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pisoder

  • 今年迎來史上最熱夏天、極端氣候在全球湧現,各國減碳不力的事實擺在眼前;但在石油大國,能好好談減碳議題嗎?這是願景工程記者文臨和十賢在11月底飛到杜拜、採訪第28屆聯合國氣候峰會(COP28)時,想一探究竟的疑問。

    在兩周的採訪行程中,文臨和十賢除了關注氣候議題,還碰上許多不可思議的經驗。例如:路上「偶遇」德國總理蕭茲,趕緊問他對德國今年首個「無核能冬天」的看法;在氣候遊行中看見聲援加薩人民的西瓜旗飄揚、被集體默哀的瞬間靜默震懾。他們也走出COP28會場,走訪杜拜人造島,以及從無到有建造的永續城,讓兩人紛紛直呼:杜拜真的好神奇!

    而台灣非聯合國會員國,只能拿NGO證入場的記者們怎麼跟上各國代表的最新談判進度?COP28決議又有哪些可供台灣借鏡?一起來聽文臨和十賢的分享~

    ⏳時間軸
    00:56 兩周沒見到同事,因為他們去杜拜採訪COP28……這是什麼?
    06:33 會場面積=6座大安森林公園、每天入場要排隊1小時!?
    10:36 超多小房間同時開會,記者要去哪一場?會有閉門會議嗎?
    13:36 COP是聯合國活動,台灣記者獨有的生存之道是?
    17:02 從COP28燒回台灣的核能倡議,究竟是怎麼一回事?
    21:33 杜拜交通揭秘:共享單車好貴、沒紅綠燈卻是行人天堂
    26:17 走訪人造島、太陽能園區、永續城,發現杜拜人超有自信
    33:56 去參觀俄羅斯國家館的烏克蘭人,想說什麼?
    36:00 COP28不只談氣候,也聲援加薩走廊的平民
    39:43 今年又延會,「加班」那天記者在幹嘛?
    41:53 COP28決議說了什麼?台灣可關注的重點是?
    48:21 真心話時間:明年還想去採訪COP29嗎?



    主持暨製作|邱怡瑄
    來賓|願景工程記者孫文臨、劉十賢
    節目主圖|攝影/Neville Hopwood(UNFCCC提供);後製/邱怡瑄
    剪接|邱怡菁


     
    🗂看看更多報導
    https://visionproject.org.tw/

    📺《願景工程基金會》是什麼?
    我們是一個報導公共議題,也舉辦實體活動,進行倡議的非營利媒體。
    如果你喜歡我們的節目,歡迎訂閱、分享、留言。
    也歡迎小額捐款,支持我們繼續為重要議題發聲。

    留言告訴我你對這一集的想法: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l5c43k2z01yt01318uhlb1ek/comments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 在前陣子熱播的台劇《此時此刻》中,第三集的男主角沛明注意到捷運上有長者沒位子坐,於是熱心地請一位年輕女子讓座。對方答應了,拿出白手杖緩慢起身,原來她是一名視障者。我問《視障者的機智生活》的作者藍介洲,現實中真會發生這種事嗎?藍介洲點點頭,說他也碰過。

    藍介洲是全台首位盲人社工師,投入社工工作已經25年;50歲的他,也總打趣說自己是「資深盲人」。今年10月起,藍介洲又多了「作家」的身份:他彙整多年從工作、演講及身邊人對視障者的疑問,寫了《視障者的機智生活》這本書,希望帶更多人走入視障者的世界,縮小因「不了解」而產生的距離。

    在這集節目中,藍介洲大方分享他在16歲失明後如何走向生活重建、與太太的愛情故事,還回答了各種千奇百怪的提問,例如:怎麼享受「看不到」的旅行?視障者的夢有影像嗎?以及,為什麼這本書絕對不走「勵志路線」?

    ⏳時間軸
    01:07 從台劇《此時此刻》聊起,當視障者被要求讓座......
    04:41 在ptt上逛啊逛,一則問卦點亮寫書靈感
    07:42 16歲,因視網膜剝離失明,「那時我很自卑,也很退縮」
    11:30 「關關難過」的那些年:離家讀啟明學校、學坐車、過馬路
    22:22 一輛車停下來,駕駛說:「你要去哪裡?我載你去!」
    24:33 如何引導視障者?請謹記「問、拍、引、報」四字訣
    26:46 藍大哥提醒:別拉白手杖,也不要「聲控」視障者前進
    30:02 在視障者面前,可以說要「看」電視、吃「蝦子」嗎?
    33:03 被太太介紹給朋友前超緊張、擔心戀情「見光死」
    37:09 視障個案的父母捨不得兒子,說家事「叫他太太做就好」
    43:01 第一次出國,用聽、觸、嗅覺感受零下十度的北京
    46:28 吃飯吃到一半,隔壁桌的兄弟突然來嗆聲
    49:19 視障者的夢長什麼樣子?一度歪樓:觀落陰會看到什麼?
    55:50 藍大哥掛保證:《視障者的機智生活》不走勵志路線 



    主持暨製作/邱怡瑄
    來賓/《視障者的機智生活》作者藍介洲
    剪接/邱怡菁


     
    🗂看看更多報導
    https://visionproject.org.tw/

    📺《願景工程基金會》是什麼?
    我們是一個報導公共議題,也舉辦實體活動,進行倡議的非營利媒體。
    如果你喜歡我們的節目,歡迎訂閱、分享、留言。
    也歡迎小額捐款,支持我們繼續為重要議題發聲。

    留言告訴我你對這一集的想法: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l5c43k2z01yt01318uhlb1ek/comments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 Mangler du episoder?

    Klikk her for å oppdatere manuelt.

  • 獨自變老......聽起來好可怕,但今年75歲、退休16年的劉秀枝醫師說,人生走著走著,終究得要一個人過。獨老,不等於蒼涼孤獨的晚年;做好準備,反而能迎來人生的高光時刻。

    對於退休,劉醫師笑稱是從工作中「解放」,能讓她更專心地寫作、研究醫學新知;提到跟年輕人學上網購物、操作點餐機,她不怕出槌,坦然表示「誰第一次學就會」;回想高中時光,包括她在內的少女們吐槽「30歲就好老」,而今走過古稀之年,她覺得現在越活、越不錯。

    以上不是虛假的正能量。在這集願景花生糖中,劉秀枝醫師分享她退休前做了哪些準備、為何選擇「獨老」,以及怎麼規律又充實地過好退休生活。而面對失智症、晚年臥床、老年憂鬱等變老的「陰暗面」,劉秀枝醫師也有一番既誠實、又務實的見解,一起來聽她的分享~

    ⏳時間軸
    01:00 今天是老中青跨世代對談,但,誰是年輕人?
    02:13 獨老很可怕?「對我來說,這是件很自然的事」 
    03:52 為什麼選在59歲退休?退休前,有個「三年計畫」
    06:57 退休後,劉醫師覺得「這十年」是黃金時期
    09:39 擔心老後失智?現在開始替大腦存「認知功能存款」
    12:28 工作時一直動腦,為何還是得了失智症?
    13:56 看診的病人聊到丈夫在睡夢中離世, 大家都好羨慕
    14:53 有人說「沒生孩子,老了住安養院會被欺負」,劉醫師怎麼看?
    17:25 電子支付、掃碼點餐,面對新科技心慌慌,如何化解?
    22:14 一問「這怎麼操作」,對方的手指立刻「飛」向螢幕
    25:17 爬山、上課、做podcast……如何善用「自己的時間」?
    31:19 維繫交友圈心法:參加社團、成為「好咖」、給彼此空間
    33:36 談老年憂鬱、寂寞也得去污名



    主持/梁玉芳、邱怡瑄
    來賓/劉秀枝
    製作/邱怡瑄
    節目主圖 攝影/蔡宗儒
    剪接/邱怡菁



    📕延伸閱讀
    ✋劉秀枝醫師的Podcast節目:神經會說話 🤚
     
    🗂看看更多報導
    https://visionproject.org.tw/

    📺《願景工程基金會》是什麼?
    我們是一個報導公共議題,也舉辦實體活動,進行倡議的非營利媒體。
    如果你喜歡我們的節目,歡迎訂閱、分享、留言。
    也歡迎小額捐款,支持我們繼續為重要議題發聲。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 八年前,聯合報系願景工程首次推出「偏鄉教育」系列專題報導,探討偏鄉學生學力低落、師資不穩、教師行政過量等問題,引起社會關注。為搶救偏鄉教育,立法院在2017年底三讀通過《偏遠地區學校教育發展條例》,教育部投注在偏鄉的預算成長三倍,根據最新統計,一年超過44億元。

    然而,《偏教條例》通過近六年,當願景工程記者重回偏鄉教育現場,卻發現設備升級的學校成了華麗空城。法有了、錢也給了,還是沒「人」——沒有學生、也沒有老師,這是台灣偏鄉教育的現況。

    今年九月,願景工程基金會和聯合報合作推出《偏鄉教改難,老師出走中》專題。這集節目邀請願景工程記者妤靜和十賢分享他們在採訪中的所見所聞:沒有同儕,對孩子學習造成哪些影響?聽到偏鄉教師「從教室教到浴室」的故事,感動之餘,大環境出了哪些問題?偏鄉師生又如何努力突圍,讓「小班」變成創新教學實驗的發源地?

    ⏳時間軸
    01:01 走進偏鄉學校,發現教室設備好高級!?
    03:20 直白提問:都快沒學生了,學校有存在必要嗎?
    08:09 小班教學≠高級家教班,反而讓孩子學習動機低落
    11:16 混齡教學是什麼?怎麼教?老師們準備好了嗎?
    14:36 當孩子說:影片裡的老師重複講,都不會生氣
    17:28 視訊併班上課,有同儕,也有線下助教
    18:52 但民調仍顯示師長對數位教學沒信心,為什麼?
    20:56 辦運動會、監工、算外來種面積,老師要被行政壓垮了
    25:34 行政負擔可能解方:小校結盟、源頭減量
    27:23 當教學現場和官方回應不符,「這是為什麼呢?」
    29:03 偏鄉老師像超人,或是萬能小七店員
    34:44 報導建議:鬆綁人力聘用彈性,讓學校找到「對的人」
    37:48 偏鄉教育現場問題重重,國教署的回應是......
    40:33 受訪後承受壓力,「但重要的事要有人說,才會被注意」
    42:03 教育的種子在多年後發芽,老師們因「被看見」受鼓舞



    主持暨製作/邱怡瑄
    來賓/願景工程記者周妤靜、劉十賢
    節目主圖 攝影/蔡宗儒



    📕延伸閱讀
    《偏鄉教改難,老師出走中》專題:https://visionproject.org.tw/project/remote-edu-act-6years
     
    🗂看看更多報導
    https://visionproject.org.tw/

    📺《願景工程基金會》是什麼?
    我們是一個報導公共議題,也舉辦實體活動,進行倡議的非營利媒體。
    如果你喜歡我們的節目,歡迎訂閱、分享、留言。
    也歡迎小額捐款,支持我們繼續為重要議題發聲。

    留言告訴我你對這一集的想法: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l5c43k2z01yt01318uhlb1ek/comments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 影像工作者徐紫柔從2016年開始和家人拍KUSO的喜劇短片,一開始只是為了好玩,但全家人因為30秒的槍戰影片笑得好開心。於是,短片越拍越多,也越來越多家人入鏡。輕度失智的奶奶嗓門大,拍起戲來架勢十足,順理成章地成為徐紫柔的「最佳女主角」。「她身上的光芒遮掩不住。」徐紫柔笑著說。

    徐紫柔說,戲劇之前,人人平等。大家都可能忘詞,輕度失智的奶奶透過適合她的拍片規劃和引導,演戲表現一級棒;偶爾NG,還能產生意想不到的喜劇效果。

    在徐紫柔的鏡頭下,奶奶可以是武功高強的世外高人、下凡烤肉的嫦娥,或是一位討厭難吃粄條的客家饒舌歌手。今年八月公開的三集《記憶戰隊》短片中,徐紫柔的奶奶成為粉紅戰士,和其他四位金剛戰士一同對抗殭屍,以守護社區居民失去的記憶。這段拍攝過程,全被收錄在今年十月上映的《邀阿公阿嬤拍B級殭屍片》紀錄片。

    在這集願景花生糖,徐紫柔分享許多拍《邀阿公阿嬤拍B級殭屍片》的有趣故事,也聊起自己的家人和從小生長的社區,如何傾全村之力,陪伴長者好好生活。而徐紫柔想用幽默、喜劇的角度,讓大家看見輕度失智症者的模樣,卻因為「太不尋常」,在找資金時處處碰壁,該如何應對?紀錄片上映後,觀眾和家人的反應又如何?一起來聽她的分享~

    ⏳時間軸
    03:29 上映前,曾被建議改片名?先來聊「B級片」的由來
    05:06 「金剛戰士」和「殭屍」是怎麼湊在一起的?
    07:20 第一支和家人拍的KUSO短片,是場頂樓槍戰
    13:51 私下和家人拍片,和工作時拍喜劇的差別是?
    15:42 喪失短期記憶的的奶奶,怎麼拍片、記台詞?
    20:35 談陪伴:看見長輩還有的能力、戲劇之前人人平等
    22:56 長大後才發現,我們家和別人家「不太一樣」
    25:00 這次還動員社區民眾拍片,但......誰願意來演戲?
    28:16 全村的力量不只用來養大一個孩子,也能好好照顧失智長輩
    33:34 幕後故事:奶奶受傷時的糾結、貧窮會不會限制想像力
    36:55 找資金超受挫,評審說「我不知道你要拍什麼」
    40:30 一件事有很多面向,為什麼想用幽默、喜劇的方式談失智症?
    42:03 感動的觀眾、淡定的家人,還有一直哭的導演本人
    47:16 要先看紀錄片,還是先看youtube上的《記憶戰隊》三部曲短片?



    主持暨製作/邱怡瑄
    來賓/徐紫柔
    節目主圖/《邀阿公阿嬤拍B級殭屍片》團隊提供
    節目引用之影音片段/《邀阿公阿嬤拍B級殭屍片》團隊、「決戰家族」臉書粉專 提供



    📕延伸閱讀
    《記憶戰隊》第一集:https://www.youtube.com/watch?v=51m0ijlQiqU
    《記憶戰隊》第二集:https://www.youtube.com/watch?v=uyP1Ckki5fw
    《記憶戰隊》第三集:https://www.youtube.com/watch?v=3F8OjjaV-Bc
     
    🗂看看更多報導
    https://visionproject.org.tw/

    📺《願景工程基金會》是什麼?
    我們是一個報導公共議題,也舉辦實體活動,進行倡議的非營利媒體。
    如果你喜歡我們的節目,歡迎訂閱、分享、留言。
    也歡迎小額捐款,支持我們繼續為重要議題發聲。

    留言告訴我你對這一集的想法: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l5c43k2z01yt01318uhlb1ek/comments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 「我覺得很孤單」、「縱使有一些資源可以使用,我還是沒有被接住的感覺」.......這是湯淨在18歲那年遭遇性暴力、並向外求助後的感受。這些經歷在她心中埋下一顆種子:不要讓其他性暴力事件的倖存者,也覺得被孤立、不被理解。

    為了讓倖存者們有一個自在交流的空間,湯淨創辦了匿名互助社群「暖暖Sunshine」。她還參加了願景工程基金會舉辦的「伴飛計畫」,完成《代價:倖存之後》專題報導,談倖存者在向外求助、走向復原的路上,會碰到哪些來自社會和體制的阻礙。

    在這集節目裡,湯淨從倖存者角度,分享一般人陪伴倖存者、檢警向倖存者問話,以及記者訪談倖存者時,各自要注意的眉角。而作為《代價:倖存之後》的編輯之一,願景記者怡瑄也和湯淨聊起完成報導的心路歷程,包括:書寫和自己有關的經歷,難在哪?編輯過程的查證與核實,會不會讓湯淨覺得被質疑?完成這篇專題報導,對湯淨的意義是?

    ⏳時間軸
    02:18 名詞科普:什麼是「倖存者」?
    03:36 如何在報導中,書寫自己的故事?
    11:07 公開說「我是一名倖存者」之前,先練習
    14:04 記者兩難:為了報導查證、核實,會不會變成質疑倖存者?
    18:04 回顧性暴力案件調查,檢警怎麼問話比較好?
    21:37 陪伴者很常說出口、但也容易踩到倖存者地雷的四個字是?
    23:58 記者採訪倖存者時怕說錯話?不如誠實表達自己的擔憂
    25:34 湯淨辦了一場談性暴力議題的市集,把倖存者心聲化為讀劇
    27:34 四種顏色的紙膠帶,暗喻倖存者「說出來」要面對的四大關卡
    32:13 參加展覽的民眾們,在明信片上寫了、畫了什麼內容給倖存者?
    34:10 湯淨覺得自己在「復原」的路上走到哪裡了?報導刊出的意義是?
    38:58 暖暖Sunshine協會提供哪些服務?如何聯繫?11月將上wabay募資!?
    42:34 有一個人在逛市集時走近湯淨,說謝謝妳



    主持暨製作/邱怡瑄
    來賓/湯淨



    📕延伸閱讀
    《代價:倖存之後》專題報導
    https://visionproject.org.tw/project/life-after-sexual-violence
    將性暴力倖存者心聲化為創作 「一ㄡˇ伴逛市集」處處可見倖存者真心話
    https://visionproject.org.tw/story/6859
    陪伴性暴力倖存者怕說錯話?諮商心理師:不追問、不評價,不主動給建議
    https://visionproject.org.tw/story/6860
    「世上沒有完美的助人工作者」 社工師和心理師對談專業下的不知所措
    https://visionproject.org.tw/story/6861
     
    🗂看看更多報導
    https://visionproject.org.tw/

    📺《願景工程基金會》是什麼?
    我們是一個報導公共議題,也舉辦實體活動,進行倡議的非營利媒體。
    如果你喜歡我們的節目,歡迎訂閱、分享、留言。
    也歡迎小額捐款,支持我們繼續為重要議題發聲。

    留言告訴我你對這一集的想法: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l5c43k2z01yt01318uhlb1ek/comments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 2023年,全球逐漸走出COVID-19疫情陰霾,但極端氣候帶來的災害越來越顯著。根據世界氣象組織(WMO)九月發布的最新數據,今年六到八月是史上最熱夏天;世界各地頻頻發生熱浪、野火、暴雨、洪水等災害。人類必須正視:氣候問題成為日常,且越來越嚴重。

    國際社會興起減碳呼聲,台灣也宣示「2050淨零」目標,能源轉型是關鍵。但發展再生能源,勢必伴隨電價調漲,民眾能接受嗎?今年台大風險中心進行的「淨零轉型民意調查」,就問到這題。還有,面對氣候變遷,台灣民眾對政府處理氣候危機有信心嗎?在過度樂觀和過度焦慮之間,人們該怎麼理解氣候問題?來聽台大風險中心主任周桂田的第一手解析:

    ⏳時間軸
    01:33 能源轉型伴隨電價調漲,民眾支持嗎?是否有年齡之分?
    09:17 為什麼社會上普遍有「民眾不願漲電價」的認知?
    14:45 電價調漲,那經濟弱勢怎麼辦?
    17:54 從台灣到國際社會,民眾相信政府有能力處理氣候問題嗎?
    22:19 在氣候懷疑論和氣候焦慮之間,如何理解現況?
    24:30 氣候危機近在眼前,卻陷入「相互指責」僵局,怎麼辦?
    29:28 怎麼跟自己的孩子,以及年輕世代談氣候變遷?



    主持/孫文臨
    來賓/周桂田
    製作/邱怡瑄、陳靖宜
    節目主圖/取自聯合報系資料庫



    📕延伸閱讀
    臺大風險中心調查:八成民眾願漲電價、半數不信政府能因應氣候災害
    https://visionproject.org.tw/story/6776
     
    🗂看看更多報導
    https://visionproject.org.tw/

    📺《願景工程基金會》是什麼?
    我們是一個報導公共議題,也舉辦實體活動,進行倡議的非營利媒體。
    如果你喜歡我們的節目,歡迎訂閱、分享、留言。
    也歡迎小額捐款,支持我們繼續為重要議題發聲。

    留言告訴我你對這一集的想法: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l5c43k2z01yt01318uhlb1ek/comments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 最近幾周,台灣的長照政策有了驚天動地的變化。八月底,有總統候選人拋出「80歲以上長者免巴氏量表,即可申請看護移工」的政見;上周二,衛福部就宣布「使用長照6個月以上者、輕度失智症者、特定身心障礙者」三類族群不用巴氏量表,就能申請看護移工。勞動部初估,這次放寬申請範圍後,台灣將新增兩萬多名外籍家庭看護工。

    有人覺得新政策便民,有人擔心助長移工「挑案」現象,卻鮮少人討論,更多移工要來台灣了,但台灣能讓他們好好工作、生活嗎?「願景工程基金會」先前刊出的《在台移工病歷簿》專題報導發現,在台移工如果生病,從語言溝通、雇主態度到政策規劃,都可能成為他們就醫的阻礙。

    《在台移工病歷簿》的專題作者林爭意是一位戲劇企劃,為了劇本田調,她開始研究移工就醫狀況。在劇本企劃案結束後,她也決定走完這段叩問之旅,投入這個題目的採訪和寫作。作為報導素人,她如何抽絲剝繭、了解移工就醫的現況?開發劇本和撰寫報導的過程,又有什麼異同之處?來聽聽她的分享~

    ⏳時間軸
    02:10 採訪源起:我和移工的距離,又遠又近
    04:23 移工在台就醫,有四大關卡要克服
    11:44 正式採訪前的諜對諜:你值得信任嗎?
    19:50 受訪移工難找!重大傷病移工多數已經回家鄉
    22:24 為了生活出外打拼,我們都是「移動的人」
    24:14 劇本田調和報導採訪有什麼不同之處?
    28:02 寫報導也可以在腦中畫分鏡!?
    30:54 戲劇和報導的化學反應如何產生?
    35:33 完成報導後,爭意想說的話



    主持/邱怡瑄
    來賓/《在台移工病歷簿》報導作者林爭意
    製作/邱怡瑄、陳靖宜
    節目主圖/取自《在台移工病歷簿》報導,攝影/柯合倍



    📕延伸閱讀
    《在台移工病例簿》專題報導
    https://visionproject.org.tw/project/health-of-taiwan-immigrant-workers
     
    🗂看看更多報導
    https://visionproject.org.tw/

    📺《願景工程基金會》是什麼?
    我們是一個報導公共議題,也舉辦實體活動,進行倡議的非營利媒體。
    如果你喜歡我們的節目,歡迎訂閱、分享、留言。
    也歡迎小額捐款,支持我們繼續為重要議題發聲。

    留言告訴我你對這一集的想法: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l5c43k2z01yt01318uhlb1ek/comments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 「我發現自己即將成為『三明治世代』了。」願景工程的攝影記者陳靖宜說。幾個月前,靖宜度過了焦頭爛額的一周——她的肚子裡有即將出生的小生命,忙工作之餘,長輩卻突然住院需要照顧。這讓她意識到,自己即將成為家中「上有老,下有小」的主要照顧者。

    照顧責任可能一夕降臨,但「照顧」卻是一段需要學習並親身實踐的人生路。這集節目,靖宜和《失智照護》一書的作者陳乃菁醫師對談,聊乃菁醫師在繁忙工作中,怎麼與五個孩子相處?為家庭建立「照顧團隊」時,如何讓世代間開啟對話?扛起照顧責任之餘,又該怎麼安頓自己的心?

    ⏳時間軸
    02:11 乃菁醫師這麼忙,為什麼願意生五個小孩?
    06:06 生了五個孩子,只有「洗奶瓶」是唯一不變的事
    07:30 照顧責任突然降臨,「我不再是可以耍廢的女兒」
    10:16 照顧長輩和孩子,都需要很多幫手
    11:16 找幫手,不能總讓他們「臨時代打」
    17:00 和父母聊孫子孫女,補起他們遺落的童年記憶 
    20:00 趁早建立照顧團隊,梳理世代間的猜忌和傷痛
    22:24 千古難題:工作和家庭如何平衡?
    29:43 平時忙著照顧家人和患者,怎麼照顧自己?
    33:07 找一首家庭的主題曲,大家一起歌唱
    35:15 你的孩子,真的不只是你的孩子



    主持/陳靖宜
    來賓/陳乃菁醫師
    製作/邱怡瑄、陳靖宜
    節目主圖 攝影/蔡宗儒



    📕延伸閱讀
    你我都是「失智預備軍」,失智後的照護生活該怎麼過?——專訪陳乃菁
    https://visionproject.org.tw/story/6766
     
    🗂看看更多報導
    https://visionproject.org.tw/

    📺《願景工程基金會》是什麼?
    我們是一個報導公共議題,也舉辦實體活動,進行倡議的非營利媒體。
    如果你喜歡我們的節目,歡迎訂閱、分享、留言。
    也歡迎小額捐款,支持我們繼續為重要議題發聲。

    留言告訴我你對這一集的想法: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l5c43k2z01yt01318uhlb1ek/comments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 黃姿華大學讀新聞系,卻成了新聞的「逃兵」。她當時覺得記者是被「指派」到新聞現場,能否在有限時間內梳理不同議題,成為她跨不過的心理障礙。「我覺得自己是沒有立場的人。」她說。

    直到投入移工領域工作多年,姿華才覺得自己的立場和觀點慢慢長出來了。她看見台灣的法令和工作環境都期待移工「永遠單身」,當移工被發現懷孕,就嚴重影響工作權;以前台灣女工的「禁孕條款」,等同今天移工「懷孕就遣返」的潛規則。而歷經千辛萬苦,把孩子生下的移工媽媽,接著就會經歷全天下女性勞工的共同難題:工作家庭難兼顧、教養觀念與婆家摩擦、孩子的爸不是育兒好夥伴......

    透過參加願景工程基金會的「伴飛計畫」,姿華開啟了《移工生養這條路》的報導採寫。姿華說,這次她有很豐沛的書寫欲望,這段採訪寫作的旅程究竟帶著她走到哪,且聽她娓娓道來。

    ⏳時間軸
    01:45 大學參與「我要休假」遊行,開始關注移工議題
    03:14 報導背後的小秘密:我是OO的教母
    04:34 在台灣工作的移工懷孕了,會發生什麼事?
    07:26 法令有保障,但仲介說:懷孕就遣返!
    09:25 移工泰莎回菲律賓看女兒,重逢那刻,心碎了
    14:14 「當媽媽」的另一種難:為什麼是我融入你的家庭?
    20:17 有人陪著你、有人為了你離開,看見實踐親職的不同努力
    22:14 移工媽媽好辛苦,移工爸爸們去哪了?
    25:23 我也想當好雇主,卻被體制放生
    31:48 煮飯煮到一半,跑過來說出真心話
    37:25 法不入家門,以及被輕視的家內勞動
    40:05 從做移工個案工作,到書寫移工報導



    主持/邱怡瑄
    來賓/《移工生養這條路》報導作者黃姿華
    製作/邱怡瑄、陳靖宜
    節目主圖/取自《移工生養這條路》報導,攝影/梁家瑋
    本集節目有擷取影片《我的女兒叫蘇菲》部分音檔,製作團隊/黃姿華、梁家瑋



    📕延伸閱讀
    《移工生養這條路》系列報導
    https://visionproject.org.tw/project/migrant-workers-give-birth-in-taiwan
    【移工生養這條路】我的女兒叫蘇菲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i5fG4RfqRyU
     
    🗂看看更多報導
    https://visionproject.org.tw/

    📺《願景工程基金會》是什麼?
    我們是一個報導公共議題,也舉辦實體活動,進行倡議的非營利媒體。
    如果你喜歡我們的節目,歡迎訂閱、分享、留言。
    也歡迎小額捐款,支持我們繼續為重要議題發聲。

    留言告訴我你對這一集的想法: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l5c43k2z01yt01318uhlb1ek/comments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 從今年五月開始,台灣各界掀起了一波 #Metoo運動,許多暗藏在權力死角的性騷擾事件和性侵事件一一浮上檯面。在訴說創傷的同時,也掀起對修法及性別互動的思考。

    但今天的願景花生糖比較特別,我們要來聊 #Metoo運動之下的冷門問題,例如:真心道歉,沒有附加任何「如果我讓你不舒服」的這種條件句,乾脆地認錯,很難嗎?也有些男性覺得焦慮,諸如「以後怎麼追女生?會不會動輒被metoo?」,或是不知道自己以前有沒有做錯事、每天都擔心自己被點名,這樣的男性焦慮值得傾聽嗎?又該如何理解?

    雖然有人覺得,現在談男性感受「還太早」、女性的怨氣都還沒發洩完呢,但是,這波運動的終點是什麼?需要以及有可能談「原諒」嗎?或者,#Metoo運動永遠不會有終點,因為它就是台灣邁向平權過程中,必須歷經的「成長痛」罷了?

    這些問題很難有標準答案,但如果你也有這些疑問,歡迎一起來收聽這集節目。

    📌 收聽提醒:本集節目有談論到創傷、自殺等議題,請斟酌收聽。若需諮商或相關協助可撥生命線專線「1995」、張老師服務專線「1980」或衛福部安心專線「1925」。

    ⏳時間軸
    02:19 為什麼要聊「男性焦慮」?
    04:12 #Metoo的資訊疲乏和替代性創傷
    05:51 有人覺得被誣告、有人暫時社死、有人不會道歉
    08:40 男生聚會聊天,不知道自己有沒有做錯事?要不要道歉?
    14:53 「積極同意」難嗎? 
    21:55 什麼樣的道歉才有意義?談「原諒」會不會太早?
    25:13 減緩網路論戰,「延遲鍵」說不定有用
    27:00 #Metoo運動會帶我們走向哪裡?是理解,不是和解?



    主持暨製作/願景花生糖團隊
    來賓/機車的老朋友
     
    🗂看看更多報導
    https://visionproject.org.tw/

    📺《願景工程基金會》是什麼?
    我們是一個報導公共議題,也舉辦實體活動,進行倡議的非營利媒體。
    如果你喜歡我們的節目,歡迎訂閱、分享、留言。
    也歡迎小額捐款,支持我們繼續為重要議題發聲。

    留言告訴我你對這一集的想法: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l5c43k2z01yt01318uhlb1ek/comments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 提到「低碳飲食」,你覺得這個「碳」指的是什麼?

    根據願景記者文臨在菜市場進行的街訪結果,八成民眾會回答:低「碳水化合物」。但今天願景花生糖要聊的是另一種低「碳」,也就是低「碳排放」飲食。面對越來越熱的夏天,氣候危機不再只是課本上的名詞,而是我們的日常,一般人或許很難砸大錢研發再生能源,但要減少溫室氣體排放,人人都可以從減少「飲食碳排」做起。

    這集節目邀請到負責《餐桌上的碳排》專題的記者孫文臨,聊氣候變遷如何影響糧食安全,以及食物碳排怎麼算。還有許多真心話提問:低碳飲食要怎麼買、怎麼吃?會比較貴嗎?外食族飲食選擇有限,可能兼顧低碳飲食嗎?

    ⏳時間軸
    00:50 在歷史高溫紀錄被三度打破的這周,走進錄音間
    02:16 氣候危機近在眼前,缺蛋缺米缺肉缺菜,你要吃什麼?
    05:23 救地球從「吃」開始——認識「低碳飲食」
    06:56 從產地到餐桌,一碗飯的碳足跡有多少?
    16:45 稻米業者們怎麼知道要減碳?民眾買單嗎?
    22:52 一般人對低碳飲食的認識,在「有」與「沒有」之間
    27:03 今天就開始選擇「低碳飲食」,我該吃什麼?
    31:21 愛地球也要顧荷包:低碳飲食,會不會比較貴?
    33:18 外食族小確幸:吃雞腿便當,我心安理得
    36:46 願景記者端午節「粽子碳排」大PK,結果是?
    41:10 食物我們吃,碳排算在其他國家頭上,是好事......嗎?



    主持/邱怡瑄
    來賓/願景工程基金會攝影記者孫文臨
    製作/邱怡瑄、陳靖宜
    插畫/penguin sushi bar



    📕延伸閱讀
    餐桌上的碳排:出一張嘴就地球
    https://visionproject.org.tw/project/carbon-on-table

     
    🗂看看更多報導
    https://visionproject.org.tw/

    📺《願景工程基金會》是什麼?
    我們是一個報導公共議題,也舉辦實體活動,進行倡議的非營利媒體。
    如果你喜歡我們的節目,歡迎訂閱、分享、留言。
    也歡迎小額捐款,支持我們繼續為重要議題發聲。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 攝影記者最大的惡夢之一,就是手上的報導主題,沒有畫面可拍。

    去年,願景工程的攝影記者陳靖宜就碰到這個難題:在「照顧殺人」報導專題中,當事人都不在了,法庭拍攝處處受限。於是,靖宜拿起塵封十年的畫筆,打開所有感官,把遺落在採訪現場和二手資料的蛛絲馬跡串起來;用一幅幅鉛筆素描,把照顧殺人事件的痛苦、糾結和隱忍,呈現在讀者面前。從此,開啟了她攝影為主、插畫為輔的新工作模式。

    在這集願景花生糖中,靖宜不藏私分享插畫背後的創作心法:插畫如何既扣緊新聞事實,又傳遞出「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深刻感受?作為一個會畫畫的攝影記者,她怎麼看兩種媒介的異同之處?靖宜平常又在看什麼作品或報導,來累積靈感呢?

    ⏳時間軸
    01:11 記者好忙!又要攝影、又畫插畫的工作型態怎麼開始的?
    04:08 《照顧殺人》的專題視覺起源:聽海哭的聲音、遺書親筆筆跡
    12:03「我已經很久沒畫畫了」為什麼靖宜十年前決定放下畫筆?
    13:54 動筆前,如何透過搜集資料,還原「消失的現場」?
    21:53 專欄作家一段「有感覺」的文字,怎麼啟動圖像腦運作?
    26:11 靖宜:視覺不是文字的附屬品、圖像不只能傳達「現實」還有「真實」
    29:26 推薦PART1:來聽靖宜對「報導漫畫」的愛!
    32:28 推薦PART2:厭世上班族、暖化蝸牛、漫畫家偷聽街頭閒聊



    主持/邱怡瑄
    來賓/願景工程基金會攝影記者陳靖宜
    製作/邱怡瑄、陳靖宜
    插畫/陳靖宜



    📕延伸閱讀
    照顧殺人之外,那些「看見」與「看不見」的部分
    https://visionproject.org.tw/story/6501
    「照顧殺人」專題報導1:看見照顧殺人
    https://www.visionproject.org.tw/longform/care1/
    巫馥彤專欄:這天,坐牢被當成可以「過得比較好」的選擇
    https://visionproject.org.tw/story/6692

     
    🗂看看更多報導
    https://visionproject.org.tw/

    📺《願景工程基金會》是什麼?
    我們是一個報導公共議題,也舉辦實體活動,進行倡議的非營利媒體。
    如果你喜歡我們的節目,歡迎訂閱、分享、留言。
    也歡迎小額捐款,支持我們繼續為重要議題發聲。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 「我透過攝影機,看到牠的眼睛往上看。牠好像在做一種無聲的控訴,就是『為什麼』......為什麼人類要這樣做?」談到多年前潛入屠宰場,看到水牛被巨大斧頭劈了七下才倒下的經歷,台灣動物社會研究會副執行長陳玉敏有些哽咽。本該一擊致昏的人道屠宰,卻因為設備不到位,使得水牛在生命最後,必須承受巨大的痛苦和驚恐。

    玉敏投入動保工作超過30年,曾走進流浪犬收容所,入眼入耳盡是狗貓的無助;或是目睹經濟動物非人道屠宰的現場。時間沒有沖淡一切,而是在內心刻下一道道傷痕。這集願景花生糖邀請陳玉敏,理解她為何投入動保工作;承受了動物的苦難,如何帶傷前進,並見證改變。

    玉敏曾是炸豬排愛好者,如今潛心吃素多年,她又是怎麼看「吃素與否」和「提升動物福利」的關係呢?讓我們來聽聽玉敏的分享~

    ⏳時間軸
    02:30 超過三十年的動保人生,從那本編了七天七夜的書開始
    07:12 那些年,流浪狗被當成廢棄物處理
    15:46 花七小時抱著狗狗讓獸醫打針,被罵「用水淹死不是比較快嗎」
    24:36 大家都要救狗救貓,卻很少人關注雞豬牛的處境
    31:28 與水牛的大眼對望,它好像在問「為什麼人類要這樣做?」
    35:43 玉敏接到恐嚇電話要被斷腳筋、每晚焦慮好像什麼都沒有改變
    41:11 執行屠宰的阿伯們跟玉敏說了一些話,讓玉敏流淚了
    42:25 吃肉和讓動物過更好,不是零和遊戲
    51:15 聊動社「讓母雞自由」連署:什麼是「格子籠」?母雞為何不自由?



    主持/周妤靜
    來賓/陳玉敏
    製作/邱怡瑄、陳靖宜



    📕延伸閱讀
    陳玉敏專欄:被漠視的海洋生物多樣性——漁業署刺網管理漏洞,讓海龜枉死
    https://visionproject.org.tw/story/6708
    陳玉敏專欄:立法禁止夜市撈魚、撈烏龜是管太多嗎?
    https://visionproject.org.tw/story/6678
    陳玉敏專欄:別只發「狒文」,圈養野生動物逸失,是誰失職了?
    https://visionproject.org.tw/story/6642
     
    🗂看看更多報導
    https://visionproject.org.tw/

    📺《願景工程基金會》是什麼?
    我們是一個報導公共議題,也舉辦實體活動,進行倡議的非營利媒體。
    如果你喜歡我們的節目,歡迎訂閱、分享、留言。
    也歡迎小額捐款,支持我們繼續為重要議題發聲。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 你知道監獄裡也有社工嗎?願景的專欄作家巫馥彤在2019年,成為第一批進入監獄工作的社工。最近卻驚覺,有些收容人明明就有障礙狀況,卻沒有身心障礙資格;也有人的身心障礙證明在入監期間,默默超過「每五年要換證一次」的期限,自己也不知道要重新鑑定。如此一來,這些收容人雖然是障礙者,卻將在出監後被「放生」,無法使用政府的身心障礙資源服務。

    為了解決這個問題,於是,馥彤做了一連串「不是我業務範圍內」的事情。

    在這集節目中,願景花生糖主持人化身為身心障礙鑑定領域的「麻瓜」,準備好的訪綱都丟掉,瘋狂向馥彤提問「為什麼」。例如:為什麼入監後,有收容人連幾十塊、要寄鑑定申請的郵資都付不起?開課說明身心障礙鑑定資訊,收容人都超踴躍問問題,為什麼監所過去沒做這件事?

    這集資訊爆量,一起來聽馥彤的分享~

    ⏳時間軸
    00:51 工作面試前,先被巫馥彤的文章吸引
    02:33 原來監獄有社工!監獄社工平常都在做什麼?
    08:14 這些收容人明明有障礙事實,為什麼沒有身心障礙資格?
    11:57 從社會大眾到監所工作人員,大家都是身心障礙知識的「麻瓜」
    12:49 要讓收容人申請身心障礙鑑定,沒有錢萬萬不能 
    14:50 入監那一刻,低收、障礙補助全歸零
    17:35 除了錢,資訊也很重要,所以進監所工場幫收容人上課
    21:03 沒料到的困難:申請鑑定要身分證正反面影本,在監獄怎麼印?
    22:44 終極大魔王:跨單位沒做好身心障礙系統串接,陷入打電話地獄
    26:07 發現問題不難,決定改變很難,怎麼堅持去做?
    28:08 關注那些「好像離我的日常很遠」的事情,有什麼意義?



    主持/邱怡瑄
    來賓/巫馥彤
    製作/邱怡瑄、陳靖宜
    圖/取自Unsplash by Marco Chilese



    📕延伸閱讀
    巫馥彤專欄:包包被偷走後 我查了小偷的名字
    https://visionproject.org.tw/story/6183
    巫馥彤專欄:包包被偷走後 我去監獄探視那位小偷
    https://visionproject.org.tw/story/6459
     
    🗂看看更多報導
    https://visionproject.org.tw/

    📺《願景工程基金會》是什麼?
    我們是一個報導公共議題,也舉辦實體活動,進行倡議的非營利媒體。
    如果你喜歡我們的節目,歡迎訂閱、分享、留言。
    也歡迎小額捐款,支持我們繼續為重要議題發聲。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 如果一名「男跨女」的跨性別運動員,想參加女子組競賽,會發生什麼事?

    這要視這名選手在何時、何地、參加哪種賽事而定:若是參加2015年後的奧運,通過睪固酮濃度檢測、宣告性別認同時間達四年以上,就可取得參賽資格;若參加世界田徑總會、國際游泳總會、國際橄欖球聯盟等賽事,選手只要經歷過男性青春期,就不能參賽。台灣今年的全中運及全大運,則是首次開放跨性別運動員參賽,不過沒有人報名參加。

    上個月,願景工程刊出〈難以「跨」越的界線 跨性別運動員參賽爭議再起〉一文,這是一群政大學生合力完成的報導。願景花生糖邀請到其中兩位作者——亭妤和博翔,分享這篇報導是怎麼寫出來的,例如,該怎麼找到台灣的跨性別運動員受訪?學生運動員們對跨性別者參賽的看法是?國內外對於跨性別運動員能不能參賽,尚未定論,該怎麼在報導中平衡不同觀點呢?

    ⏳時間軸
    01:42 亭妤和博翔聊報導內容,跨性別運動員參賽有哪些爭議?
    08:17 從一堂課的報導作業出發,為什麼會選擇寫這個題材?
    13:08 當受訪者回應:「我不是跨性別者,我是女生。」
    19:08 如何在報導中呈現不同立場的看法?
    24:34 博翔分享「女子組」賽事背後的歷史與文化脈絡
    30:17 該怎麼分組才好?聊國內外和未來可能發展的參賽標準
    36:50 寫了這篇報導,有因此改變對跨性別運動員參賽的看法嗎?
    38:26 報導發表後,有收到一波批評,亭妤和博翔怎麼看?



    主持/孫文臨
    來賓/政大新聞系學生劉亭妤、政大新聞系學生張博翔
    製作/邱怡瑄、陳靖宜
    圖/取自Unsplash



    📕延伸閱讀
    難以「跨」越的界線 跨性別運動員參賽爭議再起
    https://visionproject.org.tw/story/6656
     
    🗂看看更多報導
    https://visionproject.org.tw/

    📺《願景工程基金會》是什麼?
    我們是一個報導公共議題,也舉辦實體活動,進行倡議的非營利媒體。
    如果你喜歡我們的節目,歡迎訂閱、分享、留言。
    也歡迎小額捐款,支持我們繼續為重要議題發聲。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 生而為人,總有情緒低落的時候。有時,早上醒來一睜開眼,心就好累,不想起床不想梳洗不想出門上班上課。

    但你知道嗎?目前台灣已經有12所大學,設置「心理調適假」、「心理健康假」等假別,讓情緒低落或焦慮的學生們可以請假,給自己的心情找回韌性的餘裕。

    不過,心理假的概念在台灣還很新鮮,你我對它應該都有很多好奇。例如:心理假怎麼請?請過假的人覺得有幫助嗎?會不會被濫用?上個月,願景工程刊出了一篇由政大學生投書的報導〈心情「感冒」也可以請假──心理假在大學漸成風潮〉,今天的願景花生糖,就邀請了這篇報導的其中兩位作者——岳陞和靖評,要來跟他們聊聊,關於心理假的各種大哉問~

    ⏳時間軸:
    01:21 這篇聊心理假的報導寫了什麼?什麼是心理假?
    03:05 大學翹課那麼方便(?),為什麼還需要心理假?
    05:20 採訪觀察:心理假理想很豐滿,現實......有點骨感?
    08:02 政大也通過了心理假,你們自己或身邊有人請假嗎?
    10:23 大學生最常感受到的心理壓力來自哪裡?
    11:37 回想高中時的自己,覺得那時候也需要心理假
    16:33 怎麼找到有請過心理假的受訪者?
    18:33 文章要好,形容詞就不能多
    23:04 報導刊出後,有則留言寫「好好笑」



    主持/劉十賢
    來賓/政大新聞系學生溫岳陞、政大新聞系學生黃靖評
    製作/邱怡瑄、蔡宗儒
    圖/取自MotionElements



    📕延伸閱讀
    心情「感冒」也可以請假──心理假在大學漸成風潮
    https://visionproject.org.tw/story/6644
     
    🗂看看更多報導
    https://visionproject.org.tw/

    📺《願景工程基金會》是什麼?
    我們是一個報導公共議題,也舉辦實體活動,進行倡議的非營利媒體。
    如果你喜歡我們的節目,歡迎訂閱、分享、留言。
    也歡迎小額捐款,支持我們繼續為重要議題發聲。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 記者的生活樂趣之一,就是從日常小事挖掘有趣的問題,然後問:為什麼?

    例如,最近迪士尼要推出真人版《小美人魚》電影,找來非裔女星Halle Bailey飾演主角愛麗兒。有人認為,Halle Bailey和動畫中紅髮白膚的愛麗兒長得完全不同,批評選角太追求政治正確。但願景記者們平時看劇,觀察到近年韓劇轉向更平權的戀愛互動,這符合當代性別觀的政治正確,這時,「政治正確」好像又不會被批評了?

    究竟,近年影視作品湧現的「政治正確」爭論是怎麼一回事?「政治正確」會不會影響戲劇的創作空間?用現在的價值觀去檢視以前的作品,合理嗎?願景花生糖發揮記者求知的好奇心,找來願景團隊中愛看劇、看電影的夥伴,一起來聊聊這些觀察和疑惑。大家快樂地用上班時間(?)聊看劇心得,聊著聊著......竟然有人想轉行去做編劇了!?

    ⏳時間軸:
    01:45 願景四位夥伴齊聚一堂,大家平常都在看什麼劇?
    03:11 小美人魚真人版電影預告釋出,留言區......有點可怕
    04:00 批評聲浪是種族歧視,還是對「還原度」的堅持? 
    08:03 為什麼蜘蛛人找黑人演員演,沒有引起大反彈?
    09:01 霸道的愛OUT! 來聊聊《非常律師禹英禑》
    11:23 霸總洗白術、長大後重看韓劇向「那個男人」懺悔
    15:20 歪樓討論:我們要不要轉行做編劇?
    19:20 當老作品碰上新視角,你的正確不是我的正確
    25:21 小美人魚其實不是戀愛腦!
    28:35 政治正確不只有世代差異,還涉及社經地位的不同
    31:32 沒有標準答案的電影,像極了愛情
    33:44 如果要重新改編以前的作品,大家的期待是?
    35:16 對真人化的想像,或許不用停留在真人「再演一遍」

    🎞本集提到的電影:《小美人魚》、《當男人戀愛時》、《我要回高三》、《青春養成記》、《路卡的夏天》、《彼得潘》、《阿拉丁》、《重慶森林》、《黑魔女》、《變身少女露比》

    🖥本集提到的戲劇:《非常律師禹英禑》、《秘密花園》、《嫉妒的化身》、《六人行》



    主持|邱怡瑄
    來賓|願景工程記者梁玉芳、願景工程記者孫文臨、願景工程企劃李昱萱
    製作|邱怡瑄
     
    🗂看看更多報導
    https://visionproject.org.tw/

    📺《願景工程基金會》是什麼?
    我們是一個報導公共議題,也舉辦實體活動,進行倡議的非營利媒體。
    如果你喜歡我們的節目,歡迎訂閱、分享、留言。
    也歡迎小額捐款,支持我們繼續為重要議題發聲。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 你還記得自己五歲的時候在幹嘛嗎?

    對多數人來說,雖然已經淡忘五歲的記憶,但當時的生活應該不出吃、睡、玩。不過,在台灣,有孩子五歲就開始分擔家務、替行動不便的父親擦背;也有孩子從七歲開始,替癱瘓的母親更換尿布。

    他們是一群提早照顧生病家人的「年輕照顧者」。

    上個月,願景推出專題報導「看見年輕照顧者」,探討這群孩子們碰到的長照困境。記者妤靜說,他們都是很體貼人的乖小孩,但因為照顧失去了童年,孩子應該有的玩耍和學習都成為代價。政府頒給「孝行獎」,愈慘的愈能得獎,卻忘了孩子的悲慘是失靈照顧體系的惡果。

    在這集願景花生糖裡,妤靜分享自己如何發現年輕照顧者議題,以及在採寫過程中碰到的挑戰,例如:頻頻被拒訪怎麼辦?和未成年的受訪者互動,有哪些眉角要注意?

    在專題刊出後,有人批評報導貶低「孝順」的意義,也有人指責受訪者的母親,逕自把長照責任丟給孩子。對於這些評論,大家又有什麼看法呢?

    時間軸:
    01:00 願景花生糖新夥伴跟大家打招呼
    05:00 年輕照顧者議題超冷門,怎麼進入記者選題雷達網?
    08:46 政治不正確提問:孝行獎有獎金,不好嗎?
    10:05 長照背後的「乖」小孩和「壞」小孩
    14:16 受訪的年輕照顧者大多未成年,採訪要注意哪些事? 
    19:27 從國外案例,思考年輕照顧者困境解方
    21:54 用「孝道綁架」討論長照困境,不是要拋棄家中需要照顧的人
    25:58 怎麼辨識年輕照顧者?突然想起那個「家裡有事」的朋友
    29:45 年輕照顧者好辛苦,「那你媽媽呢?」
    33:11 如果我是年輕照顧者,該怎麼尋求協助?
    34:35 如果班上有年輕照顧者,老師該做什麼?
    36:41 約訪不容易,記者怎麼辦?



    主持|邱怡瑄
    來賓|願景工程記者周妤靜
    製作|邱怡瑄
    節目主圖|插畫/早日



    📕延伸閱讀
    【數位專題】看見年輕照顧者
    https://visionproject.org.tw/project/young%20carers
    【書摘】不被理解的「年輕照顧者」休學、延後就業,迷惘人生
    https://visionproject.org.tw/story/6617
    【陳乃菁專欄】診間相遇年輕照顧者,「乖小孩」照顧家人錯過人生,未來如何彌補?
    https://visionproject.org.tw/story/6639
    【數位專題】照顧殺人第一章「看見照顧殺人」
    https://www.visionproject.org.tw/longform/care1/
     
    🗂看看更多報導
    https://visionproject.org.tw/

    📺《願景工程基金會》是什麼?
    我們是一個報導公共議題,也舉辦實體活動,進行倡議的非營利媒體。
    如果你喜歡我們的節目,歡迎訂閱、分享、留言。
    也歡迎小額捐款,支持我們繼續為重要議題發聲。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 最近,三位願景記者玉芳、靖宜和妤靜一起去看了四把椅子劇團的《呼吸》,這部劇描寫一對情侶不斷對話,辯證對氣候變遷、對愛、對關係的想法,讓玉芳看完就忍不住在臉書發文說:「這部戲實在好『願景』啊!」

    於是,就誕生了今天這集節目。

    在這集節目中,除了可以一窺願景記者的買票心法(貼心提醒:這並非本集重點),還能聽到玉芳、靖宜和妤靜分享在《呼吸》中看到了什麼,又有哪些台詞和情節觸動他們。三人也一路從《呼吸》的觀後感,聊到真實的氣候議題採訪經驗,試著回答這齣劇一開始就迸出的疑問:「世界越來越糟,我們是有資格生小孩的好人嗎?」

    🎧 收聽提醒:本集節目有部分內容討論到《呼吸》劇情,可能❗暴雷❗的地方有在下方時間軸標記,介意的聽眾可以跳過這些片段

    ⏳ 時間軸:
    02:14 怎麼搶到《呼吸》的票?我們是一群洞燭機先的早鳥~
    03:32 印象深刻的劇中台詞,兼自我吐槽(❗暴雷提醒❗有討論關鍵劇情)
    07:52 十年前笑看氣候焦慮,現在已經成真 
    08:47 去年到格陵蘭採訪,發現今天出生的孩子將見證《明天過後》
    11:19 在埃及COP27現場,碰到因冰川融化可能滅村的尼泊爾少女
    12:22 那,坐在辦公室的都市人在焦慮什麼? 
    14:54 認真討論:世界這麼糟,我們該生小孩嗎?
    16:40 你像孫可芳飾演的W,還是劉冠廷飾演的M?(❗暴雷提醒❗有討論關鍵劇情)
    21:19 氣候焦慮也能是日常對話,三位記者從《呼吸》獲得的報導啟發
    27:03 氣候之外,在《呼吸》看到的「其他焦慮」(❗暴雷提醒❗有討論關鍵劇情)


    主持|梁玉芳
    來賓|願景工程記者陳靖宜、周妤靜
    製作|邱怡瑄
    節目主圖| 四把椅子劇團提供,攝影 / 秦大悲



    📕延伸閱讀
    全球關注 格陵蘭成了氣候調適的天然實驗室
    https://visionproject.org.tw/story/6390
    COP27直擊/「生在失去的時代」尼泊爾青年向富國索取氣候賠償
    https://visionproject.org.tw/story/6495
    願景氣候Weekly:格陵蘭「殭屍冰」將致海平面上升27公分、氣候變遷影響生育意願
    https://visionproject.org.tw/story/6375
    DUNCAN MACMILLAN ON THE INTIMATE CONVERSATIONS IN HIS PLAY, LUNGS
    https://broadwaydirect.com/duncan-macmillan-on-the-intimate-conversations-in-his-play-lungs/
     
    🗂看看更多報導
    https://visionproject.org.tw/

    📺《願景工程基金會》是什麼?
    我們是一個報導公共議題,也舉辦實體活動,進行倡議的非營利媒體。
    如果你喜歡我們的節目,歡迎訂閱、分享、留言。
    也歡迎小額捐款,支持我們繼續為重要議題發聲。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