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pisodios

  • 国内最早研究“数字化生存”的前沿学者,始终热爱尝试“新玩意儿”解读流行、对人工智能进行前瞻的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胡泳,近几年不再过“飞来飞去”的生活,甚至不怎么跨出北京市海淀区,因为他生活的B面,是照护高龄双亲。胡教授的父亲以96岁高龄过世未久,母亲患有重度阿尔兹海默症——世界上最残酷的病症之一。前不久,胡泳教授接受了凤凰网的采访,自述了这场注定失败的照护之路上,他所经受的和思考的。这篇文章引发了大量的评论,共鸣以外的微辞集中在两方面:女性充当看护主力的时候无人问津,当有社会地位的男性开始参与照护,人口结构问题才算问题;北大教授亲自照顾阿尔兹海默症母亲,是资源浪费吗?


    这二者都明或暗地指向社会结构和观念的适老性还没有被重视,作为肉身,我们每个人都在一直变老,照护工作却没有被赋予应有的价值高度。照护不仅关乎皮囊,如何让老、病、死更有尊严,不让照护那么狼狈,要重新定义价值观,在人口结构变化的新现实中,郑重准备好全社会的结构性支持。包括机构、人工智能、数字信息、心理、情感等等。


    本期活字电波邀请胡泳教授,聊聊在“不能散架”的生活之中,作为学者的本能和独特的思考。聊聊不少年轻人喊着“断亲”的时代,照护对双方来说意味着什么。以及成为妈妈的“妈妈”的照护岁月里,他获得了什么。


    【本期时间轴】

    [05:45]意识到成为照护者的时刻

    [11:10]大量的精力,是用在怎么对付日常的挣扎和照护

    [15:20]照护者需要让自己的心理保持有序

    [21:00]00后学生,对照护的认识和感受

    [27:00]真正深远影响到我们生活的重要变迁,是人口结构的变迁

    [39:40]照护的对象是需要心理抚慰的

    [47:40]为什么不送母亲去养老院?其中包含的社会潜台词

    [56:30]心甘情愿的照护并不(完全)源于“被妈妈好好爱过”

    [01:09:00]当她忘了一切,如何看待“妈妈”



    【与我们交流】

    欢迎在评论区给我们留言。你还可以搜索微信id“moveabletype”,添加小助手活字阿浪为好友,我们会将你加入活字电波听友群。欢迎与我们交流分享!

  • 剩下的书已登记入库,本期节目也刚剪完,3月底在朗园vintage举办的北京图书市集春季场,才算正式落下了帷幕。

    本次图书市集,活字电波把录音设备拉到了摊位上,邀请路过的逛市集的小伙伴,留下一道“永不消逝的电波”。当天有听过活字电波主动来聊的听友,也有被书的内容触动主动来讲书的读者,有像播客公社老袁、我们采访过的嘉宾格格这样的熟人,更多的是在市集上初次相逢的可可爱爱的人。

    如果你是其中之一,就在评论区里留个言,如果你发现了是你哪位朋友,就转给TA。如果谁都没听到,也好像什么都没发生过,那这条证明曾经“在场”的电波,永远在数字世界里明亮。

    再感慨一句,发声的、以及所有在市集里跟我们聊书、聊天的读者好可爱,很高兴与你共处过一段~

    【本期时间轴】

    [02:00]作为摊主对市集情况的回忆及说明

    [10:30]市集上也有“聊不到一起去”的情况

    [18:45]读者上场啦!~买了《无尽的玩笑》的女孩

    [21:10]秦皇岛龙媒书店主理人徐智勇

    网上找到的图,徐志勇(左)在龙媒书店

    [22:55]为《无声合唱》落泪的女士

    [26:10]被朋友“环孢素”(音译名)鸽了的两个人

    [27:59]两位市集广播员献声

    [31:20]赶大集,男朋友竟然迟到了20分钟!被她训了

    [34:38]两位北大小姐姐对市集的体验

    [40:34]自诩没文化,却很有想法的天秤座和她的哥特妆伙伴

    [46:42]播客公社老袁溜达来了

    贴张在播客公社摊位上忙活的老袁

    [50:15]佳作书局和方尖碑的将要下班的编辑们

    方尖碑那位“永远不下班”的编辑老师

    [53:30]市集上最害羞的女孩!一直不上前的那位!

    [54:26]收摊前,保安小哥来了


    【与我们交流】

    欢迎在评论区给我们留言。你还可以搜索微信id“moveabletype”,添加小助手“活字阿浪”为好友,我们会将你加入活字电波听友群。欢迎与我们交流分享!


  • ¿Faltan episodios?

    Pulsa aquí para actualizar resultados

  • “北京是个男性气质很重的城市,有点粗心,但又有意想不到的温柔”一边春花烂漫,一边春风狂卷,但万物生长的季节里,我们都想摆脱沉闷,活分起来,哪怕是位「淡人」,也想和喜欢的人一起走在阳光底下。


    淡人是一种新人设——情绪淡淡的、态度淡淡的、兴致淡淡的,统称「淡人综合症」,是对内卷带来的疲劳感和无意义感的抵抗。在MBTI标签和淡、浓的分辨之外,我们在城市里寻找舒适、放松且有所获的活动和地点。本期节目我们邀请了播客银杏树下主播普洱猫、播客公社小朱、新京报书评周刊记者张瑶,从自身经验出发,分享出一些实用的、不那么消费主义的约会线路,供年轻人参考。我们发现特定时间、特定地点的活动,比如北京图书市集,一年两度,好像一次钟摆重叠的时刻,给我们勇气重新开始!


    【本期时间轴】

    [06:15]I人约会地点抉择:户外、校园、书店

    [10:00]北京人均500平公园的舒适地点

    [18:30]去人多的地方约会有什么好处

    [22:46]通过旅游来判断两人是否合适,合适吗?

    [28:20]通过逛书店来了解彼此(很好!但有点儿风险)

    [35:30]读什么、阅读量成为判断标准,你赞同吗?

    [49:00]线下!一定要线下见面

    [54:40]特定时间、特定地点的活动,的确有趣!

    [01:01:00]图书市集的各种玩法儿

    [01:09:10]为什么要约着朋友一起去图书市集


    【与我们交流】

    欢迎在评论区给我们留言。你还可以搜索微信id“moveabletype”,添加小助手“活字阿浪”为好友,我们会将你加入活字电波听友群。欢迎与我们交流分享!


  • 《三八节有感》是作家丁玲写于1942三八节清晨的一篇杂文。这篇讨论延安女性婚姻问题的文章,在当时曾引起很大争议,并成为20世纪中国女性文学史上的重要作品。近年这篇文章又得到新的关注,是每年三八节转载率最高的文章之一。


    “‘
    妇女’这两个字,将在什么时代才不被重视,不需要特别的被提出呢?”《三八节有感》开篇的质询时至今日仍不过时,这篇文章最后给延安女性的4条“强己”建议依然震撼着今天每一位新的读者。


    本期节目,我们邀请了贺桂梅教授在B站的《北大贺桂梅教授的女性文学课》的课程主编卤煮,和师从贺桂梅教授、北京大学中文系博士生程格格一起聊聊丁玲和阅读《三八节有感》的感受,和我们为什么要一遍一遍回到丁玲。


    【本期时间轴】

    [02:50]我们是如何与82年前的《三八节有感》相遇的

    [14:30]丁玲研究者对丁玲的理解

    [18:35] 《三八节有感》究竟讲了什么,对给自己冲击最大、最震撼的部分

    [36:00] 丁玲《三八节有感》提出了妇女解放的原点问题

    [42:20]研究女性主义的女青年与其所面对的现实生活

    [57:10]由“蔷薇色的温柔的梦幻”所想到的


    附《三八节有感》丁玲的原文建议:


    世界上从没有无能的人,有资格去获取一切的。所以女人要取得平等,得首先强己。我不必说大家都懂的。而且,一定在今天会有人演说的:首先取得我们的政权的大话,我只说作为一个阵线中的一员(无产阶级也好,抗战也好,妇女也好),每天所必须注意的事项。


    第一、不要让自己生病。无节制的生活,有时会觉得浪漫,有诗意,可爱,然而对今天环境不适宜。没有一个人能比你自己还会爱你的生命些。没有什么东西比今天失去健康更不幸些。只有它同你最亲近,好好注意它,爱护它。


    第二、使自己愉快。只有愉快里面才有青春,才有活力,才觉得生命饱满,才觉得能担受一切磨难,才有前途,才有享受。这种愉快不是生活的满足,而是生活的战斗和进取。所以必须每天都做点有意义的工作,都必须读点书,都能有东西给别人,游惰只使人感到生命的空白,疲软,枯萎。


    第三、用脑子。最好养好成一种习惯。改正不作思索,随波逐流的毛病。每说一句话,每做一件事,最好想想这话是否正确?这事是否处理的得当,不违背自己作人的原则,是否自己可以负责。只有这样才不会有后悔。这就是叫通过理性,这,才不会上当,被一切甜蜜所蒙蔽,被小利所诱,才不会浪费热情,浪费生命,而免除烦恼。


    第四、下吃苦的决心,坚持到底。生为现代的有觉悟的女人,就要有认定牺牲一切蔷薇色的温柔的梦幻。幸福是暴风雨中的搏斗,而不是在月下弹琴,花前吟诗。假如没有最大的决心,一定会在中途停歇下来。不悲苦,即堕落。而这种支持下去的力量却必须在有恒中来养成。没有大的抱负的人是难于有这种不贪便宜,不图舒服的坚忍的。而这种抱负只有真正为人类,而非为己的人才会有。


    【与我们交流】

    欢迎在评论区给我们留言。你还可以搜索微信id“moveabletype”,添加小助手“活字阿浪”为好友,我们会将你加入活字电波听友群。欢迎与我们交流分享!



  • “舒飞廉的《云梦泽唉》重建了自然自在的乡村叙事,是草木心、文人骨与少年气的叠加与融合”这是2023收获文学榜长篇非虚构作品榜TOP5榜单中,对舒飞廉《云梦泽唉》的评价。本期也被活字电波第182期《春运路上读什么?一份事先张扬的书单》编辑种草后的“还愿节目”,在我们自己读完《云梦泽唉》之后,终于可以跟责编吴什么一起分享读后感。


    本书是一种乡土写作探索,承续沈从文、汪曾祺以来的乡土写作文脉,融合对神话学、叙事学、文章学及大众文化的研究,写神存真乡土文明的消逝与变奏;是一次南方乡园漫游,深描云梦泽的灵性多重宇宙:风物、神话、仪礼、歌诗、变迁、人情、食味……我们不仅贴着书聊,也沿着书聊聊乡土内外,人如何维系跟烟火风物的关系、面对生命的流动、抵抗虚无、找回灵性,也聊聊这本书包含的43篇声色味书写+12幅精彩艺术插画,折页式护封内含大幅艺术海报。


    【本期时间轴】

    [03:05]一位对文字描述的、写作发生的地理空间十分敏感的编辑如何做书

    [08:45]自然+人文、高“密度”的写作,阅读《云梦泽唉》的感受分享

    [19:00]书名里为何有个“唉”字

    [22:40]以楚剧“悲迓腔”为例,阅读带来认知的改变

    [26:30]“新乡土写作”的散文精选集

    [33:10]面对故园,如何做到又沉浸又超脱

    [40:50]关于故土并不需要压迫性地找到答案,只先跟着文字走

    [50:40]我、飞廉、作者君…如何看待和理解同一篇中作者人称的不断转换

    [54:30]不断消逝变动的乡野与我们的未来

    [01:01:30]关于本书的独特设计

    图书介绍

    本书为“新乡土写作”代表作家舒飞廉献给乡园——南中国腹地“云梦泽”的散文精选集,也是近年发表于《文汇报》“笔会”副刊专栏的文章结集,延续沈从文、汪曾祺、孙犁以来乡土写作文脉的书写实验与创新。取自楚剧“悲迓腔”的“唉”字,既是作者对当地真实发生的追怀咏叹,又像祈求新生的召唤祭语,或对科技狂飙时代古老乡园何去何从的真切提问。

       近十年间,身为高校文学院教师的舒飞廉以每月定期回乡闭关的方式,为生活重新加入了大别山之西、江汉平原北部一片邮票大小乡园的泥土、星斗、流水和荒野。他以祖居所在的湖北省孝感市孝南区肖港镇农四村为身体位移、思维通达的原点,一边沉浸体验、一边思考观照时代浪潮里传统不断消逝变动的乡野,以身体作为方法,最终成就了这部将都市气象与乡居烟火、神话志怪与具象现实、农夫与贤哲、传统与数字化、幼年回忆与中年心气交会一炉的“在地”之书。 



    【与我们交流】

    欢迎在评论区给我们留言。你还可以搜索微信id“moveabletype”,添加小助手“活字阿浪”为好友,我们会将你加入活字电波听友群。欢迎与我们交流分享

  • “在时代的声嚣里,我们呼喊,我们沉默。我们必须写下我们。”《必须写下我们——被写作改变的人生》是一本关于作家的故事:这一代与上一代的,海内与海外的,位于核心与身在边地的,从事虚构与非虚构的写作者们的创作之书。本书作者吴越,作为中国著名文学期刊《收获》杂志的编辑,着迷于写作者不为人知的内在世界——写作过程和具体生活,她用切实的提问和富饶的书写带领读者进入当代文学的现场,记录下一个个被写作改变的“人生”。


    本期活字电波远程连线吴越老师,围绕其新作《必须写下我们》和文学编辑工作日常,进行了访问。以期了解这个时代的作家过着怎样的生活,他们在困惑什么?他们的书写是在创想生活的可能性,还是凿刻个体的印记?文学编辑日常是如何工作的,以及文学在这个时代是否还能引起共鸣。


    嘉宾介绍

    吴越,上海市作家协会会员,1983年生于上海,复旦大学中文系本科、新闻学硕士;曾任《文汇报》首席记者,现为《收获》文学杂志编辑,业余从事文学评论与非虚构写作,获中国新闻奖及多次上海新闻奖。

    其他小tips:吴越是2001年“第三届新概念作文大赛”一等奖得主;班宇、索南才让、董夏青青、郭爽等作家在《收获》发表第一篇小说的责编


    【本期时间轴】

    [03:30]从邹起兰这个名字,回溯三代人的家族迁居史

    “我对文学的敏感,是从这种身份的不确定性开始的”

    [18:24]文学是种状态?这个时代的作家如何成为了作家

    “真正的作家,不是一个职业,是一种人格的转化”

    [31:05]流量规训时代,文学仍然会扎实地站立住、凝合着新一代

    “这些变化有可能就是一种虚境、一种假象,真正的实境和实相是在我们每天的工作当中,而这些工作是会真的改变外部的世界的”

    [42:47]各地区的作家表达会有不同的特质

    “随着他(年轻作家)慢慢走,他们就会往回找东西”

    [48:50]《繁花》会引发沪语写作的热潮吗

    “上海的文学刊物是东北作家最好的朋友”

    [54:20]作为纯文学的刊物,编辑并不会推着作者跟时代一起跑?

    “文学一定是反映时代的。不是我们主动要去征集,而是会很自然的就会收到时代的情绪、时代的表达、时代的大事,它们会陆续地到来”

    [01:02:04]Z世代投稿者的特点,投稿者必听

    CHATGPT说,不要骂你的编辑”

    [01:12:30]果断的意见与坚定的拒绝

    “有时候为写一篇退稿信,枯坐良久”

    [01:19:10]《必须写下我们》中,超纲问题的起点是什么?

    “真正的问题,才是真正地尊重受访者”


    提及的《必须写下我们》作家群之外的部分作品

    颜歌《平乐县志》

    傅星《怪鸟》

    史玥琦《夜游神》


    图书简介

    本书为《收获》杂志编辑吴越关于文学写作领域近十年来的访谈和座谈的结集。全书按照访谈对象分为五辑,有对班宇、双雪涛等新一代文学写作者的访谈;对苏童、金宇澄等资深写作者的访谈;对勒克来齐奥等外国作家的访谈;对何伟等非虚构类写作者的访谈以及关于非虚构写作的对谈及座谈;以及吴越本人的两篇非虚构写作代表作。全书近15万字,访者与被访者互为激荡,犀利与兴致并存,实为一堂扎实有料的写作公开课。


    书中被访者:班宇  双雪涛  索南才让  张悦然  陈河  苏童  金宇澄  阮义忠  倪匡  陈村  叶永烈  韩江  科尔姆·托宾  勒克莱齐奥  何伟  李黎  郭爽  李梓新


    【与我们交流】

    欢迎在评论区给我们留言。你还可以搜索微信id“moveabletype”,添加小助手活字阿浪为好友,我们会将你加入活字电波听友群。欢迎与我们交流分享!





  • 对很多普通人来说,一年最重要的一次出行就是春运。我们先带着一些“新鲜”回家乡去,但是春节归程的背包,往往比回去时还要沉。每年父母和家人给带走的都是什么食物?热量过剩时代,偶尔唤起饥渴的是什么味道?这味道代表着什么,与哪些记忆一起混合?


    寻访美食是一部分人的旅行目标或是旅行线路图,现代交通的便利,使得地域之间、美味之间的距离越来越短。我们几乎忘记了以前的车马很慢,忘记了“干粮”原本服务于漫长的旅途,火车站台上曾经也有兜售小吃的人。在全面城市化的过程中,特产似乎不再特别,那些特别有“在地性”的食物也因为各式各样的原因渐渐难寻。20世纪中国,尤其近20年来,春节的饭桌越来越小,吃的也越来越少。回去奔的那个“年味儿”还有什么载体吗?个人如何理解人的情感与食物的关系?是否试着了解过年夜饭餐桌上某道“常菜”的历史?说不定不想听长辈质询的春节,我们可以先问问他们关于家族食物的历史。


    【本期时间轴】

    [05:56]来自长沙、青岛、贵州、南昌、黑龙江的代表,是被什么喂大的

    [33:50]绿皮火车上的扒鸡、水煮蛋、从车窗塞人的时代记忆

    [42:05]有些食物,离了那个地儿就是吃不到了

    [01:03:30]各地春节饭桌上必有的菜品

    [01:16:30]春节,又有了新式的东西变成“传统”

    本期免责声明:凭借个人记忆描述各地食物,烹饪方法、食材属地如有偏差请大家原谅。

    祝大家春节好胃口,天天易消化

    【与我们交流】

    欢迎在评论区给我们留言。你还可以搜索微信id“moveabletype”,添加小助手活字阿浪为好友,我们会将你加入活字电波听友群。欢迎与我们交流分享!


  • 全世界的爱书人联合起来!活字编辑部编辑们2023年度及之前的、爱读的和推荐的适合路上读的书单~

    【本期时间轴】


    [03:20]燃燃后——关注编辑身份、艺术之美

    《必须写下我们》吴越


    (《荒原上》索南才让《冬泳》班宇)

     《范用——为书籍的一生》汪家明

      一些画册养眼睛


    [15:30] 陈碧村——读起来很爽的小说什么的

    《巴别塔》匡灵秀

    《洛阿娜女王的神秘火焰》[意]翁贝托·埃科

    《六个字母的解法》(又名《剑桥的陌生人》)刘禾


    [22:20] 吴老师——对旅途之书非常有要求

    《云梦泽唉》舒飞廉


    《颐和园》(待出)贾珺


    [35:30]王子豹——既是绘本编辑又是绘本作者

    《钱是什么?5岁开始的理财》[日] 泉美智子 编著 [日] 西胁正 绘

    《一杯水》[日] 迪诺萨托  文·图  唐亚明  编

    《一粒尘》王子豹


    52:00开始的《儿童教养》[] 峯村良子 帮助解决路上孩子熊的问题


    [56:50]小黄(之后小杨提到的昕昕子)——俩字儿:古典

    《云帆集》商伟

    《春秋十日谈》刘勋


    《四大圣哲》[]卡尔雅斯贝尔斯

    《赤壁之戟:建安与三国

    《秋水堂论金瓶梅》田晓菲

    《烽火与流星》田晓菲


    [01:06:10]小杨——思考得很多很多很多

    A纪实系列”《白与黑》[]凯瑟琳柯里森

    《头号追凶》[汉普顿·塞兹

    待出:《正午》《为什么我们会两极分化》《巅峰赛跑》

    《克服欧洲》[塞尔维亚佐兰·米卢蒂诺维奇

    《行动瑜伽》[]斯瓦米·辨喜

    《繁花》金宇澄

    《春秋十日谈》刘勋

    《隐》赵松

    《如果我们无法以光速前行》金草叶


    [01:35:20]马小溪——认认真真选一本最佳

    《和孩子一起读童话》蓝蓝


    部分书籍往期有专门介绍的节目,欢迎收听


    【与我们交流】

    欢迎在评论区给我们留言。你还可以搜索微信id“moveabletype”,添加小助手活字阿浪为好友,我们会将你加入活字电波听友群。欢迎与我们交流分享!


  • 寒冬时节,一边担心着手里的饭碗,一边又嫌弃着。即使再求稳的人,在年底望向明年都可能一筹莫展,主动和被动离职,是每个打工人都可能拆开的盲盒。作为个体我们究竟有多少选择?习惯的“两点一线”之外,是否真的存在旷野?工作、平台不仅发薪,也在生成个性,从习惯到离开,如何保持对异化保持警惕?本期可称为半命题作文,“裸辞之后,我看到了人生之-----------”而这道空白之中,也因为时空、阶段变化而更加拥挤。本期活字电波邀请了两位(暂时)不上班的朋友,分享她们不上班之后的人生观察。


    嘉宾1号,大格,工龄11年,做过电影营销、艺人工作室、市场品牌等方面的工作。裸辞两年多,目前是一间小型中古工作室的老板娘;

    嘉宾2号,陶一鼎,工龄10年,始终在互联网大厂市场部门工作。裸辞半年,专注户外、徒步,目前是一个生长中的户外博主。


    【本期时间轴】

    [04:05]不上班的人还害怕周一吗?

    [06:45]如何开启不上班的人生的

    [19:15]存了多少钱可以不上班

    [22:10]上班前后,有了新的人生观察

    [32:50]老板娘的创业小故事

    [36:44]不上班以后,不爱刷手机了

    [39:40]上班的日子,有什么值得可念想的?

    [43:40]裸辞以后,心态变化的几个阶段

    [58:55]给蠢蠢欲动想离职的人的建议


    【与我们交流】

    欢迎在评论区给我们留言。你还可以搜索微信id“moveabletype”,添加小助手活字阿浪为好友,我们会将你加入活字电波听友群。欢迎与我们交流分享!


  • 情感世界里的流动不居,你当其是狗血还是模糊地带?法国新浪潮导演埃里克·侯麦最善于挖掘这一主题。《降E大调三重奏》作为侯麦唯一的戏剧作品,仍是呈现着对爱情抱有理想的年轻男女的恋爱或曰精神成长过程,而这个“唯一”绝不是电影导演在戏剧舞台上的跨界之作,侯麦在成为电影导演之前,最热爱的就是戏剧,而音乐是侯麦另一个终身的爱好。他甚至出版过谈音乐和哲学、审美理念的作品《从莫扎特到贝多芬:论音乐的深度概念》。用他自己的话说“我总会留意音乐”。

    (候麦版《降E大调三重奏》舞台剧照)


    莫扎特的《降E大调三重奏》K498,正是舞台上的男女主人公感情发生变化的触媒,古典乐里明黄色的色调,正与年轻恋爱里的轻松温馨相称。导演何雨繁版的“降E”把握着古典乐的情感色彩和候麦的浪漫情调,以主角灵动、清新的表演吸引着一批拥趸在不同的季节,一次次走进剧场。

    趁着2024.1.11-14《降E大调三重奏》冬日回归北京鼓楼西剧场,本期活字电波邀请作者型导演何雨繁,与主演王小欢、李嘉龙,一起聊聊候麦带给我们青年一代的爱情启示,跟随作品探索男女关系中的模糊地带。


    嘉宾介绍

    导演何雨繁,鼓楼西签约导演、演员、编剧、表演教师。毕业于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公益戏剧平台“新剧场创作计划”发起人。自2004年起从事戏剧工作至今,创作演出舞台作品二十余部;作为国内青年导演代表作品被收录于孟京辉编著的《新锐戏剧档案》(作家出版社 2011)中。

    导演作品:《降E大调三重奏》《城中城,城外城》《卡里古拉的月亮》《真相》《澡堂》等。

    表演作品:《探长来访》《枕头人》《婚姻情境》《四张机》等。

    主演李嘉龙,饰演/保罗。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出演过多部戏剧、影视剧作品。在剧场影像、多媒体、肢体方向有深入广泛的探索。演出过莎士比亚,契可夫,易卜生,贝克特等剧作家作品。

    主演王小欢,饰演/阿黛尔。毕业于中央戏剧学院。参演作品有《庭前》《降E大调三重奏》《凡人之梦》《春逝》《平行宇宙爱情演绎法》《群鬼2.0》《只不过是世界末日》《一镜一生易卜生》等。


    【本期时间轴】

    [04:42]戏剧创作者如何与侯麦的戏相识

    [10:55]《降E大调三重奏》在侯麦作品序列中的位置及其内容

    [16:30]主角排演“降E”的感受

    [28:00]主创的现实情感境遇与舞台的关系

    [37:20]观众可以带着情感问题来看戏吗?

    [42:10]侯麦的戏剧,既不能译制片,也不能“本土化”

    [49:00]侯麦通常在描述年轻的、关系的前奏

    [52:30]在不欢迎情感游弋的时代,看一看侯麦

    [58:10]寻求自由恋爱的女孩们,像极了阿黛尔


    【与我们交流】

    欢迎在评论区给我们留言。你还可以搜索微信id“moveabletype”,添加小助手活字阿浪为好友,我们会将你加入活字电波听友群。欢迎与我们交流分享!

  • “人生是旷野,不是轨道”可以看做年轻人在“反卷”的期许中,对自身位置和目的地的新设想、新安排。如何找到“旷野”“位置”?我们似乎可以很落地、很实在的,在自然文学中找找答案。

    自然文学(nature writing)是西方文学史上独具特色的一支文脉,已有 200 多年的传统,书写的主要对象是自然以及人与自然的关系。而自然文学作家们通常选择过着居于一地,不理世事纷扰,静观季节变迁、草木鸟兽的行为变化,发现秩序和规律的书写生活。他们的作品通常用唯美、曼妙的语言呈现着自然的细微与生命的坚韧,也充满了人类文明生活与自然之间的关系的哲思。

    重压生活之下,人们更渴望与自然联结,在寻求内心的宁静。本期活字电波邀请了两位重磅嘉宾,带领我们从程虹教授的《宁静无价》出发,跟随这本自然文学导读秘籍,理解自然文学的概念和美学特征,以及我们的日常和未来,为什么需要了解和创作自然文学。

    本书缘起是作者程虹在《文景》月刊《重读自然》专栏的文章结集,自2009年初版后,广受读者欢迎。作者对章节题名和章节顺序做了适当调整,添加了结语,形成增订版。

    作者怀着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自然文学的深切理解,讲述了十几位英美自然文学家如何与大自然相拥生活,如何从大自然中获得滋养,如何把在自然中得到的感悟转化为精神的升华。通过大量的文本细读,作者生动呈现了地理环境、心灵启示和文学风格三者间的深入联系。在对英美自然文学的源流进行仔细梳理后,作者最后从自然文学角度将美国自然文学作家与中国古典文学作家做了独特的比较,并赋予哈代小说新的阐释,认为英美自然文学体现出的价值观和中国古代天人合一”“等理念相融相通,凸显出自然文学作品跨越时空和文化隔阂、展现人类共同理念追求的永恒魅力。

    在对这些作家作品的评述中,作者融入了自己对当下社会的思考,对现代社会人们的生活状态寄予了深切的人文关照,富有现实启示意义。全书既具有学术研究价值,又质朴亲切,娓娓而谈,是一本滋养心灵的佳作。

    嘉宾介绍

    石海毓,文学博士,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自然文学研究中心主任。出版专著《沙漠独居者——美国生态文学作家爱德华·艾比生态思想研究》、《美国自然文学研究》(待出版),发表自然文学与生态批评论文多篇。

    李学军,《宁静无价》、“美国自然文学经典译丛”责任编辑,活字文化总编辑。


    【本期时间轴】

    [03:50]以“旷野”为代表的自然文学为何在美国最具特殊性

    [10:20]自然文学总是描写风和日丽?

    [21:00]美国自然文学跟殖民历史是否有所关联

    [31:30]自然文学对今日之美国究竟有什么样的影响

    [38:40]英国的“田园文学”“庄园生活”

    [47:00]自然文学不为反驳而产生,但客观上确实反驳了工业文明

    [50:00]中国文人对自然的情感与自然文学的差别

    [59:00]人在产生共鸣的时候,就是一种审美体验

    [01:08:20]程虹教授的自然文学的“三维景观”

    [01:16:20]自然文学在中国的发展情况与其必要性

    【部分提及的自然文学作品】

    《荒野与美国思想》 [罗德里克·弗雷·

    《英格兰记》[·史密斯

    《普利茅斯开拓史》[威廉·布拉福德

    《旅行笔记》[英] 威廉·巴特姆

    “美国自然文学经典译丛”

    《遥远的房屋》[]亨利·贝斯顿

    《醒来的森林》[约翰·巴勒斯

    《心灵的慰藉》[·威廉斯

    《低吟的荒野》[西格德·F. 

    《寂静的春天》[蕾切·卡森

    《大漠孤行》[]爱德华·艾比

    《瓦尔登湖》[亨利··

    《少雨的土地》[]玛丽·奥斯汀

    《沙乡年鉴》[]奥尔多·利奥波德

    鸟之王国中的约翰《邀请函》

    【与我们交流】

    欢迎在评论区给我们留言。你还可以搜索微信id“moveabletype”,添加小助手活字阿浪为好友,我们会将你加入活字电波听友群。欢迎与我们交流分享!


  • “脆皮的人”,是从网络词条“脆皮大学生”延展出来,所谓脆皮大学生,是指现在新一代大学生,虽然年纪轻轻,但是身体毛病却极多,脆弱到了一碰就坏的地步,出现了脆皮现象。诸如:伸个懒腰,结果脖子扭了;打个喷嚏,打到腰骨折等等。因此“脆皮大学生”约等于脆弱易受伤。那么“脆皮”既是一种可能的生理现象,也可能是娱乐消费“赛博身体”,当然还是一种故作坚强、内心柔弱、但精力有限的心理情绪,更是像医学人文学者王一方教授分析的那样,脆皮本质上是一种时代表情,严格来讲是社会适应性的问题。而当特定的问题被哲学化语言表达出来之后,即被客体化,我们便有了更多讨论它的可能,脆皮现象本身也就不再可疑、可怕。


    本期嘉宾王一方老师学识渊博、专业又有温度,而且可谓5G冲浪能手,对年轻人的状况了如指掌,且能放下所有可称为隔阂的东西,真正站在年轻人的角度,理解当他们觉得自己脆皮的时候,是在表达什么。在理解年轻人之外,他能提点到年轻人还应该认识到什么、如何挑战、如何成长。站在年末岁尾,当我们抚弄自己一年累计的心事和经历时,参考王一方老师的专业建议,真的会给未来更多的动力和信心。


    【本期时间轴】

    [03:47]医学人文学者如何理解今天的“脆皮大学生”及脆皮现象

    [17:15]媒介表情强化、类型化的“云身”与真实躯体状况的投射

    [26:38]医学人文是对“生命的体验”的反应

    [35:00]很多躯体的反应根源是关系紧张

    [38:45]“人活到一定程度,怎么做都是对的”

    [43:56]为什么这几样药如此重要?哲学的药,精神的药,文学的药

    [50:10]不要物质化养生,要卫生、惜生、摄生


    祝大家从明年起,少一点脆皮,多一些光荣的老茧。


    嘉宾介绍

    王一方,北京大学医学人文研究院教授,北京大学医学部叙事医学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主席。主要研究领域为医学哲学与医学思想史,生命伦理与医学伦理,聚焦于生死哲学、医学现代性反思的问题,旁及临床医学人文研究,方向为安宁疗护,叙事医学。现为《医学与哲学》编委会副主任、《英国医学杂志》(BMJ)中文版编委、《叙事医学》杂志执行主编等。著有《医学人文十五讲》、《敬畏生命》《中国人的病与药》等。


    【与我们交流】

    欢迎在评论区给我们留言。你还可以搜索微信id“moveabletype”,添加小助手“活字阿浪”为好友,我们会将你加入活字电波听友群。欢迎与我们交流分享!


  • 文艺青年在金钱观念和消费方式上是不是真的有特色?沿着刻板印象和实际情况来看,不少文艺青年的表现,更倾向于理财观念匮乏、讨论金钱的困难度更甚。提及存钱、理财,普通人可能眼红眼热,文艺青年更可能无感——因为不大花心思和精力分析自己该在何处省钱,自己省钱存钱是不是中了金融资本的“诡计”,谈钱是不是就会变得不自由,我们羞于谈钱有时也是掩饰内心里某种虚弱……


    在极寒潮之中,口袋空空,更觉冬日之冰冷漫长。文艺青年亦需要更新理财认识,建立更健康、有效的理财方式。介于出版公司女同事明显超过男性,且为了验证女性在理财方面是否确实有其独特性,我们联系了只接受注册性别为【女】的用户发言的她理财社区,邀请她理财理财师刘笑维跟我们一起聊聊更专业的理财知识,以及她在女性理财社区的见闻;并将本期的讨论限定为文艺女青年。


    【本期时间轴】

    [01:36]出版界文艺女青年消费概览

    [08:10]文艺青年的消费方式,在理财领域是否有特定的类型可以对应?

    [16:30]理财师如何理解对金钱不上心的人?

    [19:55]理财有门槛吗?得多少钱能开始理财

    [25:00]文艺女青年(很不一般的)理财案例与理财师的解析

    [32:30]相当程度上我们缺乏必要的理财教育

    [40:45]她理财——女性理财社区有什么特点

    [52:45]女性在理财方面有哪些特别的阻碍

    [58:40]有些钱,就是你要花的

    [01:04:10]打算存钱时需要的心理准备和技巧

    [01:09:15]理解金钱入门读物


    祝姐妹们年年有钱。


    【与我们交流】

    欢迎在评论区给我们留言。你还可以搜索微信id“moveabletype”,添加小助手“活字阿浪”为好友,我们会将你加入活字电波听友群。欢迎与我们交流分享!


  • 首先界定一下,我们本期探讨的左翼女青年形象文本,来源于活字文化“海上风雷”书系中的参与或卷入“保钓”运动中的女性角色的形象,同时我们也将视野拉至表达同时期(上世纪60年代末到70年代)的、以欧美左翼浪潮为背景的电影中的女性形象,如《戏梦巴黎》《灿烂人生》《我的天才女友》《往日情怀》等。


    以“海上风雷”书系中的《昨日之怒》为例,我们看到的海外左翼女青年通常是以“天之骄女”形象扼住周围人的目光,然后“大逆不道”地折腾自己的婚姻,而她们的配偶通常都是传统家庭观念中被视为好归宿的对象,她们的选择通常还用“追求英雄梦”(男人的成功在于征服世界,女人的成功在于征服成功的男人)这种叙事。在这些作品中为何要如此塑造左翼女青年形象?又是如何安置“女郎”与“革命”之间的关系的?在以男性视点出发的作品中,女角色总似神秘又招摇的时髦女郎,依附、折腾爱人,又不可避免走向神经质自毁的道路,这究竟是什么样的内涵?而脱离文学视野,女性本身的生活状况为何也逐渐有趋向左翼的趋势?本期我们邀请了“海上风雷”书系的策划编辑刘盟赟,和海德堡大学博士研究生张诗敏,一起聊聊“保钓”内外,那些激情催促下漂泊和动荡中的左翼女郎形象的话题。


    【本期时间轴】

    [02:50]本期要讨论的小说内容概述

    [08:20]见证海外的青春之歌——“海上风雷”书系的策划思路

    [18:40]《昨日之怒》中的“怒”的理解

    [23:40]情绪是达成理解的中介,小说通过描述女性来了解革命

    [33:30]女性所承载的情欲与革命之间时而合一、时而分离

    [42:00]书写者将女性作为革命失败的投射

    [52:30]文学里丰沛女性主观能动性,有时只代表文学观念上的进步

    [59:50]女性本身的革命潜质

    [01:05:40]暧昧地带的小说创作

    [01:12:40]患“精神流亡症”的年轻人们

    “我们应如何看待这些作家?他们背景各异,但都是少小离家,四出冒险。他们都怀有一股无以名状的激情,企图改变自己或社会现状,也不约而同地在左翼理想中找到寄托。此处的“左翼”需要作广义理解,至少包括以下的特征:对抗传统体制、自居异端的勇气;“被侮辱与被损害者”的人道主义关怀;对社会、经济、政治不义现象的批判;对殖民及资本主义的反抗;对民族主义的追求;还有对跨越国际无产阶级联合阵线的号召。这些议题之间未必相互契合,但总能成为这些青年诉诸文学形式、不断辩证反省的焦点。


    更重要的是,这些青年游走中国大陆内外,比起“五四”新青年,更多了一层跨地域、跨文化的经验。尤其在当时南洋与台湾的殖民地地区,族裔的差异、语言的分歧、家国想象的出入,甚至生态环境的变化都形塑了他们文字的特殊性。”(“海上风雷”总序 王德威)

    [01:15:30]为什么女性越来越左翼了?


    【部分提及的作品】

    《南洋悲歌》王啸平

    《其后》赖香吟

    《愤怒与宽恕》玛莎·努斯鲍姆

    《远方有风雷》刘大任

    《情感教育》福楼拜

    《奔跑的母亲》郭松棻

    《莎菲女士的日记》丁玲

    《三生三世聂华苓》(纪录片导演陈安琪)

    《革命与情爱:二十世纪中国小说史的女性身体与主题重述》刘剑梅

    《女子解放问题》何殷震

    《中国女权主义的诞生:跨过理论的重要文本》


    “海上风雷”系列——

    《浮游群落》刘大任 

    《昨日之怒》张系国 

    《里面的里面》朱嘉汉 

    《戏中壁》钟乔


    “海上风雷书系”是一套试图从世界范围内看华语文学的丛书,由王德威主编。

    该书系着意选择在世界范围内有趣、有份量、有历史厚度的小说家与小说,避免在简单的一地一景、一人一家上做文章,试图让更多的作家、作品进入新一代读者的阅读经验,打开更丰富的观看角度和方式,避免一叶障目之憾,使年轻一代于众声喧哗里感受多元、流动、绚丽的当代华语小说图景。待出版的六种著作涵盖北美、台湾、南洋三地华语文学,包含“老中青”三代作家,从不同主题切入,既有同代人之间的对话与交流,也有代际之间的碰撞与融合,形成多层次富于质感的互动,以期打破圈层感和文学成见。

    【与我们交流】

    欢迎在评论区给我们留言。你还可以搜索微信id“moveabletype”,添加小助手“活字阿浪”为好友,我们会将你加入活字电波听友群。欢迎与我们交流分享!


  • 你的身边还有朋友吗?以前的现实关系是否也走向了虚拟?


    若干年前,只有在问候最熟的朋友时,会在短信、QQ、博客留言里问一句:还活着吗?大抵是因为是整体2G的时代,难以像近些年一样,刷到朋友最新更新的相册,在数字信息里继续保持关注着朋友,面对拟像,保持在场。只需视觉的刺激,我们常常是看到了就以为真实存在,但随着人生际遇的不断推演,我们曾经的三次元朋友逐渐转变成二次元的联系,也是无可奈何的必然。但是,你有没有感觉到,某一刻的友情进入青黄不接的阶段:网友不想聊了,身边又什么朋友都没有。


    带着关于朋友与日常生活方式关系问题的困惑,和对网生代00后的些许标签式认识,活字电波特地邀请了两位年轻的朋友一起来聊三次元朋友、见网友等等故事。虽然有些出人意料的“安稳”,但仍可以在谈话具体的细节中,体验一个新时代。


    【本期时间轴】

    [03:26] 校园,友谊的滋生地。当代大学生组织一起玩儿的效率还挺高

    [08:24] 现实中的朋友和网友有什么差别

    [21:04] 简单概括来说,现代年轻人的友情也讲究“长情”

    [23:30] 在友情里成长的故事

    [30:20] 年轻人的理想友谊样本

    [35:35] 累人的社交与“自己待久了也难受”

    [42:45] 面对“同辈压力”的真实经历

    [47:25] 我们可能跨越代际,理解别人的方式吗

    [50:35] 毕业以后,如何交到新朋友

    [54:20] 交友tips: 勇一下 


    【与我们交流】

    欢迎在评论区给我们留言。你还可以搜索微信id“moveabletype”,添加小助手“活字阿浪”为好友,我们会将你加入活字电波听友群。欢迎与我们交流分享!



  • 为什么说新加坡的教育是亚洲最幸福的教育方式?难道新加坡的教育就不卷吗?


    当你还没有自信分析出未来在何方时,去思考、借鉴顶级人才的生活方式,总会有所助益。经济学家一定是最会分析投资与效益的一类人,你同意吧?而被誉为最富远见的国际投资家吉姆·罗杰斯,盛赞“新加坡具有全世界最好的教育体系”,他这可不是一句空口表白,他还说“我们几年前前来新加坡定居,是因为它的双语、语言和教育政策。”——当年,罗杰斯的小女儿在只使用华语为媒介语的南洋幼稚园上课,大女儿是在一些科目用英语、一些用华语的南洋小学上课。新加坡缘何成为全球最成功的国家之一,其独特的教育体系是其中的原因之一。


    本期活字电波受《李光耀回忆录:我一生的挑战——新加坡双语之路》启发,从“新加坡国父”的教育蓝图一路谈到新加坡的现行教育学制、和2024年即将迎来的改革,聊聊新加坡的教育。


    【本期时间轴】

    [03:00]很多人海外行的第一站都是新加坡,你呢?

    [05:00]“我们几年前前来新加坡定居,是因为它的双语、语言和教育政策。”

    [09:30]从《旧时月色》到中峇鲁公共住屋:南下移民的生活方式

    [15:00]李光耀应该是最早版本的“教育长期主义者”

    [20:00]以南洋大学的兴衰为例,谈新加坡双语之路上的挑战

    [28:30]新加坡现行的教育制度:分支型学制,具体形式及新的改革

    [37:00]想要“不卷”,在教育制度以外,更需要社会条件和观念的辅助

    [44:10]城市硬件设施是教育的巨大支持,能激发人的好奇

    [51:10]“全球最具未来感的城市”排名第三,“未来感”的标准是什么?

    [01:00:00] “你们的校训‘勤慎端朴’是永垂不朽的美德,它不会因为新加坡成为一个富裕的消费社会而变得过时”


    【部分提及的新加坡景点】


    中峇鲁Tiong Bahru

    中峇鲁是新加坡最古老的住宅区,处处彰显着传统与现代的融合,游客们可在这片迷人社区中探索新加坡昔日的精彩。还可欣赏散布在中峇鲁邻里各处,采用流线型现代设计风格的优雅建筑外观。


    新加坡植物园SingaporeBotanic Gardens

    新加坡享有花园城市美誉,作为一张靓丽的名片,植物园成为新加坡首个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文化遗产地。多姿多彩、四处延伸的植物园不仅是慢跑、用餐或闲逛的理想休闲场所,还是一流的植物和园艺研究中心。


    艺术科学博物馆™ ArtScienceMuseum™

    新加坡城市景观中最具特色的标志性建筑之一,将艺术和科学完美融合,艺术科学博物馆不光通过世界级展览力求突破极限,展馆的建筑设计本身也展现了同等价值的指标性意义。博物馆共三层,设有 21 个展馆,总面积大约 5 万平方英尺。


    滨海湾花园Gardens by theBay

    占地101公顷的花园位于滨海湾 (Marina Bay)之畔,擎天树丛 (Supertree Grove) 位于郁郁葱葱的花园之中。绿意盎然的滨海湾花园矗立着两座巨型未来主义建筑,其设计尽显环境可持续发展理念。花穹 (Flower Dome) 和云雾林 (Cloud Forest) 是滨海湾花园内的两大冷室,于 2015 年被吉尼斯世界纪录列为全球最大的玻璃温室。


    本期节目由新加坡旅游局赞助播出。


    【与我们交流】

    欢迎在评论区给我们留言。你还可以搜索微信id“moveabletype”,添加小助手“活字阿浪”为好友,我们会将你加入活字电波听友群。欢迎与我们交流分享!


  • 明者因时而变,知者随事而制。二十年前,一部名为《思考中医》的中医文化著作在出版后迅速火遍大江南北,引发社会各界、行业内外对于中医相关问题的关注与热议,并影响了无数中医学人乃至社会大众去学习和践行书中所强调的经典中医。二十年后的今天,当我们共同经历了两场“生命大考”,这部已创下长销近百万册、有着“中医文化现象级出版物”之称的经典著作,其思考认识及所反映的诸多问题,在这个“大变局”的时代,哪些是不变的,哪些则需要识变、应变、求变?


    《思考中医》出版二十周年之际,活字文化携手同有三和中医药发展基金会及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邀请国内外学术界、医学界、文化艺术等多领域的专家学者,以“生命健康”“人文艺术”“通识教育”等话题展开,共同举办“《思考中医》出版二十周年,生命与人文系列对谈”活动。 本期播客出场的嘉宾即此对谈系列的第一场,中医名家刘力红教授和著名编剧六六老师的对谈内容。



    嘉宾介绍

    刘力红,男,1958年生,湖南湘乡人。现任北京同有三和中医药发展基金会理事长。曾就读于广西中医学院、成都中医学院、南京中医学院,1992年获医学博士学位。在校受教于陈治恒、陈亦人等教授,并师承李阳波、邓铁涛等明师,2006年拜于钦安卢氏门下,依止卢崇汉师习医。2015年起,师从杨真海先生修习黄帝内针。因著作《思考中医》《做好健康的第一责任人》,解读百部经典《伤寒论》,主编《中医名家绝学真传》,整理出版《黄帝内针》,以及长期不遗余力地挖掘民间优秀中医流派、弘播传统文化及中医理念而蜚声海内外。


    六六,著名编剧、作家。北京同有三和中医药发展基金会公益委员会委员,三和书院上海班班主任。师从刘力红老师、高圣洁老师、杨真海老师等。代表作《王贵与安娜》、《双面胶》、《蜗居》、《心术》、《安家》、《后浪》等。


    【本期时间轴】

    [03:00]编剧六六是如何成为中医名家刘力红老师的研究生的

    [06:40]《思考中医》的缘起

    [12:00]出版二十周年不变的根基,是《伤寒论》的经典

    [15:40]读中医研究生对六六思想的影响

    [25:30]张仲景穿越到现代,会对《伤寒论》进行补充、改动吗?

    [39:20]《思考中医》出版的二十年中,我们的社会经历了两次疫病的大考验

    [48:10]“非常道”的“常道化”时代里,中医能起到什么样的作用?

    [01:01:30]中西医之间能否弥合?

    [01:14:40]“秀才学医,笼中捉鸡”中医很好学吗?

    [01:23:00]学习,尤其学中医,不要执着于“术”

    [01:26:40]普通人怎么来做好这个“健康的第一责任人”呢?


    图书介绍

    《思考中医》是一部中医文化现象级经典著作,畅销二十年,此次特推出的二十周年纪念本,特享作者签章+专属编号,限量发售。作者作全新序言《二十周年纪念本序》,并在书末增补两篇长文。封面设计在延续各版经典元素的基础上,采用布面精装、书口喷绘、局部烫印、剪影热压等工艺,将太极、本草、书法、古书等多种中国元素融合,呈现出全新的国风质感。


    《思考中医》又名《伤寒论导论》,按照天人合一的观念,从阴阳、伤寒的角度,结合自然的季节、时辰来研究人的疾病与健康,分析了太阳病、阳明病、少阳病、太阴病、少阴病、厥阴病六类病证及诊治纲要,是一部依托《伤寒论》又超越《伤寒论》,从更广阔的视角思考中医理论、中医文化、中华文化的著作。本书竭力避免深奥晦涩,将学术性与大众化相结合,取名为“思考中医”,是取思考时空、思考生命、思考健康之意,它既是中医专业书,也是有益于大众的优秀传统文化读物。


    【与我们交流】

    欢迎在评论区给我们留言。你还可以搜索微信id“moveabletype”,添加小助手“活字阿浪”为好友,我们会将你加入活字电波听友群。欢迎与我们交流分享!

  • 你不是真的病了,但你可能病了。造成你感觉病了的原因很多,也许是身体的异样,也许是体检指标出现了向上下下的箭头,也许是对应广告的一次自查。医学越来越细化、专业化,而且仍在发展之中,据说已知有13600种病,任何大夫也不敢说自己全知全能。而且医治过程和一切一样,都充满不确定性。我们如何面对病、弱、老?我们在很多著作和发言中感受到医疗系统内部人士也在考虑这些问题。

    在日常中,有些病不是“实病”的“病”,可能是被消费包装出来的消费需求点,引发了我们的各色焦虑,以前它还有个名字,叫“心病”。本期节目我们试图分析讨论,我们的心病是怎么来的?是谁构建的?在面对身体的不适时,我们如何应对疾病本身的痛感和心理上的纠结?借用王一方教授的北大医学人文课的观点,我们不光找治病的方子,当寻找哲学的药,精神的药,文学的药。


    【本期时间轴】

    [03:20]感受到“断崖式”体质下降或衰老的瞬间

    [12:00]年纪轻轻的,怎么就开始担心和焦虑自己的身体啦?

    [22:00]人的情绪是如何影响到身体的

    [34:10]为什么总是我?为什么是我不舒服?

    [39:40]身体真可爱:我们身体自愈的弹性

    [49:00]对身体认识的补课过程

    [01:03:40]不同背景和条件下,对身体问题的把握


    【更正】本期内容提到的“最后的告别”应为《最好的告别》(阿图·葛文德 著)


    其他提及内容:《思考中医》(刘力红 著) 

    《生命的真相:王一方的北大医学人文课》

    【与我们交流】

    欢迎在评论区给我们留言。你还可以搜索微信id“moveabletype”,添加小助手“活字阿浪”为好友,我们会将你加入活字电波听友群。欢迎与我们交流分享!

  • 最近流行一个句式:质疑____理解____成为____。这个下划线里可以填进“父母”,但是在假意讨好年轻人的网络空间里,填入父母这个词,很容易引起声讨或者不耐烦,流行的声音是“这代年轻人选择断亲了”,“扫兴的父母”。确实在感觉整个人生无形压力的生活之中,父母是最具体的、通常带来焦虑感的形象。“质疑____理解____成为____”当然不是万能公式,我们生活里还有太多的时刻只能用两个字“算了”。但是今天我们要试着把生活这团揉皱了纸,摩挲一下,我们和父母的生活究竟有怎样的纹理,我们将怎样相互支撑。这不能用公式以及算了二字来顶替。


    本期节目活字编辑部里作为女儿和妈妈的伙伴们一起,从质疑反抗父母的占有和支配、试图“断亲”聊起,叩问我们与父母能否真的彼此理解。客观存在的生活时差,横亘在两代人之间。而城市生活的原子化和人口结构的少子化,让原有的家庭关系持续消退,家庭中的权力结构也在悄然瓦解,这种回不去的旧模式和不确定的现实,是父母和我们一样,都在共同面对和经历的。


    【本期时间轴】

    [05:02]我们都有一个想过“断亲”或者说真正剥离跟家人的精神脐带的过程

    [23:30]跟母亲过一样的人生,有时是种误解。有时我们从未理解彼此的生活

    [34:00]创意性地解决“父母进步”的问题,需要有真的深刻的认识

    [39:20]我们跟父母有同时性的生活,在一起面对社会的压力

    [44:20]父母和我们一样的孤独,而他们要面对的,我们需要很久很久才能明白

    [56:10]母亲的委屈是女儿该承担和治愈的吗?要求个体特别难(而且不该)

    [01:03:00]物理距离、电子科技、学会“不讲理”我们还有其他共处的可能


    【与我们交流】

    欢迎在评论区给我们留言。你还可以搜索微信id“moveabletype”,添加小助手“活字阿浪”为好友,我们会将你加入活字电波听友群。欢迎与我们交流分享!

  • 一年多来,歌剧艺术家田浩江被多位活跃于各个领域的大咖粉丝邀请,围绕着他的艺术家散文集《角斗场的〈图兰朵〉》,谈他的经历、故事和他的写作,如陈丹青,俞敏洪、如许知远的《十三邀》。这本书同样被学者们重视和欣赏,独一无二的写作和波澜壮阔的人生,用“耳目一新”来形容还不足以相称。一向以锋利著称的毛尖老师选用了一个词“天籁”。


    10月21日下午,歌剧艺术家田浩江与华东师范大学教授毛尖相聚上海朵云书院戏剧店,围绕《角斗场的〈图兰朵〉》一书展开了精彩对话。对谈中,两位结合田浩江在书中描绘的四十余年歌剧职业生涯,直面天神人物的独特风采和小人物的生动瞬间,将写作与歌剧交融,体悟跨越民族、国家、种族的艺术和人性。毛尖特别提到,田浩江是“百年汉语写作的奇才”,因为他重新发明了汉语的感官系统,重新发现了汉语的呼吸系统,重新定义了动词名词形容词。


    田浩江与毛尖在活动现场


    世界上最动听的男低音与评论界语速最快的女声,被毛尖老师戏称为一对反义词,本场对谈不仅有反差、有观点,还有可供欣赏和感受、别处绝无仅有的歌剧体验,请调整好耳机。收听当天的对谈内容。


    田浩江(左)与青年歌唱家对话


    【本期时间轴】

    [03:00]这是一本只有田浩江才能写出来的书:歌剧风格的写作

    [08:45]歌剧生涯中经历的最大伤害是什么?

    [17:00]在白人艺术舞台上,是否遭遇过身为亚裔的凝视

    [24:20]只要他开口,只要他上台,就是天籁

    [33:30]歌剧演员的灾难性时刻

    [46:40]现场飚音:《我的太阳》

    [48:20]歌剧院风格写作,开创了写作新的style

    [01:00:00]写作与歌唱的关系:来自内心的东西

    [01:10:00]田浩江的写作里特别诚实、真实

    [01:15:20]演艺生涯中,哪个角色“八字最合”

    田浩江在科隆大剧院演出《浮士德》中的魔鬼梅菲斯特,也是第一个亚裔歌唱家饰演这个角色



    【与我们交流】

    欢迎在评论区给我们留言。你还可以搜索微信id“moveabletype”,添加小助手“活字阿浪”为好友,我们会将你加入活字电波听友群。欢迎与我们交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