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pisoder

  • 孩子出现坏情绪时,是极好的教育时机这三点很重要


    1.情绪开始时,表示倾听和接纳
    孩子的情绪是有苗头的,如果父母一觉察到孩子的情绪,就用心倾听并表现出接纳的态度,就能够在开始时,与孩子建立良好的沟通连接。孩子的情绪越激动,就越是沟通的好时机。因为情绪,其实是一种“求助”信号,能够带领父母看到孩子无法说出来的感受。

    2.情绪激烈时,帮助孩子合理表达

    孩子拥有感知情绪的本能,但尚未懂得情绪的意义。因此,孩子越是失控,就越要教给孩子合理表达的方法。孩子情绪失控时,很容易处在一种模糊的难受状态中。父母要帮助孩子认识自己的情绪,感知到它,最终才能学会控制它。


    3.情绪冷静后,引导孩子独立解决
    控制情绪最重要的一步是区分情绪和行为。也就是说,孩子本身的情绪并没有错,但不是所有表达情绪的行为都可以被接纳。所以,在孩子平静后,父母要引导孩子解决问题,而不是指责孩子的感受。


  • 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并看好它才是最明智的选择


    19 世纪美国著名的作家马克吐温写了很多文章。看到自己的作品出版后被读者抢购一空,他萌生了发财的念头。心想与其让这些出版商、书贩子赚钱不如自己写书、自己出版、自己卖书。于是他给自己定了一个目标:两年内变成百万富翁。这个念头一出现马上就付诸行动。这位大作家摇身一变成了产、供、销一条龙的大书商。


    然而,还不到两年,由于自己不具备经商的技能和素质便债台高筑,难以维持下去。不仅书商没有做好,就连自己的主业写作也被荒废了。眼看着放在不同篮子里的鸡蛋一个一个被打碎了,马克吐温果断放弃了书商的生意,回头专心致志地搞起了他的文学创作,一番努力终于取得了成功。


    马克吐温在回顾他走过的路时说:不要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这句名言在告诫人们要分散风险、实施多元化策略时有一定的道理。因为把所有的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如果这个篮子被打翻了,你就可能一无所获了,这对于某些人或事来说是对的。但对于我来说还是把所有的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然而认真地看好这个篮子是再合适不过的。


    启示:每个人的智力、爱好、兴趣、水平各不相同。有的适合经商,有的适合于文学的创作,有的适合于从政,有的适合于科研,有的适合于做工等等。别人在这个方面可能有特长,你可能在另个方面有一定的天赋。只有扬长避短发挥自己的优势才能取得成功。不管是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还是把鸡蛋放在多个篮子里,怎样做最好,关键是要看是否适合自己,只有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


  • Mangler du episoder?

    Klikk her for å oppdatere manuelt.

  • 左手与右手


    故事发生在小学校里。课堂上老师提问的时候,一个同学总是举手,可老师叫起他来的时候却答不上来,引得下面的同学窃笑不已。


    课后老师问他为什么要这样,他说如果老师提问时他不举手,同学会在课下叫傻瓜。于是,老师就和他约定,当他真会的时候就高高地举起左手,不会的时候就举起右手。渐渐地,这名同学越来越多地举起他骄傲的左手,越来越多、越来越好地回答出老师的课堂提问,这个原来极有可能在太多的嘲笑中沉沦的孩子也由一个差生转变成了一个好学生


    书外人语:

    被重视、被关爱是一种催人向上的力量,对成长期的孩子尤其重要。近年来经常看到报上关于一些教师恶劣行为的报道,让人激愤难当。一个缺乏爱心的老师会毁掉一个或几个孩子,这样的老师多了,就会毁掉民族的希望。教师是阳光最灿烂的职业,教师的不称职应是阳光下最让人痛心的不称职。


  • 最坑孩子的三碗“毒鸡汤”,一大批家庭已中招!

    教育毒鸡汤堪比毒药,看起来道理满满,饮下去就是“砒霜”,家长们如果信了这些毒鸡汤,对孩子教育有害无益。

    不少父母的朋友圈里,一定都有过《最好的教育就是爱》、《给孩子最宝贵的礼物是自由》、《只要努力,每个孩子都会成功》这样的鸡汤文章。

    很多父母也表示觉得文章写的挺有道理的,甚至在教育孩子时也会这么做。你以为这是“鸡汤”,高高兴兴的喝下去就能充满正能量。但其实这就是“砒霜”,按这样的观点去教育孩子,只会酿成大错。

    一起来看看微信朋友圈的三碗育儿“毒鸡汤”,看看自己喝了几碗?

    01快乐教育

    最近几年,国内的初等教育开始被快乐教育大洗脑。

    小学好轻松,四点半就皆大欢喜的放学了。减轻书包重量,家庭作业少些,多给孩子自由学习的空间。孩子要时常表扬,尽量不要批评。不能给孩子压力,让孩子在快乐中学习,这样的教育看起来真的很理想。

    但是,教育从来就不是一件快乐的事儿。甚至在某种程度上,是痛苦的。为什么?

    因为教育,是一项需要付出大量艰苦智识的挑战!

    一位老教育家曾经这么反对过:

    "我不同意降低教材难度。这点难度都接受不了,孩子们将来还能干点啥?四点半就放学也是胡闹,会教育的家长把孩子接回家辅导,不会辅导的家长呢?让孩子回家看电视?这哪是减负?这是拉大教育不公!”

    也许你会说,你看人家国外教育也是让孩子早早放学,也没见老师在骂学生和体罚学生。

    可你只看到人家四点放学,平民家小孩高兴的玩去了。精英阶层的孩子们却在付出额外的金钱精力购买教育,学乐器、学外语,以此作为大学精英教育的敲门砖。

    你看到人家老师和颜悦色,却看不到国家立法“允许教师在历经劝告无效的情况下采取包括身体接触在内的必要手段,迫使不遵守纪律的学生遵守纪律。”说白了,就是可以适当地揍。

    那些以欧美教育为范本,给孩子端出“快乐教育”鸡汤的人只看到人家快乐,却没考虑过背后的机制。看看日本教育、看看被誉为“比死刑更残酷”的韩国高考,再看看欧美精英们提前学大学课程,说国外教育轻松的,绝对是没经过调查。

    02释放孩子天性

    这几年“熊孩子”一词大热,只要一谈到熊孩子,肯定每个人都有一番血泪史。

    熊孩子是怎么来的?说的直接一点,都是父母惯出来的。还美其名曰:“释放孩子天性”。

    但是,我们不能把“释放天性”当做你孩子粗鲁没教养的借口。除了释放孩子的天性,做父母的更要教会孩子在公众场合遵守基本底线。既然是这个社会的一员,就必须遵守社会准则。一味的放纵自由对孩子没有任何好处,自由永远是和规则相伴随的。

    "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所以教养该教就得教。如果你的孩子现在不教,那么等到他进入社会时,你指望谁来宽容他?教养不光是恪守公共底线,往高层次说,还是发自内心的温暖、坦荡,是替人着想,是予人予己最大的善意。

    孩子有权利活泼,周围人也有权利享受安静、舒适和不被打扰的旅程。一个把天性凌驾在社会规则上的熊孩子,父母首先该醒醒了。

    03成功和学历无关

    家长们还常喝这样一碗鸡汤,大学生都在给初中同学打工,小学毕业的都给博士当老板了。

    所以,学历高没用,将来还不是要给人打工。考不上大学也没关系,没准将来会成为管理界的奇才。

    我们来做道算术题,初中毕业管理大学生的,有多少人?算几万好了。初中毕业的人又有多少?上亿。所以前者是不是凤毛麟角?学历高低和成功呈反比,毫无学历却功成名就,是小概率事件。

    而且初中毕业就能打拼天下的人,必定是人中龙凤,比普通人有更高的能力和眼界,而绝大多数的孩子资质一般。

    以这种小概率事件告诉孩子“不上大学也没关系”,不是耽误孩子前途是什么?

    相信不少人在微博上或者朋友圈都看到过这样一条励志贴:哪份名单上你认识的人多一些?

    · 

    第一份名单:傅以渐、王式丹、毕沅、林召棠、王云锦、刘子壮、陈沆、刘福姚、刘春霖。

    · 

    · 

    · 

    第二份名单:李渔、洪昇、顾炎武、金圣叹、黄宗羲、吴敬梓、蒲松龄、洪秀全、袁世凯。

    · 

    答案揭晓:前者全是清朝科举状元,但现在默默无闻。后者落榜,但都流传千古。

    结论是:成功和学历并没有半毛钱关系。

    最坑孩子的三碗“毒鸡汤”,一大批家庭已中招!

    相信这样鸡汤的家长们请你们想想,历史长河中,像第二份名单中的人多吗?你们怎么能以一个小概率事件去告诉孩子,不上大学也没关系。


    事实上,对于绝大多数普通孩子而言,有个学历护身,已经是普通人的幸福坦途。

    喜欢用“我的孩子学历不高,但是将来能管大学生”这样罕有事件来自我安慰的父母,还请细细体味这样一段话:

    "在大道上辛苦前行的人往往羡慕另辟蹊径者的迅速登顶,抱怨自己太累太慢,却从来不去想那条小路上布满了多少荆棘和凶险,以及多少人在那里摔得粉身碎骨。”

    不能给孩子施加过重的压力,不能让孩子背负本不属于他们这个年龄的负担,当然没错。但是这与教养一个懂礼貌和会学习的孩子,并不矛盾。

    面对家里唯一的孩子,越来越多的教育理念和方法产生。事实上,再先进的理念和方法,也不可能适用于所有的孩子,选其精华,灵活运用才是育儿的正确理念!


  • 孩子的很多坏习惯,都源于3岁前的“缺失”

    很多研究表明,孩子的性格在一定程度上都会受到父母的影响,接受怎样的家庭教育,拥有怎样的父母,对于孩子的性格影响是极大的。

    就像有很多家长会觉得孩子应该是家长的附属品,同样也有很多的家长认为,孩子是一个独立的个体,需要有自己的思考能力。那么在哪个时间段之间,家长对于孩子的影响是最大的呢?

    3岁前的孩子,是最需要父母的

    § 

    3岁之前,孩子处于飞速成长的阶段

    § 

    从牙牙学语到开始有了自己的思想,在3岁之前,孩子还没有独立的思维能力,因为他们对这个世界还没有完全的认知,这个阶段的孩子身心都还处于了解世界的阶段。

    3岁之前,父母还可以给孩子行为和思想上的帮助


    3岁之前,孩子还需要在父母的监督下生活,他们不能分辨对与错,需要父母教会他们很多的东西,开始慢慢地了解身边的一切,对于每个事物都有初步的意识。


    3岁之前,孩子对于父母有很强的依赖性


    因为父母是自己生活中最亲密的人,也是来到世界看到最多的人,孩子们对父母都会有“雏鸟情节”。在3岁之前,这样的“雏鸟情节”尤为严重,这个阶段,大部分的孩子还没有独立思考的能力,或者独立思考的能力还比较弱,自然而然地就会依赖父母。

    3岁之前,孩子最容易受父母影响

    正是因为3岁之前,孩子们还像是一张白纸一样,任由父母涂写。所以在这个阶段,父母的行为对孩子来说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几乎决定了孩子未来的性格养成。

    第一、语言

    我们都说想要学习一门外语,一定要越早越好。在孩子3岁之前,父母的语言就是孩子学习的对象,在这个时间段里,孩子会模仿父母的语言,甚至说话的方式、语气。有些词汇对于他们来说可能很难理解,但是在这个阶段的孩子来说,学习就对了。

    正是因为如此,父母一定要注意自己每一次出口的话,也许你只是一句无心的脏话,可能就会变成孩子日后的口头禅。

    第二、行为

    相信大家都知道什么叫作“有样学样”,对于孩子们来说就是这样的。在没有树立正确的是非观之前,父母的行为在孩子面前就是正确的。孩子会学习父母的举止,而这个行为是否正确,其实他们自己并不了解,但是在这个阶段父母如果不注意,那么以后想要纠正可能就很难了。

    第三、生活习惯

    人们常说,生活在一个环境中,会让你不由自主地被环境同化,连已经有了思考能力的成年人,都很难躲过这样的同化,更何况并没有自主意识的小孩呢?所以在这个阶段,家长也需要注意自己的生活习惯,尽量改正坏习惯,不要给孩子做不好的榜样。

    第四、为孩子树立安全感

    这一点也是非常重要的,其实我们观察身边的孩子就能很容易的感觉出来,从小具备安全感的孩子是自信大方的,相反,从小没有安全感的孩子大多自卑胆小。

    第五、最初三观的建立

    前文也说过,这个阶段的孩子就是一张白纸,任由父母涂写,自然三观方面也是一张白纸。正是这样,父母才一定要重视关于孩子的教育,未来避免孩子走上歪路,在这个阶段就要给孩子树立正确的三观。

    在这些重要的问题中,为孩子树立安全感其实才是重中之重,安全感影响着孩子长大以后,对待其他人或事物的方式,而树立安全感最好的方式则是陪伴。

    缺失陪伴的孩子

    陪伴对孩子来说极其重要,没有得到足够陪伴的孩子,总会出现以下几种情况。

    第一,亲缘关系淡泊

    我们都知道,爱是相互的,当孩子感受到家长的爱,他们自然也会想要回报同样的爱。陪伴也是一样,感受到家长的陪伴,会让孩子觉得放心,而这种放心正是孩子长大之后,维系亲情的纽带之一。

    第二,害怕给人添麻烦

    缺少陪伴的孩子都有一种“死撑”的特质,因为缺少陪伴,她们习惯自己解决身边出现的一切问题。害怕给别人添麻烦,害怕从别人那里获得帮助和关爱。

    第三,害怕和抵触与人交流

    缺少陪伴的孩子,对于自己的认知不够,会出现自卑的心理。这些孩子善于自我封闭,不愿意与人交流。

    不善于和人分享自己的内心,长久地把一切心事都憋在心里,对于别人表达的好意,也不知道该如何回应,甚至会出现逃避心理。

    第四,影响恋人关系

    缺乏安全感不仅仅会影响亲子之间的关系,对于自身的感情问题也有很大的阻碍。这类孩子在长大之后,面对自己的感情时,一般都会出现两种情况。

    一种是无所适从,不知道如何接受别人的爱,害怕自己不能回报,一种是随便一点小恩小惠就被收买,掏心掏肺,容易被骗。

    孩子3岁前,对家长也极其重要

    其实孩子的前三年不仅对孩子很重要,对家长来说也同样重要。在3岁之前,孩子没有自己的交友圈,没有自己的思考能力,是家长最好的教育时期,也是家长培养亲子感情的最好时期。

    等孩子3岁之后,开始学会自主思考了,和家长之间多少都会出现一些矛盾和分歧。大部分的家长在这种时候,都会开始回忆起孩子曾经听话的时候,但是她们都没有想到,孩子现在的“不听话”,其实才是每个孩子的必经之路。

    所以家长们一定要珍惜孩子3岁之前的日子,尽量将自己可以教给孩子的东西都教给孩子,不要让自己的行为,变成影响孩子未来人生的最大问题。

    家长应该注意自己的言行

    在这个阶段,家长们一定要注意自己的言行举行。很多的家长可能都有这样的疑问,为什么明明乖乖巧巧的孩子,突然开始说脏话了?

    其实这就是因为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家长没有注意自己言行的问题,3岁之前的孩子并不理解脏话的意义,但是他们的脑海中会留下这个记忆,等到自己能够流利的说出口时,可能已经变成孩子的口头禅了。

    在面对孩子骤然的改变时,很多家长的选择都是非打即骂,但是在孩子身上找原因,找到最后还是百思不得其解。所以家长还不如在自己身上找找原因。

    家长是孩子的领路人,在孩子人生道路的最开始,是家长需要给孩子指出方向的,如果一开始方向就错误了,那么孩子日后走上歪路又怪得了谁呢?

    很多家长看到这里可能还不以为然,认为自己并没有注意这些,但是孩子还是听话懂事的长大了。但是我们都说人是有隐藏性格的,对于很多孩子来说也是一样,父母带来的影响是巨大的,但是也是隐藏在心底的,等到一个恰当的时机,也许就会爆发出来。

    正如我们总是在各种文章中看到的一样,父母有暴力倾向,孩子也会出现暴力倾向。这其中固然有基因的问题,但是孩子幼时受到的影响也是不容忽视的。

    正是因为很多家长在孩子面前没有树立良好的榜样,才让孩子们在成长的过程中逐渐迷失方向。父母给孩子树立一个好的榜样,将会让孩子受用一生。

  • 孩子18岁前,必须拥有这8种能力,比成绩更重要!

    斯坦福大学的一位院长列出了8条每个人在18岁时就应具备的能力,也许会让不少早已步入成年的人汗颜不已。而如果你是孩子的家长,这篇文章可能会刷新你的教育方法!

    一、必须懂得如何与陌生人交谈

    主动与人打招呼做自我介绍、有礼貌的肢体语言,包括微笑着直视对方的眼睛、尺度适宜地握手、敢于提问题等等这是一个十八岁的人学会成熟大方的交流方式,会让对方在初次见面就很快产生尊重和好感,而不会因为年轻受到轻视。

    二、一个十八岁的人必须能够迅速熟悉周围的环境,找到出行的道路和交通工具

    当孩子长大后,来到一个陌生的城市,陌生的校园,或是在暑期实习时短期居住在一个城市里,一切都要靠自己。所以他们必须懂得:如何快速找到出行路线、怎样冷静沉着地面对混乱的交通路况、怎样给自驾车加油、怎样制定长途出行的计划等等。

    能让自己在陌生的环境中迅速熟悉适应周边的道路交通环境,这其实是非常重要的一种生活生存本领。

    三、能够管理自己的学业或工作,牢记各种任务的截止时间

    家长应该适当放手放手,让孩子学习承担自己的责任。即使他们因为自己的疏忽忘记完成作业而影响了成绩,家长也要学习狠下心来不管,让孩子从中得到教训。这样孩子才能学会自我时间管理。

    四、学会关爱家里的其他人,而不是袖手旁观

    为了不让孩子成为一个自私冷漠、不受欢迎的成年人,家长们要让孩子日常为家里做些哪怕只是刷碗倒垃圾削苹果这样的小事,从而培养孩子关心父母、为他人服务的意识。

    五、能够处理人际关系方面的问题

    孩子在学校,与同学发生矛盾时,家长出面去理论;孩子感情受挫情绪低落时,家长无微不至地安抚呵护。这些对孩子情感上的“溺爱的做法”让孩子的情商无法长大,无法独自处理各种复杂的人际关系。

    所以当孩子在学校遇到一些“难缠”的同学朋友之间的矛盾时,父母不妨克制一下帮助安抚的冲动,冷静观察,看看孩子是不是能够独自承担、独自解决。

    六、能够应付生活中的大起大落

    尽早培养孩子的抗压能力,因为孩子进入大学以后或走向社会,生活里有太多的变化。有的孩子曾经是高中里的优等生,在大学一次没考到,就接受不了自己的“失败”,心理崩溃,甚至会产生自杀的念头。

    所以从小培养孩子的心理抗压能力非常重要,褪去完美主义的念头,拥有一颗平常心,这样孩子才能习惯和度过人生路上的起起伏伏、沟沟坎坎。

    七、必须有赚钱的能力和经历,并懂得如何管理金钱

    如果一个孩子在十八岁以前从来没有通过自己的劳动赚过钱,从来都是伸手向父母索取,而父母又总是无条件满足孩子的各种物质要求,那么成人后他们很难理解金钱背后凝结的辛苦劳作。

    这样的人往往在工作中缺乏踏踏实实做事的责任感。那些成年了依旧理直气壮向父母伸手,在工作中眼高手低的年轻人就是这种类型。

    让孩子用自己的劳动赚点钱,并让他们自己管理赚来的钱,这会培养他们一种正面的金钱观,真正理解金钱的价值,懂得量入为出。

    八、必须能够承担风险

    如果孩子从小到大所有的决定都是由父母来做的,小到学什么乐器,参加什么课外活动,大到选择哪个大学,学什么专业,就是说孩子一路都在父母指定的、铺好了的路上走着,既不用做决定,也不必承担风险。

    可是他们终有一天要独自面对生活里的各种选择,他们必须自己做决定,冒风险,承担有可能失败的后果,他们需要懂得所有的成功都是经由失败而来的道理。

    在孩子十八岁之前,做父母的不妨让孩子为自己做一些决定。而一些关乎孩子前途的重大决定,如升学和选专业,家长也不要一言堂,最好让孩子参与其中,让他们自己分析利弊和风险所在,对每个可能的失败做好心理准备。


  • 这5种“坏习惯”是孩子智商高的表现,家长千万不能打压孩子!

    1话唠

    孩子话多,正是天生外向、乐观、语言表达能力强的表现,只是没有良好的自制力,无法控制住自己说话的欲望。

    应对

    家长不要因生气而打骂孩子,可以在于孩子沟通交流时,告诉孩子什么话可以讲、什么话不能讲,什么时候可以讲、什么时候不能讲,学会察言观色,培养孩子的情商,没准孩子以后会成为出色的记者、文学作家呢。

    2爱发号施令

    其实这是孩子表现欲、领导欲和组织能力的表现。

    应对

    家长要培养孩子的民主意识,多倾听别人的意见,并对别人给予自己启发时表达谢意等。

    3爱模仿别人

    爱模仿的孩子,喜欢模仿所有感兴趣的人和事,甚至一些不好的行为,也很快就学会了。

    应对

    模仿是人类一种本能的倾向,孩子最初的知识经验往往是从模仿中获得的。

    父母首先应该让孩子避免盲目的模仿,提高TA明辨是非的能力,告诉TA什么行为是值得模仿的,什么行为是不可以模仿的;其次,为孩子提供相对积极的成长环境,关注TA的模仿行为,并为孩子树立正面的模仿榜样。

    4喜欢恶作剧

    有些孩子爱在沙发上撒下很多糖、故意将洗衣液洒满卫生间……恶作剧层出不穷。调查显示,这类孩子往往更创造力和想象力。

    应对

    父母让孩子培养独立性,引导孩子做事情时要小心,树立风险意识。

    5好动

    其实只是这类孩子“运动细胞”太发达了,他们动手能力、实践能力都不错,思维也比较活跃,对新鲜事物的接受能力也较强。

    应对

    家长首先应该搞清楚孩子是有多动倾向还是有多动症。如果属于多动倾向,可以引导他们在保证安全和方向不走偏的情况下,放手去探索、实践。

    最后

    孩子平时的很多“坏习惯”、“坏行为”,其实有它积极的一面,家长们不要着急抱怨或者惩罚打骂,只要适当地引导教育,往往可以将孩子的“坏处”转为优势。


  • 教育孩子的“十不要”,每个都是重点!

    一:不要强迫服从

    如果你硬要孩子丢开正在做的事,听你的话去做别的事,他会很不乐意。你可以事先提醒他“你再过十分钟该吃饭了”,这样他心里会有所准备。

    二:不要唠叨不休

    一件事说得太多次数了,反而会引起孩子的反感,使之产生逆反心理。应该不拖泥带水,指令明确,点到为止。越唠叨的父母,话语权越低。

    三:不要打压孩子

    不要对孩子说“你懂什么?”或“你怎么这么笨”,你的打击就是削弱孩子的自我观念,要明白,鼓励的语言才能增加孩子的信心。

    四:不要标准不一

    有些父母凭着自己的喜怒哀乐随意发脾气,高兴了就放宽松,不高兴了怎么都不顺眼。孩子的性格来自于父母,该奖的时候奖,该罚的时候罚,保持一致。

    五:不要恐吓孩子

    不要为了让孩子吃饭,就说大灰狼来抓你了,他从此就会认为大灰狼是坏人,非黑即白,没有辩证看问题的思维,就会造成严重的后果。

    六:不要纵容孩子

    纵容不利于孩子的本身发展。有些事情在家里行得通,但到了社会后就行不通,所以,要规范孩子的行为,不要让孩子进了社会后由别人来管教。

    七:不要过度保护

    最好的保护不是24小时全方位在身边,而是锻炼他的自理能力,毕竟早晚有一天他会离开你的视线,所以,只要孩子能做的,家长绝对不要干预。

    八:不要贿赂孩子

    为了激励孩子考试,你承诺他考得好就去买玩具,长期之往不仅养成物质观念,更会认为读书是为大人读,而不是自己读,没有自觉性。

    九:不要目标过高

    希望2岁的孩子像5岁的孩子那样懂事自理,那就是你在为难他,他达不到的生理原因会影响他的心理健康。所以,目标过高会让孩子产生无力感。

    十:不要强迫孩子

    在孩子犯错时,非要逼着孩子承诺“下次不敢了”其实意义不大,因为孩子的忘性很大,即使他一直记住这句话,说明他心思重。

  • 真正拉开孩子差距的,不是智商,而是这5个关键词

    1、自律

    自律,就是抵抗外界诱惑、自我约束的能力。

    自律的孩子对自己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有一个很清楚的概念,明白在该好好读书的年纪,就不应该在消遣娱乐的事情上浪费大量时间。他们未来的道路也会因此变得越来越清晰,进入理想的轨道,让自己慢慢变得有能力去获得想要的一切。


    2、高效

    决定成绩的并不是孩子在学习上花了多长时间,而是这些时间是否高效,是否都能集中注意力。学习好的孩子都懂得,同样的时间,通过掌握最佳复习间隔,学习效率可能会提升两倍,而且遗忘得更慢。


    3阅读

    阅读的重要性,就近点从应试的角度看,阅读能够帮助孩子的语文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培养一种文字逻辑性,积累素材,写出好的文章,甚至还能帮助孩子更好地理解数学题。从长远看,阅读可以说决定孩子这一生的精神世界是贫瘠还是丰厚,甚至能够改变一个人的命运。

    孩子读的那些书,汲取的那些智慧,都会藏在他们的脸上、气质里、谈吐上。即使以后没有富庶的生活,仍有富庶的生命。和别人做着同样的工作,却有不一样的心境;有着相似的家庭,却有不一样的情调;培育同样的后代,却有不一样的素养。

    4认真

    如果对待学习对待生活,是一种敷衍了事的态度,那生活回报给他的便是苟且和卑微;如果始终抱着一颗认真赤诚之心,生活也将回报以歌。

    5坚持

    自律、高效、阅读和认真,这8个字,如果不能坚持下来,就会功亏一篑。只要坚持到底,就会收到超乎想象的效果。

    同时,当孩子想打退堂鼓,或是提出一些条件让你妥协时,请务必要坚持自己的立场,不要轻易动摇。动摇一次,孩子就会一而再再而三地挑战你的底线,很有可能让他一事无成,最终吃亏的还是自己的孩子。


  • 科学育儿小贴士,爸妈轻松育儿,这些教育方法最实用

    1、 示范法

    父母的言行很好的例子和正确行为的证明。

    2、 说服教育法

    通过陈述事实和推理,使受过教育的人区分对与错,提高认识。

    3、行为训练方法

    科学研究表明,人们不断重复某种行为,会形成潜意识动作,正如孔子所说,“习惯变得自然。“特别是在儿童时期,父母有意识地训练自己的孩子表现良好,好习惯,可以使他们受益一生。

    4、 家庭规制限制法

    我国传统家庭教育中的家庭规则和家庭法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优秀的家庭规则和家庭法仍然在与文明交相辉映,智慧,和道德。我们应该继承和创新,形成每个家庭独特而杰出的家庭风格,促进儿童的健康成长。

    5、表扬和激励方法

    许多家庭的实践表明,赞美和鼓励孩子们,让他们获得更多正面信息,孩子们增加自信心,发挥潜能,进展更快。

    6、环境影响

    家庭环境对孩子有很大的影响。包括家庭气氛是否亲密融洽,居住环境是否清洁卫生,家庭成员是否喜欢阅读和锻炼,等等

    7、批评教育法

    随着孩子的成长,需要必要的批评。让孩子在批评中区分是非,承担责任。但是批评必须注意方法和方法,不要以为批评是对的,为了孩子们的利益无论采用哪种方法。一些孩子说我知道我妈妈是对的但是我讨厌她讲话的手势和语气。


  • “班级里有小朋友欺负你吗?”放学路上,妈妈千万不要这样问


    每天孩子放学后,或是一家人聚在一起吃晚饭时,你是不是会很好奇孩子在学校里的这一天过得怎么样?这样的连环追问,你家是不是也有过?

    “宝贝在幼儿园/学校适应得怎么样?”

    “喜欢新老师吗?”

    “有小朋友欺负你吗?”

    “午饭吃的什么,吃的多吗?”

    “老师喜欢你吗?”

    ……


    当家长带着满腔关心问孩子时,常常会“吃闭门羹”,这是为什么呢?

    有研究表明:每天放学,是孩子思维最活跃、最兴奋的阶段,孩子期待着与家人说一天的生活感受,期待着爸爸妈妈对自己的认可、鼓励与支持。
    所以这时的询问,是"亲子交流" 的一个重要部分,但如果父母的提问诸如“学校里有没有人欺负你”,会把孩子往错误的方向进行“启发”。

    1

    孩子放学以后

    千万别问这些问题


     “今天表现好不好啊?”

    这样的问题比较笼统而且具有消极引导倾向,孩子既不知道怎么回答,也不知道如何衡量自己的表现。家长不妨改问“今天有什么开心的事吗?”先用积极的关注,帮助孩子回忆一天里有趣的事情。


      “有没有人欺负你?”
    “欺负”这个词一下子就把孩子与其他小朋友放到了对立的位置,带有负面倾向色彩。有的孩子为了让父母得到“满意”的答案,甚至会编造一些故事。家长可以改问“今天有没有认识新朋友?”“XX小朋友怎么样,给妈妈介绍一下”。


      “今天在幼儿园里学了什么?”
    在幼儿园里,生活即教育,一日生活皆课程,孩子在一日生活中的点点滴滴,每个环节、每个活动都是学习,如果家长这么一问,年龄小的孩子很难回答清楚这个问题,而且,家长如果经常这么问,还可能会给他们造成压力,使其产生厌学情绪。


     “老师喜不喜欢你?”
    老师对每一个孩子的关心与喜爱都是公平的,而且开学之初,老师忙于安抚孩子们的分离焦虑,并没有过多时间与孩子建立深度的情感联系。建议家长帮助孩子回忆老师在生活上对他的照顾,告诉他老师很辛苦,而这一切都是因为爱。


    “今天表现好吗?”“老师喜欢你吗?”这类都是开放性提问,对孩子来说,非常难回答,问多了会让孩子反感。


    “有人欺负你吗?”这样的问题,则像是在暗示“你是不是被欺负了?”并且这个提问透露出父母消极关注的,如果常常用这样的问题来“启发”给孩子,会让孩子在人际交往上表现得非常“敏感”,凡事都从,这人是不是在欺负我的角度来认知。

    2

    亲子沟通

    建议这样问


    那应该怎么和孩子聊天呢?

    情绪是可以传染的,家长不必过于担忧,要注意引导孩子关注积极、正面的信息。尽量避免“抽象”、“宽泛”的问题。
    家长可以藉由孩子在园的生活小事打开对话,问一些容易回答的具体问题,这样孩子通常比较愿意回答,也不会感觉到压力。
    接孩子放学时,可以试着聊以下这几个话题


    今天有些什么好玩的事?
    强化好玩有趣的正面信息,让孩子把好玩的事情分享出来。孩子在回答这个问题时,往往蕴含着自己的兴趣点和价值观。


    今天老师带你们玩了什么呀?
    比起问孩子“你今天学了什么”,不如直接具体地问“你今天画了什么画”“做了哪些手工”“听了什么故事”“玩了哪些活动”等,孩子好回答,引导孩子回忆和复述,互动中,妈妈要留意点赞孩子的“进步”。


    今天和哪个小伙伴一起玩游戏啦?
    这个问题足够具体,可以让家长了解孩子在园的交往情况,同时也能有意识地让孩子多和班上的小伙伴互动交流,从而交到好朋友。


    你今天有帮助老师或者小朋友吗?
    孩子回答这个问题时会充满自信和自豪,愿意描述事情的细节。如果他一时答不上来也没关系,家长可以帮他一起梳理这一天在幼儿园与老师和小朋友相处的经过,告诉他下次如果看到有人需要帮忙,应该主动施以援手。


    有需要妈妈帮忙的事吗?
    让孩子明白,父母是ta坚实的后盾,如果有困难,爸爸妈妈一定站在ta这一边,给孩子以安全感。

    3

    要“倾听”

    不要“指责”


    和孩子聊天,最忌讳的就是聊着聊着就变成了“指责”和“质问”。聊天时,想要孩子诚实地说出感受,很重要的一个步骤,就是要耐心“倾听”。
    有时候不知不觉和孩子的对话就变成了这样:

    “今天学了什么?你怎么都记不住呢?”

    “不是告诉你了,有事就找老师,你为什么不找呢”


    类似这样指责的话一旦出来,就很难让小朋友有兴趣继续和你聊下去了。
    家长可以对孩子讲的话题保持高度的兴趣,多询问、少评论,多说“你”,少说“我”,耐心的引导孩子轻松的说出心里话,这样就很容易让话题源源不绝地继续下去。

    4

    给孩子一个大大的拥抱


    有大量研究表明:父母拥抱孩子或者搂着孩子的肩膀更能使孩子产生强烈的安全感,很容易获得幸福感,从而达到心理上的愉悦,形成稳定的情绪和良好的性格。
    对孩子来说,父母给予的爱和肯定,是努力学习和积极生活最好的推动力,而“拥抱”是最直接的情感表达,更能让孩子们感受到来自父母的爱。


    孩子在幼儿园待了一天,是离开妈妈爸爸最长的一段时间,孩子心中的分离焦虑和恐慌已经占据了大部分,父母在接到孩子的那一刻,一个大大的拥抱可以消除孩子内心的焦虑和恐慌,心情会更加愉悦,也会给彼此间的交流营造更好的氛围。
    这个拥抱看似简单,但是在孩子心里,这让他们感到自己被爱着,从而带来巨大的满足感。


    然后告诉ta:“宝贝,爸爸妈妈好想你啊”。一句简单的表达会让孩子忘记所有不愉快,感受爸爸妈妈陪在身边的温暖,变得更开朗、自信和勇敢。


    《小欢喜》里说:“孩子把最美好的一部分给了你,其实你是更大的收获者。”


    我们不仅是最大的收获者,也是孩子未来成长的陪伴者。
    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一直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孩子,成功的教育就从有效的沟通开始吧。


  • 清华校长建议:家长在这3件事上越“狠心”,孩子越容易有出息

    孩子出生之后就像是一张白纸一样,他们将来能够有多大的成就,本办法成为什么样的人,全靠父母在日常生活中的引导,对此,清华校长建议:家长在这3件事上越“狠心”,孩子越容易有出息!

    家长在这3件事上越“狠心”,孩子越容易有出息

    1、“狠心”多让孩子做家务

    现在的孩子都比较懒惰,而家长对于他们更是十分的宠溺,希望在生活中不希望孩子累着,但这样做是不正确的,根据研究发现:孩子如果经常生活在舒适安逸的环境中,对他们的身体发展和心理发育都是没有好处的。

    对此,哈佛教授还做过一项特别的研究:做家务和不做家务的孩子,无论是智商发展还是独立能力,都有很大的差别。

    所以说让孩子从小锻炼做家务对他们的成长是很有帮助的,因为在这个过程中不仅仅可以锻炼孩子的动手能力,同时也能让他尝试到生活的辛苦,让孩子明白自己所生活的家庭之所以这么美好,都是靠爸爸妈妈的双手打拼出来的。

    正常孩子到了三四周岁的时候,就可以锻炼他们做家务能力了,我们先不要着急,挑一些孩子力所能及的家务,先尝试一下。

    2、“狠心”让孩子去冒险

    现在有不少的孩子就像是温室中的花朵一样,全家人都围绕着孩子转,只要是孩子能提出的要求,基本上全部都满足,这样下去孩子就会养成以自我为中心的习惯,有什么困难都不会自己想办法解决,而是第一时间寻找父母帮助,要知道在这个竞争比较激烈的社会,不可能一直会有人帮助你的,你要学会去自己解决问题才能够生存下去。

    所以家长要狠心让孩子去冒险,比如我们可以多带孩子去做一些户外运动,培养孩子的勇气和竞争意识,这样孩子的内心才能够变得更更强大。

    3、“狠心”让孩子从小树立规则意识

    根据研究发现,孩子3~6岁是规则意识的敏感期,这个时候的孩子正处于自我意识的发展阶段,虽然嘴上不说,但是他们的性格会跟着自我意识而发生改变,所以只有你给孩子制定在自己的规则中,让孩子探索,这样对他们的成长才有帮助。

    不过,在制定规则的过程中对于家长来说是很难的,因为孩子年纪太小,对于很多的话不能理解到位,所以有的时候你跟他们制定规则,孩子肯定会反抗,到时候就更难做了。

    家长在这个时候一定要学会忍心,千万不要因为孩子哭闹就心软了,只有你狠心制定下规则,孩子才知道自己的威胁并起不了太大的作用,等到以后就不会随便地出现大哭大闹的情况了,而且这种自制力对孩子未来的帮助是非常大的,家长可别不当回事儿。


  • 为什么我的孩子没朋友?家长这件事情没做好,难怪孩子没朋友

    1、建立“个人空间”概念

    在孩子进行社交之前,家长们第一件要做的事情应该是帮助孩子理解什么叫“个人空间”。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都有自己的隐私,都应该有一个受到尊重的个人空间。孩子也是一样的,他们也有权享有自己的个人空间。

    家长们可以教会孩子读懂一些简单的微表情和微动作,帮助孩子更好地感知他人的情绪,以免冒犯到他人。比如当感到不满时,人的嘴角通常会微微向下;感到愉悦时,嘴角是上扬的。

    让孩子知道,尊重别人,别人才会尊重自己。

    2、教授基本社交技能

    家长们可以适当教孩子一些社交方面的技能,比如讲究礼仪懂礼貌,教会孩子使用礼貌用语;遵守餐桌礼仪,饭前洗手,嘴里在吃东西时不说话等。

    3、帮助孩子了解交流规则

    家长们可以通过一些绘本、讲故事、做游戏的方式让孩子了解基本的社交规则,比如家长和孩子通过角色扮演,让孩子知道如何和其他小朋友进行完整的交流,如何展开对话,保持对话,最后结束对话。

    4、合理引导负面情绪

    当孩子遇到社交问题,有负面情绪时,家长们切忌简单粗暴的解决,应尽量心平气和地和孩子聊聊,以缓和、温柔的语气和孩子理性地分析原因,了解事情的前因后果,耐心寻求解决办法,消除孩子的社交恐惧。

    5、家长以身作则

    孩子社交技能的培养也需要有一个模范作用的家长,家长们也应以身作则,提升自己的社交能力,让孩子多看到家长自信、开朗的一面,孩子自然也会慢慢变得自信、开朗,有句话说得好:家长是孩子最好的言传身教。

    6、多陪伴、支持孩子

    高质量的亲子陪伴可以帮助培养孩子自信开朗的性格,增强孩子的安全感。家长们平常应多抽出时间陪伴孩子,和孩子一起玩耍、分享快乐。

    当孩子主动邀请小朋友到家里玩时,家长应抱着积极鼓励的态度,不要担心孩子会把家里弄乱,比起孩子的开心和友谊,收拾一下真不算什么。

    同时,家长们也可以经常带孩子到小朋友多的地方,比如公园、游乐场等,帮孩子制造更多和同龄人玩耍的机会。


  • 为什么不建议奶奶带孩子?这4个原因很真实,看完你就知道了

    现代生活压力很大,许多年轻的父母都需要工作,没有办法全职看护刚出生或是还年幼的孩子。因此,父母们常常会将目光转向家中身边的人:照顾孩子的责任自然就会落在家中老一辈人的身上,毕竟都是自己的亲人,由老一辈人们照顾孩子,父母们也都觉得能够更加放心。而这其中,奶奶一般都会成为首选,或者毛遂自荐,承担照顾孩子的职责。

    但是实际上,我们并不建议奶奶带孩子!原因如下

    1. 溺爱孩子

    孩子们小的时候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在老人的溺爱下成长,将会让自己的自制力下降。同时,这样也会让他们形成以自我为中心的人生观,认为自己犯的错都可以被无条件地原谅。久而久之,就可能会让孩子误入歧途。

    2. 理念不同

    各种理念冲突可能会让父母与老一辈人之间产生摩擦,同时还会担心孩子能否在这样的情况下健康成长;而老一辈人的思想已经根深蒂固,很难在一时之间改变,他们会认为自己的儿女并不信任自己,从而产生隔阂、造成矛盾。

    3. 婆媳关系

    母亲和奶奶的育儿观念不同,碍于婆媳关系无法明说再加上其他琐碎的事,很有可能会激化家庭内部的矛盾,使家庭中的情感产生裂痕。而对于孩子来说,这样的环境也是不利于他们成长的。

    4. 影响孩子与父母的感情

    长辈们所给予的爱,与父母们给予的爱还是有所不同的;就算奶奶整天都陪在孩子身边、和孩子一起做游戏,也不能够完全弥补孩子父母不在身边的情感缺失。这样也会导致孩子长大以后和自己父母的感情一般,产生疏离感。


  • 从娃3岁开始,父母做好这4件事,比给娃报10个兴趣班还管用

    俗话说得好:“三岁看大,七岁看老”。也就是说,一个人未来的脾气秉性如何,从3岁就能看出端倪。而到了7岁,孩子的性格已经定型,就能预测出孩子以后会成长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

    一、让孩子好好锻炼身体

    二、多给孩子放音乐听

    三、提高孩子的“抗打击”能力

    四、给孩子做好情商启蒙

    3-6岁是性格养成的关键期,这个阶段想培养孩子高情商,就要让孩子学会情绪管理,懂得自控的孩子才能去体会别人的感情,这对孩子的社交也有很大的帮助。而父母除了在平时正确引导孩子之外,还可以借助外部的帮助,绘本就是不错的选择。


  • 入园准备很重要,父母提前教会孩子这5点,孩子开开心心上学堂

    1、教会孩子吃饭喝水

    孩子在幼儿园需要做到能够自己独立吃饭喝水,所以家长要在送孩子入园之前教会孩子怎么使用勺子,要注意哪些餐桌礼仪。

    2、教会孩子上厕所

    教孩子上厕所是一件很需要耐心和时间的事情,家人要注意培养孩子这一能力。家长要教会孩子在固定场合上厕所,教孩子穿脱裤子,告诉孩子如果想去厕所了,要记得报告老师。

    3、教会孩子穿衣服

    对于成年人来说,穿衣服是很容易做到的。但是对于孩子而言却有很大难度,折腾孩子半天,甚至累出一身汗也没穿。扣错扣子,衣服正反面穿反,或者把衣服穿得奇奇怪怪,都非常正常。

    4、为孩子养成早睡早起的作息

    孩子上幼儿园的时间往往比较早,如果孩子没有养成早睡的习惯,早上容易睡不够起不来,耽误去上学。

    5、教会孩子怎样寻求帮助

    在入园之前,要教会孩子怎么向老师寻求帮助,怎样清楚地表达出自己的需要。


  • 父母在这4方面“使劲管”孩子,孩子越来越聪明,记忆力会更好

    记忆力是我们人类心智活动的一种其实记忆力大多都是后天形成的,因此也就说明通过后天的培训锻炼,记忆力是可以提升的。可以通过这4个方面去管教孩子,提升孩子的记忆力,孩子也会越来越聪明。

    一、孩子不睡觉,使劲管

    睡眠时间的长短与记忆力的好坏是息息相关的,没有进入深度睡眠或者深度睡眠的时间太短,记忆力要比正常睡眠差的多。

    二、孩子不爱运动,使劲管

    孩子多运动才会身体健康。而且孩子在运动的时候身体会产生大量能够刺激大脑的多巴胺,让大脑更加活跃,因此,爱运动的孩子记忆力也会更好。

    三、孩子不爱阅读,使劲管

    这个时候父母要给孩子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让孩子在记忆力最好的时候多吸收掌握知识。这对于提升孩子记忆力有很大的帮助。除了亲子共读之外,父母可以给孩子准备记忆力训练的游戏书,让孩子玩得开心的同时,记忆力也提升。

    四、孩子不爱背诵,使劲管

    想要提升孩子的记忆力,就要让孩子坚持背诵。对于2-4岁的孩子,背诵古诗是最好的选择。因为古诗是我国的国粹,并且字数少,朗朗上口,方便孩子记忆,而且早早地背古诗,能为以后语文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 怎样培养孩子的自觉性?做好这4点,孩子越来越自觉

    一、帮助孩子提高学习能力

    学习能力慢慢提高孩子会慢慢变得自信,得到老师和同学的认可,学习也会变得自觉。

    二、要相信孩子,给孩子足够的空间

    父母要重视孩子习惯的养成,先要求孩子完成学习任务再出去玩。一开始的时候,可以在旁边陪他学习,慢慢的孩子就会要求父母离开,自己独立学习。

    三、从兴趣入手,帮助孩子学会自觉

    根据孩子的兴趣,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如果孩子喜欢读书,那就给他买一些生动有趣的图书,慢慢的阅读兴趣也会变得浓,会开始学着独立思考,慢慢的学习也就自觉了。

    四、找准时机教育孩子

    小孩子的自尊心都很强,他们也不希望自己成绩不理想,这时候家长要做的不是训斥孩子没有好好读书,而是要及时给予适当的引导。


  • 3-6岁是孩子性格养成黄金期,这3个方面家长管好,孩子越来越出色

    曾经美国有过一个实验,召集了1000个家庭对3岁的孩子进行观察和记录;经过23年后,又找到这些孩子,通过与孩子交流,并和周围人咨询,发现大部分的孩子性格基本没有什么变化。


    因此,3-6岁期间,孩子有这3个坏毛病家长要使劲管

    1. 爱撒谎

    家长一定要及时指出孩子的错误,让孩子知道,说谎这个行为是不正确的。

    2. 假装听不到大人的话

    遇到这种情况,家长要用平等的语气和孩子说话。很多家长喜欢用命令的语气高高在上的跟孩子说话,其实这样孩子反而不愿意回应。当家长转变了语气,往往会有不一样的效果。

    家长最好还要跟孩子有眼神交流,让孩子的注意力更能集中在家长身上。

    3. 一有不顺心的事情就大哭大闹

    家长遇到这种情况一定不可以纵容孩子。一定要告诉孩子正确地表达自己的情绪的方式,否则孩子慢慢会成长为自私自利,不懂得关心别人而且脾气还很差的人。

    这样的孩子无论是在学校还是进入社会,都不会受欢迎。


  • 将来有“大出息”的孩子,多半都有这3个特点,与成绩无关

    1、头脑灵活

    头脑灵活的人不会随波逐流,他们会根据当下的情况,去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在别人都看不出这个行业有什么赚头的时候,他们已经早早地跳了进去,赚得盆满钵满。

    2、胆大心细

    其实进了社会不难发现,那些在某个领域有高成就的人,往往都是胆大心细的。他们敢于去做别人不敢做的事情,把握住商机才能有更高的收入。

    3、遇到问题不退缩

    一个人如果经受过打击还能够站起来,那么他将来成功的概率肯定会很高。因为同样的机会摆在眼前,那些不怕艰难险阻,屡败屡战的人,更容易取得胜利,获得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