达是一件愉悦的事
25:36 出国留学,「乡愁就是一片永远失去的天堂」
29:10 《猫鱼》里的女性主义只是潜意识的流露,「女人就是我自己经历的这一生」
32:19 戴上结婚戒指后,才和男性交往更自如
36:34 「智者不入爱河」,但失去过也许好于没有过
39:51 「我大概不应该算知识分子」
45:39 上海是故乡,是满街的梧桐树
51:15 「我必须得每一天都大咬一口生活」
56:54 努力和躺平都能理解,今天的年轻人不容易当
01:00:54 充满激情,相信努力可以改变世界,这就叫青春
01:04:04 写作是一种劳作,「我是相信劳作的」
本期嘉宾
陈冲 演员、作家
张寒 《人物》负责人
本期音乐
Differentways-Gerhard Feng
Champ detournesol- Komiku
制作|七七、张琬琳
-
又到了吃吃喝喝为自己养膘的时节,本期《是个人物》邀请纪录片《风味人间》总导演陈晓卿,一起聊聊他这些年品尝过的美食,以及所感受到的人跟食物的关系。
今年,陈晓卿就要六十岁了。食物依然在他生活中占据着核心的位置。哪怕代谢变慢,他已不能像过去那样放纵自己的胃口,连续吃嗨几天,体重立刻飙升,但他依然对食物充满好奇。
他总是喜欢去有烟火气的小馆子,因为那里有人的故事。这也是他这么多年做纪录片追求的和想要表达的,食物背后的故事是一个个具体人的生活、命运。食物可以勾勒出一个人过往的生命经验,「承载着可能是一帆风顺,或者悲欢离合的东西」。
这种生命经验也包括陈晓卿自己的。这次播客里,他回顾过去,讲述了自己食量的巅峰:一顿吃两斤三两主食,那时他刚刚研究生毕业,体重只有100斤,对食物充满渴望;而后,食物成为他生活中重要的部分,也一步步成为他事业的主题。他承认,食物曾让他面对很多诱惑、选择,收获了名利,也带来过空虚。他发现了自己始终没变的一面,「原来有多软弱,现在还有多软弱」,也意识到自己那些不变的东西,「我原来的坚持现在还是坚持」。而最终,食物让他看到更多的,是人和人的连接,是超越分歧的可能,是好玩的「人间烟火」。
时间轴
01:42 香料是一个非常大的话题,它影响了人类的进步
05:28 胡辣汤的故事:香料和地域的关系密切
12:11 越南粉的故事:性格与食物是一个相互驯化的过程
17:47 好吃的标准是什么?
24:20 食物是相处的艺术,在不同文化间找到最大公约数
27:33 大学宿舍里云贵川口味的感染力,堪比东北话
35:55 科技可以让进食更高效,但果腹和享受美食是不同的
41:01 口味的边界可以不断拓宽
45:14 陈晓卿:我性格里有懦弱的一面,但我有自己的坚持
53:12 「每周做一次饭,这是我上班的动力」
56:19 评分3.7-4.3,是寻找好吃馆子最安稳的区间
01:00:08 吃货陈晓卿的北京馆子推荐:从面馆到菜场,从臭豆腐到米粉
本期嘉宾
陈晓卿 纪录片《风味人间》总导演
吕蓓卡 《人物》作者
本期主播
槐杨 《人物》编辑
本期音乐|Pond
制作|七七、张琬琳
-
エピソードを見逃しましたか?
-
你经历过「家庭关系的转折时刻」吗?
不久前,《人物》发起了关于家庭关系的征集,许多读者来信分享了这个关键瞬间。对每个家庭来说,它不仅意味着关系的转折点,同时还推动或者迫使我们,去用新的目光去注视新的生活,并且建立新的相处模式。
对此,《人物》编辑部的成员也有着各自的体会。本期《是个人物》,是编辑部的三位成员的对谈,三人的转折时刻体现着家庭关系的不同的侧面——有的发生在一次温和但坚决的反抗之后,有的是出于不得已的逃离,还有的则是来自于承受暴力之后所带来的回响。
而在此时做这个选题,也有着时间上的考量。新年往往是家庭成员团聚,或者不得不聚在一起的时刻,所有的爱与纷争,常会在这个时刻集中发生。家庭作为一个立体空间,父与子、祖与孙、夫与妻以及兄弟姐妹等多组关系在其中纵横交织,在温馨与关爱之外,也有委屈与伤害。而随着家庭成员个体的变化,家庭内部的权力结构也会逐渐调整,这是一个必然的过程。正如一位读者所说,家庭关系的转折,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个时刻、一个时刻的漫长堆叠。
相比于转折本身,更重要的问题或许是,在转折时刻发生后,我们要如何看待新关系中的自己,而这,才是建立关系新稳态的关键。它关乎家庭关系,也关乎我们对爱的理解和定义。
【时间轴】
01:53 父亲好像失去了话语权,我成了当家做主的女儿
03:59 33岁时父亲把我打哭了,父亲的沉默让我感到荒谬
07:07 儿时家庭的「战备状态」:跟踪、棍子、写诗警告
12:12 每当他想控制我的时候,我就变强一点点
17:04 为什么想往外走?因为不想过一眼看到头的生活
20:25 长大后想和家庭拉开距离,说普通话,染火龙果头,「全方面改造自己」
26:05 我们能和父母聊人生选择吗?他们能理解我们吗?
29:54 催婚的父亲,三个人的午餐,各怀心事
36:41 结婚后,家庭关系更加多维,谁更强势,谁更弱势?
41:31 「这是我挣的钱」,传统男性的沉默时刻
49:19 我在「背影」时刻流泪,意识到爸爸也会衰老
54:35 无怨无悔的父母,家庭关系中的牺牲与爱
56:55 真正把家人凝聚起来的是爱,而不是权力
本期嘉宾:
朱柳笛 《人物》编辑
易方兴 《人物》作者
本期主播
槐杨 《人物》编辑
本期配乐
I Believe In Your Victory - This WillDestroy You
文案|易方兴
制作|七七、王雨乐、张琬琳
-
2024年12月4日,86岁的琼瑶在台湾淡水熟悉的家里,向世界告别。
琼瑶逝世后,《人物》编辑部的朋友们也凑在一起聊了聊自己看过的琼瑶小说,以及生活里那些各自被琼瑶影响的时刻。大家会讨论那些台词——依萍被黑豹子鞭打,她质问父亲,「妈妈总是你爱过的吧,你了解她的寂寞吗,你体会她的思想吗?」尔康和紫薇那段「山无棱,天地合,才敢与君绝」,还有《一帘幽梦》中, 楚濂对绿萍说:「你失去的只是一条腿,她失去的可是爱情」。每一句台词,都透露出对爱情有热烈的追逐和向往。琼瑶的小说不光提供了丰富精彩的爱情故事,也在悄然影响着我们各自的爱情观。
本期播客嘉宾分属不同的代际——张寒从小学就开始看琼瑶的小说,是读过60本琼瑶小说的深度读者,又在青春期成为电视儿童,看了诸多琼瑶作品的改编影视剧;90后的令颐则反复看了《情深深雨蒙蒙》《还珠格格》,从小最向往剧里快意恩仇的江湖生活。两代人通过不同载体认识了琼瑶,但都被她的作品感染,有了对爱情、友情的初印象。
我们聊印象中的琼瑶,也聊各自对爱情的想象和理解,聊各自的爱情观如何一步一步建立起来。我们发现,在琼瑶的作品中,爱情是复杂的,超越性的,可以打破阶级和地位,可以冲破世俗和禁忌,那些深情和纯粹让爱情显得如此坚实和重要。
如今,爱情、深情已经成为越来越陌生的语汇,很难有什么再扰动我们的情绪。我们也带着一些遗憾,聊了聊当利益、权力交杂其中,现实的爱情又是如何令人失望甚至不再相信的。但不管如此,爱仍然是生命的渴望。琼瑶曾说:「没有痛过,没有爱过。没有哭过,没有爱过。没有笑过,没有爱过。没有爱过,等于没有活过!」祝我们始终有爱,得到爱,也付出爱。
【时间轴】
02:33 80、90后初看琼瑶:原来爱情这件事如此重要
06:08 琼瑶小说里的多角关系与「抓马」时刻,让我们意识到感情的复杂
13:53 穷小子爱上富家女,琼瑶式爱情有一种信仰感和超越性
19:30 「智者不入爱河」,爱不再流行,人们对爱情祛魅
21:57 琼瑶与平鑫涛的爱情:利用和爱相缠绕
24:09 琼瑶的清醒与敏感,红尘作伴,潇潇洒洒
27:15 时代飞速前进,相爱越来越难
32:44 相比于爱, 「宠」变得越来越普遍
35:04 爱情里为什么「作」?胡搅蛮缠验证爱的存在和安全感
39:14 「当爱情被拆分为权力关系时,也少了很多美好张力」
43:06 探索新型关系:友谊的开放性,人与宠物间的依恋
49:53 郭敬明与琼瑶的区别:对自我有激烈的「作」,但少了反抗
54:48 阅读安妮宝贝,聊爱好像很羞耻,说爱会怕被伤害
01:00:12 敢爱敢恨、敢哭敢笑,是一种值得过的生活
本期主播
槐杨 《人物》编辑
本期嘉宾
张寒《人物》负责人
令颐《人物》作者
本期音乐
Rudolph the Red Nose Reindeer - Paniyolo
《当》-动力火车
制作|七七、王雨乐、张琬琳
-
《人物》编辑部最近开选题会,总是开着开着就跑题了,最后大家全都在大聊特聊《好东西》。
这是今年我们在影院看到的最振奋人心的一部电影。在影院的短短两个小时里,我们欢笑,我们流泪,我们翻身做主人,短暂的体验了一下作为「第一性」的爽感。同时作为媒体人,我们也能在铁梅的身上看到太多我们自己的影子。当电影里出现「选题会」,我们一瞬间感觉自己开始上班了。我们非常开心地看到,这部电影以一个非常正面的视角诠释了「媒体人」的身份。
所以在一个阳光明媚的下午,《人物》负责人张寒,作者林松果、阿招一拍即合,决定录下这期播客,谈谈我们看《好东西》的感受。话题从电影开始延展,进入我们之前做调查记者的经历、在工作中对女性报道的思考,以及我们当下对于养育孩子的经验或想象。
在聊天的过程里我们意识到,最近几年里,我们的工作方式和生活观念都发生了很多实实在在的转变。我们确实可以想象一个更好的世界,并在我们的身边把它创造出来。
如果你也看了《好东西》,有没有哪些电影里的场景,让你联想到了自己的生活?欢迎大家在评论区和我们分享你们关于这部电影的感受。让我们一起,创造我们生活里的「好东西」!
【时间轴】
1:35 在媒体场看《好东西》,身边全是「铁梅」
4:29 中国电影终于找到了正确的「回应当下」的方式
11:03 影片筹备期,邵导和林松果关于记者生活的交流
15:07 「写作文怎么能编呢!」张寒对孩子说过一模一样的话
20:05 人物作者接触过的真实的单亲妈妈,比电影中更残酷的一面
27:43 现实中的女性就是更容易缔结关系
39:47:男性「失权」后,变得更可爱了
46:56 媒体女性择偶观:我们真的很难再崇拜一个人
57:42 《爱情神话》与《好东西》,我们更喜欢哪一部?
01:05:11 在我们的工作中,实践一种更平等的体系
01:12:44 谁来拍新时代的坏女人,我们特别想看!
【本期主播】
张寒 《人物》负责人
阿招 《人物》作者
林松果 《人物》作者
本期音乐|The Story- Brandi Carlile
制作|七七、王雨乐
-
人到中年,友谊显得愈发奢侈了。
不久前,《人物》发起了关于中年友谊的征集,许多读者分享了自己友谊消散的故事,以及对友情的理解与思考。《人物》编辑部的成员也对友情有着各自的体会。本期《是个人物》,我们邀请了编辑部的三位女性,一位是典型的中年人代表——有家有娃有事业,家庭与工作的平衡中,她正在重新考量友谊价值,感受到了一些「中年苍凉」;一位虽然步入中年,但因为未婚未育,仍有朋友在侧,正在感受友谊的逐渐「淡化」;还有一位青年朋友,即将迈入中年,对朋友患得患失。
这个初秋,处在人生不同阶段的三个人坐在一起,聊了聊各自的朋友。提起年少时的朋友,每个人都记得友谊里那些轻盈与雀跃,那些彼此看见和理解的愉悦。但友谊的内涵不止于此,我们也聊了聊里友谊里那些无奈、心酸与隐痛。婚育带来的对时间、精力的挤压,价值观的不同带来的朋友的疏离,疾病和死亡对友谊的侵袭……这些都是中年人不得不面对的现实,朋友或许早已不是生活的必要选项。在这样的压力下,维持一段友情还有必要吗?友情还会为疲惫的我们带来什么?我们又该如何安放一段珍重的过往?
一个很有趣的插曲是,节目录完,临近傍晚,两位疲惫的中年人准备回家,度过属于自己和家人的夜晚,而唯一的青年人早已约了亲密的朋友晚餐,靠聚会来清扫疲惫。友谊的离散与聚合,也是一种人生之味,但不管何时,我们总归是需要友谊。
【时间轴】
02:25 中年之后,友谊正在慢慢退场
04:00 她们的表达中折射出生活的压力
05:12 孩子的诞生是友谊淡出的节点吗?
10:54 年轻时的纯粹带来与朋友的割席
13:59 以工作为基础的友谊是流动的
17:07 友谊是一个分寸感和边界感不断调整的状态
18:19 相似的人会从友谊的漏斗里漏下来
24:17 「那个人去世了,我再也没有朋友了」
30:02 朋友是彼此「阶段性」的情感承接
32:31 人会在某一时刻感知到一段友谊即将走向尽头
33:14 言语的输出会将亲密关系越推越远吗?
36:31 中年人的友谊更讲究「性价比」
40:56 年少时的雀跃感被中年的循规蹈矩逐渐冲淡
49:18 「中年的友谊无法帮你的承担更多了」
54:51 亲密、轻松的友谊能支撑起自我的成长
58:26 中年人的心声:「让抓马离我们远一点吧!」
62:17 「友谊是由无数个瞬间组成的」
66:56 老年友谊:在浓烈的情感和清晰的分寸中寻找平衡
-
巴黎圣母院,这座矗立在塞纳河畔的宏伟建筑,承载了无数人对巴黎最初的印象。卡西莫多真挚的爱情、法国大革命对自由的呼唤、电影中的浪漫情节...百年以来,无数瑰丽壮阔的故事在这里书写。它的价值与意义早已超出了「建筑」范畴,真正地成为了精神符号。
历史上的巴黎圣母院几经沉浮,2019年,一场大火让巴黎圣母院失去了往日的光辉,令世界为之痛心。2024年,巴黎圣母院修缮完成之际,欧莱雅中国携手中国国家博物馆,将「浴火重生——巴黎圣母院增强现实沉浸式展览」带到中国,并展出4件真实文物,虚实结合还原巴黎圣母院的前世今生。展览在2024年9月12日-10月20日对公众开放,希望更多人可以成为美的守护者和传播者。
九月全国科普日期间,欧莱雅更将科学教育与美育融会贯通,在展览现场为欧莱雅「科技女生赋能计划」的中学女生们带来了一节在博物馆里的「开学第一课」。女科学家、建筑学家、艺术家等受邀成为「青少年科艺美育赋能者」,从科学、建筑与历史等不同角度,为青少年们开展了一场跨越时空、融合多学科的美育盛宴。
本期播客,是欧莱雅中国与《是个人物》携手推出的系列节目的第3期。《是个人物》邀请到了主持人张越,与建筑学博主何老师在发呆、果壳编辑贾明月,共同走近「巴黎圣母院」,从建筑、文学、艺术、历史出发,描摹巴黎圣母院辉煌与动人的细节,分享科学道路上的女性榜样。
【时间轴】
02:54 从小说到电影,巴黎圣母院是如何走进人们生活的?
06:34 建筑如「炒菜」,风格的形成并非一蹴而就
14:56 文学与现实的差距:「建筑是一个唯物主义的游戏」
16:56 拯救巴黎圣母院,「修旧如旧」还是「修旧如新」?
23:00 《巴黎圣母院》的故事,从都市传奇爱情到鸿篇史诗
31:54 一座建筑代表一个时代
35:51 丑陋的埃菲尔铁塔?一场技术与审美的追逐战
40:03 大火与抢救,法国人独有的「松弛感」
42:11 「滴水嘴兽」来华,电影、小说与历史的重叠时刻
47:03 古迹怎么看?与历史建立连接,获得「被验证」的快感
51:18 发现古人的「失误」,隐秘的细节更加动人
58:56 「科学与艺术是没有性别的」
60:36 「女学家科项目」,让女生看到更多可能性
61:47 从八卦到科普,知识以一种另辟蹊径的方式进入大众的脑海
63:43 选择科普的理由有很多,「我享受精神世界得到共鸣的瞬间」
-
今年5月28日,32岁的奥运会游泳冠军孙杨,经历了51个月的禁赛期后正式解禁。错过了奥运选拔赛,孙杨最终无缘巴黎奥运会。但他在2012年伦敦奥运会上的男子400米自由泳世界纪录,仍未被打破。 本期节目,《人物》和孙杨聊起了关于他过去4年的生活与心路历程。在经历了委屈、愤怒、痛苦与后悔之后,他终于能够慢慢放下。他讲述了游泳对他意味着什么,也讲述了当他的人生跌到低谷时,他如何去一点一点地爬上来。被迫停下来后,他开始有机会重新建立自己生活的其他方面,他学习自己感兴趣的金融知识,也学着做更好的儿子和丈夫。这四年对于孙杨来说是他成熟的开始,也是他成为一个独立人的标志。26年,游泳已然成为孙杨的一部分,他说,只有回到水中,他才会找到安全感。如今的他依然在坚持游泳训练,并希望有一天能够重新回到赛场上。千帆阅尽,这一次,孙杨自信坦然地说,「我为自己而游」。
【时间轴】
02:33 小骄傲:看奥运发现自己的纪录没被打破
04:10 孙杨还会参加2028年奥运会吗?
04:33 不仅坚持游泳,还要学习、工作
05:48 家人之爱陪我走出困境
06:37 一个人,孤单地在泳池里游了1500多天
12:41 26年,游泳成为生命中的不可或缺
14:58 没有金牌的日子里,为自己而游
18:41 重获自由,异常平静
20:12 「健康、快乐自在的游泳」
24:24 当一位运动员重新理解规则
27:50 天才原来也会在水下尖叫、流泪
30:49 回到水中,才能找回安全感
36:39 32岁,还没成为理想中的大人
40:26 大起大落,人生好像心电图
44:58 仍然是一个爱哭的人
47:56 最想拥有的才华是会唱歌
-
《甄嬛传》已经播出14年了,今年夏天,综艺《焕新环游传》又将「娘娘们」聚在了一起,最引人注目的戏码,就是沈眉庄与温太医成婚,一对最令观众意难平的有情人,终于有了圆满的结局。
过去十余年,《甄嬛传》一直是网友们持续不断挖掘的宝藏,每个角色都在时代风潮中被反复解读,尤其是沈眉庄,获得了越来越多光彩,她正直,善良,但绝不软弱;她很早就看清了「圣宠」的飘忽与虚弱,更笃定于自己选择的友情与爱情。而「整日清醒克制又有什么用」的吐槽,又让她身上有一种「平静的疯感」,这种特质,非常能够引起打工人的共鸣。
当下的年轻人,在「眉姐姐」身上找到了自己想要的样子。本期《是个人物》,我们邀请了「沈眉庄」的扮演者斓曦,和编辑部里几位「甄嬛传十级学者」一起聊了聊,关于拍摄这部剧的趣事,关于这十余年间观众心态的变化,也关于一个女性的成长。
时间轴
02:28 「沈眉庄」本人连《甄嬛传》一级学者都算不上
04:20 时隔多年甄嬛剧组重新集结,话都停不下来
07:27 拿着放大镜看《甄嬛传》,津津有味的网友二创
08:11 眉庄与演员共通之处:「管你是谁,不愿意,我们就挂脸上」
13:19 一不爽就怼人,善良也要有牙齿
18:06 沈眉庄不是恋爱脑,她是友情脑
28:59 「一开始观众并不是那么喜欢我」
35:56 《甄嬛传》是一部女性成长群像
44:38 最爱看的情节是滴血认亲
46:49 吃人的制度之下,每个人都有苦衷和不得已
50:39 甄嬛与眉庄,最好的双生花姐妹
53:50 对温太医离经叛道的爱
56:47当了妈妈后,自己越来越像甄嬛
-
2021年年初,《人物》采访过高分美食纪录片《早餐中国》的总导演王圣志,当时他和我们分享了这部高分纪录片背后的人和故事。他说,《早餐中国》结束了,不要去打卡,也不要美化烟火气。那次分享,他说,拍摄纪录片要节制,要保留,我们凝视深渊,但不能掉入深渊,「苦难上面应该有种湿漉漉的东西,一点希望的微芒、怜悯、温暖。」
三年半过去了,我们的世界发生了很多变化,但是王圣志依然在坚持拍片,拍人,拍故事。他拍了《文学的日常》《何不秉烛游》《中国这么美》,他从各个角度观察并记录着最普通的中国人。
这一次他带着一部探访集市的纪录片《赶集故事会》来了,他在集市中游荡,镜头对准了那些小人物,他发现集市的真相比日常生活还残酷,其中夹杂着太多的人生况味。同时,集市也是热闹的,纷呈的,极具人情味儿的,这也让他意识到,我们从未如此需要酒神精神,每个人都在等待一场酣畅淋漓的释放。
本期,主持人《人物》作者赖祐萱与导演王圣志以及《人物》负责人张寒一起,也像赶集一样,热热闹闹、嘻嘻哈哈地畅聊了一场,王圣志始终带着他的幽默、真诚和善意。
他不像传统的纪录片导演,他没有那么多规则与束缚,他对失败者感兴趣,他始终被文学和文字所滋养。他不想到北京和中心去,他喜欢福建福州这个小地方,「如果纪录片有圈子,我属于最外围的边缘」,他说,只有边缘才能突破。
王圣志的办公室一直贴着一句话,「杜绝浮夸腰封,坚持业余拍片。」业余拍片是他的命,他认命了。《早餐中国》的老板们都有这种认命感,当一个人发现所有的规划都是一场虚妄,他们终于接受了自己,认命了。王圣志深知拍摄小人物和小选题是他的长处,也是他的局限,他并不打算打破局限,他太沉迷日常和琐碎了。当知道自己不是天才的那一刻,他如释重负。
年过50岁,王圣志也走在认命的道路上,「每个人最终都要认命,认命没什么不好。」他会继续拍,拍那些小人物,即便他们是失败者,拍那些日常和琐碎,拍那些苦难与深渊之中的柔情一刻,因为在他看来,自己也是一个小人物。
【时间轴】
04:30 赶集与游神,是年轻人的狂欢,也是避难所
05:30 在不确定的时代,集市始终有一种确定性
08:14 到了集市,人忍不住想聊天,忍不住想回到人群中
10:51 做流量生意的网红,比卖菜的大哥大姐们更苦
15:49 新的纪录片语言:像拍X线胸片一样,将瞬间凝固下来
20:57 我们从未如此需要酒神精神,证明我们还活着
24:39 集市看着平平淡淡,凑近一看,全是故事
27:54 每个人最终都要认命,认命没什么不好
30:39 太苦的东西会把人带到深渊,纪录片最终还是要给人安慰
37:17 谁规定纪录片只能那样拍?
37:54 我肆无忌惮地使用文学性,因为希望人间始终有柔情一刻
39:03 王圣志的柔情到底来自于哪里?
43:25文字在彼岸,影像在此岸
45:52 酒友比文友、笔友的标准高多了,很幸运,我有三个
48:53 所有的创作多样性都不被鼓励,不断有资本说,再拍一个《早餐中国》吧
51:56 我不离开这个体制,因为我也是它的既得利益者
54:16 我清醒得很,我拍的东西大部分都是垃圾,我完全没有作品焦虑
56:35 办公室一直贴着「杜绝浮夸腰封,坚持业余拍片」
58:24 我对失败者特别感兴趣,我对成功人士一点兴趣都没有
59:34 如果纪录片有圈子,我属于最外围的边缘,只有边缘才能突破
1:00:38 小人物和小选题,是我的长处,也是我的局限
1:02:52 到了50岁,我才意识到不要被来自底层的赞美裹挟
1:04:36 我差点以为自己不是乡下人了,差点相信自己是美食家了
1:08:05 当意识到自己不是天才,我如释重负
-
在一个周五的晚上,《是个人物》邀请到了教主刘旸和闫佩伦两位喜剧演员,从《喜人奇妙夜》的「地狱」中暂时逃离,来录这场谈论喜剧、谈论欢笑也谈论痛苦与渴望的播客。
刘旸一如既往地「话痨」和真诚,闫佩伦则在讲述自己来京十年的失落后,语调转向坦然。他们谈了这阵子引起热议的《断片山》和《八十一难》,也谈了自己与喜剧的渊源。那些引人共鸣的「笑料」,可能是创作者深埋内心多年却未曾有人诉说的苦楚。敏感、自卑和讨好型人格……许多喜剧演员身上拥有着十分相近的生命底色。小时候,通过讲笑话取悦他人,曾是支撑他们度过青春期的动力;长大后,那些对于观众即时、热烈反馈的「贪婪」,也映照、填补着他们内心的匮乏。
对他们来说,喜剧不是一个有意识的选择,而是一种相遇,就像刘旸所说,不是喜剧「救赎」了他,而是「稍微缓过来一点,我自然而然就去找能让我开心的事儿。」这可能就是喜剧最大的魅力:它让你知道,我们总还有选择。02:25 回到「喜剧监狱」,创排是在枯竭中榨取喜剧之水
03:49 两位演员作为老选手再次参赛心态如何?
09:31 在舞台上演成《断片山》,是「又一轮plus」参加节目的第一目的
11:22 「真没冲着大活儿去」:《八十一难》背后的「八十一难」
16:43 两种创作风格:原地打转还是前进一步?
20:19 同时做单口喜剧和Sketch,哪个压力更大?
25:22 为啥踏上喜剧之路?天赋、自卑和讨好型人格……
33:50 「喜剧演员是一群很匮乏的人」
42:37 从「失望」到「满足」,闫佩伦从业的这些年
54:57 这两年的刘旸:过程上往死里「卷」,结果上原谅自己
57:52 学表演,学到最大的是对生活的敏感
01:02:18 晋级有执念,松弛说再见
01:05:36 人气、热度起起落落,但总有几个心满意足的瞬间
01:11:39 刘旸:我不是要进入舞台中心,我要留在喜剧这张桌上
01:13:48 闫佩伦:别太期望未来有多精彩
01:18:06 喜剧天赋和拼命天赋
01:25:51 真诚,还是「真成了」
01:27:52 刘旸和闫佩伦最近的开心瞬间 -
最近,电视剧《玫瑰的故事》热播,从第一集开始,热搜的相关话题不断,弹幕上的评论也充满了观众浓烈的情绪,几乎是上半年最具关注度的国产电视剧之一。观众们讨论刘亦菲的美貌,调侃佟大为花期如此之长,同时,他们也关心着女主角黄亦玫的情感选择,与自我成长。
在作家亦舒的原著《玫瑰的故事》中,黄玫瑰美极一时,潇洒自由,但她的哥哥也形容她肤浅浮华,「只有一层皮」,是不太一样的亦舒女郎。而电视剧中的黄亦玫,则有了自我,有了选择的主动权,在她的成长过程里,仍然有很多问题值得被探讨。
本期,主持人《人物》作者令颐与《玫瑰的故事》编剧李潇以及《人物》编辑陈璇一起聊一聊电视剧背后的创作故事,从观众和创作者的视角,一同梳理一位传奇女性生长的可能性。
【时间轴】
02:13 「80后写电视剧儿童」李潇
03:22 《玫瑰的故事》为什么发生在更fancy的北京?
07:44 黄亦玫,一个充满理想色彩的女性
10:27 黄亦玫身上为啥没有班味儿?
12:47 从精神香港到肉体北京,改编该如何落地?
14:51 千禧年前后,北京胡同的松弛感
17:02 千禧年过去了,我很怀念它的宽容和自由
20:20 刘亦菲是天选黄亦玫吗?
23:38 从方协文到方邪门,总共需要几步?
27:12 庄国栋,黄亦玫初恋那点小事
30:18 我们为什么越来越需要黄振华这样的“窝囊废男嘉宾”?
36:22 当黄玫瑰遇上黄亦玫,女性角色有了哪些变化?
39:14 苏更生代表了我们心中的亦舒女郎
44:18 没有性别约束的剧本创作背后
47:29 为什么我们的都市剧不接地气了?
50:02 当爱成为一种稀缺能力
53:41 李潇创作中女性角色的转变
55:28 黄亦玫是个恋爱脑,有错吗?
01:01:26 年轻人当下需要什么样的电视剧?
01:10:52 当一个女编剧心里有个直男
-
写作对麦家来说是一种生理需要,没有写作,那些自童年开始盘根错节的羞耻感就难以被抚摸。童年和家人加在他身上的一切虽然没有摧毁他,但切碎了他的情感和人生,他残缺而坚硬的活着。在金山寺和蒋家村写作时,他刻意过一种苦行僧般的生活——把自己生活需求压到最低,然后给写作让路。他认为快乐是最重要的,但他没有办法得到快乐。
他也曾离开家,逃离了自己的童年,又一次次折返:在《解密》《暗算》《风声》等作品给他赢得巨大声名之后,他却放弃了这样的写作,转向了故乡和童年。他说,身为一个作家,他无法也无需通过文学来改变自己童年的记忆,甚至想小心翼翼地保护童年那种被伤害的感受。童年困住了麦家,成为他永恒的人生地标。
本期播客是《人物》新栏目《人生地标》的第一期,我们和麦家一起回到对他生命起过重要作用的地点,去寻找人生的答案。我们相信,那些曾经生活的地方,打造了一个人的人生。我们从空间上去寻找一个人的精神锚点,看一个人如何成为现在的样子。
【时间轴】
00:35 《人物》新栏目《人生地标》
01:40 金山寺里,麦家完成《人间信》的最后冲刺
04:14 麦家写作最大的挑战:直面内心羞耻感
08:12 不美好的童年记忆在麦家心里盘根错节
12:21 「我不是狼,是惊弓之鸟」
17:01 身为作家,麦家无法也无需通过文学改变对童年的感受
18:55 写书的目的:帮助读者输出生命中的一些羞耻感
21:22 回忆恢复中考的那一年,麦家感叹上天眷顾
23:33 麦家与父亲的情感裂痕
26:31 一次与父亲的谈话改变麦家的人生走向
29:40 「也许成为木匠我会更幸福」
31:49 当母亲需要时刻自我保护,孩子的敏感被关注已是奢求
36:30 蒋家村和金山寺对麦家的意义
39:35 「麦家理想谷是我和世界连接的通道」
41:34 「断亲」难以彻底,人总会受到家庭的「万有引力」
43:33 曾经的足球迷麦家,切断了自己的快乐
44:16 「我是受苦型作家」
-
本期播客,《人物》对话周深。从专辑《反深代词》首支单曲发布后收获的「仪式感」讲起,周深和《人物》负责人张寒一起聊了聊他耗时7 年的新专辑,他的童年、他曾经蛰伏的人生,以及他如何保持对这个世界的敏感。
周深是一个非常好的谈话对象,他坦诚真实,有着超强共情能力,绝不让话掉在地上。他会说起童年作为一个留守儿童的无助,也会心疼那个一直想和别人一样而不得的小周深。他知道自己一直有不安全感,也知道敏感是一笔财富。他不想重启人生,他清晰地知道自己的路应该怎么走。
周深说,专辑呈现的故事「跟我有关,跟大家有关」。于是,在回顾专辑制作的心路历程时,周深对新专辑的理解,总会与他对自我和世界的体悟交织在一起。做音乐,他肯定自己曾「推翻重来」的笃定,也享受自己在制作细节上的纠结……做自己,他坦陈少年周深曾因歌手梦想花「巨款」为自己设计签名,也会毫不犹豫地说自己仍不够自信……在真诚的讲述中,周深如愿呈现了立体的自己。
【时间轴】
01:19 专辑发布那天,「所有时刻碰撞在一起」
04:14 「用尽全力之后,要学会放过自己」
07:32 《反深代词》中的未来科技、现代情绪与陌生的周深
10:20 关于 「重启」的可能、选择与方式
14:59 拒绝内耗,和困惑相处
18:17 立体的自我被看到是一件幸运的事
21:02 「慢慢成长,也许更适合我」
22:22 接纳没那么自信的当下,抚慰童年的自己
28:20 如果不做歌手,周深会选择哪条路?
31:21 他人眼中的周深——天真、脆弱又强大
32:19 三个词形容自己——幸运的、感恩的和尽力的
33:14 初中花两块钱设计的签名,见证少年周深的音乐梦想
34:40 周深的「深」:名字的故事
38:15 偏见与独特相伴相生
40:15 成长:从渴望相同到追求不同
43:57 「我们自己是我们养育的第一个小朋友」
45:27 做专辑,也是收获「新周深」的过程
49:16 「原来我的存在有这样的意义」
50:33 敏感是声音叙事能力的源泉
52:20 当下最大的困惑:怎么让唱歌的时间延长一点
-
「世人的眼光或许分男女,微小的原子和核子却不会。」这是女物理学家吴健雄女士的一句话,也是话剧《春逝》中频繁出圈的一句台词。话剧《春逝》是由话剧九人出品的话剧,讲述了物理双姝顾静薇和瞿健雄(原型为顾静徽和吴健雄)在研究道路上相互理解与扶持的故事。女性科研长路漫漫,相逢尤为珍贵。而时光流转,她们当初所面临的困境,也依旧影响着现在的女性们。
作为「少数」、面对「成见」,该如何前行?力量又从何处而来?在「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创立20周年之际,奖项联合主办方欧莱雅中国与播客《是个人物》之「是个女人」栏目联合策划了专题节目,称之为「群星闪耀时」,这是一个关于女科学家的系列节目。
在这个系列第二期中,主持人张越,话剧《春逝》编剧、导演朱虹璇和《人物》作者李斐然,一起聊了聊话剧《春逝》的创作历程与被遗忘的女性故事,谈谈遇见的曲折与慰藉,共同分享了自己从女科学家故事中汲取力量的经历,以及通过创作和表达传递这份力量的过程,一同探索女性职业选择更多的可能性。
一家化妆品公司为什么会关注女性科研工作者?其实欧莱雅本身和科学就有着不解之缘,欧莱雅的创始人欧仁舒莱尔就是一名科学家,发明了世界上第一支无公害的染膏,自此关注科学,赋能女性自然就烙印在了公司的基因中。为了让更多女性在科研领域的贡献被世界看到,支持改善女科技工作者的发展环境,1998年,欧莱雅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一起发起了「为投身于科学的女性」项目,设立了「世界杰出女科 学家奖」。2004年,这一项目被引入中国,设立了「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中国唯一一个面向女性科技工作者的国家级奖项,截止今年19届已经表彰了超过200名中国女科学家。今年,欧莱雅也将目光投向了每—位心里闪烁科学微光的中学生们,发起了「科技女生赋能计划」,携手女科学家启迪科技女生,让科学精神「一代耀一代。」【时间轴】
03:17 以两位女性科学家为原型的话剧《春逝》,讲了什么故事?
05:31 为什么座无虚席的观众席里哭声四起?
07:31 「人生的背面」让观众找到共鸣
15:24 溯源话剧《春逝》,原型吴健雄女士的成长之路——参与人类第一颗原子弹研发的女性实验物理学家
28:20 当行业中只有一种样本,职场女性不得不塑造「演技」
36:12 为什么顾静徽的影响在吴健雄的传记中消失了?
41:10「我们希望呈现给观众的是:在比较难走的路上,女性是可以互相帮助、互相扶持的」
42:00 隐没在大家背后的妻子常常功不可没
50:04《春逝》海报中的旗袍与分光仪:「纤纤女流,不乏青云之志」
54:35 在困境中,我们如何把自己变成力量?——斐然:靠着自己热爱的事业,捱过了烧伤的痛和家庭的困境
59:15 原来严苛的物理学家也喜欢写剧本
01:03:37辞职做戏剧的朱虹璇:理想和同伴有巨大力量
01:17:01 女性很多时候需要生存确认,质疑自己是否适合这个环境
01:12:29「妹妹们在战斗,姐姐也要站起来」
01:25:39 构筑「民国知识分子宇宙」有何意义
01:29:26 「时间的尺度是相对的」——如何理解女性的历史 -
世界读书日就要到了,阅读对于写稿为生的《人物》作者来说,早已是一种渗进日常的行为,这一次,几位人物作者聚在一起度过了一个开心的下午,轻松坦诚地聊了聊读书这件事。
作为创作者,对读书的喜爱偶尔伴随着几分纠结——当阅读成为工作需要,边读边判断某书是否「有用」成为常态,边读边划下书中金句并「为我所用」的念头时常冒出。如此一来,我们是否还能抵达读书自由?
可以肯定的是,大家对书的爱曾经纯粹:贴满胶带的童书见证过,包着「练习册」书皮的小说也见证过。我们也曾通过旧书卷起的书页、扉页上的签名和布满全书的勾画,触摸过亲人、朋友甚至陌生人的阅读时光。当聊起买书和借书的故事,我们发现,我们的记忆、情感以及与他人的连接,早已被糅进了每一本我们曾捧读的书里。
幸运的是,读那些因写稿而不得不看的书,也会有意外收获。比如,印着忧郁面庞的明星自传,曾带我们探访过采访对象的另外一面;远超现实经验的潜水理论和攀登指南,曾帮我们在想象中抵达了遥远的山河湖海。散落在书中的钥匙,帮我们打开了一扇扇通往新世界的大门。
【时间轴】
01:47 不做采访绝不会看的书籍:「奇怪」的明星自传与潜水理论
07:40 打开新世界大门的技术类书籍:金缮、足球和占星术
10:44 从采访写作到人生课题,哪些书曾滋养我们
18:22 从「闲书」中拾取的幽默与震撼
25:48 百看不厌的童话和小说见证我们最纯粹的喜爱
29:00 再难开口说爱你:这些书陪我们度过「羞耻」的青春期
31:53 旧书中藏着童年记忆、亲友情谊和父母爱情
46:55 晦涩难懂的外国名著,原来我们都记不住角色姓名
48:38 写稿前的目的性阅读:一目十行的痛苦与享受
59:41 创作者的礼物和诅咒:阅读的爽感为何在逐渐消失
01:04:11 从《拍电影时我在想的事》《离婚》到《关于女儿》,我们最近在读什么
01:10:06 理解哀伤经历者、照护者和孩子们:这些书籍实在且实用
【本期播客提到的书籍】
《欧也妮·葛朗台》,巴尔扎克
《活在枪口上:反堕胎恐怖主义不为人知的故事》,大卫·科恩&克里斯滕·康南The Secret Piano: From Mao's Labor Camps to Bach's Goldberg Variations,朱晓玫
《健身,就能改变人生:刘畊宏的 27 年精炼秘籍》,刘畊宏
《我的九条命:生命的力量在于不顺从》,张兰
《9314男人与男孩》,言承旭
《不一样》,萧敬腾
《格调》,保罗·福塞尔
《进入空气稀薄地带:登山者的圣经》,乔恩•克拉考尔
《俗女养成记》,江鹅
《人行道王国》,米切尔·邓奈尔
《编辑部的故事精彩对白欣赏》,王朔 / 冯小刚 等
《被仰望与被遗忘的》,盖伊·特立斯
《御巣鷹山と生きる 》美谷岛邦子
《那不勒斯四部曲》(丛书),埃莱娜·费兰特
《迷妹》,Elsa&Monique
《在细雨中呼喊》,余华
《看见与看不见的女人,你没看懂的后宫甄嬛传》,罗霖
《东霓》,笛安
《西决》,笛安
《一帘幽梦》,琼瑶
《梅花烙》,琼瑶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米兰·昆德拉
《傲慢与偏见》,简·奥斯丁
《拍电影时我在想的事》,是枝裕和
《米格尔街》,V.S.奈保尔
《离婚》,老舍
《关于女儿》,金惠珍
《哀伤疗愈》,刘新宪
《不情愿的照护》,匿名
《女孩们的地下战争》,蕾切尔·西蒙斯
《秀场后台》,孟静 -
三月的一个周末,《人物》在北京隆福寺主办了一场「春醒·女性友好市集」,和超过5000位朋友在这个春天相见。在这场活动中,我们推出了「共创播客」活动,欢迎大家走进我们的「春日电话亭」,录制对本次市集的感受、想对身边女性说的话或是对未来的期待...总之希望大家可以在这个小小空间里打开自己,畅所欲言。在将近400条录音里,我们听见了许多强烈的爱意、蓬勃的生命力以及满满的坚定与期待。大家走进电话亭,拿起话筒,得到了倾诉的力量,而我们从听筒中也得到了勇敢与期许的力量。希望将现场的这份鲜活分享给正在收听播客的你,也欢迎没能来到现场的你们在评论区留下想说的话。在这个苏醒的季节,希望大家都充满力量。我们下次见!
【时间轴】
01:51 关于职业选择:没有什么职业是女性不可以做的
09:28 关于家庭:做了17年「长姐」的我,逐渐与弟弟和自己和解
12:52 关于母亲:我的妈妈,将「力量」注入我的名字当中
17:01 关于自我认知:长大之后的我,终于从小名「乖乖」的束缚中挣脱出来
27:29 关于期待:希望我对自我的表达可以不再「慢半拍」
47:15关于未来:不是「一定」要奔跑,慢一点也可以
54:29关于祝愿:「世界就是一个巨大的疯人院,大家尽情地去疯玩吧!」
55:43 关于自我认同:女孩子们,请勇敢接受别人的夸赞
-
一直以来,科学的世界中,男性的身影都更加常见。即便女性在科学史上同样做出过卓越贡献,但似乎除了玛丽·居里,普通人很难再说出一位女科学家的名字。当从小身上就被打上「学不好理科」烙印的普通女孩,立志想要成为科学家,会经历什么?怎样才能有更明朗的前路?
本期播客,是欧莱雅与播客《是个人物》之「是个女人」栏目联合策划了专题节目,称之为「群星闪耀时」,这将是一个关于女科学家的系列节目。我们想从各个维度来探讨女性与科学的关系。在第一期中,主持人张越和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研究土壤科学的冯晓娟博士、《人物》作者李斐然共同探讨女科学家的成长故事与女性在科研领域的处境。
【时间轴】
01:21 「群星闪耀时」专题节目
06:32 「你是个女记者,真是可惜了」
11:19 即使成绩好,「女学霸」从小到大一直被唱衰
15:26 放弃公费出国留学机会,因为「去了就当不了科学家了」
25:15 姥姥、妈妈、「我」、女儿,一家四代女性的精神传承
30:33 成长路上,如何突破性别壁垒?
31:56 如何面对曾经不友好的女博士论调?
33:09 女性成为科学家的过程当中,需要找到一个 role model——优秀的前辈作为参照系,将给女孩们很多勇气
38:12 斐然:作为作者,很希望写出一个女性可以成为什么样的人
41:03 科学不枯燥:Ladies Night,全世界青年女科学家们的聚会
49:33 科普有多么重要&晓娟博士科普时间:什么是土壤碳循环?
01:05:23 当科研工作遇上结婚生子,怎么办?
01:09:53 挺到今天这一步,我要感谢二十几岁时没有找到依靠的自己
01:13:27 科学领域决策者会议中出现的女性:一个是服务员,一个是速记员
01:15:34 女性意识的增强,也许遮蔽了一些更深的问题
01:18:15「女人何苦为难自己」:警惕允许女性有退路的习俗和传统
01:21:48 女性在统领大科学项目中,独有春风化雨般的包容力
01:24:56 女性在科研领域到底有什么优势和劣势?
01:26:33 你要敢于成为中心,成为焦点
01:48:39 前面的人多走一步,下一代的人就可以走得更远
-
去年秋天,人物的「一封信」栏目发起了主题为「长姐的烦恼」 的征集。何为「长姐」?就像编辑槐杨在回信中所说,「姐」是性别的部分,而「长」这件事对应着它的沉重。168封来信和编辑部的回信里,长姐的经历各有不同,但大家相同的境遇却激起了不少共鸣,困惑、委屈、释怀和真诚的爱都在字句里交集。
信件的篇幅有限,本期「是个女人」栏目,主持人张越与三位性格迥异的长姐一道,以新角色的生活体验,以自我和解的心路历程,讨论自小的疑惑和人生选择,打开那些压缩的角落,分享几种归置和重建自己的方式。我们不为困境作辩,但希望能在反复的辨认中,找到「长姐」前进的力量。
时间轴
03:45 「长」和「姐」,俩字意味着俩事儿
05:08 「流浪」的长姐决定「发疯」,「再也不想委屈自己」
12:49 自动成为弟弟的第一责任人,「幸灾乐祸」反而挨打
23:02 一碗水端不平,伤害会在关系中传递
26:03 主体性很强的非典型长姐:缘分值得珍惜,但请少反思自己
33:49 长大后明白:重男轻女的环境下,弟弟也是无辜的
37:57 隐藏在「你不比男孩差」中的性别观念
41:43农家女公益几十年后的回响:是他人一生中最重要的时刻
49:00 从琵琶首席到商务高层:「长姐造就了我的性格」
——一旦成为长姐,体内「小宇宙」会被激发出来
56:09 当一个女孩没有退路,凭「想要获得自己人生的冲动」能走多远?
01:09:05 重建与妹妹的关系:共同经历家庭的伤害后,辨析并拒绝那些遗留的错误方式
01:20:51「想开了」不代表没有情绪,打钱时有报复性的快感
01:25:21 成为母亲之后懂得那一份无奈:偏爱有时是分身乏力下的选择
01:30:07 接纳「长姐」:让我们用适当的分寸感彼此陪伴
-
不久前,《再见爱人3》播出,傅首尔和老刘的关系引起了诸多讨论。《人物》的「一封信」栏目也发起了关于「中年人能否更爱」的征集,许多读者写信来,分享他们关于爱的思考。
看起来,不管是少年、青年还是中年、老年,爱情仍然是人类绕不开的谜题。《人物》的编辑们大多已经步入中年,这一次,三位编辑聚在一起,就「中年人还能更爱吗」,聊了聊他们的观点和体验。有人觉得中年人处于压力最大的阶段,对于爱情中许多琐碎的分歧、深刻的黑暗,只能选择「搁置」,也有人在最初的激情消退后,经历了一段时间的手足无措,但再度出发,用更多的体恤之心去看见伴侣、经营关系。
到底中年人还能更爱吗,可能仍然没有答案。但在思索与回答的过程中,我们对于关系中的对方与自我都有了更多体悟,当爱被一层层打开,我们看到了人与关系中的诸多秘密。
时间轴
01:37 编辑部真心话:我们为什么笃定地能/不能更爱
06:21 「两个真正相爱的人并不是互相深情地望着对方,而是共同凝视同一件事情」
10:55「强势」职场女性所面对的:家庭平衡柱坍塌之后
14:18 《职场妈妈不下班》:下班后的家务琐事谁来做?家庭是一段权力关系
23:01「共同凝视」到底是什么?如何才能达成这种状态?
27:23 激情褪去之后,靠什么维系关系?
30:45 幸福不是一步能抵达的,良性的婚姻关系始终处于正在生长的状态
36:52 每个人都有很多形容词,关键在于能否认同对方
41:03 怎么道歉才有可能奏效?一份私人「道歉法」大公开
51:41 论婚姻关系中的动态平衡:两个人一定要同频、势均力敌吗?
01:01:27 《再见爱人3》适合处在亲密关系中的人一起看,可以从中看到自己的影子
01:04:52 婚姻中谁痛苦谁改变?更多时候是女性在不断妥协
01:07:27 中年人更爱,对很多女性来说是奢侈的
01:11:55 当生活的重心开始倾斜,将问题搁置成为一种状态
01:16:59 无论在婚姻内外,保持一个完整的自我最重要
- もっと表示す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