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pisodes

  • 投资者在过去一个月最关切的话题,包括近期人民币对美元的走弱、中国央行推出量宽政策的可能性、动荡的中美关系、电动车与医疗健康板块的前景、以及不断更新高位的黄金,都将在本期《与思睿集团月度对话》中得以探讨。

    本期播客(于2024年4月8日录制)由瑞士宝盛香港研究部主管邓启志先生联同思睿集团合伙人及首席经济学家洪灏先生分析中国市场近况。

  • 过去一周里各种官方数据与政策出台,令投资者目不暇接。两会的政府工作报告、针对量化基金的监管以及香港政府在财政预算案中宣布楼市“全面撤辣”,该等政策对中港两地的市场有何影响,而今年的经济增长前景又会如何?

    本期播客瑞士宝盛香港研究部主管邓启志先生将联同思睿集团合伙人及首席经济学家洪灏先生探讨这几个重要主题。

  • Missing episodes?

    Click here to refresh the feed.

  • 在过去几周,中国经济与市场形势都发生了新的变化:股票市场下跌加速,恒生指数与上证指数亦分别跌破1,5000和2,800点。同时,结构性产品也增加了抛售的压力。目前市场情况与情绪跟2015年股灾又有什么不同之处?

    面对股市的疲软,国家政府出台了如平准基金、降准基点等若干政策进行干预,但相关细节仍有待披露。“国家队”的干预能否有效改善当前的市况,令市场触底反弹,长牛开始呢?

    与此同时,广州市及苏州市政府亦在一月底放开住房限购范围。此类政策在往后是否会在全国各地普及,又能否从根本上改善房地产的不景气?

    本期播客瑞士宝盛香港研究部主管邓启志先生将联同思睿集团合伙人及首席经济学家洪灏先生探讨这几个重要问题。

    农历新年即将来临,瑞士宝盛仝人恭祝各位在新的一年龙跃瑞云,财富亨通!

  • “降温之年”已然过去,迈入2024年,各大央行何时会启动货币宽松成为热议焦点。虽然降息的细节尚未明确,但通胀降温意味着我们最终将进入一个新的、我们更为熟悉的经济周期。

    在股票方面,科技“七巨头”明显主导了去年的股市行情。2024年的趋势将会如何?除了科技板块和美股以外,还有什么投资主题以及地区值得我们关注?

    最近的联邦公开市场委员会会议纪要显示,降息的步伐将比之前预期的要快。从投资组合的角度来说,我们应如何适应这个新形势?对于风险偏好较高、希望获得潜在更高回报的投资者,又有什么类别的债券可供选择?

    新的周期里还有哪些机遇?投资者又该如何在2024年作出明智投资决策?

    敬请收听本期市场透视播客,瑞士宝盛香港区股票专家Monica Xie与固收专家Steve Wang将共同探讨当前的市场环境、他们对股票和固定收益市场的建议,以及投资者如何迎接这个新周期的到来。

  • 去年12月举行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了“以进促稳”、“先立后破” 等若干新的关键词,无疑是一个较为积极的论调。我们应该如何解读这一份报告,今年中国经济的主要基调又是什么?

    目前中国经济呈现了双速复苏的态势,即房地产相关产业与非房地产的产业复苏进程不平衡。进入新常态的房地产销售依然疲弱,而新能源汽车或半导体等高端制造行业则发展动力强劲。结合种种因素,今年中国的经济增长能达到什么区间?哪些行业又将会是亮点?

    最新的采购经理指数(PMI)再次回落,从短期来看,越来越多经济学家认为降息降准可能会很快得以实施,以刺激经济的同时也避免因需求不足而导致通缩的情况。那么降息降准的空间又有多大,或者要多大的货币政策力度才足以整顿市场?

    本期播客瑞士宝盛香港研究部主管邓启志先生将联同思睿集团合伙人及首席经济学家洪灏先生探讨这几个重要问题。

  • 十一月有关支持房地产的政策传闻接踵而来,其中包括PSL(抵押补充贷款)以及50家“房企白名单”等政策。落实该等政策的可能性有多大?疲软的房地产行业又是否能因此脱困?

    近期有关消费的行业数据好坏参半,手机销售触底反弹,“双十一”销售亦略微增长。然而三季度餐饮的业绩偏弱,运动服饰行业亦非特别理想。中国消费行业的现状究竟如何?

    美元在前一两周快速贬值,而美元兑人民币的汇率在短时间内已经回到7.1。按照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已经触及周期性低点的预测,短期内人民币又是否能继续对美金走强?

    本期播客瑞士宝盛香港研究部主管邓启志先生将联同思睿集团合伙人及首席经济学家洪灏先生探讨这几个重要问题。

  • 中国财政部于十月底宣布要增发一万亿国债,且将财政赤字首次提升到3.8%。此举打破常规,可能意味着决策者已准备好更积极地刺激经济,市场也似乎终于见底回稳。临近十二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亦即将召开,展望明年,投资者对未来的经济增长是否可以乐观看待?

    虽然各类优化调整房地产政策陆续出台,目前的新房销售仍不见显著起色。今年仅售出7亿平方米左右,相比2021年的16亿平方米连一半都不到。考虑到城镇化进程、人口增长开始放缓等因素,房地产销售很有可能在经历了20年的高速增长后进入了长期可持续的均衡发展时期。与此同时,中国成为新能源汽车出口第一大国。数据显示,中国国内每售出三辆新车便有一辆为新能源汽车。造车新势力的蓬勃发展、交货量的快速提升,以及新能源汽车产业规模进一步的扩大都侧面证明了其有望弥补房地产空缺。我们是否应该不再依靠房地产来推动经济,而应放眼其他具发展潜力的产业?

    美国加息周期已经结束,而明年美金有机会稍微走弱;同时若中国经济停止下行,美元兑人民币的汇率应能维持到7.3左右,明年较后时间有条件反弹到7.1。中美息差现已基本回到了2006年年初的高位水平,从套利交易者的角度看,是否应趁息差缩小前进行套利交易?

    前两周中港股市走低,市场充斥着悲观情绪。在港股低估值、低点位的情况下,投资者应该着眼何处,做出明智的投资决策?又有哪些对息差、汇率、利率等变量比较敏感的板块,可能在未来几个月为投资者带来收入?

    本期播客瑞士宝盛香港研究部主管邓启志先生将联同思睿集团合伙人及首席经济学家洪灏先生探讨这几个重要问题。

  • 由于最近中东地区的地缘政治悲剧事件,石油价格再次上涨。布伦特原油

    的价格现已超过每桶90美元。油价为何攀升,我们的短期预测又是什么?可能出现的

    结果是什么?放眼未来,石油的长期趋势是否依然不变?我们是否会在2025年之前见

    证石油需求见顶,理由为何?让我们与瑞士宝盛香港的股票专家Monica Xie一同探讨

    这个主题。

    请收听我们与石油相关的往期节目:《俄乌冲突下的能源贸易发生了什么》

  • 虽然假期前某部分投资者对于双节的消费有所预期,但今年黄金周的数据好坏参半,市场反应亦非特别理想。一手房的成交并无显著改善,八月底出台的政策究竟对房地产市场有何影响?近期公布的各种数据表明了中国整体经济企稳的迹象。而投资者最为关心的是,经济好转是否会减缓之前颇为密集的刺激?

    除了经济政策,更多金融市场的政策亦得以出台,然而市场仍算在低位徘徊。市场信心是否尚未恢复?不论是对于经济还是市场,触底反弹的关键又是什么?

    过去几周,市场似乎直接忽略了国内的好消息而较受外资流动与海外因素所影响,港股尤甚,就连A股也有所波及。那么,从经济学的角度出发,美国利率、油价等因素中,有哪些确实对中国经济的基本面有所影响?

    本期播客瑞士宝盛香港研究部主管邓启志先生将联同思睿集团合伙人及首席经济学家洪灏先生讨论这几个重要问题。

  • 在本期节目中,孙家豪, 瑞士宝盛银行, 投資委託服務顧問的执行董事, 与陈佳芝,瑞士宝盛银行, 下一代投资战略的主管, 分享了他们对塑造未来的大趋势的见解。

    什么是“未来的赢家”?我们如何利用当今的大趋势来实现投资回报?在本期节目中了解更多信息。

    主讲人:孙家豪, 瑞士宝盛银行, 投資委託服務顧問的执行董事

    陈佳芝, 瑞士宝盛银行, 下一代投资战略的主管

  • 过去几周中国密集的推出政策支持,虽然市场不至于大幅反弹,但起码暂缓了之前下跌的趋势。在首付放松、房贷利率下调以后,究竟卖房成绩如何?

    市场放这么多关注在房地产,最主要是因为行业的连锁效应很大,对于整体经济的影响投资者一般都很清楚,但是信托的爆雷则反映了金融方面的潜在风险,这究竟是独立事件还是会有更多同样的情况发生?

    另外,一系列的政策出台以后,市场似乎稳定下来,这是新一波牛市重启的序幕,还是只是一个沉闷横盘震荡期的开始?

    瑞士宝盛香港区研究部主管邓启志将联同思睿集团合伙人及首席经济学家洪灏先生讨论这几个重要问题。

  • 我们一直以来告诉大家中国的政策发力是有节奏的。与我们预期的一样,二季度观察期过后,7月下旬开始,中国的政策刺激与宽松明显上了一个台阶。

    目前投资者最关注还是房地产,消费,汇率和股市。

    不久前的政治局会议没有提及“房住不炒”的表述,但我们并不需要给予过多解读,因为其实去年年底的会议也没有提到。我们在理解中国政策的时候不应该拘泥于文字的增减,因为这不一定就代表了指导方向的改变。

    本次会议真正重要是当局首次承认了房地产市场的供需关系有了变化,基本上可以总结为中国房地产市场已经度过了“供不应求,长期过热”的阶段,盘活和改造各类闲置房产上升为重中之重。

    目前住建部已经指引了要降低首套房首付和贷款利率、改善性住房换购税费减免、还有个人住房贷款“认房不认贷”等等。但是,一线城市的限购政策能放开到什么程度,或者更直接的说,政策应该宽松到什么程度才能够托住新房的销售?

    除了房地产,中国这两周还出台了其他的政策,包括消费20条、支持民企的政策等等,但历经风雨的投资者、消费者和企业家们不是发文和座谈会就能够被说服的。更何况政策的方向也让人不是很有信心,传统政策一般侧重供给端,对需求端的刺激比较难到位,这些政策的成效最终会有多大?

    最近投资者比较少去提到中小微企业,但其实它们占了中国经济大部分。我们都说中小微企业有“五六七八九”的特色,意思是它贡献了50%以上的税收、60%以上的GDP、70%以上的技术创新、80%以上的城镇劳动就业、和90%以上的企业数量。这也意味着,帮助中小微企业比大企业更重要。目前中小微企业面对什么样的经营环境呢,我们的专家们对政策的设计有何建议呢?

    最后,也是我们最重要的话题,就是汇率和股票市场将如何表现。

    本期播客瑞士宝盛香港研究部主管、中国策略分析师邓启志先生和思睿集团合伙人、首席经济学家洪灏先生谈谈他们的政策建议与市场预测。

  • 一般来说,浮息策略是对冲利率上升的有效工具;利率的升高,银团贷款和直接贷款等各种浮息策略的收益率会跟随上升。

    不过当前的情况非常特殊。如果利率停留在高水平,债务杠杆会降低,经济活动会受限,违约和损失就会上升。

    信贷投资者都是天生关注下行风险的,这时不同信贷策略的表现就会很不一样。

    首先在经济不好的时候,金融条件和贷款条款都会收紧。对于投资者而言,这时新发放贷款有更严格的条款和文件保护。事实上,根据过去Preqin的数据,私募信贷在最近两次衰退期间和刚刚走出衰退的年份产生的回报最高。

    但是,一般的信贷资产,比如信用债,是在整体水平上进行评估的,考虑的是息票、评级和久期等基本特征。就算是涉及多个出资人的银团贷款,条款也同样相对标准化,比如用利息覆盖率这种简单的衡量标准。但恰恰是每一笔交易形成时设计的条款和结构,是投资者管理下行风险的关键因素,一些很重要的条款包括消极担保,投票权,否决权,强制性提前还款,第一留置权等。在私募信贷市场中,每笔交易的条款设计都是有差异的。

    从发行人的角度看,与银团贷款相比,他们也越来越偏好直接贷款的交易机制。

    所以,近年来直接贷款的规模扩大是由发行人和投资者两端共同推动的。2022年底私募信贷的在管资产约1.4万亿美元,只占全球固定收益资产的1%左右;但预测这个数字在2027年将达到2.3万亿(Preqin)。

    荒丘成为闹市,无人问津到僧多粥少。

    本期播客,我们的香港基金专家Simon Song与Blue Owl私人财富管理推广部执行董事Franky Tam从多个切入点拆解直接贷款策略。

    若您喜欢私募市场,或许还会喜欢我们的其他单集

    私募市场|私募股权:那些门口的野蛮人

    私募市场|私募信贷:企业资金生命线

  • 中国设置经济增长目标是从1994年开始的,我们在直觉上已经很习惯于研究中国时看官方设定的经济增长目标,但其实这种制度在世界范围内并不普适。

    若我们看美国和日本,就没有既定的经济增长目标。美联储的货币政策目标是充分就业与价格稳定;而日本政府追逐了10年的通胀目标。

    今年中国官方的经济增长预期目标在5%左右,对于习惯于高速增长的中国地方政府、企业、居民和投资者来说,接受和适应中国经济增速的换档,会是一个彷徨的过程。

    更重要的问题是:中国经济一直依托投资驱动,而投资扩大会对消费造成挤压;就算最终经济增速达到目标数字,也未必换来居民的就业,收入和生活质量的提高。

    所以中国对于经济模式的转型渴望已久,10多年来,中国在政策上一直都在尝试挣脱经济惯性的摆布,但无论是公共部门还是私人部门,对于依赖投资和房地产恢复宏观繁荣的惰性一直难以调整。

    本期播客,本期播客瑞士宝盛香港研究部主管、中国策略分析师邓启志先生和思睿集团合伙人、首席经济学家洪灏先生将回答当下市场最关心的几个问题。

    端午节的旅游消费比起劳动节假期稍为弱了一点,而且整体消费持续疲弱。居民存款增加了这么多,为什么消费还没有明显复苏?归根究底,消费一直偏弱的原因是什么?

    同一时间广义货币增长很高,流动性充足,存款增加,为什么中国股市还是涨不起来?

    在五月和六月上旬,机构投资者卖中国股票,买日本股票,日本股票还有投资机会吗?

    近期中国央行给人民币的定价明显偏强,似乎想暂缓人民币对美元走贬的速度。我们最初的月度播客就讨论过用央行人民币的定价作为提示市场气氛的信号,这次我们再次请两位谈一谈人民币汇率走势,央行以及当前汇率压力。

  • 从历史上来看,这不是一个典型的经济周期。

    在前几轮周期中,通胀的主要推手是需求,私人部门的需求被过度放大,在杠杆加持下资产负债表过度膨胀,这也是为什么央行在过去能通过加息有效降低通胀。

    然而这一次,通胀的主要推手是供应端的缺口,私人部门的资产负债表是健康的,企业没有过度投资,家庭融资处于保守水平,美国劳动力市场依然高位运行,所以西方经济对高利率的反应显得很迟钝。

    目前利率处于限制性水平,已经渗入实体经济,美国5月CPI 放缓至4%,是2021年3月以来的最小增幅,我们的预期是经济在今年下半年放缓。

    所以现在很重要的问题是:为什么不在经济放缓时持有现金,慢慢等待时机入场?

    虽然目前现金的收益不错,可以当作底仓品种持有,但现金不适合长线投资布局,通胀对购买力的侵蚀是真实的。而更棘手的是把握入场时间,市场往往会在央行宣布降息之前抢跑,提前将降息预期计入资产定价,若没有提前布局仓位,在我们憧憬之际可能就错过了机会。

    沉沦市场博弈,机会稍纵即逝,尤其是在全球缺乏增长动能的环境下,债券当前的投资窗口不会一直敞开。

    本期市场展望播客,我们的新加坡大中华区投资咨询主管Tom Chen和固收专家Steve Wang一起带您了解我们对2023年下半年以及2024年投资环境的展望, 涉及宏观、权益、固收、货币、大宗商品,发达市场和新兴市场,尤其是中国、日本和印度。

  • 中国股市在五月下行,主要原因还是经济恢复数据差强人意。工业增加值、固定资产投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都显著低于预期,经济的内生动力不足。

    2023年一季度中国央行已经大手笔祭出流动性,运用降准、再贷款、中期借贷便利、公开市场操作多种工具组合投放流动性,然而M2增速走高,社会融资规模增速下行,这些流动性的有效转化还有待观察。

    虽然现在仍处于观察期,但根据目前的情况看来,中国经济的下游消费复苏不强,上游制造业放缓,之后二季度的经济数据很可能依然羸弱。这么看来,中国CPI和PPI何时能见底?经济上下游负反馈螺旋的突破口在哪里?中国的财政和货币政策会进一步发力吗?

    过去房地产一直是中国经济发展的引擎,但现在的房地产市场积重难返。国内消费虽然被寄予拉动经济的期望,可消费占GDP比重只有三分之一,根基尚浅,何况居民消费与房地产在财富效应上羁绊颇深,房地产和消费两者此消彼长的局面很难出现。既然现阶段没有比房地产更大的经济引擎,那么地产流动性困境何时解除?二手房,新房的供需平衡点在哪?地产行业的去库存什么时候能结束?

    本期播客瑞士宝盛香港研究部主管、中国策略分析师邓启志先生和思睿集团合伙人、首席经济学家洪灏先生为大家分析上半年中国经济的运行逻辑。

    换个角度看,中国的通胀率现在接近零,实行货币和财政刺激政策有很大空间,在将来中国是否会采纳财政货币化?抵押补充贷款PSL(或再贷款,再贴现,专项债)是中国央行的结构性政策工具,若PSL投放,这些资金会进入经济的哪些部门和哪些产业?

    经济数据的解读千人千面,我们如何理解居民存款增加,人民币贬值和中国特色估值体系?

  • 本期播客节目,我们将探索结构性产品的世界,以及它们如何在不同的市场环境中提供独特的投资解决方案。如何定制结构性产品来满足投资目标和需求呢?本期播客,本行新加坡结构性产品销售和解决方案部主管Goh Wai Meng和新加坡结构性产品专家Amos Wong将为大家解答。

  • 五一黄金周,旅游业复苏强劲,但同时商品零售复苏较慢。如果进一步拆开消费的成分数据,本轮复苏还是缺乏全局性和一致性,奢侈品销售反弹很快,但一般非刚性支出依然疲软,本轮消费复苏的后续是否具有持续性,能否演变成全面性的消费复苏?

    同样有待验证的是中国房地产行业的修复,这是中国经济复苏的关键,但四月房企销售走弱,民企地产商的开发投资意愿依然不强,同时房价已经微涨,房地产行业的拐点何时才会到来? 另外,中国全面实现不动产统一登记,是否在为房地产税的落地做铺垫?

    如何看待今年以来的经济形式和展望?市场又将如何反应?央行还有宽松的空间吗?大国博弈很可能在五月G7期间进一步升级,投资者应该如何应对新一轮的技术禁运?

    前些天,彭博关于中国当局可能将重点从刺激转向改革的报道发布后,市场的反应如惊弓之鸟,但目前来说这种转变可能性有多大,再者刺激和改革矛盾性也值得商榷。洪灏先生写过“在中国,市场参与者的博弈情绪非常浓重,往往采取逆向思维对经济数据进行解读……市场的参与者并不那么关心基本面的好坏,而会关心基本面变化对央行实施宽松货币政策概率的影响,进而影响到市场其他参与者股票的定价。”

    欢迎收听瑞士宝盛香港研究部主管、中国策略分析师邓启志先生和思睿集团合伙人、首席经济学家洪灏先生的月度对话。

  • 在重新开放的情绪退潮后,中国经济复苏的节奏并没有跟上预期,市场就必须回到基本面羸弱的事实上盘整。震荡之后,中国股市能否继续上涨,关键在于经济的复苏轨迹。

    如何解读中国重新开放后的初期数据?餐饮、航空、地产销售、土地成交、新开工,这些数据之间是否契合?低基数上是否失真?

    脱离数据解读,中国内地的真实情况是怎么样的?当地的人们又是抱着什么样的心情回到原本的生活和工作?

    马云回国,阿里重组对中国市场的影响是什么?环球市场风险和地缘政治不确定性又将如何作用中国市场?

    本期播客,我们邀请到了瑞士宝盛香港研究部主管、中国策略分析师邓启志先生和思睿集团合伙人、首席经济学家洪灏先生来为大家分析中国和环球市场。

    中国经济的复苏当然不会是一马平川,横亘在复苏道路上的是亟待修复的民营企业家信心。尽管李强总理已经多次表达对民营企业的支持,但真正的痛点是中国国内政策稳定性和中国运动型治理机制之间的矛盾。要重建民营企业家的投资信心,还需要更多的政策和时间。

    至少在经济周期的复苏拐点,无论是想获利了结还是担心踏空,都是相对甜蜜的烦恼,接下来我们将持续每月为您带来邓启志先生和洪灏先生的分析。

  • 中国的《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5年)》有阐述发展愿景“新能源汽车新车销售量达到汽车新车销售总量的20%左右,高度自动驾驶汽车实现限定区域和特定场景商业化应用,充换电服务便利性显著提高”。

    2022年,中国售出680万辆新能源汽车,这个数字代表着在中国出售的四辆汽车中就有一辆是新能源汽车,也就是说新能源汽车销量占比达到了25%,已经超过了2025年的目标,何况这样的成绩还是在2022年的极端压力环境下取得。

    显然在新能源汽车与燃油车之间,中国的消费者选择了前者。从全球来看,中国销售的新能源汽车占了2022年全球新能源汽车总销售的三分之二左右,是什么让中国的消费者率先选择新能源车?

    但在头部新能源车企抢占中国市场的同时,我们也需要思考一些问题。新能源汽车近两年的爆发式增长会不会透支未来的增长潜力?目前新能源汽车的渗透率是否接近饱和点,如果不是,饱和点又在什么位置?要回答这些问题,我们会去了解中国消费者购买新能源汽车的一些主要顾虑。

    今年上半年的环境对整个汽车行业不太友好,一方面是价格战让利润率承压,另一方面是众多新车型的推出,让竞争白热化。事实上即便降了价,汽车的销售量依然不振,整个行业寒意袭人。我们认为判断汽车行业的转折点需要跟踪中国家庭的自由可支配消费意愿的变化,这个时间点会在出现在何时呢? 另外,新能源汽车行业内部有没有一些积极的进展,能够继续吸引投资者呢?

    本期播客,瑞士宝盛新加坡大中华区投资咨询部主管Tom Chen与新加坡股票研究分析师 Louis Lee一起分析中国的新能源汽车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