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pisodes

  • 《黃帝內經》在生活中用聽的~
    第一季EP28 身體不同狀況時應該避免的飲食味道(下):苦、鹹、辛

    我們繼續來談如果身體生病、不舒服時,在飲食的口味方面,我們該注意些什麼?該避免什麼呢?

    ➤苦味
    接著,是“苦走骨,骨病無多食苦”。前面的單集聊過,苦味是苦寒、苦燥的,有瀉火、燥濕的功效,所以,苦味的氣是往下走的。我們人體的骨頭、骨髓,跟腎的精氣有關係,如果已經不足、虛損了,那麼再吃苦的味道,就更嚴重了。

    ➤鹹味
    “鹹走血,血病無多食鹹”。
    大家都知道,血是鹹味的,有時候口腔裡有傷口,就會嚐到微微的鹹味。
    血液ㄧㄝˋ裡面的鹹味,跟鈉和鈣鉀離子有關,這些都是無機鹽類。也跟細胞的通透性和壓力有關係,所以吃得太鹹,身體向外排這些過多的有機鹽類,不但看起來容易水腫,而且皮膚也會因為體內水分減少(減少是因為要排除過多的有機鹽),皮膚就會看起來很差,會色素沈澱或者長斑。而且,也會導致血壓高的問題,存積的過多鹽份,也會造成內臟,腎臟、膀胱、心血管、胃等的負擔。
    所以,古中醫自古,就跟大家說“鹹走血,血病無多食鹹”,因為跟上面講的這些都有關係。太鹹,就會造成“脈凝泣而變色”,就是血管血液的問題;然後吃太鹹之後,即使大量喝水,也會造成水腫、心臟和腎臟的負擔。所以,特別是中老年人,要特別注意!!

    ➤辛味
    最後,我們談“辛走氣,氣病無多食辛”。
    前面的單集介紹過,辛味、辛香味的特性,是“能散、能行”,大多是“熱性的”。
    所以,辛味是五種飲食味道裡面,最耗氣的,如果一個人的氣虛損了,再吃太辛辣,就會消耗、耗損更多。所以這樣說~~~

    古中醫很注重飲食的味道,透由連續的幾個單集,跟大家聊一聊 ^^
    以上介紹的是《黃帝內經》裡《宣明五氣》篇裡談的生病時飲食味道的禁忌。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 《黃帝內經》在生活中用聽的~
    第一季EP27 身體不同狀況時應該避免的飲食味道(上):酸、甘

    前面,我們聊了《黃帝內經》記載了各種食物、藥材的味道,今天,我們進一步來談談,那麼,如果身體生病、有狀況時,我們該注意些什麼?該避免什麼呢?
    在《黃帝內經》裡,有一篇《宣明五氣》,就在講這個部分:生病時的飲食味道的禁忌。

    經文說:
    「辛走氣,氣病無多食辛;
      鹹走血,血病無多食鹹;
      苦走骨,骨病無多食苦;
      甘走肉,肉病無多食甘; 酸走筋,筋病無多食酸。」這些是五種味道的禁忌。

    ➤酸味
    因為,酸的味道是收斂的,本來入肝,對柔軟筋膜好,但是,如果筋骨或者消化系統,已經生病了,就不適合了,這點前面有專集我們聊過。

    ➤甘味
    首先,甘味、甘甜味道,入脾胃,主身體的肌肉,我們前面有專集介紹過「希望年輕、肌肉有彈性」要注意保養脾胃,吃些甘味食材。但是,一樣的如果肌肉的疾病就要減少甘味的攝取。什麼意思呢?我們舉一個最簡單的例子,就是「糖尿病」,我們都知道,糖尿病被稱為“慢性消耗性疾病”,患者不但有吃多、喝多、尿多的狀況,而且到後來,還會四肢削瘦、或者尿有甜味。而且,平日在飲食方面,就要注意減少糖分的攝取,而且不是一昧地減肥,而是要解決糖的吸收問題,身體體質的問題。
    糖尿病的“四肢肌肉削瘦”,就是一種肉病,要少吃甘甜的味道。
    還有一個也很常見的例子,就是皮膚濕疹,我們都知道有濕疹慢性困擾,或者濕疹急性發作時,飲食的禁忌,都是要少吃糖、甜食等,特別是加工製品,像是蛋糕、甜的零食、甜的飲料等等,不然就很難痊癒。
    這些都是常見的“甘走肉,肉病無多食甘”的例子。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 Missing episodes?

    Click here to refresh the feed.

  • 《黃帝內經》在生活中用聽的~
    第一季EP26 男女一生的生理年齡與衝任二脈

    上一個單集,我們聊了在《黃帝內經》的<上古天真論>裡面,記載人一生的生理變化,裡面跟牙齒有關的部分。今天,我們再來看看關於“生育”的部分~

    講到“生育”,生兒育女,當然跟賀爾蒙有關係囉。這也是現代許多青壯年很關心的,不孕不育的困擾,讓許多人紛紛四處求醫、求秘方。

    我們看《內經》的原典是這樣寫的:
    “女子,二七而天癸至,任脈通,太衝脈盛,月事以時下,故有子”;
    “丈夫,二八,腎氣盛,天癸至,精氣溢寫,陰陽和,故能有子”

    二七、二八(就是女孩子十四歲、男孩子十六歲的時候),都已經可以正常生育有孩子了。
    這邊提到了“天癸至(就是戊己庚辛壬癸的那個字)”,“天癸至”、“太衝脈盛、“腎氣盛”,這些都是跟人的生長發育和生育能力最相關的。

    我們再來看,
    “女子,七七,任脈虛,太衝脈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壞而無子也。
    丈夫,八八,五藏皆衰,筋骨解墮,天癸盡矣。故髮鬢白,身體重,行步不正,而無子耳。”

    這邊則寫到“天癸竭(枯竭)”、“太衝脈衰少、“任脈虛”、“腎氣衰”,女性大約七七四十九、男性八八六十四,就無法生孩子了。可見“天癸”、“太衝脈、“任脈”、“腎氣”這些緊密關係著生育能力。

    中醫學在看婦科、男科、生殖系統功能時,最基本的就是調理“衝、任”兩條經脈,以及“腎氣”。生長發育遲緩、和早衰老化問題,也是要調養“衝、任”二脈,和“腎氣”。

    補腎、養腎,這些我們常聽說,也學習過不少。
    “衝、任”二脈,在《黃帝內經·靈樞·五音五味》篇裡面,被記載是“經絡之海”,說“衝脈、任脈皆起於胞中,上行背裡,為經絡之海”。“衝、任”二脈,都是從人體的子宮,下丹田那邊的位子開始的。
    那麼,什麼是「衝脈」呢?
    「任脈」跟懷孕的“妊娠”的女字旁部首的“妊”相關;
    「衝脈」後世中醫稱作十二經脈之海,跟子宮、月經緊密相關。
    中藥材裡面一些藥就有調補“衝、任”脈的功效。另外,因為這兩條脈都從下腹部內開始,所以,自古中醫學才講究腰腹部不要著涼到,要保暖,而且要有力。千萬不要小看這些簡單的保養方法。
    現在流行一些低腰、露腰的衣服,在愛美之虞,我們回到家中,還是要避免腰腹部著涼。還有,月經期間,更是保暖腰腹部。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 《黃帝內經》在生活中用聽的~
    第一季EP25 男女一生的生理年齡與牙齒

    大家覺得在古中醫的聖經《黃帝內經》裡,一開始最先會記載什麼呢?
    今天,我們來談在《內經。素問》這一部裡的第一卷第一篇<上古天真論>篇。

    在這一篇裡面,談到了以前人的壽命,是可以健康有品質地活到大約一百歲的,能終其天年。
    不過,後來大部分的人,因為種種生活不良習慣、身心欲望的關係,都在半百左右就衰老了 ......。

    另外,還提到了我們今天主要要聊的,在許多中醫書籍裡,都會談到的,男女一生的生長規律。

    大家先聽一下原典怎麼記載:
    “女子七歲,腎氣盛,齒更髮長;二七而天癸至,任脈通,太衝脈盛,月事以時下,故有子;三七,腎氣平均,故真牙生而長極;四七,筋骨堅,髮長極,身體盛壯;五七,陽明脈衰,面始焦,髮始墮;六七,三陽脈衰於上,面皆焦,髮始白;七七,任脈虛,太衝脈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壞而無子也。
    丈夫八歲,腎氣實,髮長齒更;二八,腎氣盛,天癸至,精氣溢寫,陰陽和,故能有子;三八......”,男性的部分,也從八、二八、三八、四八 ......,一直記載到八八六十四歲。寫到一般人不能生育了的年齡。
    經文裡面寫女性七、二七、三七、四七、五七((就是七歲、十四歲、二十一、二十八等等);然後男性的八、二八、三八,八、十六、二十四、三十二 ....,這些是數學,古時候黃帝內經就有了。

    原來早在內經裡面,就說明了人一生的生理變化,特別是在生長發育的部分。提到人的一生都和腎氣有關。而女性是以七為數;男子以八為倍數。

    我們都知道女性的發育比較早比較快,像是青春期就很明顯,女孩子會先進入青春期,而一般男孩子會晚一兩年。
    所以,男女的第一個階段,女子七歲和男八歲,都是說“腎氣盛,齒更髮長”,乳牙就會更換,頭髮更茂密了。前面的單集,我們曾經提過,中醫學來看,“齒為骨之餘”,我們的骨頭和牙齒,都跟腎氣足有關係,跟賀爾蒙有關係的。
    所以,在《內經》這一大段談人一輩子生理變化的記載裡,後面又繼續寫道:
    女,三七(第三個七,也就是二十一歲左右),男姓是第三個八,三八(二十四歲左右)都寫說:“腎氣平均,故真牙生而長極”,就是牙齒都完全長齊了,現代西醫學牙科,也是這樣談的,所有的牙齒包括智齒等,在這個年齡左右,會長完整。因為,智齒也就是人的第三大臼齒,長的時間比較晚,大約在《內經》裡面說的三七(二十一)、三八(二十四)之前,而這時候我們的身心發育都比較成熟了,所以就稱為“智齒”。

    然後,這一整篇裡面,後面又寫道:當“腎氣衰,髮墮齒槁”,以及,“腎者主水,受五藏六府之精而藏之,故五藏盛,乃能瀉。”
    告訴我們,當人衰老時,內臟的精氣沒有那麼飽滿了,那麼,腎的功能就會不足,所以,頭髮會變少、牙齒也會鬆脫、會掉。這樣子寫一輩子腎水腎氣跟人牙齒的關係。

    現代人,因為生活環境比較舒適,營養也充足,平均年齡普遍增加了。這幾年內政部公告的台灣平均年齡,已經超過八十歲了。如果,希望牙齒的品質好些,除了預防蛀牙問題、口腔清潔之外,我們全身的健康,也都會影響到牙齒本身,特別是腎精、腎氣喔。

    今天,我們先聊在《上古天真論》裡面,談人一生的生理變化,裡面跟牙齒相關的記載。下次,我們繼續看其它的部分~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 《黃帝內經》在生活中用聽的~
    第一季EP24 中醫把脈好神奇 — 淺談健康的人的脈

    大家覺得在古中醫的聖經《黃帝內經》裡,一開始最先會記載什麼呢?
    今天,我們來談在《內經。素問》這一部裡的第一卷第一篇<上古天真論>篇。

    在這一篇裡面,談到了以前人的壽命,是可以健康有品質地活到大約一百歲的,能終其天年。
    不過,後來大部分的人,因為種種生活不良習慣、身心欲望的關係,都在半百左右就衰老了 ......。

    另外,還提到了我們今天主要要聊的,在許多中醫書籍裡,都會談到的,男女一生的生長規律。

    大家先聽一下原典怎麼記載:
    “女子七歲,腎氣盛,齒更髮長;二七而天癸至,任脈通,太衝脈盛,月事以時下,故有子;三七,腎氣平均,故真牙生而長極;四七,筋骨堅,髮長極,身體盛壯;五七,陽明脈衰,面始焦,髮始墮;六七,三陽脈衰於上,面皆焦,髮始白;七七,任脈虛,太衝脈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壞而無子也。
    丈夫八歲,腎氣實,髮長齒更;二八,腎氣盛,天癸至,精氣溢寫,陰陽和,故能有子;三八......”,男性的部分,也從八、二八、三八、四八 ......,一直記載到八八六十四歲。寫到一般人不能生育了的年齡。
    經文裡面寫女性七、二七、三七、四七、五七((就是七歲、十四歲、二十一、二十八等等);然後男性的八、二八、三八,八、十六、二十四、三十二 ....,這些是數學,古時候黃帝內經就有了。

    原來早在內經裡面,就說明了人一生的生理變化,特別是在生長發育的部分。提到人的一生都和腎氣有關。而女性是以七為數;男子以八為倍數。

    我們都知道女性的發育比較早比較快,像是青春期就很明顯,女孩子會先進入青春期,而一般男孩子會晚一兩年。
    所以,男女的第一個階段,女子七歲和男八歲,都是說“腎氣盛,齒更髮長”,乳牙就會更換,頭髮更茂密了。前面的單集,我們曾經提過,中醫學來看,“齒為骨之餘”,我們的骨頭和牙齒,都跟腎氣足有關係,跟賀爾蒙有關係的。
    所以,在《內經》這一大段談人一輩子生理變化的記載裡,後面又繼續寫道:
    女,三七(第三個七,也就是二十一歲左右),男姓是第三個八,三八(二十四歲左右)都寫說:“腎氣平均,故真牙生而長極”,就是牙齒都完全長齊了,現代西醫學牙科,也是這樣談的,所有的牙齒包括智齒等,在這個年齡左右,會長完整。因為,智齒也就是人的第三大臼齒,長的時間比較晚,大約在《內經》裡面說的三七(二十一)、三八(二十四)之前,而這時候我們的身心發育都比較成熟了,所以就稱為“智齒”。

    然後,這一整篇裡面,後面又寫道:當“腎氣衰,髮墮齒槁”,以及,“腎者主水,受五藏六府之精而藏之,故五藏盛,乃能瀉。”
    告訴我們,當人衰老時,內臟的精氣沒有那麼飽滿了,那麼,腎的功能就會不足,所以,頭髮會變少、牙齒也會鬆脫、會掉。這樣子寫一輩子腎水腎氣跟人牙齒的關係。

    現代人,因為生活環境比較舒適,營養也充足,平均年齡普遍增加了。這幾年內政部公告的台灣平均年齡,已經超過八十歲了。如果,希望牙齒的品質好些,除了預防蛀牙問題、口腔清潔之外,我們全身的健康,也都會影響到牙齒本身,特別是腎精、腎氣喔。

    今天,我們先聊在《上古天真論》裡面,談人一生的生理變化,裡面跟牙齒相關的記載。下次,我們繼續看其它的部分~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 《黃帝內經》在生活中用聽的~
    第一季EP23 食材、藥材,五味的陰陽與幫助(下):酸、苦、鹹味

    上次,介紹在《黃帝內經》裡談到食物與藥材的「五味」味道的陰陽屬性和它們的用途、功效。談到“辛味”、“甘味”和“淡味”三種味道,都是陽性的。“辛甘發散為陽,淡味滲泄為陽”。

    今天,再繼續談其它三種屬於陰性的味道:“酸苦湧泄為陰,鹹味湧泄為陰”,“酸、苦、鹹”,這三種味道。

    ➤酸味
    首先,“酸”味,我們先前介紹過,談過:“酸傷筋”,還有“酸味,感冒發燒、經期、跌打損傷,不適合 !!”,原因都是因為酸味主收澀、收斂的特性,你看我們吃到酸的東西,身體都會忍不住收縮一下嘛~
    所以在藥材裡面,許多都用在汗多、盜汗、腹瀉、遺尿、遺精方面。酸味主收澀的特色,正好和辛味辛香味主散的特性相反。
    此外,酸味入肝,並且有收斂收澀作用之外,也能生津止渴、促進食慾、幫助消化。
    所以,酸味主收,在陰陽方面,是陰性的。

    ➤苦味
    接著,是苦味,苦味的食材和藥材,有能“清”、能“燥”的特性。
    苦味,主要能清熱瀉火,例如:苦茶、苦瓜、茶葉 ...... 等等,大眾熟悉的,苦味基本上有一大類是苦寒的,比較涼性,所以在陰陽方面,是陰性的。
    另外,還有些苦味的食材藥材,則是苦燥的特性明顯,像是咖啡就是苦燥的,大家想想,上火發炎時一般我們就不會喝咖啡,因為會更燥。苦燥的藥材可以燥濕,用來治療濕症,像是著名的藥膏「三黃膏」、傷科常用來敷急性發炎傷口的「三黃粉」,裡面的黃芩、黃連、黃柏,這三黃,主要就是苦寒、苦燥的,用來消炎、止血,然後特別適合“濕性、濕潤”像是流組織液、化膿的傷口,就是說傷口濕濕的,這些苦燥的藥材,特別有幫助。
    苦味,因為能“清泄”、能“燥”的特性,所以在「五味」當中的陰陽屬性,是陰性的,常用在清熱和燥濕方面。

    ➤鹹味
    最後,是“鹹味”。鹹味有,能下、能軟的特性。
    因為鹹味能“下氣”。大家想一下,我們吃太多甜味、甘味的食材,中焦肚子容易堵堵的、消化不良;可是,鹹味則是會下氣,不一樣。所以,有些人煮紅豆湯這一類容易脹氣的甜湯時,會加一小茶匙鹽巴,就發現不太會肚子脹了。
    不過,因為鹹味的氣是往下走的,所以老年人、慢性病患(特別是心臟病、腎病的人)、體質虛寒的,都要少鹽份。
    另外,鹹味還有“軟堅”的特性,可以軟化體內的腫塊、廢棄物。像是海帶、海菜、昆布,這些,就都有所謂“軟堅散結”的作用,中醫學就運用在治療像是甲狀腺腫大、便秘、高血脂等問題,所以,許多長輩、主婦都會叮嚀要吃些海帶、海藻等等。
    鹹味,因為能下氣、能軟堅硬的特性,所以是陰性的。

    所以,在黃帝內經裡面就記載著,這些味道。因為有「或收、或散、或緩、或急、或燥、或潤、或軟、或堅,以所利而行之,調其氣使其平也。」就是說,我們日常飲食的味道,也要攝取均衡,身體的氣機才會通暢喔~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 《黃帝內經》在生活中用聽的~
    第一季EP22 食材、藥材,五味的陰陽與幫助(中):甘、淡味

    今天,我們繼續來聊《黃帝內經》的《至真要大論》篇裡,談到食物與藥材的「五味」的陰陽屬性和它們的用途、功效。
    今天要聊的是甘味,和沒什麼味道的淡味~

    ➤甘味
    再來,我們聊聊“甘味”也是陽性的。
    甘味的食材和藥材,主要的特性作用是:“能補”、“能緩”(緩和的緩)例如:甘草,是有名的可以“緩”和藥性解毒的藥材,所以許多藥方裡面都有放甘草;“甘味”對應脾,可以健補脾胃,所以,許多根莖類和穀類的食材,像是地瓜、南瓜、蓮藕、百合、白米 ...... 等甘味食物,都可以補益人體的中焦消化系統,可以補氣血,然後也因為“脾主肌肉”,甘味入脾胃,所以能緩解肌肉痙ㄐㄧㄥˋ攣、緊繃的虛勞、疼痛。
    不過,因為“甘味”的“能補”、“能緩”特性,所以,甘味食材、補藥都不能攝取食用太多,以免氣機緩慢、不動、停滯阻塞了。

    ➤淡味
    至於,沒什麼味道的淡味,因為有“滲泄”(滲透的滲,排泄、泄露的泄),這個“滲泄”的特性,所以是陽性的(我們知道,陰陽裡面,陰是不太動的、靜的;而陽是活動的、幫助推動的)。
    像是茯苓、豬苓、澤瀉、薏仁 ...... 等等藥材,主要就是“利水滲濕”用的,可以幫助通利小便、消水腫等等。

    在食材與藥材味道的陰陽,五味當中的 “辛味”、“甘味”和“淡味”三種味道,都是陽性的。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 《黃帝內經》在生活中用聽的~
    第一季EP21 食材、藥材,五味的陰陽與幫助(上):辛味

    今天,來聊一聊“味道”,我們日常飲食、吃東西的味道。我們聽過“五味”,就是指“酸、苦、甘、辛、鹹”,這五種基本的味道,“酸的、苦的、甘甜的、鹹的、和辛辣辛香的”。其實,中醫還有一個“淡”味,“平淡”的“淡”,就是沒什麼特別的味道的意思,像是四神湯裡面的茯苓片,就是淡味,因為它沒什麼味道。

    在《黃帝內經·靈樞》的《至真要大論》篇裡面,有談到食物與藥材,這些「五味」的陰陽屬性和它們的用途、功效,這部分在中藥材、食材裡面很重要。我們今天來介紹~

    原文是這樣的:
    「辛甘發散為陽,酸苦湧泄為陰,鹹味湧泄為陰,淡味滲泄為陽。」
    辣的、和辛辣辛香的,還有甘甜的味道,和沒什麼味道的淡味,這三種味道,在陰陽的屬性方面,是陽性的。

    ➤辛味
    我們先來看辛味,中醫學的辛味(辛苦的“辛”),其實不是只指辛辣的東西,像是辣椒、花椒、蔥、薑、蒜、胡椒、芥末、洋蔥、肉桂 ...... 等等。還有辛香味很明顯的,也都是辛味。所以,像是紫蘇葉、薄荷葉、香菜、韭菜、甚至於是玫瑰花、菊花、金銀花、紅花;種種香,例如:檀香、安息香、藿香、沈香、丁香 ...... 等等,都屬於中醫學裡面的“辛味”。

    大家有沒有發現?—— “辛味”,有許多是熱性的,像是那些辛辣味道的,全部是熱性的,所以是陰陽裡面的“陽性”(以寒熱來說,熱是陽,寒是陰嘛);此外,“辛味”還多半有 “能散、能行” 的特性,所以,我們會發現感冒著涼了,喝熱薑湯、洋蔥湯、蔥白湯 ...... 等可以散寒;然後,辛香明顯的,許多都有“行氣、通血脈”的特性,像是玫瑰花、紅花等等;而且,中藥材裡面許多可以製香的,可以開心竅醒神的、可以安神的香,也都屬於“辛味”。

    因為是“熱性的”、或者是“能散、能行” 的特性,所以,是陰陽裡面的“陽性”。“陽性”適合調理寒的、陰的症狀。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 第一季EP19《黃帝內經》在生活中用聽的~
    【 雙手萬能 — 經絡的風水 】

    常建議沒事要多按摩一下雙手,從手指頭、指蹼、手背、手腕,甚至一直到前手臂、到手肘。
    也收到過許多人很可貴的回饋,許多困擾、毛病都解除了、復原了。其中包括了:手部反覆發作的腱鞘囊腫、風濕性關節炎、尿道炎、手指彎曲無力 ...... 等等,是不是很神奇呢?
    而且,其實健康時便適合經常保健喔~

    ➤我們為什麼要按摩雙手呢?
    今天,來跟大家介紹《黃帝內經。靈樞》裡面的第一篇、第二篇,九鍼十二原、本輸兩篇,記載到:
    人體內臟的經脈氣血,在我們的手和腳,特別是手指手掌、腳趾腳掌部位,有像大自然的水流一樣的特別穴道。
    經脈的氣血,在這些位在手指手掌、腳趾腳掌部位的穴道,就像大自然中,水從地面井口水源處湧出來,然後,慢慢從小水流變大、輸布、流經,然後到手肘、和腳的膝蓋,像是流進大海、大湖、水庫一樣。而且,就像大自然般,流動通暢、穩定,就是好風水。
    所以,中醫針灸治病扎針,常常扎位於手腳的這些穴道。

    這是手指手掌、腳趾腳掌部,很重要的原因。中醫穴道將這些稱為:「五腧穴」,每一條內臟的經絡都有。

    ➤那麼,我們在日常生活當中,可以怎麼保健和運用呢? —— 
    我們可以經常按摩一下手指頭、手指指蹼、手背,然後活動一下手腕、伸展手臂,兩腳也是一樣。
    這麼簡單的保健,其實跟全身的循環還有內臟保健竟然都有關係呢~~


    今天介紹的是,《黃帝內經》在《靈樞》的第一篇就講的經絡風水。
    日常保健的方法是:按摩手指頭、手指指蹼、手背,然後活動一下手腕、伸展手臂,兩腳也是一樣。
    大家試試看,一起來維護身體好風水^^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 第一季EP17《黃帝內經》在生活中用聽的~
    【 “沁人心脾”,原來在教我們如何保養 】

    有句成語「沁人心脾」,用來形容清新、芳香、清爽的空氣或飲食、甚至於是美好的音樂、一席話 ...... 等等。
    為什麼特別用心和脾這兩個內臟來說呢?
    今天,要以「沁人心脾」這句話,來講講《黃帝內經》裡的中醫觀念。

    ►“脾臭(嗅)香”
    “脾氣主升,主香味,香氣入脾,甘美的味道、或香氣,都特別讓脾氣可以健康運作。

    中藥材裡面有一種類藥材就是“芳香化濕藥”,它們的香氣明顯,特別可以行氣。氣,一通暢,就讓水濕、濕氣不會累積。
    我們的脾系統,就是最不喜歡粘膩潮濕的,像是很有名的藿香、與平胃散裡面有的蒼朮,還有藥膳火鍋、蒙古火鍋裡面飄在上方的辛香料藥材:白豆蔻、草果 ...... 等等,都是芳香化濕類藥材喔。
    它們都有因為香氣,所以可以醒脾、宣化中焦濕氣,改善消化、倦怠乏力、肚子脹、痰多口水多的好處。
    因為,脾在氣味方面,是相應“香味”的,這些芳香的藥材、辛香料,可以幫助脾系統健康的運作,不會被濕氣困住,脾系統很喜歡。

    ►“心主神”
    “心主神”,這在東方醫學裡,是指精神、神智狀況,所以有句話說:“神清氣爽”;相反的話,就是神昏、神智不清。

    芳香的藥材,除了剛才介紹的“芳香化濕藥”,還有很多是另一類:“開竅醒神”的。
    這些藥材自古就常入香,成為製香的材料,可以安神、定志,也可以讓人清明,像是麝香、蘇合香、冰片、安息香、香附 ...... 等等,剛才聊過“心主神”,所以當心竅閉阻的時候,就容易影響到人的精神、神智狀況,這一類藥材就有幫助。


    今天,我們聊的是:《黃帝內經》裡說的,“脾臭香”(相應的氣味是香氣)、濕傷脾、心主神明(跟我們的精神活動、意識、思維有關係)。
    不過別忘了,過於濃厚的香氣,或者太常使用芳香類藥材、藥草、飲食,還是會傷身。
    內臟的健康狀況,與精神、記憶力、免疫力 ...... 等,都息息相關。


    今天,我們也順道介紹一道養心脾、沁心脾的藥膳點心:桂花蓮子甜湯。蓮子燉湯,酌加少許冰糖,最後輕撒上一點桂花提香(如果是使用桂花蜜,就不需要加冰湯)。這是桂花蓮子羹,養心脾。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 第一季EP15《黃帝內經》在生活中用聽的~
    【 流汗可以排毒?-- 氣血同源,有些人不適合出太多汗 】

    《靈樞。營衛生會第十八》
    什麼是營氣(脈內)和衛氣(脈外)?

    有對中醫頗感興趣的人問:什麼是衛氣、營血?
    兩部分都是《內經》裡面說的“水谷精微”,也就是從日常飲食的營養來的(這跟現代我們知道身體需要各種營養素維持各個部位的健康,是一樣的)。
    衛氣(保衛的衛、衛生的衛),是在脈外;營氣、營血,是在脈內。但是來源都跟飲食的營養有關係。

    所以,《內經》裡面說:“奪血者無汗,奪汗者無血”,
    意思就是說,失血、血虛的,不可以發汗;汗多、大汗傷氣的,不可以失血。
    這個在很有名的醫書醫聖張仲景的《傷寒論》裡面講很多,有些藥方是讓人發汗散寒氣的,用藥方的禁忌,就是人在出血、或者血虛的時候,不適合使用。

    如果從日常生活保健來看,那麼,虛弱或者貧血的人,不太適合出太多汗。
    舉一些例子,有次泡溫泉時,就遇到過一位體型偏瘦的中年女性,因為在桑拿室烤箱裡待太久,出了很多汗(很多女性,覺得排汗可以幫助排毒、讓皮膚漂亮),沒想到就暈倒了。這是氣虛再大量出汗的例子。
    另外,則是月經期,我們也不適合大量出汗,身體會更容易累、更虛。
    如果有貧血問題,像是有些女性有地中海貧血問題;或者男性因為痔瘡出血,有時候血紅素也會降至很低 ......,都不適合用大量出汗的方法來保養身體健康;疲勞的時候也是。
    中醫學看待氣和血,血與汗,其實都是同樣的來源,體力差、疲倦時,再烤箱、蒸汽、或者用一些熱療法、或者泡溫泉、泡藥草、泡澡等等,溫度太高、出汗過多,都很容易虛脫、甚至昏倒。

    所以,大家不要認為出汗就是排毒,就是對身體好。在虛弱的時候、月經期、年紀大了、或者有貧血問題、心臟疾病 ...... 等等,都要避免出太多汗。


    ◼︎叮嚀
    ➤最後,跟大家分享中醫學出汗排寒,一般以“微出汗”為主,就是身體感覺到熱熱、暖暖的 、濕濕的、開始發汗了,其實就有幫助了。
    ➤出汗之後,也應該補充一些水分、電解質等等,
    ➤並且注意不要著涼,不要立刻沖冷水,或吹風,要等到身體降溫之後,較沒有發熱現象 ,也就是皮膚的毛細孔不再大開擴張,開始收縮起來了,再沖澡、或者是騎車回家。這樣 才不會讓寒氣、濕氣,從皮膚毛孔跑到身體裡。


    今天,跟大家聊的是“衛氣營血”,中醫的觀念是:“氣血同源”。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 第一季EP13《黃帝內經》在生活中用聽的~
    【 常大呼小叫? — 肝,在聲為呼 】

    今天,我們來聊聊:“肝,在聲為呼”。

    上次我們提到:“脾,在聲為歌”,說唱歌可以”健脾助運”幫助消化與精神好喔~
    今天,我們來聊聊:“肝,在聲為呼”。

    東方醫學認為:“肝膽藏魂魄”,魂魄不是指阿飄喔,而是人的精神活動,所以我們有句成語形容一個人精神恍惚,會說他:“你怎麼「魂不守舍」啊?”就是這個意思。

    《黃帝內經》在《本神》篇裡面,提到「肝藏血,血攝魂」,所以當一個人肝血不足時,就會出現像是夢遊、說夢話 ...... 等等現象。肝虛然後肝火旺的人,或者是壓力大的,也就特別容易生氣、煩躁易怒,容易大呼大叫,甚至連作夢中都會呼喊喊叫、容易做惡夢。甚至連青少年,也可能出現這樣的狀況。而肝氣抑鬱一直隱忍著的,就容易有常嘆氣的現象。
    這些都是“肝,在聲為呼”的一種表現,本能地透過呼氣、呼喊來減少肝系統的失衡,失去平衡。

    平常在生活中,如果注意到身邊的人有上面的情況,要留意是肝在抱怨囉~~~
    飲食當中,可以多吃些綠色蔬菜、喝喝滋肝陰清肝火的枸杞菊花茶、避免過度油膩和重口味易上火的飲食,有空散散步、多做一些伸展運動,多看看視野開闊的風景,這些簡單的方法,都有助於保健。當然,如果現象明顯嚴重的,或者有急慢性病的,還是要就醫積極治療。

    今天,就跟大家聊《黃帝內經》在《陰陽應象大論》篇裡面提到的:“肝,在聲為呼”。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 第一季EP11《黃帝內經》在生活中用聽的~
    【 唱歌有益健康 — 脾,在聲為歌 】

    今天,我們來聊聊:“在聲為歌”。
    《黃帝內經》在卷一第五《陰陽應象大論》裡面提到了五臟、五行和五聲的關係,
    其中有一句:“在臟為脾,在聲為歌”。
    中醫學認為歌唱有“醒脾”的作用,“醒,清醒的醒,醒過來的醒。人最怕“憂思困脾”了,思緒煩惱不斷時,氣是不通暢的。

    什麼意思呢? — “唱歌”可以“醒脾”嗎?!! 唱歌可以疏導氣的通暢與思慮。

    首先,我們來聊聊“脾系統”在東方醫學中,主要是“主運化”的。“脾系統”就像物流宅配業一般,將人體的營養與水液(一ㄝˋ),運送到全身,所以中醫常說:“健脾化濕”,脾系統健康,人體就不容易有過多的濕氣。小孩子不愛吃飯,吸收不好,老一輩就說要“開脾(台語)”。這些都是因為:“脾系統”就像物流宅配業一般,將人體的營養與水液(一ㄝˋ),運送到全身。

    那麼,什麼是“思困脾”呢? —- 當我們想太多,特別是擔憂一些事情,揮之不去;又不方便透露、暢所欲言說給他人聽時,就很容易產生“憂思困脾”的現象了。脾氣停滯、脾的運化功能不好了。這時候,就需要“醒脾”了。

    所以,《黃帝內經》在《陰陽應象大論》篇裡面提到了內臟(肝心脾肺腎)中的脾,和五聲(呼笑歌哭呻)中的歌的關係,脾在聲為歌”,唱歌有“醒脾”的作用,“憂思困脾時可唱歌疏導”。是不是很有趣呢?

    現代許多中老年人,喜歡唱唱歌怡情養性;年輕人也喜歡下班後 KTV 唱歌紓壓;或者是餐廳裡吃飯時,搭配著優美的音樂,原來都有益身心健康啊~

    下一篇,我們再來談談其他內臟的特色,與生活中的簡單保健~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 第一季EP8《黃帝內經》在生活中用聽的~
    【 身體 “毛、髮” 的保養 】

    我們常說毛髮、一個人毛髮很多或者稀疏ㄕㄨ,再看看今天要介紹的《黃帝內經》裡面的這一篇,原來,毛跟髮是不一樣的啊,而且跟不同的內臟有關係喔~!

    ➤在《黃帝內經》的《六節藏象論》裡面寫到:
    “肺者,其華在毛,其充在皮”;
    “腎者,其華在髮,其充在骨”。

    原來,頭髮跟肝腎比較有關係(但分岔是肺);
    而身體的毛、汗毛跟肺氣比較有關係。


    ➤那麼,後面那一句,“肺者,其充在皮” 和 “腎者,其充在骨”,跟毛髮有什麼關係呢?
    因為,在中醫學裡面,腎的相關系統,與生長發育、還有老化息息相關,跟內分泌、賀爾蒙有關係,也跟骨頭、骨髓相關。
    你看我們在發育的過程中,是不是也長骨頭、和生長板有關係呢?
    女性的懷孕期、哺乳期、更年期,是不是這些賀爾蒙變化比較大的階段,也容易有掉髮、或骨質疏鬆的狀況?!

    所以,中醫學才說“腎者,其華在髮,其充在骨”,所以中藥材裡面才有入腎的何首烏,名字就是可以滋補讓頭髮烏黑而來的。許多婦女和中老年人,補充黑芝麻、黑豆、黑紫米、黑棗、枸杞、蛋、奶、豆類 ...... 等這些食材,也都跟滋養腎、補充賀爾蒙有關係。這些都與烏髮、減緩白髮、骨質疏鬆 ...... 等問題相關。頭髮,也是“血之餘”(剩餘、多餘的餘),也就是說,血虛、貧血的體質,頭髮容易斷裂、乾枯、白髮。像是許多烏黑髮的藥膳裡面,就有補血的藥材,像是熟地黃等等。平常飲食的部分,我們則是要注意營養均衡、定時飲食。


    ■ 而壓力過大肝火旺,或者吃太油膩胃火旺,這些胃腸肝膽消化系統火旺的問題,則容易引起掉頭髮。要多吃些深綠色蔬菜、桑椹、海帶、黑木耳 ...... 等,幫助清火、促進身體的代謝。

    ■至於,中醫學說“肺者,其華在毛,其充在皮”,主要是指身體的毛、汗毛跟肺氣比較有關係,皮膚表面的毛細孔的開闔也是肺在管的。
    我們身體的呼吸系統,最大的呼吸器官,是皮膚毛細孔嘛!!肺氣足,皮膚的呼吸功能、也就是毛細孔打開、關閉,排汗、和體溫調節的功能才會好。另外就是,白髮、掉髮,跟肝腎有關;容易分岔、毛躁,卻有可能與肺虛有關係。“肺,主皮毛”除了汗腺、皮膚,還會影響到頭髮。

    補肺氣、滋肺陰,除了大眾熟悉的西洋參、百合、山藥,一些中藥材像是藥膳包裡面常出現的沙參、麥門冬,也都很不錯。另外,就是要適度地做些運動,戶外休閒更好,讓新鮮的空氣與活動,幫助身體的代謝和氣機更好,這樣平常飲食的營養,才能正常的運輸到全身,不會有氣虛的體質。

    今天,我們介紹的是,《黃帝內經》裡面,關於毛、髮的日常保養~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 第一季EP7《黃帝內經》在生活中用聽的~
    【 小孩受驚嚇,容易尿床和影響發育? 】
    —— 百病生於氣( 3 )

    前兩次,我們聊到《黃帝內經·舉痛論》裡面說「百病生於氣」,介紹了排胸口濁氣、和熱敷的好處,這兩種生活保健方法。

    今天,再來聊聊,《舉痛論》中記載的:「恐則氣下」,裡面說「恐則精卻,卻則上焦閉,閉則氣還,還則下焦脹,故氣不行矣。」;另外在《靈樞》裡面的一篇<本神>篇也提到「恐懼而不解則傷精,精傷則骨痠痿厥」。

    這些是什麼意思呢?—- 家中有老人跟小孩的,更特別要注意喔~~

    中醫學認為腎臟藏精,而腎主骨,這些跟生長發育、老化,還有骨質疏鬆、腦記憶力減退有關係。
    因此,若恐懼,使腎臟損傷,自然就產生精的損傷,骨痠痿厥。
    還有,恐而傷腎,導致腎精不能往上奉,整個氣機是在下部的。這也就是小孩子如果受驚嚇,為什麼老一輩很在意,而且小孩通常受驚嚇之後,容易尿床、甚至於反應變得遲鈍的原因。
    因為腎精無法往上奉了,腎精腎氣跟我們的骨髓、腦髓ㄙㄨㄟˇ、生長發育都有關係,這樣子對小孩是影響很大的。
    青壯年,因為發育完整了,內臟的臟器和身體的骨骼各種身體組織等,都長好了,氣血、意志力也都比較飽滿、穩定,所以除非大的天災人禍,不然較少會有這些現象。
    但是,老人家與小孩子,就要特別留意了,長期或者突然的恐懼,會造成他們生理上的影響。
    我們應該給予安撫、舒緩,並且主動解除恐懼的原因。另外,就是可以補補腎精、腎氣,這些在中藥藥方方面都是有的。可以尋求中醫診所稍微調補一下。

    今天聊的是,“百病生於氣”裡面的“恐則氣下”,對於小孩和老人,我們要留意~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 第一季EP6 生活中醫,說給你聽~
    【 台灣在地美食:客家 “粄” 與 “紫色豆腐” 】

    台灣人中,有一個為數不小的族群:客家人。居住在南台灣的日子裡,偶爾會出遊拜訪一些鄰近的客家區,例如:高雄美濃、屏東內埔六堆 ...... 等地。出遊,難免有用餐時刻,當然就必選當地特色美食囉~

    客家人的傳統美食,當然少不了就是「粄」類(“米”字旁的「粄」),「粄」通常以糯米、在來米等製作,例如:大家熟悉的日常主食「板條」、及清明節必吃的「艾粄」也就是像大家熟悉的「草仔粿」、還有跟「艾粄」很像的節氣、節慶點心「紅粄」則是像「紅龜粿」,是在婚禮、祝壽、拜拜時等出現的甜點,裡面包的主要是紅豆泥。此外,還有一樣老少咸宜的點心:客家「花生豆腐」。


    過年時,中年退休返鄉陪伴家中長輩的屏東內埔友人,專程買來客家「花生豆腐」。紫色的外表、以及入口綿密的口感,讓人很驚豔。


    ► 為什麼是 “紫色” 的呢 ?!!
    花生膜衣因為含豐富鐵質,製作時遇到高溫就變成完全天然的淡紫色了,無論冷、熱、鹹、甜都很好吃,其中,以原味、沾點醬油的最受歡迎。


    ► 原來是 “粄”說是 “豆腐”,是因為口感、外表等都很像豆腐,但其實卻不是豆類製作的,而是以花生、在來米製成的客家傳統美食:「粄」。


    生活中醫
    從中醫營養學的觀念來看,「花生豆腐」、「粄」,因為以“米”、“花生”天然製作,所以,是很好的“健補脾胃”的食物喔。
    無論是一歲以上的孩童,或者是牙口不好、不太適合吃硬的食物的老年人,及一般大眾,都很適合。


    輕旅行,走台灣
    在台灣,有許多以客家族群為主的區域,「粄」都是特色美食,聽說各地的口味也很不同,有機會可以品嚐看看喔~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 第一季EP5《黃帝內經》在生活中用聽的~
    【 百病生於氣,百病起於寒:熱敷的好處 】
    —— 百病生於氣( 2 )

    上一篇,我們聊到《黃帝內經·舉痛論》裡面說「百病生於氣」,介紹了排胸口濁氣的生活保健方法。
    今天再來聊聊,《舉痛論》中記載:「寒則腠理閉,氣不行,故氣收矣。」,並且列舉了多達十幾種因為“寒氣”,讓身體疼痛的症狀~➤所以,經常鼓勵家庭中,可以準備一塊熱敷墊,外出則可以運用暖暖包,或者女性在經期時,也都可以運用~~~


    ➤下面進一步介紹給大家~~~

    我們都知道“熱脹冷縮”的道理,在古中醫《黃帝內經》裡面,也很早就記載著身體的不同部位如果受寒氣停留,就會產生各種疼痛。
    簡單說,就是:“寒,則肌肉筋脈血管等收縮(凝固,氣不通不動了);然後,就造成疼痛。

    我們舉一些例子,人體特別要保暖的部位。

    ➤有些人到中醫診所做治療,應該都有些經驗,有些診所會在針灸留針(針留在身上)的時候,一邊幫病人照射遠紅外線,或者,推拿師父會用熱敷墊,還有一些症狀,會配合艾條熱療法來治療。特別是冬天,或者是病人體質虛弱的情況下。
    暖、保暖,可以讓氣血活絡,血液循環好,讓治療的效果好。

    ➤大家很容易肩頸痠痛,基本上疼痛部位的血液循環都是不太好的,所以,我們就可以運用熱敷的方法,許多人去美髮洗頭剪燙髮,或者做臉時,美容師會用熱呼呼的毛巾,熱敷在脖子上,再稍微按摩一下,許多人都瞬間覺得好放鬆、好舒服。我們在家中,也可以用這樣簡單的方法,用熱毛巾,敷敷後肩頸部位,幫助放鬆一整天的疲勞和僵硬。

    ➤另外,像是女性月經期經痛,特別是少女們,在直接吃止痛藥成藥之前,不妨ㄈㄤˊ先試試熱敷小腹,通常安撫、解除的作用就很好喔。許多高中、大學期間的女孩子,都很喜歡這個自然的方法。


    這些簡單的生活保健,介紹給大家~~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 第一季EP4. 生活中醫,說給你聽~
    【 守護一身的圓:帶脈 】

    在我們的身體,除了有跟內臟有關係的主要經絡,例如:肺經、心經、胃經、腎經 ...... 等之外,還有相當重要的「奇經」。像是武俠小說裡面經常寫到的「打通任、督二脈」,「任脈」、「督脈」這兩條脈就都是「奇經」。今天要介紹的,則是另外一條守護人體的「奇經」:「帶脈」。

    大眾或許對於「帶脈」很陌生,可是喜愛或經常接觸美容美體、瘦身的女性,却很可能早就聽過「帶脈」囉。因為,「帶脈」對於人體有非常多的益處,其中,就包括了好氣色、與瘦身。

    「帶脈」,顧名思義,位在腰腹部,環繞著我們身體一圈,像是圍在腰部的皮帶一般守護人體。

    經常聽到許多人抱怨有腰酸背痛的問題,特別是腰痠、腿軟無力,許多女性還有月經問題和分泌物的困擾,甚至是腰腹部的內臟下垂,調養「帶脈」都有很大的幫助。

    此外,「帶脈」上的主要穴道,都是肝膽經的「膽經」穴道,所以對於暈眩、耳鳴、皮膚容易過敏、情緒起伏大 ...... 等等,跟「膽經」經絡位置,與膽汁分泌相關的問題,也都有一定程度的改善。

    這麼守護人體的經脈,平常應該怎麼保健呢? —— 我們可以透過按摩、保暖、運動與活動腰部「帶脈」的方式,來幫助「帶脈」的氣血通暢。這樣想想,就知道為何許多練功夫的人,一開始就要扎緊腰帶在腰部了,也不難了解,為什麼市面上有那麼多促進腰腹部循環的遠紅外線、石墨烯、鈦金屬 ...... 等等各式各樣的能量護腰帶了。

    今天,跟大家聊的是中醫經絡的一條「奇經」:「帶脈」。可以改善與預防腰痠背痛、腰腿無力、腰腹部疾病,還跟調理身體的情緒壓力、過敏等問題。
    「帶脈」最簡單的保健方法,是經常按摩、保暖、活動腰部這一整圈平常繫皮帶的位置,並且不讓腰腹部著涼。
    大家一起來預防、保健吧!!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 第一季EP3《黃帝內經》在生活中用聽的~
    【 拍一拍,清痰排濁氣,過不去的心結也鬆開 ...... 】
    —— 百病生於氣( 1 )

    在好不容易經歷過疫情之後,大家都更珍惜健康與身邊親友。
    但是,難免在節氣交替時,或者忙碌、壓力大、生活變動時,容易有免疫缺口,感冒了~

    《黃帝內經。靈樞》裡面有一篇談各種病痛的,叫做《舉痛論》。
    這一篇,講一個中醫觀念:「百病,生於氣」。意思是人體的氣、氣機,如果失調、不順、不通暢,就會生病。

    今天,我們先來舉一小個例子,讓身心舒暢~

    ➤原文是這樣的:
    「悲則心系急,肺布葉舉,而上焦不通,榮衛不散,熱氣在中,故氣消矣」


    ➤什麼意思呢? ——
    人,有時候難免會有些負面情緒,或者在生活中不如意的煩惱,過不去的心結。雖然,只能好好面對問題,解決問題,但是,也好需要自己能夠承受得住,能夠有智慧面對。

    負面情緒,累積在胸口,人就會消沉、氣不通,甚至於生病、感冒發燒、沒有勁~

    ➤瞭解之後,我們來學一個簡單的方法:從身體來改變,身體的氣通了,人就不知道為什麼會輕鬆很多喔,也有好的力量去面對困難了~~
    這個方法是:拍打胸口兩側的“肩窩”。

    我們的胸口兩側,連接肩膀的位置,都各有一個凹窩。
    彎腰駝背、萎靡ㄇㄧˇ不振、得過且過的人,這裡是閉鎖的;
    抬頭挺胸、胸襟開闊、正面積極的人,這邊是平坦開闊的,相對地胸部和心臟、肺臟這裡的氣,都是通暢的,風水好的,身體也會比較健康。

    所以,胸口兩側的“肩窩”,很重要!!

    這裡有我們「手太陰肺經」的第一、第二個穴道:中府穴、雲門穴。

    所以,當我們情緒不佳、遇到過不去的心結時;或者是肺炎、痰多時;還有遇到環境空污指數高的日子,我們都可以這樣做:
    首先,用手掌分別拍打兩邊的肩窩,然後,做些擴胸或者調整胸椎的動作(其實大部分的人,都有駝背的現象,很少能“抬頭挺胸”。老化後就更明顯),
    最簡單的,就是做伸懶腰、張開雙手擴胸的動作。

    如此一來,不但可以幫助肩膀與胸背部放鬆(不會僵硬、氣血不通暢),
    還可以有很好的:清痰飲、排濁氣的好處。

    在現在空汙嚴重的大環境,
    大家不妨多做做這些保養。

    忙碌的生活中,許多壓力、競爭。有時候,面對親友也會有些相處上、或者低潮時的情緒。
    身心是一體的,從 “從身體著手”,也自然能超越許多過不去的負面能量 ——
    這一點,是很妙不可言的部分:))

    預防勝於治療,這個簡單的方法,分享給大家~~~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 第一季EP2. 生活中醫,說給你聽~
    【 “跪坐姿”,竟然是調理脾胃的方法! 】

    過年過節之後,或者平日因為忙碌、壓力大的飲食不規律,或聚餐美食吃太多、太飽 ......,這些都是現代人常見的生活小困擾。
    今天,透由中醫經絡穴道,來學習一個簡單的居家動作,可以幫助我們預防保健身體的消化系統喔!!

    這些簡單的動作,就是:「跪坐姿」。

    方法是:
    上半身保持挺直,然後屈膝、屁股整個跪坐小腿、腳上。這時候要留意,我們的兩個腳板是打直、平貼在地的。
    這麼簡單的動作,卻是許多消化不良、胃脹氣、平常運動較少、及慢性病患 ...... 等等族群的 “痛”喔。

    當我們以上面的「跪坐姿」跪坐在地板上時,很自然地就將人體下半身的「胃經」(胃的經絡)伸展開來了。特別是位在 “腳背” 部位的兩個關鍵穴道:「衝陽穴」、「解谿穴」。

    這兩個穴道都很容易找到:
     ‧ 第一個「衝陽穴」,就在腳背中央最高點的位置,古時候中醫把脈,除了觸診在手腕大拇指側的橈動脈之外,還會把脈腳背上的這個胃經「衝陽穴」位置的足背動脈,這裡是中醫觀察胃氣的好穴道。
     ‧ 第二個「解谿穴」,大約在我們平常布鞋/球鞋綁鞋帶的位置,也就是在腳背和小腿的交界處,這個穴道對於調理脾、胃,中醫所說的“清胃熱、化脾濕”,很有幫助。

    所以,是不是一屁股坐在攤平的腳背上,便可以自然地幫助按壓到這兩個穴道呢?!
    同時,也能伸展開經過大腿、膝蓋、小腿等部位的胃經喔。
    我們簡單地介紹中醫經絡穴道的觀念,但是更重要的是:實際練習。


    今天,介紹的是健康脾胃的居家簡易動作:「跪坐姿」。
    ➤做「跪坐姿」時,若有明顯痛點、或者感覺腳快抽筋了的人,則可以先活動放鬆、或者拍打一下緊繃的位置,然後再繼續嘗試「跪坐姿」,一直到可以輕鬆做這個姿勢為止。
    ➤如果,做起來感覺很簡單、毫無困難的人,可以嘗試進一步:以雙手抓著兩腳踝後,上半身整個往後仰,將上半身的胃經也伸展開來。


    討論:
    有些人認為,「跪坐姿」將身體的重量,都壓在下半身膝蓋、腳踝等脆弱的韌帶上,長時間跪坐,也容易引發小腿部腓腸肌的血液流動不佳和神經麻痺。不過,大家有注意到嗎?這些都是指長時間、長期跪坐的不良影響喔。從中醫學經絡角度來看,更多半是因為有些部位的氣血不通暢導致。

    我們今天介紹的,是每次進行 1、2 分鐘,而且中途可以稍微活動、屈伸緊繃部位的「跪坐姿」,大家不妨勤做看看 !!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