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pisódios

  • 在这个异化的时代里,大多数人终其一生都活在牢笼之中这是一个无形的牢笼,年龄越大,牢笼的栅栏就越坚不可摧。人们不知不觉就失去了对人生的掌控力和主导权被空虚孤独和焦虑痛苦笼罩空虚而孤独,是因为这个牢笼阻断了我们对本真自我的感知;焦虑而痛苦,是因为我们活在了虚假的自我之中。其实这是同一码事。


    带着这些思考,我们继续逐章逐句讲解老子《道德经》,今天要讲的是第三十二章。接下来要开始掉书袋了,但我们需要这个书袋照亮人生,看清牢笼的栅栏。


    老子说:道恒无名,朴虽小,天下莫能臣。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宾。


    大意:道始终是无名无形的,它如同未经雕琢的木,看似微小,但天下万物没有谁能支配它或使它臣服。若侯王能持守道的本性,也就是朴,万物自然会如宾客般归顺。其中「道恒无名,朴虽小」有一种断句是:道恒无名、朴,虽小。我认为也是有道理的,因为无名和朴都是道的重要特征。你要修道,要找回真实的自我,就得清楚「朴」是什么。


    在这一章,老子再次强调了不可名状才是道的本来面目,所以才以「道恒无名」开头还记得《道德经》第一章老子说的一句话吗?无名,万物之始也。有名,万物之母也。“无名”代表道最原始的混沌状态,无形无相,却蕴含化生万物的潜能,划重点着:潜能。好比木材还是原木的时候,还没有被加工成某一种器具,所以具备加工成任何器具的可能性和可塑性;“有名”阶段指的是万物诞生后,通过命名与定义逐渐显现的具象世界。


    当原木被工匠切割、雕琢成桌椅、门窗等具体器物时,便有了明确的名称与用途。这个时候,木材从“无名”的潜能转化为“有名”实体,成为可被认知、可被使用的存在,相当于一个从不确定到确定的过程。“名”赋予万物边界与意义,融入人类的生活秩序,但同时我们也要看到这是对原本质朴之色的遮蔽过程,因为名永远不等于实,导致名会远离实,然后来到一个名不副实的世界,一个充满牢笼的世界万物将自宾」中的“宾”有宾服、归顺的意思,体现了万物在“道”的作用下自然地归从、和谐有序的状态。


    接着老子说:天地相合,以降甘露。民莫之令而自均焉。


    大概意思是:天地间阴阳之气相互交合,就会降下润泽万物的甘露。人们无需上位者发号施令,甘露也会自然均匀地普降。表达的是一种自化、自正、自富、自朴、自然的社会良好状态。这让我想了一个成语:雨露均沾。道不像雨露一样使万物均沾吗?总之,这是一个自然而然的过程。第五十一章还有一句可以印证: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


    如果百姓要依赖上位者的政教法令才知道怎么做,才能有所作为,百姓的自然性就受到破坏了。这个理念同样适用于家庭教育,如果父母对孩子什么都要管,什么都要干涉和控制,那么这个孩子的主观能动性基本就没了,最后他可能连自己的主见和想法都没有。当然这并不是说不能给予任何启发和引导,而是说我们不能什么事都替孩子包办,不能什么事都替孩子做决定。总之,上位者相对于下位者应该是一个辅助角色,第六十四章老子说「辅万物之自然而弗敢为」也是这层道理。对任何人而言,我们都应该是一个辅助的角色,毕竟,每个人有他自己的人生。


    回到文本,接着老子说: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夫亦将知止。知止所以不殆。大意是:当开始制定制度、划分名分时,便有了“名”的框架。名既然有了,懂得适可而止。知道适可而止,就可以避免危险。是不是听糊涂了?慢慢来。先解决第一个问题:名是什么?我想这应该和《道德经》写作背景有关,那是一个重名分的时代,所谓「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或者可以说:你的名分决定着你能做什么事,能讲什么话,有多少人听。儒家特别讲究名分,讲究制度礼法,讲究克己复礼。老子在这里是说有了名分也要知止,知止才能不殆。注意也的意思不要忽略,原文叫「亦」,人云亦云的那个亦字


    大部分学者认为:知止,是指要知道行事有个限度。所谓君子素其位而行,说白一些就是各司其职,各安其分,你是什么名分就怎么处身行事就可以了,这样不就天下太平了?这就和儒家完全一样了。我个人认为,这应该不是老子的意思,尤其不可能是庄子的意思,只能说这和重名分的黄老道家思想相似。


    老子开篇说得很清楚:名可名也,非恒名也。这可能有破除「名」对人性束缚的警示,整部《道德经》的哲学都是建立在「道」这个基础上的,我们不妨想想「道」是怎样的?在这一章老子说得很清楚:道恒无名。还有第十九章的「绝仁弃义,民复孝慈」更是直指对仁义这些名相概念的破除,如此才能恢复人本然的孝与慈。


    还有第三章老子说的不尚贤,依然是这个意思。老子讲玄同、玄德,老子对语言的功能都提出了质疑,比如开篇就说道可道非恒道,怎么可能不会质疑名的作用呢?庄子在《人间世》里借孔子之口更是不客气地说“名也者,相轧yà也”,名就是人们相互倾轧、碾压的原因。名相是会使人异化,这也是《庄子》毫不留情地抨击儒家的一个重要原因,而且举了很多生动的例子,比如庄子说世人公认的美女毛嫱、丽姬,在鱼、鸟、麋鹿眼中却引发逃避反应,所以什么才是真正的美?庄子借此说明,美丑评判因主体差异而异,并无客观标准。美丑的标准和仁义礼一样都是「名」。


    而「名」是会被利用的,所以庄子非常犀利地说:那些偷了一个带钩的人要受惩罚处死,而盗窃一个国家的人却做了诸侯。诸侯之家有仁义之名,那不就是剽窃来的仁义圣知吗?当然老子没有庄子那样辛辣,而且两者思想还是有些区别的,这和时代背景有关。庄子的时代更加混乱和恶劣。


    可以这么说,仅从这一章看,老子不反对用名来统治和管理,只是重点强调要知止。那知止到底指什么?我认为可能有我们现在所说的反异化的思想在里头。为什么?道家的总体思想就是庄子所说的法天贵真,不拘于俗。名相是道的分化产物,虽为人类认知所必需,对,是必须的,但若执着于名相的固化定义,就会遮蔽事物的本真,引发欲望与纷争。


    唯有通过“知止”—— 即清醒地将名相置于道、朴的统摄之下,才能避免危殆,进而回归自然无为的状态。再者,根据老子正反依存和转化的思想,名是现象界的概念,不是道本身,所以具有相对的两面性,通俗来讲就是有利有弊。名相概念虽然是认知世界的工具,但同时也是束缚生命本真的枷锁。老子并非否定“名”的作用,而是警告:过度依赖名分会背离道的自然性,引发争斗与失衡,也会异化人心。用一句话来说就是:用名而不溺于名。溺水的溺。


    用名,你就是主动的一方;溺于名,你就是被动的一方。所以庄子才说:物物不物于物。物物,就是主动;物于物就是被动。这样的道理可以推及到任何方面,比如名利地位。通俗理解,知止很像是佛家的不执著,在老子这里就是去甚,去奢,去泰,总之不过分,不走极端,点到为止。第四十四章开头老子说:名与身孰亲?意思是:名和身,哪个更轻?然后在这一章后面又说: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为什么呢?因为知足,知止才不会远离道和朴,要不我们只是追名逐利的奴隶,被各种外界信息刺激和牵引。


    最后老子来了一句看起来很突兀的结尾譬道之在天下,犹川谷之与江海。大意是说:道存在于天下万物之中,就像千万条溪流终将归于江海。一些学者在这里把「道」理解为江海形容道的包容性和万物的依归性,所谓:以其善下,故能成其大。另一些学者认为川谷,也就是小河小溪才相当于道和朴,天下相当于江海,也就是川谷入海、道生天下。这样一来这就变成了道的普遍性与生成性。哪个才正确呢?我比较认同王弼的解读。王弼认为这一句是以譬喻的方式进一步强调为政者若遵道而治理天下,民众会如百川归海一般追随、依归。王弼注解的原文是:


    “川谷之与江海,非江海召之,不召不求而自归者也。行道于天下者,不令而自均,不求而自得,故曰‘犹川谷之与江海’也。”


    换言之,你守在朴,守在无名之道体上,就能成为「有名」者的追随。这依然是我们之前说的以无统有或以无名统有名,无为而无不为的思想。总结起来就是,我们要守朴,守无为之道,不要被外界标准或观念束缚住,不要给自己设定太多条条框框。其实我们总在不经意间把日子过成一场直播,比如用他人的点赞量丈量幸福,拿世俗的标尺切割人生。


    但这些都是名相概念的牢笼。人们习惯将婚姻里的裂痕和家庭的内耗掩在“岁月静好”的文案下,连梦想都被拆解成“功用”的标签供人评头论足。但丁说“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说去吧”,人生的本质是对生命主体性的捍卫。真正的生活,是深夜书桌前不必伪装的专注,是面对选择时听从内心的勇气,是允许自己“不够耀眼”的坦诚。他人的目光是聚光灯,也是枷锁 ——当我们不再为 “观众”而活,才能在自己的时区里,把日子过成舒展的诗,而非堆砌的舞台道具。


    毕竟,生命的重量,从不在别人的打分表上。


    你觉得呢?欢迎你的留言。


  • 毛主席说:对敌人仁慈,就是对自己残忍。老子却说:杀人众,以悲哀莅之;战胜,以丧礼处之。还说哀兵必胜。这两者是不是有矛盾呢?我们带着这个问题继续逐章逐句全解老子《道德经》。


    说明一下:这一章不同版本的文字差别较大,但意思基本一致,这里采用的是陈鼓应校正的文字。老子说:夫兵者,不祥之器。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大意是说:兵革是不祥的东西,大家都厌恶它,所以有道的人不依靠它或不使用它。其中开头的「夫兵者」既是指兵器,也可以指战争,下文的「用兵」也能印证这一点。


    开头的「夫兵者,不祥之器」当于这一章的总纲,其他都是围绕这一句展开的。老子接着说:君子居则贵左,用兵则贵右。古代君子平时以左为贵,用兵打仗时以右为贵。为什么要这样呢?中国古人认为左阳右阴,阳生而阴杀。所以砍头、杀人的事情一般在秋冬季节。


    古人认为,大自然有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规律,人类的行为也应顺应天时。秋天草木凋零,呈现出肃杀之气,这个时候执行死刑,与自然的肃杀氛围相契合,体现了对自然规律的尊重。从这一个角度,我们也能领悟中国文化中非常独特的「天人合一」思想,也就是人与天地是一个整体。这里的“贵左”、“贵右”,以及下文的“尚左”、“尚右”、“居左”、“居右”都是古时候的礼仪。


    那为什么平时以左为贵,用兵以右为贵呢?接着老子说: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恬淡为上。胜而不美,而美之者,是乐杀人。夫乐杀人者,则不可得志于天下矣。意思是说:兵革或战争是不祥的东西,不是君子所使用的东西。万不得已才使用,最好要淡然处之,打赢了也不要赞美它,如果赞美它,就等同于喜好杀人。喜好杀人,就不能得志于天下。


    其中帛书本这一句的开头有一个「故」字,表示「所以」,但根据上下文的关系,我认为不要更好。「胜而不美」在帛书本叫「勿美也」,两者差别比较大。「胜而不美」指的是打了胜仗不要自鸣得意,不要赞美,不要歌颂。这和上一章的「果而勿矜,果而勿伐,果而勿骄」,也就是取得结果不要自负、自夸、自傲的意思保持了一致,这样上下章连贯性更好。


    变成帛书的「勿美也」三个字就不单指对结果不要赞美,甚至连兵戈之事本身也不要赞美,这样「勿美」的对象就宽广了很多。将帛书和今本综合起来就是,不要赞美战争本身,同时战胜了也别得意,别歌颂,毕竟杀了那么多人,自己也死了那么多人。其中「恬淡」在帛书甲本为「铦xiān袭」。


    铦的写法是:左边金字旁,右边一个舌头的舌。铦袭的袭是袭击的那个袭字。有些学者,比如秦复观将铦袭解读为「锋利」,意思是:兵器锋利便于杀伤为上,不要去赞美它。如果赞美它,就是喜欢杀人。但我个人认为:仅仅赞美兵器或喜欢兵器或喜好配剑就等于喜欢杀人,这个逻辑不通,比如现在的人们喜欢战斗机、轰炸机或核潜艇就等于喜好杀人或喜欢战争吗?至少因果关系不强。任继愈认为铦袭这两个字指的是把兵器的锋芒收敛起的意思。我个人认为就按今本理解为「恬淡」就可以了。


    吴澄在《道德真经注》说:恬者不欢愉,淡者不浓厚,谓非其心之所喜好也。”这个解释很贴切原文。比如我们说一个人的性格恬淡,面对名利诱惑不为所动。明显,这是《道德经》本身就有的思想,比如第十九章的「见素抱朴,少私寡欲」,正是一种合道守一的恬淡。


    另外根据第十二章老子所反对的「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也能证明这一点。把这种心态扩展到战争层面就是不好战,不恋战,要不你就和心发狂的驰骋畋猎行为没区别了,如此是不可得志于天下的。另外,站在「道」的视角下,胜败是彼此依存且会相互转化的,就像上一章说的「其事好还」。总之,这些哲理因为有着共同根源、环环相扣,我们不能单独拆一句话而不顾及具体语境和《道德经》整体思想来解读。


    接着老子说:吉事尚左,凶事尚右。偏将军居左,上将军居右。言以丧礼处之。吉事,或者说喜事以左边为尊,丧事以右边为尊。偏将军,或者说副将处居左位,而上将军,或者说主帅居右位。这是说出兵打仗用丧礼的仪式来处理。接着老子更是强化了这样的思想说道:杀人众,以悲哀莅之,战胜以丧礼处之。杀人众多,带着哀痛的心情去对待,打了胜战要用丧礼的仪式去处理。


    《道德经》第六十九章老子说「故抗兵相若,哀者胜矣」,意思是:所以当对抗的双方兵力相差不大的时候,哀者胜。这就是老子非常著名的「哀兵必胜」思想。但怎样才叫哀兵?这需要结合整体来理解,到时再展开。回到文本,难道打了胜仗不是要高高兴兴凯旋而归吗?可老子却说要以悲哀或悲痛的心情来对待,战胜了按照丧事的仪式来办理。


    这很难不让人联想到另一句话:对敌人仁慈,就是对自己残忍。同时还和「慈不掌兵」这一理念有冲突。那到底是不是这样呢?我们先来看前一句,也就是:对敌人仁慈,就是对自己残忍。我们一集说过,要回到具体语境去理解。比如,先理解「敌人」具体指什么。回到时代背景,「敌人」所指的是:反动势力,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这些都是一些离道甚远的极端意识形态,不是指具体的生命,所以和老子表达的层面和背景完全不一样。回到建国初期的历史背景,仁慈和残忍更多表达的是一种保持警惕、不能放松、将革命进行到底、保护好胜利果实的思想。至于「慈不掌兵」和我们今天的这一章关系不大,等到了「夫慈,故能勇」那一章再展开。


    我们现在重点还是回到老子这一章。著名古文字学家高明先生说:杀人众则庶民殃,老则失其子女,幼则丧其父母,悲哀降临无辜。故此战胜不可赞,亦不可颂,当以丧礼处之,以示其残害百姓、荒废田亩、不祥甚矣,不可美也,不可以杀人为美。听完高明先生的注解,我仿佛听见老子说:杀人一千,自损八百,每一个士兵的阵亡,背后都是一个家庭的悲剧。可你们却在这里歌颂、庆祝?生命由道賦予,我们没有资格去主宰他人生命的去留。第七十四章老子说:代替专门的执法者去执行杀戮的任务,就如同代替高明的木匠去砍削木材,这样很少有不伤到自己手的。


    南怀瑾也说:天地生万物,同时也杀万物,等于管理生杀的权柄。但是我们人如果替代这个决杀权,你代天去杀,很少有自己不受伤的。所以不是说他是敌人你就可以随意处置,而现代战俘法一定程度上证明了老子这种思想极具时代的超越性。1949年8月12日签订的《关于战俘待遇之日内瓦公约》说到:战俘拥有生命健康权和生活保障权,人格尊严权,知情权和通讯权等诸多权利。对敌人尚且如此,何况对自己人呢?在中国另外两部经典《尚书》和《诗经》,同样传达着和《道德经》类似的思想,那就是我们熟悉的「上天有好生之德」。这种思想认为天地万物都有其存在的价值和意义,都应得到尊重和保护。这一理念强调了生命的神圣性和宝贵性,认为无论是人类还是其他生物的生命,都值得被珍视。有人说,老子是无情的,因为: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这就世俗化了,站位没上去,和「道」的高度还相差很远。


    我认为:老子之心才是真正的大悲悯之心,用现代的话来说:老子非常具有人道主义情怀。用佛家的话来说:众生可怜,我佛慈悲。在佛的视角下,谁都是不断轮回的痛苦之身。这和老子的思想有共通之处。以及我们现在讲的:全球化、地球村、人类命运共同体等理念,都可以追溯到这种显然更利于人类长远发展的文化里,这种文化更讲究万物这一个整体。


    这种理念的先进性,已充分地得到了现代科学的佐证,人类社会也只有在这种理念的指导下才能得到可持续地健康发展。作为中华儿女,应当为我们的中国先贤在2500多年前就拥有这样的智慧而感到自豪,并脚踏实地将它发扬与传承,你觉得呢?


  • Estão a faltar episódios?

    Clique aqui para atualizar o feed.

  • 参加家长会,看到家长们拍照成绩时的认真模样,不禁思考重视成绩到底对不对。磊哥和婷姐用幽默与真诚赢得了学生的心,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好老师不仅传授知识,更懂得因材施教、春风化雨。严厉可以有,但要建立在理解与关爱之上。如何让教育既有力又温柔?欢迎收听本期节目,一起探讨教育之道。

  • 参加家长会后,我内心久久不能平复。教育真的该这样吗?它让孩子们感到焦虑不安。这一集,我将分享两个女儿不同学校经历的故事,探索好的教育应该是怎样的。让我们一起用老子的智慧直击现象背后的本质!希望你能坚持听完,也许你会有新的发现。

  • 第三十章原文:

    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强天下。其事好还。

    师之所处,荆棘生焉。大军之后,必有凶年。

    善者果而已,不敢以取强。

    果而勿矜,果而勿伐,果而勿骄,果而不得已,果而勿强。

    物壮则老,是谓不道,不道早已。

  • 第三十章原文:

    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强天下。其事好还。

    师之所处,荆棘生焉。大军之后,必有凶年。

    善者果而已,不敢以取强。

    果而勿矜,果而勿伐,果而勿骄,果而不得已,果而勿强。

    物壮则老,是谓不道,不道早已。


  • 第二十九章:

    将欲取天下而为之,吾见其不得已。

    天下神器,不可为也,不可执也。

    为者败之,执者失之。

    故物或行或随;或嘘或吹;或强或羸;或培或堕。

    是以圣人去甚,去奢,去泰。



  • 第二十九章:

    将欲取天下而为之,吾见其不得已。

    天下神器,不可为也,不可执也。

    为者败之,执者失之。

    故物或行或随;或嘘或吹;或强或羸;或培或堕。

    是以圣人去甚,去奢,去泰。



  • 第二十八章原文:

    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

    为天下溪,恒德不离。恒德不离,复归于婴儿。

    知其白,守其辱,为天下谷。

    为天下谷,恒德乃足,复归于朴。

    朴散则为器,圣人用之,则为官长。夫大制无割。




  • 第二十八章原文:

    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

    为天下溪,恒德不离。恒德不离,复归于婴儿。

    知其白,守其辱,为天下谷。

    为天下谷,恒德乃足,复归于朴。

    朴散则为器,圣人用之,则为官长。夫大制无割。



  • 第二十七章原文:

    善行者,无辙迹;善言者,无瑕谪;

    善数者,不以筹策;善闭者,无关钥而不可启也;

    善结者,无绳约而不可解也。

    是以圣人恒善救人,而无弃人,物无弃材,是谓袭明。

    故善人,善人之师;不善人,善人之资也。

    不贵其师,不爱其资,虽智乎大迷,是谓妙要。



  • 第二十七章原文:

    善行者,无辙迹;善言者,无瑕谪;

    善数者,不以筹策;善闭者,无关钥而不可启也;

    善结者,无绳约而不可解也。

    是以圣人恒善救人,而无弃人,物无弃材,是谓袭明。

    故善人,善人之师;不善人,善人之资也。

    不贵其师,不爱其资,虽智乎大迷,是谓妙要。




  • 原文:

    重为轻根,静为躁君。

    是以君子终日行,不离其辎重。

    唯有环观,燕处则超若。

    奈何万乘之王,而以身轻于天下?

    轻则失本,躁则失君。


    在快节奏的社会里,心浮气躁成了常态,我们越来越难以保持内心的平静。这期播客探讨了老子《道德经》中的智慧,教你如何找回内心的定力,打破困境。在这个信息大爆炸的时代,你是否也感到迷茫和焦虑?听完这期节目,或许你会找到答案。


    02:00 人生的根本是什么?探索内心的力量与主宰

    04:01 是以君子终日行而不离其辎重,重为轻根,静为躁君

    06:02 内心静重,不为外物所动——解读老子的话锋

    08:02 尊重与轻率:老子对天下君王的劝诫

    10:04 德才兼备,方能有所作为——重要性的思考与探索

  • 原文:

    重为轻根,静为躁君。

    是以君子终日行,不离其辎重。

    唯有环观,燕处则超若。

    奈何万乘之王,而以身轻于天下?

    轻则失本,躁则失君。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在商业、职场、个人三个领域,很多人被外界牵着鼻子走,忽视内心的声音。电商浮躁,职场政治化,个人焦虑不安,根源都是不知根本。如何找到自己的定位,在纷扰中保持清醒?如何才能不做时代的奴隶?


    02:03 “本固邦宁,勇往直前:品牌营销中的本与末”

    04:03 在浮躁社会中追求内心踏实的力量:职场竞争与个人成长的思考

    06:06 信息过载:如何摆脱碎片化思维,建立系统认知。

    08:07 你被手机奴役了!回忆没有手机的生活,重新思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 第二十五章(下):

    道大,天大,地大,亦大。

    域中有四大,而居一焉。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从冯友兰的道法自然聊起,探讨了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及如何在现实生活中找到内外平衡。我们用生活案例解释了什么是自然状态,并分享了一个亲身经历的故事。最后讨论了生命的意义,鼓励大家勇敢面对生活的挑战。希望你能从中获得启发!

  • 第二十五章(下):

    道大,天大,地大,王亦大。

    域中有四大,而王居一焉。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什么是自然?从后羿射箭的故事到庄子的智慧,让我们一起探索这个深奥的概念。为什么保持平常心如此重要?我们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实践自然之道?老子的《道德经》给我们提供了答案。


    跟着我,让我们共同领悟自然背后的深刻含义,追求生命中的最高境界。


    你准备好成为自己生命的主宰了吗?

  • 第二十五章(上):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

    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

    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

    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

    大曰逝,逝曰远,远曰返。


    道的奥秘藏在天地之间,老子说它叫道,也叫大。难以言表却又无所不在,从广阔无垠到遥远未来,再回归本源,就像生命的循环往复。这不仅是宇宙法则,也是人心所向。面对复杂社会,你是否渴望返璞归真?

  • 第二十五章(上):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

    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

    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

    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

    大曰逝,逝曰远,远曰返。

    生命的意义是什么?我们从何而来,又将归于何处?今天,让我们一起探索《道德经》中的奥秘。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这背后藏着宇宙的终极母体吗?是物质还是精神创造了万物?苹果公司的愿景启示我们思考宇宙是否存在意志?


    跟着我,一起解读老子智慧,开启心灵之旅。


    02:00 宇宙创生的能量与信息:探索无明万物之始的奥秘

    04:03 宇宙的意志与人类的使命:探索无尽的创造之旅

    06:06 周行而不殆:道的普遍性和循环性,与《周易》的呼应

    08:09 《周易》中的“周”:循环、普遍性与《周易》的奥秘