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pisoder

  • 來賓:植系作家胖胖樹王瑞閔 主持人:上下游副刊總編輯古碧玲 A) 「味道是我記憶這些大樹的方式,總會在特別的時候,腦中自然浮現過往關於植物的記憶。」像檜木這種氣味很明的植物當然比較容易記憶,然而學習用氣味分辨是否有其要領?生物都需要新陳代謝,二次代謝又是什麼作用?氣味就是二次代謝的產物嗎?那些精油、花香、果香甚至腐臭味是為了什麼目的而存在的? B) 《香鬼》係身為調香師的年輕創作者古乃方的第一本小說,也是一部炸開人類五百萬個嗅覺細胞、震撼感官的奇幻文學作品。蕩漾在迷濛虛幻和現實間,寫出現代調香師所看見、聞見、想見的氣味世界,讓人想起德國小說家徐四金的《香水》描繪嗜香的葛奴乙為了氣味罔顧一切的驚世之作。古乃方演繹氣味的盛放與深邃,打造出變化莫測的香水宇宙,讓讀者的腦波神馳於這一波波的感官潮汐裡,載浮載沉。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 來賓:科普作家&青蛙巫婆張東君 主持人:上下游副刊總編輯古碧玲 A) 日本NHK晨間劇每晨播出15分鐘,《爛漫》是少見的以男性為主角的戲劇,居然以冷門的植物分類學家牧野富太郎為主角。因為有了這齣晨間劇,才讓牧野富太郎的相關書籍不斷在日本推陳出新,即使《爛漫》已經下檔,牧野還是紅不讓一段時間,台灣連續翻譯好幾本牧野著作,最近又有一本以牧野為主角的小說《植物學家》問世。 牧野富太郎無學籍學歷,想比對標本跟查資料得要靠著科學博物館及東京大學植物學教室的教授善意,才能自由進出東大。後來那位教授要做的事情跟牧野類似,彼此有競爭關係,從此不允許牧野用實驗室。於是,牧野在這本書那本書、這篇文章那篇文章,甚至連那位教授過世都還另起文章繼續碎念這件事……牧野富太郎到底是個什麼樣的人?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 Mangler du episoder?

    Klikk her for å oppdatere manuelt.

  • 來賓:植系作家胖胖樹王瑞閔 / 苔蘚達人徐子耘 主持人:上下游副刊總編輯古碧玲 A) 常聽到的紅皮書,或是某個種類被列在極危或瀕危類別,到底是指什麼?有了紅皮書,對保育有積極效用嗎?臺灣是由哪個單位在編寫紅皮書的?我們有那些植物列入紅皮書?公部門編寫了紅皮書之後,有積極挽救這些危及等級的植物嗎?做了哪些事? B) 既然臺灣從平地到高山都有苔蘚,而且樣態、性狀都相當多元,何不來一趟苔蘚之旅?從陽明山國家公園的冷擎步道、二子坪步道、擎天崗;宜蘭太平山國家森林遊樂區的翠峰湖環山步道、臺灣山毛櫸步道等,我們如何觀察找尋苔蘚?如何分辨?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 來賓:植系作家胖胖樹王瑞閔/苔蘚專家徐子耘 主持人:上下游副刊總編輯古碧玲 A) 颱風過後,路樹或其他植物被截肢或連根拔起之後,該不該剷除?一直是風災後的討論焦點之一。如果說植物都有自癒的能力,野外自然生長的植物就算被颱風或雷劈成斷枝,還是能活下來。有一說「穩根的植株」只要受傷的部位不在根部,就不要輕易挖起來,讓植株能夠維持根部吸收甚至持續生長,植物是如何自癒的? B) 苔蘚植物常被忽略,它們就像地表上的微塵眾,全世界的苔蘚有23000多種,苔和蘚其實不一樣,苔的數量非常多,約12800種。台灣的苔蘚密集度超級高,而且我們可以在一天內從平地到霧林帶,再上3千公尺以上的高山,可以看到各種苔蘚。徐子耘因為喜歡苔蘚,開始自學觀察,本集邀他談如何觀察苔蘚,苔蘚的形態與生長狀況。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 來賓:花藝老師&植物繪畫達人黃湘玲 主持人:上下游副刊總編輯古碧玲 1. 從教花藝到以植物為入畫主題,身為花藝老師到水彩繪者的黃湘玲,在不經意與在地蛾蝶相遇,開始著迷入心,她喜歡與植物關聯的種種。為了親眼目睹世界上最大蛾之的皇蛾羽化,在創作出《植物情人》和《蘭花絮語》兩本水彩植物繪畫書籍,再度挑戰畫植物與會動的蛾,把凋萎、蟲咬、枯葉都能勾勒上色的技藝轉到蛾的描繪,她是如何養蛾、紀錄蛾、觀察蛾,到最後呈現在畫紙上?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 來賓:植系作家胖胖樹王瑞閔 / 小說家小一 主持人:上下游副刊總編輯古碧玲 A) 薑科會辣,而且是好大一科,最近正值薑科植物開花盛期,我們最熟悉的當香料的薑,似乎喜歡高溫多濕的氣候?以前常聽人家說種過薑的土地肥分都被吸走了,要隔很多年才能再種東西,這說法正確嗎?薑黃是我們在飲食中常會用到的,臺灣山野間常看得到的月桃也是。還有南薑、高良薑,東南亞料理很常用,薑的世界真是很精彩,薑科植物很多都可以當香料還可以入藥,也很有觀賞價值,像寶塔薑、火炬薑等,居然可以生吃、烹煮。 B) 《瑪那》醫書靈感源自作者小一於國外牧場打工的親身經歷,是台灣難得一見以畜牧為主題的小說。故事以母牛「瑪那」的視角出發,描述她被迫轉移到工廠化牧場後所經歷的巨大改變。小說生動地對比兩個牧場截然不同的生活環境。故事中作者更以獨創的牛族傳說,巧妙地借喻主角處境的轉變,故事中也建構出不同人類社會,專屬於牛族的文化與世界觀。邀請作者小一談《瑪那》的靈感來源?為何決定從小母牛「瑪那」的視角來寫作這本書?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 來賓:植系作家胖胖樹王瑞閔+作家&翻譯家姚若潔 主持人:上下游副刊總編輯古碧玲 A) 杏仁堅果是很受歡迎的零嘴,過去算是比較高檔的堅果,現在普及度高很多,我們叫它堅果杏仁(Almond),跟杏桃(Apricot)的種子,就是杏仁茶的原料,到底一不一樣? B) 姚若潔一邊寫小說和散文,一邊翻譯,她的科普散文自成一格,也透過這些散文的專欄書寫,把許多艱澀的研究和理論的討論轉化成一般人能看得懂的科普散文,如同試紙般,讓我們認識像洪堡這一位曾經寫了《宇宙》鉅論,讓達爾文等不及在市場搶購英譯盜版的德國博物學家,被她說來興味十足。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 來賓:植系作家胖胖樹王瑞閔+登山家&作家崔祖錫 主持人:上下游副刊總編輯古碧玲 A) 有種說法是辣感其實是痛感,辣度愈高就愈痛,很多地方的人們喜歡刺激之外,寒冷的地方吃辣是可以理解,為什麼熱的地方都吃辣?有一說最辣的植物不是辣椒,而是樹脂大戟,又叫白角麒麟,生長在摩洛哥的阿特拉斯山上,會辣到讓人失去痛感,所以可以當鎮痛劑?薑和大蒜也是辛辣來源,像白蘿蔔、紫蘿蔔也是會辣,又不同於辣椒嗎?還有芥末、山葵、辣根,是刺激鼻腔,與辣椒不一樣,是哪種辣? B) 台灣的秘境不在於百岳,而是介於高山與郊山之間還有一種「中級山」,那裡森林蓊鬱、雲霧縹緲、生態資源豐富,號稱「台灣最後的祕境」,是許多山行之人嚮往,卻最難企及之地。中級山曾是山岳原住民族活動的領域,原住民族在日治時期陸續被迫遷出山區;之後,因百岳之名加持高山蔚為風潮,間接讓中級山更被淡忘。後來林場陸續禁伐,中級山終能開始修整生息。在氣候、地形的自然因素,加上鮮有人至導致路跡模糊,久而久之,攀登中級山的難度超越了高山。許多聽起來尋常的山,如烏來山區,其實很值得一探,崔祖錫以《島嶼裡的遠方》把中級山分成12個大區……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 來賓:植系作家胖胖樹王瑞閔 / 登山家&作家崔祖錫 主持人:上下游副刊總編輯古碧玲 A) 可以結晶製成砂糖的植物除了甘蔗,還有甜菜,甜菜應該就是莙達菜的一種,以前應該是蔬菜,人類是怎樣開始把甜菜結晶製成糖的?在哪些地方常用?還有不少會甜的植物,不能製結晶糖,只能製成葡萄糖、果糖或麥芽糖的糖液,怎麼製成?有些可以製成代糖,供一些比較不能吃糖的患者食用?有些澱粉作物也是可以把澱粉轉化成葡萄糖,是哪些作物? B) 臺灣的高山百岳向來是人們爭攀的巔峰,還有最貼近我們生活的郊山,而介於高山與郊山之間的「中級山」,指的是海拔1000至3000公尺之間的山域,那裡森林蓊鬱、雲霧縹緲、生態資源豐富,號稱「台灣最後的祕境」,是許多山行之人嚮往,卻最難企及之地。本集邀請崔祖錫譚充滿生態勝景的中級山有哪些特色?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 來賓:植系作家胖胖樹王瑞閔 / 作家林薇晨 主持人:上下游副刊總編輯古碧玲 A) 最近環境部本來公布15種避免造成空污的樹種,最好不要種,其中還有好幾種台灣原生樹種,被各界大反彈,好在環境部收回成命。列名的包括烏心石、水黃皮等樹種,曾被環保署列為「有利空氣品質淨化能力樹種」。不同年代對於樹種特性研究當然有差異,環境部後來說要改成正面表列方式,提供建議種植的名單。這件事起因於說台灣肖楠等15樹種的「異戊二烯」排放率高,易衍生臭氧而影響空品,建議盡量避免種植。異戊二烯是什麼?真的會因為種植物導致臭氧濃度偏高嗎? B)作家林薇晨的散文寫作相當傑出,曾出版過《青檸色時代》與《金魚夜夢》兩本散文集,本集她談其中的異同?以及為什麼將《上下游副刊》的專欄定為〈微縮時空〉這欄名,涵蓋了什麼樣的意念?她也談寫專業寫作需要什麼樣的技能?提供給想要寫作者非常值得參考的技藝與紀律。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 來賓:植系作家胖胖樹王瑞閔 主持人:上下游副刊總編輯古碧玲 A) 因為空氣品質不佳,霧霾和空氣汙染日漸嚴重,近幾年很多人開始注重室內空氣的濾淨,連景觀設計師也開始規劃具有淨化作用的植物在空間裡,以除去空氣中的各種汙染與有害物質。有哪幾種空氣淨化植物,能夠有效去除揮發性有機化合物,既可淨化空氣還能調節溼度?談到植物在室內的淨化作用,是否跟森林或公園種很多樹有綠肺的作用是一樣的? B) 《蟲之道》是一本非常精美的書,這本書和常見的昆蟲圖鑑有何差異?蟲會分辨顏色嗎?蟲聞得到味道嗎?牠們是靠聲音互相溝通嗎?怎麼透過聲音溝通?有哪些在昆蟲學上很有影響力的人物? (本集圖片/大家出版提供)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 來賓:植系作家胖胖樹王瑞閔 / 甲蟲分類學家蕭昀 主持人:上下游副刊總編輯古碧玲 A) 史上最著名的鳶尾是梵谷畫的《鳶尾花》,在這個雨水多的季節,常見四處有人傳鳶尾花盛開的照片,色彩多樣:深紫、淺紫、粉紅、桃紅、黃、白、雜色等,社群網站上甚至有鳶尾花社團,可見鳶尾花迷不少。鳶尾品種多達300餘種,主要分布在那些地方?有哪些傳說?有哪些品種? B) 科學家常說地球是昆蟲的,昆蟲的起源應該遠在人類之前,多樣性也非常驚人,昆蟲難道都有翅膀嗎?昆蟲的翅膀是如何演化的?什麼是「真正的」昆蟲?據說每年還是會發現上千種的昆蟲,人類多半是不喜歡昆蟲的,偏偏人類的文明興衰常常跟昆蟲脫不了關係,人到底該如何跟昆蟲相處?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 來賓:植系作家胖胖樹王瑞閔 / 斯創教育工作群執行長李芝瑩 主持人:上下游副刊總編輯古碧玲 A) 纖維植物,自古以來就是人類最實用的器皿,現在我們仍然天天離不開它們,用的鈔票的紙是樹做的,像構樹常被用來做成棉紙、鈔票等,早期構樹嫩葉也會被養鹿人家當作飼料。台中人愛吃的麻薏湯,就是來自於常做成粗麻布的黃麻;鳳梨、瓊麻、月桃、苧麻、桑樹等聽說也是很好用的纖維,可以做什麼? 當塑膠例子大量汙染海洋土地之後,我們還可能反璞歸真嗎? B) 多數人不相信都市裡生機無窮!在氣候變遷課題中,城市少不了都市森林的綠帶、城市水環境的藍帶等生態空間思維。自然探索除了前往山林或荒野,推開家門或在家裡的陽台包括都市裡的公園綠地、植物園、行道樹、近郊森林、溪流、埤塘、圳道…,都充滿野趣。里山不只在山村,人口大量集中在城市,都市不可再把守護環境的責任完全交給鄉村,當的城市生態日益受到重視…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 來 賓:植系作家胖胖樹王瑞閔/斯創教育工作群執行長李芝瑩 主持人:上下游副刊總編輯古碧玲 A) 有些人很愛植物,但住家可能連陽台都沒有,室內的光線條件可能很難種植物,是否可以種植耐陰植物?耐陰植物是否真的不需要光源?有些植物可以種在室內,但耐陰等級還是有差別嗎?如何挑選耐陰植物? B) 相較於全球森林覆蓋率為30.8%,台灣森林的覆蓋率卻高達60.7%,世界排名第33名,但台灣木材的自給率卻只有1%!可是我們一年從國外進口木材產生的碳排放需要960個大安森林公園才可能中和掉。來看看我們生活裡有多少東西會用到木材?木材是戰略物資,難道可以依直仰賴從別人家進口嗎?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 來賓:植系作家胖胖樹王瑞閔 主持人:上下游副刊總編輯古碧玲 A) 每到初夏,端午節又是各種粽子爭鋒的時刻。談起粽葉,台灣、香港和中國南方會用竹葉,月桃葉好像是台灣獨特會用的?據說中國北方會用蘆葦葉、上海會用露兜葉,香港人滿常用荷葉的,芭蕉葉也有人用,馬來粽則聽說會用椰子葉、越南粽則是用有香氣的柊葉,有香氣的還有殼斗科的槲樹葉,還有藥用價值,這集談五花八門的粽葉。 B) 《能說善道的沙丁魚》是一本超級有意思、顛覆對魚類想像的書! 身兼科學家、海洋動物專家與演說家三棲身分的作者畢勒.弗宏思瓦,以簡潔、幽默的筆觸,引領我們游進神話傳說、奇聞軼事與科學發現三者並肩的水世界,本書揭開了一趟深入科學與歷史海床的下潛之旅。這趟如夢似幻的沉浸體驗,將使我們驚嘆連連,並對這個出乎意料之外的海洋國度,由衷升起崇敬之心。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 來賓:植系作家胖胖樹王瑞閔/ 旅歐作家劉又瑋 主持人:上下游副刊總編輯古碧玲 A) 吃米的地方都會發展各種米食加工品,與米食加工品關係相當密切的其他植物首推各種糕點,閩南人叫粿,客家人好像叫粄,各種年節都會吃,有甜有鹹,都用葉子托著,通常會用哪些葉子?內餡也各自不同。吃粿認識五花八門的內餡和托葉。 B) 劉又瑋住在德國,正要搬到比利時,據知歐洲森林向來俯拾都是自然的藏寶庫,四季裡各有不同東西可以採集,她說在春天的森林採集採熊蔥,熊蔥為什麼叫熊蔥?生長的環境和氣候各自如何?也寫到採集熊蔥是德國人的國民活動,夏季和秋天分別可以採集什麼?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 來賓:植系作家胖胖樹王瑞閔 / 作家唐墨 主持人:上下游副刊總編輯古碧玲 A) 台北市近年發生多起路樹倒塌砸傷路人的意外,原因多半是樹木罹患褐根病。北市樹木約20萬株,可是能夠檢測褐根病的米格魯犬一天只能處理36株,檢測量能相當不足。我們先了解樹木褐根病這種號稱樹木癌症的台灣木本植物真菌性根部病害到底是甚麼?危害樹木的狀況是怎樣?怎樣判斷有了褐根病?為什麼需要米格魯來檢測褐根病?褐根病的檢測方法有哪些? B) 調味料的量產與經濟發展程度密切相關,經濟愈好,對調味料的需求也會增加。在菜餚裡適度加入精心釀製的調味料,不僅有畫龍點睛之功,還能讓美食翻出新的層次。沿海居民的「膎汁」,讓遠從歐洲地區來做生意的商人與水手們驚艷不已,他們把做「膎汁」的技術帶回母國,利用他們當地的材料如蘑菇、核桃,製作出歐洲風格的「膎汁」,並用臺語發音「kê-chiap」來稱呼這種食物。我們現在常用的膎汁有哪些?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 來賓:植系作家胖胖樹王瑞閔 主持人:上下游副刊總編輯古碧玲 A) 自從0403的巨震後,我們在餘震中晃盪著,大地晃晃,人心惶惶。地震摧毀家園,有人喪失性命。除了人造樓塌外,我想起921地震時的九九峰走位,森林裡的樹木看似屹立不搖,其實也會受損,有哪些損害?在不同地質之間的復原力是否有所差別?通常地震或大火之後,林務管理人員必須如何清理或觀察災損?他們必須作哪些動作才可能減少天災後的惡化? B) 從不知道什麼是「城鄉差距」,到很討厭這四個字。《那男孩攔下飛機》的作家陳玠安從花蓮到台北,從台北返花蓮,體悟到「鄉」與「城」的差距不是那麼絕對的事情。在豐田體會最早的「市井」概念,理解有些更為潛在的事物,在每個人生階段裡,發酵,轉折。差距也許不存在,願意「留下來的」意義更觸心……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 來賓:植系作家胖胖樹王瑞閔 主持人:上下游副刊總編輯古碧玲 A) 動物界有不少動物是吃素的,牠們情有獨鍾只吃某種植物,例如我們最熟悉的貓熊吃竹子,但為甚麼這樣的龐然大物只獨沽一味?近年台灣人瘋狂飼養綠鬣蜥,這種超級大蜥蜴長得樣子很恐龍感,成為寵物,牠們雖然是草食性的動物,以植物的葉、嫩芽、花、果實植物為主食,一旦棄養之後,因缺乏天敵是否會造成生態失衡?電影〈動物方程式〉裡的快俠樹懶好像最喜歡號角樹,牠們和號角樹的關係如何?還有哪些動物喜歡號角樹? B) 《留下來的人》是正在攻讀人類學博士的康舒雅所描繪的台西村高齡者,出生於1930、1940年代的他們,自小從農,多半只接受過數年小學教育。晚年,因台灣社會的劇烈變遷,他們難以再循傳統農耕社會的大家庭模式,無法在子孫環繞下,安養天年。這些人的晚年階段,在時代轉變下,不僅需要發展出因應當前社會型態的老化途徑,也面臨諸多身心挑戰……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 來賓:詩人鄭琬融 主持人:上下游副刊總編輯古碧玲 A) 據說這是個詩的時代,不少年輕的詩人自行出版印行詩集,都取得滿好的銷售成績。本集邀訪詩人鄭琬融談《醒來,如奶油般地》詩作,這是相當有身體感和環境感以及社會意識的詩集,這些詩很像散文,卻比散文更自由。詩人鄭琬融是他鄉北漂的孩子,她必須打工謀生,進入服務業第一線裡,機械地重複快速勞動著服務著……詩裡處處是生活映樣。 B) 詩不只是風花雪月,更承載著勞動者的際遇。「我的幸福注定與我的痛苦相互滋長著」,鄭琬融也寫地震,在地震頻仍時讀來即視感滿目。她更在「身體群像」拆解身體的糖衣,浸潤或撕裂或浮沉每一個感知。鄭琬融並且開始體驗自然,為自然作詩。讀得懂的詩作,啟迪每個人的詩心。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