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pisoder
-
我哋上集主要講咗《般若波羅蜜多心經》嘅「波羅蜜多」。今次,我哋就要講一講箇中嘅「般若」。印順法師認為,般若雖然內容上深細難了,但亦可以日常見聞當中去入手了解。
我哋喺S1EP1-3嘅集數,講到一行禪師表述「互即互入」(inter-be)呢個概念。今次,就聽下印順法師點講。
今集內容分成咗四個部分。
第一部分,係「原因條件的假合」。我哋會開始講講印順口中嘅原因條件的假合係咩意思,分別解釋因緣同和合嘅意思,亦會用西方嘅substance作對比。我哋可以用兩個英文單字,捕捉傳統西方哲學同佛學對「物」嘅理解嘅分別。
第二部分,係「三法印」。我哋會以三法印嘅意思,嚟深化「原因條件的假合」嘅內容。
第三部分,係「空的革命」。我哋會用般若串連因緣和合、三法印,大乘佛教更視空為「充滿革命的積極性」。
第四部分,係「我執,法執」。最後,我哋就要睇下空同我執、法執嘅關係。
呢集有相當難度,建議各位配合文稿一齊睇。另外,呢集係先難後易。
-
建議到Spotify/patreon睇片
原片: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d7ap9b3UfAk&t=4864s
第18集已經改善錄音,暫時請忍耐
逢星期三夜晚九點直播
IG投票係牟宗三嘅《中國哲學十九講》勝出,但《中國哲學十九講》有前傳——《中國哲學的特質》。
《中國哲學的特質》嘅第一講最後提到存在主義,而牟宗三喺《人文講習錄》講到:「所以對我們了解中國自己之學問而言,存在主義是一刺激、一挑戰,從它那裡再進一步往上翻,則良知心性可徹底透露,全體放光。」《人文講習錄》,頁179
所以我會喺呢度講講中國哲學同存在主義之間嘅關係。
00:00 開始,緣起
09:21 中國哲學,能講乎?
37:52 中國哲學之形態與特質
1:12:36 齊克果
1:23:48 牟宗三回應齊克果
1:43:19 總結
唔經唔覺就搞咗15次中國哲學嘅讀書會
原本搞「中哲共讀」呢個系列都係想逼下自己讀書,做做下又發覺幾有意思。
途中認識到唐君毅同牟宗三喺二十世紀諗住整個「人文友會」,而佢哋事實上真係試過做,牟宗三喺臺灣搞過五十一次嘅聚會,就係想每一兩個星期都可以有一次聚會,等對中國哲學有興趣嘅人可以聚首一堂,定期咁接收下中國思想嘅薰陶。而其中一次人文友會嘅對話令我印象好深:
吳自甦問:「在我們這個聚會裡,實能有一種恬靜舒坦的意味。我每次參與,雖未得到一定系統的知識,然總覺得愉快。其意義我也說不出,過後也就忘了,現在才略覺其意義。」
牟宗三答:「這就是好消息,有此愉快之情,須能覺察其意義,此後雖可有間斷,然不致全忘了,時時提撕、時時警策,便可從此了悟許多眞理。」
讀中國哲學未必當下就明到,經過年月,慢慢就會略覺意義,又感到恬靜舒坦。
「中哲共讀」當然遠遠唔及「人文友會」,但我希望「中哲共讀」可以做到超過五十一次,甚至一直做落去。
2025年1月1日就係第16次嘅「中哲共讀」,今年唔知完唔完成到五十一次呢?
-
Mangler du episoder?
-
歡迎你嚟到有文有路,人生路茫芒,文化方見道。今集係有文有路嘅第二集,我哋會繼續用野人文化出版嘅《變形記》,嚟講講卡夫卡嘅作品。
上集我哋講咗卡夫卡嘅生平,認識到家庭為卡夫卡帶嚟莫大嘅精神壓力,而卡夫卡總係要拖住懷有結核病嘅身軀,每日營營役役咁工作。
喺罕有嘅工餘時間,卡夫卡將家庭、工作、疾病凝結,寫成一部小故事,亦即係喺1915年出版嘅《變形記》,以最引人入勝、近乎荒誕嘅劇情,記錄一個打工仔嘅無奈同被動。
最神奇嘅係,即使劇情荒誕,但你仍然會喺故事當中感到源源不絕嘅寫實。
今集,我哋會先講講一個《變形記》出版時嘅小秘密——如果你喺封面見到一個圖案,咁即係嗰一個版本係唔尊重卡夫卡嘅意願。之後,我哋就會一齊睇下《變形記》嘅開頭。
-
逢星期三夜晚九點直播
IG投票係牟宗三嘅《中國哲學十九講》勝出,但《中國哲學十九講》有前傳,咁就講咗前傳先。 睇前傳嘅時候見到有本《人文講習錄》,幾得意,同大家分享下。
00:00 開頭
05:45 問題:惻隱之心係唔係先天?
29:06 問題:良知點解係天地萬物之本?
54:01 告誡
1:20:59 問題:良知同天心有咩分別?
1:24:56 問題:惻隱之心係唔係後天?
1:28:51 比較先天後天
閱讀材料: 《人文講習錄》 -
我哋喺生活雜談EP5,講述《被隱藏的眾神》嘅時候,好簡單咁對比過亞伯拉罕諸教(Abrahamic religion)。所謂亞伯拉罕諸教,就係視亞伯拉罕為先祖,信奉一神——最著名嘅,自然係猶太教、基督教、伊斯蘭教。亞伯拉罕諸教流傳非常廣,世界上頭兩大嘅宗教,都係亞伯拉罕諸教(基督宗教、伊斯蘭教);屈指一算,全球有一半人口以上,相信亞伯拉罕諸教。
由於亞伯拉罕諸教之間承認唔同經典,因而有唔同教義。而佢哋對同一個故事,會有唔同詮釋。最典型嘅例子,如果你問亞伯拉罕聽到神喻之後,獻祭嘅兒子係邊個,基督宗教教徒會答你係亞伯拉罕嘅妻子,撒拉所生嘅兒子,以撒。但多數穆斯林(伊斯蘭教徒)就會答你係亞伯拉罕嘅妾夏甲所生嘅易斯馬儀(亦即係《舊約》所稱嘅以實瑪利)。大家如果對呢個故事差異有興趣,可以話我知,我再出一集嚟講。
相比其他亞伯拉罕諸教(基督宗教、猶太教),伊斯蘭教明顯較為新興,當佢喺公元七世紀建立嘅時候,佢就要喺阿拉伯地區,選擇點樣承繼之前嘅猶太教、基督宗教嘅傳統同教義。喺穆斯林信仰嘅立場睇嚟,最後嘅先知穆罕默德就係要宣揚一種「獨一神」(Wahid)嘅倫理觀。穆斯林認為《古蘭經》係直接源自獨一神嘅話語,而基督宗教嘅《聖經》係經由耶穌之後嘅門徒,以及之後好幾代信徒所編、所抄寫,因而加咗唔少人為因素。
基督宗教就認為《古蘭經》係穆罕默德自己嘅說話,同神無關
而伊斯蘭教同基督宗教對耶穌嘅睇法,亦有好大唔同。基督宗教對耶穌嘅睇法,大家日常都接觸到,而用歷史批判法去睇基督宗教對耶穌嘅睇法,我哋喺podcast提過。
今餐,我哋就要睇睇《古蘭經》眼中嘅耶穌。呢集,我建議你配合文稿閱讀,因為有唔少《古蘭經》經文。
-
呢個系列好簡單,就係用廣東話講《西遊記》,我盡量會跟住原文,以通順作目標。有詳細嘅解讀就會放喺文稿作注。
我會照《西遊記》原文嘅次序順住講落去。不過《西遊記》一開始會講天地之數,有啲難跟,如果你無興趣,可以飛去8:47,直接由石猴出世開始講起。
呢集就試試個效果。有咩意見,歡迎提出。事不宜遲,我哋依家一齊聽下《西遊記》第一回,〈靈根育孕源流出 心性修持大道生〉(上)粵語譯西遊,一定唔夠喉!經典再釋,依家開始。
正文內容
詩曰:
混沌未分天地亂,茫茫渺渺無人見。
自從盤古破鴻濛,開闢從茲清濁辨。
覆載群生仰至仁,發明萬物皆成善。
欲知造化會元功,須看西遊釋厄傳。
話說天地之數,係十二萬九千六百年就為一元。一元可以分成十二會,即係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jau5)、戌、亥,十二地支。每會就係一萬八百年。假如我哋當一元係一日,就會知道喺一日當中,子時得到陽氣,而丑時就會雞嗚;寅時唔通光(即係未有日光),卯時就會日出;辰時就係食完飯,巳時就會挨排(即係緊接嘅意思);午時係太陽去到天中(最高之處),未時就係開始西落;申時晡(即係食飯),而日落就係酉時。戌時黃昏,入定於亥(意指瞓覺)。……
歡迎到patreon睇全文
-
今集主要係想同大家去探討一下破地獄同目連救母嘅關係,但一嚟就睇佛經嘅話,大家可能會頂唔順,為咗等大家進入狀態,我哋講少少香港道教、科儀同破地獄嘅關係先。
當你去睇一場道教法事嘅時候,會唔會覺得個法事搞好耐?
其實我哋依家通常見到嘅法事多數都經歷咗現代化,時間已經大大縮短。而香港嘅喃嘸道士,仲可以分成新界喃嘸道士,同市區喃嘸道士,新界喃嘸道士就主要處理新界本地嘅水上人嘅儀式,而市區喃嘸道士就主要處理市區殯儀館嘅儀式。作者寫到:「與香港市區的喃嘸法事相比,我們在新界鄉村地區所見的道教齋醮儀式更為完整和傳統」(頁81),因為新界喃嘸道士會較強調保留經典《青玄集要煉度施食科儀》(我哋簡稱做《青玄科儀》),《青玄科儀》分上下兩部,單單上部就要三個鐘頭。而市區喃嘸道士都係用《青玄科儀》,不過多數都會簡化唔少,大約四十五分鐘就可以完成。
雖然簡化咗,但結構上仍然係相似或一樣。因為「道教以其繁複的宗教儀式而著稱,從某種意義上來説道教是以科儀立教的。」(頁121)所謂科,就係程,亦即係程序、門類、規範嘅意思,所以科儀就係一套井井有條嘅儀式。而香港嘅道教係保留咗相當多傳統,「雖然香港地處中國的東南一隅,但道堂科儀基本上保留了唐宋時期的道教科儀傳統,古風盎然。」(頁121)
……
-
佛陀講法49年,留咗超過千部佛經,有600部經關於般若,後人收集,合稱《大般若經》。般若呢個概念相當重要,我哋可以喺《金剛三昧經》當中,見到般若被稱為「諸佛之母」,通宗記卷第二寫到:「夫般若為諸佛之母。諸法中王。一切諸佛。從茲出生。一切萬法。從茲建立。」但般若應該點理解呢?
當時嘗試將佛經翻譯成漢文嘅僧人都認為呢個係一個難題,佢哋不停嘗試從漢字當中搵出一個概念嚟對應般若,但係即使諗到頭髮都甩晒,都搵唔到合適概念,只能夠承認漢字無一個現成嘅概念足以翻譯般若,於是就利用音譯,翻譯成般若。音譯係一種暫時吸收,先容許呢個概念通過種種經典、解說進入中國文化。仲有其他例子,三昧(三摩地)、末那識、阿賴耶識……呢啲都係譯唔到之下,音譯嘅結果。
總之,當初中國文化係缺咗「般若」思想,所以就有音譯嘅結果。而要理解「般若」呢個概念絕對唔簡單,「般若」生出擁有600部經嘅《大般若經》,係唔係要睇晒先明到「般若」呢?
理論上就當然係睇晒最好,所以唐三藏先要辛辛苦苦將《大般若經》翻譯成漢文,不過,佢翻譯完《大般若經》之後,為咗幫大家理解《大般若經》嘅精神,又譯《心經》,而《心經》就成為佢最為得意嘅作品。依家嘅人再睇《心經》,多數都仲係睇緊唐三藏所譯嘅版本(我哋喺之後嘅集數就會講下唐三藏所譯嘅版本有咩「缺憾」)。
《心經》關理解般若咩事?《心經》全名係《般若波羅蜜多心經》,好簡陋咁翻譯,波羅蜜多,就係指抵達彼岸,亦即係佛教常用嘅「度」呢個概念(遲下你就會知點解話咁樣譯係簡陋),咁《心經》就係要幫你抵達、get到般若。但係《心經》極短,稍一不慎,就會落入口號式解讀。
為咗同大家一齊理解《心經》,我揀咗印順大師嘅《般若波羅蜜多心經講記》同大家講講一啲閱讀《心經》之前,應該要知道嘅背景知識。講佛學,自然有一定難度,各位自行斟酌。
第一部分,「苦與波羅密多」,我哋會講下波羅密多嘅意思,以及佛教對苦嘅源頭嘅理解。
第二部分,「由欲見到般若」,呢個部分會開始見到「般若」點解係佛教最著重嘅概念,因為佢顯示住佛教嘅獨特,以及波羅密多同般若嘅關係。
-
一講起紅白二事當中嘅白事,你就會諗起破地獄;一諗起破地獄,你就會諗起喃嘸道士嘅身影飛舞;一諗起喃嘸道士嘅身影,你就會諗起佢嘅背景係殯儀館。將殯儀館、白事、喃嘸道士扣連,就成為我哋習以為常嘅常識。
但明明喃嘸道士所做嘅功德法事,可以分為白事同紅事兩種,換言之,喃嘸道士唔係只做白事。紅事當中,最大規模就莫過於大家聽熟能詳嘅太平清醮,通常都係請新界本地正一派嘅喃嘸道士去主持儀式。但呢啲大型紅事往往都係一年一度,甚至幾年一度,所以大家對於喃嘸道士嘅印象,未必係源自大型紅事,而係源自殯儀館嘅白事,甚至有一個印象:喃嘸道士以白事為主業。
而我近排見破地獄咁hit,就去搵下香港嘅破地獄傳統係點嚟,點知呢個殯儀館、白事、喃嘸道士扣連嘅常識喺歷史眼光睇嚟,新鮮到不得了,簡直係刺身級別。而破地獄之所以去到街知巷聞,其實同喃嘸道士點樣喺香港扎根嘅歷史,關係密切。
為咗了解呢段歷史,認識我哋嘅日常係點構成。我哋先將目光調適到去20世紀初,睇下香港殯葬事業嘅發展……
-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當你二十三歲聽到以上嘅呢段說話,可能仲係一頭霧水,大叫:「師父唔好念喇」。但係喺中國歷史上,有一個二十三歲嘅青年,英年早逝,憑住驚人嘅洞察力同深厚嘅思辨能力,留低為《老子》作注嘅注本,而佢嘅注本更成為後嚟所有研究老子嘅人,不能不讀嘅經典。
呢個青年,就係魏晉玄學嘅代表人物,王弼。佢生於226年,時值三國,死於249年,年僅23歲。但係人間歲月之短,唔阻礙佢成為中國哲學史上其中一個最重要嘅哲學家。
今集,我哋嚟聽下楊立華先生喺《中國哲學十五講》對王弼嘅介紹,以及講少少魏晉時代對士人心靈嘅摧殘。
Music:
thread-of-clouds
https://soundcloud.com/blue-dot-sessions/thread-of-clouds
Acoustic Folk Background Guitaruseful link:https://musopen.org/zh-hant/music/relaxing/?length__gte=17&license=CC-PD
-
喺中世紀末,歐洲城市嘅邊陲,有一大片荒涼同無辦法長期居住嘅土地,呢片土地就好似包圍住城市嘅開放沙灘,呢個沙灘曾經居住住一種老舊嘅恐懼,以致到一般人唔會輕易靠近,被歸屬為非人(L’in-humain)嘅領域,為方便討論,我哋將呢種領域,稱之為「非人荒漠」。
你覺得「非人荒漠」過去擁有嘅恐懼係咩?
呢個恐懼嘅名極為古老,佢就係《聖經》當中提及到嘅「痲瘋病」。
歐洲人對「痲瘋病」避之則吉,認為得到「痲瘋病」嘅人(痲瘋病人)得到上帝嘅懲罰,於是喺城市嘅邊陲,建立被人詛咒嘅社區——痲瘋院,將痲瘋病人一個個送到痲瘋院(其中一個主要原因,係唔想被痲瘋病人傳染)。呢個做法,由中世紀前期已經開始。中世紀幾時開始,無一個定案,有人認為係西羅馬帝國最後一位皇帝被廢黜嘅年份——476年,象徵住蠻族擊倒西羅馬,西方文明要喺亂局當中以各自力量重建基督教文化。
Foucault指出,從中世紀前期,到十字軍東征結束為止(十字軍東征結束喺1270年),喺呢七百幾年間,歐洲大陸嘅痲瘋院數量不斷提升……
-
上集提到,尼采喺佢第一部作品——《悲劇的誕生》當中,將西方哲學分作兩個階段——蘇格拉底前同蘇格拉底後,而佢嘅詮釋,可謂改寫咗西方人對古希臘哲學嘅視角:以往,蘇格拉底被人推舉;尼采認為,蘇格拉底之後,就係思想嘅陷落。
雖然尼采呢種講法過於誇張(未見成熟),但係呢種講法的確令人重新審視柏拉圖哲學嘅來源同效用,我哋喺《西哲幼稚園》嘅第9集用《非理性的人》講過,現代學者認為柏拉圖可以象徵住神話轉向哲學嘅化身,由此,西方哲學陷入難以解開嘅矛盾。而尼采就係將呢個矛盾展露出嚟嘅人,開啟咗對古希臘哲學嘅重新審視。
從依家嘅視角睇嚟,尼采嘅《悲劇的誕生》帶嚟獨特見解,但喺《悲劇的誕生》呢部奇書問世之初,一般古典語言學教授都冷眼視之,有人仲批評《悲劇的誕生》係「完全胡說」,仲有一個語言學家寫咗一本小冊子譏笑《悲劇的誕生》,教授嘅批評,預示住尼采往後嘅孤獨。
而喺尼采教授嘅課程中,學生開始被人勸退,話唔好上尼采嘅堂。但尼采無放棄寫作,佢喺三年間寫咗四篇長文,分別係〈史特勞斯:懺悔者與作家〉(“David Strauss: The Confessor and Writer”)、〈歷史的利弊〉(“The Use and Disadvantage of History for Life”)、〈教育家叔本華〉(“Schopenhauer as Educator”)、〈華格納在拜壘〉(“Richard Wagner in Bayreuth”),四篇文合成一本書,叫做《不合時宜的觀察》(Untimely Meditations)。
從四篇長文嘅標題可以睇出,喺呢段時期,尼采主要係回應、承繼佢所鍾愛嘅思想家,亦即係我哋之前一直提到嘅叔本華同華格納。另外,既然現代文明身陷蘇格拉底之後嘅影響,咁就只有華格納嘅音樂先可以拯救呢種文化危機。佢講到:
「從狄奧尼索斯之源,德國精神力量崛起,它與蘇格拉底文化的原始條件並無任何共通之處……也就是說,德國音樂……在它浩瀚太陽系的運行軌道中,有巴哈到貝多芬,又從貝多芬到華格納。」(《悲劇的誕生》,見於《哲學的故事,尼采,III》)
尼采認為,德國精神,被華格納喚醒。今集,我哋就要接住尼采同華格納嘅故事講落去。
內容包括:
「戰亂之下」:尼采喺德國戰勝之際,見到德國陷入衰敗嘅可能,而華格納就係重振德國精神嘅支柱。 「再見華格納」:尼采之所以會離開佢嘅偶像,原來係同一首歌有關。 「燃燒生命」:我哋會睇下尼采喺”Why I Am So Wise”當中,點樣形容自己身體一步步衰弱,而意志一步步強大。 「飄泊中寫作」:講講尼采所遇到嘅愛情,以及佢嘅人生結局。佢童年被人稱為「聖殿的耶穌」,死後被人稱為「XX」,可謂係首尾呼應。另外,我會喺結語補充一個部分,「何愛尼采」。因為陳鼓應喺〈經典全新修訂版序〉當中提到尼采對佢生命嘅影響,就順便講埋。
-
依家,我哋主要會用蘇格拉底嘅朋友或者弟子嘅描述,了解蘇格拉底嘅事蹟同形象。但呢啲作品多數都係蘇格拉底死後先完成;喺蘇格拉底在生嘅時候(公元前423年),蘇格拉底已經喺年輕明星劇作家亞里斯多芬(Aristophanes)嘅作品——《雲》(Die Wolken)當中出現。呢個故事係一部喜劇,仲喺詩人比賽中得到第三名,個故事大概係咁:
有一個陷入財務危機嘅大地主拜蘇格拉底為師,想學習喺法庭上面對債權人嘅時候,為自己辯護嘅最佳方法。點知,大地主資質唔好,學極都學唔好,於是佢就將自己個仔送畀蘇格拉底教。點知大地主個仔學完之後,唔單止無幫父親辯護,仲反過嚟攻擊父親,仲話自己母親都應該被打。大地主見到蘇格拉底嘅壞影響,所以放火燒咗佢間屋。
荒唔荒謬?荒謬。喺《雲》呢部作品之下,蘇格拉底嘅形象同我哋依家所理解嘅詭辯家無咩分別,為權貴服務,仲指鹿為馬。好可能呢一切形象都唔係真確,但《雲》呢部作品卻好大機會顯示住當時嘅人,對於蘇格拉底嘅印象——蘇格拉底能夠用說話擾亂人心,帶嚟倫常混亂。
甚至,我哋可以想像,如果對於蘇格拉底嘅描述,就只有《雲》呢部作品,咁我哋今日應該唔會再記住蘇格拉底、將蘇格拉底稱為重要嘅西方哲學家。(《認識世界:西洋哲學史卷一》(臺北:商周出版,2021年3月),頁110)
好彩嘅係,我哋今日有科林斯嘅色諾芬(Xenophon)所寫嘅《蘇格拉底追思錄》,以及柏拉圖嘅種種作品。以致我哋可以還原蘇格拉底面對審判時候嘅情境(雖然都未必係真),而雅典民主殺死蘇格拉底嘅呢種講法,或者有啲粗淺,甚至,有人會話,蘇格拉底可以算係「自殺」……
-
如果你有試過讀莊子、老子嘅原文,睇睇下睇唔明,結果走去搵一本莊子、老子嘅註釋,咁你好可能會見過陳鼓應嘅作品,因為佢所編著嘅今註今譯系列,可以話係莊子、老子註譯嘅教科書。或者,大家對於陳鼓應嘅印象,就係一個道家研究者,尤其係佢提出「中國哲學道家主幹說」,指出中國文化嘅主軸同道家關係非常緊密,呢種講法,自成一家之言。
其實,陳鼓應早年對尼采思想非常著迷。喺19世紀60年代初到70年代初,當陳鼓應讀緊臺大研究所同喺大學做講師時期,就有著力於尼采思想{呢點同臺灣大學嘅傅佩榮都幾似,傅佩榮早年受卡繆影響,之後先轉向研究中國哲學}。喺1984年到1989年,陳鼓應喺北京大學哲學系講課嘅時候,再度研究尼采。「雖然期間時斷時續,但尼采哲學早已內化於我的思想,成為我生命的一部分。」(〈經典全新修訂版序〉)
對於尼采嘅著迷,使得佢喺1963年已經出版《悲劇哲學家尼采》,到2022年臺灣商務再搵陳鼓應出修訂版,佢都無諗住改書名(通常隔咁耐出修訂版都會改一改書名),因為陳鼓應認為「《悲劇哲學家尼采》是我在一九六三年出版的第一本書,書中內容集中體現了年輕時的我對尼采的熱情,這種熱情從來沒有消退過,這也是我仍然樂於沿用原書名並特別珍惜本書的原因。」
點解陳鼓應會對尼采有住咁強烈嘅熱愛?佢指出,「如果我沒有走進尼采的世界,我這一生肯定是完全不同的走向。」而佢喺《悲劇哲學家尼采》嘅〈前言〉提到,佢喺世上有兩本最愛好嘅書,一本係《莊子》,另一本就係《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Thus Spake Zarathustra),所以佢後嚟嘅研究,其實係要將莊子同尼采調和,佢喺《莊子思想散步》嘅前言提到,莊子同尼采「這兩者在思想解放和個性張揚方面有許多共同點,而尼采的激情投入與莊子的清明超脫,正有如希臘悲劇中戴歐尼索士(Dionysus;酒神)與阿波羅(Apollo;太陽神)的兩種精神力量的相互對立並又相互協調一樣,亦反映著歷代知識分子內心的種種衝突與求取平衡。」言下之意,就係因為兩者都關懷人類命運、宣揚人文精神、開展審美嘅人生觀……
講到呢度,相信大家都知點解我要講呢本書——之前喺《牛哥解經》用福永光司講緊莊子係中國古代嘅存在主義,依家就用陳鼓應所講嘅尼采,交畀你判斷莊子同存在主義嘅關係(尼采對於存在主義有莫大影響)。當你聽完尼采嘅生平,你會發現佢已經同佢嘅哲學二合為一。
今集,我會用《悲劇哲學家尼采》加埋《哲學的故事》嚟總結尼采生平,內容包括:
「出身」:尼采出身於基督教家庭,仲有經過嚴格嘅神學學術訓練,結果認為「上帝則是如此一個粗淺的解答」。點解佢會離開神學呢?我哋會睇下佢嘅自述。 「意志哲學:悲觀叔本華」:哲學家叔本華嘅作品,對「意志」有深刻刻畫,構建出尼采年輕時嘅精神世界。我哋會簡單睇下對叔本華哲學嘅簡介。 「悲劇再現:華格納音樂」:音樂家華格納嘅作品,尼采將西方哲學分作兩個階段——蘇格拉底前同蘇格拉底後。雖然尼采呢種講法過於誇張(未見成熟),但係呢種講法令人重新審視柏拉圖哲學嘅來源同效用,我哋喺《西哲幼稚園》第9集用《非理性的人》講過,現代學者認為柏拉圖可以象徵住神話轉向哲學嘅化身,由此,西方哲學陷入難以解開嘅矛盾。所以,尼采開啟咗對古希臘哲學嘅重新審視。由於《悲劇哲學家尼采》成書非常早,佢原本嘅內容仲係集中喺尼采本身,如果大家對於陳鼓應對比莊子同尼采有興趣,可以同我講聲,我睇下有無機會同大家分享陳鼓應另一本書,《尼采新論》。
按:正文講錯咗《悲劇的誕生》嘅完成年份,應為1872年,特此提醒,抱歉。
-
歡迎你嚟到《牛哥讀經》嘅第九集,今集係梁啟超系列嘅第一集。我哋講下梁啟超最勵志嘅演講——點解要返工。
梁啟超呢篇文章好出名,有時會出現喺教科書當中。我當然唔認為各位必須信服梁啟超嘅說話,只係人可以喺一生中搵到可敬、可樂嘅事物或者人物,的確會充實得多。
等我哋一齊重溫一下梁啟超點樣解釋「凡職業都是有趣味的,只要你肯繼續做下去,趣味自然會發生。」
https://zh.wikisource.org/wiki/%E6%95%AC%E6%A5%AD%E8%88%87%E6%A8%82%E6%A5%AD
-
若然參考一下從古時流傳落嚟嘅胸像,我哋就能夠知道蘇格拉底嘅樣——一個禿頭、面圓圓、突眼、扁鼻嘅樣,大概,你都唔會稱之為靚仔,甚至會話佢有啲樣衰。呢位相貌不凡嘅哲學家,係當時雅典青年最鍾意嘅導師。雖然佢係最出名嘅西方哲學家,但老實講,我哋對佢嘅認識唔多,總之,相比起有貴族氣派嘅柏拉圖,同具學者風範嘅亞里士多德,蘇格拉底總有種親切嘅感覺。無人知道佢係靠住乜嘢過日子,佢大概無工作過,亦都唔擔心聽日嘅生計,對於佢嘅妻子贊西佩(Xanthippe)嚟講,蘇格拉底可能只係一個遊手好閒、無出息嘅老公。
當然,蘇格拉底並唔係完全無嘢做。二千年前嘅雅典,總係有一個笨拙嘅身影從廣場漫步,著住同一件短袖束腰外衣,佢會走向青年,將青年帶到去神殿門廊嘅陰涼角落,要求佢哋定義自己所用嘅語詞。
跟住佢嘅青年,都有住唔同嘅熱情。有人會好似柏拉圖同阿爾西比亞德斯咁,學習老師用諷刺去分析雅典民主,有人會好似安提斯泰尼(Antisthenes)咁,企圖學習老師面對貧窮嘅態度,提出古希臘版嘅社會主義,有人會好似亞里士底布斯(Aristippus)咁,提出古希臘版嘅無政府主義,渴望一個無主人、無奴隸嘅世界。喺呢個小團體,經常都會出現激烈辯論,思索種種學問。
點解青年都愛好蘇格拉底呢?……
- Se m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