エピソード

  • 咖啡,一杯黑漆漆的液体,如果不去聊的话,很难理解背后的种种奥秘。而近些年在国内快速兴起的精品咖啡,已经形成了非常丰富的生态,咖啡背后的人,以及这些人的故事,同样滋味丰足,香醇多态。

    从2019年开始,《三联生活周刊》已经推出四期咖啡主题的封面故事,这一次,我们将目光聚焦到贵阳、江门和哈尔滨。这些在讨论咖啡时似乎不常被提及的城市中,有哪些值得关注的特点?在这些城市从事咖啡行业的都是哪些人,什么人是这些咖啡店的主要消费人群?一座城市的气质,又如何影响着当地的咖啡生态?

    作为持续关注咖啡的记者,从采访中能观察到怎样的变化?作为身处咖啡行业的经营者,又有哪些体会?以及,正在许多城市兴起的咖啡节为什么重要?对于行业中人以及消费者,又能起到怎样的作用?不妨倒上一杯咖啡,从这期播客里找找答案。


    【本期嘉宾】

    主播 | 驳静,《三联生活周刊》主任记者

    嘉宾 | 杨璐,《三联生活周刊》资深主笔

    嘉宾 | 高雪,自媒体“行走与咖啡”主理人,“咖啡青年节”创办者


    【时间轴】

    03:21 写咖啡,为什么要去贵阳、江门和哈尔滨?
    10:13 大家都在咖啡馆里干什么?
    14:40 咖啡馆可以营业晚上吗?
    17:07 来咖啡馆,居然只打游戏?
    20:21 在北京开一家精品咖啡馆的体验
    24:59 贵阳的咖啡馆,为什么都开在这些地方?
    30:28 在江门,拥有选址自由
    33:44 如何判断一家好咖啡馆?
    37:09 做一杯好喝的咖啡,真的是技术活
    42:28 咖啡师都是从哪里“毕业”的?
    47:23 流行与回归:特调、特殊处理法和云南豆子
    1:00:43 咖啡人的分享精神
    1:04:47 逐渐火起来的咖啡节,能有多重要?

    【新刊速递】

    如果你对本话题感兴趣,可扫码阅读/收听本期《三联生活周刊》封面故事:



    【收听方式】

    你可以通过三联中读、小宇宙、喜马拉雅、苹果播客、网易云音乐关注收听。


  • 在中国历史上,大海始终被视作于“外域之地”,海岛处于地理的“边缘”。但中心与边缘建立在某种参照系上,当标准转换后,中心与边缘便有易位的可能。尽管明清时代开始实行“片帆不许下海”的严格海禁令,海岛却因为大航海时代的开启加入世界贸易的版图,充当了连接中国和海外的重要角色。私人海洋贸易的兴与灭、民间社会海商与海盗身份混杂、人们的不断迁徙与流动,都形成了独特的海岛社会形态。

    只有回到时间与地理空间之中,才可以更好地理解这段历史。边缘的海岛为何成为海外贸易的中心?海岛上的人拥有怎样和内陆不同的生活方式?在当下,海岛的传统和现代又如何共存?本期节目,我们邀请了前往海岛探访的三位记者,聊一聊关于海岛的历史、生活与人。海岛流动的历史,体现出的是社会形态下内生的生机和活力。

    ⭐️ 为什么越来越多的人打开车窗就能喝到星巴克?

    因为星巴克刚刚上线了「沿街取」服务。你只需要在高德地图导航「顺路搜」中找到它,选择沿途的门店下单,咖啡师就会在取餐点等着你。只需打开车窗,就能拿到你的咖啡。不必下车,也不必等太久。快和我们一起体验丝滑到飞起的星巴克「沿街取」。

    开车取餐速战速决,高效搞定你的上班咖啡~


    【本期嘉宾】

    主播 | 张星云,《三联生活周刊》主笔
    嘉宾 | 卡生,《三联生活周刊》主任记者
    嘉宾 | 肖楚舟,《三联生活周刊》记者


    【时间轴】

    01:48 “地理中国”系列2.0:何为边地?

    05:02 印象最深的上岛体验

    07:34 海岛上的庙宇大集合

    11:14 海岛社会的流动性与历史断裂

    19:17 六横岛上的“小联合国”

    22:02 辉煌的海上贸易港岁月

    30:22 “海商”or“海盗”?

    40:43 朝贡贸易的消亡

    44:15 如何治理一座孤悬海外的岛屿?

    54:07 温州话or福建话?

    56:37 一处海盗据点的选址分析


    【新刊速递】

    【收听方式】

    你可以通过三联中读、小宇宙、喜马拉雅、苹果播客、网易云音乐关注收听。

  • エピソードを見逃しましたか?

    フィードを更新するにはここをクリックしてください。

  • ※本次播客为连线录制,听感与音质可能会有影响,还请大家多多理解。

    高强的算力,超大规模数据训练,拟人的对话能力,集成式功能……2022年11月发布以来,ChatGPT这个人工智能聊天程序就席卷了人类世界几乎每一个角落,让人们不得不再一次面对这个问题:AI如此先进,人该何去何从?

    仅仅在工作领域,就有许多让人紧张、疑惑或是期待的问题——AI足以强大到取代人类的工作吗?当人工智能产出的质量足够高时,我们曾引以为傲的“手工制作”还有价值吗?通用人工智能时代,人类是不是要围着AI“打工”了?对于学生来说,哪些专业,哪种学习方式能让我们变得AI-proof?技术层面,人工智能的发展还有哪些壁垒?本期播客,我们邀请了来自技术领域和人文社科领域的嘉宾,希望不同的研究背景能够碰撞出不一样的思考。


    【本期嘉宾】

    主播|王卉,三联中读内容编辑

    嘉宾|黄文彬,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副教授、博导,北京大学信息化与信息管理中心主任,北京大学重庆大数据研究院院长助理

    嘉宾|张笑宇,华东师范大学世界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员,上海世界观察研究院研究员,著有《技术与文明》,三联中读《人类文明进步史》课程主讲人


    【时间轴】

    00:58 火爆全球的ChatGPT,你用上了吗?
    04:05  ChatGPT强大的功能集成、数据和算力
    12:36  想象力,是技术的突破口
    16:33  人工智能会抢我们的工作饭碗吗?
    26:22  AI不能替代人拥有价值的定义权
    37:00  新的思考角度:去人类中心主义
    40:41  “人给AI打工”已经是现在进行时
    47:00  人脑的奇迹:在“低耗电”模式下学习新知识
    53:54  畅想未来:人工智能还会给我们带来什么改变?
    01:02:44  泛AI时代,我们的教育需要注意什么
    01:17:17  AI在当下农村的实际应用和潜在挑战
    01:21:14  “AI威胁论”有道理吗?


    【收听方式】

    你可以通过三联中读、小宇宙、喜马拉雅、苹果播客、网易云音乐关注收听。


  • 为什么女性写作经常被等同于女性主义写作?

    为什么人们容易认为女性文学是“形容词文学”?

    女性所掌握的非虚构的能力具备什么力量?

    前几天,作家张悦然、毛尖做客《三联生活周刊》和行读图书奖,我们一起讨论了关于女性写作的诸多话题。


    【本期嘉宾】

    主播 | 孙若茜,《三联生活周刊》记者,行读图书奖统筹及评委
    嘉宾 | 毛尖,作家,华东师范大学教授,行读图书奖评委
    嘉宾 | 张悦然,作家,中国人民大学副教授,行读图书奖评委


    【时间轴】

    03:08 以性别划分写作是一种理解的窄化吗?当有人强调女作家、女学者的性别身份,是否在意或反感?

    10:35 仅从女性主义的角度进入阿特伍德或其他类似作品的话,我们在阅读中会失去什么?抛开女性主义的标签我们还能获得什么?

    17:54 如何理解格蕾丝·佩雷这样一位投身女性主义运动的“四驱女性主义者”,她的个人文学创作和女性主义理论与实践?

    25:20 有什么样的女性关系,或者女性形象在我们所接触到的文学、影视作品中是缺失的?

    33:28 什么样的女性形象或关系,可以算作成功的塑造,甚至于补足了文学世界/影视圈缺失的某个板块?

    40:34 只有女性创作者可以刻画好女性形象/女性关系吗?当一个异性声称自己是女性主义者(或者不是),他是否有可能塑造出让人信服的女性角色?

    45:30 当我们判断一个作家是特别典型的女性写作,我们是在说什么?比如是他/她的表现风格吗,还是他/她关注的主题,表达的内容?

    56:20 当一位女作家的写作离开了女性经验的书写,所谓女性视角还存在吗?比如说安妮·普鲁的《断背山》,希拉里·曼特尔的《狼厅》。

    01:13:25 在非虚构写作或学术创作中,性别会自然而然地隐去,或者说应该隐去吗?

    01:28:03 正在建立中的女性文学写作传统是怎样的,她展现了怎样有别于男性书写传统的姿态?

    01:33:10 毛尖老师最近几年还算满意的荧屏女性形象是……(欢迎无奖竞猜)


    【本期推荐】

    《使女的故事》《盲刺客》《别名格蕾丝》[加]阿特伍德
    《最后一刻的巨变》[美]格蕾丝·佩雷
    《那不勒斯四部曲》[意]埃莱娜·费兰特 
    《终场故事集》[爱尔兰]威廉·特雷弗
    《正发生》《悠悠岁月》《一个女人的故事》[法]安妮·埃尔诺
    《狼厅》《提堂》《镜与光》[英]希拉里·曼特尔
    《断背山》[美]安妮·普鲁
    《盐镇》易小荷
    《剑桥的陌生人》刘禾
    《犬之力》[新西兰]简·坎皮恩(导演)
    《正发生》[法]奥黛丽·迪万(导演)
    《平行母亲》[西班牙]佩德罗·阿莫多瓦(导演)



    【新刊速递】

    如果你对相关话题感兴趣,可扫码阅读/收听本期《三联生活周刊》封面故事:

    【新栏目介绍】

    《行读吧》是“行读奖”的专属播客节目,在这里会为大家介绍每个月上榜月度榜单的好书,并将不定期邀请“行读奖”的评委及其他嘉宾做客,来一次吧间长谈,一起聊聊与书有关的事儿。更多有关行读图书奖的评奖进度欢迎关注“三联生活周刊”微博及微信。欢迎大家一起跟着“行读奖”多读书,读好书!

    你可以下载中读APP搜“行读吧”或者扫下面二维码订阅收听:



    【收听方式】

    你可以通过三联中读、小宇宙、苹果播客、喜马拉雅、网易云音乐关注收听。


  • 本期为三联中读原创自制的一档播客栏目“编辑效应”的3.8妇女节特别定制节目,我们从最近频频上热搜的上野千鹤子和她的书聊起,邀请到刚刚出版了她的新书的两位编辑,聊聊他们策划出版女性议题图书背后的故事。

    我们会聊到他们为什么会做这些书?是受到过哪些社会现象、个体事件启发,还是观察到中国读者逐渐关注女性议题,市场上有明显的读者需求?近些年来始终关注女性议题图书出版,从编辑出版人的视角有哪些独特的体会?上野千鹤子的书为什么会被各大出版社选中?她和她的书在中国出圈的原因是什么?作为一名男编辑,于北在做女性议题的图书前后,是否观察到自己有哪些改变,比如发现了自己对女性从未注意到的固有偏见,是否有那种“啊,男生这样的想法竟然是不对的,我以前都没有意识到”的时刻?收到过哪些印象深刻的读者反馈吗?新世代的女性如何自在地活?在节目的最后,编辑们用上野千鹤子在书中的话,分享给大家特别的节日寄语。


    【本期嘉宾】

    主播 | 筱诗,三联中读内容编辑,「一周书讯」「编辑效应」栏目主播

    嘉宾 | 嘉瑜,“未读”文艺工作室资深编辑,从事出版业十余年,近年来专注于女性议题图书,曾策划出版《快乐上等》《无惧衰老》《生活,朴素且散发光芒》《单身偏见》等畅销书。

    嘉宾 | 于北,磨铁文治图书主编,曾策划出版林奕含《房思琪的初恋乐园》、村上春树《第一人称单数》等知名文学小说作品。其工作室引进出版多部日韩女性主义文学作品,最新出版上野千鹤子《身为女性的选择》。


    【时间轴】

    02:50 频频上热搜的上野千鹤子到底是谁? 她的出圈意味着什么?

    05:19 上野的书为什么被各大出版社争相引进? 她为何特别热衷对谈的形式?

    15:11 编辑是如何与一本本女性主义的书相遇的?

    25:30 读女性主义的书会更理智从容?

    32:42 中国的男女不平等比日韩要更隐性一些?

    37:39 什么样的人可以被称作是女性主义者?

    43:49 是什么让日本男人“撒腿就跑”?

    53:45 上野千鹤子对所有女性的寄语

    01:00:11 “薅羊毛”环节:赠书福利说明


    【新刊速递】

    如果你对本期话题感兴趣,可扫码阅读/收听本期《三联生活周刊》本期封面故事:



    【原创栏目介绍】

    《编辑效应》是三联中读原创自制的一档播客栏目。编辑是喜欢读书、擅长做书、与书距离最近、每天和纸张书本打交道的一群人。在节目中,我们会邀情从事图书行业、出版行业的一批优秀的编辑、出版人,围绕着一些时下热门的、有意思、有价值的话题,围坐一起,头脑风暴。

    如果你是想深入了解:好的选题是如何发现的?难啃的作者是如何拿下的?请点击下面的链接或下载中读APP搜索“编辑效应”订阅收听~

    http://ny.zdline.cn/mobile/bookList?artId=3279


    【收听方式】

    你可以通过三联中读、小宇宙、喜马拉雅、苹果播客、网易云音乐关注收听。



  • 想象我们的大脑是一台留声机,它会发出什么样的音乐?在科学家和艺术家的合作下,听不见的脑电波可以被“翻译”成乐曲。人体与音乐受同样的自然规律支配,脑波的高低起伏,能够一个个对应落到音符上。

    人在聆听自己的脑波音乐时的确感觉更舒适。脑波音乐被期待用于抑郁症疾病的治疗,对于患者而言,反复聆听自己大脑内的旋律,相当于服下一粒“音乐药丸”。脑波音乐还能用于治疗失眠,通过实时监测,反映脑部活动图像。

    如何将让大脑的声音传入耳膜?如何将我们的脑波谱成愉悦的音乐?脑波音乐在医疗、科学、生活领域又有何运用?本期节目,我们试图通过声音来更好地了解我们自身的奥秘。每个人的大脑都是一个乐器,聆听他人或自己的脑波,就如同在灵魂内部航行。

    ※片头音乐为吴丹老师提供的脑波音乐demo

    【本期嘉宾】

    主播 | 黑麦,《三联生活周刊》主笔

    嘉宾 | 吴丹,北京交通大学计算机与信息技术学院副教授

    嘉宾 | 肖楚舟,《三联生活周刊》记者


    【时间轴】

    00:56 什么是“脑波音乐”?05:12 真正的脑波是听不见的
    09:02 如何转写一份大脑乐谱?
    16:41 脑波音乐是非常个性化的
    18:39 听音乐也能治病?
    22:34 我们喜欢一首歌,是因为和脑波同频吗?
    26:08 制作一份脑波音乐的亲身经历
    29:01 我喜欢听民乐,但大脑更中意巴赫
    30:53 “莫扎特音乐”真的可以改善空间记忆力吗?
    33:16 从药房开一张治失眠的唱片
    37:39 脑脑合作:计算机与大脑共谱一曲
    40:21 如何开一场脑波音乐会?

    【新刊速递】



    【收听方式】

    你可以通过三联中读、小宇宙、苹果播客、喜马拉雅、网易云音乐关注收听。



  • 2023年2月6日,土耳其南部地区连续发生两次7.8级的地震,震源深度在20公里,都属于破坏力巨大的浅源强震,再加上地震震中位于人口稠密的地区,造成了巨大的人员伤亡,也被认为是近百年来土耳其遭遇的最严重灾害之一。
    《三联生活周刊》在第一时间派出两组记者前往震区进行采访,这期Talk三联,我们连线其中两位记者:黄子懿和于楚众,以及陪同他们一起采访的翻译、清华大学国际与地区研究院博士朱珈熠。在讲述中,我们可以听到过去近两周的时间里,记者们在震区经历的诸多故事,关于采访、救援、震后生活……那些不期而遇的现场,与扑面而来的真切细节。
    同时,在这片交织着不同宗教、民族的土地上,一场巨大的自然灾害会产生何种深远的影响?在本就暗流涌动的土耳其社会,又会引发哪些问题?自然灾害是我们无法回避的偶然,也是我们理解世界的窗口。

    【本期嘉宾】

    主播 | 高一丁,三联中读内容编辑

    嘉宾 | 黄子懿,《三联生活周刊》主笔

    嘉宾 | 于楚众,《三联生活周刊》主任记者

    嘉宾 | 朱珈熠,清华大学国际与地区研究院博士研究生,土耳其海峡大学阿塔图尔克现代历史研究院访问学者


    【时间轴】

    02:57 地震发生时的土耳其
    04:49 前往震区:漫长的转机与沿途所见
    16:04 作为汶川大地震的亲历者,依旧为废墟之大所震撼
    21:03 尘土飞扬的救援现场与等待奇迹的人们
    27:38 救援队里的老者与稀缺的生命探测仪
    35:01 为什么有诸多国际救援队参与其中?
    36:32 搜救犬的故事
    39:17 意料之外的困难:温差与如厕
    42:06 没有发出的一组照片
    46:49 抱着熊猫的叙利亚男孩,废墟上哭泣的父亲
    51:30 不同民族、宗教交汇于此的安塔基亚
    58:22 复杂的地域问题与正在消失的多元性
    1:02:55 暗流涌动的土耳其社会
    1:07:27 被摧毁的安塔基亚古城与昔日繁华

    【新刊速递】

    如果你对本话题感兴趣,扫码阅读/收听本期《三联生活周刊》封面故事:


    【收听方式】

    你可以通过三联中读、小宇宙、喜马拉雅、苹果播客、网易云音乐关注收听。



  • 从《三体》问世开始,赞誉与争议就从未停歇。刘慈欣也曾表示,《三体》的成功是一种不可复制的偶然。《三体》并不完美,或者说我们无法找到一部近乎完美的科幻作品,而这种“不完美”也给了我们丰富的空间,从不同角度理解这部充满想象力的作品。
    拍一部公认“不好拍”的《三体》,需要解决哪些难点?科学理论是创作中所依托的素材,还是需要被严谨遵从的尺度?生活环境与成长经历,可以对科幻创作者带来怎样的影响?……本期节目,我们努力从不同视角进入《三体》,关于科幻文学的影视化改编、《三体》在整个科幻文学创作谱系中所处的独特位置,还有在娘子关电厂,和大刘仰望的同一片星空。


    【本期嘉宾】

    主播 | 高一丁,三联中读内容编辑

    嘉宾 | 苗千,《三联生活周刊》主笔

    嘉宾 | 卡生,《三联生活周刊》主任记者

    嘉宾 | 艾江涛,《三联生活周刊》主任记者


    【时间轴】

    02:56 我们为什么还要关注《三体》?
    06:22 从《科幻世界》开启的阅读体验
    10:32 不好拍的《三体》,难在哪里?
    17:40 不写科幻的刘慈欣,依旧是最会讲故事的人
    27:28 有知识硬伤的科幻,还是好科幻吗?
    35:09 《三体》中的思想实验
    37:36 绕不开的问题:科幻姓“科”还是姓“文”?
    45:18 在娘子关,和“刘工”仰望同一片星空
    57:45 “文学是余mo裕yu的产物”
    59:32 为什么我们会有“科幻感”?
    1:07:41 科幻文学创作,路在何方?

    【新刊速递】

    如果你对本话题感兴趣,可扫码阅读/收听本期《三联生活周刊》封面故事:


    【收听方式】

    你可以通过三联中读、小宇宙、喜马拉雅、苹果播客、网易云音乐关注收听。


  • 从《外贸何以逆转》《小镇子大生意》到《跟着铁路行中国》《韧性与挑战》,我们一直在近距离观察中国产业经济的发展变化。过去三年,中国企业面临了诸多机遇与挑战,在已经开启的2023,它们的前路又将如何?

    在不同领域中,机遇与挑战是如何发生的?企业又做出了怎样的应对?在放开之后,哪些问题会依然存在?更适合的发展方向与新的增长点,又该如何找寻?……本期节目,记者们会分享他们视角中所观察到的诸多变化。雨过天晴是一份美好的期盼,而越来越好的生活,还是需要更为务实的努力,与抓住机遇的勇气。


    【本期嘉宾】

    主播 | 高一丁,三联中读内容编辑
    嘉宾 | 杨璐,《三联生活周刊》资深主笔
    嘉宾 | 张从志,《三联生活周刊》主笔


    【时间轴】

    03:03 我们关注的行业有哪些?
    08:09 过去三年,外贸领域的挑战与机遇
    16:41 疫情之外,那些影响市场环境的X因素
    21:03 下一个增长引擎为什么是新能源汽车?
    32:25 绕不开的房地产,与买房时机
    41:45 核心竞争力与增长点,究竟是什么?


    【新刊速递】

    如果你对本期话题感兴趣,可扫码阅读/收听本期《三联生活周刊》封面故事:


    【收听方式】

    你可以通过三联中读、小宇宙、喜马拉雅、苹果播客、网易云音乐关注收听。


  • 随着时代背景与人的思想变化,爱情的必要性相比过去变得摇晃,人们愈发清晰地认识到亲密关系中的难题,将降低对爱情的需求作为规避潜在风险的方式。爱情是必需品吗?如何爱一个人?爱情是什么?所有问题都不再有标准答案。

    即便如此,爱情故事仍然时刻在生活中上演。过去三年间,我们极少认真谈论爱情,它所代表的积极、快乐、温存,在社会中普遍存在的同情、忧心、愤怒面前显得十分奢侈。而如今,缓缓复原的生活像退潮的沙滩,爱情这一话题经过情绪的掩埋与冲刷,展现出崭新的意义。

    本期Talk三联,我们从疫情下的爱情故事出发,谈论疫情对亲密关系的影响、爱情的本质及现代人对它的认知。心理学认为,爱情的内涵是多维的,包含激情、亲密与承诺三要素。三要素的消长会带来关系的变化,从中能诞生鲜活的故事,也能为人带来深刻的自我成长。

    【本期嘉宾】

    主播 | 孙若茜,《三联生活周刊》主任记者
    嘉宾 | 张昕,北京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副教授
    嘉宾 | 陈赛,《三联生活周刊》资深主笔,《少年新知》执行主编


    【时间轴】

    02:51 写了12年的爱情刊,还能聊什么?
    07:21 如何看清爱情的面貌?
    09:27 两代人对于爱情的不同标准
    15:57 爱情or亲密关系,可以分开吗?
    23:14 疫情下,谈论爱情是件奢侈的事么?
    29:22 为什么爱情里需要仪式感?
    35:31 绕不开的异地恋
    39:27 如何找寻婚姻的目标?
    40:45 线上聊天,可以替代一个拥抱吗?
    47:32 被压缩的个人空间与独立性
    51:51 如何与你的孩子“谈情说爱”?
    56:54 我们的爱情,还要回到过去吗?


    【“爱情”合刊】

    爱情刊合辑的链接:https://j.youzan.com/a1dolT

    如果你对本话题感兴趣,可扫码阅读/收听《三联生活周刊》关于爱情主题的封面故事合集(共13本):



    【新刊速递】

    如果你对本期话题感兴趣,可扫码阅读/收听本期《三联生活周刊》封面故事:


    【收听方式】

    你可以通过三联中读、小宇宙、喜马拉雅、苹果播客、网易云音乐关注收听。

  • 金字塔、尼罗河、图坦卡蒙墓……关于古埃及,我们能想到非常多的关键词,而每一个词语背后,也都是一段说不尽的故事。

    作为异常闪耀的古代人类文明,古埃及文明收到的关注似乎更为广泛,这不仅在于今天我们依旧可以在开罗仰观神秘恢弘的金字塔,在尼罗河畔瞻仰一座座神庙,也源于那些在世界各地的顶级博物馆中收藏的文物,以及由此被不断建构而成的埃及学。

    埃及学究竟是一门怎样的学科,围绕在哪些耳熟能详的文物之外,又有怎样的传奇故事?而我们又可以从中找到哪些路径,离这个古老诡秘的文明更近一步?在本期Talk三联中,我们试图提供一些答案。而关于古埃及文明,更多是说不完的故事。


    【本期嘉宾】

    主播 | 张星云,《三联生活周刊》主笔
    嘉宾 | 黄庆娇,中央美术学院人文学院讲师,北京大学历史系博士
    嘉宾 | 薛芃,《三联生活周刊》主笔


    【时间轴】

    02:15 为什么现在我们要关注古埃及?
    10:18 如何理解古埃及的文化体系?
    19:11 一趟路线“诡异”的古埃及文明之旅
    26:37 图坦卡蒙:无法绕开的话题
    35:54 被设计过的发掘?
    39:02 饱受争议的新发现:墓室的二次利用
    43:45 科学考古,自埃及始
    47:04 破译罗塞塔石碑:商博良与埃及学的诞生
    51:04 古埃及象形文字教学
    58:52 阅读古埃及文字,也可以有中国解法?
    1:00:57 古埃及考古的国际化
    1:07:37 学习古埃及象形文字,是怎样的体验?

    【新刊速递】

    如果你对本期话题感兴趣,可扫码阅读/收听本期《三联生活周刊》本期封面故事:


    【收听方式】

    你可以通过三联中读、小宇宙、喜马拉雅、苹果播客、网易云音乐关注收听。


  • *本期播客录制于2021年。

    新冠疫情暴发以来,全球主要经济体实施了大尺度的宽松政策,导致资产价格大幅上涨。我们也许无法立马想到资产泡沫在日常生活中的具体体现,但一说到房价和菜价,我们或多或少都有所体会。本期播客我们请到了周刊经济类资深主笔邢海洋和深耕行业调查的资深记者黄子懿,他们将以生活经验为切口,分析国内的经济形势和分享楼市的一手报道故事。


    【本期嘉宾】

    嘉宾 | 邢海洋,《三联生活周刊》资深主笔

    嘉宾 | 黄子懿,《三联生活周刊》资深记者

    主播 | 南希,三联中读编辑,“听外刊”主播


    【时间轴】

    06:00 疫情之后,富人更富,穷人更穷

    10:41 比特币涨跌就像喷泉

    14:02 从广州到北京,生活马上进入“水深火热”模式

    17:50 为什么超市商品卖那么贵,反而不挣钱?

    22:38 北京、上海在全球生活成本排行榜中名列前茅

    29:10 在深圳,金融中介比房产中介多

    38:17 现在靠买房实现阶层跨越,基本是不现实的

    51:31 我们能为资产泡沫破灭做哪些准备?


    【旧刊回顾】


    【收听方式】

    你可以通过三联中读、小宇宙、苹果播客、喜马拉雅、网易云音乐关注收听。


  • 不可否认,空气炸锅、预制菜和外卖等“现代发明”大大降低了人们填饱肚子的技术门槛和时间成本,但关于美食的想象不应止步于此。走进城市空间,走入实体店铺,我们能够看到食物背后繁琐的人力劳动与制作工序,当软件界面上的食物图片被还原成面前热气腾腾的餐品,美食便有了气质、有了情感。而每一家小店背后,都有与食物一样千滋百味的故事。

    本期Talk三联,记者们分享了在中山、长沙、湘潭、西安、咸阳等地探寻美食的经验,与当地人交流食物的故事,以及自己对食物意义的体会。在这个冬天,许多人体会过因新冠而失去味觉的感受,食物由此变得更加令人感动。认真对待食物,更是认真对待被社会生活挤压的时间与精神。而这些味道就像暗号,在唇齿之间传递着绵延不断的记忆。


    【本期嘉宾】

    主播 | 黑麦,《三联生活周刊》主笔
    嘉宾 | 王珊,《三联生活周刊》主笔
    嘉宾 | 吴丽玮,《三联生活周刊》主任记者


    【时间轴】

    02:45 每个小店都有一个故事,但讲出来并不容易
    11:37 西安人做小吃的精益求精
    16:58 疫情之中,如何选择目的地?
    21:41 想象中的湖南,与吃到嘴里的湘菜
    24:42 为什么想要吃到这些东西,只能去XXX?
    27:56 直到现在都流口水的美食之羊肉泡馍
    34:52 直到现在都流口水的美食之风干罗卜
    43:22 直到现在都流口水的美食之卤乳鸽
    45:48 喝下一碗中山的粥,整个人都通透了
    49:32 小吃人的幸福感
    54:15 中山的茶楼、粥店与老广味道
    57:42 不同小餐馆的媒介素养
    1:00:05 信仰、美食、烟火与江湖气
    1:07:23 “这一波报复性消费,扛不住啊”
    1:10:24 为中山打call的几种理由

    【新刊速递】

    如果你对本话题感兴趣,可阅读/收听本期《三联生活周刊》封面故事:


    【收听方式】

    你可以通过三联中读、小宇宙、喜马拉雅、苹果播客、网易云音乐关注收听。


  • 过去三年,我们常常思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那人与物之间呢?从自身到家庭,从学习工作环境到游玩场所,我们的生活空间充满了物,它们在日常中往往趋于“透明化”,但如今,越来越多声音呼唤着物之意义的重现。

    什么样的物是好的物品?在消费和使用的过程人的感受如何?疫情之下,它们对于人的生活有什么意义?本期Talk三联,记者们分享了自己心中的“年度好物”及其与自身生活发生的关联。假植物、健身镜、走步机、氛围灯、AI课……很明显,物占据空间、影响气氛,生活环境的样貌与人的状态会直接被物所改变。物一直陪伴着我们,与我们对话。


    【本期嘉宾】

    主播 | 黑麦,《三联生活周刊》主笔

    嘉宾 | 孙若茜,《三联生活周刊》主任记者

    嘉宾 | 陈璐,《三联生活周刊》主任记者

    嘉宾 | 肖楚舟,《三联生活周刊》记者


    【时间轴】

    04:58 假植物的意义
    09:15 帮助健身的“镜子”
    11:43  以走代跑,以站代坐
    15:48 作为“电子奴隶主”的人
    19:31 生活的氛围:灯与蜡烛
    22:05 与食物相关的物
    30:22 疫情带来的囤积习惯
    35:09 当预制菜成为饮食模式
    44:58 “人体工学”的学问
    50:17 我们需要什么样的减压产品?
    53:40 AI课:新一代的好物
    57:57 物与疫情之下的精神世界

    【新刊速递】

    如果你对本期话题感兴趣,可扫码阅读/收听本期《三联生活周刊》封面故事:



    【收听方式】

    你可以通过三连中读、小宇宙、喜马拉雅、苹果播客和网易云音乐关注收听。





  • 作为中华文明最主要的发源地,黄河之于我们是熟悉的,她出现在课本、赞歌、诗篇中,塑造了我们脚下的大地,融进了民族文化的底色;然而写作黄河又是不易的,她广博、绵延、自由,承载泥沙却饱含纯净的感情,奔腾而过却累积起厚重的历史意义。

    本期Talk三联,我们的记者与嘉宾从对黄河的记忆出发,从亲身走过黄河流域土地的见闻出发,从历史与地理材料出发,谈论黄河的发展、黄河流经的景物风貌及其与人类社会的关系。作为自然的框架,自千年前至今天,如时间般奔流不息的黄河一直影响着农业农耕和社会生产,与人类的生活息息相关。


    【本期嘉宾】

    嘉宾 | 邢海洋,《三联生活周刊》资深主笔

    嘉宾 | 张雷,《三联生活周刊》资深摄影

    主播 | 张星云,《三联生活周刊》主笔


    【时间轴】

    05:54 初见黄河
    11:42 “水土流失”刻板印象的背后
    16:14 黄河如何塑造了脚下的大地?
    20:51 漫流时期:华北大平原的原貌
    24:04 人类参与:河流如何被开发?
    31:34 黄土高原的特殊之处
    44:10 驱动还是限制?黄河走势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50:19 沃土的支架:渭河与汾河
    52:35 从农耕看黄河下游的百年变迁
    54:20 黄河泛滥与两岸人们的生活


    【新刊速递】

    如果你对本期话题感兴趣,可扫码阅读/收听本期《三联生活周刊》封面故事:


    【收听方式】

    你可以通过三联中读、小宇宙、喜马拉雅、苹果播客以及网易云音乐关注收听。



  • 消费是渗透在每个人的生活中、贯穿每个人一生的问题。日常的吃穿用度离不开帐本上的数字流动,“双11”等刺激消费的购物狂欢节仍会如期而至,提及购买商品的心情,人们常常自嘲为“被收割的韭菜”。但变化也悄然发生着——艾媒咨询数据显示,持有理性消费观念的千禧青年高达72.49%,货比三家的消费习惯、就业压力和全球经济疲软大环境让首批“00后”毕业生更趋向于理性消费。

    在本期Talk三联中,我们能够通过人们真实的经历,认识当代年轻人如何用各种方式践行着新型的理性消费方式。他们活跃于以“抠门”“攒钱”为名的网络小组中,享受低消费的简单生活,在临期商店寻觅惊喜,当互联网时代的“数字游民”,获得乌托邦式的邻里关系……节俭创造了新的消费模式和心态,与此同时更珍贵的,是其中蕴藏的自洽和对生活的思考和想象力。


    【本期嘉宾】

    嘉宾 | 卡生,《三联生活周刊》主任记者

    嘉宾 | 安妮,《三联生活传媒》记者

    主播 | 高一丁,三联中读内容编辑


    【时间轴】

    02:47 什么是“新节俭主义”?

    08:40 要把钱花在刀刃上

    12:54 消费时代的代际划分

    17:05 互联网究竟在帮我们省钱还是花钱?

    23:25 经营邻里关系也是一种省钱的方式

    27:53 我们想要不断消费,是因为我们太空虚了

    30:22 “临期食品”的门道有多深?

    43:47 “数字游牧”与“数字游民签证”

    48:03 找到属于自己的生活方式是更重要的事

    56:04 “节俭”也是一种表达


    【新刊速递】

    如果你对本期话题感兴趣,可扫码阅读/收听本期《三联生活周刊》封面故事:



    【收听方式】

    你可以通过三联中读、小宇宙、喜马拉雅、苹果播客、网易云音乐关注收听。



  • *本期节目录制于2021年11月

    生存压力大,工作节奏快,生活面临诸多变动……这些都可能是情绪问题的来源。你的职业会带来抑郁或焦虑情绪吗?你是否经常被别人要求“做到完美”?又如何能够在复杂的人际关系和文化环境中保持清醒,真正认识自己呢?同时,作为跟许多人打交道的记者,有哪些职业特点塑造了他们自己?

    本期播客我们邀请了记者陈赛与徐菁菁,分享具有不同社会身份的人如何认识和追求自我的故事,以及我们该如何了解、接纳自己。


    【本期嘉宾】

    嘉宾 | 陈赛,《三联生活周刊》资深主笔

    嘉宾 | 徐菁菁,《三联生活周刊》资深主笔

    主播 | 力莎,三联中读内容总监


    【时间轴】

    05:11 为什么你始终觉得自己不够好?

    11:15 “稳定”不代表不成长

    15:22 不同职业塑造了人的性格?

    24:18 陈嘉映:过一种有“德性”的生活

    32:26 与外界建立连接,通过“往外看”来认识自我

    34:58 什么是“二手生活”?

    41:01 我们的社会环境容易滋生完美主义

    48:29 人们的困境:情绪不被接纳或无处诉说

    54:15 学会独立思考,对意识形态保持质疑


    【旧刊回顾】

    如果你对本期话题感兴趣,可扫码阅读/收听《三联生活周刊》2021年第41期封面故事:


    【收听方式】

    你可以通过三联中读、小宇宙、喜马拉雅、苹果播客、网易云音乐关注收听。



  • 当现实压抑残酷,诗歌有时会被认为是不合时宜的、文艺的“野蛮”。但不可忽略的是,诗歌是感性力量的涌现,是人类情感最灵动的化身,是语词摩擦出的、有温度的火光。“学诗歌的孩子,不会砸玻璃。”纪录片《人生第一次》中的这句话告诉我们:诗歌能够在人们的精神世界中搭建一方安宁的副空间,它或许无法直接改写现实,但可以改变一个人。

    本期Talk三联,记者与嘉宾介绍了“用生命写作”的爆破工诗人陈年喜、去相亲角朗读诗歌的艺术家曹再飞,以及翟永明与她的文化空间“白夜”,并共同探讨诗歌之于现实生活、之于普通人的意义。什么样的语词可以入诗?我们的诗歌教育存在着什么问题?人应该用什么方式与诗歌接触与相处?答案在风中飘着,随时等待着我们去思考和抓住,正如诗意一直存在于我们附近——诗歌唤醒人们,也等待着被人们唤醒。


    【本期嘉宾】

    嘉宾 | 姜涛,诗人、学者、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

    嘉宾 | 张星云,《三联生活周刊》主笔

    主播 | 艾江涛,《三联生活周刊》主任记者


    【时间轴】

    02:45 为什么要在此刻谈论诗歌?

    06:34 “白夜”里的小学生诗歌工作坊

    12:34 诗歌与生活的关系,在不断变化

    18:51 个体经验与共鸣,如何在诗歌中处理得当?

    26:28 诗歌应该打开生活,生活也可以打开诗歌

    32:29 朗诵与声音对于诗歌的重要性

    48:12 打工诗歌与“青椒诗歌”:我们为什么要写诗?

    58:19 为什么诗歌也是一种思维方式?

    1:00:50 通过诗歌进行情感教育的必要

    1:11:36 悲剧面前,诗歌何为?

    1:16:20 对于诗歌关注的落差,是如何形成的?

    1:20:13 中年油腻大叔更需要读诗、写诗


    【新刊速递】

    如果你对本话题感兴趣,可扫码阅读/收听本期《三联生活周刊》封面故事:



    【收听方式】

    你可以通过三联中读、小宇宙、喜马拉雅、苹果播客、网易云音乐关注收听。


  • 2022年5月4日,美联储决定将美国联邦基金利率增加0.5%——自2000年起,包括今年3月的一次,美联储的单次加息幅度往往为0.25%。《三联生活周刊》曾在5月推出过《全球经济跌宕》的封面报道,对这次罕见的大幅加息投以关注。如今站在一年终了,我们可以将美联储加息作为视点与窗口,观察这一年世界经济的种种变动与相关问题。

    美联储加息直接原因是为了缓解通胀压力,而通货膨胀的原因又是什么?美元升值对其他国家的货币价值和跨国贸易会造成什么影响?货币对于世界和国家的重要性体现在哪些方面?一个数字的浮动会如何影响我们的日常生活与消费?透过经济问题,我们能够切实了解新冠疫情、俄乌战争、能源危机等全球性事件,究竟给世界带来了什么变化。


    【本期嘉宾】

    嘉宾 | 邢海洋,《三联生活周刊》资深主笔

    嘉宾 | 黄子懿,《三联生活周刊》主笔

    主播 | 高一丁,三联中读内容编辑


    【时间轴】

    03:13 为什么要关注美元升值?

    08:58 为什么是美元?

    15:32 这一轮通胀,有哪些不一样的地方?

    29:22 美元升值带来怎样的危机与挑战?

    40:55 “滞涨”会成为未来全球经济的主旋律吗?

    44:15 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作用,也在发生变化

    48:45 作为投资者,该怎么办?


    【新刊速递】

    如果你对本话题感兴趣,可扫码阅读/收听本期《三联生活周刊》封面故事:



    【收听方式】

    你可以通过三联中读、小宇宙、喜马拉雅、苹果播客、网易云音乐关注收听。




  • 尽管对于大多数人而言,看懂詹姆斯·韦布太空望远镜传回的照片是一件很困难的事,但并不妨碍我们直观地感受宇宙深处景象的壮美与奇幻。这些影像也在告诉我们:头顶这片已不再清澈的星空之上,还有着太多奥秘,值得探寻。

    这些照片和我们的日常生活有一种巨大的反差,而这种反差又借助网络与社交媒体的广泛传播,成为一种社会热点话题。而对于精研于此的科学家们而言,向公众呈现绚烂的图像并非重点,这些影像和数据好似一个个宇宙盲盒,他们期待从中发掘出更多宇宙的秘密。

    本期Talk三联,我们想聊一聊由望远镜串联起的宇宙探索,以及千百年来人类对于头顶这片星空的无尽想象。我们试图从更远的时空中找到答案,一如从人类最初的神话与传说里,找寻最本能的感知。这样想来,探索宇宙诞生的第一束光,真的是一件很浪漫的事。


    【本期嘉宾】

    嘉宾 | 苗千,《三联生活周刊》主笔

    嘉宾 | 肖楚舟,《三联生活周刊》记者

    主播 | 高一丁,三联中读内容编辑


    【时间轴】

    02:33 为什么我们要关注如此“遥远”的话题?

    10:43 望远镜改变了我们认知宇宙的方式

    13:14 不同创世神话背后的共同渴望

    19:52 非常新的宇宙学,以及需要区分的科学事实与猜想

    24:12 宇宙学家的诸多理论假设,都需要望远镜的观测验证

    26:03 认知宇宙的直觉体验,与宇宙观的不断重塑

    30:38 望远镜的价值,往往在图像之外

    40:29 花大力气探测一瞬的光亮,是件悲壮而浪漫的事

    45:55 被科学规训过的宇宙想象,以及创世神话中的本能


    【新刊速递】

    如果你对本期话题感兴趣,可扫码阅读/收听本期《三联生活周刊》封面故事:



    【收听方式】

    你可以通过三联中读、小宇宙、喜马拉雅、苹果播客、网易云音乐关注收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