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pisodes

  • 多尔衮一直在想办法除掉鳌拜,可是事与愿违,直到他死,都没有铲除这个眼中钉肉中刺。那么,鳌拜在多尔衮死后是如何专权的,他与康熙又是什么关系,他的倒台是不是因为受到暗算呢?敬请关注本专辑最后一期!

  • 顺治十八年(1661)正月,顺治帝福临驾崩,年仅八岁的第三子玄烨继位,改元康熙,由内大臣索尼、苏克萨哈、遏必隆、鳌拜辅政。

    可鳌拜专权跋扈,与当年多尔衮辅政顺治之时颇有相似之处,欺凌幼君,骄横不已。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康熙八年(1669),这个年仅十六年的少年皇帝,居然设计将不可一世的鳌拜擒拿,成为清朝开国之初,震动天下的一庄大案。本期节目,我就为您讲讲鳌拜的发家史!

  • Missing episodes?

    Click here to refresh the feed.

  • 崇德八年,崇祯十六年,公元1643年的八月十四,大清国的都城的崇政殿里,正在上演一出充满血雨腥风的皇位争夺战。先是两黄旗大臣不惜以下犯上,拥立豪格登基;而后,阿济格、多铎又公开倡议多尔衮继位。然而,面对两黄旗剑拔弩张的气势,多尔衮犹豫了。可多铎毫不妥协,一看哥哥半天不表态,情急之下豁出去了,干脆毛遂自荐,要当这大清国的皇帝!多尔衮当场否决,多铎又把德高望重的礼亲王代善抬了出来,但礼亲王明哲保身,说自己年迈力衰,当不了皇帝,并表示:这龙椅还是睿亲王或某位皇子来坐,更合适。

    这时候豪格终于按捺不住了,他冲大家说了一句:“‘福小德薄,非所堪当。’固辞退去”。就是坚决辞让立他为帝,说自己德行和福分不足,难堪皇帝之重任,然后转身走了。由此,大清国的皇位与这位肃亲王是擦肩而过,以至于后来他都追悔莫及。那么,接下来局势如何?敬请关注!



  • 何洛会和杨善走后,郑亲王济尔哈朗就陷入了深思。自从皇太极突然去世之后,他就在静观其变,时刻注视着皇子派与多尔衮派的激烈交锋与纵横揮阖,政治风云一时间变幻莫测,当然,他更多的是在盘算着自己的应对之策。济尔哈朗琢磨:首先,选择一位皇子做继位人不是没有可能,因为中原王朝长久以来就是这么做的,皇帝驾崩,有嫡立嫡,无嫡立长,若无子嗣,兄终弟及。其二,经过皇太极十几年的努力,权利不断集中,与中原王朝皇帝独裁并无二致,太祖当初制定的“八和硕贝勒共治国政”已经名存实亡。因此,眼下借鉴中原王朝皇位更迭的做法,是具备条件的。

    济尔哈朗一边在房中踱步,一边琢磨:要是从皇子中间选择继承人,按常理,非肃亲王豪格莫属。因为八位皇子中,豪格为长,时年三十四岁,比他叔叔多尔衮还大三岁呢,而且智勇双全,屡建战功。其他皇子嘛……都没有显赫的战功。四皇子叶布舒、五皇子硕塞年纪尚小,才十五六岁,六皇子高塞年仅六岁,九皇子福临五岁半,十皇子韬塞更小了——四岁,十一皇子博尔穆果尔乃两岁的乳子。这么说来,豪格在众皇子中真算得上鹤立鸡群。那么,他到底作何决定呢?


  • 崇德八年,崇祯十六年,公元1643年的八月十四,这是中国历史长河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日子。因为这一天,在大清国的崇政殿,要商议储君的人选。两黄旗的大臣先下手为强,令两旗最精锐的护军将宫殿包围,还把守住了大门,拉开架势剑拔弩张,一场争夺皇位的血雨腥风,即将当着皇太极的遗体展开。

    会议刚开始,两黄旗大臣索尼和鳌拜就抢先站了出来,提议拥立一位皇子继承帝位。多尔衮勃然大怒,爆喝一声:“住口!轮到你们俩说话了吗,怎么着,想造反呢!尔等扰乱朝纲之辈,还不给我退下!”多尔衮就地剥夺了他们发言的政治权利。索尼和鳌拜服从了命令,当即退下。因为他二人的目的已然达到了,就是给多尔衮来个下马威,同时给在场所有支持豪格的人,特别是两黄旗大臣传递个信号,坚决支持、在所不惜的信号。更何况,两黄旗最精锐的巴牙喇兵全副武装围住了崇政殿,殿内所有两黄旗大臣个个虎视眈眈,手握剑柄,随时准备动武——所以,退下,就退下。

    多尔衮这个时候才恍然大悟:“不好!看来皇位没那么容易到手,形势,非常严峻呢!”他看了看眼前这些两黄旗大臣,心想:“你们可够阴毒的,一岀手就来狠的,直取要害呀!”多尔衮这叫后悔,后悔没针锋相对的把两白旗巴牙喇兵也调进宫殿!之前还信心满满呢,才多大功夫形势就急转直下,自己几乎陷入绝境!稍有不慎,就可能性命难保!那么,它将如何应对,自己能如愿以偿吗?敬请收听!


  • 公元1643年八月初九,皇太极猝死于盛京后宫,年仅52岁。之所以说他是猝死,因为没有任何征兆。《清实录》中说:“是夜,亥刻,上无疾,端坐而崩。”就是猝死在清宁宫东暖阁的南炕上,还保持着端坐的姿态。那么,他到底是不是猝死呢?刚刚建立的大清国,又该何去何从呢?敬请收听!

  • 崇祯十六年公元1643年五月,朝廷命孙传庭督河南、四川军务,进兵部尚书,改称督师,加督山西、湖广、贵州及江南、北军务,赐尚方宝剑,令其赶快出关,剿灭李自成。当时朝中很多大臣都反对崇祯如此着急的催战,东阁大学士内阁次辅吴甡就多次向皇帝进言别着急,现在还不是时候。《明史》卷 257《冯元飚传》说,兵部尚书冯元飚一面告诉孙传庭:“戒毋轻斗,白、高两将不可任”,就是别轻举妄动,白广恩和高杰这俩不行,不能用!另一面,冯尚书力谏崇祯别这么着急让孙传庭出战,因为这是我大明唯一可以用来剿灭流寇的部队了,如果打光了那真就全完蛋,现在是缺粮缺饷训练不够经验不足,必败于闯贼之手,如果陛下您非要打,那就先把臣下大狱,要是一战而胜就杀了我谢罪!原文是:“请先下臣狱,俟一战而胜,斩臣谢之。”但崇祯对此一概置之不理。

    在多封诏书的催促下,崇祯十六年八月,孙督师终于领兵出潼关,抱定必死之心,踏上了最后的征途。李自成听说秦兵出关,“尽发荆襄之贼,会于河南”。就是集结了手里几乎全部的人马和孙传庭在河南一决生死,这场决定明朝存亡的大战就此展开。欲知详情,敬请收听!


  • 崇祯十五年正月,孙传庭获释复出,二月,受命总督三边军务。与此同时,崇祯让他诛杀贺人龙。孙传庭明白这贺人龙可不是那么好杀的,他早有提防!所以,首先,孙总督用障眼法使他放松警惕,然后削其羽翼,把他手下最强悍人数最多的一支部队的将领高杰争取了过来,保证处置贺人龙时,决不哗变。如此,孙传庭觉得差不多,该收网了。

    崇祯十五年的四月,他传檄诸将,命总兵郑嘉栋、牛成虎、贺人龙各率本部兵马前来西安,有紧急军务相商。鸿门宴已然摆下,单等贺人龙自投罗网。诸将来了之后,孙传庭先是喝酒叙旧,谈笑风生,没有任何异常。等喝完了,准备撤,刚走到营门突然上来不少刀斧手把贺人龙麻肩头拢二背就拿了,直接押到帅旗之下。孙传庭指着贺人龙,说到:“贺人龙啊贺人龙,你有两条大罪:其一,当初你率部入川征讨张献忠,但你观望不前坐视不援,借口军士哗变,在开县率众西归,致我官军被流寇击溃,损兵折将;其二,项城、襄城,两战你皆率部先逃,以致傅宗龙、汪乔年二位总督战死沙场。皇上震怒,你罪无可恕死有余辜!来人!斩!”欲知详情,敬请收听!


  • 崇祯十五年的正月,就在洪承畴败守松山城、无力突围坐以待毙之际,崇祯在文华殿召见了孙传庭。有人问了:孙传庭不是坐牢呢吗?怎么出来了?这个呀,都是中原农民起义军的形势所迫。欲知详情,敬请收听!



  • 松锦大战,明朝精锐损失殆尽,而清军也已精疲力尽,需要好好休整一番。在这种情况下,明清之间便有了议和的可能,在某种意义上来说这次议和非常重要,甚至不亚于松锦之战本身,因为它关乎着双方特别是明朝的历史命运和生死存亡。崇祯十五年的五月,马绍愉一行九十九人到达沈阳,正式开启和谈。皇太极开出的条件并不苛刻,而且还顾及了崇祯的感受,表示连名分都可以再商量。明朝使者也很开心,做梦也没想到清朝能开出如此优惠的条件,等马绍愉一行人离开沈阳之时,皇太极派官员送出城外十五里,设宴践行,还派兵一直护送到明朝边境,由此可见清方非常希望能够得到明朝积极的回应。

    但是,皇太极再次错想了明朝。上期节目我讲了,此次与清议和是崇祯皇帝命陈新甲秘密进行的,外廷谁都不知道,所以马绍愉到了宁远后,火速派人将议和的情况秘报兵部尚书陈新甲。陈新甲看过之后,就直接放在了自己的办公桌上,然后走了。结果他刚走,过来一个书童,类似于自己的机要秘书,他误以为这是日行塘报!塘报,是当时明朝的一种官报,传递军事情报和机密公文的一种手段,是军事信息权威专职的发布端,简单来说,就是披新闻外衣,行机密之事,是前线和中央信息的“电话线”。既然是塘报,这个书童就按照惯例,发文传抄各地。这下坏了,本来机密的事儿,全泄露了。明朝的言官们立马炸窝了,一片哗然!纷纷上疏弹劾陈新甲私行议款,就是私下议和,里通外国,汉奸啊!那么,崇祯会如何处置他呢,和谈是否成功呢?敬请关注!



  • 崇祯十四年(公元1641年)八月到十五年(公元1642年)三月,明清爆发了决定国运的松锦之战,结果明朝十三万援辽大军被歼,逃回宁远的仅三万多人,清军夺取了山海关外的松山、锦州、塔山、杏山四城,控制了整个锦宁地区,明朝只能退守宁远。据《清初内国史院满文档案译编》中所载,半年后,也就是9月,固山额真李国翰、佟图赖、祖泽润,梅勒章京祖可法、张存仁等联名上书,说:“锦州、松山、杏山、塔山,一时俱为我有,明国人心动摇,北京震骇。唯当因天时,顺人事,大兵前行,炮火继后,直抵北京,而攻克之。是圣汗万世奇功,自北(此)而定。我国之富贵,亦自此而得。自上至下,无不宽裕者矣。” 就是我们应当乘胜进兵,一鼓作气把明朝灭了,我大清入主中原的时候到了!《清太宗文皇帝实录》第62卷里记载了皇太极的回复,他说:“尔等建议,直取燕京,朕意以为不可。取燕京如伐大树,须先从两旁斫削,则大树自仆。朕今不取关外四城,岂能即克山海?今明国精兵已尽,我兵四围纵略,彼国势日衰,我兵力日强,从此燕京可得矣!”皇太极的话透着自信与坚定,更透着优秀战略家的沉稳与耐心。此时皇太极之所以放缓脚步,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明朝精锐损失殆尽不假,但清军也已精疲力尽,需要好好休整一番。在这种情况下,明清之间便有了议和的可能,而且这次议和在某种意义上来说也非常重要,甚至不亚于松锦之战,因为它关乎着双方特别是明朝的历史命运和生死存亡。欲知详情,敬请收听!


  • 崇祯十四年公元1641年八月中旬,皇太极抵达松紧前线,并亲自勘察敌情,做了周密部署,仍旧采取围锦打援的战术,只是过去的重点是围困锦州,现在则是打击援军。皇太极以雷霆手段,切断了松山的退路和粮道,把洪承畴的十三万援军紧紧包围在松山一带,致使锦州、松山、宁远成了三个孤立的据点,无法互相援救配合作战。当明军发现皇太极的仪仗出现在松山阵前之时,军心大为动摇。洪承畴本打算奋力一战,置之死地而后生,但各路总兵纷纷表示反对,皆怀去意,多不愿从命,没办法只能改为突围,撤回宁远补充粮草。可万万没想到大同总兵王朴率本部人马私自提前开拔,其他各路总兵见状也纷纷争相出逃,撤退改为了溃退。皇太极早就料到明军要逃跑,于是布下了天罗地网,开始新一轮儿的剿杀。据清朝官方记载,从八月二十一日夜到二十九日,清军截杀明军共五万三千七百八十余名,十三万大军逃回宁远的仅仅三万多人,这是继萨尔浒之战后,明朝最大的一次失败,满清最大的一次胜利,使明朝在关外锦宁地区完全陷于被动地位,维系明王朝统治的重要武装力量——关宁劲旅和边军也损失殆尽。从此,明朝再也无力组织起一支强有力的军队抵御满清了。

    松锦被围困的明军基本已处于坐以待毙的境地。这还不算,清军还运来红衣大炮环城进攻松山,派兵掠塔山和宁远,以堵截明军再次派援兵的可能,至此,松、锦、塔、杏,四城完全陷于清军的重围之中。这个时候传来消息,说皇太极最最宠爱的关雎宫宸妃病危,既爱江山又爱美人的皇太极心急如焚,第二天,九月十三日的凌晨就迫不及待的启驾返还盛京。临行前,他嘱咐诸将加强对锦州、杏山、松山的围困,一定要给我拿下!

    那么,结果如何呢?敬请关注!
  • 崇祯十四年公元1641年七月二十六,洪承畴在宁远举行了隆重的誓师大会。随后,他率六万兵马先行,大队人马紧随其后,往松山城集结。如此架势令清军很是吃惊,可几次交战互有胜负。洪承畴本来就是被迫进兵的,“连连冲战,未能奏凯”,其实按说,经过几次交战发现目前实力还不足以解围,那就应该迅速后撤,另寻战机,而且明兵所携带的粮草非常有限,禁不起拖。但皇上一味催战,并没有撤兵的旨意,所以只能挺着,僵持着,洪承畴便成进退两难骑虎之势,这就给清兵以请求援兵的机会。八月初二多尔衮开始求援,皇太极于初六得到消息,初八,清兵主动进攻但被击退,第二天清军再次进攻,又被击退。然后明军分兵两路进行反击,也被打败。八月初十双方交战,清军再败于明军,被迫退军六十里,多尔衮赶紧向皇太极再写奏折请救兵!身在沈阳的皇太极得到消息是心急如焚,为了避免功亏一篑,为了大清入主中原一统天下的宏图伟业,皇太极决定——御驾亲征!欲知详情,敬请收听!



  • 明清松锦之战爆发已经一年,崇祯十四年公元1641年的三月,清军换帅,济尔哈朗代替多尔衮指挥前线作战,他掘长壕围城,锦州与外界已完全隔绝。城内蒙古兵突然叛变降清,险些城破。明廷非常恐慌,急令洪承畴赶紧解围。接到命令,他亲至松山城勘察敌情,催促各镇援兵赶快出关,谁也不许再磨蹭,否则军法从事!崇祯十四年公元1641年四月十六,大同总兵王朴,阳和总兵杨国柱,山海关总兵马科,东协总兵曹变蛟,中协总兵白广恩以及宁远总兵吴三桂、前屯卫总兵王廷臣,七总兵齐集宁远!紧接着,在洪承畴的部署下,九天以后,四月二十五,明军就在锦州城南与清军展开了一场血战!

    据明朝史料记载,此战,明清双方军队面对面实打实的硬拼,各有死伤,而且明军的步兵从山下仰攻山上敌军,地势条件十分不利,骑兵作战颇为勇猛,斩获甚多,其中,吴三桂战功最多,曹变蛟没发挥好遭受损失很大,整场战斗车兵和步兵伤亡较多,明军一共阵亡738人,受伤802人,战马死亡656匹。而据《清太宗实录》卷55记载:“明经略洪承畴率总兵六员兵六万人来援锦州,屯于松山北岗,我军击败之,斩首二千级。”我们发现对这一战,明清双方记载都不一样,到底谁的对,各位自行判断吧。

    洪承畴集结人马调兵遣将后的第一仗,跟清军打了个平手。这下他心里有底了,两个月后,崇祯十四年的六月,洪承畴率军于松山西北再次与清军展开击战。有上次作战作为预热,明军将士就认为清军也没那么可怕,还是可以扛一扛的!于是就拿出了更加勇猛的战斗力,使清兵死伤甚多,还丢了三旗的营地。据《清太宗实录》卷56所载:“明洪承畴以兵来援松山,立营松山西北,右翼济尔哈朗令右翼兵击之,失利,山顶立寨,两红旗、镶兰旗三旗营地为敌所夺,骑兵固山额真叶臣等领兵半途而止,未与敌对阵,惟四旗护军、敖汉、奈曼部下兵、察哈尔四旗兵,恭顺王下兵及内大臣伊尔登所率众侍卫,前进迎战,伊尔登入敌兵队伍,奋勇驰击,人马被伤甚众。”就是济尔哈朗与明军对战失利,清军众将临敌怯战,关键时刻内大臣伊尔登率亲兵卫队,领着四旗护军、部分蒙古军队,还有恭顺王孔有德的部队冲上去与明军展开厮杀,《清史稿》里说伊尔登:“身被创不少却,马踣[bó],易之,三战益奋,明兵凡四合围,卒溃围出。”就是伊尔登奋不顾身与明军搏杀,身上负伤多处但就是不退,马倒地了换一匹接着杀,越战越勇,明军将他四面合围之时,伊尔登成功突围而走。

    此战,明军取得大胜,开始在松锦之战中取得主动地位,而济尔哈朗也受到了皇太极的责罚。可就在形势一片大好之时,洪承畴和朝廷发生了严重分歧。那么,这个分歧是什么呢?敬请收听!——注意,请把结尾的《郑重声明》听完,谢谢!

  • 崇德五年(1640)的三月十八,皇太极派济尔哈朗为右翼主帅、多铎为左翼主帅,统兵前往义州修城,直逼锦州,而且将其看的死死地。这次皇太极要动真格的了,三月二十,皇太极又命朝鲜发水师五千、舟一百五十艘,米一万包,限四月二十五日,运送到锦州大小凌河河口,不得有误!此时的皇太极已下定决心,旨在夺取锦州,明清在辽西战场的最后一仗——松锦之战,就此拉开了帷幕!

    皇太极下定决心要在宁锦与明军周旋到底,因为宁锦不仅是明军护卫北京、堵截清军南下的重要堡垒,祖大寿率领的关宁铁骑更是明军的精锐。《崇祯长编》卷52中说:“盖敌人素所畏忌者,惟祖大寿一人,辽左半壁,实倚赖之。”所以皇太极此举说明他并不急于入主中原,而是先取关外地方,局部一统,然后再根据形势的发展变化调整进取的快慢。这一策略无疑是非常稳妥非常正确的,稳扎稳打步步为营,把风险降到最低,为日后入关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张存仁一看自己的建议被圣上采纳,颇为欣喜,为了报答大清皇帝的知遇之恩,他撸起袖子加油干,济尔哈朗和多铎的大军开拔后的一个月,四月二十一,他又上了一封奏疏,提出了夺取锦州的具体计划,就是围困——做好打持久战的准备,清军将士要打起精神防止懈怠,而且说皇太极选择攻取锦州是进取中原的万全之策,还提出不要学成吉思汗那样杀戮太重,要得地得人,得人心,还要开出优厚条件诱降,瓦解守城明军将士的士气,起码里面蒙古籍的士兵尽量争取过来,这样才能快速彻底的取得胜利。由此我也发现这个张存仁不简单啊,他原来只是祖大寿手下的一员副将,大凌河之战随之投降,祖大寿是假降他可是真降,而且投降之后充分发挥了自己的聪明才智,那真是有十成劲儿绝不用九成儿,他在督察院任职恪尽职守,谁有错就弹劾谁,毫不留情,后来他招降吴三桂,这真是大功一件,入关后平定南北,屡破南明,还建议开科取士,官至闽浙总督、兵部尚书、直隶三省总督,死后追赠太子太保。我总觉得这个张存仁在和明朝以及明朝的官僚较劲儿呢,他要用实际行动证明自己绝不是一个副将的水平,实乃平天下的大才!只要能实现自己的理想和报复,什么叛徒什么贰臣无所谓!从这方面讲,张存仁是成功的,他死后连康熙和乾隆都对他立下的功劳念念不忘。这次围困锦州,对他来说只是自己崭露头角的开始。

    皇太极对此战极为重视,五月初,他就亲自去义州察看修城和屯田的情况,并且指挥围困锦州的具体作战。皇太极一出手果然非同凡响,当时正是夏收季节,他一琢磨,你们明军不得收庄稼吗?哼哼,我都亲自来了,要是还能让你们收,那就怪了!于是皇太极率兵到锦州城外五里处扎下营盘,命汉军用红夷大炮对着城不停的打,这太厉害了,明军根本出不了城!不仅如此,他还命清军乘机将锦州城东、西、北三面的庄稼全给我收了,这就叫“你吃不到,我吃个饱!”然后,他又将满蒙汉八旗军分为两批,每批三个月,轮番屯驻义州,反正你城内的明军是换不了班儿,给你来个车轮战,累也能累死你!松山杏山之间,清军时不时的经常派部队巡逻,看看明军有没有出城的,只要有,碰上就打,你还运粮草,劫的就是粮草!皇太极这一套组合拳,把锦州包围的是密不透风。由此我们也发现,松锦之战一开始就是场持久战。

    当明朝得到清军屯住义州对锦州实行围困的军情急报之时,蓟辽总督洪承畴赶忙出关御敌。诸位还记得崇祯十一年(1638年)秋那次清军入叩吗?崇祯命洪承畴、孙传庭进京勤王,不仅剿灭农民军的大好形势毁于一旦,名将卢象升还战死疆场。卢象升一死,崇祯命孙传庭总督各镇援兵,崇祯十二年(1639年)的正月又任命其为保定总督,负责保定、山东、河南军务。同时任洪承畴为蓟辽总督,作为左膀右臂的曹变蛟和左光先也跟着防守蓟辽。

    那么,洪承畴将如何应对此次大战呢?敬请收听!
  • 崇祯十二年九月,杨嗣昌代替熊文灿督师中原。他没有令崇真失望,指挥官军连战连胜。可就在接连胜利之时‚杨嗣昌与部属之间的关系却变得异常尖锐‚甚至直接导致了战局的发展。左良玉纵寇,贺人龙及相关各省督抚消极怠战,致使张献忠率领义军所向披靡‚明朝守军纷纷溃败。崇祯十二年十二月‚张献忠攻克沪州‚全蜀大震。崇祯十四年初农民军由川入楚,二月初四连夜攻占了杨嗣昌的前沿军事指挥基地——襄阳城。

    二月十一‚杨嗣昌接到张献忠攻陷襄阳、襄王朱诩铭被杀的消息‚顿时脸色惨白‚大叫不好,口吐鲜血‚昏厥在地。醒来之后‚他哆哆嗦嗦上疏请死。杨嗣昌带病行军,四天后二月十五‚又接到消息说一个月前洛阳陷落、福王朱常询被杀!这真是雪上加霜,他自知罪不可恕‚病情加重‚卧床不起。仅仅半个月,三月初一‚在惶恐、沮丧与绝望中‚杨嗣昌死于沙市徐家花园寓所‚终年五十四岁。关于杨嗣昌的死因‚众说纷纭。那么,他的真实死因是什么,他到底是奸臣还是忠臣?皇太极在明朝内地农民军再起之时,又有什么动作?敬请关注!


  • 崇祯十二年五月‚张献忠和罗汝才终于复叛‚他们蓄谋已久,不仅恢复了元气还壮大了队伍,合力击败左良玉所部‚令震惊朝野。崇祯大怒‚他的心情可以理解,各位可以想想,十面张网效果本来斐然,一时间天下无贼,可被清军南下打乱了全盘,朝廷调集所有中坚力量抵御外敌,不仅损失惨重痛失良将,还使流寇得以喘息,结果清军刚刚退去,起义又卷土重来,好比一座摇摇欲坠的高楼,费了半天劲加固工程眼瞅着快完工了,被一帮人打砸抢,全白干了,等好不容易走了,说加固工程继续吧,嘿又来了一帮人在承重墙上不停地凿,这楼不仅没加固了反倒比原来更危险了。


    此时‚杨嗣昌挺身而出,请求带兵出征‚围剿张献忠、李自成等农民军。崇祯很欣慰,八月‚决定派杨嗣昌代熊文灿督师中原。经过一系列精心谋划和细心准备,九月,杨嗣昌带着崇祯的深深期许出征了,月底,抵达了襄阳城,熊文灿的行营。杨嗣昌早已胸有韬略,到了前线立马打出一套组合拳,欲知详情,敬请收听!


  • 孙传庭被革职后,“移驻易州”而“束身待察”,就是在今天河北易县把他软禁了,一面养病,一面等着调查结果。可没想到这个时候,保定府学教谕尹三聘告了孙传庭一状。原来,在孙传庭兵过晋州时,下属有两个士兵在买草时被几个老百姓杀了,可能是买卖纠纷,骂人无好口打架无好手,动乱年代时运不济满腹怨气都拿对方撒了。两个士兵一死,孙传庭必然要追问原因,他就派手下几个保定兵去传唤行凶者,想问个明白,可这几个人里又有被杀的,还有好几个被刺伤的。这还得了,要造反啊!有天大的不是你说个明白我自会为你做主,怎能目无法度随意行凶,还杀的是我大明将士!孙传庭二话没说派人就将参与行凶的全都抓起来讯问。这尹三聘就想办法要救这几个被抓的百姓,于是状告孙传庭滥抓滥捕。面对朝廷的质问,孙传庭上书辩解,说清事件的原委,可没想到再次得罪了崇祯。七月二十三日,锦衣卫的缇骑到了,奉圣旨,指责孙传庭托疾规避、欺骗圣上,还诬告尹三聘、实为泄愤。不容分说孙传庭就被抓到了京城,一代帅才,从此含冤入狱。《明史》卷 262《孙传庭传》中说他“长系待决”,“举朝知其冤,莫为言”,就是长期被关进监狱,至于关多久怎么定罪,等着吧,满朝文武都知道他是冤枉的,但没人敢说哪怕一句真话。


    于孙传庭的入狱,历来均认为与杨嗣昌颇有关系,说他二人早有矛盾,杨嗣昌此番借孙传庭入卫京师战绩不力致使崇祯不满之机,进谗言于崇祯,正好又有人告他的状,就将其逮捕入狱。好像孙传庭入狱全是杨嗣昌一手策划。那么真是如此吗?敬请收听!


  • 崇祯十一年九月‚清军分为两路,由睿亲王多尔衮、贝勒岳托统领‚突破长城要塞‚大举南下攻明。蓟辽总督吴阿衡战死‚十月初二,京师戒严,崇祯下令各路兵马入京驰援‚起用正在服丧期间的卢象升为总督‚率军迎敌。但在对敌问题上‚卢象升一向主战‚因此与杨嗣昌和总监军太监高起潜意见不和‚在作战中处处受制,着实力不从心。就在卢象升一筹莫展之时,新任宣大总督陈新甲又向朝廷谎报军情,致使其一半以上的兵力被分走,只剩一万人。但又经过几次战斗,缺粮少穿,部队减员不少,到崇祯十一年十二月,按卢象升自己得说法是疲卒五千,就是劳累过度的军队只剩五千人,也有些夸张,但实际具备作战能力的也大体如此。崇祯十一年十二月十二日,卢象升在巨鹿与清军主力遭遇,结果寡不敌众,战死疆场。但杨嗣昌和高起潜极力避讳卢象昇之死,在被曝尸八十天后,几经栽赃陷害不成,卢象升的尸体才得以收殓。不仅如此,直到崇祯十四年杨嗣昌剿张献忠失败自杀后,崇祯才给了卢象升应有的抚恤。这,不仅是卢象升的悲哀,更是大明的悲哀,崇祯的悲哀。


    卢象升死了,接替他的人是孙传庭。十二月二十七日,崇祯命孙传庭以兵部左侍郎兼都察院右佥都御史接替卢象升总督援军,并赐尚方宝剑。早在十月,崇祯就急召洪承畴、孙传庭入卫,洪孙二人携精兵 5 万启行。这样一来,李自成得到喘息之机,崇祯无意间给自己留下了灭亡的伏笔。接到总督援军的命令,孙传庭十分为难,因为卢象升所部尽丧,高起潜的关宁军也溃败,他已无兵可督,就凭他带来的秦兵,是远远不够的。而正当孙传庭为此苦恼之时,崇祯又给他抛来了一个大麻烦。 欲知详情,敬请收听!



  • 杨嗣昌为了集中力量尽快平息国内农民起义,在推行四六正隅[yú]十面张网的计划之时,也在积极推进与皇太极的议和行动。经过几个月的努力,略有成效,皇太极也开出了条件,大明朝可谓峰回路转。但没有不透风的墙,时间一长,朝中大臣就有所耳闻,纷纷上疏弹劾议和乃卖国行径,更是掀起了一场反杨运动,这其中以少詹事黄道周为最强有力的代表。崇祯虽然维护了杨嗣昌,贬谪了黄道周一干人等,但鉴于反对如此激烈,议和就此拖延下来,不了了之。转眼到了夏天,见明朝议和前热后冷,石沉大海,皇太极非常生气,之前他曾对明朝使者说:“胆敢欺我,今年夏秋大清必有举动。”于是,崇祯十一年九月‚清军分为两路,由睿亲王多尔衮、贝勒岳托统领‚突破长城要塞‚大举南下攻明。蓟辽总督吴阿衡战死‚十月初二,京师戒严,崇祯下令各路兵马入京驰援‚起用正在服丧期间的卢象升为总督‚率军迎敌。但在对敌问题上‚卢象升一向主战‚因此与杨嗣昌和总监军太监高起潜意见不和‚在作战中处处受制。十月十五日夜里,卢象昇率部偷袭清军,本来胜券在握,但由于高起潜从中掣肘,恨恨而败。卢象昇愤恨不己,向皇帝请求分兵应战,朝廷将宣大陕西三总兵的军队大概三万划拨给他,驻守昌平,太监高起潜统帅四万关宁兵,驻通州。可没几天朝廷就又命卢象昇赴通州与高起潜合兵。卢象昇很生气,公开说是杨阁部令高起潜给他掣肘!此时正赶上杨嗣昌到卢象昇军中洽谈军务,卢象昇没客气,当面质问,结果可想而知,不欢而散,分歧对立日趋明朗化。

      崇祯没有看到卢象升的不容易,看到的是清军依旧日益嚣张。到十一月,清军己分兵三路南下,一路由涞水攻易县,一路由新城攻雄县,一路由定兴攻安肃,都在今天的河北。卢象昇率大军与清军先战于庆都,再战于真定,主战态度依然坚决,这就让杨嗣昌非常头疼。对此,卢象升老家江苏宜兴在清朝嘉庆时修的县志,全名叫《嘉庆增修宜兴县旧志》卷8里有句话,说杨嗣昌:“骑虎难下,忧不在外而在象昇,计不杀之不止”。此时,翰林院编修杨廷麟弹劾杨嗣昌议和,把杨阁部、方一藻和高起潜好好讥讽了一番。杨嗣昌很生气,但是没直接发作,而是举荐他说战意坚决,愿意为国分忧,而且上疏中颇有策略,懂兵事,不如去卢象升军中效命,助其一臂之力!崇祯觉得对啊,正是用人之际,哎呀他这么弹劾你,你还举荐他,真是宽宏大量,举贤不避仇,不错!皇帝还表扬了杨阁部一番,随后改任杨廷麟为兵部主事,在卢象升军中赞画机务。原来翰林院编修是从六品,现在兵部主事是正六品,升官了,其实呢?明升暗降不说,还让他去送死啊!

    虽然卢象升想打,但着实力不从心。清军是骑兵为主,在华北平原上所向披靡,明军要么怕死不敢碰硬,要么碍于上层的掣肘不敢上前,卢象昇的奋力抵抗就成了杯水车薪,郡县被攻破的消息纷至沓来。而更让卢象升发愁的是,军中缺粮情况严重,保定巡抚张其平迫于杨嗣昌的压力闭关绝饷,军中缺粮己五曰。军队饿五天,别说打仗了,刀还提的起来吗?而此时朝中言官也开始添乱,纷纷上表弹劾卢象昇,说他避敌畏战,拥兵自重。眼看着丢失郡县逐渐增多,崇祯又不开心了,动了拿掉卢象升的念头,革职听勘,让内阁首辅刘宇亮代其出任总督,因为这个时候刘大学士自告奋勇说去前线。崇祯很开心,以为国难显忠臣,没想到刘大学士激动的心很快就归于理智,说我去前线主要替您视察慰问军队,崇祯非常生气,你打不了仗添个什么乱!经过群臣一番商议,没人能代替卢象升,所以崇祯没有将他革职,只是做出降职处分,剥夺了其兵部尚书衔,以兵部侍郎仍任总督,要求戴罪立功。卢象昇接到处理决定,非常震惊,但也无可奈何。眼瞅着军中兄弟缺粮挨饿,难以行军打仗,他就据实上报,催要军粮。可没想到不仅粮食没有,还得到一顿批评,崇祯说:“前日敢战之言沽名欺众”。就是当初你信誓旦旦的主战,一副忠臣报国的光辉形象,现在又满嘴都是困难这也不行那也打不了,难道之前都是沽名钓誉都是假的?一向忠君爱国为己任的卢象昇一看,真是心灰意冷,好似冷水泼头怀中抱冰,彻底失落至极。那么,卢象升命运如何?敬请收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