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pisoder

  • 十年前鲸鱼女士准备去英国留学时,在社会学和心理学间选择了前者。但那时她就知道有一天会再进入心理学相关领域的学习。原计划是至少五年后启动,然而疫情让她把计划提前了。毕竟,谁也不知道明天和意外哪个会先到来。

    Shownotes

    01:13 作为一个在创业且所在领域跟心理咨询行业没有直接关联的人,为什么突然开始长程系统学习心理咨询?

    02:14 80后期望转行度过中年危机,90后期待兼职咨询增加收入,00后则希望依靠专业身份来获得自由?

    03:30 疫情令我更深刻感受到“明天和意外不知哪个先来”,于是把五年后的心理咨询学习计划提前了

    05:05 心理咨询是一个长期和终身学习的过程,前期投入成本高,收入微薄,大概率入不敷出

    05:45 学习心理咨询前期需要花费多少?就业薪资又如何?

    07:50 作为入门者如何选择项目课程?鲸鱼女士选择标准是什么?- 工作需要,正好约谈了中国心理健康领域几个头部品牌创始人

    10:04 每天的学习生活是怎样的?- 半工半读需谨慎!!

    14:15 心理咨询有不同的流派,你有喜欢的流派吗?

    14:52 关于流派运用的重要思路:学习流派和技术,然后忘掉它们

    17:17 你觉得自己适合学心理咨询?

    19:04 社会学 + 心理学, 心怀一片森林的同时再去关注一棵树的成长 

    19:50 国内心理咨询行业所处的阶段和状态?

    20:20 为什么取消心理咨询师国家职业资格证书?

    21:09 如何识别没有专业度和认可度的证书?

    25:34 去污名化的同时,心灵感冒也应该警惕走向另一个极端:「过度美化」

    27:30 心理咨询的流派都来自欧美,如果它们被看作是心灵感冒的「西医」的话,那么我们有「中医」?

    29:27 两个人分别推荐的书籍:

    扰扰: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也许你该找个人聊聊》

    鲸鱼女士:

    书 - 《献给阿尔吉侬的花束》、《登天之梯 — 一个儿童精神科医师的诊疗笔记》、《心理治疗中的依恋》

    电影/纪录片 - 《幼儿园》、《伴侣治疗 Couples Therapy》、《扪心问诊 In Treatment》


  • 7月16日,博主@梁州Zz 发布了一条揭露诱捕未成年少女“小白菜”群组恶行的微博。在被披露出来的聊天记录里,最令人毛骨悚然的是退圈者总结的施害经验:上钩的小白菜多少都有点心理问题,不缺爱的很难骗。


    我们在这期播客里,探讨了到底什么是“缺爱”,以及从个人角度和社会角度如何建立起认识性侵害事件的新框架。


    01:30 与过去被曝光的几次国内“N号房”事件不同,这次的受害者是未成年

    02:28 施害者假装自己是20岁出头的知心哥哥,利用社交网络与未成年少女建立“恋爱”关系,“诱捕”小白菜,并利用电报群交流施害经验甚至买卖小白菜的资源

    04:00 最令人毛骨悚然的是退圈的施害者总结经验:上钩的小白菜多少都有点心理问题,不缺爱的很难骗

    05:50 共情和同情的区别

    “N号房”事件之后,她决定把自己的经历公之于众(《南都周刊》)

    https://mp.weixin.qq.com/s/K_jaLNwKbh-oryyhyNpf6A

    07:50 任何人都有可能成为这种犯罪行为的受害人

    08:34 什么叫做“缺爱”?你的依恋类型是哪种?

    11:00 “缺爱”的人在大部分在孩童时期没有成功建立起安全基地,为了维护关系会倾向于牺牲自己,让施害者有机可乘

    12:32 心理治疗起效的原理是建立一套新的安全的模式,用它覆盖掉以前的模式,形成整合的安全基地

    13:55 我们希望大家可以从社会的角度建立新的理解性犯罪的框架

    14:50 “唤起意识”活动的重要性:让女性的真实生活和经历得以被看到

    18:35 看到问题,承认问题的存在,才有可能解决问题

    19:55 在公共领域讨论相关问题时,需要把强暴看成是暴力犯罪,而不是性活动

    21:27 以操控女性为目的的心理支配技巧长久以来存在于社会中

    E594.性的围猎:我困在一个男人的「N号房」里(《故事FM》)

    https://www.xiaoyuzhoufm.com/episode/61e1493f71523b7b99418ff2

    25:54 上野千鹤子:东亚女性有被抛弃的恐惧

    28:30 很多女性在受到侵害后对外求助的比例很低,原因有以下:被害人有责备自己的倾向;社会舆论以及家庭有责怪被害人的倾向;在关于“纯洁”的规范很严苛的社会中,被迫打破了规范的女性会害怕自己被社会抛弃;在求助过程中可能遭遇二次侵害;社会以及法律支持不足。

    32:40 用女性主义的价值观覆盖掉传统价值观或许是一种可以采纳的解决方案


    《Polite》Erika de Casier



  • Mangler du episoder?

    Klikk her for å oppdatere manuelt.

  • 2022年的疫情彻底改变了身边许多朋友的人生轨迹。有主动改变,但更多的是被动。不少品牌主理人撑不住,结束了经营;也有的企业/大厂砍掉了整条业务线;大把的项目取消,没有预算,团队解散。直接的结果是,年轻的人们被毕业了。


    这期节目我们请到了人力资源领域的专家外援,从心理疏通、就业形势和实际企业用人面试角度聊了聊,希望能给大家带来一些帮助。


    在节目中,我们收集了身边处于失业状态中的年轻人们的问题,并让人力资源的专家朋友给出实际的建议。针对职场人的焦虑,在这期节目中我们没有来得及深挖,但有一个简单的小想法先分享给大家:


    疫情的两个月,或者说在失业和将要失业的恐惧中,很多朋友都会产生焦虑。焦虑的原因有很多迷茫 —— 我的价值到底是什么?我能做什么?我到底是谁?


    我们太习惯于构建一个「社会性自我」与「内在自我」的二元对立。职场中,在同事,老板,员工,客户面前做一个专业的符合社会期望的自己;回到家,脱掉外套,又有了一个我们以为的「内在自我」,很矛盾的是,这种内在自我恰恰是以社会性自我为反面“出来的”。


    因此,当失业和疫情让「社会性自我」模糊甚至消失后;当穿正装,做ppt,跑销售的我不存在时,我要去哪里找反面呢?我以为存在的,我以为是真实的「内在自我」失去了参照,突然也模糊了。


    于是就产生了,啊,我失去了自我的迷茫和焦虑。


    在面对失业的情绪时,我们可以试着把自己看成一个完整的人,而非「工具」,试着摆脱这种把自我二元对立的做法。回归真实,回归私人朋友圈会是一个好的方法,因为在朋友们面前,我们不是工具,不是资源,是完整的我们。


    如果大家对职场的心理疏导,PUA,职场骚扰,职业规划的内容感兴趣,请留言告诉我们,我们争取找到厉害的人,来一期!


    5:01 现在是主动提离职的好时候吗?
    6:02 做好随时失业的准备:评估自己是否一直在做重复的工作;预设未来三到五年想要达到的状态;思考职位本身的潜力和成长性
    11:59 职业的选择要基于对自己的理解之上
    13:30 许多年轻人的焦虑来自于对自己的异化,成为一颗螺丝钉,失去了自我,但人是空心的
    17:00 大厂、经典品牌、新消费品牌,今天的年轻人更想去哪里?
    23:18 如何优雅地和前司说再见,保护自己的权益?突然被优化,如何不断保?
    25:05 如何平衡社会认知的好工作和我个人需求的好工作?如果此前没有特别完整的职业规划,后期应该从哪里补救?
    31:52 错过了校招黄金期,未来还能再进甲方吗? 可以,赛道相同并且有资源非常重要。
    “Think one level up, do one level down.”
    35:52 如何看待职场中的PUA?
    40:20 创始人特质和性别有关吗?
    44:20 招聘的大环境是怎么样的?城市之间、行业之间有哪些起起伏伏?
    人口净流入、政策都是可以参考的指标。
    48:00 市场对职业技能的需求发生了哪些变化?
    53:00 大厂/大公司的人一定很受欢迎吗?
    54:49 如何理解人力资源的本质?
    57:05 HR通常会希望简历要干净,不要有频繁的变动,但工作有试错的成本,这之间其实有一些矛盾。求职者到底应该怎么做呢?
    1:01:00 前半生在一线城市发电,如何比较妥帖地安排自己的后半生?年轻人在一线城市发电,成为干电池后唯一的出路难道就是回到没工作岗位的老家搬砖吗?
    1:03:00 对求职者的吐槽。
    1:08:00  HR会介意求职者坦诚地讲出自己的需求吗?比如不想加班。
    1:10:00 吐槽完候选人,来吐槽吐槽同行吧。

    负责招聘的HR是企业形象的第一代表。
    1:17:00 大环境不好,对求职者有哪些建议吗?

  • (之前的一次不小心删除了,重新上传一次。伤心的朋友们的评论都随之消失了。但好消息是,飞盘还在我们的生活中,并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00:31为什么时隔五个月才更新?
    01:22上头极限飞盘六个月之后,一周三练的扰扰采访了盘友、教练、飞盘品牌主理人,写了《出圈之后,极限飞盘会是门好生意吗?》
    02:57飞盘对新人非常友好,只需要一节课两个小时就能上手
    05:20 去年这波飞盘出圈的路径:露营人群一线下市集一媒体一明星一品牌
    10:00飞盘是团队运动,一起玩的人非常重要
    15:28它也是一项依靠自我裁判的竞技运动,因此强调公正、平等与真诚的飞盘精神是飞盘运动的根基
    17:00避免身体接触的规则让飞盘变成一项对女生非常友好的运动
    18:28飞盘为扰扰的社交生活和健康状况带来了非常正面的影响
    22:34飞盘诞生于上世纪60年代的美国,受民权运动影响非常深刻
    25:56 快速增长对飞盘的发展到底是好还是坏?
    29:00场地的短缺对运动氛围的影响很大
    31:14产业链的上下游有哪些利益相关方
    35:25 品牌为什么玩飞盘?
    38:46运动社群是怎么盈利的?

  • 上个月在一家酒吧里,朋友穿了一件某品牌的文化T,背后写着不同国家和它们分别的首都:加德满都-尼泊尔、哈瓦那-古巴、柏林-德国、胡志明市-越南、冲绳-日本 等等。伴随着DJ放着的好听的音乐,这些地方的旅行片段就跳了出来 —— 是时候聊聊我们单独旅行的故事了。

    虽然我和扰扰旅行的风格很不同,但她也和我一样,是喜欢探索世界的碳基生物。这一期,我们想跟电台前的你们分享旅行途中的一些或惊险或伤感或啼笑皆非的经历。也欢迎评论留下你们的故事呀。


    1:25 从Jing十年前写的一本旅行书聊起。旅行不是生活的解药,就是玩儿。
    2:24 在威尼斯电影节遇见贾樟柯。
    08:31 扰扰也曾经在今年的上海电影节遇到《浪客剑心》的武术指导。
    09:21 Jing曾陪朋友在伦敦特拉法加广场排了一个白天+一个晚上的队,参加《哈利波特与死亡圣器》的首映礼。
    12:46 尼罗河边的阿黛尔:关于年龄,孤独和对关系的期望。
    20:24 一个令扰扰意外的事实:金字塔不在郊野,而是在离开罗市中心不远的地方。
    23:14 人、事、物在媒介上的呈现与TA本身的差异其实是很大的。媒体通常会选择夺人眼球的切面对其进行报道,消费者通常会误以为那就是全部。
    24:37 Jing在伊朗的奇遇:整个旅程中没有一天住在旅店,都住在伊朗人的家里,完成了一次非常沉浸的旅行。
    30:00 和想象中不一样的伊朗:普通人的生活并没有那么水深火热。
    32:00 在伊朗人的家里看家庭相册,感受到文化和生活方式的变化。
    34:00 伊朗人的浪漫:在公路边停车只是为了看夕阳。
    在旅行中遇到的有趣的人和场景会永远留存于回忆中。
    35:00 设拉子是Jing最喜欢的伊朗城市,也是波斯诗人哈菲兹的故乡。
    在伊朗,每个人都像彼此的兄弟,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很亲近。
    40:00 “Jing, we miss you.”
    45:00 在阿姆斯特丹的�区
    51:43 Jing遇到一位来自Google map的工程师,他说“与其在大公司做一枚螺丝钉,我更想做一个由我来主导,哪怕没有那么多人用的地图。”
    在他看来,美国与保加利亚最大的不同在于美国人很关心他人的职业,但保加利亚人不会根据职业去对一个人做判断。

  • 这是一场没有脚本的闲聊。几周前,两位主播不约而同看了坂元裕二的新电影《花束般的恋爱》。扰扰被「如此体面和充满感动的分手方式」所打动,而我则与「如果天长地久是消磨那种精神共鸣的话,我们就不天长地久了吧」产生了强烈的共鸣。

    所以就有了这期「来聊聊」,我们想聊聊作为亲密关系之一的爱情。激情之爱有天长地久吗?如何维持长期恋爱?性有多重要?以及,第三者、欺骗、与开放式关系。

    02:00 《花束般的恋爱》是我以前想谈但没有过的恋爱。

    02:45 你是天长地久派还是总有一天爱会结束派?

    05:26 “如果天长地久会消磨爱情的共鸣话,那我们就不天长地久了吧。”

    06:26 工作和朋友填补了对亲密关系的需求,习惯了单身之后好像很难开始恋爱。

    08:00 对暧昧阶段想要费劲心机讨好对方的自己总是有一种厌弃又喜欢的矛盾态度。

    10:00 怎么维持长期的恋爱关系?

    11:40 没有一段长时间的“爱情”很正常,“爱情”是奢侈品。即使遇到了合适的对象,感情也是需要经营的。

    12:10 《亲密陷阱》:性生活在亲密关系中的重要性。

    性的欲望和爱情是平行甚至相背离的两条线:性有关陌生感、新鲜感、刺激感,甚至是极度自私的;但爱的尊重和无私是与性的自私冲突的。

    想要拥有长期的亲密关系,双方难免需要正视和协商解决这个问题。

    16:33 喜欢上一个人要主动表白吗?

    不要表白,要学会用技巧“勾引”。

    19:00 单身时间长了很难感受到身边的人的性张力或性魅力。

    20:27 一直保持单身可以吗?

    朋友不能替代爱人带来的心动,但朋友关系更自由。但相处模式可以通过沟通协商,达到两个人都舒服的状态。

    26:00 女性主义意识对恋爱意愿的影响。

    27:27 如何做到像《花束般的恋爱》那样和平结束一段恋情?

    Jing:能够跳出自己的圈子看到自己的人生;对方是善良的,对恋人有足够的爱和尊重;足够理性,在结束恋人关系后能够把对方当作普通朋友。

    31:03 在恋爱关系中,每个人都要有一条底线。Jing无法容忍欺骗。

    32:00 Jing认为未来可行两种方式:契约式的恋爱或开放关系。

    比如《午夜巴塞罗那》,“我不是来破坏这个家庭的,我是来加入你们的。”

    开放式关系建立在彼此诚实的基础上,第三者的存在会为彼此的感情带来新的刺激。

    37:00 私人问题:要不要自杀式表白?

    欢迎你在评论区留下你的恋爱问题或者你对恋爱的看法~这很重要,我们很想知道!

    《Luv (sic) Part 4 》Nujabes/Shing02


  • 一个月前,我独自背包在北疆阿勒泰地区行走了一个星期,其中包括三天从喀纳斯到禾木再到贾登峪的徒步。在这个过程中,我遭遇了典型的不懂得「no means no」的两位异性。扰扰在她大西北的旅行中曾遇到过同样的困扰。所幸我们都没有碰到实质的危险,只是令人头大。

    吴亦凡事件中的女性们就没有那么幸运了。我们相信,因为不了解什么是「约会强奸」(date rape),不知道什么是「狩猎行为/权势性侵」「Predatory behavior」,有很多女性还无法意识和辨别危险,并且在遭遇到这类危险时,因为与大家熟知的「陌生人暴力性侵」情况不同,而不知如何处理和避免危险,更令人惋惜的是,再遭遇了这类性侵后,受害者往往在自己身上找原因。

    有许多人认为如果没有性侵的实锤,这类事件的行为施加者就没有问题了,这就是桃色新闻,娱乐八卦,完全可以把祸水引向粉丝文化,女权,甚至进一步污蔑网红这个群体。但我们不要忘记,法律规定的只是人们道德的底线,大可不必为了自己高于道德底线就沾沾自喜。更何况,当我们对何为性侵有了更全面的认知后,我们就会知道,有些行为是大有问题的。

    除了讲讲约会强奸,狩猎行为/权势性侵之外,我们还会在这期播客中梳理吴亦凡这次事件的始末,并对比中外媒体对事件的解读有何不同,分享在实际生活中,遇到不懂得no means no的人类的经历,我们如何看待「吴签」、「三分钟」这些对男性性器官尺寸和性交时长的调侃,以及五年前小G娜发声和本次都美竹事件为什么掀起的舆论风潮和大众反应如此不同。

    03:58 回顾吴亦凡被指控性侵害事件的几个关键引爆点。

    08:35 张丹三站出来爆料后对舆论风向的影响。

    11:00 暴躁小当kris的爆料印证了都美竹的指控,吴亦凡团队在整件事中有明确的分工。

    14:16 5年前小G娜的爆料为什么没有对吴亦凡造成如此大的打击?

    14:56 小G娜爆料后,大V对这件事的娱乐化解读影响了舆论方向和最后的结果。

    17:40 外媒在报道这件事时使用到的词语:约会强奸、性虐待、性侵害指控等严肃法律指控

    18:38 法律是道德的最低底线,没有犯法并没什么好骄傲的。

    19:09 大众对于性侵害的认知其实是不全面的,提到性侵,往往联想到的都是来自陌生人的暴力袭性侵害。约会强奸以及狩猎行为其实也是性侵害。

    19:50 对性侵的认知局限,导致人们在看待这次事件时通常站在两端,一端是桃色绯闻,一端是暴力性侵害。

    20:23 部分国内媒体在报道这件事时的娱乐化角度是有问题的。

    21:40 我们不是法律专家,只是与大家分享一下我们在现阶段对约会强奸的理解。

    从施害者和受害者的角度出发,强奸可以分为两大类型:陌生人强奸和熟人强奸。约会强奸属于熟人强奸中的一种。

    22:56 韩寒曾经在采访中说:“我觉得一个女的如果答应跟一个男的单独吃饭单独看电影,就是答应跟这个男的上床了,这是我心中一向的一个推理,可以牵手就是可以做一切。”

    23:04 部分男性不懂no means no,甚至将女性的抗拒行为和语言认为是“半推半就”、“欲拒还迎”。

    23:20 为什么“女人说不要就是要”这样的歪理流传如此广泛?

    缺乏全面的性教育;作为其中一种了解性行为的渠道,日本爱情动作片的误导。

    25:13 罗翔:“如果一个人已经明确地说了不,你为什么不能尊重他语言的表达呢?即便一个男性真诚的认为不等于是,法律也要抛弃这种花花公子式的哲学,你必须要为你的偏见付出代价。说不就意味着不。”

    26:30 一个受害者完美不完美,跟施害者有没有犯罪是两回事。受害者不需要完美。

    27:10 “狩猎行为”是上位者对下位者的剥削,与暴力侵害不同,施害者会用爱设下陷阱,让受害者相信狩猎者是理解和爱他们的。在这个过程中,施害者会使用操纵性的语言,并让受害者接受她们感到并不舒服的肢体和性的界限。

    29:00 与都美竹的爆料进行的同时,微博上另外一位受到熟人性侵害的博主@拜拜啦人间 也在寻求正义,希望通过自己的案子,废除“女人说不要就是要”的歪理。

    32:00 “她点了两碗米线,不是在等我吗?”

    34:00 Jing在新疆遇到的蒙古族“臆想症”向导与哈萨克族“海王”的经历。

    36:00 Jing没有发出任何暧昧的信号,但向导第二天改口称Jing为“宝”。虽然Jing表示不希望被这么称呼,但对方并没有改口。

    在相处过程中,向导把Jing当作他的所有物,试图通过语言控制Jing的行为,希望Jing能听他的话。

    39:00 两个男人塑料兄弟情:酒桌上推杯换盏,酒桌下互相攻击。

    41:00 哈萨克族“海王”为了狩猎成功采取了各种不同的策略,包括投Jing所好找共同话题、示弱、展示自己的“性魅力”等。

    45:00 Jing在结束旅行后仍然受到两位男性的持续打扰。

    47:38 扰扰和朋友们在西北旅行的遭遇。在行程中,司机说了包括“如果我没有结婚的话会想追求你们” “你工作的样子太迷人了”等令人感到不适的言论。即使明确表达过不喜欢这类言论后,他也仍然时不时会这样讲。

    对于很多女生来说,这些话并不是“奉承”,是一种冒犯。

    49:40 很多男性都不懂什么是尊重,只会从将女性视作性客体这一个角度“表扬”和“赞美”女性。

    50:17 为什么Jing回来之后也没有删掉这两位男性的联系方式?

    52:00 我们应该去掉对性的羞怯,不再谈性色变,以此为基础更好地表达自己的性意愿,当我说不要那就是不要。

    警惕上位者的“狩猎”;警惕“听话、乖”背后的控制。

    54:01 为什么了解“约会强奸”以及“狩猎行为”这样的词以及它的含义是重要的?

    瓜、桃色绯闻以及与陌生人暴力性侵建立了强关联的强奸无法准确描述吴亦凡以及他的团队的行为。我们需要更准确的词。

    语言的力量在于告诉我们的大脑,我们应该如何看待某事或者某物,我们以及其他人应该采取哪些相对应的行动。

    55:05 吴签和三分钟并不是互联网第一次拿男性的性器官开玩笑。

    这背后的原因,从我们的观察来看主要有两个,一个是让女性去掉谈及性器官的羞耻感;另外一个则是希望男性能够切身体验到这对于女性来说是一种怎样的侮辱,剥夺男性羞辱女性性器官的特权。最后达到再也不会有类似羞辱的目的。

    57:49 五年前和五年后舆论有什么差别?为什么会有这种差别?

    《You’re the problem》First Aid Kit

  • 前段时间教育部针对《关于防止男性青少年女性化的提案》发表的回应在社交网络上引起了大范围的讨论。在回应中,教育部提出要改进体育教师的教学方法、形式,更多注重学生「阳刚之气」的培养。

    看完这个新闻后,靠提问谋生的我脑海中立刻蹦出了以下问题——如何定义女性化?女性化是一种负面的特质吗?如果不是的话,为什么要防止男性青少年女性化?“防止”的方式为什么是加强体育教学?阳刚之气到底是什么?加强体育教学就能培养学生的阳刚之气吗?

    实际上,在鲸鱼散步的往期节目中,我们已经通过很多个热议话题,比如流行文化中的「女性呈现」、中国女性婚恋观的新思想、清华姚班男孩征婚被喷上热搜以及姐弟恋等,多次讨论了性别刻板印象可能会带来的问题。

    在今天的这期节目中,我们想换个角度和方式继续讨论这个话题。我们邀请到了卡卡和Eric两位男性嘉宾,从化妆这个一般被认为是女性化的行为切入,聊了聊他们为什么会化妆、男生化妆的步骤是什么、他们如何理解阳刚之气、以及Drag Queen也就是变装皇后的生活等问题。希望和我们的听众一起继续思考性别问题。


    03: 20 “我是从感觉自己老了开始化妆的,看着自己的照片几欲潸然泪下”

    06:15 “先是素颜霜,然后是遮瑕,粉底液,最后定妆”

    “上一下素颜霜,然后扑点散粉,气色马上会好十倍。”

    09:29 “偶尔刷酸。你都不知道刷酸?”

    “水杨酸可以去角质和闭口,清洁肌肤”

    14:00 “皂基成分的洁面产品其实很不好,洗完会有拔干的感觉。但油其实是保护你的皮肤的。”

    16:28 “我办了修眉店的会员”

    “我每个月去弄头发的时候会顺便修一下眉”

    18:21 “有化妆化得很极致的男生(包括眼影、腮红、高光在内的全妆),但不多”

    “在时尚行业或生活方式类品牌工作的朋友会比较常化全妆”

    19:50 “化妆不是因为焦虑,就是悦己,为了让自己开心一点,看着舒服”

    20:32 “容貌焦虑在男生这个群体也挺常见的,只不过体现在脸上边的地方,比如脱发、或者是全身松掉了”

    22:30 两位嘉宾在用的护肤品品牌和选择它们的原因

    25:10 “大部分男同性恋是不化妆的。我身边在化妆、做修容的很多都是直男。”

    26:40 “你们平时在哪里学习化妆?”

    “化妆又不难。如果你不上全妆的话。”

    31:00 “很少看美妆博主的视频,会看看新品测评。”

    36:20 “肯定会有人带着有色眼镜看待男生化妆这件事。所谓的钢铁直男们会觉得化妆很‘娘’”

    37:30 “阳刚之气指的是内在的个人品质,和外表关系不大。”

    “钢铁直男们喜欢的明星,比如贝克汉姆和其他足球明星,其实都化妆。他们没有对我们表现出反感,是因为大部分时候他们看不出来我们化妆了。”

    40:00 “推荐过素颜霜给直男朋友,他们用了之后自信爆棚。”

    “邋遢只是有味儿,不是有男人味儿。”

    44:10 “承受更大舆论压力的是化全妆的朋友,比如drag queen们”

    “他们比我们飒多了,完全不care这些声音。但他们不是每天都全妆出现,会分场合,或者想以另外一种身份出现时。”

    “功能性不一样,化妆的意义也就不一样。对于我们来说,化妆是比较轻松的,没有赋予太多的意义。但对于有些人来说,化妆是很重要的,成为另外一个自己的方式。”

    48:30 “Voguing是由边缘人的聚会而发展出的文化。最初是由LGBTQ人群中的一些人聚在一起,斗舞、玩音乐、摆POSE、走T台,成为另外一个人。现在各种各样性取向的人都有,比如想要变成公主的直女、男生想要变成壮汉等等。

    在这个过程中,他们发现T台的动作可以很好地展现他们,所以他们慢慢地把走秀或者拍平面照会用到的POSE变换成舞蹈动作。所以舞蹈主要是上半身舞蹈。”

    54:30 “性别的二元结构一直在松动。” 

    “男子气概随着社会演变在变化。”

    56:00 男性化妆是自古以来就存在的。

    57:30 “中国现状的形成原因可能有两个,一个是程朱理学,存天理、灭人欲;另外一个是五四运动,西方思潮进来的时候。资本主义思潮是非常父权的。”

    1:01:10 “流行文化对推动性别二元结构的松动有很大影响。比如二手玫瑰的梁龙、梅艳芳,包括现在的明星,很多男明星也具有女性的特质,女明星也一样。”

    1:05:30  “女权有一定的进步,但倒退也就是在一瞬间。”


    卡卡和Eric是男性,化妆对于他们来说是日常。从我们的对话中也不难得出一个结论,比起我和Jing来说,卡卡和Eric拥有更丰富的护肤以及化妆知识,更不用说比我们四个人投入了更多精力在化妆这件事上的变装皇后们了。“爱美”这个通常被认为是女性化的特质,并未减损这两个身高超过一米八的男生身上的阳刚之气。无论在工作伙伴还是在朋友眼里,他们都是认真负责、为人正直的人。

    男孩要有男孩的样子、女孩也要有女孩的样子。类似这样的言论我们从小到大应该都听过无数次,但到底是谁在规定男孩和女孩应该是什么样子呢?被认为专属于女性的粉色,在17世纪代表着坚定的精神。直到20世纪中期,艾森豪威尔夫人在总统就职大典上身着粉色晚礼服出席之后,才随着美国流行文化的扩张被认为是女性的专属。

    性别规范经常伴随着暴力。朱迪斯巴特勒曾在《性别麻烦》一书中详细地阐释了它的机制。其实不用看书,将目光投向我们自己的经历和社会新闻就可以。最常见的例子就是因为“娘娘腔”而遭受嘲笑和欺凌等语言暴力的男同学。毫无疑问,这种基于性别的欺凌是非正义的,更不是阳刚之气的代表。暴力的执行者对“娘娘腔”以及“女性化”的厌恶和恐惧背后,深藏着对女性的蔑视。他们将某些特质不合实际地规定为只属于女性的特质,继而公开向所有人宣告,像一个女孩那样讲话和做事是糟糕的,通过攻击女性特质达到贬损女性的目的,令女性产生低人一等的感受。性别规范是动态变化的,今天认同这套逻辑执行暴力的人,明天可能就会成为这种暴力的受害者。

    《Pretty Boy》Young Galaxy

  • 朱迪是我和扰扰多年共同的朋友,北大才女,留学美国,回国创业,饱读诗书,热爱写作。因工作结识,她在北京,我们在上海,因此我们总是保持着适当的距离,互相欣赏着。直到有一天,她在朋友圈平静的告诉大家,自己确诊了乳腺癌。


    在之后的日子里,朱迪在朋友圈和公众号分享自己手术化疗的日常,还有关于疾病、医院、保险选择的经验,积极的与其他病友互相鼓励,互相打气。这些分享是那么大方,那么冷静,那么真诚,那么乐观,要不是那些明确的治疗相关的影像,我很难想象这是一个癌症患者的日常。


    我们对待癌症的态度总是别扭。苏珊桑塔格在《疾病的隐喻》中写道,人类将疾病看作一种惩罚,我们要与癌症"抗争",要"征服"癌症;癌症是“杀手”疾病;癌症患者是“癌症牺牲品”。表面看来,癌症似乎成了罪犯。但癌症患者也被弄得像是犯了罪似的。不把癌症仅仅当做一种疾病来治疗,而是当做恶魔般的敌人来对待,这种成见使癌症成为了羞耻之症。大多数癌症患者一旦获悉自己所患之病,就会感到在道德上低人一头。


    消除这种隐喻和偏见的第一步,就是瓦解它的神秘性。而这正是朱迪日常分享带来的价值。


    大半年前,朱迪结束了化疗,也慢慢的恢复了工作。今天她来上海出差,我和扰扰便约上她,录了这期的播客,我们会聊聊她治疗乳腺癌的经历,治疗过程中的情绪和心态变化,与家人和伴侣的关系,以及非常关键的,对于疾病、死亡、保险的认知变化。


    04:54 现在回想起确诊癌症那天时不时还是会觉得不真实。

    05:22 自查到乳房有硬块后去医院做第一次检查,当天就基本确认了是癌症,并跟医生初步沟通了治疗方案。

    08:43 有一些癌症病人需要花很长时间去接受这个事实,也会问,为什么是我?

    09:18 朱迪的情绪反应是滞后的,确诊后的第一反应是解决问题。

    10:18 朱迪的教育和工作背景令她养成了一种工作习惯:当问题发生了要去解决它。

    如何解决?向能够帮她解决问题的人也就是医生,表达她的信心和决心,而不是问医生为什么是我。

    12:10 朱迪此前的生病经验几乎为零。从医院出来后,先处理了工作上的待办事项,咨询了身边的医生朋友和有相关经验的同事,然后才开始处理自己的情绪。

    14:10 比起问为什么是我,更多的是在想未来的生活会发生怎样的变化。

    15:00 现在回头看,那段时间像人生的一段插曲,人生并没有真的发生当时所以为的巨变。

    16:20 人们对疾病的认知来自文学作品或影视作品,其实现实情况并没有那么戏剧性。

    苏珊·桑塔格《疾病的隐喻》

    18:10 因为生病而认识的有过患癌经历的微博网友,隔空陪伴朱迪度过了手术前的重要时刻。

    20:40 过去对疾病的认知是很抽象的。如果没有过患病经历,是不可能做到感同身受的。

    21:45 当身边的朋友遭遇重大变故时,应该如何表达自己的关心?

    24:17 确诊后第一个告知的人是合伙人,回到家才面对面将这件事告诉了自己的配偶。

    26:00 最大的挑战是如何开口跟父母讲。

    28:50 住院前还是希望尽量维持原有的生活秩序,收拾行李时也带了护肤品和化妆品。

    29:54 在手术后化疗前的一段时间里,压力过大患上了焦虑症,一度严重到无法呼吸,惊恐发作。最后通过自我调适和看心理医生慢慢调整。开始正视和接受自己的情绪。

    34:45 癌症病人会有情绪不稳定的问题,照料病人的亲人也在经受着考验。

    36:30 民间和官方都会组织癌症病友群,结束阶段性治疗的病友们能够给到精神上的支持,消减对疾病的恐惧。

    39:36 对于朱迪来说,最有效的鼓励是告诉她真相,比如化疗很难,很辛苦,但并不是抗不过去的。化疗也是整个治疗过程中最艰难的,除了身体的不适外,还要面对生活节奏的变化。

    42:00 经历了这一切后,面对工作和结果的心态发生了变化,同时越来越看重人与人之间的链接,和家人之间的关系也变得越来越亲密。

    46:50 高端医疗险解决的是发生在医院里的账单。重疾险解决的是患病后所面临的工作暂停,没有收入来源的问题,保障生活质量。

    48:40 朱迪挑选重疾险的标准是这家保险公司是否有在长期内稳健运营的能力,购买高端医疗险时更看重这家公司背后的资源和医疗网络。

    51:30 在精神上治愈自己的方法是看书和养花。在治疗之间一口气看完了《三体》,挑战了从幼苗开始养花。

    给自己打气最有用的方法是看@迷惑行为大赏,在手术前都在看。

    55:00 一个人很难为突发的变故做好万全的准备,但可以调整自己对世界的看法,告诉自己人生的无常是随时有可能会发生的,过着平顺的生活是一种幸运。

    57:30 生病后对死亡的看法发生了变化。开始变得可以坦然地面对死亡。

    59:20 两位主播的死亡观。

    1:02:00 想对正在经历这一切的病友讲的话。

    1:04:10 从B站抗癌女孩的遭遇聊起,癌症病人也可以按照自己想要的方式生活。

    1:1:05 即便是在疾病的状态中,也可以选择不要做情绪的奴隶。

    1:1:06 人的韧性是非常强大的。


    《スマイル》细野晴臣

  • 从王菲和谢霆锋相差十一岁的恋情,到法国总统马克龙与太太布里吉特24岁的年龄差,当然还有近两年不时就被推上热搜的萧亚轩的快乐,「姐弟恋」已经成为媒体和大众热衷于讨论的热门话题。

     

    但与之相关的信息点和画面往往很没有想象力,其中一种论调是想象这些姐姐们所拥有的无尽权力和资源,仿佛这才是能吸引年下男孩的关键而非本人的魅力,另一方面则以一种居高临下的眼光审视着姐姐们的变老焦虑,艰难备孕,与被年轻女孩取代的危机。

     

    而在诸多以姐弟恋题材的电视剧,比如国产剧《下一站是幸福》、日剧《最后的灰姑娘》、《今天不上班》中,姐姐和弟弟们的形象都被过度脸谱化,每一个姐姐都是在被生活压垮边缘的社畜,每一个弟弟都是又温柔又主动又懂事,且一心一意心无旁骛爱着姐姐。

     

    今天我们带来了两位姐姐的现身说法。一位是媒文化的王老板(年龄差:8岁);另外一对是我们的飞行嘉宾Vera和小胜,他们的年龄差只有两岁,但男生还在读大学,女生已经研究生毕业工作一两年,生活的世界,每天面对的问题已经非常不一样了,因此也很具代表性。

     

    我们做这期节目,并不是要鼓吹姐弟恋,只是在你犹豫不决时,我们想说,是有不同的道路的,我们付出了代价,但也收获了美好,且这日子过的还真不错。

     

     

    00:20 我们为什么要讨论“姐弟恋”?

    两组具有代表性的姐弟恋样本:年龄相差8岁的姐姐和弟弟,以及职场新鲜人姐姐和大学生弟弟。

    03:20 姐姐和弟弟是如何相识的?

    陌生人社交软件解除了物理距离的限制;兴趣社交则打破了来自年龄、职业、收入等限制。

    08:20 为什么只有“姐弟恋”的说法,但是没有“兄妹恋”?

    10:30 过去,“姐弟恋”中的姐姐是缺席的,如今终于显现了。

    13:40 媒体通常会关注年龄差距很大的姐弟恋CP

    15:02 是否在交往过程中受到过周围人的阻碍?姐姐和弟弟是如何应对这些阻碍的?

    19:02 一个比较现实的问题:如何处理姐弟之间的收入差距。

    21:59 姐姐会比较顾忌弟弟在经济差距方面的感受,但“兄妹恋”中,哥哥很少会这样做。

    22:50 最早接触到的姐弟恋中,大仔恋,锋菲恋中,女性好像都是比较强势的一方。实际上,处于“姐弟恋”中的双方是平等的吗?

    31:44 讨论窦文涛在《锵锵三人行》中对姐弟恋的评价。

    36:03 延展话题:男性的“油腻”是什么?

    担心弟弟变“油腻”吗?

    40:00 在开始一段姐弟恋之前,如何面对世俗的压力?

    42:10 关于“外形差别”的讨论。

    46:47 对婚育的看法或许影响了“姐弟恋”的成功率。

    51:00 找一个年纪比较小尚未被父权思想腐蚀的弟弟并塑造他是一种很过分的想法吗?

     

    《First Love》宇多田光

  • 母亲节到来之际,我们就打算做一期关于妈妈的内容。本来我们的标题是《我的疯批妈妈》,核心目的也是让大家意识到母亲其实也应该是有自我的。后来我们跟身边的朋友聊起来 ,其实不需要特别猎奇的事件,每一个看似传统普通的妈妈,她们的自我就足够特别和精彩了。


    00:39 感谢听众的反馈,我们会尽量控制笑声,学习调音技术。
    01:40 经历过哺乳期的朋友提到,哺乳的过程让她感觉到自己被物化,失去了自我。
    02:39 小互动:请听众用几个词来形容妈妈这个社会角色。
    03:45 今天的内容会通过几个问题展开,第一个问题是你什么时候意识到你的妈妈还有其他身份?
    04:30 爸爸妈妈充满浪漫氛围的爱情故事——妈妈也是“偶像剧女主”。
    07:18 通常会在以下两种情况下意识到妈妈不只是我的妈妈:(1)接触到妈妈的其他社会身份时 ;(2)妈妈展示出不那么“妈妈”的一面时。
    08:45 “双标”和淘气的妈妈 —— 倡导健康生活的妈妈面对好吃的零食的“真香”时刻。
    10:26 妈妈的眼泪脆弱而真实,打破了符号化的“妈妈”形象
    11:50 第二个问题:是否曾经好奇过,妈妈在成为“妈妈”之前是什么样子?
    12:17 主播的困扰:想了解妈妈真实的一面,却不敢开口。
    12:30 身处假性亲密关系的双方,会扮演好妈妈和好女儿的角色,不敢过于亲密,保护关系的稳定,也为了让自己不受伤害。
    14:00 无话不说的母女关系 —— 与妈妈分享我的恋爱故事
    16:00 在亲子关系中,长辈主导关系的发展方向。长大后,尝试通过写信传递真实的想法,但失败了。
    18:00 第三个问题:想对妈妈说“谢谢”和“对不起”的时刻有哪些?
    19:30 感谢妈妈尊重和支持我们的各种选择,为我们提供了强大的安全感。
    21:40 上学时,妈妈帮我对抗“官僚风气”,对抗体制,尊重我学习的节奏。
    23:30 时隔多年,因为高中时候的自私向妈妈道歉。
    25:00 如果子女与父母的「分离」是必然,如何帮助父母适应这种分离?
    30:49 孤独是每个人都需要面对的课题,哪怕有人陪伴,心灵可能也是孤独的。
    32:30 第四个问题:如果回到妈妈的少女时代,你愿意和她做朋友吗?
    36:50 听完这些故事后,你还能用简单的几个词去描述妈妈这个群体吗?
    37:34 社会和主流文化对母亲这个角色的描述是刻板的。
    38:52 妈妈们一直都在追求多元价值,是有自我的。主流文化对这一面的关注不足。
    39:54 妈妈们生活在更加复杂的社会环境里,同时需要处理包括与邻居、兄弟姐妹和同事在内的多种多样的人际关系。
    41:10 大部分品牌广告中的母亲形象依然只关注女性“妈妈”的那一面。
    41:50 对比宝洁去年与今年的母亲节广告,从将家务劳动与母亲挂钩,到缓解女性的“好妈妈”焦虑。
    44:19 向大家介绍两则关注妈妈们的“自我”的品牌广告。
    45:47 中国女性在“家庭”和“事业”之间的夹缝中奔跑,承受着巨大的压力。
    47:14 你的孩子并不是你的/他们是生命对它自身的渴慕所生的子女/他们经你而生,却不是你所造生/虽然他们与你同在,却不属于你/你可以给他们你的爱,却非你思想/因为他们的灵魂居住的明日之屋,甚至在你的梦中亦无法探访。
    《孩子》纪伯伦

    祝妈妈们母亲节快乐!
    《Rocky Trail》King of Convenience

  • 最近身边要打“美容针”的朋友们越来越多了,医美似乎正才成为像护肤和化妆一样“稀松平常”的行为。据调查,在中国,超过半数的大学生对自己有容貌焦虑;而一份全球性的研究也显示:中国女性也是世界上最害怕衰老的群体之一。


    各种图片生活方式社交媒体上博主们精致的五官和“完美”的身体曲线似乎让环境变得更糟糕了。我们身边外貌焦虑的表现有哪些?是谁在不段强化「美貌」的价值?美是一种生产力吗?美的观念是被塑造的吗?又有哪些声音在对抗外貌焦虑?这是本期节目,我们想与大家分享的。




    02:40 近60%的中国大学生有外貌焦虑问题。六成中国女性害怕衰老,但在瑞典、日本,这一比例只有15%和38%。
    04:02 社交媒体和身边的环境影响着我们的外貌焦虑水平,青春期是最受困扰的时期。
    08:36 我们对自己外表的不满意很多时候都来自他人的反馈。
    外界反馈如此重要的原因是我们看不到自己,只能借助镜子、触感和他人的声音了解自己的样子。
    13:44 针对女性的外貌羞辱是从头到脚的,挑剔的部位越来越细致,比如唇形和鼻基底。
    16:00 实际上,美的标准是被人为塑造的。顺便吐槽“爱美是女人的天性”。
    17:51 “广告先是偷走我们对自己的喜爱,然后再以产品的价格卖给我们。”John Burger
    18:15 韩国整容文化以及韩流的流行也影响了我们对外貌的在意。在三分之一韩国女性都有过整容经验的同时,有越来越多的韩国女性自发开展反抗外貌焦虑的“脱掉束胸衣”运动。
    21:00 很多韩国女性烧掉了自己的化妆品;在韩国出现了不再前调女性特质的服装品牌;强调自然身材的“Natural Model”出现;IG上出现了关掉美颜滤镜的活动。
    22:25 澳洲和欧洲“以黑为美”背后的原因和焦虑。
    23:45 医美圈实际上是亚文化圈层,像街舞圈和饭圈等所有亚文化圈子一样,都有审美趋同的倾向。
    26:45 我们认同美是生产力。但美应该是多元的,人们对美的认识是可以塑造的。
    28:10 每个时期流行的“美”是不同的,追逐流行会失去自己—柳叶眉和自然眉。
    29:40 对中国女性外在美和内在美的要求非常高。瑞典不看脸,也不看外在。
    31:10 在政治正确的舆论压力下,患有白癜风的女性也能受到时尚界追捧。
    32:41 我们对美带来的价值是不是太过笃信?从投资回报的角度来看,对美的投资会随着时间流失,但知识/技能不会离你而去。
    33:41 整形是短时间内提升实力的捷径,因为只要花钱就可以变美。但这也意味着它的门槛很低,很容易陷入“内卷”。
    35:21 整容的风险。
    38:00 鲜美的鸡汤时间:如何对抗外貌焦虑?
    梁钰:接受和赞美自己会给其他人带来力量,他人的正向反馈同时也能够治愈外貌焦虑。
    豆瓣土组和自信警察:制造反焦虑舆论场,用幽默和积极的情绪消解自己和他人的外貌焦虑。
    缓解恋爱时的外貌焦虑:真正爱你的人不会让你感到焦虑。
    我们可以选择“脱掉束胸衣”,同时也要学会拒绝别人递给你的“束胸衣”。
    47:00 每个时代的美丑,都是一种想像的建构。每个人身上与其说是「缺陷」,不如说是我们的「特质」,化妆,滤镜,甚至医美,都没有问题。在这个风潮之下,每个人都有获得自洽的需求。但一切喧嚣过后,我们和自己安静的相处时,我们是否真的能接受自己,能拥抱自己,这对我们是否能获得真实的幸福和快乐是至关重要的。

    《闪光少女》东京事变

  • 最近在追一个据说糊了的节目,青春有你3。正好娱乐营销和粉丝文化一直是胖鲸会关注的领域,这几年我们做了不少研究,娱乐营销的报告就出了三份。除此之外,我们也一直会和品牌里的娱乐营销负责人,选秀节目的制作公司,还有经纪人交流,有蛮多可以跟大家分享的东西。


    02:45 《青春有你》和《创造营》之所以能让一个路人买奶打投,跟饭圈精细的组织架构和独有的运营方式密切相关。
    05:30 社交媒体时代,每个人都希望自己的声音被听到,101系选秀的民选赛制完美回应了这个需求。
    08:10 大粉或者说粉头其实也是“偶像”,在饭圈中拥有极高的话语权。
    11:12 内娱饭圈的各种“套路”让我失去了新鲜感,最终选择坐着高铁逃离内娱。
    13:00 饭圈battle会消耗追星的热情。
    14:21 为什么选秀节目有这么多CP?
    15:42 选秀节目也有剧本,编剧会根据舆情实时调整故事线。
    16:21 什么是“提纯”?
    17:33 “初恋追星”又是什么?到底什么才是追星的状态?
    18:10 全网真的只有300秀粉吗?为什么会有这么多初恋追星的粉丝?
    21:00 深入饭圈多年后,最后选择了solo追星和佛系追星。
    23:23 粉丝的创造力和良性的社交圈是粉丝文化的闪光点。
    25:00 “顶流粉”和“职业粉”指的是什么?“站姐”正在职业化。
    27:10 大粉的存在是必然的也是必要的。在享受关注和话语权的同时,大粉也会失去一定程度的自由。
    29:10 101系列的灵感来自于AKB48总决选。
    31:10 选秀皇族之所以存在,既是平台的需要,也是经纪公司互相博弈的结果。
    33:55 杰尼斯Junior体系启发李秀满创造偶像练习生制度,借助电视的力量,偶像文化迅速普及。
    35:25 媒介的变化对流行文化的发展起决定性作用。
    36:33 持续不断的电视曝光是杰尼斯的偶像团体经久不衰的重要原因。物料丰富,粉丝没时间爬墙。
    38:41 桃系选秀和鹅系选秀大拉踩。为什么我们都更喜欢桃系选秀?
    42:12 但是鹅强在节目推广资源和团体的后续运营。顺便控诉了一下姜滨欺骗追星女孩的感情。
    43:05 选秀节目为什么能够吸引到这么多人“为爱发电”?追星其实是一种“自恋”。
    46:50 粉丝文化正在侵入其他圈层,比如相声圈和体育圈。粉丝思维下产生的“控制欲”会让人变态。
    50:00 粉丝经济是一种“消费异化”的现象。追星过程中产生的
    消费行为并不是人的实际需求,人丧失了主体性。
    52:00 “粉丝经济”其实是粉丝和品牌、平台互相利用的结果。


    《Favorite Lover》Devin Tracy


  • 我们不鼓励情绪大于事实的讨论,也拒绝人身攻击。但引起广大女性和男性的不适背后,当事人文本表述的逻辑究竟有什么问题?以此延伸开来,为什么男性意识到自己是性别议题的受害者,却不与女性站在一起向夫权制度疾呼?父权社会对男性真正的压迫是什么?婚恋市场是自由市场吗?为什么女博士被污名化是常态,但舆论无法接受对月入五万的男硕士的不认可?这是我们本期想要与大家分享和探讨的,欢迎给我们留言或者私信哦。



    00:45 感谢大家对前几期内容的反馈,比心

    02:10 简要回顾男子月薪5万征婚事件

    04:13 男子对热议的回应引起了我们的兴趣

    06:06 恋爱教育、生理教育课的缺失

    07:00 社会或者其他人需要为某个人的择偶空间小负责吗?缺乏人气者是所谓的弱势群体吗?

    07:54  “无人气男的厌女症(《厌女》上野千鹤子)

    08: 31 弱势群体是政治经济学名词,无人气男并不是弱势群体,社会不需要负责

    09:38 恋爱技能和社交技能是需要修炼的

    12:30 男性是性别议题的受害者吗?丈母娘对彩礼的要求和必须做个男子汉是对男性的真正压迫吗?

    15:10 婚恋权不是人权,社会不需要为一个人的恋爱和婚姻需求负责

    15: 53 在自由而非包办的婚恋市场里,一定会发生需求得不到满足的情况

    17:16  男性天生自带彩票,父权社会允诺他们可以赢得大奖和无数小奖。即使他们意识到了压迫的存在,也自愿或被迫成为共谋。(《男性的衰落》)

    18:47 婚姻可以被看作无数小奖中的一种。

    20:11 择偶条件的外化和标准化是不分性别的压迫。

    21:31 文科教育的薄弱导致的问题。

    23:35 男子汉意识让男性回避了很多情感,导致自我被压制,只能在男性群体中通过等级制及外化标准确认自己的位置。(《男性的衰落》格雷森·佩里)

    25: 30 在等级制中自尊受挫的男性会通过压迫等机制中的低等人来重拾自尊。

    26:53 因为屏蔽了情感,所以才会觉得自己被看作一个只会赚钱的工具人。(TED演讲《脆弱的力量》布芮妮·布朗)

    27:50 不包容自己的脆弱,会让人陷入自我虐待中不断怀疑自己不够好,在意的人会因为发现自己不够好而离开自己,逼自己向一个不存在的完美形象靠近。

    29:00 脆弱是衡量勇敢的标尺。

    30:00 等级制或许是男性那么普通却那么自信的原因。

    30:40 男子气概的铠甲导致男性不再像一个真实的人,拥有丰富情感体验的女性很难爱上一个不真实的人。

    32:25 女博士的第三性别化异类化。为什么女博士不断被媒体与负面短语建立关联?

    35:58 女博士的社会价值被忽略,而是从婚姻价值评价她们

    37:34 在相亲市场,人们看重男性的社会价值,强调女性的婚姻价值,当男性和女性都做出经济贡献时,这种双标是有问题的。

    38:10 为什么贤惠是一种冒犯?

    40:15 已婚男性和已婚女性在职场上的不同待遇。

    42:00 想恋爱但不会恋爱的男性,应该丢掉《把妹达人》,去了解女性的真实想法。

    42:26 关于这场讨论的总结:交叉打拳,认知错位。

    Bitty Boppy BettyPink Martini


  • 当视频内容创作,自我表达,对个性追求是可爱的95和00后们的原生状态时,我们有理由相信,未来可能人人都会成为名副其实的互联网内容创造者。而随着5G时代的到来,我们被各种屏幕包围,品牌对内容的需求也将大幅提升。「网红」也将因为成为了一个常规职业而被去「污名化」。


    而另一面,作为每天和品牌/意见领袖/媒介购买公司打交道的胖鲸的分析师们,我们也感受到了网红经济给品牌带来的机会和折磨。为此我们也提前采访了这些伙伴们,挖到了一些他们对这件事的思考。或许对想要和正在成为网红/意见领袖的你们有一定的实用价值。


    00:30 一半的95、00后都想做网红

    02:00 网红的三大类别:意见领袖、生活方式类网红、虚拟偶像

    3:00网红的迭代: 1.0猎奇 2.0颜值 3.0人设

    4:19 媒介的进化推动着网红的迭代(一个预测:网红将井喷)

    6:15 为什么不做短视频而是做直播?当做“网红”成为一种职业选择

    7:40 网红到底能赚多少钱?以小红书博主为例

    09:00 想要成为网红需要具备的三个基本能力:内容创作能力、渠道运营能力、商务资源

    13:00 平台的内容算法和发展进程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网红的命运(阿花花酱、詹小猪、费启鸣)

    15:05 从图文到视频,网红转型的失败与成功(以某宇博&G僧东为例)

    17:09 商务能力=变现实力(从“可选全母”的翻车事件看与MCN合作的风险)

    20:49 网红的变现之路:商务广告、私域电商、自建品牌、转型成为明星

    24:09 品牌对网红的吐槽,恰饭要有专业精神

    25:04 新鲜感、创意能力、带货能力是品牌最看重的能力

    26:40 “全世界都在给网红打工” 品牌与网红的深度绑定

    29:00 品牌在各平台的投放预算变化:抖音/小红书 ⬆️ 微信⬇️ B站持;各个平台效果分享

    32:30 震惊!粉丝量跟变现能力并不是正相关的

    34:50 网红自建品牌,坑真的很大,但也不是不可能成功(以汉服品牌十三余为例)

    38:50 网红这一职业的隐藏风险:MCN合作陷阱+生命周期短+负面评价+流量焦虑

    43:00 选择某个垂直领域深耕,提供有价值的内容,或许是延长生命周期的好办法

    49:50 未来,所有人可能都是网红,会为我们的社会带来什么影响呢。

    结论:大概没什么必要操这个心

     

    Susie Wu 《GET OFF YOUR PHONE》


    鲸鱼散步是胖鲸智库分析师小姐姐们(媒文化的王老板和娱乐圈博士wanna be扰扰)制作的一档文化与娱乐吐槽节目,顺便鼓励品牌们商业向善。节目充斥着具有局限性的个人观点,请批判地看待和爱护我们。




  • 我们一点也不反对婚姻,只是在着急跳进去之前,鼓励大家先想一想,要进入的是怎样一个制度?它的前世今生是什么样的?进入后我们会失去什么?会得到什么?在信息充分的条件下做出自主的选择,好过被社会教条塑造的盲目“入坑”。

    00:55 为什么说「以结婚为目的的恋爱才是耍流氓」?
    4:30 “为爱结婚”实际上是一种极端观念
    5:41 婚姻制度是为了确保丈夫在家庭中拥有只可能属于自己的后代
    8:16 再一次思考婚姻和爱情的关系,从个人经验出发
    9:38 爱情三要素:亲密、激情、承诺 
    11:19 试着探讨结婚率降低、离婚率攀升背后的原因
    13:36 “男性养家,女性持家”的模式正在瓦解,服务业的成熟正消解人们对配偶的功能性需求
    15:12 婚姻制度构建在男女双方地位不平等的时代
    16:16 由英格曼伯格曼的《婚姻生活》聊起,“搭伙过日子”类婚姻或许更为牢固
    18:34 离婚成本高也是阻碍人们走进婚姻的其中一个原因
    20:20 婚姻制度可能并不会消亡,但普遍婚姻和终生婚姻或许会消亡
    21:35 一个假想,合约制的婚姻关系是否可行?
    22:23 婚姻观的变化将导致生活方式的变化,为衣食住行各行业带来机会
    25:16 选择单身的人会面临怎样的老后生活?
    26:58 不婚主义希望和姐妹们一起养老,可行吗?
    27:28 “自梳女”的故事
    28:34 三个值得思考的问题,以及一段话,送给听众朋友们
    《Can’t Take My Eyes Off You》 Lauryn Hill

    鲸鱼散步是胖鲸智库分析师小姐姐们(媒文化的王老板和娱乐圈博士wanna be扰扰)制作的一档文化与娱乐吐槽节目,顺便鼓励品牌们商业向善。节目充斥着具有局限性的个人观点,请批判地看待和爱护我们。




  • 《你好李焕英》票房突破50亿,《山河令》爆火,这两部作品背后的共同点是女性主创。女性编剧或导演给当下流行文化内容带来了什么新视角?「耽美」、「大女主」、以及女性议题在流行文化中的讨论是一种女性意识的进步吗?那些品牌广告频繁踩雷背后的本质原因是什么?这是我们本期播客会讨论的问题。

     

    2:34 《山河令》中的女性角色体现了女性创作者的善意

    6:21 男性创作者也可以拥有“女性意识”,以坂元裕二为例

    9:20 因为一个男性“娘”而羞辱他,是一种赤裸裸的厌女

    13:56 消费耽美文和“小鲜肉”是一种“女性凝视”吗?

    21:52 警惕花木兰式的“大女主”陷阱

    23:03 “这也能打拳”的背后,是新一轮女性意识的觉醒

    29:10 焚烧胸罩?中国女性的觉醒之路是由「外力」带来的

    30:06 不得不接受消费社会的现实,只能尽力督促品牌多做点好事

    32:10 广告作为流行文化的一种,定义了女性角色

    34:25 这是人能想出来的创意吗?请某些“商标”停止对女性的冒犯

    40:50 收获女性芳心的品牌都做对了什么?

    45:20 不要忽视那些因为缺乏消费力而不被看到的「弃民」群体

    蛙池《孔雀》


    鲸鱼散步是胖鲸智库分析师小姐姐们(媒文化的王老板和娱乐圈博士wanna be扰扰)制作的一档文化与娱乐吐槽节目,顺便鼓励品牌们商业向善。节目充斥着具有局限性的个人观点,请批判地看待和爱护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